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教学

2024-08-16

设计心理学教学(精选12篇)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1

语文教学设计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构思或行动计划, 遵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相互匹配、和谐一致的原则。针对语文教学的特性, 探索语文学习的普遍性和特殊心理, 恰当处理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阶段目标、单元或课文的课堂教学进行预期策划。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和可行性, 以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历史中, 其理论却有着长足的发展, 它的应用也渗透到很多领域。把心理学同学科教育研究相结合, 无论在心理学界还是在语文教育界, 都是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对于语文教学设计来讲, 显得尤为重要。

一、左右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发展为特征的教学设计

(一) 左右脑的分工与合作

左脑具有语言中枢, 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字、作文、逻辑、判断、分析、直线。因此, 被称为“知性脑”, 能够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为单纯的要素。比较偏向理性思考。右脑掌管图像、感觉, 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 被称为“艺术脑”。具有韵律、想像、颜色、大小、形态、空间、创造力……。负担较多情绪处理, 比较偏向直觉思考。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 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 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 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 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 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 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 最后交给左脑, 进行语言处理。

科学技术的发达, 使左脑功能, 如计算、书写、装配等被替代, 特别需要在创新的设想、直观综合判断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思维。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强烈呼唤“右脑革命”。“右脑革命”将实现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调, 产生智慧的大飞跃。

(二) 语文教学为开发右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 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语文学习需要左右脑共同参与, 是多种智力参与其中的综合性的学习。情理结合的教学设计, 以发展语言为中心, 做到练语言、练思维、练情感, 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情感发展与理智发展的有机统一。例如, 教学《死海不死》, 可设趣味性极强的悬念:既然是死海, 何故不死?《小石潭记》中, 柳宗元不仅深感社会的污浊, 而且深受其害。然而, 他笔下的小石潭却为何“清冽”?像这样以疑惑、悬念、求异、难点形成的强刺激, 都可以触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 教学设计着力于左右大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

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避免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 避免传统教学设计中忽视右脑开发和不恰当的左脑开发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情境构建要轻松自然, 甚至富有浪漫情调。和谐的学习氛围, 如通过音乐等渲染一种温馨的诗化情调, 以放松和沉思为特征, 施展想象力。促进灵感、加速资料收集、增强记忆。语文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 用语言、图画、吟诵、节奏、韵律和情感等各种交流方式, 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多种刺激, 这些刺激主要针对右脑, 对于右脑的开发大有裨益。比如, 我们在教学《科学与艺术》、《荷塘月色》等课文的时候, 把图画、音乐等融入在语言的教学中, 这样, 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深奥的道理的理解。

语文教学设计要倡导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学习, 主动性学习。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发散思维, 借助联想和想象, 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 产生新思考, 新见解、新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过程。例如, 在教授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的时候, 要敢于反其义而思之, 破旧立新:“狐假虎威”的狐狸“善假于物”是为智;“班门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威更是令人钦佩;学生的“求异”在认识上也许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但他们的观点相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独到、新颖、别致的, 应该及时肯定。同时,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不为求异而求异, 不为发散而发散, 要合乎情理, 但不可脱离实际。

二、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应用

现代的教学设计由于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已经从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转向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纵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的发展, 无论是第一代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还是第二代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都有其特定的条件, 也必然有其局限性。教学设计要慎重、科学、严谨, 如果死死抱住一个理论不放, 势必走向教学设计的误区。

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整合心理学理论, 择其优而从之, 避免教与学中重视一方, 忽视另一方的倾向发生。

传统的教学设计, 在刺激-反应理论指导下, 强调“目标设计明确”, “教学环环相扣”, 容易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存在, 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结果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 整个学习过程穷于应付, 学生的自主感受、鉴赏和思考、领悟的权利被剥夺, 发现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没有看到刺激-反应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一方面教师方便在讲课中操作, 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失控”的局面;另一方面, 把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具体、周密, 看起来条理清晰, 甚至天衣无缝, 只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过程是动态的, 当强调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学习过程的时候, 这种教学设计就会成为两条束缚学生思维、捆绑学生手脚的绳索。

在职业中学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现在实行的课改, 进行的“262”效能课堂模式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原理, 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好地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刘永康, 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 天地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1版.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2

一、课号:

二、总学时:32学时

三、适用专业:专科三年制工业设计专业

四、选用教材:《设计心理学》,李彬彬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设计心理学主要介绍消费者的消费和使用心理理论,设计者思维心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国际工业设计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时尚潮流,养成宽广的国际视野。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研究市场,进行市场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消费者消费和使用心理的能力;完善学生对产品设计、商品设计、企业设计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正确的设计观念和思维方法;为产品设计的系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的坚实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设计心理学的概念;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3、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4学时)

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的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4、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2学时)

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等。

本章的重点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5、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4学时)

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等的理论和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满意度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6、设计附加值与消费者满意度(4学时)附加值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软科学研究;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附加值理论研究和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掌握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7、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2学时)

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年龄、性别、个性和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8、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2学时)

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和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9、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2学时)

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10、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6学时)

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七、参考书目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教学设计 心理学 教育学理论

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为了“意义建构”得更有效,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和协作学习,如通过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想方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影视录像或其他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教学设计从导入情景设计到教学目标设计都要体现心理学中的“意义建构”所说创设情境,利用已有经验同化新的知识。

一、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整个教学过程可围绕“观察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的主题展开,教师先让学生提供一些报纸杂志,例如:海峡都市报、福建晚报、地理中国等。在课堂导入环节上安排学生用一定时间,从材料中提炼“学生认为与地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然后以小组讨论方式提出地理信息及能解释的相关地理专业知识。

通过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首先对与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等有关的信息较为敏感。例如:一些同学会关注天气预报,龙卷风、冰雹等特殊天气,道路交通信息,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因此,教师可以在讨论进程中按照高中教材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思路,将关键词归纳为随堂板书,这样在讨论结束后,通过板书的总结,很清晰地凸显高中地理学框架,体现出地理学自然、人文兼容的特点。

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环节中,我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片段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在《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葫芦峪”中用火攻打,眼看火烧到紧要关头时,突然天降下大雨,结果救了司马懿的命。诸葛亮感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么请问为什么天会在这紧要关头下起雨来呢?然后分四组讨论,五分钟后选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很多学生已经熟悉这个故事也就是“意义建构”理论中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经验,然后借助教师引导如何同化新知识:冷热不均如何引起大气运动,又如何引起大气降水。

在这种“发现—探索—讨论—分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逐渐完成重新认识地理学的过程,为日后地理综合性问题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要“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有可测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注意用词。设计地理知识性目标时,对于“了解水平”来说,可使用叙述、描述、描绘、列举、复述等;对于“理解水平”来说,可以使用阐述、说出、说明、概括、概述、解释、对比、判断等;对于“应用水平”而言,可使用分析、运用、设计、评价、写出、撰写、迁移、应用等;对于“感受水平”来说,可以使用讨论、交流、参与、参加、体验等;对于“领悟(内化、升华)水平”来说,可以使用树立、确立、养成、形成、建立、保持、具有等。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在了解水平阶段,学生只要能够描述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理解水平阶段,学生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形成后等压线发生的变化;学生能够说明大气水平运动—风(近地面、高空)的风向及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能够掌握根据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判断大气运动的情况。

三、新知识讲解教学设计。

3.1新知识讲解教学设计一: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加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与新知识有关的联系,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建立相关联系,达到温故从而知新的效果。

根据这一学习理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讲解环节可以这样设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能同新知识建立联系的物理概念——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垂直分布规律、大气热胀冷缩的原理,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利用10分钟的课堂时间让学生思考课本30页的相关知识及图2.3的三幅图,请三位同学结合板书解说a、b、c三幅图,找出学生在这一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加以指导和巩固,实现学生真正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目标。

