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2024-06-27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共12篇)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1

摘要:将要完成学业, 准备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们, 在个人需要上有迫切感;在情感体验上会出现跌宕感;在行为表现上易产生松懈感。要调整好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心态, 就应从多方面抓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 从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心理状态,管理策略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表现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那些将要完成学业, 准备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 他们的心理活动则更为复杂、更趋活跃。说到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特点。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 大学生虽然是成年人, 但他们的心理并不成熟, 他们只是大孩子。他们处于一个生理发育基本成熟, 心理发育急剧走向成熟的年代。大学生的基本心理就是:他们渴求获得社会承认, 对待周围的事件开始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他们思维与心理都十分活跃和积极, 但也容易走向偏激。对待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分析, 应该结合他们是年轻人以及大学的特殊环境来考虑。

一、存在问题

1.不好找工作的大学生心理会有一定落差

随着现在大学的扩招, 以及市场与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中存在的脱节, 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已经是个十分明显的问题。在读书期间, 大学生一般不会对工作有太多的考虑, 甚至很多大学生认为毕业后找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只不过是工作好与坏的区分罢了。但到了毕业阶段, 找工作成了现实压力, 他们不得不面对了。然而在这个时候, 如果工作不好找, 他们就会在心里形成一定落差。

高中生通过艰苦努力考上大学后, 都会有一种像中举一样的“事业有成”的感觉。然而大学毕业时如果找不到工作, 自己以及家庭的热切期盼都无法实现, 只能面对冰冷的现实时, 自然大学生会有一定心理落差。

随着并轨以后, 大学招生开始对学费收取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 大学生读书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一个较重的负担。大学生和其家庭都希望毕业后找个好工作, 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然而毕业找不到工作, 自然会很着急甚至会对学校及社会产生怨恨。

很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没有把专业知识学好, 通不过招聘单位的考评。他们自然会埋怨自己过去不努力, 但也会怨恨学校没有教育好他们或者学校这样那样的不好。特别是那些因为补考科目多等原因不能顺利毕业的学生。

2.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容易产生骄狂放纵心理

当然能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往往是比较优秀的学生, 所以平时他们就比较骄傲。在工作找好之后, 所有后顾之忧都消除了, 他们往往会放纵自己。面对周围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 他们容易有骄傲情绪。然而没有找好工作的同学本来就心里烦躁, 双方都容易受到对方的刺激, 从而产生一些事端。此外, 找好了工作的学生往往会没有心思学习, 只知道玩耍, 浪费时间。

3.平时没有学好专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心理

一些大学生本来是想把专业学好, 由于平时贪玩好耍等原因没有学好。但没想到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他们就要毕业了, 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产生消极心理, 自暴自弃。他们或者会沉溺网络游戏, 以忘记现实的痛苦, 或者找些消磨时间的事情。如此以来, 他们常常会浪费毕业学年的重要时光。

4.毕业在即, 很多学生容易因为感情问题出事

快毕业了, 大学生因为依依惜别往往会聚在一起大吃大喝, 从而产生一些问题。另外, 有些人因为这几年的恩怨情仇, 也会在毕业时进行“算总账”, 从而闹出一些事端。

二、做好对毕业生的管理工作

1.增进师生感情

深厚的感情是做好学生毕业工作的情感基础。要培养和激发学生感情, 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父母心、兄长情, 诚恳、热心地帮助他们, 使其受到感动和鼓舞。当然, 这种感情的建立, 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 而是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 平时就要注重这种感情的培植, 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 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帮助他们取得进步。当老师和学生产生感情上的隔阂时, 老师要及时主动想方设法化解、疏导矛盾, 以免引起毕业生情绪冲动, 以致采取一些非理智性的行动, 酿成不良后果。

2.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当毕业学生心理出现障碍时, 他们总是希望得到集体的同情和支持, 特别是在联系工作受挫时, 受到不正确的影响, 就可能失去自制力而冲动起来。相反, 如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排除了不良影响, 就会使其情绪稳定, 甚至会感激老师终身。荣誉感是支配学生的一种内在动力, 要通过激发荣誉感, 使他们能从保持集体荣誉的高度来评价和调节自己毕业的言行。可以采用与往届毕业生谈体会, 组织学生们到社会上参观等多种形式, 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克服不和谐现象, 努力营造一个使毕业生从容笑对现实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毕业生心理辅导工作

1.制定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目标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对个人的知识、体力、能力、社会经验、智力和个性特点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就业可能性, 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就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 加以合理的组合, 做出合理的选择, 形成切实可行的就业需要。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分工、经济特点、相关的职业群在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及这些职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为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 还要培养其为社会作贡献的精神。帮助大学生了解个人的智能水平和个性心理特征, 指导他们选择今后就业的大致方向, 以提高知识学习和个性锻炼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提高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点正确选择职业的能力, 以及求职自荐能力和转业改行的多项适应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和职业道德辅导, 引导他们抓好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和一般职业技能训练, 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团队意识、吃苦精神、责任心等。

2.具体落实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内容

(1) 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 坦然承受就业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高速发展中, 应首先在观念上积极地转变并适应和接受。毕业生只有在心理上具备了自主择业的意识, 才可能坦然承受来自就业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自主择业在带来机会和实惠的同时, 也带来了压力和竞争;择业是自主的, 但是双向的, 择业的自主正表现在选择与被选择的双向过程之中。如今毕业生已没有了传统的“一锤定终生”的分配, 在未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次择业。

(2) 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调整择业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与其具体的择业行为之间, 总的来说虽是一致的, 但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其根源就在于毕业生的各种具体的择业行为很容易受眼前利益所驱动, 从而掩盖了职业的深层价值。特别是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 一方面最看重成就、生活方式、独立性等职业价值;另一方面又似乎主要为经济利益所驱使, 它实际上是缺乏远见的表现。不少毕业生一味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 却忽略了做人的根本;重视功利, 却忽略了情感和理想。因此, 毕业生完全不必要拥在所谓的“热门”行业上, 而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 理想的职业固然重要, 但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 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

(3) 帮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

认识自己有多种渠道, 一是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他人主要是指导师、家长、朋友、同学等。一般来说, 任课教师对大学生的评价由于机会多、情感因素影响较小, 评价的参照较宽, 因而比较准确、可信。二是从活动成绩的优劣来认识自己, 不要因为一时的成败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三是从教师、专家对自己的专门的评定中来认识自己。

(4) 强化择业中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是主导人的行为的指导思想, 它决定了个人职业选择的倾向, 决定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人们的抉择取向, 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人们注重的内容千差万别, 但只要人们在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时, 把个人的愿望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 踏踏实实地工作, 多元价值也未尝不可。最高尚的职业价值观是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大众利益结合在一起。

