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利模式构造研究

2024-08-12

企业盈利模式构造研究(精选9篇)

企业盈利模式构造研究 篇1

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中后起的一员,其发展比较迅速,在我国市场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中比较脆弱的组成部分,其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创新对于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分析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该从当前发展模式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出发,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通过自身的研究不断创新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最终,建立新形势下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1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发展现状

1. 1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中小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就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很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够丰厚,在激烈的竞争中, 企业发展无法直接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企业经营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冲击。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企业发展缺乏专业性人才,很多企业由于发展资金不够充足,在人才培养以及招聘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等现象,在企业发展中虽然有专业人才出现,但是,由于企业无法为人才提供非常好的发展平台,导致人才的流失。而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企业如果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才,员工不懂得操作各种电子商务技术,会制约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对人才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但要具有营销能力,同时还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网络市场进行专业化管理,不断扩大企业发展的市场。中小企业缺乏专业的电子商务营销人才,成为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1. 2制度和相关体系不够健全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创新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企业的制度和相关体系对模式创新工作的支持是重要的方面,企业的人员管理制度和物流以及认证等方面的体系都会影响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很多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时候忽略内部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监管,导致很多制度和体系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发展。此外,我国传统经营模式对企业盈利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的物流管理和认证体系还不够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严重滞后于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发展。但是,在当前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加快创新脚步,只有创新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创新贡献自身的力量。

2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主要内容

2. 1利润点

所谓企业发展中的利润点就是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主要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通过自身品牌和服务水平能赢得客户支持的点,只有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可,企业发展才能具有更加庞大的市场。因此,企业经营人员一定要具有市场判断能力,从市场需求出发,生产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 从而才能不断推进企业向前发展。在市场环境中,营销人员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市场分析掌握客户的需求,其次,还要为构成利润源的客户创造价值,即要通过生产活动来不断满足客户源的需求,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市场,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顺利转让,获取价值。同时,要为企业争取和创造利益,这个方面决定着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价值问题,这种价值可以实现利润的转化,企业可以通过低投入,而获取高的利益回报,一个差价交换,实现企业的利润。低成本主要是通过简化中间环节,一定要保证产品质量,从其他方面降低成本,而争取更多的利益。

2. 2盈利对象

盈利对象主要是指企业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购买群体和使用群体,这些群体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企业经营模式的扩大和创新注入资金,提供生命动力。不同的群体对产品的需求和爱好不相同,因此,必须要根据需求以及自身服务态度来满足和吸引客户资源,并且能建立与客户群体之间的良好关系。企业要根据用户在需求上的差异,把用户分为若干范围,根据客户长期的需求和合作时间,将客户分为不同重要程度的等级,重点培养和发展长期客户这种稳定资源。在当前网络环境下,盈利对象不仅是直接的客户,同时还要善于开发一些潜在的客户资源,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深入探讨客户资源。实现网上在线24小时的交易,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的创新方法

3. 1创建自身产品形象

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创新和发展主要在于企业要为客户提供诚信的服务,诚信是发展之本,只有坚持诚实守信, 企业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要通过自身的诚信和品牌来吸引客户,最终才能不断扩充市场资源。因此,创建自身产品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改变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不断简化交易流程,完成物流以及认证体系,实现网络的在线交易,将自身的产品资源推向全国的消费群体。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企业要建立客户应用档案,利用计算机数据管理功能,将客户资源统计分析并保存在电脑中,建立客户信用体系,从而可以分析和判断市场资源的不同重要程度。企业要重视信用档案的管理,对信用进行收集评估,加强对信用的监管与信用查询,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监督,实现对自身和客户资源的统一管理,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电子商务盈利水平,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3. 2加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

企业应该要完善培训机制,为人才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在企业内部要经常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和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培训,推广电子商务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让工作人员能掌握各种技术操作技能,全面把握电子商务经营的重点内容。同时,企业还要增加招聘的投入,不断吸收和引进专业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形势下,要加强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盈利管理体系和制度,通过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全面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争取经济利润。

酒企业的三种盈利模式 篇2

1.为探求黄酒未来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黄酒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国黄酒品牌企业高层论坛于2004年6月26日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黄酒的现有市场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升值空间还有待进一步开发,黄酒业内人士应具有现代创新意识,紧紧把握市场出现的新的消费趋向,发展新型黄酒,创造黄酒市场新的卖点,开辟新的消费群体。

2.2004年11月18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上,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一举夺得2005年9月份~12月份央视黄金时段2个标的。至此,2005年“古越龙山”在央视广告的投放量将逾6000万元。“古越龙山”打响了全力开拓全国市场的第一枪!另据了解,黄酒业中,除古越龙山外还有浙江、上海等地两家企业中标。 3.各地掀起了“黄酒扩建热潮”:上海第一食品集团投资2.8亿元,建成了占地19万平方米厂房,号称“全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古越龙山合作在岳阳新建的万吨黄酒基地已经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浙江善好酒业集团年产4万吨黄酒基地,已经破土动工;上海冠生园集团公司扩建“和酒”生产基地;字波三立酿酒有限公司正在紧张建设2万吨机械化黄酒生产基地;江苏张家港酿酒有限公司正在扩建年产2万吨的黄酒生产车间;远在东北的辽宁银意集团征地100余亩,开始新建黄酒生产厂。

整个2004年全国新增黄;酽能在15万吨以上。

“山雨欲来风满楼”,曾经波澜不惊的行业从暗流涌动到百家争鸣,处处预示2005年必将是万马奔腾的开始。

消费基因的识别和把握

决定黄酒企业的命门

随着黄酒的行业价值的不断攀升,大量的投资会逐渐被吸引进来,那些在白酒、啤酒,红酒上没有得利的酒业资本又会转而投向这个酒类的第四极。在一片熙熙攘攘的闹剧之下,有谁真正想过两个问题:黄酒到底卖的是什么?黄酒到底怎么卖?很多人可能说是健康,但是这种观念可能把企业的行销引上很危险的方向,走上很可能是错误的道路上。错误导致灭亡,已经有很多前车之鉴!两个问题实质是—个问题,是关于黄酒独一无二价值基因的甄别问题。由于没有在最基本的价值基因上进行甄别,就会出现卖什么都一样,谁卖也一样,反正就是那些做法的同质化现象,同样的行业领军人物的行销过程也很容易被复制,象古越龙山这样的行业领军角色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危机端倪。

由于海派黄酒的崛起,上海的黄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去年在上海市场虽然仍有1.2亿元销售进账,但面对上海黄酒的不断叫板,古越龙山略显被动。在本埠市场上,会稽山、塔牌等品牌的强力夹击,也让古越龙山感到利润越来越低。

对消费价值基因进行识别是企业—切工作的开端和本源。这是价值管理的最基本的内容。古越龙山遇到的问题是很普遍的行业现象,啤酒业早已经走过。价值识别不清企业忙活的结果是使企业的利润逐步下降,并最终掉进无利润区。

“你卖女儿红我也卖女儿红,大家都一样,凭什么你要比他卖的贵啊?”消费者对你的产品价值识别不出来。实践证明进进价值管理的企业大多处于中利润区或高利润区。而进行价值基因识别的企业则具备了在充分竞争状态下保持高盈利的必要先决条件。 今年虽然古越龙山在外埠市场的业绩不错,但是其核心的浙北和上海两大市场却面临盈利下滑的危险境地,作为一家在全国几个省份也仅仅是有限品牌认知的企业,生存牙口扩张的根基皆在其核心市场的盈利支持,而且古越龙山作为消费升级的企业价值也主要是通过核心市场展示,如果核心市场出了问题,那么资本市场就会给它脸色看。资本链是维系古越龙山产业多元化的命脉,一旦作为盈利的核心市场出了问题,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就不单单是黄酒卖不好的问题了。

当年风光一时的啤酒企业笑到最后的还有几个?原因很简单:快速扩张的质量没有做起来。这个质量就是赚钱的能力,即盈利能力,规模大了,企业反而不盈利了,最后越做越亏。因为常用的规模盈利模式和产品结构盈利模式很容易被复制跟进,很多企业始终没有找到企业独一无二的价值基因,黄酒的扩张刚刚开始,从古越龙山身上我们已经看到了啤酒行业”规模与盈利成反比例增长”的一些端倪。 如何使黄酒避免走啤酒业的老路,从现在开始就要有清晰的企业价值和产品消费价值的识别,并将其作为一切工作的统帅。同样的,对于上海黄酒也如此,那些其他地区的小厂家更应当知道支撑自己生存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否则不但产品要降价,就是企业本身也要降价。

黄酒卖的是营养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的种类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既然是酒,消费价值就有大同小异的两面,但是这并不是说因为是酒,其价值就可以模糊甚至很多人认为一些诉求概念差不多可以互换,更有甚者把这种对独特价值的篡越行为美其名曰:创意。对独特价值的模糊是企业不能建立高盈利模式的罪魁祸首!

酒能卖成中国这个样子在世界上也是一大创举。为什么芝华士的传播画面总是湘挺、垂钓等等生活情趣与自由画面让我们如蝴蝶般跟着几欲翩翩起舞或心驰神往呢?而百威啤酒每次都能通过激情释放的画面给我们意料之外的惊喜从而轻松融入其中呢? 应当申明的是,这绝对不是创意的差距,而是价值基因管理之下品牌调性的集中释放,是价值战略统帅品牌理念。品牌不能建立新的价值,而只能诠释或放大已有的价值,价值的本源是品牌最终要表达的东西,价值基因就是它的国境线,绝对不可篡越。

问题好象有些枯燥,下面我们仍然从酒上说起。 我们把整个酒行业称为不完全独立行业,因为这些不同的酒之间是存在相当的替代关系的,这不象汽车和房地产。那么消费者在喝酒的时候为什么喝啤酒不喝白酒?什么场合一定要喝黄酒?导致消费者做出最终选择的潜意识到底是什么?消费者在过程中得到的到底是什么?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我们也就可以知道几大主流酒的价值基因了。

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不能混淆。了解不同种类的酒价值基因,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全价值并进行管理和优化,最终维持或达到高盈利状态了。那么,目前中国黄酒业到底是怎么卖酒的呢?

可以看到,黄酒的行业格局大致是“前有狼,后有鼠,中间都是小蚂蚁”。产销主要集中在四省一市,即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和上海另外安徽产销量也很大。

沪浙一带的黄酒企业无论是产业规模、行销理念、市场化程度或者品牌价值认同度都在全国处于顶尖水平,因此,这些企业的做法、想法以及现有的盈利模式绝对是能够代表全国黄酒行业的整体趋势或水平的。

模式一:浙江的大企业卖的是产品形式和产品结构以及地方的历史特别文化,比较全面和综合,基本属于发展中的全价值盈利模式,支撑消费的主要是以产品为载体的综合实力,所谓的品牌认知是与地方的历史特别文化相联系的,单独的产品品牌脉络不是很清晰。

综观浙江黄酒的种种行为特征更象可口可乐的感觉。

模式二:上海的大企业以和酒为代表,主要是品牌盈利模式里的品牌覆盖类型,以新生代为目标消费群,通过广告树立崭新的产品形象,建立了亲情的消费者价值,这是对营养这种价值基因的拓张,营养是一个内敛的价值,所以选择亲情是很有价值依据的,上海其他黄酒也可走感情诉求的路子。

因此上海黄酒从价值趋向来看与百事可乐相似。

模式三:其他小酒厂则是跟进、模仿,如果硬要说哪种盈利模式的话只能差强人意说是产品结构盈利模式,象古越龙山、会稽山等大企业做的是既有产品内容又注重产品形式的价值产品,那么其他小厂家则纯粹是形式产品了。

沪浙以外的其他地区处于“杂、乱、小”的状态。这些企业基本处于政府和地方保护之下,市场化不充分。其生存根基主要是非市场的地方保护和狭隘的乡土情节。这些企业不能代表行业发展的潮流,属于被整合的对象。基本无盈利模式可言。

从目前的盈利模式上来看,整个行业还没有非常明确、成熟的盈利模式,除了上海的和酒的品牌模式还算清晰之外(只是从表现上如此,实际是不是进行价值管理了还未知,没有价值管理出事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其它几个企业在盈利模式上还是处于边缘的、模糊的状态,在品牌模式的压力下有走弯路的可能(如啤酒企业一样靠产品结构来拉升业绩,最终掉进以降价为主要手段的规模盈利的陷阱里),同样上海的企业也应引以为戒。

黄酒变为黄金的盈利模式

(全价值管理模式)

