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2024-05-17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精选9篇)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篇1

0 引言

2011年初以来“招工难”、“用工荒”现象较前更为突出。高职学生就业后状态如何?是学院作好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的实际参考。在此背景下,我校组织开展了一次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失率调查(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类毕业生为例),并与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深入分析了学生流失原因。

1 调研方法与手段

企业或政府样本:东蒙制衣有限公司、红黄蓝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梦娜袜业有限公司和义乌市天虹花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家企业,具体到每个企业的统计数据,不用企业名称。)同时,走进龙湫服饰有限公司、报喜鸟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就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就学校与服务中心开展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学生样本:在述四个家企业就业的我院97名毕业生。

方法手段:问卷调查、访谈、讨论会等。

2 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调查

2.1 流失率统计

截止2010年7月,我院到四家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总计97人,流失67人,留职30人。流失率从小到大排列:30.4%、71.4%、77.8%、100%,平均流失率69%。

2.2 流失原因分析

2.2.1 从企业方面讲,原因不尽相同

流失原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没有为实习学生打造一个“从实习到定岗”的职业发展规划。调研中发现,由于企业没有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制定明确的实习方案,也没有明确学生实习期满后的工作岗位。二是岗位技术含量低,长期的简单重复性劳动让学生没有成长感。三是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加班。

2.2.2 从毕业生自身方面讲,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调查显示,无一例学生流失是因企业不满意而辞退的。流失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学生离职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缓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择业时学生在来学校招聘的众多企业中,进行比较,选择了自己满意的企业,到了企业实习或工作后,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不满意,就离开企业,轻率放弃自己当初选择的就业岗位。二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三是对自己职业定位不准确。高职学生普遍以“大学生”自居,认为自己至少应该在基层技术岗位。但实习完成后,依然有80%以上人被放置基层操作岗位,往往和农民工同岗同酬,这让学生的理想与现实落差较大,进而导致流失。还有个别学生因家庭或父母原因,离开企业。

2.2.3 社会大环境原因

一是现阶段招工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渐成常态。在此情形下,学生不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担扰,抱有“此处不好,另谋高就”的想法。所以频繁“跳槽”成常态。二是单纯靠薪水留不住人,渐成常态。新生代的高职毕业生(多少独生子女),对工作环境要求很高。往往要求少加班、有娱乐、工作环境好。显然,以高强度的加班常态化换取相对较少的收入,在很多人看来,难以接受。而现在很多企业在福利待遇、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等方面严重缺失,成为高职学生毕业后流失的重要原因。三是毕业生回流明显增多。随着各地近年业产业转移和招生引资步伐的加快,很多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市县现在也成为劳动力需求的主体。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形成对劳动力的“争夺”之势。四是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往往低于商业企业。这也让不重“固定工作”,重在“实际所得”的新生代决定的放弃相对固定的生产性企业的工作而从事商业或服务业工作。

3 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与建议

3.1 对企业的建议———加大人文关怀,用感情留人

调查中,了解到相对低的流失率(30.4%)主要得益于企业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来校招聘之初,就明确岗位,到企业后制定明确的顶岗实习方案。这样,让学生感到自已是有依靠的,是被组织重视的,自己的发展组织上是有明确考虑的,对企业产生亲切感和归属感。故愿意留在企业工作。二是对学生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细心关怀。让毕业生感觉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另据了解目前,“五金齐全、定期组织员工外出旅游、花园式工业园区、空调作业”等众多福利待遇成为企业招揽员工的新亮点。

3.2 对于学校的建议———加强就业指导,深化“订单培养”

3.2.1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扎实成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既要教育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动态就业观念;更要教导学生不怕苦累,从基层做起,在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成长,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才,这是一切成功人士成长规律所证明的。

3.2.2 深化“订单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平稳渡过“实习

期”吸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按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通过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建立“企业文化长廊”,定期让学生“回企业”等配套机制,让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按校企双重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通过3年的学习适应,毕业选择时对企业就很熟悉、明确,不满意,就不会去。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高职毕业生流失率、工作满意度进行调查,深度分析学生流失原因,并从企业、学校两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失率,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建民等.陕西纺织类中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12).

