患儿及家长

2024-07-05

患儿及家长(共10篇)

患儿及家长 篇1

关键词:患儿, 门诊,家长,心理护理

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改变, 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 其一旦出现健康问题就会引起家长的焦虑。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患儿表达能力不完善, 对其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应更加细心、耐心, 通过仔细观察患儿表情了解病情发展, 并且要积极与患儿家长沟通, 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面对家长, 护理人员要对其焦虑的心情给予理解, 对家长也要多加以劝慰。家长作为监护人员, 患儿是否配合大多还要取决于家长, 因此,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是儿科门诊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

1患儿及家长的心理

年龄稍大的患儿由于患病, 可表现为沉默少语、食欲下降, 可表现出对自己疾病的担心、焦虑。婴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 可表现为哭闹、拒食。患儿家长首先表现为紧张、焦虑。由于患儿年龄小, 不能表达患病的感受, 家长虽心生怜爱, 却不能为其分担, 进而表现为急躁、担忧。其次, 患儿经过长期治疗后无明显疗效, 家长对此产生怀疑与不信任。加之治疗过程中出现护理人员操作不准确, 导致患儿哭闹, 使本来紧张的气氛添加了医护之间的不信任感[1,2]。

2患儿及家长的护理

2.1 患儿心理护理

患儿门诊就诊时, 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 加之患病带来的身体不适, 容易使其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 甚至出现烦躁的情绪。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年龄进行耐心解释, 根据其理解力给予鼓励。如对6~14岁患儿可进行疾病知识讲解, 并告知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对于婴幼儿, 护理人员可以抱一抱、轻拍、摸一摸脸颊等, 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3]。

2.2 家长心理护理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心理起着直接作用, 因此, 护理人员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有利于缓解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对患儿家长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主动交谈, 尊重家属:

门诊就诊患儿疾病多为高热、急性腹泻等, 起病较急、病情变化快, 加之家长缺乏经验与医学知识, 面对患儿持续高热、腹泻或呕吐、脱水等临床表现不知所措, 同时幼儿哭闹不合作, 不能或不能完全表达病情, 更使家长焦虑不安[4]。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热情、主动地与家长交谈, 仔细询问病情, 耐心、细致地使用通俗易懂的医学语言, 将患儿病情讲解清楚, 同时给予安慰, 尽量稳定家长情绪, 让其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是发自于内心的。换位体会家长焦急的心情, 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取得家长的信任, 争取其积极配合,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促进患儿疾病的早日康复。

2.2.2 关爱患儿, 创造良好的就诊环境:

家长是患儿的保护者、支撑者, 是患儿就医的发动者, 掌握着患儿疾病最早症状, 起着提供病情、协助诊断的重要作用。家长的情绪直接影响患儿的治疗, 同样, 患儿的情绪牵动着家长的心, 护理人员应有一颗关爱的心, 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患儿, 急家长之所急, 痛患儿之所痛, 把患儿的利益放在第一位[5]。向家长解释疾病好转的所需时间, 病情恢复有一个过程, 让家长耐心等待,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这样对患儿的心理与治疗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保证良好的就诊环境对患儿和家长也可起着缓解情绪的作用, 还能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达到早日治愈的目的。

2.2.3 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工作的态度:

门诊治疗大多为肌内注射、静脉输液、换药等, 由于患儿表达等特殊情况, 使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也不能及时反馈于护理人员。因此,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认真工作的态度, 避免治疗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 引起家长及患儿的不信任[6,7]。如消毒要彻底、操作要正规、动作要轻柔, 尤其是在静脉穿刺时, 由于患儿不易配合,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动作要轻柔、准确, 而且平时要刻苦学习理论知识, 掌握好护理技能操作基本功。

作为儿科护理人员, 不仅要有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 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要掌握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 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提高心理护理, 既要加强语言修养, 用鼓励和同情的语言安慰家长, 又要善于观察患儿及家长的表情, 及时发现问题, 化解矛盾, 防患于未然。总之, 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才能更好地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护理水平, 使患儿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陈正英.西部民族地区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12A) :3138-3139.

[2]彭艳, 王丽娟, 孟玲芳.门诊患儿家长焦虑的心理支持[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8) :247-248.

[3]田秋, 杨美荣, 任丽英.口腔科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 2012, 25 (11) :264.

[4]张祥菊.小儿外科护理工作中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 2010, 23 (11) :211.

[5]史瑞芬.护理人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4.

[6]陈玉微, 肖柳红, 龚穗清.护患信息不对称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南方护理学报, 2002, 9 (6) :64-65.

[7]陈翌.浅谈儿科门诊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医学信息, 2011, 24 (6) :2808.

哮喘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篇2

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质量。由于哮喘长期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也给患儿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由于多数患儿及家属对哮喘的病因、发作的预防、病情严重程度、气雾剂吸入技术等知识了解不够,常在哮喘急性发作时就诊和治疗,忽视了哮喘缓解期的健康教育,导致了哮喘患儿缓解期长期处于失控状态,治疗效果得不到有效巩固,增加了哮喘复发率。因此,对哮喘患儿在治疗的同时,进行长期的健康教育,给患儿及家属传授医学知识,增强保健意识,减少哮喘发作,保持患儿长期相对稳定,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非常必要。具体健康教育方法如下:

1健康教育的内容

1.1 让患儿及其家属了解哮喘的基本概念、常见的诱因、诊治及其预防,定期强化有关哮喘规范治疗的内容。

1.2 熟悉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简单的处理方法,认识哮喘恶化的征象及简易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交会患儿父母通过听诊哮喘儿童肩胛区域和腋下来判断哮鸣的存在极其严重程度,知道什么情况下去医院。

1.3 向家属讲解吸入疗法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药物治疗的种类及方法,强调长期用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吸入疗法的正确方法,增加患儿家属对该病治疗的了解,主动配合,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

1.4 强调体育锻炼对哮喘患儿的益处,介绍以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对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的作用。

1.5 强调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避免过敏原的接触,吸入器的正确使用,记录哮喘日记等。必要时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2 健康教育的实施

2.1建立患儿及家属个人信息档案 重视患儿家属的支持作用 通过建立患儿完整的信息档案,对患儿的发病规律有足够的认识。定期进行随访,对家属进行哮喘相关健康教育和指导,取得患儿家属的配合,使患儿与家属之间建立一种有利于康复的治疗环境,建立护患沟通的桥梁,强化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巩固疗效而且是治疗的关键,把病情控制在最佳状态。

2.2 哮喘相关知识教育,防止复发 讲解哮喘发作的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等相关知识,是家属认识到哮喘是一种持续存在的慢性气管炎性疾病,只有坚持长期、规范化的治疗,提高治疗的依存性,才能控制病情,最终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家属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环境,避免接触容易引起哮喘诱发的因素。一旦哮喘急性发作时家属千万不可过于紧张,应将患儿扶到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保持患儿舒适,掌握好用药时机,及时作出识别及相应处理,以控制哮喘急性发作,防治哮喘持續状态的发生。

2.3心理指导 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保持愉快和乐观的情绪就会有良好的抗病能力。然而,孩子患病后父母出现的紧张、恐惧及焦虑等心理问题,不仅给自身造成极大地心理伤害而且也影响了患儿。因此,使患儿和家属充分认识到调节良好的情绪,培养良好的个性,纠正不良行为可达到控制哮喘发作的目的,为疾病的治疗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患儿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被动治疗变为主动治疗,使哮喘得到长期缓解,提高生活质量。

