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盈利组织

2024-08-30

非盈利组织(精选6篇)

非盈利组织 篇1

摘要:企业与非盈利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二者的会计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会计体系也在发生着重要的改变,而目前非盈利组织所实行的会计体系仍然是沿用的传统的会计体系,要使得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有效的开展,就必须要对其会计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应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关键词: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考文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

[3]王昕.非营利性组织会计若干基本问题探讨[J].经济视野,2013(9):137-137

非盈利组织 篇2

1.财政总预算会计简称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并监督政府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各项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情况及结果的专业会计。

2.财政性存款是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掌管的财政资金。

3.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有价证券是中央财政以信用方式发行的国家公债,各级财政只能用各项财政结余(一般预算结余和基金预算结余)购买。

4.财政周转金是财政部门管理的具有特定用途、有偿使用的各种货款基金。

5.政府财政会计的负债是一级财政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偿付的债务。

二、简答题

1.答:

(1)核算对象不同: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仅核算预算资金的领取、创收、使用及执行结果,而且要核算经营资金活动过程及其结果。

(2)会计的核算基础具有双重性:既采用收付实现制,又采用权责发生制。

(3)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种类不同:既有经费收支会计科目,又有成本费用科目。会计报表有事业支出明细表、经营之处明细表等。

2.答:

1、应收账款核算企业因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

非盈利组织 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 新型非营利组织 发展模式 公益创业

当今社会,在公益圈、创业圈,人们逐渐意识到公益创业对于社会和谐发展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与之相关的“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公益创投”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现存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而不是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形成和发展的理由的。但是在现有公益组织的新型模式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设想,以更好地为会计发展服务。

一、公益创业的产生和发展

概括而言,“公益创业”指个人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在非盈利领域援用商务领域的专业作风,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在争取慈善资金的竞争中独树一帜,将公益事业办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竞争力的实体[1]。“公益创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社会朝着公民社会方向的重要演变,说明社会在再分配和公民在社会改进中的角色方面出现了体制性的变革。公益创业这个词被公认是由阿苏迦基金会的创始人追顿提出的,而在狄兹1988年发表了“公益企业家的含义”的文章后才首次对这个词进行了定义。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在欧美国家,这个词也是最近才出现的,针对它的一系列定义、规定都处在未发展完善的阶段。

(一)“公益创业”在美国诞生的背景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对社会福利事业的资助大为削减,与此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鼓励私人捐助非盈利组织。而大量的私人捐助大大丰富了美国公益基金的数额,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非盈利组织的成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益组织的增筑幅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期公益基金的增长幅度,对资金需求的竞争由此产生。非盈利组织需要“借用商界专业化操作和市场运作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进行公益服务”,公益创业的概念营运而生。从此,创业不再是盈利企业的专利,非盈利企业也逐渐走向市场化、竞争化的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公益创业不仅仅是创业,不仅仅是公益,也不仅仅是公益和创业的相加,而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优秀的公益企业家们,不仅具有企业家特质,更负担着社会使命。公益创业要求一个组织既具有整合资源、把握機遇的能力,更要求其有值得人信赖的声誉和良好的道德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说,公益创业兼有公益和商业的特性,它的竞争和发展都和以往的纯商业企业有着相似却又不同的方式。

(二)公益创业在中国的借鉴和发展

美国的公益创业的发展主要是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充足的自由的公益资金;成立非营利组织的自由;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评测体系;掌握了一定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进入该领域。这些情况使得美国的公益创业的发展水到渠成,而中国相较于美国,这四个方面都有欠缺之处,这就给中国的公益创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首先,中国的公益基金规模远没有美国庞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远远达不到社会的需要量。例如据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永光计算,中国和美国人均收入相差38倍,而人均慈善捐款相差了7300多倍。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02年,中国私人捐赠人均只有0.92元人民币,不到当年GDP的万分之一。而2003年美国人均私人捐款828.7美元[2]。其次,中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由于公益基金总量的缺乏也抑制了中国非盈利组织的扩大发展。另外,中国的独特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背景,使得非盈利组织产生与发展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相较于西方的非盈利组织监督和评测体系以及高度自由的非盈利组织体系,中国更需要开辟一条新型的发展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公益创业概念的提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相较以往,非盈利组织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提到社会责任,企业想到的是高额的成本,而不是能带来附加的收益。而公益创业为此提出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公益组织与企业也许能通过公益创业这一新型模式找到适合的合作方式。公益创业理念在中国的推广,也许可以唤醒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并启发企业探索更切合实际地承担社会责任的路径。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中国的非盈组织也许能通过公益创业找到属于自己的繁荣期。近年来,知名的全国创业比赛“创青春”在其主体赛事里加入了公益创业赛,与创业计划赛、创业实践赛并称为三大创业赛,足可以见识到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家对公益创业这一新型模式所寄予的厚望。

