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传统幸福设计(共4篇)
非传统幸福设计 篇1
中国传统伦理对于幸福观的表达着重于社会生活实际的需要。幸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愿望。
先秦儒家的幸福观是在肯定了个人欲望的基础上对“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追求。“欲”是一种很自然的存在, 是人类存在必有的基础, “饮食男女, 人之大欲存焉。” (《礼记》)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 “欲贵者, 人之同心也。” (《孟子·尽心下》他们都肯定欲的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追求“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性满足之乐。
墨家主张一种功利主义利他幸福观。墨家重功利, 把义、利统一起来, 主张道德评价应与志功联系起来。
道家把幸福看成是效法自然的进程, 认为幸福即返朴归真, 自由和谐的快乐。
董仲舒重视个人以道德理性满足为乐的同时更加强调社会秩序所给予人之幸福的重要性。实质是以恪守纲常道德为手段, 以追求秩序之美为乐的道义论。
宋明时更加强调理性的精神之乐。明清时重新重视幸福的物质维度和感性维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重构了以重欲、贵利、尚私为价值取向的多维度幸福观。
近代社会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形成了趋乐避苦的幸福观。求乐免苦的幸福观以西方的功利主义和快乐论为主, 结合儒家传统的利群思想。
从中国传统伦理对幸福观的阐述可以看出, 幸福观的多元化趋向由来已久, 国人的幸福观虽重视外在的物质利益, 但主流意识更强调主观精神的自我满足。
传统的幸福观和西方的幸福观都包含外界的幸福与内界的幸福之说, 外在的幸福是对社会提供的物质生活与环境的富足与舒适的感受, 而内在的幸福即德性之效果, 是个体主观精神的修养与满足, 是人类心灵对于外界的感受, 能为人类自身操控。内在的幸福比起外界的幸福更易为人们所求得和把握。传统幸福观占主导地位的是对于内在幸福的追寻。
在西方, 研究幸福伦理, 其理论的起点不可不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思想, 对于以科学的方法构建我国幸福伦理学的范畴和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尽管其思想中必然带有时代的、阶级的局限, 但其现实的情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通往幸福之路径的探寻, 对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鲜活的启示意义。奥古斯丁认为热爱人们自己内心的善意时, 是幸福的。幸福生活包含于对真正稳定的善的享受中。同时奥古斯丁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过上幸福生活, 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 取决于他本人的意志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斯宾诺莎认为, 幸福就是德性本身。正是因为我们享有幸福, 所以我们才能够克制自己的情欲。
黑格尔认为, 所谓的福利或幸福, 其实就是人的需要、欲望、倾向、热情、私见、幻想等等的满足。在道德与幸福的关系上, 黑格尔认为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 幸福包括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
费尔巴哈列举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用于说明, 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为了幸福, 自杀和宗教信仰同样是为了追求幸福。
幸福观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着, 但不变的是人们对于幸福的追寻。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 国人又有着什么样的幸福观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质化、享乐化的幸福观。
物质生活是幸福生活的基础, 但不是幸福生活的全部。幸福的生活实现应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 积极主动的追求精神生活价值。那种“有钱就有一切”、“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金钱崇拜与消费主义的幸福观, 带给人民的是短暂的生活享受, 短暂的快乐过后是无尽的金钱追求与消费。身处其中犹如陷入怪圈。但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的多层性依然物质化和消费主义的幸福观提供生存的空间。
2、功利化、实用化的幸福观。市场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之后, 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体物质利益也随之取得了合理性认可。人民忙于对物质的追寻, 把有钱等同幸福, 甚而一部分人对个体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 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支持他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基本信条, 丧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那些认为赚到钱才能“赚”到幸福的人, 经过对金钱的追逐, 突然发觉金钱的追逐并没有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反而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但文化自身强大的惯性使功利主义依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全国政协常委吴江认为, “提升幸福指数, 关键问题时是要让人知道我要往哪儿走?让人知道彼岸, 让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晰的彼岸。这个彼岸不能只是钱, 不能只是物质享受。”说明要过幸福生活, 就应知道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样才能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从社会角度讲, 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生态坏境。其次是要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配好蛋糕。再次是要关注民生, 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外界的幸福不能为个人操控, 人们应把握好个体的人生。从个人角度讲有以下几点:
1、寻求认同感。缺乏归属的现实生活造成了人们内心的迷茫, 对未来缺乏希望。比如那些游走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民工阶层, 对于他们来说, 城市不是自己的家, 而过惯城市生活的这些人又不愿回到乡村, 于是就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迷茫、徘徊在增加痛苦的同时销蚀着群体的幸福感。因此, 在社会的关注下积极寻求社会认同感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之一。
2、生活目标多样化。
把追求经济的成功作为生活主要目标会降低人幸福感。因为一味追求经济目标会消耗大量的精力, 在个人有限的时间里, 就会减少对亲情友情、文体活动、个人兴趣、公益活动等的追求。这样就减少了实现其余才能的机会, 影响总体的幸福感。
