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方面

2024-06-15

建筑设计方面(精选12篇)

建筑设计方面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以及城镇化程度的普及, 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电能是建筑物维持正常功能和运转的重要能源, 也是建筑物绿色、节能的重要切入点。在倡导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社会大环境下, 以维系建筑物功能正常运转的电能作为切入点, 探讨建筑电气设计的节能方法, 就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节约型社会, 而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能源节约方面的文件。未来城乡现代化建设必须朝着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方向发展。在建筑电气的节能方面, 要重视设计, 要消化和吸收先进的节能和降低损耗的方法, 从而优化建筑的节能策略, 还要提高建筑工程设计的经济性、可操作性、稳定性以及实用性。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主要原则和具体方法, 从而为低碳生活贡献力量。

1 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原则

(1) 适用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是指电气设计的原则必须能够满足用户对电气的基本需求。在当前节能减排、倡导绿色经济的大环境下, 虽然建筑电气设计必须体现节能, 但也要满足广大用户的基本需求, 这也是设计的最基本原则。

(2) 经济性原则。建筑电气的设计虽然要体现节能性, 但是要充分考虑落实各种节能所需要的技术成本。为了获得节能而支付的投资能够由于节能而得到有效补偿, 这样建筑物的使用者才能够接受。

(3) 节约性原则

节能的特点就是减少能源的消耗。在建筑电气的设计中, 必须剔除与建筑物功能无关的损耗或者对建筑物功能影响比较小的损耗。例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 并采用一些先进技术降低这些损耗。

2 配变电设计中的节能体现

配变电所必须根据用电负荷的容量和分配情况选择靠近负荷中心的地方,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供电半径并节省线材和降低用电损耗, 从而减少电压损失, 并能保证用电的稳定性。此外, 还要尽可能做到三相负荷平衡, 从而减少中性线上的电流, 可以达到既较少电能损耗又避免电压波动的目的。此外供配电系统必须保证安全可靠, 配电的系数以不超过二级为易。如果级数过多, 会导致配电层次过多, 这样不仅不利于管理, 而且频繁的操作和串联的过多元件会使得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合理选择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和台数, 以适应由于季节性和工作时间的变化造成的用电负荷变化时能够灵活投切变压器。

3 电机部分的节能设计

建筑物中特别是大型建筑物中, 往往涉及到暖通、给排水等功能, 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就涉及到电动机的使用。但一般来说, 上述功能所需要的电机都是由厂商统一供应的, 因此其节能应该体现在使用过程中。在电机的使用过程中, 必须减少电机使用的轻载和空载, 这样的情况下, 电机效率低但耗费的能源却很高, 使得使用效率大大下降。在工程设计中, 还应该考虑负荷是连续的还是断续的。对于连续负荷需要考虑电动机的输出功率是否能够匹配各种负荷, 如果是风机和泵等具有平方递减负荷特性的电机, 则快可以在轻载的时候打开风门和阀门, 让调速电机在低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节约电能的目的。而在断续负荷时, 如果负荷不能停止电动工作, 必须采用调速装置。调速装置可以使得电机在额定负荷下运行时采用常用电源, 使电动机在额定转速下运行;而需要低速运行时, 考虑采用逆变器变频装置或其他方式调速。未来在购入设备的过程中, 应该要求厂商配套使用变频电机。变频电机的优点是在负载下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变频的方式使得电机自动调节转速从而与负载相适应。

4 照明方面的节能设计

照明是建筑电气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照明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光源的光效、色温、显色指数、寿命和价格等要素。随着技术的进步,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多重光源。如白炽灯、荧光灯、LED灯、金属卤化灯、低压钠灯、电磁无极灯等等。这些灯具的使用各有千秋, 应该按照使用的场所和建筑物的功能合理确定光源的使用。一般来说, 在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一般可以采用荧光灯。而在对光源要求较为苛刻的场所如生产部门、体育馆等地可以采用卤钨灯以及大型功率的白炽灯。而室内空间比值较小的建筑物可以选用宽配光灯具, 反之室内空间比值比较大的建筑物则可以选用窄配光灯具。

此外还应该合理确定灯源的开关。开关的选择要根据电路中的特点对灯光实行分区的控制。对于卧室、客房等位置可以采用调光开关, 而在公共场所和室外一般采用程序控制开光或光电以及省控开关。这些都能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此外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增加对日光的使用。照明设施还必须重视维护。灯源的发光效率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步下降, 并且也会随着供电电压的下降而下降, 因此要重视对灯源的维护和保养。一是要定期的清扫灯具;二是要定期更换灯泡, 由于灯泡的发光效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 因此必须定时更换灯泡;三是要保证电压的稳定。任何灯源都有额定电压, 如果电压过低会大大降低灯源的发光效率, 而电压过高则会降低灯源的使用寿命。

5 暖通电气节能

在建筑物中, 采暖和空调占据了能源消耗总量的50%-70%。由此可见暖通空调系统在建筑节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节能技术的研发以及实践是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基础。这些高科技的合理应用在暖通系统中可以为建筑物的节能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可以采用控制中心微机上的检测, 画面上可以显示机组的启动时间和停止运动的时间, 并能反映冷水机组的运行状态以及过载报警等参数, 这些高科技的使用可以对暖通节能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 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建筑物节能的重要切入点。未来必须加强建筑电气中的节能设计并在建筑物中大力推广节能的措施, 这对于我国建立和谐家园、绿色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引导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过度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雷明.从建筑电气设计探讨建筑节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 (14) .

[2]丁玮.谈建筑电气设计节能减排[J].建设科技.2009 (19) .

[3]李树洪, 宁永璐.浅谈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减排[J].天津科技.2010 (02) .

[4]谭会平, 朱华.浅谈建筑节能设计[J].中华建设.2008 (08) .

[5]侯楠.浅论土木工程中建筑节能措施应用[J].河南科技.2010 (16) .

建筑设计方面 篇2

时间一晃而过,如白隙之间,2011年已接近尾声。回顾自己参加工作的这四个月以来,在领导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在同事们的帮助和鼓励下,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小小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经历才会有感受,付出才有收获,职业生涯就是这样,在过程中体会,在结束后享受快乐,参加工作四个月以来真是感慨万千!

从纳新时的面带羞涩至现在对工程的了解,从开始对工作一无所知到现在该做什么,付出了,也得到了。现在就将工作情况向领导回报。

1、开会:由于领导决定每周三下午15:00大家相聚我们超山项目部会议室,我觉得每周会议不仅是建立制度和培训的学习,更加是增加我们的意识,会议使我们从开始的陌生到慢慢地熟悉,我深有体会。领导以演讲式的告诉大家时刻认真工作,大家认真工作都是为了我们这个项目,每次会议都让大家对工程进度、安全、质量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个人觉得开会是我认真学习的一个过程,学会团结,学会宽容。

2、编制每周计划:根据项目部的安排,项目部每周的进度计划由我进行编制,这也是学习的一个举足轻重的机会,因为编制计划不但是考验我个人语言组织能力和细心的培养,且增加对工程进度的更深了解,所以不断地加强实践训练和自我认识,才

能更多地掌握相关知识的投入工作。

3、每天的施工日志:施工日志是一个技术员成长的重要环节之一,施工日志不仅仅是语言组织能力、现场了解程度的加深,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更使我对目前九栋楼每一步的细节变化都了如指掌,由于我刚毕业,没有实践经验,对现场进度很多至观重要的环节都处于朦胧状态,这个时候只有借助图纸来了解,迫使看图纸,这也是我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

4、工程技术部:我们部门有三人,一是孙部长、二是资料员邢姐、三就是我,办公室是我学习最优先的地方,不管交际、工作范围,使我交际及成长因此得以极大地扩展。

现在时间悄然已过去四个月有余,回首四个月的工作,我一帆风顺过,也有曾经迷茫过,但无论怎样一定要坚持着,坚持就是胜利。现在回头看看我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那种努力过后的感觉,只有经历的人才会明白,工作虽然现在得不到什么实际东西,但是我所学到的东西在以后的人生路会受益匪浅,所以我要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更好地为项目服务。

