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设计

2024-08-23

传统建筑设计(精选12篇)

传统建筑设计 篇1

摘要:在全球建筑融通的时代背景下,认识传统、理解传统、发扬传统是当下建筑师努力实践的方向,但多数建筑师对传统、文脉的理解与认识是片段的、破碎的。本文试图对建筑传统、建筑文脉、建筑民族性话题再思考,引起重视以便在建筑创作中得以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传统,建筑文脉,民族性

2011年12月18日,第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由学术召集人香港大学建筑系助教授朱涛邀请了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8位建筑师、学者、作家围绕“传统与我们”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当下谈论“传统与我们”?正如会议学术召集人朱涛所说的:“是因为,传统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失去对传统的清醒认识,其实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对自己当下生活的清醒认识。”

很多传统明明在持续地对我们施加影响,但我们却缺少反思它们的能力;很多传统明明早已失效,但我们仍热衷于对它们高谈阔论。我们太轻易地放弃大量民间鲜活的传统弃,过于习惯地顺从官方和流行话语,将传统抽象化,夸张装扮成令人目眩神迷的文化奇观,或贬值为媚俗的商业符号。这种种趋势都显示出人们对传统的蒙昧认识。面对当下浮躁的建筑设计市场和支离破碎的传统建筑,建筑师应该对建筑传统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1. 认识建筑传统

传统是指历史相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是基于人们对生活的共同认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其内在含义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1]

从对传统继承的方法角度而论,可以有硬传统、软传统之分,即“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所谓“传统建筑”,指的是那些建筑主体之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各种建筑文化成果,是一些“死”了的物,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木构架结构、须弥座、大屋顶、彩画等,这些都属于硬传统。对于“传统建筑”,我们可以有各种的理解。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表扬或否定它。而“建筑传统”指的是内在于建筑主体之中,支配其行为观念的一种力量。它是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生计方式等。“建筑传统”是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而新陈代谢,通过不断的积累和沉淀的建筑传统建筑文化。传统是不可切断的,关键是如何有机结合新的时代精神。[2]

无论中国和外国的建筑文化,只要它能满足现代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求,都可以学习和发扬。这种需要是否正当合理,要根据社会自身是否健康。建筑形式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面貌,在每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建筑形式与内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有继承、发展和创新。虽然传统建筑一脉相承,但各具地域特征,受民俗文化、气候条件、地理地质及当地材料的影响。

可以说,建筑传统是各时代人们所创造的建筑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洪流。它在历史上有时奔腾向前,有时平静地流淌,有时出现落差甚至逆流,这取决于历史河床所呈现的“地形”——即社会环境和人的素质。过去传统“流”得好与不好,已成为历史。传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将怎样流下去,自然取决于我们为其开辟了怎样的河床,并注入了怎样的新流。

“传统建筑”在本质上是静态的,正如陈列室中的展品,仅是一种符号,当下建筑创作活动不是要复古这种历史符号。“建筑传统”是动态的,它与时代和民族的前进是同步的;是我们时刻能够感觉到的一种神圣、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原有的遗产上面增添一点属于我们这个时代和自己灵魂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在纵向历史方面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超越;二是在横向上与整个时代建筑文化的对话。在整个过程,即使失落一些“传统建筑”的内容,可以不必顾及,因为这是完全可以得到重建和补偿的。[2,3]

2. 把握建筑文脉

文脉最早来源于语言学的定义,它的意义是来表达我们所说、所写的语言的内在联系。广义地理解,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说,是指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对话的内在联系。引伸开来,关于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内在关系。

建筑文脉不仅是纵向上的文化传承,更不是形态符号的延续,而应该是纵横交错,前后、左右、上下相关影响因素的综合把握。所谓前后,是指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观的超越;左右是指区域及地块周边的环境因素;上下是指日照、风向、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以往我们强调传统及文化多,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对其生态智慧予以认识与把握。建筑创作,要依据当下的实际情况,如自然与社会因素,寻求一条符合生态原则,适合地区长远发展的途径。我们应该把握住四点:首先,符合自然的限制和约束应该成为建筑创作活动的出发点。其主要考虑气候条件、周围环境、地形和地质因素。二是反映地理资源、经济和技术。依据本地区域条件来积极应对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状况,以此作为建造的规则和程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有时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从生态思想出发,符合当地的条件和系统的原则,因为仍然是目前和将来的建筑发展的方向。三是与生计方式、居住行为相适应,即人们适应的生计和生存态度和改造各种限制手段的途径。区域结构的空间格局应该是一致的,与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能反映当地文化生活的真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和谐。第四,生态、和谐的环境的观。强调人为地创造一种协调和自然环境的适应,不仅是指建筑本身,而且还应包括建筑内外空间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因此,顺应地域自然的限定和制约是建筑文脉的本质内涵。注重社会文化的参与,人们通过自我调整与选择,来最终求得与生态的和谐共存,并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4]

纵观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从早期留学回归的中国建筑师致力追求的传统建筑继承,到解放初期不懈追求的民族形式创新,再到改革开放初期追求的地域特色的现代表达,进而到上世纪90年代追求的地域特色多元突破,再到新世纪的理性创新,透视出一根清晰的脉络:追求中国特色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占据着主流地位,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应该说和深入中国人骨髓内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5]

3. 坚守建筑的民族性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在20世纪历程中有三个主要的民族性格:30年代“西式建筑与民族固有式”的讨论;50年代建筑师们对“新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筑风格”的讨论;80年代关于“现代主义风格与民族本土形式”的讨论。遗憾的是,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每一次讨论都是在孤立的语境中从头开始,没有在有效地吸取前辈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6]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建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所以具有超民族性,即世界性,首先取决于它在当时人类文化发展中所达到的历史高度,即领先性。再就是取决于它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是否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能与现实共鸣,并与其它文化交融的广泛程度。一个低层次的、纯粹自恋式的民族性只能是落后的标志。[7]作为当今世界的文化,如非洲和澳洲的原始部落,除了吸引游客和有限的研究价值外,永远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化所推崇、模仿的对象。

所以,民族性首先应是一种精神、意识、思想高度,站在世界前沿的,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风格和品格。区分民族是否具有世界性,最主要看是否就当代民族命运和根本处境,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以及发展的新图景提出尖锐而深刻的问题,敏捷思考后提出个人独特见解,找到适宜性的正确途径。

现代建筑的创作经历了从多元走向单一、又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过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代建筑先以欧洲、美国为中心,并在二战之后以国际风格波及全世界。到了七八十年代,这种国际风格的单一性就受到质疑和批判,随之出现了多样化和地域化的趋势。在此过程中,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做了较好的探索和尝试,其经验就是按照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来吸取国际经验。

4. 建筑传统的突围

2012年2月28日,王澍荣获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首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是三届中国建筑思想论坛嘉宾之一,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的演讲。王澍的获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建筑师及建筑学生们,让他们更爱建筑学专业、更深刻理解建筑本质、更珍惜建筑传统,也必将引起中国建筑师反思建筑创作的方向,重新寻求对建筑传统的突围。

为什么王澍获奖了?是因为其作品的杰出特性与品质;同时,也因为王澍始终致力于建筑的坚定与责任,这份坚定与责任出自于一种特定文化及区域的归属感。王澍长期致力于重构中国当代建筑的研究和工作,并体现在瓷屋、垂直院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图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图2)、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等一系列作品中。这些作品将当地的、传统的、可回收材料与现代营建技术融合,设计风格独特,很好地诠释了当下建筑创作对建筑传统的把握和挖潜。王澍曾说过:“传统的基本导向是需要向自然去学习。人的生活要有适当的放任,在有一定规律的前提下,能够像花草树木一样自由生长。你若走过乡镇,你会发现房子有多样性,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方言和建筑特色,建筑在变化,差异性很丰富。这是真正的文化。在我看来,传统完全能够与现代同时存在,并不是传统是之前的东西,现代是之后的,后者要取前者而代之,不是这样的。”

传统本来不应该拿出来讨论。如果传统在我们的心里,自然会反映出来;如果没有在心里,那说再多也不会变成你自己的传统。传统不在于外界有没有,而在于我们能否用心体验到。讨论建筑传统,重点是了解建筑文化内涵的精髓,提高文化修养,再试图寻求适当的建筑创作途径和手段。

只有我们对建筑文化内涵有足够的广度与深度的理解,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才能在建筑创作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天,正处于西方强势文明对我国本土文明冲击的大环境下,西方建筑师操控大量中国境内建筑便是一种印证。在此困境中,中国建筑师着力寻求解决办法,试图找到合适的途径,但大多均在不断摸索,但收效甚微。中国建筑创作应该坚守把文化作为持力层,充分肯定地域和民族文化的价值,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趋同,实现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再认识建筑传统的过程,实际也是自我创作反思与精神洗礼的过程,我们希望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口能够找到明灯,拥抱传统并以此作为建筑创作思想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烨.当代建筑中传统元素“形、境、意”的表达[D].山东建筑大学,2010.

[2]王竹范理扬王玲.“后传统”视野下的地域营建体系[J].时代建筑,2008(02):28

[3]王竹王玲.我国建筑创作的“河床”应该拓宽掘深——谈建筑的文化性.建筑学报[J],1989(05).

[4]魏秦王竹.地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框架.新建筑[J],2000(10).

[5]阎波.中国建筑师与地域建筑创作研究[D].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1.

[6]朱涛.传统与现代,传统与我们[J].世界建筑导报,2011(12).

