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2024-08-05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通用8篇)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1

读书 | 设计心理学:打动人心的设计

亲爱的爷爷

大年初一,新年快乐!也祝所有爷爷奶奶读书会的读者新年快乐!

最近看的一本书名叫《设计心理学》,出自唐纳德·A·诺曼之手,他是一名认知心理学家,也是认知学学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著作主要涉足心理学和计算机两大领域。因此《设计心理学》丛书更倾向从工业设计、人机交互的角度谈设计的心理。

年前回家之前读了《设计心理学(1):日常的设计》,其中谈到人为操作失误的原因绝大部分来自于设计师的错误,而非人为故意的操作。很多时候,人们追溯事故发生的原因总是很轻易地将其归结为“人的失误”,似乎这样就找到了责任承担人,于是便高枕无忧;但是实际上往更深层次的原因思考,产品的设计本身是否存在漏洞?明知员工在枯燥无味地工作,工业产品的设计却仍需要员工维持远超普通水平的警醒程度,还要在故障发生时操作平时几乎不会用到的复杂事故防护启动装置。这是产品设计的漏洞,而非简单的“操作失误”。诺曼提到,工业事故的发生就好像一个多层漏斗,只有当每一层都有漏洞,事故才会发生;因此,产品的设计则应合理并尽量地避免漏洞。

回家后读的《设计心理学(3)》谈论的是情感化设计,个人认为情感化并不能凸显其设计基础,反而夹带了一种“情绪化”的表意。如果你评论一个人情绪化,你可能是在批评他不够理性;然而这本书却告诉你emotion却是合理的存在,情感化的设计甚至能促进产品的实用性。诺曼提出情感化设计应当遵从三个水平:

1. 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

2. 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3. 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当你去购物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长得“好看”的商品;而这件商品如果不好用(没有实用性),以及用起来没有乐趣,你也不会选择。文中提到一个蛋糕粉的例子:厂家设计出一款混合好的面粉和鸡蛋的产品,帮助主妇们做蛋糕,却没有多少人买,原因是主妇们觉得从中无法获取做蛋糕的乐趣和自豪感。也就是说:外形所能带来的乐趣是否能延伸到行为水平,在于该产品是否能有效完成任务,是否有乐趣或其他重要的情感要素。反思水平则与意义相关,属于更高的水平。旅游地的纪念品常常没有设计感,只是单纯的建筑复制品,但是它带着人们对旅游地的一种怀恋和情感意义。

产品形态、产品操作、产品意义共同组成了打动人心的产品设计三要素。互联网与技术浪潮席卷全球,什么SaaS、PaaS,没有用心耕耘,最后总会沦为尘封的压箱底之作。新年期待并希望用心耕耘的人越来越多,产品越来越用心,世人的生活也能越来越美好。

虔诚地过好这一年。

不是本命年的本命年心雨奶奶 敬上

人物简介:唐纳德·诺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尼尔森·诺曼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和灵魂人物,苹果公司先进技术组的副总裁。于1957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获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59 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硕士学位。他的兴趣是计算机,但他发现计算机用于研究人类比用于研究机器更为有用,从而促使他进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1962 年获数学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的 4 年在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和讲师。1966 年成为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学教授,1974-1978 年间担任该校心理系主任,1988-1993 年建立了认知科学系并任教授及主任,1993 年成为该校荣誉退休教授。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2

1 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2]。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理论基础, 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 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把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意识状态, 通过设计表现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识, 以及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作用与设计过程的理论[4,5]。

2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行为是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行为角度看, 人的心理情感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 对不喜欢或恐惧的事物会产生紧张、焦虑, 使人在行为上会产生不自觉的退缩、回避;相反, 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使人接近、注意。环境中的形体、色彩、质感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情绪一致, 通过环境舒适的刺激, 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6]。既然舒适的环境会刺激人类的行为, 在景观营造中可设计符合人类行为习惯的景观, 从而达到人类对设计环境的满意与认可。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 根据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等要求, 满足人们活动、观赏、休憩的安全需求[7]。

3 景观营造设计内容

3.1 景观空间的营造

景观空间的营造, 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划分方面, 通过景观的各种空间元素彼此连接、彼此分隔、彼此呼应来形成各种景观空间。通常采用植物、建筑、地形等要素, 把人的可视空间与不可视空间联系起来[8]。通过将大空间分隔成小空间, 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景观空间的功能作用, 促进景观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使景观空间富有活力。

3.2 景观地形的营造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景观地形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骨架, 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特点, 统筹安排, 合理布置景观要素。

3.3 景观水景的营造

水是万物之源, 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步与水息息相关。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环境中利用或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 增加环境艺术美, 增添生活情趣。利用自然水景或结合地形条件人工构造水体景观, 塑造不同主题功能的水景小品。

3.4 建筑小品的景观营造

建筑小品是指在景观中由建筑材料组成的各种小品及景观设施, 造型优美、体量小巧, 不论是独自成景, 还是和其他景观要素组合成景, 都表现出灵活的造型、独特的美感。建筑小品设计要考虑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位置、尺度、造型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还要能融和于组景中, 增添景观意境。景观小品既可以点景, 又可以观景;既可以作为观赏景色的场所, 又可以作为景观的组织线索, 可见景观建筑小品在景观营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5 植物景观营造

在景观设计中, 植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造景要素。植物既要满足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又要体现植物配置的艺术构图, 反映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植物造景包括2个方面, 一方面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 注重植物乔、灌、草的高低搭配, 速生树与慢生树混种, 常绿树与落叶数配置等, 以体现形态变化, 反映季节变化, 突出色相变化[9];另一方面是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搭配, 烘托山石、水体、建筑的造景特点。

4 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4.1 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目的, 而引起人类活动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手段, 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 巧妙地进行引导, 使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 通过人们在空间的不断转换, 与景观不断接触、欣赏中, 渐渐感悟到景观生态特有的艺术美, 这也是景观空间构成艺术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艺术魅力。