3.2新知识讲解教学设计二:建构主义理论核心一句话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其实施的先决条件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检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理解不了热力环流过程当中地面受热不均先导致大气垂直运动后,从而出现同一高度气压高低不同然后才有大气的水平运动,最终完成热力环流的整个过程。因此,这一环节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看Flash动画——热力环流,注意观察整个过程空气柱内空气分子密度的变化。

学生通过直观观察空气在冷热不均情况下空气柱内空气分子密度变化得出结论:由于地球引力,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受热地区,空气上升,空气柱内的大气分子上升,低层空气分子密度减小,大气压力减小,形成近地面低气压、高空高气压;相反,地面冷却,气温下降,空气柱内的大气分子下降并收缩,空气柱内的低层空气分子密度增大,大气压力增加,形成地面高气压、高空低气压。这里需强调的是:前面提到的高压、低压是比原来没有受热时的增加或减少,而在垂直方向上地面气压始终高于高空气压。即物理气压竖着比,地理气压横着比,这是两个学科的差别。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4

基于以上医学模式的转换, 作为高职院校, 就应该在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中涵盖全面的护理心理学。由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 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就业, 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护理心理学不管是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是高职学生对其的认知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来说, 将心理学技巧巧妙的应用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1.1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在教学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 再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思维就难以拓展, 不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行为控制方面也难以自控, 面对外界诱惑, 意志力显得较为薄弱。

1.2 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很多学生存在打架、骂人、厌学、说谎、逃学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 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 还常常在考试中做出作弊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稍有不满意就会做出伤人行为。由于心理不成熟,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社会经验、恋爱心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诸如缺乏对自身、对社会的全面认知, 容易被社会诱惑等。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行为规范较差、对事物难以准确认知的现实情况, 护理心理学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的提高。

2.1 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有有效性, 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心理学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之外, 还必须保证整个课堂的教学处于良好状态, 同时, 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单单拿课堂来说, 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智慧去精心打造。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即每堂课随机在班上挑出一位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讲一下, 同时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事情分析。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创造性的发挥。如果把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当作教学一项任务对待, 就很可能流于形式。但是, 从以往课堂上所有的表现来看, 根本不需要担心这种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 班里的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 在这个时间内, 课堂充满了太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 学生们早已迈进了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和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2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以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学分析技术为基础, 在团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对象是团体, 就是指课堂学生小组, 在课堂上, 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 在班级团体之间进行学习互动, 保证个体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体验, 从而对自我进行认识, 进一步改善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规范学习行为, 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 提高适应能力。

通常, 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 班里的同学之间虽已熟悉, 但班级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学教学设计可在第一节安排滚雪球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机选择两名同学进行相互介绍, 接着将两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四人小组, 介绍分两两进行, 然后将四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八人小组, 介绍分四个人对四个人进行, 最后排演出八人小组的节目, 通过在班级内表演, 竞争出名次。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活动在同学们之间熟悉的基础上,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同时还可以为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措施打下成功的基础。

2.3 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材料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授课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材料, 只有科学选择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材料, 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授课的课堂材料, 尽量将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学生喜欢的、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的事情内容材料是教师的首选, 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做到对学生负责。比如, 在教师讲到情感情绪时, 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与情绪控制相关的案例, 在采用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时, 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冲动是魔鬼的真正涵义, 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心理学教学设计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准备唯一的活动, 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研究证明, 高职学生通常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只有30 min,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内,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打造具有交流情境的课堂

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主体,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 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因为有大部分学生怕教师的提问, 担心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教学方法的理念对课堂形式进行完善。教师提出问题后, 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同学直接面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回答, 同时对他进行表扬;而性格内向的同学, 可让坐着回答, 然后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 同时不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3 心理学设计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成果

3.1 设计理念具有科学性

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可操作性强和临床适应性强的两个主要特点。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深奥、晦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来,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设计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高职院校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 实践性相对缺乏, 通过心理学教学设计, 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 每一项教学内容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联系, 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3 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方法, 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 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换, 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护理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最后总结了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心理学技巧

参考文献

[1]卢锴锋, 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 :223-224.

[2]杨泰, 鹿凤山, 杨立群, 等.通过《护理心理学》培养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6) :960-962.

[3]廉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7) :86-87.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篇5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Skinner激进行为主义的核心是,学习完全可以根据可观察的事件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的,也就是学习者的行为和环境的前提和结果是分不开的。前提指的是环境中的各种线索,这些线索决定了特定行为是否合适;结果决定了学生行为是否被重复,以及是否被学会。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2.行为矫正原理;3.注重学生的行为;4.反馈之后得到强化。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同样强调环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但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不同的是,它是根据学习者内部的过程来解释学习。Atkinson和Shriffin(1986)所提出的多阶段、多层次的记忆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学习者的三个记忆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从环境中接受信息并加以转换存储和利用。在此过程中,注意、编码、检索、反馈等过程也在起作用,注意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到信息,编码使学习者将新信息和原有知识相联系,检索式学习者可以从记忆中会议信息并用于适当的情境,反馈让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反应是否正确得当,反馈还可以提供矫正性的信息以便学习者可据此修正个人行为。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对教学设计实践影响表现为两种方式:1.改变了我们队反馈的概念并将研究重心转到了教学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促进或妨碍信息的加工并进而影响学习;2.促使实践者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各种策略,以此来引导注意、促进信息的编码和检索、提供各种情境中的练习机会。

图式理论认为知识是以被称为图式(指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较大知识单元或信息块)的信息包形式存储于长时记忆中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图式来解释事件和解决问题并通过经验和学习而发展新的更复杂的图式。复杂的、自动化的图式能使学习者摆脱工作记忆能力的限制,使理解和推理等加工过程得以出现;当缺少合适的图式时,就会使学习者感到很大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Sweller等,)提出应设计一些教学策略来减少教学材料中无关紧要的认知负荷,它使教学设计领域更加关注复杂的认知技能的学习。

情境学习理论中情境所起的作用更为核心、更为重要。与行为主义理论和信息技工理论不同,塔更多依赖于社会文化决定因素,而不是个体心理学,也就是知识是在“有意义的行动(指一定文化系统中的彼此间具有有意义联系的行动)”中自然形成和增加的(Lemke,)。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参与社群实践而发生的,所谓社群实践指的`是社群成员共有的实践,这种学习将知与行结合起来。

Gagne的教学理论包括三个成分:1.学习结果的分类,定义了人能够学会的能力类型;2.与获得每类学习结果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学习条件;3.九大教学事件,分别对学习中的某个具体认知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加涅认为,不同种类的学习结果必然要求不同的学习条件,这是之所以要定义不同种类学习结果的原因。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作为支持注意编码、检索等内部过程和反馈、评估、迁移等外部过程的学习条件,这些都属于促进一般学习过程的学习条件。

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假设和信息加工理论等的基本假设是完全相反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习主要是由外到内,学习者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以某种形式加以转换,获得知识并储存于记忆中,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内到外,学习者主动对周围环境施加影响,予以阻止或赋予意义,并在此过程中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实践影响的两个方面:1.建构主义者关注的是高层次、复杂的学习目标;2.它对那些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目标的学习条件和教学策略等观点也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

小结一下,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的心理学研究项目,加涅理论由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研究演变而来,并整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的观点,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教学设计领域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基础。图式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情境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它们为教学设计领域提供了思考学习的其他方式。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6

关键词:中职教学;平面设计;心理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中职教育已逐渐成为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来源。平面设计作为中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近年来受到了社会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平面设计究其根本包括产品内涵和外观的系统设计,而不是纯粹的美工设计,所以心理学贯穿于平面设计的全过程。笔者认为作为中职教育者,不仅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技能,更需要将健康的心理学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本文针对这一论点,浅析了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心理学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一、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行业现状及前景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平面设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广告业、装饰业、印刷业等众多领域。