而与中国的公益创业相对的,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力量的微小薄弱以及中国对非盈利组织的规章制度的缺乏和不完善。

二、我国公益创业发展预期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解决在快速的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发展阶段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益创业的发展刻不容缓,同时,也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起来。对公益创业在我国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几个可能的方向。

(一)创业因素的融入促使公益事业更加高效

21世纪,创业已经成为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社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公益创业,公益活动的发生率将会被提高,公益组织成立的成本将会被降低,从而达到扩大公益组织数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在公益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使那些公益创业组织不得不依靠商界专业化操作和市场运作的专业技术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进行公益服务,在获得长期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3]。

(二)政府将发挥引导作用并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为当今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的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中国经济的发展要从重视发展的速度变成重视发展的质量,要从重点发展经济总量到重点调整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问题,城乡不平衡问题,行业不平衡问题等各种发展中产生的问题,都将成为亟待解决并且必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难题和挑战也会给相应的行业、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形成新的商机。而公益创业,可以巧妙地转化这些问题或者商机,将其变为可以既有商业价值,也能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产品。从这個角度来说,公益创业任务艰巨,机遇良多,如果能好好利用和把握,公益创业的前景将是无穷的。而现阶段来说,我国的公益领域仍然缺少民间力量,不是以民间公益组织为主,而是以政府扶持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性公益组织为主,这不是公益创业发展的沃土。公益组织的自由度不开放,将会使得中国的公益组织的发展得到抑制,公益创业也就无法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三)公益创业将表现为多样化的公益活动

这种多样化,体现在公益创业目标的多样化,也体现在公益创业进入领域的多样化。另外,公益创业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必定要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也就是说,我国的公益创业,要体现中国特色,它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的社会现实。它的目标、方式、特征都带有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特点。国外的发展模式固然可以学习借鉴,但要与我国的现实相结合,否则,则会将公益创业带入体制僵化的泥潭。例如,由于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上也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的公益创业必将与基础产业、行业息息相关,要有生活必需性的特点,而不能一味求快求好。这是一个关系整个社会面貌的大工程。

(四)公益创业意识将逐渐深入人心

目前,企业、大众都仍然停留在公益即捐钱、捐物的概念上,公益创业仍然是一个很陌生的话题。就中国而言,所有的社会大变革都离不开民众的力量,而现代企业作为人的集合体,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因此,公益创业想要在中国成功推行,一定离不开对大众意识的引导和培养。没有公益创业的倾向,就不会有公益创业的活动产生。政府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引导公益创业意识和倾向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企业可以加强这种倾向和意识,做好公益创业活动的表率,使得民众能够信任公益创业活动,重视它的效率作用、公平作用。

(五)公益创业离不开公益创业教育

由于公益创业是一种新生产物,公益创业需要更多的人摸索前进。因此,提高公益创业人群的知识水平和创业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过去的创业者有许多运气的因素,在中国市场未发展完善的时候,创业人也许只要眼光、机遇、资源就能成功。而现在的创业,尤其是公益创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更需要专业的知识,果断的判断能力,商业企业的眼光。诸如此类,都离不开教育,缺少专业化的教育和历练,就无法成就长期有生命力的公益创业活动