4.2 在景观地形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比较喜欢在稳定、舒服、惬意的环境氛围中从事人的行为。环境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们的一种厌恶情绪, 特别是在居住环境设计中, 居住空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为人们提供观赏、宁静、舒服、轻松的环境氛围, 地形的大幅度抬升会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行为, 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失去了居住环境的意义。因此, 尽量避免地形的大规模改造, 减少土方计算,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同时又能减少资金规模的投入,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3 在景观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景观水景营造中, 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自然性, 强调人的景观参与性。设计时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 设计观赏水体景观时, 在水面上设置观景平台、木栈道, 提供人们亲水的环境与机会;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 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 提供人们融于水体的机会, 增加水体景观的娱乐氛围。

4.4 在建筑小品营造中的应用

建筑小品景观的比例与尺度是体现景观环境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它的比例与尺度的确定要参考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10]。建筑小品在使用过程中, 它的大小与高度的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习惯而定, 设计心理学要求建筑小品的尺度大小必须以满足人的舒适度为前提, 其次考虑它的美观功能。失去了建筑小品的实用性, 也就丧失了建筑小品的艺术性。

4.5 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植物不仅具有外在的形象美, 又具有分隔景观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景观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 根据设计心理学原理, 人在空间中需要3种情感交流, 即私密情感、安全情感、交往情感。通过植物配置空间组织手法, 可以满足人的情感交流: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 形成绿色屏障, 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 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 形成重点景观环境, 吸引人气, 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孙雪芳, 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 2008 (4) :162-165.

[3]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7, 33 (5) :349-350.

[4]周承君, 罗瑞兰.设计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陈粉娟.浅谈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与用途以及设计要点[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 2009 (8) :90-91.

[6]车生泉, 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园林, 2004 (5) :22-23.

[7]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8]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53-272.

[9]张金锋.绿化种植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67-79.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3

关 键 词:设计心理学 3C产品 产品语义设计

引言:产品语义设计已经将设计心理学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但若要在设计中充分把握产品语义,不仅要以设计心理学为理论依据,还要在3C研究语义设计过程中综合生理和心理因素,以便深入理解和应用。

一、3c产品与语义设计

1 . 3c产品语义设计的普及和重要性

3C产品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三大类产品的简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3C产品作为接收和传递信息的终端, 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其语义设计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产品语义设计的目的是让用户能够直观辨识产品用途,提升用户操作产品的效率。

1)提高用户使用3C产品的效率

产品的使用功能是产品的基础,外型首先要辅助用户实现使用功能。如果产品使用的设计语言无法提示和引导用户,甚至影响用户的使用效率,那么产品语义设计无疑是失败的。例如,htc 8x智能手机的电源按键在机身顶部,且按键键程短,用户操作时会有不便。

2)提升使用3C产品过程中的用户体验

产品要实现预期的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例如,25-35岁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人群,他们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对手机的功能和造型都有较高的要求,喜欢关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新鲜体验,这成为他们购买3C产品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3c产品的语义分析

由于产品语义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向用户传达产品信息,所以了解用户如何接收产品信息就非常重要。如果了解用户在理解产品内涵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就可以提高用户使用产品的效率。在分析3C产品语义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过程:视觉生理刺激的输入,产生相关的心理反应,进而引发对应的行为。对于产品语义的研究,我们不单要考虑设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还要把生理认知规律与心理学结合起来分析。

首先,要了解人辨认和感知外界视觉刺激的过程:“刺激—换能—感觉—感知”。产品语义内涵必须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否则,要么用户无法察觉产品表达信息,要么用户会错误理解产品传达的信息。

1 . 阶段一:“刺激”到“感觉”

平时大脑给予我们感觉并非是直接感觉世界,而是通过感受器官将刺激转变为神经信息,大脑利用这些信息来创造感觉或体验。一般情况下,大脑会正确辨识刺激,但当大脑以某种错误方式来解释刺激时,用户会出现错觉。

2 . 阶段二:“感觉”到“感知”

我们解释大脑创造感觉或体验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分别对应感知领域的两种经典理论——感知的格式塔理论和基于学习的推理理论。

1)先天因素:

(1)大脑解释感觉的图形性——唯一关注点

根据感知的格式塔理论,图形是事物吸引我们注意力的一个模式:如果我们去关注产品的一个特征,其他特征则成为背景而被我们忽略。产品的主要特征过多会造成产品语义的混淆,对用户操作产品造成不良影响。

(2)感知归类定律

由于运作机制限制,大脑会强制将感知按两大原则进行分类:a)相似律:根据相似律,我们将外表(或声音、感觉等)相似的事物归为同一类。任何因为事物具有共同特征而将其归在一起的倾向都体现了相似律,例如,电脑键盘的功能区划分应用。b)相近律:根据相近律,我们会将彼此邻近的事物归为同一类。智能手机的快速启动栏是典型代表,把相似的功能或应用程序放在同一文件夹中,便于人们使用。

2)后天因素:

根据推理理论,人的经历会影响感知。从3C产品的角度看,个人经历会从三个方面影响使用者对于产品的感知:年龄和性别,地理因素以及社会文化。而产品语义解读的这三方面差异会从用户对产品的外型、颜色、材质以及使用环境方面的喜好分别体现。

(1)年龄和性别

一般来讲,随着人年龄的增大,对3C产品外型丰富且时尚的要求和偏好颜色的明度和纯度会逐渐降低。男性用户对3C产品的一般偏好是外型线条以直线为主,颜色以蓝、绿、灰、黑为主,并大面积使用如铝铝镁合金及不锈钢材料等刚性材料,给人刚强、硬朗的印象;若曲线在产品外型中大量使用,颜色以红、粉橙、黄为主,并使用大量柔性材料,如塑料,织物等,用户则感到产品圆滑、流畅,受到女性消费群体的欢迎。

(2)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会对人的感知产生影响,典型代表是日本的“折叠”文化,国土面积较小,日本人把体积较大且不常使用的产品折叠起来,减小占地面积,例如,折扇和折伞。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日本的3C产品也率先实现了便携化,SONY公司的Walkman随身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地理因素也会产品的材料和功能提出特定要求。例如,由于北欧国家木材资源丰富,所以当地居民喜欢在他们的生活用品中加入木质材料或具有木材纹理的其它仿制材料;美国用户则会选择象征高科技的金属和玻璃材质3C产品。沿海地区湿度较大,要求3C产品具有一定防水功能。