平面设计行业基本包括三个层面:低层。比如,微型写真公司等。其主营业务为简单资料设计、商品设计等。中层。比如,专门设计公司。从业人员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主要业务为商业宣传相关。高层。多为专业设计公司或企业,其业务素养较高,作品和业务均有很高的认可度。

中职学生可以胜任基本的设计工作,经过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逐渐可以胜任中层设计工作。

2.中职平面设计教学的要求

目前中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点:第一,中职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且入学门槛不高,所以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第二,中职平面设计教师缺少专业美术基础,很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或借调过来的。第三,中职学校资金缺乏,缺少平面设计专业设备,从而给学生技能培训工作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综合行业发展前景和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对教师和教学的要求是十分复杂的。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和审美能力。设计者缺少审美能力,则很难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导致作品缺少灵魂。其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平面设计大型基础软件有PS和Illustrator。另外,还需要根据差异,补充一些小众软件。最后,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的思想底蕴,其中心理学课程不仅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健康、全面的心理结构,对人生和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所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辅以健康的心理教育,对中职平面设计学生迎接设计行业的机遇,面对行业的挑战是有很大帮

助的。

二、心理学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心理学产生晚于教育学,但是两者中有很多热点和共通的话题,比如,教育学中的教育实质、目的、过程、策略等,也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热门学科,在东西方受到广泛关注。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现代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其对平面设计专业有很多启示。下文将分别阐述。

(1)多数平面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创作时,首先进行的是对命题或作品完整形状进行分解,使其视觉感受从常规变陌生,进而产生带有主观立场和自觉的作品。

(2)在完形创作的同时,设计者又会对图形进行自我简化和提炼,从而可以反映出图形的本质。从复杂形态中提炼出简洁本质,是当今平面设计者努力追求的方向。

(3)设计者在对熟知的事物或图像进行处理的时候,往往会使用其他结构、色彩等进行再次创造,目的是突破横常性,进而使作品与常规形象产生差别,这样才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和强大吸引力。

(4)在平面设计中,为了重点突出某些主要因素,需要采用差异化的背景,比如,表现声音通常需要寂静环境来秤砣。

通过将心理学中的很多规律和平面设计相结合,会大大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内容和表现形式,平面设计的内涵也可以从表面形式深入到人们心里。可见心理学和平面设计是互融互惠的。

2.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平面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将其思想、心理通过设计作品视觉化,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和共鸣。只有把握观众的心理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只有设计作品把设计学和和心理学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将结合设计和教学经验,谈谈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1)节奏感。平面设计虽然不会像音乐那样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但是设计作品通过构图的变化,色彩的浓淡,图形线条的曲直,亦能表现出独特的节奏感,比如装饰画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叠加和重复。而设计的节奏感正是心理学中形式感知的体现。

(2)平衡感。正常人都有寻求内心平静的倾向。在平面设计中,水平给人安静感,而垂直则给人傲慢感。就平面设计而言,合理的构图及编排即对水平、垂直的安排,可以给人明确、清新的感受。

(3)冲突感。知觉心理学中阐述过,知觉易受比例限制。冲突的对比是一种有效而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法,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印象。人们的视觉和心理习惯于寻找创新点和中断点,所以这些冲突能达到很好的共鸣,但是冲突和刺激的设计也要符合美学知识的框架。

所以,优秀的平面设计,就需要努力追求美学和心理学的高度契合。

三、心理学教育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校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平面设计教学中进行心理学思想的培养十分有效和必要。下面是一些如何加强心理学教育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建议。

1.将良好的心理学引入平面设计

教师首先要将良好的心理学思想融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中,才能进一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其人生态度和作品思想进行

把握。

2.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

教师在平面设计的实训和技能教学中,需要良好的引导学生的创作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3.教学实践中引入积极心理学

中职学生存在年龄小和学习能力不高的情况,而平面设计专业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换言之,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通过教学和作品,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对于中职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来说,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培养,不仅可以给予学生“一技之长”,更能让他们成为心态健康的人才。

心理学广泛影响着平面设计,在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深入而全面地开展心理学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参考文献:

[1]曾军民.中职平面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J].教学实践,2013(12):97.

[2]谢萍.平面设计及其心理学反应.编辑之友,2003(6):69-70.

[3]欧阳崇坤.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科技信息,2012(12):198,202.

[4]吴小菊.关于构建合理的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体系的思考.助教研究,2013(34):55.

[5]黄国鑫.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青年与社会,2013(14):25-28.

[6]严梅福.心理学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湖北大学学报,2009(3):25-28.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7

当代社会, 信息化学习已经席卷而来, 学习环境网络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方式多样化作为信息时代学习的特征, 得到学术界的认定。学习者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转变学习方式,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式学习为发现式学习、变个别学习为协作式学习。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局面,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 作为互联网时代混合式学习的重要元素——教学网站设计, 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和提高。统观教学网页的多元化发展, 其结果却不尽人意, 大部分仍停留在文本浏览或简单网页跳转水平, 有悖于我们当前提倡的“自主、探究与协作”的学习方式。此外, 大部分有关教学网页设计的研究, 都是从网页设计本身出发, 如页面风格、交互功能以及导航策略等, 缺乏对视觉效果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网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视觉传达下的教学网站设计

2.1 文字的视觉传达

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符号和手段, 文字无疑是网页设计的主体, 不仅是网页的重要组成元素, 更是网页信息的重要描述要素。作为网页的形象要素之一, 文字除了表意功能外[1], 还要具体结合学生的视觉特征, 综合考虑字号、字体以及行间距等设计要素。为了打造教学网站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设计者可以结合实际选择字体。比如, 选择粗仿宋体来体现专业化, 选择广告体来体现精美化, 选择手写字体来体现亲切化, 等等。教学网页设计时, 可以对字体选择进行考虑和设计, 用不同字体的变化来打破刻板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视觉传达体会愉悦的学习过程。

2.2 图形的视觉传达

图片属于最早被引入网络媒体中的表意符号, 在当今图像化时代, 图片对受众的吸引力比文字有过之无不及。图片在美化网页的同时, 极大地扩展了所传达的信息量。图片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能够有效增强网页的趣味性, 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网页变得更有画面感, 实现信息传达的立体化、层面化和直接化。网页图片一般分为两种, 即主体图片和辅助图片。主体图片以信息内容的直接传达为目的, 包括标题图、新闻照片等。而辅助图片是为实现网页的艺术化而设计的图片, 其主要作用是烘托主题和渲染氛围, 典型的就是背景图片。在教学网页设计中, 设计者要赋予图片以视觉美感, 可以通过点线面的不同排列组合, 灵活采取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 实现图片艺术性。所以, 教学网页的设计中, 要善于合理运用图片, 一方面强化知识点的理解, 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视觉上的审美冲击,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和良好心理反应。

3 色彩心理学下的教学网页设计

3.1 色彩的整体设置

色彩的视觉效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浏览兴趣, 而且还决定着网页的整体效果。在色彩设计过程中, 要遵循整体协调, 局部均衡和突出重点的设计原则, 对不同色彩进行灵活组合, 搭配出具有美感的网页。色彩设计要根据网页整体风格定出主色调, 教学网页的主色调通常以柔和淡雅的浅色为主, 然后配以深色文字, 这样有助于突出重点。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单色色彩的饱和度调整、邻近色的选用以及对比色的配用等方法来实现[2]。网页的色彩并非多多益善, 主色调通常不超过三种色彩, 主要是通过调整不同色彩的属性来实现色彩变化。此外, 不同色调的心理暗示也不尽相同, 色彩知觉同人的主观情绪、联想以及象征意义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基于不同色彩有不同心理暗示, 在教学网页色彩构图设计中, 一定要符合上轻下重的视觉生理特征, 把轻色安排在上部, 重色安排于下部。若是网页上部搭配重色, 那么在下部边缘位置要相应地配以重色, 以此达到平衡构图的目的。灵活运用色彩的强弱, 能够避免画面的单调, 实现网页画面色彩的动态感和均衡感, 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在教学网页设计中, 绿色能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阳光、绿荫和草地的搭配作为背景设计, 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自然和愉悦的学习环境。

