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素质论文

2024-08-31

毕业生素质论文(精选12篇)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1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此时,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目前,毕业生盲目就业的问题十分严重。经常有大量毕业生直到临近毕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没有一个大概的定位,简历的制作基本处于一种无知状态。招聘会上,许多应届业生乱投简历现象屡见不鲜,签订三方协议后,毁约的现象也经常发生。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大、自我认识不充分、择业盲目等不良现象,我院制定了新型的就业指导措施,利用“双轨”规划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步步为营”,以绝对的实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一、何谓“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即为学院的“育才规划”加上学生的“成才规划”。“育才规划”是学院根据学校、系部及学生的特点制定的职业指导课程,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育才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育才规划课程的构建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职业指导:一年级开设择业指导课;二年级开设创业指导课;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

“成才规划”是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双轨”规划之间有何关系?

“育才规划”是学院面对全体学生的宏观教育,而“成才规划”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的微观设计,两者平行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首先,“育才规划”是“成才规划”的基础。

学生刚步入大学的校门,难免对大学生活感到新鲜,而对自己的学校,专业,甚至自己本身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没有能力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及时按阶段给予“育才规划”教育,即择业指导,让学生在入学适应教育以后,就对学校、对专业、对自身有整体的认识,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能力、兴趣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学生的“成才规划”建立在学院“育才规划”基础之上。

其次,“育才规划”调控“成才规划”。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级的提高,基础知识的丰富,自身能力的增强,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及时的调整,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很好的调控作用。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分别给学生“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在各种教育课程、专业讲座等的教育、感染下,学生的思想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原先制定的生涯规划,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是对原来规划作适当补充。如,有一名学生原来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评估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位为高级工程师,但在经过学院深入的育才教育,听了老师的创业指导教育后,他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想在毕业五年后就开创自己的公司,职业定位由原来的高级工程师就转变成了高级管理者。可见,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确实给学生的“成才规划”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再次,“成才规划”反作用于“育才规划”。

当今,大学生的“成才规划”已经成为各大院校重点关注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话题也到处可见,许多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个时候需要学院给予相应的合适的“育才”教育,同时又根据成才规划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对宏观的育才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成才规划的结果使育才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细化,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目的是在多次调整以后,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足的优秀毕业生。

三、如何实施“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具体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育才规划”的基础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成才规划”,再根据学院“育才规划”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目的就是将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毕业生。

“育才规划”第一步:择业指导。一年级的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感到无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如何走好三年的大学之路。虽然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学院在大一开展择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新生在入学适应教育期间,对他们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学院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何在接受“择业指导”教育以后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大一阶段,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人才库”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然后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的育才教育已经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使学生树立了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了基础。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准确的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育才规划”第二步:创业指导。把“创业”作为学院育才规划的第二步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谋取职业。本阶段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重点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还包括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等。

大二阶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如参与学生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部分学生在创业指导后会改变其原先生涯规划,而有的学生则坚持原来制定的生涯规划,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做了更深层度的细化。

“育才规划”第三步:就业指导。无论是育才规划,还是生涯规划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这才是最重要的任务。现在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以调整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式,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社会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这个时候再回首看看自己入学时候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有没有根据学院“育才规划”教育及时对“成才规划”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调整?自己是否按照规划要求一步一步走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要求?是否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是否能够以一定的能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学院实行“双轨”规划这样的教育方式,将“育才规划”和“成才规划”完美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双轨”规划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实践、谋和、创新;需要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的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建富.职业指导[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陈绍奇,叶梓效.毕业生就业指导[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郑桂年.职业规划与成功就业.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彭志刚.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2

在思想上,该生品德兼优、积极进取,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健康进步。言行文明礼貌、对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在学习上,学习勤奋,积极向上,思维敏捷,知识面广,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融会贯通,发挥思维敏捷,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各科成绩发展平衡,学习成绩优异。

在工作上,在班内连续担任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在班内有一定的威信,得到同学们的信任,获得大家的认可。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在生活上,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为人正直善良,与同学相处融洽,交友面广,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受同学欢迎。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在体育与健康方面,该生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对艺术有浓厚的兴趣,的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该生各学兼优的初中毕业生。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3

目前,我国的财会人才尤其是低层次财会人才已经是“人满为患”。根据有关报道,在南京的求职者中,财会、出纳等职位的供求比例竟然达到了46:1;在成都人才市场的人才库中,会计专业是存量最大的一个专业,以至于每5名求职者中至少有一名是学会计的,并且大多数不是近几年毕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会计人员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用人单位需要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财会人才,而会计行业中初级会计人员居多;二是各类院校盲目增设会计专业,造成供应过量,近十年来,从普通高校到中专、技校等很多综合类、理工类的院校不顾师资力量,纷纷增设会计专业。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一个学校的会计专业要想在激烈的招生、就业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唯一的途径是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使他们能顺利对口就业,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的需要,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会专业毕业生,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

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学校要紧紧抓住会计专业的特点,围绕综合素质教学中心,不断优化实施性教学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构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就此问题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简要说明。

(一)专业设置要规范,划分不必太细

以本科为例进行说明。除设置比较规范的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等三个专业外,部分高校还设置了一些很不规范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如国际会计、涉外会计、会计电算化、交通会计、金融会计等。过细的专业设置不利于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范围。建议学生入学时可不分专业,到大三或大四后再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划分专业方向。

(二)结合实际设置课程

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应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知识及技能的相关课程,还应掌握与会计学科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经济学、统计学、法学基础、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等课程,以拓宽理论知识面。为了使培养的学生能“零距离”上岗,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状况,知道企业真正需要哪些知识模块,直接建立与会计岗位对接的有效课程;并与企业的有关专家一起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分析和研讨,而不应采用闭门造车的形式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生动形象

虽然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力求作到互动教学,但目前高校学生增多,教师面对百十来个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难以开展。高校特有的学习环境,也使习惯于在压力下被动学习的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普遍存在考试前一周突击复习,以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而考试结束以后,没过几天就忘了一大半。学生对这种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兴趣,更不善于去积极思考。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点、解题过程来应付考试,经常是学了后面忘前面,没有真正弄清知识点的含义,能够做到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全书内容的很少。目前,多数学校鼓励并推广教师采用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授课方式。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只是局限在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上,有些只是把它当作教案和板书来使用,事实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如能制作教学光盘,把教学软件引入课堂,把经济活动用动画或情节展现出来,将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例如,从交易的开始到结束、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填制到过账、结账一系列的过程通过影片演示出来,在教学软件中再加入有关审计的内容,介绍会计造假案件等内容,使会计教学具有立体感,将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提高了课堂的生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达到教学目的。

(四)选用教材要新

学校应使用根据最新《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等编写的教材,而不应使用过时的教材,为学生掌握新的会计知识、考取会计证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可能多地取得证书