[7]王竹.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地区建筑学解析与建构[J].新建筑,2004(01):46

[8]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基于传统哲学观的中国建筑文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传统建筑设计 篇2

平谷职业学校

马翠华

一、教材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选自高教版《公共艺术》教材(美术篇)第三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按大纲要求为一课时。

本节内容是一节独立的内容,与前后节的内容没有多少联系,但因为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美术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这节课也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学生为机制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全班25人,全是男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课堂参与意识比较强,但是文化基础比较差,没有一点美术基础。根据学生的这种情况,在这节课的所有环节的设计中,我尽量考虑学生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

2、通过赏析,体会中国传统建筑的美感。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2、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五、教学难点;学会鉴赏建筑艺术美的方法

六、教学方法设计:

教法:欣赏法、讲授法、问答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引入,激发兴趣(3分钟)

课件展示图片和问题,教师提问

1、看这五张图片回答问题:故宫、少林寺、颐和园、天坛、长城都各有什么用途?

2、引入:这五种建筑都是我国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建筑,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建筑。

3、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最简单的答案回答问题,4、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新授,板书课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出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来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互动问答,练习巩固(9分钟)

共分两个环节

一、了解中国传统建筑(5分钟)

教师提问:

(1)中国传统建筑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分为几类?

(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礼制建筑、防御建筑、桥塔建筑)(2)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什么结构?(木质结构)

(3)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建筑大多是什么朝代建的?(明清以后)学生默读课文1、2自然段,由一、二、三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问答法 设计意图:

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等方法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真分析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试牛刀:连线练习:(课件展示)(4分钟)长城 宫殿建筑 故宫 园林建筑 承德避暑山庄 防御建筑 少林寺 礼制建筑 雷峰塔 民居建筑 天坛 桥塔建筑 北京四合院 寺庙建筑

由第四组的一个学生到前面讲台完成连线练习,本组可以派一名代表前去协商共同完成

教学方法:练习法 设计意图

运用练习法,学习和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内容,从而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学会赏析(各类著名建筑赏析)

1、教师引领,学会赏析(9分钟)共分两个环节

环节一:视频辅助,共同学习赏析

(一)宫殿建筑(6分钟)

宫和殿原来都是指老百姓可以居住的建筑和大房屋,秦汉以后成为帝王居所中重要建筑的专用名词

播放视频,归纳故宫的建筑特色: ① 建筑布局:中轴对称 ②建筑结构:木结构为主

② 建筑色彩:红色、金色,油漆彩画装饰 学生默读课文,观看视频,了解故宫

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讲解建筑特色(课件展示图片和重点内容)设计意图:

这一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采用播放视频、归纳总结的方法,目的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环节二:教师引领,学习赏析

(二)庙宇建筑(教师简单讲授)(3分钟)

传统的庙宇以道教和佛教为主。分楼阁和塔式建筑。如山西恒山的悬空寺、洛阳的白马寺、山西的关帝庙、晋祠、山东曲阜孔庙、河南嵩山少林寺等。

课件展示庙宇建筑代表:(1)、《少林寺山门》

(2)、《大雁塔》:用来埋葬佛骨藏置佛经、供奉佛像。

学生看课文和课件展示的范例图片,听教师讲解《少林寺山门》和《大雁塔》 设计意图

按照启发性教学原则,这个环节采用讲授法,由教师讲解,目的是提示学生该如何做一名小导游,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2、任务驱动,团结协作,共同分享(15分钟)本环节以我是小导游的身份由学生分组介绍。

(课件展示)

(三)园林建筑

特点: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按性质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宗教园林。

问题: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有什么区别?

(四)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徽州古民居、福建土楼、陕北窑洞、傣族竹楼、侗族鼓楼、藏族碉楼等

问题:土楼外墙为什么要1-2米厚?

(五)礼制建筑: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建筑。包括牌坊、墓碑和陵墓

问题:家族祭祀祖先的宗庙叫什么?

(六)防御建筑: 用于阻挡外敌入侵的建筑。著名的防御建筑:长城、角楼、护城河、箭楼、门楼、吊桥等

问题:长城上的烽火台做什么用的?

(七)桥塔建筑:中国古桥有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四大基本类型 中国的塔有楼阁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问题:平谷的大峡谷里面的桥是什么桥?

五个组每组一个题,抽签选题,由组长组织组员讨论,通过学习课文然后选一个代表来作为导游给大家讲解,一个组员协助。教师和其它学生做为游客可以随意提问,由导游负责解答。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探究式学习法 设计意图:

按照启发性教学原则在介绍、提问、思考、回答的过程中本组合作共同完成本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归纳组织语言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练习检测(7分钟)

完成练习题:(发练习题,当堂完成)

(练习题见附件)教学方法:作业讲评法

设计意图:对课堂内容重点知识掌握情况检测。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从感观上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还要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去进行欣赏,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这些建筑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

教学方法:总结法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课堂总结,目的是再次提示学习本节课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六)反思与提高

通过这次课,我总结了几点体会:

1、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美术基础也很薄弱,但他们学习的兴趣还是很浓厚的,只要方法得当。

2、教师上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教他们如何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的方法。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生怎么去欣赏,如何观察细节、比较分析和联系时代背景去欣赏作品,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通过我是小导游环节的练习,学生们进步很大。

3、全课很好的体现了新大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实现了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

一、分类:七类

二、结构:大多为木质结构

三、建筑朝代:明清以后 本节课结束。

中国传统建筑课堂练习题

一、填空:

1、中国传统建筑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2、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为 质结构

3、现存绝大部分传统建筑都是(朝代)以后建造的。

4、故宫采用 的布局方式。

5、中国园林建筑按照 的思想,虽由人作。

二、单项选择题

1、赵州桥是。南京长江大桥是。A 梁桥 B 拱桥 C 浮桥 D索桥

2、大雁塔是,妙应寺是

A 楼阁塔 B 喇嘛塔 C 密檐式塔 D 金刚宝座塔

3、颐和园是,苏州园林是,大明寺是。A 私家园林 B 皇家园林 C 宗教园林

4、下列 是礼制建筑 A 牌楼 B 孔庙 C 佛塔

5、天坛是,长城是,赵州桥是。A 桥塔建筑 B 防御建筑 C礼制建筑

传统建筑设计 篇3

关键词:强化;建筑设计;创新

1、引语

建筑学是一门覆盖了文化、艺术、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的学科,因此,它被西方学者奉为艺术之母。建筑没计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除了体现建筑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应具备欣赏性.科技性.环保性等特点,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许多的优秀建筑设计都源于创新。

2、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的区别

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建筑艺术更是我们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偏重于技术,而现代建筑设计则面向功能化,环保化,科技化等多方面发展,将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也注重设计过程的管理,所以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还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也就是要创造条件,使人与自然协调,科技与人文共同进步。为此,建筑设计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视建筑设计为一个系统的工程,从整体中把握,满足人在使用和功能上的要求,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工作和生活的环境。

在传统的设计中,大多是按照原有的经验操作,模仿已有的建筑模式进行效仿。而现代建筑设计则是要求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分析人们的心理.生存需求及创造性的发挥相互结合,并贯穿开发的全过程,从市场需求到可行性进行研究,从具体施工到工艺修改等等多方面的工作。

3、建筑设计创新的涵义

与传统的设计思维相比,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更加强调创新方法的应用和首创性。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功能创新

建筑功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包含着设计必须考虑的所有因素,不仅是实用的.技术的,经济的因素,而且也包含心理的。感情的.美学的和精神的因素,它形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有机的整体,功能的内部构成和复杂程序,以及通过感性,感觉和精神对它作出的实际解释.是随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变化的,它可以说是建筑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索,是社会生活方式的最持久的反映,建筑的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因而人们对建筑功能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建筑的发展和新建筑类型的产生.建筑功能创新足指人们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为了使建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应用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以下为建筑创新设计概念图。

3.2建筑技术创新

建筑技术创新是人們在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新手段和新方法的活动及其结果,建筑技术创新对建筑设计创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利用不断创新的建筑技术,创造出形态各异的建筑作品,任何一个建筑作品都不能离开建筑技术而单独存在,一个技术上完善的作品,有可能在艺术上效果甚差,但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却没有一个美学观点上公认的杰作,建筑而技术上却不是一个优秀作品的,总之,建筑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创新离不开有效的技术创新的支持.现有建筑技术条件与所提供的可能性决定着建筑设计创新的走势与趋向。建筑技术的创新受到社会经济与文化领域方面的影响。

3.3建筑形态创新

建筑实体形态创新叉包含建筑实体形体创新与建筑实体态势创新,建筑空间形态创新包含建筑空问形体创新与建筑空间态势创新,此外,数量,方位。动静,光线及时空等条件。都是影响辨别建筑形态创新的重要条件因素,现代建筑形态创新更强调以人为本,引入更多的自然元素。

4、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策略

4.1建筑设计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现代化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建筑的外部环境及场所也对建筑设计构思产生积极影响,甚至包括空间因素、建筑形式等难以具体、形象体现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其本质就是将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相结合,体现建筑内在统一与和谐的逻辑规律。因此,现代建筑设计应尊重环境的多样性与整体性,将建筑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并融为一体,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这既是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对环境文理与城市文脉的充分尊重与认同。

4.2建筑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

现代建筑设计趋向于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对美的映照与转换。因此,建筑中的艺术形象应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与视觉表达能力,这样会引起人们对美感的共鸣。在市政建设发展迅速的新建筑中,既包含公众精神、首创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就是建筑的灵魂,承载着人们对新城市、新建筑的美的追求。

建筑的人文趋向是人们心中归属感与认知感的聚焦,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价值与象征意义,也是与人们自豪感相结合的全新美学意向,它们均通过城市现代化建筑反映出来。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尊重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是影响设计整体艺术形象与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能反映建筑设计艺术的特点。