3.2 色彩的冷暖感

所谓的色彩冷暖关系, 就是补色关系。冷暖感实际上是人类触觉对外界温度的一种本能反应。阳光、火焰等反射出来的红色光具有导热作用, 人们称之为“暖色”。而人们处于高山、雪地以及蓝天等自然环境中时, 感觉寒冷, 因此蓝色、蓝绿或蓝紫色称为“冷色”。可以说, 红与蓝构成了冷暖色系的两个极端, 而居于两者中间的中性色就是绿和紫。此外, 金银黑白灰五种色彩在色彩心理上也属于中性色, 能够同奇特色进行调和, 形成缓解效应, 特别是同原色的调和。网页设计中的主色调决定了网页的整体冷暖感。教学网页所传达的信息除了需要用精准的文字加以表述外, 还应该进行色彩的合理搭配, 让学生形成一种类似色知觉的反映, 进而有效提高网页的信息传达效果。

3.3 色彩的轻重感

色彩的明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色彩的轻重感。通常明度较高以及色相较冷的色彩给人较轻的感觉, 比如, 白色就使人感觉轻, 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雾、白云等, 具有轻柔的美感;相反, 那些明度较低和色相暖的色彩给人较重的感觉, 典型的就属黑色。黑色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夜晚、金属等, 具有厚重、踏实的感觉。所以, 但凡加白提高明亮度的色彩就会变轻, 反之, 加黑降低明亮度的色彩就会变重。在教学网页设计中, 通常网页的下部采用明亮度较低的色彩, 给学生一种沉静的感觉, 而对于儿童类教学网站, 最好采用明亮度较高的色彩, 给学生一种轻快感。

3.4 色彩的距离感

网页上的色彩, 有的会让人产生突出和亲近感, 有的会让人产生隐退和远离感。而色彩的明度和色相是这种距离感产生的主要原因。通常是暖色近, 冷色远, 纯色近而灰色远, 对比强的色彩近, 对比弱的色彩远。色彩鲜明、清晰的暖色有助于主题的突出, 色彩模糊、昏暗的冷色能够烘托主题。有的教学网站利用这种色彩的距离感, 形成一种具有强烈进退感的视觉效果。比如, 在网页上部设计为广阔的浅蓝色天空, 给学生一种身心放松, 心旷神怡的感觉。

3.5 色彩的华丽与质朴感

色彩的华丽与质朴与色彩的色相有着很大的关系。纯度、明度较高的鲜明色, 包括金、橙、红等色彩能够给人一种辉煌、亮丽感觉, 反之, 那些纯度、明度较低的灰暗色, 包括蓝、蓝绿等冷色则会给人一种素淡、质朴的感觉。以纯度来讲, 饱和的湖蓝、孔雀蓝以及宝石蓝也会给人华丽的感觉, 而纯度低的浊色则会给人质朴感。以明亮度来讲, 明亮的色彩比较灵动、轻快, 具有华丽感, 而灰暗色彩就显得比较深沉和厚重, 带有明显朴素感。前者主要用于艺术设计类教学网页设计, 后者主要用于医学教育网页设计。此外, 色相的多少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色相多就显得网页华丽, 色相少则显得网页朴素。在教学网页的设计中, 设计者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把握网页色彩的华丽感和质朴感[3]。

4 认知心理学下的教学网页设计

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重要元素有:在线课件、教学视频、文章案例、文献导读、线上讨论等。为了更好地对开放教育源进行汇聚和推送, 缩短学生从探究到接受的自主学习过程, 教学网页设计必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信息的传达和接受才会更加有效。特别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 网页的视觉效果会直接影响其寻求有效资源的学习心理。因此, 教学网页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在整体布局、认知需求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4]。

4.1 整体布局

学习浏览网页的习惯是基于人类生理特征下的正常反应。人们在阅读时只能形成一个焦点, 不能同时将视线投放于几个事物之上。同时, 人在阅读时有一种习惯性视觉走向, 就是由左到右, 从上到下。因此教学网页设计要符合人类视觉走向的心理特征。此外, 教学网页要突出重点, 抓住学生眼球, 不能让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迷茫感。在教学网页设计中, 要充分利用视觉走向和浏览者的心理, 实现网站信息的高效传达。要注意做好各大功能模块的分布和视觉引导工作, 实现网页视觉效果的整体性。总之, 教学网页设计首先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 要以信息有效传达为主, 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和思维习惯, 实现视觉走向的自然化。另一方面, 实现网页各要素在整体协调下的合理分布, 实现网页上各种信息在大小、位置以及间距方面的衔接。

4.2 认知需求

网页设计属于平面设计范畴, 要充分利用互动式交流的思维进行网页设计, 增加网页吸引力, 充分满足受众认知需求。教学网页的内容和形式要实现统一, 作为一个资源型网站, 面对大量需要传达的信息, 必须进行合理排布, 既要实现网页的整体性, 同时又不失信息传达的重点。但是各种信息的排布切不可僵硬死板, 要在遵从学生视觉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适当加入些许创新元素, 实现页面的多样性、灵动性, 给学生留下特别的印象。

以激发学生认知心理为出发点, 在学习平台的视觉设计方面, 首要任务是信息的有效传达, 其次是打造学习平台自身的特色。各信息要素的合理分布是信息得以高效利用的基础, 网页中要明确设置学习者迫切需求的栏目和平台入口, 以便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信息进行搜索和浏览。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不仅需要全面、清晰的信息资源, 更要注重网络学习氛围的营造, 便捷而愉悦的学习感受会让使用者在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5 艺术审美对教学网站功能的整体提升

教学网站设计所呈现的艺术品质使其介于实用和审美的两端, 成为集实用和审美为一体的具有双重属性的艺术新形态, 所具有的审美性内容同其它艺术领域的作品并无差别。教学网页的艺术美主要是利用各种艺术化设计手法带来师生的审美愉悦和体会[5]。在教学网站设计中主要体现为要素比例的和谐性, 色彩的鲜明性, 形式的完整性, 整体的多样性等等。可以说, 优秀的设计离不开艺术美学的支撑。教学网站的艺术设计中涉及到的色彩选择, 完全可以从艺术美学角度出发进行构想。艺术审美下的教学网站通常以生动、丰富、灵动和自然为主要特征, 追求比例、尺度、色性和色度关系, 简单、直接而又生动地加以呈现。以艺术审美角度来讲, 赏心悦目的背后通常是严格的考量、理性的推敲和细致的调整。

教学网页的设计构思可以从学校的形象塑造、学校文化的建设以及教学内容的扩展三个角度为出发点, 创建出独具特色的网页。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系统的子系统, 教学网页设计的审美功能要充分重视, 特别是在一些艺术类教学网页中, 艺术审美的追求成为网站设计时需要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混合式学习模式下, 教学网页已经不再是被动的陈述者, 它完全可以凭借网络优势实现创新、提高和突破, 改变传统教学网页的刻板印象, 真正做到人性化, 提升自主学习的空间。根据学科门类的定位, 通过视觉效果、教育心理学, 以及各种色彩的心理效应来构建网页的整体风格。在主色彩确定以后, 要结合整体特征, 对色彩之间的关系做全面推敲, 实现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达到烘托气氛和突出主题的目的, 设计出广为师生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教学网页, 真正意义上成为自主学习的推进者。

摘要:根据当前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学网站设计的现状, 以视觉传达、色彩心理以及认知心理为出发点, 对教学网站的设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从而实现教学网站在多元化环境下的创新、提高和突破, 真正做到以学习者为本, 注重使用者的心理特征, 进一步深化“自主、探究与协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视觉传达,认知心理,多元化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璐.关于网站网页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分析[J].科技风, 2014, (14) :48.