这种盈利模式目前只有绍兴的几个大酒厂具备基本的实施条件,在经营要素的全价值上还属综合。这和绍兴酒的定位有关系。绍兴酒在黄酒里代表的就是正统,在消费价值的节制性价值区间里,与品牌有一定关系,但细致甄别后发现还不是品牌,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跟绍兴这个地方联系起来的文化认同或共识,要打动这样的消费者,企业必须给出一个独特的理由,可能是深深埋在骨子里的历史沉淀的东西,比如皇帝情节,皇帝是独一无二的,至高无上的,是不可篡越的,这点和绍兴酒在黄酒中的价值认知是统一的:提起黄酒,大家自然就想到绍兴,绍兴黄酒在人的心目中是第一,是无法被复制和超越的,绍兴黄酒就是中国黄酒的旗帜标杆,代表一种精神的终极高度!这是所有黄酒企业都没有的全价值匹配的根本条件。

一旦找到这个东西,那么节制就变成放荡了。皇帝和黄酒的营养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把绍兴黄酒定位在皇帝价值级别(甚至如果再开发类似皇酒的超高档产品),在辅助开发出一套类似的皇酒礼仪,那么企业只做产品内容就可以,什么营销4P、5P者休矣。这就是价值管理的伟大力量。

为了把黄酒真正变成黄酒中的黄金,就需要围绕这一基本点进行配套要素的价值管理工作,比如费者、产品、品牌、渠道、人力、原料等等,当企业全价值匹配到最佳状态时,企业的沟通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都将是最少的,同时企业各项工作的效益都将成倍增加。

企业盈利模式构造研究 篇3

关键词:本土零售企业,供应链整合,盈利模式

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 尤其是入世以来, 本土零售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 规模迅速扩大, 但是从盈利水平来看, 本土零售企业的盈利水平并未与其快速发展相匹配。那么, 支持本土零售企业快速扩张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本土零食企业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本文将在对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简要分析的基础之上, 梳理基于供应链整合的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

一、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

从现有对零售业盈利模式的研究来看, 零售业主要通过商品毛利和后台毛利两种模式来进行盈利。

商品毛利模式以进销差价为基础, 利润来自于商品销售实现的毛利, 商店努力压低进货价格, 然后用各种促销手段实现销售, 以获取最大的购销差价。沃尔玛就是采用商品毛利的典型代表。

随着零售业的强势发展, 拥有大量连锁店的零售商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 采购量急剧增大, 对供应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供应商极力想使自己的商品打入超市, 超市便利用门店和货架资源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的通道费, 这些费用绝大部分体现在年终返利上, 统称为“后台毛利”。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最初由家乐福引入中国本土市场。

二、基于供应链整合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研究综述

目前本土零售企业的竞争白热化, 而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弊端逐渐显示, 后台毛利模式使得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逐渐下降, 供应商与零售商的矛盾日趋激化, 这些问题的产生也使的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对后台毛利的批判, 基于供应链整合的盈利模式转型得到推崇, 下面将进行简要梳理。

朱亚萍 (2011) 指出中国零售业正面临第三次挑战, 而零售模式的多元化成为众多挑战中的重要一项, 在分析了“通道费”模式的不合理性之后, 她指出中国零售业的利润来源最终仍会转变为商品经营、服务提升、供应链组织等“多元化模式”。李凤珍 (2011) 在对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探析中提出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创造和谐零供关系的转型思路, 而和谐的零供关系的打造主要在与零售企业回归经营主要, 并以整合的方式加强采购队伍和自由品牌的打造。李飞 (2011) 分析了中国零售业发展中零供关系和盈利模式转换之间的矛盾, 提出了零售商优化价值链, 回归到通过主营业务盈利模式之上, 并以沃尔玛和宝洁的合作为例介绍了供应链整合的方式。陈立平 (2012) 指出中国零售业盈利模式弊端较多, 亟需经营方式的创新。侯林丽 (2007) 分析了中国家电零售企业盈利的现状, 提出以集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供应链的优化和整合。冯萍 (2011) 从零售物流与供应链的整合优化角度, 强调了物流活动整合中集中采购的重要性。此外, 国内部分学者从供应链整合和企业绩效关系的角度来对供应链的整合进行研究。全小凡等 (2002) 讨论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传统产业改造, 建立横向一体化供应链体系, 增强纺织服装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思想。沈翠珍 (2004) 认为无论是产品多元化还是市场多元化, 供应链整合均有助于积极调整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即供应链整合对于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潘文安 (2006)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了供应链伙伴关系、供应链整合能力对合作绩效的影响, 并指出, 通过供应链内部和外部整合力对合作绩效的间接影响高于其直接影响, 外部整合能力是企业利用伙伴关系提高合作绩效、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可见, 供应链整合能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国外学者对于供应链整合的研究要比中国早很多, 学者们最初是把供应链整合这个理念用于制造业, 而不是零售业。另外, 学者们只是认为供应链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绩效, 但是单纯就零售企业盈利模式这一问题在供应链整合上的研究比较少。Clark, Wheelwright&Bowen (1996) 认为制造商面临的如零部件短缺、送货和质量问题、成本增长等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内部和外部供应链整合。这里学者提出了供应链整合对于制造商的重要性。Vargas, Cardenas&Matarranz (2000) 分析了西班牙装配制造企业的整合活动, 并指出西班牙制造企业主要依赖内部整合而不是外部整合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 物流整合尽管处于一个较低的潜在水平, 但是确实能带来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Frohlich&Westbrook (2001) 在国际性制造企业供应链整合与绩效间的关系研究中得出, 企业供应链的整合对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有重要的作用。Flint et al. (2004) 的研究中认为, 在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下, 当供应链中的数家公司接受供应链管理的导向, 他们能显著地降低该供应链的竞争成本。而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不只是追求节省成本的机会, 具有优势的供应链管理能得到较大的顾客价值、满意度和忠诚度, 改善产品边际利润、公司获利进而实现整个企业成长。Closs et al. (2004) 比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公司的实证结果也认为供应链整合将带来公司绩效的改善。

三、本土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转型的路径

针对本土零售企业在未来盈利模式的转型方向, 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在此本文就这些研究进行一下梳理。

盛朝迅 (2011) 对我国百货业盈利模式进行了思考, 提出应创新采购模式, 增加买断经营的比重, 因为买断经营可以压低进货价格的同时改善零供关系, 并且可以提升零售商对市场的研究和服务水平;同时还指出真正的供应链管理是百货业的核心优势, 对创造一条更加稳健的价值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略、张美荣 (2010) 比较了中外资零售业盈利模式, 指出我国未来零售业盈利模式首先应该优化供应链系统, 与相关企业形成信息共享达到共赢;其次要选择优质的供应商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李富 (2008) 总结了国外连锁超市的盈利模式, 认为供应链整合已经成为各种盈利模式中的主流, 连锁超市应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形成以连锁超市为主导、以最终顾客需求为驱动力的拉动式供应链。钱鹤群 (2009) 针对我国建材零售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供应链整合是一个能使我国建材零售行业走出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将帮助制造商提高能力, 巩固建材行业的发展基础, 改善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关系, 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 最终使建材零售行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吕斌 (2010) 以福州市蔬菜产业为研究背景,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供应链的整合有利于保证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推进蔬菜产业升级, 同时指出政府在改进供应链合作效率、加强政策性引导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从而加快供应链整合的进程, 提高整合质量。刘瑞涵 (2008) 以北京市鲜果产业为背景, 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指出零售业应该是鲜果产业供应链整合中的核心, 并且提出了鲜果供应链整合中供求直接对接的产地主导型都市农业模式。王国顺、黄金 (2012) 从价值链优化的角度指出, 零售企业必须优化价值链, 从而创造新的价值以及降低零售企业、供应商和顾客之间的费用成本, 特别是零售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费用成本, 以达到零售商、供货商和顾客共赢的局面。

四、结论

综合以上所述, 传统的零售业的盈利模式必将在未来制约着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 而供应链整合这一已经在国外零售企业中成为主流盈利模式的战略必将为我国零售企业在未来的盈利模式转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我国对供应链整合与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研究也必将永不停止。

参考文献

[1]ARMSTRONG M.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Rand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668-691.

[2]Simon Croom.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review[J].European of Purchasing&SupplyManagement, 2000, (06) :67-83.

[3]盛朝迅, 徐从才.大型零售商主导产业链:动因、机制与路径[J],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2, 1.

[4]李凤珍.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分析[J].流通经济, 2011, 11.

[5]林略, 张美荣.中外资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比较[J].商业时代, 2010, 25.

[6]魏农建, 左鹏, 刘静波.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中国零售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商业模式选择[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

[7]马静, 加强连锁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2, 26.

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研究 篇4

关键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营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尤其一些民营医院以“新型服务模式”走入人们的视线,迅速抢占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在医疗服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国卫生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营医院的异军突起为改变供需不平衡的医患格局及民营资本完全进入医疗市场实现公平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的民营医院无论数量上还是规模上,与公立医院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在国内医患矛盾、医患纠纷连连出现,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的状态下,北京新兴医院虚假广告被媒体狠批,上海长江医院又曝出将孕妇当不孕病人诊治的丑闻,使得民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忧虑。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今天,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究竟,我国民营医院该以何种角色出现,而又该以何种模式实现盈利呢?

一、什么是医院盈利模式

所谓盈利模式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人类营销发展史上,盈利模式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产品推销阶段:品牌营销阶段(定位理论:让顾客多掏钱购买);商业模式阶段:羊毛出在牛身上(错位理论:让顾客少掏钱购买)。因此,今天的盈利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

医院盈利模式相应的就是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为组织所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业结构及对应的业务结构,和医院所获得的目标利润。

二、当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和学术研究现状

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全国非公立医院数量达到6240家,占到医院总量的30.7%,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民营医院的床位、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只占到总量的1.4%、9.4%和0.8%,门诊量、入院人次只占全部的7.7%和2.9%。以廣东省为例,截至20010年12月,广东省共有民营医院138所,占全省医院总数2410所的5.72%。其中综合性医院91所,专科性医院38所,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医院9所。民营医院投资总额达4011亿元,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仅17所,民营医院所占据的医疗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1。

(一)当前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财政拨款仅占全国各公立医疗机构支出总额的10%—15%,医疗机构单靠财政拨款难以维持运行,更难切实保障医护人员合理待遇。“用3%的资源保障了世界22%的人口的健康”的伟大成就,是以牺牲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为代价的。因此,以药养医政策出台后,药品收益成为医疗机构主要收入来源,或者称之为“第一盈利模式”。其后,医院全面倾向于购置和大量使用医疗仪器、检查与检验设备,在提升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更多地成为一种盈利手段,即“第二盈利模式”。在此之下,出现感冒也用CT来确诊、出现哈医大附二医院550万元、深圳市人民医院128万元天价诊疗费用等等事件。目前,我国民营医院更大程度上依赖第一、第二盈利模式来生存、发展和获取利润。未来一定时期内,随着政府“新医改”的逐步推进,医院对依靠患者获取收益的这两种盈利模式的依赖会因逐渐受限而减轻。取而代之的,是寻求一种新型的模式,理论上称之为“第三盈利模式”,笔者将另文探讨。

(二)关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学术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研究较早,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是相比民营医院发展的实践来看,对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还是对于民营医院盈利模式划分方法的分析,本文列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国外学者Gapenski从民营医院盈利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分析,提出组织、管理、病人成份及市场因素。组织因素包括医院规模、所有制形式、系统状况及教学状况。管理因素包括劳动强度、非业务收入成份、债务利用、服务成份及设备使用年限。病人成份因素包括病例成份、门诊服务、亚急性服务、管理服务、无偿服务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市场因素包括医院集中程度、当地工资水平、医生密度及病人收入水平2。

第二,学者陈绍福,王丽华等提出:我们借鉴国外营利性医院的发展规律,针对我国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探索性地提出五种医院赢利模式,即医院顾客解决方案、医院专业化服务利润、医院低成本利润、医院创造附加价值医院价值链的控制等,需要营利性医院按照“以顾客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医院设计,使医院走人合理合法的利润区3。

第三,国内学者范芳荣,欧阳霞等认为营利性医院赢利模式由医院对环境的假设、医院对自身目标的假设和医院实现盈利目标的优势等三部分基本要素组成,我国营利性医院主要有四种典型的赢利模式,即基于渠道的赢利模式、基于服务的赢利模式、基于价值链的赢利模式和基于知识的赢利模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结合实际案例对民营医院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如学者黄存瑞、陈少贤等对广东省民营医院的盈利模式进行调查研究,学者杨文林对博爱医院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均提出了很多学术成果。本文认为,医院盈利模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是应该在进行赢利模式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突破固定模式框架和思维限制,结合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居民医疗消费观念的发展趋势等综合因素,在此基础上来构建适合民营医院自身的赢利模式。因此,未来学者会更加倾向于结合实例来进行研究的方式,提出更加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学术成果。