(3)社会文化:

身处不同文化的人对外型和颜色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意大利的3C产品线条丰富多变,产品整体颇具动感,体现了意大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亚洲产品则尽量简洁而不失内涵可以因人思考,表现了亚洲民族内敛稳重的品格。在颜色方面,意大利人忌紫色,而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紫色代表高贵神秘,是皇族的象征。

3. 阻碍产品语义传递的因素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影响产品语义传递信息的效率,总结如下:1.大脑错误解释某种刺激时,用户出现错觉;2. 如果产品的功能过多或主要功能不明显,导致用户理解产品语义时产生混淆;3. 3C产品的功能控制区域设计不符合感知归类定律,影响用户使用产品效率;4.年龄、性别、居住地及文化会影响用户对产品的解读。

三、3c产品语义设计提要

为提高3C产品设计效率,提升用户使用产品效率,针对上述分析得出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设计中避免造成错觉

为避免大脑对信息的错误解读,在设计的过程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外界干扰下,刺激模糊不清;2)信息缺失;3)设计元素以不常见的方式进行组合时;4)熟悉的设计组合模式没有显现。

2. 区分适用目标人群

针对影响感知形成的后天因素,应当区分设计目标人群,如以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背景等条件进行目标人群划分。需要注意,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用户第一次使用产品的过程十分重要,因为一旦正强化形成,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尤其适用于使用频率较低的用户群体,所以人机工程学等针对人体生理尺寸进行设计的学科成为关键因素。专业用户由于使用频率较高,所以产品的颜色、材质等可长期影响用户心理的因素是设计的重点。

3. 设计过程中关注形态的整体风格

以功能为形态表现决定因素的3C产品,主要形态应直线为主表现人类社会的加工工艺,是科技进步的表现;以模仿自然或人造物体为表现决定因素的产品,外型应以曲线为主,直线为辅,表现天然的美感。

根据感知相似律,3C产品的系列应覆盖专业型用户和普通用户。专业型产品颜色一般应以黑白灰为主,凸显产品专业,稳重的品质;家用型产品则需运用多种颜色,表明内涵丰富和用户群体广泛的特性。根据相近律,产品功能控制区的同类功能按键要放置在一起,否则会引起用户使用时的混乱。

4. 保持产品外型语言的同一性和简洁性

在设计过程中,避免将不同类型的造型语言拼凑到一起,造成外型语言的混乱,以免使用户对3C产品产生认知障碍。在保持信息原貌的前提下,表达尽量简单,且考虑产品的容错性。即便表达准确,用户在获取产品语义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可能会丢漏和误解信息。

四、结语

如今,产品语义设计被广泛应用,它给产品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能够实现产品的审美和认知功能,还有助于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的3C产品语义设计研究, 详细分析了语义设计的目的和实质, 明确了用户通过产品语义接收产品信息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阻碍产品语义传递的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实现了综合心理和生理因素进行产品语义设计, 使3C产品语义能够提高用户操作产品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美)津巴多著,王佳艺译.《津巴多普通心理学》.2008年7月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张家祺,刘莉.《中国传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分析》.设计. 2012年第2期.

[3] 张家祺,陈青.《数码产品交互方式初探》.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09期.

[4] 张静,谢庆森.《基于产品语义学的产品形态符号的情感象征性语义设计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年12期.

[5]王席媛,魏旭,谢庆森.《产品外观感性语汇与感应意象间映射关系的研究》.大众文艺.2011年第17期.

[6] 刘金剑.《3C产品的穿戴式设计初探》.艺术与设计.2010年09期.

设计心理学[模版] 篇4

无论是什么产品,在设计中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预设用途、限制因素、匹配和反馈。

物品的预设用途为用户提供了改如何操作的线索。平板是用来推的,旋钮是用来转的,狭长的方孔是用来插东西的,球是用来抛掷或上下弹跳的,如果物品的预设用途在设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用户一看便知如何操作,无需借助任何的图解、标志和说明。

概念模式:一个好的概念模式能使我们能够预测操作行为的效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概念模式,我们在操作时就只能盲目的死记硬背,照别人说的去做,无法真正明白这样做的原因。

心理模式:是指人们通过经验,训练和教导,最自己、他人、环境以及接触到的事物形成的模式。一种物品的心理模式大多来自人们心中认为该物品能做什么和对物品构造的认识。把物品的可视部分称为系统表象。

可视性程度高,控制和被控制之间建立良好的自然匹配关系,每一个控制器通常只有单一的功能,因此信息反馈清晰快捷,整个系统易被用户理解。每当产品的功能总类超出控制器的数量时,就容易出现操作问题。

匹配原则:匹配这一专业术语是指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再此特指控制器、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以汽车为例,要想把车往右转,你就需顺时针转动方向盘。用户此时必须明辨两种匹配关系:112个控制器中只有一个负责汽车方向;方向盘不是往左转就是往右转。这两种匹配关系都有些随意,但用户会很自然的选择方向盘和顺时针方向,因为它们和所需操作结果之间存在紧密可见的关系,信息反馈也很迅速,用户很容易记住,且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匹配关系。

自然匹配是指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概念,设计出让用户一看就明白如何使用的产品。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空间类比概念设计控制器,如控制器上移表明物体上移;为了控制一排灯得开关,可以把开关的排列顺序与灯得顺序保持一致。

反馈原则:反馈是控制科学和信息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其含义为: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第二章 日常操作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

通俗物理学——例子,推箱子。

通俗物理学就像心理学和其他领域中的通俗观念一样,虽然是错误的,但是听起来却很有道理。有时这种错误的观念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人类习惯于对外界事物加以解释,这就形成了针对事物作用方式、事件发生过程和人类行为方式的概念模型,即心理模式。这类心理模式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经历,预测我们的行为结果,应对出乎意料的情况。我们拥有什么样的心理模式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结构,而不论这些知识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是粗浅的还是精深的。