[2]陈会玲,陈志峰.陕西纺织类中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价值工程,2011,(04).

[3]卢文洁.眼高手低心态浮躁“80后”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N].广州日报,2008-04-16.

[4]缺实践经验流失率高四因素致北京大学生就业难.中国网.2005,11,25.文章来源:北京晚报.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篇2

姓名 张赫凡

学号 B110301220 指导老师 王建

创意类纺织品设计调研报告

张赫凡

南京与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纺织品纹样设计专业

摘要:本文是通过本人对江苏南京明匙路99号南京宜家家居实地走访考察后所得出实践报告。本文从创意性纺织品设计方向入手,通过文字、照片等形式对市场上逐渐出现的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加以研究探讨。本文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以上问题的探讨研究:(一)市场出现的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原用;

(二)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优势;

(三)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字:纺织品、编织、布料

引言:这次调研由于个人原因,未能跟随集体前往北京、上海国内一线城市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与同学之间的感情,真心感到深深的遗憾,同时也希望在完成个人近阶段目标后,能多出去走走,增长见识,学习相关知识。由于时间有限,所以仅仅使用几个小时在南京宜家家居调研,深知与同学们去北京、上海数天的调研的数量和质量上无法相提并论,因此论文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有一定的缺陷。尽管时间有限,取得的素材也不算多,但是调研也有一定的收获,如发现现今市场有一定数量的本应用塑料、木材等硬质材料制作的家具却使用纺织品(编织品)材料进行制作,隐约感到这是一种新型家具制作的潮流趋势,因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观点。

一: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纺织品是指纺织纤维经过加工织造而成的产品。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这些原料加工出的物体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尤其是茹毛饮血远古时期,原始人发明了纺织品用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为人类遮蔽身体、取暖保温时,不会把它当做艺术品来对待。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艺术性慢慢地在纺织品上体现出来。人们不满足于纺织品单纯的实用性,人开始在纺织品上设计各种图案,飞禽走兽、风土人情,广大的劳动人以此寄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纺织品慢慢脱离了单纯的生活必需品,而以艺术品的形式呈现。任何一块布上必须有一些图案,这成了不可动摇的约定俗成的规律。图案或美或不那么美,但是图案的初衷都是为了让纺织品脱离单调。历史是发展的,事物是相对运动的,纺织品的功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历史发展到了21世纪,历史的发展定律决定了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原因

到了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当人们面对千篇一律的家居构造已不再满足时,纺织品作为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生活与艺术的结合品,不断的被运用到新型家居的创作和制作中.纺织品以其自身材料的独特性,不断刷新和挑战人们对于家居材料的认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一定的层次,审美水平也必然有一个质的改变,便会不满足于现有供应状况,不满足于现有现有产品的艺术性。市场根据消费者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所以这种发展的供求关系决定了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优势

(一)市场优势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是社会生活能动的审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论的一条根本原则。本文所探讨的纺织品(编织品)已经将其列入艺术品范畴,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既然社会上有这种需求,则会必然出现这种现象。未来十年内,家居用品的主流消费人群年龄定位在30至45岁之间,也就是所谓的70后到85后之间。这个年龄层次的中国人,成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从小大量的接触外界新鲜事物,并从内心有一种打破常规喜欢创新的精神。因此,面对对此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创新”、“前卫”“打破常规”为主题和创作要素的纺织品(编织品)材料家居必然有广大的市场和受众群。

(二)材料自身优势

众所周知,传统家具小如灯罩、鞋柜、纸篓,大如衣柜、床板等,皆采用塑料、木材等硬质材料制作,优点是结实,缺点是缺乏变化或者是变化困难。但是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以其自身的柔性为最大特点,在实际运用中弥补了硬性材料的不足,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刚柔兼备的纺织品(编织品)材料必定应运而生,同时兼备各种材料的优点,必将更大程度上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及审美需求。