3.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方式

(1) 开设以讲授为主的相关课程

开设就业心理学课或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心理和行为。开展心理辅导的作用不是要扩展大学生的知识, 而且要改善大学生情绪状态、思想状态、行为观念、学会必要的社会技能等。

(2) 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和辅导活动

这是为开展就业心理辅导而专门设计的一种活动课程, 其特点在于:形式上以大学生活动为主, 内容选取上应充分适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活动组织上以教学班为单位, 活动课的目的、内容、方法、程序均是有计划、有系统地安排设计的。通过心理辅导, 可以对大学生就业的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各方面有目的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大学生活动, 有利于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便于组织管理, 且能使全班大学生在辅导活动中受益。将心理辅导列入课程, 也使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人员、时间上有了保证。

(3) 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

不把就业心理辅导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 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 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开始辅导"、毕业时的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但要注意的是, 心理辅导必须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 不要让心理辅导被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所代替而丧失自己的特色。

(4) 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大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大学生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 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 依据诊断的结果, 拟定辅导方案, 以协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 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

(5)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就业训练活动

如模拟招聘活动、参加就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对就业的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 以利于更好地作好就业准备, 消除就业恐惧心理。

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他们的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校管理部门应该付出更多精力与心智, 关注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和就业心理, 调整好他们的心态, 从而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让他们的就业更加顺利和谐。

参考文献

[1]刘俊坤.就业全程指导[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2]陈核来.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3]刘红宁, 陈建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

[4]黄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2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以分为4个等级: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1. 心理健康状态 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社会功能良好,能够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2. 不良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生活事件、身体不良状况等因素所引起。它的特点是:时间短暂,一般在一周左右就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该状态对当事人社会功能影响较小,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处理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能够自己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能够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3. 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些方面发展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异常。特点如下:

a.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例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等。

b.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情绪及动作行为),而面对其它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

c.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当事人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标准完成某项(或几项)社会功能。例如: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等。

d.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需的。

4. 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特点是:

a.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经历,情绪低落成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

b.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引起所控制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则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c.损害大。这类患者不能或者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

d.需要心理医生的治疗。这类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我调节康复,而必须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药物快速调整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心理健康的途径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2)抛弃自卑。自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3)增强自信。

(4)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

心不健康的几种表现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 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心理健康的几种状态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健康状态,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一般常态心理

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

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严重病态心理

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

学习中如何战胜自卑心理

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从而建立自信心。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决。”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所以自信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学生当中,普遍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于是压抑了内在潜能的发挥。过强自我否定评价就是通常所说自卑感。有自卑感的学生往往行为怯懦,处处依赖老师、父母和同学,活动效率非常低微。这就需要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自信,首先是自己的事,关键是要坚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目标就会实现。

第一,坚持当众说话,勇敢吐露见解。

当众说话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在课堂上或公开场合要尽量举手发言,不管回答问题有无把握,是否全面,站起来大胆地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尽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相信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为自己鼓掌。记住,只要敢讲,就会比那些不敢讲的同学收获大。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勇气,而且能够增强自信心。

第二,善待他人,融洽人际关系。

首先,要善于对师长和同学微笑。微笑是友善的信号,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赢得别人与自己主动交往,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内心充实,心情舒畅,不断产生信心和力量。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会使别人感到高兴,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夸赞你的闪光点,使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信心大增。再次,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宿舍、同班同学,进而帮助其他人,这样不仅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也使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自信心不仅得到了调动,而且可以得到社会性的升华。

第三,切勿求全责备,学会变换视角。

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喜欢用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常常导致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其实,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不足而整天自责,而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自己因失败而陷入自责时,请你提醒自己,不要做唯美主义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它变成表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伯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及时鼓励自己,你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增。

第四,循序渐进,让自己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的诀窍就是为自己确立小的奋斗目标。比如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定时复习功课等等。当每一个小目标完成时,都要奖励自己。如看一会电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小目标的制定,可以让自己明显的感觉到进步,更容易体会成功,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第五,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不怕失败自觉磨练。

信心不足的学生应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一定要注意克服怯懦、优柔寡断等不良意志品质,培养意志的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特别要鼓起勇气,大胆参加班级活动,进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见贤思齐,虚心向别人学习,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心恪守本职工作。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立即纠正。不怕失败,失败了重新再来。雷锋说的好:“不经历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坚持经受集体活动的锻炼和经受失败的磨练,可以使我们开阔眼界,增长才干,丰富人生阅历,增添成就感,提高耐挫力,激发和巩固自信心。

心理压力量表

仔细考虑下列一个项目,看它究竟有多少适合你,然后将你对每一个项目的评分,根据下面这个发生频率表列出来。频率: 总是—4 经常—3 有时—2 很少—1

项目 1.我受背痛之苦。

2.我的睡眠不定,且睡不安稳。3.我有头痛。4.我颚部疼痛。

5.若须等候,我会不安。6.我的后颈感到疼痛。7.我比少数人更神经紧张。8.我很难入睡。9.我的头感到紧痛。10.我的胃有病。11.我对自己没有信心。12.我对自己说话。13.我忧虑财务问题。14.与人见面时,我会窘迫。15.我怕发生可怕的事。16.白天我觉得累。

17.下午我感到喉咙痛,但并非忧郁得上感冒。

从未—0 18.我心情不安,无法静坐。19.我感到非常口干。20.我心脏有病。

21.我觉得自己不是很有用。22.我吸烟。23.我独自不舒服。24.我觉得不快乐。25.我流汗。26.我喝酒。27.我很自觉。

28.我觉得自己像四分五裂。29.我得眼睛又酸又累。30.我得腿或脚抽筋。31.我的心跳过速。32.我怕结识人。33.我手脚冰凉。34.我患便秘。

35.我未经医师指示使用各种药物。36.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哭。37.我消化不良。38.我咬指甲。39.我耳中有嗡嗡声。40.我小便频繁。41.我有胃溃疡。42.我有皮肤方面的病。43.我的喉咙很紧。44.我有十二指肠溃疡病 45.我担心我的工作。46.我口腔溃烂。47.我为琐事忧虑。48.我呼吸浅促。49.我觉得胸部紧迫。50.我发现很难作决定。

心理压力量表说明

分数 PSTR压力程度分析(93或以上)