心理模式经常是根据零碎的事实构建而成的,对事实的来龙去脉只有一种肤浅的理解,并依据某种通俗心理学,形成对事物起因、机制和相互关系等各种因素的看法,而这些因素

或许并不存在。

人们在遇到技术问题时,总认为是自己的错,事情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人们倾向于找出事情的缘由,不同的人可能会找出不同的原因。一旦两件事接连发生,人们会认为它们之间具有某种因果关系。例如,我在R结果产生之前,做过动作A,那么我就会得出结论说A一定导致了R,即便A和R之间并没有关系。

人类倾向于只要能加以解释就满意。但是我们的解释建立在过去经验类比的基础上,那经验不一定能应用到目前的情况中。

采取行动的七个阶段

人的行动分为两个方面:执行和评估。执行是指做某件事,评估是指把行动目标与外部世界的状态进行比较。

执行阶段:目标——实现目标的意图——具体动作的顺序——动作的执行——目标 评估阶段:感知外部世界变化——对感知的状况加以解释——对解释进行评估——目标

执行和评估之间的差距,在使用日常物品时出现问题,则大多数是因为人们弄不明白自己的心理意图与实际操作及外界状态之间的关系。在心理状态和外界情况之间存在数个鸿沟,每一个鸿沟都反映出人内心对外界的解释与外界之际状态的差异。鸿沟的出现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问题。

执行阶段的鸿沟:某种产品的操作系统是否与用户所设想的操作方式相一致?执行阶段的鸿沟是指用户意图与可允许操作之间的差距。衡量这一鸿沟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某种系统能否让用户轻松直接地做他想做的,是否提供了符合用户意图的操作方法。

评估阶段的鸿沟:评估阶段的鸿沟反映出用户在解释系统工作状态、决定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和意图是否达到时需要做出的努力。如果用户很容易得到、并可轻松的解释系统提供的有关运转状态的信息,同时这些信息与用户对系统的看法又一致,那么这一系统的评估阶段的鸿沟就很小。

应用行动七阶段分析法提出设计中的问题:

有哪些可能的操作?

具体如何操作?

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如何才能建立操作意图与操作行为之间的匹配关系?

用户如何知道系统是否处于所期望的状态?

如何建立系统状态与用户解释之间的匹配关系?

可视性。用户一看便知物品的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方法。

正确的概念模式。设计师提供给用户一个正确的概念模型,使操作按钮的设计与操作结果保持一致。

正确的匹配。用户可以判定操作与结果,控制器与其功能、系统状态和可视部分之间的关系。

反馈。用户能够接收到有关操作结果的完整、持续的反馈信息。

第三章 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的知识

准确操作所需要的知识并没有完全储存于头脑中,而是一部分在头脑中,有一部分来自外部世界的提示,还有一部分存在于外界限制因素之中。用户头脑中的知识虽然不精确,但却知道如何精确操作,其原因有以下4条:

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我们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信息都储存于外部世界。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与外界信息相结合,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无需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知识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并不是正确行为的必要条件,如果所拥有的知识能够使人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足够了。

存在自然限制条件。外部世界对人的行为有限制作用。物品的特性限制了操作方法。存在文化上的限制条件。自然限制条件之外还存在众多从社会中逐渐演变而来的、用于规范人类行为的惯例。要明白这些文化惯例,必须经历一个学习过程,一经学会,便可适用于广泛的领域。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条件,在某一情况下,可选择的方案也就大为减少,从而降低了需要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的数量。在日常情况下,行为是由头脑中知识、外部信息和限制因素共同决定的。人类习惯于利用这一事实,最大限度的减少必须知识的数量或是降低对这种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的要求。

行为的精确性与知识的不精确性,信息储存于外部世界、不需要高度精确的知识、限制因素的功用。

记忆是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

记忆的结构,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两大类: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任意信息、记忆相关联信息、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记忆也是储存于外界的知识

提醒功能,外在记忆最重要、最有趣的一个功能就是提醒,它清楚地显示出头脑中的知识和外界知识的交互作用。

自然匹配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第四章 知道要做什么

常用限制因素的类别

物理结构上的限制因素、语意上的限制因素、文化限制因素、逻辑限制因素。

物理结构上的局限将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其价值在于物品的外部特性决定了它的操作方法,用户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如果设计人员恰当利用这些限制因素,就能有效的控制可能的操作方法,至少可以将正确的操作方法突显出来,避免错误的发生。

语意上的限制因素,语意上的限制是指利用某种情况的含义来限定可能的操作方法。语意限制依靠我们对现实情况和外部世界的理解,这种知识可以提供非常有效,且很重要的操作线索。

文化限制因素,一些已经被人接受的文化惯例也可以用来限定物品的操作方法。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社交行为准则。文化行为准则以基模的形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得以体现。基模也就是知识结构,由一般规则和信息结构组成,主要用于解释情况,指导人们的行为。

逻辑限制因素,自然匹配应用就是逻辑限制因素。在这类情形中,物品组成部分与受其影响或对其有影响的事物之间并无物理或文化准则可言,而是存在着空间或功能上的逻辑关系。

预设用途和限制性因素应用

我们必须知道应该做什么,在什么地方做,看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必须确定哪些是允许的操作。

可视性和反馈

第五章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失误

研究失误就是研究日常差错心理学。失误经常出现在你已习以为常的行为当中,而我们

正在学习做某件事情,则很少出现失误。失误产生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

失误的种类

撷取性失误,是指某个经常做的动作突然取代了想要做的动作。如果两个不同的动作在最初阶段完全相同,其中一个动作你不熟悉,但却非常熟悉另一个动作,就容易出现撷取性失误,而且通常是不熟悉的动作被熟悉的动作所抓获。

描述性失误,描述性失误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果预定动作在人们头脑中有着完整精确的描述,人们就不会失误。否则人们就会把它与那些相似的动作相混淆。原定的动作对象与错误的对象在空间上越接近,发生描述性失误的概率就越高。

数据干扰失误,人类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无意识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也就是说感官上的刺激引发了无意识行为。有时这种因外界刺激而引发的动作会干扰某个正在进行的动作,使人做出本来未计划要做的事。