(三)艺术性优势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纺织品作为一种有几千年历史的重要艺术品与生活用品的结合体,其自身艺术价值毋庸置疑,这一点从东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中可见一斑。而现今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传统家居材料,其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艺术的再创造。艺术并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是从生活之中提取元素后,经过大脑的筛选提炼甚至是想象和虚构,才能孕育出凝聚着创作主体强烈感情的、富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审美意象,并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其物态化,使其成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使用纺织品(编织品)作为创作原材料,通过设计师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进行加工改造,才创作出更加富有情趣、更加满足时代需求的家具作品。而且,纺织品,尤其是传统纹样的纺织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艺术之瑰宝,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其发扬。然而,受困于传统纺织纹样形式上与内容上的单调,将来接受更多流行文化的70后到85后们很难接受传统纺织品普及自己的生活。因此,将传统纺织品运用到现代家居的创作和制作上,将纺织品代替材料本身,而并非简单的装饰,既是创新,又是传承。

三: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所论述的“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观点,并非是指在将来纺织品比以其无可替代性代替所有家具原材料成为家具创作制作的绝对主流,而是在现有生产方式及生产力总体不变以及市场大众接受能力总体不变的情况之下,小范围的、小部分的进行的以艺术性为主导的实验性改造与创作。未来家具制作行业是否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今天我在宜家看见的事物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无法代替整个家居行业的整体状况,但是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必然的连续性,也许有一天纺织品本身都会被另一种更加适应人类生活的材料所替代。又或许“以纺织品(编织品)材料代替原用材料进行家居创作制作”的观念长期存在,只是我们不了解,或者是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今天,这种现在已经存在于市场,但就目前的生产力及生产方式来看,纺织品材料尚不能大范围的代替原有材料进行生产,而只能作为少数有一定审美观念的人群特定的消费品而存在,或者纯粹作为一种艺术品供人欣赏。也许有一天,纺织品经过革新,大范围的作为原材料生产家具,那一定是经过长期的人们思想的发展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改变。如果有一天,我们的桌椅板凳,甚至是衣食住行,都与纺织品材料密不可分,当纺织品材料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若是到那时,一定是我等纺织品行业从业人员的春天!

参考文献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篇3

当前, 由于高校扩招, 大学生数量在不断攀升, 而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 更是让大学生的就业走上非常困境, 就业市场的竞争在进一步加剧。在此情况下, 各个高校都在想方设法为毕业生的就业做全方位攻略, 而来自就业市场的信息显示, 当前毕业生“跳槽”现象非常频繁, 学校在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对学生进行事业心、责任意识、创业意识、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令不少用人单位提出质疑, 学校的信誉度在下滑, 影响了学校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本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和分析纺织专业类毕业生跳槽的基本情况及原因, 给纺织类学校人才培养战略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为纺织专业类毕业学生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 使学生的毕业情况能在目前经济的寒冬中有一个回暖的春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自编问卷, 通过班级QQ群、电话访谈、信件等方式发放问卷, 调查了某纺织学院从2002级至2005级的21个自然班总计924人, 包括有针织服装、纺织工艺与设计、纺织品设计、纺织材料、纺织品检测、纺织品织造等各专业, 专业涉及面广, 调查人数量大。