3、正确地认识金钱与幸福的观系。
金钱不是幸福的充分条件, 也买不来幸福。过高的物质生活目标不会让人更幸福, 反而使人更烦恼。从媒体上经常看到彩票中奖的人不比一般人更幸福。中奖后的兴奋使许多平常的生活事件看起来不再有乐趣了。其次, 中奖后引起的亲情与金钱的纠结, 令人深陷痛苦之中, 而且, 这种痛苦是长久的。
4、树立合理的幸福价值观。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于幸福的理解。占有者的价值观将生活视为追求金钱、权力和外在成功的无止境的过程, 而生存者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的成长和人的潜能的实现, 这两种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前者会越来越烦恼, 后者会越来越幸福。适当控制物质欲望的增长, 在生活中致力于精神需要的满足, 如潜能实现、求知和审美、终极关怀, 会增加幸福感。生活的幸福水平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提高。幸福感取决于收入期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差距而不仅是实际收入水平。如果期望不变而实际收入增加, 那么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会提高。
摘要: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的同时也意味着观念和思想的转型, 由于人类思想的惰性和对生活经验的依赖,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社会与思想转型带来了内心的冲击与众多的社会焦虑问题。旧有的习惯受到冲击, 现实生活的压力与心理的焦虑纠结在一起, 人们倍感生活的重压, 感到幸福的遥远。那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生活的幸福呢?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政治伦理,城邦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 著.尼克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亚里士多德, 著.尼克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斯宾诺莎.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 1983.[2]斯宾诺莎.伦理学[M].商务印书馆, 1983.
[3]提升幸福指数[N].中国青年网, 2010-12-20.[3]提升幸福指数[N].中国青年网, 2010-12-20.
[4]万俊人, 何怀宏, 李建华, 任剑涛.政治伦理笔谈[J].伦理学研究, 2005 (1) .[4]万俊人, 何怀宏, 李建华, 任剑涛.政治伦理笔谈[J].伦理学研究, 2005 (1) .
非传统幸福设计 篇2
资料来源:孝亲网
作者: 刘余莉 时间: 2011-05-23
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这个讲题。
在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
当时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同学一样:这已经是古人的礼节了,为什么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还要拘泥于礼节?
但当时一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对我说,你去学习了,才能理解当中的深意。
后来,我去参加一个讲座,这个讲座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短短的演说,当时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礼与礼之间优美的距离。
我在大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好,但因为成绩特别好,就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我走在路上头都是扬着的,也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这当然不招人喜欢,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每一次投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选不上。我就想这些人都忌妒我,所以他不投我的票。
后来学了论语,看到孔老夫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就是一个君子做到了与人尊敬而无过失,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这个人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哪里都是你的家。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然觉悟了,为什么自己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原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一定要做得特别的彻底,任何事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时候,这原因一定是在内不在外。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幸福人生,确实有着莫大的收益。
有的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古老的东西了,已经过时了。
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
比如传统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我们应把我们所评价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第二,我们要避免庸俗的进化论。
不要总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就一定站的比古人高,看的比古人远。其实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
现在的哲学家,哪一位能写出一本如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的经典?
现在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人能写出司马迁的《史记》那样的巨著;
同样,现在中国的军事家也写不出《孙子兵法》。
事实上,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后人难以超越的。人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把我们的心平静下来。现在很多人的情形是心浮气躁,心难以清静,被物欲所牵引,心境中总是有一些风浪,所以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映照就不是如实的了,看的就没有古人深刻了。
第三,就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
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大加批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达到了极端,而且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现在。好像传统文化是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因素,这是历史虚无主义。
什么是实用主义?