[2]荆丽茜.论视觉元素在网站界面设计中的构成方法[J].信息与电脑, 2012, (5) :77-78.

[3]傅燕翔.浅谈色彩心理学在网页界面设计制作技术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 (15) :3671-3672.

[4]马武, 张峻, 丁冬梅.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视觉设计六要素[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29) :278-280.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8

混合学习理论是人们对网络学习的反思和对传统课堂学习的理性思考, 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念, 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混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我国, “混合学习”是何克教授在2003年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所介绍, 在国际上, 混合学习形式在2009年就被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列为知识传播产业中最重要的十大趋势之一。混合学习的推广反映了全球教育界对学习方式看法的转变, 它将对我们人类的学习方式及其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混合学习来源于英语的“Blended Learning”, 比较直接的定义是将在线学习 (E-learning) 和传统面授教学 (Face to Face) 结合起来的学习形式。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笔者认为混合学习是在在线与面授教学整合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 合理地选择各种学习要素, 以较为适当地教学组织形式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一、混合学习的基本理论

1. 混合学习的理论依据

混合学习理论主要处理的内容、时间、形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混合学习是通过在恰当的时间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来满足不同的人或学习团体的学习形式, 以使他们掌握适当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但更深层次是包括了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如, 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等, 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首先,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给混合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说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互动性和情境性。学习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行为,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 分享多样的学习资源, 共同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些在单纯的在线学习与传统面授教学的过程中都不能较好的体现出来。

其次, 人类认知行为的多通道理论给混合学习的合理性也提供了理论说明。当人们从多通道的途径获取信息时, 会强化人们对信息的记忆度和亲和度。混合学习是整合多种教学技术手段, 将课堂的形式变得多样化。改变以往学生获得的学习信息单一化的弊端, 以更合适和有效地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最后, 从美国传播学家施兰姆的媒体选择定律, 来解析人们选择和接触使用媒体的依据。混合学习从媒介的角度可以说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媒介形式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媒介定律中, 媒体的选择和使用, 应以提高报酬与代价之间的比值为目标, 因此, 混合学习就是以付出最小的代价, 以期望得到最大的报酬。综合利用多平台, 多手段的教学形式, 最大化教学效果。

2. 混合学习的形式

混合学习的形式是混合学习的关键问题, 在国内外对于怎样“混合”, 没有统一标准, 这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应用带来了更多实践和探索空间。

在设计混合学习形式之前, 我们可以对常见的几种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分析。混合学习的应用模式, 是指用来清晰地展示混合学习过程, 明确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的一种描述方式[1]。混合学习的模式有很多, 主要的应用模式有:技能驱动型模式、态度驱动型模式、能力驱动型模式以及Barnum和Paarmann模式。不同的混合学习应用模式, 混合时间点不同, 学习资源制作形式不同, 学习内容分配也存在差异。因此, 我们可结合实际教学情境和课程特性, 借鉴不同的混合学习应用模式, 设计出满足特定课程学习对象的混合学习形式。

从定义上分析, 我们提到的混合学习形式人们总是将在线学习与传统的教室学习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 混合学习要处理的内容、时间、形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因而, 混合学习包含了更多的学习维度和学习策略。常见的混合学习包括了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与面授学习的混合。在线平台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 能解决学生在时间纬度上自主的学习问题, 然而, 缺乏指导性的学习未免会降低学习效率。因此, 在有些情况下课堂上教师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共同体自定步调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混合。自定步调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但建构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互动性和协作学习。学习者、教师、可以定期地对一些重要知识点或材料进行讨论交流。

除此之外, 还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混合和多种教学媒体形式的混合。每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媒介形式都有其相应的优缺点, 混合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比如, 集体教学适合基本原理的传授;小组协作适合讨论式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团结能力;而在媒介利用上, 现今的多媒体手段能解决传统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综合选择, 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混合学习模式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1. 设计心理学课程分析

首先, 课时不足是该门课程最为突出的问题。设计心理学是一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课程的基本教学任务:首先从了解人们的感觉与知觉开始, 掌握消费者的知觉规律, 把握在设计中应该如何处理信息表达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规律, 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形成规则, 并结合现代设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掌握实用的设计方法;以设计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学生的艺术设计实践, 更高效地实现设计的价值。课程内容涉及认知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感性工学等, 课程教学内容较多, 但课时安排有限。在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培养计划设置中, 将这门课程划分为基础理论课程, 计划教学课时是36课时。课时相对于知识框架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来说, 就显得不足。为了在有限的教学学时中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大多数是进行相应的取舍, 挑选相应较为重点的部分深入讲授, 其他就留作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内容, 学习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测评。

其次, 传统课堂教学让课程乏味、无趣。课程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社会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 来是指导设计活动, 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设计“物品”。课程的性质就不是单纯的理论课, 但大多数都是以理论课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活动与互动, 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这样的课程形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课程混合学习的流程

混合学习不仅能扩大学习者参与学习的机会, 延伸课堂教学时间, 弥补课堂学时不足引起的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 而且能支持学习者运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根据设计心理学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特性, 设计了该课程的混合学习流程 (见图1) 。混合学习流程建立在前期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的结果给混合学习环节的设计提供参考, 主要是指教学的面授与在线学习如何分配;为了保证教学实施的如何构建适合混合学习的教学环境等;以及为了提高混合教学质量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策略。流程的最后通过教学评估来调整修改整个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

3. 课程中心在混合学习中的作用

2003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影响, 我国教育部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 这一举动大大推动了混合学习在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网络在线学习平台是整个混合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课程平台可以让学生摆脱时空的限制开展自主学习, 也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面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主题性学习。丰富而多样化的资源形式, 自主性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能从传统单一的面授课堂里面走出来, 找到课程的乐趣, 更加热情地投入的课程的学习中去。

设计心理学课程已经在湖南理工学院课程中心建立资源共享课平台, 课程建设模块化的框架进行了学习资源的上传。课程的基础资源部分主要有多媒体课件、课程视频、习题库、课程学习资料等, 在此基础上还建立了课程互动空间与往届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往届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中, 将学生们的课程互动过程以及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以能让学生们通过视频的阅览, 构想趣味性的课堂学习状况。

结语

混合学习着眼信息建构与传播通道的选择上, 强调如何以高效地原则选择信息通道。它不是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这两种形式的简单结合, 而是在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合理地分配学习环节与时间, 利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介形式的学习理念。本文在研究混合学习的理论基础上, 构建了“设计心理学”课程的混合学习教学改革思路。混合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加强对混合学习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混合学习理论是人们对网络学习的反思和对传统课堂学习的理性思考, 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念。它是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整合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技术手段, 合理地选择各种学习要素, 以较为适当地教学组织形式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本文重点展开混合学习基本理论的研究, 来指导“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该课程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旨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 为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学改革,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7) :4-6.

[2]白文倩, 李文昊, 陈蓓蕾.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1 (4) :42-47.

[3]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6) :72-75.

[4]黄荣怀, 马丁, 郑兰琴, 张海森.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 2009 (1) :9-14.

