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心理学

2024-05-10

建筑设计心理学(共12篇)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1

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基础, 如果没有合理的建筑设计, 对于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会形成一定的制约作用。目前有很多学者都对建筑环境心理学进行了研究, 并将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 这样可以对建筑设计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对建筑环境心理学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建筑设计中被合理的应用, 如此才能够将建筑设计工作进行更好的开展。

1 建筑的相应概念

1.1 建筑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主要就是对于环境与人自身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看, 必须要重视绿化和噪音等因素, 将空气质量与建筑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 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舒适度, 而且居住者的生活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建筑环境心理学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可以将环境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此基础上, 可以深入的研究工作绩效和居住者之间关系的产生, 只有对建筑心理学进行充分的把握, 才能够保证建筑能耗的减少, 并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成本, 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满足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要求。如果居住者处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 那么建筑应用于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要更加完美, 这样人们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更大的满足。

1.2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就是对建筑物进行改造的过程, 在改造过程中, 必须要按照建筑物的居住要求和功能进行充分的设计, 对于整个建筑环境的整体进行构想, 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拟定。建筑设计自身就有着一定的难度, 要求设计者必须具有灵活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保证居住者的满意度, 充分发挥建筑物自身的价值。建筑设计需要在初期进行充分的研究, 尤其是在实际操作状态下, 必须要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和假设, 但是这些假设必须要有充分的建筑理论进行指导。

2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在建筑空间长度设计中的应用

从前后距离上来看, 经过具体的实验就可以发现, 影响人们对于前后距离感知的因素有很多, 会有80%左右的人在心理知觉上对前后距离的判断比实际距离要短, 一般来说短了大约1/8,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正对面的墙上设置有窗户, 那么就会感觉比没有窗户的知觉距离长大约1/5~1/20左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注意到一些细节, 如果左右方向的距离变得越来越窄, 那么前后方向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长。通过研究可以证明, 在人的左右距离与墙壁的距离相等的时候, 那么从心理感知的角度来看, 实际距离就会与感知的距离相等, 但是当左右距离与墙壁的距离不一致的时候, 那么近一方的心理感知距离就会比平时要长, 在这样的情况下, 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就必须要对环境心理学进行充分的了解, 根据建筑的特点进行科学设计,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把握每一个尺寸, 保证建筑设计符合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要求。这也是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在建筑形式设计方面的应用

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形式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建筑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学反应。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建筑物的表面形态、形状、线条、轮廓、背景、图形和建筑物的体量。这些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视觉产生一定的刺激, 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因素, 会形成一些规律, 对于人们的视觉会有一定的刺激, 尤其是在视觉环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形状来看, 这些规律中必须要具备建筑设计的秩序、立体感、简洁、韵律、均衡感。只有在人们熟悉了视觉环境下的心里状态之后, 才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建筑形式的设计,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建筑物的美观性与环境相得益彰, 充分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环境基本的心理要求。

2.3 在建筑色彩方面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是离不开视觉环境心理的相关规律, 从建筑色彩上来讲, 合理的建筑色彩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效果, 例如兴奋、沉静、轻重、舒适度、大小、温度、膨胀收缩、明亮与黯淡, 这些都会影响建筑色彩的应用。充分认识建筑色彩对视觉环境心理的影响.对于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起着指导作用。

2.4 在城市环境设计方面

建筑环境心理学从广义上讲是城市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进一步扩充为城市环境心理学。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积极处理建筑环境心理学遇到的一些同题, 例如高密度居住区里出现噪音增多等现象, 造成不良的居任环境, 其是衍生城市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建筑环境心理学上的一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适用于城市环境设计。

3 结语

建筑环境心理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 但在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中却显示出越来越大的作用。面对当前人居环境品质逐渐恶化, 空气污染与噪音逐渐增多的现象, 我们应该越来越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 完善和提高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及至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质量, 为人们创造一个美好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温新建.建筑环境心理学中有关空间使用的几个问题[J].现代科技 (现代物业下旬刊) , 2010, 9 (1) .

[2]胡志锋, 徐强.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09, (11) .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2

在工业设计中,不可避免的有许许多多的难题,如何来设计产品,又如何通过产品来吸引着消费者。工业产品的设计不仅仅需要创作,还需要通过设计制定方向,对于消费的人性化,通过市场的调研分析制定方案,从消费者的心理来产生灵感,从而来设计系列草图和选定草图,最后对其各项方案确定计划。工业设计是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所以其工业设计理念在各个方面需求的基础上都具有特色。工业设计在社会领域上占据重要的角色。设计心理学作为针对于社会广大消费者心理得一门学科,与消费者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直接和间接的对其产生影响。设计心理学主要是通过消费者的心理对于产品的设计的影响,用消费者的心理来设计产品。设计心理学不仅仅是只针对于广大消费者,而且对于工业设计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设计心理学,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手段去研究决定设计结果的“人”的因素,从而引导设计成为科学化、有效化的新兴设计理论学科。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应该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和设计师都是具有主观意识和自主思维的个体,都以不同的心理过程影响和决定设计。产品形态、其使用方式及文化内涵只有符合消费者的要求,才可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和良好的市场效应;而设计师在创作中必然受其知识背景的作用,即使在同样的限制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创意,使设计结果大相径庭。为避免设计走进误区和陷入困境,更应该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予以分析和指导。因此,设计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消费者心理学,主要研究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可以由设计来调整的因素;对设计师而言,就是如何获取及运用有效的设计参数。另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设计师心理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如何发展设计师的技能和创造潜能。能够更好的通过设计心理学的理解和认识很好的发展工业产品,检验设计师得一种潜能。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对于设计心理学其在工业设计作用那是很明显了。对于开展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是企图沟通生产者、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关系,使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和研究消费者的行为规律。所以心理学时工业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无论产品设计如何精美,科技含量如何高,工业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仍是方便人的使用。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来说,工业产品设计的所有实践与研究都必须围绕着人这一中心用户实行,对人需要的满足的重点又会从生理上逐步转移到心理上,所以对于有关心理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好的产品外观造型应该具备着:满足产品功能结构要求,保证使用的安全:造型美观,符合使用者的审美需求,与同类产品有着明显不同;产品造型与产品使用环境协调一致;无论档次定位如何都应该令使用者感觉到物有所值。造型审美是人对产品的基本需要之一,但是现实对工业设计的要求早已超过了以美学为基础的外观造型的范围。从工业革命以来,出现了大量机器工具,其基本设计思想是机器的功能和生产效率,并没有把操作者放在首位,迫使人的操作要适应机器的速度、强度和行为方式,造成了“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针对这种设计思想,出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意味着设计的产品应当适应人操作的生理和心理特性,为此要了解人的特性,因此要以心理学作为设计的基本思想来源之一。好的设计是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好的设计应该照顾到人们的情感好的设计不仅是产品,还包括用户的完美体验。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思想的核心基础,其在设计中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师要正确的运用设计心理学充分领会其设计思想设计出符合用户意图的好产品。

工业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当今社会中产品设计与心理学时紧密相连的,心理方向的研究以及在产品当中的运用,是更好的发展工业设计和创造设计师必要方向。所以说设计心理学时学好工业设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工业设计1101班

设计心理学之包装设计的色彩研究 篇3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包装设计;色彩

1 包装色彩的心理感情与联想

色彩,对人的视觉可以产生直接的刺激,使人们情绪发生变化。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情绪和心理,乃至影响人的判断。色彩本身无所谓情感,色彩情感只是发生在人与色彩之间的感应效果。因此,色彩可以达到视觉的冲击效果,可塑造为具有独创能力的媒体。所谓的色彩传递,是通过表面的色彩配置,使包装商品具有良好的视觉特征,去捕捉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包装色彩的象征性来影响消费者去注意、喜爱该产品。

