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盈利经济体(共12篇)
非盈利经济体 篇1
一、我国风电场技术经济参数与盈利能力测算 (以慈溪、响水风电场为例)
(一) 慈溪、响水风电场项目概况及技术经济参数
根据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公司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以下简称华东院) 完成的慈溪和响水风电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概算修编报告, 慈溪、响水风电场主要技术经济参数如下 (详见表1) 。
(二) 慈溪、响水风电场盈利能力测算
据以上条件, 以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0%为标准, 分别测算单位投资为10000元/千瓦、11000元/千瓦和12000元/千瓦的两个风电场经营期平均上网电价, 见表2。
测算得出, 在风电场年发电利用小时数为2000小时, 单位千瓦造价在10000~12000元时, 较为合理的含税上网电价范围是0.7526~0.8901元/千瓦时, 相对应的不含税上网电价范围是0.6936~0.8204元/千瓦时。
按照慈溪、响水风电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修编报告, 结合慈溪、响水风电场项目业主与国家和地方电价主管部门沟通的意见, 预计慈溪、响水风电场政府核准特许经营权含税电价分别为0.76元/千瓦时和0.66元/千瓦时。按照上述电价分别测算两风电场盈利能力, 见表3。
可以看出, 慈溪、响水风电场特许经营权含税电价平均约比合理上网电价水平低0.10元/千瓦时~0.13元/千瓦时。在此电价水平下, 慈溪、响水风电场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在2.35~6.94%之间, 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 也低于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 慈溪、响水风电场盈利敏感性分析
在慈溪、响水风电场财务评价模式的基础上, 运用水晶球 (Crystal Ball) 项目分析软件对影响慈溪、响水风电场盈利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 见图1、图2。
(1) 风电设备造价和风资源对盈利能力和上网电价的影响。影响风电电价的主要因素是设备造价和风力资源。
慈溪风电场:假定单位千瓦总投资9800元~12200元之间 (中值为11000元/千瓦) 、年均利用小时1500~2500 (中值为2000) 遵循正态分布, 在拟核准特许经营权电价 (0.76元/千瓦时) 条件下测算其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在95%置信区间为[6.05%, 7.82%], 年均利用小时、单位千瓦总投资对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影响系数为0.87和-0.42。
响水风电场:假定单位千瓦总投资8500元~11500元之间 (中值为10000元/千瓦) 、年均利用小时1500~2500 (中值为2000) 遵循正态分布, 在拟核准特许经营权电价 (0.66元/千瓦时) 条件下测算其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在95%置信区间为[2.44%, 7.80%], 年均利用小时、单位千瓦总投资对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影响系数为0.71和-0.65。
(2) 资本结构和融资成本对盈利能力和上网电价的影响。以40%资本金和融资成本6.5%、5.5%测算上网电价, 见表4, 其他技术经济参数与表1相同, 单位为元/千瓦时。
测算得出, 风电场资本金由20%增加至40%, 合理电价提高约0.02~0.03元/千瓦时, 合理电价对风电场资本结构敏感性随融资成本降低而提高。融资成本对风电场电价影响明显, 融资成本每降低1个百分点, 合理电价降低约0.02~0.04元/千瓦时。
(3) 或有收益对盈利能力和上网电价的影响。按照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 风电场碳排放权可用于交易作为项目收入, 但鉴于目前CDM项目交易的复杂程序和碳排放权价格的波动, 风电场CDM交易收入一般不纳入项目可行性评价和核准特许经营权电价收入范围, 暂考虑为项目或有收益。初步测算, 慈溪、响水风电场预计可获得CDM项目理事会 (EB) 签发CERs约40000吨和160000吨, 按照目前碳交易均价 (10欧元/吨) 计算, 两风电场每年可以获得收入约800万元人民币和3200万元人民币, 按照预计核准特许经营权电价, 相当于两风电场年均增加发电量1100万千瓦时和5300万千瓦时, 比年均实际发电量分别提高11%和13%。
二、我国风电场技术经济参数与盈利能力分析
(一) 风电场难以盈利
2008年2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定河北张家湾、黑龙江乌尔古力山等72个风电项目上网电价, 核定特许经营权范围内 (30000小时) 平均上网电价 (含税) 在0.51元/千瓦时~0.61元/千瓦时。目前风电场合理上网电价 (含税) 约0.75~0.89元千瓦时, 不含税上网电价约0.69~0.82元/千瓦时, 特许经营权电价普遍低于合理回报电价约0.10元/千瓦时~0.13元/千瓦时, 部分风电场投产即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即使个别风电企业有所盈利, 也是公司其他业务补贴所至。
(二) 风电场单位容量造价提高
在风电场投资造价构成中, 风机设备及建安所占比重最高, 约占75%~90%, 风机设备及建安成本对风电场的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风电场陆续上马, 国内风机设备供求关系失衡, 风机设备关键技术为国外少数生产厂家所控制, 国内风机设备制造厂家依赖于技术许可证生产, 加之钢材、劳动力价格及进口税收的影响, 致使风机价格不断提高, 到2007年底, 风电场风机设备及建安造价已经达到8000元/千瓦~10000元/千瓦, 五年内造价上涨约八成。风机设备造价大幅上涨极大地影响了风电场电价竞争力, 控制风机设备及建安成本是提高风电场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 风电场融资能力受到限制
从测算结果来看, 与水电相比, 风电场单位千瓦投资略高于水电, 由于利用小时低, 单位电量投资大大高于水电;由于风电场建设期仅有1~2年, 其投资回收期 (约12~15年) 与大型水电相当, 但风电场单位千瓦净现金流弱于水电。这些特点决定了风电场项目融资能力低于水电和煤电。从慈溪、响水风电场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目前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项目资本金和股东贷款, 商业银行对其借款需求提出了较高的风险溢价或者要求股东提供担保, 国家开发银行也因国家风电产业政策未有实质性明确而举棋不定。风电场迫切需要建立多渠道, 如成立国家清洁能源发展基金等, 解决资金缺口或者提高资信等级。
三、对我国风电定价模式的思考
(一) 完善特许经营权招标机制
其一, 适当提高价格以外因素如投标人资信、设备制造商选择等因素在招标评标中的权重。在2005年和2006年国家特许权招标评标办法中, 价格已经不再是中标的唯一因素, 同时要求设备制造商和业主捆绑招标, 由二者共同承担建设、投资风险, 有利于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的发展。其二, 国家对风电招标项目应该尽早做出中长期规划, 并提前公布, 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
(二) 选择固定定价模式
国际经验表明, 如果建立了合理的审批或核准程序, 并具备了相应的电网配套建设, 固定电价机制可能更为有效。具体实施形式可以根据不同风电资源制定相应的固定电价;也可以采取发展改革委在2006年初发布《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前讨论稿中的“当地脱硫燃煤电厂标杆电价基础上, 每千瓦时补贴0.25元”的方式制定固定电价。
(三) 建立与完善风电产业相关激励机制
风电产业相关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是落实风电产业相关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比如, 从国外清洁能源发展经验来看, 清洁能源配额制不失为一种较好政策选择, 可在大型发电集团和电网企业中推行风电配额制度, 对火电等不可再生能源按装机容量或发电量强制配额一定比例风电, 同时建立与配额制度相配套的交易机制, 在发电侧通过市场机制配置风电开发资源;同时在我国电价机制完善过程中, 在需求侧也可建立相应的配额机制和交易机制, 实行差别电价政策。这一方面利用配额刚性推动风电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风电资源, 也有利于扶持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发展和实现节能减排、集约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雨春:《风电电价定价模式探讨》, 《中国会计学会电力分会2006年度优秀论文集》,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版。
[2]John Charnes, Financial modeling with crystal ball and excel, John Wiley&Sons, Inc, 2007.