企业盈利模式构造研究 篇5

1.1 进销差价 (也称“沃尔玛”) 模式

以商品分销为中心, 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导, 零售企业通过帮助制造企业 (包括供应商, 下同) 转移商品价值获取利润。由于前台利润滑落、核心竞争优势缺乏、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上升, 进销差价模式也无法支撑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生存和快速扩张, 通路费用模式便成为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不二之选。

1.2 通路费用 (也称“家乐福”) 模式

随着零售企业分销渠道的覆盖面越来越广, 零售企业具备了控制上游制造企业的能力, 因此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向制造企业收取进场费等的通路费用模式顺势出现。这种盈利模式的利润来源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进销差价;二是销售返利;三是通路费用。但是通过进销差价获取的利润只占很小部分, 主要利润来自于制造企业缴纳的通路费用。

本土连锁零售企业通路费用盈利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 由于经营机制缺乏活力零售企业整体陷入经营困境, 许多大中型国有零售企业不得不将进销差价模式“买断经销”, 转向引厂进店、联营、出租柜台等。1995年以后, 在效仿家乐福向供应商征收各种“通道费”、实行“押账”式账期制付款等做法并融合百货企业的“联营扣点”模式后, 通路费用盈利模式最终成为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一种商业惯例。因此, 国内零售 (包括百货) 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零售渠道资源稀缺与强势、产业链整体成本不断上涨、零售企业前台利润下降以及现行法律法规缺位都为该种模式提供了持续存在的理由, 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 是市场化进程中的现象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语) 。但是, 这种缺乏公平制衡与有效监管的盈利模式, 在反垄断、限制零售企业行使和滥用优势地位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日, 其弊害日渐凸显,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经营功能衰退、渐失核心竞争优势

追根究底, 零售企业原本处于供应链的前端, 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掌握下游客户需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但是现今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已从转售商品的中间商变为货架出租商, 其自我采购商品并通过提高商品周转以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获利的经营功能已几乎失掉, 核心竞争优势基本丧失殆尽。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人精神的丧失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语) , 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最终出路应该是回归零售企业商品经营的本质, 依靠商品进销差价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盈利, 这样才能走向良性。

1.2.2 零供冲突加剧、频曝商业索贿

传统竞争观念认为, 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 一个企业获得更多意味着其它企业获得更少。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指导下, 零供双方往往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出发, 而是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渠道伙伴或整个供应链利益损失 (譬如进店费、帐期过长、员工索贿等等) 的基础之上, 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1.2.3 前台利润单薄、易发经营风险

向上游供应商收取“通道利润”, 并利用“账期”来占用制造企业资金以维持零售企业的运转, 零售企业“已成了一个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收费场所 (前国美董事会主席陈晓语) ”。随着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不断扩张, 后台利润越滚越大, 而靠销售商品进销差价形成的前台利润比例却在日渐萎缩。事实上, 当通路费用模式已变成一种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时, 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在无形中增加。

1.2.4 经营同质严重、难保产品质量

当零售企业放弃商品经营功能逐渐蜕化为地产商或零售物业管理者之后, 制造企业为了提高知名度和争取市场份额大规模抢占零售企业的优质渠道资源, 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零售企业严重的经营同质化和个性丧失。另外, 为了向零售企业转嫁各种费用, 制造企业可能会提高出厂价格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最终受伤害的将是消费者。

一些本土连锁零售企业 (比如世纪联华) 在“农超对接”上的尝试, 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零售企业的新潮流——放弃通路费用盈利模式, 优化供应链管理, 重新回归到零售企业固有的进销差价盈利模式上来。这也就是国外一些大型零售企业普遍采用的现代盈利模式——供应链 (或价值链, 下同) 管理模式, 即通过供应链管理, 把与制造企业 (包括供应商, 下同) 的对立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 建立起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 共同做大、做强市场。该模式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改善零售企业的盈利能力:一是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手段, 对流程进行优化与再造, 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本, 如各种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 通过节约成本, 提高盈利空间;二是通过信息与设备共享、降低库存, 减少资产的占用 (如资金、设备和存货等) , 以较少的资源投入, 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供应链 (或价值链, 下同) 管理盈利模式的优势分析

2.1 系统的集成性

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的全局与整体观念, 它以整个供应链为出发点、以供应链整体效率提高、成本降低、资源合理配置等为最终目标。追求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工作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 通过跨企业流程集成化实现供应链的协调运作。

2.2 利益的协同性

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机制在于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利益的协同一致。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建立在利益共赢的基础上, 各个节点企业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关系, 这实际上也体现出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效应。零售企业之间当代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 以协同商务、相互信任和双赢机制作为企业共同的运作模式, 零售企业关注的重心是如何扩大产业链上可供分配的总体利益, 而不再是产业链上利益分配的比例。

2.3 信息的共享性

信息的充分共享是零售企业响应市场需求、及时安排销售的首要前提。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已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企业外部、已从企业内部信息化扩展到企业分销网络、合作伙伴和战略合作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

2.4 响应的敏捷性 (quick response, QR)

英国著名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托弗博士 (Mar tin Christopher) 认为“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对市场非常敏感的、虚拟的、整合整个服务过程的敏捷供应链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 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因此, 零售企业改变了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生产推动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为中心”需求拉动型供应链管理模式, 能够及时反馈下游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 缩短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周期, 提高了零售企业及其它节点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

3 本土连锁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盈利模式创新路径

3.1 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共享共赢意识

只有具备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 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本土连锁零售企业起步较晚, 对供应链管理盈利模式认识不足, 因此, 应该学习国外零售大鳄特别是沃尔玛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盈利模式, 要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成追求包括所有合作伙伴在内的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而从单赢变为双赢乃至多赢。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应该追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获取竞争优势和企业利润, 不应该把合作伙伴作为竞争对象, 与合作伙伴有效合作是未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诚如零供网主编白雪原所云——“零供双方应该放眼长远, 通过相互配合做大蛋糕来赚取更多利润, 而不要仅仅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

3.2 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 建立战略联盟

马丁·克里斯托弗曾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只有供应链上各成员精诚合作、共担风险和共享利润, 才能发挥出整条供应链1+1>2的效能, 产生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目前, 随着零售企业影响力越来越强, 国内已经进入了零售商主导时代。建立生死与共的供应链战略联盟, 这对于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又急迫的严肃使命。作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链主企业——零售企业, 应该摒弃传统的“冷战思维”, 从员工素质、管理水平、供应链管理能力、技术能力、产品质量、创新能力、财务状况、成本控制能力乃至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慎评估, 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合作伙伴, 形成信任合作、利益及风险共担的供应链战略联盟机制。

3.3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加强库存管理

在零售行业, 物流贯穿了经营业务的全过程, 从商品采购到销售服务, 都有大量的物流发生, 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成本与效率, 影响到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影响到企业的服务质量, 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经营成败。因此,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是零售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也是实施逆向整合供应链的最佳渠道。供应链管理就是要让链上各个成员间形成合理分工, 以节约供应链上的物流总成本, 实现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共赢。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应该通过整合重组分销渠道, 实现物流一体化, 协同配送, 互相调剂, 合理地使用物流资源, 减少单一企业在物流配送方面的重复和浪费, 逐步形成物流资源共享的格局。当然视实际情况也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 目的都是降低物流成本, 把库存降到最低水平乃至实现“零库存”。

3.4 构建“一体化”平台, 共享信息资源

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 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信息交流越充分、反馈速度越快, 供应链管理越能实现高效的应变能力。因此, 信息共享协同是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与先决条件。所以, 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必须加大信息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 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 优化以其为链主的供应链, 在企业内部和合作伙伴 (包括中间商、生产商以及为生产商提供原材料的供货商) 之间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系统, 形成融会贯通的网络系统, 通过信息共享形成同步的网络体系, 对市场进行快速的反应, 达到共赢。

3.5 引进和培养人才, 提升供应链管理效率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高新技术, 不但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 而且还需要熟谙营销又掌握各种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在许多发达国家, 供应链从业人员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 获得从业资格以后才能从事相关工作。本土零售企业应当借鉴国外供应链教育和培训经验, 通过多种途径搞好从业人员的培训, 建立起一支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 结语

总之, 对于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来说, 面临着国外许多零售巨头的挑战与威胁, 只有面对现实, 借鉴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 从战略观念到内部管理乃至技术投资等各方面都做好充足的准备, 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 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应该积极探索与寻究, 努力创造一套有本土特色的多赢的供应链管理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美]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M].中信出版社, 2010.

企业盈利模式构造研究 篇6

轻资产运营是近年来管理学界提出的一个新型的企业运营模式,以全球500强为代表的实体经营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运营模式———凭借长期积累的品牌文化、价值主张、客户资源、人力资源、 供应链等 “轻资产”,以最少的固定资产或财务资金的投入,撬动并整合企业内外各种优质资源,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与公司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化的到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 “轻资产”的时代。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工商联的调研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有1 100多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99% 以上,提供了近80% 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75% 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 左右,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 左右。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小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因为大部分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且 “重资产”型,抗风险能力远远没有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强,这种传统产业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正面临着残酷的考验。

我国的经济正面临着 “二次”转型,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企业要从原有的粗犷型向精细型转变。在这种大的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小企业如何摆脱困境, “轻资产” 运营模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转型的模式参考。 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 “轻资产,重无形”,采用这一运营模式,企业是如何盈利的? 企业在采用这一运营模式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这些问题都困扰着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者。本文结合常州市中小企业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的案例分析轻资产运营下的盈利模式。

2相关概念界定

2. 1轻资产运营

2.1.1轻资产运营的理论基础

轻资产运营最早进行实践运用的是美国知名服装企业耐克公司,轻资产运营的理论发展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耐克公司的成功也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 贫国与富国的差距拉大,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应当超越对 “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1]。宏碁集团董事长施振荣先生[2]指出,在PC产业链乃至整个制造业,上游的开发与下游的销售服务工序附加值较高,而中间的组装工序属于劳动密集型工序,由于标准化作业的采用和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最小,因而整个PC产业制造工序流程的附加值线条就形成一个两头高、 中间低的U型曲线,看上去就像微笑的嘴唇。施振荣先生称之为 “微笑曲线”,而 “微笑曲线” 的两端被称之为 “轻资产战略”。

2.1.2轻资产运营的优缺点分析

学者们对轻资产运营具有的优点进行了分析。 杨现锋等[3]认为轻资产运营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降低进入门槛、利于企业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还可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知名度、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刘艳军[4]提出轻资产可以凭借杠杆原理充分利用他人的资源,集中有限的资源在利润最高的部分,从而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杨天波等[5]研究认为轻资产运营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增加现金流和提高盈利能力等。

当然,轻资产运营并不是完美的,它也有其缺陷。吕民乐[6]对轻资产的软肋作了专门的研究分析, 认为轻资产运营可能带来的问题主要是无法有效控制产品的质量、对外包出去的重资产失去控制、丧失核心技术或者工艺、为自己培养竞争对手,最终走入价格战以及弱化企业的服务能力,使品牌形象大打折扣,从而输给竞争对手,等等。刘艳军[4]指出,轻资产运营最大的缺点就是企业过分注重品牌而轻视产品的质量,有可能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合格, 到头来还是会抹黑品牌。

2.1.3轻资产运营的具体方式

轻资产公司抛弃了占用资金大、回报率低的 “重资产”,那么,它们具体是如何利用轻资产进行经营活动的呢? 具体来说,轻资产公司的运营方式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

( 1) 外包方式。外包是轻资产运营中比较典型的模式,即企业将重心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其他业务则分离给专业公司去做。外包战略的实质是对企业的重新定位,保留企业价值链中利润高的部分, 而把利润较低的部分分离给其他公司,重新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强化企业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 2) 控股方式。这种方式是以较少的自我投入来杠杆利用他人资产的运作方式,一般情况下,持股20% 左右就能获得被投资企业的相对控股权,使之成为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少量的资本来操控数倍于己的他人资本。

2.2盈利模式

关于盈利模式,大多数文献仅是对一些成功企业的经营管理分析归纳总结出盈利模式所包含的内容、应满足的条件进行了说明,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

