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盈利

2024-10-08

生产盈利(精选10篇)

生产盈利 篇1

一引言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 2013年我国钢铁行业全行业利润为116.8亿, 企业亏损量达四分之一以上。行业利润率为0.48%, 平均每吨钢利润是28元。1—10月份, 钢铁生产的主营利润是58亿, 生产每吨钢创造的效益仅为4.2元。总体而言, 钢铁行业表现为两高两低:即高产量、高成本, 低价格、低效益。我国钢铁企业所面对的形势尤为严峻, 其中产能过剩是造成我国钢铁企业此种艰难形势的根本原因。钢铁行业要改变这样的局面, 就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因此, 对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也就迫在眉睫。

随着经济制度和模式的演进,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发展也由传统成本管理发展到现今的现代成本管理。生产成本管理作为成本管理的一个分支, 也迎来了它的新时代。靳谊、兰凤霞等 (2012) 介绍了安钢SAP系统中生产计划管理的主数据管理、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订单执行、生产管理与成本管理的集成实现等, 该系统完成了生产计划与管理控制一体化, 实现了生产模式的跨越发展。付丽连、陆远等 (2013) 提出了基于可变工序的成本计算方法, 采用WCF技术结合Silverlight开发了一个生产成本管理系统。在国外, Yoshiaki、Shimizu (2007) 给出了以IDEF0为基础的作业建模方法, Diederik J.D.Wijnmalen (2007) 采用AHP-ANP对利润、机会、成本和风险进行分析。Poort、Eltio R等 (2012) 运用风险和成本驱动结构法建立了风险-成本管理体系, 方便企业对于关键问题的决策, 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能够共同达到目标, 并在零售商协会实践。Thuan、Phat (2012) 根据增广Lyapunov-Krasovskii函数和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构建了一个状态反馈保障成本的系统。

本文着重从控制生产成本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 即提高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 是企业一定时期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 表明企业为取得利润而付出的代价越小, 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 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细节方面, 钢铁企业建议主要从两方面来降低成本:1.从生产过程来降低成本;2.从生产成本的构成方面考虑来降低成本。

二基本思想

本文将以生产成本管理的理论作为基础, 从生产管理、生产成本的构成为出发点, 借鉴国内外现有文献的研究成果, 对钢铁公司生产成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针对这些结论提出应对策略来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盈利能力, 为我国钢铁企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提供参考思想。

思想优点:本文不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成本费用着手来分析问题, 而是从降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这一思想出发, 为企业提供新思路。

局限性:本文思想都是绝对量的控制, 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的。

三问题分析

本文主要从生产过程和生产过程成本两方面考虑来降低成本:

1. 从生产过程来降低成本。

(1) 生产资源控制。主要包括:设备、工装工具、人力资源、生产线维护、工位维护、生产单元等六个部分。重点是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可以通过工作班制、劳动定员、薪酬的计算这些来提升员工复合使用率, 提升员工技能, 提升员工工作饱满度等等从而达到人力的高效运转。

(2) 新的产品定义。从倾听客户的声音出发, 洞察市场的需求, 了解竞争环境和技术的发展趋势, 制定产品线策略并确保和企业的业务策略一致, 进行有效的产品规划和产品市场营销计划实施。

(3) 生产计划管理。目前我国钢铁企业采用的都是全面管理企业制造订单的整个生产流程的这个生产管理模式, 但是这个模式既牺牲内部资源, 又不能充分地满足客户需求, 钢铁企业为此将导致库存增加、效率降低、成本上升。建议尝试盖普勒MES生产计划。

(4) 车间作业管理。包含作业派工管理、工单管理、完工维护现场作业管理、装机登记确认、调试修复记录单管理、转运管理、货架管理、工时维护、物料消耗统计及维护和查询及监控、车间看板功能。

2. 从生产成本的构成方面考虑来降低成本。

加强成本的系统管理。继续从原料采购、物流运输、库存管理、生产消耗、产成品管理、资金管理、营销费用等各个环节, 全面系统地降低成本。不要指望产能控制了钢材, 价格就会大幅提高。

(1) 工资费用。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 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 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2)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开支项目很多, 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等, 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 但因不引人注意, 浪费现象十分普遍, 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3) 企业管理费。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开支项目非常多, 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提升信息化管理, 创新商业模式。要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 对冲产品和原料的价格波动风险。积极探索发展电子商务, 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效结合, 高效接触更多客户资源, 发现价格, 给企业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 高效地为下游用户服务, 促进采购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的转变, 促进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

四结论

企业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陈旧落后, 原材料质量不好, 运输管理不善, 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次品、废品, 造成的质量损失非常之大;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识薄弱, 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同样是高居不下。因此作者建议企业可以从提升信息化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加强成本的系统管理、提升员工复合使用率、对产品从新定义等几方面来提高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五结束语

钢铁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工业, 也属于基础工业, 它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原材料的重要工业部门。钢铁企业生产性质中技术含量相对比较大, 故而生产成本的控制也相对较为灵活。作为基础行业, 钢铁行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因此, 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盈利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这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作者期望本文能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发展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姜上泉.生产成本管理细化量化与过程控制[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9

[2]张光南, 朱宏佳, 陈广汉.基础设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和投入要素的影响——基于中国1998-2005年27个制造业行业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统计研究, 2010 (06) :46—57

[3]汪中求, 窦道琴.被放大的成本[J].企业管理, 2011 (10) :10—11

[4]付丽连, 陆远, 李娟, 胡莹, 顾嘉, 陈海初.基于Silverlight的可变工序生产成本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13 (05) :134—137

[5]顾亚萍.浅谈工业企业生产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 2013 (24) :42—43

[6]宋青.基于生产流程节点的成本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

[7]Yoshiaki, Shimizu (2007) .A supporting system for evaluation and review of business process through activity—based approach., Computers&Chemical Engineering, 24, 997-1003

[8]DiederikJ.D, Wijnmalen (2007) .Analysis of benefits, opportunities, costs, and risks (BOCR) with the AHP—ANP:A critical validatio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ivn, 46, 892-905

[9]Poort, , Dltjo R (2012) .RCDA:Architecting as a Risk and Cost Management Disiplin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85 (9) , 1995-2013

[10]Thuan, Phat (2012) .Optimal Guaranteed Cost Control of Linear Systems with Mixed Interval Time-Varying Delayed State and Control, Journal of Optimiz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52 (2) , 553-557

生产盈利 篇2

关键词:SNS网站 盈利模式 社交功能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是“社交网络服务”的简称,是Web2.0时代出现的互联网新媒体中的一种重要应用模式。对于社交网站来说,不管是在网站设计上还是在盈利模式上,都应该注重其用户的需求,要以提供给用户他们最需要的服务作为网站设计的基础。SNS网站的应用就是满足人们利用网络建立、处理和维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社交关系,满足自身多元化的社会性需求。SNS网站虽然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尽心尽力,但其不是公益网站,追求利益最大化才是SNS网站的终极目

标。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竞争加剧,国内SNS网站的数量日益增多,但很多SNS网站的发展却差强人意,盈利能力不够理想。SNS网站盈利瓶颈在哪里?其盈利模式如何创新呢?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 SNS网站的盈利瓶颈分析

通过对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网、百合网等社交网站的观察分析,SNS网站盈利困境主要表现如下:

1.1 用户忠诚度下降

忠诚的用户可以让企业开源节流,用户忠诚度直接影响到SNS网站的盈利。

用户忠诚度的下降导致用户流失,SNS网站盈利下降。

①微博微信行业及国外SNS的双重夹击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1年社交网站的用户忠诚度已开始下降,微博的强势冲击而带来的用户流失是主要的原因,另外近两年微信的方便快捷也挤占了很多人上社交网站的时间。国外SNS以其丰富的内容、个性的功能、周到的服务也吸引了大量国内社交网站的客户。

②SNS 网站存在的隐私和安全感问题

西方国家的诚信保障机制、法律相关约束都比较健全。而在我国,很多 SNS 网站忽略了互联网环境差异,虽使用了实名制,但缺乏系统健全的信任保障机制,使用了实名并不代表社交就有了诚信保障,实名制反而会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社交负担。未能很好的满足用户对个人隐私保护这一最真实的内心需求也是导致客户忠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1.2 网站同质化严重

中国 SNS 网站相对缺乏创新、抄袭成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

①产品模式同质化

Myspace在国外获得成功之后,我国逐渐出现了类似于Myspace的SNS网站,以腾讯QQ空间为首的SNS网站的借鉴和模仿,国内催生出一大批模仿者,如碰碰网、uu地带、猫扑等,它们在页面、组件、功能、游戏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有Myspace的痕迹,这些网站产品都大同小异,缺乏产品特色,就导致各网站所提供的内容相似度提升,加重了同质化倾向,更加难以盈利。可以说,大部分复制Myspace的SNS网站最后都因盈利问题无法支撑而化为了泡影。

②网站域名侵权

域名是企业和互联网之间最直接的纽带,是企业在互联网上的商标,也是无形扩展企业品牌外延的主要载体。然而,国内多数SNS网站品牌定位存在同质化倾向,部分网站甚至抄袭网站域名和网站名称,这不仅不利于个性化品牌的营造,也不利于网站核心竞争力的发掘,更加失去了创造盈利的保障。

1.3 盈利模式单一

在SNS网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中,盈利模式的问题是不容许忽视的。

①盈利模式单一

网络广告不仅是互联网领域也是国内SNS网站的首要盈利方法,目前社交网站虽有不少盈利模式,例如增值服务、移动联合社区等,但总体来看盈利模式还显单一,这导致社交网站独有的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有的属性在盈利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发挥,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SNS网站的盈利能力下降,使一些网站面临倒闭的风险。

②新型盈利模式不易接受

会员制收费对企业是一种重要的盈利模式,对大多数用户来讲却是不受欢迎的一种方式,原因在于:一是我国 SNS网站在发展初期基本上都采取的是免费提供服务的方式,用户已养成了免费的习惯;二是网站提供服务的同质化不能成为用户为其支付费用的资本。相反,收费可能会导致客户流失。

1.4 网站价值链不够长

价值链理论同样可以应用到SNS网站的发展上来,SNS网站是以用户的人脉为其动脉,但SNS网站真正的盈利所在应该是附在动脉上面的各种组织,即它所提供的各种可以转化为盈利的举动。

随着网络软、硬件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SNS的发展趋向复杂化,越来越丰富多彩。SNS为网络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分享和互动成为关键,它不仅仅是娱乐的一个平台,还蕴含着无限的价值有待挖掘。SNS网站的价值链越长,可衍生的盈利模式就会越多,国内SNS网站目前盈利之所以困难,就是因为大部分SNS 的价值链不够长,投资点不够多。

2 中国社交网站SNS盈利模式展望

就目前国内SNS网站来讲想要获得更远的发展,关键问题就是总结过去和现状,借鉴国外SNS网站的盈利模式,对我国SNS网站的未来盈利模式做出探索。本文认为,SNS 网站除了自身网站需要产品创新和建立系统健全的安全机制外,未来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四结合,一对接”:

2.1 与电子商务结合

现今网上交易已成为一种流行,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是有一定数量的用户。SNS网站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核心优势——用户,其本身作为社交平台、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和人气,而细分的SNS社区,用户更有针对性。这些特色与开展电子商务的需求相契合,若SNS网站整合内部优势,融入电子商务的网上销售,则可以拓展出新的商务盈利基点。

目前国内很多SNS网站正朝这个方向发展。开心网引入了特价机票查询、电影票购买、团购等第三方实用组件,与第三方进行盈利分成;世纪佳缘目标是做婚庆行业的 B2C平台,传统的线下婚庆和婚庆相关的公司等均可在网站上搭建自己的销售平台,世纪佳缘从中提成。

2.2 与搜索引擎结合

独立的SNS网站很难盈利,SNS网络本质是互动交流,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需要靠盈利来发展。把SEO搜索的盈利模式引入SNS网站中,可以实现搜索引擎结果精准性和目的性优势与SNS大数据和互动性优势的结合,一定程度上为SNS打破盈利难的僵局。

通过社交网络来做搜索有以下优势,一方面内容以用户自身生成为主,也可在搜索结果页面看到亲朋好友或陌生人的直观评价,或是在“用户好友圈子”里进行搜索,可信程度会更高,用户接受与认可效应会更强;另一方面SNS网站用户互动性也可充分满足用户的沟通需求。SNS网站与搜索引擎结合的模式精准营销效果更好,转换率更高。

2.3 与视频网站结合

面对内外双重冲击,如何保持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成为了SNS增加盈利的关键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调查了解网络用户的关注点在哪里?在综合性门户媒体影响力日益下降的情况下,社交媒体更受到网民的青睐,社交媒体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也与日俱增,SNS、视频等网站已经在国外的网络推广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移动4G时代,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模式也有很大的创新,形式除了以往的文字和图片,包括视频、动画在内的各类媒介形式更是网民的首选。这些都为SNS网站与视频网站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国内SNS网站而言,与视频网站结合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也将有利可图。在这个领域尝试的有优酷土豆、还有曾经宣称不做UGC的爱奇艺,期望从中分得一杯羹。

2.4 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了SNS网站新的盈利方向。一是手机持有者的数量大大超过了电脑用户;二是手机用户上网的活跃度很高,据BuzzCity的调查资料显示,其移动社区My Galnma的用户活跃度很高,90%以上的用户每天至少登录一次,50%以上的用户每天登录次数达到5次或以上,而62%的用户每天的登录时间大约在30到60分钟之间。人人网、开心网均开发了手机wap版,并与手机终端制造商进行合作,网络社区向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拓展成为SNS网站发展的新转折点,拓宽了社区营销的发展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客户的流失。

2.5 对接开放平台

开放平台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SNS网站想要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就需要提高用户体验,使自己平台上有足够多的应用。

①第三方社区应用(APP)

随着社区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用户需求多元化、个性化趋向的显著,社区服务商的独立开发能力已经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需要开放SNS网站这个大平台,开发第三方社区应用,使得SNS网站的盈利更上一层楼。如可口可乐与第三方共同设计的某款APP在国内的某社区得到了上百万用户的安装使用,以及几百万的用户推荐,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②与门户开放平台对接,即开发者做一次平台适配就可以接入两个平台

这种方式即可以增加SNS网站竞争的筹码,也可以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形成网站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SNS与门户开放平台的双赢。这种方式有SNS网站尝试并取得成功,开心网曾与腾讯网“联姻”,并实现了开放平台的对接,双方都增加了新的一条盈利途径,看来盈利模式还是需要结合企业情况不断探索。

SNS 网站从兴起发展到现在,其本身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虽然SNS网站主流功能逐渐被认可,但商业模式还有待挖掘。作为一个互动性很强的新式网站,SNS网站未来的盈利趋势还是可以预见的,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闫幸.SNS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10(11).

[2]孙志伟.我国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研究[J].经济论坛,2012(06).

[3]李晶.社交网站的发展现状及赢利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0(19).

[4]金恒.电子商务网站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营销,2012(08).

[5]徐艳秋.国内SNS网站盈利模式比较及新模式探讨——以人人网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3(06).

[6]李逸平.基于电子商务的SNS赢利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1(15).

[7]李广春.社交网站盈利模式与发展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9).