2.4饮食指导 由于哮喘患儿多具有特异性体质,因此,合理饮食是治疗哮喘的基本措施之一。家属应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应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不易进食过咸、过甜、过腻或辛辣的食物,慎用海鲜、冷饮。注意环境卫生,合理安排患儿的学习和生活,指导患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患儿的身心健康。

2.5 运动疗法指导 向患儿家属解释每日适当的锻炼可以降低哮喘的发生率及发作的严重程度,并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法和运动量。如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避免剧烈运动,应循序渐进,以不感到疲劳为主,逐步增加运动量。要持之以恒且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风寒侵袭,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又有家属陪伴,以增强患儿体质,减少呼吸道的感染,从而预防哮喘的发作。

2.6药物治疗的指导 指导家属及较大患儿如何正确使用气雾剂及注意事项。保证吸入药物能被充分地吸入肺内,以便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通过强调吸入疗法的优点及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重要性,可解除家属对使用激素的顾虑,提高其参与治疗的积极性。

支气管哮喘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 篇3

患儿自身的焦虑情绪是由于哮喘的反复发作, 引起难以忍受的躯体痛苦和心理痛苦。对于上学的孩子, 还可能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学校问题, 如:过多的耽误学业而致学习成绩不好, 老师批评等。另一方面, 患儿家长、医护人员焦虑的面容、不安的声音、慌乱的动作、粗鲁的讲话等均可增加焦虑情绪甚至烦躁不安。所以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寻找和避免焦虑的途径, 首先对家长实施心理护理, 使家长消除疑虑和紧张,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和治疗, 使患儿的紧张焦虑的以削减、促使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疾病早日康复。

1哮喘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患儿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或者经历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性格不同等, 所以陪患儿住院时的心理和表现也会大不相同, 因支气管哮喘患儿一般发病急、临床症状重、小儿表达能力欠缺、久治不愈等让家长焦虑, 常常表现出对医院的不信任, 脾气暴躁型的家长有时会故意找茬制造矛盾容易产生医患、护患矛盾。有的家长虽然不多说什么, 但是痛苦和忧伤常常写在脸上, 会在无形中影响着患儿的情绪。有部分患儿的家长因其久病不愈且由于经济状况或工作压力等原因而对患儿表现厌烦或责怪情绪, 使得患儿稚嫩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

2哮喘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患儿入院时家长的心理护理。支气管哮喘患儿入院时一般病情急、重, 常常使家长手足无措、心情烦躁、紧张不安。所以, 护士在对患儿进行症状处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及时通知医生与患儿见面以了解和处置病情, 待医生处理后跟家长介绍环境、相关制度、安全防范等。在治疗时, 护士的操作一定要从容、娴熟, 态度要亲切、和蔼, 让家长有信任感。

哮喘患儿住院天数一般较长, 各项治疗反复进行, 家长有可能得不到休息, 容易极度疲劳, 加之治疗费用日渐增多、病情有时会反复变化、孩子哭闹等原因会导致家长很焦虑。护士在这个阶段除了做好患儿疾病宣教、健康宣教等, 还要注意家长的心理变化, 关心家长, 鼓励家长说出心中的疑惑或宣泄不满, 或者提前把家长的各种担心、需求讲出来, 也可以引导性的问一些有关患儿的比较积极的或者令家长骄傲的一些问题, 一般情况下回答完3个较为好感的问题以后, 家长就会对你有好感。也就比较容易取得家长的信任和配合, 也就能把最平静的面容或者笑容留给患儿。

3哮喘患儿的主要心理特征分析

哮喘患儿的心理特征多种多样, 临床上常见有依赖自卑、焦虑恐惧、消极情绪、暗示抑郁等心理特征。

3.1 自卑型

患儿多为独生子女, 平时备受长辈的疼爱和迁就, 在困难面前很容易受到挫折。患儿在学习期间哮喘反复发作常常会影响学习和参加各种活动, 尤其体育活动使患儿感到自责、自卑。部分患儿的家长因表现出厌烦或责怪情绪, 而导致患儿自卑。

3.2 焦虑恐惧型

患儿入院时, 会条件反射地产生焦虑和恐惧, 害怕医护人员。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安, 不配合治疗。

3.3 消极抑郁型

当哮喘发作时, 患儿有咳嗽、喘憋、呼吸困难、胸闷等不适症状, 因而有坐卧不宁、烦躁不安, 大哭大闹, 不配合治疗等消极态度。特别是年长儿担心哮喘突然发作时会死亡, 因而产生强烈的恐惧感。此时他们情绪低落、感情异常脆弱。

4哮喘患儿的心理护理

4.1 自卑型患儿, 要帮助他们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适当鼓励他们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保持稳定情绪、心态平和、积极乐观。护理人员应与患儿家长多沟通, 鼓励他们给患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要让患儿感受到父爱母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4.2 焦虑恐惧型患儿, 护理人员应以亲人、朋友般的态度主动接近患儿, 对患儿要多鼓励表扬, 要与患儿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对婴幼儿要多亲近, 逗引, 消除陌生感。夸奖、赞美和轻柔的抚摸患儿给患儿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 不仅能使患儿消除陌生感, 也能产生一种亲和力, 使患儿信任医护人员, 有安全感。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获得患儿的好感和信任也更能获得家长的好感和信任。注意在治疗期间尽量避免让患儿看见抢救其他病人的场面, 以免患儿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4.3 对于消极抑郁型患儿首先要稳定患儿的情绪, 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室内环境, 减少探视人员, 采取安全措施, 多巡视病房, 特别是在夜间, 杜绝意外发生.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父母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 切忌对孩子训斥、责怪、抱怨, 要让患儿感受到来自家长和医护人员的体贴和关心。要引导患儿表达内心的感受, 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也要让患儿明白, 在治疗过程中病情会逐渐好转的, 不能操之过急。让父母在患儿治疗期间多给孩子讲述一些英雄人物战胜疾病的故事, 培养患儿战胜疾病的顽强精神。要让患儿及家长了解哮喘是常见病, 目前采取的治疗方法是规范有效的, 可使大多的患儿得到完全控制, 能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和患儿有了正确认识以后就能积极配合对哮喘的治疗。在治疗期间医护人员和家长要对患儿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有利于缓解患儿脆弱的心理, 以上这些措施都能对患儿的治疗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近年来本地区由于工厂的不断增加, 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 致使空气污染较为严重, 加之各种致敏源的增加使患儿哮喘发病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病反复发作,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长、生理及心理发育。给患儿家长也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及经济负担, 给家长也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 因此, 对哮喘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疏导和护理, 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 在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下对哮喘患儿进行情绪疏导, 能明显改善患儿的精神状态, 患儿抑郁、烦躁人数明显降低, 患儿哮喘治疗的有效率明显提高。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心理护理,患儿,家长

参考文献

[1]李志英, 罗雁青, 陈育智.护士在哮喘防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J) .哮喘杂志, 2000, 6 (3) :18-19.

[2]胡宁宁.儿童支气管哮喘心理护理 (J) .中华临床医学进展, 1999, 4 (2) :453.