这个分数表示你确实正以极度的压力反应在伤害你自己的健康。你需要专业心理治疗师给予一些忠告,他可以帮助你消减你对于压力器的知觉,并帮助你改良生活的品质。(82~92)这个分数表示你正经历太多的压力,这正在损害你的健康,并令你的人际关系发生问题。你的行为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因此,对你来说,学习如何减除自己的压力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你可能必须花很多的时间做练习,学习控制压力,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71~81)这个分数显示你的压力程度中等,可能正开始对健康不利。你可以仔细反省自己对压力器如何做出反应,并学习在压力器出现时,控制自己肌肉紧张,以消除生理激活反应。好老师会对你有帮助,要不然就选用适合的肌肉松弛录音带。(60~70)这个分数指出你的生活中的兴奋与压力量也许是相当适中的。偶尔会有一段时间压力太多,但你也许有能力去享受压力,并且很快地回到平静状态,因此对你健康并不会造成威胁。做一些松弛的练习仍是有益的。(49~59)这个分数表示你能够控制你自己的压力反应,你是一个相当放松的人。也许你对于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器,并没有将它们解释为威胁,所以你很容易与人相处,可以毫无惧怕地担任工作,也没有失去自信。(38~48)

这个分数表示你对所遭遇的压力很不易为所动,甚至是不当一回事,好像并没有发生过一样。这对你的健康不会有什么负面的影响,但你的生活缺乏适度的兴奋,因此趣味也就有限。(27~37)

这个分数表示你的生活可能事相当沉闷的,即使刺激或有趣的事情发生了,你也很少作反应。可能你必须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或娱乐活动,以增加你的压力激活反应。(16~26)如果你的分数只落在这个范围内,也许意味着你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压力经验不够,或是你并没有正确地分析自己。你最好更主动些,在工作、社交、娱乐等活动上多寻求些刺激。作松弛练习对你没有什么用,但找一些辅导也许会有帮助。

自测成功心理倾向

不是测试你的技巧,也不是向你提出什么难题,只是对自己的成功心理倾向作个剖析,使你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和估计。

回答下列每一个问题,并把反映你基本态度的答案记分。

A、非常同意B、有些同意C、有些不同意D、不同意

1.快乐的意义对我来说比钱重要得多。

2.假如我知道这件工作必须完成,那么工作的压力和困难并不能困扰我。

3.有时候成败的确能论英雄。

4.我对犯错误非常严厉。

5.我的名誉对我来说极为重要。

6.我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知道什么时候将会改变,并为这种改变准备。

7.一旦我下定决心,就会坚持到底。

8.我非常喜欢别人把我看成是个身负重任的人。

9.我有些嗜好花费很高,而且我有能力去享受。

10.我很小心地将时间和精力花在某一个计划上,如果我晓得它会有积极和正面的成果。

11.我是一个团体的成员,让自己的团体成功比获得个人的认可更重要。

12.我宁愿看到一个方案拖迟,也不愿无计划、无组织地随便完成。

13.我以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为荣,但是我必须确定别人是否能正确了解我。

14.我的工作情绪是很高昂的,我有用不完的精力,很少感到精力枯竭。

15.大体来说,常识和良好的判断对我来说,比了不起的点子更有价值。

评分标准:

1.A:0 B:1 C:2 D:3

2.A:3 B:2 C:1 D:0

3.A:2 B:3 C:1 D:0

4.A:1 B:3 C:2 D:0

5-15均为A:3 B:2 C:1 D:0

评估:

0-15分:成功的意义对你来说,是圆满的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不是权力和精神的获得,因为你能从工作之外得到成就感,因此,可能不适合去爬高位,这个建议可以帮助你专注在实现自我的目标上。

16-30分:也许你根本就没想到去争取高位,至少目前是如此。你有了这个能力,但是你还不准备作出必要的牺牲和妥协。这个倾向可以促使你寻找途径来发展跟你目标一致的事业。

产妇分娩期心理状态及心理指导 篇3

【中圖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231-01

孕产妇心理状态是影响产妇正常分娩的重要因素之一。分娩过程的不同阶段产妇心里变化亦不相同,心里变化又可影响产妇的应激能力,对围产结局的变化起重要作用。因此,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据不同时期心理变化给予相应心里指导,对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状态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论述分娩期产妇心里状态及指导[1]。

1 产妇在3个产程中的心里状态

第一产程为宫颈扩张期,最初宫缩频率不是太紧,多数产妇尚能承受因宫缩痛产生的不适,随着产程进展,宫缩不断增强而间隙时间缩短,产妇往往很敏感,表现出名显的恐惧、紧张,就怕宫缩痛,有的产妇在阵缩时,甚至屏气不敢呼吸,有的产妇则大喊、大叫、哭闹,个别产妇甚至捶打腹部,谩骂家人,对疼痛难以忍受,强烈要求剖宫产,以致于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第二产程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期,此时宫缩频繁,产妇精神高度紧张,担心与恐惧心并存,即担心产程延长又恐惧阵缩疼痛难忍,觉得这段时间漫长无边,易出现烦躁不安心里,出现了明显的体力不支,产力不足,而致胎儿娩出困难。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胎儿娩出后,产妇急于了解婴儿性别,如胎儿性别不如意,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兴奋和沮丧,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相反,体质好,临产放松者,出血量就较少,使其顺利度过第三产程。

2 分娩期3个产程的心理指导

第一产程心里指导:此期要求医务人员要热情,态度和蔼可亲,富有同情心,真诚而有耐心地陪伴在产妇身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述分娩方面的知识,加深与产妇间的沟通,并不时地对产妇给予生理、心里和情感上的支持,了解其心里变化,及时解决其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增强医患之间的情感,消除她们对分娩所产生的恐惧紧张情绪,保持其精神愉悦,情绪稳定,为即将出现的第二产程营造良好的心里环境,并适时指导其做深呼吸,避免消耗过多的体力,并帮助舒适的按摩腰部及下腹部。对宫缩不强且未破膜者,鼓励下床活动,分散注意力,加强产程进展,有利于自然分娩。并指导其利用宫缩间歇时,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高热量营养物质和水,确保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2]。

第二产程心理指导:此期即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阶段,医护人员处理问题要果断熟练,同时兼顾给予产妇安慰和理解,以得到产妇的密切配合,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向下屏气,正确使用腹压,以利胎头下降,宫缩间歇时全身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来临,给产妇建立信心,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第三产程心理指导:此期为胎盘娩此期,这一阶段时间虽短,但对产妇来说却极为关键,产妇的情绪对产后的影响很大,过度的兴奋或悲伤都可造成宫缩不良引起产后出血,一方面给予宫缩剂、按摩子宫预防产后出血,另一方面,通过交谈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安慰,避免产妇情绪波动导致产后出血。

3 讨论

耐心、细致、周到的心里指导,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3]。产妇分娩过程中任何一时期的心里障碍都可使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宫缩乏力,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严密观察宫缩及产程进展的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可提高产妇生理、心里及精神上的应激能力,加快产程进展,降低难产发生率,确保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 潘陈广.分娩期四个产程中的心理护理对自然分娩率及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91-192.