我既然选择开始就不会轻易结束,既然来到十七冶,我就会全力付出,无论遇到什么,我都会坚持。我都会怀着最初的激情坚持下去,因为我始终相信“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离开校园,我会更加自豪,满怀信心,更好的履行员工的职责,为项目服务,无论风雨兼程我都会和你们团结一心,把超山

项目做好,当然也更加期望在即将新的一年有新的开始,新的进步,新的目标,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程健

建筑设计方面 篇3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则

1.1 选用适当的计算简结构计算式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简图选用不当则会导致结构安全的事故常常发生,所以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计算简图还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实际结构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铰结点和刚结点,但与计算简图的误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1.2 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与载荷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必要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基础设计应有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对一些缺少地质报告的建筑应进行现场查看和参考临近建筑资料。通常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用两种不同的类型。

1.3 合理选择构方案:一个合理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也就是要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结构体系应受力明确,传力简捷。同一结构单元不宜混用不同结构体系,地震区应力求平面和竖向规则。总而言之,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材料供应、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建筑、电、水、暖等专业充分协商,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确定结构方案,必要时应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1.4 正确分析计算结果:在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但是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不同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因此设计师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由于结构实际情况与程序不相符合,或人工输入有误,或软件本身有缺陷均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因而要求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认真分析,慎重校核,做出合理判断。

1.5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结构设计始终要牢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压若拉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钢筋的执行段锚固长度;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力。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

2.1 轴向变形不容忽视:高层建筑中,竖向载荷很大,能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此外还会对预测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2.2 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相对于底层建筑而言,高层建筑的结构更柔和一些,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为了使高层建筑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2.3 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一方面,因为高层建筑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弯矩的数值,仅与建筑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构件中引起的轴力,是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另一方面,对某一定高度楼房来说,竖向荷载大体上是定值,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其数值是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变化。

3 高层建筑结构的相关问题分析

3.1 结构的超高问题:在抗震规范和高规范中,对结构的总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制,尤其是新规范中针对以前的超高问题,除了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以为,增加了B级高度,处理措施与设计方法都有较大改变。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出现过由于结构类型的变更而忽略该问题,导致施工图审查时未予通过,必须重新进行设计或需要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等工作的情况,对工程工期、造价等整体规划的影响相当巨大。

3.2 短肢剪力墙的设置问题:在新规范中,对墙肢截面高厚比为5~8的墙定义为短肢剪力墙,且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际经验,对短肢剪力墙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增加了相当多的限制,因此,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工程师应尽可能少采用或不用短肢剪力墙,以避免给后期设计工作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3.3 嵌固端的设置问题: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地下室和人防,嵌固端有可能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设置在人防顶板等位置,因此,在这个问题上,结构设计工程师往往忽视了由嵌固端的设置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注意的方面,如: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嵌固端上下层抗震等级的一致性、在结构整体计算时嵌的设置、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协调等问题,而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导致后期设计工作的大量修改或埋下安全隐患。

3.4 结构的规则性问题:新旧规范在这方面的内容出现了较大的变动,新规范在这方面增添了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新规范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新规范的这些限制条件上必须严格注意,以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4 结语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建设发展迅速。但从设计质量方面来看,并不理想。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工程师不能仅仅重视结构计算的准确性而忽略结构方案的具体实际情况,应作出合理的结构方案选择。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掌握的知识处理实际建筑设计中遇到了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梅洪元,付本臣.中国高层建筑创作理论发展研究[R].高层建筑与智能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

[2]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建筑监理方面的具体问题分析 篇4

1 我国建设监理问题总结

1.1 建设监理的不规范行为

在业务实施过程中, 存在着承揽方式不规范问题, 存在挂靠现象以及监理工程转承包行为。业主在招聘的过程中非常的随意, 没有系统的流程和严格的聘用要求, 在系统的内部, 还存在着连体或者同体监理的行为, 这也就导致工程建设监理在建设中无法起到相应的作用。有一部分监理公司只是挂着监理的牌子, 并没有实际的工作任务, 接到监理工作之后临时的组织监理人员, 安排相应的工作, 没有监理工作时, 工作人员就解散, 这就对监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积极性、事业心有着很大的影响。还有一部分监理事业单位, 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独立法人实体, 对于这些监理单位, 可以说是还只处于母体的副业状态, 不进行独立核算, 更不会自负盈亏。

1.2 监理团队人员的整体素质太低

导致监理团队素质低的主要原因还是缺少法律知识, 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不够, 对于全方位控制的能力低下。很多的监理公司都存在着工作人才不匹配的现象, 大多数的监理公司都只是采取技术手段对工程实施质量的检测, 并不能使用合同手段、经济手段进行全方位控制, 在这样的状况下是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建设监理职位的作用。受到项目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 建设监理相关人员只能够到建设施工的现场进行监督, 保证工程的质量。这些问题也就是我国的建设监理与发达国家的建设监理的差距。

1.3 监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

很多的监理公司总监理工程师一个人担任多个项目的监理总监。很多的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的程序和内容不清楚, 对于各级的监理人员责任划分更是不明确, 这也就导致一些监理人员在工作中工作态度不认真, 工作行为懒散, 对于工程建设质量不进行实际的现场检测直接就签字合格。在一些工程项目中, 只是有项目监理人员的挂名, 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建设监理人员都不出现在建设现场。以上这些问题也直接的反映了我们的监理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够完善, 缺少相应的抑制措施, 也从侧面说明了建设监理职位在监督管理上力度不够。

2 处理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2.1 完善建设监理的委托流程, 构建规范化的监理市场

对所有的市场实行严格的制度规范, 建设业主在进行选择监理单位的时候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公开的进行招标, 如果直接委托监理公司, 必须按照相关的规定执行, 办理相关的委托手续。业主要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监理单位进行建设的监理, 严禁采用内部自我监理的行为, 严禁选择监理、施工为一体的监理单位。在招标结束之后, 建设业主应该与中标的监理单位签订相应的委托合同, 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义务、责任以及权力。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对竣工备案制度进行严格的要求, 对于一些靠监理工程转包, 挂靠等行为的监理单位, 经过调查属实, 一律不给予验收备案。对于我国的监理招聘, 还没有相关的规范法规, 监理招标和监理市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建议国家的相关建设部门应该抓紧出台相关的规定, 促使监理招标走向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2 紧抓监理资质, 维护监理市场秩序

目前我国监理单位在资质方面需要解决的尖锐问题是, 监理单位必须是独立核算, 自主经营, 有实际的法人实体, 必须严格禁止在同一监理单位实施建设的施工、设计等服务。禁止这种“同体监理”的根本措施是要把监理单位从母体内分离出来, 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也包括施工单位、科研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等, 也要将监理职位分离出来。总而言之, 对于所有的监理单位来说都应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的实体单位, 只有这样实行, 监理行业才能够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建立监理行业市场。所以建议相关的建设行政部门应该尽快的整理修订颁布相关的监理单位资质法规, 同时也要把国有单位的监理制度整改编制到改革之中, 促使国有单位的监理职位从真正意义上明确职责、科学管理、产权清晰, 形成政企分开、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2.3 强化建立团队建设, 不断提高团队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从建立工作的实质上来说, 其工作的性质对监理人员的要求就比较高, 监理人员必须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实力。如果监理人员自身的思想素质、技术能力不高, 对于建设过程中的监理工作也就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要提高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需要监理单位对自己身的监管团队进行合理的人员分配以及与工作相关的技术培训。保证监理人员的高素质高能力, 这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整顿监理单位或者是审批监理单位的时候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资格审核,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单位直接不批准。监管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要具有对整个工程进度控制的能力;在过程监督的过程中不仅要会使用技术手段, 还要能够熟练的运用合同控制手段、法规控制手段以及经济控制手段, 使自身能够适应全方位监理的需求。综合以上所述, 监理单位应该具有工程技术专业人员, 还要对监理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培训, 要配备有该方面的专业人员。对于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监理招标的工程合同和投标书的示例范文应该认真的学习、研究, 并掌握, 进而提高自身的监理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国际上与之相关的示例都是经过实际的市场调研, 经济运行状况制定的, 其包含的条款也是非常的严谨和周密的。第三点就是提高监理职位在企业中的地位, 可以采取改革现有的监理费用收取方法提高自身的企业地位。相对于国外的监理行业发展状况而言, 我国的监理行业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工作的规范程度等相差较远, 现在的主题背景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导致监理公司在真正意义上无法独立的根本原因还是监理费用的收取方式, 目前我国的监理费用收取方式还是监理公司直接向业主收取费用。通过改革监理费用的收取方式提高监理职位在企业中的地位, 将收款方式的直接收取改为第三方一次性向业主收取, 第三方按照委托合同向企业付费, 这样就可以避免业主和监理公司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 这样监理企业的地位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也就可以在监理工作的岗位上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履行所有的责任。