2 研究结果

2.1 跳槽总体情况

2.2 跳槽基本情况及原因

3 讨论

调查的924名毕业生中, 仅有292名毕业生从未跳槽过, 占总调查人数的31.6%, 有632名学生有过跳槽经历, 占总调查人数的68.4%, 其中跳槽一次的学生数是290人, 占跳槽总人数的46%, 而有过二次及二次以上跳槽经历的学生数为342人, 占跳槽总人数的54%, 说明纺织专业类毕业生中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而且跳槽较频繁。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在调查的632名有过跳槽经历的毕业生中, 跳槽原因种类繁多, 有些学生跳槽有着多种因素的考虑, 但“出于个人职业发展考虑”是毕业生跳槽的主要原因, 依次占重要地位的还有认为原公司薪资福利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有更好的选择机会、原公司个人才能得不到发挥、原公司学习和培训机会太少以及难以得到晋升的机会等;而在跳槽原因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是人际关系紧张、不适应企业环境无法融入企业以及莫名其妙的跳槽冲动等, 归纳而言, 毕业生跳槽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原公司薪酬待遇达不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二是原公司不能提供自己更好的发展平台, 个人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因此, 也可以看出, 学生的跳槽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是有着自身主观原因与现实客观原因统一考虑的。在跳槽时机选择上, 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比较稳妥的方法, 即是有了新目标后再跳槽或是新单位确定录用后再跳, 分别占了总人数的47.3%和31.8%, 也有20.9%的学生选择比较冒险的做法, 即是等到跳槽后再想办法找新工作。

跳槽的632名毕业生中,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对新工作满意度高, 另有30.9%的毕业生认为跳槽后新工作没有预期的好, 15.5%的毕业生认为跳槽后对新工作不满意。总体上, 对新工作满意的学生比重占优势, 这或许能说明学生经过第一份工作, 无论在工作经验还是社会阅历方面都比以前更丰富, 当选择另外的一份工作时, 在心态上更趋成熟, 在工作选择上会考虑更清楚, 所以相比第一份工作, 新的工作往往更符合自己的预定目标, 满意度更大。而对自己的跳槽选择, 绝大多数毕业生表示不后悔, 其比重占了88.6%, 只有11.4%的毕业生对自己的跳槽感到后悔, 这与前面调查的跳槽后对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也是相吻合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新的工作要优于前一份工作, 新的工作更符合自己, 也说明毕业生在跳槽之前是有深思熟虑的, 对原工作与新工作做了较全面的对照。所以基本来讲, 毕业生对自己跳槽的选择并不会感到后悔, 也说明了毕业生在经过职场的洗礼, 就业心态在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有61.7%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跳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还有27.3%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跳槽是有客观原因的, 这或许是原企业的文化、薪酬、人际关系等方面与自己要求有差距[1], 也有可能是地域或家庭的选择, 抑或是其它种种有可能的客观原因, 这有待于我们下一步的调查与探究。虽然只有11%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跳槽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这也能部分说明少数毕业生职业稳定性不强, 工作负责任不够, 职业心态不正常, 说明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社会都应注重毕业生职业规划教育, 加强职业道德宣传工作。

4 思考与对策

本研究通过对已毕业1-4年的纺织专业类毕业生调查, 发现纺织行业毕业生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是出于个人发展考虑以及原公司不能满足自己的职业发展需要, 而毕业生对自己的跳槽基本都是经过较成熟的理性考虑, 对新的工作基本要满意于前一份工作, 对自己的跳槽选择绝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不会感到后悔, 但依然有少数毕业生是凭着自己一时冲动而频繁跳槽的。究其原因, 学校、企业、社会及跳槽者本人都有着相当部分的责任, 这就需要各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通过毕业前实习的方式来让学生适应企业的氛围[2], 实现由学校到社会的平缓过度, 给学生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期;学校和社会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宣传工作, 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有强烈责任心、诚实守信、心态稳定以及理性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 减少毕业生频繁跳槽带来的负面影响;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及施展才华的平台[3], 保证公平竞争的内外部环境, 建立体现人才价值的考核和薪酬制度[4], 让毕业生在工作中感到踏实、安心、放心及定心, 减少企业人才流失成本;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要有一个合理定位, 要在分析自身性格及专业优劣势的基础上, 慎重选择符合自身定位的职业, 充分培养职业兴趣, 减少不良跳槽机会, 提升职业升值空间。

摘要:本文利用自编问卷, 深入了解纺织专业类毕业生跳槽基本情况以及跳槽原因。调查发现, 纺织专业类毕业生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跳槽主要原因是出于个人职业发展需要考虑, 有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对新工作表示满意, 61.7%的跳槽毕业生认为跳槽是自己深思熟虑后理性选择, 但也有少部分毕业生表明跳槽是自己一时冲动的选择, 说明目前纺织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现象较严重, 社会、企业、学校及跳槽者自身要研究一定对策加强跳槽的管理。

关键词:纺织专业,毕业生,跳槽

参考文献

[1]侯慧清.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与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 2007, (6) .