三、什么是非盈利组织以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其经营目的主要在于谋求社会利益,而非经济利益。“非营利组织”一词由国外引进,通常可以分为政府性非盈利组织和民间性非盈利组织。本文所讨论的主要是民间非盈利组织,因为政府性的非盈利组织有其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在发展和壮大上有其先天优势,通常和公益创业无关,因此不做重点探讨。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办医院、民办基金会等民间非盈利组织越来越多,焕发出新的活力。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内容上贴近于政府性非盈利组织,而在形式上却更贴近于商业企业,尤其是在公益创业产生之后,它可以适当从事一些盈利性活动,形成一定的经营收支。

非盈利组织会计,顾名思义,就是为非盈利组织所做的会计核算工作。它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社会公共经济活动相比,特殊性主要体现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而非单一依靠国家财政。且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入还主要来自于社会团体的捐赠。以2001年为例,全国教育经费中,家庭和学生个人缴纳的学杂费、非政府社会和个人教育投资占教育经费总量的45%,而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只占55%[4]。除此之外,民间非盈利组织还负有纳税义务,它的经营管理除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应当讲究纳税信用。而与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非盈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而是按照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提供者的期望和要求以及自己的良知等更好地发展事业或提供社会服务,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即使产生经营性的收支,其根本目的也应当是为被服务对象服务,非盈利企业的收入主要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赚更多的钱,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在公益创业之前,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入更多地是体现在接受社会捐赠、政府购买服务上,而支出则更多地体现在为所服务的社会项目提供资金上。在公益创业产生和兴起之后,民间非盈利组织的收支将会涉及产品与服务等多个领域,不再是通过单一的接受捐赠获得收入,更可以将由所服务的社会对象产生的衍生产品对社会大众进行出售,或者与企业联系。例如百事可乐沙漠种土豆,这些种种的新型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运营方式,对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带来了巨大的难题和挑战。相对于趋于完善的企业会计制度而言,中国在非盈利组织方面的会计制度的发展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这对中国民间非盈利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非常不利。

诚然,非盈利组织会计与企业会计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一是概念有别。企业会计中,会计的服务对象就是企业,会计核算所关注的只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关,而在非盈利组织会计中,因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点,其会计核算对象不与盈利相关,由此导致非盈利组织会计更偏向对过程的考核,而不是最终的盈利。非盈利组织会计有很强的社会属性。二是职能有别。企业会计的职能主要以反映、监督为主,并为决策提供信息。会计能反映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运营的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细化来说,它可以对企业的运营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监督,不同的会计信息还可以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进行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更进一步地,企业通过以前记录的会计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做出未来的会计预算,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统计一定时期的收入和支出,并对所得到的社会效果和回馈做出总结,但不直接参与决策之中[5]。但现代的非盈利组会计,也对它的决策职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市场化竞争下,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不能再依赖于社会的直接捐赠和企业的无偿现金支持。三是核算方法有别。非盈利组织和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也主要是由于它们的会计核算概念和智能不同。企业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核算方式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会计核算基础不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所依据的准则不同—《企业会计准则》和《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例如企业会计的核算要求遵循谨慎性原则,而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原则则较为宽松。

现阶段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在现行会计制度下,我国的非盈利组织会计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没有完全透明。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就需要外部人员进行审计,并定期披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而非盈利企业天生就有募集资金的功能。不仅仅如此,非盈利企业的资金募集还涉及到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问题,使得它涉及更严重的道德问题,应当更为严格地对其进行规范,接受公众的监督。二是会计核算基础存在问题。现行的企业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能正确地核算各项成本费用,将收入和费用联系起来,权责明确,有助于企业的管理。而非盈利组织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算管理,但不能为内部管理和外部捐赠者使用。三是会计要素设置不全面。非盈利组织会计要素设有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共五个科目,而没有盈利和损失项目,这就使得外部捐赠者不能有效地获取和评价关于非盈利组织经营和财务方面的信息,对非盈利组织的自身管理不利,在公益创业中,也不能使企业和大众对其产生信任,大大限制了中国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发展。四是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不健全,缺乏盈利性指标。在非盈利组织实行预算管理的前提下,会计核算中是没有盈利性指标的,盈利性指标不仅是为企业盈利服务,而且是评价企业运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尽管非盈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仍然需要考察其的工作效率和资源使用率,从而能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非盈利组织,避免人浮于事,浪费社会资源。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建议