实践证明,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与获取从业资格证书有着直接关系。会计专业的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珠算证书、普通话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以外,还应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还应再拿到《助理会计师》证书;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再拿到《会计师》证书;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拿到《会计师》证书,甚至要拿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这给会计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增加了一块敲门砖,同时,也是财会专业毕业生高素质的体现。同学们如何取得这样的证书,报名就是一关,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已公示,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但目前的报名条件还是有限制,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能参加会计师考试,希望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处理,使这些学生实现他们的夙愿。

二、实践能力的针对性和规范性

理论知识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实现其应用价值。会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本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具体标准是,毕业即可上岗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全过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狠抓实际操作,打造过硬的专业技能,从原始凭证的填制到编制会计报表,无论是手工操作,还是计算机操作,学生都能系统地完成企业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目前,许多学校在模拟实训方面还有待加强。模拟实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现代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是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依据,作为高素质财会专业毕业生应全面掌握,这主要通过《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但是,在我国高校的校内模拟实训中大多只进行《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即企业日常经济活动部分的实训,很少能涉及《高级财务会计》内容。至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训更是少得可怜,能进行日常经济业务模拟已是不错,有的只进行分项会计模拟实训,不进行综合的真账实训。实训内容的单一和过于强调基础,致使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

为此,建议学校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建立高素质的会计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指导教师是影响学生会计实践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笔者所说的“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双职称”、“双证书”或“会计师+讲师”的教师,而应是在此基础上既有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至少一年以上),又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目前,这样的老师太少了,学校相当多取得“双证书”的教师从事会计实务工作不足一年,更何况没有“双证书”的老师?为此,学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首先,对那些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扎实,从学校到学校但缺乏实践经验或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较差的已取得“双证书”的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鼓励他们走出校院,走出书斋,走进企业,使他们在企业的各业务部门得到锻炼,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青年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从企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具备会计师及以上职称的中高级财会人才对学校教师有计划的进行实践培训,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

(二)调整教学计划,加大会计实践课课时

将会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系统的教学计划,建立以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等主干课的实践教学为主线,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和税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为辅助协调进行的基本框架,制定检验实践效果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三)加大会计实践经费投入

在校内,加强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仿真性强,能够全方位模拟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会计岗位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和多媒体实验室。学生在完成手工操作的基础上,还要把相应的内容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实现会计和计算机的结合,这就要求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会计教学紧跟经济形势和会计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校外,学校应积极寻求合作企业,本着“互惠互利、校企双赢”的原则,建立大批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有较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从而缩短了校内实习和正式上岗的差距,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良好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诸多关系人的利益,加上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价值观来做出判断。但由于我国以前并未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看待,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会计诚信严重缺失,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将会造成重大破坏,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指为了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履行会计职业道德义务,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的活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品德教育旨在使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培养其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做到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法制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和会计从业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他们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把遵纪守法纳入整个教学环节和工作过程之中,使之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从入学教育着手,始终围绕“不做假账”的原则,开设《思想品德》、《会计法规》、《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就业教育》等科目,不断进行专业精神教育,使同学们明白,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灌输财会领域先进人物的事迹和闪光的思想,激励和启迪学生,让学生牢记“不做假账”的会计精神,具有“诚信意识”,真正理解“诚信”不仅是会计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会计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诚信应当成为会计行业最起码、最基本的执业理念。学校应把道德教育深入每一个将要从事会计工作的同学内心,使其能深刻体会到认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增强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热爱会计、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

四、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性

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我国的会计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大量信息以及前人的经验,知道上岗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目标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新形势下会计的变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独挡一面,有所创新。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丰富和完善会计教学方法。就教学手段来讲,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就教学方法来讲,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以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做到会计教师由教学中的说教者、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教学中的示范者、会计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航员,以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 篇4

同普通教育比较, 职业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满足人的职业技术学习需要, 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姜大源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结果就是学生个体职业能力高低,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种要素的整合状态。学生技能形成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学生能否凭在学校学到的一技之长顺利谋到一份工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就业能力。

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 不仅关心学生的在校学科成绩, 更需要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职业技能和其他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就业平台, 通过建立评价模型,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甚至学生的情感因素等, 做出比较客观的全面评价, 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毕业生评价信息。

二、模糊综合评判的定义

评判是指按照给定的条件对事物的优劣、好坏进行评比、判别。综合是指评判条件包含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因此, 综合评判就是指要对受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不能用单一的因素完成对某一事物的客观评价, 而必须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全面考虑和分析, 从而给出综合评价。综合评判是模糊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软科学领域里。所谓的模糊 (Fuzzy) , 是指事物差异中间过渡的不明确的现象, 它表征对象在认识活动中的分辨界限是不确定的, 即无法精确地描述对象在类属、形态方面的定义。要描述对象的模糊性特征, 需要运用模糊数学, 通过模糊数学分析, 实现由模糊向精确化的转化。模糊集合理论摒弃传统的二分法, 即属于或不属于, 而是用某种程度属于, 即隶属度 (Grade of membership) 来表示。而隶属度是表示某个东西属于模糊集合的程度。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对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和现象做出总评价的一种定量化的数学方法, 它以模糊数学为运算工具, 在确定各指标和子指标的权重系数的基础上, 构建单因素评价模糊矩阵和模糊综合评价矩阵, 根据模糊数学的合成原理, 计算出最后综合评价得分, 从而确定评价对象的等级。

三、使用模糊综合评判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允许同学和班主任教师对评价对象的综合素质各级指标输入成绩, 然后系统根据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型, 给出可以获得毕业生全面的客观的评价等级, 该评价等级将作为就业决策和就业指导的重要参考。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分析的过程中, 指标选择与指标系统的构建非常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系到能否为毕业生提供一个量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评价高职院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指标应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为了使本指标体系合理、科学、实用, 本研究分以下两个步骤确定各项指标, 同时很好地保证了指标体系的信度。

第一, 通过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理论学习, 参考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和职业素质教材, 各人事部门对员工的培训教材, 与职业教育专家讨论研究, 听取专家意见, 全面分析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建原则, 提出初步的各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第二, 对指定的评价指标进行充分论证。请企业人力专家、各学校就业部门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对指标的合理性、实用性、科学性等进行深入地调查, 对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研究之后, 重新整理出如下指标体系。

1. 专业技能

(1) 动手能力

(1) 实际操作灵活;

(2) 完成作品质量;

(3) 完成作品速度;

(4) 实践经验。

(2) 创新能力

(1) 求新意识;

(2) 作品有新意;

(3) 不畏困难, 主动探索;

(4) 能影响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3) 专业基础

(1) 基础知识扎实;

(2) 专业知识广泛;

(3) 专业学科成绩;

(4) 热爱本专业。

2. 潜在的职业素质

(1) 诚信品质

(1) 为人正直;