《罪犯心理矫治》实训教学的设计 篇9

关键词:罪犯心理矫治,实训教学,团体心理咨询

《罪犯心理矫治》是刑事执行 (监狱管理) 专业的核心课程, 构建《罪犯心理矫治》的实训课程内容, 是按照周永康同志提出的衡量监管工作“首要标准”的要求, 以及监狱一线管教民警的工作岗位需求、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建设本课程的。根据我院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课程教学环节和内容体系建设要与监狱具体工作高度融合。作为改造罪犯的第四大手段———罪犯心理矫治, 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和服务监管安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 以监狱一线管教民警心理矫治工作任务为导向, 剖析出心理矫治这一核心能力。

一、《罪犯心理矫治》实训课程学习目标

(一) 专业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与罪犯进行心理沟通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初步具备对罪犯进行心理评估的能力;初步具备对罪犯进行个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能力;初步具备对罪犯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能力;初步具备对罪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二) 方法能力目标:

心理分析能力 (初步具备针对罪犯的具体心理状况选择相应的心理评估手段进行心理分析) ;制定心理矫治方案 (初步具备针对罪犯具体心理问题制定心理矫治方案的能力) ;进行心理矫治 (初步具备针对罪犯具体心理问题选择恰当的心理矫治方法进行心理矫治的能力) 。

(三) 社会能力目标:

初步具备自我心理督导的能力;学会对来访罪犯心理问题信息进行保密;具备与团队成员和谐相处、相互协作的能力。

二、《罪犯心理矫治》课程实训教学具有下列特征

(一) 职业性。

以学生将来从事的监狱一线管教民警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作为设计项目的教学主要内容;以监狱对一线管教民警的素质、能力和知识的要求, 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实践性。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监狱一线的实际情境相吻合。

(三) 科学性。

实训教学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心理咨询学专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标的实践活动。

(四) 互动性。

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融教、学、做于一体。

三、《罪犯心理矫治》实训教学的理论依据

实训教学是为了实现培养面向监狱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因此, 警院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很强的职业能力。能力的培养要经过实践, 职业素质的养成也要经过实践, 尤其是监狱的实践、社会的实践, 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性的实践环节, 其中实训又是最基本的。实训领域的项目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 是行为导向教学、一体化教学理念的体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的、是建构性的、是累积性的、是有目标定向的、又是诊断性的及反思性的。因此,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境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行为导向教学认为, 教学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 而非教师的教导, 学习的成效在于学生行为的改变, 包括内化、外显行为;每项学习的积累, 部分的结合, 都可以成为整体。行为导向教学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改变学生行为为目标, 以实践任务为内容和以活动为方法。

一体化教学理念, 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工作服务、科技开发等内容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教理论, 在运用中学技术。一体化教学内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时空和师资等方面的一体化。运用一体化教学理念,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把教学、实践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 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四、《罪犯心理矫治》实训教学的设计

(一) 实训项目的选设

实训教学的关键是选设实训项目, 其依据主要是:

1. 基于职业 (群) 的岗位工作要求。监狱一线管教民警需要具备一定的罪犯心理矫治知识与技能。

2. 基于培养目标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监狱一线管教民警不是专职心理咨询师, 所以, 对罪犯心理矫治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适合实际工作需要即可。

3. 基于工作任务的典型性———罪犯团体心理矫治。

实训项目承载着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 因此要求工作任务的典型性。根据“首要标准”的要求, 并结合我省监狱一线管教民警目前实际工作的现状, 学生应重点掌握罪犯团体心理矫治的方法和技能, 这种方法既是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也是预防罪犯心理疾病发生、对罪犯心理矫治和罪犯心理危机进行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同时, 在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和服务监管安全中能发挥很大作用。

4. 基于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实训项目要形成项目链。罪犯心理矫治与罪犯改造的其他三大手段———狱政管理、劳动改造、罪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罪犯心理矫治》与《狱政管理实务》、《罪犯教育学》和《罪犯劳动管理》等其他的专业课程, 有着密切关联。

(二) 实训项目的教学设计

实训项目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实施方式、指导教师、教学设备和材料等内容。

本课程14个教学周, 共56学时, 其中实训教学时数为22学时, 实训教学学习内容如下:

学习情境1:是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基本原则、程序和基本技术。包括学习单元 (1) 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程序; (2) 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基本技术。主要内容为: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基本技术 (倾听、提问、表达、观察和共情) 和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影响对方技巧的作用、影响沟通关系建立的因素) 等。参考学时为2课时。

学习情境2:是罪犯心理评估。包括学习单元 (1) 罪犯心理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2)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的使用。主要内容为:心理评估的方法途径、心理评估工具 (常用心理评估量表) 的选用和实施等。参考学时为2课时。

学习情境3:是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单元 (1)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 (2) 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主要内容为:包括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具体实施等。参考学时为2课时。

学习情境4:是罪犯个体心理咨询与矫治。包括学习单元 (1) 经典心理咨询与矫治的方法; (2) 现行心理咨询与矫治的方法。主要内容为:经典心理咨询与矫治的方法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心理学) 、现行心理咨询与矫治的方法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家庭心理咨询、叙事心理治疗、交互分析心理咨询等) 。参考学时为4课时。

学习情境5:是罪犯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包括学习单元 (1) 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常用方法的训练; (2) “心理剧”的练习和运用。主要内容为: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常用方法的训练 (促进团体成员相识的练习、建立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的练习、加强团队合作的练习、促进成员自我探索的练习、探索家庭影响的练习、澄清价值观的练习、集思广益互助解难的练习和结束团体的练习等) , “心理剧”的练习和运用 (热身、演出、分享和审视) 。参考学时为10课时。

学习情境6:是罪犯心理危机干预。包括学习单元 (1) 罪犯心理危机的原因分析; (2) 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程序。主要内容为:包括罪犯产生心理危机的情境分析、罪犯心理危机的评估方法、罪犯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程序等。参考学时为2课时。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名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准专业人员 (非心理咨询专业方向) 。既要使学生获得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基础知识, 又要有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基本技能。

心理咨询与矫治按开展形式和方法可分为:个体咨询与矫治及团体咨询与矫治。

目前, 我省各监狱专职心理咨询师人数还较少, 更缺乏具有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实践经验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因此, 开展罪犯的个体心理咨询与矫治, 难度较大。而监狱分类管理的模式, 比较适合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开展;并能节省时间、节约人力, 同时还能取得一定的改造效益。

因此, 实训课程的教学环节重点应突出如何具体运用罪犯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方法。

五、《罪犯心理矫治》重点实训教学内容

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是在团体情境下依靠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与相互影响, 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和感悟, 形成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从而达到心理咨询与矫治行为的目的。

(一) 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优势与局限性

1. 团体心理咨询的优势:感染力强且影响广泛、效率高又省时省力、特别适合用于需要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2. 团体心理咨询的局限性:个人特质不适合团体情境的人不宜参加、在团体情境中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团体情境中对组织者的要求高。

(二) 对罪犯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方案设计及实施

1. 确定团体性质、目标和对象。

例如, 首先要明确是对新入监罪犯适应性的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 还是临近刑满释放罪犯回归社会适应性的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 或是针对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 (职务犯、暴力犯和财产犯等) 组成的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等。

2. 确定团体活动规模、时间、频率及场所。

对罪犯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规模、时间、频率, 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 如咨询师的数量 (在监狱的实践工作中, 还需考虑监狱的警力配备情况) 及活动内容来确定;对罪犯进行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场所, 监狱实践工作中一般只能在狱内开展活动。

3. 确定具体团体活动方案。

适合在监狱中可常用的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训练活动有: (1) 促进团体成员相识 (知你知我、连环自我介绍、“棒打薄情郎”等) ; (2) 建立相互信任与彼此接纳 (“天使在人间”、“信任之旅”、“戴高帽子”等) ; (3) 加强团队合作 (“千千结”、“长绳造型”、“画图接力赛”等) ; (4) 促进成员自我探索 (时间管理、生命线、自画像等) ; (5) 探索家庭影响 (家庭关系中的我、当我小的时候等) ; (6) 澄清价值观 (“生存选择”、“洞口余生”、“临终遗言”等) ; (7) 集思广益互助解难的练习 (做自己的主人、脑力激荡等) ; (8) 心理剧 (替身技巧、角色交换技巧、镜观技巧、空椅子技巧、独白技巧等) ; (9) 结束团体的练习 (真情告白、笑迎未来等) 。