(一)加强非盈组织会计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要求非盈利组织定期披露会计信息,对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更为具体和完善的规定,能使民间非盈利组织发挥出自身资金自由度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和企业的目光,获得社会信任。其次,它能使民间非盈利组织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的基础

在社會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扩展其发展规模的过程中,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向市场靠拢,资金的获取和使用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态环境,这些原本仅仅只能通过社会资助、国家直接的资金扶持才能运行的项目。当前,在公益创业的浪潮中,已经有不同的方式,创新创业正在公益的这块土地上诠释出不同的含义,拥有更为多样的表现方式。因此,重新审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三)增加会计核算要素和科目,尤其是损益类科目

增加损益类科目,可以充分发挥非盈利组织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已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使得效率与公平通过非盈利组织的调配作用达到协调发展。

(四)调整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核算模式

并不是所有非盈利组织都需要采用预算管理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的,更多的非盈利组织尤其是民间非盈利组织,更需要接近于普通商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对于政府型民间非盈利组织,也可以采取预算管理与非预算管理并行的模式,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将会大大有利于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五、公益创业对非盈利组织的挑战及其探讨

2009年全球创业观察将公益创业活动的组织形式划分为四种类型,并对每个类型在整个公益创业组织总数中所占比例进行了调查:第一,传统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TraditionalNGOs),这类组织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这类组织在所有公益创业活动组织中的比率为8%。第二,非营利组织(Not-for-ProfitSEs),这类组织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标,以创新为主要特点,其所占比率为24%。第三,混合型组织(HybridSEs),这类组织一方面以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同时要获得财务收益与经济效益,其所占比率为23%。第四,营利性组织(For-profitSEs),这类组织通过解决社会责任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获得财务收益与经济效益,其所占比率为12%[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尽管在现阶段,非盈利组织和混合型组织仍然是公益创业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盈利型企业在公益创业方面有着无穷的潜力,在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盈利型组织的财务更公开透明,并具有更好的自造血能力和持续盈利的能力,这是中国的非盈利组织远远比不上的,在市场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下,它更具有竞争和发展的潜力。在这种情形下,中国的非盈利组织的变革迫在眉睫,这种变革的迫切性体现在会计核算上则更为明显。

本文旨在新型的公益模式下,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在会计处理实务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并努力寻求改善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笔者从事公益性社会组织中的会计核算工作,在工作中意识到,虽然平时的会计核算没有问题,但个别情况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不能在计划书中通过会计指标说明自身的盈利能力,并以此证明自身的自造血能力,而只能以经济总量和规模来说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究其原因,就是遵循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所导致弊端。这就使得公益创业的项目普遍更注重公益,而忽视了其创业创新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创新因素,公益创业就容易走近捐赠的老路。笔者曾搜索过几个公益创业的典型例子。例如北京市朝阳区金羽翼残障儿童艺术康复服务中心,它是朝阳区残联主管、朝阳区民政局注册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它的盈利模式基本可以代表了大部分中国的公益创业组织的盈利模式,即通过淘宝店、拍卖等方式出售服务对象的艺术衍生品,通过衍生品销售支持艺术康复教学发展,艺术康复教学发展又产生衍生品,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链条。而金羽翼碰上的难题,也代表了中国的大部分民间非盈利组织的难题,要承认其盈利性,金羽翼就要注册为普通的商业企业,这就导致其税收要遵循企业标准,且账面上只能划入“捐赠”类别。它提供的画作和衍生品,并不能称为产品,而只能作为答谢捐赠的小礼品。这种畸形的身份,使得诸如此类的公益创业组织难以发展壮大,组织只能通过其他曲折的方式对这种情况进行有限的改善。除此之外,其普通企业的法人身份也使得它难以获得公信力,而此类企业也确实缺少对它的资金流向的监督和管辖。