4.3现代建筑的智能发展趋向

现代建筑的智能化就是将智能型计算机、智能保安、多媒体现代通信、环境监控等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此外,通过自动化监控设备,还可将信息资源及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情况与建筑优化组合,让建筑使用者的投资物有所值,既符合信息社会的需要,又能拥有舒适、灵活、高效、便利、安全的建筑空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工作环境及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建筑中,人们能够获得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与通讯手段,其中温度、照度、湿度等可以自动调节,并通过利用自然界的冷、热、光、大气等自动调节室内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创造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4.4应用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不仅适用于信息存储与处理,而且是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建筑技术越来越趋向于人类发展的需要,并在逐步实现人们对生活、工作的各种梦想与蓝图。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实现在家中购物、休闲、学习、工作等。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团体、集群式的合作形式,通过网络连接,实现独立、自由的工作方式,将办公分散在家居中。数字化的住宅除了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带来自由外,还有效地节省了城市的办公建筑占地面积,减少了环境污染,避免了交通阻塞。这一概念的应用受到诸多工作者的欢迎,加之建筑噪声等抗干扰处理的创新设计,数字化技术已成为现代建筑的必然需要。

4.5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随着生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现代建筑也开始趋向于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生态建筑作为一个宏观概念,涉及到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步等多个方面,它不仅限于建筑本身,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同时也可将生态建筑当作一个技术集成体,很多技术问题,如能源优化、中水利用、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这些并不属于建筑专业,但需要建筑师与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共同配合。从技术方案的角度来讲,除需要满足合理规划选址的要求外,还应尽量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减少环境污染,也是现代生态建筑需采取的技术策略。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对节能与耗能资源的比较,加大对生态建设的关注,主要有材料的综合运用、传统技术的革新与新技术的支持等方面。

5、结束语

传统建筑设计 篇4

1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现状分析

现如今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比较密切,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不同国家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方面有着激烈的融合与冲突,尤其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方面,由于各国不同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入我国建筑市场,因此我国现代建筑风格多表现出欧洲风格,而中国风格的建筑市场占据份额降低了许多。传统中国建筑风格在我国建筑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人们越来越钟爱欧式建筑风格,这也跟中国人民盲目跟风国外潮流有关。

现如今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成熟与发展,很多国内建筑设计者、投者以及消费者逐渐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渐发挥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市场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时逐渐加入我国传统建筑理念与元素,不仅有国内建筑设计师,还有国外建筑设计师,都认识到了传统建筑理念与元素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美学与文化内涵。我国传统建筑理念与文化是世界宝贵的财富,因此更多的传统建筑理念与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体现。

2 将传统建筑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华,表现了中华民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以及精神内涵方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我国建筑市场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因此很多中国人都刻意追求国外的文化与美学,这种文化取向心理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与传递方面存在制约问题。很多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与美学要素不仅没有得到应用的传承,还有很多中国人不再重视传统文化精神,这对我国来说是一种悲哀与损失。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理念与文化可以呼吁人们回归传统文化,也利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文化的关键载体就是建筑,建筑可以承载文化、表现文化并反映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精神与文化内涵意义。建筑失去了文化与精神内涵也就失去了灵魂。而传播并继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主要方式就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表现在现代化建筑中,这样在日益加深的国际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国文化也会传递并发扬下去。

3 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融入体现

3.1 传统建筑的人文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体现

我国传统建筑重视建筑、人以及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传统理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而在传统建筑设计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人文观念,我国较多传统建筑都表现出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下我国传统建筑得到了发展与传承,而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理念、元素与文化是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的必然趋势。

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元素以及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仅表现在建筑造型的复古以及简单风格上,还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有的典雅与婉约风格,表现出建筑特殊的淡雅与精致之美。在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现代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还要在融入传统建筑元素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化艺术与时尚的设计技术,并有机融合与联系在一起,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其对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统一和谐的发展下去。现代建筑在设计时要结合优秀传统理念,重视其内涵与手法的学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融入传统建筑理念与元素,可以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手法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风味与文化内涵。

3.2 传统建筑空间设计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体现

现如今能够表现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与风格的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四合院采用独具特色的手法,以围合的建筑形式创造出一种四合的空间范围,这种传统四合院建筑在设计的时候营造了比较独立的空间院落,并且为了保证居住着有更多的个人居住空间,还巧妙的将居住环境与外界环境分离开来。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这种传统四合院建筑成为了我国特色传统建筑的群体,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代表。

受到我国社会当今的发展现状以及时代特征影响,现代建筑设计融入传统建筑空间设计元素,采用L形的设计手法,既可以将现代建筑表现出传统围合的结构形式,为建筑结构创造出比较独具一格的空间范围,这种融合了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建筑不仅具有大气磅礴的气势,还可以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另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还可以融合添加其他传统建筑元素,表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特征。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的院落空间中加入竹林以及雕塑元素,不仅可以强化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还可以为使用者带来比较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发扬并传承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文化。

3.3 传统建筑空间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体现

我国传统文化文化在彰显的时候需要依托于传统建筑符号,建筑与文化是相互影响以及相辅相成的,而我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进一步的带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会表现在建筑设计上。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传承的时候需要通过特定的建筑符号来表示,并传达出传统文化的理念与信息,便于形成文化认同感。不同的建筑符号表达出来的建筑文化信息与理念与不同,并且,传统建筑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会通过视觉效果带给人不一样的思维作用,自然而然的就在脑海中形成了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设计的时候,要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融入到设计中,根据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条件与要求,确定所需要融入的传统建筑符号,并将确定融入的传统建筑符号进行加工以及整理,最后合理的融入并添加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不仅可以给现代建筑带来强烈的文化艺术色彩,还可以充分表现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另外,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体现还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最能够表现出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融入应用例子就是我国河南安阳地区的殷墟博物馆建筑,这个建筑在中间位置的院落墙面上点缀了很多传统式样的花纹,然后并添加印章建筑符号来装饰,这种装饰风格比较朴素并简单,并且搭配比较厚重的殷商文化可以凸显协调性,不仅强化的现代建筑设计的主体,还表现出来我国传统青铜文化的发展,有效传承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3.4 将传统建筑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融入体现

在现代化建筑设计中还要突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就是要传承我国传统可持续发展文化,大力融入绿色文化,打造绿色建筑,突出我国现代化建筑的文化主题,融入最新科技与材料,突破传统的建筑局限性文化,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融入到现代化建筑设计中,从而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根据我国建筑类型与风格的演变发展经验可知,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与元素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有机融合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利用建筑与自然的和谐设计理念,体现出现代建筑的环保性质与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重要的文化财富,因此我们要整合并融合传统建筑文化理念与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促进我国建筑风格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传峰.传统建筑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继承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1):35-36.

[2]陈艺锋.试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运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12):29-31.

[3]张甜.试论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研究[J].四川水泥,2015(4):19-20.

传统建筑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基本概念,了解“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

辩证地看待传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却越来越淡漠,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这些传统过节方式离我们渐行渐远。但韩国却把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中韩两国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与文化传统是不是一回事?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庞朴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三、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完成表格。

1、什么是传统?

2、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什么特征?你能说说你熟悉的传统文化有哪些吗?

3、什么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形成的条件是什么?文化传统具有哪些特征?你能举例说说中国的文化传统吗?

比较对象 含义 特点 举例

传统 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文化 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也就是文化遗产。 时代性

民族性 民族服饰

生活习俗

古典诗文

文化传统 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或者叫共同心理状态。简单说,就是民族精神。 惰性

渐变性 和睦共处

尊老爱幼

团结奋进

四、问题探究。

1、读“传统文化”部分,说说后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细读“文化传统”部分,说说应该如何理解“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3、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谈谈作者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抛弃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五、结合写作背景总结文章主题。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相互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六、拓展延伸--时事论坛。

1、汉服热

今年端午节前,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爱好“汉服”的网民们,发起了一个“穿汉服,过端午”的文化行动;5月,昆明举行“全城搜汉服”活动,并为此进行了一场“汉服选秀”;上海都市中一群崇尚汉文化的年轻人穿上传统汉服,在世纪公园体验了一回传统味十足的端午节;武汉举行汉服成人仪式,516名青年学生身着仿古服装,升国旗、加衣冠、敬师长、敬父母,进行成人宣誓;7月,吉林长春举办了全国首届汉服设计表演大赛,24名选手进入决赛……如今,汉服爱好者遍布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热潮,也成为近来一大社会景观。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2、禁播令

国家广电总局要求自9月1日起,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时-20时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各动画频道在这个时间,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这样做意在提高国产动画荧屏占有率,肃清外来动漫渗入我国的异质文化的影响力,保护传统文化。但禁播令一出,引来批评如潮。对此,你怎么看?