2 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包装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成功的包装设计可以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包装的第一印象会成为消费者在识别和选择商品时的重要依据。在包装设计中,不同的色彩、形体、造型使消费者能够联想到视觉、触觉、味觉等感官刺激。因此,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

包装对于每一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较之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包装艺术设计有着最广泛的群众性。包装设计比其他艺术形式更直接、更有声有色、更富于感染力地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层层面面。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心,那么它将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因此,人类的心理因素对包装设计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包裝设计中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视觉、触觉、味觉等各方面。包装通过不同的图案、色彩、文字以及材质和造型来刺激消费者的感觉器官。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达到刺激消费者购买的目的。

3 视觉感知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视觉在消费者购买心理活动过程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对事物信息的接受和识别分为感觉和知觉两个阶段。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因此,感觉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没有感觉,不仅不可能产生知觉,而且也不可能产生其他一切心理现象,而在人的五官感觉程度中,视觉占了87%,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四种仅占13%。包装对视觉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文字是记录、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意念的基本符号。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视觉传达要素,通过大量的印刷,便可将所要传达的讯息传播开来。文字本身是历经长远的锤炼所演变出来的,其本身就具备了象形之美,有了艺术的气息,所以包装设计者如能善用文字,将字与字的编排与变化、字体的灵活使用,就能够构成一件绝佳的设计。文字是每一个包装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包装设计者必须有个体认识,想做好包装设计,必先驾驭文字。如要想驾驭文字,设计者可能要先对各种字体的特色有所了解,文字设计也同其他设计一样,讲究“空间、平衡、韵律、格调”等因素。

在包装设计上,还必须重视文字的“认知度”和“易读性”,包装上的品牌名称和说明文字,如果不能让消费者很快认知,就失去了它的商品属性。文字不但具有装饰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直接的信息传达功能。因此,要针对商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字体,适当的内容对商品的属性进行描绘。设计者除了对现有的字体特色必须有深入的认识外,还要依据商品的特性创造出新形态的字体,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最终达到销售的目的。

(2)图案。在包装上,最常见的图案表现方法就是以具像图形和抽象图形来表达。包装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被包装的内容物(商品)推销出去,所以基本上要让消费者知道所买何物,此时如只透过文字、色彩来表现,似乎略欠真实感,所以常会以写实的、绘画的、感情的表现方法将产品优点具体的说明,而为了表现其真实感,具像图形的表现方式,通常都会以摄影或插画的技巧来表现。而在抽象图形的表现上,则是借由其冷静、理性的强烈视觉印象,给消费者一种强烈的印象,并使商品本身在五彩缤纷的商品包装中,展现独特的风貌。而该以何种类型的图案来表现,就全看商品本身的消费群诉求以及商品本身的定位与特色来做选择。同时,商品的图案要符合商品的特性,以便消费者能够更好地选择商品。例如,哥伦比亚的咖啡,法国的葡萄酒等,一般都会在包装设计中通过使用具有原产地风情的图形将这个信息传递出来。有些产品中使用的特殊原材料、配方或新的加工工艺,一般也会作为包装设计的特点体现出来。这样,消费者就可以直接从商品的图案而很快的辨别出商品的属性。

(3)色彩。人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首先引起反应的是色彩,它是人体视觉诸元素中,对视觉刺激最敏感,反应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对色彩的注意力占到人视觉的80%左右,对形的注意力仅占20%左右。因此,色彩对包装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我们如何选择引起消费者格外青睐的色彩呢?

首先,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如大红,具有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和增强血液循环的功能。但接触艳色过久会产生焦虑和身心受压的情绪,使人感到疲劳。其次,对比可以使色彩鲜明、生动、活泼、既有美感,又有快感。例如,日本的灌汤系列化的盒包装,是一组以消费者心理为出发点的画面佳作。药品尽管是治病的,但是消费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因而产生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感受,针对这一点在包装设计时,作品独具匠心地采用鲜明的色彩对比使人感到这灌肠药有别于那些色彩冰冷的以文字为主的同类产品,仿佛还有那么一点引人食欲的东西在里面,并不那么可怕。这一组设计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减少了人们对药品的不愉快感,扩大了推销。

在颜色的对比上,首先要防止花俏,零乱、繁杂、生堆硬砌,避免不和谐的气氛留在消费者的心里。再次,刺激物的新奇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复的颜色,就很难吸引人们的注意。将色彩的基本知识融会贯通,才能为商品设计出一个最具视觉刺激效果的包装来。

通过上述对包装色彩的分析,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得出如下判断:在人的感觉经验与大脑想象机制的互动作用下,具有“捷足先登”奇效的色彩视觉往往成为其他感觉领域的先导者,从而加深了人们对于听、味、嗅、触的反应与认知能力。鉴于包装色彩共感联想现象在具有可供挖掘的巨大潜力的同时,还可给人带来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故而在包装设计中,如能有意识地巧驭它们,就可使包装设计作品别具意味与美感。

包装离不开色彩,色彩吸引着每一个人,而且它的信息要先于形状和内容为人们所获取。色彩是从感情上而不是从理智上吸引人们的,色彩有吸引注意力、实现潜在顾客的愿望。设计师在进行商品包装设计时,必须考虑色彩心理的恰当运用,同时还要考虑民族、区域、年龄的心理差异,另外还要结合商品本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档次要求、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地域等要素来选择运用,实现完美的包装效果。

参考文献:

[1] 曾迪来.现代包装设计[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立群.商品包装装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柳沙.设计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4

1 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映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1,2]。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3]。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理论基础, 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 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把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意识状态, 通过设计表现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识, 以及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作用与设计过程的理论[4,5]。

2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的相互关系

设计心理学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 行为是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行为角度看, 人的心理情感反应会导致相应的行为, 对不喜欢或恐惧的事物会产生紧张、焦虑, 使人在行为上会产生不自觉的退缩、回避;相反, 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使人接近、注意。环境中的形体、色彩、质感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情绪一致, 通过环境舒适的刺激, 从而使人产生相应的行为[6]。既然舒适的环境会刺激人类的行为, 在景观营造中可设计符合人类行为习惯的景观, 从而达到人类对设计环境的满意与认可。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 根据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空间等要求, 满足人们活动、观赏、休憩的安全需求[7]。

3 景观营造设计内容

3.1 景观空间的营造

景观空间的营造, 主要体现在空间的划分方面, 通过景观的各种空间元素彼此连接、彼此分隔、彼此呼应来形成各种景观空间。通常采用植物、建筑、地形等要素, 把人的可视空间与不可视空间联系起来[8]。通过将大空间分隔成小空间, 有助于充分发挥各种景观空间的功能作用, 促进景观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使景观空间富有活力。

3.2 景观地形的营造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景观地形是整个景观设计的骨架, 是景观设计的基础。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特点, 统筹安排, 合理布置景观要素。

3.3 景观水景的营造

水是万物之源, 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步与水息息相关。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在环境中利用或营造各种各样的水体景观, 增加环境艺术美, 增添生活情趣。利用自然水景或结合地形条件人工构造水体景观, 塑造不同主题功能的水景小品。

3.4 建筑小品的景观营造

建筑小品是指在景观中由建筑材料组成的各种小品及景观设施, 造型优美、体量小巧, 不论是独自成景, 还是和其他景观要素组合成景, 都表现出灵活的造型、独特的美感。建筑小品设计要考虑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位置、尺度、造型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还要能融和于组景中, 增添景观意境。景观小品既可以点景, 又可以观景;既可以作为观赏景色的场所, 又可以作为景观的组织线索, 可见景观建筑小品在景观营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5 植物景观营造