西方文化讲思维很深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看关于执行力的书,我们看第一本好像知道这个执行力是什么了。但是我们看第二本,第三本就不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了,越看越糊涂。它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才能。但中国文化就是讲实用主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虽然中国古代的哲人思想很高深,但是他们用简单的话语,通俗的语言把其思想给大家解释出来,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
所以中国人讲的实用主义,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实用主义,也就是说在一个人中了箭以后,他不是去问这个箭是谁射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是从哪里射来的等等这些问题,而是马上把中箭者他身上的箭拔出来,把中箭的人医治好。所以中国人讲实用方法,你只要应用了这些方法,对于幸福人生就会起到效果。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的是什么?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传统文化的核心的话,这两个字就是“道德”。
“道德”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传统文化中它是用两个字来构成的。首先我们看一看什么是道,用现代西方哲学的话来讲,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
而中国人简单地称之为自然而然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是不变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样,儒家也常称之为天道,比如说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意思就是天虽然不是用语言的方式和我交流,但是我们能从四季的变化中,从自然界的万物生长中,感受到一种自然规律的存在。
当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漠然无语的时候,他看到了一种不是因为上帝的创造而神圣的自然,而是万物在自然的生长过程中赋予我们的一种自然规律、关系和秩序。
比如说“春华秋实”的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事实,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密不可分的和谐关系等等,这都是自然规律。
《易经》上也说古代的圣人,“上观天象,下察地理。”从中得出了关于世间一切事物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既然是一切事务,就不仅仅是包涵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包括了社会人文秩序要保持稳定,保持和谐,必须遵守的人伦大道,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伦关系。
那就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各位朋友看了这五种伦理关系,不要把它当做知识去学习,而要审视自己在这五种关系当中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自己的本分?
比如说,作为儿子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孝顺父母,作为领导,作为被领导,我们是不是尽到了职责?
做领导的是不是能够仁爱关心下属?做被领导的我们是不是竭尽全力的完成了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作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道义,有恩义,有情义?
作为妻子是不是本身有良好的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
作为兄长是不是做到了友爱关心弟弟妹妹?
作为弟弟妹妹是不是对兄长很是尊敬,很是听从?
作为朋友和朋友相交往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
那么这几个关系处理好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社会人文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这个道不仅仅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规律,也包含了社会人伦秩序的规律,所以它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规律。
什么是德?
德者,得也。
道德的德,和获得的得,是相通的。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其实,就是得到了道,中国有句话叫得道之人,其实也就是圣人。
他们对道有着深刻地理解,所以他们所表现出的品质就是有德了。
《四书五经》所体现的都是古人对道的理解。比如,在《易经》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既阴既阳之为道”。这个阴阳并不是玄而又玄的东西,都可以从我们人类社会中的现象得到观察。
比如说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长就有潮落。我们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阴一虚,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也何尝不是如此呢?
比如说一个人如果懒惰,那就一定会有困苦的日子到来。一个人如果骄傲,那就会有倒下的时候到来。
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富不过三代”体现的是一阴一阳为道的规律。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天下创下了世界。
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还能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能在父辈的基础上使这个企业壮大起来。
到了第三代,他们一出生就过着富贵的生活,他们没有体会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不仅不知道什么是克勤克俭、励精图治,还学会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久而久之,就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业给败光了。
现在,甚至已经变成了富不过当代,很多人发家有了钱后就开始骄奢淫逸了,还没有到第二代他就已经贫困潦倒了。
所以现在一句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传统文化。
中国人讲“厚德载物”,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载你外在的财富和名声。如果你没有深厚的德行做根本,那财富、身份、地位就都是昙花一现,保持不了长久。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保富法》,是曾国藩的外孙写的。他经历了晚清起起落落的情况,把自己的感悟记载下来写了这本书。
所以中国人说“遗金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怎么办?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我们现在的人挣钱了自己不舍得花,为什么?为了留给自己的儿孙。但是你的儿孙如果有德行,他会用他的德行,创造财富,创造事业,你留钱给他有什么必要吗?相反你的儿孙没有德行,没有才能,你留给他他,他迟早也败坏掉,你把钱留给他,是百害而无一利。
美国人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你看世界的首富们,他们没有把钱留给儿孙,而是立下遗嘱,捐献给慈善事业,这些才是明智之举。而且这个德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的子孙,绵延千年而不衰。
历史上对阴阳的规律体会的最深刻的莫过于曾国藩了,他说要看这家子弟有没有发展前途,能不能兴旺发达?就看三件事就好了:
第一件看这家子弟早晨几点起床。
中国人一直保持着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晚睡晚起,违背了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饮食起居,这个人基本上可以不得病。早睡早起,也可以看出一个孩子自律严谨的生活态度。
第二,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
曾国藩做到了四省的总督,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但是他仍然要求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所有的问题你都给他处理好,他就不知道这个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对父母也没有感恩之心。
你让他去做一次家务,你让他炒一次菜,他才会知道父母的不易,他才会对父母的劳动成果生起感恩之心。当然,这也可以看出这家子弟,是克勤克俭还是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
所以,他也在家书中这样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
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以前还在走上坡路,但是突然下滑了,开始走下坡路,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他认为奋斗已经够了,该享受生活了。所以他开始玩物丧志,他的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件,是看这家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
我们的人生就留下了许多不可避免的遗憾。我们的古圣先贤,他们也有这样的遗憾,他们不希望这样的遗憾再出现在子孙后代的身上,于是他们就用心良苦把自己的智慧承传下来。
那我们怎么样读圣贤书?