七、课后作业。

传统建筑的再生 篇6

关键词:梁园;传统建筑的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1-0137-02

“建筑再生”,顾名思义就是在不推倒旧建筑的前提下,于其内添加新的元素和内容,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1]本文以佛山梁园刺史家庙建“玻璃屋”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传统建筑,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1梁园概述

佛山梁园始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为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叔侄所建的私家园林组群的总称,闻名遐尔的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一百八十多年过去,一代名园历尽沧桑,虽仅余二十亩,但仍不失昔日风采,现僻为公共专题博物馆及旅游开放点,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刺史家庙,典型的岭南祠堂式建筑,面宽12 m,进深25.6 m,两进三开间,是当年朝廷表彰梁氏先人而赐建,后为家族祭祀先人之场所,见图1。

2刺史家庙建“玻璃屋”的背景

梁园既然是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刺史家庙也就自然地失去原有家族祭祀的“生命”了。梁园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宣传教育等作用。刺史家庙不仅是梁园梁氏家族的“庙”,也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传统建筑的局限,梁园虽为博物馆,却没有一个适应现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展厅,园内大多是岭南传统的“三间两廊”建筑,开间小,采光差、潮湿,根本无法现成的利用或改造为展厅。刺史家庙是园内体量最大,唯一可能改造成中小型展厅的建筑,但其同样具有建筑的室内面积小、光线不佳、潮湿、防盗性能差等缺点。基于以上原因,设计师大胆地赋予这座建筑新的元素和内涵——以玻璃和钢材为主要结构,在祠堂内建起了“玻璃屋”展厅。

3“玻璃屋”的设计原则

刺史家庙是典型的传统岭南式祠堂建筑,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传统手工艺和建筑工艺于一体,本身就是一件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如何使祠堂空间转化为符合现代展示需求的展览空间,是设计的重点所在。

3.1保持原有建筑的完整性

设计者巧妙地在矩形的家庙空间中镶嵌了一个不规则平面的“玻璃盒子”,自成一体地“浮”在家庙空间中,除支撑结构外与古建筑不发生任何直接接触,有效地保证了文物的完整性。整个设计以钢结构为平面基础和竖向骨架,钢材平置原有地面,

墙体和天面的玻璃搭接则避开原建筑的柱和梁架,不需破坏原建筑的地面、墙体和结构等,见图2、图3。

3.2“新”与“旧”对比,交相辉映

玻璃的通透性使得游人仍能毫无障碍地观赏到文物建筑的精美细节。游客站在玻璃屋里看展览,感受到时尚的同时,还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玻璃屋外精美的梁架、木雕、石雕和古朴的石板地面,见图4。

3.3适合现代陈列展览的需求

设计中充分考虑温度、湿度、阳光等问题。玻璃屋整体是可封闭的“建筑”,解决了原建筑因开敞而不能抽湿、恒温的问题;将原建筑的天井和两侧廊用玻璃闭合,增大了室内可展览面积;另外,在设计陈列展览路线时,不但避开了让人头痛的“西斜阳光”,而且还“变废为宝”增加景观,见图5、图6。墙面作为信息的载体在展示空间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新插入的玻璃墙体可作为双面展墙,而原有的青砖墙面也被有效地利用起来,大大地增加了可展出的信息量。

在细节的处理上,设计者采用了传统元素来达到升华空间的效果。“空中鱼池”、木雕、砖雕墙面等设计都是对梁园传统文化背景的全新演绎。

4建筑再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1)建筑再生要注意“新”与“旧”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的气势风貌与老建筑不匹配不行,新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

(2)建筑再生作为一个创造行为时,不只是保存过去,应该是在既有的建筑上,留下今天社会所赋予的时间感,让人们感受时间的流动。

(3)建筑再生实际上是一个充满“变”的过程;不得已的“变”、怀着目的的“变”和不变也得变的“变”,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将“祖宗成法”抛诸脑后,才可能“变”得精彩。

(4)建筑再生切忌生搬硬套。

(5)建筑再生除了要有好的设计和理念外,施工工艺的好坏也是成败的关键。梁园刺史家庙“玻璃屋”就是因为在一些细节的工艺不到位,以致影响整体的景观效果。

5结束语

在传统建筑中大胆引入新建筑符号和元素,对原有建筑是破坏,还是新的诠释,抑或是……,一切均在摸索和尝试中。建筑再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了解,在我国目前还只是起步阶段,许多历史建筑的保留和利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许多有价值的建筑或虽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却仍“养在深闺”,得不到很好地利用,有的甚至因长期空置而荒芜。

Regener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 using the Provincial Governor Liang Garden Home

Temple building, “Glass House” as an example

Ye Weibiao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form around the old city, one has a high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building have been overturned, some because of not being as “conservation units” which were torn down, although some are also classified as "very high historical value, “but because there is no new” vitality "into the local financial burden while being knocked down. In mining,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val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same time, how to make these buildings given new “life” and a local culture, tourism, a source of wealth has become a new topic.

从传统民居看中国现代建筑设计 篇7

与此相比中国的民居少去了帝王的雍容华贵, 更多展现出浓厚地域特色的别致和平实。高瘦的大木结构, 轻巧的屋面, 装饰玲珑的三层小楼, 傍水而建, 在夕阳下迎风轻舞的红色灯笼, 各式的招牌布幌, 袅袅的炊烟……这便是周庄给我最初的印象。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水上石桥飞架, 轻舟穿梭, 明净淡雅的房屋与纵横交错的河道相得益彰, 绍兴淡泊的意境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很乐意在休息日子里去那些质朴而平实的民居寻找生活的真谛与创作的灵感。这些祖先们留下的粉墙黛瓦, 高墙深院, 小桥流水……流露出历史的痕迹散发出地域特有的味道, 让现代人留连往返, 乐此不疲。

作为旅游胜地, 中国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这些中式传统建筑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但是生在现世的我们还可以不视实际的应用斗拱吗, 还具有雕梁画栋精湛的手艺吗?

回答无疑是否定的!那些高大的马头墙, 那些精美的雕刻艺术作为过去时永远地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

《营造法式》的出现, 确实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无疑是我国古代建筑工程中的经典著作, 也是当时世界上关于木构建筑的最先进的典籍。但是至此之后的九百年里, 我们的建筑风格除了承袭还只是承袭。一提到中式装饰风格, 除了中庸的中轴线对称难道还是中轴线对称?不分场合地点的使用上飞檐翘角, 还堂而皇之的说, “我是做的中式传统风格, 是文脉主义建筑……”难道世人非得看到斗拱、大屋顶、菱格窗才能意识到历史吗?我想这应该是中国建筑界的悲哀, 设计界的悲哀。

我们视为尊贵无比的《营造法式》对中国建筑界的统治应该结束了!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否认中国古建筑的价值, 只是我们太在意它了, 弄得自己缩手缩脚, 没有任何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正是因为如此, 在使得“洋设计”在中国筑市场攻城略地, 并且屡屡得手。从上海的浦东国际机场、东方艺术中心, 到北京的鸟巢型国家体育场、国家大剧院、央视大厦, 再到广州体育馆、国际会展中心, 以及即将开建的广州电视观光塔、广州双子塔等等, 无一不是国外建筑设计师的作品。中国已成为“洋设计师”名副其实的试验田了。难道那些“洋设计师”比国人更了解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文化吗?

对我们设计限制的并不是那些未知领域而往往是已占据我们头脑内已知的东西。我们的头脑已被各种条条杠杠所束缚, 内心充斥着熟知的符号和编码, 场景就异化成了符号, 精神就抽象成了编码。建筑设计就需要历史无意识。

历史的宝贵在于它蕴涵的巨大社会、文化、经济价值的不可再生性资源。罗金斯说:“一个建筑的最大荣耀不在于它的石材, 不在于它的金饰。建筑的荣耀出自它铅华洗尽的墙上散发出来的回响、凝视、神秘的共鸣, 不论过去的是与非。”对于她的保护很多的建筑界评论家、设计师都表达了自己的建的。保护永远是和创新同步进行的。

《园治》一书的序言曾写到“古人有百艺皆传之于书, 独无传造园者何?曰:‘园有异宜, 无成法, 不可得而传也。’”中国园林可谓博大精深, 却并没有可依照的法则, 连古人都知道“园有异宜, 无成法”, 更何况我们呢?此外, 美籍华人建筑师—现代主义泰斗—贝聿铭先生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让纯玻璃金字塔和雍容华贵卢浮宫超越时空的进行交流, 让两个不同世纪的建筑在抗衡中浑然一体。他的国家美术馆东馆的落成在世界建筑界也引起轰动, 被普遍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精品。北京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先生探索中国建筑传统继承途径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他反对把中国古代建筑的某些构成部生硬的附加到现代建筑上, 主张寻找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 而不是肤浅的因袭过去的形式。

还有矶崎新的作品表现着东西文化、古今文化的统一与和谐, 有地方性, 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他甚至尝试着将运货车也组合在住宅之中。这都是聪明和讨巧的做法。也很容易一鸣惊人。2001年在东京个人建筑展会上他首次提出"反建筑史才是真正的建筑史"的独特见解。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稳健快速的发展, 而建筑, 作为一门艺术, 它应该而且必须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 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

我们应该提倡设计的原创性!创造性的建筑设计可使事物再现其岁月流逝所失去的东西, 它以一种异化和同化的作用过程, 使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而这正是“场所精神”的本质所在。

设计的本身就是积累与深化的过程, 实现于主观世界的创造性思维向客观世界的物质实体转化。它并不是由人脑凭空产生, 而通过物质基础的保证, 生活经验的积累, 艺术素养的沉淀, 理论总结的升华。建筑, 作为一门艺术, 具有历史性, 美观性。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纯粹艺术的特征就在于她的功能性、实用性。脱离功能限定的“设计”概念, 泛艺术化倾向的“设计”概念, 都是人的欲望和道德相悖而需要协调的内容。这样对“美”的追求不符合建筑装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满足人的这种“欲望之美”的追求不应该作为建筑设计艺术原创性的定位。

建筑最现实的艺术, 而不是高高在上, 让人顶礼膜拜的艺术, 作为生活中与人交流的方式, 植根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 帮助并给人们带来快乐。同时那些少数人的高尚品质无法代表正真意义上的“生活的高品质”。只有当设计普及大多数人, 并让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收益时, 才是达成了正真的高度。在丹麦, 融入大众拥有的设计, 被看成是最崇高的, 设计需要以人为本, 更为完美生活和贴近心灵———这不是什么口号, 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当设计与人息息相通时, 它能让大众感到艺术和文化的气息, 获得善良、真诚以及美好情感的回馈。

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而言, 现在正是一个新的起点:一切充满了不确定、交锋和各种可能。正如矶崎新大师所说“那些未建成的建筑, 非常有意义”。设计师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行业的规范化, 是开展一切的基础。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有意保持独立性, 放下历史意识的包袱, 崇尚自我发展道路, 做自己喜欢的作品, 有自己的见解和洞察力。