2.4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认真解决监理工作不到位、监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1) 要解决总监空挂名的问题, 对于一个总监理工程师兼任几个工程项目的情况, 应严格在委托监理服务之前解决好实际承接的责任问题, 同时还要杜绝工程项目将业主、设计、施工、行政管理的人员空挂为“监理”人员, 而实际监理工作并没有到位的情况。重点加强招投标活动的后续管理, 对总监理工程师实行中标 (或直接委托) 后的押证制度, 建立总监理工程师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系统, 发放总监管理手册, 使总监理工程师定岗定位。 (2) 要建立各级岗位责任制。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和监理人员都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以及相应的考核与将罚制度, 以杜绝监理工作中的敷衍行事和弄虚作假。同时, 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应加强对监理机构的工作质量认证, 认真的履行监督监理机构和工程质量的工作, 按照验收的实际情况对工程的质量作出合理的等级认证。

3 结束语

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管理中属于先进的管理模式, 在我国也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史了,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早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等方面有着很大的贡献。监理行业在我国的建设工程管理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设监理岗位在我国的工程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受到国内相关制度的制约以及市场的不良现象的影响, 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参考文献

[1]苏定加.建设工程监理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 2015.

[2]苏壮.浅谈工程建设监理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J].建工学院, 2010.

建筑设计方面 篇5

户口所在: 佛山 国 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 高: 160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 重: 48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平面设计师: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

工作年限: 0 职 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实习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000--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获得学位: 大专 毕业日期: -07

专 业 一: 电脑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面)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3 -06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电脑艺术设计 ICAD国际商业美术设计D级证书 070157D006915

语言能力

外语: 其他 一般 粤语水平: 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专长为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策划(CI策划)、视觉识别(VI设计)、标志设计(LOGO)、包装设计(PACKAGE)、广告设计(AD)、品牌设计、海报、熟练photoshop和CorelDRAW,并会操作Painter、Dreanweaver、Flash 等软件,在学期间,本人的海报设计与创意图形课程在班里取得了好成绩,其他课程的大部分作品也得到了任课老师的肯定。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本人从小学就喜欢美术学科,具有较扎实的.美术基础功底 ,考入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的前矛,本人的平时作品大部分到老师的肯定。

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四方面问题 篇6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板块 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

时下,优质课成了教师评职称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各地、各层次的评比活动如火如荼。但是,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了几次这样的活动之后,却发现许多优质课过于讲求形式,而忽视了对文本的研读、对教学过程的推敲和对学生、学法的研究。综观这些活动,虽然参加评比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基本教学水平、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课堂气氛制造得热热闹闹,但是,在教学设计方面,却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误区。比如教学的深度与广度问题,课堂讨论和课外拓展的问题,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处理得是否得当,往往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综合几次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强化教学设计,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思想的科学性

1.以文本为中心,兼顾课外拓展

文本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让学生首先读懂文本。所以,文本解读是教学首先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时下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些教师淡化文本教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外拓展方面。我听过一节《触龙说赵太后》,教师的文本教学只进行了23分钟,没有文言知识教学内容,导入之后就进行内容分析、归纳。然后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外拓展,又是设置情景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表演,又是课外经典范例讨论、提问。课堂气氛热热闹闹,教师和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却没有获得任何文言知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缺乏整体性和逻辑性。这是典型的文本教学与课外拓展的“本末倒置”。

2.兼顾诵读,不能偏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诵读,学生不仅可以自行解决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发现疑点、难点,而且还可以培养语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所以,无论什么体裁的文本,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学生的诵读,在此基础上,教师才可以采取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只不过是不同体裁的文本,诵读所占比重有所不同罢了,绝不能忽略诵读环节。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往往“背道而驰”,要么教学设计中缺少诵读环节,要么以提问检测基础知识替代文本诵读;要么象征性的让一个学生读一两段文本,然后就“急不可耐”的进行文本解读。这些现象表明,教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还没有真正理解“以学生为主体”的含义,因而,总是不由自主地就滑入了“灌输”的传统轨道。

3.文本解读要深度与广度兼顾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文本深度的挖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在文本解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应该说,这也是一个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硬伤”。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只注重知识的广度,拼命从文本中寻找可以拓展的点,进行课外知识延伸,这固然没有错,但不能因此而忽略文本理解深度的挖掘。比如讲莫泊桑的《项链》,有老师在作课时,重点抓住马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课外拓展,联系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却始终没有挖掘马蒂尔德虚荣心产生的根源。即使是课外拓展,也仅限于各种现象的罗列,而没有触及虚荣心产生的各种原因。这样的课上下来,始终给人一种漂在水面的感觉,虽有了广度却没有深度,自然是不成功的。

二、教学板块的必然性

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考虑各板块内容的必然性,即本节课所安排的几个环节、几部分内容,相对于文本来说是必须要有的。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发现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着违背基本教学要求的现象。比较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诵读

前面说过: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必备环节。没有诵读,就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就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更不能培养学生玩味欣赏语言的能力。一些教师上观摩课,整节课不让学生诵读文本,而流于自我陶醉式的分析,或是漫天撒网式的提问、讨论。从语文课的能力目标来看,语文课必须首先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读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整体读,片断读;个别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等等。教师必须矫正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充分重视课堂诵读,把诵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须的环节来安排,这样才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

2.板书

俗话说:纲举目张。板书就是一节课的纲,通过板书,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能够明白文本的结构思路和主要特色。所以,语文课必须要有板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黑板这个教具,充分发挥它的教学辅助功能。如果一节课只是教师在讲,教师不做板书或只是写一个文章题目,这只能说是教师的失职。

3.拓展与讨论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指向。这一指向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文本,要明白,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要通过文本解读这一过程,掌握正确的方法来培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坚持“以文本为中心,适当拓展”的原则,即该拓展则拓展,能拓展才拓展,不能只追求形式,为拓展而拓展。任何课外拓展对文本来说都必须是必需的。

同样,课堂讨论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适合讨论的话题和内容才能安排讨论,是文本中心或主题内容的才能安排讨论,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为讨论而讨论。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合理运用讨论这种教学手段,而不要哗众取宠,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繁荣。

三、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指的是教学过程的安排要符合思维认知的逻辑规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符合文本思路、结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般来讲应该包括下面几块内容:

1.导入;2.作者与文体、背景;3.文本解读;4.拓展实践(必须是文本需要的);5.归纳总结。

“导入”自然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拓展实践”和“归纳总结”是最后环节。而“文本解读”是当然的教学主体。那么,“作者与文体、背景”该放到那个位置呢?此其一;“文本解读”该怎样进行呢?此其二。