联想失误,如果外界信息可以引发某种动作,那么内在的思维和联想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

忘记动作目的的造成失误

功能状态失误,功能状态失误常出现在使用多功能物品的过程中,因为适合于某一状态的操作在其他状态下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发现失误

我们将失误动作分很多层面,排再最上面的是最具概括性的描述,被称为高层面说明。排在下面的描述比较注重细节,被称为低层面说明。任何一个层面都有肯能出现失误。人们在纠正失误时,似乎总是从最低的层面开始,慢慢往较高的层面过渡。

从失误研究中得出的设计经验,第一,采取措施,防止失误发生;第二,失误发生后,要能够察觉到问题所在并加以纠正。

人类思维以及与思维密切相关的解决问题、进行规划的过程却似乎根植于过去的经验,与逻辑推理没有多大的关系。思维与记忆密切相关,因为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活经验。我们在解决问题、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总习惯于借鉴以往的经验。

有意识行为和下意识行为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在下意识状态中进行的,人自身意识不到,也觉察不出这种行为。下意识思维是一种模式匹配过程,它总是在过去的经验中寻找与目前情况最接近的模式。下意识活动的速度非常快,而且是自动进行的,无须做出任何努力。下意识思维是人类的一大优点,因为它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辨认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善于概括,并能根据少数几个事例推断出一般规律。

有意识思维是一种缓慢而又费力的过程,在做出决定前,我们总是反复斟酌,认真考虑各种可能性,比较各种不同的选择。有意思思维首先是考虑某种方法,然后再进行比较和解释。形式逻辑、数学和决定理论是有意思思维常用的工具。有意识思维进展缓慢且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次序的展开,主要靠短时记忆,因此只能处理有限的信息量。

设计人员不是典型的用户

人类能够感知自己的有意识思维和信念,但却无法感知自己的下意识思维。我们在进行有意思思维时,常常对行为做出某种合理的解释或是在某件事情发生后,做出各种推断。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解释和信念投射在别人的行为和信念上。

第七章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即设计应以用户的需求和利益为基础,以产品的易用性和可理解性为侧重点。

在设计中,应当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种限制性因素)

注重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式、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

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和操作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

应用存储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简化任务的结构

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利用自然和认为的限制性因素

考虑可能出现的认为差错

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5

宜都市陆城一小

陈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误解是难以避免的,关键在于积极寻求消除误解的良方。

2学会正确面对别人的误解,误解了别人后学会正确处理。3初步运用合适的办法消除误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和交际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

教学重难点:坦露心声,正确对待误会,并运用办法处理误会。

教学准备:情景表演、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揭示主题 1.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一幕幕,请看小品:

两个学生表演被人误会的一幕:放学了,小明发现王刚的衣服掉在了教室里,小明想:王刚的衣服掉在这儿了,也许明天他还要穿,我给他送回去吧。正在这时王刚进来了,看到小明手里的衣服,王刚生气地说:“原来是你拿了我的衣服!”

2.生活中你们经历过这样的事吗?

小结:生活中这样被人误会的事事常有发生的。

3.如果你是小品中的小明,你是什么心情?你又会怎么做? 4.顺势揭题:生活中遇到被人误会,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了?今天我们就围绕“被人误会之后”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板书课题

二、回顾往昔,情感体验

1.生活中你被人误会过吗?讲一讲这样的故事。2.在小组内先讲一讲 3.全班交流

4.回想,当时被人误会的心情,全班交流。5.小结:当被人误会时,一般会是什么心态了?

总结:伤心、难过、愤怒、疑惑......(课件展示)6.如果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处理误会,结果好吗?交流 三、七嘴八舌,总结办法

1.那我们应该用什么心态去处理误会了? 2.小结,课件展示。

消除误会歌

面对误会要坦然,宽容大度莫怨恨 冷静分析多沟通,对症下药办法多

3.遇到误会,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想想我们究竟该怎么去做? 4.小组内交流。

5.班上分享自己成功化解误会的故事。

6.小结各种好办法:当面交流不拖延 暂时搁置缓处理 巧用他人来转移 书信一封表真情......四、情景展演,学以致用

1.试试用学到的高招来解决生活中的误会 2.小品展示。

a语文课上,小林不小心把同桌的书本弄脏了,被同学误以为是故意的。

b考试时,小畅把铅笔借给同学,被老师误以为作弊。

c表弟来家里玩儿,小东不小心把表弟的玩具弄坏了,表弟哭了,小东被爸妈误以为欺负了表弟。

3.分组讨论,全班交流。4小结经验:

沉住气,不着急,找原因,细分析。宽容豁达看问题,学会沟通选时机。

5、由于每个人考虑事情的方式和角度不同,所以误解他人和被他人误解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肯定也有误解别人的经历,回忆一下这样的经历,想想,这时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被我们误会的人呢?

6.交流 7.小结:

细心想,找问题,勇敢面对不回避。

真诚认错求谅解,主动道歉和谐多。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6

1、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对于现在的消费者来说,习惯是一种由于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成行为的一种方式,消费习惯是在习惯心理基础上的经常性的一种消费行为,消费者对一种商品产生注意,引发兴趣和联想,唤起欲望,通过比较,实现最终购买,然后通过消费,消费者对商品感到满意,导致以后的再次购买,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兴趣、购买和消费,从而促成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形成。

2、多层次消费需求

首先,不同的需求导致消费者对不同食品的需求,这些不同种类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需求满足的不同性质。食品有二十几种分类,包括粮食制品类、酒类、保健食品类、糖类、饮料类、乳制品类、肉制品类等等。每一种食品都有着相对应的消费需求,从而在包装设计上也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比如粮食制品类,从设计心理学角度分析,在包装设计上要体现粮食的产地、种植、加工等等,来满足消费者对这类食品的认知需求;而酒类就体现的有所不同,各种酒包装也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酒包装是表现酒的文化,暗示饮酒人的素养层面,有的酒包装突出产地与年份,谈论一种消费情怀。