患儿及家长 篇4

【关键词】 脑瘫患儿;家长;健康教育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症。是一组在小儿早期即发病的非进行性症侯群,表现为非阵发性的中枢性随意肌功能受累,如肢体痉挛、姿势控制异常和不随意运动等,并可同时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1]。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能力。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完全根治,但早发现,早诊断,在医护人员的早期指导下坚持综合康复护理治疗。我院对治疗脑瘫患儿的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谈亲身体会,现报到如下。

1 做好家长的心里教育,正确对待疾病

1.1 热情接待 热情接待家长及患儿,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对家长及患儿进行入院宣教,介绍住院环境。通过微笑的表情,乐观的情绪,语气亲切自然,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基础。主动和家属及患儿进行交谈,讲解一些治疗好的病例,使患儿家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儿家长建立积极的就医心态。对其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详细的解答,如患儿家长有不理解的地方耐心解释直至其满意。入院时的宣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收集患儿的资料,了解患儿的教育需求,说明要为患儿提供教育服务的内容,并遵守承诺,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1.2 病情评估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入院患儿病情评价。在给脑瘫患儿做健康教育时按照评估-计划-评价的过程,通过对患儿的运动功能、各种反射反应、智力、语言、听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临床护理中发现家长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关键,但是据报道多数脑瘫家长对脑瘫的相关知识缺乏,医护人员明确诊断、分型[2],制定相应的治疗及训练计划,积极引导患儿家长对脑瘫康复训练建立正确的认知,脑瘫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能培养患儿很好的自理能力。医护人员还应该向患儿家长讲解脑瘫的病因、治疗过程、预后和护理,强调治疗的早期性和长期性,使患儿家长更加理解和配合医院的治疗,提高治疗信心。

1.3 增强信心 首先要使患儿家长情绪及心理状态稳定,对康复治疗的信心增强。通过上述的健康教育,使每位患儿家长认识到患儿的治疗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更重要的是家属的积极配合,使患儿家长对治疗充满信心,同时指导患儿家长掌握正确的基本护理方法,对患儿的护理能力提高,做好患儿的疾病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既减轻了患儿的家庭负担,以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提高遵医率,又确保了患儿长期得到康复治疗。从而让患儿获得最大程度的治疗效果,降低患儿的致残率。

2 做好家长营养学教育,合理膳食有利于康复

脑瘫患儿大多伴有不同程度咀嚼吞咽障碍,并发营养不良,合理的喂养,补充营养是康复治疗过程中及其重要的环节之一,运用中医食疗收到较好的效果。并通过营养补充,喂养指导中配合辩证施护提过患儿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为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正确的指导家长合理的给予患儿饮食,改善和提高了营养水平。并且护士通过沟通,指导,增进了护患关系,并且此方法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简单易学,护士指导家长4-5次,均可掌物并能正确引用,还很受家长欢迎,患儿也容易接受。营养状况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包括神经系统发育至关重要,同时良好的体质为患儿的康复提供了前提,保证了治疗延续性和不间断性。由于患儿体质存在差异,传统营养支持无差异及針对性,采用中配合辩证施护提过患儿的营养吸收和消化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为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方法简单实用、易操作性强,患儿易接受,具有广泛的临床实践价值,同时丰富了中医治疗的内容。

3 小 结

小儿脑瘫是指患儿在出生前后脑部受到损伤,出现非进行性、持续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脑部疾患。是一种慢性、易致残性疾病,其治疗也需要相当长的过程,脑瘫虽然由不治转为能治,但仍为难治之症。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能力。中医则属于“五迟”、“五软”痿证或痉证的范畴。其治疗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及综合性康复训练,如果忽视了高危儿童的一些症状,错过了最佳矫治时期,会对患儿的一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轻则影响患儿的正常发育,重则导致终生残疾。小儿一旦出现症状,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能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治疗,其效果最好,智力可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这是因为,婴儿的脑组织在6个月以前发育最快,大脑的可塑性强,容易恢复,而且早期脑损伤后,异常姿势尚未固定,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需要提醒家长的是,高危因素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很多都不会立刻暴露出来,常常是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显现,因此被忽略的可能性很大,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的成长潜力和代偿能力,不要等到患儿的症状全部显现再去就诊治疗。早治疗进行教育训练和预防干预,完全能够防止脑瘫等问题的发生或是减轻症状。

4 结 论

综上所述,脑瘫的康复治疗是将正确的治疗及护理方法贯穿到医院、家庭之中,即全面覆盖到患儿的医疗和生活中的一个长期连续性的治疗过程[3]。通过系统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患儿家长对脑性瘫痪知识及治疗护理方面的全面了解,取得了患儿家长的积极配合,保障了患儿能够得到有效、系统、长期的康复治疗。

参考文献

[1] 谢亚坤,郭艳秋,佟铁英,等.脑瘫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J].哈尔滨医药,2003,(3):90.

[2] 王遐,谷艳霞.对脑瘫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3):5628-5629.

患儿及家长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山西省儿童医院中医科门诊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的脑瘫患儿家长共计 36人进行问卷调查。

1.2 研究工具

患儿及其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 共有62个问题组成, 分6个方面内容, 该调查表能较全面地反映患儿的疾病史、一般发育情况以及家长一般情况及其育儿态度、育儿观和家庭的语言环境等因素。家长焦虑自评量表 (SAS) [1] 由Zung 于1971年编制。标准分越高, 提示焦虑程度越严重。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是肖水源于1986年—1993年设计的。通过该量表可以了解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 能更好地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和环境, 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1.3 调查及干预方法

整群抽取上述两医院门诊的脑瘫患儿家长共计36人, 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份, 最终有效问卷35份, 有效回收率为97.2%。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 所有问卷的调查均由研究者本人完成。首先与患儿及家长面谈本研究的目的, 在取得患儿及家长知情同意后, 通过访谈和家长自填量表的方式收集资料。填写患儿及其家庭一般情况调查表后, 填写焦虑自评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 (只作为参考依据, 不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前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 对家长不明白的项目给予适当的解释。每份问卷完成后由调查者本人当面检查, 及时补充遗漏项目。

对干预组 (二院儿科门诊) 收回的量表认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各种指导, 如育儿观、态度、如何调整家庭语言环境、如何提高自己及家庭的社会支持水平。同时举办家长脑瘫相关知识讲座。而对对照组 (山西省儿童医院中医科门诊脑瘫患儿家长) 只进行被动指导, 即问什么答什么。2周后再进行上述量表的填写和调查、统一收回后对两组脑瘫患儿家长焦虑干预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 (见表1)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两组间家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438, P=0.23) , 干预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6.83, P<0.001) , 交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F=49.407, P<0.001) , 即两组家长评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 见图1。

多重比较可知, 干预组家长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11.31, P=0.0013) , 对照组家长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4, P=0.63) ;干预前二院儿科门诊家长评分和山西省儿童医院中医科门诊家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01, P=0.91) , 干预后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6.13, P=0.01) (见图1) 。

3 讨论

针对脑瘫患儿家长的焦虑护士指导一些常用的心理调适方法, 如正确面对现实、不自责、鼓励倾诉、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规律生活、细化目标、放低期望值、加大成就感以增加对脑瘫这一应激原的承受能力。除学习一些自我疏导, 自我放松方法外主要针对其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来积极应对。随着脑瘫的确诊所带来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达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康复的目标, 护士主要抓住尽早帮助确立患儿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两个关键环节, 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从而确保了患儿的康复治疗时间、效果。