非盈利经济体 篇2
7月29日,Sprint Nextel 公司给大约1000人发出了通知,告知他们被“解雇”了,接收通知的人不是这家公司的员工,而是其客户,这家无线服务提供商对自己的一组高端客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关于客户求助电话的次数、频率的跟踪调查。sprint Nextel 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有时候这些客户会在一个月内对于同一个问题呼叫客户服务中心上百次,而我们觉着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公司最终作出决定,因无法满足这部分客户的服务要求而中止与其商业往来。”
与此相似,,TXU公司(Texas州的一家大型电力供应商)实施了一项名为“严厉的爱”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应对来自于能源市场的竞争压力。这家公司对拖欠费用的客户采取严厉的措施,中止对他们提供服务,并对按时付费的客户予以奖励。如此一来,这家公司不仅减少了坏账损失,而且通过减少员工与拖欠费用者斡旋的时间提高了生产力。TXU公司的一位财务高层管理人员说,从一个按时付费且从不打电话咨询的客户身上获取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一个天天打电话咨询的客户。
“客户剥离”,即企业对现有客户停止提供产品或服务,曾经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客户剥离如今正在成为许多组织的战略选择。当然,鉴于获取新客户的高额成本及不同细分市场交叉销售的复杂性,客户维持也是必要的。但是一些企业正在利用市场细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区分客户,从而保留高回报率的客户,摒弃问题客户。
我们的研究确认了企业与终端客户中止商业往来的四个普遍原因:对特定客户的利润不断下降,员工与非盈利客户打交道的低效率,服务大型客户能力的改变,公司战略的转变。
且不说客户剥离战略对利润和企业运行的即时影响,很多经理担心长期的衍生效果,比如客户的报复行为,或被视为行业反叛者导使企业的名声受损。确实,客户剥离战略的间接危害有可能很大:你可能无意中把业务推给竞争者而帮了他们的大忙;你有可能伤害你精心维持的高价值客户,因为你的客户剥离行为有可能让他们认为你在提供服务时不友好。
在剥离客户之前,企业能够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操作,效果会比较好。它会帮助执行人员跳出利润来看待客户剥离问题。
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客观评价每个客户当前和潜在价值的系统。简言之,要把每个客户关系置于一定的背景下,然后再作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五个步骤是:第一,重新评估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第二,教育引导非盈利客户;第三,进行价值主张再谈判;第四,将客户迁徙到其他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第五,中止商业往来。
在一定的情况下,客户剥离(如果正确实施)可以成为有效的战略,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要进行客户剥离
客户剥离的首要原因是利润率低。这种情况在金融和保险业相当普遍,这两个行业的利润取决于客户的风险因素。20,Allstate和Nationwide公司就分别舍弃了佛罗里达州的9.5万个和3.5万个家庭保险客户,以避免未来巨额亏损。这是因为和年佛罗里达州先后7次遭受大飓风的侵袭。
服务业和零售业也通过舍弃客户避免损失,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Basement公司就舍弃了两个全国范围的长期客户,因为这两个客户过度的反馈和投诉耗费了Basement公司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而零售商Sears和BestBuyer对特定商品收取返货费,以阻止客户返还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由于过期或原始包装缺失而必须降价出售。轿车租赁公司对那些曾经损坏过其交通工具的棘手客户说不。一位经理说,采取保护措施是绝对有必要的,如果有人想抬高我们的经营成本,我们必须进行自我保护。
一些组织掌握了系统的区分盈利与非盈利客户的方法。这些组织使用分析工具和手段计算客户的终生价值及其他相关变量。例如,FedEx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压缩了大客户的数量,这些大客户为公司带来了10%货运量和收益。,《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说,FedEx公司发现一些客户,包括大宗民用投递业务,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先前谈判打折率时他们所承诺的收益。所以FedEx公司提高了对这些客户的投递费用。
客户剥离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率和士气。粗鲁和令人讨厌的客户往往阻碍员工完成工作甚至降低他们继续留在公司的愿望。试想餐馆的一位常客,他每次都会在食品和酒上出手阔绰,然而却经常 服务员或打扰其他客户。为了留住员工,或者保留其他盈利客户,这位常客就应该被扫地出门。对于B2B行业来说,如果问题客户不清理,企业就要承受员工高流失率和技术流失的风险。一位大公司的执行人员告诉我们说:“问题是我们是否想留住我们的员工。客户对我们的员工要求太过苛刻,而我们的员工有反抗的权利。我们珍视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很客气地告知客户,我们不能继续为他们效劳了。”一家咨询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和同事曾经为一个消费商品包装业的客户提供服务。这位客户永远不会觉着自己是赢家,除非其他人都输了。即使我们把最好的方案拿给他,他也会鸡蛋里挑骨头。这让我们心力交瘁。我们把这种情况反馈给了公司,公司决定不再为这位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客户剥离的第三个原因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一些企业缺乏适当的技术、人员或财力继续为一部分客户提供特定服务。此外,一些企业低估了客户的需求以及新的法规或环保制度的力量。两家会计公司的管理者说,Sarbanes-Oxley法案颁布后,他们公司摒弃了数百个美国客户,因为该法案要求延长服务大型上市公司的时间,他们公司无法匀出足够的人力为规模较小的公司提供服务。
最后,一些企业认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客户剥离其实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自然结果。当一家企业决定停止提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或者退出某个细分市场,它会间接地告诉客户去寻找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其他商家。以AT&T公司为例,,AT&T公司决定将注意力集中于商业市场,而非民用客户。AT&T公司并没有刻意中止与个人客户的关系,但是自然原因以及竞争者的侵蚀使得AT&T公司的民用客户数量急剧减少。
共享经济盈利模式和平台构建 篇3
我的理解是:联接比占有更具价值,使用权>所有权。共享经济时代,资产和知识共享、金融普惠是构建盈利模式的新土壤。另一方面,共享不仅是经济价值的创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组织和平台设计模式也必须革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依然是平台的核心目标,但达成路径正在改变,组织和个人的位势正在发生转移。
以上两个问题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盈利模式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组织再造关注个人价值释放和内部降本提效,即如何把钱拿到手的问题。关于盈利模式,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Uber——共享经济推动的盈利模式创新
Uber是最具代表性的共享经济平台,有关的文章论述已经很多,但我希望能从模式层面做新的解读。Uber诞生于2009年,2012年开启全球扩张,目前,Uber覆盖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310个城市,全球司机数量超过100万,每天接送乘客100万人次。2014年初,Uber登陆中国上海、广州和深圳,4月份在北京试运营;而与此同时,国内的滴滴打车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司机数量超过100万,日均单达到521.83万单,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运营数据是非常惊人的,而公司估值更是天价,Uber已经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超过500亿美元!
最初,Uber主要面向高端市场,而真正的爆发始于2012年6月,UberX推出,即平民化路线。从此,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成为Uber的持续追求。
2014年,Uber推出拼车业务UberPool,再一次降低使用成本,UberPool的价格通常较UberX便宜约50%,而且在旧金山,UberPool已经占Uber总订单量达到50%。从目前情况看,UberPool登陆中国后价格将较人民优步(Uber旗下的拼车服务)低30%以上。
市场经济的主旨就在于八个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Uber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人人共享”的价值主张,更是以模式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闲置的车辆和车位资源进入服务市场,创造价值;同时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Uber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运营车队,而不用购置任何一辆车。在传统生产过程中,边际成本是递增的,企业获取生产资料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业的规模存在边界。在共享经济下,企业经营的边际成本趋于零,成本由全社会分摊,效益与全社会分享。共享模式中,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一个公司可以把握全世界的需求,将服务和产品精准匹配至个人,企业边界消失。
就内部管理而言,共享经济平台将成为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中心、财务及激励管控中心,而弱化其他职能型管理部门,甚至协同外包。
回到平台运营层面,Uber的致胜利器在于先进的算法和数据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动态溢价:不是既定价格,根据供求动态平衡,这点非常了不起,被有些经济学家赞为百年以来的最大市场创新,是人类第一次实现真正基于供需定价!以UberX为例,目前的乘车溢价多在1.3-2倍之间,通勤高峰时段、22点以后或者需求热点地区叫车可能达到3倍,在除夕夜或者遇到气象灾害的情况,甚至可以达到5倍以上。同时,溢价倍数差异又将实现车辆资源的自动调配,比如高溢价区域必然引来更多车辆,从而再次实现供需关系基本平衡,定价回落。真可以说是经济学书本上供需定价理论第一次照亮现实。
2、指定派单:Uber通过后台系统自动派单,原则上指定最近司机,不存在抢单环节,最大限度节省用户时间,司机接单时间被压缩到30秒以内。目前,Uber为整治刷单情况,可能出现派单到距离近的司机,在体验上稍稍打折。
3、智能计费:Uber使用GPS计价,司机不参与,比车载器计费模式更加先进,同时降低车辆系统成本,但需要地图和路线规划的精确度做支撑。
4、自动划账:费用从乘客绑定信用卡中自动扣除,几乎同时收到电子账单。这是我个人以为专车比传统打车体验最好的一点,不用掏出钱包,潇洒起身。互联网其实有个逻辑,前端越简单后台越复杂,极简、流畅体验的背后一定是不简单的实现系统,比如自动划账这点,就需要Uber在后台对接银行信用卡账号数据。
5、拼车算法:Uber以独家算法解决了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把无数个移动的点用最短的线串起来,一条线路经过算法规划后,将实现0%的空置率。Traveling Salesman Problem即旅行商问题:是指一名推销员要拜访多个地点时,如何找到在拜访每个地点一次后再回到起点的最短路径。规则虽然简单,但在地点数目增多后求解却极为复杂。
Uber不应被看作一个特例,而只是共享经济的一个代表,尤其在中国,交通出行领域是共享经济最好的切入点,原因就在于现有的痛点很多,大都会城市的交通拥堵、车牌限制和挥之不去的空气污染成为影响甚广的城市病。
从租车公司到数据公司,Uber在不断突破设限,不断突破我们的想象,业务创新和边界拓展正在让Uber变得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各种Uber+也在对不同领域进行渗透。
Airbnb——利用闲置资源,开发世界房东
Airbnb作为最大的住宿提供者,在创平台阶段他们的一些举措是值得借鉴的。首先从现有平台挖掘新用户。Craigslist是美国最火的分类网站,它拥有Airbnb创业初最艳羡的海量用户基数。当时Airbnb写了个机器人允许在Airbnb访问信息,导流对手网站的用户流量,用来积累本网站的用户。
其次,产品调查+产品想象获取新用户。Airbnb从Craigslis获得的用户还是有限的,他们发现在一段时间用户量增速变缓以后,便决定真正地开发房东。Airbnb的房东自此以后会飞到各地和房东房客见面,亲自处理一些问题,包括房间的照片拍摄、房间的重新装修或者是用户预定房间中产生的系列问题,“实践得真知”,果然创始人团队根据调研后做出了调整,使得用户量迅速的增长。
再次,创新也很重要,企业做到“小而美”才能“大而广”。短租从来不是新鲜的概念,但是短租都是年轻人在住,真正把短租做得年轻化、潮流化、个性化,才会吸引年轻人前来居住。当然这就和Airbnb招募的年轻团队有巨大的关系。
另外,邀请分享中的口碑营销。Airbnb将把门人的权利交给用户,用户自我完善个人及社交信息,不仅有常规的双向评价体系,同时还有邀请好友推荐分享等系列功能,人性化的言语和设置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
共享经济的5+2模式
从大环境来看,国外和国内共享经济平台和创业项目越来越多,扩展领域越来越多,覆盖人群不同,运作手法也有差异,比如有的偏重走营销,有的偏重做资本;透过对诸如Uber、Airbnb、E等共享经济平台的研究发现虽然“面子”不同,但“里子”还是有共通的,尤其在盈利模式层面,结构非常形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5+2”模式。
共享经济正在打破传统组织边界,实现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共享平台也将走向轻型化管理,核心组织裂变为五个中心两大平台。
五个利润中心:共享经济平台实现功能转型,成为交易中心、结算中心和数据中心,通过交易获取差额利润,通过结算形成资金池,通过数据处理沉淀数据资产。此外,随着平台的完善,继续裂变,形成营销中心和营运中心,前者达成品牌溢价,后者衍生增值服务,比如可以向房主提供房屋管理、家政保洁服务,Uber提供车险服务,甚至可以开修车厂,这都极有可能。
两大运营平台:交易、结算和数据三大中心沉淀出来的利润差额、资金池和数据资产,又可以整合起来做金融平台,由此形成两大平台,即基础服务运营平台和金融服务运营平台。资金池和数据资产将成为共享平台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共享经济催生的组织管理变革
共享经济好比是一个四方参与的游戏,以共享平台为核心,左右连接闲置资源的所有者和资源需求方,共享平台将闲置资源分割或整合,形成标价商品,然后便捷地提供给需求者使用,这是第一条线路;第二条线路是使用者支付报酬、完成使用后评价,这里要注意,报酬并非直接支付给所有者,而是经过共享平台的考核后转化成激励措施,以补贴的形式给到所有者。
共享经济平台要想激发个体能量,达成内部降本提效,必须在营造开放氛围,建立责任落实机制两点发力,前者是“放”,后者是“收”,收放有度进而达成组织有序。
1、开放氛围:不开放就难有活力,因为东亚传统文化的缘故,中国本土企业尤其要注重提升平台的开放属性,容忍分歧和不同的声音。市场节奏越来越快,创新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以开放才能应对复杂性,无论是“发动机”文化还是“事业合伙人”制度都在推动平台的开放度,从而激活个体创造的积极性。
2、责任落实:人人都是微型企业家或者供应商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自负盈亏,说到底是责任意识,共享模式带来开放和包容,但绝不纵容。共享平台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创新能力,更需要愿意担当,能够担当的人。