摘要:我们视为尊贵无比的《营造法式》对中国建筑界的统治应该结束了!对我们设计限制的并不是那些未知领域而往往是已占据我们头脑内已知的东西。保护永远是和创新同步进行的。建筑, 作为一门艺术, 它应该而且必须走在社会发展的前沿, 作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我们应该提倡设计的原创性!只有当设计普及大多数人, 并让大多数人都能从中收益时, 建筑设计才是达成了正真的高度。

关键词:历史意识,文脉,保护,原创性,独立意识

参考文献

[1]张梦.中国建筑设计“洋风”正劲[J].中国经济, 2006, 2

[2]勒·柯布西埃.走向新建筑[M].陈志华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3]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建工出版社, 1991

[5]沈克宁.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J].世界建筑, 8806期

缅甸传统建筑探讨 篇8

一、缅甸建筑背景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上,其北部和东北部同中国接壤,东部与老挝和泰国毗邻,西部与印度、孟加拉相连,特殊的地理位置是通往亚洲大陆腹地和印度次大陆的锁链,这里是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交错重叠的地方,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频繁的民族迁徙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形成了多样的民族文化。缅甸建筑在历史上受到了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殖民文化和西方现代主义的共同作用,所以建筑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研究表明东南亚地区从来没有形成过一个地域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或者说没有一个以某种居主导地位的文化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原生文化在后来进入东南亚的文化共同作用下呈现多种文化共生的格局(1)。东南亚建筑属于几个中心建筑世界(指中国建筑、印度建筑、伊斯兰建筑和欧洲建筑世界)的边缘建筑世界,而缅甸建筑总体上属于东南亚建筑体系。

二、地理气候造就建筑风格

本土建筑风格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而自发形成的,是长久以来人们改造自然的产物。缅甸传统建筑由于地处赤道热带气候区,常年高温多雨,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特征,当地的建筑顺应自然而变化,同时还受到宗教、经济和建筑技能的影响,缅甸传统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高脚屋为代表的干栏建筑。缅甸气候湿热,雨季来临时经常倾盆大雨,洪水泛滥,建筑楼板经常高出地面数米以躲避雨水、湿气和昆虫的侵害,这样的干栏形式多用于民居建筑中,作为典型的地域性建筑它又具有非常实用的功能效果,缅甸的曼德勒皇宫也部分采用了这种底部架空的建筑形式。

2.开敞的室内空间,平面呈现正方形或长方形;传统建筑的室内空间比较简单,一般是单层或是两层,室内空间开敞便于形成良好的室内空气流通,使室内空气气温下降。

3.屋顶陡峭。当地气候炎热潮湿,在没有空调的时代要保证屋内最大的散热和通风,而檐口较低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遮阳效果,缅甸传统建筑屋顶以重檐坡屋面为主,屋顶高度占据了建筑里面的一半甚至更多,檐口离地面很低,屋檐出挑很大,坡度大的屋顶有利于迅速排去屋顶的雨水,高耸的屋顶还有利于通风散热,使室内干燥凉爽。陡峭坡屋顶成为缅甸传统建筑的典型样式,在缅甸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等级的重要表现手段,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的屋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利用大量的雕刻和装饰材料。由于缅甸盛产优质木材,所以木雕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大量运用于室内和建筑宫殿的装饰中,在缅甸宫殿建筑中还能看到大量的贴金装饰,让宫殿看起来金碧辉煌极其奢华。

5.本土建材。由于地理关系,这里盛产品种丰富的木材,如缅甸的柚木,油性光亮,彩色均一,耐水耐火抵抗蛀虫,是建造房屋最好的材料,所以缅甸传统建筑都是从木构建筑发展起来的。

以上都是古代建筑在技术水平相对低下的社会背景下创造的,它体现了人们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成果,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缅甸传统建筑的形式。

三、缅甸主要宗教建筑类型

缅甸历史上经历了蒲甘、东吁和贡榜三个封建王朝,公元13世纪以前整个东南亚都被传自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所征服。当时蒲甘王朝极力推广上座部佛教,佛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因此研究缅甸传统建筑离不开对其宗教和历史的探讨。1.Stupa窣堵坡与缅式佛塔

Stupa翻译过来为窣堵坡,佛塔,浮屠,它是佛教中宇宙图的暗示和浓缩,在佛教国家以新建窣堵坡的行为甚为兴盛,使其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代表和顶礼膜拜的对象。卒塔婆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台基(Medhi)、覆体(Anda)、平头(Harmika)、竖轴、盖(Chatra)。台基指大地,覆体暗示卵,象征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平头和伞盖是古代的圣树,竖立的伞柱暗示着宇宙无形的轴线,天地万物围绕着这个轴线被组织起来,华盖代表天,是各种统治上天的诸神的象征(2)。东南亚窣堵坡的建筑形式都由这五个部分演化而来,由于时代地域不同它的形式各异,对于窣堵坡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缅甸宗教建筑的类型。

缅甸以“万塔之国”著称,缅式佛塔也是在窣堵坡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最常见的一种我们称为缅式覆钟形,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基座:平面呈方形,立面呈阶梯形,每边有一踏步通向基台;

基台:呈正多边形,一到二层;

覆体:呈现钟形;

塔刹:圆锥形塔刹,顶部一般作花蕾状,形态似缅甸的皇冠(3)。

整个塔座层层扩大,塔身强调水平划分,除覆体外布满水平线条,装饰的重点也由覆体变为基座,这类佛塔的代表是瑞喜宫佛塔(Shwexigo)和仰光金塔。

1.1瑞喜宫佛塔

瑞喜宫佛塔是蒲甘地区最古老的佛塔,也是这一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公元1031年由阿奴律陀王始建,1090年由其子江喜陀王建成,是一座全部用巨石块砌成的佛塔。此塔塔顶与底座都是正方形,塔身呈钟形高34米,整体巍峨壮观。它的建筑风格代表了整个蒲甘时期佛塔的建筑风格,也成为了后世缅甸佛塔建筑的基本样式。

1.2仰光大金塔

缅甸国内最著名的佛塔是建成于雍籍牙王朝(1752—1885)时期的仰光大金塔,此塔是由主塔和64座小塔组成,其中主塔高一百米,整个塔群闪耀着金光,因为每座塔的塔身都贴满了金箔,主塔的塔顶有伞状罩檐,并镶嵌有664颗红宝石,551颗翡翠和443颗金刚石,塔上还悬挂有若干枚金铃和银铃,使得整个塔群富丽堂皇、气势逼人。传说仰光大金塔中有八根释迦牟尼的头发,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佛教信徒来朝圣,古代缅甸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就是与这些寺庙佛塔联系在一起的,早期的绘画以壁画为主,大量的绘画出现在寺庙佛塔的墙壁上。它与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一起,被誉为“东南亚三大古迹”,再加上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印度的泰姬·马哈尔陵,统称为“东方五大奇观”。

2.蒲甘时期与贡榜王朝

自公元11世纪的蒲甘王朝(公元1044年—1287年),这个时期小乘佛教开始在缅甸地区兴盛,信仰的人数渐多,历代君王潜心向佛并投巨资用于各种寺庙的修建,大量的宗教建筑就在这一时期纷纷出现。据统计蒲甘王朝两百多年共修建了九百多所寺庙,五千多座佛塔,蒲甘时期的宗教建筑在缅甸古代史上极具代表性,今天在缅甸依然可以看到当时遗留下来的寺塔群。这一时期的寺庙气势宏伟,大小佛塔形状各异,塔体上装饰有花纹状、莲花、藤状各式雕塑,建筑与雕塑可谓巧夺天工,蒲甘城中著名的佛塔建筑阿难陀寺(Nanada),此寺为一方形建筑,总高五十余公尺。四边均有突出的门厅坐拥六层基坛上的主塔,各层上另林立有同一样式的小塔。寺院的内部除狭小的回廊外,中央为一实心、四面各有一立佛的基柱。佛像作高颧骨、鹰钩鼻状,乃蒲甘王朝中期的典型作品。除此,内外墙壁面布满由釉瓦、红土陶瓦组成的浮雕,内容多为佛传及本生谭,这些华美的构图与入口山形墙上火焰型的图案,都表现了蒲甘寺塔建筑之美。

曼德勒城是贡榜王朝最后建立的都城,也是缅甸皇朝的最后一个首都,缅甸历史上曾有过的多个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著名的古都,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城市由南向北发展。曼德勒的建造布局是收到宗教思想的影响,皇宫位于皇城中心,两边有32个建筑组成恰好是印度神中的32天宫吻合。曼德勒皇宫呈正方形,边长2英里,有四道主门,八道边门,红砖宫墙,高7.9米,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宫内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筑群均为木结构,精雕细刻,宏伟壮丽,金壁辉煌。曼德勒城是贡榜王朝最后建立的都城,也是缅甸皇朝的最后一个首都,缅甸历史上曾有过的多个古都,只有曼德勒的王城被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曼德勒是缅甸的第二大城市,著名的古都,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城市由南向北发展。曼德勒的建造布局是收到宗教思想的影响,皇宫位于皇城中心,两边有32个建筑组成恰好是印度神中的32天宫吻合。曼德勒皇宫呈正方形,边长2英里,有四道主门,八道边门,红砖宫墙,高7.9,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宫内有104座大小殿宇,整片建筑群均为木结构,精雕细刻,宏伟壮丽,金壁辉煌。

四、传统建筑的传承与演变

缅甸传统建筑集合了古代优秀的建筑文化,是缅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这样的建筑文脉和地域性特征成了建筑方向的主流。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了适应各类人群物质与生活的需要,传统建筑的传承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采用现代的方法来表达传统建筑的功能,并且在建筑形制上逐渐采用象征与传统符号的方法来表达传统建筑的外部形态特点,使空间与形象都能取得传承和革新。缅甸传统建筑因其特殊的人文、历史和美学价值依然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认真研究分析地区的气候条件、人文背景、因地制宜学习传统建筑的顺应自然我们就能够创造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莫海量.王权的印记——东南亚宫殿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P7

[2].谢小英.神灵的故事——东南亚宗教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P34

[3].王晓帆博士毕业论文.中国西南边境及相关地区南传上座部佛塔研究.同济大学.2006

传统建筑设计 篇9

一、民国建筑的历史及现状

从民国建筑遗存来看,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突破了封建社会枷锁下的迟缓发展与西方建筑隔膜的状态, 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中国建筑已纳入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圈, 呈现整体性的变革和全方位的转型, 出现了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且以新建筑体系活动为主、旧建筑活动为辅的局面。

在新建筑体系中, 近代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得以运用, 新技术体系和相应的施工队伍也应运而生, 在此基础上, 一批新建筑被适时地披上了“中国装”。在旧建筑活动中, 诸如沿海侨乡的住宅、祠堂和遍布各地的“洋式店面”等民间建筑, 虽然摆脱传统的技术体系和空间格局, 基本上仍保持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风格和乡土特色, 但却局部地运用了近代新材料和装饰。由此可见, 处于传统转型初始期的绝大多数民国建筑, 真正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大融合, “传统复兴”式建筑已成为当时相当流行的一股建筑思潮, 它们中代表性的精品、佳作积淀着极为丰富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地域的、科学的、情感的信息, 为近代中国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应予以妥善保护的建筑遗产!