文言文的学习至为重要,她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要从孩子小时候就重视国学经典的诵读,一个人如果经常读圣贤经典,就自然能够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
舜,被列为24孝之首,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不仅没有去怨恨报复,而是不断地反省自己:我自己在德行上有不够的地方,不能够得父母的欢心?
后来,他得到了天子之位,但仍然以不能得父母之欢心而忧虑。
最后,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父母,也感召了天下人。
孟子就说,为什么舜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因为他遵循万事万物的法则,又洞察了社会人文关系的道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是和天地人文自然的秩序,和人的天性相应的。
论语上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是什么人?
处处想着助人为乐,总是不断想方设法去帮助别人,他的心胸总是处于一种欢心喜悦坦坦荡荡的状态。小人就是只想着自己利益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想方设法的去谋害别人,损人利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样的人他的心胸总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
诸位朋友,我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呢?
就看我们的心胸经常是坦坦荡荡,还是经常是郁郁寡欢,还是闷闷不乐。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了。现在大家都说我的压力很大。
各位朋友,当你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很焦虑的时候,你去关心一下自己的心,我们为什么有压力,我们为什么而感到焦虑呢?
归根到底,都是因为过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现在我们还在学西方的价值观,为了获得自己利益的满足,去和别人竞争,所以,尔虞我诈就出现了。
竞争再向上提升,就成为了斗争,再向上提升就变成了战争,所以,现在世界每一天都有局部冲突或者是战争。如果使用了原子武器,就会导致世界末日。所以获得利益满足的价值观,没有给人类带来一个光明的前程,而是把人引向了穷途末日。
所以我们中国人不讲竞争,讲仁爱。爱是什么,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当自己有压力,一定是因为只想自己的利益,不想如何去帮助别人。我大学毕业后,分到了中央党校工作,当时学校有一个规定,每节课后学生要给老师打分。因为没有上过讲台,在前几个月我压力很大。担心自己的课讲不好,面子上过不去。后来我就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转向自身利益之外的事,那就是我这堂课能够给学员、能够给听众,能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转变和启发?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压力减轻了,而这种想法也促使我备课非常用功,最后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应该怎么去做?
孟子强调:耻之于人大矣。
“耻”这个字对人而言太重要了。
为什么?因为有羞耻心的人能够改过自新,能够把自己的过失改正过来,重新做人,最后成圣成贤。
但是没有了羞耻心的人,就堕落为禽兽了。
我们做了错事,要感觉到惭愧。并且因为这个惭愧知耻近乎勇,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
现在我们的毛病问题,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贪”,不是贪财就是贪色,不是贪名就是贪吃。
如果你贪财,你一定要记住《大学》里“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财货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取的,一定会以不正当的方式给败掉。这个财并不是到了你手了就是你所有,它被五家所共有,哪五家?
