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重塑

2024-09-24

传统建筑重塑(精选8篇)

传统建筑重塑 篇1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 越来越多的具有活力性、自然生态化的建筑空间在改造或新建过程中失去其地域性、文化性和特色性。尤其是备受大家喜爱的江南水乡特色的房屋, 逐步被一幢幢设计单一的建筑物代替, 产生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 本文以具有传统水岸环境的绍兴市迪荡湖北园概念规划为例, 将江南水乡的形态特色、构成原理、空间形态等理论研究与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探讨适合于现代社会的水岸空间设计模式。

1. 迪荡湖北园概念规划概况

本项目位于绍兴市越城区东北角, 紧邻绍兴古城, 北接袍江工业区, 南连城东经济开发区。地处二环北路与越东路的交叉口。本项目是绍兴城区六大湖区之一 —— 迪荡湖北园规划的一部分, 规划红线范围为56.65 公顷, 用地面积为37.18 公顷, 水域面积19.46 公顷。作为迪荡湖北园的配套工程, 项目地块内主要设置酒店、民宿、文化创意园, 旨在打造该地区的以住宿、餐饮为核心体验的高端度假产品, 让周边居民及游客享受绝妙的度假体验。

1.1 设计理念与原则

绍兴市的水系承载着江南人的生活足迹和绍兴的发展历史, 河流如脉络一样渗透进绍兴市的每一处, 形成了“城在水边建、水在城中走、人在水乡居”的独特水乡风貌。本项目河网密布, 传统水乡风貌突出, 为保持绍兴市的水乡文化及继承重塑江南传统水岸建筑空间, 本项目秉承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及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江南传统水乡肌理、空间形态、建筑特色等理论进行现代化提炼, 以塑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富有江南特色水岸空间文化的高端休闲度假区。

(1) 地域性原则

建筑与建造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等有着稳定的联系, 应代表着一地地域特点的独特性质[1]。本项目地处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 江南水乡的特色, 除了靠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局部特点来体现外, 更多是依靠房、院、里、弄、巷、街、河、桥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肌理来体现。本项目通过对这些要素的构成原理、空间形态等进行提炼与重塑, 以充分展现当地传统水乡村落的风味和特点。

(2) 低碳生态性原则

低碳生态型的发展模式将是中国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本项目在理念和规划手法上紧紧抓住低碳发展的主轴, 主要体现为:一、尽量多地保留了原来的水系, 少挖方填方, 保护整体环境,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二、在地块内保留大量绿化水系, 减少对主体水面的破坏性建设。并构建富有层次化、网格化的生态廊道, 将大量的绿化用地引至院落内部, 提升本项目的生态性;三、关注建筑的节能新技术, 强调环保节能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实现新建建筑的节能减排要求。

(3) 以人为本原则

建筑是给人使用的。此外, 江南水乡村镇的肌理具有细密、连续的形态特征, 其建筑体量、尺度、街道形态、社区形态均以人的尺度建立的。因此, 在本项目设计中, 力求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在空间形态、景观视线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下功夫, 既能展现传统水乡的人性空间, 又能让使用者保持愉悦的心情。

1.2 功能定位

本项目是迪荡湖北园规划中的配套工程, 主要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本项目以公园高峰日客流量为2 万人/ 日计算, 逗留游客按照30% 预估则为6000 人。根据周边商圈的布置, 估算逗留游客的30% 选择在园区内部住宿, 则住宿人数为1800 人;以平均2 人为一间房, 则需客房数为900 间。通过对当地经济、旅游产业发展情况、酒店规模投资等方面的调研及研究, 确定了精品酒店、高端酒店及餐饮民宿的建筑面积与比例, 具体如下表1 所示。

2. 江南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研究 —— 重点区块设计解读

江南文化相对而言, 较少受到严格礼制思想的束缚, 重视物质生活, 更务实际。同时, 江南地区河网密布, 市镇繁荣拥挤, 宽敞的宅地不易得, 因而在建筑布局、街道的走向上并无定向。居民依宅基地的大小、地势灵活布置, 通过安插天井或院落来解决通风、采光, 调整房间朝向;街巷常随着河的走势延伸, 满足了人流通过的条件后, 并不追求街道的宽敞气派, 而是依地形时宽时窄曲折前行, 形成不同的街巷景观。故江南村落多根据河流形态形成条带村落、交叉式星形村落、团型村落、点状村落等[2,3]。本项目内部的重点区块——餐饮、民宿区即是基于江南传统水乡肌理、空间特征及建筑特色的理论研究进行的实际案例展示。建筑、街巷、广场、桥、水埠等是江南传统水乡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 本文通过对这些构成要素的形态特征分析进行地块设计模式的解读。

2.1 建筑

一般江南传统水岸空间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是“间”空间, 经由“间”的转化组合进而形成合院空间、合院空间组合形成院落组空间、院落组空间组合形成地块空间、地块空间组合形成街坊空间, 从而形成具有细密、连续形态特征的水乡肌理。而绍兴的传统建筑, 多为粉墙黛瓦, 深而突的进深, 底层密集的民居, 外形均十分简单。故本项目中采用2-3层高的单间建筑进行组合形成合院空间, 既能创造出宜人的空间尺度, 又能确保地块内各部分功能建筑相对独立封闭, 创造幽静的餐饮、休闲、娱乐及居住空间。而建筑组群通过围合形成宅院空间, 使得传统空间层次丰富多彩, 深化了民居特色 (如图2所示) 。