[2]陆幼飞.应届大学毕业生跳槽现象浅析[J].浙江人事, 2008, (3) .

[3]王正义.浅析企业人才跳槽的原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 2008, (6) .

纺织设计毕业生个人简历 篇4

居 住 地: 白云区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991-07-21 民 族: 汉族

婚姻状况: 未婚 职 称: 中级

工作年限: 2-5年 身 材: 170cm 60kg

求职意向

应聘职位: 服装/纺织设计

希望月薪: 3000-5000 求职类型: 全职

希望地点: 广州市 到岗时间: 随时

目前年薪: 50000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苏州瀚翔

起止年月: -06 至 -05 公司性质: 民营/私营企业

职 位: 设计 行 业: 服装/纺织/皮革

工作描述:

韩翔服饰加盟海澜之家.在该公司做设计,设计棉衣,夹克,皮衣,羽绒,风衣,便西等。设计合适市场的产品.市场反应强烈.

公司名称: 瑞安保思奴

起止年月: -07 至 -05 公司性质: 民营/私营企业

职 位: 设计助理 行 业: 服装/纺织/皮革

工作描述:

在该公司做设计助理 学到了很多服装专业知识 主要任务协助设计师完成产品的开发,和做样衣

教育背景

学 校: 武汉科技服装学院

起止年月: 2006-09 至 2008-06

学 历: 中专

专 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

专业描述:

服装画技法、服装色彩、服饰图案、服装CAD、服装材料、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市场营销、立体裁剪、服装生产管理等

语言能力

外 语: 英语 外语水平: 一般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自我评价

甲壳素类系列纺织助剂 篇5

甲壳素具有天然的抗菌、防臭、吸湿、保湿功能及其他对人体有用的功能, 韩国、日本等国家对甲壳素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国内许多单位也对甲壳素做了许多研究工作, 但大多是研究甲壳素纤维和保健品。

近几年来, 甲壳素及衍生物在纺织工业领域应用研究也十分活跃, 比如甲壳素纤维已经开发成功, 作为纺织印染助剂的探索工作也做了很多, 但是将甲壳素及其衍生物有针对性地作为印染助剂的系统研究不多, 作为印染助剂的一些功能需要对甲壳素及壳聚糖进行改性, 使其易于整理, 充分发挥功能性。

我们利用甲壳素为原料, 开发了一系列染整助剂, 包括抗菌防臭、免烫及染色助剂。

市场前景

绿色功能纺织品是制约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瓶颈, 而绿色功能助剂是功能纺织品开发的基础。从市场需求来看, 环保型纺织助剂的需求量愈来愈大, 甲壳素类系列染整助剂的开发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单位:青岛大学科研处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地址:青岛市宁夏路308号

邮编:266071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篇6

记者获悉, 据统计, 2013年上半年, 我国输美纺织鞋帽类产品已被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通报召回16起, 其中服装 (包括袜子) 13起、鞋类3起, 共涉及产品100万件 (双) 。

据了解, 在这些被召回产品中, 有5起是由于不符合“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不得含有或是使用过程中产生可能引起窒息, 吸入和摄入小物体的物品”的规定;4起是由于儿童睡衣燃烧性能不合格, 不符合《儿童睡衣易燃性标准》;2起儿童上衣外套被召回是因为衣服的颈部或腰部含有抽绳或抽绳过长, 不符合《ASTM F1816-97儿童上衣外套抽绳的安全标准规范》。1起童靴是由于拉链在靴子内侧, 两只靴子的拉链可能互相缠绕, 存在摔倒风险。