首先是官府,如果这个财是贪污受贿得来,最后是东窗事发,自己锒铛入狱,家产也被充公。所以他赚到你手,但不是你的。
还有水灾、火灾,那些自然灾害,也会把不义之财给焚烧掉。
还有盗匪。
还有一个,就是防不胜防的败家子。也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家教,父母没有给他做好良好的榜样,他也是贪污腐化,生活娇奢淫欲,最后没有使这个家族承传下去。
所以古人读书明理,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古代的读书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送给他他都不敢去收。
有的人觉得我的钱已经赚的差不多了,地位也不错了,就开始贪色。中国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这个绝对不是形容,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富贵给你削的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
所以那些淫乱的人,带来灾祸是最迅速的。
有的人不贪财不贪色,就是特别喜欢出名,要放下名利太难了,特别是知识分子可能对自己的名声看的很重。
许多明星没有用自己的名声去做有益于社会的引导,倡导的都是引起人们邪念的东西,这样的人很难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们会听到有明星突然自杀身亡,突然出了车祸,突然出了问题。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我们先看一看什么是幸福。
我们如果对幸福的理解不对,你也很难获得幸福。
比如说,美国的海伦盖拉女士,她是一个又穷又哑的人,但是她周游了世界,给世界的很多聋哑人带来生的喜悦,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还有顺境中的不幸之人,比如说有些人是亿万富翁、百万富翁很有钱,但是因为有钱每天惹事生非。
有的人因为忙于工作忽视了儿女的教育,结果孩子长大后惹出麻烦,让他应接不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之人。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说白一点,就是充满喜悦的生活,如果我们说的复杂一点,那就是家庭圆满,在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充满喜悦的,如果我们认为这是我们所要的社会,那我们就可以提出达到这样幸福的最近之道。
第一个原则,一天之中,不生恼怒。
怒是奴隶的奴,下面一个心,告诉我们当人发怒的时候,是把人的心变成了奴隶,所以有人说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为什么?恨、怨、恼、怒、烦,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颗,就生病,吃了一颗就要你的命。
所以,脾气不好,对自己的健康有很大影响。怎么办?要转怒为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原谅我们,我们也不要去对别人求全责备不让他们去犯错误。一个成熟的人能够掌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会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情绪稳定,能为自己负责,和他在一起是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从逻辑上讲,没有一个人能深入我们的内心,那么,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谁?是我们自己。所以,以后再生气的时候,不要再说你又让我生气了,都是自己内心生气。
第二个原则,一天之中不出恶言。
恶言包括了粗鲁骂人的话,挑剔抱怨的话、欺骗他人的话、不守信用的话、挑拨离间的话、讽刺指责的话。各位朋友如果你从早到晚都在说这样的话,你就是口出恶言,这些都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第三个原则一天之中家庭和睦。
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夫妻之间只要能够守住一句真言“只看对方的优点,不看对方的缺点”,这个家庭一定可以白头偕老。
一定要记住,处处考虑到对方的需要。还有教育儿女要守住一个原则,就是德教为先,以身作则。要使自己的儿女来孝顺自己,一定要首先尊敬父母。
中国古人说“弃老取幼,家之不详”如果我们放弃了父母亲,对他们不孝顺,反而把所有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这个家庭已经是不吉祥了。
非传统幸福设计 篇3
一、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应该说,现在教师的温饱问题早已完全解决,国家从法律上保障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从这个角度说,单纯地通过发放“传统福利”也不会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因此,在生活走向小康的背景下,使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义不容辞。我们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有强烈成长需求的教师纷纷报名参加,利用休息日参加培训和学习;学校实行“教师读书,学校买单”的优惠政策;经常派教师外出参加高层次业务培训;积极与省内外知名学校开展教研互动;有计划地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根据国家政策报销相关费用。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教学竞赛获奖,学校利用教师大会进行颁奖,让教师享受到专业成长的快乐。
二、享受人文关怀的温暖
学校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生病了,学校领导亲自去医院看望,送去慰问金;教师家里有重大喜事,学校派人登门庆贺;教师或其亲人过世,学校前去吊唁,寄托哀思;教师过生日,给予有意义的祝福。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关怀不必抛弃。但人文关怀仅有这些是不够的,更多的是平时的关爱与体贴。教师心情不好了,校长要敏锐地捕捉到,并帮助分析背后的原因,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教师家里有了困难,学校要千方百计帮忙解决;学校要合理分配教师的工作量,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于所谓的“另类”教师,学校要以包容的心态尊重他们“不出格”的个性;教师犯了错误,不要一味地责怪,更不要抓住不放,要为其提供将功补过的机会。如此等等,教师就会享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三、享受文体活动的乐趣
学校要将教师的身心健康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要鼓励教师利用教学之外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保障,如开设健身房,添置必要的体育锻炼器材,提供简易淋浴设施和早餐服务等。工会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文体活动,如教职工趣味体育运动会、歌咏会、演唱会等,对获奖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合唱团、乐队、舞蹈队,每学期组织展演活动,活跃教师身心,释放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学校还要适时邀请教师家庭成员参加学校的相关文体活动,提升教师家庭幸福指数,争取教师家庭成员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四、享受学生进步的喜悦