《绍兴市城市色彩与高度规划》对绍兴市建筑色彩的主体为“凝灰淡彩, 墨韵华章”。其中, 凝灰源于古老石乡绍兴的典型建材——浅色角砾凝灰岩, 色彩多红褐灰色、黄褐灰色和暗绿色, 既表达了自然符合的色彩, 也在江南地域性的黑白灰色中明确强调绍兴的地方本土色彩倾向。淡彩指绍兴城市色彩中温婉雅致的用色偏好, 延续城市传统色彩基因的用色原则。墨韵华章则借用中国写意画和书发艺术的墨色渲染方法, 阐释书法之乡绍兴的文化内涵, 及其在城市色彩上的文化底蕴体现[4]。本项目在充分尊重绍兴市城市色彩规划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该地区的传统建筑形式, 地块内建筑以黑白灰色调为主, 辅以部分黄、淡红等暖色调, 风格简练大气。

2.2 街巷

街巷是水乡空间的骨骼和脉络, 它承载着其内部及其与外界的交通和交流。其包含街市和巷道两类, 将整个水乡村落链接起来。其中, 从街市的空间形态分析, 它主要由河、街、建筑构成, 这三者的构成形式决定了水乡空间的布局特征[5]。主要有一、街-河-街模式, 即两侧街道夹河, 沿河并行, 街道外布置建筑;二、街-河-建筑模式, 即河街并行, 两侧布置建筑;三、建筑-河-建筑模式, 即两侧建筑夹河, 建筑外侧设道路[6] (如图3 所示) 。此外, 由于街与建筑又因廊道、骑楼、披檐等形式的连接而产生建筑-廊道-河-建筑、建筑-街-河-廊道-建筑等多种搭配组合模式,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江南水乡街市空间形态。

本项目的重点设计区块——餐饮及民宿区均采用街-河-街的模式, 既能丰富餐饮店及酒店客房的滨水景观环境, 同时能创造多样的亲水空间, 充分展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在部分区域还采用了建筑-街-建筑模式, 形成线性的内部街道, 丰富了水岸空间形态, 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空间体验。此外, 基地南侧高档餐饮、民宿规划片区通过水巷形式演绎绍兴民居滨水空间特色, 并结合建筑错落、巷弄曲折、空间缩放等手法强化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特色 (如图3 所示) 。

2.3 广场及其他

广场是传统水乡空间的重要公共节点, 是对内向型的街巷线性空间的补充和点缀, 同时承载着水乡人们的各项公共或活动, 如集市买卖、聊天、娱乐、休憩、祭拜等, 是水乡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本项目高档餐饮民宿区块内, 除设置合院空间外, 还在文化展示区前设置了朝向河道的开放广场, 为该地区提供公共活动场所的同时, 营造开阔的滨水空间, 丰富该地块的空间形式。

此外, 在地块北部中心广场前设置一个戏台, 使其成为该地区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也让人们切身体验传统水乡村落内的建筑文化及历史文化氛围。同时, 滨水连廊、戏台及两岸建筑围合成水院, 通过绿化、构筑物的设置, 营造出富有绍兴民居特色的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的韵味 (如图4 所示) 。

3. 结论

本项目作为绍兴市迪荡湖北园规划的配套工程, 主要提供餐饮、住宿、休闲体验等服务;本项目秉承地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及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概念规划, 旨在打造高端休闲度假区。同时以餐饮民宿区为重点地块, 从江南传统水岸建筑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街巷、建筑、广场及其他, 对江南传统水乡肌理、空间形态、建筑特色等理论进行现代化提炼与实际应用, 塑造出了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富有江南特色水岸空间文化的高端休闲度假区。

参考文献

[1].王进.探究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原则[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 (9) :608.

[2].张红松.江南古镇水岸建筑景观探究[J].艺术教育.2011 (07) :26-27.

[3].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4].绍兴市规划局.http://www.khpoint.com/wenjiangonggao/318.html.

[5].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6].孙凌.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0.

传统强国:重塑精益求精 篇2

去年圣诞节当天,谷歌公司再次称在美国制造其备受赞誉的 Nexus 7平板电脑。这是美国制造业回潮之肇始,“美国制造”在110年间长盛不衰后迈步重振路。

从上世纪初起,德国师从英国,用系统性人才培养机制确保制造业产品的品质,才有逾百年的“德国制造”一枝独秀史。二战后的日本,重塑精益求精的制造工艺灵魂,经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振路,使“日本制造”风靡世界。

历史是一面明镜,看昨天有多深,未来就能走多远。美国、德国、日本制造业强国均经历过制造业升级重振之路,何种独门秘笈使其制造业成为民族软实力的标志?

中国经济已向纵深推进,中国制造业在重振路上需要借鉴他山之石。

美国:“再工业化”一举多得

在日不落帝国辉煌了一百年之后,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到了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已相当于英国的两倍。随后110余年间,美国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无人撼动。

“现代美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就业岗位减少,原因是国内生产自动化和劳动成本过高,迫使美国大公司将产业转移到国外。”中国美国商会副总裁王晓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称。

2009年起,一股制造业回流的浪潮在西方发达国家蔓延开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重振“美国制造”,包括调整、提升传统制造业结构及竞争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两条主线。不少专家认为,以高科技为主的技术才是制造业回归美国的真实因素。

时光回溯。自上世纪初起,美国开始实现工业化,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完成现代化进程。但也是从这时起,由于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宏观监管,美国虚拟经济恶性膨胀,进而导致了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

经此一劫,美国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2009年12月,美国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国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和《 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实施“再工业化”。

现在看来,美国“再工业化”一举多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张茂荣分析说,短期刺激经济复苏、缓解严重失业、缓和社会矛盾;中期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促进经济再平衡;长期目标是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之机,谋划战略主导权,重塑国家竞争优势。