作者简介:

生产盈利 篇3

近年来, 中国SNS市场雏形已基本形成, 包括以城市白领为主的开心网、Myspace, 以校园学生为主的人人网、QQ校友, 以商务沟通为主的51网、XING网等。相比这些友情导向 (Friends-Driven) 的SNS, 豆瓣网具有个性化的特质。豆瓣作为兴趣导向 (Interest-Driven) 的SNS, 以其独特的服务模式吸引了大规模大学生和城市白领群体用户, 其盈利模式与其他SNS也存在极大差异。本文将具体分析比较豆瓣网和其他SNS, 评估豆瓣网的盈利潜力, 并根据其自身特色和目前盈利模式探讨其未来盈利策略。

1豆瓣网盈利潜力分析

目前互联网上各类网站的盈利方式层出不穷, 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广告分成、信息推送、会员收费和虚拟物品交易。这些盈利方式在操作上略有不同, 但其本质都在于依赖广大用户, 或者广大用户衍生出的其他服务。以广告分成为例, 广告商与网站签订协议, 将广告 (图片、滚动字幕等) 嵌入网站中, 广告商按广告被点击或浏览的次数向网站支付相应费用。网站越大的用户群体会带来越高的广告点击量 (浏览量) , 也即带来网站越高的盈利。因此, 通过精致或者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体是大多数网站运营的基本思路。在这一点上, SNS网站也不例外。

当前除了Facebook这样少数顶尖SNS网站外, 大多数SNS网站的盈利模式还较为单一, 一般以广告分成为主, 通常以用户点击量为计费标准, 网站的收入与用户流量成正比。这就决定了SNS网站对用户流量的高度依赖, 一个SNS网站的盈利能力基本和其用户流量对等。本文采用IC法衡量SNS网站盈利能力, 并以此指标将国内SNS网站代表, 人人网、开心网与豆瓣网进行对比分析。

IC为Income-Click的缩写, 其中Income表示网站 (年) 收入, Click表示网站日均页面点击量, 用I/C作为网站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 该指标反应网站将点击量转化为盈利的能力。对于一定值C来说, 网站的盈利能力越强, 其能产生的盈利越多。下面我们以2010全年为例, 分析计算人人网、开心网与豆瓣网的I/C, 如表1:

表1可以看出, 豆瓣网与另外两个网站相比, 其盈利能力较弱, 许多点击量没能有效转化为网站收入, 网站的盈利能力未得到充分开发。

由此我们认为豆瓣网尚具有较大盈利潜力。

(网站收入来自网络公开数据, 日均点击量取自权威机构Alexa)

2盈利潜力挖掘方向

由第二部分可知, 豆瓣网具有较大的盈利潜力, 本部分我们以定量的方法深入寻找豆瓣网盈利潜力的挖掘方向。SNS网站的发展经过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以Myspace为代表的第一代SNS网站、以Facebook为代表的第二代社交网站, 以Twitter为代表的第三代社交网站。国内对应时期的三个代表网站分别为:聚友网、人人网和新浪微博。

SNS网站的理论基础为六度分离, 其目的在于通过虚拟的线上成员的互动模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社交生活。SNS用户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某些方式, 如好友关注、日志发表、视频分享等, 与其他用户发生关联产生交互。在SNS网站中, 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 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和互动。对SNS网站整体而言, 其中用户主动自发的交互行为越多, 则网站整体的交互性越强, 强大的交互性对外的直接表现即为网站SNS服务的火爆。

下面我们以国内三个时期的代表SNS网站:聚友网、人人网和新浪微博对不同时期SNS网站互动性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

这里简单介绍定量分析方法。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概念:交互事件。交互事件是用户自主发起的, 能与其他用户产生 (或有潜力产生) 交互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用户关注好友、用户发表、用户分享视频等等。我们将一个用户的所有 (贡献度较小的忽略) 交互事件的数量加和, 作为一个用户在该网站上的交互性指数, 以此衡量单个用户的交互性强弱。

对于每个网站, 我们随机选取30名用户作为统计对象, 算出每一位用户的交互性, 然后计算30名用户的平均交互性指数。由于这30名用户是随机选取的, 所以我们认为他们交互性指数的大小可以近似代表整个网站的交互性强弱, 下面三张表为详细数据。

我们将用户的交互性事件划分为两类:交往范畴、关注范畴。交互性事件中的交往范畴主要指关注好友、被好友关注等以人际交往为主线, 能够体现用户人际交往范围的事件;与事相关的交互性事件则指以兴趣关注为主线, 能够体现用户关注兴趣点的事件。然后以交往范畴为X轴, 关注范畴为Y轴做出数据点状分布图, 如图1:

作出3类点的中心点如图2:

通过以上分布图, 我们可以发现, 从最早的聚友网到前不久刚刚上市的人人网, 再到如今非常火爆的新浪微博, SNS网站发展总伴随着网站内部互动性的增加, SNS网站始终朝着提升内部互动性的方向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网站内部的交互性越强, 越能吸引用户长时间在线, 增强网站的用户粘性, 进而创造网站利润。

下面我们附上豆瓣网的用户互动性数据和中心点图与上述三网站的对比 (如图3, 图4) 。

由上图可以看出, 豆瓣网的网站互动性介于聚友网与人人网之间, 与新浪微博具有较大距离。

3潜力挖掘面临问题

豆瓣网热点服务项目较少, 且其热点服务项目的交互性较弱。豆瓣的热点服务主要集中在推荐、电影、音乐和书籍这四项。而这四项服务中, 电影、音乐和书籍的分享比价服务不构成豆瓣用户之间的直接交互行为, 而推荐服务也只能形成用户之间间接的交互行为。从我们的统计中得知, 包括豆瓣电影、音乐和书籍分享比价服务在内交互性较低的服务, 促成了豆瓣用户约42.56%的用户行为, 这意味着豆瓣用户近半的操作行为只产生了极小的互动效应。较之人人和微博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状态”, “评论”, “转发”, “@”之类容易形成巨大点击量和用户直接互动的服务, 豆瓣存在明显劣势;

豆瓣网缺少用户之间私人交流渠道。由于豆瓣网是兴趣导向, 而非友情导向的SNS, 不强调建立用户之间的私人交流渠道, 因而豆瓣在用户交流即时性、针对性方面都不如人人网和新浪微博。在交流即时性方面, 豆瓣没有人人网和微博上的即时提醒功能, 必须刷新页面才能看到新的回复;在交流针对性方面, 豆瓣不能单独回复他人评论或留言, 对某个项目的回复会显示到所有之前对此项目回复过的用户页面上 (唯一支撑豆瓣用户一对一交流的方式是私信) 。导致豆瓣用户个人与其友邻的私人交流较少。

豆瓣的友邻单向关注模式极大减弱了用户交互性。首先, 单向关注模式导致网站内部信息流动速度较慢, 信息容易在高度中心化的网站局部流动, 但很难流动到网站其他部分, 难以形成整个网站的信息整合共享, 从侧面导致网站内部交互性不足。其次, 豆瓣以其兴趣导向为网站特色, 用户们根据个人兴趣聚集。由于豆瓣用户自身与被关注的人之间不一定相互认识, 用户之间的直接交流行为较之人人和微博也明显更少。比如, “说说”和“留言”此类直接与友邻们交流的行为在豆瓣上仅占用户行为的10.18%, 而同类数据在人人上所占的比例达到了41.41%。这些直接说明, 豆瓣网的用户交互性在SNS中明显较弱。

豆瓣服务项目之间关联度小, 限制网站整体内部互动性。豆瓣服务模式多样, 包括电影、音乐、书籍分享, 二手买卖, 豆瓣电台等方面。这些服务内容主题分散, 切彼此相关度较小, 导致网站内部整体服务结构松散, 而各类服务自身却形成高度“中心化”, 没有形成一体化的网站服务模式, 导致网站内部各版块的资源难以整合, 也不易在整个网站内部进行共享, 这从侧面影响了豆瓣网的交互性的提高。

豆瓣网对其用户的行为引导力较差。作为web2.0网站, 豆瓣赋予了用户极高的自主性。比如, 用户可以自主成立并管理小组, 任意添加、编辑影视、书籍和音乐信息, 添加标签、评论。因而, 用户行为对网站内容和流量分布具有极大影响, 而网站对用户活动干涉程度低, 网站管理者基本不参与网站具体内容的编辑, 基本没有引导用户行为的主动权。并且, 豆瓣用户以受教育程度高的大学生和城市白领为主体, 占到全体用户总数的73%。这部分人群性格成熟, 个人兴趣点明确, 习惯自主选择信息源, 因而他们的显性兴趣自然得以高度关注, 而其隐性兴趣却容易被忽视。在此情况下, 豆瓣网对用户行为的引导力却十分有限, 这样进一步加剧了豆瓣用户的活动空间局限性和交互性不足的问题。

4豆瓣网未来盈利策略

(1) 加强兴趣圈内部盈利能力。

豆瓣网自创立以来, 一直将兴趣导向作为其网站特色。用户因为某个方面兴趣 (电影、读书、音乐等) 成为豆瓣用户, 具有相同兴趣的豆瓣用户之间互动频繁、联系紧密。许多豆瓣线上线下的活动都是基于这样的相同兴趣进行。这是豆瓣提供较早、较为成熟的服务项目, 他们是豆瓣网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豆瓣网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这些服务, 稳中求变, 在维持现有服务的基础上, 适当加强该部分的用户互动的即时性和针对性, 可以开设一对一回复功能, 留言回复即时提醒功能, 开发友好易用的APP应用等。在保持豆瓣现有风格的前提下, 尝试更接近于SNS的改变, 从现在的用户流量中寻找到更多的赢利点。

(2) 鼓励兴趣圈际互动。

豆瓣的用户大多以兴趣圈、兴趣小组的形式聚集活动, 对于兴趣圈以外的事物缺乏关注, 不同的兴趣圈就像漂浮在信息海洋中的孤岛, 与外界缺乏信息上的交流, 更难以产生互动。这是造成豆瓣网内部交互性低下的主要原因, 目前豆瓣网自身的结构特点仍存在不鼓励甚至排斥用户跨圈交流的机制 (如不鼓励用户一对一的交流等) 。

豆瓣从2008年就提出了“去中心化”的口号, 并由此开始了“豆瓣广场”、“豆瓣九点”等一系列尝试, 但是此类的尝试并没有为豆瓣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很多用户的活动范围依然局限在少数几个服务领域中。要打破兴趣圈之间的这种壁垒, 挖掘出兴趣圈之间的有效互动, 需要首先在结构上进行较大改变。同时提供倡导圈际互动的新型服务, 豆瓣目前正在推行的阿尔法城等应用就是很好的尝试, 鼓励了不同圈际的用户的交流, 并通过“定期续租”等方式加强了用户在网站内部的流动性, 还尝试了了用户兴趣和商业模式的结合。要实现豆瓣网整体内部资源的充分共享, 还需要更有力的“去中心化”措施, 以鼓励不同圈际的用户进行更加有效的交互活动。

(3) 挖掘潜在互动点。

对于用户而言, 其兴趣分为显性兴趣和隐性兴趣。显性兴趣是会被用户意识到的兴趣, 用户会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寻找与自己兴趣相切合的人和事, 不同的SNS网站本质上是在不同侧面满足这一点。而隐性兴趣是指那些用户自身并没有意识到的兴趣, 在看到或参与之前, 用户不会认为这些是他们兴趣的一部分。然而一旦他们体验过, 这种隐性兴趣就会显化, 成为他们显性兴趣的一部分, 进而成为用户之间的潜在互动点。SNS网站在加强用户互动性的过程中, 需要更多关注用户隐性兴趣, 应通过加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网站的交互行为的方式提高用户参与度, 增加其隐性兴趣显化的几率。

从豆瓣网2009引入的“品牌俱乐部”可以看出这种挖掘潜在兴趣点的方式非常适用于豆瓣网。在“品牌俱乐部”的平台上, 各个品牌可以可发布日志、上传照片、发起讨论, 以此方式来发布品牌信息, 推广品牌产品, 发起品牌活动。对于品牌而言, 也得以通过这种方式, 掌握了大量具体准确详细的用户资料, 甚至将部分豆瓣用户转化为他们的品牌粉丝。对豆瓣而言, 这种活动方式加深了用户与豆瓣网的交互程度, 突破了网站与用户的虚拟交互的限制, 深入到了与用户在现实中实现交互活动的程度。

类似这种开发用户隐性兴趣点的模式可以扩展到豆瓣网的其他服务项目, 在“豆瓣同城”和“豆瓣电影”、“豆瓣音乐”、“豆瓣读书”中寻找结合点, 培养并拓展用户的兴趣点, 从而扩大用户在豆瓣网上的活动范围。这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粘着性, 提高用户忠诚度;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用户兴趣圈, 增加互动可能, 最终寻找到新的盈利点。

摘要:SNS网站经过几年的迅猛发展之后飞速扩张, 已逐渐成为整个互联网大势所趋, 但其在盈利方面仍然存在较为尴尬的境地, 盈利模式匮乏, 各个SNS网站都需要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以求进一步的发展。以豆瓣网为例, 阐释了豆瓣网运营的特点, 并分析了其现有的盈利模式, 将其盈利能力与人人网、开心网进行横向比较, 挖掘其在盈利能力上的缺陷, 并以定量分析方式比较其相对聚友网、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的网站用户互动性强弱, 以探求其用户交互性和盈利能力上发挥潜力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讨论和展望了其未来可行的盈利策略。

关键词:豆瓣网,盈利模式,定量分析,用户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晶.社交网站的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 2010, (19) .

[2]王亮.SNS社交网络发展现状及趋势[J].现代电信科技, 2009, (6) .

[3]王乐鹏, 李春丽, 王颖.浅析SNS网站的盈利模式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2010, (5) .

[4]胡昌平, 胡吉明, 邓胜利.基于Web2.0的用户群体交互分析及其服务拓展研究[J].探索交流, 2009, (9) .

[5]傅伟.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特性分析——以豆瓣网发展为例[J].东南传播, 2008, (12) .

[6]李枫林, 张银.Web2.0环境下基于SNA的用户信息行为过程建模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1) .

[7]陈丽菲, 施隽南.成功的[豆瓣]营销模式[J].编辑学刊, 2011, (1) .

[8]陈利双.试析校园SNS网站盈利模式及出路——以校内网为例[J].新闻世界, 2009, (11) .

[9]成功.网络社区营销思维方式案例[J].现代营销, 2012, (1) .

[10]都薇.中国SNS网站盈利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9.

企业“弱”盈利 篇4

盈利压力大于2008年

《新理财》:您个人认为,现在与2008年金融危机时相比,企业的发展环境要好些了吗?

刘庆年:从大环境来看,虽然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但是当时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包括对企业各种扶持、技改补贴,从中央财政、省市区的财政拿到的补贴比较多,我们企业大概获得了2000多万元。在这样的扶持下,我们企业的发展感觉还可以,没有感觉到困难很大。

但是近两年,国家政策性的补助相比少很多。财政支持没有以前力度大,加上金融部门信贷紧缩,贷款利息提高,比2008年感觉压力更大。

《新理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GDP降速为7.5%,这释放了一个什么样的讯号?您对今年的经济有信心吗?

刘庆年:还是比较有信心的。我个人认为,降速后经济发展质量可能更好一些,有利于企业进行结构调整。

“虚实”利益结构失衡

《新理财》:您从事的是传统的纺织产业,一直专注于实体经济,有没有想过开创其他领域,比如房地产、资本运作等等,同时怎样看待现在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

刘庆年:这些年来,许多企业向利润高的产业发展,把原来的主业都压缩了。

我们企业依然以纺织业为主,没有搞房地产开发、小额贷款公司和其他产业。因为纺织服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虽然这个产业的盈利空间不大,但是在国内乃至国际来讲,什么时候都需要穿衣服。所以我们坚定把纺织服装这个主业做大。

现在看来,国家提倡实体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是十分正确的,否则每个企业把主业丢了,都去搞房地产,去做高附加值的产业,那么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的产业谁来做?市场就会因为产品短缺,出现不稳定。应该讲,我们目前做大主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新理财》:现在民间资本非常活跃,民间资本应该如何管理好?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究竟是利还是弊?

刘庆年:从我们周边来看,有高利贷这种现象存在。例如有的企业到银行贷款比较难,资金不足只能通过民间资本的方式来发展企业,利用亲朋好友,社会关系借贷,高于银行两倍利息来借贷。

风险主要由企业自己把握,他们的借贷对象,认为比较信的过的。如果企业发展的很不错,可以按时付息,我所了解的企业有这样的借贷,但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这种方法对企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新理财》:企业现在从银行贷款难不难?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不高?对于银行的信贷政策,您有哪些建议?

刘庆年:我们的企业在当地四家国有银行都有贷款,企业信用比较好,有不动产抵押,银行愿意贷给我们,但是有的是基本利率上浮10%,有的是20%,甚至30%。同样是国有银行,按道理讲,应该是同一个政策。

现在每个银行的盈利已经很高了。银行基本利率的上调,增加了自己的盈利,但加大了企业的成本,我们认为银行不应该在基本利率再搞上浮,国家应该对银行制定统一政策。

减税可调整企业与工人利益

《新理财》:企业要发展,财税的支持很重要,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能更为重要。

刘庆年:对。财税方面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尤其像2008年财税这块的补贴还是很多的,包括今年也提出一些结构性减税,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在范围上还要加大。

过去我们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是按照11%来,后来经过企业普遍要求,退税增加到17%。现在出口形势不太好,大部分转内销,希望能降低纺织服装的税负,来扶持它。过去不重视纺织产业,把它当作落后产能,金融危机后,作为夕阳产业进行压缩的,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它列入了振兴产业。

《新理财》:对于江苏箭鹿这样的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发展面临着哪些主要难题?