对于第一个问题,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亦步亦趋,不管文本特点,“导入”之后即讲“作者与文体、背景”,以至于形成了死板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整节课不做必要的“作者与文体、背景”介绍,或放的位置不合理,同样打乱了教学的逻辑性。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合适”原则。首先,有些文章不必介绍(与文本内容没有很大关联),有些文章不需要介绍(以前已经学过),有些文章必须介绍(新学到的、与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其次,必须介绍的,也要根据文本内容与作者、文体、背景的关系,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有的可以放在开始讲,有的可以放在文本解析中结合具体内容穿插讲(比如有些背景),而有的则可以放在文本解读结束后归纳(比如有些文体特点)。不能一刀切,拘泥于死板的模式,更不能该讲的不讲。

对于第二个问题,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恪守“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不管什么样的文本,都要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段落分析到中心思想到写作技巧、语言特色,这种讲法已经为大多数教师所抛弃。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全然不顾文章的思路结构、特征,凭一己之见,随意切入文本,甚至于有的教师肢解文本,只讲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感兴趣的部分。本人就曾见过一位教师讲《荷塘月色》,介绍完作者之后,结合题目,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那么,这篇散文是怎样写荷塘和月色的呢?”然后就直接带领学生分析文中有关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节课丝毫没有触及文章开头部分的内容,更没有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本节课也就上成了写景欣赏课。这样的语文课又怎样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句话是依托于“文无定法”的。“无定法”不等于“无法”,这个“法”就是文章的思路结构,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语文教学要尊重文本,既要尊重文本内容,也要尊重文本的思路结构,不能随意割裂内容关系,肢解文章结构。正确的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或结构特点,选取合适的切入点,或从前到后,或抓住过渡段连接前后内容,或抓总结段回溯全篇,或由文章某一关键句、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或由整体感知、筛选到局部重点分析鉴赏。无论如何,要遵从文章逻辑要使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思路或文章的组合特点,既明白内容关系,又了解组织构成,真正做到了然于心。

四、教学手段的必需性

“教”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是应该的,但是,任何手段都必须是教学所“必需”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1.多媒体的使用

当前,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经成为普及性教学手段,而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与弊端也已呈现无遗。于是,有关如何合理运用课件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该用,而在于怎么用。

首先,应该给多媒体课件一个合理的定位,即辅助性教学手段。既然是辅助性的,就应该把握好使用的“度”,不能喧宾夺主,以多媒体课件替代正常的课堂教学。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课件,不要把所有的内容都搬到课件上去。要注意课堂诵读和课堂板书,不要全用课件替代了。

最后,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给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为此,教师最好不要把问题的答案打在课件上,因为这种“唯一”性的答案虽然很规范,但却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无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生成性的培养。

2.关于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但是,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这主要还是教学设计方面出了问题。那么,设计课堂提问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所提问题应是必须的。对于文本内容来说,应该是有疑问的“点”;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存在疑问的“点”。如果是疑问“点”但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能够解决,那也没有设疑的必要。

(2)问题设计的指向性要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讲求严密、明确,让学生一听就知道让思考什么问题、范围是什么,而不能似是而非、模糊不清。

(3)提问语言要简洁。要把问题和引导区分开来,明确提出问题后,学生都听明白了,如果需要,教师再作必要的引导,不要萝卜白菜一锅烩。

(4)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不要越俎代庖,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

(5)一节课提出的问题要少,不能不分大小主次,处处提问。要把关键的、重点的问题提出来,其他的随机处理即可。

(6)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答案的多样性,提前预设合理的处理方法。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表扬,并重申答案,以使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完整,教师可以让别的学生加以补充,或在引导、提示的基础上,自行加以补充、引申、扩展。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或征求大家的答案,不要只是简单否定,那样会影响被提问学生的情绪。如果学生提出多种答案,教师要注意灵活处理,不要只关注与自己答案一致的,而不管其他合理或与问题有关联的答案。

建筑智能化四大方面影响分析 篇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四大方面,影响

1 简述建筑智能化

智能建筑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实施运用的产物, 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在建筑内以综合布线为基本传输媒质, 以计算机网络 (主要是局域网, 包括硬件和软件) 为主要通信和控制手段, 对各类子系统通过智能化系统集成进行综合配置和综合管理, 形成一个设备和网络、硬件和软件、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有机综合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环境。在我国, 建筑智能化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发展迅速。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大体经历过三个阶段:起步阶段:1990~1995。随着国际智能建筑技术引入我国, 智能建筑这一理念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但该阶段建筑智能化的对象主要是宾馆酒店和商务楼, 各子系统独立, 实现智能化的水平不高。智能建筑广泛运用的前景在这一时期受到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厂商等极大关注和支持, 为适应智能建筑发展, 主管部门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规范。

2 建筑智能化四大方面的影响分析

在当前我国现阶段建筑智能化发展过程中, 主要涉及到了系统运行监控、电气系统的保护、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以及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等四个方面的发展, 在这四个方面的发展应用也就较好的提升了其应用的效果和价值。

2.1 监控系统运行

对于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来说, 其相应的系统运行是最为核心的一个方面, 只有保障其整个系统能够较好的运行, 才能够提升其建筑智能化发展的价值, 而要想切实保障系统运行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除了要针对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恰当合理的设计之外, 还应该重点针对系统运行的监控系统进行充分的构建, 这种监控系统的构建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其对于整个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监控效果, 进而也就能够更为高效具体的针对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应的防治, 并且最为及时的采取一些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解决, 避免这些问题恶化, 进而也就相当于减少了对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不良影响, 而对于这种监控系统的使用来说, 其在较大程度上就是依托于自动控制系统来实现的, 因为其不可能完全依赖于人力资源来针对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的监督, 只有提升其监控的自动化水平, 才能够更为便捷、更为有效的提升其监控的效果, 这也是自动控制在建筑智能化应用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所在。

2.2 保护电气系统

自动控制在智能化建筑中的应用还表现在了电气系统的保护过程中, 我们都知道, 对于整个的智能化建筑来说, 电气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其发挥作用最为典型的一个方面, 因此, 切实保障电气系统能够较好的运转, 才能够提升其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应用效果, 基于这一点来看, 加强对于电气系统的保护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般来说, 这种电气系统的保护主要就是针对自动化保护装置的使用来进行控制, 只有切实做好了自动化保护装置的设计和安装, 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其应用的效果和价值, 这也就需要相应的自动控制技术来发挥相应的作用和价值, 具体分析来看, 这种自动控制装置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 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关键的变电站保护以及接地保护等环节, 更是具备着极强的应用效果。

2.3 办公自动化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也涉及到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 这种办公自动化对于提升整个办公建筑物的应用效率具备着极强的效果和价值, 尤其是对于相应办公人员的舒适性和便捷性方面, 更是具备着极强的应用效果, 针对当前我国现阶段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来看, 其主要就是结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等, 把这种办公的自动化程度进行最大程度的突显, 尤其是在相应的共享方面更是具备着极强的应用价值, 这也是今后办公方式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对于这种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来看, 其相对于传统的人工式办公来说, 提升效果和价值是极为突出的, 尤其是OA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更是给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4 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今后建筑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于这种楼宇自动化系统来说, 其主要就是把整个建筑物内部设计到的一些系统结构进行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进而促使这些结构和系统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具体来说, 这种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涉及到了空调系统、照明系统、通风系统、消防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等。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 针对目前我国现阶段建筑智能化中来说, 所涉及到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 特别是在系统运行监控、电气系统的保护、办公自动化的实现以及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等四个方面,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建筑智能化发展中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立飞.智能建筑设计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与应用, 2013, 11 (7) :48~50.

[2]田志勇.试论建筑智能化的自动控制实现[J].中国建筑工程, 2014, 20 (14) :186~188.