目前,美国制造业回归已初见成效。去年底,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一份研究报告说,低廉的能源价格和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让“美国制造”竞争力上升,美国在未来6年内每年将从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出口大国夺取700亿到1150亿美元的制造业出口额。

不过,美国公司能否回归美国制造?乔布斯生前曾直截了当地回答:“这些工作不会回来。”

在苹果公司高层看来,移回美国生产,问题不在于成本高低,而是美国在这一领域断层太久,缺乏最新制造技术。电子消费品制造业从未真正在美国建立,因而关键问题不是如何把生产线带回美国,而是如何建构。

王晓平认为,美国“再工业化”主要目标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技术革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比如被称为“累积制造”的3D打印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十大增长最快的工业”之一。

德国:欲做实业先攻教育

1887年8月23日是“德国制造”的诞生日。不为人知的是,这个诞生日却是德国制造业的侮辱日。

当年的这一天,为了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

随后长达100多年间,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任何一件“德国制造”,“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欢迎。

西门子、宝马等一批世界级品牌问世,“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成为二战后德国崛起的密码,还让德国在欧债危机中仍“一枝独秀”,其制胜之道是质量、技术和服务,被称为“德国制造”的三驾马车。

事实上,驱动这三驾马车的前提是人才。只有持续的人才供应,才能确保质量和技术的全球领先优势。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廖宇对本刊记者表示,德国有比较清晰的职业教育路线,与高等教育分开,但质量并不差。上大学不是年轻人唯一的选择,成为保时捷汽车转配线上的高级工人与做一名教授一样会受人尊重,生活质量与收入水平都相差不多。

对很多考察过德国的人来说,德式教育的奥秘在于:承认学生是不同的,有的聪明、有的跑得快、有的眼睛好,教育最大的目的是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出来,而不是把他们变成一样的人。

如果说“德国制造”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那么,德国职业教育则是德国产品高质量的保障。

“小到门把手,大到推土机,都有很深的技术底蕴和生产工艺。德国人之所以能在生产制造上精益求精,与其国民从小受的教育、良好的蓝领保障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强大的流程管理分不开。”廖宇如是称。

与“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不同的是,“德国制造”最重要的内涵就是:美感处处可见质感。

“德国制造”百年不衰,人们大都认为这得益于其严谨的民族文化。但廖宇认为,德国人的严谨态度是误传。在与他接触过的德国年轻人中,不少人常常丢三落四。但要看到,日耳曼文化里最深刻的内涵是:不怕承认自己害怕出错,所以要多麻烦一下,不管有多复杂。一个系统已预估处处可能是错误,由此才能变得严谨。

美国《新闻周刊》曾撰文感叹:“‘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世界,是因为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产业升级时选择的主流路径是将制造业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自己更注重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而德国为何对制造业情有独钟呢?

“也许是因为德国人大智若愚,玩不来虚拟经济那一套,只能脚踏实地走实业路线。”廖宇说:“德国人眼中的成功,是在一家公司工作40年甚至50年,到六七十岁退休,赚的钱比老板还多。”

日本:“再拧一把干毛巾”

日本经济腾飞,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黄金期”,始于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是日本现代经济史上的里程碑。

到了1968年,日本的GDP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一时期提出的贸易立国战略,本质上还是工业立国或制造业立国。

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日本并未停滞制造业发展脚步,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1974年起的十年间,正是因为“日本制造”在调结构中持续升华,才有了80年代初节能家电风靡世界的盛况。1985年至1991年间,“日本制造”加快走出去步伐,从而与“德国制造”齐名。

回顾历史,日本作为后起追赶型国家,其经济发展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过程。战后日本制造业结构实现了三次转换,即以轻工业为中心向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转换,由重化学工业、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机械工业的转换,由一般机械工业向高级机电一体化的机械电子工业的转换。

正是经过上述“三部曲”,日本擦亮了“日本制造”品牌,使其攀上世界之巅。其中“日本制造”完成高级机电一体化的重振过程,使大部分企业领悟到“日本制造”的灵魂就是对精艺技术的无比崇尚。

从1980年至1990年,日本制造业产能过剩,停滞不前。此时,能源危机、日元汇率飙升等挑战,倒逼日本制造业寻求突围。

危机孕育良机,日本制造业开始重振。十年间,日本公司以质量至上和及时生产的理念引领全球制造业变革,其中包括通过加大投资保证技术优势,但更重要的是类似丰田TPS那样在生产方式上精益求精的劲头。

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日本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快全球扩张步伐,特别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如金属制品、纺织机械等,加速向海外转移生产。

“日本开始重新思考制造业重振之路,追求精益求精。”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李薇表示,尽管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日本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不容乐观,但装备制造业仍得以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

重塑当代中国设计的传统思想 篇3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 概括地看, 中国传统艺术设计思想, 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浸透着浓厚的生命象征意味与伦理价值观念, 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因材施教, 适可而止的设计原则。中国古代艺术设计是以人为本的。

当代设计的历史境遇造就了设计的当下话语与设计精神的人文关怀, 设计艺术地位的普遍提高、消费意识、精品意识的增强, 大众审美意识的改变都为设计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大环境下, 中国传统设计似乎也在这一环境下融化。传统设计不再成为社会关注或者使用的对象, 反而呈现出将要被社会遗弃的恐慌。众多设计者都涌向了西方设计。虽然西方设计有它的优势与个性, 学习西方设计也在情理之中,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一味的临摹或者照搬, 这样的拿来主义始终要被唾弃。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文化多元积淀的产物, 具有物化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它包含着大量的思辨原理, 形成了社会潜质文化的价值。盲目地跟随西方设计, 轻视中国传统设计对中国设计者来说, 是一种扬短避长的举措。

中国传统设计与当代设计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是技术、工艺、社会意识、美学思想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具有实用、审美、象征等本质特点。

1. 实用

“坚而后论工拙”———以实用为根本, 中国传统设计注重产品的实用功能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美学家和工艺家都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从原始粗朴的陶器到精致秀美的香炉, 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实用价值的设计。

如今, 当代设计艺术作品琳琅满目, 人们大众也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年代, 展露独特的消费目光。极度个人的设计被追捧, 众多的设计者也开始在追寻个人风格的表达。不会盛水的水壶、不会削皮的水果刀、没有镜片的眼镜等等, 当今的设计产品有多少华而不实?