其次,从低到高逐层递增的多层次需求消费者群体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社会阶层较低、收入偏低的消费者群体的主要需求是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中等阶层会在性价比上做出分析和投资,以及倾向购买一些高端食品以在社交中提升社会地位,扮演更高层次的阶级,而奢侈品的主要消费者群体还是高阶层。

再次,是消费者需求的多层次性,这又让各类食品也产生明显的分层现象,也导致了不同消费者购买同一类食品的动机并不相同。设计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食品以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比如一般食品是为了满足普通的温饱问题,因此它突出的是口味和质量;而有些食品并不美味,甚至都有些难以下咽,例如大麦嫩苗粉这类保健品,它们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目的,设计师在设计这些食品包装的时候,应更注重天然的感受与保健的功能;高档食品则又不同,它一方面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口味的高端要求,另一方面,它还需要体现消费者的个人品味,是一种自我价值体现的精神需求。洞悉消费者需求的设计师应该明确其设计的食品究竟是为了满足哪类消费群体的哪个方面的需求,从而进行有侧重点的设计。

最后,多层次的需求理论为市场营销中如何突出食品的诉求重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包装上侧重不同的诉求,能赋予食品不同层次的特征和属性,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3、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

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必须经过对食品的认识,情绪的反应,意志的决策三个动态过程,才能决定购买食品和实现购买。1

对食品的认识过程包括注意、兴趣、联想、欲望四个阶段,其中注意阶段是指如何通过食品包装设计在短时间内,使消费者引起注意,产生深刻印象。此时,食品包装的视觉冲击力尤为重要,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条件。所以此阶段包装设计必须图案鲜明、文字突出、色彩醒目,迅速能将消费者吸引住。

通过注意阶段以后,消费者会仔细观察食品包装。由于消费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兴趣等等各不相同,有的喜欢细腻,有的喜欢粗犷,有的喜欢豪华,有的喜欢简约,有的喜欢中国风格,有的喜欢西式风格。此阶段包装设计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从色彩、造型、文字、图案等方面着手构思,设计出满足不同消费者兴趣的食品包装。

接下来是联想阶段,对于包装设计来说,具有新奇感、特色感、优美感的包装可以诱发消费者的丰富联想。所以,食品包装的形状、构图、装饰、材质等要素需要新、奇、美,从而组成富有想象力的画面,使消费者容易产生联想。

在最后的欲望阶段是指通过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手段吸引消费者,以造型优美、优良的品质、合理的价格、使用的方便性等等特点,打动消费者的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

以上是消费者对食品的认识的动态过程,在情绪反应过程中,包括比较和依赖阶段。比较阶段是指把食品包装的形状、颜色、口味、食用方法展示给消费者,便于消费者进行比较、挑选。消费者一般经过此阶段后,再决定是否购买。而依赖阶段说的是商品包装力求使消费者对该商品产生依赖感。名牌商品的形象、优质产品标志、质量认证标志、特有的利益点,都可以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依赖感。

在整个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中,最后是意志的决策过程,就是促成购买行动的过程。历经以上各阶段,消费者才决定购买商品,从而实现购买,进行消费,完成整体消费过程。

4、设计说服

说服的目的是为了影响和改变消费者对产品做出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设计说服的意义在于,在消费的过程中,包装设计的核心本质之一在于试图对潜在消费者产生正面的引导,是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并最终引导可能的购买行为。

说服,心理学将它定义为,以合理的阐述引导他人的态度或行为趋向预期的方向。2设计说服,是把设计作为一种交流的方式或语言,运用设计来引导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趋向预期的方向。这里的设计主要是指包括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在内的艺术设计门类。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说服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从食品包装设计的角度来看,更具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说服过程被分为四大要素,即信息源、信息媒介、信息与详细的目标受众。在设计说服中,信息源是传递信息的主体,即设计者;信息媒介一般来说是设计形式的载体,比如食品包装的造型、材料等等。设计信息是信息源要传递给说服对象的信息内容;接受者是接受信息的对象。这四大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与影响了设计说服的内容、方式和最终的结果。

说到说服技巧,中国有句古话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非常适用于设计说服中的。晓之以理,是指设计应该传递一定的合理性信息,可以将其成为“合理性说服”,这是设计说服的基础与本质。在食品包装设计中,合理性说服的基本假设是首先要把消费者当作是理性型的思维者,包装设计强调向消费者展现能够满足消费者实惠需求和带来实际利益的食品属性。它重要的地方是诚实地向消费者说明食品的特性信息,其中可信度是影响合理性说服的一个关键因素,消费者认为获得的信息的可信度越高,包装设计就越有说服力。

动之以情,就是情感性说服,这是指设计应当唤起消费者的情感与情绪。情感主要是指与社会性需要相互联系的体验,例如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等等;而情绪则是人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3情绪主要也是与生理需要相互联系的体验。例如兴奋、饥饿、欢乐等等。积极的情绪经常能导致人们对客体的积极态度,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会导致人们的反感。在包装设计中,有意识地通过诱发客体的某种情感,可以达到影响和诱导他们评价和判断的目的。

食品包装设计中所谓的“理性诉求”和“感性诉求”本质上就是“合理性说服”和“情感性说服”的运用。诉求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消费者产生积极的购买态度和购买行为。

除了“理”和“情”之外,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的设计说服还有一种异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设计的符号化意义,我们把它称作“符号化说服”,就是运用包装设计中的符号化意义引导说服对象趋向预期的态度和行为。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那些已经被符号化的商品体现的不仅是它的实用价值,而且成了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的“沟通者”。承载了改商品拥有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期望,人们可以根据个体拥有者来对他的主人进行深入解读或者进行等级、类型的划分。这种彰显社会等级和进行社会区分的功能,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为了某种社会地位、名望、荣誉而进行的消费被称为符号消费。4比如食品包装上经常会采用明星的代言形象直接呈现在包装设计上,使食品与明星的某种含义划上等号,它说服消费者相信,如果你希望像那些代言明星一样,就选择该食品吧。还有一些食品包装的符号化说服相对较为隐蔽,设计是通过其点线面等要素及要素的组织构成、色彩、材料来加以体现,比如女性食品中多采用纤细柔美的线条体现女性特征。