为此, 相关企业应高度关注美国召回动态, 确保出口产品符合进口国要求。

高职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篇7

关键词:高职,纺织类专业,实践教学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创业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高职院校要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就要突出技术应用主旨,积极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仅靠传统教育是不行的,必须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下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实践教学环节,谈谈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创新教学内容,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使企业对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和更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实验教学显得更加重要。

(一)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

所谓动手能力,是指学生完成实验的能力,它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性认识转化成感性认识,或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首先独立完成实验部分,在正确完成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分析实验数据,并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被测材料的某种性能,进而与生产实践和生产工艺联系起来。这样将理论知识转化成生产技术,灵活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从而去指导实际生产,理论知识也得到了更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劳动生产者,既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懂得实实在在的生产技术。实验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及动手能力的灵活性,提高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应先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产生,进而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科学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非织造产品检测》是非织造材料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教学部分不能仅教会学生简单的机械操作,得出数据,还要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分析非织造产品的性能,进而再联系实际生产技术———哪些工艺参数会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实际生产中该如何去正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教师规范的实验操作,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教师要规范实验操作。教师在演示教学中,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细节,预料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说测定非织造产品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试样在强力机的上下夹钳内应该保持怎样的松紧状态为最佳,太松或太紧都会给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操作规范,准确无误,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实验过程中对于夹持试样的关键性细节问题要予以示范、解析。(2)教师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一个小小的实验细节都会影响实验结果,从实验操作的裁剪试样开始,到上机操作,再到实验数据的小数点取舍,都要培养学生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而且对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都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让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充分动手的机会亲自去尝试、体验。学生独立实验部分,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充分考虑实验过程的要点和细节问题,在记录实验数据的同时也要分析数据的合理性,然后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的不规范之处。

举一反三,使学生掌握实验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以非织造产品透气性实验来说,透气仪喷嘴的选择很关键,如何快速确定合适的喷嘴号数,得出有效的实验数据,这就要求学生要多做,不断地摸索和总结经验,比较单层非织造产品与多层非织造产品的透气性大小,比较不同加固方法的非织造产品的透气性大小,从而正确选择仪器喷嘴。学生通过不断的摸索练习,掌握实验的熟练性和技巧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直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可以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符合客观需要,教学方式更贴近实际,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受益的格局,打破传统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构建针对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并且针对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整合。

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兴趣,带着兴趣去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这样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高水平职业教育的保障,用专业教室、多媒体教室取代传统的教室、黑板和粉笔,这样,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就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课件演示纺织生产中纤维网的交叉铺叠,学生能清晰地了解实际生产的具体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创新培养途径,实现工学的紧密结合

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让学生不仅学会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学。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应与院外实训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体系,如常州中大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接纳我院纺织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对学生的实习环节进行指导,并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这样,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尤其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获得知识,从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只有充分掌握和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才能从容面对就业后岗位的技术进步,岗位知识更新等各种变化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李汉斌.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6(8):9-10.

[2]李庆亮.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7(1):182.

[3]栾培琴.职业与人才[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0.

[4]刘旭.让学生知学、乐学、善学[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1):55-56.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篇8

一、纺织类院校化工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化工类专业的教育特点是操作性、职业性强, 教育投入与办学条件要求高[1]。尽管不少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与产业的结合不够深入和紧密, 常常使办学陷入招生难、实习难和就业难的困境。主要归纳为:

1) 长期以来, 化工设备的制造过程中, 多采用金属材质。所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 并不具备能够使学生对于设备内部结构完成认识的条件。学生对学过的知识, 绝大数仅仅局限于课本或者教学资料的理论阶段, 少数的实训并不能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 尤其是对设备实践的认知和操作方面。