2. 审美

中国审美文化从有了仪式和装饰品的山顶洞人算起, 有约两万多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古代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学。中国古代设计把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意象审美出发的设计作品不胜枚举, 从人面鱼尾纹、玉人、大玉海到马踏匈奴等等, 大写意的审美贯穿着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

传统审美孕育了历代艺匠, 也是艺匠信念的源泉和归宿。时至今日, 多元文化的环境和复杂的民族意识, 催生了设计中“畸形儿”的形成。在中国当代设计中一些设计者对西方理性审美的过分迷恋使他们失去了传统思想的支撑遍布于大街上的粗制滥造的广告牌, 无异于耐克的仿耐克标志, 假冒的梦特娇……在这些真真假假的设计之间, 真正的设计者又在哪里?当代设计者该怎样去建构, 怎样去诠释当代的设计精神, 又怎样去超越古人?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以往的认识视野, 现代传媒的发达, 电脑软件的不断更新, 设计已经无所不在, 历史为当代的设计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契机:思想的解放、对外的开放, 个人才华的充分发挥, 使设计者有可能将自己的思想与中外的大文化联系起来。对“传统思想的重建”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当代设计的发展。

3. 心理学与象征

黑格尔说:“东方艺术是象征艺术。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设计美学不在形式设计中寻求突破, 而更多地关注象征符号的味道。”

中国传统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 设计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知觉感受, 认知感受, 情绪感受出发, 分析各种审美需要。古代设计中很多体现了当时人类不同情感的需求。通过装饰图案、色彩、材料的不同搭配, 使得使用者产生共鸣的心理感受。例如商代青铜器除了实用功能之外, 更多的是体现当时人们对自然认识和意识形态领域中浓厚的迷信鬼神概念。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和龙纹突出表现的是一种神秘威吓中的敬畏、恐惧、残酷和凶狠感, 这些主要是为了服从祭祀的要求, 从而达到精神统治的目的。

目前,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 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我们目不暇接, 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建立设计独特的面貌, 成为了必然的规律趋势。在这种局面下, 我们面对着一个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符号与设计作品结合、发展的关系问题。近年来, 强调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口号提多了, 众多的设计者也徘徊在这个口号里, 在标志牌上加个龙的图腾, 在招贴画中画上旗袍, 在室内装饰上添些许瓦当, 就标榜成“民族传统设计。”设计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以及其话语背景的转变, 设计者的设计思想的迷失、传统审美的匮乏等等, 更凸现了重塑当代中国设计传统思想的重要性。

结语

设计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文化, 一个没有设计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的当代设计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必然是建立在中国的传统基础之上的, 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 作为当代中国设计的设计者, 我们应该用关注文化的热情来关注设计的发展, 重塑传统思想, 合理地对传统艺术进行发掘、提升与利用, 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 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 又具有国际地位的中国当代设计。

参考文献

[1]傅克辉, 2008.中国设计艺术史.重庆大学出版社

[2]李龙生, 2000.6.艺术设计概论.安徽美术出版社

[3]田自秉, 1994.9.中国工艺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4]王荔, 2003.10.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

“师道尊严”传统的继承与重塑 篇4

“师道尊严”对为师之道的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根据这一传统, 要成为有道之师, 获得尊严, 不仅要求教师“学高”, 而且要求其“身正”。教师需先善其德, 才有资格教育他人, 才能让他人信服, 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因此, 教师只有做到既威严庄重又小心谨慎;既阅历丰富又具有高远的信仰;既精通所学又善于阐发微言大义, 方可获得师尊。可以说,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 如果能以如此“为师之道”规范教师, 治学育人, 无疑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然, “师道尊严”传统中也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应当看到, 对“师道尊严”的倡导一开始只是把尊师作为重道的手段, 重道才是其目的, 而“道”无非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 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同时, “师道尊严”传统在对待师生关系方面, 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 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 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等。

在当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 “师道尊严”的传统更是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一方面, 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功利化、权钱交易等负面因素对学校的冲击比较大, 导致“师德”一定程度的缺损。一些教师也搞起了权钱交易, 家长给我好处, 我就给你的孩子更多的惠顾。一些教师在学术上怠于钻研、弄虚作假、滥竽充数;在教学上应付了事、糊弄学生;在生活上形象不正、作风不检;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么冷漠处之、撒手不管, 要么采取暴力、体罚等方式对待学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另一方面,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 教师已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 课堂听讲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冲击, 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绝对权威”的地位被撼动。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继承“师道尊严”传统的合理内核, 祛除这一传统中所存在的糟粕, 应对这一传统在当今所面临的挑战,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师道尊严”的传统既需要继承, 也需要发展, 时代的变化需要重塑一种新的“师道尊严”观。