(2) 有责任感;

(3) 与人相处有信誉;

(4) 考试不作弊。

(2) 团队合作能力

(1) 热爱集体,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 有集体意识;

(3) 在集体作品设计中, 能积极推动项目的进展;

(4) 懂得与人分享。

(3) 沟通能力

(1) 善于倾听;

(2) 善于表达;

(3) 在新环境里不怯场;

(4) 与人相处愉快。

(4) 时间管理能力

(1) 做事情有计划;

(2) 有困难时忙而不乱;

(3) 课业、设计能按计划完成;

(4) 出勤率。

实际上, 不同的企业对以上指标的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访谈中, 有的企业强调专业技能, 有的认为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更重要。经过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确定了每个评价指标对综合素质的隶属度。下面通过实例说明如何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作出评价。

首先, 根据上面给出的信息, 对评价对象作分析, 得到评价指标的域为:

U={专业技能 (U1) , 潜在职业素质 (U2) };

其中:

U1={动手能力 (U11) , 创新能力 (U12) , 专业基础知识 (U13) };

U2={诚信品质 (U21) , 团队合作能力 (U22) , 沟通能力 (U23) , 时间管理能力 (U24) };

由此形成综合评判的二级模式。评语域V表示为:

V={优秀 (V1) , 良好 (V2) , 中等 (V3) , 及格 (V4) , 差 (V5) }

假设组织同班同学10人和本班的班主任教师为某同学进行评价。

统计学生的原始数据用小数表示, 结果见表1:

根据表1的信息, 可以得到以下两个模糊矩阵, 分别用于评价专业技能和潜在职业素质:

依据U1和U2中各个因素对综合评判的贡献, 分别确定权重如下:

A1= (0.5, 0.3, 0.2) A2= (0.2, 0.2, 0.3, 0.3)

评判结果为: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为:

从而得到二级模糊矩阵R11:

A= (0.6, 0.4)

从而得到

B1=A×R11

进行归一化处理后为:

B1= (0.31, 0.19, 0.14, 0.22, 0.14)

同样可以由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语得到一级模式的模糊矩阵:

评判结果为:

从而得到

对B2做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

B2= (0.39, 0.23, 0.15, 0.23, 0)

考虑到学生的评价和班主任评价的权重为 (0.4, 0.6) , 则总的评价为:

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B= (0.342, 0.202, 0.131, 0.202, 0.123)

设置等级矩阵 (见表2) , 评价指标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差5个等级, 考虑到毕业生个体差异性和评价喜好的差异性, 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按表2设置划分等级。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评价中给出的分数如果低于50分, 则按50分计算。

因此对该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为

即对该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中等。

四、结束语

用人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不仅是专业技能。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结合起来, 作为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依据, 比传统的评价体系更科学, 更实用, 同时也能为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提供依据和拓展思路。

参考文献

[l]国家教育委员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及其分析[M].北京: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2]吴蔚, 李士伟.发展职业教育是国策—访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助理姜大源[J].职业与教育, 2006, 1:2~4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 篇5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一:

转眼之间,我将告别多姿多彩的初中生活,回首三年的初中生活,觉得紧张、充实,令人难忘。

我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我力求上进,参加了青年党校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觉悟逐步提初。生活简朴,是非分明,谦虚诚实。在校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化学科代表工作认真负责,能替同学排忧解难。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此,我在初二、初三年两度被评为校级三好生。

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好问,有较强的钻研精神。思维较严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不断总结和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常与老师和同学探讨问题。学习成绩优秀,理科成绩较突出,在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初中组)中获福建赛区省三等奖和厦门赛区市一等奖,为学校、为班级争光。

课余,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成绩达标。兴趣广泛,爱好问题活动,曾获得第38届校运会男子3000米第三名;39届校运会男子1500米第五名,男子3000米第二名;第40届校运会男子1500米第六名,男子3000米第二名,为班级争光。

但由于晚上学习较迟睡,早晨上课有时迟到。我将不断总经验教训,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二:

紧张有序的初中生活即将与我告别。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我是一个性格开朗、听话懂事、诚实质朴的学生。对老师分配的任务认真负责,能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尊敬师长,自觉锻炼身体,能迅速的适应各种环境,并融合其中。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学习上虽然很努力,但成绩不够理想,希望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摸索出适合自己高效的学习方法。

自入学以来,一直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较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十分重视锻炼身体,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体育成绩优秀,体锻达标。在校运会和市运会上取得优秀的成绩。

生活上,为人朴实真诚,生活独立性较强。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对班级交给的任务都能认真及时完成。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还应更加细心,争取在中考中发挥自己的水平。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自我评价范文三:

初中三年生活即将随着我的成长而慢慢逝去,回顾这丰富多彩的三年学习生活,我已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成长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合格中学生了,这些日子将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我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国共青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觉悟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党章学习小组,努力要求进步。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连续担任班学习委员等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发挥友爱互助的精神,多次被评为校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高二年还被评为市三好生。

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自觉,理解和自学能力强,善于质疑、析疑、解疑。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敏捷,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初中三年以来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年段前茅。积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或市一等奖、省二等奖。

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锻达标,还曾经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并在接力项目为班争光。虽然初中三年来,我在各方面都有显着进步,但我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钻研精神还不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相信我一定能克服这个缺点,以自己的所学所长更好地报效祖国。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素质 就业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有人认为是高校扩招造成毕业生太多,而用人单位人才饱和;也有人认为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过分注重实际工作经验,而应届本科毕业生无此优势;还有人认为不良社会风气带来专业错位,排斥了有专长者上岗等。对此,本文不作评述,而是着眼于探讨高校育人环境、人才培养模式及大学生主体素质对就业的影响和制约,探讨如何缩小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因素和主体观念审视

(一)主体因素透视

从社会的视角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因素包括两个向度:一方面,学校教育不大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一是人才培养脱离了市场需求。在我国,像物流产业、社会保障、家庭护理等人才较为奇缺,高校却少有类似专业设置。而市场已饱和或基本不需求的专业开设过多,造成“有岗无人”或“有人无岗”局面。二是人才培养质量可信程度低。高校扩招并不意味着高素质人才培养数目的同比增加,高等教育信号发送的可信度下降,雇主无法相信文凭,只能更加重视应届毕业生缺乏的工作经历、经验等,加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三是不少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就业服务网络不完善,毕业生不了解实际情况,难以找准工作定位。另一方面,学生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将大部分精力用在学习外语上,为考研、出国深造、谋职积累能量,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储备和专业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仅仅满足于修够学分,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难自信地展示自身特长,常常错失就业的良机。