以上案例还仅仅只是公益创业组织的一个小缩影,每一年每一刻,成百上千的公益创业组织在中国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公益组织创业化、公益活动市场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如果不能在根本上、制度上由上而下的改变公益创业组织这种令人尴尬的身份和模糊的会计核算标准,中国的公益创业必将失去其竞争力,而又一次在这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在历史上,会计理论的发展不仅仅与会计理论相关,会计核算涉及到税务方面,而会计核算的发展通常和金融的发展、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增长甚至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水平规模的扩大息息相关。会计核算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也通常会引起会计核算的变革。在公益创业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问题上,也是一样。期待更多地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变革出现,为公益创业的发展带来一阵春风。

参考文献:

[1]胡馨.什么是“SocialEntrepreneurship”(公益创业)[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2)

[2]NielsBosma, JonathanLevie.GlobalEntrepre-neurshipMonito(GEM)2009

ExecutiveRepor[C].London:LondonBusinessSchool,2010:24—26

[3]湛军.全球公益创业现状分析及我国公益创业发展对策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

[4]杨家亲,袁国红,许燕.非盈利组织会计模式与标准的构建[J].财会通讯,2014(4)

[5]翟龙龙.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

[6]王漫天,任荣明.公益创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浅析中国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 篇4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一) 组织的资金来源不同于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不完全依靠从顾客那里获取的服务收入来维持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会费收入、服务收费、经营收入等。

(二) 组织不存在利润指标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 在它的财务中缺少利润指标, 这使得管理缺乏系统性, 对于一定的投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组织实现自身的目标难以确定。

(三) 组织中的责权利不是十分明确

民间非营利组织, 由于其不存在利润指标, 对各部门的职责履行情况难以考核评价, 因而对各部门的责权利也就无法划分的十分明确。

(四) 组织的所有权形式特殊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者不拥有组织资产的所有权, 组织资产的权益属于组织本身所有。投资者不能收回或据以取得某种经济上的回报, 因而民间非营利组织通常不进行损益的计算, 也不进行利润的分配, 是一种特殊的所有权形式。

二、目前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法律、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目前, 中国在具体的民间非营利组织管理工作中, 所依据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特别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缺乏针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指导理论, 并且很多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中国对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主要参照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 还没有一套完善的适合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据调查, 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规模普遍比较小, 员工人数较少, 多数组织的专职员工人数不足10人, 工作细分程度比较弱, 导致组织的财务体系比较单一, 组织内部不重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建设。

(二)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没有规范的账簿, 记流水账, 没有原始凭证, 会计科目设置及会计处理存在随意性, 缺乏合理、有效的财务处理程序, 会计凭证、财务报表等会计档案不规范, 将会费票据、税务票据以及结算凭证混合使用, 缺乏财务收支计划, 收入和支出管理混乱。另外,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尚未建立健全编制年度预算制度, 年度计划和预算完成情况不够详明,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强, 甚至不编制年度预算。

(三) 会计工作不规范, 财务信息缺乏透明度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 没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将其财务信息视为组织的最高机密, 使得利益相关者无法获得组织的具体情况。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信息透明度低, 严重影响了资源提供者的积极性, 降低了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 缺乏详细的财务信息, 容易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 从而阻碍了组织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四) 管理者缺乏专业的管理技能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收支管理不善, 有些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不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二是缺少必要的成本分析, 很多组织在开展项目时, 由于没有盈利的压力, 缺乏必要的成本分析, 导致项目收益率降低;三是不善于投资管理, 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缺少投资方面的专业知识, 投资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 造成了组织资金短缺、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 从而阻碍了组织的正常运营。

(五)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专业性的财会人员, 不利于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很多非营利组织管理者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 导致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比较低, 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 财会人员自我监督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缺乏职业风险意识, 在组织财务管理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给会计造假和会计犯罪提供了隐患。很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负责人根本不知道主要负责人的会计责任;部分会计、出纳人员没有会计资格证书, 未经岗位培训上岗, 对新旧会计制度衔接不清楚, 未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执行, 从而造成了会计账目混乱现象。