[2] 王玉梅等.心理指导对提高孕产妇的应激能力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6,(3):314.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4

一、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分团体测验和个别调查两种测验形式, 讲解指导语, 随机抽取深圳在校毕业大学生及在人才市场求职的大学生, 在大家配合下, 根据规范的程序, 发放问卷500份, 问卷全部收回, 经过分析, 剔除无效问卷49份, 共451人。其中男性221人、女性230人, 硕士22人、本科104人、专科生325人。

(二) 方法。

1. 焦虑自评量表[2]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对受试者进行测查。

它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 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 用于评出焦虑病人的主观感受。它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 SAS的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分。在统计分析前将所有反向计分条目的得分调整过来, 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

2. 自编问卷。

为使调查内容尽可能涵盖大学生就业时情况, 特聘请四位专家对问卷各项目进行评定、分析, 经过两次不同时期的筛选、施测, 最终形成27个子项目。最后, 将各项目按奇偶分成两个尽可能平行的部分, 计算两部分的相关系数, 得分半信度系数为0.351, 再用Spearman———Brown公式校正后, 得校正分半信度系数0.415。呈显著性相关水平[1], 说明此问卷信度较好。所有数据都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大学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

32.8%的同学认为毕业时打算为工作兼深造, 排第一位, 先工作再深造的居第二位, 占28.35%;当问到毕业时你选择就业地区在哪儿, 几乎有一半的毕业生选择经济较发达或沿海城市, 占49.79%;而到最艰苦的环境去锻炼自己 (如西部) 的比例最少, 仅占2.75%;在求职中, 最困扰的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 占43.61%, 其次困扰的是对就业政策不了解、获取信息量少, 自身能力不足、优势难以发挥,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 招聘会信息不足、求职技巧欠缺, 缺乏社会经验、就业能力, 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分别占44.04%、36.17%、28.51%、15.74%、11.48%。关于当今“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4.72%认为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比例最大, 依次是毕业生就业人数太多、竞争较大, 就业期望过高, 分别占30.85%、17.67%。

(二) 大学毕业生焦虑状况的总检出率。

根据标准分大于1.64为显著性水平, 即学生标准分大于1.64作为过度焦虑的学生, 通过对大学生的原始分数进行转换, 然后对大学生的焦虑状况进行检出:在焦虑自评量表中, 大学毕业生过度焦虑学生检出率为33.7%, 男生所占比例低于女生, 男女生过度焦虑的检出比例分别为:15.7%、18%;以2010年毕业为分水岭, 2010年之前毕业与2010年之后毕业的焦虑状况检出率分别为:6.9%、26.8%;学历上, 专科学生焦虑比例高过硕士及本科学历, 而硕士比例最低, 专科、本科及硕士学历各焦虑状况比例为:22.8%、9.3%、1.6%;担任过学生干部的焦虑检出比例为29.9%, 而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比例最低, 仅为3.8%;在政治面貌中, 党员检出比例最高, 为19.1%, 而团员、群众、民主党派的焦虑检出比例分别为:14.2%、0.4%、0;而英语学习成绩好的焦虑比例低于英语一般的学生, 英语良好比例为8.2%、而英语成绩一般焦虑检出率为25.5%。

三、讨论

(一) 从调查可以看出。

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首选, 这些地区机会多、选择的余地大, 为他们找工作提供更多的空间, 但不管怎么样, 52%的学生还是希望专业对口, 而经济收入放在最后一位。几乎一半的学生对自己专业认可度比较大, 不希望丢掉自己的专业, 走向社会后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服务于社会。在求职中, 困扰毕业生最大的分别是就业政策不了解及自身能力不足排在前列, 这说明在就业教育中, 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是有必要的, 同时在大学生涯中, 应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及综合素质培养, 提升学生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 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及找工作过程中充满信心;34.72%认为是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在本问题中所占比例最大, 这可能与本调查有关系, 因为本次调查选取的学生样本大部分为高职类学生, 学历在就业过程中没有优势, 而技能技巧是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必备条件, 这也提醒我们高职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从已经毕业的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与目前薪水待遇比较可以看出, 基本能达到平衡, 相差不大,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进行了期望值的转变, 对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就业竞争估计适中。总之, 从本调查可以看出, 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市场、对自身能掌握平衡, 保持清醒头脑就业。

(二) 调查结果显示。

在焦虑自评量表中, 大学毕业生过度焦虑检出率为33.7%, 高于以往研究, 男生焦虑检出率低于女生, 与近期研究相一致[3~4]。当代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 毕业是否失业一直是大家重点关注的话题, 同时在本次调查中, 12%的人在择业中考虑经济收入, 而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中的竞争, 38%认为是扎实的专业知识, 居第一位;其次是社会实践经历。这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最大的不足是缺乏社会实践,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本研究中, 大专毕业生325名, 学历在找工作过程中成为影响因素之一, 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指数。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很多单位优先考虑男士, 给女生找工作带来了压力。因此呈现男生焦虑指数低于女生。同时, 调查还显示:2010年之后毕业的大学生焦虑检出比例明显高于以往毕业生, 从学习上看, 学历越高, 英语成绩越好, 焦虑检出率越低, 这与预期相一致, 英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 在找工作中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 难免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找工作的成功指数, 从而降低了焦虑状况。但另一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学生干部及党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焦虑检出率高于普通学生, 从常理上说, 学生干部、党员都是同学中的优秀分子, 具有不同的学校社会实践经历, 这些都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理论上来说在找工作中更有优势, 但同时, 他们受同学关注也最多, 老师对他们的期望也很高, 导致他们在找工作时增加了心理负担, 因此本调查结果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在将来的人才培养与教育中, 保持同学心理平衡度, 降低优秀学生的自我期望值, 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敏强.教育与心理统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3].童辉杰.孤独、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1, 9

[4].吕晓虹.大学毕业生就业之社会支持系统构建[J].教育与考试, 2007, 5

[5].李志猛, 秦颖, 董薇.高三学生考前焦虑、抑郁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2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5

关键词:烧伤 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

烧伤是由热力、化学物质、电流和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皮肤或组织损害。烧伤对病人心理所造成的打击是很大的,具有突发性、严重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护理人员了解并观察烧伤病人在受伤后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护理,不仅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烧伤病人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

1、早期的心理反应

1.1紧张和恐惧:烧伤早期,大多数患者因突然的意外致伤,对所发生的突然事件无心理准备,一些大面积烧伤患者,在神志清楚时由于不了解伤情,对是否能治愈心里无底,往往产生紧张和恐惧心理,此时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他们或表现出意外的镇静、冷淡、少语,反应迟钝,或躁动不安、痛苦、叫喊、抱怨等。