(二)主体观念剖析

一些大学生就业心理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一是“一次就业定终身”心理。在一些非重点大学、地方院校,一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要捧到一个“铁饭碗”,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执意找稳妥的工作。二是盲目攀高心理。不少学生将进党政机关、进三资企业、进大中城市、出国留学视为时尚,重实惠、重自我、重利益,只计其利,不思其弊,不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高不成低不就心理。限于自身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处在消极等待的状态,心理迷惘,求职没有明确计划,或持观望心态,找不到理想岗位宁愿待业。四是精英择业心理。看不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已进入“就业大众化”阶段 [1],仍固守“精英择业”的理念,对社会上适合就业的许多空闲岗位如私立学校、民营企业、公共领域等不愿问津。五是社会恐惧心理。习惯于学校生活的相对封闭性和单纯性,对社会了解不多,知之不深,或不敢正视现实,希望与社会保持距离,不愿或不敢踏入社会等。这些都与大学生不了解社会,不了解岗位,不了解自己有关。上述心理的出现,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理给学生带来的压力有关,是学生不能适应人才需求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趋势的反映,是不能从客观现实出发设计自己的职业定位的表现。

二、提升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方法。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灵活专业方向的要求,不断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倡高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开放的人才培养方法,使学生的专业学习更多地与社会接轨,使专业结构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要,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成果,着力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校期间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实习,用人单位提前介入培养和物色人才,学生提前自我调整目标和锻炼适应。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这样,既拓宽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又让教师根据社会的人才最新需求信息,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塑造师德高尚形象,办好基础教育。抓好基础教育,关键在于教师。清华大学的老校长蒋南翔先生曾指出,学校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这就要求教师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2]每个教师,都应以饱满的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努力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因此,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首先应当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上,相应发展高等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目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出现了“求研究生易,寻高级技师难”的现象。这是教育与市场相脱节的表现。要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培养大批高质量的劳动大军,就必须同时抓好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而就目前形势来说,职业技术教育应当得到更好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3]。要加快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选择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改制试点。可将一些政府出资、主办的高职院校变为有多个投资主体、投资者参与决策、专家管理、对市场有更强适应能力的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二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三是从专业学科为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转变。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努力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

(四)推行创业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在上世纪末,国际教育界曾做过这样的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21世纪有50%以上的大中专学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更明确地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4]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的教育新任务,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符合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大学要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要把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在大学生身上埋下创业的种子,培养创业激情、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使之成为创业的开拓者、实践者。此外,大学生创业指导理论应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创业指导,需要研究求职者就业规律和自主创业规律,研究创业形势和创业政策,研究创业方法、技巧等。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举措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个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困难磨练的态度,对职业层次高低的观点,都会直接表现在工作岗位的实际选择中。学校、家长、社会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策略,树立大创业观,即自己开办企业,当老板是创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建功立業也是创业,到艰苦地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发挥聪明才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是创业。帮助毕业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努力寻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汇合点,到能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地方去。这是是治本之策、当务之急、明智之举、立业之基。

其次,要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广泛建立就业基地。在这方面有一些院校和单位的做法可资借鉴。比如山东大学与淄博高新区、中国铝业公司山东企业、淄博市中心医院、淄博金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成为首批“淄博·山东大学学生就业实践基地”。中南大学与3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各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建立了相应的毕业生就业基地。清华大学在全校研究生中开展“启航计划”系列活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社会实践、专场招聘等形式,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创业,累计参加人数达2万多人。武汉大学对主动到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专门发文予以表彰并给予一定奖励。大连理工大学通过多次大型校园招聘会以及网上双选活动,提高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将上海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引进校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这些都值得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学习借鉴。

其三,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热情搞好服务工作。一是要将就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分和学时。延聘社会人力资源和培训专门机构参与对学生的就业辅导;邀请校友与学生座谈,交流求职心得;为学生订阅《中国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南》,教育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勇于自主创业。二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设计指导。定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缺什么,补什么;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数据库,使学生对社会需求和自身的职业前景有客观的认识,从而在找工作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做好升学择业的心理辅导工作,指导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了解求职的过程及应聘手续的办理等环节,使之认清优势,树立自信,勇敢地“推销”自我,主动地寻求就业的机会。三是提供及时、准确、方便、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强宣传板、校园网就业信息专栏建设;加强各高校间网站互动,实现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共享,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建立由往届毕业生推荐应届毕业生就业的机制,逐步實现毕业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四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与奖励机制。组织专家对高校就业队伍建设、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市场开拓等进行评估,表彰先进;把各专业就业情况和招生规模、专业设置、经费投入结合起来,以提高就业管理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转引自2004年2月16日《江南晚报》。

[2] 陶行知.《怎样做大众的教师》,《陶行知全集》第3卷[M],第452页

[3] 转引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26日第3版。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7

关键词:口腔专业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市场需求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是专门培养口腔医学技术相关人才的特色专业。我校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 是上海市唯一布点设置, 为上海市医疗事业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 承担着为上海市各级医疗机构、口腔技工室、义齿加工企业培养、培训口腔医学技术人才的重任。我校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上海乃至全国口腔行业的生力军水平。

自2006年成立至今, 我校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 已培养毕业生数千人, 而我们培养的学生质量如何, 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否和市场需求接轨, 能否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更注重员工哪些方面素质的培养?为此, 笔者针对上海市口腔相关的用人单位, 进行口腔专业高职毕业生的素质调查, 以了解用人单位对口腔专业高职毕业生能力及素质的普遍印象, 了解相关单位对口腔专业高职毕业生在能力及素质上的要求。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 调查对象

本次针对上海市口腔专业相关用人单位进行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 有效回收51份, 有效回收率85%。其中, 20位调查对象来源于义齿制作所, 占40%;7位来源于口腔诊所, 占14%;13位来源于国营医院口腔技工室, 占25%;10位来源于口腔材料、设备公司, 占20%。

(二) 调查方法

从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的素质、当前口腔技工最有待提高的素质、不能胜任的原因分析、对口腔技工目前的职业素质评价以及对最欠缺的素质方面进行列举等方面设计调研问卷, 经过专业教师及本行业的资深专家进行审核, 最终确定12个调查项目。采取不记名自陈问卷的方式进行, 调查结果的数据管理与处理分析在SPSS17.0上完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招聘单位最看重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显示:招聘单位招聘口腔技工时最看重的素质方面, 34位认为是责任心, 占67%;9位认为最重要的是道德诚信, 占18%;2位认为是学习能力, 占3%。

传统观念认为,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 学习成绩是学生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 调研结果发现, 在当前社会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社会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更注重对责任心、道德诚信的要求。

(二) 最有待提高的学生素质

从上图可以看出, 在单位已招聘的口腔技工当中, 在最有待提高的素质方面, 32位调研对象认为是责任心, 占62%;6位认为是沟通能力, 占12%;4位认为是学习能力, 占8%;4位认为是道德诚信, 占8%;2位认为是团队精神, 占4%。数据表明用人单位认为, 当前已招聘的口腔专业的毕业生, 责任心及沟通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沟通能力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 (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 。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东西, 而实际上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 它关系着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和品德。它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 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 学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 口腔技工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分析