此外,弹性工作机制、生活平衡原则等也是构建共享平台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未来,只要你有盈余,无论是物品盈余、时间盈余还是知识盈余,或者你有手艺技能,都可以供应商的身份参与到共享经济的运行体系中来!放眼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历程,如果说最初互联网还是一张虚拟的网,那么共享经济正在罗织一张真实的网,这张网将覆盖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作和财富管理,成为安身立命之所在。
核心观点:
Uber:
制胜利器是动态溢价、指定派单、智能计费、自动划账、拼车算法。
Airbnb:
通过现有平台挖掘新用户,产品调查+产品想象获取新用户,创新、口碑营销成为制胜关键。
盈利模式:
非盈利经济体 篇4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以知识经济为背景发展起来、以文化和创意为内涵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等级的强大引擎。我国创意企业发展迅速,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销售收入大幅攀升。但创意产业在我国是朝阳产业。创意产业的这种连续高速增长态势, 也与现在中国创意产业方兴未艾、行业竞争尚不充分, 因而存在极大利润空间有关。这时关注和研究创意企业的盈利模式, 能够引起企业界的理性思考, 为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提供指引。毫无疑问, 盈利模式的研究, 对创意企业的经营方向、市场策略有重要影响, 能够促进企业和环境协调发展, 有利于市场、产品、服务、人力及资本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与管理。
1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方式分析
1.1 文化创意产业的运行方式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广组织君友会, 将文化创意产业分别称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创新科技。其中创新科技可以体现在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创意研发、产品装配、市场营销与服务的各个环节的科技应用中。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为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2004年, 国家统计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根据这一概念, 文化产业不仅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实物形态文化产品的活动, (如书籍、报纸、杂志等) , 也包括提供的各种文化服务和娱乐服务 (广播电视、电影、表演服务) , 以及为了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必须的设备、材料的生产销售活动 (如印刷设备、广播电影电视设备等) 。这些文化产业在生产和销售其文化产品的过程中, 可以形成自身独立的运作模式, 形成完整的价值增值链条, 即集文化产品创意、要素聚合、产品生产和销售于一体。同时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乃至产品还可以与其它产业相结合, 如工艺美术设计、增加其它产业产品 (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关的产品) 的文化品位等。文化产业这一类“耦合式”的运行模式, 在运作过程中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链条, 而必须通过与其它产业, 如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 提升相关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创意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意产业实指文化创意产业, 狭义的创意产业指运用创造性智慧进行研究、开发、生产、交易的各种行业和环节的总和。本文研究中所指的创意产业是狭义的创意产业。从创意产业的定义可以看出, 它是在各种行业的研究、开发、生产、市场开发和交易中运用创造性智慧, 运用创意的变革, 从而大大提升这些产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创意产业也属于“耦合式”的运行模式, 在运作过程中不能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链条, 也必须通过与其它产业, 如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结合, 提升相关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图1) 。
1.2 文化创意产业与“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是在整个国际产业链分工中, 反映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状况所形成的“U”形曲线。“微笑曲线”揭示了一个现象:在产业链的价值增值状态分布上, 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 左边是研发, 属于全球性的竞争, 占据者可以凭借技术先进的优势获取较高的盈利, 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右边是营销, 市场开发, 主要是当地性的竞争, 占据者可以凭借品牌的优势, 强大的市场开发能力和稳固的销售网络通路获取较高的盈利, 形成较高的盈利能力;而制造环节由于进入门槛较低, 全球制造业已供过于求, 导致该环节产生的利润较低。“微笑曲线”在制造业的各个行业中普遍存在 (见图2) 。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多产业属于“耦合式”的运行模式, 必须和其它产业结合, 在提高其它产业附加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的市场价值。在制造业的“微笑曲线”上可以很清晰的分析判断文化创意产业中与其它产业相结合的盈利模式。
在“微笑曲线”的左侧 (价值链的上游) , 由于在产品研发阶段, 除了运用更多更先进的科技创新来满足消费者的越来越多和丰富的物质层面的需求, 还可以投入大量的文化及创意元素融入进新品研发中, 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 形成知识财产的积累, 引发产品附加值大幅上升, 而且越是高档产品, 由文化创意元素所引发的价值升值空间越大;在“微笑曲线”的右侧 (价值链下游) , 在市场的开发 (尤其是潜在市场和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高端市场) 、品牌的创建, 运作和维护、销售渠道的建立等环节, 这些环节主要的功能是将消费者对某产品的需求转换成一个让消费者认同并接受的消费理由和消费意境, 更可以大量运用文化及创意元素, 使这一消费理由和消费意境更合理、更现实、更具说服力、更具诗意, 更好的反映企业以消费者为“上帝”的宗旨, 使该环节附加价值大幅上升, 并能形成企业不易被替换的, 个性化特色较为鲜明核心竞争能力, 并能较为容易的确立相对垄断的市场竞争优势;而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环节,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等环节, 相对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 行业 (或价值链条的运行功能) 同质化严重, 容易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 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 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最不赚钱, 利润空间最小的环节。在制造链条环节上, 由于该环节运行主要涉及的资源是主要体现技术水平的装备、根据产品设计和装备情况所制定的工艺流程等, 这些资源要素的运行相对封闭, 很少与消费者发生直接联系, 而且要么是以物化形态表现的装备等“硬件”, 要么是以规章形态表现的工艺流程等“软件”, 文化与创意的元素相对设计和销售两个环节而言, 较难与该环节的资源要素相结合。虽然如此, 文化与创意的元素还是能够与该环节的资源要素形成某种形式的结合 (与操作设备及实施流程的人) , 在该环节上引发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及提高效率的效果, 从而提高该环节的价值水平和盈利能力。
2 文化创意产业的盈利模式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可以在微笑曲线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结合方式, 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
2.1 文化创意产业与微笑曲线上游行业结合的盈利模式
在“微笑曲线”的上游, 产品或服务的研发与创新阶段, 除了技术创新来改变产品或服务的功能结构, 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或更高的使用价值外, 文化创意产业为其提供文化和创意支持, 令消费者获得独特的体验, 从而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观念价值。文化创意企业在该阶段对产品或服务实施的创新是从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服务理念, 新的消费方式或消费观念来实现的。在新品研发阶段, 企业借助于文化和创意将其产品或服务的特点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现实需求紧密结合, 遵循差异化原则, 通过推出一个特定的新奇概念 (新产品或服务理念、消费方式或消费观念) , 并且借助大众传媒向消费者传播产品所包含的时尚观念, 文化情愫、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生活的积极影响, 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引起他们的共鸣, 进而萌发对产品的需求。这种盈利模式可以用“概念创新”来描述。它以市场细分为基础, 以推出一个新产品或服务概念为突破口, 在产品同质化竞争的市场上, 开拓出一片新市场, 使企业从“生产消费者所喜欢的”转变为“使消费者喜欢我所生产的”一种盈利模式。
2.2 文化创意产业与微笑曲线中游行业结合的盈利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与这一生产制造环节直接结合的生产要素虽然较少, 但是还是可以与该环节的资源要素进行间接结合。比如将文化与创意元素融入以规章形态表现的工艺流程等“软件”中和与操作生产设备和实施生产流程的人的结合。文化创意元素可以引发以规章形态表现的工艺流程的创新, 此外, 文化和创意元素与人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塑造上。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结合可以实现以规章形态表现的工艺流程和生产管理方法的创新。由“微笑曲线”可知, 这一环节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知识技术含量低, 利润空间小, 产品附加值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将文化和创意元素注入工艺流程中的方式, 以实现对生产过程进行更有效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来达到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 增加产品利润的目的。文化创意产业对工艺流程进行有效的改进可以提高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的利用率, 从而摊薄每种产品的成本。此外改进以规章形态表现的工艺流程可以实现人、财和物的有效结合,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创意产业在这一阶段的盈利模式可以归结为“工艺流程创新”。并且创意产业通过改造其它行业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工艺流程, 增加该环节的产品附加价值, 从而将微笑曲线底部抬高, 将其定位于更高的价值底线, 达到改进微笑曲线的目的。
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还体现在与人的结合即公司或企业文化的塑造上。树立公司员工在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 规范员工行为和关系, 维系企业成员的统一性和凝聚力。这对于企业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提高其工作效率, 维持良好企业形象和增加品牌价值都有重要的意义。文化创意产业在公司或企业这一环节的盈利模式可以用“企业文化塑造”来形容。实际上公司文化的塑造不仅对公司的生产部门员工有积极的激励与团结作用, 而且有利于凝聚和协调公司内部所有部门员工的向心力与公司整体统筹协调良性发展。
2.3 文化创意产业与微笑曲线下游行业结合的盈利模式
在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阶段, 文化创意企业为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提供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新颖的消费理由和消费意境。文化和创意元素可以与市场开发、品牌的创建, 运作和维护、销售渠道的建立等环节相结合, 保证消费理由和消费意境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并维持长期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与创意元素可以与企业的市场开发策略相结合。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 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感觉到产品的寿命或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尤其当产品进入成熟期, 企业的销售越来越困难, 投入的促销费用越来越大, 利润越来越薄, 市场格局基本已定, 如果没有什么创新的举动或特殊的招数, 很难再扩大市场份额, 这时的企业在本行业中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有一种“干耗”的感觉。所以,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 有的企业提出了“多种经营, 跨业发展”, 有的则提出“二次创业, 再度辉煌”, 实际上都是在寻求进入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企业在市场开发过程中借鉴文化和创意元素有利于企业寻找的新的领域和新的市场空白, 尤其是寻找到可以满足消费者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市场空缺。而且这类市场所实现的盈利通常是很高的。企业这类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开发新市场”模式。企业开发的新市场, 挖掘到的新的消费者需求又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研发内容。
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可以与产品或服务的品牌运营相结合。随着企业进入市场的技术壁垒大大降低, 竞争者大量涌现, 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不断扩大。企业为了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与众不同的突出地位和独特形象, 形成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断地在把竞争重点放在塑造知名品牌, 增强品牌优势上。如何加强对品牌的培育与运营, 成为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品牌以质量取胜, 附有文化、情感内涵, 所以在品牌的创建、运作和维护上融入文化和创意元素, 可以使其更好的为消费者所接受, 从而提高品牌信任度和追随度。文化和创意元素可以丰富品牌的内涵, 更好的体现品牌所代表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文化和创意可以满足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 好的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同样可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而且, 消费者一般会愿意为这种精神需求支付较高的价格。所以, 企业可以为品牌制定相对较高的价格, 获得较高的利润。所以运用文化和创意元素塑造企业自身品牌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盈利。企业的这种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品牌运营创新”模式。