(六) 自律机制和审计机制不健全

民间非营利组织内部缺乏自律机制, 由于组织自身的非营利性, 不存在利润指标, 使得组织很难对自身的运营活动进行评价, 进而缺少组织自律机制, 工作人员财务意识淡薄, 多数组织缺乏公布组织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 不便于组织进行自律和接受外部监督。由于内部制约机制不完善, 导致不少民办非营利组织的“一把手”一手遮天, 为所欲为, 毫无制约。有的民办非营利组织内部制约机制形同虚设, 经费支出不透明, 存在使用白条和收款收据等现象, 严重违反票据管理制度, 一些单位存在着“变相”将经费作为“小金库”福利基金等。同时, 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局限于每年一次, 但年检报告的内容不能反映组织的全部财务状况, 且部分审计部门由于审计人员不足, 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严重的违背了财务审计制度。

三、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加强行业自律与诚信服务

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缺乏运作的法律规范, 行业自律缺乏。因此, 国家应尽快制定“民间非营利组织法”等法律法规, 使民间非营利组织从设立、运作到注销的所有活动和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促进行业自律, 实现诚信服务。

(二)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预算制度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和会计业务的需要, 设置会计机构, 建立健全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 以加强组织的财务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同时, 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管理工作, 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 使组织各项财务活动有章可循。西方发达国家通常依照国家有关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收支、财务核算、财务纪律等进行管理, 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 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 因此, 在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时, 既要考虑到已有的财务制度规范, 又要结合组织的实际。

(三)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建设及财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批优秀、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作为基础保障, 因此, 要对现有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 还要吸纳一批道德素质高的专业财务骨干, 以利于组织的筹资、财务分析工作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对财会人员加强专业业务培训, 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 更好的完成组织的会计记录和核算工作。同时, 民间非营利组织还应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树立诚信服务,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民间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 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工商部门的监管。严格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设立过程。根据设立民间非营利组织法定条件, 对从业人员、场地、投入资金等严格把关。二是加强物价部门的监管。应由真正的社会中介专业机构核实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成本, 上报物价部门, 并接受物价部门的监督管理。对弄虚作假者给予重罚, 从而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在算准成本的基础上, 根据“略有赢余”的原则审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收费标准, 并切实检查落实。三是加强财政部门监管。加强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检查。对从业财会人员专业资格进行检查、对财务部门日常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单位负责人执行会计法情况进行检查。四是加强税务部门的监管。加强税务登记管理, 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登记率偏低的现状。加强税收征管, 改变目前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大面积漏征现象。

综上所述, 完善中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体系还应该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同时, 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还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组织自身的自律和提升以及社会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

摘要: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推进, 民间非营利组织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现, 弥补了政府和企业在满足公众需求方面的不足, 成为了社会经济中的第三大部门。然而, 该组织还不是非常成熟和完善, 在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财务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组织的发展, 因此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完善组织财务管理体系已成为民间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对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指出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民间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凌霄虹.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5) .

[2]罗朝晖.詹万玲.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J].审计月刊, 2009, (1) .

[3]严安.浅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特点[J].中国总会计师, 2007, (3) .

[4]周以德.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问题浅析[J].财政监督, 2007, (6) .

[5]冯君.浅谈民间非盈利组织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 2009, (12) .

关于转发非盈利组织免税收 篇5

问题的通知》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局,民宗委(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宗局:

近期,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3号)、《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122号),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认定及管理、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的范围等作了明确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院校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上述通知的规定,需要进行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经认定后才享受国家税收优惠,其属于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范围内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现将两个通知转发你们,请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院校做好申报认定工作。

国家宗教事务局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非营利组织 免税 通知

关于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八十四条的规定,现对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管理有关问题明确如下:

一、依据本通知认定的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宗教活动场所以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定的其他组织;

(二)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且活动范围主要在中国境内;

(三)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

(四)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但不包括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五)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六)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本款所称投入人是指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外的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

(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其中: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工作人员福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八)除当年新设立或登记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的检查结论为“合格”;

(九)对取得的应纳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应与免税收入及其有关的成本、费用、损失分别核算。

二、经省级(含省级)以上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应向其所在地省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经市(地)级或县级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或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分别向其所在地市(地)级或县级税务主管机关提出免税资格申请,并提供本通知规定的相关材料。