1.2 焦虑:由于烧伤病人需要隔离,不能会见家人亲友,还要忍受伤痛和各种担忧,轻者显得无法安静、心神不定、严重患者甚至怨天尤人、心情恶劣、无法安静、难以入眠或夜惊。

2、中期心理反应

2.1 惧怕疼痛:重症患者,休克期过后,进入感染期,患者要频繁接受手术、大量换药及其他各种治疗,如注射、静脉穿刺等。这些治疗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承受疼痛的能力也会减弱,一些人因害怕而食欲不振,睡眠差、呻吟、烦

躁、恐惧,有的甚至拒绝治疗、手术和换药。

2.2猜疑:烧伤病人住院时间较长,对周围一切事情相当敏感。他们希望知道治疗方法和结果,有时反复询问治疗措施,很关心躯体的不适,很想了解自己的信息,如果解释不及时就会引起猜疑。但对一些解释又抱怀疑态度,总认为自己伤情重,担心医生看轻了伤情误诊。医生、护士查房讲话稍不慎,病人就会左思右想,担心自己将来残废;同病室的病人病情加重或死亡也会使其心理负担加重。自己稍有不适就怀疑病情加重,紧张不安,顾虑重重。

3、度过危险期之后,患者进入康复期,这个阶段烧伤患者容易出现 忧郁、急躁易怒、绝望、自卑、依赖性强等心理特点。当患者觉察到烧伤造成肢体伤残、外貌破相,甚至一些肢体功能丧失,今后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十分困难,影响个人前途等,常常忧心忡忡,心理负担沉重。创面愈合较差的患者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少言寡语,不愿配合,对治疗失去信心。疤痕不断增生挛缩致使肢体僵硬或功能障碍,造成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自制力下降、易激动、烦躁、无故发脾气、提一些无理的要求,有时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勃然大怒,采取 进攻性态度,甚至将怒气转向医护人员和亲友身上,其目的就是以无端的争吵、发怒来发泄内心的痛苦。还有一些患者因为烧伤后遗留的畸形、功能障碍,担心受到别人的鄙视,产生自卑,感到生活暗淡,前途无望,对生活丧失信念、自暴自弃。行为过激的患者甚至觉得生不如死,有自杀倾向。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烧伤病人护理措施中重要的一环。做好心理护理就能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乃至今后的人生中起到积极作用。

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与患者交谈时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地倾听患者对不幸遭遇的描述和躯体痛苦的表达,在护理行为上要动作轻柔、果断、严谨,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让病人一开始就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消除患者紧张、惶恐的心情。待病员安顿好后,护理人员应主动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区环境、负责诊治的医生及护理人员的相关情况,使之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住院生活。对忧郁绝望的患者,护士态度应该主动亲近关心他们,使他们受到乐观热情,健康的生活态度的感染,增强信心,面对现实,消除忧郁、绝望心理,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在患者面前切忌急躁,当患者情绪激动时,护士应有自我克制能力,要理解他们因伤残而产生的焦虑、急躁的苦恼心理,容忍他们一时的情绪激动、尽量及时解决病人提出的问题并满足病人的要求,给予诚挚的帮助、安慰,获得病人的好感和信赖。对不配合治疗的病人,要向患者讲明各种治疗的目的:如只有手术植皮、换药才能尽快消灭创面,较少感染的机率,促进创面的愈合,若不及时换药或手术将会危及生命,使病人理解采取这些治疗措施的重要性。切不可因患者抵触产生厌恶的情绪,或用生硬的语言训斥,导致医患无法合作的不良后果。

严重深度烧伤的患者,治愈后身体某些部位功能丧失或残废是难免的,在治疗一段时间后,要向病人讲明伤情的起初情况、愈后可能出现的伤残程度,使他们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当患者在得知伤情的严重

程度后,一段时间内思想上是难以承受的,这时护理人员的同情和支持就非常重要,对病人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适当地劝解和疏导,帮助他们振作精神,克服暂时的情感障碍。并用经过本院治愈、身残志坚、顽强生活,取得成就的成功事例鼓励患者克服困难,增强治疗信心。如右手残废的患者,应鼓励他左手仍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使他们看到生活的希望,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外观和肢体的畸形还可通过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美容整形,不必为今后的人生烦恼,忧郁。

另外,患者的亲友、配偶、子女、恋人的态度对患者的心理影响也是较大的,护理人员还要主动做好这些人群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不要在患者面前流露出悲观、失望、甚至烦躁的情绪,应给予患者细心呵护,无微不至的关爱、鼓励,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治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心理状态是可以改善的 篇6

来我这里咨询的人很多,各个年龄段都有,但主要还是集中在35-45岁之间,一方面是经济收入允许,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容易关心自身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当中,经理、老板等不乏其人,通常他们都不大愿意说太多,需要很好的引导才愿意吐露心声。

曾经,有一位企业的老总(出于个人的职业道德,恕我不能透露其真名),到我这儿来过两次,第一次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一些客套话,第二次来,可能刚刚做了一个什么重大决策,诉说欲求十分强烈,聊了一会儿,就进入主题了。

以前,为了让家人(包括父母、妻儿)过好一点,他什么都不多想,就只一心想要多赚点钱。许多事情都能唤起他的兴奋点,比如感情,受到提拔,还有财富。那时候精力十分充沛,希望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现在也算取得了一些成就,人却愈发的萎靡了。谁都不想见,什么都不想干,总想一个人呆着,哪怕是发呆。心里有一种莫名的焦虑,睡眠比以前少多了,做一点儿事就觉得累,对着满桌的美食依然味同嚼蜡。疑心自己是不是病了,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肯看医生。

他自己查阅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也知道应该保持心境平和,多找人谈谈心,多出去走走。可是身为公司里的一把手,怎么可能随意将心事告诉他人?经常忙得只能在车上打个盹儿,哪儿还有时间出去散心,更不要说陪家里人。

同样的例子,有一位企业的业务经理,苦恼的告诉我“这件衣服又瘦了”。其实这句话隐含的真实意思是自己胖了,而不是衣服瘦了,衣服怎么会瘦呢?证明他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很要面子,不甘示弱却又无可奈何。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7

1 资料及病因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产科2008年7月~2009年6月的260例产妇中, 有30例出现产后抑郁症状。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 (27±5) 岁。其中初产妇16例, 经产妇14例, 阴道侧切13例, 剖宫产8例, 顺产9例。生女孩5例, 生育畸形儿3例, 死胎史3例, 经济不佳5例, 产后母亲角色适应不良14例。3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差、心烦、疲倦、想哭、担心等不适, 5例因产下女婴后, 感觉自卑、情绪低落。经过护理和心理疏导, 30例均治愈出院。