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在对认为当前口腔技工不能胜任工作的主要原因的调研中, 28位用人单位负责人认为是责任心不够, 占55%;10位认为是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够, 占20%;5位认为是社交能力不够, 占10%;5位认为是协作意识不强, 占10%;3位认为是沟通能力不够, 占5%。

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调研可以看出, 无论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首要着重的员工素质方面, 还是他们认为当前员工最有待提高的素质方面, 以及当前的口腔技工不能胜任工作的原因的分析中, 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责任心的有无。由此可知, 在当前口腔行业的工作领域中, 责任心已经被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家人、工作及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 是对事情敢于负责的态度, 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念。因此, 责任心是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是最重要的素质, 是做好一件事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 在培养学生时,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 还是在校园内外的活动组织中, 我们要特别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四) 当前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现状

在对用人单位的调研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单位所选择的口腔技工的职业素质情况方面, 1位认为很高, 占2%;21位认为较高, 占41%;28位认为一般, 占55%;2位认为较差, 占2%。这说明在用人单位看来, 当前口腔专业的毕业生素质一般,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提醒我们, 在今后的教学当中, 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提高, 更要注重对学生诸如心理素质、职场礼仪、文化修养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五) 口腔技工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素质

调查显示:对口腔技工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方面, 31位认为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占61%;15位认为是职业道德教育, 占29%;3位认为是行业背景知识, 占6%;2位认为是职业礼仪培训, 占4%。这说明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 而这正是我们当前毕业生最欠缺的方面。

职业生涯规划, 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 以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在对学生进行培养当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刚入校时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之后有计划地按照既定的规划一步一步有目标的前进, 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六) 口腔技工在校期间应掌握的学识与具备的能力

用人单位对此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认为学生应加强以下几方面:加强礼仪方面的培养、理论以及实践的指导、培养人文教育以及沟通能力。

在对实习单位及毕业生进行的后继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刚进入单位的毕业生, 在职场礼仪方面, 表现十分欠缺;在待人接物以及与同事的配合方面, 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在人文素养方面, 当下的毕业生也表现出很大的不足, 表现为对本专业的发展历史、与之相关的工作需求、今后发展的前景, 以及触类旁通的知识之间的因果联系缺乏应有的了解。这也是今后教学当中, 我们应当注意提升的方面。

(七) 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应做的工作

用人单位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提出了建议, 认为学校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高抗压能力方面的指导、培养脚踏实地及循序渐进的工作精神、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及工作的积极性。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8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实现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推动学校稳步发展。

1 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西安电力学校,1994年3月升格为专科,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普通高校。学校招生范围为全国30个省区,总体生源情况良好。在计划投放较多的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占总计划的85%左右),生源情况较为理想。以陕西为例,报考比例达到3:1左右,近三年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为458分、462分、464分,平均分分别为477分、482分、488分,远远高于省控高职线。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94%、93.60%、92.88%,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吸纳学校毕业生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占35%左右,并且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录用份额出现逐年上升趋势。情况表明,在目前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下,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也已成为安排大专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渠道。

从行业分布来看,学校近三年在电力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77%以上,主要集中在电网企业、五大发电企业、其他发电企业及其他电力企业。

从就业区域分析,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以面向西北的电力企业为主,但近年来毕业生选择到沿海及其他地区工作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就业比率上看,学校沿海及其他地区就业比率从2008年的20.81%,2009年22.08%,逐渐增长到2010年的41.98%,这不仅说明毕业生逐步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同时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日见成效。

2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培养,积极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后,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大教改投入力度,强化激励和示范作用,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在强调“精、严、细、实”的教学传统前提下,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开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近三年来,学校投入150多万(师均投入5000元)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强化技能实训。学校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定位,大力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加大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近三年投入资金1.2亿,建成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发电、变电、输电、供电、营销、通讯、管理等21个实训基地,并开展技能鉴定,强化学生生产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就业前技能水平提高。根据学生就业后反馈的数据,学生在就业后3个月至半年时间即可达到发电厂生产运行岗位定岗要求,较电力企业要求提前半年到一年时间拿下工作岗位职责,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管理。秉承六十年一贯的严谨管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卓有成效。1999年以后,在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状况,结合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坚持半军事化管理,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在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坚持违纪处理和学籍处理,近三年学生违纪处理人次数从2.3%降到0.67%,留级生由1.3%降到0.55%,对达不到学业要求的学生严格处理,从而保证学生质量。严格管理,铁的纪律,强化了电力行业特点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后很快适应企业要求,这也是学校学生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3 在就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能源基础工业投资,电力类企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学校在坚持传统电力类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大就业工作力度,确保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在原有就业制度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细化,制定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向纵深开展。二是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针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学校于2009年3月颁布实施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开发,稳定毕业生就业率。该项制度充分调动了全校教职工参与就业市场开发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是注重“市场导向”,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已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由校长及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赴青海、陕北、内蒙、深圳、广东等地开发就业市场,并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市场开发团队。根据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加大在能源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力度,如新疆吐哈地区、宁夏宁东地区、陕北地区等,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向西北以外地区不断拓展,在沿海及其他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四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特点,及时捕捉就业市场信息,是做好市场开发的关键。学校依靠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开发就业市场。另一方方面,高度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准确的接收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发展状况,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五是加大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在开设常规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增设电力企业发展方向讲座,向学生讲解国家能源工业发展的特点,明确本校毕业生及就业工作的科学市场定位,积极引导学生到国家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的西北地区就业。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学校就业工作呈现出稳步提升,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截至11月底,2011届毕业生就业签约已达到40%。稳定的就业率,也保证招生的生源质量和数量。

4 对高职高专就业工作的思考

4.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根本

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普通高校就业工作会上讲到:“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而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在社会用人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各个学校都在争取优质企业到校招聘。企业对学生的选择,实际上是对学校的选择。最后成为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方向、办学能力上的竞争。就业工作是学校竞争力最直接、最有力的体现。我们将紧紧围绕自己的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内涵建设为手段,走专业化道路,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2 用人评价机制的改革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发30年以来,企业用人评价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企业正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加上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就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2006年中央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将高职教育明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学校坚持为电力企业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相一致。准确的办学定位,为学校发展、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3 用人政策的改革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极大扩充,开展了“985工程”、“211工程”等,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有明显地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但是从学校的就业实践来看,深刻感受到企业人才“高消费”情况十分严重。一方面,一线生产岗位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职业教育从规模上、质量上还层次上,均未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普通高校本科以上教育规模大,企业盲目追求学历门槛,从各发电集团的招聘计划上看,都已本科以上为主,但其去向仍是以一线生产岗位为主,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又不能完全满足岗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这些现象从企业自身来说,过分强调企业人才当量密度,缺少评价人和岗位的匹配度,问题的核心还是建立科学的用人评价机制。但同时也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层次不够丰富,未能为企业提供本科以上的“高知识”、“高技能”人才,迫使企业不得不从普通高等教育序列中录用“高知识”、“低技能”的人才,录用后又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再培训、再教育。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办学规模上,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需求缺口;在办学质量上,应丰富职业教育层次,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多层次要求。建议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行业建立科学的人才架构,同时设立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层次,完善职业教学体系。

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与开发,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产实践能力,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保证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稳步提高。由此确保招生生源数量和质量,推动招生、就业工作进入良性循还,将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结合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实践,分析了职业院校业招生就业工作现状,提出了应从明确学生定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着手,强化就业市场开发,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从而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就业,毕业生,大专,职业院校,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马晓民.行业办学架构下告知院校的创新与实践[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6.