3.1 确立家庭支持系统

家庭是脑瘫患儿第1个温暖的社会怀抱, 父母是他们的第1任老师。父母情绪对患儿地影响有时远远大于疾病本身[2]。他们未来的成长, 融入社会程度与父母当年的态度、期望密切相关。当父母得知自己孩子被确诊为脑瘫, 将进入残疾儿童行列时, 通常要经过休克、否认、悲愤、适应、重新振作5个阶段。这就需要家人和医务工作者给予适当帮助, 才能使其快速适应脑瘫患儿家长这一社会角色而重新振作起来。脑瘫一经确诊, 则需进行对症的长期、艰苦的综合康复训练。对父母的爱心、意志力、家庭经济、物力、人力资源等多方面提出巨大挑战, 作为拥有康复专业知识、技能的医生、护士、康复人员, 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宣教指导、干预护理、治疗的职责和义务, 帮他们快速从前3个阶段中解脱出来, 甩掉焦虑情绪的包袱, 尽快振作起来, 携患儿走向康复之路。首先, 通过以上调查、评估、分析, 并与对照组进行研究。主要采取转移注意、提供相关信息、畅通各种信息途径、树立榜样等护理干预策略。并注意遵循“针对性、个别性、实时性”原则。如:二院的问卷回收后对其育儿态度、养育观、家庭语言环境、相关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性地给予个别指导, 并进行集体讲座答题, 组织观看脑瘫康复的影像资料, 创造机会, 使家长互相交流, 有效利用各种渠道的相关信息。重点做好新确诊患儿家长的咨询指导工作: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其深入理解早期康复的理念 (可行性及其意义) , 康复的步骤, 项目选择的优先顺位, 神经语言康复理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理论等脑瘫的相关知识。举例讲一些国内外知名的残疾人士的故事, 如海伦凯勒、罗斯福、张海迪等。讲解印度狼孩脱离语言环境导致语言障碍的事例或用反差法, 即用现实的较重的病例来做比较, 有效帮其树立治疗信心。指出努力方向:要消除溺爱, 力争使患儿做社会的栋梁而非社会的负担。随着治疗信念的确立共同参与康复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逐渐被冲淡、缓解。

3.2 家庭环境调整

家长对患儿治疗信念确立后, 还需提醒他们注意纠正不利于孩子成长、发展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如改善房屋采光条件, 进行三浴锻炼 (日光浴、空气浴、水浴) 。语言环境的调整:如频繁更换保姆, 方言不一致, 此外注意语言信息应多通道输入。正常姿势的保持、异常姿势的纠正, 平日注意儿童心理反应并鼓励主动参与的精神, 把康复、教育、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促进综合效果的体现。做到康复训练动作的日常生活化, 使患儿能学以致用。另因患儿时间有限, 有的不能上学, 就需父母学会担当多种角色功能, 如父母、教师、家庭康复治疗师等, 并学会适时切换。也需要医护人员适时为每位患儿家长输入必要的知识、技能, 如教会家长灵活运用马斯洛需求层次论, 随时随地满足患儿身心需求, 如安气、饮食、空气、玩具选择、游戏选择、精神抚慰、爱恋、亲子间情感联系及其不断强化, 自我实现, 瞬间达成的快乐和成功感的体验。如何运用多种感官来感受事物、适应社会、滋养心灵等。而对照组只行被动指导 (即问什么, 答什么) , 2周后再用同样的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家长在育儿法、态度、观念、脑瘫相关知识等方面有很大改进。以上量表调查能充分反应家长及其患儿问题及需求, 加之护士变被动为主动适时的干预指导, 并不断反思改进策略和方法, 尤其是很快提高了新确诊患儿家长相关知识水平、遵嘱行为和应对能力, 有效地缓解了其焦虑情绪。这样家长能够全身心充满信心地投入更多财力、物力、人力、精力配合医护人员共同为患儿营造一种积极、和谐、充满亲情的康复训练环境, 使患儿潜能得以最大的开发和展示。如看到患儿经过努力, 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时, 那时家长和医生、护士、康复人员的欣喜都是难以言表的。多数家长同患儿共同沉浸于康复治疗点滴进步的喜悦中, 与患儿共同成长, 其情绪、情感、意志不断得到磨炼, 更趋成熟、稳定, 极大地抵消了原有的焦虑情绪。

3.3 社会支持系统的确立

研究资料表明:降低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 使其提供更高的社会支持将有利于患儿治疗及护理[3]。第1次调查结果显示:脑瘫患儿家长多处于孤立无助的状态, 囿于传统迷信的束缚之中, 有的自卑、自责、失望、沮丧, 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人品, 等等。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有残疾, 这样阻断了其获得社会支持的途径和可能性。针对这些情况, 医护人员帮助干预组家长树立正确观念:脑瘫患病率的逐年增高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社会竞争压力增大, 围产期保健、新生儿急救技术提高所致而并非迷信所说, 指导父母互相支持、交替外出, 参加社团组织活动, 保留各自兴趣爱好, 有效缓解其身心压力、焦虑情绪。使他们学会如何凝聚爱心来强化亲子纽带并以爱的强大力量来影响周围的人, 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帮助。如何客观地向周围亲朋、好友、同事、领导告知孩子的情况, 并说明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早期干预治疗的意义, 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支持力量。如帮助照料患儿的生活, 经济上的捐助, 积极参与患儿的家庭康复训练等;并从家庭、社会网络、团体关系中获得鼓励、关心、理解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从经济、家务、物力、精神等主观客观上获得社会支持, 使他们很快适应了“脑瘫患儿家长”这一新的社会角色, 有效缓解了内心的焦虑。

4 小结

脑瘫患儿家长焦虑的负面情绪, 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 同时也会影响患儿的康复。通过本次调查研究, 对调查后明确的患儿及其家长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经不断反思调整后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缓解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在亲自参与治疗的实践中, 与患儿同步成长, 尽情体验患儿点滴进步的快乐、幸福, 在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中, 逐渐淡化往日的焦虑, 有效促进了脑瘫患儿的康复。医护人员也在不断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指导策略和干预措施的运用中, 不断提升了自身的康复理论、技能、服务意识和水平。期待着能用知识、技能和爱心为每一个患儿及其家长搭起一座通向康复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智慧.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家长焦虑心理的调查及对策[J].儿科护理, 2007, 13 (5) :448.

[2]阳伟红, 刘丽君, 陈建树, 等.Gesell发展量表的语言DQ值在1岁以内脑瘫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06, 23 (1) 11-16.