在食品包装设计中,我们很难把设计的合理性说服、情感性说服或符号化说服完全区分非常清楚或者割裂开来,并且我们也很难在设计中只是使用其中的某一种说服手段,因为它们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总之,我们需要通过设计心理学,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食品包装的设计。从而从各个角度提高食品包装设计的效果,最大化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与行动。

参考文献

[1].顾文钧:《顾客消费心理学》,43页,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2].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333页,江西科学出版社,1986年

[3].林传鼎、陈舒永、张厚粲:《心理学词典》,392页,江西科学出版社,1986年

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 篇7

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对果酒的包装装潢、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包装设计风格等的需求,诠释设计心理学在果酒包装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一些成功的果酒包装设计作品中,能够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是一些新颖独特的果酒包装设计,不但增添了许多夸张的、创意性的手绘图案等,在包装材质上也进行了创新,充分展现了果酒本身的时尚休闲文化的定位观念。此类果酒的包装不仅提高了品牌的产品销量,自身的附加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设计心理学涉足果酒包装设计领域,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成功塑造品牌形象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设计心理学概念背景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切实研究消费者心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本身与多学科联系密切,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场效应、社会效应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想法。设计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注重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对于此类设计的想法、思路和心态的表现,以及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对消费者、市场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心理反应,最后使整个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当代的果酒包装设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去探究人们心理动向,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创意表现出来。

果酒产品的购买心理分析和包装策略

1.果酒的加工与分类

果酒是用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发酵出来成为酒精的酒,含有水果的风味与酒精,也称果子酒。由于这些水果的表皮都具有野生酵母成分,另外加上些蔗糖,是快速酿造果洒的理想方法。果酒分有不同种类,如有春季酿的草莓酒、桃子酒、梅子酒等;夏季酿的樱桃酒、油桃酒、芒果酒等;秋季酿的梨子洒、柚子酒、石榴酒等;冬季酿的西红柿酒、奇异果酒、葡萄柚酒等;四季酿的杨桃酒、芭乐酒、柠檬酒等都是国内市场上销售果酒类型较多的品种。

2.消费者对于果酒产品的认知

(1)认知过程的分析

认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其他感觉等途径实现。认知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四个方法,认知过程则包括注意、兴趣、联想、欲望四个阶段。最初感觉是产品包装中最重要的方面,感觉是认知的开端,是一种最直接的、最初始的心理现象。因此要让“注意阶段”成为重点,把商品的外包装视为设计重心进行创意。包装功能不仅是保护产品,还应在包装的图案、色彩、造型上进行大胆突破与创新,为消费者设计出过目不忘的品牌包装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提升购买欲望,促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此产品的包装留下深刻印象。如绝对伏特加果味系列,该系列包装突破性的改良,为顾客带来了视觉上的新奇感。与以往包装大相径庭的是图形的创新、鲜艳的色彩,为品牌增添了时尚潮流的气息,有效地区别于其他品牌包装,让产品脱引而出,散发出青春活力。设计师考虑到每一种产品的口味概念,采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用手绘形式进行大胆创新。事实证明,设计出来的效果不仅迎合了年青一代的消费心理,还为消费者营造了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2)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

由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理念与识别角度等的差别性,比如消费者的年龄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性别的不同、职业的不同、经济状况等差异性,需要从包装的色彩、造型、文字、图案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鲜明的图案、绘出醒目的色彩,让文字更加的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的视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视觉需求。

3.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的方法

(1)理性方面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果酒的档次分类与价格的高低等都会是消费者所考虑到的问题,这便让每个果酒的产品定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比如锐澳酒的产品包装定位在走流行时尚的小资路线,适用于高兴、疯狂等各种休闲娱乐狂欢的场合,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在高端时尚的活力人群(学生、年轻白领)。锐澳酒包装用透明的瓶身采用磨砂玻璃制成,整体包装简单清爽、材料独特,符合了锐澳酒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品牌等的定位方向。因此,我们要洞悉消费者的需求,不但要突出其品牌文化还要设计出迎合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感性方面

为特定的消费人群设计出代表他们特质的果酒包装,如市场上专门为女士设计的果酒包装X-RATED果味力娇酒,以独特的造型和时尚简洁的包装,符合女性的感性特点。在颜色和造型上与女性相贴切,成为了一款全球女性为之倾倒的一款果酒产品。现如今市场上的大部分果酒包装只是一个单的标志或水果图案,色彩单调,整体设计平庸没有格调内涵,无法从市场的货架上脱颖而出。

包装设计主要是为向消费者带来实际用途的产品和展现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包装,真实的向消费者传达果酒产品的内容信息。消费者普遍认为包装上各种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越高,包装的造型、图案、色彩、材料等视觉效果越独特,包装设计就越能吸引他们的青睐,越有说服力。在理性的传达给消费者信息的基础之上,再加以情感的设计元素,比如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让包装设计引起消费者情绪上以及情感上的认同。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有意识地通过包装上的一些元素激发客体在某些情感上的认同,使包装设计所传达出的情感能够诱导消费者的评价及判断。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现有的商品要表现出的不仅是自身的实用价值,更应做好商品与消费者之间重要的“沟通者”。

结语

应用心理学毕业实习大纲 篇8

专业应用心理学年级2009级实习时间 大四上11-18周 编 写 者 应用心理学教研室 编写日期2012.9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

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

学时:8周学分:8学分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

适用年级:2009级

一、实习目的心理学实习是培养心理学人才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的好方法,它不仅是心理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整个心理学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心理学实习,可以使学生把知识综合运用于心理学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学工作的能力,加深和巩固学生热爱心理学事业,从事心理学工作的思想。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向心理学及相关工作专业人员学习,认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心。

2.通过专业实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的充分经验与全面锻炼,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辨证思维能力及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实习目标的要求;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能力。

3.全面检查学员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全面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教学相长,以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

4.通过实习期间社会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实际需求,明确努力方向,提高专业使命感。

二、实习的组织管理

由本专业领导、辅导员、实习指导教师组成本专业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实习阶段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本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2.联系并确定实习单位。