财政、税务部门按照上述管理权限,对非营利组织享受免税的资

格联合进行审核确认,并定期予以公布。

三、申请享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需报送以下材料:(一)申请报告;

(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组织章程或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制度;(三)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四)非营利组织登记证复印件;

(五)申请前的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公益活动和非营利活动的明细情况;

(六)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鉴证的申请前会计的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

(七)登记管理机关出具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申请前的检查结论;(八)财政、税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四、非营利组织免税优惠资格的有效期为五年。非营利组织应在期满前三个月内提出复审申请,不提出复审申请或复审不合格的,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到期自动失效。

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复审,按照初次申请免税优惠资格的规定办理。

五、非营利组织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办理税务登记,按期进行

纳税申报。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应按照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免税手续,免税条件发生变化的,应当自发生变化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不再符合免税条件的,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未依法纳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当予以追缴。取得免税资格的非营利组织注销时,剩余财产处置违反本通知第一条第五项规定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追缴其应纳企业所得税款。

主管税务机关应根据非营利组织报送的纳税申报表及有关资料进行审查,当年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规定免税条件的收入,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当年不符合免税条件的收入,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主管税务机关在执行税收优惠政策过程中,发现非营利组织不再具备本通知规定的免税条件的,应及时报告核准该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财政、税务部门,由其进行复核。

核准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财政、税务部门根据本通知规定的管理权限,对非营利组织的免税优惠资格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的,取消其享受免税优惠的资格。

六、已认定的享受免税优惠政策的非营利组织有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取消其资格:

(一)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基金会及民办非企业单位逾期未参加年检或检查结论为“不合格”的;(二)在申请认定过程中提供虚假信息的;

(三)有逃避缴纳税款或帮助他人逃避缴纳税款行为的;(四)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和服务活动,变相转移、隐匿、分配该组织财产的;

(五)因违反《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而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六)受到登记管理机关处罚的。

因上述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财政、税务部门在一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因上述规定的除第(一)项以外的其他情形被取消免税优惠资格的非营利组织,财政、税务部门在五年内不再受理该组织的认定申请。

七、本通知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二00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关于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9]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第八十五条的

规定,现将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范围明确如下:

一、非营利组织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一)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

(二)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七条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

(三)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

(四)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

(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二、本通知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非盈利组织 篇6

1 建设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必要性

1.1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有可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这个时代的鲜明主题,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谐中国、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群众身边的组织, 它以服务或满足大众体育方面的需求为宗旨, 通过宣传、组织和服务等形式, 促进社会成员广泛参与体育活动、愉悦身心, 增进健康水平, 促进个体身体和精神健康发展;引导社会成员体验和享受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促进社会成员加强交流、沟通感情、亲和社会, 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所以, 大力建设和发展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 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活动, 可为和谐社会培土, 为和谐中国助力。

1.2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是中国体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 我国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可概括为:竞技体育大中有强, 群众体育大而不强, 体育产业既不大也不强。建设体育强国, 就是要在提高体育核心表现力的同时, 全面提升体育基础实力。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实践表明, 社区体育在满足多元化的体育需求、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培育和发现竞技体育人才、促进体育消费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社区体育的最重要的载体。因此, 建设和发展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 既可以推动群众体育由大向强转变, 又能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体基础, 还可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推动力。

1.3 建设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得到加强,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展开。从国内体育发展现状看, 体育的职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之路还处在艰难的探索过程, 体育市场无力承载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政府部门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而扎根于基层的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在迅速发展壮大, 它们不仅可直接为广大民众提供着多样化的体育服务, 而且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迫切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积极参与。

2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机会分析

2.1 政府需求

我国的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国家的群众体育政策通过单位落实, 个人以单位为依托参与体育运动, 社会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受到抑制。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体育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群众体育逐步向社区转移, 但群众性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滞后, 国家管理社会体育的难度加大。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11年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指出,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覆盖面、均等化还有待加强,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建设、科学指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 仍然是建设体育强国过程中的基础性薄弱环节”。因此, “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的迫切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群众身边的组织, 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从这个角度看, 政府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建设和发展。