在景观设计中, 植物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造景要素。植物既要满足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又要体现植物配置的艺术构图, 反映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植物造景包括2个方面, 一方面是植物与植物之间的艺术配置, 注重植物乔、灌、草的高低搭配, 速生树与慢生树混种, 常绿树与落叶数配置等, 以体现形态变化, 反映季节变化, 突出色相变化[9];另一方面是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搭配, 烘托山石、水体、建筑的造景特点。

4 设计心理学在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4.1 在景观空间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有明确目的, 而引起人类活动的行为是无意识的, 设计师可以通过设计手段, 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 巧妙地进行引导, 使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 通过人们在空间的不断转换, 与景观不断接触、欣赏中, 渐渐感悟到景观生态特有的艺术美, 这也是景观空间构成艺术所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艺术魅力。

4.2 在景观地形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比较喜欢在稳定、舒服、惬意的环境氛围中从事人的行为。环境急剧变化会引起人们的一种厌恶情绪, 特别是在居住环境设计中, 居住空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 为人们提供观赏、宁静、舒服、轻松的环境氛围, 地形的大幅度抬升会给人带来一种紧张感, 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行为, 容易使人产生疲劳感, 失去了居住环境的意义。因此, 尽量避免地形的大规模改造, 减少土方计算,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同时又能减少资金规模的投入, 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4.3 在景观水景营造中的应用

设计心理学反映人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景观水景营造中, 根据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自然性, 强调人的景观参与性。设计时要尽量缩短人与水景的距离, 设计观赏水体景观时, 在水面上设置观景平台、木栈道, 提供人们亲水的环境与机会;设计娱乐水体景观时, 设置开放式或无障碍式水体场地, 提供人们融于水体的机会, 增加水体景观的娱乐氛围。

4.4 在建筑小品营造中的应用

建筑小品景观的比例与尺度是体现景观环境舒适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它的比例与尺度的确定要参考人体工程学的相关知识[10]。建筑小品在使用过程中, 它的大小与高度的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习惯而定, 设计心理学要求建筑小品的尺度大小必须以满足人的舒适度为前提, 其次考虑它的美观功能。失去了建筑小品的实用性, 也就丧失了建筑小品的艺术性。

4.5 在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植物不仅具有外在的形象美, 又具有分隔景观空间和组织空间的作用。景观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 根据设计心理学原理, 人在空间中需要3种情感交流, 即私密情感、安全情感、交往情感。通过植物配置空间组织手法, 可以满足人的情感交流:通过植物的带状与片状设计, 形成绿色屏障, 提供私密的领域空间, 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 满足人的私密交流;通过植物的特色艺术景观, 形成重点景观环境, 吸引人气, 促进人与人的公共交流。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2]孙雪芳, 金晓玲.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 2008 (4) :162-165.

[3]张溪明.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 2007, 33 (5) :349-350.

[4]周承君, 罗瑞兰.设计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5]陈粉娟.浅谈园林建筑小品的种类与用途以及设计要点[J].建材与装饰:上旬.市场营销, 2009 (8) :90-91.

[6]车生泉, 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园林, 2004 (5) :22-23.

[7]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8]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253-272.

[9]张金锋.绿化种植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67-79.

设计心理学总结 篇5

下面标注红色加粗的字体部分为核心知识点,红色字体下面的内容为此核心知识点必须掌握的内容。

PPT中,我也给大家用红色标志标注了相关的重点内容,也需要大家关注里面的案例。

最后: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第一章设计心理学概述

1.1设计心理学概述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金字塔 上到下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1.4 “人性化设计”

美国设计师亨利·格雷夫斯,1951年《为人的设计》本书中,他认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等基本需求及限制,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实现符合“人体尺度”的设计。而且,他还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认知、文化需求等诸多心理需求。

1.5 可用性设计

是指产品在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 可用性工学研究用户在产品使用与购买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甚或审美过程等都与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

1.6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消费者(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以及设计者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范畴和心理学基本相同包括四个方面:

①研究对象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它们是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物质条件;

②研究对象的动力系统,如动机、需求、价值观念,它是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的驱动机制; ③研究对象的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

④研究对象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知(感觉、认知、记忆、表象、思维),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此外,设计师的个体心理也是设计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它可以指导设计师增强设计创造力,科学、合理地从事设计创造活动。

第二章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

感觉: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这一幅图片所呈现的视觉现象被称为“视觉后效”,也称为海林拮抗加工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产生拮抗的视觉体验由三个基本系统组成,每一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它们是:红到绿 黄道蓝黑到白

③运动视觉:

视觉运动的相对性。在动画中运用较多,如人物 位置不变而背景在变化,就会产生人物在不断运动的感觉。

视觉暂留:人的视觉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立即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如每秒闪烁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光源。

动画:当画面以每秒24帧以上的速度变化时,人们就感觉画面是流畅的连续动作。

2.3 知觉及知觉组织的规律

简洁律/恒常律/图与底/错觉轮廓/接近律和相似律/深度知觉

知觉:是人的大脑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知、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知觉即“感知”,包括三个阶段:感觉 到 知觉组织 到 辨认与识别客体

感觉——将外界物理信息转换成神经编码;提供知觉的基本材料

知觉组织——将感觉信息材料与主体的经验/知识进行匹配与表征,形成可供辨别和识别的知觉;对认知对象进行内部表征的过程

辨认识别——主体赋予知觉以意义,涉及主体的价值观、哲学态度、文化背景等。

2.3 知觉组织的规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简洁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恒常律

即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而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常见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和方向的恒常性。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图与底

接近律、相似律本质上是简化和整体化认知对象的组织原则,它倾向于将接近、近似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

接近律即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相似律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除相似图形外,还有相似运动

深度(立体)知觉

设计师可以利用图像中的元素线索来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①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显得近;

②质地:组成质地单元大的比小的近;

③插入:阻挡它物的不透明者显得近;

④焦距:细节清晰比模糊的显得近;

第三章认知心理学简述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1967年美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心理流派的形成。

人脑对信息加工的原理:物理符号系统,由纽厄尔和西蒙提出。其核心观念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实质是对符号的操作过程。

符号:它指代各种事物,符号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符号结构即语言,它表征外部事物和内部信息的加工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就是根据设计的需求和目的将相匹配的或者说近似的“符号”形式化、物质化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及形式创新。

认知心理的两个过程 :

一、辨认与识别:认知识别的双重信息加工模型

二、记忆:记忆的三级模型即感觉→短时→长时记忆

辨认和识别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主体从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经知觉组织后传入大脑,大脑抽取和加工相关的信息与储存的知识相互匹配,再赋予知觉对象意义并做出相应行为。

辨认与识别的两个过程:

自上而下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识别理论:原型

我们对于周围事物识别和认知的过程存在着“再认”过程,即人们将知觉到的事物的信息与记忆中相关的表征相匹配的过程。

这里的表征即“原型”,原型指的就是同一类型的事物经过认知、思维后抽象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心理学家诺曼和林赛先后提出了解释识别心理过程的:“模板匹配模式”和“原型匹配模式” “模板匹配模式”=======对应个体

自然匹配

在设计之中,当物品的设计与大脑中模型一致时就会形成“自然匹配”。“原型自然匹配”节省了大脑信息加工资源,提高易学性、减少差错和失误。

1.原型的自然匹配

产品的控制、使用的方式应符合用户心中对该类产品的概念原型,从而形成自然匹配的设计,其方式主要有两种: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