[2]马晓民“.企业办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以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5.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9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用人期望的对接——能力与素质

企业的用人期望即企业的用人原则与标准, 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与目标。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期望的对接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上。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 树立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 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已日益重视, 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社会紧缺人才之一, 高职教育就是要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培养具有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一) 对能力的基本认识。

能力, 是个体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 以及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 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 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人的能力的大小就是人的力量的大小。在马克思看来, 人的能力就是“人的本质力量”。他说,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适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其实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扩展的能力, 表达的能力,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对高职应用技能型人才而言, 它不仅是指技术应用能力、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 还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多数企业设定的用人标准所包含的能力与素质其实就是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的综合期望。而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与素质的阶梯, 对高职应用技能型人才来讲, 学生掌握的知识主要包括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及相应的人文知识。没有知识, 人的素质和能力就没有必要的基础。其中高职教育提供的知识包括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知识两方面。

(二) 对素质的基本认识。

素质, 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 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的人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 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教育学研究的素质是个体在某个阶段已达到的发展水平, 如身体生长、健康水平、智慧、意志、情感, 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性等。这种素质并非天生, 是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 并通过良好的环境与教育, 使个体获得更好的素质。对应人的自然属性、社会特性和人的实践本质, 人的素质可分为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专业素质三个层次, 自然素质指人生来具有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指人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学习与实践而形成的素质, 其中包含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情感素质和劳动实践素质六个方面;专业素质指人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 即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专业工作中, 作为实践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活动质量和水平, 包括完成任务所必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审美、职业情感, 某些特殊专业还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特殊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此外还有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 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根据素质内在性的特征, 人要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自选、吸收、融合、创新, 变为自己的灵魂, 内化到自身之中才能形成素质, 所以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改造, 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 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 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 只有将培养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 才能培养出理想的杰出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营销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则较多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灵活稳定的劳动实践素质等社会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恰当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等专业素质。

二、当前企业对营销专业毕业生用人期望分析

我系市场营销专业2009届毕业生于2008年9月开始进入各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实习,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实习单位就是日后的工作单位。在学生毕业实习期间, 本教研室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 通过毕业生向各实习与用人单位发放了跟踪调查表。这次调查活动是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导向”为主旨而展开的, 因而得到了毕业生、毕业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大力支持。本次我系对本专业120名实习生进行跟踪调查, 共收回问卷118份, 有效率为99%。收回问卷后, 我们及时对问卷上的反馈信息进行了汇总与分析, 并对问卷中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和思考, 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一) 用人单位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工作表现反馈信息分析。

一是从用人单位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职岗匹配、职业风尚和团结协作能力方面的统计调查结果分析, 92%以上的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较好地运用到实习岗位的工作中去, 学生在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等职业风尚和团结协作能力方面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评价为“好”或“较好”的共占93%) , 而在探索进取精神方面则有待进一步加强 (评价“一般”的占17.3%) 。调查还显示, 多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作适应能力强, 安心本职工作, 这说明我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在职业道德与精神方面的需求, 符合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素质需要。这说明, 我院实施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已初见成效, 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二是从用人单位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评价的统计信息来分析, 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持肯定态度, 对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给于了比较充分的肯定, 在工作能力方面, 对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四个方面能力较强, 而在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三方面存在相对明显的不足 (评价“一般”的比例均在30%以上) 。这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工作能力基本达到了用人单位的多数要求, 同时也存在一些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指导我们今后开展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工作时要注意发扬优势, 弥补不足, 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无疑起到了较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是从用人单位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健康状况、后续发展与总体评价的统计信息来看, 毕业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评价为“好”或“较好”的共占95%) ;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中的“努力学习开拓创新”能力较强, 而“善于思考总结经验”方面则显得相对不足 (评价“一般”的比例为33.5%) 。在继续深造方面, 48%以上的学生选择进入社会大学直接就业, 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自学或学历进修, 这一方面说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反映良好, 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给予肯定。有些单位还明确表示因学生的良好表现而愿意继续留用该毕业生。同时这也侧面反映了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当然, 最后用人单位对我系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评价较好 (评价为“好”或“较好”的共占94%) , 对本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程度较高,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谦逊务实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同。

(二) 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分析。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质量良好, 培养出的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好地胜任工作。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苏州某公司认为学校应具有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学理念, 同时希望学校在办学时能够更多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有单位表示出学生应具有多种知识和能力的愿望, 如常州某有限公司建议学校多注意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还有要有较好的计算机、英语水平, 一些公司提出学生必须有英语四级水平。常州某数码产品公司希望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 还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一定的财务管理知识以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少用人单位提出学校应注重学生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提供更多的实践环节训练。如某机电设备公司就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更多地创造其独立操作的机会, 锻炼技能。

三、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能力与素质期望总结

综上所述, 高职营销专业人才主要工作在基层, 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应用性人才, 高职教育应明确对其能力、素质的要求, 以便更好地开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一般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即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两大方面。能力标准主要包括工作能力, 指专业水平、业务水平和技术背景, 素质要求主要指职业道德素质, 主要包括敬业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要求。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期望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进入21世纪的今天, 在国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背景下, 许多民营企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用人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 由上述跟踪调查结果可以做出大致判断, 当前多数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人才的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等三种能力和探索进取精神的素质要求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用人期望, 而对企业用人标准的认识与把握就是培养企业人才的高职类院校办学应该始终坚持的方向。