1.2 病因

(1) 生理因素分娩前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妊娠期体内雌孕激素显著提高, 皮质内激素、甲状腺激素可有不同程度提高, 分娩后这些激素迅速下降, 导致脑内和内分泌组织儿茶酚胺减少, 从而影响高级脑细胞活动而诱发抑郁;分娩引起的疼痛和不适及产妇本人健康状况原因对产妇产生抑郁情绪也有很大的影响; (2) 心理因素产妇担心婴儿的健康、注重新生儿的性别担心父母亲及爱人不喜欢女孩子、婴儿的喂养和照顾所产生的压力、产妇担心不能胜任母亲角色所形成的压力, 患者常有苦闷、焦虑或对于婴儿的需要无反应。有的还会有自杀或伤害婴儿的行为出现。 (3) 性格因素性格内向者遇到问题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性格外向者心理容易产生不平衡。这些都易发生抑郁症。

2 护理

2.1 产时护理

产妇在进入产程后, 由于疼痛的加剧, 体力消耗, 多数患者的恐惧感加重。根据不同的情况, 给患者以关心, 作好产妇的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一个良好待产环境。鼓励患者调整心态, 消除恐惧心理, 并及时告诉产程的进展和需要, 给产妇心理上、情感上的支持以增强产妇对生产的信心。

2.2 产后护理

由于分娩阵痛, 体力和精力消耗致产妇疲劳, 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减少不必要的探视, 治疗和护理时间要尽量集中。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 宣教新生儿护理知识及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 如新生儿黄疸, 假月经, 溢奶等现象。保证孕妇营养和能量供给, 鼓励产妇与孩子进行接触, 协助对婴儿的护理和照顾。教会产妇护理婴儿的一般技能, 帮助产妇尽早进入母亲角色。产后会阴切口、剖宫产后的伤口疼痛、子宫收缩痛、内分泌的变化、产妇角色的改变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重要原因。做好产后身体的护理, 鼓励产妇积极有效地锻炼身体, 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看一些产褥期保健知识及育儿方面的书籍。

2.3 心理护理

产后抑郁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的抑郁综合征, 常不需要药物的治疗。运用沟通技巧, 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和谈论敏感的话题, 如:产妇的身材恢复, 婴儿的性别及经济问题等, 都应该尽量避免。让家人关心患者, 倾听产妇的倾诉, 母婴同室, 使产妇不感到孤独, 增强患者自信。理解和认识产妇产后的心理状态和需要, 经常陪伴患者, 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对因产下女婴、缺陷儿、死婴的患者在出现情绪变化时不要一味的安抚, 应为其提供宣泄心中苦闷的环境, 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使产妇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信心。

2.4 提高业务水平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临床护士、助产士的素质, 开展人性化的护理。对待病人亲切, 温和, 友善, 使产妇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减少产后并发症给产妇带来的心理负担。

3 讨论

产后抑郁、焦虑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分娩前后体内各激素之间的比例发生改变, 内分泌功能的不平衡, 孕晚期各种认知障碍和负性情绪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的减少、生活事件的冲击、心理上对分娩的紧张恐惧、产妇的个性等[1]。由于生育前患者对生育和即将施行的生育手术缺乏认识, 对生育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生育后对身体、生活的恢复能力自信心不足, 害怕生育对身体的创伤与疼痛, 担心生育过程是否能顺利进行及产后疾病、对产后能否失去现有的和将来的工作机会和晋升机会忧虑较多而出现情绪低沉、悲观、疲劳感、内疚感、焦虑烦躁等, 还可以出现罪恶感, 怀疑自己患有种种疾病, 最严重者出现自杀倾向。由于一般人对生理疾病较重视, 而对心理疾病则较疏忽, 因此产后抑郁症的患者虽然非常多, 但仍未引起广泛的注意, 当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 常常被认定是无理取闹, 不知适时给予情感支持, 最终导致病情的恶化, 从而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 还影响婴儿、婚姻、家庭和社会。因此, 护士应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 准确评估她们的心理状态, 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护理。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宣教,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育产妇学会照顾自己和婴儿, 顺利进行角色转换[2]。一旦产妇出现上面所述的各种表现时, 应嘱患者及早去医院求医, 以免延误治疗。

总之, 产后抑郁症患者只要早期发现, 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能够控制病情的发展, 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陈起燕, 张荣莲, 李艳华, 等.孕晚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4) :201-202.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8

一、高职学生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包涵积极的自我意识、善于调节情绪、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现在的高职学生, 大部分心理素质是健康的, 能够正确处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 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存在这样或那样问题的也比较多, 总体上呈现出心理亚健康的特点。

1. 个人定位不准。

高职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岗位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些高职学生自我定位出现偏差, 容易出现自卑心理。高职生看不到自身的优势, 用自身的短处比普专生的长处, 而产生自卑感。当他们在学习生活择业中遭受挫折并感到无能为力时, 往往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意志麻木等心态。

2. 就业压力增大。

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难, 性别歧视又会使高职女生就业难上加难。这是高职生毕业时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 也是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亚于男生的重要原因。面对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 高职学生易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3. 应试教育影响。

由于学业成绩不算优秀, 高职生的心理亚健康在中学阶段就埋下了伏笔, 一旦从考试的“牢笼”出来, 进入大学的素质发展氛围, 各种不适便接踵而至。

4. 入学心态失衡。

高职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 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 自卑感较强, 出于无奈进入高职的校门。因此, 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 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学习上动力不足, 对自身的潜力和自我实现意识的认识相当缺乏。

5. 家庭教育缺失。

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父母亲在文化程度、生活态度和教养方式存在着缺陷, 而得不到正确的家庭教育, 自小就形成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他们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偏见,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大度地与别人交往等。

二、高职学生出现心理偏差的原因

1. 目标不明, 定位不当。

高职的部分学生对于人生目标不够清晰, 对自己定位不清或不当, 没有认清自身学习的缺点, 没有确认自己的身份, 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所以难以完成角色的转换, 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上向本科大学生看齐, 或对专业缺乏了解, 导致了学习动力不足。不会制定长远的学习目标或具体的学习计划, 极少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对自我期望低, 不能很好地进入学习情境, 缺乏后劲。

2. 调控因素的缺损是高职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的重要原因。

有研究表明, 学生性格差异与心理状态和智力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好胜性因素和沉稳性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这些优良的性格特征对心理状态具有调节功能、控制功能和维持功能。有较多的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性格特征, 缺乏必要的自觉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3. 心理的矛盾与冲突。

高职学生迈入高职院校校园后首先遇到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进入高校之前他们都富于幻想, 但到了学校之后, 往往又大失所望, 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备、教学质量等方面也与自己的想象相差很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导致部分学生心理矛盾的产生。有的学生由于进入职业院校, 觉得低人一等, 出现自我认知失调、社交不适、情绪失衡等心理不稳定现象。