然而, 我们对这座规模宏大的中国近代“建筑博物馆”的保护究竟如何呢?诚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 中国的民国建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多数中西建筑风格的完美结合, 或被近代建筑新材料改造得面目全非, 或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而得不到很好的保护, 以至于被人为破坏得体无完肤, 它们恳待得到人们的重视, 进一步了解这部分珍贵遗产, 保护和发展“多元一体”的城市建筑文化, 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传统复兴”式建筑的主要特征

首先, 必须要对“传统复兴”作出合理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的“传统复兴”, 是指渗透“中国本位”的文化方针, 并在这一思想支配下极力提倡“中国固有形式”, 即便是采用西方形式, “外部仍须具有中国之点缀”, 亦即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简而言之, 就是“中国固有形式”下的“中西合璧”, 就是在满足新功能、新结构之条件下摸索中国风格。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 中国近代出现了两类形态的中西交汇建筑形式:一是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 二是外来的新体系建筑的“本土化”。前者主要出现在沿海侨乡的住宅、祠堂和遍布各地的“洋式店面”等民间建筑中, 大多数是由民间匠师自发形成, 大体上停留于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中生硬地掺和洋式的门面、柱式和细部装饰。这是传统住宅为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 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 如里弄住宅、居住大院、竹筒屋、铺屋和侨乡住宅等等, 这些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 院内木构外廊采用中国式的廊柱、木栏杆、楣子, 但沿街立面则仿西式建筑构图, 细部装饰混杂中西式图样和中国民俗图样, 在门、百叶窗、栏杆、楼梯等部位均开始采用洋式, 这可以说是适应近代城市下层住户需要, 通过中国工匠的建造而形成的一种中西结合的、高密度、低标准的住宅形式。梁思成先生曾经指出:“现在中国各处‘洋化’过的中国旧房子, 竟有许多将洋式的短处, 来替代中国式的长处, 成了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2]指的就是这类建筑。因这类建筑缺乏生命, 所以流传一时后多趋于淘汰。后者则代表中国近代“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从现有资料看, 这股潮流先由外国建筑师发端, 后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文化的碰撞中做了种种设计探索, 无论大型行政建筑、大型纪念性建筑、商业建筑、教会建筑等等, 都明显呈现出中西兼容的特点, 这也就是“传统复兴”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然而, 这股传统复兴潮流, 在“中国式”的处理上差别又很大, 中西兼容的特点呈现多样化形式。

三、传统复兴式建筑的设计模式

1.“宫殿式”建筑。

“宫殿式”建筑极力保持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 保持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细部装饰, 以南京的国民党党史史料陈列馆为代表。史料陈列馆是三层楼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层开小窗, 外观做台基处理, 内设办公室、会议室、史料库房;二三层为陈列室, 外观呈开间周围廊重檐歇山顶形象, 只是将重檐略为升高, 开设玻璃窗以满足三层陈列室的采光, 整个建筑仍保持颇为完整的古典建筑的程式化形象。

2.“混合式”建筑。

“混合式”建筑则突破中国古典建筑的体量权衡和整体轮廓, 外观呈现洋式的基本体量与大屋顶等能表达中国式特征。董大酉设计的上海市图书馆、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祭堂可以归入这一类。中山陵祭堂跳出了传统陵墓、隆恩殿的通用形式, 四角堡垒式的石墙墩, 披檐的三开间门廊, 三个拱形券门, 蓝色玻璃瓦歇山顶, 既似重檐歇山顶, 又不是重檐歇山顶, 成为这类建筑的一个特例。

3.“以装饰特征的现代式”建筑。

“以装饰特征的现代式”建筑则是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 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 南京的中央医院、国民大会堂以及外交部办公楼等都是这方面的著名实例。由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外交部办公楼, 当时是以经济、实用又具有中国固有形式的特点, 该建筑为平屋顶混合结构, 中部四层, 两翼三层, 外加半地下一层。平面呈丁字形, 两翼稍微凸出, 前部为办公房, 后部为迎宾房。外观以半地下层作为勒脚层, 墙身贴褐色面砖, 入口突出较大的门廊, 基本上是西方近代式构图。中国式装饰主要表现在檐部的简化斗拱、顶层的窗间墙饰纹和门廊柱头点缀的霸王拳雕饰, 是典型的“以装饰特征的现代式”的建筑。

不难看出, 中国近代传统复兴所采用的三种形态与西方历史主义的“三部曲”如出一辙, 这种创作是中国建筑在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为探索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预演, 这段成功的和失败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其创作成果也是值得珍惜的!

四、“传统复兴”思潮由中国建筑师导向高潮

事实上, 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以美国建筑师墨菲 (H.K.Murphy) 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建筑师便以兴办教会学校的形式开启了“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先河。他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先进的建筑理论和技术相结合, 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一批被称为“中国古典复兴式”风格的建筑。北京的燕京大学、协和医科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 (1920) ;此外, 他还设计了美国花旗银行在汉口、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沈阳的六间分行等西式商业办公建筑。墨菲对“传统复兴”建筑的探索及贡献, 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一批建筑师。上述这些设计的建筑都是中西交汇的“中国式”风格, 这类建筑往往追求宫殿式的整体形象, 但功能、结构是全新的, 室内设备是先进的, 有冷热自来水、水厕、浴盆、饮水喷头、电灯、电风扇、电炉、暖气等, 这样的规划、设计当时被认为体现了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与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的结合, 体现了“中道西器”这一主流思潮。墨菲后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建筑顾问”, 对30年代中国建筑师的“传统复兴”建筑创作有很大影响。他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 以及中国建筑师运用西方建筑理论创造新的民族形式建筑, 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

值得注意的是, 在上述公署建筑、文化建筑和包括墨菲所设计的建筑创作中, 外国建筑师虽然引导了中国建筑的发展, 但由中国建筑师为主体设计的“传统复兴”建筑, 大部分都出现在1927—1937年的十年间, 成为当时瞩目的传统“复兴建筑”的设计高潮。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现代风格的建筑数量逐渐增多, 规模不断加大, 建筑业达到极其繁荣的程度, 这一时期吸引了一批国外建筑设计师、留洋的中国建筑师以及海外学习建筑专业的留学生, 他们充满着思想澎湃的建筑宏图以及对世界建筑思潮的见解,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现代建筑浪潮, 推进了中国建筑得到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 国内开始兴办建筑学科、事务所和建筑业队伍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新中国建筑教育、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主要骨干。例如赵深、陈植、童寓创办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35年大华大戏院设计者杨廷宝;新都大戏院的李锦沛;基泰工程司梁衍的国际联欢社;自学成才的建筑师卢镛标, 他设计的四明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央信托公司办公楼等;郑枝之设计建成的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馆等著名的建筑师。

应该说这些中国建筑师在这一阶段对中国的建筑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致力于探索中国现代建筑, 在中国城市建筑中掀起了一段波澜。这就为中国“传统复兴”式建筑高潮的到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基础。

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十分复杂, 既有延续下来的旧建筑体系, 亦有形形色色的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 还有为新建筑探索“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既有西方近代又有输入和引进的建筑体系;既有折衷主义建筑的广泛分布也有西方“新建筑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初步展露;既有世界建筑潮流制约下的外籍建筑师的思潮影响, 也有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探索。这100年间中国国土上呈现的建筑风貌, 可以说既是“万国建筑博览”的共时性聚合, 也是“近代化”搭接的历时性浓缩。

正因为内涵如此丰富, 民国建筑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道重要风景线。虽然这批建筑绝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 西式建筑元素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西方物质文明的鲜明写照, 亦是侵略的触目印记, 它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相悖离了, 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 这种总体水平颇高的建筑在近代中国的大量出现, 对处于长期高度封闭的中国建筑体系, 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冲击, 而且这种交流和冲击相对来说是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 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即使在现在看来, 这批建筑的性质和意义也都与原来大相径庭了。

历史长河中, 政治风云是短暂的, 而文化积淀是长久的, 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融合性和吸附性, 这批在中国土地上的异国情调的建筑文化, 经历岁月的积淀, 已经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遗产, 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所交织的复杂矛盾, 也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纪霖.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 1995.

[2]梁思成.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4.