记忆的种类(三级模式)

①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持续0.25~2秒,形象模糊

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持续15~30秒,③长时记忆:持续1分钟至永远

短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空间的和言语的;

长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程序性、原型或概念等等;

可用性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是可用性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可用性工程作为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中的运用,是设计艺术中合理性要素的集中体现。可用性设计及设计原则:

1.按照人的尺度设计

2.考虑人的极限

3.形成自然匹配

4.易视性和及时反馈

5.容错性6.易学性

7.简化性8.兼容性、灵活性和可调节设计

第四章 情感设计

情绪和情感的界定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普通心理学: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事实上,情绪和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件的两个侧面或者着眼点。但是二者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别的:情感着重于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即感受;情绪则着重于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以及其可测量的方面。

A.情绪的作用

①适应作用:

②驱动作用:

③组织作用:

④通讯作用:

B.情绪的维度

美国心理学家施洛伯格提出了情绪的三维度量表:

注意——拒绝快乐——不快乐唤醒——不唤醒

①实用功能的产品或环境的设计,应具有“中等强度”的正面体验;

适度正面情绪的设计特征归纳为:

①造型整体而简洁;

②对称、均衡的形体;

③要素、部件明确一目了然;要素排列与分布规律而有秩序,变化富有节奏;

④一致调和的色彩体系;

⑤一定的熟悉度,并不完全陌生。

设计情感的层次性:

感官层面——本能水平效能层面——行为水平理解层面——反思水平

感官层面中常见的感官层面的刺激种类有:

1.形色刺激:新奇的形状、色彩,夸张、对比、变形等形式;

2.情色刺激:一定程度的性暗示;

3.恐怖刺激:通过恐怖感达到特定的设计目的;

4.悲情刺激:通过呈现不幸遭遇激发人的同情心为目的的设计。

第六章思维与设计师的个体心理

形象思维

它是一种以形象为依托和工具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比,形象思维呈现出整体性、直觉性、跳跃性、活跃性、模糊性的特点。在艺术、美学领域中,形象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和基本单元。

设计思维

• 它是综合性思维,包括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两种思维形式,具有非连续性、跳跃

性特征。其特征有:

1.形象思维是艺术设计思维的基础,表象是设计师进行设计思维活动的基本素材。设

计创造都围绕造型为根本目的和手段;

2.设计艺术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总是相伴发生的,不可分割;

3.设计艺术思维活动归根结底还是有限理性下的问题求解活动;

A职业压力的种类

心理压力:个体面对不能处理而又破坏其生活和谐的刺激性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并非总是负面的效应,适当的压力有助于促进问题的解决。

设计师特殊的职业压力包括:一、创意的压力;二、竞标的压力;

三、更新设计产品的压力。其设计创意要追随时尚、具有趣味,能刺激新的消费需求等。

B对设计师来说,减轻压力的建议主要有:

a 建立宽松的外部环境;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情感、物质、信息等;建立良好的团队

关系;形成创造型集体;建立以合作和互补为基础的结构关系。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6

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对果酒的包装装潢、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包装设计风格等的需求,诠释设计心理学在果酒包装设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在一些成功的果酒包装设计作品中,能够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的是一些新颖独特的果酒包装设计,不但增添了许多夸张的、创意性的手绘图案等,在包装材质上也进行了创新,充分展现了果酒本身的时尚休闲文化的定位观念。此类果酒的包装不仅提高了品牌的产品销量,自身的附加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设计心理学涉足果酒包装设计领域,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为成功塑造品牌形象做出来不可磨灭的贡献。

设计心理学概念背景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切实研究消费者心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本身与多学科联系密切,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市场效应、社会效应等,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想法。设计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注重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个人对于此类设计的想法、思路和心态的表现,以及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作品对消费者、市场以及社会所带来的心理反应,最后使整个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当代的果酒包装设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去探究人们心理动向,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将创意表现出来。

果酒产品的购买心理分析和包装策略

1.果酒的加工与分类

果酒是用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发酵出来成为酒精的酒,含有水果的风味与酒精,也称果子酒。由于这些水果的表皮都具有野生酵母成分,另外加上些蔗糖,是快速酿造果洒的理想方法。果酒分有不同种类,如有春季酿的草莓酒、桃子酒、梅子酒等;夏季酿的樱桃酒、油桃酒、芒果酒等;秋季酿的梨子洒、柚子酒、石榴酒等;冬季酿的西红柿酒、奇异果酒、葡萄柚酒等;四季酿的杨桃酒、芭乐酒、柠檬酒等都是国内市场上销售果酒类型较多的品种。

2.消费者对于果酒产品的认知

(1)认知过程的分析

认知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视觉、听觉、其他感觉等途径实现。认知的方法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四个方法,认知过程则包括注意、兴趣、联想、欲望四个阶段。最初感觉是产品包装中最重要的方面,感觉是认知的开端,是一种最直接的、最初始的心理现象。因此要让“注意阶段”成为重点,把商品的外包装视为设计重心进行创意。包装功能不仅是保护产品,还应在包装的图案、色彩、造型上进行大胆突破与创新,为消费者设计出过目不忘的品牌包装形象,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提升购买欲望,促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对此产品的包装留下深刻印象。如绝对伏特加果味系列,该系列包装突破性的改良,为顾客带来了视觉上的新奇感。与以往包装大相径庭的是图形的创新、鲜艳的色彩,为品牌增添了时尚潮流的气息,有效地区别于其他品牌包装,让产品脱引而出,散发出青春活力。设计师考虑到每一种产品的口味概念,采用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用手绘形式进行大胆创新。事实证明,设计出来的效果不仅迎合了年青一代的消费心理,还为消费者营造了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2)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

由于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理念与识别角度等的差别性,比如消费者的年龄的大小、文化程度的高低、性别的不同、职业的不同、经济状况等差异性,需要从包装的色彩、造型、文字、图案等方面进行构思,设计鲜明的图案、绘出醒目的色彩,让文字更加的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抓住消费者的视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视觉需求。

3.消费者购买需求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的方法

(1)理性方面

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果酒的档次分类与价格的高低等都会是消费者所考虑到的问题,这便让每个果酒的产品定位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比如锐澳酒的产品包装定位在走流行时尚的小资路线,适用于高兴、疯狂等各种休闲娱乐狂欢的场合,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在高端时尚的活力人群(学生、年轻白领)。锐澳酒包装用透明的瓶身采用磨砂玻璃制成,整体包装简单清爽、材料独特,符合了锐澳酒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品牌等的定位方向。因此,我们要洞悉消费者的需求,不但要突出其品牌文化还要设计出迎合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感性方面

为特定的消费人群设计出代表他们特质的果酒包装,如市场上专门为女士设计的果酒包装X-RATED果味力娇酒,以独特的造型和时尚简洁的包装,符合女性的感性特点。在颜色和造型上与女性相贴切,成为了一款全球女性为之倾倒的一款果酒产品。现如今市场上的大部分果酒包装只是一个单的标志或水果图案,色彩单调,整体设计平庸没有格调内涵,无法从市场的货架上脱颖而出。

包装设计主要是为向消费者带来实际用途的产品和展现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包装,真实的向消费者传达果酒产品的内容信息。消费者普遍认为包装上各种信息的真实度和可信度越高,包装的造型、图案、色彩、材料等视觉效果越独特,包装设计就越能吸引他们的青睐,越有说服力。在理性的传达给消费者信息的基础之上,再加以情感的设计元素,比如色彩、图案、造型等方面,让包装设计引起消费者情绪上以及情感上的认同。在包装设计中,设计师有意识地通过包装上的一些元素激发客体在某些情感上的认同,使包装设计所传达出的情感能够诱导消费者的评价及判断。人们在消费过程中,现有的商品要表现出的不仅是自身的实用价值,更应做好商品与消费者之间重要的“沟通者”。