从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有的学者从狭义角度出发,提出盈利模式即企业盈利的方法和 途径。 Rappa认为盈利模式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决定了公司在价值链中的位置,并指导其如何赚钱。Osterwalder等把盈利模式定义为一个公司提供给一个或几个细分顾客和公司架构体系及合作伙伴网络的价值,公司创造、营销和传递这些价值是为了产生盈利性的可持续收益流。

国内学者对于盈利模式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如,周永亮[8]在 《中国企业前沿问题报告》一书中指出,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企业将人才、技术、 品牌、外部资源等要素有机结合,为企业创造价值的独有经营模式。栗学思[9]分析了企业盈利模式的概念,指出企业盈利模式是企业在竞争中形成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和业务结构; 归纳总结了企业盈利模式分析和设计的5个要素,认为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 潘永涛[10]认为,盈利模式指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阎峰[11]指出盈利模式通常是以发现行业利润区为基础,以高利润区的持久停留为目标, 通过对技术、产品、销售渠道、顾客、声誉、资本、 品牌等在内的资产系统配置,发展相应的经营模式。

尽管各行各业的盈利模式多种多样,但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尽可能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并且让这种最大化状态持久保持下去。理解盈利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盈利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并且需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 第二,盈利模式除了关注资源投入分配的合理性,更关注资源的产出效率; 第三,作为资源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的建立需要有相应的企业制度和战略规划作为保障。

综上所述,盈利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考虑的企业资源运营方式,其设定要尽可能地提升产品价值、 降低生产成本,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利润和价值的最大化 。

3基于协同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盈利环境研究

3.1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与政府财税支持协同发展机理

科技成果产业化离不开金融和政府财税政策的支持。科技成果要想产业化,首先要解决的是融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金融机构募集资金获得生产运作的资本,并且配合政府的财税政策支持,将拥有的专利技术投入生产,使得生产运作资本变成成品资本投入市场,为企业带来盈利。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投资者并不是盲目地进行投资, 而是看中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因此,鉴于科技成果含金量高、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等特点,企业将其产业化后市场进一步扩大,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并且一些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金融创新也会应运而生。同样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金融支持的角度看,科技型中小企业兼具 “科技”和 “中小企业” 的特征,因此市场上具有针对性的融资方式有中小企业集合债、创业板和科技金融等。中小企业集合债是由一家机构牵头、几家中小企业共同申请发行的债券,它们统一冠名、 分别负债、分别担保、捆绑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的一大特点就是需要担保公司为其进行担保,担保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聘请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担保,担保费率较低,同时聘请地方担保公司为中债增公司提供反担保; 二是地方担保公司直接为发行人提供担保。目前市场上共有10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共筹得资金37亿元。创业板是深交所为了创业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解决融资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其上市要求较为宽松、进入门槛低、运作要求严格等特点为具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功融资提供了机遇。据深交所披露,2013年355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总发行股本为76 080 934 545股,总成交金额最高时高达40 236 709 919元。还有,各大银行也在积极探索将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相结合,设立科技支行,进行科技金融创新,用金融助推科技发展,进而也促进自身的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统计,2013年 《第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报告》显示,2013年9月末,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2. 82万亿元,同比增长13. 6% ,增速比上季末高0. 9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2. 2和3. 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速高2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贷款占比继续提高,2013年1—9月人民币企业贷款增加3. 7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增加1. 61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企业贷款增量的43. 4% , 比去年同期占比高8. 4个百分点。

从政府财税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税收法律和制度,从不同层面鼓励和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些政策既包括直接减免优惠,也包括间接减免优惠,涉及税种主要有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其中,对科技型企业最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仅有一项,即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科技型企业减至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余具有普惠作用。 涉及科技型企业的税收优惠主要有5项: ( 1)《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 2)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 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 3) 《企业所得税法》 规定,企业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财税 [1999] 273号文件规定,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增值税。 ( 5) 财税 [2011] 100号文件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 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 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3.2协同学模型的构建

协同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研究的是多个协同系统在外参量的作用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下,以自组织的方式在宏观尺度上形成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条件、特点及其演化规律。本文借鉴孟庆松、韩文秀[12]撰写的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一文,从协同学的角度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三者的协同度进行分析。

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三者的协同度是指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揭示了这3个协同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由上文分析可知,这3个协同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根据协同学原理,这三者应该产生 “1 + 1 + 1 > 3”的整体协同效应,因此构建的模型如下:

将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视为一个复合系统S,S = { S1,S2, S3} ,其中S1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 S2为金融支持,S3为政府财税支持。对于每一个子系统Sj,j = 1,2,3,其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为ej= ( e1,e2,e3) ,βji≤eji≤αji,αji、βji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分量的上界和下界。如果eji为正向指标,则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高; 如果eji为逆向指标,则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低。

因此,有定义式 ( 1) :

μj( eji) 的取值范围为 [0,1],其值越大,说明序参量分量eji对系统的有序度所作的贡献越大。

从总体上看,各序参量分量eji对其所属的子系统Sj的有序度总贡献可以通过 μj( eji) 的集成来实现。不仅各分量的系统有序度数值,而且它们的组合方式都会对集成的结果产生影响。本文选用相关矩阵赋权法确定权数。相关矩阵为:

其中,rnn= 1。

设Ri为第i个指标对剩余n - 1个指标的影响, 其值越大,说明其影响越大,权重也就越大。Ri的计算公式为

接着,将Ri归一化后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为

最后,将权重与有序度数值相结合,得到序变量参量ej的系统有序度 μj( ej) :

由定义式 ( 2) 可以看出,μj( ej) 的取值在 [0, 1] 之间,其数值越大,表明ej对该子系统Sj的有序度的贡献越大,系统有序度就越高; 反之亦然。

下面考虑整个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在给定的时刻t0时,假设各子 系统序参 量的系统 有序度为 μj0( ej) ,j = 1,2,3; 而对各子系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刻t1而言,其各子系统序参量的系统有序度为 μj1( ej) ,j = 1,2,3,则定义 ( 3) 式为复合系统的协同度:

需要说明的是,cm的取值在 [- 1,1] 之间, 值越大,则表示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程度越高; 反之亦然。对于 θ,当且仅当j∈ [1,3],μj1( ej) - μj0( ej) > 0时,复合系统才有正的协调度。而综合考虑所有的子系统,如果某些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大,而另一些子系统有序度提高幅度较小甚至下降,则复合系统的协调状态较差或者根本不协调,表现为cm∈ [- 1,0]。

3.3实证分析

3.3.1选取指标

构建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的度量指标,本文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选取中小微企业利润总额 ( S11) 、 专利授权数量 ( S1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 S13) 来度量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子系统; 社会融资规模 ( S21) 、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成交金额占总股票成交金额的比重 ( S22) 、 科技信贷金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 ( S23) 来度量金融支持子系统; 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央财政拨款额 ( S31) 、研究与试验发展 ( R&D) 经费投入强度 ( 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 S32)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 ( S33) 来度量政府财税支持子系统。

3.3.2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研究的数据情况具体见表1所示。

3.3.3计算过程

采用相关矩阵赋权法计算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度量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注: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科学技术部、深圳证、《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3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如表3所示。

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3个子系统协同度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

中小型科技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复合系统协同度如表5所示。

3.3.4结果分析

由表3和表5可以看出,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支持和政府财税支持3个子系统及其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是逐年提高的,表明三者在发展过程中是协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趋势。随着金融创新和政府财税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4案例分析

4.1案例公司背景介绍

A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位于常州市武进高新区内, 成立于1986年6月,前身是某村镇器械厂,是中国骨科器械产品市场的首批进入者之一。经过20多年的努力,该公司从一家乡镇小型企业成长为了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以市场份额计算,它是中国骨科器械产品生产商中最大的创伤产品生产商以及三大脊柱产品生产商之一。公司秉承 “专业、专注、 专心”的理念,自创建以来取得了迅速的增长,拥有精良的制造加工设备及测量仪器,通过了中国医疗器械质量认证中心的ISO13485 - 2003质量体系认证。截止2010年底,公司获得产品注册证书100份,主要产品于2007年获CE认证证书、2008年获美国药监局510 ( K) 许可。该公司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中国骨科领域少数获此殊荣的公司。

公司拥有3个总占地面积达10. 71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员工500多人,总资产达8. 98亿元。 2010年6月29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是我国首家骨科医疗器械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也是常州市第6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公司。公司上市后,股票获得超额认购149. 55倍,以接近招股价的上限3. 52元定价公开发售,首次共为企业募集资金1亿多美元。2011年度,A公司控股净利润为1. 4亿元人民币,近3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率都超过25% 。2013年3月17日,美国S公司以7. 64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该公司,同年7月,公司撤消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地位。

4.2案例公司财务数据分析

表6、表7和表8分别是A公司2007—2011年的部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财务比率表。

万元

注: 数据来源于阿斯达克财经网、凤凰网。下同

万元

从财务数据分析可以看到: 一方面,A公司是典型的科技型企业, “轻资产,重无形”。2007— 2011年公司的银行存款从2 554. 1万元增加到69 599. 0万元,增长了27. 25倍,其高额的银行存款为公司的内部融资和风险防范提供了保障; 同时,其税前净利润5年间从5 412. 0万元增加到18 188. 5万元,翻了3. 36倍,而从财务比率表来看,其存货周转率从3. 36次增加到了6. 26次,这些都是轻资产型企业财务报表的一般特征,即具有高现金储备、 高利润和高存货周转速度。另一方面,虽然公司固定资产和存货5年间都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占总资产的比 重分别由38. 99% 、 21. 78% 下降到了15. 11% 、5. 42% ,而且其财务费用也在不断下降, 从136. 4万元下降至0万元,说明企业充分利用了上下游的资金,获得了大量的无息负债,这也体现了轻资产型企业财务报表的另一个特征,即低固定资产、低存货和低利息费用。

4.3案例公司盈利模式分析

综合分析公司从一家乡镇小型企业成长为国际性大公司的经验,其主要的轻资产运营盈利模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企业的核心,是企业轻资产运营的盈利关键所在。A公司的工程中心拥有强劲的研发创新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走在该领域科技创新的前沿。中心注重人才的培养, 为了留住人才,不仅给予他们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生活环境,而且加强员工队伍的培训,在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同时,每年选拔优秀员工进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培养企业 “永久性”的专业人才,形成了公司老中青搭配、产学研结合的科研人才团队。目前,该中心申请专利十余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已授权专利5项; 取得各类新产品注册证7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支持。

品牌的建设是轻资产运营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A公司注重自己的品牌,在专业资质方面,已经通过IS09001∶2008、IS013485∶2003标准和欧盟医疗器械指令 ( MDD) 建立、保持质量管理体系, 树立了专业化产品零缺陷的品质形象,并与国际知名企业成为合作伙伴; 在产品质量方面,企业全心全意为客户着想,严把质量关,成为全国首家获得 “药品 ( 器械) 质量诚信建设示范企业”的医疗器械公司,同时这也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疗器械企业。这些都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为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提高销售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文化也是轻资产运营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将员工们凝聚在一起,团结一心, 为了追求共同的目标而努力。A公司就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格外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A公司将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公司将 “改善生活质量,体验生命快乐”作为自身的使命,并以 “向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高性价比产品及最佳的售后服务以成为国内创伤和脊柱产品品牌企业的第一名”为愿景,打造 “矢志创新、担负责任、改变未来”的企业价值观。企业将这些理念渗透给了员工们,员工们在企业文化的感染之下,追求共同的目标,提高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服务质量,做事就能事半功倍。

5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建议

借鉴成功的轻资产型企业的经验,本文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提出建议如下。

5.1做“重”品牌

品牌的价值一般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上市公司也只有在并购时以 “商誉”计量,但是它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带来 “价差效应”,提高企业的股市回报率,是一项重要的轻资产。为了做 “重”品牌,企业可以请专业运动员或者娱乐明星为自己的产品代言,与他们签订合同,让他们在公众场合必须使用自己的产品,并且设计独特的标识与广告语, 让消费者一看到就能够联想到该品牌。生产方面, 则将生产制造环节外包给一些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厂家,与他们签订特许生产协议,以低成本大量地进行生产。这样一来,企业就将建造厂房和购买设备的资金节省下来,投入到品牌宣传上去,将成本控制在了适当的水平上。同时,为了使零售商更加卖力地对自己品牌进行宣传,大幅给他们让利。这种轻资产模式充分利用了品牌资产来增加财务杠杆, 提高了轻资产的运营效率。人人都喜欢追求高品质的东西,而高品质与品牌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增加盈利,可以选择做 “重”品牌的模式。