传统建筑重塑 篇5

为解决价值上的一些问题,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居于指导地位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化产生于西方, 它提供了从方法论到价值观包括信仰体系在内的一整套意识体系, 目标是建立一个财产共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选择正确的道路, 走向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没有冲突, 并且有相通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学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其中包括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结合[1]。为此, 我们需要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都能够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如在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可取之处。在和谐社会方面, 中国自古重视“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儒家学说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在文化上主张兼容并蓄, 政治上提出民贵君轻, 在个人修养上主张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修身正己。这些主张对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积极意义。所以, 我们可以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帮助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 打造更加和谐的社会。

1. 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辅助方式, 应对负面的东西。

我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里描绘了孔子心目当中理想的“大同世界”:“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大同世界中描述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社会, 是中国古代有志之士的奋斗目标, 这种追求也会从正面影响当前政府和人民的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担当精神, 对国家价值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感,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情,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和担当精神, 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增强中国社会凝聚力量的重要因素。当前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可以成为凝聚国家民族力量的精神支柱。

孟子在《仁者爱人》中说:“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提倡“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 认为正心、修身、养性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 。老子说:“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第一章) 事实上把道提到很高的地位。《礼记·大学》里说, 德者本也, 提出修身养德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基石。中华民族素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重视人伦、崇尚礼仪的传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是传统美德。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 这些精神食粮, 填补我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没有这些有益的精神食粮, 那些封建迷信、风水算命等就会自行其道、投其所好。从实践效果看, 在传统文化教育搞的好的地方, 人们在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了明显的谦恭有礼等传统美德。重拾优秀中国传统文化, 抵抗不良影响, 是可行的。

2. 将社会价值重塑的工作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相结合。

中国拥有几千年古老文化的“中央之国”, 曾经四方来拜, 曾经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就, 但中国也曾经历丧权辱国屈辱, 以及传统文化被人为割裂抛弃的时期。在当今中国正经历伟大复兴,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从具体来说, 我们首先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的甄别工作, 让其精华继续发扬光大, 为中国经济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其次,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俱进, 以新形式新面貌呈现出来, 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们要重点挖掘能弘扬社会正能量、针砭时弊的文化资源;在形式上更加灵活, 影视剧、公益广告、各种演出赛事等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在方向上紧随中国社会主要建设的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必须承担满足素质更高的人们的精神需求的重任。实现小康之后, 人们在娱乐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会明显增加, 对文化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

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阶段, 我们必须坚定地推动改革创新, 更加关注民生, 推动国际社会合作与资源共享等。

双创即创新创业是我们解决目前问题的一个应对良方, 这在中国古已有之。儒家思想中的“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之说 (《礼记·大学》第二章) , 《周易》中说到“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 强调了不断革新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只是后来伴随着闭关锁国国策和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一带一路的构思正在将中国过剩投资引向周边及其他需要开发的国家, 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中国对外贸易古已有之, 并伴随着中国走向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一带一路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路线与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面临的问题结合起来, 与中国现代战略与智慧结合起来, 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建构中国社会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成为中国主流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中国很早就注重依据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管仲提出:“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此谓为大治。” (《管子·任法》君主、臣子、上级、下级、尊贵者、卑贱者都遵从法律, 这就叫做大治。) 法家则把“缘法而治”当做信条并潜心实践。儒家岁主张以仁义治天下, 但也重视法律的作用, 认为“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儒家文化也重视诚信等品质。孔子曾说:“民无信不立。” (颜渊) 我国古代还有“一诺千金”这样赞扬诚信精神的成语。

5. 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中, 增强中国社会价值的世界影响力。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研究美国衰落问题的时候发现, 美国衰落最重要的方面是文化影响力, 他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 相对于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而言,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他指出:软实力“是一种依靠吸引力, 而不是依靠威逼利诱的手段实现目标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2]。中国的软实力, 更多地源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习近平同志201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4年约瑟夫·奈说:在信息时代, 我们必须意识到, 有时候真正的赢家不是看哪个国家拥有最强大的军力, 而是看哪个国家的故事讲得最动听[3]。在合适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讲述引人入胜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更好地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沟通和联系。中国故事最深刻的底蕴, 就是绚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 中国社会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使中国顺利度过转型时期的价值观混乱、思潮众多的特殊阶段, 开创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种思潮不断涌现, 我们应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以中国传统文化应对负面价值观和思潮的冲击, 将社会价值重塑的工作和中国梦相结合, 将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结合, 建构社会价值体系, 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价值,重塑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 2015-07-03.

[2]约瑟夫·奈, 著.马娟娟, 译.软实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3:8.

传统建筑重塑 篇6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 新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自媒体, 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 还引领着传统的新闻传播朝着一个更高的方向迈进。在新媒体环境下, 对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和重塑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促进新闻传播的良好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自媒体的概念

自媒体是通过数字技术在链接全球知识的基础上, 提供一种了解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在表现形式上, 自媒体包含网络博客、网络视频博客、社交网络、微博等多种形式。[1]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是开放性的, 在这个开放性平台中,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新闻信息, 这些信息均是由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和目击者, 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所记录的第一手资料。自媒体的信息发布形式非常方便与便捷, 部分情况下能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在吸引各大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的同时影响着政府的决策。