结语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7

艺术心理学家认为, 色彩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体验。它是一种情感语言, 是一种人类内在生命中某些极为复杂的感受。梵高说:“没有不好的颜色, 只有不好的搭配。”而在最能体现人敏感, 多情的特性并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设计中, 色彩几乎可被称作是其 “灵魂”。由于现代色彩学的发展, 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不断深入, 设计师十分注重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 重视色彩对人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的作用。利用人们对色彩的视觉感受, 来创造富有个性、层次、秩序与情调的环境,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为生动、最为活跃的因素。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 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色彩具有唤起人的第一视觉的作用, 具有打动人的力量; 色彩给予人类生理、心理等方面极大的影响; 色彩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 直接关系到环境气氛的创造。现在色彩环境创造的手法极为丰富。不同室内环境设计常采用不同的手法, 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出特定的环境气氛, 如在缺少阳光的阴暗的空间中, 采用暖色调以增强亲切的温度感; 在光线充足的空间中则多施以浅灰色调以降低明度; 在人们逗留时间短的共享空间中使用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彩以增强热烈的气氛; 在客房、办公室空间则采用调和色、灰色以取得安定柔和、宁静的气氛。

色彩是最环保的空调, 如能熟练掌握暖色与冷色的使用方法, 就可以很好地通过改变颜色来调节人的心理温度, 减少空调的使用, 从而节省能源、保护环境。

有实验表明, 暖色与冷色可以使人对房间的心理温度相差2 ~3℃ 。有些餐厅和工厂的装修为冷色调, 结果到了秋冬季就会收到顾客或员工的抱怨, 而把色调改为暖色之后, 这种抱怨就大大减少了。由此可见, 色彩可以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虽然只是人的心理温度, 但至少可以让人感觉舒适, 不仅能减少空调的使用, 从而节省能源, 更能把设计和保护地球环境相结合。

2 光影在室内设计中造成的心理影响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 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 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 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 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 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光和影能给静止的空间增加动感, 给无机的墙面以色彩, 能赋予材料的质感更动人的表情。由于光的功能是多元化的,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的特性, 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创造某种环境气氛、制造某种情调、实现特定的构思, 完成有意境的环境设计, 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灯光与环境的结合设计限定出不同的功能空间, 区分了会谈区与公共区; 在简洁的居室空间中利用光线来突出陈设品的精致与美丽, 充分运用 “图底关系”来强调画面, 重点突出一个个的展品; 通过光线的合理运用, 改变了环境的固有色给人视觉带来的单调性, 划分并营造出一个优雅的环境氛围, 使人对空间产生无限的遐想。

现代室内光环境的设计中, 光不仅起照明的作用, 而且还是界定空间、分割空间、改变室内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段, 同时光还表现一定的装饰内容、空间格调和文化内涵, 趋向于实用性及文化性的有机结合, 成为建现代装饰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3 材质在室内设计中的心理学运用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感表现和各具特色的构造细部, 可以渲染及强化室内的环境气氛以影响人的心理。在创造空间时应对表层选材和处理十分重视, 强调素材的肌理, 暗示动能性。这种过滤的空间效果具有冷静的、光滑的视觉表层性, 它牵动人们的情思, 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具有潜在的怀旧与联想, 回归自然的情绪得到补偿。在造型纯净化、抽象化的过程中, 创造新的肌理效果, 以及人们对这些肌理效果的心理效应已成为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刻意追求的部分。

人与环境总是通过某种相互的作用来达到一种平衡, 在这一动态平衡中走向进步与完善。人与物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七个领域: 感知性领域、有表现力的领域、美感领域、工具性领域、生态性领域、适应性领域、综合性领域, 其中与室内环境密切相关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感知性领域, 主要是指现象环境如何影响人们的感觉, 人们又是如何通过那些可被感知的领域来认识环境; 有表现力的领域, 室内环境中的色彩、形状、音响与象征性意义等都是有表现力的领域, 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与心境; 美感领域, 美学体验随文化的不同而变化, 因人而异, 因地而异, 需要使用者同室内设计师之间进行有效的美感交流; 适应性领域, 指的是人的活动模式与其相应的空间模式之间有一定的适应性。

综上可知, 室内设计之首要目的就是将人们的行为朝向有益的方向引导, 从而达到较为完善的动态平衡。即 “在于使用者的定位, 以确定的空间使我们脱离虚无的不确定感。”这就是说人们不仅要通过人的个人体验而创造心理的环境, 同时认为较易被忽视的心理环境也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故而在现今 “以人为本” 的时代, 对设计心理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室内设计的快速发展, 室内设计中为了营造安全、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 就一定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室内环境设计已成为体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基本要求之一, 设计心理学在改变环境, 环境因素会影响到我们的感知。室内设计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情感的波澜, 散发出艺术的魅力,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色彩心理,光影心理,空间材质

参考文献

[1]阿斯海姆, 霍兰.蔡尔德, 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设, 2010.

[2]淹本孝雄藤.英昭 (日) .色彩心理学[M].成同社, 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9.

[3]崔唯, 周均.视觉传达色彩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8.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8

关键词:产品设计,人性化,设计服从功能,心理

一、心理学中常用限制因素在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现实社会的不断发展,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人们处于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后工业社会, 人们不会仅仅满足于一般的科技创新, 从而追寻高速高效的丰富多彩、细腻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设计行业来分析, 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 生产技术迅猛提高, 成熟的科学技术使市场中的各类产品造型无所不能, 只有想不到, 没有办不到的。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使设计行业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层面需求, 市面每上一款新的产品就需要不断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 才能满足人类情感上的需求。当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浪潮时, 产品设计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并不断壮大起来。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必定会谈论到的对象。人们的心理活动都有它产生、发展的过程, 消费者对一个产品的接受也是如此。要彻底的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记得前段时间看了一篇关于新型录像机的报道, 很多使用者不知道该如何设定录像机上的日期, 常常被那些高深莫测的电器和看不懂的使用说明书折腾的头晕脑涨。人们渴望把录像机的使用说明翻译成让用户一看就懂的语言, 或者能否找到一个教授录像机基本使用方法的短期培训班。

当人们不熟悉录像机时会被录像机吓一大跳, 它具有多项选择功能, 加上五花八门的按键、控制按钮、显示器以及各种操作方法, 确实让人望而生畏, 无从下手。如若不知道如何使用录像机, 还可以找到理由, 毕竟这种电器的外观复杂, 而且也看不到任何操作方法上的提示。但是在使用一些看似简单的物品时, 我们也常常会遇到麻烦, 这就让我们颇为沮丧。

那么如何才能使用户一看到产品就知道正确的操作方法, 即使面对的是一件从未使用过的物品。就以一款儿童玩具为例, 共有14个部件, 但是这些部件具有不同的语意或文化解释。因此, 汽车的每个部件都因为结构、语意或文化上的限制因素而具备其独一无二的作用。人们在使用时就不需要再去查看说明书或者请求他人帮助, 在使用、组装的整个过程中将会很自然。所以玩具零件的预设用途是决定组装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 玩具上的圆孔、圆柱表现出组装的规则。根据零件的大小和形状、颜色, 你就能很快识别并决定将哪些部件应该拼在一起。