5.2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被以客户关系为核心的轻资产企业运用得淋漓尽致。这类企业以追求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最大目标,以客户占有率而非传统的市场占有率来评价自身的经营成果。从销售人员、业务流程以及技术开发等方面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来满足客户的需求。销售人员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向客户了解更多客户所关心的问题上,并且建立相应的网站供客户自主进行选择,实现一对一的客户关系管理。而生产方面,公司一反传统的根据库存情况进行推销,而是当客户支付完定金后再生产, 充分利用上游厂商的应付款和下游客户的定金,缩短库存和现金周转时间,扩大现金流,提高净资产收益率。

5.3提高科技实力

对于一些电子产品的制造公司来说,科技的研发是其核心价值的体现,相对于传统的雇佣大批生产工人以及建立多条生产线,一些企业一反传统, 将产品的制造外包给成本低廉的承包商,以研发为核心,实行轻资产运营模式。这些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售服务和技术,以知识产权获利,研发速度、品牌文化、个性化服务和分销渠道成为竞争优势的关键。对于一些竞争对手很强、产品市场趋于饱和的产业,应用开发、工业设计等核心技术的创新才能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当中,从产品制造行业中退出,用有限的资金投入获得更多的收益是明智的选择。当然,在 “研发———制造———分销” 的过程中,企业还可以建立合作联盟,形成一条牢固的市场价值链,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能与竞争对手进行抗衡。

5.4建设企业人才团队

企业盈利模式再思考 篇7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我国正处在转型的阶段,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 增强企业竞争力, 我国企业正在从传统化转型为现代化企业, 改变传统的粗放型, 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加强企业在环保方面的重视程度, 提高企业责任感。对传统的企业来说, 在走向新形市场、转变盈利模式的过程中, 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对企业的运营体系进行改革。传统企业中粗放式的管理方法要进行改进, 重点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能源消耗过大和基础管理问题, 大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助推下, 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发展下去, 就必须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对因为违背社会责任而造成的后果, 企业要承担一切后果, 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这个重任中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在某种角度上来看, 企业要想发展的壮大, 就必须形成这种宽广的胸襟和优良的精神, 这也是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的动力。

在企业不断地改进传统的经营模式的时候, 绝对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 而忘记了自己本身所承担着的重大责任, 如果企业肩负起了自己的责任, 那么对企业而言, 也会得到社会相应的回报。企业的责任这个概念是在1923年提出的, 在最初定义为社会责任包括带的因素在内。后来, 企业所承担的责任又有所增加, 包括企业尊重社会的生产目标、与政府规定相互结合、实行具体且理想化行动的定义。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时候, 一定不能忽略掉社会问题的存在, 要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利益。如果企业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那么就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近几年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就可以看出, 企业缺乏责任感, 会直接对消费者造成经济上和身体上的伤害, 比如三鹿奶粉、瘦肉精等。

在我国, 存在着一小批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对消费者负责、社会责任存在感严重缺失的企业, 在经济方面, 表现在消费者的投诉处理和产品研发资金问题,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在二零一一年, 仅仅上半年的时间里, 我国相关消费者权益保障机构就处理了三十多万件投诉案件, 这暴露出部分企业自身的投诉体系不完善, 存在较多问题, 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也无法提高企业的营业效绩。随着我国企业的几项优势条件的减弱, 比如丰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 在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去很难获得技术能力的创新。我国企业涉及技术的开发研究资金投入较少,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企业技术水平是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我国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较少, 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法律法规方面考虑, 部分企业的产品安全不过关, 甚至制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部分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违反法律规定, 制造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在我国市场很常见。中国政府曾经在二零一零年至二零一一年, 联合公安机关、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开展了一次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 我国总共查处涉嫌案件十五万件, 涉案金额达到三十多亿。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分析指出, 我国企业涉嫌假冒伪劣的产品种类共二百多个类别, 遍布各行各业, 极大的危害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也影响到我国知名品牌产品的信誉, 侵犯了合法企业的权益。最近几年,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 二零一零年消费者投诉案件共60多万件, 其中涉及安全问题的有近两万件, 上升幅度很大。比如在二零零七年塑料毒玩具事件, 二零零八年奶粉中掺入三聚氰胺的事件, 都是由于产品的质量不合格, 对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很大的损失, 不利于企业良好形象的形成和国家产业链的升级。

企业要涉及慈善方面, 承担起慈善责任, 具体表现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企业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企业为社会慈善组织或者需要救助的个人捐赠财物或者在知识等人文方面进行救助, 最常见的慈善方式是捐款。根据我国相关责任机制报告, 显示出二零一零年中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总共捐赠七千万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的捐款数目多于国有企业, 但是与国外企业相比, 我国企业参与公益事业的热度还远远不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对企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这将有利于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 持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以及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地位的提升。因此, 我国企业要大力参与公益事业, 相关部门也要鼓励企业,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公益活动的认识, 加大消费知识宣传力度, 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在道德伦理责任方面, 也有一部分部分企业做的不好, 包括企业管理人员道德的缺失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生产资源的消耗, 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过度消耗能源问题, 为了更高的利益追求, 这三高仍然是许多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二零一零年, 我国因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五, 与经济增长速率百分之九相比, 损失更为严重, 纯粹的国民生产总值为负值。

另外, 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素养也是影响企业责任的一个因素。在处理企业发展的一些问题时, 企业管理人员应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也包括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的道德管理。当前, 我国有部分企业管理者道德缺失, 主要表现在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诚信经营意识淡薄等, 这些道德缺失的行为在食品等行业表现的十分明显, 比如有人在醋中掺入水, 在肉类中加入瘦肉精等事件, 既对消费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危害, 也损害了企业的形象。企业要不断调整、升级生产结构, 不能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而要将经济利益与企业的责任相结合, 通过生产技术的提高, 让企业在不破坏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能获得经济效益。

要想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就要对消费者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也存在社会责任缺失的现象, 这是因为当前政府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无意识的鼓励消费, 造成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而消费市场的扩大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济消费水平, 所以, 扩大市场消费、加快经济发展是必然的选择。为了扩大消费量, 获取更大的效益, 企业都提出以顾客为中心的运营政策, 竭尽全力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国家的报告中指出, 为实现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要提高人民的消费率并维持稳定增长, 形成消费出口协调运作的格局。因此, 提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被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正是对这种政策的错误理解, 消费者看到好的商品就收入囊中, 却不考虑产品制造所要消耗的资源。消费者的消费刺激了国家的消费率, 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造成的浪费却被忽视掉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膨胀使得消费者过度消费, 如今很多人认为消费是个人的事情, 与他人和社会没有关系。所以, 部分消费者认为市场应该无限制的满足他们的所有要求。而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促进消费率, 就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使得消费者不顾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资源的消耗进行消费。尤其是在转型期, 我国开始从生产大国转为消费大国, 消费欲望变得不再那么实用, 而只是考虑消费欲望。部分人们不是为了生活去消费, 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乐趣。商品成为一种符号, 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 而这些过度消费引起的负面影响以及社会影响却被忽略。

消费者也划分为好几种类型, 有着各自的缺点和优点。其中有类消费者主要体现在维权监督方面, 这类消费者应该主动参与企业的互动中, 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通过自己的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 推动社会责任体系的完善,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了很高的监督作用, 是值得其他人学习的。而节约型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价值, 因为整个社会处在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的时代, 我们应该继续环保节约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鼓励这类消费者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互动, 适当强化他们的消费理念。而国家消费率的主要来源是一类型的消费者, 他们的消费行为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他们的过度消费产生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仅对资源造成了浪费, 又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社会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情况下, 他们有必要克制住自己的消费欲望;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被称为淡然随意型的消费者, 他们不刻意去消费, 是值得肯定的生活方式, 但弊端是对社会企业的责任关注不多;还有的消费者责任意识不高, 由于社会教育宣传做得不到位, 使得这类消费者不能达到完美的标准, 所以, 政府要加强对此类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教育, 不断提高他们的消费理念。在我国坚持走和谐社会的建设道路的时期, 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消费者进行剖析, 能够使消费者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搞清社会责任的起点, 这将对企业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使企业去除面子工程, 不再走形式, 而是在企业核心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让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保证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关键, 企业要担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重担。企业是最基础的生产组织, 既承担着组织社会人群的责任, 又向社会提供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产品。所以,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状态, 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社会的形态是息息相关的,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企业的和谐。

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防止环境污染, 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必须要培养企业的道德责任感, 养成尊重自然、关注民生的企业习惯, 客观处理人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承担起维护资源环境的责任。通过与居民区合作或者与公益组织合作, 建设环保设施, 达到净化环境, 保护人们的利益。加快企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创新, 这样能降低生产环节当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也能够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消耗, 可以使产品的价格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履行社会道德的责任, 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承担应起应该具有的道德责任, 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 也是调节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则, 是企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企业承担的道德责任的解释是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要遵守的社会道德准则, 包括诚信经营、公平经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 对企业来说, 最重要的道德责任就是诚信。从各国的企业发展来看, 诚信是一个企业的名片, 只有企业做到诚信经营, 才能把握市场, 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诚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更是企业要追求的责任目标, 企业要努力做到这一基本目标。诚信可以说是企业的生命,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也是现代企业信用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是和谐社会的信用基础。

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很复杂很漫长的过程, 需要长期的发展, 涉及到的方面很多, 但是归根结底, 和谐社会要保证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尤其是作为经济类型的企业组织, 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发展经济是企业的首要责任, 企业通过生产得到利益, 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帮助, 包括提供就业职位, 生产产品方便了人们生活, 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加快和谐社会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现速度, 就只有加快经济的发展, 提高社会财富值, 让人民享受高端的生活。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增强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够提升企业发展业绩,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感越强, 企业的效益就会越高

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企业要注意生产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社会和谐的构建离不开和谐企业的形成, 包括企业管理方式在内的多种企业活动都要依据我国的法律法规来进行,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为员工营造出和谐安宁的企业环境,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形成融洽的合同关系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 从而消除企业内部的矛盾和不和谐的因素, 营造出和谐的企业氛围。企业要规范自己的行为, 为形成安定民主和公平和谐的社会局面尽一份力量, 为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 企业要建立并实行民主的管理模式, 规范经营, 按照法律的规定追求利益, 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增强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感, 才能够提升企业发展业绩, 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感越强, 企业的效益就会越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企业对消费者的经济责任, 在影响企业的所有因素中, 经济占企业的效益的比例较大, 而且对非经济效益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当企业改善经济效益责任时,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得到较高的增幅。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在经营活动中得到利益, 经济的利益关系到一个企业是不断发展还是倒闭关门。因此, 改进经营体系发展策略和消费者服务体系是企业发展必须要做到的事情。企业的经济责任包括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低价的产品, 还包括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合理的分配资源等内容。但是, 一个企业是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消费者的要求的, 所以, 大多数企业需要通过分辨消费者的需求特性来划分市场, 利用自身的生产技术、产业资源等优势, 制定出适合各类消费者的发展策略, 来获得长久的精准营销对象, 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越来越理性, 越来越科学, 企业要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提高生产技术, 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企业的竞争策略是基于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时候, 企业才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消费者的紧急责任, 提高企业的生产利益。另外, 企业还要完善售后体系, 包括消费者服务体系和投诉处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更加注重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理念, 都建立了消费者服务部门, 但是在平常的企业运营过程中, 仍然有很多的消费者对其进行投诉和抱怨。这是因为消费者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投诉机制不完善, 必须要对其进行改进, 让企业能够保时保质的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建立了服务部门, 还要提高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 加强业务水平培训, 传递“坚持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心”的理念, 使服务部门成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还要向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满足消费者的个人需求。加强企业的售后服务, 对销售出去的产品进行后期跟踪, 对出现的有问题的产品进行免费维护, 在企业建立完善的投诉体系, 坚持公开透明的处理消费者的问题, 解决消费者的困难, 实心现业和消费者两个部分的双赢。

法律法规并没有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是间接地影响企业的行为, 使其变得规范合法, 保证了市场环境的良好性。当企业对某一产品进行召回时, 会明显的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召回行为会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在长久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因此, 提高企业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责任, 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这就要求企业完善有关制度。企业要加强对消费者利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根据媒体报道, 在一次调查中显示, 消费者在与企业产生纠纷的时候, 有近一半的消费者选择自己认倒霉, 有四分之三的消费者选择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直接去和商家解决。这显示出我国的消费者只有很少的人去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所以需要政府部门、法治部门、媒体等对消费者进行法律维权的宣传, 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 鼓励消费者利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 与此同时, 企业也要加强与消费者的合作, 立足长远发展, 鼓励消费者举报违法经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 运用法律手段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来维护企业与消费者共同的长期利益。我国建立了很多法律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比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此基础上, 政府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对情节严重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