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2.1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具体来讲,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 主要体现在传播者、讯息、传播路径、议程设置这四个方面。从传播者的渠道分析, 在传统新闻传播上, 新闻信息源的获取仅是由少数的记者、主持人、总编等把持,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公众逐步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之中, 这一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 使得人人均可成为新闻传播的信息源, 新闻传播的权力也得到了分解和下放, 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者和受众二元对立的局面。从讯息角度分析, 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呈现着一种过滤—发布的形式, 而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这一生产方式正在朝着发布—过滤的方向转移。传统的新闻传播, 每天的新闻事件需要由记者亲自把关审核, 经过层层过滤才能发布出来, 而自媒体新闻传播, 由于每一个人都是新闻的收集者、传播者、评论者, 新闻信息的发布范围更加广泛, 此时人们通过为这些信息投票, 就能过滤出大家真正感兴趣的内容。[2]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 是沿着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以及反馈这一单线模式展开的, 而在自媒体的普及中, 这一传播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自媒体用户通过个人关系网络对信息进行传播, 所形成的关系网络, 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自媒体用户, 这种情况下, 信息传播以秒来计算, 新闻信息的创造和发布更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从议程设置角度分析, 传统新闻传播需要对受众所接触到的新闻信息, 通过议程设置进行重要性的排序, 以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 这些信息都是精心排版和挑选后的内容, 舆论影响力不是很足, 而在自媒体环境下, 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信息均由受众自己选出, 通过网络工具, 经评论、转发、分享等手段, 将热门的新闻话题聚合起来, 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2.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随着自媒体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新闻是从自媒体平台上首先发布的, 但自媒体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在各类事件中, 自媒体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在相互重塑过程中, 产生着一种相互融合和互补的局面, 在2011年娱乐圈十大假新闻中, 金庸去世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最初, 微博这一自媒体平台将这一消息发布了出去, 随后这一新闻引起各界关注, 各主流媒体迅速转发, 在随后的两小时内, 经金庸好友证明, 这是一起假新闻, 并在微博中予以修正, 传统媒体也迅速做出了回应, 证实了这一信息的虚假性。这一事件中, 自媒体是谣言的发源地、传播平台和最后的修正平台, 而传统媒体是作为官方的化身, 两者的相互协作, 使谣言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平息。从这起事件中可以发现,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信息冗杂下的去粗取精;真假难辨下的去伪存真;把关缺失下所发挥的意见领袖作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联动作用下所达到的传播效果最大化。[3]自媒体在信息的第一轮传播上, 从发布到过滤, 这一过程使自媒体的舆论作用得以发挥;在第二轮传播上, 传统媒体的进一步跟进, 实现了舆论的引导作用;最后, 通过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通力合作, 使新闻事件的广泛传播得到了有效促成。在这一事件中, 受自媒体新闻传播中真假性难以辨认的影响, 传统媒体进行了有效的修正, 自媒体在这一环境下也达到了自我修正的作用, 两者的相互结合, 不仅使新闻的真假性得到了保证, 还促进了社会各界对这一事件的关注, 完成了网络舆论的聚集以及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实现了新闻真正意义上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自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好互动、融合和补充, 对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在解构的基础上, 重塑出了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新闻传播模式, 使新闻传播在自媒体时代中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高。

注释

1[1]张美玲, 罗忆.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传播特点和优势分析[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1) :123-124.

2[2]张燕.悲天悯人:锱铢必较与包容大度——自媒体的伦理标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 (02) :246-247.

传统建筑重塑 篇7

关键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引导功能,挑战

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在反映公众舆论、引导其价值取向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首先, 新闻媒体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 这是由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原则所决定的, 新闻报道要尊重新闻的客观事实, 新闻现场所记录的是在特定时空和特定状态下所发生的新闻事件, 公众可以通过媒体报道了解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 使之产生信任并达成与媒体报道相一致的共识;其次, 正确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 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引导舆论, 凝聚人心。保持正确思想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引导公众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因而能够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有领导有步骤有重点地改进新闻宣传, 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从而为加快我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而这些也要求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遵从新闻事件的本质, 积极贯彻正确的思想, 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

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舆论引导的功能, 所以一旦媒体记者在新闻信息报道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错误, 其影响和损失就会很大, 轻则失去公众的信任, 重则损害政府形象, 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新闻报道中, 有些新闻记者个人素质较差, 不愿深入采访, 拼凑新闻主题, 这样的新闻报道不但发挥不了正确的舆论引导功能, 还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如2002年《中国青年报》一则关于抗洪救灾的报道冒用1998年所拍摄的图片, 并编造大量的文字说明, 包括“广东茂名地区近日连降暴雨, 约20万人受灾, 其中数千人受洪水围困。南海舰队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官兵雨夜驰援, 急行军150公里赶至现场, 从7月3日早晨开始抢险救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样一则对国家和人民极不负责任的报道又如何能够承担起引导舆论的功能?另外还有些新闻记者道德素养不高, 尽管新闻信息真实却不具有思想性, 不能在正确引导舆论方面发挥作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同时还包括了对社会丑恶的揭露以及对不良行为的曝光, 从而在社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体系。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负面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注重对公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实现教育和引导双重功能。

传统新闻媒体舆论引导功能受到极大挑战

由于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受到来自新兴网络媒体的严峻挑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虚假信息泛滥的影响。传统的新闻信息发出要通过记者、编辑等新闻人的层层把关, 对新闻信息源进行过滤和筛选后, 借助传播端口发布, 新闻媒体只要注重对这些环节的把握就能实现舆论导向的引导。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受众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发布各种信息, 由最初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接收者和发布者的双重身份, 而受众在发布信息时, 并没有对信息进行仔细筛选、审核, 甚至可能仅仅是自己的道听途说。因此, 网络虚假信息泛滥。由于受商业利益的影响, 网络不良信息也开始泛滥, 而这些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传统媒体的发展, 更加不利于正确舆论导向的形成。第二, 政治新闻边缘化的制约。随着网络商业功能的强大, 商务信息越来越广, 一方面是各网络公司的积极扩张, 大量的商业新闻和商务活动蓬勃发展, 而传统政治新闻的比重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网络时效性也要求网络加强对最新信息的传递, 而对于以往的新闻信息只能以滚动方式进行播报, 导致更多的主流政治新闻在进入网络媒体以后只能借助包装发展, 政治新闻越来越边缘化, 其舆论导向功能逐渐被削弱。第三, 西方新闻话语霸权的影响。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媒体,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找寻资料, 然而由于受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当前的国际互联网信息中, 一半以上是由美国所提供的。因此, 西方在全球网络传播过程中占据着绝对优势, 其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不同区域的网民, 给我国新媒体时代传统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四, 议程设置互动性增强的影响。传统新闻媒体对热点新闻的引导都是通过主流媒体, 根据当时不同形态和人物的需要进行议程设置。而在网络传播时代, 新闻议程的设置更加尊重网民的意见, 更多地取决于人们的喜好, 因此很多议程设置都是在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成立的, 传统媒体的自主性被降低, 新闻记者根据信息需要设定议程的次数也逐步减少, 网络的互动使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