刘庆年:主要是招工难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我们一家企业面临的难题。我今年“两会”有一个提案就是《关于化解招工难、就业难问题的议案》。现在不仅仅是大学生,连一般的农民工都不愿意到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来。

人家不愿意到企业来,尤其不想到纺织服装企业。我们想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和福利待遇,来吸引就业人员。但我们又是微利企业,过分提高福利待遇成本承受不了,希望在稅收政策给一定的优惠,以此来化解提高职工工资待遇后成本承受能力,改变招工难的问题,为国家吸引大批就业人员和出口创汇,使这个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链接

针对刘庆年代表提及的传统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有关专家认为,“招工难”问题是社会和产业处于转型期的必然现象,需要客观分析,积极化解。

要解决“招工难”问题,专家认为,传统纺织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尝试。

第一,突破纺织行业的发展瓶颈,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创新。第二,注重纺织技术人员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分层次,对于纺织企业大面积缺少的一线挡车工,应大批量进行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应该具备实用性和时效性。对于纺织行业高端人才,可以进行个性化培养。第三,提高员工待遇,留住纺织人才。所谓提高员工待遇不光是指工资的增长,还包括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放开对技术人员的落户条件、提高员工福利、提高公共福利及环境的保护、提高高端人才购房优惠政策、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优化等。第四,通过税收优惠和奖励机制来激励企业创新。企业要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靠不断的创新。因为创新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但对整体企业的竞争能力是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所以政府应出台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来为企业的创新提高生存的土壤。第五,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更加注重文化和精神的需求,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外来人口更好地生活在城市里,更好地在这里就业,最终成为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产盈利 篇5

钱强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UDG联创国际首席总建筑师

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前期生态节能的投入、对社会的开放程度, 一定会得到回报, 而且这个回报不仅仅来源于社会, 来源于消费者, 也会来源于自然。

今天沙龙的主题非常切合当今中国市场的现状和需求。UDG联创国际是国内较早接触城市综合体设计的建筑设计公司之一, 近几年来公司总业务中有近40%的商业和城市综合体设计项目。2004年开始, 我在东南大学辅导本科四年级的城市综合体的课程设计, 两年前许多高校开始将城市综合体作为本科生高年级的课程设计, 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中也频现与城市综合体相关的题目。我们现在的研究正在紧跟市场的需求, 希望逐步推动城市综合体健康有序地发展。但由于中国城市综合体的起步较晚, 缺少对市场的前瞻性预判, 对消费行为以及商业空间细部等的研究和实践也相对滞后。本期《城市建筑》选择该课题, 将大家的研究成果集中展示, 可以促进彼此的互动和学习。

我认为研究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关于城市综合体缺乏生态层面的研究, 对于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也谈及很少。二是现在一谈城市综合体就是商业策划和建筑设计, 对商业建筑的室内设计, 如店铺和餐厅的布局、照明、标识、柜台等关注不够, 其实在营造商业氛围方面, 室内设计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三是关注电子商务以及传统的商业空间如何应对这种新的商业模式的挑战。2010年《城市建筑》举办了以“商业建筑”为主题的概念设计竞赛, 评审时我发现有1/5的作品与“电商”有关, 年轻学生思想鲜活、紧随市场动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商”对未来的实体商业空间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何去应对, 也是需要我们去做很多踏踏实实的研究。

结合本次沙龙的主题, 我来开个头。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的大阪难波公园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案例, 今天我想谈谈其屋顶花园的相关数据。《日经建筑》2010年11月号的《能够产生92亿日元营业额的绿化》一文介绍了大阪难波公园的屋顶花园在建成7年以后产生的经济效应。5 300 m2的屋顶花园, 需要8名日常管理员工, 日常维护花费很高, 占整个建筑管理费用的3%, 比例很高。但是屋顶花园聚集人气、吸引客流和品牌宣传的效应非常显著。

其中有两个调查数据非常有意思。

一个是2009年大林组对建成7年后的屋顶花园进行的调查, 确认栖息有14种鸟类和93种昆虫, 说明这里已从人工绿地变成了接近自然原生态的空间, 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另一个是日本建筑研究所住宅/都市研究小组的调研成果。调研时间是2009年11月7日 (星期天、晴天) , 调查对象是18岁以上来购物的消费者, 问卷内容有来店动机、与屋顶绿化的关联度、消费或预计消费的金额等, 由此计算出难波公园一年因屋顶花园的效应可以产生92亿日元 (约7.4亿元人民币) 的营业额, 约2亿日元 (1 600万元人民币) 的营业利润。

这个案例充分回应了今天的主题之一——直接盈利空间与非直接盈利空间的功能关系。城市综合体设计中前期生态节能的投入、对社会的开放程度, 一定会得到回报, 而且这个回报不仅仅来源于社会, 来源于消费者, 也会来源于自然。

王怀昌

RTKL设计总监

更多对于非盈利空间的营造恰恰是对盈利的重视, 追求“可持续的盈利”才是商业设计之本。

我以万象城为例, 谈谈对盈利空间和非盈利空间的理解。深圳万象城是内地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综合体项目, 其购物中心单体营业额在全国排名前三, 其滑冰场由于占用面积大, 相比普通商铺的投资回报率就低很多, 但它为市民提供了新的娱乐聚会场所, 不再仅仅只有电影院一个选择。目的在于以非盈利的空间带动盈利, 用公众性的空间吸引人流, 促进整体价值的提升。

以下我想和各位交流RTKL在商业综合体项目中的几个设计概念:

一是“社区”的概念。把大型的商业项目进行社区化的改造, 更加接近人们熟悉的尺度。零售旗舰店从百货商场衍生出餐饮、娱乐等功能, 如今已发展成社区聚集地。综合体的核心业态一定是商业, 附加办公、酒店, 甚至住宅。参考国外一些购物中心的做法, 为了承担社区聚集空间的作用, 建筑师将大型购物中心的顶棚掀掉, 将之分解成若干小型商业建筑。

设计综合体项目时, 业主往往会问我们一个指标——可租售面积与整体建筑面积的比率, 也就是租售比。关于中庭空间、绿化场地、溜冰场等非盈利的共公性空间如何与商业空间结合, 我们也做了很多探讨。例如菲律宾的Green Hills项目, 我们采用“反mall”的做法, 结合地形塑造商业综合体内部热带雨林式的自然形式。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森尼韦尔城镇中心项目, 依据地块商业性质也应该做成哑铃式布局的封闭体量, 但是考虑加州宜人的气候我们还是将体量拆散开来, 设计成街区。

二是餐饮业态的“慢餐”改革。慢餐包含诸多意义, 譬如高品质的食物和怡人的就餐环境。之前我们经常把餐饮放在综合体的顶层或者地下做一个美食广场, 现在我们通常会将美食广场放在非常中心的位置。例如上海新近开业的K11购物中心设有都市农场, 整体业态也以高品质的餐饮为主以营造人们乐意去体验的场所。以前的综合体设计很少考虑餐饮空间, 大多是“填空式”的安排, 往往会出现人流组织不合理、消防不合规范等诸多问题, 如今的设计会将餐饮作为主题, 面向中庭开放。

三是绿色零售。所谓绿色零售不是仅指屋顶花园的配置, 而是将商业建筑做成绿色建筑。例如日本的Lalaport购物中心Kashiwanoha店超越了顶级CASBEE评级, 不仅以宏伟的楼梯、玻璃中庭和供社区活动的户外庭院吸引不同的客户群, 而且在中庭内种植植物, 应用绿色技术。再如Yas Island购物中心位于气侯炎热的阿联酋, 可能不具备非常完善的生态系统, 但项目集合了本地区的耐用材料、高性能的遮荫策略、运营和有机污物管理、可持续租户装修设计标准以及降低光污染的措施, 旨在综合体内部提供非常舒适的环境。

四是交互式零售体验。交互式零售体验始于网上购物, 随即延伸到实体店。为减少电商对实体店的影响, 综合体设计不得不增强空间给人的场所感、于家中无法获得的体验以及综合性服务, 例如, 韩国釜山的现代百货商场应用LED照明技术塑造动态立面, 有活动时灯光打开, 白天灯光关闭。还有利用新技术手段鼓励店铺及商品的虚拟和实体交互, 例如苏宁易购正在做一个活动:网店和实体店的商品价格相同, 顾客可以在网上购买去实体店取货。电商越来越发达, 实体店的危机就越来越严重, 商家也会积极寻找商机、发现市场, 比如在网上查询餐厅的位置、入座率, 甚至在网上排号。

五是零售环境的循环再造。我们在国内为百盛、太平洋等传统百货商家提供升级服务, 在一些老的综合体内部加入美食广场, 加强零售空间与主力店的联系。在大型综合体设计中, 我们比较排斥万达的操作模式——追求商业利润的最大化, 往往忽视了对空间、商业品质的探寻以及对绿色技术的运用。商业建筑是强调资金快速流转和回报的项目, 但在空间形态上需要辅以宜人、充满魅力的气场。

最后我想说, 今天设计的作品要在几年后建出来, 这期间市场会发生变化。像成都这种次一线城市目前在建和规划的综合体项目就有70多个, 5年以后项目都能获得商业的成功吗?这是值得忧虑的。中国的商业项目尤其综合体项目的未来趋势就是对现有设施的改造和升级, 这一点在美国已经得到了验证。如何使综合体保持相对稳定的活力, 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盈利与非盈利空间之间, 结合上述几个概念去平衡, 更多地考虑非盈利空间可以抵抗未来商机的变化。对于非盈利空间的营造恰恰是对盈利的重视, 追求“可持续的盈利”才是商业设计之本。

沈箭

凯里森中国Callison China副总建筑师, 设计总监

商业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的本质不同在于它具有金融工具的功能, 追求最大效益是它的本质。

我觉得今天沙龙的题目对于“盈利”与“非盈利”的划分值得商榷。

商业开发项目与其他项目的本质不同在于它具有金融工具的功能, 追求最大效益是它的本质。而且以中国市场来看, 商业综合体开发从初衷到现状是不可能不盈利的, 无非是多少、快慢, 无非是直接或间接, 隐性或显性。即使有非盈利, 也是“伪非盈利”。在中国商业建筑从开发到设计都普遍处于初级阶段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关注商业综合体在建筑设计中如何做到最高效的原则, 而不是舍本求末, 陷入建筑师的窠臼, 只去看一些我们比较热衷的方面。今天沙龙题目在关注“盈利”这件事情, 我们不妨以在商言商的态度来谈一谈商业综合体。

我今天不代表公司凯里森中国, 只是基于自己的实践经验, 粗略谈一些在工作中的体会和认知, 都是常识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无非是几大功能。举例说, 一个占地5 hm2容积率为8的地块 (现在很多地块容积率要做到8、10、12) , 总建筑面积40万m2, 其中购物中心占10~15万m2, 办公占10万m2, 酒店占4~5万m2, 再加上10万m2的SOHO公寓等。深究一下这些配比关系怎么来的呢?都是金融、投资、顾问公司, 如五大行 (JLL、CBRE、DTZ、Savills、Colliers) 算出来的, 目的就是盈利。

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发展趋势是持有的, 但是由于资金的压力或各种其他原因, 可能会出售一部分。总的来说, 盈利模式是租赁而不是销售, 这样就有一个回收期的问题:酒店较慢10年或10年以上;商场5~10年;办公楼需要的时间介于商场和酒店之间;住宅公寓马上能套现。商业建筑规划设计就是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实物体, 这里面有原则、有经验、有技巧, 但本质是金融工具, 赚钱机器, 是真金白银的产品, 一定程度上是反建筑的。商业综合体从全程来看无论是投资力度、周期、还是复杂度, 都随市场变化而产生多变性;顾问公司的多少, 对设计的专业度要求以及建成后的运营等, 与其他类型建筑开发相比不是一个量级的, 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一个主力店占2.5~3万m2, 电影院占5 000 m2, 租金较低的餐饮占1万m2;剩下赚钱的就是一些小铺, 真正赚钱的也就2万m2, 所以这些小铺的设计就需要非常重视, 例如进深、面宽等的研究。

查君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部主任

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开发商、政府做非盈利空间, 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两者之间的比例与目标定位有关系。

2002年左右, 我开始接触城市综合体项目。我们院比较重视这类项目, 成立了城市综合体工作站, 也陆续推出了一些研究成果。我个人是从规划的角度参与相关的研究。

今天的题目应该有一些界定。一是“城市综合体”, 中国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中的开发内容特别多, 今天的题目更应该称为“商业综合体”。二是“盈利与非盈利”, 我个人认为不存在盈利与非盈利空间的明确区分, 应该是直接盈利与非直接盈利或间接盈利的关系。

我们通常接触到的开发商、政府做非盈利空间, 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两者之间的比例与目标定位有关系。我认为就目前来说, 二三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 关注非盈利空间少一些, 相反, 一线城市的城市综合体对非盈利空间的关注相对高。这其实是以质换量的道理。

接下来我从城市的角度谈谈我对综合体的认识。商业综合体与原有的城市综合区区别不是特别大, 只是现在因为土地价值升高, 更加要求利用的集约和高效。之前大家也提到了, 综合体的发展趋势会和当前境况不大一样, 电商的出现改变了商业模式, 会影响城市商业区的布局以及商业街的格局。从城市的角度来讲, 如果互联网做得更到位, 电子商务更加安全, 网购商品会从低端商品慢慢向高端商品发展。这种情况下, 城市综合体会更加讲究体验和感受, 商业的直接盈利空间会更小, 可能不再追求赚取利润, 而演变为体验的主题, 即商品销售不在综合体里完成, 而是通过城市郊区便捷的仓储物流发放, 这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内的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快递费用比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商的发展。但当人工成本提高以后, 目前的消费模式会不会改变?形式会是什么样?前面专家学者也提到过要有弹性的、适应性的设计。考虑到以后的改建、改变, 商业空间中的盈利空间和非盈利空间应保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目前的改造、改建, 尤其针对高强度开发的形式, 确实很难, 不像低密度, 修、改、拆, 实在不行推倒。高强度开发后要怎么改?一旦改造不好就会出现类似于国外的贫民窟。

现在很多综合体与地下轨道站点是结合的, 这也是综合体选址的重要因素。地下空间开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一旦建成就基本不可能再改。这样的话, 地下空间不可改, 地上空间开发强度又很高, 改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而弹性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体的开放程度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课题。这与开发商的目的有时产生冲突。综合体像一个小城, 各种生活形式在里面都有体现, 设计往往追求高端, 表现出来“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某种程度的隔绝, 造成了对立的局面。政府一直在讲“美丽中国”、“大众参与”, 但是开发商并不一定想要这样。综合体是否能多提供一些公共空间开放给大众, 鼓励大众参与呢?