在当今, 销售渠道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心, 随着市场经济日益发达、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不断变化和竞争日益激烈, 重视分销渠道管理和创新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文化和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合也可以在企业销售渠道的管理和创新上实现。企业对新通路的寻找离不开对消费者生活方式和购买方式的调查和掌握, 而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当地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也即企业新的营销渠道的开通和渠道管理的创新离不开对文化的熟知和借鉴。另外掌握了最终用户的消费方式和购买习惯, 企业如何以一种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更有创意的渠道建设方式将产品或服务分销给顾客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且市场环境日新月异和市场不断被细化, 使原有的渠道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厂家对市场占有率的要求。企业只有不断的结合文化和创意因素, 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渠道,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消费者所认同而不被淘汰。企业的这种盈利模式可以用“渠道创新”来描述。
综上所述:文化创意产业在微笑曲线上游的盈利模式有“概念创新”模式;在生产制造环节的盈利模式有“企业文化塑造”、“工艺流程创新”模式;在下微笑曲线下游的盈利模式有“新市场开发”、“品牌运营创新”、“渠道创新”模式。 (见图3)
3 盈利模式技术经济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耦合的盈利模式有以上6种。其中概念创新、需求挖掘、品牌运营创新和渠道创新盈利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消费者需求的把握, 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的调研和了解为基础进行运作的。这几种盈利模式可以归类为“开放式的盈利模式”。并且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产业在研发和销售阶段主要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这种盈利模式为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是较高的。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文化塑造和工艺流程创新的盈利模式的运用主要集中在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较少与消费者或企业外部发生直接联系, 所以这种盈利模式可以归类为“封闭式的盈利模式”。每种盈利模式都有自己的实施条件、实施困难并产生不同的技术效果。现在从实施背景和条件、面临的威胁、实施困难和潜在的价值4个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盈利模式进行技术经济效果分析。
3.1 实施背景和条件
文化创意产业的任何一种盈利模式在实施中都是将文化与创意元素与其它产业的某个环节相结合, 并实现盈利。所以无论是“开放式的盈利模式”还是“封闭式的盈利模式”所产生的背景和实施基础都是相同的:竞争的日益激烈、消费需求的多元化、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1) 在当今社会, 中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企业家越来越意识到竞争性的价格、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的优势越来越小。因为很多竞争性产品大多已同质化, 而且很难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好。而且随着消费者的生活观念、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 人们的消费方式趋向个性化, 消费观念趋向多元化。不再满足于产品所带来的物质和功能性的需求, 更加关注产品和服务所拥有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亟需创新, 实施以满足消费者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为目标的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2)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可以说这是一座等待我们开采挖掘的金库。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除了经济贸易往来, 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给我国的文化和创意产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 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的实施应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不以知识和技术为后盾的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是很难具有持续性的, 其寿命也不会很长。同时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还可以给市场模仿者制造一定程度的知识和技术壁垒障碍。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抓住机遇, 立足现有资源积极引导文化和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3.2 存在的威胁
文化和创意产业在与其它产业结合时同样面临外在的竞争威胁。文化创意企业在实施“开放式的盈利模式”和“封闭式的盈利模式”时, 如果这种盈利模式对这一企业来说是成功的, 并产生了盈利, 企业都要注意这种结合方式被其它竞争对手所窃取, 由此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的保护问题对文化创意企业尤为重要。也即文化创意企业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因为文化创意企业在实施这些盈利模式之前, 都需要高水平人员, 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支持研究开发出来。为保护这些成果不被无偿占有, 也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借鉴运用, 并长期产生为企业代理盈利, 需要对这些成果实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保护。并且这种保护也有利于企业维持长期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另一个威胁, 文化创意产业以生产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为主, 精神产品的需求具有特殊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创意性产品或服务的成功与否, 很难根据过去的经济发展形势判断, 企业家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同时, 创意产品由于其资源的丰富性及生产过程的主观性, 而具有强烈的独创性和个性化色彩, 这就使得创意产品的供求矛盾远比一般的物质产品突出并且难以把握, 创意产品的生产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准确挖掘和把握顾客需求是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下去的第一步, 如果企业对顾客需求把握不准或偏颇, 那么对企业的损伤是不可估量的, 企业的未来发展就迷失了方向。
3.3 实施困难程度
文化创意企业的这些盈利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要将文化和创意元素融入其它产业的各个环节中, 都可以实现文化和创意与相关环节的结合。但是文化与创意产业在每个环节上结合的力度是不同, 实施困难程度也是不同的。有的环节可以较容易与文化和创意产业相结合, 实现这种盈利模式的实施。有的环节就不太容易结合, 从而相应的盈利模式实施起来难度较大。
虽然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金、政策面支持。一种因素的短缺都会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短板和瓶颈。但是, 相对“封闭式的盈利模式”而言, 文化创意产业更容易实施“开放式的盈利模式”。开放式的盈利模式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上游和下游, 即产品研发和销售阶段。由于这两个环节的需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 而且消费者愿意为这种盈利模式支付较高的价格, 使企业获得较高的盈利。这是企业实施这种盈利模式的内在动力。此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通过创新寻求新思路, 开辟新市场, 创造新品牌, 开通新渠道。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持续更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维持长期盈利能力。这是企业实施这种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的内在动力。
“封闭式的盈利模式”发生在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该环节的运行发生在企业内部, 较少与消费者发生直接联系。而且这一环节所涉及的资源主要是以物化形态表现的机器设备或以规章形态表现的工艺流程等。文化创意元素较难与这些资源要素相结合。此外, 该环节的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 技术含量低, 进入门槛低, 同质化竞争激烈, 导致该环节成为企业价值链条中最不挣钱, 利润最少的环节。由于盈利少, 有的企业将这一部分业务外包或者即使自己生产, 一般也不会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改进。企业进行文化创意盈利模式的动力不足。所以这一环节实施文化创意产业盈利模式相对于“开放式的盈利模式”来说困难程度是较大的。
3.4 潜在市场价值
文化创意产业在与其它产业结合的过程中, 都会形成市场价值。不同的盈利模式所实现的市场价值的大小和实现的难易程度不同。有的盈利模式比较容易形成市场价值而且所产生的价值较大, 有的盈利模式不太容易形成市场价值或形成的市场价值较小。
文化创意产业的盈利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潜在市场价值和现实市场价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由于“开放式的盈利模式”使文化创意企业有实施这种盈利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而且“开放式的盈利模式”主要在产品的研发销售阶段实施, 文化和创意要素比较容易与相关资源进行结合, 所以文化创意产业运用这些盈利模式有利于实现市场价值, 获得盈利。而且这些盈利模式主要运用于微笑的上下游位置, 即位于价值链的高端, 一旦与其它产业结合成功, 会实现新产品的创新, 新市场的开发, 新品牌的创建与运行, 新的营销渠道的建立。这些环节盈利模式运行的成功对企业的意义是巨大的, 所实现的市场价值和潜在的市场价值也是巨大的。
相比“封闭式的盈利模式”, 由于文化创意企业较难在生产制造环节与相关资源整合, 而且由于该环节的利润本身就很低, 企业进行文化创意盈利模式的动力不足, 所以企业在这一环节实施文化创意盈利模式的可能性较低。即使文化创意企业在这一阶段实施盈利模式即塑造企业文化和工艺流程改进, 这些盈利模式对企业所实现的盈利比较难以准确衡量。当然不能因为这些盈利模式给企业带来的盈利难以衡量企业就不实施企业文化塑造和工艺流程创新。相反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工艺流程创新对企业提高运行效率, 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成本, 维持企业良好形象都有积极地重要作用。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文化产业既可以形成自己独立的盈利模式, 又可以结合其它产业 (企业) 形成耦合式的盈利模式;创意产业只能与其它产业 (企业) 相结合形成耦合式的盈利模式。文化创意产业在与其它产业结合的过程中, 在“微笑曲线”的不同阶段, 会形成不同的盈利模式, 产生不同的技术经济效果。
关键词:文化创意,盈利模式,技术经济
参考文献
[1].周秀玲, 王信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当代经济, 2009.11 (上) :48~51
[2].张晓明, 胡惠林, 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秦喜杰, 欧邵华.微笑曲线、流通产业与中部崛起[J].中部崛起论坛, 2008, (10) :36~38
[4].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 2006
[5].夏露.我国IT企业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05:31~34
[6].王娅莉, 杨宏进.高技术产业化的技术获取与竞争力[J].科研管理, 2002, (1) :42~46
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制度 篇5
第一条 为规范本会经费的使用,使研究会的各项经济活动有章可
循,依据《**市行业协会条例》和《*****研究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会财务工作职责和管理。1研究会的财务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秘书处负责编制协会收支计划,报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审议,提交理事会审定,并组织贯彻执行。
3负责固定资产增减变动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以及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工作,全面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增、减值和变动情况。4根据研究会的收支情况,按月、季、年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别报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秘书长;季、财务报表报监事会并向理事会通报,财务报表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指导(主管)单位。
4根据研究会的收支情况,按月、季、年编制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别报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秘书长;季、财务报表报监事会并向理事会通报,财务报表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指导(主管)单位。