2.2 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人们的健身娱乐需求日益增长, 并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般来说, 满足人们健身娱乐需求的途径有四种:法定途径、商业途径、社会途径和非正式途径 (主要是指家庭和邻里体育) 。其中, 法定途径是指国家规定的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承担开展群众健身娱乐职能, 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商业途径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 是企业通过商业化的运作, 为顾客提供体育健身服务;社会途径源于民间, 不以盈利为目的, 也不受权力的驱使, 自主地为社会成员, 特别是有特殊需求的成员提供公益或互益服务。由于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体育公益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所以社会对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需求是巨大的。

2.3 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让渡了部分公共空间,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得于蓬勃兴起。从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形成路径来看, 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路路径。自上而下形成的组织是指那些通过政府部门、体育单项协会、人群协会和其它免于登记的社会组织 (如妇联、工会和共青团) , 提供人、财、物、信息和其它的组织资源等扶持形成的组织。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是指社会成员在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组织, 其组织资源主要来自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组织成员的支持, 它们通过自主管理和提供体育公益或互益服务获得社会合法性, 并得到国家的默许和支持。在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形成之初, 主要依赖于自上而下的途径, 随着政府职能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自由空间增多, 越来越多的组织通过自下而上的途径形成。我国非盈利组织整体发育渐趋成熟, 组织间的交流不断增多,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有机会获取更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资源, 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

3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约束条件

3.1 制度约束

健全完善的制度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国家管理非盈利组织的现行政策法规来看, 所依据的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该条例对非盈利组织采取“双重审核、双重负责、双重监管”原则, 实行登记管理和的业务管理双管齐下, 即民政部门负责非盈利组织的宏观登记管理, 各行业部门进行微观的业务管理。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双重管理演变为多重管理、缺位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的局面。具体到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制度方面, 还包括《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等。按照现行的制度管理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 显得既不适应, 也不完善。

3.2 资源约束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以体育为载体的活动类组织, 对体育场地设施、人力资源和经费等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们对15省市、41个城市的479个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现状调查情况表明, 仅有1.88%的组织拥有自己专属的活动场地, 其它组织均依赖企业单位、居委会或基层行政部门等提供活动场地。在经费来源方面, 会费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 至于其它的经费来源, 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在获取资金渠道上存在较大差异, 且都不稳定, 总体来看, 组织的活动经费不足。在人力资源方面, 由于没有建立必要的吸纳、管理和激励机制, 真正留在组织里工作的志愿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极为有限, 在主要工作人员的来源方面, 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的主要工作人员数量少 (平均每个组织不足3人) , 且多半来自政府机构;社区体育健身团队和QQ体育群组织主要依靠骨干成员维系组织活动的开展, 而体育民办非企业单位则多以聘用的方式招揽工作人员。此外, 由于组织间的横向联系通道不畅通, 组织联系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 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所以, 组织的发展将受到存量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新增资源规模的约束。

3.3 能力约束

自我发展能力是促进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现阶段,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面对的是如何稳定有序地开展活动和生存的问题, 对于中长期发展目标还很少考虑, 以至于弄不清社会需求究竟是什么, 自己的限度又在哪里, 从而导致组织定位不清和组织目标模糊。与组织目标对应的制度建设也不完善, 具体表现为以约定俗成的规则或口头约定进行管理, 既缺乏明确的财务制度、自我评估和监督制度, 又缺乏操作性强的内部激励机制。在筹积资金方面, 既没有开拓出稳定的募集资金渠道, 也缺乏机动获取资金的能力;在对外合作交流中既缺乏主动性, 也显得能力不足。综合起来看, 目前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4 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 我们知道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非常必要的。目前,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 都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空间巨大。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制度、资源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 随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必将提高, 并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摘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是社区成员参加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主要载体, 但现阶段整体发育不成熟。运用文献资料法、实证与规范分析法等研究了我国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的必要性、机会和约束条件, 旨在为建设和发展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提供参考。研究认为, 政府和社会需要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空间巨大, 但存在着制度、资源和自我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条件约束。

关键词:社区体育非盈利组织,发展,机会,约束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 (1) :1.

[2]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4.

上一篇:建筑地基下一篇:毕业生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