从设计方面采取措施控制温度效应 篇8

设计规范规定:现浇钢筋砼结构在室内或土中环境下长度超过55m时, 在室外环境下超过35m时就应设置伸缩缝 (当屋面无保温、隔热层时按露天环境考虑) 。伸缩缝的设置一般是通过设置双柱或双墙, 这样可以将上部结构断开形成独立的温度区段以便结构在温度荷载作用下自由伸缩, 但是上述双柱或双墙共一个基础。虽然伸缩缝可以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 但是对整体结构会产生下列影响:通过设置双排框架形成伸缩缝, 影响美观的同时也会增加材料成本、提高造价, 给施工带来不便, 不利于整体结构的抗震;给建筑构造带来不便, 如保温层、防水层在伸缩缝处的处理措施。在如何设置伸缩缝方面现在还有诸多不确定之处: (1) 如果采用了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收缩的措施或者预应力措施时, 可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是却没明确间距增大的值。 (2) 对于伸缩缝间距的影响因素只纳入了结构物长度和保温层、隔热层这几个因素, 没考虑整体结构高度的影响以及其他措施的影响。

2 后浇带

结构长度一直被认为是控制结构开裂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MIDAS软件的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调查测量, 发现结构裂缝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结构长度只是影响温度收缩应力综合因素之一。发现结构长度与温度应力是呈非线性关系, 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长度小于规范所规定值, 相同温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内力较小, 虽然设置后浇带和伸缩缝能够有效地控制裂缝的产生, 但是对于大面积的混凝土现浇楼板、深梁等其他刚性约束强的结构, 即使承受的温度荷载不大也容易产生裂缝。

当结构纵向长度较长时, 可以采用在施工过程中选择适当的位置 (如剪力较小位置) 设置后浇带 (在后浇带处需增加配筋率) 的方法来避免设置伸缩缝。一般后浇带的位置宜设置在梁跨1/3处, 设置每隔为20~30m, 后浇带的宽度一般取700~1000mm, 梁的纵向钢筋可以断开也可以贯通后浇带。后浇带范围的纵向钢筋采用搭接, 搭接长度按规范取45d (其中d为钢筋直径) 。后浇带宽度范围的混凝土在两个月后才能浇筑。在这个时间段内后浇带两侧混凝土的收缩自由且能完成绝大部分。后浇带的封闭时机应当选在冬季, 浇筑后浇带时应当采用添加膨胀剂的混凝土, 同时砼强度应当比结构砼强度等级高一级, 后浇带的养护也非常重要。后浇带起到的作用是释放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体积收缩而产生的收缩应力, 没有减小整体结构温度应力的作用。另外如果结构比较长且只在梁的适当位置设置了后浇带而没有设置伸缩缝, 应当增大楼面板的纵向钢筋的配筋率, 以便提高结构混凝土板的抗裂能力。

一些大跨度土建工程除了采用设置后浇带法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外还采用跳仓施工法, 就是把整个混凝土结构按纵向进行分段施工, 浇一段隔一段这样间隔式施工, 相邻段浇筑间隔多于5d, 这样很大程度的减小了混凝土初凝阶段的干缩作用及较大温差, 跳仓法的原理其实与后浇带法是一样的, 前者是以施工缝区段作为后浇带, 间隔时间比较短, 如果施工工期允许的话间隔时间长一些将会达到更明显的效果。

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裂缝并不都是不利的, 有些裂缝对结构几乎没有影响。可以通过一些有利的设计方法、材料选择和施工措施等来控制对结构裂缝的产生。当因为一些估计不足的因素出现了少量裂缝时, 采用例如化学灌浆方法处理仍然能使得结构满足设计使用要求, 那么这样的话是可以不设置后浇带的。从长期正常使用来看设置后浇带相比设置伸缩缝具有以下优点:施工便捷、防水性能好、结构整体性好和抗震性好。

3 降低约束刚度

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内力与结构几何尺寸及荷载大小有关, 结构在变形作用下的内力不仅与结构几何尺寸及变形作用有关, 却还与结构的约束刚度有关。

例如:在一根简支矩形截面梁的两端加上转动约束, 梁的截面高度为h, 在温度荷载 (内外温差△T) 作用下, 梁的约束力矩值可表示为:

式中:α为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约束力矩与温差成正比, 与截面高度成反比, 而且还与梁的抗弯刚度成正比。上式只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梁的裂缝刚出现的时候, 因为随着裂缝的产生梁的抗弯刚度是会减小的, 此时部分约束内力会得到释放。通过计算软件建模计算发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最大值出现在底层, 位移最大值出现在顶层, 这是因为基础被看作固定端, 底层最靠近基础, 受到基础的约束作用最大。综合上述, 减小结构或构件的约束刚度能有效的减小温度内力。

减小约束刚度一般可以采用在约束体与被约束体的作用面上设置隔离层和改变支座形式 (如设置滑动支座等) 。另外合理的立面楼层设计和平面布局和、尽量减少截面的突变等都能减小约束应力。对于较长的结构基础在工期允许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分段分层浇灌、合理设置垂直或水平施工缝或者在基础适当位置设后浇带, 以达到放松约束减小约束应力 (温度应力) 的目的。

4 加强构造配筋

由于配筋率对结构抗裂影响很大,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很有必要适当增加配筋率。对连续式混凝土楼板不适合采用分离式配置板筋, 最好采用双层双向连续式配筋;对于转角处的楼板由于受双向约束作用较大宜配置双层放射式筋, 楼板如有开洞 (常见于工业建筑) 应在洞口处平行洞边配置加强筋;在混凝土梁截面的腰部位置增配直径为8~14mm间距200mm的构造钢筋。在基础内部也应当增设温度配筋, 一般在基础转折部位、截面突然变化、孔洞周边及转角设置斜向钢筋, 这样能有效减小集中应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结构底层 (约束刚度大) 和顶层 (温度荷载大) 应当加强温度构造配筋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以控制结构温度裂缝的产生及开展。

参考文献

[1]贾旭伟.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J].山西建筑, 2008, 34 (1) :41-142.

[2]王铁梦.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3]樊江, 陶燕.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变形计算及构造措施[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2, 25 (l) :4-9.

[4]丁翠红, 顾建文.大型多层框架的裂缝控制设计理论及其应用[J].建筑技术, 2003, 34 (4) :252-254.

建筑垃圾在地基处理方面的应用 篇9

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 伴随着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的产物是大量的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的比例已经接近垃圾总量的一半。同时加上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非常低, 因此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已经是任何一座城市都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建筑垃圾主要有碎砖、混凝土块、沥青废料、灰浆、木料。碎砖、钢筋混凝土块所占比例最大。其主要的特点是成分复杂, 物理力学性质稳定、可塑性小、级配非连续等特点, 尤其是碎砖和混凝土块的强度高, 经过破碎筛分后适合作为地基处理中换填、碎石桩等处理方法的骨料来使用。

二、建筑垃圾在地基处理中应用

钢筋混凝土碎块在经过破碎筛分后, 其强度高和稳定性好, 在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减少不均匀沉降方面效果显著。夯扩桩是指在埋设的护筒内逐步夯击填料, 使填料反复挤压密实, 最后在桩头处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桩和密实填料的复合桩体受到巨大的夯击能量而对周围的土体挤密明显, 土体间孔隙和沉降量减小, 提高地基的力学指标。而夯扩桩的填料可以采用建筑垃圾中的钢筋混凝土碎块及碎砖等替代石料, 针对平原地区石料匮乏, 一方面采用建筑垃圾替代石料作为良好的夯扩桩填料可以节约工程造价, 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建筑垃圾堆放占用的面积, 真正意义上实现变废为宝, 也保护了自然环境。