5负责应收款、应付款和现金银行存款的管理,以及日常经费报销工作,并做好清算拖欠款及催收工作,保证资金的完整、安全。6接受财税机关,登记管理机关、业务指导(主管)单位和研究会监事会对财务工作的检查、监督和财务审计工作。
7负责保管会计档案以及固定资产等资料,负责电算化系统的使用。
第三条 本会经费的管理。
1研究会经费开支按照预算在先、开支在后的原则进行。每年的费用开支情况须向理事会报告。
2报销手续。凡一切合法报销凭证必须由经办人、证明人签名,并注明原因及用途,经会计人员审核后报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审批。3审批权限:所有开支需会长或授权人同意。
4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理书面交接手续(一式三份),并由监事负责监交。
5研究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或注销登记、撤销登记之前,必须进行和接受财务审计。6因公出差需借款的审批权限:由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批准。
7本会旅差费和招待费等费用开支标准:由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审议核定。详见附件:《费用报销制度》 第四条 本会人员工资及福利
1研究会秘书处专职人员、办公室及财务部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
2聘任制的秘书长工资福利由理事会自行决定。3研究会聘用专家的聘金参照相关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4临时聘用人员的聘金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由秘书处拟定后报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批准。第五条 本会固定资产的管理。
1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购置、维修与改良、调拨、移交、报废、处置及盘点等。2研究会秘书处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和安全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包括:编制固定资产目录,设立固定资产卡片,办理固定资产的申购、验收、移交、报废、处置等手续,组织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定期与财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3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是固定资产使用、保管、维护的直接责任者,应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合理使用固定资产,避免人为损失。
第六条 凡应享受假期,因工作需要未能休假经批准的专职人员,按国家有关政策发给假期工资。
第七条 本会书籍报刊和书籍购置的订购:由会长(或会长授权指定人)审议核定。
第八条 本会经费独立,不与无偿提供本会办公住所的业务指导(主管)单位或企事业单位混管,应由业务指导(主管)单位或企事业单位承担的项目开支,不得在本会列支费用。
第九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原有制度自动失效。
正确管理非盈利顾客 篇6
2007年7月29日,Sprint Nextel 公司给大约1000人发出了通知,告知他们被“解雇”了,接收通知的人不是这家公司的员工,而是其客户。这家无线服务提供商对自己的一组高端客户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关于客户求助电话的次数、频率的跟踪调查。sprint Nextel 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说:“有时候这些客户会在一个月内对于同一个问题呼叫客户服务中心上百次,而我们觉着这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公司最终作出决定,因无法满足这部分客户的服务要求而中止与其商业往来。”
与此相似,2005年,TXU公司(Texas州的一家大型电力供应商)实施了一项名为“严厉的爱”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应对来自于能源市场的竞争压力。这家公司对拖欠费用的客户采取严厉的措施,中止对他们提供服务,并对按时付费的客户予以奖励。如此一来,这家公司不仅减少了坏账损失,而且通过减少员工与拖欠费用者斡旋的时间提高了生产力。TXU公司的一位财务高层管理人员说,从一个按时付费且从不打电话咨询的客户身上获取的利润要远远高于一个天天打电话咨询的客户。
“客户剥离”,即企业对现有客户停止提供产品或服务,曾经被认为是不可理解的。然而,客户剥离如今正在成为许多组织的战略选择。当然,鉴于获取新客户的高额成本及不同细分市场交叉销售的复杂性,客户维持也是必要的。但是一些企业正在利用市场细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区分客户,从而保留高回报率的客户,摒弃问题客户。
我们的研究确认了企业与终端客户中止商业往来的四个普遍原因:对特定客户的利润不断下降,员工与非盈利客户打交道的低效率,服务大型客户能力的改变,公司战略的转变。
且不说客户剥离战略对利润和企业运行的即时影响,很多经理担心长期的衍生效果,比如客户的报复行为,或被视为行业反叛者导使企业的名声受损。确实,客户剥离战略的间接危害有可能很大:你可能无意中把业务推给竞争者而帮了他们的大忙;你有可能伤害你精心维持的高价值客户,因为你的客户剥离行为有可能让他们认为你在提供服务时不友好。
在剥离客户之前,企业能够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操作,效果会比较好。它会帮助执行人员跳出利润来看待客户剥离问题。
这个模型提供了一个客观评价每个客户当前和潜在价值的系统。简言之,要把每个客户关系置于一定的背景下,然后再作出决定,采取行动。这五个步骤是:第一,重新评估企业与客户的关系;第二,教育引导非盈利客户;第三,进行价值主张再谈判;第四,将客户迁徙到其他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第五,中止商业往来。
在一定的情况下,客户剥离(如果正确实施)可以成为有效的战略,虽然是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要进行客户剥离
客户剥离的首要原因是利润率低。这种情况在金融和保险业相当普遍,这两个行业的利润取决于客户的风险因素。2005年,Allstate和Nationwide公司就分别舍弃了佛罗里达州的9.5万个和3.5万个家庭保险客户,以避免未来巨额亏损。这是因为2004年和2005年佛罗里达州先后7次遭受大飓风的侵袭。
服务业和零售业也通过舍弃客户避免损失。2003年,总部位于波士顿的Basement公司就舍弃了两个全国范围的长期客户,因为这两个客户过度的反馈和投诉耗费了Basement公司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而零售商Sears和BestBuyer对特定商品收取返货费,以阻止客户返还产品,因为这些产品由于过期或原始包装缺失而必须降价出售。轿车租赁公司对那些曾经损坏过其交通工具的棘手客户说不。一位经理说,采取保护措施是绝对有必要的,如果有人想抬高我们的经营成本,我们必须进行自我保护。
一些组织掌握了系统的区分盈利与非盈利客户的方法。这些组织使用分析工具和手段计算客户的终生价值及其他相关变量。例如,FedEx公司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压缩了大客户的数量,这些大客户为公司带来了10%货运量和收益。1999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说,FedEx公司发现一些客户,包括大宗民用投递业务,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先前谈判打折率时他们所承诺的收益。所以FedEx公司提高了对这些客户的投递费用。
客户剥离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生产率和士气。粗鲁和令人讨厌的客户往往阻碍员工完成工作甚至降低他们继续留在公司的愿望。试想餐馆的一位常客,他每次都会在食品和酒上出手阔绰,然而却经常凌辱服务员或打扰其他客户。为了留住员工,或者保留其他盈利客户,这位常客就应该被扫地出门。对于B2B行业来说,如果问题客户不清理,企业就要承受员工高流失率和技术流失的风险。一位大公司的执行人员告诉我们说:“问题是我们是否想留住我们的员工。客户对我们的员工要求太过苛刻,而我们的员工有反抗的权利。我们珍视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很客气地告知客户,我们不能继续为他们效劳了。”一家咨询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我和同事曾经为一个消费商品包装业的客户提供服务。这位客户永远不会觉着自己是赢家,除非其他人都输了。即使我们把最好的方案拿给他,他也会鸡蛋里挑骨头。这让我们心力交瘁。我们把这种情况反馈给了公司,公司决定不再为这位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客户剥离的第三个原因是企业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一些企业缺乏适当的技术、人员或财力继续为一部分客户提供特定服务。此外,一些企业低估了客户的需求以及新的法规或环保制度的力量。两家会计公司的管理者说,Sarbanes-Oxley法案颁布后,他们公司摒弃了数百个美国客户,因为该法案要求延长服务大型上市公司的时间,他们公司无法匀出足够的人力为规模较小的公司提供服务。
最后,一些企业认为,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人为因素,客户剥离其实是企业发展战略的自然结果。当一家企业决定停止提供特定的商品或服务,或者退出某个细分市场,它会间接地告诉客户去寻找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其他商家。以AT&T公司为例,2000年,AT&T公司决定将注意力集中于商业市场,而非民用客户。AT&T公司并没有刻意中止与个人客户的关系,但是自然原因以及竞争者的侵蚀使得AT&T公司的民用客户数量急剧减少。
一些企业通过剥离客户以纠正过去的战略失误。一个世界级的远程通信商经理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为了争取市场份额而不加区分地与众多小客户签订合约。然而到了2004年,这些小客户要么已经退出市场,要么不盈利。他承认,公司正在为当年的举措付出代价。他们必须剥离客户,裁员并重建组织结构。与此相似,为了应对丑闻和SEC调查,在一份迟到的利润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无法从25%的客户身上获利后,2005年,保险大亨Marsh&Mclennan在全球范围内剥离了数千家客户。Marsh&Mclennan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G.Cherkasky告诉《华尔街日报》,短期的解决方案就是剥离非盈利客户和裁减员工。
管理剥离过程
显而易见,客户和企业从交易中双双获利。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平等的价值交易关系是很难维持的。当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价值大于从客户身上获得的价值时,客户剥离就会进入管理者的脑海。然而,在实施客户剥离战略之前,企业必须仔细研究客户关系,努力恢复交易平衡。
■重新评估客户关系
浅析微博经济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 篇7
2009年8月, 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随后, 网易、搜狐、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都纷纷推出自己的微博, 并依靠自身优势聚集起大量的粉丝。各大门户逐鹿微博, 为的是它突出的竞争优势及其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
1. 市场巨大, 前景广阔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09年底, 中国的网民已达3.84亿人, 而中国的手机用户在2009年已达到7亿个。随着3G时代的到来, 手机已经成为真正的多媒体, 这会使微博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微博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聚集人气。而人气即财气, 微博能给网站绑定一个巨大的客户群, 增加网站人气。即使没有带来盈利, 也能通过微博招揽的人气很好地保护网站的传统业务。
2. 灵活随意, 传播速度快
微博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即时性。微博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 关键不在于产品本身, 而是这个产品所带来的信息模式变革。微博打破了以往媒体更新的时间、地域限制, 用户可以利用比较零散的时间和以前很难利用起来的时间来登录微博。
微博还具有自发传播的特性, 有近半数的用户表示会转发微博上面的信息。即使一个和你毫无关系的用户, 他发布的消息也能通过层层转发很快被你看到。因此, 在微博上的消息总是最快的、最新的。用户之间相互关注的关系, 也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人与信息的联系, 这种联系的频度和紧密度, 超过了之前的所有同类产品。
3. 微博黏性决定其营销价值
种种证据表明微博具有黏性。大多数人在调查中表示有经常登录微博的习惯。另外数据显示有37%的用户认为微博上的消息基本可信, 只有6%的用户认为不可信, 同时用户对微博上商业信息的信任度也很高, 比如说在微博上看到商品或服务促销打折的信息, 有超过八成的用户表示相信, 更有接近三成的用户表示会去尝试。因此, 微博绝对是一个可利用的营销平台。
4. 微博用户网络接受度强
目前微博用户的年龄段集中在18~30岁, 年轻用户的比例高达67%;从学历来看,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用户是主体, 占到63%的比例。年轻加上高学历, 是消费能力、消费水平高的目标客户群。而微博用户往往又是资深网民, 3年以上网龄的用户占95%。这群人使用互联网时间长、频率高、网上停留时间长, 有较强的互动性, 更习惯使用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 收发E-mail, 网上购物。从营销角度来看, 这个目标群对网络营销有更高的接受度。
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竞争优势, 微博给网站带来了庞大的内容资源、目标客户和极强的用户黏性, 因此, 新浪、搜狐、腾讯、百度、和讯、开心等各种模式的网站纷纷涉足, 把微博视为移动互联网的依托。
二、微博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
作为微博的全球引领者, Twitter自2006年成立以来, 虽然已经融资1.6亿美元, 但其本身营收依然很少。内容搜索、广告推广是其最大的两块收入, 但与其近2亿的用户量相比, 2 000万~3 000万美元的收入显得微不足道。从国内来看, 正因为没有形成成熟商业模式, 最早独立经营微博的“做啥网”由于资金匮乏, 寻求被收购。在此之前, 另一个独立微博网站“嘀咕网”低调转型成交友社区。再加上此前的“饭否网”、“叽歪网”、“贫嘴网”等只经营微博的网站, 也都面临着关闭、转让、转型的命运。而目前各大门户网站尽管微博正炒得火热, 注册用户数一年内超过了2 000多万人, 但在营收方面仍乏善可陈, 未找到主要的收入来源。即使是规模最大的新浪微博, 也尚未实现盈利。
微博经济目前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身处注意力经济时代, 微博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却没能转化为生产力, 原因主要还是在于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
但目前追求盈利为时尚早, 微博的发展才开始, 微博经济尚未成形。其实这是任何一个网络新模式发展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互联网模式的发展轨迹都是一个技术或一个产品出现以后, 先通过产品整合, 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在此基础上, 才能去考虑盈利方式。国内微博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 成功的微博营销离不开成型的产品、成熟的用户、开放的企业。各大网站目前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完善产品, 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忠诚度, 以此留住老用户并不断吸引新用户。
三、微博盈利模式的探究