2)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及正式顶岗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3) 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较为刚性, 教学过程的实施形式较为单一, 在一定程度上无法适应“小批量、个性化、不同类别”学生顶岗实习需求, 限制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养成。

对于纺织院校的化工专业, 本身不是院校重点支持专业, 相对学校的投入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 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便成了我们的首要问题。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的把握企业对人才需求, 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将教学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 我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博汇集团、淄博永大化工、鲁泰集团、凤凰印染等企业进行走访调研, 与行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往届我院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通过调研确定:

1) “12”式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1”是指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为基础, 以专业建设和技术研发为纽带, 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与企业建立一个平台。例如:淄博永大化工有限公司、鲁泰集团, 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学习, 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 实现共赢。“2”是指应用化工技术培养方向:化工工艺制定与实施、纺织化学品生产与销售。2) 课程体系设置。基于化工、纺织企业岗位职责要求, 进行岗位能力分析, 针对能力培养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依据化工、纺织企业调研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 对岗位 (群) 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专业能力对应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置课程, 以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省内企业调研—就业核心岗位 (群) 定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任职能力分析—支撑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设置化工、纺织相关的两个岗位群, 可以充分利用纺织类的实践条件, 例如化工设备方面我们的实训完全可以使用纺织印染设备, 这样学生在学好化工设备的同时对纺织设备的使用操作、维护有进一步的理解, 将自己的知识面拓宽。

三、改革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 构建校内实验体系。针对目前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验较少, 课程比较枯燥的问题, 在一为年级开设课程的时候, 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的相关实验和纺织染整的实验, 例如染色、阻燃实验作为拓展实验,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为学生后面学习纺织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2) 构建校内实践体系。开设 《化工技能培训与考核》 和 《化工专业实训项目选修》综合实训课程, 开设在第五学期,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及综合应用能力, 实习体系课程均采取化工和纺织两线并行的方式, 从而为到生产一线的工作学习提供保障, 然后结合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 经双向选择到生产一线顶岗实习。

3) 构建校外实训体系。经过多年积累, 现在每个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稳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利用设备见习课程, 学生不仅要到化工企业, 同时要到相关纺织企业例如鲁泰纺织去见习, 在学好化工的同时要掌握好学校的纺织特色, 拓宽知识面。

四、调研结果

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等方式, 通过座谈、电话、网络、会议等途径, 共调研省内大、中型企业87 家, 往届毕业生2011届至2014 届学生108 名, 约占毕业生总数的15% 。经过对调研信息分析归纳, 按照岗位类型进行归类,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定位两大岗位群工作学生占总学生数的61% 左右, 同时大约23% 的毕业生从事了纺织相关工作岗位, 同时工资待遇与化工工艺岗位群相差不大, 主要原因归结为我们培养的学生同时具备化工和纺织两种岗位的能力, 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发展空间更大。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通过最近几年不断探索, 将应用化工专业特点和学校纺织专业的特点相结合, 制定了纺织类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并实施。通过毕业生就业及社会反映情况, 人才培养效果好, 得到社会普遍认可,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摘要:针对目前纺织类高职院校发展瓶颈, 实践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结合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旨在打破传统学科人才培养界限,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纺织类,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纺织类毕业生论文 篇9

1 纺织品燃烧性能的标准

我国对窗帘幕布类有关公共纺织制品进行检测的燃烧标准包括GB8624 - 2012 《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20286 - 2006《公共场所阻燃制品及组件燃烧性能要求和标识》、还有GB50222 -95 ( 2001)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2 窗帘幕布类公共纺织品燃烧性能的检测方法

2. 1 氧指数法

材料燃烧的时候, 会消耗很多的氧气和不同的可燃物, 由于不同材料燃烧过程实际消耗的氧气量有所差别, 凭借对有关材料燃烧过程实际消耗的最少氧气量进行测定, 测得材料具体的氧指数值。从而评价材料实际的燃烧性能。