中国传统建筑在现代设计的应用 篇10

世界已进入21世纪,中国的建筑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建设大量的建筑令世人瞩目。有幸参加了“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聆听了许多建筑师的精彩演讲,让我感受到中国台湾及内地的许多建筑师,默默利用自己的职业,做着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许多应用,做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让我们重新梳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让它重新在中国大地上焕发新春。

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学习的方面很多,但主要从规划、建筑本身、建筑精神三方面,来分析一下值得现代建筑学习的地方。

1)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建筑发展的先导,也是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们用几个点来提取,应用到现代的建筑中。

中轴对称法则是中国建筑群的一个基本法则。《考工记》中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商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左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反映了中轴对称的规划方法。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基于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轴发展的建筑形态,成为中国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庙宇建筑,也是山门,左右钟鼓楼,大雄宝殿的中轴上建设,体现寺庙建设的威严。中轴对称也反映到单体建筑,古代绝大部分保留的单体建筑星际是中轴对称。现在许多政府建筑,公共建筑都是这样的例子。

八卦城市:八封城、八封村是中国风水城市的集中体现。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因城市建筑依《周易》八卦图设计而得名“八卦城”。设计呈放射状的4环,64条街路路相通。诸葛八卦村是中国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庄。成都城市的龟型布局,八卦城市只是中国风水建筑选址、建造的缩影。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单体建筑无不透着风水的基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杰地灵的城市,哪怕它地方很小,一代一代总会人才辈出。古都西安,有十三朝建都,开创了中华历史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九朝古都洛阳辈出了层出不穷的名人才士等等。总之,风水讲究“藏风聚气”“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风水”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前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然造园:中国造园从“原始”状态中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开始“囿”由生产、渔猎、农作、游赏和休养等多种功能的一种天然山水园林,发展到人工造园。所以中国造园和大自然脱不了关系。造园技术体现中国士大夫阶层对其自然的态度。园林的各种类型大都效法自然。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和西方造园手法完全不同的风格。现代建筑可从此入手,包括平面格局、建筑形体、大度空间、建筑色彩等。应用到现在的设计中,如北京鸟巢、水立方、中国台北101大厦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继承发展传统建筑。

大院文化:大院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居民建筑的精华,向来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时对山西民居有这样的描述“曲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大院文化也是现代中国建筑师设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2)建筑本身: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我从建筑本身的几点分析,并加以学习。单体构图,中国古代建筑,竖向构图为三段式,其实和欧式建筑相似也是三段式,台基为下段,有柱的墙体为中段,上段是丰富多彩的大屋面。横向构图力求对称。这两种构图在西方古典建筑中运用也非常普遍,不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只有仔细研究每个构图的细节,才能建造带有中国韵味的整体建筑。上海大剧院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充分利用传统的构图,加上对细部的分析,创作了有品味的中国式现代建筑。

大屋顶———屋面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集大成。坡屋顶有单檐和重檐,形式有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和攒尖顶。这种形式也是现代中国建筑应用最多的部位。从现代中的几个实例来看,大屋顶在实际建筑的应用,陕西历史博物馆(张锦秋作品)是现代建筑仿古建筑中应用大屋顶比较成功的案例。置身其中能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之美。杭州火车站、新客站是程泰宁作品,我认为是现代建筑应用坡屋面的精典案例,因为它和建筑本身融为了一体,建筑本身浑然天成。大屋面的现代建筑全国做了很多,北京曾经用大屋顶“夺回古都风貌”。当然这些作品中不乏优秀用品,但大多作品只是一个装饰的帽子,华而不实。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日本传统建筑发源于中国,许多特征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大屋顶就是其中一点。代代木体育馆采用了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张力动感的大型内部空间。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是传统的大屋顶在现代建筑中重新焕发生机。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呈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全称斗拱,是建筑物的柱与屋顶的过渡部分。在明清前是一个结构承重构件,明清时成为一种装饰构件。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它成为一个符号,依然成为中国建筑学会的标志。在现代建筑中应用了这个形象符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总体构思来源于传统建筑构件斗拱的简化抽象,硕大造型,在特定时间、地点展现中国建筑的震撼。

门窗是建筑中的画龙点睛之笔,它不仅关系到采光、通风、密封等功能需求,也关系到线条、色泽等建筑装饰需求,更代表人们的审美情趣及到理想的延伸,心灵的皈依。这里主要讲一下窗棂的样式。传统门窗格式有方形、圆形、椭圆形、木瓜形、花形、扇形、瓢形、壶形等多种多样;窗之棂亦有无数变化,有万字形字系、多角形系、花形系、冰纹系、文字系、雕刻系等。日本专家伊东忠太在其《中国建筑史》中写到“余曾搜集中国窗之格棂种类观之,仅一小地方旅行一二日,已得三百以上之种类。若调查全中国其数当达数于矣”。说明门窗可以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的局部,也应用到中国传统门窗的形式。山西省博物院的立向设计,北京数字出版信息中心的装门面设计,则抽象的借用了传统窗棂的形式。

材料及色彩:中国宋代对建筑材料的选择的基本观点是“五材并举”。李诫《进新修<营造法式>序》中说“五材并用,百堵皆兴。”五材就有包括一切材料的意思。我们只能提取其有中国特色的材料。中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其中以南方的白色马头墙,小青瓦和北方清水砖墙在现代手法上应用最多。色彩在古代中有很严的等级制度,代表皇权的黄色、红色和平民的白色、青色,在现代设计中用到最多。北京奥林中心鸟巢内部,中国红应用的非常好。夜幕降临时,宛如一盏灯笼,无比美丽耀眼。

3)建筑的内在精神,一个民族的建筑就像一个人的个性,与生俱来,一种精神在其中。所以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和发扬,体现民族建筑特色,反对其外形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挖掘内涵,展现中国建筑的内在精神更为重要和迫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歌德)。其实,建筑也是一种凝固的文化。每个民族的传统建筑,展现的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具体外在的体现,往往可触摸到一种文化最深邃的精义。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思想史的一个核心。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天人合一”,最早由宋明理学家张载《正蒙》明确提出,但其思想观念远在远古时期就存在。季羡林先生还说:“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中国古代建筑讲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中国传统的乡村聚落,皇家陵寝及宗教建筑等依山傍水呈现崇尚自然、顺应环境、因地制宜、融入自然。其二,中国建筑又学习自然。前面所讲“道法自然”就是于此,这里不一一赘述。

“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之一。有三层理论:第一,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第二,皆中正,平和。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指人要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其意中国传说在建筑起的作用“中和适度”,以中为据,以和为本的和谐,一种包容大气。中和之美,是介于阳刚与阳柔的一种阴阳中和,刚柔并济之美。建筑大师崔恺作品“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延续了传统建筑的许多特点,但又体现和而不同,包容大气的韵味。

“风水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主要目的是,把凶相的地形改善成吉祥的地形。晋代郭璞最早在《葬书》中定义,“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的思想核心,那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中国传说建筑其风水思想贯穿始终。从紫禁城规划的“三朝五门”到居民的四合大院,从僧侣的道观庙宇到陵寝建筑,无不有风水之道。

参加“回归建筑理性,建筑美丽家园”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感受很深,受益匪浅。我也从几个断面分析了传统建筑,为继承和学习传统文化做一点探求,但怎样在当代建筑中,展现中国特有风格是我们每个建筑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金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A].第15届海峡两岸建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

[2]季羡林.“天人合一”新解[J].传统建筑与文化,1993(1):57-59.

[3]王其享.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浅析中国传统灯具设计 篇11

摘 要 灯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使人类走向了文明,因此,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灯具也就成了人类文明的载体。中国古代灯具以其精巧的工艺和绚丽的色彩令世人瞩目。纵观我国灯具的发展史,犹如打开一个艺术品的巨大宝藏,高度的艺术造诣令人惊叹不已。我国古代灯具因其造型生动,装饰华美,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键词 中国 传统灯具 创新

一、中国古代灯具的设计起源与发展

1.灯具的起源

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对照明的需要。在我国,灯具最早的名称叫“烛”,这与后来的蜡烛并非同一概念而是指简单的火把。早期灯具的形成,要比灯名出现的早据史书记载,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灯这一名称。而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了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上豆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这便是中国古代灯具的雏形。此后的灯具经过青铜文化的洗礼。在造型和装饰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谱写了中国灯具艺术史上辉煌的篇章。

2.传统灯具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灯具艺术的设计特征从简陋粗糙的陶片到珠光宝气的灯饰,从简单的室内照明到繁华的灯市夜景。穿过时光变迁的悠长隧道,我们可以洞察灯具设计发展史上灯具设计艺术独特的表现特征。

3.实用性与科学性

在中国古代灯具设计发展史上,任何一种灯具发明创造的初衷都是为了实用。随着科技发展,科学性在灯具创造中逐步体现出来。青铜立灯坐灯等,造型尺度的科学界定是符合照明功用的。省油灯减少油的过热挥发,走马灯的叶轮旋转等。无不体现了灯具设计中科学技术对实际功用的指导意义。

4.艺术性与观赏性

三维空间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的艺术装饰和象形寓意的审美情趣是灯具艺术个性与观赏性的集中体现。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灯具设计是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完美结合。时光流逝,虽然电光源取代了传统火焰光源,但中国古代灯具并未随着时代变迁退出历史舞台。在当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古代灯具反而以其精美的艺术设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古典的审美风格受到人们的青睐。它们不仅成为了现代家居生活的装饰时尚,而且对当代设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灵感之源。

二、传统灯具的造型及使用方式的演变

1.从灯具材料及形态演化看其发展

全国各地都有历代灯具及其模型的出土和发现。大量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灯具不仅种类繁多,有很强的实用性及时代性,而且许多灯具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展现的便是具有极高审美品味的艺术之灯。这些灯具不仅为我们在研究古代的灯具发展方面提供了可视的实物资料,而且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内涵。