患儿及家长 篇6

1 围术期患儿家长的焦虑现状

国内外对围术期患儿家长的焦虑现状做了大量相关报道。Spencer等[6]研究报道, 在患儿围术期, 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处于高度焦虑状态, 严重影响患儿的情绪及整个治疗过程[7,8], 与国内蔡虹等[9]研究结果一致。而刘佩珍等[10]进一步研究表明, 围术期患儿家长焦虑水平与患儿合作程度呈正相关, 家长焦虑程度越高, 患儿的合作程度越差。因此, 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来改善围术期患儿家长的焦虑现状。

2 围术期患儿家长焦虑的影响因素

在围术期, 患儿家长焦虑水平不等, 可能和患儿家长惧怕患儿手术及术后出现疼痛或其他不适, 怀疑医护人员技术水平, 担心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等多种因素有关, 现将围术期患儿家长焦虑的影响因素概括为患儿因素、患儿家长因素、其他因素。

2.1 患儿因素

患儿年龄越小、病情越急、越重, 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就越高[11]。其次, 患儿不适、哭闹及围术期的疼痛, 更增加了患儿家长的焦虑程度。国外学者报道, 患儿围术期的疼痛程度与家长焦虑程度呈正相关[12,13]。

2.2 患儿家长因素

2.2.1 家长年龄

围术期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可能与其年龄相关。武华等[14]研究指出, 年龄较大的家长相对年龄较小的家长焦虑程度较重, 可能与年龄较大者对孩子的期望高, 因此更容易受挫有关。而曹建华[15]研究则表明, 家长年龄与焦虑程度呈负相关, 年龄愈小焦虑程度越高。因此, 患儿家长的年龄与其焦虑度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2.2.2 文化程度

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水平对其焦虑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有研究显示, 文化程度低的家长较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可能由于自身对患儿疾病认识的不足而有负罪感有关[14]。而李莲叶等[16]研究表明, 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水平与其焦虑度无相关性。

2.2.3 心理素质

围术期患儿家长心理素质的水平可能与其焦虑状态有直接关系。Wright等[17]研究显示, 患儿家长术前的心理状态会使患儿麻醉诱导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家长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同时会使患儿受到感染, 减少患儿内心的焦虑,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李杨等[18]进一步研究表明, 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良好的心理状态呈正相关。因此, 心理素质较好的家长多采用积极的方式来改善自身的焦虑状态。

2.3 其他因素

围术期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可能还与其家庭经济状况、付费方式及医院环境等有关。有研究表明, 经济条件差的家长比经济条件好的家长焦虑水平高, 自费的家长与农村合作医疗及医保的家长相比, 焦虑明显增加[11,14]。此外, 患儿家长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使其缺乏安全感, 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3 围术期患儿家长焦虑的护理干预

3.1 心理干预

谢娟等[19]根据每位家长的焦虑程度, 选择精神支持疗法、行为疗法及娱乐疗法,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结果干预后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李天红等[20]对153名患儿及家长在患儿围术期采取阅读疗法明显缓解了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由此可见, 针对患儿家长的焦虑现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

3.2 健康宣教

国外学者研究报道, 患儿围术期的健康宣教在英国是常规护理内容, 可以减轻患儿家长焦虑水平[21,22,23]。南方等[24]通过进一步研究表明, 家长对患儿疾病的认知水平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因此, 健康宣教的内容应通俗易懂、因人而异。胡霞等[25]采用“一对一”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 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因此, 护理人员应做好入院家长文化程度评估, 应用有效的宣教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围术期护理指导。

3.3 家长参与患儿围术期的护理

3.3.1 术前护理

O’Conner-Von[26]指出, 要指导患儿家长时刻关注患儿的需求并给予满足, 尤其是在患儿手术前。还有学者报道, 尽管给患儿及家长提供围术期的相关信息, 患儿及家长的焦虑水平仍较高[27], 这就证实了术前关注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的重要性, 与Wendy[28]研究结果一致。宋爱琴等[29]从认知、感觉、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给予肾穿刺活检患儿及家长术前干预, 调动了患儿及家长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情绪稳定, 家长焦虑度减轻, 使患儿乐于配合手术。由此可见术前护理的重要性。

3.3.2 术中护理

国内外研究报道, 家长陪同参与模式[30,31]及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32]给患儿家长提供了陪伴自己孩子的机会, 降低了家长的焦虑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服务满意度。据国外学者报道, 在患儿麻醉诱导期由家长陪同能有效缓解患儿和家长的焦虑情绪, 增加患儿的合作度, 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积极的作用, 并提高麻醉与手术的成功率[33], 这与国内学者[34,3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因此, 患儿家长陪同患儿手术是改善其焦虑状态的有效措施。

3.3.3 术后护理

术后患儿由家长陪伴集中护理, 既有利于医护人员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给予及时处理, 又可减轻患儿家长的焦虑水平, 提高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3.4 其他干预措施

有学者通过实践提出其他改善围术期患儿家长焦虑现状的干预措施, 并取得满意效果。李慧[36]提出的从心理、环境、宗教等方面对围术期患儿及家长给予舒适护理及张宁宁[37]提出的增强同种病例患儿家长间的相互支持和指导等措施, 都可改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4 小结

患儿及家长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0例我院2014年2月~4月收治的哮喘患儿, 设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①诊断标准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2,3];②均经血、尿、大便常规、X线胸片等相关检查确诊;③无结核、无先天性疾病;④急性哮喘期, 发病时间≤3d;⑤均有家属陪护, 家长文化程度中学以上。排除标准:①实质性病变;②合并有心、肝、肾等全身器质性疾病, 合并有造血系统疾病;③合并有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肺部发育不良;④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贫血、营养不良者;⑤家长有医疗纠纷史;其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5~14岁, 平均 (9.5±4.5) 岁。所有患儿病程在6个月~4年之间, 平均 (2.5±1.5) 年。病情程度:轻度21例, 中度24例, 重度5例。家长文化程度:初中12例, 高中或中专25例, 大专及以上13例。将我院2013年10~12月收治的哮喘患儿50例, 设为对照组, 纳入及排除标准同观察组。其中男26例, 女23例, 年龄5~15岁, 平均 (9.2±4.1) 岁。病程5个月~5年, 平均 (2.8±1.2) 年。病情程度:轻度19例, 中度25例, 重度6例。家长文化程度:初中11例, 高中或中专23例, 大专及以上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家长在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两组患儿均给予止咳、平喘、抗感染、吸氧等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指导家长进行协同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

1.2.1协同护理的实施方式由接诊护士对患儿及其家长全程负责, 包括接诊、一般资料的收集、建立哮喘档案、陪同就诊、病历记录、亲自护理、协同护理指导、疑问解答以及跟踪随访等。发放给患儿家长插有形象图片结合文字说明的《哮喘患儿宣传画册》, 选择在患儿每天午休的13:00~14:30进行家长护理技能培训。由责任护士按照画册的内容结合视频、PPT等资料进行讲解, 并采用反复示教和提问的方式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技能的掌握程度。