徐栋

UDG联创国际设计总监

盈利是通过账目计算出来的, 目前大多开发商是先算账再开发, 而非盈利这部分是没办法计算或者控制的。

盈利是通过账目计算出来的, 目前大多开发商是先算账再开发, 而非盈利这部分是没办法计算或者控制的。具体来说, 像钱总提到的难波公园为什么没有其他项目去效仿?或者说, 不是每个开发商都愿意这么做, 是因为他不知道做绿化公园的回报是多少。再比如冰场, 不是开发商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是在很多项目的实践积累中, 才知道冰场可以带来收入。所以我认为业态创新, 尤其是非盈利空间方面的创新是非常难的。

我结合一个经典案例来谈谈综合体非盈利空间给建筑师的感受。艾曼纽尔二世拱廊位于米兰4条商业街的交汇处, 被称为黄金四角。街道加建拱廊后, 成为整个区域人流最旺的点。加顶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200年间业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里为什么依然成功?其实, 建筑师意识到这几个建筑立面非常漂亮, 就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 围合形成像宫殿般半室外的环境——既通透又吸引驻足的空间。很多咖啡馆的座位都布置在店铺外面, 人的行为不自主地被引导。

今天讨论非盈利空间有两个背景:一是电商的创新, 让大家不得不开始关注如何给消费者提供服务以及体验的问题;二是国内shopping mall的建设已经超负荷、极度饱和, 因此, 众多shopping mall如何去做差异化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2012年11月11日淘宝创造的惊人数字, 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到电商对零售商业的冲击。以前大家觉得“电商”就是淘宝, 现在国美、苏宁等零售商的加入增加了电商的实力, 对零售商业的冲击不可小觑, 同时对综合体的发展也将有非常大的影响, 有可能改变shopping mall的业态。

设计师如果希望在商业设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首先应该思考商家的想法, 去研究最终端的购买者以及商家的需求再作创新。如今, 单纯的零售业已无法与电商抗衡, 因此设计师开始在零售中加入各种体验, 例如Agnes b.原来主要销售服装与皮具, 现在开始做咖啡馆;之前美国最大的Barnes&Noble书店, 在网络书籍销售的冲击下, 改变售书模式, 转变成举办讲座的场所, 通过卖咖啡来盈利——以书作为载体, 引入和提供服务, 提升体验。

第二, 互动性的加强也很有必要。我看过一张在来福士拍摄的照片, 记录的是蒂芙尼举办的一个活动, 理发师在商场走道上工作, 吸引了很多客人以及看热闹的人。其实商家对互动性的渴求非常强。

第三, 关注线上、线下的融合。例如“趣逛”软件改变了大家逛shopping mall的方式。以前大家去shopping mall走走逛逛、通常在楼梯中庭获得引导。现在拿一个电子地图, 直接点要去的店铺, 信息一目了然。消费行为的目的性已然很强。

重庆的洪崖洞让我感觉非常有意思, 它的商业不同于大多数综合体。11层的商场杂乱布置业态, 完全是自然生成的感觉。商场流线像迷宫般, 但人气超旺, 里面有很多特色小店, 例如卖魔术道具的小店, 店主可根据你的要求当场变魔术。这种行为会改变商业的发展方向, 引用IDEO的一句话——“引人瞩目的创新来自于对边缘市场和极端用户的探究”。

未来商业的发展也会从单纯卖物品发展到卖物品与服务, 最后到卖体验。盈利和非盈利的空间自始共存, 只是非盈利空间的形式和使用方式在不断变化。建筑师的工作就是要发现未来非盈利空间的发展方向, 或者结合旅游、结合主题公园发展产业。例如万达提出的新发展模式——“万达城”, 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15万m2的购物中心, 还配置10万m2的创意休闲街区和10万m2的体验型娱乐中心。武汉的万达城即将竣工, 大家可以去体验一下什么是体验型购物中心。

余志峰

UA国际创始合伙人, 首席建筑师

当技术不再是制约, 竞争的将是谁对地域文化了解得更深, 谁的原创思路更有价值, 而所有的一切, 都将回归到建筑学的本质, 也就是我们对场所精神的追求。

今天的话题很契合当今时代。如今电商很发达, 很多人买东西都不需要到实体店里, 所以建筑的非盈利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 能让人产生情绪的变化, 体验不同的感受。另外, 这个话题与建筑学的专业也很契合。如果我们把城市综合体引向一个很大的商业项目, 或者是开发商主导的产品, 建筑师在里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开发商的经验、投入度、资金实力基本上决定了这个项目的成败。建筑师能做的就是把建筑问题解决好, 把钱花好, 所以综合体中与建筑师关系最大的就是非盈利空间。这个空间的设计真正能体现出建筑师的能力, 掌握相同建筑学基本知识的建筑师, 能把相同的资金花到不同的地方, 创造不同的价值。

最近, 很多公司都在做一些城市综合体的设计, 做法各有不同。我有耳闻, 凯里森是可以帮开发商把钱花得很经济的设计公司, 他们设计的建筑的流线可能不是很复杂, 内部空间也不像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得那么丰富, 但是特别好用, 每个空间的作用都能发挥到最大。这也是很多开发商找凯里森的初衷。刚才从沈总的讲话中可以感受到金钱魔力在设计中的作用。每个公司的文化不同, 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和设计也有不同思路。

我个人在作设计的时候也有一些理解, 将综合体设计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技术的补课。国内做综合体学习的是欧美国家的经验, 包括商业建筑中独有的技术支持、技术手段, 例如:“水龙头理论”——如何从大到小布置商铺;“牛虱理论”——处理主力店和小散铺的关系, 大主力店与小散铺就像牛和身上的虱子, 没有虱子, 牛也活不成, 而虱子太多也不好;以及关于后场、货运通道等方面的知识。

除了技术补课之外, 我们更应该关注建筑学所关注的场所具有的场所精神, 也就是我们今天题目中的“非盈利功能”, 挖掘这些点上的价值。

非盈利空间让我联想到澳门的例子。澳门威尼斯人 (Venetian) 度假村里的空间, 包括酒店中很炫的、吸引眼球的装饰物, 它们不直接产生利益, 但会激发游客产生情绪的变化。我们公司在做综合体设计时会特别关注地域本身或地形本身, 正如日本的六本木新城的高差变化直接创造了空间特色;再如上海虹口区的老场坊 (1933) , 原本为一座屠宰场, 现已被改造为很有意思的购物空间。

我们做商业建筑经常会提到万象城、万达广场这些开发比较早的项目。仔细研究万象城、五彩城的运营预算, 包括计算措施, 会发现开发经验是重要因素, 在国内, 开发商直接决定了项目的成败。

中国本土设计业没办法把设计集中在少数高端的产品上, 但我们可以从不同档次和运作模式的开发商身上学到各种经验。中国建筑师有一点是很可贵的, 就是学习能力强。我们公司设计师会收集很多的资料, 考察调研很多的成功案例, 透彻研究RTKL、捷得、凯里森的作品, 再研究各个开发商的运作模式和操作模式。

举个例子, 开发商持有的很多商铺要销售, 销售后返租招商, 这样设计单位就多了一个工作内容:把店铺画两遍, 先画一遍销售的店铺, 再画一遍招商运营的店铺。前后流线不能矛盾, 里面配备的机电要够。商家进驻后对流线会有不同的要求, 设计师承受着更多的成本压力、时间压力。面对这种高强度、大压力的工作, 中国的设计师成长得非常快, 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 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必将在城市综合体设计上占据优势。

最后我想讲一下我对未来综合体发展的判断, 我认为会越来越重视非盈利的空间。当技术不再是制约, 竞争的将是谁对地域文化了解得更深, 谁的原创思路更有价值, 而所有的一切, 都将回归到建筑学的本质, 也就是我们对场所精神的追求。是否能通过建筑师设计出一种空间, 在这里可以产生故事, 发生在别处发生不了的事情, 这可能是将来的一种趋势。

张震洲

CCDI悉地国际公建事业部设计总监

盈利是企业的生产之本, 盈利空间是实现资本增值最直接的载体, 但过度强调商业供求与效益, 容易忽视城市生活需求, 一叶障目。

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个观点, 就是综合体的模式化趋势。刚才沈总一针见血地指出, 综合体是金融产品, 是挣钱的机器, 从资本角度来看的确如此。但作为建筑师, 我认为“机器”这个词有负面作用, 机器意味着单向执行, 同时也隐含了综合体被模式化的现象。回到城市与建筑的范畴内, 让我们来反思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趋势。

综合体这个词在近10年内的曝光率越来越高, 同时综合体的商业化越来越明显, 凡是综合体, 十有八九就是指商业类的综合体, 这类综合体主要关注盈利问题与资本回报, 以此为出发点, 容易忽视综合体对城市生活的作用与价值。商业综合体的开发模式一般是这样的:开展一系列的调研、策划、财务测算工作, 基于经济增长指标、人口密度、交通发展前景等前提, 进行相关业态调研、案例比较、财务模型分析。在分析和决策过程中, 资本是主导, 盈利是目标, 采用文案和讨论的方式来推演其定位与功能, 然后才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施。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在其中的参与极其有限, 其结果自然会以数据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代替场所体验。

当然盈利是企业的生产之本, 盈利空间是实现资本增值最直接的载体, 但过度强调商业供求与效益, 容易忽视城市生活需求, 一叶障目。而调研与策划的具体操作过程通常以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数据推断为主, 来推导下一个项目的定位与功能组合。这种调研策划的方法本身似乎很严密, 但是对于决策而言, 无论首次开发还是成熟的开发商, 也会面临资金压力与风险, 所以判断大多都会偏保守。也就逐渐形成以数字、盈利为导向, 使结论显得可靠, 而这也恰恰容易固化思路。如果前十家开发商这么做成功了, 那么随后的开发商还这么做未必会成功, 因为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已经很多, 商业供应处于饱和, 如果没有创新, 没有差异化, 没有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中, 就很难成功。

举例来说, 15年前大家都在大礼堂里看电影的时候, 有谁会想到今天的电影院会设在商场里。是谁提出将电影院与商场结合?第一个尝试将电影院与商场结合做决策一定很冒险, 显然不是通过案例调研就能推导得出的结论。在探讨综合体的盈利与非盈利空间的时候, 如果我们能够关注更多的未知领域, 回归到城市生活, 关注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尝试突破固有模式, 将对促进城市空间的升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非直接盈利空间的探索将变得更积极。

今天我想交流一个游离在成熟开发模式之外的综合体项目的设计体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项目的重点不是关注盈利, 而是希望带动周边, 实现城市配套功能。对于厦门海峡交流中心这个项目, 厦门市政府希望通过它的实施补充会展片区的办公、商业、文化配套需求, 激发片区的活力, 为周边居民提供一处日常的休闲、娱乐场所。其主要功能组成为2栋200 m超高层办公楼, 一座1 500座闽南大剧院和一个shopping mall, 总建筑面积达到33万m2。在只有4 hm2的用地上, 需要植入3种不同的功能, 尤其是剧场与shopping mall的组合, 国内基本没有先例可以参照, 对于其能否和谐共处并实现互动存在很多的声音。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需求, 首先是厦门虽然岛内有剧场, 但规模都偏小, 没有一座超过1 200座, 厦门岛内会展北侧的填海区土地没有老城区的限制, 在交通、设施方面都容易满足, 因此选址于此。但填海区规模有限, 无法提供一块用地来单独建设闽南剧场, 因此当地政府决定将文化与商业一并考虑, 整体设计。但国内没有建成案例可以参考, 没有人能给出该如何实现互动、共享的明确建议, 也正因为这样, 建筑师有机会在推敲项目定位、功能组合的策划阶段介入, 并对商业与文化、盈利与非盈利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最终, 我们将基地与隔路相邻的另一块商业办公用地一并考虑, 在地下穿越市政路进行统一开发, 以快速干道环形连接两个地块, 一来减少地面车流, 二来共享人流、商业、停车。同时, 将本地块内的商业、办公、剧场紧贴设计, 留出用地与相邻地块形成一个大的市民活动广场, 不仅使剧场有了充足的室外疏散场地, 而且也有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另外, 我们将办公大堂与shopping mall中庭相连, 剧场室外平台直接连接shopping mall中庭, 让人在室内就能直接到达不同的区域。通常文化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独立占地、扎堆建设, 如果能够在光顾商业综合体的同时, 也能近距离接近文化建筑, 获得各类剧目、展览、沙龙的信息, 对丰富城市生活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前提也正是城市综合体要提供这种便捷性。

在设计中我们发现, 剧场除了大型演出外, 盈利空间极其有限, 而且盈利能力也不乐观, 需要依靠政府补贴才能生存。因此我们尝试在剧场中对非盈利空间作些调整, 不一定能够重现盈利, 但至少可以提高其使用频率。调研发现小剧场的使用频率非常高, 所以我们将大小剧场的前厅分设, 大剧场不开放的时候, 人们可以通过独立售票厅直接进入小剧场, 从而降低小剧场的使用成本;同时, 将大剧场的前厅独立出来, 没有演出的时候, 可做展厅、婚纱摄影棚等使用。另外, 剧场的后勤部分除了剧团固定使用的化妆间、储藏、后勤办公空间外, 还设有众多的排练厅、音乐厅、练功房、钢琴房, 在没有演出的时候, 要么为剧团内部使用, 要么空置, 因此将这两部分在楼层上分开布置, 分设竖向交通, 以实现管理上的可分可合, 便于对外服务提供培训场所, 让市民能方便享受到这些设施。让“商业+文化”实现1+1>2的效益。

最后我想说, 首先, 商业综合体不仅是商品产业链的载体功能, 更是城市生活链的体现;其次无论是开发、策划还是设计, 应避免陷入模式化的套路, 更多行业的参与、更多的尝试能激发新的价值;最后, 盈利与非盈利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可以转换的, 只要有需求就一定会有市场, 关键在于需求的发现与创新。

王桢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

对于城市综合体而言, 除却经济价值, 我们也应当关注其空间和城市价值。

我今天谈的内容分两部分, 一部分是我这些年研究的核心内容, 即城市综合体协同效应的介绍, 另一部分是去年年初完成的沪、港两地国际金融中心的案例比较, 其中会有一些数据的分析。

刚才沈总及其他同仁也都谈到了城市综合体是“赚钱机器”的这个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是城市综合体价值不同层面的体现。城市综合体“综合”就是把很多功能都放到一块儿, 可见其核心的价值一定是这些功能混合产生的协同所带来的, 是单一功能的建筑很难达到的。我们在研究中, 将协同效应产生的价值分为三类, 一是经济价值, 就是盈利的问题;其次是空间价值, 是建筑师更为关注的层面;最后是城市价值, 则是合力的体现。

我是这样理解盈利功能和非盈利功能的:非盈利功能是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功能;盈利功能则是指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功能。非盈利功能之所以能在城市综合体中获得很好的生存环境, 是因为盈利功能为它们创造了基础。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 城市综合体的综合性, 需要至少有三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主要功能, 这也是城市综合体区别于普通建筑综合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城市综合体在高密度、高地价的环境中可以承担非盈利功能, 是非盈利功能在城市当中很好的归宿, 同时, 非盈利功能也能够为整个城市综合体体系提供更完整的城市生活。我想再提一下刚刚范总作为反例的“喜马拉雅中心”, 它的功能组织方式非常有意思, 整座建筑的一边是商业、办公部分, 另一边是酒店部分, 在中间通过空间 (美术馆、体验空间) 把两边的人流有机地串联起来。这个思路本身非常有意思, 但是实施的结果不是很理想。实际上, 场所营造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素, 成功的城市综合体是可以通过场所营造来吸引特别多的人, 同时成为一个城市名片。在柏林的波茨坦广场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效果。这个项目是在曾经的东西柏林的交界区, 外围环境特别不好, 但是之所以会成为游客必去和市民都喜闻乐见的建筑, 一方面归功于其出色的内部空间设计, 另一方面则归功于整体的场所营造, 这样的场所在柏林其他区域是很难找到的。此外, 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综合体所具有的辐射效应, 辐射效应是其改变一个社区乃至城市的核心力量。因此, 对于城市综合体而言, 除却经济价值, 我们也应当关注其空间和城市价值。

我接下来给大家看两个案例的比较, 这个研究我们做了近两年。上海和香港兴建了不少城市综合体, 吸引我们的是两地有很多相似的项目。以两座城市的国际金融中心 (IFC) 为代表, 他们的开发商是一个, 都是新鸿地产;建筑师都是西萨·佩里事务所;运营团队也是同一个。

先看看经济价值层面的比较, 同一个开发商, 都是择址CBD地区的中心位置, 都选择了数字8作为门牌号码, 都距离国际机场非常近, 标志和口号也很相似, 选择了同一个建筑师团队, 建筑组群、面积也相似, 唯一的区别就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比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增加了零售功能的面积而减少了办公、酒店和服务公寓的面积。大家都知道零售的风险很大, 做出这样的改变说明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中的零售很成功, 开发商对此充满信心。这两个项目有非常相似的运营模式, 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吸取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设计建设的, 可以说两者的经济价值是相似的。

接下来比较二者的空间价值。首先二者与城市步行系统的连接有所不同。大家都很熟悉香港中环的步行系统, 经过近20年的建设现在已经相当完善。香港国金中心可以说是中环步行系统最为重要的核心节点, 它的建成彻底打通整个步行系统。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周边的明珠环和世纪天桥都是后加上去的, 步行系统和建筑的关系很薄弱, 只存在普通的接口关系, 公共交通都在建筑之外。其次, 二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区别也很大,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庭公共空间布局具有很清晰的逻辑性, 建筑师介绍位于整体对角线上两座塔楼的不同高度, 是希望人们在中庭当中通过玻璃屋顶能清晰识别两座塔楼的相对位置, 方便自己的定位。而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内部转一圈出来就不知道在哪条路上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通过内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步行系统连接, 并高效地组合在一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只是陆家嘴CBD地区的一个目的地, 从这个层面来看,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具有更高的空间价值。