虽然微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 但可以通过分析现在的情况对未来的微博营业模式做一个规划和设想。
1. 广告
微博简单、方便、快捷, 其界面不能承载过多的内容和流量, 使得一些广告商认为微博没有获取广告收益的空间, 因此微博尚未通过广告这一传统项目盈利。在这一问题上, Twitter的做法值得同行借鉴。
Twitter允许个人用户通过在个人页面中插入广告获利, 用户可以自主邀请广告主购买个人网页的广告位, 双方协商投放时间和费用, 在这中间Twitter仅收取5%作为服务费。这种开放的心态, 愿意将所得营销费用的绝大部分让给用户的做法, 激发了用户更大的参与热情。同时, 以许可式、自主式发布广告, 营销效果更好。
2. 实时搜索
Twitter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实时搜索, 它学习了Google通过竞价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的方式。目前各大门户网站都在这方面积极探索。网易将实时搜索作为微博发展的基石, 它自主研发的搜索引擎“有道”实现了实时搜索与网易微博的无缝对接:网易用户在微博上发表的内容, 几秒后在有道搜索上便可以搜索到。
3. 品牌活动推广
鉴于微博的传播优势, 许多企业纷纷利用微博来宣传自己的品牌, 使新老客户能够及时地了解品牌信息, 并深入客户群进行市场调查, 从而使其具有竞争力。例如, Twitter开发了“品牌频道”, 企业可以在Twitter构建品牌页面, 同时组建多种品牌小组, 同一品牌的粉丝能够聚合在一起。通过品牌频道可以向用户发送各种新品、促销信息, 微博的即时性和分享性让一个消息可以迅速传遍有相同兴趣爱好的组群, 甚至用户之间也发生互动。这种营销方式增加了公司品牌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机会, 有利于维护品牌认知和客户忠诚度。在这中间, 微博可以向企业的推广活动收费。尽管成功的案例不多, 但一些善于应用人际传播的企业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例如诺基亚曾在新浪微博的社交媒体平台举行N8手机网络发布会。品牌网络发布会与传统的推广活动相比, 不受人数限制、低碳节能、成本低, 前景乐观。
4. 无线技术
这一盈利模式是新浪微博的主要盈利模式。新浪微博已经有35%的内容来自手机发布。这方面收入可以来自于与运营商分成。国内3G革新即将全面开展, 随着用户对信息的实时性和速度的要求提高, 届时在这方面会有更大的盈利发展空间, 这方面业务将大有前景。
5. 第三方应用
新浪微博最近在第三方应用方面有所发展, 推出了“应用”板块。在“应用”界面中有一些第三方开发者上传的小工具, 预计随着用户花费在微博上的时间增长, 将不断有新的应用出现。借鉴苹果的经验, 通过向下载者收费并与开发者分成, 是微博未来可能的盈利点。
6. 社会机构平台
邀请一些社会化媒体或者机构开设微博, 以微博为平台向关注他们的群体发布最新消息或者是重要事项, 可以省去很多的中间渠道费用。例如厦门公安机关开设微博, 在微博上发布了通缉犯的情况, 得到了广大网友的转发,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微博可以为这些机构提供特殊的定制服务, 从中收取少量的费用。
7. 双层经营
微博在将来还可以区分为免费层和收费层, 也就是进行双层经营。就像现在的QQ会员一样, 每月收取服务费VIP用户提供一些特有的服务。
8. 插件形式
微博与社交网站、论坛、电子商务网站等合作, 以插件的形式提供服务, 以此收取费用。
虽然国内的微博盈利模式尚未明朗, 但从庞大的用户群及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和使用覆盖率来看, 相信微博实现盈利是指日可待的。
摘要:微博迅速发展并成功融入了人们的生活。而能否盈利是每一个互联网新产品必须经历的生死门槛, 事实上发展势头如此强劲的微博现在仍没有实现盈利。微博为何还没有实现盈利?微博的现状及以后的发展情况会如何?微博又该以何种模式实现盈利?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微博经济,门户网站,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付航.微博火了, 微博经济在哪[N].北京晨报, 2010-09-10 (10) .
[2]姜奇平.微博后现代发展[J].互联网周刊, 2010 (5) .
[3]马晓敏.浅谈手机微博及其发展[J].新闻爱好者, 2010 (6) .
非盈利经济体 篇8
随着中国社会快速进入老龄化的步伐, 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事实日益显著。据媒体报道, 现在中国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 未来将以每年860万人的速度增加。2050年, 老年人口将达4.5亿人, 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前后, 关于老龄化、养老制度改革、养老社会保障、单独二孩等诸多政策和讨论, 社会对于养老产业、养老地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市场阶段下, “银发经济”激发了房企、险资、专业养老运营机构等大举进军养老产业。目前包括万科、保利、招商、金地等一线品牌开发商均“试水”养老地产, 谋求战略转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战略转型?房地产开发这种资金高密度和高速运转的行业, 如何通过养老地产实现它的利润追求?
1 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背景
1.1 市场需求趋势
(1) 老年人口占比逐年提升。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9.1%, 按照国际标准界定, 已经进入老龄社会, 具备养老及养老地产发展的市场环境。
(2) 人口结构显著变化。随着老年人口占比的提高, 老年抚养比也随之提高, 2010年约为11.9%, 即每100个劳动人口就有近12个65岁及以上老人, 相比2000年增长了近20%, 此外,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的较为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 正是进入生育期的50后、60后, 他们大多只生了一个孩子, 而2010年后他们开始逐步进入老龄阶段, 因此, 他们的子女将面临着一对夫妻需同时抚养4个老人的问题。
(3) 经济条件不断改善。2011年, 我国人均GDP达35 083元, 约5 500美元, 已处于中等收入国家, 具备了支撑养老市场一定的经济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 人均GDP将继续上升。虽然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以及新一代老人对老年生活要求不断提高, 但是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环境、社区少之又少。需求的凸显, 预示着我国养老地产快速发展期即将爆发, 市场空间巨大。
1.2 政策及市场变化
(1) 政策性指导力度加大。近年中央逐步对养老产业做出政策性指导, 旨在加大养老问题的市场解决力度, 如国家“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 有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 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等。
(2) 寻求生存发展需要。过去十几年, 在以房地产开发、销售为主要模式的进程中, 培育出了一批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开发商, 但近年来中央采取一系列调整措施, 遏制房价上涨过快, 力度之大、时间之长, 前所未有。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战略调整, 寻求差异化扩张。养老产业的投资正是房地产新的转型领域之一, 期望探索新的市场利润点。但他们更多的是从地产开发的角度去理解养老地产, 非常看重资金的周转和利用效率, 因此, 在养老地产开发过程中, 往往会配套一部分销售型物业, 以回笼部分资金。
1.3 市场营销属性
细分市场显现出有经济实力、有生活追求但缺乏被照顾的一部分特殊客群。这部分客群的特征是:有知识有文化, 见多识广, 思想相对开明, 经济独立或有良好的经济积累, 精神世界丰富, 精神生活要求高, 朋友多交际广等。以客户为导向, 才是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真谛。
1.4 项目参与主体中的角色
在我国贯穿养老地产全生命周期的参与主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以投资为重心的参与方;2以运营为重心的参与方;3以开发为重心的参与方。其分别是:保险公司、民营资本和经验丰富、资金雄厚的开发商。
2 现行房企常用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
2.1 投资运营型
此类养老地产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产品定位、配套设施 (医疗服务、老年学校、心理咨询、专用浴池、图书馆) 等都是以实现养老功能为中心而进行的。这一模式目标客户定位清, 在最大限度实现老年人生活和行为功能的基础上融入时尚美学。
2.2 投资概念型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出发, 借助国家养老特别政策的有利政策, 在项目的整体规划中拿出部分资源从产品角度对养老住宅进行尝试性探索和研究, 加入为老年人生活提供便利的元素和设施, 主要客群是活跃的长者, 不以养护为重点, 而是通过活跃长者的概念更多地吸引消费者关注到项目本身的住宅上, 从而带动整体去化, 大部分仍然是市场化开发、销售的产品。
2.3 合作运营型
开发商自持物业, 将物业出租给更加专业的养老服务运营商, 引入国内外成熟的养老服务理念和运营方式。
3 养老地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长线投资见效较慢。以养老服务运营为目的的地产开发前期投入多、成本回收慢, 短期内很难盈利, 并且运营方的运营能力关系到后期回报成果。因此对资金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高风险且缺乏保障。主要服务对象为特殊群体, 老年人患病几率大, 管理难度高, 管理风险和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3) 制度与监管体系不完善。养老运营主体相关制度缺失, 有关制度未对运营方投资及资金的监管做出明确规定, 也是老人宁愿选择公办养老院也不愿选择商业型养老地产的问题所在。
4 养老地产参与方式和盈利模式探索实例
4.1 项目概况
上海亲和源康桥养老社区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 占地8.4万m2, 建筑面积10万m2, 总投资6亿元。内设老年公寓、健康会所、老年护理院、公共服务大楼、配餐中心、景观花园等设施。800多套居室, 居室45~90 m2。与其他大多数养老社区不同的是, 它是国内首个开创“会员制”收费模式的养老地产, 可为1 600名左右的会员提供居住服务。会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选择大小不等的公寓。以“会员制”为特色的亲情养老社区, 是国内当下养老的新尝试。
4.2 运作模式
(1) 品牌复制。亲和源和万科、青岛城投等房企合作, 房企出资建造房子, 亲和源承担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借助了知名房企的品牌效应, 优势互补, 为项目的质量和口碑提供了保证, 同时利用房企轻车熟路的资金运转能力, 有效规避了资金难题。亲和源把主要精力放在扩大会员卡价值以及其他服务类的拓展上, 从而使参与各方实现多赢。
(2) 分时度假。亲和源、万科等在合作开发经营的同时, 依靠这套开发模式和实景样板房相继获得了海南、辽宁营口两块滨海土地资源, 与上海亲和源形成统筹运营, 会员可以选择在不同城市的亲和源公寓轮换居住, 增加会员卡的价值。
(3) 平台整合。以会员制模式为载体, 亲和源不仅是开发过程的参与者, 还试图打造一个服务平台, 在餐饮、健身等方面只提供硬件设施, 具体运营和服务交给专业的国际一流第三方公司来做, 最终进行养老社区的输出。项目的核心理念及核心管理人员来自亲和源, 通过专业化分包提升服务质量, 包括生活料理、医疗健康、文化娱乐、心理咨询、家政等, 这些服务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养老体系。合作伙伴来自专门服务老人社区的艾玛客公司, 健身会所、医院、老年大学等形成养老服务行业联盟, 通过专业化分工, 把各项服务做得专业而到位, 构建了亲和源服务体系。
4.3 融资模式
自筹与合作相结合。在投资建设同时, 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 树立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依托优质、完善、系统的服务平台, 吸引其他资金, 特别是与品牌企业合作, 在其提供资金和建设的同时, 作为管理服务的提供商, 从而达到双赢或多赢。例如:与万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活跃长者住宅”等。
4.4 收费模式
通常的收费模式是, 当老人取得入住资格后, 按照房型大小, 按月计价, 整年收取。但这种模式常会受到老年人传统消费习惯或消费理念的影响。上海亲和源设置了两种运营模式:
(1) 让渡使用权模式。即将老年公寓的使用权通过会员制安排让渡给老人, 产权存于亲和源的开发者手中。这样可以保障社区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提升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2) 产权让渡模式。通过产权出让满足老人传统的产权思想和消费习惯, 同时老人仍然通过会员制的安排享受到社区系统的服务。这也是对居家养老经营模式的一种探索。
4.5 营销模式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加上相关政策、法律保护尚在进一步完善中, 对于一个全新的养老地产, 如何把全新的开发理念、产品特质、运行方式、服务特色等系统完善地传播出去, 多方位的营销必不可少。大致方式有:
(1) 全方位媒体运用。
(2) 输出运营管理亮点, 达到品牌宣传效果。
(3) 举办养老产业论坛, 制造市场热点与话题, 提高项目曝光率, 吸引市场关注。
(4) 常态化举办各类老年主题活动, 增加媒体曝光率, 树立关爱老年、关心老人生活的品牌形象。
亲和源是国内首个引入会员制收费模式的养老地产, 通过会员制将俱乐部的个性化、高端的服务模式和社区建设与运营相融合, 会员制与使用权相结合, 成为适应当今社会条件下市场运营的有效模式, 值得借鉴。
摘要: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 众多一线品牌开发商进军养老地产, 谋求战略转型。文章分析了此种转型的背景动机, 介绍了现行房地产企业常用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 并通过案例分析提出, 会员制与使用权相结合是适应现阶段社会条件的市场运营模式。
非盈利经济体 篇9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防守型行业,盈利性
一、引言
爆发于2007年中期的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削弱了美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2008年重创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国经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增长速度显示, 中国G D P的季度同比增长率从2 0 0 6年的初11.40%, 达到2007年12月的13.00%, 而在2008年3月则突降为10.60%, 彻底打破了自2 0 0 6年初开始的上升趋势, 2 0 0 8年1 2月G D P同比增长率只有9.60%。而根据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防守型行业在宏观经济衰退期间, 盈利性变化小, 而中国相关行业是否在宏观经济变化过程中与国外相同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行业的科学划分是进行相关研究的基础, 同时也是适用国外理论并进行横向比较的前提。
二、经济周期与行业