网络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是我国新闻传播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新闻信息的传播开始进入多元化、全球化和立体化的时代, 然而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 传统媒体的新闻引导功能被削弱, 以舆论引导和新闻信息宣传为重心的传统媒体发展面临着新媒体影响下的双重任务, 因此要重新考量媒体的传播现状和舆论环境, 大力更新传播观念, 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工作。只有提出适应媒体融合下的舆论引导新策略, 才能保证新闻媒体自身功能的实现。首先, 传统媒体要提高自身的舆论引导能力, 就要充分发挥其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优势, 在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时要深入新闻事件本身, 以权威的角度和精辟的论断做出分析, 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问题, 引导受众用理性的思维看待新闻事件本身;还要保证新闻信息的透明度以及提供信息渠道的全面畅通, 提高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同时要注重对受众需求的掌握, 以受众需求为基础, 尊重其选择, 正视媒体发展中的不足, 从自身建设方面提高自己。其次, 传统媒体要加强与新兴媒体的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网络作为新兴媒体,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式各样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及引发的舆论, 传统主流媒体要承担起正确的导向作用。通过媒体间的融合将传统媒体结合现代网络元素,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媒体渠道;规范网络媒体环境, 实行传统媒体的监督功能, 采取各种奖惩制度, 推动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还要积极引导公民正确使用网络, 正确看待网络所呈现的问题, 将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落到实处。

着力加强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功能建设

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功能建设的关键在于在媒体运营过程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保证高效率做好新闻信息的传播工作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更好地完成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宣传任务, 扩大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传统媒体自身要注重对时代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把握, 对各方面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作出准确判断。这种判断能力, 来源于对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责任的有效掌控, 媒体工作人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价值观, 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充分认识新闻媒体的性质, 以国家利益为重心, 这样传统媒体才可能避免导向功能的边缘化。在提高舆论导向能力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的预测和方法, 媒体担负着信息传播的使命, 其影响范围较广, 且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因此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总体的平稳把握, 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 实现不同媒体间的优势互补, 使新闻内容突出特色、彰显活力,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公众舆论方向。

要着力提高新闻报道内容的竞争力。传统纸媒要强化对新闻头版、新闻栏目的相互配合与补充, 建立媒体新闻潜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使媒体自身形成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这需要注重对新闻媒体传播栏目的调整, 使新闻观点更加鲜明, 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传播, 在正确导向的引导下研究新闻内容与不同受众之间的平衡点, 在坚持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同时正确引导公众舆论,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重视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栏目收视率及影响力, 对不同受众人群、不同时段的栏目内容收听收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综合各类人群的需求, 避免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缺损, 最大限度地让受众满意。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 实行考核制度。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之所以存在负面报道、虚假新闻, 归根结底主要源于以下两点:一是部分新闻媒体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受商业利益的影响, 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由此带来的效益;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的新闻素养不高, 知识水平不够, 不了解媒体的重要性, 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 缺乏新闻的敏感性, 管理方法过于陈旧。在以往的负面报道中, 有很多就是由于部分官员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过于惧怕, 拒绝将事件公之于众, 导致采访报道出现偏差。针对这种情况, 为适应现代新闻媒体产业发展的需要, 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各级领导干部要着力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和文化素养。

由于现代青年学生接触新事物的速度较快, 所以相当一部分青年人是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内容和信息的, 而这也成为影响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首先应当对人群流失现象的原因做归类分析, 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无形影响。青年人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其思维方式独特, 而传统媒体的发展如果缺失了这一庞大的群体, 那后果是很严重的。因此, 新闻媒体应当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应当保质保量地完成, 在工作部署方面, 应当积极合作, 按照新闻内容的总体要求以及新闻价值并根据相关报道提出建设性的报道意见。除了一些必须照办的指导性安排外, 对稿件在什么时间、什么栏目、什么版面位置刊播, 媒体机构也要根据受众的喜好进行适当安排。在某些特定的工作阶段, 重大主题宣传的专栏可能同时有多个, 媒体可设计这些专栏交替刊播, 体现新闻本身的韵律与节奏感;对于内容相关的栏目可以考虑合并, 从而使重大主题宣传得以突出, 且其他相关新闻信息能有足够的空间实现有机组合;要研究典型宣传的力度、分量及密度分布, 予以妥善安排。典型宣传强调要突出特殊新闻事件, 即对重大的、推向全国或区域的典型, 要设计一定时期的、多媒体联动的、多角度的反复播报, 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离不开对受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 新闻媒体的职业是抓新闻, 而在讲求新闻性的过程中还要关注政策解读, 在树立社会责任公信力的同时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 强化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田筱筠, 李佳.新闻媒体要客观公正地反映舆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 .

[2]范秀晖.加强舆论引导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红旗文稿, 2011 (16) .