地基的换填处理中, 换填深度在3至5米之间, 主要是挖出力学性质差的土体, 分层回填良好的填料并压实, 一般选择强度高, 水稳性好, 容易压实的填料。然而钢筋混凝土块经过破碎, 按级配筛分后具有比表面积小, 孔隙率大, 透水性能良好的特点, 在施加荷载时可以加速土层的排水固结, 在换填机理方面与实际的碎石填料等并无差异, 只是用建筑垃圾替代砂、碎石、素土、矿渣等作为换填的填料。建筑垃圾与碎石填料的相比不足之处在于按照规定的粒径及级配的要求, 需要机械设备对钢筋混凝土碎块进行破碎, 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在地基处理效果方面, 建筑垃圾的整体性能要优于碎石垫层、砂垫层、素土垫层和矿渣垫层等。在造价成本方面建筑垃圾只需要花费破碎及筛分的费用, 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对于碎石等材料的购置、运输等成本, 对于地基处理的工程造价而言经济效果显著。建筑垃圾可以作为填料也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可见, 建筑垃圾作为换填地基处理的填料也是十分可行的。

建筑垃圾可以被利用在灰土桩中, 灰土桩是利用一定重量的重锤冲孔, 灰土桩主要是挤密、固结、置换等作用机理来加固地基, 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在桩中分层回填夯实建筑垃圾, 使得建筑垃圾不断密实向四周土体扩充, 对软弱土体起到良好的挤密效果, 针对淤泥质土体还可以压缩淤泥质土体的孔隙, 增加孔隙水压力并使其排出, 土体得到有效固结, 起到置换和固结的作用。建筑垃圾灰土桩结合换填、挤密、强夯和排水固结的机理, 通过灰土桩的置换挤密, 形成建筑垃圾灰土桩与土共同作用的复合地基, 并以施工机械及施工流程、施工期短、施工成本低达到了地基处理范围广, 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建筑垃圾也可以应用在再生混凝土领域, 再生混凝土把是建筑垃圾中钢筋混凝土废块在经过破碎、筛分、分级后作为天然骨料来使用, 再与水泥砂浆一起搅拌振捣养护而成的混凝土。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的主要特性在于由于骨料表面粗糙, 致使骨料的摩擦很明显, 粘聚力与保水性良好, 这是相比天然碎石骨料而言建筑垃圾所具有的明显优势, 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比较差, 坍落度小。在强度对比方面, 考虑到建筑垃圾骨料的替代率、再生混凝土的加工工艺和材料配合比等多方面的因素, 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级配、外加剂等措施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力学特性, 以达到和天然骨料性能接近的需求。比如在再生混凝土中根据配合比添加适量的减水剂, 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

随着再生混凝土孔隙率的增大、渗透性的升高所带来的抗腐蚀力变差的问题。再生混凝土在粉煤灰碎石桩中也有较大的使用空间, 只需要保证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能力及抗变形能力即可, 很大程度上节约天然碎石、砂、水泥等材料, 同时还能减少煤炭燃烧, 对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危机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结论

建筑垃圾在破碎后具有很好的强度和物理力学特性, 作为粗骨料替代碎石或砂石料应用与地基处理加固方面, 既可以解决大量的建筑垃圾无处堆放, 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 也可以代替天然碎石降低工程造价, 避免开采山林, 破坏生态的问题, 为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与利用提供良好的条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建筑垃圾在地基处理方面的应用, 建筑垃圾替代天然骨料可以应用在夯扩桩、换填处理、灰土桩、再生混凝土等地基处理方式中, 既可以节省成本, 减低工程造价, 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节约的自然资源, 综合效果十分显著。

DCT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设计举措 篇10

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 决定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而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新能源汽车开始发展, 但是装有内燃发动机的汽车在一段时间内仍占据主导地位, 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是汽车工程师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DCT正是在这个环境下催生出的一项新兴的传动技术。

本文将着重研究与传统的自动变速箱相比, DCT在设计方面采取的节能减排的措施。

2、DCT与AT, MT性能比较

为了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排放, 减少动力传动系统中的功率损耗, 一个具有高效率的变速箱显得尤为重要。图1为几种变速箱在某一档位下的效率对比。 (数据说明:6MT及6DCT为实际测试结果, 6AT数据引用在2009年4月GRC变速箱研讨会议材料大众公司介绍材料)

从图1中可以看出, MT的效率最高, 而传统的AT因为使用的液力变矩器、离合器和制动器传递动力, 以及油泵产生的功率损耗, 其传动效率最低, 而DCT的传动系统与MT结构系统一致, 采用稳定的齿轮传动结构, 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双离合器, 油泵, 液压模块等机构, 其传动效率要明显高于传统的AT, 其效率已经很接近于MT的机械效率。

传动效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燃油消耗, 但是采用了自动变速箱后, 使发动机在更经济的转速内运转, 使整车根据路面工况智能式选择更适合档位运行, 大大会降低燃油的消耗;图2为配几种变速箱的整车的百公里油耗对比, 可以明显地看出, 装有DCT的整车的百公里油耗要比装有MT车型的低2%, 而且要远远的低于装有AT车型。 (数据说明:图3数据来源于2009年4月GRC变速箱研讨会ZF介绍材料)

3、DCT节能减排的具体措施

3.1 宽速比的变速箱

如下图3所示, DCT的双输入轴、双输出轴的结构, 使得变速箱在轴向长度更短的情况下, 拥有更多的挡位数量, 使得最大传动比与最小传动比的比值增大, 速比范围的扩大, 增加了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区工作的可能性, 降低了燃油消耗。

如图4中, 随着挡位数量的增加, 从3档变速箱至6挡变速箱, 燃油消耗得到了大大改善, 降低了13%。 (数据说明:图4数据来源于2009年4月GRC变速箱研讨会ZF介绍材料)

以往的变速箱仅仅有一个主减比, 从图5可以看出, 如果主减比比较大, 加速时间较短但燃油经济性下降, 主减比值较小, 加速时间延长但燃油经济性改善, 而DCT采用双输出轴结构使得变速箱有两个主减速比, 使得整车在保证了整车动力性的同时保证了经济性。

3.2 变速箱零部件优化

3.2.1 变速箱内部功率损耗

变速箱内部的功率损耗, 从发动机功率的输入到功率输出到驱动半轴, 整个过程中都存在功率的损失, 作为DCT (双离合器变速箱) 也不例外, 双离合器的滑摩, 齿轮传递动力过程中的功率损失, 液压系统的泄漏损失, 油泵提供压力油过程中的功率损失, 换档过程中的功率损失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参与了变速箱功率损失的过程。

为提高变速箱的传递效率, 降低传递动力过程中的功率损失, 我们从就必须对上述过程进行优化。

3.2.2 同步器的设计与控制

(1) 伺服式同步器的使用

伺服式同步器也称porches式同步器, 其原理就是通过同步器齿套与同步环之间摩擦力矩以及同步器上一个具有特殊结构的部件, 在同步方向上获得一个轴向额外的作用力。伺服式同步器已经逐渐的开始应用于现代化的DCT产品中。

上面两幅图可以显示出, 在同样的工况之下, 变速箱在使用了伺服式同步器之后, 不仅在轴向换挡力上可以降低40%, 而且在同步时间上可以取得改善, 节约了一半时间, 进而同步器对于液压系统的压力和持续时间要求都会降低, 液压系统以提供较低的功率便可实现同步器换挡的功能。

(2) 同步器的预挂挡

如图3所示, 奇数档由离合器1控制, 偶数档和R档由离合器2控制, 当传递动力的档位为1档时, 2档同步器已经提前与2档齿轮结合, 这就使得由1档向2档的切换只需要两个离合器实现切换就行, 实现其他档位的切换也与之类似, 同步器的预挂挡可以大大的减小换档的时间, 同时也会减少长时间离合器的滑摩所带来的效率损失。

3.2.3 含平衡腔的双离合器

双离合器在变速箱中属于高速旋转件, 其中所有的油腔为旋转油腔, 当双离合器高速旋转, 油腔中的油液跟着旋转, 便产生了很大的离心压力。

由于离心压力的存在, 在离合器分离之时, 会阻碍离合器分离, 由于离心压力, 使未接合的离合器产生空转摩擦阻力, 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增高, 其空转摩擦阻力会很大, 使得变速器功率损失会很大。