行业是是指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活动的经营单位和个体等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行业经济活动是宏观经济的构成部分, 宏观经济活动是行业经济活动的总和。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反映了组成部分的平均水平和速度, 但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却有很大的差别, 并非都和总体水平一致。实际上, 总是有些行业的增长快于宏观经济的增长, 有些行业的增长慢于宏观经济的增长。据此, 可以将行业分为3类。1.增长型行业。增长型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活动总水平的周期及其振幅并不紧密相关。这些行业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新产品推出及更优质的服务;2.周期型行业。周期性行业的运动状态与经济周期精密相关。且该类型行业收益的变化幅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夸大经济的周期性;3.防守型行业。防守型行业的经营状况在经济周期的上升和下降阶段都很稳定。因为该类型行业的产品需求相对稳定, 需求弹性小, 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对这种行业的影响也比较小。因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公司销售量和盈利水平相对稳定。例如, 食品业、医药业和公用事业就属于防守型行业。
三、实证分析
依据中国证监会的行业分布和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以及本次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对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 并借鉴国外对防守型行业的划分, 本文将食品饮料、医药生物制品和文化传播产业归为防守型行业;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企业属于公用事业, 应该是防守型行业, 由于其上游行业已经完全市场化, 且本次宏观经济波动对该行业的影响也明显, 故未将该行业划入防守型行业。
为了避免公司上市初期在许多方面“粉饰”、“包装”等因素和公司稳健经营的要求, 本文实证检验选取2002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 同时剔除ST类和PT类公司以及含有外资股的公司, 最后得到92家防守型样本公司。其中食品类34家、医药类52家和7家文化类公司。
借鉴Goyal等 (2002) 的研究方法, 本文构造以下模型:
其中, Prof是被解释变量, 表示公司盈利性, 其定义为公司利润和总资产比;M a c是解释变量, 参考赵冬青等 (2008) , 将宏观经济波动转折的时间设置为哑变量, 结合国家统计局发布GDP增长率, 将2008年以前设置为0, 2008年以后
设置为1;Size为公司规模, 其定义为Log总资产。
如表1所示, 宏观经济哑变量与盈利性的相关系数为负数, 但不显著, 且系数数值较小;表明保守型行业的盈利性随着宏观经济变化的不明显, 影响较小;而公司规模对盈利性的影响在1%水平上显著, 且正相关, 相关系数数值较大, 说明防守型行业中, 公司规模越大, 盈利性增长越明显, 规模经济越突出, 同时, 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
四、结论
在经济衰退的2008年, 医药类、食品类和文化传播类组成的防守型行业盈利性变化小, 保持稳定;且防守型行业的公司的规模经济突出, 规模越大, 盈利性越强。
参考文献
[1]、赵冬青, 朱武祥, 王正位:《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 《金融研究》, 2008年第10期。.
[2]、滋维博迪等著, 朱宝宪等译:《投资学》第五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574-582
[3]、中国证券业协会编:《证券投资分析》, 2009年5月版,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非盈利经济体 篇10
2008年, 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里,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从“地摊式”开始发展, 逐渐兴旺活跃, 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系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已步入一个整合和提升的新发展时期, 尤其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世界日益变得平坦这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 电子商务、网络交易的日益普及,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商品交易市场仅靠收摊位费获利的生存之道似乎已日渐窘迫。我国不少商品交易市场的管理者们都殷切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新的市场盈利方式, 然而, 困惑和麻烦丛丛……为此, 我们特地邀请了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的涂永式教授。让她为我们指点迷津。
记者:涂教授, 现今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主要存在哪些盈利方式呢?
涂永式:目前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从投资兴建交易市场的投资方的角度而言, 最主要的盈利方式还是摊位制市场的“租金”式, 即投资方先建起一个市场, 然后将市场划分成面积较小的、独立的经营区域招商进市、引厂进市, 由经营者各自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投资方收取租金获得利润。
传统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物业管理盈利模式而不是经营盈利模式。
值得关注和庆贺的是, 现在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蓝景丽家、香河家具城和居然之家等大型商品市场的盈利模式都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化。
记者:“租金”式这样的盈利模式不好吗?为什么需要创新?
涂永式: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传统的市场形式, 起步于“地摊式”的交易场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潮涌现, 逐渐兴旺活跃, 不断发展壮大, 遍布全国城乡, 成为中国市场体系一个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商品流通渠道, 在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加入WTO以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快和国内市场经济环境的改善,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不仅在扩大总体规模、加大资源整合、创建品牌、提升品牌形象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 而且在经营理念、交易主体、组织结构、营销模式、市场管理、综合功能等方面有诸多创新。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从单纯的交易主体的聚集场所逐步转向为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大经销商的培育基地, 由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转向内涵式的整合和质的提升, 整体素质和运行效率大大提高, 进一步向集中化与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商品交易市场服务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加快商品流通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人们心目中商品交易市场商业流通设施落后, 进货渠道分散, 市场成交额少, 经营规模普遍过小等“小、散、差、乱、低”的现象已经得到了相当大的改观。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已步入一个整合和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 与之相适应, 需要盈利模式的创新。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环境发生着、而且还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对商品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 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最主要的盈利方式还是建立在摊位制市场上的“租金”式, 在这种模式下, 市场投资方只提供简单的物业管理, 主营收入是摊位费, 盈利能力差, 缺乏持续发展的资金, 小商户的分散经营也形不成规模优势, 统一管理也难以实行, 其弊端十分明显。显然, 这种模式同传统的小商品经营方式密切相联, 同高度分散、规模较小的市场经营主体相适应, 是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致命弱点, 必将阻碍商品交易市场向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因此, 盈利模式创新势在必行。通过盈利模式创新推动管理模式创新, 促进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进一步升级, 提高竞争能力, 加快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记者:上面您提到目前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蓝景丽家、香河家具城和居然之家等大型商品市场的盈利模式都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化。您能否给我们点评下他们的盈利模式。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您最看好哪种?为什么?
涂永式:这几种模式各有特点, 但也有一些共性。我先谈谈他们的共性。
第一, 凭借行业优势迅速扩张
目前业界广受关注和称道的市场盈利模式, 集中在家具家居和钢材两大行业, 尤以家具行业为重, 如“输出管理”模式的蓝景丽家“香河模式”的香河家具城和“品牌扩张”式的居然之家, 都是家具行业的巨头。众所周知,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消费升级换代, 房地产得到迅速发展, 带动了家具行业的急速发展, 市场销售每年以30%的速度增加, 预计2007年全年销售额将达到160亿到170亿元。中国还是世界第一大家具出口国。家居产业的年产值更是高达6000亿元。而钢铁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一直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可以说, 三种模式成功的迅速扩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得益于有利的营销环境造成的行业的独特优势, 是“时势造英雄”。
第二, 大胆创新获得迅速扩展
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 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和蓝景丽家是管理模式的创新, 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营管理体系, 获得业界赞誉, 通过输出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提高声誉、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做强做大;而居然之家主要是品牌的创新, 通过率先提出“先行赔付”、“绿色环保装修”的承诺和卓越的“商场化管理”和良好的诚信服务奠定了行业龙头地位, 创立了品牌, 然后高扬品牌大旗, 利用品牌效应实施扩张;香河家具城主要是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的创新, 商品交易市场与产业集散基地和物流产业整合的创新。
第三, 突破传统的“租金”式, 向新的盈利模式转化
无论是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蓝景丽家, 还是居然之家, 抑或是香河家具城。也无论他们推出的是哪一种模式, 重要的是他们的盈利模式都突破了传统的“租金”式, 向新的盈利模式和更高层次的盈利模式转化。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和蓝景丽家通过输出管理获取更多的利润;居然之家高扬品牌大旗以连锁加盟的形式加快全国扩张速度, 提高经济效益;香河家具城在大市场内建专业化的卖场, 赢得“同样质量, 批发价格”的优势, 不仅打造集设计、生产、展示、销售、物流等于一体的完整的家具产业链, 形成了家具的物流中枢, 还带动了相关的板材、泡沫、面料、五金、皮革等行业在香河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然, 这三种模式也各有优势和不足之处。
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和蓝景丽家的“输出管理”的模式是一种“智业扩张”模式, 通过派出专业的管理团队接管基础条件较好、希望健康成长的市场, 输出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技术, 改革的力度也可以大一些, 应了一句俗话“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也容易见效。扩张的运作成本和费用也较低廉。但最大的挑战是管理团队到一个新的市场, 面临不同的环境, 不同企业文化、不同管理模式的碰撞和冲突难以避免, 管理模式的嫁接能否成功具有不确定性。
居然之家的“品牌扩张”模式成功地实施品牌资产的营运战略, 充分利用品牌无形资产的集聚效应和市场号召力, 实现快速增长, 具有运作成本较低、扩张的效益明显的优势, 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品牌创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 通过品牌扩张建立的连锁店的统一管理至关重要, 如果连锁店的管理不善导致经营失败, 对品牌会造成负面影响。
香河家具城突出表现为商品交易市场和物流的整合, 是区位经济优势、价格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的集中体现。处于环渤海经济圈腹地、京津冀都市圈金点之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距北京45公里, 离天津70公里, 京沈高速公路及多条省道穿境而过的便利交通, 加上奠定在优惠的政策、低廉的土地价格和人力资源成本基础之上的更低的价格, 客观上为香河家具城带来了诸多的竞争优势, 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但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在这三种模式中, 我最看好的是“品牌扩张”模式。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第一, 品牌的重要特性。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 不仅可以创造高附加价值, 还可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成功的品牌就是市场权利和利润, 成功的品牌就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
第二, 品牌扩张的效益明显。品牌扩张最重要的条件是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 利用成功品牌进行成熟的先进的经营模式的复制有利于树立市场形象, 打开市场销路, 有利于实现快速扩张。实际上, 居然之家也是这三种模式中发展最快的一种模式, 现有北四环店、十里河店、玉泉营店、世纪金源店、太原店、唐山店、重庆店、沈阳店、武汉店、呼和浩特店、西安店等多家分店。
第三, 品牌扩张的复合性。品牌的成功需要综合的坚实基础和卓有成效的经营努力, 品牌扩张的同时必然也有管理的输出。
第四,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性。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 现已进入到一个整合和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 行业的重新洗牌、市场结构的调整都是大势所趋, 创名牌、品牌致胜是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记者:不同的发展方式往往适应不同的商品市场。在您看来, 上述三种发展模式都分别适应哪些商品交易市场?