二、产品结构上的限制因素

通过前期的研究分析来看, 产品结构上的局限将多种可能的操作方法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一根大木棍不可能只插到一个小孔里, 汽车的挡风玻璃只能安装在一个特定的地方, 并且只有一个方向。设计心理学中的结构限制因素起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将物品的外部特性决定了其固有的组装方法, 消费者们不需要经过深思熟虑, 考虑该如何组装使用, 设计师能够恰当利用这种限制因素, 从而将正确的使用方法呈现出来, 方便人们准确的使用。

反之如果能够很容易的就可以看出结构上的限制因素, 那么就可以去改变这些因素的设计效果, 用户在进行尝试之前, 就能很快识别哪些操作是正确并合理的, 这就可以降低错误率的发生。人们在组装玩具汽车挡风玻璃时, 常常会按错方向, 其实设计师完全可以把正确的安装位置设计的更加合理、明显、准确一些。如开门的钥匙必须竖着才能插进垂直的锁孔, 这样的设计仍旧使钥匙有局限性的插入方向。要是能够设计出的锁孔不论顺着哪个方向插, 都能把门打开, 不需要多方式的摸索, 那么这样的产品设计才算是有价值的。好的设计比如一款汽车门钥匙, 无论是怎样插进去, 都可以把门打开。那么不好的设计, 便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假若遇到大的暴风雨的天气, 你站在车门边, 双手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 还得设法弄明白钥匙哪一边朝上才能把门打开时, 设计上的小毛病就会让你苦不堪言。

三、设计的心理效应

我们在安装汽车玩具时, 把骑车者设定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 让他面朝着车的前方。汽车的挡风玻璃是为了保护骑车者的脸部, 因此必须安装在他脸的前面, 而这些都是依靠我们潜意识里对现实情况的了解, 这种潜意识可以提供有效, 且很重要的操作线索。

日积月累, 导致一些已经被人们接受的文化惯例也可以用来限定物品的操作方法。在物品上添加一些简洁的文字标示, 就是为了方便用户阅读、使用, 通常我们看后便知道应该怎么组装了。这些文化限制因素决定了玩具车上不同部件的位置, 尽管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 但是人们根据常识都知道该往哪组装才是正确的。每种社会文化都有一种特有的社交行为准则, 所以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 尽管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人在一起时, 我们仍能应付自如, 在一家陌生的餐厅, 我们也知道应该要说什么或者去做什么。当我们处在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 原有的一些行为准则就会不再适用, 便会觉得反感、厌恶, 自然而然的觉得不自在, 不舒服, 不适合。所以人们在第一次使用新的产品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大多也就是文化因素了。

通常按照人们的惯例逻辑, 所有的零部件都要用上, 组装后的汽车就会完整无缺, 对于组装部分, 车灯是个大问题。但是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去找安装的答案, 当所有零件安装完后, 有剩下的零件没安装上, 那个剩下的那个灯, 就自然而然的决定了要安装在哪里了, 这个就是通过设计心理学中的逻辑思维去思考问题的。

四、设计心理学在今后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人们对产品的基本需要之一是造型审美, 但是现实社会对工业设计的要求已经超过了以美学为基础的外观造型的范围。从工业革命以来, 出现了大量的机器工具, 基本的设计思想是机器的功能和生产效率, 并没有把使用者放在首要位置, 迫使人们的操作习惯要适应机器的速度、强度、行为方式, 从而形成了“以机器为本”的设计思想。针对这种设计现象, 出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人为本也就意味着设计出来的产品应当适应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特性, 同时从设计心理学的当角度看, 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对工业设计有直接的影响关系。

并且今后我们应用各种限制因素来设计产品, 就可简化我们使用这些产品的操作过程。又如, 门和开关的例子, 设计糟糕的门或开关常常会给用户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其实这些普遍的设计问题也是可以轻松解决的, 只要能够正确利用设计心理学中的预设用途和自然限制因素就可以了。

生产力决定了人们的经济模式、生活模式、消费模式, 依靠单纯的科学技术设计出的产品已经微不足道, 更大的市场在于群体化, 他们要求的产品不仅简单易用还要达到情感上、心理上、生理上的满足。设计也不再仅仅是达到功能上、形式上的需求, 而要在此基础上附加更多美观的设计外型, 从人类学、心理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解, 使原来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现象被揭穿开来。设计师面临的最新挑战是自然界中到底什么样的外观造型能促使人类与其互动, 设计师如何在各种产品中体现人们的心理设计需求, 在人们的脑海中直接感知正确的产品信息, 设计师们只有通过多了解人类学, 心理学, 对产品设计再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 便可以从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并且能够符合市场的产品开发领域和设计方法。

简言之, 无论是从人类需求出发或者是操作过后的内心真实感受出发, 设计心理学对产品设计的的研究都是潜移默化有始有终的。学会将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 怎样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才是整个设计行业最终的意义所在。产品设计这个主题来叙述表现, 的目在于产品设计服务的人群是最为广泛普及的, 不同阶层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都能够享受设计给生活带来的便捷改变, 这才是优良产品设计的主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美]普道夫.阿恩海姆著, 腾守尧, 朱决源译.《艺术与视知觉》.

[2]张道一.美术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张道一.工业设计全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4][德]姚斯.审美经验论[M].作家出版社, 1992.

[5]邵璐, 姜波.设计心理学[M].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5.

建筑设计心理学 篇9

基于以上医学模式的转换, 作为高职院校, 就应该在护理专业教学内容中涵盖全面的护理心理学。由于高职教育的宗旨是服务社会, 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就业, 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管理、建设的高技能人才,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中护理心理学不管是学校的教学安排还是高职学生对其的认知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来说, 将心理学技巧巧妙的应用与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就显得非常重要。

1 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

1.1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以下, 对事物认知把握较差, 在教学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 再加上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思维就难以拓展, 不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行为控制方面也难以自控, 面对外界诱惑, 意志力显得较为薄弱。

1.2 心理不成熟、行为不规范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 很多学生存在打架、骂人、厌学、说谎、逃学等诸多的不规范行为, 有的学生为了考试过关, 还常常在考试中做出作弊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 稍有不满意就会做出伤人行为。由于心理不成熟,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社会经验、恋爱心理、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亟需教师解决的问题诸如缺乏对自身、对社会的全面认知, 容易被社会诱惑等。

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针对学生心智不成熟、行为规范较差、对事物难以准确认知的现实情况, 护理心理学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技巧, 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能力, 不断促进教学水平和授课效果的提高。

2.1 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如何使教学课堂更具有有效性, 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护理心理学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之外, 还必须保证整个课堂的教学处于良好状态, 同时, 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状态。单单拿课堂来说, 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必须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用智慧去精心打造。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 即每堂课随机在班上挑出一位学生把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事情讲一下, 同时将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对事情分析。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 同时也得到了同学们创造性的发挥。如果把充分利用好上课前的一分钟时间当作教学一项任务对待, 就很可能流于形式。但是, 从以往课堂上所有的表现来看, 根本不需要担心这种教学设计的不合理性。随着课堂铃声的响起, 班里的学生就开始跃跃欲试, 在这个时间内, 课堂充满了太多的鼓掌声和欢笑声, 学生们早已迈进了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和思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2 充分发挥团体辅导的优势

团体辅导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是以理论专业知识、心理学分析技术为基础, 在团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对象是团体, 就是指课堂学生小组, 在课堂上, 教师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 在班级团体之间进行学习互动, 保证个体在互相交往过程中通过学习、观察、认知、体验, 从而对自我进行认识, 进一步改善与别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规范学习行为, 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个体潜能的激发, 提高适应能力。