最后是城市价值的比较。有必要了解香港城市规划的背景, 香港的机场快线每12分钟一班, 24分钟即可直接到达中环CBD, 最方便的是, 甚至可以在机场快线的车站将行李托运, 在市中心游览购物后, 再搭乘机场快线回到机场。而在上海, 从机场出来, 乘坐磁悬浮列车无法直接抵达CBD, 需要换乘地铁, 这就很不方便。通过问卷、访谈和调研我们进一步发现,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是市民和游客都乐于前往的场所, 拥有更高的访客平均逗留时间、更好的公众满意度和认知度。从城市价值层面来看,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机场联为一体, 并可以吸引更为广阔的人群, 从而成为城市的名片;而到上海的人可能都不知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存在。

总体而言, 香港政府更重视城市综合体的空间与城市价值, 而上海政府则更注重其经济效益。追溯香港规划, 早在港英政府时期, 新机场整体规划中就已经考虑在中环新填海地区建设机场快线车站和地铁车站, 并将其上盖规划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反观上海,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选址和建造都没有经过全面论证。这方面的差别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江兵

CCDI悉地国际总建筑师

从没有模式规律到有模式规律, 再到打破模式规律是一个发展过程。有时候没有按照应该的方式去做, 反而打破规律就赢了, 主要在于今天讨论的城市综合体中的非盈利空间的设计组织方面。

今天沙龙的讨论让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在变化中思考。从没有模式规律到有模式规律, 再到打破模式规律是一个发展过程。有时候没有按照应该的方式去做, 反而打破规律就赢了, 主要在于今天讨论的城市综合体中的非盈利空间的设计组织方面。

二是可以从直观现象深入思考, 比如以前刚有单位住宅大院的时候没有小区, 后来有了小区, 不断发展有了自行车棚, 有了车库, 有了色彩, 又有了景观和精装修。所以有些产品的出现不是以开发商意志为转移的, 是因为需求发展来的。商业mall的发展之所以越来越好, 也是内容在发展。商业多了招商太麻烦, 建设要现金流, 住宅又限购, 就多做一些小户型酒店式公寓, 双100 (建筑面积控制在100 m2以下, 售价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 也不在乎40年产权、50%的预付款、商业水电, 灵活性在于转个身就是SOHO了。目前办公不限购, 看看未来的趋势是不是好卖, 反正这些内容都含括在城市综合体里面。在竞争当中不杀出一条新路来是没出路的。

三是换一个思维。为什么会有综合体, 因为交通发达了, 日子好过了, 自己开车到综合体可以购物、吃饭、看电影、玩一天。可是总过这种生活也会乏味。最近我们和SOM合作, SOM的设计师不喜欢这种东西, 他们在钻研设计宜人尺度的街区、小店、小旅店, 提倡生活需要回归, 需要空气和阳光, 需要夜晚街边的路灯和闪烁的霓虹灯。这样, 是不是综合体就朝更情趣化、专业化、个性化方向甚至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发展了呢?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创意。

石婷婷

上海城开 (集团) 有限公司龙城置业副总经理

在这样的环境下, 城市综合体除了基本的地产功能—为发展商或者业主带来利润, 产生经济价值, 我认为它兼具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 即对整个城市的贡献。

今天对于城市综合体盈利与非盈利空间的探讨很有意思。盈利与否, 对于我们发展商来说当然非常重要, 也是行业内外人士都非常关注的。房地产近几年来是一个在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夹击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行业。在这样的环境下, 城市综合体除了基本的地产功能——为发展商或者业主带来利润, 产生经济价值, 我认为它兼具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使命, 即对整个城市的贡献。不同的项目操作理念体现了发展商所站的高度和社会责任感, 所以如果一个项目能够贯穿始终具有足够高度的操作方式, 我认为是能够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起到正向引导作用的。就项目实体建筑而言,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共空间与盈利空间如何分配合理, 我认为这也是如何营造一个更有意义的项目的问题。

综合体中盈利空间与非盈利空间的确存在一个比例, 它在一个合理的区间浮动, 例如商场, 设计师认为有绿化、观演、游乐的空间很好, 但对发展商而言, 设置太多太少都不是好事。我们需要合理设计我们的经营空间, 与设计师喜欢的这些趣味空间产生良好的互动。比如我们去逛商场, 假如跨越人造的千山万水, 从这个店铺走到另一个店铺需要10分钟, 这个趣味我认为意义并不大, 因为人第一次第二次来会兴奋, 多来几次新鲜感过了就会觉得疲劳, 从商家的角度来说也很难产生商业的协同效应。但是如果没有一些激动人心的有趣的空间, 我们很难克服千店一面, 激发购物消费的愉悦感, 顺应我们想要创造一些好的消费体验的本意。从大的方面说, 商场里更好的经营空间的设计、更好的盈利与非盈利空间比例的匹配, 最终目的应该是更好地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增加这个商业小环境的活跃度, 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 商家有了更多的盈利缴纳更多的税, 进而反哺社会。

同样的道理, 对于办公楼来说, 企业客户越来越理性, 我们也要考虑这个产品面对的客户类型和需求, 例如企业总部需要给员工好的工作环境, 需要环境优美的软性的条件, 树立企业形象。总的来说, 我个人很喜欢有许多公共空间和开发空间的建筑, 那些很感性的空间是有感染力的, 不过回过头看看财务报表, 或者面对客户的提问“这些钱我们投下去什么时候能收回来”的时候, 我们需要回归理性。所以, 面对综合体, 我们不仅仅是感性生活的创造者, 更是商业价值的创造者。

不过, 发展商与纯粹的设计师艺术家相比, 看起来的确财富的色彩偏重。虽然商人的地位在中国一直都不算特别高, 虽然国人对从商又爱又恨, 但我们坚定地相信我们可以更可爱一点。比如从整个项目运行的格局来说, 我们不仅仅做直接盈利的商业的事, 同样也在力所能及地为我们的合作方和未来的客户创造生动有趣的生活、工作、商旅体验, 进而为社会创造潜在的价值。

我们公司目前在开发一个52万m2的城市综合体, 是闵行区的地标项目, 其中包括18万m2的甲级写字楼, 应该是上海目前规格最高的。我们非常愿意在前期投入资金去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例如环保节能方面, 这个项目已经成功申请了美国的LEED金奖, 并且对可实施的环节进行了多方论证以确保各项措施的切实可行。从企业的角度, 考虑经济效率是做综合体必须的功课, 但是我认为让其他各项价值达到均衡才更重要。从发展商的角度来定位一个城市综合体项目的时候, 我们会对它最终功能做一个评判, 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但每个篮子放多少鸡蛋, 我们是要仔细考虑, 各个业态间的平衡是非常讲究的。比如在这个项目中有一个酒店, 我们筛选了各个品牌后比较倾向喜来登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比较喜欢“喜”字。我们选择喜字, 是为了方便周边百姓对于婚宴的要求、对于美好婚姻的憧憬, 这是一个很单纯的目的。酒店在综合体中的比例不浮夸很务实——满足客房的要求, 满足好的体验, 但这不等于说我们不愿意去创造好的空间, 而是我们认为钱需要花到更合适的位置。如果宴会厅做得很漂亮, 给新人很好的回忆, 这就是成功的。我们在这个项目中还兼顾了一个6万m2的城市公园, 我们愿意去做更多有益社会和社区的事, 希望这个城市综合体在整个城区环境中的作用能够像中央公园对于纽约, 或者像布什公园对于休斯顿一样, 成为城市中的景点。这不仅仅是考虑项目本身的问题, 也是我们想要去努力实现的一些美好的愿望, 我们希望我们这个行业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不过, 做一个成熟的城市综合体项目, 资金实力很重要, 成本非常高, 这是我们发展商做这个事情必须要考虑的。但是, 我们一定不是为了这些而仅仅考虑盈利, 赚了多少利润就走, 我们还是希望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沉淀下来, 永续进行下去, 为社会作出我们应该做出的贡献。

范灏

复星地产控股产业地产高级总监

当今时代, 更不能简单地以过去的经验数据来作为所谓商业设计的原则, 否则设计和产品都不会有进步。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例子。第一个案例是浦东的嘉里城, 商铺占总建筑面积的52%, 数字看起来很低。但由于内部空间和环境很舒适, 运营得非常好, 人流量非常大。所以, 我想盈利和非盈利并不矛盾, 就像沈总讲的机器运转规则, 需要依据这种规则去设计机器, 这是开发商和建筑师共同努力的事情。当今时代, 更不能简单地以过去的经验数据来作为所谓商业设计的原则, 否则设计和产品都不会有进步。

第二个例子就是复星控股的豫园商城。2011年豫园商城 (占地面积约达1 km2) 的接待人次是1 400万, 内部的主力老字号商户几十年都没有变过, 同比人流密度甚至高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 营业收入和盈利自然也是有保证的。但是对比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综合体, 豫园的购物体验很不一样, 高密度的人流主要是各类旅游团, 逗留时间也不会特别长, 消费目的性很明显。

最近阿里巴巴的马云先生提出, 阿里今年的主题就是“小而美”。我认为豫园就是小而美的东西, 它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文化, 吸引旅游这一特定人群 (所谓小) 而实际形成非常有上海特色的旅游消费目的地 (所谓美) 。这种看似相对无序的组织所达到的效果, 甚至不输于有序组织的世博会, 这是未来做城市综合体需要关注的一个点。

第三个案例就是嘉定的电商产业园, 亚马逊、苏宁等在那边都有仓库。嘉定电商产业园一年仓内交易量高达356亿, 而上海55家单体百货店一年销售额大约是305亿。我们常探讨未来城市综合体如何在零售中增加体验来对抗电商的侵袭, 但我认为应该拥抱互联网、融合电商。淘宝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把成千上万的有意思的小店通过很低成本的方式在网上集聚。未来综合体在盈利方面应该向电商学习, 租户应该是小而美的, 可以很小 (50 m2一个铺) , 但要有特点。如今电商发达的时代, 商铺的大小已经无法代表产品形象高端与否。

如何将小而美的业态与城市综合体结合起来, 小商铺的进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大家需要考虑的。上海K11购物中心在三楼设置了有机蔬菜园, 与一个有机餐厅结合, 把餐饮、休闲空间与体验进行了有效的组织, 效果非常好。

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个好的方式就是C2B, 比如淘宝上有一家定做皮鞋的店, 顾客在网上依据自己的喜好、尺寸下单, 然后自己去取货或者快递。未来类似这样个性化定制的店 (所谓C2B) 会越来越多。另外就是大家都会觉得B2B专业市场是很传统和低端的产品形态, 其实B2B专业市场就和电商相似, 通过低成本的商业集聚, 将这些商铺连接起来, 形成倍增效应。

石婷婷:我有两个问题, 一是既然电商非常好, 为什么要同质化竞争, 用实体的小而美, 对抗虚拟的小而美?二是, 都是小而美的商铺, 如何运营?

范灏:关于第一个问题, 我想不是简单的竞争与模仿, 还是要强调融合。随着移动终端技术和互联网的技术发展, 这种融合已经具备一些雏形, 比如在购物中心里面看到心仪的商品, 体验好之后, 通过手机在网上完成支付, 理想状态是到家后物流已经送到。这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但我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是能够实现的。当然具体怎么发展, 还需要市场和技术的检验。

第二个运营的问题, 如果造了一批小而美、线上线下融合的商铺, 业态不统一, 对动线的需求都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可能要抛弃一些传统的思路, 用创新的手法去研究和解决。

盈利困惑 篇6

尽管如此, 在过去十余年间, 仍有大批市场主体纷纷涌入这一领域, 尤其是在2009年前后, 物流信息平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重点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 各地政府也纷纷建设起公共信息平台以发展当地物流业。

如今看来, 无论是民营资本的小本经营, 还是国有资本的一掷千金, 国内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仍未找到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 如何实现平台的持续健康运转仍然是目前国内大多数物流信息平台运营者共同面临的难题。

经营难以为继

北京亚之桥货运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可以说是国内最早探索物流信息平台盈利模式的企业, 其建设的“亚之桥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在成立之初就定位为提供货物运载工具的有效利用率, 随后其在各个主要城市设立全国货运信息服务网地方服务中心, 组织汇集货运信息, 当时采用数据广播的方式发布。货物承运人只要持有呼机大小的货运信息接收器, 便可以在全国各地接收货运信息。这在当时可以算作是创新之举。尽管得到了当时国家经贸委、交通部等相关部门的支持, 但是这个信息平台仅仅运营两年, 就因为业务量无法支撑正常运营而被迫转型成为物流实体运营企业。

无独有偶, 2000年8月上线的“华夏交通在线”也具有深厚的背景, 其股东分别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香港运盛 (中国) 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公路主枢纽集团有限公司。这个平台利用互联网、IC卡、热线电话和分布在各大城市交易所中的大屏幕、触摸屏、寻呼机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技术手段为货主和车主提供相关信息, 但是同样由于运营和维护成本高昂而难以为继。

尽管探索者的尝试不断搁浅,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后来者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正在运营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数量已经有几千家, 除去那些有政府投资背景的平台暂无生存之忧外, 绝大多数平台的盈利能力颇为堪忧。上海市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总经理奚政认为, 我国目前正在运营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基本上都没有盈利。即便是上海市道路货运公共信息平台的日访问量已经达到50万人次, 已经具备资源优势, 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实现盈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尽管有的平台声称“盈利”, 但对利润率等细节, 均三缄其口。

对此,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研发中心主任赖平仲认为, 纵观我国目前存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只能算是“初级形式”, 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缓解初期货运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矛盾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但是和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也正是因为如此, 这些信息平台功能过于单一和雷同, 在近似于白热化的低端竞争中, 竞争者很难找到独特的赢利点。

为何难盈利

诚如赖平仲所言, 各个物流信息平台正在进行着惨烈的市场较量。这些公共信息平台以面向车主、货主提供货源、车源信息为主

而对于那些规模大、覆盖范围广、服务手段多样的大型综合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而言,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赢利点不够突出。这类平台主要借鉴国外的模式, 采用会员制、业务制的收费方式, 但如此高端的商业模式与较为落后的市场主体水平产生了明显的冲突, 同时也无法解决这种模式下企业的信用、资质等问题。这类以提供综合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总体收入仍然不容乐观, 很多平台不得不依靠网站的广告推广收入, 但仍然难以负担高昂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导致整个系统管理松散、名存实亡, 面临随时被市场淘汰的危险。

此外, 目前大多数信息平台都缺乏相关的配套服务。车主、货主在线上获得信息后仍需要在线下自行完成交易, 而类似于电子商务的线上交易则因为市场监管、数据验证、信用查询等必要的辅助功能缺失而无法完成, 这也导致目前公共信息平台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

找到盈利点

作为经营成本和维护费用都较为高昂的互联网业态,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出路只有寻找独特的赢利模式, 也只有拥有持续稳定的盈利点, 才能使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应该超脱目前单一的车货信息中介职能, 而转向向用户提供更多实用的增值服务。北京明伦高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惠良认为现在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存在的通病就是过分关注车源、货源、政策发布以及其它常规信息, 而没有结合企业需求提供更深层次的服务内容。在他看来, 随着行业对信息系统的需求逐渐提高, 如何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是未来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的方向, 也是未来成为稳定收入的重要来源。

记者也发现, 目前已经有信息平台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比如有些网站上面就为物流企业提供了在线保险的业务, 但是仅限于提供保险公司的网络链接, 服务手段过于简单。事实上, 作为一个产业链条, 如何去发掘价值链条上更为广阔的利润空间已经成为目前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首要任务。例如支付、融资、保险等环节都存在着较大空间有待挖掘。

与此同时, 由交互变成交易, 这将是公共信息平台迈向真正盈利的关键门槛。目前大多数信息平台仅仅是做到了信息的交互, 从中赚取很少量的信息服务费, 并且这种交互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都无法保障。对此, 通创物流咨询 (供应链) 研究机构董事长赵成锋认为,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真正盈利, 真正需要解决的还是交易的问题。他表示, 现在的平台, 在具体运营中无非是提供一些政策服务、基础的信息发布服务, 例如短信平台、保险的联保平台、招投标平台等, 但这些服务在理论上应该在交易的基础上产生, 但是真正的交易根本没有实现。而从信息交互到真正的交易, 诚信问题是前提。

事实上, 现在很多货源企业宁愿将货源信息交给物流中介机构也不愿意把货源信息放到平台上去。虽然物流中介机构会赚取差价, 但也会承担相应的风险。而物流信息平台除了能够对会员企业的资质设置一定门槛外, 对于货物的安全性则无法掌控。即使企业愿意把货源信息交给平台, 由于平台无法承担风险, 也不敢做线上交易。赵成锋认为, “如果支付安全以及诚信问题解决不了, 我们的公共平台, 无论怎么做, 无论花多少钱, 都是徒劳。”