3.协调与实习单位的各方面关系,组织听取实习单位各类报告。

4.配备指导教师。

5.召开专业实习预备会,讨论实习计划,组织对指导教师的实习业务训练,进行动员工作,组织实习生学习院系有关专业实习的文件等。

6.督查实习的各个环节,掌握实习生的学习、纪律等情况,指导实习生的实习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7.评定实习成绩,总结实习工作。

8.组织教育实习经验交流讨论会,向实习学校征求反馈意见,向学院反馈实习情况,总结经验,指出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实习方式、指导原则

(一)实习方式

本专业的实习原则上主要以集中实习为主,个人分散实习为辅。集中实习的学生应服从实习领导小组的安排,在已建立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服从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调配。分散实习的,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在选定的实习单位独立完成实习任务。

(二)指导原则

1、要求实习指导老师每半个月与所指导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并填写实习指导记录;

2、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派遣指导老师去实地检查学生的实习情况;

3、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要结合论文写作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同时保持与论文指导老师的联系。

4、实习完成之后,要求学生上交完成的实习材料,并召开一次实习总结会,让学生交流实习经历。

四、实习的程序和时间安排

根据人文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毕业实习教学计划课时为8周,毕业实习时间为:大四下11-18周。具体安排如下:

(一)实习准备、动员阶段

1、制定实习计划、选定指导老师,落实实习地点。

2、制定实习指导书等文件。

3、召开动员大会,学习有关实习文件及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确实习的目的、要求。

(二)实习实施阶段

1、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了解熟悉实习单位的总体情况,并在进入实习单位3日内寄回《实习回执表》。

2、深入单位基层部门,进入实习具体环节,向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学习,掌握实习的具体操作,完成实习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实习总结考核阶段

学生实习返校2日内应将《实习回执表》、《实习半月报表》、《实习鉴定表》、《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装入档案,由组长收齐后交指导老师。实习指导给出学生成绩初步意见报系实习领导小组。系实习领导小组根据实习单位具体意见、指导老师意见、学生实习材料来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五、实习内容

(一)学校心理健康方向

促使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独立工作能力;

(1)实习学校领导对对实习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2)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3)进行学习辅导、人际关系辅导、人生发展辅导等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4)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观察、收集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并进行个案整理归档。

(6)设计和组织班级心理健康活动,开展主题性的团体心理咨询。

(二)社区心理咨询方向

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将其所学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和谐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提高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实效性。

(1)实习单位领导对对实习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2)通过各种途径熟悉社区心理健康工作流程。

(3)熟悉临床心理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4)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5)开展社区心理的专题调查。

(6)使用一定的心理诊断技术,开展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

(三)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实习单位领导对对实习生提出的具体要求。

(2)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及分工情况;熟悉企事业单位日常人力资源管理的方针、战略、规划、计划;

(3)熟悉人员招聘的标准、程序;熟悉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与步骤等,参与人员招聘及人力资源培训实际工作。

(4)了解绩效管理的基本方针、基本制度,绩效考核的具体标准、方式、方法。

(5)参与人力资源测评工作。

(6)了解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情况。

六、实习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端正专业实习的态度。专业实习不仅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锻炼和迅速提高的过程,要让学生珍视这一过程。

2、严格要求自己。实习期间在实习单位的一切行为举止要符合实习单位的要求。其中包括作息时间、着装、言行举止等要符合实习身份。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准请假,如果有突发事件,必须严格履行请假手续,并告知本专业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

3、处理好与实习单位及指导教师的关系。遵守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尊重指导教师。

4、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注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互相帮助解决,虚心学习,共同进步。

(二)具体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方向

(1)每生每周至少应完成1份心理课课堂教学设计,每周至少上一次心理课。

(2)每生要完成5~10份学生心理咨询的个案报告。

(3)每小组应完成2—3次团体心理辅导。要求事先写出活动方案,事后做小组分析、讨论和评议。

(4)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特点、行为习惯等,每小组撰写所实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调查报告1份。

2社区心理咨询方向

(1)每生要完成5~10份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2)每小组完成1次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要求事先写出活动方案,事后做小组分析、讨论和评议。

(3)尝试使用心理测量工具进行心理测评。

(4)较深入分析工作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每小组撰写社区心理相关调查报告1份。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1)要求根据有关案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经过思考与讨论更一步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2)每生提交2份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

(3)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专题小组讨论,每小组提交2-3份主题性讨论报告。

(4)对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或组织、文化进行调研,每小组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七、实习纪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遵守所在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及本校指导教师的指导。

2.尊重所在单位的员工,虚心向他们学习,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实习期间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因事、因病需请假者,必须写出请假条,由实习指导教师签字,交主管领导审批,批准后方可离校;事后须销假。不得以任何形式简化请假手续。

4.遵守群众纪律,借东西要征得有关人员的同意,按时归还。爱护公共财物,损坏东西按规定赔偿。恪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秩序。

5.遵守心理学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以身作则。对服务对象要热情关心、耐心帮助,不得粗暴对待服务对象。

6.实习生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团结友爱,相互督促,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7.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业务学习研究活动和其他集体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8.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并贯穿于实习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始终。要克服侥幸心理,反对麻痹大意,防止不安全事故发生。

9.实习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实习后,要认真总结。实习成绩列入考核之内。

八、实习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一)实习材料提交要求

严格按照实习要求提交实习材料。

(二)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考核与评定是对学生实习活动的评价,应根据实习任务与内容并结合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进行全面综合考核。按实习计划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实习的全部任务。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组织纪律、任务完成情况、教学工作、咨询和辅导工作、调查研究报告等。实习评定成绩,采取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制,并结合评语进行。

集中实习考核评定先由实习单位初评,再由本专业实习指导小组复评。实习结束一周内,由实习指导小组召集全体指导教师按照实习成绩考核标准对实习生成绩进行平衡复审,然后向实习生公布。

分散实习考核评定:由实习单位填好“教育实习成绩报告表”,密封寄回本院系。实习指导小组通过复审、平衡,确定实习成绩。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人文系

上一篇:关于*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下一篇:【实用】报名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