通常, 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学习, 班里的同学之间虽已熟悉, 但班级没有很强的凝聚力。心理学教学设计可在第一节安排滚雪球这种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随机选择两名同学进行相互介绍, 接着将两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四人小组, 介绍分两两进行, 然后将四人小组组成随机的八人小组, 介绍分四个人对四个人进行, 最后排演出八人小组的节目, 通过在班级内表演, 竞争出名次。这种心理学教学设计的活动在同学们之间熟悉的基础上,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同时还可以为以后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的教学措施打下成功的基础。

2.3 科学选择有针对性的课堂材料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护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与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师授课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是一定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授课材料, 只有科学选择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材料, 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授课的课堂材料, 尽量将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 学生喜欢的、关心的、与生活密切的事情内容材料是教师的首选, 这样做也完全是为了做到对学生负责。比如, 在教师讲到情感情绪时, 教师一定要选择好与情绪控制相关的案例, 在采用角色扮演或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时, 要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冲动是魔鬼的真正涵义, 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在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 心理学教学设计并不是在一堂课上准备唯一的活动, 要不断丰富教学材料。研究证明, 高职学生通常对一件事情的关注时间只有30 min,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理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30 min内,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努力打造具有交流情境的课堂

高职院校传统的护理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是课堂主体, 在知识讲授过程中, 学生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 因为有大部分学生怕教师的提问, 担心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较差。针对这个问题, 在心理学教学设计中, 教师可以采用奖励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教学方法的理念对课堂形式进行完善。教师提出问题后, 可以让性格外向的同学直接面对班上的同学进行回答, 同时对他进行表扬;而性格内向的同学, 可让坐着回答, 然后站起来面对全班同学回答, 同时不时的进行鼓励和表扬。

3 心理学设计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成果

3.1 设计理念具有科学性

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主要有可操作性强和临床适应性强的两个主要特点。可以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深奥、晦涩、抽象的心理学知识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 在日后的工作中表现出来,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人际沟通、行为规范等教学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

3.2 设计内容可操作性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高职院校的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理论性较强, 实践性相对缺乏, 通过心理学教学设计, 增加了学生实践环节, 每一项教学内容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密切联系, 确保学生可以学以致用。

3.3 教学方法更加丰富

在护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 设计心理学教学的方法, 确保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 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

4 结语

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换, 对高职院校毕业的护理学生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理心理学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当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心理学技巧, 最后总结了护理心理学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和把握,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就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心理学技巧

参考文献

[1]卢锴锋, 董雅洁.多种教学方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2) :223-224.

[2]杨泰, 鹿凤山, 杨立群, 等.通过《护理心理学》培养护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教学方法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6) :960-962.

[3]廉莹.高职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7) :86-87.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环境设计 篇10

1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

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但在“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环境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水体、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 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 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2人对室内环境要素的认知和感觉

1) 对视觉的满足。对视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对室内光 (人工光和自然光) 、色彩和造型 (形状) 的处理来实现的。首先来看文华东方酒店 (曼谷) 客房中对于室内设计影响最大的人工照明的处理, 客房的主要照明采用了台灯进行侧照明而非常规顶照明的方式。设计师在立面、顶棚和地面均运用了能够产生漫反射的材料, 避免了对人眼有害的镜面反射。在自然光的处理上, 采用了双层窗帘的方式来调节自然光对人体视觉的影响:外面一层采用半透明面料, 适合不需要自然光直接照射时用;内层采用有很好遮光性的厚棉麻布料, 适合于对自然光进行完全隔绝。在颜色的处理上设计师在客房的四个立面上采用了浅黄色仿棉墙纸, 顶棚则用乳白色的多空漆, 地面采用的是相对较深的黄色花纹棉质地毯, 写字台、床、椅子等家具上采用了小面积的对比色 (赭石) 搭配。这种搭配使得整个空间的色调变化而又统一于能将“温馨”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浅黄色色系中。整体空间和家具基本都采用了矩形造型, 因为矩形是在视觉上最能让人感到平衡舒适的一种形状。2) 良好的听觉环境。良好的听觉环境是通过控制声源、控制声音的传递过程和隔声来实现的。对室内设计来说, 满足听觉的要求主要是通过不同空间选择不同隔声系数的装饰材料来实现的。客房由于活动私密性强、隔声系数要求高, 立面和地面采用了高吸声的墙纸和棉麻材质的地毯来加强吸声功能, 满足了客房旅客在睡眠休息时需要的安静。3) 对肤 (触) 觉的满足。对肤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室内设计中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和选择恰当的触感不同的面材来实现。所以设计师在设计SPA休息室时就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南北通透, 使其形成穿堂风来提高室内空气的新鲜度。另外在选择与我们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时, 也要考虑使用者的需求。4) 对嗅觉的满足。对嗅觉的满足主要是通过组织良好的通风、室内绿化和减少室内产烟来实现的。所以设计师为了提高室内的嗅觉质量, 就在设计时首先尽可能的设置自然通风, 在自然通风不能完全实现时, 就努力配合设备师设置人工通风, 还可以按照空间需求选择室内绿化植物的数量和品种。

3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决定作用

1) 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与普通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娱乐等活动, 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 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事物所干扰。室内环境中, 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时所需的距离作统盘考虑。人际接触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交流场所, 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 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 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 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 根据人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通过以上关于人的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的论述, 可见领域性与人际距离对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组织有着明确的规定性。2) 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 那私密性就更涉及到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包括对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的要求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更为突出。通过对大量的住宅套型比较我们也会发现, 主卧都安置在安静的角落处;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 通常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的座位, 因此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 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 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3) 依托的安全感。生活在室内空间的人们, 从心理感受来说, 并不一定是越开阔越好, 通常更愿意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选择有所“依托”的物体。4) 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发现, 紧急情况时人们常会盲目紧跟人群中领头的几个人跑动, 而不考虑奔跑方向是否朝着安全疏散口。即使在火警响起浓烟弥漫时, 人们很少去注意火警标志及文字的内容, 甚至对此缺乏信赖, 而是凭着直觉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 形成了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 人群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 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 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5) 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 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会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圆形会给人带来饱满膨胀的感觉, 方形则让人有一种庄重稳定的感觉。6) 捷径效应。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会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 即使有别的因素影响也是如此。

4个体差异对室内环境风格的影响

1879年, 冯特 (W·Wundt) 在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验证, 发现人的心理行为与感觉系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环境心理学是从总体上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共性, 但是也同样承认个体的差异, 尊重个体的特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往往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所以我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个性对环境的独特要求, 充分理解使用者的个体行为和心理需求, 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的尊重。但为了创造出舒适、宜人、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 我们也应该适当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引导”, 对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制约”, 在设计中既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影响的共性, 将两者辩证合理的运用。

摘要:阐述了环境心理学是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人性化设计的指导理论, 就如何运用环境心理学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讲解, 从而创造出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室内环境设计,运用

参考文献

[1]欧潮海.论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J].工业建筑, 2007 (S1) :43-44.

[2][德]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M].高觉敷,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3][美]阿什福德.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生物学、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M].第2版.王宏亮,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欧潮海.浅谈环境心理学与现代室内设计[J].建筑知识, 2007 (2) :90.

[5]武换娥, 巩玉志, 梅其君.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人本思想[J].山西建筑, 2007, 33 (9) :73-74.