盈利预测制度研究 篇7

一、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的选择

1、披露模式

在预测性信息的披露中, 按照预测性信息是否要强制披露。可将预测性信息区分为, 强制性披露信息和自愿性披露信息。《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八十四条的规定:如果发行人认为提供盈利预测报告将有助于投资者对发行人及投资于发行人的股票作出正确判断, 且发行人确信有能力对最近的未来期间的盈利情况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预测, 发行人可以披露盈利预测报告。可以看出, 对于盈利性预测, 我国采用的是自愿性披露的原则。

2、理论基础

预测作为预测者基于过去、现在的既定事实对未来形成的一种期望, 其隐含的前提是未来会遵循与过去一样的规律与趋势。

对于盈利预测等其他不确定性较高的预测性信息, 一般是由公司自己选择是否披露, 但是一旦披露, 就须对其依据的假设、使用限制和相应责任作出明确说明。对不确定性较高的预测性信息之所以具有采取自愿披露, 有其内在逻辑。以盈利预测为例:盈利预测是在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管理当局的计划与目标等确定性较高的信息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量化的信息。涉及了对未来期间的更多假设及判断, 这些都是很主观且信息披露时无法验证的。同时, 盈利预测中精确的预测数值与实际情况必然有差异, 而且由于预测固有的局限性, 很难界定差异的原因。其原因既可能是管理当局为实现自己的目的 (如影响股价、塑造形象等) 而操纵预测, 也可能是由外界客观环境非预期变化而造成。当投资者依此信息决策而遭受损失时很难界定责任, 这样就无法从立法的角度保障披露的可靠性。

二、我国盈利预测的披露质量要求

1、主观要求

主观上, 要求发行人诚实信用, 具体来讲。主观上发行人应结合其在行业、业务经营方面存在的主要优势及困难, 谨慎、客观地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2、客观要求

客观上, 要求发行人合理, 具体来讲。发行人要做到编制基准、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及其合理性、与盈利预测数据相关的背景及分析资料等。盈利预测数据包含了特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 应特别说明。

3、警示条款

发行人披露盈利预测报告的, 应声明:“本公司盈利预测报告是管理层在最佳估计假设的基础上编制的, 但所依据的各种假设具有不确定性, 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应谨慎使用”。这种规定的问题在于太过简单, 不够具体、显著、全面, 其不足以起到对投资者警示的作用。

4、出现差错的处罚

发行人披露盈利预测的, 利润实现数如未达到盈利预测的80%, 除因不可抗力外, 其法定代表人、盈利预测审核报告签字注册会计师应当在股东大会及中国证监会指定报刊上公开作出解释并道歉;中国证监会可以对法定代表人处以警告。

利润实现数未达到盈利预测的50%的, 除因不可抗力外, 中国证监会在36个月内不受理该公司的公开发行证券申请。

三、盈利性预测制度的完善

笔者认为在以上的五点要求中, 主观要求、警示条款、出现差错的处罚三项, 不甚合理。

美国是世界上证券法制, 最为发达的国家, 本部分主要参考美国的证券法制实践, 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

1、主观要件之改进

我国规定的“谨慎、客观”标准在太过粗略, 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

建议参考美国法上的“心理确知要件”。心理确知要件是关于制作预测性信息陈述人的心理状态。该要件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发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士, 如证券承销商、注册会计师或者律师等, 他们在做出预测时或者披露预测性信息时都是善意的, 并且真实地相信该预测是可以实现的;

第二, 这些预测性信息的做出是基于合理的假设或者理由;

第三, 在做出预测和披露预测性信息时, 发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士无法预期到会有不可抗力或者不确定因素导致预测的不能实现, 以致达不到预期结果。只要预测性信息的发布人有一个条件与上面不符, 则其做出的预测性陈述有可能被起诉, 发行人及其他相关人士可能会承担法律责任。

在这一要件下, 发行人或其他相关人士在预测性信息陈述没有实现时不须承担法律责任, 除非原告有证据证明以下两者之一:

第一, 该预测性信息陈述是由自然人制作的, 该自然人在当时确实知道该预测性信息是假的或者是误导性的;

第二, 该预测性信息陈述是由商业实体制作的, 并且该陈述是由实体的执行官制作者批准的, 而该官员在当时确实知道该预测性信息是假的或者是误导性的。

2、出现差错的处罚之改进

笔者认为证监会要对上市公司处罚的制度, 压抑了上市公司进行预测性盈利披露的动力。盈利完成数与预测数进行比较, 视其偏差决定责任的有无, 是以结果为标准来判断盈利预测的责任承担问题, 实际上就是以客观真实为判断预测性信息真实性的标准。而盈利预测好比天气预报, 准确度会受到自身不确定性的制约, 因此预测失实并不一定是管理层或注册会计师故意操纵造成的, 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规定不但模糊了责任的界限, 而且是极不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的。同时, 在公司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之间也没有区分不同的责任, 只有出现法定的盈利预测失实的情况, 都要承担公开作出解释并道歉的责任。这些不合理的规定客观上抑制了上市公司自行主动披露对投资者有利的预测性信息的积极性, 制约了预测性信息作用的发挥。

法律应当对预测性信息与结果出现偏差时, 上市公司应否承担责任重新进行界定, 取消以利润实现的固定数额为判断责任承担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做法, 而应当考虑给信息披露人一个解释的机会。因此合理的规则应该是, 在预测性信息与实际结果之间出现重大偏差时, 信息披露人须就出现该重大偏差的原因作出说明, 如果该原因合理, 且信息披露人在披露时有合理的基础, 则信息披露人可以免责。只有上市公司没有合理的、足以使人信服的解释时才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或者刑事责任。

四、结论

对于预测信息, 每个国家的市场监管者都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一方面必须鼓励所有发行人向市场提供充分的预测性信息披露, 使市场更为有效, 使股票价格更好地反映证券价值;另一方面, 又必须考虑对不实或误导的预测性信息披露者给予法律制裁的同时, 又不要损伤诚实信用或善意的发行人披露预测信息的积极性和动力, 防止投资者对善意作出的预测性信息提出没有理由的诉讼请求。因为, 无论盈利预测是否准确, 它毕竟给了投资者一个正面的回答。

参考文献

[1]刘进, 付晓霞.对盈利预测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 2004 (6) .

生产盈利 篇8

(一) 成本构成

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管理涉及项目发展进度、项目发展指标变动、项目销售情况及项目开发各环节的全成本, 包含土地费用、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开发间接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利息、税金等。针对每一项内容, 分析已完成情况、完成偏差, 预计总体完成情况, 动态控制项目盈利情况。项目动态成本涵盖已签订合同金额、本期预计变动成本、未来待签约额 (非合同) 三项合计数。

(二) 责任部门

公司总经理是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管理体系的第一责任人, 统领公司的成本管理工作, 指导各部门进行成本控制, 并对项目动态成本专题研讨小组负责。公司成立项目动态成本专题研讨小组, 由财务资金部负责人任组长, 设计管理部、合约管理部、财务资金部、项目发展部主干人员任组员, 负责开展成本盈利控制专题研究工作, 确定公司动态成本盈利管控计划, 并具体部署、实施。

(三) 分析过程

分析过程中首先结合项目发展进度, 由各部门对各成本项目每季度末实际发生情况 (包含合同类已签约情况及非合同类实际支付情况) 进行数据更新, 再由各部门对其未发生的合同类和非合同成本增减做出科学预估, 通过实时更新数据来调整最新预计结算成本, 进而研究批复值、上期预计结算成本、本期最新预计结算成本之间的增减变动原因。动态分析以各时期的项目盈利测算表、各部门发生成本测算表、成本台账等财务类表格为基础, 梳理发展节点目标以及形象进度等完成情况, 根据项目发展的指标变动, 进行成本控制与实际执行之间的差异分析, 将成本逐项细化到各实际变动项目, 计算完成偏差情况, 并列明金额以及变动原因。细化说明之后再将成本进行整体汇总, 清晰地表现出总成本的预计变化情况与总体完成情况, 并依此对总成本利润率进行调整, 真实可靠地反映项目发展过程中整体成本盈利情况, 在对销售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的基础上适时适当调整发展战略, 保证权益的最大化。

(四) 研讨内容

1. 项目概况简介。主要为最新经济技术参数与上期值、批复值的对比分析, 以此测算销售收入变动情况。

2.项目现状汇报。包含项目发展节点变动、项目形象进度进展等内容。此模块以图、表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项目进度情况, 旨在根据项目各标段最新进度, 汇报发展计划节点最新变动与安排。

3.成本控制执行情况分析。该部分将土地费用、前期费用、建安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税金逐一分析, 细化解析节超情况, 并提出优化建议。

4.盈利预测情况分析。该模块针对本期成本执行情况制作项目整体盈利预测变动表, 详细标注各方面变动情况, 测算得出最新成本利润率。

5.专题研究推进。专题根据项目成本控制所遇到的重要问题设立, 作为成本分析研讨的配套研究工作将相关最新政策、制度进行梳理, 为成本决策小组提供合理化建议。

(五) 适用范围

公司采用的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研讨体系贯穿房地产开发项目发展的全过程, 形成分层嵌套式、分期推进型的分析效果, 将成本与进度、质量三者紧密结合, 适合集团要求的“快速开发”与“精品塑造”的整体要求, 并制定了标准化的流程制度安排, 建立了标准成本控制与定额管理体系, 以专题为补充配套, 弥补了地区政策不同导致的差异性影响, 能够加强项目全成本的动态控制, 有效应对城市区位不同所带来的执行力效果差异, 具有可复制性、易操作性的优点, 有利于成本控制的机制化、常态化、精细化, 有利于在实践上更好地指导销售, 依据成本盈利水平决定各类物业价格的增减变动, 宏观与微观层面基本适用于各地区公司, 尤其能够帮助新成立公司迅速建立成本分析制度架构, 节省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

(六) 附属研究

扬州公司从项目初期就开始探索并执行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管理季度专题研讨制度, 此项研讨时间均安排在季度末期, 按照各部门承担的分拆成本项进行季度总结分析, 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通力配合。目前, 公司已就此项研讨组织召开了多次成本盈利分析会, 并增加了多项专题探讨, 包括人防政策专题和车位出车率研究等方面。以成本盈利分析为基础的专题研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由各相关部门承担, 旨在梳理国家及扬州地方性规章政策, 把握如人防、车位等地区性差异较大的成本类型之间的最新信息, 从而更好地指导测算、报建等工作, 为动态成本盈利分析提供文件以及数据依据。

二、成本盈利分析体系流程

(一) 事前

1.根据项目发展进度完成情况, 财务资金部在每季度末牵头, 按各部门分工职责将成本预测明细表进行拆分并发放至各部门。

2.各部门 (包含投资管理部、设计管理部、营销策划部、项目发展部、客户关系部、合约管理部) 根据其及时更新的合同付款等相关台账对本部门成本进行检讨, 对未发生的合同类和非合同类成本增减金额作出预估, 提供本部门业务动态成本预测数据。

3. 合约管理部负责对建筑安装成本等相关成本超支情况进行分析和预警。

4. 财务资金部负责对总成本、利息、税金及盈利水平的管理, 进行目标控制值的审核和对全过程测算进行监控。

(二) 事中

1.设计管理部负责及时反馈项目发展指标变动情况, 各部门在指标变动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成本的调整与更新, 保证指标数据版本的一致性。

2.各部门根据每次成本数据相关变动情况, 结合完成情况及完成偏差, 对原先预见不到或管理不善、政策调整、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增减的事项进行分析: (1) 对于成本增加部分, 各部门在分析基础上提出项目成本纠偏和自我消化方案, 原则上不调整项目目标成本, 将项目整体成本利润率作为管控目标; (2) 对于成本减少部分, 各部门进行情况说明, 并预测后期可能发生的同类成本, 做好节支计划安排。

3.对于项目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政策、新问题设立专题研究小组, 进行专题汇报, 开展研讨论证, 寻求解决办法。

(三) 事后

1. 根据领导层对成本把控的指导意见, 各部门按照批复严格执行。

2.根据销售完成情况, 测算分摊成本下的成本盈利率, 并做出不同价格预期下的利润分析, 以此指导销售价格的调整。

3. 根据研究专题提出的成本优化方案, 公司领导和专题负责人制定实施办法, 按照发展进度在后期具体开展。

三、成本盈利分析体系关注重点

(一) 项目最新经济技术参数变动对总体收入、成本的影响

根据每季度末最新实际指标测算预期成本, 比对各类批复指标, 凸显各项变动对总收入和总成本的影响。

(二) 产品形态变动盈利情况测算

在掌握总体销售情况的基础上, 分析毛坯、精装修等产品形态之间合理搭配, 以及相同成本利润率条件下各类形态的理性价格预期。

(三) 发展进度调整导致的成本控制方案变更

发展进度是影响项目成本的重大因素, 因此需及时掌握发展进度调整情况, 安排不同节点下的成本控制值。

(四) 各项成本构成超支自我消化措施

根据公司制度将各项成本严格控制在批复值以内, 共同研究制定超支成本部门消化措施并具体实施。

(五) 相关政策更新变动应对措施

通过与相关政府部门沟通, 针对国家、地区最新出台的各类影响项目成本的政策作出积极应对, 并做好及时调整方案, 特别关注政策施行的时间节点, 保证政策运用的准确性与灵活性。

(六) 贷款资金提取、归还计划的合理安排

根据项目资金使用需求做好贷款提取计划, 保证各项成本费用款项及时支付, 并充分利用销售回款填补资金空缺, 确保资金安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安排提前还贷, 节约利息支出。

(七) 税金变动情况与税收筹划方案的比对

精确计算指标变动对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所得税等重大税金的影响, 并根据相关政策结合项目实际做出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 尤其关注税率临界点的灵活使用, 避免税金的大额变动。

(八) 专题研究方案的可执行度分析与持续跟进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深化专题研究方案, 寻找新的专题研究点与突破项, 以成本控制为基本要求拓展专题可执行度, 并纳入后期的动态成本盈利分析体系之中持续跟进。

四、成本盈利分析体系特点

(一) 完全动态化的分析效果

成本情况以每季度末实际发生情况为基础, 通过科学严谨的测算和预估, 整个过程综合考虑经济技术参数、项目发展节点、销售情况、各成本项的收费政策及税收政策等的变动情况, 从而有效反映和监测项目最新动态数据, 有利于随时调整投资、销售等相关经营决策, 并快速执行。

(二) 以部门为单位开展成本控制

成本分拆再汇总的方式将控制责任更加明确地分摊到每个部门, 各部门不仅要履行其业务线职能, 还要履行成本、费用控制职能, 掌握本部门对接单位所发生的具体成本金额, 并做好统计汇总工作。总成本先由财务部根据部门职能进行分拆, 再将明细下发到各部门把关核对, 补充说明每项节超情况, 结合了各部门的专业匹配度, 发挥了各部门的功能效应, 保证总成本汇总的精确性, 保证了利润空间, 并在本期数据基础上做好下期预算。

(三) 对地区相关规定的深入研究

配套的专题讨论不仅能依据项目遇到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 探索项目适用的地区性特殊规定, 还能群策群力深入研究产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专题探讨是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研讨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针对成本计算时遇到的疑难问题、模糊概念等进行分析解读, 以负责人员专业的视角协助成本控制活动的展开, 达到拓展全体成员视野的作用。

五、成本盈利分析体系实施成效

(一) 树立整体的责任意识

此套成本盈利分析机制几乎涵盖所有业务线, 采用成本分摊的方式具体落实各部门责任, 化整为零;而后由财务部统一汇总, 聚零为整。这就要求所有部门通力配合, 提高各自的成本管控意识和工作效率, 加快开发节奏, 以开发项目为主体, 以对接费用为着眼点, 将所承担的成本费用控制在额度内水平, 并通过沟通、配合寻求降低总成本的途径, 做到“分项管控, 整体最低”。

(二) 确保精确的测算数据

项目通过多种口径对后期成本、收入水平做出预测, 并结合批复成本进行比对, 将各接口部门发生的成本汇总, 在季度末期进行调整情况说明, 进行偏离纠正, 保证了数据的精确性。

(三) 建立及时的预警机制

项目根据公司前期制定的成本费用控制额度设置预警节点, 超支及时通知相关部门, 要求查明原因, 并提出解决方案。预警机制有利于公司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更好地讨论成本把控的平衡点, 为决策层进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成本盈利分析体系优化措施