涂永式:我个人认为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和蓝景丽家的“输出管理”的模式适应于大多数的商品交易市场。因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层次是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今天继续发展, 加快升级的一个瓶颈问题, 深入分析我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在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可以发现归根结底还是管理的问题。或者是管理的观念保守陈旧, 或者是管理的人才缺乏, 或者是管理的技术太落后, 或者是管理的方式不恰当, 或者是管理的措施不得力, 或者是管理不细致、不规范、不到位, 等等。其实, 这三种模式的成功也首先都是管理的成功。如香河家具城自成立之初, 就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委员会, 对39个家具展厅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收费、统一对外宣传、统一售后回访、对外统一树立形象的“五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 不仅有效地避免了来自外部的干扰, 整合了各类资源, 还有效地杜绝了家具城内部的非正常竞争, 更好地保障了家具城的健康扩展。再如居然之家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 从一个营业面积不足3万平米的摊位制市场一跃成为北京家居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北京十大商业品牌之一, 靠的是“市场管理商场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居然之家的品牌扩张和品牌效应的基础就是卓越的管理。
居然之家的“品牌扩张”模式在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进入到整合和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 商品交易市场在愈来愈重视品牌和品牌形象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 具有广阔的前景, 主要适用于层次较高、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的商品交易市场。
“香河模式”的模仿和借鉴需要考虑一些客观的条件, 如产业发展的渊源、地理位置、交通状况、政策优惠等。香河家具城的兴盛同香河人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 香河人就开始到全国各地走街串巷打沙发, 为香河赢得了“沙发之乡”的称号, 也造就了一代专业家具经销商, 为家具市场兴起与蓬勃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位于环渤海经济圈腹地、京津冀都市圈金点之区的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也是自然的禀赋, 上苍的恩赐, 难以模仿, 难以复制。
记者:运用“输出管理”式、“品牌扩张”式和由集散的方式形成物流中枢的“香河模式”这几种发展模式需分别注意什么问题?
涂永式:上面提到上海香山钢材交易市场和蓝景丽家的“输出管理”的模式适应性较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用于大多数的商品交易市场。但运用“输出管理”模式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需要有实践证明成功的、成熟的、业界广泛认可的管理模式, 而且具有可复制性, 即“打铁先要本身硬”。二是这一模式对人才储备的要求较高, “输出管理”实质是人才的输出和观念的输出, 必须以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为前提, 而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人才缺乏在我国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再者, “输出管理”本身也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
“品牌扩张”模式的前提是成功的品牌和与之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 品牌扩张的同时更要重视品牌资产的管理与维护。
“香河模式”的进一步发展特别要注意功能的提升和服务的完善。
记者:除了上面谈到的这几种创新型盈利方式之外, 您认为还有哪些可操作性的方式?
涂永式: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现已进入到整合和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 管理提升、经营提升、业态提升、功能拓展势在必行, 行业的重新洗牌、市场结构的调整也都是大势所趋。有的交易市场会做大做强, 有的可能会被淘汰。发展的方式会千差万别,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也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丹。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因地制宜、因市场制宜、因产品制宜, 积极探索、勇于尝试、不断创新, 才能有所突破。因此, 我再次强调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式应坚持创新, 特别在经营管理模式、组织制度、交易方式等方面创新。
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品交易市场都还是出租摊位、收取租金和管理费这样一种物业管理模式, 要加快物业管理模式向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化。商品交易市场的投资者和管理者要突破市场物业管理的传统思维, 树立市场经营的新思维, 树立强烈的经营意识。由单纯的物业管理者向市场经营者转变, 由物业管理经营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北京居然之家的总经理汪林朋提出的“市场管理商场化”的经营理念就是建立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基础之上的。
组织制度创新。通过创新, 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多层次化和流通组织方式的现代化。要积极探索与生产商、零售商以及进入交易市场的各类商户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方式, 既要与生产商结成战略联盟, 又要与零售商形成纵向一体化。还要改变主要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交易市场的现状, 大力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市场的建设, 并通过多种资产营运方式以及多种契约联合形式结成新的商贸联合体。大型和超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还要在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辐射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手段, 提升专业化程度, 加快发展。
非盈利经济体 篇11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建议
非营利组织是指在政府体系之外,依法成立,具有公共服务宗旨或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不分配盈余,享有免税或减税待遇的组织。非营利组织目前蓬勃发展是社会活力的展现,在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已成为民主与社会价值的守护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非营利组织起步较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非营利组织大多是由事业单位改制转换、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剥离出来或者在改革开放中准不发展起来的,因此非盈利组织"政府"色彩较浓重,民间色彩相对淡薄。而与此相对应的的税收优惠制度并不完善,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征税的历史较短,在制度安排和征收管理层面均缺乏经验,不利于我国非盈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在国家职能逐渐转变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的未来也面对极大地挑战,发现现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中的问题将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非盈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营利和非营利的界限模糊
我国现行的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规定相对笼统,对非营利组织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标准没有给予确定,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收入要征税,但是"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这种宽泛的标准造成了非营利组织营利和非营利性的界限模糊的状况。这使得一些符合免税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纳入税收优惠的范围,但一些不具备免税条件的非营利组织却实际上享受着免税优惠,在造成国家税收流失的同时,也阻碍了真正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二)税收优惠主体的税法地位不突出,立法层次不高
由于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法律制度比较不完善,对于非营利组织主题的定义,职能从《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找到一些零星的规定,相关规定不准确详实,税法地位不突出。这样就造成了非盈利组织概念上的混淆,增加了我国针对非盈利组织的征管难度。
(三)税收优惠不完善
当前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问题,我国并没有专门为其设立一部税收法律制度。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规范问题,都由各个税种的税法来规定。也就意味着,在每一个税种中,如无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特殊的规定,非营利组织将和其他纳税主体一样,无论其性质如何,从不从事经营活动,都要交纳税收。由于税收优惠散见于各税种、各行业的税收优惠规定中,既不利于管理,影响了税法的等级效力和稳定性,还可能造成执法的随意性,也不利于非营利组织完全享受到税收优惠,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
(四)对于捐赠的税收鼓励政策力度不够,捐赠减免制度不健全
由于我国针对非盈利组织捐赠问题的规定太笼统,难以落实与体现,捐赠行为受到限制,并且范围也受到限制。针对个人的捐赠行为,国家规定可免除的范围相比外国较低,挫伤了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同样在企业捐赠方面,减免力度过小,这些都阻碍了非盈利组织的发展。
(五)非营利组织免税认定程序不合理,税收管理制度落后
由于我国针对享受减免税收优惠待遇的非营利组织缺乏统一的认定机构,国家财税部门
以及一些行政部门都参与认定,大大影响了管理效率。同时我国的非营利组织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非营利组织甚至不做登记。而税务部门没有单独针对非营利组织的票证管理体系,非营利性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很少使用税务部门发票,不利于税务机关的管理,税收制度亟待完善。
二、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严格区分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
根据非营利组织设立原则,该组织必须具备非营利性,然而由于市场驱动,非营利组织进入营利的领域已成为一种必然。因此应该严格区分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从收入的来源以及收入的最终目的两方面来判断。对于非盈利的行为应给与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界定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主体
由于当前非营利组织当前并无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因此必须从税法的角度界定作为税收优惠主体的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确认条件、特征、范围、分类、活动范围、设立程序。非营利组织必须具备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同时审批机关必须对非盈利组织定期检查,监督其行为是否符合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原则,防止营利组织假借非营利组织名义从事营利活动。
(三)构建非营利组织的税收法律体系
鉴于我国非盈利组织出现较晚,相关的法律文件人确实准确概念的确定,因此为配合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我们需将临时指定的规范文件和相关补充通知整合并且统一。将分散的立法层次低的税收优惠政策整理集中,制定专门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更加法制化、规范化,利于对非营利组织的征收管理,避免对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滥用的现象发生。
(四)调整捐赠税收制度,鼓励捐赠行为
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扩大享受捐赠税收扣除优惠的范围,拓宽捐赠渠道,特别鼓励个人参与捐赠,调动个人捐赠的积极性,在企业方面,改革企业的捐赠的税收制度,鼓励其捐赠,促进非盈利组织的成长。
(五)规范税收管理,保证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公平
借鉴国外税收优惠政策,我国应建立免税组织独立认证制度,非营利组织必须向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同时非营利组织要严格执行纳税申报制度。而对于免税资格的认定及审查必须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另外税务部门应尽快统一票证管理,建立非营利组织的票证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财政系,厦门市国家税务局.两岸租税问题探究-海峡两岸租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D].厦门:厦门大学,2006.
[2]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05,(12).
非盈利组织会计研究 篇12
关键词: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考文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2]刘珊珊.国继强.非盈利组织会计监管机制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8):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