2.宋代以前的灯具发展

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灯具来看,这一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及陶塑的为主体材料的见多。这一时期的灯具造型除个别是多枝灯外,大致可分为人俑型灯和仿用型器形灯两大类。多枝灯(又称树形灯)实物较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平山县中山王陵墓出土的一件十五连枝灯,其形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灯盏错落有致,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情态各异,妙趣横生。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3.两汉时期灯具的发展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工艺有了新发展,对战国和秦代的灯具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除原有的座灯外,又出现了行灯和吊灯。行灯是一种没有底座和立柱,只在灯盘下设三矮足,而在灯盘一侧装有扁片的器形灯,也有人称之为拈灯。拈与行用意相近,都是说它可以在行动中持之照明。吊灯是一种用来悬挂的灯具,以长沙出土的人形吊灯为代表,其由灯盘、“人体”和悬挂三部分组成。两汉时期,铁质灯具的出现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及铁器的普遍运用密不可分。青铜座灯与战国时期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出现了以长信宫灯为代表的一批带烟道的灯具设计。

三、传统灯具设计的文化内涵

设计的核心是人,设计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展开的,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设计需要创造。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讲究和谐共处,因此在自我实现要求上表现得深沉含蓄又强烈突出,反映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内涵更加丰富。

1.“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古人在“仿生”设计方面亦有丰富的贡献,西汉仿“莲花”枝形灯即是明证。西汉有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乃至二十九枝禽兽贴塑陶(西汉)灯结体式,灯体由灯座、灯柱、手盘、灯臂与灯盏组成,其造型婀娜多姿,精致、凝练、概括、简约。而数字的概念在文脉底蕴中,显然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生命、权力、避忌,或是美好向往之光的寄托与讲究。“十五枝灯”、“十二枝灯”、“九枝灯”形态可谓有情态、多层次和多空间的典例。其柱上造型形式宛如蜿蜒盘旋的神龙,一派腾云驾雾之势。

2.精而便,简而裁

“精而便,简而裁”的设汁原则是一种成熟的器物设计审美思想,在汉代灯具设计中反映得最为充分。如人形吊灯,这件铜灯不仅造型奇特,而且设计巧妙。体现勤劳和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造物样式,我国灯具设计形式境界独到、风格高雅、独具民族特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国的灯具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那么作为现代室内空间的设计者,同时灯具作为室内装饰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去了解知道中国传统灯具设计的发展历史,我们更有必要把中国传统灯具装饰融入室内设计中,并延续到我们的现代生活中。因此,对与传统灯具装饰要不断的尝试应用和在尝试中创新,不是简单的应用和创新,而是应该立足于现代审美倾向,立足于现代设计手法,立足于现代社会文化背景,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并且不断地拓展其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不断增强其适应性,使优秀的传统灯具装饰以自然而然的形式和面貌融入到现代生活方式中。

参考文献:

[1]吴少华.古灯千年.北京:百家出版社.2004.

[2]孙建君,高丰.古代灯具.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传统建筑设计 篇12

1 传统建筑设计方式所面临的困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今的建筑正向着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方向发展, 这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采用的是在二维的媒介上对建筑进行三维的设计工作, 并用2D平面三视图图示法对三维建筑进行表示, 此种方式在设计效率、设计表述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足, 并用对于一些内部空间结构复杂的建筑, 采用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容易发生错漏碰缺, 同时结构构件在传统建筑设计表述中容易存在空间定位不准, 对后续施工造成了极大的困局。

现今, 国内的多数建筑设计单位中都没有专业的平台来实现3D绘图和建筑设计。多采用的是CAD与3D软件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建筑设计, 在完成设计的同时还需对建筑效果图进行制作, 浪费时间与经费。

在建筑设计中使用CAD来进行传统的平面二维设计, 设计中所使用的2D线条在禁锢了建筑师空间想象力的同时也使得设计师无法集中精力于建筑设计的本身。在设计时一旦需要对图纸进行修改, 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工作量巨大, 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效果图与平面图之间无法良好的进行衔接, 从而对与客户的沟通造成严重的阻碍。

2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BIM技术相较于CAD技术更注重工程项目的整体性, 使得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各种活动之间不再是分裂开的个体, 而是将各个部分形成一种笼统的有机的结合体。在BIM技术的应用中, 其建筑设计不再是传统的几何绘图, 操作的对象由传统的点、线、面这些简单的几何对象向着墙体、门、窗等建筑构件的方向转变, 在建筑模型的建立过程中, 建立和修改的从原先的无关联的点、线和面等向着一个个建筑构件组成的建筑整体转变。

2.1 BIM技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中, 建筑设计师设计的过程就是创建一个包含所有建筑信息的虚拟建筑模型, 这个新建的虚拟建筑模型以多视角的智能建筑构件为基础, 从而为建筑设计师提供一个完全的3D环境, 在虚拟建筑中, 其所有的建筑构件都是参数化的智能物体, 包含有特殊的建筑构件属性等的综合信息的智能化三维物体。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都在同一个3D模型上进行工作, 建筑设计师、业主方可以轻易的获取准确的房间尺寸和面积, 任何角度的透视, 甚至可以在建筑物中进行虚拟的3D漫游。相较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 BIM技术在设计建筑中的“空间结构”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BIM技术具有先进的造型能力和空间的先验性, 其中, 通过使用BIM技术可以形成一个极强的可视化载体, 从而使得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三维”优势得以实现, 从而使得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使用三维设计来完成对于复杂建筑的空间设计, 通过使用BIM技术可以能够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建筑内部的全方位的3D漫游展示, 极大的降低了以往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要求, 通过良好的空间展示能够完成复杂曲面和抽象的空间位置搭接以及构件位置的空间定位等。

通过使用BIM技术使得设计师们抛弃了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方式, 从而将建筑设计与图纸表述进行了良好的衔接, 从而使得设计师们不必在为如何使用二维图纸来对三维图形进行表达而费尽心思, 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建设形态、结构等方面的探索中, 为更好的促进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在现今建筑设计日益发展的今天, 各种结构复杂、风格迥异、造型奇特, 过去只存在于建设师大脑中的想象通过使用BIM技术都可以加以实现。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鸟巢”主体育场为例, 其外型奇特、结构复杂, 建筑中大量的采用了空间构件, 其外壳的型钢大量的采用曲线型的钢构件, 如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用二维视图表示则非常困难, 图纸量大且复杂, 同时在空间定位、搭接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缺陷, 从而对后续施工带来的困难。通过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就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3D漫游的方式直观的对“鸟巢”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三维模型进行观看, 甚至于可以通过对此模型使用计算机直接对那些异型钢构件的设计要求及尺寸等的数据进行详细的标注, 完成对于建筑设计模型的搭建。

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设计师可以通过使用BIM技术完成对于模型的搭建, 同时可以基于此模型实现三维空间曲面的曲面造型的定位, 可以在曲面中的任意位置上进行切平面、立面、剖引出详图等的操作, 并可以将其转换为二维图纸进行指导施工。方便与施工单位对于一些细节部分的把控。

2.2 BIM技术加强对于流程的控制

通过使用BIM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对于流程的控制能力, 在传统的建筑设计过程中, 对于建筑内部的情况、建设环境等缺乏合理的分析, 因此, 对于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水、室内空气流动情况以及建材等的消耗无法进行合理的计算, 通过使用BIM技术可以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对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能效进行早期的计算、评估, 从而可以为后续施工中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传统的建筑设计在能效评估中需要根据物理模型图和工程图来对建筑的性能进行评估, 在使用BIM技术时, 可以极大的简化工作量, 为建筑的各项分析提供有力的保障, 通过应用BIM平台中的各种软件, 可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采光、通风等进行分析和优化, 并且通过讨论和评判, 有效的拓展建筑设计的思考范围和深度, 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的建筑设计过程中, 通过使用BIM技术对建筑中的日照、采光、热环境等进行模拟分析, 从而对建筑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全方位、各方向的考虑, 促进建筑设计更为高效的进行。

2.3 BIM技术有效的提升各方沟通的效率

建筑设计是一个多工种协调的平台, 做好对于各方信息的反馈是提高建筑设计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关键, 在业主方、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过程中, 业主方与施工单位对于建筑的理解跟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通过应用BIM技术, 可以将业主方、施工单位结合起来, 创建直观的施工过程演示, 从而对工程量进行统计和造价的计算, BIM应用过程中, 在建立建筑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使用BIM工具的信息交换方式, 实现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师之间的信息共享, 方便三者之间就工程项目进行沟通协调。

传统的二维图纸设计时, 从CAD到图纸再到施工这一过程是令各方都十分头疼的问题, BIM技术通过建立起统一的技术标准, 从而使得各种信息能够在各平台、各系统之间方便的流转。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化手段正在日益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 建筑设计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 将信息化引入到建筑设计中, 促进传统建筑设计转型升级是现今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建筑设计业发展的重点。BIM (建筑信息模型) 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应用, 极大的促进了传统二维平面设计的信息化改革, BIM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二维平面建筑设计技术有着极大的进步, 其解决了长期困扰着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空间设计方法、信息交流方面等方面的缺陷, 极大的促进了传统建筑设计的转型升级。

摘要:这些年来, 我国经济处于发展的快车道, 带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 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做好建筑的设计工作对于提高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建筑设计的模式在信息化的影响下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在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的今天, 传统的二维设计方式不仅在效率上还是在开放性上已经无法满足对于建筑设计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中仍采用的是将3D的建设模型转变为2D的三视图, 这一转换过程效率低且对于一些结构、造型较为复杂的建筑无法描述到位, 因此, 做好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对于做好传统建筑设计的转型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BIM技术,传统建筑设计,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欧阳东, 赵媛琳, 等.BIM技术—第二次建筑设计革命[J].建筑技艺, 2014 (05) .

[2]郝雪飞.BIM技术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上一篇:元认知的运用下一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