摘要:当前国内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多数企业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在能力和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通过跟踪调查资料分析, 高职院校在学生培养时应注重其信息获取与利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点培养, 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则应加强学生探索进取精神的素质教育。只有不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毕业生才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企业期望,营销毕业生,能力与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荣国.论素质与知识能力的辨证关系[J].中青年学者论坛, 2009, 5:17~18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10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最初环境,也是对人的发展有着长期影响的因素。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是否健康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也成为现时代家长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是好样的,至少没有丢家长的脸。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闯祸就是好的,至少不需要他们到处去赔礼道歉。一些家长则是把孩子放到学校,就全托给学校了,自己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家长长年在外面打工、做生意等等,只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生活费用,其他完全由学生自主支配、安排。还有些做生意的家长,本身就不讲道德,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不择手段地赚钱。这样,家庭给孩子在道德方面的教育相当缺乏,有时甚至还起着负面影响。家长之所以送学生进警校读书,觉得学生进了警校,自己就万事大吉了,至少是对孩子的成长可以放心了。认为警校严格,学生不会去违纪;认为警校是半军事化或者军事化管理,学生安全有保障。同时对孩子说,你看警察叔叔多神气、多威风。这样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几乎趋于零。

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虽然高校在大一新生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专门有一节是讲述职业道德的。但老师一般就是花二至四节课将内容讲完,主要是讲学生如何面对当时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知识蜻蜓点水。我们作为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应该与学生探讨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尤其是法律人职业道德要做一个专题来给学生介绍。往往学院忽视了这点,觉得完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知识讲授就可以了。每个学生毕业后都会步入社会,从事一定行业的工作,有必要重点把握职业道德的内容。学习好了理论,才能引导好实践。我们学院以前正是忽略了学生的法律人职业道德教育。

三、学校少数教师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在学校里,与学生密切联系的除了同学外,就是教师了。教师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大学生正是处于精力充沛,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阶段,尤其是对自己的老师有着一种崇敬之情。出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景象。而有的老师本身就缺乏职业道德。对学生不热爱;对学生不是一视同仁,而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嘴巴里讲的满是职业道德,而在行动中处处违背了职业道德。如评选优秀学生或者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要求学生请吃、送礼等,给学生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觉得老师为人师表的都可以这样做,那自己参加工作后这样对待自己的服务对象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就形成职业道德的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四、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抬头,极大地影响了我们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社会上一些假象的影响,让少数人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些人在金钱物欲的诱惑下,打着发展经济的幌子,钻改革的空子,一心为个人捞好处。造成不正之风盛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坑蒙拐骗横行,为了一个钱字,牺牲起码的职业道德、良心和信誉。社会舆论也缺乏明确定位的正确导向,如社会上有个别所谓的致富能人,不管他道德品质恶劣,政治素质很低,生活作风败坏,只因钻了政策的空子赚了些钱,舆论不加分析大肆吹捧,少数人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能捞钱,其他都是小节。于是职业道德上,产生了一种畸形的道德价值观。

社会上权钱交易,贪污腐败屡禁不止。虽然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反腐措施,但是它的余毒仍然存在,给我们的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负面影响。在职业道德领域部分职工对主人翁地位出现失落感,认为过去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人们当家做主,现在则是单位领导是“老板”,“主人”变成了雇工,没了地位,少了保障,现在还谈什么职业道德,还谈什么“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于是心里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岗,不捞白不捞。在思想上淡化了集体观念,忘掉了集体利益,导致了职业道德的倒退。

五、学生本身的因素

(一)学生的不良倾向

价值观念发生错位。在职业道德领域表现为拜金主义盛行、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抬头、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公肥私四处蔓延,索、拉、卡、要等行业不正之风普遍存在。一些大学生用父母辛苦劳作挣来的血汗钱比阔气、摆排场,在消费上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追逐名牌和奢侈品,有的甚至因此负债累累。

价值取向比较庸俗。在职业道德上表现为部分人认为市场竞争就是金钱、利益的竞争,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不道德现象见多不怪。特别是少数人认为现在还讲什么道德,只要有钱就要得,将人际关系庸俗化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再没有其他的关系,人的尊严和情感被淹没在金钱的冰水之中,从而引发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等丑恶现象。

道德评判出现偏差。部分学生不知道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时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表现在职业道德上,评判是非的标准模糊,对那些靠钻政策空子而一夜暴富的人,一些人将其敬若神明,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舆论宣传上的推波助澜也导致是非不分。而职业道德评判上的是非不分,造成的另一种现象就是一行业和部门,占山为王,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损公肥私、中饱私囊,把职业道德置于脑后。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很多方面还是处于可塑期,于是道德评判方面容易出现混乱,辨不清谁是谁非。

(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不够

1. 部分学生理论上懂得少。

部分学生不懂得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教师在上课时讲过了,学生觉得不重要,也不愿意去认真记忆和深刻理解,不知道怎么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 部分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没有实践中的习惯养成。

部分学生懂得职业道德的内容,而且都能背出来,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别人不讲究职业道德,他很清楚和明白,那个教师缺乏师德,那个医生缺乏医德。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己日后也会从事一定的职业,而不知道从学生时期就开始对自己专业相对应的职业道德的了解和积德。部分学生在有熟人在场时,他比较注意道德修养,一旦没熟人在场,或者他单个人在某地的时候,他就不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如部分学生觉得考试抄袭夹带没有被老师发现是很爽的事情,而不认为是不诚实的事情。同时在学生会执勤时,只要是碰到自己班上的同学或者其他熟人未假而出时,会采取包庇的手段,而不是坚持原则,这不利于警察职业道德的清正廉洁的养成。

3. 部分学生对职业道德实践的意识不浓。

学校对践履道德者缺乏及时的发现,或者即使有所知,缺乏应有的宣传和鼓励。当将要毕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更多地是用专业方面的知识来教育和引导他,要把本职工作做好,而很少谈在岗期间,一定要讲究职业道德。学校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实践的鼓励和引导,于是学生在此方面的实践意识没有得到增强。

总之,当前警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欠佳的原因是从以上五个方面来分析的,归为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关键是要从学生的主观方面来引导,让学生辩证地分析当前存在的各种现象,学习理论,学习榜样,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践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罗国杰, 夏伟东, 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

[2]汤建.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6, (14) .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职 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面对着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永恒的主题,其与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有着密切关系,要提高中职生就业质量,首要问题就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其真正成为为社会所需的应用综合型人才,并以自身强大的就业竞争能力在社会立足。因此,加大对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问题

据某校调查问卷有关数据统计,中职毕业生就业后有40%的学生更换过2-3次工作,30%左右的学生则更换过3次以上,相较于大中专毕业生而言,中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更差。专业不对口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对口,必定会引发中职生职业信念危机,最终影响其在专业道路上的发展,有关数据显示,真正实现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还不到50%,有40%多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中职教育的教学工作核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然而一些学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无特色,忽视了学科本身的灵活性,忽略了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法有机结合,加上师资力量、资金投入、实训场所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到岗位后,其所学专业应用性不强。此外,就业环境差、工资待遇不高也是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之所以不高,除了社会环境、政策措施、家庭个人等方面的影响,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因素,比如教育观念传统、教育与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脱节等,导致毕业生综合能力偏低,职业素质不高,职业能力不全,最终影响就业。