但是有很多企业并不能严格遵守这些法律制度, 而政府也没有建立起约束体系和操作性较强的政策, 因此, 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制度, 明确规定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比如在公司法中, 就明确规定企业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政府要对其他涉及企业的法律进行修缮, 将法律制度严谨化, 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产品召回体制, 切实保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企业与消费者产生纠纷时, 要按照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处理, 司法部门要完善企业承担消费者责任的法律程序, 使执法过程透明具体。当有企业故意违反法律制度时, 要对其进行惩处, 相关部门要健全惩处机制, 让违法企业认识到其错误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害, 并通过法律途径更好的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为了使企业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 健全监督制度也是法律方面必不可少的部分。监督体制的形成, 能够防止企业进行违法活动, 使企业受到制约, 更好的遵守法律制度。在实行监督制度的时候, 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好企业间的标准, 健全企业到市场两条线上的监督检测体系, 必要时要让专业的质量检验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 督促企业遵守法律, 合法经营。除此之外, 加强媒体舆论的监督, 更能促使企业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使之更加透明, 利用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采访报道, 对违法的行为进行曝光, 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报道消息的真实性, 进而保障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

因此, 提高企业在法律法规方面的责任, 能够更好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这就要求企业完善有关制度

加强企业对消费者在公益事业方面的责任承担, 公益事业方面的责任包括参加捐款捐物活动、举办免费的教育类型的活动、建设公共设施等, 虽然企业公益责任不能直接对企业经济进行提高, 但是企业公益慈善责任的提高, 能提高非经济效益。公益责任是企业的脸面, 能够提升企业的信誉、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公益事业与企业文化相关, 公益事业的目的是建设和谐企业, 和谐企业是指生态环保、社会进步与企业的发展相互结合, 而不是类似仅仅捐款等简简单单的公益事件。企业在占有、使用社会的资源的同时, 还承担着回报社会的责任, 因此要树立起社会公民意识, 使企业生产的管理模式与社会价值相互结合, 只有树立起公民意识, 企业才可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积极的参与到各项社会活动中去, 赢得长久的发展动力。和谐融洽的企业关系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规范企业人们的行为, 并贯彻企业经营价值链。只有企业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和企业文化, 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履行企业责任, 成为道德型的企业, 真正的承担起消费者的责任。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内部要建立起管理者与员工的良好融洽关系, 承担起政府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因此, 企业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公民意识, 才能够协同好企业对内对外的关系, 进而提高企业在各方面的效益。

加强企业的伦理责任承担力度, 企业伦理责任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绿色产品的供给、环境的保护治理、刺激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增强社会公益事业。企业承担的伦理责任行为与企业非财务效益有关, 当伦理责任得到提高时, 企业非财务效益也会得到提高。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进行长久发展的基础, 企业加强道德素养的改进, 能对企业信誉、品牌形象起到很大的改善作用。要想加强企业的伦理责任, 就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企业管理者道德素养的提高能够帮助企业成长为道德型企业, 但是我国企业管理者道德素养建设还不完善, 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措施。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与企业的信誉以及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息息相关, 信誉高的企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益。

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 在对企业管理者的道德激励过程中, 要注意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 特别是对企业管理者的地位权力等荣誉的激励, 在企业的内部建立起高道德高素养的氛围, 是企业管理者能够提高自己的约束意识, 积极进取;建立起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制约体系, 政府部门或者其他相关的部门要对企业当中的个人信用进行考察, 并对考察结果进行透明化分析, 公布出来, 接受人们的监督。同时, 司法部门要完善企业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制约体系, 用法律来制约他们的行为, 使之符合道德与法律, 防止企业管理者乱用权利, 伤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企业要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 对企业管理层人员也要进行相关的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水平。建立健全符合我国社会伦理的培训机制, 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的素养提升上去以后, 就要建立起道德型企业。这里的企业指的是能承担起社会责任与社会伦理相符合的企业, 把社会和企业的科学发展作为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 这种企业的构建已经超过了法律法规的要求。道德型企业采用科学的社会管理模式, 承担起对消费者等相关利益者的社会责任, , 比如在选用生产材料的时候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产品要杜绝假冒伪劣等, 尽量满足每一个消费者的需要, 发现并积极解决人们遇到的问题。但是存在部分的企业是迫于压力才建立道德型建设, 改进道德缺陷, 这是受到某些消费者或者其他组织的利益驱使所致。

所以, 消费者在与企业的交易活动中要行使自己的的监督作用, 这样才可以能够建立起更多的道德型企业, 使企业与消费者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利益。总的来说, 企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是社会强加给企业的, 而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所要求的。企业应该要把社会责任与本身的发展策略、生产产品等向融合, 真正的社会责任是建立在企业的发展基础上的。

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 往往会忽略对环境保护, 导致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 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国家更是出台政策, 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 这对转型中的企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也是一个难题, 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全局与社会长久稳定。我国的企业生产是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主要原因, 也是实施保护环境的主体。从企业的角度出发, 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 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企业环境保护的解决模式、思路等进行创新, 以经营化形式破解环保难题, 把环保支出变为企业的利益来源。企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就像是相互对立的, 企业的生产需要消耗资源, 而在生产的过程中, 又一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治理过程中, 又会因为对设施进行改善等措施提高成本。企业的环保问题包括因企业生产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影响, 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 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导致资源的浪费, 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对生产废弃物料的处理不恰当, 以及在处理技术上的资金投入;企业营业许可问题和人们对高污染企业的抵制;企业对高科技环保产品的开发导致市场出现无效的需求;产品在实际的使用当中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使得企业竞争力下降, 影响企业信誉。

企业的盈利要注意成本的降低, 这是一种基础性的盈利模式。企业要大力推进管理模式的改革, 将粗放式管理转型为精细化管理, 控制企业生产成本的全过程。部分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形成和资源消耗不重视, 忽略了运营质量;有的企业管理部门不完善, 责任明确不到位, 落实不了消耗控制。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要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 把生产成本的降低落实到实处, 严格按照先期预算来进行生产, 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消耗过度的粗放管理模式。按照科学合理规范顺畅的原则来加强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与控制, 明确分工, 定期进行考核, 建立起收支持续发展的长效体系。再就是完善管理体系, 要与本企业的生产特质相结合, 体系要科学规范, 具有高效执行性。企业成本的管理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衔接整个生产过程, 靠单独的部门很难实现。因此, 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加强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对员工进行成本降低的培训, 树立员工的节能意识, 调动起员工的节约积极性。要整合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建立专业的成本管理体系, 包括生产成本的初期预算、资源的消耗和成本的控制等。加强对生产费用的控制, 对企业员工中不能很好地完成生产成本管理工作的, 对其进行培训或实行淘汰制度, 让那些有责任心、业务好的精英承担重任。企业要落实好生产成本多级管理制度的实施, 就是企业划分多级部门来掌管生产成本的工作。对各部门的成本花费进行汇总, 并实行监控制度, 将对企业生产成本的管理业绩作为员工考核的主要内容。对各级部门进行明确分工, 落实好责任人。以生产制造成本、人工费用额和消耗额作为基础, 以成本预算为依托, 将每一项成本费用都落实到具体的车间岗位。在企业建立起责任相关制度, 与年度考核相联系, 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要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 积极寻求措施, 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丰富的内容及其丰富的理念, 在本质上是对企业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这不仅仅表现出企业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 还能突出企业对自身长久发展的重视, 强调出企业的永续性, 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质。要保持企业能够长久的发展下去, 就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我们要分清企业发展的重心, 是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不是关注它的增长性。不管是企业的经济市场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规模, 都有着有限的增长幅度, 而增长注重的是量的改变, 发展注重的是质的变化。一个企业的发展, 不能只追求大, 还要追求精, 就是要企业发展的更好。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的提高和不断的进行生产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目标, 这样才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由此可见, 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的生存之路, 因此要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自身为基础发展的, 以环境保护为目标, 对未来市场的变化和环境进行预测, 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是一个大型的组织, 它的发展目的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而生态体系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不同于企业发展的, 它要求企业的发展必须以生态平衡为基础。观察那些经营失败的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弱, 或者说适应能力很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体现, 只有反映足够快、适应性足够强的企业, 才能够保持强劲的竞争力, 在市场中站稳脚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度已经提高, 加上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急剧下降, 对企业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全体社会共同的要求。企业要想在保持稳定速度发展的同时也能长久的发展, 对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 客观的来对待自然生态环境, 不断加强对企业产品的研发, 如果企业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过度开发资源、浪费资源, 企业就很难保持长久的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的提升, 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向着目标不断的前进, 因此, 企业的发展需要确定目标和发展方向。企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过程中, 不仅要求得生存, 还要不断的扩大市场发展空间, 来满足潜在市场的需求。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企业要确定好市场的发展目标, 改善生产方式, 规范市场生产行为, 提供符合企业利益、市场利益和客户利益的产品。

我国的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不能完全的适应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企业要为社会做贡献

我国的企业在绿色环保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不能完全的适应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存在一些企业对进行环境保护的意义和进行环境保护的方法不明确。这是因为企业的环保责任是个广义的概念, 已经超出了法律的规定, 涉及道德、法律、责任等多方面的因素, 特别是对社会利害关系的责任不能到位。近几年, 为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人民群众、社会组织甚至政府部门都向企业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 尤其是政府部门, 制定出了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达不到民众或者相关部门的要求, 就会对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的企业进行惩罚, 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受到影响。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一直处于被动承担环保责任, 比如工厂将生产废水排放到河水中去, 污染了水源;化肥厂等将废气直接排放到居民区, 影响居民的生活环境等, 这些行为损害了人们的利益, 但是只有在受到人们的指责或者举报时, 企业才会进行改善, 采取行动。

市场存在不公平竞争现象, 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起步较晚, 而且在初期被政府当作是公益事业, 缺少足够的竞争水平。有很多企业是只顾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不管生态环境的保护, 即使在政府不断的表示企业所承担环保的重要性, 也不会有所行动。我国现在存有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还不完善, 而且大多是外资建立的。自从我国加入WTO后, 我国开始与世界接轨, 国外环保企业开始参与到我国企业间的竞争, 国内环保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发展环境。除此之外, 部分地区的保护主义严重和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大部分环保措施没有标准, 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工程建设中使用不正当手段、不规范竞争等。

我国的企业环保缺乏有效的管理部门, 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体系, 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自发性。政府部门方面还没有形成对环保企业的市场成长机制, 没有形成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市场氛围, 市场对资源的分配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我国对企业环境保护的管理一直是采用管制的形式, 各种环境管理的制度与措施都是由政府部门来制定并实行, 所以政府承担了太多的义务与责任, 这样导致政府、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 过度的依赖于政府, 使得企业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很难形成。

我国的环保企业起步较晚, 环保设备较为落后, 而且大多是中小型企业, 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差较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我国从事环境保护的企业人员不足行业总人员的百分之一, 而用于产品研发的费用不到收入的百分之零点六。环保企业的规模是影响产业综合供应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企业环保还处在发展阶段, 小规模企业与巨大的企业市场不相符合。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环境的防治只占我国GDP值的百分之一这远远不能够满足环保企业的建设。对环保企业来说, 除了资金有限、与环境相关的收费制度尚不健全和企业需要自筹资金等弊端外, 环保企业在股票和债券市场、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也不畅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在这几方面的弊端更为明显。就现在的状况来说, 我国城市生活产生的生活废水或者垃圾处理设施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来运转和维护, 而且部分设施较为落后, 甚至不能正常使用。资金投入的匮乏导致投资渠道变窄,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企业的环保行为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 企业工作人员的生产行为和综合素质直接代表着企业的环保形象, 而企业工作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责任观念直接影响企业的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而建立融洽和谐的企业氛围是企业环保责任落实与实现的基础, 所以, 企业要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发挥作用, 鼓励人们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不利于环保的行为进行检举。在企业的内部完善监督体系, 加强企业的监督力度。不仅要将企业以经济利益为主旨深入人心, 还要将企业担负着注重环保责任的观念传达给员工。