教师工作的成效主要是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和体现的,因此,学校要让教师享受到学生进步的喜悦。这一点,不少学校做得很不够。不少学校认为,学生进步是教师工作理所应当的结果,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对教师的褒扬。相反,学生一旦退步或犯错,学校就追究教师的责任。长此以往,就会降低教师的幸福感,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学校要经常召开因学生进步而表彰教师的庆祝大会,发放各种指导奖,引导教师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才能,既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又让教师品尝到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喜悦。
五、享受学校发展的荣耀
学校发展不只是校长的事,学校发展如果只成为校长的事,学校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发展,教师是主体。只有教师成为学校发展的主体,教师才会因学校的发展而产生荣耀感和幸福感。因此,要通过多种渠道倾听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批评和建议,重大决策更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表决决定。学校要千方百计地让所有教职工参与到学校建设之中,使学校的点滴进步都凝聚着教职工的智慧和汗水。这样,教师才会将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学校有了荣誉,教师脸上就会荡漾着荣光。
学习传统文化 收获幸福人生 篇4
通过这些天来在桃源书院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自己受益匪浅,感触颇多,就譬如久居在一个院落里,只看到一块很小的天地。学习传统文化后,仿佛突然在院中高墙上洞开了一扇大门,走出去发现,原来天地如此之广阔。传统文化有如此之大的魅力,它使我猛然认识到,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财富,绝非是不合时宜的东西,绝没有什么糟粕可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处事,如何趋吉避凶获得幸福圆满,我们应该珍惜它,认真学习并一以贯之地践行之。通过之前的《弟子规 》学习,加之这些天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对传统文化越来越认同,越学越着迷,真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深以为,如果我们能早一些接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践行传统文化,我们的人生、事业或许是另外一种样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益处真是太多了,一时也很难完全说的清楚,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身心的愉悦,是对人生是一种全方位的改变,自己只能浅显地谈一点认识和体会。
一、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幸福家庭,和谐社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要使社会和谐,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点是要家庭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的家庭构建起来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只有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如何才能和谐呢,或者说家庭和谐的关键是什么呢?天人合一的道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家庭中,男为阳,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男主外,女主内;男子阳刚,女子阴柔。男人养家糊口,女子相夫教子,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刚柔并济,一张一弛,谦让隐忍,和衷共济。如此,夫妇才能和顺,家庭才能温馨,才能幸福美满。李筱红老师也在课上给我们生动地讲解了这一道理。
二、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改变命运,通达事业。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人无不把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对于这样的一个目标和理想,自己也约略知道一些,但并不懂得其中关键的道理。“治国、平天下”,人生理想抱负的目标很宏大,但“修身、齐家”是基础。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我们讲明白了,他在四书《大学》篇里就提出了“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须先格物”。这段文字按现在的话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把自己的家庭搞好,要把自己的家庭搞好,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义、社会行为之法则。要想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义,社会行为之法则,首先要明白事物的道理,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简言之,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先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去做人。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才能做大事。这些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弟子规》中讲的在明白不过。《弟子规》1080个字,共讲了做人的113件事,学习《弟子规》并做好这113件事,对于通达我们的事业,辉煌我们的人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说,学习传统文化是我们为人之基,处事之本,是通达事业必不可少的途径桥梁。
三、学习传统文化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生。古人有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边云卷云舒”。一个人只有放下得失,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放下名利得失,别人荣你,你快乐,辱你,你也能淡然处之。如果一个人放不下得失,心里有“自我”,就无法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所谓“名关不破,毁誉动之,利官不破,得失惊之”。名和利是世人无法放下的最大障碍,所以,古人首先在超越名利上下工夫、做功课,而要超越名利,“利他”是一条最重要的途径。“利他”用现在时尚的说法就是关爱别人,“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就是要多关爱他人。多关爱他人,快乐就会成倍增长,烦恼和焦虑就会逐渐消失。时间一长,我们对财物和名利的占有欲望就会逐渐降低,直至于无,于是附着在名和利上的那个“自我”就会逐渐融化以致消失,“无我”就会产生,真正的安详、幸福就会来临。
总之,学习传统文化对家庭、对事业、对人生、对社会的益处是很多很大的,因受学习时间、自身知识乃至见识所限,只能说出我一些粗浅的认识。我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受益多多;弘扬传统文化,功德无量。
【非传统幸福设计】推荐阅读:
弘扬传统美德,引领幸福成长10-20
弘扬传统文化 造就幸福人生——奇瑞叉车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培训05-22
幸福设计10-11
《幸福是什么》作业设计10-22
传统设计元素11-15
日本传统设计01-06
幸福鸟教学设计教案12-06
传统首饰设计06-13
传统室内设计08-06
传统建筑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