DCT中的双离合器为解决离心压力所带来的影响, 在双离合器内外工作油腔的对应一侧设置了内外离合器平衡油腔, 使内外离合器活塞两侧都设有油腔, 当离合器高速旋转时, 两侧油腔产生的离心压力作用在活塞上的力相互平衡, 有效地消除离心压力所带来的功率损失。

3.2.4 直接式润滑

以往的MT变速箱对于齿轮副的润滑采用的飞溅润滑, 飞溅式润滑就需要变速箱本身具有一个较高的油面, 在齿轮的旋转过程中, 油液被旋转的齿轮副搅动, 慢慢地带到各档位的啮合齿轮副;

而DCT对于啮合的齿轮副采用了直接式的强制性润滑, 而强制性润滑则不需要较高的油面, 啮合的齿轮副采用经过冷却之后的油进行强制性润滑。

直接式强制润滑, 相对于飞溅式润滑具有以下优点:

1) 油液面的降低, 可以防止变速箱齿轮副搅油所带来的动力传递损失, 提高变速箱齿轮副的传递效率;

2) 油液面的降低, 可以防止齿轮副搅油所带来的大量气泡, 而造成对液压系统的功率的损失, 和降低对于液压系统带来噪声的影响;

3) 采用的直接式的强制性润滑, 冷却油液是经过过滤, 更清洁的油液在齿轮副进入啮合之前对齿轮副进行润滑和对啮合齿面产生的颗粒进行, 防止齿轮表面产生异常损坏, 使齿轮副的啮合更加平稳, 提高了齿轮副的寿命, 间接的提高了齿轮副的传递效率。

3.2.5 油泵的选择

自动变速箱的油泵, 一般均由发动机直接和间接驱动, 通过相关试验得出, 在整个自动变速箱的功率损失中, 油泵的功率损失占到总功率损失的13~22%, 由此可以看出设计一个高效的油泵显得异常重要。

在自动变速箱使用最常见的泵为内啮合齿轮泵, 而齿轮型线的不同对油泵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以下为几种型线内啮合齿轮泵总效率对比 (数据来源于2009年汽车工程学会论文集自动变速箱油泵选型分析)

通过以上对比, 多齿差的摆线泵具有更高的效率, 可以降低功率的损失, 现在越来越多的自动变速箱油泵选择多齿差的摆线泵。例如GM 6AT, VW DQ250均采用了多齿差的摆线泵。

3.2.6 换挡规律

图10为不同模式下的换档规律, 实线代表为经济模式下的换档规律, 虚线代表运动模式下的换档规律。图11为某装有DCT的整车在60km/h, 90km/h和在不同模式 (运动模式和经济模式) 下的油耗实测曲线。在60km/h的等速模式下, 经济模式下的油耗仅为运动模式下的2/3。

为了满足顾客对于整车不同的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配备自动变速箱的车辆拥有了两种换挡模式, 一种为运动模式, 使得整车在比较高的车速下完成换挡, 满足顾客的驾驶需求, 第二种模式为经济模式, 使得发动机在低燃油消耗区工作, 降低整车燃油消耗。

3.2.7 降低系统能量的损失

为了提高整机的效率, 通过以下方式降低系统能量的损耗

1) 通过在3.2.2中提及的使用伺服式同步器, 对换挡力要求的降低, 我们可以同时降低液压系统的控制压力, 控制压力降低的同时, 液压系统内部的泄漏也会随之减小, 进而减小液压控制系统的功率损耗。

2) 油泵为满足变速箱在低转速区域的需求, 就必须设计一个大排量的油泵, 而随着发动机转速的提高, 在高转速区域下, 油泵会输出一个较大的流量, 造成一个功率的浪费,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在一部分变速箱上开始采用一个变量泵, 通过调节油泵泵油装置, 在低转速工况下, 油泵有一个大的排量, 随着转速的提高和系统的要求, 油泵的排量会随之变化。降低不必要的功率损失。

3) 为提高变速箱的工作效率, 就必须使得变速箱油在最优的工作温度下进行, 在变速箱系统中设置热交换器, 当变速箱油温过低时, 引入发动机热循环中的水, 加热变速箱油, 当变速箱油温过高时, 引入发动机循环水, 降低变速箱油温。

4、结束语

本文以DCT产品的开发为研究对象, 从档位选择及速比的定义, 再到同步器, 油泵的选择, 以及双离合器及润滑系统的优化, 换挡规律的选择, 介绍了在湿式DCT在开发过程中, 为使得发动机在最佳燃油区域工作及降低变速箱在传递功率过程中的损失而采取的种种举措, 最终实现了降低整车油耗和排放的目的。

摘要:随着石油能源的枯竭和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于汽车的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 而变速箱是汽车传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整车的燃油消耗及排放有着很大的影响。文章以湿式DCT设计, 从速比范围的选择, 同步器的选择和控制, 油泵的选择和应用, 离合器的优化, 润滑系统的优化等几个方面, 介绍了在DCT设计开发过程中, 为实现节能减排, 所做的措施。

关键词:DCT,效率,燃油消耗

参考文献

[1]黄宗益等.现代轿车自动变速器原理和设计[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中华等.自动变速箱油泵选型分析[J]汽车工程学会论文集2009:1245-1249.

[3]日本自动车技术会编.汽车工程手册, 动力传动系统设计篇:243-244.

建筑设计方面 篇11

【关键词】居住建筑方面;人居环境;标准;作用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1.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

(1)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2)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3)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2. 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

(1)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

(2)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

(3)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

(4)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3. 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3.1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内容。

3.2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4.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4.1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

4.2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

4.3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5. 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5.1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

5.2无庸置疑,建筑师在推广设计建设健康型住宅及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的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探索问题。

赤泥在建筑材料方面的综合利用 篇12

1 赤泥的生产方法

赤泥生产方法主要有3种,即:烧结法、拜耳法和联合法。

拜尔法是直接以苛性钠溶液处理铝土矿,使矿石中氧化铝生成铝酸钠,而矿石中的二氧化硅则成为不溶性残渣—赤泥,与铝酸钠溶液分离。

烧结法是将矿石、碱粉、石灰石混合配料,先进行高温烧结,再用稀碱液溶出烧结块—熟料,使铝酸钠进入溶液与赤泥分离。

一般来说,拜尔法具有流程简单,产品质量高,生产成本较低的优点。但处理低品位矿石时其优越性较差,而且还要消耗价格昂贵的苛性碱。烧结法的优点是可以处理品位较低矿石,而且只消耗价格便宜的碳酸钠,但流程复杂,投资较大,产品氧化铝质量较差,成本较高。因此含硅很低的优质铝土矿就采用拜尔法,含硅高,铝比较低的铝矿石,一般采用烧结法。

综合两种方法的优点,将两种方法联合起来使用,这样就产生了联合法。联合法又分为串联、并联、混联法。并联法是用拜尔法处理高品位矿,烧结法处理低品位矿;串联法中烧结法只处理拜尔法赤泥;将拜尔法赤泥同时配一些低品位矿石可改善大窑的操作,这种将串联和并联结合起来的方法叫做混联法。

2 赤泥的物理化学矿物组成

2.1 物理性质

赤泥呈灰色和暗红色粉状物,颜色会随含铁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是一种具有较大的内表面积的多孔结构,主要由结构—凝聚体、结构—集粒体、结构—团聚体三级结构构成,三者之间形成了凝聚体空隙、集粒体空隙、团聚体空隙[13]。

赤泥属高压缩性、低抗剪强度废渣。其比重2.84~2.87 kg/m3;含水量86.01%~89.97%;持水量79.03%~93.23%;饱和度94.4%~99.1%;直径为0.075~0.005 mm的粒组,含量在90%左右;塑性指数17.0~30.0;比表面积64.09~186.9 m2/g;空隙比2.53~2.95;容重0.8~1.0;熔点1 200~1 250 ℃。其高持水量是造成赤泥堆放多年仍能不团结,呈软塑—流塑淤泥质状态的主要原因。赤泥虽然持水量高,但干燥失水后不发生收缩,同时也没有膨胀性。