(一) 将速度与效果进行“效率型”统一

该体系满足的是公司高速的开发模式, 力求达到成本效用最大化的效果, 如何实现开发速度与执行效果的统一是项目进一步优化的重要方面。后期将考虑以精简部门间工作流程为切入点, 减少各部门沟通上不必要的传话与返工, 推行成本负责人的点对点对接, 增进部门合作效率, 尽可能减少因进度变化而产生的成本费用, 做到开发项目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 将层次与内容进行“架构型”梳理

成本盈利分析既要求明确的层次以反映成本构成, 又要求有详实的内容以体现数据归集, 因此, 搭建合理的动态成本盈利分析体系架构, 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层次与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后期可考虑建立各级成本费用控制责任中心, 由责任人分化阶段管理目标, 严格落实层级控制责任;数据采集上测算人员采用经验成本法, 业务部门采用零基预算法, 双渠道比对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三) 将制度与资源进行“开放型”整合

现期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立足于单个项目的精细化管理, 从长远来看有必要进行制度与资源的多方面整合, 开放外部机制, 进行多项目与多公司的联合运行, 以此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 集合不同资源寻找制度漏洞, 在开放型运用的同时对制度进行更新, 培养创新能力, 兼顾推广的标准化与执行的区域化。

(四) 将管理与运作进行“协调型”深化

全员参与的方式虽然能极大提高成本管控的重视程度, 但可能增加小组人员工作负担, 因此需要在战略管理与方案执行上有所协调。后期将考虑在管理层面抓大放小, 运作层面集少成多, 推行管理层与执行层区别化的思维方式, 进行两条线操作, 以不同的侧重点协调推进动态成本管控的开展。

摘要: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与利润的持续积累。为构建项目动态成本分析管理体系, 加强项目开发全过程中成本动态管理, 扬州公司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总结出一套动态成本盈利分析研讨管理体系。即将各项成本归集到相应部门进行控制, 以便及时发现项目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偏离, 并进行预警处理, 进而研究讨论解决方案, 增强部门沟通协作, 积累成本管理经验, 提高成本管控能力, 以更好地指导销售, 保证盈利水平。

视频网站盈利拐点 篇9

2008年对于视频网站来说,是残酷的一年。牌照的门槛、版权的利刃,再加上视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资金、带宽成本的重重压力,似乎让国内的视频网站在一夜之间感受到空前的压力。近期,盈利成为了各大视频网站的首要目标:酷6网CEO李善友称,酷6计划在明年实现盈利,争取成为第一家盈利并上市的视频网站;优酷网总裁古永锵表示,优酷网计划在2009年实现收入1个亿;悠视网CEO李竹也说,悠视会继续坚持以体育和娱乐为基点的大娱乐平台定位,其中体育营销更是重中之重……

在这个异常寒冷的“冬天”,网络视频的市场已经不会有更多的风险投资进来。在经过了几年大量的融资、烧钱之后,不能尽快盈利的视频网站如何实现突围?

转折之路

经历了三年的探索之后,以视频分享模式作为营销平台所带来的广告效果并不理想,数十亿美金的风险投资,并未造就一个盈利的行当。因为它无法解决广告主决定投放所提出的三个主要问题——目标受众、广告效果、价格。土豆网CEO王微承认:“三年来,我们一直被质疑,视频分享一开始,用户上传把视频内容的本质部分弄得很混乱。我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营销,因为我们发现差不多80%的内容是无版权内容。所谓的流量是一滩废水。”

在中国,搞视频的人经常提到两家美国视频网站,一个是YouTube,另一个则是后起之秀HULU。从流量上看,YouTube高高在上,HULU排在第十名左右;从收益上看,YouTube至今未盈利,而HULU在第一年就实现盈利。究其原因,HULU背靠FOX和NBC电视台,拥有全部高清正版内容,其内容100%可投放广告,而YouTube只有4%。

像HULU这种利用正版的模式,是目前可预见的最有商业回报的模式。为此,土豆网于今年9月推出了以高清和正版为主打的产品——“黑豆”。上线之初,“黑豆”高清版节目数量达10000个之多,并且都已全部取得正版授权,其中大部分内容取得了程度不一的独家授权,以期得到广告主的青睐。

可是一般情况下,热门的电影至少要院线播放一个月以后才可能出现在网上,也就是说,网站不盗版就不可能放最新的热门电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视频网站们没有完全转型,在提供版权内容的同时,又没有完全删除用户上传的无版权内容。

与此同时,酷6主打了视频的“门户牌”,李善友表示,“酷6网要从传统视频分享网站转向视频新闻门户网站。”最近,宣布要走视频路线的精品网也向媒体透露,很可能在奥运期间获得良好网络收视率的《奥运紫微星》的基础上,推出胡紫微主持的一系列原创节目,扩大精品网的视频影响力。

P2P上位

相对于分享类视频“银根紧缩”的状况,悠视网、PPS等基于P2P点播模式的网络视频的日子则要过的舒服一些,因为少了版权等问题的烦恼,他们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提升用户体验上。

悠视网总裁李竹在接受《互联网周刊》独家专访时表示,悠视网最新的产品“UUSee网络电视2008”除了加强了P2P的点播内容之外,还增加了一些用户之间互动的功能,如在客户端上的增加了对内容的介绍和视频搜索功能。由于用户可以搜索到源自网内和网外的视频,所以在新版客户端中镶嵌了视频加速器,极大地增强了用户的体验性。在新版客户端上增加一些广告位,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优酷也在今年正式推出媒体合作战略——“合计划”,这个战略目前发挥了较大的正规化推动效应,定位于“互联网电视”。

艾瑞分析师苏鑫认为,视频播放速度是视频分享网站当前吸引用户的主要矛盾,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用户资源,视频分享企业通过融资来补充其巨大的带宽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出现高成本、低附加值的局面。一旦视频网站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而广告收入又无法快速增长,难免陷入二难之局。

相形之下,P2P平台在内容监管和运营成本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据统计,P2P技术可减少90%以上的带宽资源,这意味着P2P点播平台的带宽成本仅相当于视频分享类网站的十分之一。综合来看,P2P模式很有可能凭借其少有争议的版权、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有利的广告平台而上位。这恐怕也是优酷选择调整步伐的原因之一。

春天来了?

也许有人会说,奥运会让视频网玷赚得盆满钵溢,这足以说明视频网站可以盈利。但仔细想想,视频网站能碰副多少次这样的奥运机遇?尤其对于那些身处网络电视阵营的视频网站来说,为购买奥运转播版权所花费的巨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拖慢了它们盈利的步伐——况且奥运会也不像NBA之类的常年赛事那样有较长的周期。

到目前为止,视频网站的收入来源仍然是广告。艾瑞分析师方军表示,最近围绕中国几家视频网站最大的变化是它们的媒体化运作。所谓媒体化运作,也就是选择要靠广告挣钱,从这次视频分享网站的动作可看出,媒体化运作的基础从来没有变过,第一,可以吸引受众的内容;第二,由内容、受众和媒体品牌组成广告平台;第三,成立广告销售体系或团队。

经历了资金、技术、版权等行业门槛后,未来营销模式将成为竞争中心。酷6网提出了UGA(User GeneratedAdvertising)的营销理念,即通过网友拍摄的原创视频中植入客户产品内容元素,将客户宣传潜移默化的传递给网友,达到娱乐网民和宣传产品的双重目的,同时视频原创作者也可以因此受益,形成三赢的态势。而土豆网也于今年正式开始了营销业务,目前,如微软、福特汽车等大品牌客户为主的广告,已经大规模投放到了“黑豆”平台。

企业盈利模式再思考 篇10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我国正处在转型的阶段,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企业正在从传统化转型为现代化企业, 改变传统的粗放型, 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加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重视程度, 提高企业责任感。对传统的企业来说, 在走向新形市场、转变盈利模式的过程中, 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运营体系进行改革。传统企业中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要进行改进, 重点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过大和基础管理问题, 大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助推下,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发展下去, 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因为违背社会责任而造成的后果, 企业要承担一切后果,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重任中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某种角度上来看, 企业要想发展的壮大, 就必须形成这种宽广的胸襟和优良的精神, 这也是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的动力。

在企业不断地改进传统的经营模式的时候, 绝对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 而忘记了自己本身所承担着的重大责任, 如果企业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 那么对企业而言, 也会得到社会相应的回报。企业的责任这个概念是在1923年提出的, 在最初定义为社会责任包括带的因素在内。后来, 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又有所增加, 包括企业尊重社会的生产目标、与政府规定相互结合、实行具体且理想化行动的定义。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时候, 一定不能忽略掉社会问题的存在, 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利益。如果企业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那么就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近几年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就可以看出, 企业缺乏责任感, 会直接对消费者造成经济上和身体上的伤害, 比如三鹿奶粉、瘦肉精等。

在我国, 存在着一小批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对消费者负责、社会责任存在感严重缺失的企业, 在经济方面, 表现在消费者的投诉处理和产品研发资金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二零一一年, 仅仅上半年的时间里, 我国相关消费者权益保障机构就处理了三十多万件投诉案件, 这暴露出部分企业自身的投诉体系不完善, 存在较多问题,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也无法提高企业的营业效绩。随着我国企业的几项优势条件的减弱, 比如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 在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去很难获得技术能力的创新。我国企业涉及技术的开发研究资金投入较少,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企业技术水平是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 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法律法规方面考虑, 部分企业的产品安全不过关, 甚至制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部分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违反法律规定, 制造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在我国市场很常见。中国政府曾经在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一年, 联合公安机关、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开展了一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 我国总共查处涉嫌案件十五万件, 涉案金额达到三十多亿。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分析指出, 我国企业涉嫌假冒伪劣的产品种类共二百多个类别, 遍布各行各业, 极大的危害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影响到我国知名品牌产品的信誉, 侵犯了合法企业的权益。最近几年,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 二零一零年消费者投诉案件共60多万件, 其中涉及安全问题的有近两万件, 上升幅度很大。比如在二零零七年塑料毒玩具事件, 二零零八年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事件, 都是由于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 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形成和国家产业链的升级。

企业要涉及慈善方面, 承担起慈善责任, 具体表现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企业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企业为社会慈善组织或者需要救助的个人捐赠财物或者在知识等人文方面进行救助, 最常见的慈善方式是捐款。根据我国相关责任机制报告, 显示出二零一零年中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总共捐赠七千万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的捐款数目多于国有企业, 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热度还远远不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这将有利于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持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以及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地位的提升。因此, 我国企业要大力参与公益事业, 相关部门也要鼓励企业,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公益活动的认识, 加大消费知识宣传力度,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在道德伦理责任方面, 也有一部分部分企业做的不好, 包括企业管理人员道德的缺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生产资源的消耗, 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过度消耗能源问题, 为了更高的利益追求, 这三高仍然是许多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二零一零年, 我国因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五, 与经济增长速率百分之九相比, 损失更为严重, 纯粹的国民生产总值为负值。

另外, 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也是影响企业责任的一个因素。在处理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时,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也包括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的道德管理。当前, 我国有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缺失, 主要表现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诚信经营意识淡薄等, 这些道德缺失的行为在食品等行业表现的十分明显, 比如有人在醋中掺入水, 在肉类中加入瘦肉精等事件, 既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企业要不断调整、升级生产结构, 不能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而要将经济利益与企业的责任相结合, 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 让企业在不破坏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能获得经济效益。

要想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就要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也存在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 这是因为当前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无意识的鼓励消费, 造成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而消费市场的扩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消费水平, 所以, 扩大市场消费、加快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为了扩大消费量, 获取更大的效益, 企业都提出以顾客为中心的运营政策, 竭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国家的报告中指出, 为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提高人民的消费率并维持稳定增长, 形成消费出口协调运作的格局。因此, 提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被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正是对这种政策的错误理解, 消费者看到好的商品就收入囊中, 却不考虑产品制造所要消耗的资源。消费者的消费刺激了国家的消费率,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浪费却被忽视掉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膨胀使得消费者过度消费, 如今很多人认为消费是个人的事情, 与他人和社会没有关系。所以, 部分消费者认为市场应该无限制的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消费率, 就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使得消费者不顾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进行消费。尤其是在转型期, 我国开始从生产大国转为消费大国, 消费欲望变得不再那么实用, 而只是考虑消费欲望。部分人们不是为了生活去消费, 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乐趣。商品成为一种符号, 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 而这些过度消费引起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影响却被忽略。

消费者也划分为好几种类型, 有着各自的缺点和优点。其中有类消费者主要体现在维权监督方面, 这类消费者应该主动参与企业的互动中, 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通过自己的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 推动社会责任体系的完善,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很高的监督作用, 是值得其他人学习的。而节约型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价值, 因为整个社会处在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 我们应该继续环保节约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鼓励这类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互动, 适当强化他们的消费理念。而国家消费率的主要来源是一类型的消费者, 他们的消费行为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他们的过度消费产生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浪费, 又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情况下, 他们有必要克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被称为淡然随意型的消费者, 他们不刻意去消费, 是值得肯定的生活方式, 但弊端是对社会企业的责任关注不多;还有的消费者责任意识不高, 由于社会教育宣传做得不到位, 使得这类消费者不能达到完美的标准, 所以, 政府要加强对此类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消费理念。在我国坚持走和谐社会的建设道路的时期, 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消费者进行剖析, 能够使消费者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搞清社会责任的起点, 这将对企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企业去除面子工程, 不再走形式, 而是在企业核心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让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保证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关键, 企业要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担。企业是最基础的生产组织, 既承担着组织社会人群的责任, 又向社会提供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产品。所以,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状态, 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的形态是息息相关的,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企业的和谐。

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防止环境污染,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必须要培养企业的道德责任感, 养成尊重自然、关注民生的企业习惯, 客观处理人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承担起维护资源环境的责任。通过与居民区合作或者与公益组织合作, 建设环保设施, 达到净化环境, 保护人们的利益。加快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 这样能降低生产环节当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消耗, 可以使产品的价格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履行社会道德的责任,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承担应起应该具有的道德责任,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也是调节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则, 是企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企业承担的道德责任的解释是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要遵守的社会道德准则, 包括诚信经营、公平经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对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道德责任就是诚信。从各国的企业发展来看,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名片, 只有企业做到诚信经营, 才能把握市场, 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更是企业要追求的责任目标, 企业要努力做到这一基本目标。诚信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也是现代企业信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和谐社会的信用基础。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很漫长的过程, 需要长期的发展, 涉及到的方面很多, 但是归根结底, 和谐社会要保证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尤其是作为经济类型的企业组织, 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发展经济是企业的首要责任, 企业通过生产得到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帮助, 包括提供就业职位, 生产产品方便了人们生活, 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加快和谐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速度, 就只有加快经济的发展, 提高社会财富值, 让人民享受高端的生活。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增强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够提升企业发展业绩,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感越强, 企业的效益就会越高

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企业要注意生产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社会和谐的构建离不开和谐企业的形成, 包括企业管理方式在内的多种企业活动都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来进行,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为员工营造出和谐安宁的企业环境,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形成融洽的合同关系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 从而消除企业内部的矛盾和不和谐的因素, 营造出和谐的企业氛围。企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形成安定民主和公平和谐的社会局面尽一份力量, 为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企业要建立并实行民主的管理模式, 规范经营, 按照法律的规定追求利益,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增强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够提升企业发展业绩,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感越强, 企业的效益就会越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企业对消费者的经济责任, 在影响企业的所有因素中, 经济占企业的效益的比例较大, 而且对非经济效益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当企业改善经济效益责任时,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较高的增幅。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在经营活动中得到利益, 经济的利益关系到一个企业是不断发展还是倒闭关门。因此, 改进经营体系发展策略和消费者服务体系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企业的经济责任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低价的产品, 还包括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分配资源等内容。但是, 一个企业是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的要求的, 所以, 大多数企业需要通过分辨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来划分市场, 利用自身的生产技术、产业资源等优势, 制定出适合各类消费者的发展策略, 来获得长久的精准营销对象, 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越来越理性, 越来越科学,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提高生产技术, 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企业的竞争策略是基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时候, 企业才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消费者的紧急责任, 提高企业的生产利益。另外, 企业还要完善售后体系, 包括消费者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更加注重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 都建立了消费者服务部门, 但是在平常的企业运营过程中, 仍然有很多的消费者对其进行投诉和抱怨。这是因为消费者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投诉机制不完善, 必须要对其进行改进, 让企业能够保时保质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建立了服务部门, 还要提高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 加强业务水平培训, 传递“坚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心”的理念, 使服务部门成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还要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满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加强企业的售后服务, 对销售出去的产品进行后期跟踪, 对出现的有问题的产品进行免费维护, 在企业建立完善的投诉体系, 坚持公开透明的处理消费者的问题, 解决消费者的困难, 实心现业和消费者两个部分的双赢。