设计心理学教学探讨 篇11

关键词:计心理学 教学方法 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94-002

1 前言

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问题。在当前设计领域,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成为设计界的主流,对于设计学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产品设计的相应技能外,还要在对用户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因此,设计心理学的教学要能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解读设计中的现象,更好地认识与设计相关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从而改善和辅助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然而,从以往的教学效果来看,如何让学生较为形象地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并应用于设计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因此,只有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数学成果。

2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看普遍重技能轻理论。设计学被归为艺术领域,以往设计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艺术专业,设计教育一直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使得学生更关注技法知识的学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对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有的甚至排斥理论的学习。再加上艺术类学生在文字理解能力上相对薄弱,因此从心理上并未意识设计心理学有何作用和意义,导致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感觉枯燥无味的现象。大学教育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作为支撑,只能说培养了一批工匠、技术工人,不是培养真正的设计师。

(2)从教师方面来讲很多教师自身对心理学研究不够,不够深入。以往设计心理学的教师大都来自设计专业背景,没有专门从事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都是从实际经验总结而来,从而造成了偏重设计而无法体现心理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作用。为此对于上设计心理学课的教师应该多涉足心理学,学会用理论解决设计问题。

(3)从教材方面来讲适合设计专业的心理学教材比较少。目前国内关于设计心理学的教材并不多见。当前市面上的教材基本上都是较老的版本,没有及时补充21世纪以来的心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且针对对象不够具体细分化,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传授教学的工具,教材的好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 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对教学改进方案的探索

人类9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进行认知的,大量的设计作品也是通过视觉可视化的方式向用户展示。因此,视知觉在设计心理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以下就以视知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例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1)问题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在刚接触这门课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了解是模糊的,这时可以通过生活之中的心理学的设问吸引学生的注意,適时而教,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正式开始讲视知觉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眼见一定为真吗?让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用PPT显示一些视错觉的图片,如图1所示的灰白阴影错觉。尽管A和B看起来颜色不一样,其实都是一样的灰色。

(2)复杂理论讲授,突出易懂性。

设计艺术类学生更倾向于直觉思维,纯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要弱一些,所以在讲授当中尽量采用图表的形式表现,突出易懂性。学习设计心理学的目的是在学生实际设计中意识到学过的原理知识,会去用,而不是在考试的时候会背某个理论知识。因此,在解释刺激到感知的过程时,可以通过刺激反应与感官知觉流程图来表现,如下图所示:

而后,根据图解释说明视知觉加工过程,并告诉学生从感觉到知觉的认知加工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从知觉到感觉的加工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接着分别说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内容。

(3)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例如:讲到错觉矫正时,通过图2用于说明为了避免错觉的交通标识设计师有意识地拉长标识使标志显得比例正常、易于识别。

4 结论

总之,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设计心理学》课程中,我们应该有效地把握此课程的心理学内容,结合工业设计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安排上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以保证其应有的教学效果。以上是作者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面所提出的肤浅思考。

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切合心理学原理 篇12

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历史中, 其理论却有着长足的发展, 它的应用也渗透到很多领域。把心理学同学科教育研究相结合, 无论在心理学界还是在语文教育界, 都是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对于语文教学设计来讲, 显得尤为重要。

一、左右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发展为特征的教学设计

(一) 左右脑的分工与合作

左脑具有语言中枢, 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字、作文、逻辑、判断、分析、直线。因此, 被称为“知性脑”, 能够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为单纯的要素。比较偏向理性思考。右脑掌管图像、感觉, 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 被称为“艺术脑”。具有韵律、想像、颜色、大小、形态、空间、创造力……。负担较多情绪处理, 比较偏向直觉思考。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 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 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 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 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 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 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 最后交给左脑, 进行语言处理。

科学技术的发达, 使左脑功能, 如计算、书写、装配等被替代, 特别需要在创新的设想、直观综合判断等方面发展自己的思维。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强烈呼唤“右脑革命”。“右脑革命”将实现人类左、右脑的第二次协调, 产生智慧的大飞跃。

(二) 语文教学为开发右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脑中存在与心理词典相对应的集合——储备表象的心理相册。语词与表象分属于左、右脑, 作为两种相互平行的信息表征形式,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彼此激活、互译。语文学习需要左右脑共同参与, 是多种智力参与其中的综合性的学习。情理结合的教学设计, 以发展语言为中心, 做到练语言、练思维、练情感, 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右脑开发与左脑开发、情感发展与理智发展的有机统一。例如, 教学《死海不死》, 可设趣味性极强的悬念:既然是死海, 何故不死?《小石潭记》中, 柳宗元不仅深感社会的污浊, 而且深受其害。然而, 他笔下的小石潭却为何“清冽”?像这样以疑惑、悬念、求异、难点形成的强刺激, 都可以触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三) 教学设计着力于左右大脑均衡发展, 重点促进右脑

语文教学设计应该避免以语词思维代替思维的全部, 避免传统教学设计中忽视右脑开发和不恰当的左脑开发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情境构建要轻松自然, 甚至富有浪漫情调。和谐的学习氛围, 如通过音乐等渲染一种温馨的诗化情调, 以放松和沉思为特征, 施展想象力。促进灵感、加速资料收集、增强记忆。语文教学方式具有多样性, 用语言、图画、吟诵、节奏、韵律和情感等各种交流方式, 对学生的大脑产生多种刺激, 这些刺激主要针对右脑, 对于右脑的开发大有裨益。比如, 我们在教学《科学与艺术》、《荷塘月色》等课文的时候, 把图画、音乐等融入在语言的教学中, 这样, 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深奥的道理的理解。

语文教学设计要倡导研究性学习, 开放性学习, 主动性学习。悉心呵护和着意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发散思维, 借助联想和想象, 对自己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 产生新思考, 新见解、新设计”。从而形成一种具有求异性、发散性、新颖性和独创性特征的创新思维过程。例如, 在教授一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的时候, 要敢于反其义而思之, 破旧立新:“狐假虎威”的狐狸“善假于物”是为智;“班门弄斧”的弄斧者敢于挑战权威更是令人钦佩;学生的“求异”在认识上也许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但他们的观点相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独到、新颖、别致的, 应该及时肯定。同时, 因势利导, 循循善诱, 不为求异而求异, 不为发散而发散, 要合乎情理, 但不可脱离实际。

二、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应用

现代的教学设计由于受到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已经从以教为主的设计思想转向了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思想。纵观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的发展, 无论是第一代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还是第二代以学为中心的设计理论, 都有其特定的条件, 也必然有其局限性。教学设计要慎重、科学、严谨, 如果死死抱住一个理论不放, 势必走向教学设计的误区。

语文教育终极目的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整合心理学理论, 择其优而从之, 避免教与学中重视一方, 忽视另一方的倾向发生。

传统的教学设计, 在刺激-反应理论指导下, 强调“目标设计明确”, “教学环环相扣”, 容易忽视大部分学生的存在, 违背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结果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 整个学习过程穷于应付, 学生的自主感受、鉴赏和思考、领悟的权利被剥夺, 发现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究其根本原因, 在于没有看到刺激-反应理论的片面性与局限性。一方面教师方便在讲课中操作, 避免在教学中出现所谓的“失控”的局面;另一方面, 把每一个细节都设计具体、周密, 看起来条理清晰, 甚至天衣无缝, 只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过程是动态的, 当强调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学习过程的时候, 这种教学设计就会成为两条束缚学生思维、捆绑学生手脚的绳索。

在职业中学采用这样的方式教学, 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现在实行的课改, 进行的“262”效能课堂模式就是一种切实可行的,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学设计中有许多原理, 心理学便是其中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更好地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刘永康, 主编《中学语文教学论》, 天地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上一篇:公路工程预算审查要点论文下一篇: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