西方某专家曾经说过:企业家精神不是尽可能的获取利益。企业家精神与道德相联系, 是内在的精神。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当中最富有的企业家精神是最具有特质的, 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 是资本主义体制在社会发展的深邃精神。在现代社会, 经常有人把诚实守信、生产创新与相互合作作为企业家的精神, 但是现实中真正的企业家要将企业作为发展的中心, 完善自己, 去获取经济利益, 为社会创造财富并服务于社会, 在这过程中, 企业家不能局限于只追求经济利益, 还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维护社会的利益。环保企业的发展与普及, 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定义与认可, 我国要认真研究国外企业的企业家精神, 重新塑造企业家的精神, 这是建设中国企业家精神和现代企业精神的必要条件。

企业人员的环保责任观念代表着企业整体的环保观念, 因此对员工环保责任的教育是非常重要也是必须要做的。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责任教育, 可以刺激企业树立起强烈的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 环境保护理念更加突出, 这属于一种企业文化, 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力的工具。因此, 企业要要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环保责任教育, 增强生态理念的灌输力度, 提高自身的环保责任观念。

从社会方面来说, 要大力提倡企业实行循环经济, 在整个社会大力提倡环境保护观念, 提高社会整体的绿色环保意识, 遵循高效率、循环再利用、资源清洁化的原则, 减少生产废料、废气的排放, 对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 以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落实好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企业生产活动的生态化, 并且对已经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我国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实现企业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理想, 我国目前是处于工业化的发展时期, 整个社会提倡企业要注重环境保护, 企业要顺应社会的发展, 响应社会的号召, 不断地更新生产设施, 加强技术改革, 更新生产工艺, 利用高科技收单,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环保型的企业。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和社会监督机制的构建, 加强对企业环保责任的宣传, 加强社会媒体舆论的监督。要利用好新闻媒体这一新鲜有力的工具, 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报道监督, 通过报纸、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介报道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状况的相关信息, 保证人们能够获得环境的真实情况, 促使企业承担社会环保责任, 舆论和媒体也可以通过宣传有环保责任的企业的良好形象, 来树立榜样, 引导消费, 来鞭策缺乏环保责任意识的企业。政府要及时更新信息, 通过舆论信息等方式, 了解到全面的信息, 增强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认识, 宣传企业环保责任的理念。除了上面所涉及到的方式外, 还要利用好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 形成完善的多渠道的监督体系, 形成增强企业绿色环保责任的社会环境。

从政府方面来说, 政府要发挥自己的特殊优势, 首先, 政府要落实好对对群众进行环保责任意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除了要对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绿色环境保护的教育知识, 还要对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保主管部门以及企业主要管理层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去除管理者中落后环保观的念存在。各级政府要保证自己的管理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达标, 对出现的环境污染现象, 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环境保护监督, 加强环境批准制度, 在污染的源头上进行整治, 减少企业尤其是重工业生产项目给社会带来的环境问题, 对于部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 例如造纸印染、炼焦冶炼、酿造建材等行业中污染严重以及规模不经济的企业或生产线不达标准, 进行强制的技术改进, 仍然不达标的企业要进行惩罚, 严重的关厂整顿。另外, 政府部门也要完善企业监督机制的构建。政府具有的权力最高, 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友好的环境是我们生存家园的保障,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 环境与人们有着很多冲突,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生产企业会不顾环境污染与资源的过度利用, 只顾享受而不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政府以及有相同作用的组织机构本着为人民考虑的态度, 建立法律制度并强制实行, 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来监督企业的生产行为, 并对其部分行为进行限制, 让企业承担起自己的环保责任。假如政府不能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制约, 那么企业不可能禁得住经济利益的诱惑, 会利用最小的生产成本去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不去管生态资源的状况。对政府部门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 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对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的政府人员进行严肃的处理。在完善了政府的监督体系之后, 还要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相关部门要建立新的考核制度, 在对企业进行测评的时候, 除了考虑企业为社会带来的经济利益外, 还要考虑企业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带来了多大的利益, 是否承担起了应有的责任。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 环保责任也是企业的重要责任, 保证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企业的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政府要让企业知道经济不是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 还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对企业进行教育, 不论企业的规模, 都必须履行自己的环保义务, 鼓励企业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 而不管别人的利益。

最后, 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环境立法。在我国现在的法律制度上, 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环保责任标准, 因此要对环境法规的完善。尽管我国存在部分企业, 他们的不合法行为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还危及到企业员工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但目前企业环保责任追究制度却一直难以进入立法阶段, 而且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碰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涉及违反法律造成的惩罚较小而获得利益较大, 所以有部分企业铤而走险, 这样的低成本犯罪助长了某些不负责任企业的邪恶风气, 所以政府部门一定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法律, 让企业承担生态环保的责任有法可依, 同时还要加大法律的执行强度, 对恶意破坏环境的企业进行严厉的查处。在环境法维权方面的制度我国还不健全, 我国在环境保护法等几部法律中, 对保护环境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在环境保护维这一领域几乎还是一张白纸, 所以使得法律在实际运用时没有着陆点。因此, 政府部门要健全环境保护维权制度, 公民或其他组织团体有权利在环境受到破坏时对其进行起诉, 通过法院维护环保利益, 无论破坏环境的是企业公司、行政机关单位还是其他组织, 公民都有权利去诉讼他们。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在实际的生活中, 已经有部分地区开始尝试这一政策。比如在二零零八年, 江苏省无锡市法院就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法院制度, 并且制定了关于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相关制度, 这是法院对诉讼法的一次大胆尝试和突破, 健全环境诉讼法提供了现实案例, 显示出我国对环境保护公益维护的重视正在不断加强, 这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深远的意义。

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探析 篇8

自从家乐福1995年进入我国, 首次将通道费引入我国零售业模式中, 进场费的模式被许多零售企业效仿, 成为我国零售业的一个特色。这种盈利模式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 也造成零供关系出现矛盾, 零售经营功能出现衰退, 无形中增加了零售商的经营风险。如何抓住零售业发展的机遇规避风险, 这是零售业经营管理中应考虑的问题。

1 零售企业的基本盈利模式

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指零售企业中所有竞争力的组合体, 它包括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业态的选择与组合、品牌的打造以及经营模式的选择等,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基本盈利模式有以下两种:

1.1 简单增长模式

简单增长模式, 零售企业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 包括开新店和并购活动, 形成庞大的网点数量, 以此带来巨大议价能力, 然后向使用其网络销售产品的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 (如进场费、上架费、促销费等) 获得利润, 并且通过较长的账款账期, 获得无息融资。

1.2 成熟的发展模式

成熟的发展模式, 零售企业以外部的长期稳定融资和内部的持续商品经营取得利润, 支持其扩张, 企业内部组织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程度高, 经营管理效率高, 规模效应明显。

国外的零售企业大多采取成熟的发展模式, 而我国大多数零售企业还属于简单增长模式, 通过规模扩张来提高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这样零售商就面临一是来自门店数量增加的挑战, 在竞争的情况下, 同一品牌的争夺往往只能体现在“扣点”的优惠上;二是企划手段依存“折扣”度过高, 隐形成本增加, 如百货的年平均毛利率在15~22%区间, 且有下降趋势, 有些企业毛利水平已经处在亏损的边缘, 一些企业开展的大规模促销虽然增加了销售额, 但却没有带来利润的增长, 甚至出现下降。

2 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现状

2.1 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已成为许多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

由于我国零售业在反垄断、限制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的法律法规方面不健全, 国际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后, 成功带进了进场费的商业模式。而这种收取进场费, 拖延账期的低成本扩张方式, 很快得到了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的效彷, 现在相当多的零售商不但放弃了自我商品采购, 并通过提高商品周转而获利的基本经营方式, 而且多数卖场的销售也基本委托给了厂家的促销员。由于顾客的需求信息基本掌握在生产商的手中, 零售商已基本失去了通过调整商品结构以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 这样许多零售商只是“商品的组织者”而非“商品的经营者”。目前, 有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开始依赖出租货架、店铺资源, 收取进场费用, 进场费的存在让很多零售企业失去了提升供应链价值, 研判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和动力, 同时也造成企业自身效率和收益低下, 是一个高成本、低效率的经营模式。虽然现在以进场费为主的商业模式仍然有一些盈利空间, 但是从长远看, 这并不符合零售业正常的发展方向。

2.2 零售商与供应商矛盾较突出

当前零售商与供应商关系紧张, 主要原因是由于零售商占据着终端优势, 再加上目前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方面, 供应商受到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涨, 希望借助销售价格的提升或营销成本的缩减以转移通胀压力;另一方面, 零售企业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护“天天平价”的形象, 尽量滞后提价或者不提价, 更有企业以压低供应商价格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 对供应商采取拖欠货款的方式进行经营, 如最近家乐福与供应商的谈判, 拉芳被要求提高进场费等等, 在国外零售商都会在承诺的期限内准时结款, 但中国全部由供应商来承担, 生意做得越大, 资金压力越大, 零售商大部分营运负债是应付给供应商的货款, 目前包括供应商应付款和商户应付款在内的应付账款, 平均占到零售企业资金总来源的1/4。

2.3 规范零供关系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中国的市场开放政策是先融入全球经济, 然后再进行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与建立, 由于当时中国国内零售业在反垄断、限制零售商滥用优势地位的法律法规方面不健全, 国际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后, 成功带进了进场费的商业模式。外资零售巨头在零售业的主力业态和关系老百姓基本生活的消费品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制定了交易规则, 这种交易规则带来的危害, 首先导致的是行业的霸道与灰色利益链大量存在, 其次是导致国内商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 出现中国制造的商品国内零售价远高于国外的现象。

在国外针对零供关系有很多法律, 像日本的大店法、美国的城市规划法限制大型店的发展, 法国家乐福的国际化就是因为法国本身就限制家乐福这种大型店在法国的发展, 国际零售巨头不仅市场份额有限, 而且还受到了严格的反垄断法律法规的控制。但在国内一些零售企业一旦占据了渠道资源之后, 滥用优势地位, 供货商不得不通过这些零售系统来经销自己的产品。目前我国正在起草《规范零售商、供应商交易行为意见》和《零售商、供应商商品供销合同规范》, 随着这些法律法规的健全, 零售企业将能更健康地发展。

3 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转型的基本思路

零售企业盈利模式转型, 即从目前的依赖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模式转型到通过从消费者需求研究、商品采购、配送、销售、售后服务等价值链生成的全过程来均衡地获得利润, 通过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双赢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因此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转型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让零售经营回归主业, 创造和谐的零供关系

国外的零售业, 采取传统的赚取进销差价模式, 销售商千方百计降低费用, 建立自己的采购体系, 低进低出, 从而实现与供应商、消费者的多赢, 由于不存在进店费的问题, 而是买断包销, 零售商赚取他该赚取的利润。目前在中国市场收取进场费的外资零售巨头, 在本土和西方市场经营时, 主要依靠先进的采购技术和强大的全球采购体系来赚取差价。在发达国家零售企业有一支非常精干的采购队伍, 采购人员根据对消费者的理解和丰富的商品知识, 在国内甚至全球选择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 直接下单采购。而目前国内零售业的做法刚好相反, 等供货商上门, 收取费用, 要缓和目前零供关系的紧张局面, 零售企业经营模式要重新回归到以自主经营为主、以商品周转和销售毛利为主的盈利模式上来, 创造和谐的零供关系。

3.2 加强供应链管理

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中, 商品陈列、布局、购物环境我们都能模仿, 只有供应链我们短时间内无法模仿。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 对零售业而言, 供应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外资零售巨头最具优势的地方就是供应链, 我国的零售企业还应苦练内功, 逐步改变以往的盈利模式, 零供通过协作寻求供应链效率的提升, 努力掌握零售经营和供应链的主动权、稳定供应商账期、对供应商融资扶持加大等, 更多地谋求与供应商在消费者需求研究、新品开发、品类管理、客户服务能力、采购、物流、库存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协作, 以提高供应链效率, 降低费用, 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拓展更广阔的利润空间。

3.3 提高商品经营能力

迫于竞争的压力, 常规的降价促销虽然增加了销售额, 但却没有带来利润的相应增长, 一些零售企业开始转变一味打价格战的做法, 比如通过亲情服务、绿色营销等新型促销手段, 提高销售业绩, 提升利润, 因此, 零售企业要持续发展, 必须把重点放在商品经营能力的提升上, 经营能力的高低, 将决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 很多零售企业都在调整经营思路, 在培育品牌和买断品牌方面进行尝试, 树立零售企业的独特品牌形象, 强化消费者的认同, 促进利润上升, 零售商不仅要采购商品, 更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一种适合消费群体生活的解决方案。

3.4 优化渠道价值链

优化渠道价值链, 降低费用, 使渠道总利润增加, 顾客、零售商和供应商三方共享价值链优化带来的利润。优化价值链的核心是降低三方特别是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的费用成本, 回到零售商通过主营业务盈利的模式上来, 降低经营成本可以直接体现为利润, 但是我国的零售企业由于将诸多导购员工资、办公场地的费用转移给了供应商, 因此费用率低于国外零售企业。据统计世界10大零售企业的平均费用率为23%, 中国10大零售企业为6%, 如沃尔玛降低的是能与供应商共享的渠道成本, 而我国企业则是向供应商转移了成本, 自己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供应商费用增加的基础上, 因此渠道费用不能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 这部分收入可以作为为供应商提供促销服务的费用支出, 而不应全部转化为企业利润, 零售企业可以通过供销差价, 优化供应链, 减低成本, 建立品牌优势等方式增加利润。

3.5 政府应为零售企业提供良好的市场、政策和法律环境

政府应努力为零售企业 (包括供应商) 提供更好的融资环境, 降低融资成本, 建立规范零供关系的法律法规, 提供更加开放自由、机会均等的市场和政策法律环境, 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总之, 一个高效的零售盈利模式应既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给消费者创造更多的福利, 同时又能使零供双方互利互惠, 双方共赢, 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调整经济结构中起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郎咸平.模式:零售连锁业战略思维和发展模式[M].东方出版社, 2006.