影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综合体, 我们在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 必须给予全面考虑。

三、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要求

1. 能从心理上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应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 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非分的期望和要求;同时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 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 也能安然处之。

2.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事实, 并能主动地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

3. 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人交往, 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能融于集体中, 在与人相处时, 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 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

4.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 他们的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 身心处于积极向上、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合理地宣泄不良的情绪。

5. 具有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 其行为方式与年龄特征和社会角色相一致, 他们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和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其行为具有理智性和一贯性, 他们能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行为能始终受到意识的控制。

6.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人格完整是指构成人格的要素如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

四、怎样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1. 强化理想和自信心的培养。

高职学生中自信心普遍表现不足, 呈两极状态, 一方面是自卑, 自觉自己高考考分过低, 羞于与考上本科甚至重点大学的同学相比, 因而或怨恨自己, 或意志消沉, 或转向攻击社会。另一方面是考分在同类学生中偏高, 由于某种原因未被本科大学或自己所理想的学校录取, 因而表现傲慢, 瞧不起同学甚至老师, 不听课, 也不阅读课外书籍, 只沉湎于网吧或其它游乐活动,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2. 把学习心理辅导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之中。

对高职学生要加强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适应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不会学习的根本原因是中学学法的定势作用, 因而难以适应高校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特别是自学方法。

3. 重视高职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的培养, 努力改善非智力因素水平, 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热情。

高职学生智力因素并不差, 导致学业成绩不佳的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 关键是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差。改善非智力因素, 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学习主动积极性和自控能力。

4. 调整高职院校教育目标, 构建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教学体系。

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高职院校在学科教学上, 应侧重技能培养和训练。高职的教学要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 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 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

摘要:笔者多年从事高职学生的政教工作, 了解到学生心理状态中, 有很多不正常的情况, 而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却往往忽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本文从高职生心理状态的特点谈起, 探讨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状态,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晓东.高等职业教育的跨世纪走势.职教论坛, 1998, 8.

[2]李铮, 张履祥.普通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5.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60例急诊患儿为研究对象, 排除入院后死亡的患儿。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2~13岁, 平均年龄 (8.76±1.43) 岁, 病程6h~3d, 平均 (1.5±0.5) d。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 支气管肺炎15例, 急性腹泻15例, 哮喘急性期发作10例。选取与陪同患儿同时入院的60名家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为: (1)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均为患儿的直系家属;能够全程陪护患儿; (3) 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 (4) 无智力障碍, 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无精神病史。其中男性15例, 女性45例, 年龄22~45岁, 平均 (33.5±5.7) 岁, 将该组家长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方法无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遵从医嘱对患儿进行常规护理, 对家长不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重视家长的情绪表现, 对家长采用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2.1 及时、快速的接诊

在急诊门口安排导医接诊, 患儿入院时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 并进行预检分诊。对于病情较为稳重的患儿, 先抢救、后登记挂号, 同时开放绿色通道, 分诊后立即用平车送入抢救室, 通知医师抢救。护士应使自己从着装、语言、表情、动作到专业技术水平都给家长可信赖和亲切的感觉, 实行微笑服务, 获得家长的信任。

1.2.2 加强护患交流

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流, 注意举止要端庄, 语气要轻柔委婉, 让患儿及家长感到和蔼可亲。向患儿家长介绍患儿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病因、治疗方法, 告知医护人员技术过硬及治愈成功的相关病例, 缓解家长的紧张、焦虑心理[2]。将患儿的治疗方案告知家属, 对家长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指导家属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 讲解饮食、药物及患儿的心理照顾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让家长心中有数。注意在患儿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变化, 了解其心理问题, 耐心听取家属的倾诉,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鼓励、解释、保证[3]。通过眼神、表情、适当的触摸和手势的运用, 让患儿家属感受到护士对他的重视、关心、体贴。

1.2.3 人性化的治疗环境

尽可能为家长创造良好的照顾环境, 在预诊处及各诊疗区采用动物图案标牌吸引患儿。休息区内摆放一些杂志、刊物给家属阅读。患儿病房的设计和设施布置应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 病室放置鲜花, 可放置一些患儿喜爱的玩具, 让家属有亲切感。

1.3 观察指标

(1) 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 (SAS) 、抑郁 (SDS) 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两个量表均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条目组成, 每个条目均按1~4级评分, 1=无或偶而, 2=有时, 3=经常, 4=总是如此, 由护士按照家长的表现进行评定。国内常模SAS、SDS评分分别为 (37.23±12.56) 、 (41.85±10.56) 。 (2) 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共10个项目, 每项分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满意度≥90%为满意, 60%~89%为较满意, ≤59%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资料的录入和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 用表示计量资料, 用频数表示计数资料, 统计方法以t、χ2检验进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家长在患儿入院时的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3 讨论

护理质量的好坏对于确保诊疗效果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意义重大。儿科是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 其护理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患儿的突然入院对家属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 家属的正常生活被打乱, 可能格外紧张、焦虑, 会产生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家长是患儿的支撑者, 保护者, 利益上的代表者, 家属的负性情绪, 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心理健康, 还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心理护理是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产生的一种高层次护理, 是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存在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 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 给予患者支持、关怀和帮助[5]。心理护理有利于满足特殊状态下患者舒适与安全的需要,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及时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压力, 让患者保持相对积极稳定的情绪。本研究在急诊患儿的护理中对家长的心理进行干预, 主要方法有及时、快速的急诊, 加强护患交流和创造人性化的治疗环境, 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存在的疑问, 有效的缓解家属因患儿患病而带来的心理压力。结果显示, 观察组家长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有利于减少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 提高护理满意度, 促进护患和谐。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急诊患儿家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急诊患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家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观察组进行心理护理, 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儿家长在患儿入院时的焦虑、抑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有利于减少患儿家长的不良情绪, 提高护理满意度, 促进护患和谐。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患儿,家长,焦虑

参考文献

[1]李晶, 李昃, 谢秀珍.人文关怀在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10 (11) :41-42.

[2]钟建苗.入住NICU新生儿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0 (1) :97-98.

[3]李凤玲.护理关怀照护行为缓解儿科患儿家属心理问题的效果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9) :61-63.

[4]刘芬.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9) :139-140.