2.2 化学成分

赤泥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主要取决于铝土矿的成分、 生产氧化铝的方法和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物质成分等。一般说来,联合法和烧结法所产赤泥的成分大致相同,而与这两种赤泥相比,拜耳法赤泥氧化铁及氧化铝含量高,碱含量及氧化钙含量低[3]。不同生产方式生产的赤泥化学成分见表1。

2.3 矿物组成

赤泥中含有的矿物主要来源于熟料高温反应形成的不溶性矿物和溶出过程水化、水解产生的衍生物、水合物以及二次副反应形成的新生矿物[15]。其主要矿物一般有方解石、赤铁矿、针铁矿、β-硅酸二钙等硅酸盐和硅铝酸盐以及原矿中没反应的矿物。赤泥的物相也随产地和生产工艺的不同而变化。

3 赤泥的应用

3.1 赤泥在水泥方面的应用

1)用作生料

赵宏伟[16]等人以赤泥、石灰石、矾土为原料,在1 300 ℃条件下成功烧制出满足P·O 42.5强度要求的硫铝酸盐水泥,并测其水泥净浆1 d、3 d、28 d龄期的抗压强度分别为42 MPa、50 MPa、65 MPa,抗折强度分别为8.0 MPa、8.5 MPa、12.5 MPa。

Tsakiridis P E[5]等人研究了普通水泥生料和掺加3.5%赤泥水泥生料烧成水泥的性能:在1 450 ℃下烧成,对两种水泥进行了化学分析和微观分析表明赤泥的掺加对水泥微观结构无影响。赤泥的掺加对水泥的易磨性、水泥凝结时间、抗压强度和膨胀性无不利影响。

2)用作掺合料

张娜[6]等人研究利用赤泥、煤矸石取代水泥生料高达50%制备出了赤泥-煤矸石胶凝材料。其中赤泥、煤矸石以3∶2比例,拌合后在600 ℃煅烧2 h。以XRD、FTIR、27Al MAS-NMR和SEM观测结果表明此胶凝材料的强度主要由钙矾石和无定形C-S-H凝胶提供,其中钙矾石和C-S-H提供了主要强度。夏云倩[17]等人采用赤泥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石膏做为激发剂,经过热处理后与少量熟料混合制作成胶凝材料。结果表明赤泥和粉煤灰混合经过热激发能提高相互的活性,具有很强的胶凝性;试块的抗压强度随减水剂加入量的增大出现明显的下降。

Senff L[18]等人研究了赤泥对砂浆的流变性能和硬化后性能的影响发现,赤泥的掺入降低了砂浆的流变性能,但增大了扭矩。当赤泥掺量高于20%后,砂浆水化热开始降低。随着赤泥含量的增加,硬化后砂浆吸水率增加、力学性能降低。

3)碱激发矿渣水泥

潘志华[7]等人以矿渣与赤泥质量比为70∶30,掺加14%的固体碱性激发剂,成功制备出了具有正常凝结时间、良好的体积稳定性和高强度的碱矿渣—赤泥水泥。通过MIP和SEM观察发现碱矿渣—赤泥水泥凝结后较普通硅酸盐水泥密实程度更高,具有较低的气孔率,大孔较少,适当小孔较多。岳云龙[19]等人研究赤泥对碱矿渣水泥的影响时指出:在掺入3%硅酸钠做激发剂碱矿渣水泥中掺加赤泥小于10%时,强度降低不大;10%~20%强度降低较多;但超过20%后,强度降低趋势减小。并以赤泥含量达30%的赤泥—碱矿渣水泥成功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免烧砖和轻质隔墙板。

3.2 赤泥在混凝土方面的应用

颜祖兴[20]等人研究赤泥混凝土时发现,当赤泥代替水泥用量少于1/3时,成型的混凝土抗折强度与普通水泥混凝土强度相当,特别是龄期较长时,结果更为接近。但大于1/3时,强度有较明显降低,所以推荐赤泥掺代水泥量1/5~1/4。刘春,尹国勋[8]等人研究发现当赤泥代替水泥用量为15%左右时,其抗折强度与普通水泥混凝土强度相当,抗压强度也能达到设计要求。但替代量超过20%时,强度明显降低。

美国和日本用赤泥制成球形颗粒然后加热到1 200~1 316 ℃制成人造密实骨料,发现用此密实骨料成型出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比以河卵石为骨料的混凝土要高出许多,日本学者对其强度值作了系统的研究[21]。

3.3 赤泥在道路基层方面的应用

梁旭,梁乃兴等[22]通过水泥赤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固化机理等性能的试验,对水泥赤泥级配碎石混合料应用于道路基层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发现适当的赤泥掺量有利于改善混合料在冻融条件下的性能和提高其弹性模量,结果确定混合料中赤泥的最佳掺量为10%~16%。

前苏联巴普洛达尔州[21]工程技术人员在应用铝土矿渣(赤泥)铺筑了路面基层。试验路段用15 cm的铝土矿渣(赤泥)基层代替碎石基层,其它结构层不变。路段目测没有发现任何路面缺陷,从基层取样试验证明,抗压强度为1~1.5 MPa。全苏道路研究所哈萨克分所还进行了应用赤泥粘结料的研究,结果发现添加磷石膏的赤泥粘结料3个月硬化后抗压强度为25.2~33.5 MPa。同时,将赤泥磨成粉能大大提高其液压活性(强度达到10~20 MPa),从而更有效地利用铝土矿渣。

3.4 赤泥在陶瓷方面的应用

蒋述兴[9]等人利用广西平果铝厂的拜耳法赤泥、石英砂和高岭土经压制成型,成功制备出建筑陶瓷,指出赤泥陶瓷的抗压强度随赤泥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赤泥含量为30%~40%时强度最高。并提出赤泥陶瓷的最佳配方范围为赤泥30%~40%,石英砂30%~50%,其余为高岭土。徐晓虹[23]等人利用赤泥、粉煤灰、煤矸石、劣质粘土为主要原料,加入其他助剂,成功制备出高性能的可用于污水处理的陶瓷滤球,滤球气孔率高于55%、压碎力为0.779 kN。

吴建峰[10]等人利用总掺量为60%的烧结法赤泥和拜耳法赤泥成功制备出具有较高的抗压和抗折强度及较低导热系数的保温陶瓷砖,并得出在两种赤泥掺量分别为24%和36%时,样品抗压强度为53.84 MPa,抗折强度为14.97 MPa,导热系数为0.88 W/(m·K)。

3.5 赤泥在微晶玻璃方面的应用

张亚涛等人[11]对赤泥的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成功运用熔融法制备出赤泥含量60%的优质微晶玻璃,其最佳热处理制度为:核化温度720~750 ℃,保温1 h;晶化温度820~1 020 ℃,保温2 h。样品的体积密度为2.78 g/cm3、显微硬度达694.5 Hv、弯曲强度达123.98 MPa、耐碱性能为0.01。杨家宽[12]等成功制备出了赤泥和粉煤灰含量达85%的微晶玻璃,采用DTA和XRD测试表明结晶相主要为钙铝黄长石(Ca2Al2SiO7)和辉石(Ca(Fe,Mg)Si2O6),结晶温度由850 ℃到1 100 ℃时,辉石向钙铝黄长石转化。并提出最佳热处理工艺为核化温度 697 ℃,保温2 h,晶化温度约为 950 ℃,保温 2 h。

Erol E[24]等人采用粉煤灰、赤泥和硅灰制备出了烧结微晶玻璃,采用SEM和XRD测试表明,烧结微晶玻璃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玻璃组成、晶粒大小、粘合剂的添加以及烧成温度。并指出粘合剂的添加能改善烧结微晶玻璃的微观结构,提高其硬度和各项物理性能。

4 结 语

上一篇:惰性淋巴瘤的免疫治疗下一篇:英语自主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