(三) 对罪犯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评估

通过评估有效监控咨询与矫治方案的执行状况, 辩明问题并及时修正;通过评估检验咨询与矫治目标达成状况;通过评估改进今后同类咨询与矫治方案的设计、训练策略;通过评估协助团体组织者了解和改进领导技能, 提升专业水平。

六、实施实训教学的保障条件

(一) 实训场地

要有具备一定仿真性的实训场地, 分别构建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与矫治的实训室, 确保学生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实训。

实训基地应充分体现实践现场的特点。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能的要求, 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使学生体验实训操作过程, 基本完成毕业上岗前的准备和训练。

(二) 实训设备

购置与实训计划相配套的设备, 体现出先进性的原则。现在培养的人才要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所以实训基地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尽可能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 以便学生毕业后就能较早地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优势, 亦有利于他们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三) 组建一支“双师型”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为实施实训教学, 必须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专任实训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资质, 并聘请监狱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罪犯心理咨询师为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能同时从事理论教学与实训技能教学, 并能够灵活进行行为驱动、项目导向以及一体化的教学, 成为“双师型”的教师。

(四) 编写具有警院特色的实训教材

实训教学的教材是实训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载体, 也是学生实训的主要学习资料, 要编写具有警院特色的教材。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积累, 编写了实训教材系列《罪犯心理咨询与矫治实训指导手册》。其中主要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进度表》、《实训教学课程表》、《实训教学教案》、《实训指导教师工作手册》和《学生实训手册》等一系列文本, 使实训项目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五) 实训教学课堂化

实训室既是模拟现场, 又是教学课堂。配置多媒体设施等进行声像辅助教学, 从而形成综合的、多功能的情景教学环境。

在实训室进行的每一个实训教学一般具有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理论引导、教师示范、学生独立操作以及实训小结, 重点是学生操作。每个实训项目都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分。

党中央、国务院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不同于传统的专科培养模式, 也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简单提高, 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的特点, 就应该把教学的重点从注重理论教学转移到注重实训教学上来, 这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同时, 高职实训教学中还应将学生的创新思维纳入教学培养目标, 并通过不断完善实训设施、改进实训教学方法等手段来落实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 《罪犯心理矫治》实训教学必须遵循以监狱一线民警这个职业能力为本位、素质提高为基础的原则, 注重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的养成, 强化基本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设计心理学教学 篇10

1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很多毕业护生反映, 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知识, 但在临床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 如不知如何评估与患者交流时的语言使用及表达方法等。这说明教学还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层面, 忽略了临床实际应用。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护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以临床为依托、以实用为原则, 我们将心理学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 即通过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 完善整体化护理, 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掌握临床常用心理评估量表的用途及测量方法; (2) 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心理护理方法; (3) 了解护生自身心理特点, 并据此设定个体培养计划; (4) 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及方法

2.1 教学内容选取

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广泛, 如何选择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及护理人才培养需要, 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是优化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有效途径。通过多位临床护理专家的支持, 结合数家院校优势, 总结多次模拟授课经验, 精心选取了以下3方面教学内容: (1) 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篇; (2) 患者心理护理篇; (3)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篇。

2.2 教学内容安排

该课程是专科护理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改革后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共42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验课12学时。实验课包括3方面内容, 每部分教学内容4学时, 穿插到理论课中进行, 即完成该方面的理论授课后上实验课。

2.3 教学方法选用

依据所授教学内容性质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包括多媒体、启发式、病案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法。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遵循常规讲解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 联系新旧知识、融合相关内容原则。

3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设计

3.1 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篇

3.1.1 课前准备提出问题“如何收集患者心理资料”, 护生通过自学、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答案。此项平均用时2小时。

3.1.2 课上导入讲解临床护理心理评估方法, 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3.1.3 实验操作

每2名学生一组,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自我测量和他人测量, 比较同一人2次测量结果, 并找出差异原因。

3.1.4 归纳总结

由护生总结以上量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并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本次实验课作全面总结。

3.2 患者心理护理篇

3.2.1 课前准备

将护生分为6组, 每组5人。每组一个病例, 包括:肝癌晚期的老年女性患者, 突发意外车祸的中年男性患者, 静脉输液失败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不同气质类型患者的表现及心理护理。每组需要对本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 充实内容后完成角色扮演, 并提出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此项准备用时1~2天。

3.2.2 课中教学

课上观看录像片《一般患者住院后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 。护生分组进行病例模拟并对每一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3.2.3 归纳总结 (1) 临床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心理护理措施; (2) 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3.3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篇

3.3.1 量表自测

自测《心理健康量表》《意志力测量量表》, 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意志力水平。自测《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 了解自身气质类型、性格特点。

3.3.2 教师讲解

讲解有害情绪、不良心理对工作、健康的影响, 介绍情绪调节的10种方法, 如放松疗法、发泄疗法等。通过以上量表的测量结果, 了解自身不足, 制订适合自己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3.3.3 制订培养计划

请几名护生讲述自己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从是否符合自身情况, 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实施性方面进行讨论, 并进行修改。

4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特色与成果

4.1 课程设计理念科学

本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有2个特点:一是临床应用性强, 二是实验可操作性强。让护生把抽象、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护理实践中的行为, 从说、行、做日常工作中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融入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 对护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培养。

4.2 课程内容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由于护理心理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欠合理[2], 长期以来, 护理心理学教学一直是纯理论性、缺乏实践性的课程内容。通过改革我们不仅增加了12学时的实验课, 还精心安排了实验课教学内容, 每一项实验内容都与临床护理紧密连接, 使护生学以致用。

4.3 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合理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充分的师生互动、护生的积极参与和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4.4 教学效果显著

对改革教学内容前 (没有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的2008级护理专科毕业生和改革后 (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的2009级护理专科毕业生进行比较。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满意率提高了3%, 其中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心理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分别提高了2%、4%、5%;护生调查问卷显示:95%的护生认为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是必要的, 98%的护生认为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们根据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学工作经验, 尝试对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探索, 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以推进现代护理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娣.护理专业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09-111.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教学 心理学 运用

[作者简介]王艳(1974- ),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江西 南昌 330000)汪萍燕(1972- ),江西广丰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90-02

艺术设计是以情感为表现宗旨的,它的教育成功与否始终离不开与教育者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必然联系。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活动是情感和心理的活动,艺术设计作品是情感和心理的产物,因此造就一个艺术家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造就一个具有健康创新能力的情感与心理的过程。

作为培养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身心发展的过程。艺术审美、思维方法、性格倾向、情感意志等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并影响以后发展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学层面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这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下面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动机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发动和维持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们达到目的的主观原因。选择艺术设计学习的学生动机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学习动机来源于对艺术活动本身的浓厚兴趣,能够将兴趣升华为自觉的人生追求。所以,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表现为锲而不舍。第二,学习动机来源于其他需要或者来自外界的诱因。这类学生本身对艺术设计并无特别兴趣,只是因为考试、就业以及其他原因(如获得文凭)选择这个专业。他们在情况顺利时能够正常学习,但是遇到预期之外的困难时往往陷入困惑,丧失学习动力。