毕业生心理状态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宫外孕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B超检查、尿检等确诊。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89例与对照组88例。护理组年龄19~37岁, 平均年龄 (25.4±1.7) 岁;已生育22例、未生育67例, 其中未婚55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以下分别为23例、66例;异位妊娠包块未破裂33例, 宫外孕破裂大出血56例。对照组年龄19~37岁, 平均年龄 (25.9±1.6) 岁;已生育、未生育例数分别为21例、67例, 其中未婚54例;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以下分别为22、66例;异位妊娠包块未破裂32例, 宫外孕破裂大出血5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宫外孕病情、合并症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及时给予相应的临床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患者加用心理护理。

1.2.1 入院心理指导及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应耐心、热情的帮助患者住院就诊, 安抚患者因对疾病恐惧而产生的焦躁感, 向其讲解宫外孕相关知识;帮助患者熟悉住院环境, 消除陌生感;获取患者信任, 因患者身份特殊, 应特别注意其心理, 在不刺激患者的前提下, 了解宫外孕的原因, 帮助医生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向患者介绍治疗流程, 并解释相关步骤的必要性,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2.2 术后护理

向患者讲解手术效果, 缓解患者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 对于因治疗而影响生育功能的患者给予温暖与安慰;建立患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告知一侧输卵管切除不影响对侧受孕等知识, 以免增加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莫名恐惧。

1.2.3 临床宣教

对患者进行临床宣教, 使患者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产生对待疾病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度, 患者对生育功能表示怀疑的比例, 焦虑、抑郁评分,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比较

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怀疑生育功能构成比均低于对照组, 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观察指标

加用心理护理后, 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降低, 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宫外孕是妇科临床上常见的可对患者生育功能造成影响的疾病之一[3]。患者因意外得知宫外孕感到恐惧、不安, 接受治疗时感到羞愧, 对术后生育能力担心等, 多种负面情绪均会影响患者接受治疗的积极性[4], 护理人员应于患者入院后、手术前给予其相应的心理辅导, 帮助纾解负面情绪, 积极面对宫外孕, 接受治疗。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不同、治疗结果不同给予相应的术后心理护理, 尤其是有生育要求且丧失生育能力的患者[5], 应给予温暖、安慰。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护理人员应运用所掌握的医学知识, 在不刺激患者敏感心理的前提下, 对患者进行相应的临床宣教。心理护理不仅对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还可通过改善心理状态影响疗效, 提高医患配合度, 减少失误。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 对宫外孕患者加用心理护理, 可明显降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对于患者预后恢复、医患关系的改善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德安.心理护理干预用于未婚宫外孕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2, 28 (5) :439-441.

[2]程金平.120例未婚宫外孕患者的心理护理实用价值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6) :593-594.

[3]马晓梅.心理护理对于宫外孕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影响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21 (2) :434-435.

[4]王晓宇.心理护理对于宫外孕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23 (7) :871-872.

药物疗效与心理状态有关 篇11

俗话说,良言胜过良药。医生恰当的言语行为,有一种良性的暗示作用,对病人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可与药物相得益彰,促使病人尽快康复,这便是“药物的心理效应”。究其原因就是病人对专家从心底产生了信赖感,加上专家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疾病解释得一清二楚,无形之中产生了暗示作用,从而发挥了神奇的效果。

另外,心理上的失衡可导致大脑皮质功能调节失常而出现一系列功能紊乱的现象,使药物难以发挥疗效。尤其是胃肠道功能受情绪影响较大,过度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都可干扰胃肠道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胃肠道的蠕动、排空和吸收功能。抑郁者的胃排空时间延迟,而焦虑、过度兴奋时胃肠道蠕动加快,排空时间缩短。一般来说,药物吸收的部位是在小肠,服药之后,胃排空时间的长短使药物或快或慢到达小肠,就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浆浓度,因此影响药效。

心理状态对新闻采访的影响 篇12

新闻采访是比较复杂的心理互动过程, 记者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调控, 以充分调动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活动, 使采访顺利进行。在面对突发性、危难性事件中, 记者对自身的心理状态要同样加以重视, 记者心理自我防卫功能低下, 或应对挫折的能力降低, 都会使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加大, 不利于新闻发挥其功效。

1.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

新闻记者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 要以尊重对方为基础观点进行采访, 不能以尖锐的问题激起被采访者的反感心理, 才能报道出详实的新闻, 使新闻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一些敏感性和社会上的负面新闻, 报道时被采访者心理状态可能不佳, 记者就要充分考虑这种情形, 采取合理对策, 平复被采访者的情绪, 委婉地调查出事实的真相。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心理上要同被采访者的心理产生良性互动。从心理学上分析, 记者只有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找出二者间共同存在的话题, 才能使采访事实和结果同事件真相相契合, 友善、平等的交流, 往往能够引起采访对象的共鸣, 获得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使现场气氛变得十分融洽。

2.采访中记者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控

新闻记者的工作属于风险很高的行业, 作为社会舆论监督和公众利益的代表, 记者发挥出了巨大的功效。新闻采访中, 记者的情感和心理, 左右着采访效果, 其心理受积极或消极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都会对其主导心理产生严重的制约。记者的负面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时, 会对其采访效率形成严重干扰, 尤其是在现场采访时, 其应变能力和应激能力, 都需要其经验累积和临场发挥, 对于新闻记者而言, 采访时心态的把握, 以及采访中的激情因素、采访表情都会对采访效果产生影响。

3.心理状态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记者采访时, 采访者和采访对象关系不契合, 会使采访无果。对峙性采访时, 记者切忌言语冲击和措辞不当, 应维护自身尊严和揭露事件真相、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消除被访者抵触心理, 则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

采访中, 记者心理是采访成败的关键所在。心理状态的客观性是新闻价值客观性的影响因素, 记者和采访对象的采访过程, 如果是客观的, 其报道的事件就能满足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性能, 对于形成正确的新闻道德和规范性调节体系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客观公正的心理状态, 对于记者自身职业能力和道德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状态的优劣, 体现出对社会或他人有利或者有害的社会性质。

采访对象对采访内容从印象不佳到心存戒备, 都对新闻的报道和挖掘产生了极大的阻碍, 采访对象当时的情绪、心境, 对新闻采访的拒绝与接受关系很大, 同样的, 排斥采访的行为对于记者自身采访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大力打压, 对于此, 记者要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在心理上予以重视, 在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采访过程中, 尽量消减被采访者与新闻记者之间的矛盾, 做好沟通解决。

新闻以其快速传播率和实效率在社会舆论领域引起广泛的影响,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 只有从心理入手, 才能够获取最佳采访效果。

采访者的心理不好, 采访结果中就会产生大量的负面影响。首先失掉了新闻的客观性, 受众心理就会出现偏颇, 新闻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读者对这些负面的宣传和虚假新闻产生质疑, 如果新闻采访过程中, 正面的心理做主导, 就会使新闻公信力上升。以往对于社会阴暗面的客观揭露, 在道德上影响了民众修正自己的内心, 适度把握好采访心理, 采访和报道出的新闻就能立足于客观事实, 不会对新闻工作者带来诉讼纠纷, 更能揭露事实真相。

上一篇:电磁问题下一篇:文艺小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