2. 2 垂直法

将试样放在规定的有关燃烧器下面, 点火12s之后, 记录试样实际的损毁长度、引燃时间、续燃, 还有燃烧滴落物等相关测试信息。这种标准是我国在早期对纺织品实际燃烧性能进行测定的有关标准之一, 同时也是诸多纺织类产品有关燃烧技术指标方面, 进行标准制定所引用的相关测试方法最多的一种燃烧标准。

3 窗帘幕布类公共纺织品燃烧性能的检测标准

3. 1 材料产烟密度

烟密度的有关测量原理, 就是测量相关材料燃烧出现的烟气当中, 有关固体尘埃对光产生反射而导致光通量的损失程度, 进而来对烟密度值实际的大小进行评价。

3. 2 材料产烟毒性

试验装置方面的产烟原理就是根据德国标准DIN53436 管式炉, 凭借等速载气流, 利用稳定供热的有关环形炉对质量较为均匀的相关条形试样实施等速移动扫面逐渐加热, 这样能够使材料稳定的进行热分解以及燃烧, 从而得到组成物浓度非常稳定的烟气流。利用材料达到足够产烟率的有关烟气, 对相关实验小鼠根据标准方面的规定级别的具体浓度进行30 分钟染毒实验, 依照实验结果有以下判定: 假如在染毒期之内没有小鼠死亡, 那么判定这种材料在这个级别下有关麻醉性合格; 假如小鼠染毒之后没有死亡、体重没有下降或者是体重下降之后在3 天内逐渐恢复, 那么判定这种材料在这个级别下有关刺激性合格。将麻醉性以及刺激性都合格的有关最高浓度级别确定为这种材料产烟毒性实际的危险级别。

4 窗帘幕布类公共纺织品燃烧性能的检测检测建议

4. 1 确定所选检测标准

我国在窗帘幕布类有关公共纺织制品方面的生产企业对于燃烧检测标准进行选择的时候, 并且是在没有得到客户指定有关检测标准情况之下, 应该选用具有深远影响的有关GB8624 标准, 其次就是GB20286 以及GB50222 标准。预先选择确定标准之后, 尽可能争取客户方面的认可, 在确定之后再进行下单检测, 防止标准选错。

4. 2 前处理

为了能够切实满足标准方面的前处理要求, 有关委托检测方应该及时为检测实验室提供具体的前处理方式, 其中主要有干燥方式、洗涤的温度以及洗涤次数等。前处理的实际条件能够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检测结果, 需要进行重点关注。作为生产企业必须要详细了解产品方面的前处理要求。

4. 3 准确分析检测数据

燃烧检测方面各子样之间有关数据差异性比较大的情况时有发生, 特别是在组燃处理之后, 又通过前处理进行多次洗涤的有关样品。这可能会导致生产企业在对阻燃剂进行处理的时候不均匀, 亦或是在多次洗涤的时候有关阻燃剂削弱不均匀, 致使燃烧检测阶段各子样之间具体的数据存在差异。为了能够合理的消除隐患, 不仅需要从符合性方面判定样品的实际好坏, 同时更要学会利用所有的检测数据来判定样品的实际好坏, 特别是对某些结果接近临界值的有关样品, 相关企业还应该做出进一步的改善, 从而提高产品整体的阻燃质量。

结论:

目前, 国内外民众对于公共纺织制品有关安全性能方面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特别是因为火灾所引起的有关安全问题。对于欧美国家来说, 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制定了对应的燃烧标准法规, 在近十几年的发展当中我国也逐渐开始建立并完善有关产品方面的燃烧标准法规。窗帘幕布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纺织制品, 因此, 对其实际的燃烧性能进行研究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蕾, 吴利, 董激文.窗帘幕布类公共纺织品燃烧性能检测标准分析[J].纺织科技进展, 2015, (02) ;135.

[2]冯云, 傅科杰, 杨力生, 孙晓强.欧美各国纺织品燃烧性技术法规分析[J].印染助剂, 2012, (11) ;103.

上一篇: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下一篇:社会财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