1.2.2协同护理的内容①健康知识:讲解哮喘的一般知识 (过敏原、前驱症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和用药疗效等) , 监测病情和评价病情的方法, 口服药物的使用方法 (名称、剂量、作用、使用时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4]) , 告知患儿家长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根据过敏源的检测结果对患儿家长进行饮食指导, 告知患儿家长饮食应加强对蛋白、维生素的摄入,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与家长商议将患儿一天中的治疗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 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健康教育时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每次讲解适当的内容, 以免内容过多, 家长接受困难。②心理护理:患儿发病后, 家长的心理负担均较重, 所以护士除了要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外, 还要做好对家长的心理安抚, 多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 多结合同病房患儿治疗情况, 提高患儿家长的治疗信心, 减少对治疗的反感和恐惧感[5]。允许患儿的家长对护理工作提出意见, 对部分由医疗费用而产生负性情绪的家属, 护士应该给予理解, 鼓励其克服困难, 并尽量与其商议帮助其制定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③护理技能指导:采用演示、练习的方式对患儿家长进行雾化吸入技巧的指导, 首先由护士进行演示, 讲解操作要点, 然后由家长进行操作, 纠正错误动作。同时教授患儿家长哮喘发病时的急救方法、肺功能锻炼方法、呼吸操的锻炼方法, 如何对患儿进行体位、咳嗽、咳痰护理, 讲解饮食、生活、环境保护、运动的注意事项和方法, 如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皮毛、花粉、粉尘等过敏源。日常生活中注意对患儿的保暖、预防感冒, 可选取适合与患儿的体育运动锻炼, 尽量让患儿保持愉快的情绪, 避免刺激患儿。④每次培训前, 对上一次的培训内容进行提问, 对掌握相对薄弱的部分进行重点讲解, 确保患儿家长已掌握后, 进行新内容的讲解。

1.3观察指标

1.3.1家长的护理能力:采用我科室自制的家长护理技能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疾病知识、饮食管理、药物管理、环境管理、病情管理、预防复发6个方面。每个方面满分10分, 总分60分。

1.3.2病情发作控制:①症状控制分级:完全控制, 症状完全缓解, 发作程度轻不需药物维持;显效, 症状明显减轻, 发作程度轻但需药物维持;好转, 症状有所好转, 发作程度稍重, 需药物缓解;无效, 未达到以上标准或有所加重。完全控制和显效纳入控制的范畴。②症状控制评分:采用患儿的日间症状积分、夜间症状积分以及无症状的持续时间来评价。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0~3分, 评分越高, 症状越严重。

1.3.3生活质量:采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该问卷分为患儿回答部分和家长回答部分, 包括情感、活动和症状三个部分, 各包括8个、5个和10个题目, 每个题目评分1~7分, 1分最差, 7分最好, 评分越高, 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资料的录入和分析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长的护理能力比较观察组家长在病情管理、疾病知识、药物管理、预防复发等方面的护理能力好于对照组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两组患儿病情控制及生活质量比较观察组的病情控制情况好于对照组, 症状控制评分低于对照组, 情感功能、症状、活动等方面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讨论

3.1哮喘是小儿常见的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反复性咳嗽、呼吸困难、喘鸣等症状, 具有迁延难愈、易复发等特点, 严重危害患儿的生活质量。小儿哮喘的发病率为0.12%~3.34%左右, 且随着环境污染的逐渐加重, 发病率逐渐上升。哮喘的发作具有阶段性、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的特点, 若不严格的长期执行规范治疗、积极的自我护理, 容易造成病情的反复发作、持续加重。治疗性健康教育是应对哮喘等慢性疾病的关键策略[6]。但哮喘患儿年龄小, 自理能力差, 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这也是造成哮喘患儿的病情容易反复发作的原因。家长作为患儿的监护人, 不仅是患儿的经济支持来源, 也是患儿的主要照顾者。家长对患儿护理能力的好坏是患儿病情康复、预防再次发病的重要决定因素。

3.2现代医学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护理中充分注重人的因素, 调动患者在自身疾病中的积极作用, 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以使护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患儿生体年龄因素, 其自护更多的转为家长对患儿的照护, 因此, 必须充分重视起患儿家长在患儿病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协同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 该模式以责任制护理为基础, 主张充分发挥患者及其家属在疾病护理中的能动性作用, 护士作为临床教育者、支持者、协调者, 注意调动家属的积极性, 鼓励家属参与患儿的健康护理, 从而提高患儿的院内治疗效果及院外健康水平[7]。该护理模式改变了传统护理习惯和以往护士“灌输式”的健康教育模式, 加强了医生、护士、家属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让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到疾病的护理中来[8]。

3.3协同护理对家长护理技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协同护理组家长在病情管理、疾病知识、药物管理、预防复发等方面的护理技能均优于对照组。协同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护理技能的教育, 使其学会的哮喘的保健、预防知识, 掌握了患儿的病情观察、咳嗽、咳痰以及雾化吸入的护理操作技术, 增强了对患儿的护理能力, 能够正确的对患儿进行护理, 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协同护理对患儿病情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协同护理组的病情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哮喘患儿年龄较小, 缺乏自理能力差, 护理几乎全部依赖于护士及家长。家长是患儿最亲密的接触者, 其理念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都对患儿的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9]。

3.4相对于护士而言, 家长对患儿的照顾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家长为患儿提供的护理较护理人员更为全面和密集, 对患儿的照顾更加细致, 由于是自己较为亲近的人, 患儿对照护也较容易接受, 依从性显著提高[10], 治疗效果得到改善, 而且能够及时、正确的处理突发状况, 病情控制效果好。而且家长参与护理也对患儿起到监督和协助的作用, 保证了治疗效果, 改善了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时协同护理的实施也增强了家长对治疗和护理的了解, 家长从被动接受治疗和服务转为主动参与自己孩子的护理[11], 不仅有效减轻了患儿得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而且同时也获得了护理患儿的成就感, 同时也能够为患儿出院后的护理保健工作打好基础, 有效预防哮喘的复发。

总之, 家长协同护理能够提高慢性病患儿的病情控制情况, 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丽娟.家长参与式互动护理对哮喘患儿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5) :909-911.

[2]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updated 2012) [EB/OL].http://www.ginasthma.org

[3]姜载芳, 申昆玲, 沈颖.实用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 205

[4]冯莉, 楼月惠.强化家长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期间生存质量影响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4, 21 (6) :757-758.

[5]李新, 马晓玉.家长心理护理对长期住院患儿治疗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 (11) :99-100.

[6]曾慧琴.健康教育路径对患儿及其家长哮喘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 2013, 20 (22) :3495-3497.

[7]张丽莉.家长协同护理对哮喘患儿住院舒适度及远期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20 (14) :1677-1680.

[8]蒋爱军.协同护理在肠造口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4 (1) :50-51.

[9]唐利华, 韦琴, 李君丽, 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及延续性护理在非重症哮喘患儿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4, 12 (11) :961-964.

[10]尹力平, 杨娟, 杨春香, 等.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哮喘患儿疗效及家长满意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5) :98-99.