法律法规并没有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是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行为, 使其变得规范合法, 保证了市场环境的良好性。当企业对某一产品进行召回时, 会明显的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召回行为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在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 提高企业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责任, 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这就要求企业完善有关制度。企业要加强对消费者利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根据媒体报道, 在一次调查中显示, 消费者在与企业产生纠纷的时候, 有近一半的消费者选择自己认倒霉, 有四分之三的消费者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直接去和商家解决。这显示出我国的消费者只有很少的人去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需要政府部门、法治部门、媒体等对消费者进行法律维权的宣传, 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鼓励消费者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与此同时, 企业也要加强与消费者的合作, 立足长远发展, 鼓励消费者举报违法经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 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来维护企业与消费者共同的长期利益。我国建立了很多法律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此基础上, 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对情节严重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

但是有很多企业并不能严格遵守这些法律制度, 而政府也没有建立起约束体系和操作性较强的政策, 因此, 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比如在公司法中, 就明确规定企业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政府要对其他涉及企业的法律进行修缮, 将法律制度严谨化, 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产品召回体制, 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企业与消费者产生纠纷时, 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处理, 司法部门要完善企业承担消费者责任的法律程序, 使执法过程透明具体。当有企业故意违反法律制度时, 要对其进行惩处, 相关部门要健全惩处机制, 让违法企业认识到其错误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 并通过法律途径更好的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为了使企业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 健全监督制度也是法律方面必不可少的部分。监督体制的形成, 能够防止企业进行违法活动, 使企业受到制约, 更好的遵守法律制度。在实行监督制度的时候, 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好企业间的标准, 健全企业到市场两条线上的监督检测体系, 必要时要让专业的质量检验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 督促企业遵守法律, 合法经营。除此之外, 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 更能促使企业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使之更加透明, 利用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采访报道, 对违法的行为进行曝光,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进而保障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

因此, 提高企业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责任, 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这就要求企业完善有关制度

加强企业对消费者在公益事业方面的责任承担, 公益事业方面的责任包括参加捐款捐物活动、举办免费的教育类型的活动、建设公共设施等, 虽然企业公益责任不能直接对企业经济进行提高, 但是企业公益慈善责任的提高, 能提高非经济效益。公益责任是企业的脸面, 能够提升企业的信誉、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公益事业与企业文化相关, 公益事业的目的是建设和谐企业, 和谐企业是指生态环保、社会进步与企业的发展相互结合, 而不是类似仅仅捐款等简简单单的公益事件。企业在占有、使用社会的资源的同时, 还承担着回报社会的责任, 因此要树立起社会公民意识, 使企业生产的管理模式与社会价值相互结合, 只有树立起公民意识, 企业才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积极的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 赢得长久的发展动力。和谐融洽的企业关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规范企业人们的行为, 并贯彻企业经营价值链。只有企业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和企业文化, 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履行企业责任, 成为道德型的企业, 真正的承担起消费者的责任。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内部要建立起管理者与员工的良好融洽关系, 承担起政府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因此, 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公民意识, 才能够协同好企业对内对外的关系, 进而提高企业在各方面的效益。

加强企业的伦理责任承担力度, 企业伦理责任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绿色产品的供给、环境的保护治理、刺激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增强社会公益事业。企业承担的伦理责任行为与企业非财务效益有关, 当伦理责任得到提高时, 企业非财务效益也会得到提高。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进行长久发展的基础, 企业加强道德素养的改进, 能对企业信誉、品牌形象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要想加强企业的伦理责任, 就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企业管理者道德素养的提高能够帮助企业成长为道德型企业, 但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道德素养建设还不完善, 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措施。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与企业的信誉以及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息息相关, 信誉高的企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 在对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激励过程中, 要注意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 特别是对企业管理者的地位权力等荣誉的激励,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高道德高素养的氛围, 是企业管理者能够提高自己的约束意识, 积极进取;建立起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制约体系, 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相关的部门要对企业当中的个人信用进行考察, 并对考察结果进行透明化分析, 公布出来, 接受人们的监督。同时, 司法部门要完善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制约体系, 用法律来制约他们的行为, 使之符合道德与法律, 防止企业管理者乱用权利, 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 对企业管理层人员也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水平。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社会伦理的培训机制, 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的素养提升上去以后, 就要建立起道德型企业。这里的企业指的是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与社会伦理相符合的企业, 把社会和企业的科学发展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 这种企业的构建已经超过了法律法规的要求。道德型企业采用科学的社会管理模式, 承担起对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 , 比如在选用生产材料的时候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产品要杜绝假冒伪劣等, 尽量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需要, 发现并积极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但是存在部分的企业是迫于压力才建立道德型建设, 改进道德缺陷, 这是受到某些消费者或者其他组织的利益驱使所致。

所以, 消费者在与企业的交易活动中要行使自己的的监督作用, 这样才可以能够建立起更多的道德型企业, 使企业与消费者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总的来说, 企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是社会强加给企业的, 而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所要求的。企业应该要把社会责任与本身的发展策略、生产产品等向融合, 真正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在企业的发展基础上的。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 往往会忽略对环境保护, 导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 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国家更是出台政策, 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这对转型中的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也是一个难题, 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全局与社会长久稳定。我国的企业生产是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 也是实施保护环境的主体。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解决模式、思路等进行创新, 以经营化形式破解环保难题, 把环保支出变为企业的利益来源。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就像是相互对立的, 企业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 而在生产的过程中, 又一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治理过程中, 又会因为对设施进行改善等措施提高成本。企业的环保问题包括因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导致资源的浪费, 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生产废弃物料的处理不恰当, 以及在处理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企业营业许可问题和人们对高污染企业的抵制;企业对高科技环保产品的开发导致市场出现无效的需求;产品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 影响企业信誉。

企业的盈利要注意成本的降低,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盈利模式。企业要大力推进管理模式的改革, 将粗放式管理转型为精细化管理, 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的全过程。部分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形成和资源消耗不重视, 忽略了运营质量;有的企业管理部门不完善, 责任明确不到位, 落实不了消耗控制。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把生产成本的降低落实到实处, 严格按照先期预算来进行生产, 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消耗过度的粗放管理模式。按照科学合理规范顺畅的原则来加强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明确分工, 定期进行考核, 建立起收支持续发展的长效体系。再就是完善管理体系, 要与本企业的生产特质相结合, 体系要科学规范, 具有高效执行性。企业成本的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衔接整个生产过程, 靠单独的部门很难实现。因此, 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员工进行成本降低的培训, 树立员工的节能意识, 调动起员工的节约积极性。要整合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体系, 包括生产成本的初期预算、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控制等。加强对生产费用的控制, 对企业员工中不能很好地完成生产成本管理工作的, 对其进行培训或实行淘汰制度, 让那些有责任心、业务好的精英承担重任。企业要落实好生产成本多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就是企业划分多级部门来掌管生产成本的工作。对各部门的成本花费进行汇总, 并实行监控制度, 将对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业绩作为员工考核的主要内容。对各级部门进行明确分工, 落实好责任人。以生产制造成本、人工费用额和消耗额作为基础, 以成本预算为依托, 将每一项成本费用都落实到具体的车间岗位。在企业建立起责任相关制度, 与年度考核相联系, 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积极寻求措施, 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丰富的内容及其丰富的理念, 在本质上是对企业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这不仅仅表现出企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 还能突出企业对自身长久发展的重视, 强调出企业的永续性, 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要保持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就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我们要分清企业发展的重心, 是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关注它的增长性。不管是企业的经济市场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规模, 都有着有限的增长幅度, 而增长注重的是量的改变, 发展注重的是质的变化。一个企业的发展, 不能只追求大, 还要追求精, 就是要企业发展的更好。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提高和不断的进行生产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目标, 这样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由此可见,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生存之路, 因此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自身为基础发展的, 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对未来市场的变化和环境进行预测, 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是一个大型的组织, 它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而生态体系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同于企业发展的, 它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平衡为基础。观察那些经营失败的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弱, 或者说适应能力很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体现, 只有反映足够快、适应性足够强的企业, 才能够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在市场中站稳脚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已经提高, 加上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急剧下降, 对企业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全体社会共同的要求。企业要想在保持稳定速度发展的同时也能长久的发展, 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 客观的来对待自然生态环境, 不断加强对企业产品的研发, 如果企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过度开发资源、浪费资源, 企业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提升, 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向着目标不断的前进, 因此, 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得生存, 还要不断的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来满足潜在市场的需求。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企业要确定好市场的发展目标, 改善生产方式, 规范市场生产行为, 提供符合企业利益、市场利益和客户利益的产品。

我国的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不能完全的适应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为社会做贡献

我国的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不能完全的适应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存在一些企业对进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进行环境保护的方法不明确。这是因为企业的环保责任是个广义的概念, 已经超出了法律的规定, 涉及道德、法律、责任等多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对社会利害关系的责任不能到位。近几年, 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甚至政府部门都向企业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 尤其是政府部门, 制定出了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达不到民众或者相关部门的要求, 就会对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的企业进行惩罚, 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受到影响。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一直处于被动承担环保责任, 比如工厂将生产废水排放到河水中去, 污染了水源;化肥厂等将废气直接排放到居民区, 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等, 这些行为损害了人们的利益, 但是只有在受到人们的指责或者举报时, 企业才会进行改善, 采取行动。

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 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起步较晚, 而且在初期被政府当作是公益事业, 缺少足够的竞争水平。有很多企业是只顾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不管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使在政府不断的表示企业所承担环保的重要性, 也不会有所行动。我国现在存有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还不完善, 而且大多是外资建立的。自从我国加入WTO后, 我国开始与世界接轨, 国外环保企业开始参与到我国企业间的竞争, 国内环保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发展环境。除此之外, 部分地区的保护主义严重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大部分环保措施没有标准, 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中使用不正当手段、不规范竞争等。

我国的企业环保缺乏有效的管理部门, 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体系, 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政府部门方面还没有形成对环保企业的市场成长机制, 没有形成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市场氛围, 市场对资源的分配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我国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管理一直是采用管制的形式, 各种环境管理的制度与措施都是由政府部门来制定并实行, 所以政府承担了太多的义务与责任, 这样导致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过度的依赖于政府, 使得企业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很难形成。

我国的环保企业起步较晚, 环保设备较为落后, 而且大多是中小型企业, 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差较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人员不足行业总人员的百分之一, 而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不到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六。环保企业的规模是影响产业综合供应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企业环保还处在发展阶段, 小规模企业与巨大的企业市场不相符合。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的防治只占我国GDP值的百分之一这远远不能够满足环保企业的建设。对环保企业来说, 除了资金有限、与环境相关的收费制度尚不健全和企业需要自筹资金等弊端外, 环保企业在股票和债券市场、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也不畅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这几方面的弊端更为明显。就现在的状况来说, 我国城市生活产生的生活废水或者垃圾处理设施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来运转和维护, 而且部分设施较为落后, 甚至不能正常使用。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投资渠道变窄,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企业的环保行为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 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行为和综合素质直接代表着企业的环保形象, 而企业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责任观念直接影响企业的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而建立融洽和谐的企业氛围是企业环保责任落实与实现的基础, 所以, 企业要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发挥作用, 鼓励人们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不利于环保的行为进行检举。在企业的内部完善监督体系, 加强企业的监督力度。不仅要将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旨深入人心, 还要将企业担负着注重环保责任的观念传达给员工。

西方某专家曾经说过:企业家精神不是尽可能的获取利益。企业家精神与道德相联系, 是内在的精神。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最富有的企业家精神是最具有特质的, 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 是资本主义体制在社会发展的深邃精神。在现代社会, 经常有人把诚实守信、生产创新与相互合作作为企业家的精神, 但是现实中真正的企业家要将企业作为发展的中心, 完善自己, 去获取经济利益, 为社会创造财富并服务于社会, 在这过程中, 企业家不能局限于只追求经济利益, 还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维护社会的利益。环保企业的发展与普及, 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定义与认可, 我国要认真研究国外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重新塑造企业家的精神, 这是建设中国企业家精神和现代企业精神的必要条件。

企业人员的环保责任观念代表着企业整体的环保观念, 因此对员工环保责任的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须要做的。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责任教育, 可以刺激企业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 环境保护理念更加突出, 这属于一种企业文化, 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力的工具。因此, 企业要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环保责任教育, 增强生态理念的灌输力度, 提高自身的环保责任观念。

从社会方面来说, 要大力提倡企业实行循环经济, 在整个社会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观念, 提高社会整体的绿色环保意识, 遵循高效率、循环再利用、资源清洁化的原则, 减少生产废料、废气的排放, 对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 以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企业生产活动的生态化, 并且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我国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实现企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想, 我国目前是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 整个社会提倡企业要注重环境保护, 企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响应社会的号召, 不断地更新生产设施, 加强技术改革, 更新生产工艺, 利用高科技收单,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环保型的企业。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和社会监督机制的构建, 加强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宣传, 加强社会媒体舆论的监督。要利用好新闻媒体这一新鲜有力的工具,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报道监督, 通过报纸、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介报道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状况的相关信息, 保证人们能够获得环境的真实情况,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 舆论和媒体也可以通过宣传有环保责任的企业的良好形象, 来树立榜样, 引导消费, 来鞭策缺乏环保责任意识的企业。政府要及时更新信息, 通过舆论信息等方式, 了解到全面的信息, 增强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认识, 宣传企业环保责任的理念。除了上面所涉及到的方式外, 还要利用好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形成完善的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形成增强企业绿色环保责任的社会环境。

从政府方面来说, 政府要发挥自己的特殊优势, 首先, 政府要落实好对对群众进行环保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除了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绿色环境保护的教育知识, 还要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主管部门以及企业主要管理层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去除管理者中落后环保观的念存在。各级政府要保证自己的管理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达标, 对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 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监督, 加强环境批准制度, 在污染的源头上进行整治, 减少企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项目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部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 例如造纸印染、炼焦冶炼、酿造建材等行业中污染严重以及规模不经济的企业或生产线不达标准, 进行强制的技术改进, 仍然不达标的企业要进行惩罚, 严重的关厂整顿。另外, 政府部门也要完善企业监督机制的构建。政府具有的权力最高, 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友好的环境是我们生存家园的保障,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 环境与人们有着很多冲突,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生产企业会不顾环境污染与资源的过度利用, 只顾享受而不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政府以及有相同作用的组织机构本着为人民考虑的态度, 建立法律制度并强制实行, 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监督企业的生产行为, 并对其部分行为进行限制, 让企业承担起自己的环保责任。假如政府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制约, 那么企业不可能禁得住经济利益的诱惑, 会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去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不去管生态资源的状况。对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对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政府人员进行严肃的处理。在完善了政府的监督体系之后, 还要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相关部门要建立新的考核制度, 在对企业进行测评的时候, 除了考虑企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外, 还要考虑企业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带来了多大的利益, 是否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 环保责任也是企业的重要责任, 保证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政府要让企业知道经济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 还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对企业进行教育, 不论企业的规模, 都必须履行自己的环保义务, 鼓励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 而不管别人的利益。

最后, 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环境立法。在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上,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环保责任标准, 因此要对环境法规的完善。尽管我国存在部分企业, 他们的不合法行为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还危及到企业员工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但目前企业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却一直难以进入立法阶段, 而且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涉及违反法律造成的惩罚较小而获得利益较大, 所以有部分企业铤而走险, 这样的低成本犯罪助长了某些不负责任企业的邪恶风气, 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 让企业承担生态环保的责任有法可依, 同时还要加大法律的执行强度, 对恶意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查处。在环境法维权方面的制度我国还不健全, 我国在环境保护法等几部法律中, 对保护环境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环境保护维这一领域几乎还是一张白纸, 所以使得法律在实际运用时没有着陆点。因此, 政府部门要健全环境保护维权制度, 公民或其他组织团体有权利在环境受到破坏时对其进行起诉, 通过法院维护环保利益, 无论破坏环境的是企业公司、行政机关单位还是其他组织, 公民都有权利去诉讼他们。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在实际的生活中, 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尝试这一政策。比如在二零零八年, 江苏省无锡市法院就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法院制度, 并且制定了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制度, 这是法院对诉讼法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 健全环境诉讼法提供了现实案例, 显示出我国对环境保护公益维护的重视正在不断加强, 这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上一篇:电工业务下一篇:高压电气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