[2]佘伯明, 李宁.零售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3]郑昕.零售管理[M].科学出版社, 2010.

[4]物流顽症[EB/OL].中国经济网, 2011-05-23.

零售企业后台毛利盈利模式探析 篇9

长期以来, 零售企业的盈利是以进销差价为基础, 利润来自于商品销售实现的毛利, 商店努力压低进货价格, 然后用各种促销手段实现销售, 以获取最大的购销差价。这就是“商品毛利”的盈利模式, 沃尔玛是采取“商品毛利”模式的典型代表。

随着近年来零售业的强势发展, 改变了基于商品短缺条件下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传统关系, 使两者之间的天平向零售商倾斜, 在市场上形成一种反纵向控制的趋势。大型零售企业采取集中采购的方式, 采购量急剧增大, 对供应商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供应商极力想使自己的商品打入零售企业, 零售商便利用门店和货架资源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名目的通道费, 包括进店费、上架费、堆头费、促销费、店庆费、年节费、广告费等, 这些费用绝大部分体现在年终返利上。包括通道费以及销售数量折扣等在内的年终返利统称为“后台毛利”。这就是“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 家乐福是运用“后台毛利”模式的典型代表。

随着零售企业规模的扩大, 后台毛利为其带来不菲的收益, 后台毛利对零售商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如今, 后台毛利已成为国内连锁经营的超市、大卖场、便利店、折扣店等的主要盈利模式。据有的学者估计, 我国大型连锁超市的通道费有些已经超过了全年利润的总和, 甚至是利润的几倍。

二、零售企业选择后台毛利盈利模式的原因

后台毛利与商品毛利是在零售企业内共存的两种利润来源, 两者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彼消此长的关系, 当后台毛利的作用加大时, 商品毛利的作用就会减小。近年来, 我国大型零售企业普遍重视后台毛利, 将其作为主要盈利模式, 导致这种选择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后台毛利是供应商对零售商资源使用的费用补偿

追求利润最大化, 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目标。作为一家零售商, 需要并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来赚取利润。对零售商而言, 货架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 在不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前提下, 陈列和销售什么样的商品最赚钱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零售商对进入货架销售的商品收取通路费, 主要是为了减少滞销商品未能带来应有毛利贡献的损失。零售商作为零售终端, 承担了把新商品推荐给消费者的责任, 同时还承担了新商品销售失败丧失的货架机会成本, 因此零售商自然将这些成本转嫁到生产商, 要求生产商来承担这部分费用。在商品进入零售商系统后, 零售商为保证商品有效的销售, 也将付出更多的管理成本, 零售商也将这部分成本以通路费的形式转嫁为供应商成本。

2、后台毛利反映了市场环境和供应商竞争状况

市场环境以及供应商对渠道的扩展需求, 也促成了零售商对后台毛利的追求。一些大品牌供应商为了争夺货架资源, 提供零售商陈列保护费用, 这种费用也类似于一种广告宣传费用。对于零售商而言, 并非对所有的供应商的后台毛利政策都是一样的。对于休闲食品、健康食品、洗化类商品, 零售商一般收取的后台毛利较多, 门槛较高, 一方面这些产品明显供大于求, 成本显性不足, 本身的利润空间比较高, 而且这些供应商之间竞争也异常激烈, 市场环境比较混乱, 供应商一般都不愿意把成本底线亮给零售商, 往往选择暗箱操作, 把后台毛利用作为与零售商谈判的砝码, 这样造成了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讨价还价的现象。

3、后台毛利相对容易获取和控制

后台毛利与商品毛利获取的一个重大差别是:后台毛利是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博弈的结果, 在两者关系中, 供应商有求于零售商 (除少数强势品牌外) , 零售商是上帝;商品毛利是零售商与消费者博弈的结果, 在两者关系中, 消费者是上帝。这种角色的差别使零售商显然愿意接受后台毛利, 获取后台毛利比获取商品毛利轻松。

4、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与零售企业追求规模扩大的目标相一致

后台毛利与零售企业的规模有直接的关系。后台毛利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连锁企业的采购量, 采购量越大, 返利越多;二是供应商返利率的高低, 返利百分点越高, 返利越多。

零售企业要增加后台毛利, 就必须扩大采购量, 提高返利率, 而这两个因素都与企业的规模有关, 规模既决定采购量的大小, 又决定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返利率的高低。因此在零售商看来, 只要规模扩大, 就有能力不断向供应商提出增加返利率的要求, 零售企业由此感到“先做大”的好处, 产生了对后台毛利的依赖, 不断强化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

三、后台毛利盈利模式的负面影响

1、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使零售企业片面追求规模扩大

后台毛利与企业规模大小成正比。因此, 零售商把规模扩大看成生死攸关的问题, 把规模等同于效益, 不少零售商不顾本身条件而竭力扩大规模, 制定宏伟的开店计划, 一些零售商甚至已经不是着眼于市场需求来开新店, 而是为了增加与供应商谈判的砝码、为了不落后于同行而拼命开店, 零售企业的规模扩张出现非理性状态。

零售商的规模扩张冲动, 又在与同行的规模竞赛中得以强化。因为当大家都在扩大规模时, 如果一个零售商的规模不如竞争对手, 就得不到供应商最优惠的条件。

零售企业这种规模扩大的方式蕴含很大风险:一是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 整个企业将无法运转;二是新开出的门店若销售下降, 则无法支撑采购量和返利的实现。

2、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使零售企业放松了经营能力的提高

我国零售企业拓展速度很快, 但业绩并没有同步增长的, 零售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弱, 并呈下降趋势。有研究指出, 现在大型超市及大卖场的销售利润很少甚至不赚钱, 利润主要来源于各种通道费和折扣、延期结算、续签合同费、条码费、货架费、四大节日赞助费、生产商承担各种商业的让利促销费用等, 这些费用已经占产品销售额的26%以上。零售企业后台毛利丰厚, 商品毛利的作用就会变小, 零售企业通常对商品制定较低的毛利率, 有些商品甚至在价格上平进平出, 就靠年终返利。零售企业把商品毛利看成是次要的, 长此以往, 必然放松经营能力的提高。

当前我国零售业出现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后台毛利不断加大, 另一方面零售企业仍然利润微薄。中国零售业在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与纯利之比上相差较大。中国零售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 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虽一般都在10%左右, 但纯利却达到3-4%。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 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经营成本远远低于中国。这说明, 中国零售业的盈利能力与国外同业相比, 经营上差距大, 对利润率、资金周转、财务杠杆等方面的利用及潜力开拓也不充分。显而易见, 本土零售企业盈利不足不在于后台毛利太少, 而在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3、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容易导致采购中的黑箱操作, 产生职务腐败

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使商品的进价罩上神秘的面纱, 一些商品进价很高, 年终再吃返利, 真实进价被掩盖。对零售商来说, 选择商品的首要准则在于返利的高低, 其次才是商品的性价比, 这就给一些质次价高的商品有机可乘, 零售商不重视商品的质量以及是否真正好销, 甚至为劣质商品进入零售企业打开方便之门, 一些卖场屡屡曝光的严重商品质量问题就是造成的后果。

后台毛利使商品进价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折扣, 而折扣的多少又被视为商业秘密, 被个别人掌握。这种不透明的价格难以监督, 很容易使采购员被供应商贿赂。有些供应商也利用返利制度为自己牟利, 返利使供应商与采购员有共同利益, 可以排除竞争对手, 便于保持产品分销渠道的稳定。于是, 供应商一方面抱怨通道费不堪负担, 另一方面努力使返利制度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导致部分商品价格提高, 不仅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4、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导致工商关系紧张

大型零售商巧立名目、向供应商收取各种各样通道费的问题近年来一直是我国工商矛盾突出的一个表现。中国连锁业协会与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共同进行的工商关系调查报告显示, 消费品制造商对零售商的满意度只有33.3%。后台毛利的盈利机制促使零售商向供应商过分索取, 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部分中小供应商无法生存, 不得不退出超市, 一批批供应商前赴后继地成为牺牲者;另一是供应商以各种手段变相涨价或偷工减料, 以降低商品质量或减少份量来弥补损失, 这种做法的最终受害者是消费者。紧张的二商关系使供应链的资金流十分脆弱, 企业抵抗商业风险的能力下降, 形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和培育。

四、改进我国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思考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的盛行有其合理性乃至必然性的一面, 商务部等五部委针对“入场费”等问题于2006年下半年出台实施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也没有对后台毛利完全予以否定。当然, 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相对于商品毛利, 后台毛利模式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零售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应该说, 当前我国零售业中后台毛利出现的问题主要不是这种盈利模式本身的缺陷, 而是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认识上和经营机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 我国零售企业还没有真正掌握好运用这种盈利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 过分依赖后台毛利容易产生负面效应。

要改变以上情况, 必须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后台毛利的盈利模式, 由此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零售企业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要处理好采购与销售的关系, 购销紧密合作是后台毛利盈利模式成功运用的基础, 采购部门要听取销售部门的意见。采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而不是以返利高低为导向。

第二, 零售企业要把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种费用尽量反映在进价上, 除了完成一定销售量所获得的年终返利外, 要把降低商品进价作为与供应商谈判的根本目标, 而不是指望年终吃返利, 更要避免把本来可以通过降低进价获得的收益转化为年终返利, 返利应该是建立在可能的最低进价基础上。要提高商品进价的透明度, 这样既便于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 又可以防止采购人员利用返利为个人寻租。

第三, 零售商对供应商不能采取竭泽而渔的方针, 要有长期合作共赢的观念。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博弈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 一方利益的增加不一定是另一方利益的减少。零售商要利用市场龙头地位实现供应链管理, 要扶持一批战略合作的供应商。

第四, 后台毛利是连锁经营时代大型零售企业获利的渠道之一, 但后台毛利不是取之不尽的利润源泉, 它的作用是有限的。中国零售业企业靠外延扩大规模的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同时, 随着主管部门对后台毛利的规范, 后台毛利的作用会逐步缩小, 商品毛利在零售企业盈利中的重要性和比例会上升。

当前零售企业宜采取商品毛利与后台毛利并重的方针。现阶段强调商品毛利更有利于零售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两种盈利模式的注意力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 后台毛利先重规模, 商品毛利先重管理。商品毛利的获得直接要求企业有较高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 在成本控制、门店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方面强调集约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因此零售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商品毛利, 将其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动力。在我国零售业全面开放的形势下, 未来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的竞争势必进一步加剧, 民族零售企业难以与外资零售企业拼规模, 但是可以利用本土优势降低经营成本, 提升管理水平。

从长远发展着眼, 中国的零售企业应该实施以商品毛利为主、后台毛利为辅的方针。因为一旦零售市场饱和, 企业规模相对稳定, 靠增加采购来增加返利和进一步要求供应商提高返利率就非常困难, 零售企业只有依靠挖掘内部管理的潜力和提高经营水平来增加利润, 商品毛利就会成为零售企业增加利润的主要方向, 这也是中国零售业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姚红.论反纵向控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 (3) .

[2]吴小丁.大型零售店“通道费”与优势地位滥用规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 (9) .

[3]王平.我国零售企业边界拓展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 (3) .

[4]尹建平.供货商联盟与零售业危机[J].中国商贸, 2003, (1) .

上一篇:油茶种植技术下一篇:给煤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