患儿及家长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20例患儿中,男童12例,女童8例,年龄0.6~6.8岁,平均年龄(2.6±0.6)岁,腹泻次数:≤10次者12例,>10次者8例;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初中者7例,中专者8例,高中及以上者5例。观察组20例患儿中,男童11例,女童9例,年龄0.6~6.9岁,平均年龄(2.7±0.5)岁,腹泻次数:≤10次者12例,>10次者8例;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初中者8例,中专者7例,高中及以上者5例。两组患儿的临床基本资料与患儿家长文化程度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显示,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轮状病毒腹泻护理方案对各项护理措施依次进行实施,首先轮状病毒腹泻发生、治疗及护理方面的知识对家长进行告知,然后对患儿的基础生活、皮肤等多方面进行护理。观察组则以针对性护理进行各项护理措施的制定及实施,首先对每例患儿进行细致的护理干预需求评估,主要为通过与患儿家长及医师进行沟通,了解患儿护理及治疗的需求,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对护理细节进行针对性的制定及实施,另外,对于护理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然后与患儿家长评估,再次进行改进及护理。然后将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

1.3 评价标准:

①舒适度采用FPS-2R评分法对患儿进行评估,分值分值为从0~5分,表示从舒适度最高到最差,其中0分为最高,1~2分为一般,3分及以上为较低[1]。②患儿家长满意度则以问卷形式评估,问卷主要为评估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包括非常、基本及不满意三项。非常和基本满意之和为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中数据检验软件为SAS5.0,计量和计数两类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处理方法为t检验和χ2检验,P<0.05表示比较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比较:

护理前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0、12、8例,分别占0.00%、60.00%及40.00%,观察组患儿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0、11、9例,分别占0.00%、55.00%及45.00%。

护理后对照组患儿舒适度评分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4、12、4例,分别占20.00%、60.00%及20.00%,观察组患儿0分、1~2分、3分及以上者分别为10、9、1例,分别占50.00%、45.00%及5.00%。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舒适度0分者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非常、基本及不满意者分别为14例、3例及3例,总满意者17例,占85.0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非常、基本及不满意者分别为19例、1例及0例,总满意者20例,占100.00%。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P<0.05。

3 讨论

轮状病毒腹泻在小儿中极为常见,其临床危害广受肯定,因此关于轮状病毒腹泻治疗及护理方面研究均不少见,而护理的重点方面较多,其中患儿舒适度即是重点的护理方面,而这方面也是与患儿家长满意度密切相关的方面,因此上述两方面均是评估护理模式的重要参考依据[2,3,4,5]。针对性护理是在各类患者中包括小儿患者中应用均较多的护理模式,其对于患儿的影响面较广,但是对于本类护理模式对患儿舒适度方面的影响研究仍十分不足,因此本文中我们就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常规轮状病毒腹泻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护理模式更为有效地改善了患儿的舒适度,因此患儿家长对本护理模式的满意度也相对更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为适用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

摘要:目的 观察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4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轮状病毒腹泻护理,观察组则以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然后将两组患儿护理前和护理后的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儿的舒适度比较,P>0.05,而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对性护理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更为适用于轮状病毒腹泻患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舒适度,患儿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汤令群,何美容,梁未博.个性化护理模式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6):785-786.

[2]周国丽.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53例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6):561-563.

[3]杨海燕.综合护理干预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疗效的影响[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3):101-102.

[4]李鸿梅,蒋娟.个性化护理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4):201-202.

患儿及家长 篇9

任何疾病都有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儿童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大致包括急性代谢紊乱期、缓解期(又称蜜月期)、强化期及永久糖尿病期4个阶段。根据上述糖尿病的不同病程,胰岛素用量需进行及时调整。

在发病初期.临床出现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40%左右的患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发病,机体处于急性代谢紊乱期,血糖明显增高,尿糖、尿酮体阳性。此时需用较大剂量的胰岛素,尽快将代谢紊乱纠正,把血糖控制到满意的水平。

经过胰岛素和计划饮食等治疗,胰岛功能得到一定恢复,临床症状消失,血糖下降,尿糖转阴性,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标志着患儿进入缓解期。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3~12个月,最终所有病人缓解期均会结束。为避免发生低血糖,胰岛素用量可能每天仅为2~4单位,甚至更少。为了保护胰岛B细胞,同时也为提醒患儿疾病并没有被根治,只是病情暂时有所缓解,因此一般不主张完全停药。但也有些患儿可能没有明显的蜜月期过程就进入了强化期。

在强化期到来时,病人的血糖、尿糖不稳定,需及时根据病人血糖情况,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再次增加胰岛素的用量。此时需要家长和患儿的理解,以便尽快调整胰岛素用量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所有糖尿病患儿最终都要进入永久糖尿病期,在此阶段由于胰岛B细胞的功能完全衰竭,体内基本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需要完全依靠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和防止酮症酸中毒。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糖尿病儿童,由于性激素增多,与胰岛素作用相拮抗,使胰岛素用量进一步增加,病情极不稳定。青春期过后胰岛素用量将有所减少,病情也逐渐趋于稳定。

学会应用胰岛素

临床上常用的人胰岛素剂型有短效、中效及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是将短、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预先配置,国内常用的有30/70(30日)和50/50(50日)两种。家长和年长的患儿应掌握各种胰岛素剂型起作用的开始时间、最强作用时间及作用持续时这对于学习调整胰岛素的应用至关重要。

每个个体每日所需胰岛素剂量差异很大,并随时间而改变,因此需定期给予评价。影响剂量的因素包括年龄、体重、不同发育阶段、糖尿病不同病期和病程、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营养摄取和营养素分配、锻炼方式、学习情况、工作情况、血糖监测结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合并其他疾病等,因此胰岛素治疗不可能一步到位,每调整一次剂量需要观察2~3天,然后根据各种胰岛素不同的作用时间、血糖监测及段、次尿糖情况分别调整短效、中效胰岛素的剂量。

胰岛素初始剂量:一般开始按每日每公斤体重0.5~1.0单位给予。以短效胰岛素为例,将全天总量分三次于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根据患儿病情,剂量分配可先按如下三种方案选择:①三餐前剂量相等;②早餐前用量偏大,午餐及晚餐前用量相等;③早餐前用量大于晚餐前,晚餐前用量大于午餐前;必要时睡前可增加一次,其剂量最小。

病情稳定后可改用短、中效胰岛素混合治疗:①一日两次:短、中效的比例一般为1:2或1:3,分两次于早餐及晚餐前注射。早餐前2/3量,晚餐前1/3量。②一日三次:早餐前短、中效混合应用,晚餐前使用短效,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③一日四次:每餐前注射短效,睡前应用中效胰岛素。

胰岛素剂量可根据三餐前、餐后2小时和夜间血糖指标进行调整。①早餐前高血糖:增加晚餐前或睡前中效胰岛素;②早餐后高血糖:增加早餐前短效胰岛素;③晚餐前高血糖:增加早餐前中效胰岛素或午餐前短效胰岛素;④晚餐后高血糖:增加晚餐前短效胰岛素。

如果不具备监测血糖的条件,也可根据段、次尿糖定性指标来进行调整:①早餐前用量:参照前几日7:00~11:00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②午餐前用量:参照11:00~1 7:00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③晚餐前用量:参照17:00~22:00点段尿及睡前次尿尿糖;④睡前用量:参照晚22:00~次日早7:00段尿及早餐前次尿尿糖情况进行调整。此外,运动后易出现低血糖的患儿应于运动前有计划地加用少量食品,或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注射注意事项:①胰岛素的贮存:未使用的胰岛素应存放在2℃~8℃冰箱中,在有效期前应用。开启后的胰岛素在2℃~8℃冰箱中存放不得超过3个月。②由于预混胰岛素的短、中效胰岛素比例固定,不一定适合每个患儿,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配制。但特别要注意胰岛素抽取的方法:先抽取短效胰岛素(清亮),再抽取中效胰岛素(混悬状)。不同厂家的胰岛素最好不要混合。③常用注射部位:上臂侧面、大腿前/外侧、腹部和臀部外上1/4处。上述部位应有计划地轮换使用,每天可在身体同一部位注射,但每次的注射点应相距2厘米,以防止脂肪增生变性,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发挥。④最好应用胰岛素专用一次性注射器,认清每0.1毫升中胰岛素的含量,国内使用的胰岛素专用注射器,多为0.1毫升含4单位胰岛素,以确保注射剂量的准确性。现有各种胰岛素专用注射笔,可根据个人需要选用,以使注射胰岛素更为方便和准确。⑤运动时宜将胰岛素改为腹壁皮下注射,以免运动时吸收过快,而易发生低血糖。