学生根据自身利益出发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专业发展行情和社会背景的教育,来纠正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必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关键在于提供学习诱因。同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第二,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第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有效进行奖惩。将学习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结果之后,可以看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第四,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机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具体学习目标时,要切实可行,使具有远景性的学习行为,能在具体情景中为一系列近景性动机所激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学习的乐趣,既能使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产生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又会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性格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性格特征,犹如带上了有色眼镜,待人接物,一举一动,无不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说明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着差别。影响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天因素、社会生活条件、高校教育模式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等。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素质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主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善于独立思考,才有利于实现个性鲜明的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而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就艺术设计而言,是设计者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不同性格的人只会有设计风格不同的区别,而不会产生优劣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尽可能地发扬其性格中好的方面,而努力避免其性格中消极的一方面。另外,教师也可以用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性格去影响学生。学生不但在教师身上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优秀的素质和品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性格培养不是要把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人,而是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应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摒弃过去那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要倡导学生自我设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改变教学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在课堂内,通过按类教学,尽力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在基础知识方面,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增加可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把学生限定在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探索并完善新时期的学分制,为学生创造宽松发展的环境,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张扬个性。大学应该是多元化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融会性。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三、认知和情感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具体指能使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它不仅寓于人类意识水平之上的认识活动中,同时也寓于某些非意识行为的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活动的参与。所谓情感,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的产生和强度是由个体的认知评价所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点,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应对能力,因此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学生来说,他在情感体验和表现上往往具有片面性、狭隘性,他的作品也不容易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平和加强他们的艺术情感体验就是教学中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发现,不仅靠人的感觉器官,而是用心和情感。也就是说,对美的感觉能力就是情感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一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情感生活基础上的。在它的后面隐藏着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本质,包括他的信仰、人生观、生命质量以及他的文化素养、人生经历、道德观念等。因此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培养,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阅历;另一方面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艺术情感应该是教师的应有素质。成功的情感教育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一切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理想的学术环境,激励学生萌发不断追求艺术表现的欲望。只有点燃学生的情感表现火焰,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贯彻,教师通过他的努力使学生完善审美情感,崇尚高尚的人格精神,其作品才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四、思维

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科学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人类与之相随的艺术及其创作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信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日新月异的社会流行趋势和千变万化的公众需求,都要求艺术设计者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是由于体制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教育经常忽视这个重要方面。作为艺术类教学,有必要正确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一个创造性思维往往对于各种意料之外然而意义重大的偶然事件往往十分敏感。一些西方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各种创造性思维过程通常具有某些共同次序特点。它们大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必须热情地收集资料,在这一阶段,激动、疑问、研究、困惑会时常影响情绪。第二,酝酿阶段。我们可能会放松一下转向其他事物,在这一阶段,隐喻思维会活跃起来,视觉形象将重新组合,酝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阶段,人们可能获得突发的不完整的顿悟。第三,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答案骤然出现,突如其来,人们知道这是等候已久的灵感,一种肯定和快乐的感觉渗透了整个身心,艺术家会匆匆画出草图。第四,核实和修正阶段。艺术家画出草图和最终的构思,这一阶段以展现新创作的形式而告终。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几个方面入手,着重进行引导。首先,要多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纵向思维的深入。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尽可能地扩展思维的广度,进行多方位的构思。在找到最合适的创意以后,再使用纵向思维深入论证,直至最终找到结论。其次,教育思维应该具有超前的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是以前或者现代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应该跳出“今天”的束缚,站在明天的角度来把握今天的知识,预测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主动。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思维情境的把握和避免从众定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显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思维的深度和速度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进行创意思维的最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学生,必须有意地去弱化从众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中与众不同的观念、设计构思、制作手法要加以鼓励引导,因为优秀的创造往往是别出心裁、特立独行的。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对于学生克服自身不足,突破原有的自我,开创思维的新境界很有帮助。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如果能够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运用到教学环节的各个层面上,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杰出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宏.浅谈艺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丁斌.艺术设计教育中非智力因素浅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3).

药理学药物剂量的教学设计 篇12

1.1 教材分析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 主要是阐述药物的作用, 解释药物如何发挥作用以及药物对人体造成的危害。而药物的剂量是决定药物发挥作用的程度和对机体造成损害程度的主要因素。

1.2 学生分析

卫校的学生是初中毕业生, 医学思维模式还未建立, 再加上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根本无法理解药物剂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并且使其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正确用药以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笔者在我校护理专业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将教材、实物药品、多媒体课件相结合实行新的教学模式, 以强调药物剂量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药物剂量的概念。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理解药物剂量增减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准确掌握药物剂量的使用, 在临床治疗中, 提高疗效、减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 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 敬业爱岗的高尚情操。

3 教学内容

(1) 不同剂量的概念。包括:剂量、无效量、最小有效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常用量、治疗量、安全范围、半数致死量、半数有效量、治疗指数、可靠安全系数等。

(2) 使用药物治疗时, 应注意药物剂量的增减。影响药物剂量增减的因素包括:联合用药、个体差异、不同年龄的用药、肝肾功能的损害、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

4 具体教学过程

在多媒体教室授课, 将教材、实物药品、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 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的掌握应用技能。授课时间为45分钟。

4.1 实物开头, 引入课程

教师手拿药物, 以设问开头:“这是什么?”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药物。”轻松自然的课前导言, 唤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积极的热情, 同时也引入了药理学这堂课。

4.2 病例运用, 切入课题

教师接着说:“药物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不陌生, 它能将你从痛苦的疾病中解救出来, 然而, 当你使用不当的时候, 它也会给你带来危害, 甚至造成死亡。”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3个病例:同一种病支气管哮喘, 都使用同一种药物氨茶碱, 由于使用药物的剂量不同, 使用的方法不同, 导致药物治疗的结果出现了不同。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药物剂量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以举出病例的方式切入了课题, 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

4.3 精心讲述剂量概念

制作直角坐标系, 横轴为药物剂量, 纵轴为作用强度, 二者之间的关系成正比, 即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大, 药物的作用也在逐渐增强。采用多媒体课件, 使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动画设置, 形象对比地进行教学, 使枯燥、难懂的概念变成一目了然的图画, 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给课堂增添了活力, 增添了生机。静中带动, 动中求实, 静动结合, 完成教学。

4.4 内容连贯, 紧扣主题

血药浓度稳定是维持药物治疗的基础和关键, 而常用量是纽带。教师以设问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按常用量服用?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用常用量?”然后转到注意药物剂量增减的教学内容上。在教学过程中, 以药物剂量为主线进行教学。但与前一部分内容不同的是加入实例, 例举大量的药物并加以解释,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奠定相应的用药理论基础, 为以后的药物治疗工作积累经验。

4.5 同步训练, 思考总结

教师用多媒体给出课堂练习问题, 请学生回答, 随后多媒体给出正确答案学生进行校对。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巩固剂量的概念, 加深记忆;二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这是教学中的要求。最后留一道思考题, 目的是把整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充分认识药物剂量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间接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灵活应用药物的剂量。

5 教学总结

5.1 导言新颖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机械式的提问方式, 以实物药品、典型病例的方式切入主题, 把药物剂量与临床用药巧妙地结合起来, 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点明了教学主题, 突出了教学重点。

5.2 过渡自然

本次课讲了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药物剂量的概念, 第二部分是药物剂量的正确应用。从表面上看似乎联系得很紧密, 但在教学的内容上却相距甚远。所以, 教师利用富有动感的“常用量”和设问方式进行过渡, 避开了教学上的脱节, 也紧紧围绕了主题, 同时提出新的思考将学生引入探索知识的新境界。过渡自然、巧妙、得体, 耐人寻味。

5.3 内容直观

教材上的难点、概念抽象的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色彩鲜艳分明的图示的形式展现出来, 给学生以直观、清晰、易懂的印象, 使复杂、难懂、抽象的概念变得简单明了、一目了然, 实现了直观教学。多媒体是教师教学的助手, 是学生学习的帮手, 是获取广博知识的窗口。

5.4 实例教学

例举大量的药物来证明:联合用药的剂量增减、个体差异的剂量增减、不同年龄的剂量增减、肝肾功能障碍的剂量增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的剂量增减。加大说服力、实际性、科学性、真实性来说明药物剂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5.5 结尾点睛

上一篇:生物脱硫下一篇:肠道病毒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