二、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当前,学历已不是企业、事业单位等招聘的唯一标准,它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全面发展、具備较高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对自己未来有规划的毕业生,因此,中职院校有必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1.不断改进专业课程设置

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专业设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必要前提。为此,学校应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情况,深入市场调研,对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从而改进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使毕业生就业之后能够更快适应社会需求。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质量的就业是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为前提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针对性、综合性和专业性。比如经常开展技能训练,着力让学生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文,又能武,以达到用人到位的用人要求。

2.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中职学校要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引导学生在全面深入分析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职业道路,并采取积极而具体的行动为自己目标的实现去努力,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努力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工作与爱好之间的需求,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主动迎接市场带来的各种挑战,还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变动中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工作需求做出适当调整。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其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正确预测现实与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做到自谋生路、自食其力。

3.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确保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校内外实训更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学校应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开发设计、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保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和要求。此外,还要推进校园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积极组织策划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推进校企合作社团建设,将企业文化理念引入校园,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道德规范、行为标准以及价值取向等制定基于中职生的行为和道德准则,不断加大素质教育,使中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技能教育等,形成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认知、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心理状态和职业技能。

4.注重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

当前,学历已不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第一标准,而是更注重员工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为了保证中职毕业生高质量的就业,中职院校应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础,夯实素质教育的第一阵地,不断完善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体系,加快中职教育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使学生能够遵守社会公德,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养成热爱专业、热爱工作、尽职尽责的良好品质,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为企业所欢迎、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今天,中职院校应将开展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不断改进专业课程设置,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具有职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注重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而毕业生也要在学习和实习过程中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提升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开薇.加强素质教育 提升就业质量[J].科技视界,2013,(10):247.

毕业生素质论文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在2007年6月~12月期间, 对录用了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嘉兴地区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调查项目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等9项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向各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部或业务主管部门, 以信函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7份, 回收67份, 回收率为100%, 有效率为100%;调查的某些用人单位拥有我校护理毕业生的人数大于2名, 各用人单位拥有我校护理毕业生人数不尽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问卷中列出了9项护理人员需具备的素质, 分优秀、较优秀、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 请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 对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客观评价 (见表1) 。

表1显示, 有68%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护理实践能力一般, 没有一家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为优秀, 只有32%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好。另外, 有63%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 甚至有4% (即3家) 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差。有近半数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还存在着工作责任心、护理职业防护意识、护理文件书写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一般的情况。甚至还有4%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嫌护理工作既苦又脏;3%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护理礼仪规范;6%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护理文件书写能力较差。当然, 近70%的被调查单位对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这一项目的评价较高, 为较优秀;也有5%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患者非常喜欢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 护患关系极佳;另有3%的被调查单位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护理文件书写能力较强。

调查结果清楚而客观地告诉我们, 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在职业道德、护患关系、护理礼仪规范方面表现较好, 但护理实践能力、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最基本素质急需进一步加强, 吃苦耐劳精神、护理职业防护意识等方面也有所欠缺。由此看来, 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校护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加强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协调好基础及专业知识与人文知识间的关系。

3 建议

3.1 加强实践操作, 增强动手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分离, 使得课堂理论讲授枯燥乏味, 而且理论课时占据主导地位, 结果学生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临床操作技能也非常薄弱。随着教学理念改革的推进,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然出现, 它强调“理论够用, 强化实践”的原则。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 跟上时代步伐, 按照职业教育提出的岗位目标, 努力培养适合社会的技能型人才。

3.1.1 改革教学方法, 融模拟临床与课堂教学为一体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新的求知模式, 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索、变学习知识为学会学习、变应付考试为终生受益,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积极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背景的案例教学法, 也可采用组间竞赛、实践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 将课堂、临床融为一体, 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1.2 理论授课和课外见习有机结合

安排学生节假日进临床见习, 以理论授课—课外见习—课堂讨论为模式, 进行有序循环, 使学生早接触、多接触临床, 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有效循环,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人际沟通、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临床思维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3.1.3 平时训练与实习前强化有机结合

应在平时加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同时认真、严格执行操作考试。另外, 在实习前主要采取强化培训的方式, 时间安排在第二学期的最后一个月, 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给予分析讲解[4], 并再次进行示范指导, 规范学生的操作手法。

3.2 调整课程设置, 适应社会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医疗机构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 甚至有4% (即3家) 的医疗机构认为我校中专护理毕业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差。对此, 笔者对我校的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3.2.1 保证专业课程比例

在数量上保证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有的比例, 争取达到以下目标: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某些医学基础课如免疫学等的比例, 提高社会、心理、人文学科的比例;增加实践课课时, 使学生积累临床实践经验, 在校期间课程类型分配比例达到:基础课程占40%、专业课程占60%, 实验课应占护理总课时的50%。

3.2.2 调整临床护理教材内容设置

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专业特性适当缩减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增加护理知识、有关疾病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等方面的知识, 以适应临床的需要;并使社会、人文、语言、心理学知识等在各临床护理学科中得以体现和运用;还可增加护士如何理解患者和照顾患者等方面的知识, 加强学生对人性化的认识。

3.3 优化师资队伍, 突出临床应用

职业教育能否办出特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1]。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教师除应具备一般素质外, 还应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护理职业岗位对人才技能结构及知识结构的要求, 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动手能力[1]。另外, 由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 即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2], 这就要求未来的护理工作者必须理解人、关心人, 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因此,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3.3.1 师资的培养

在教学方面, 学校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听、评、帮”工作, 对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进行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1];由学校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班;定期指派护理教师下临床及时了解临床实践新动态, 获得有利于教学的信息;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 邀请资深护理专家和教育学家举办讲座, 进行讲课和指导, 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有调查结果显示, 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处于中等水平。因此, 在人文素养方面,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理解与宽容品质等的培养, 以此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护理专业教师, 自身应注重情境教学与情感教育理念和知识的学习, 在生活中不断传承人文精神, 最终达到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目的。

3.3.2 师资的应用

采用基础护理教研室与临床护理教研室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组织结构, 为护理师资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根据护理专业教师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个人素质安排教学任务。为保证教学质量, 成立教学督导小组, 制订集中备课、新课试讲、教学检查、教学讲评、交叉听课、观摩教学、学生打分、组内打分等制度。对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 不符合要求的教师给予适当惩罚甚至解聘, 从而逐步组建一支稳定、不脱离临床的师资队伍, 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调查让我们认识到为适应新世纪护理发展的需要, 学校应更新护理人才培养的观念, 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3];作为护理教育者, 我们必须瞄准世界护理发展前沿,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使我校护理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并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康荔.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3) :5.

[2]齐艳.临床护理教师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08, 4:149~151.

上一篇:非盈利组织下一篇:音乐课堂中的创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