新型胰岛素的应用——胰岛素类似物

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能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分泌,即提供充足的胰岛素,覆盖24小时的基础需要,并给予较大剂量的胰岛素,以尽量匹配进餐引起的血糖变化。新型胰岛素的问世给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人胰岛素类似物”是由研究人员运用基因重组技术,通过对天然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局部改造而开发的一种新型降糖药物,其降糖作用可与人胰岛素相媲美。目前已用于临床的有“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和“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的特点是:起效快、达峰快、药效维持时间短。此药皮下注射,后10分钟开始起效,可以在注射后立即进餐,特别适合年幼的糖尿病患儿,不需要提前半小时注射,增加了患儿就餐的灵活性,使孩子治疗的依从性大大,提高。用药后30~60分钟达到血药浓度高峰,恰好与进餐后血糖达高峰的时间相匹配,对餐后血糖控制效果好。药效维持时间在3小时左右,因此在下一餐前和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较小。

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的特点是:皮下注射后1~2小时起效,药物吸收稳定,无明显的血药高峰出现,药效能够平稳维持24小时,很少引起低血糖反应。只需每日注射1次就能很好地模仿正常个体生理性基础胰岛素的分泌。

患儿及家长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20名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家长均在知情自愿情况下签署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干预组男32例, 女28例, 年龄1~15岁;对照组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0~14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史、病情分期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收集和记录120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家庭居住和经济状况、病史资料、日常生活学习环境及家长配合程度等资料。两组患儿均进行支气管哮喘常规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普通用药指导、日常注意事项和生命体征记录等。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通过病房环境的儿童化改造、疾病健康知识普及、每天的服药用药情况的详细记录、饮食情况、作息时间、运动锻炼情况等, 采取相应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对策。最后对两组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

1.2.2 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

(1) 疾病健康教育。与患儿及家长良好沟通、印发卡通疾病宣传小册子, 简单易懂地介绍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疾病, 需要终身治疗, 让患儿及家长做好长期治疗的准备。教授患儿及家属哮喘发作的先兆和应急方法, 如出现胸部发紧、呼吸不畅、喉部发痒、打喷嚏、咳嗽等症状, 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及时采取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首要方法[4], 但患儿和家长不能很好理解激素等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容易出现随便停药或拒绝配合用药, 使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效果不佳[5]。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能让他们了解疾病的基本规律和药物应用的必要性, 增强用药信心、提高用药方法和技巧, 使患儿及家长乐于改造个人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方式习惯, 让家长在理解和配合的情况下协助患儿做好日常各种治疗和防护措施。

(2) 良好的生活方式。医护人员协助患儿及家长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6], 寻找过敏原, 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居室环境和摆设:禁放花、草、地毯、羽毛制品等;儿童玩具质量的把关;注意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刺激气体、烟雾、灰尘和油烟等;改善饮食习惯:宜食清淡, 忌食辛辣、生冷、腥发食物;避免过咸、过酸及过饱, 忌食诱发哮喘的鱼、蛋、虾等食物;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告知在呼吸平稳、无咳嗽、无喘息情况下进行游泳和慢跑等运动, 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及上呼吸道感染。通过以上方式, 患儿及家长无论在住院治疗期间, 或者在家中都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达到防护的预期目标。

(3) 指导规范用药。向患儿特别是家长说明治疗药物 (尤其是糖皮质激素) 的作用和副作用, 使其了解雾化吸入药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特别是儿童本身对药物就具有反抗、排斥的情绪, 需要人性化处理。规范合适的用药指导能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用药顾虑。按医嘱使用支气管解痉药物和抗炎药物, 使患儿按时按剂量服药, 帮助其培养自主规范用药的主动性。教授雾化吸入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技巧, 指导排痰体位和技巧, 为患儿调整舒适的坐位或半坐位, 鼓励患儿咳嗽时坐起, 身体前倾, 给予拍背鼓励其将痰咳出[7,8]。

(4) 心理干预措施。支气管哮喘的病程较长且会反复发作, 医疗费用较高, 对患儿及家长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家庭影响较大, 患儿及家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情绪[9,10]。再加上, 很多家长不能理解疾病的基本发展过程, 或不懂得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 导致双方出现痛苦和不安而无处述说的状况, 降低了治疗的依从性。通过与患儿及家长建立和谐的关系, 取得患儿的信任, 教授患儿和家长自我放松、情绪疏导等方法。哮喘发作时陪伴在患儿身边, 解释病情, 消除紧张情绪。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上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可作为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11]。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治疗依从性的比较, 干预组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公众身心健康的多病因的慢性疾病, 易反复发作、时好时坏, 治疗周期长且医疗费用高, 使哮喘患儿及家属忍受着疾病的困扰。因目前没有完全治愈的方法, 只能控制和缓解, 这一状况容易使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下降, 哮喘治疗效果受到影响, 甚至威胁患儿的生命。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对医生医嘱的坚持执行程度, 受患儿及家长教育文化水平、家长态度和配合程度、医患关系、药物和治疗费用、生活学习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 如何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从而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痛苦, 提高患儿的生活学习质量成为迫切的问题。

本研究对干预组患儿及家长进行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个性化的健康教育, 提高疾病知晓度;指导规范合理的用药方法和机制;协助患儿及家长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患儿和家长进行人性化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患儿和家长重新学习和认识自我患病情况, 树立治疗的自信心, 进一步提高患儿和家长的门诊复诊率, 为提高其生存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本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进一步说明个性化护理干预提高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支气管哮喘病情得到较好控制, 改善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能为小儿哮喘的治疗和护理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摘要:目的 探讨和评价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每组60例, 评价和比较两组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结果 干预组患儿及家长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提高了患儿及家长的治疗依从性, 哮喘病情得到较好控制, 改善了患儿及家长的生活质量, 能为小儿哮喘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哮喘患儿,家长,个性化护理,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张建华.支气管哮喘的流行病学及高危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4) :241-243.

[2]吴迪, 王珂.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4) :664-667.

[3]王石磊, 邢丽华.支气管哮喘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哮喘杂志 (电子版) , 2013 (3) :50-53.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 [J].中华哮喘杂志 (电子版) , 2008 (1) :3-13.

[5]廖惠玲, 陈维艳, 罗荣华, 等.哮喘患儿自行停止吸入治疗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西部医学, 2013, 25 (6) :951-953.

[6]李莉, 苏兰若, 万丽红, 等.沈阳市泉园小区支气管哮喘患者生活方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2) :2226-2227.

[7]贾云巧.雾化吸入护理干预对哮喘患儿治疗舒适度及病情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7) :1696-1698.

[8]苏蓓.糖皮质激素药物吸入治疗不同疗程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预后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9) :76-77.

[9]张玉.综合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1) :114-115.

[10]廖寒林, 刘艳萍.心理行为干预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3) :88-89.

上一篇:下颌畸形下一篇:实用型的电脑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