[3]杨壮.浅论新闻媒体科学舆论观[J].媒体时代, 2010 (9) .

[4]刘宇红, 华群生.舆论引导与社会管理创新[J].传媒观察, 2011 (8) .

[5]乌兰.不断加强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1 (5) .

[6]祁玉海.营造和谐舆论环境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

传统建筑重塑 篇8

1 自媒体的概述

1.1 自媒体定义

自媒体(we media)的概念是在2002年由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提出的。自媒体通过利用数学技术的综合操作,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分享经验、经历和新闻的平台。自媒体利用自身便捷、共享、及时的特点,改变和丰富了网络信息发布的途径,改善和娱乐了大众的社会生活。自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十分的丰富,其中包括微博、微信、博客、社交网站等,以这些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方便的参加网络的机会和平台。

1.2 自媒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微博

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其中,微博的用户被称为“围脖”,发表微博的行径称为“织围脖”,是目前最火热也是最为常见的自媒体表现形式。微博是以Web2.0技术为基本特征,对其用户在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发布、获取、共享和再次传播的自媒体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因为其更加简洁、开放以及更具有大众化,相对于博客等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令人喜爱。也正是因为微博是广受欢迎的新闻传播方式,所以它的存在,对政府的决策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1.3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主要特征

因为网络的用户是面向广大群众,所以每一个用户都是主角。即在每天的微博更新的时候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即使是针对同一个小小的社会现象,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一个特征是信息碎片化。

因为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到网络上。又因为用户多、方便、快速等特性,网络上的信息从发生到传播的时间差越来越小,让观众能够及时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过程。真正实现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这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二个特征一时效性强。

因为网络的用户是多对多的,所以一个人发布了一个消息,不但他的朋友圈知道了,也会导致他朋友的朋友得到这样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人会得到这个消息。这就是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三个特征----传播方式裂变式。

一是因为自媒体信息定制的个性化,所以用户可以利用软件根据自己的爱好把自己的状态、信息定制得具有个性化。二是因为每个用户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特点,进而也会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四个特征就是信息个性化。

因为自媒体新闻发布的形式可以是视频、音频、图片等,向用户展现了一个个立体化的信息,所以自媒体新闻传播的第五个特征是内容立体化。

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2.1“解构”的概念

准确地说,解构属于哲学的范畴,全名是“解构主义”。是由法国的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简言之,解构就是找出原来不合理的秩序,进行攻击,打破单元化秩序,建立更为合理的多元化的秩序的一种主义原理。为的是迎合世界的发展,思想观念的进步。

2.2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的解构

首先是对于传播者,将专业新闻机构过渡到每个人。这对于专业新闻机构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发布新闻信息不再是专业新闻机构的特权,这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二元对立的局面。

其次是讯息一—从“过滤一发布”到“发布一过滤”。以前新闻在发布之前会受到专业人士或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改编。这就加入了主观的思想和观点;然后再进行发布。现在由受众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直接拍摄、记录,然后直接发布到网络上,再由用户自行进行筛选和提取。

再次是传播路径——从单一线性到网状扩散。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是由传播者媒介进行单一方式的传播将信息传递到收信息者的手上。而自媒体传播信息的方式从单一模式变成了网状模式。

最后,议程设置——一从引导到聚合。传统新闻传播利用议程设置对将要发布的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排序,并通过它达到引起轰动的效果。所以,用户每天接收到的新闻都是专业新闻机构进行精心安排的内容,将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引领到某一个区域。然而,自媒体将这一现象彻底打破,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对信息进行筛选,然后利用电脑等各种工具,进行评论、转发、分享等,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聚合,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影响力。

3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重塑

3.1 信息冗杂与去粗取精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轮传播。在第一次传播中,自媒体新闻的发布到过滤,自媒体的舆论形成。例如,在日本发生核泄漏时,网上传播缺盐的信息,一时间在国内引发了抢盐的行为,在那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的平台上全是关于食盐的话题,引起了用户的广泛关注,进而自媒体的舆论目的也达到了。

第二次传播中,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进一步跟进,对舆论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例如,还是在抢盐事件中,面对一时间兴起的抢盐行为,所有的传统媒介对谣言进行辟谣。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都在纷纷对该事件进行强有力的劝说和警告。此时,公安部门也开展强有力的引导活动,对于那些造谣的破坏分子进行查处,由此对舆论等进行有力的引导。

3.2 真假难辨与去伪存真

首先,传统的传播媒介对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具有修正的功能。当传统的传播媒介对自媒体发出的不良信息有所质疑的时候,就会立即做出回应。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的传统传播媒介对谣言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解释,发布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的信息,对不良的信息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其次,自媒体具有自我修正机制。在面对网络谣言的时候,网络上一时间会分不清真伪,但面对众多用户,事件的真相总会浮出水面,总会还时间和世间一个清白,谣言也就会在一时间不攻自破。

3.3 把关缺失和意见领袖

首先,观点的自由市场把关人作用被弱化。因为自媒体是一个自由、民主、畅所欲言的地方,所有的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观点自由、语言自由、意见自由等的民主平台。与传统传播媒介不同,在发表意见或建议之前,没有人或机构对其进行筛选,缺少对其管理的人。

其次,把关人到意见领袖。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把关人在自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弱化。但是,在自媒体中又出现了引导用户思想的新人物——意见领袖。他们是在某一领域中具有权威性的人物,无论是娱乐界,还是学术界,都是出类拔萃、令人仰慕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带动其他用户的关注和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舆论引导的作用。

4 结语

自媒体新闻传播的出现极大地带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而且也对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是,这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在自媒体新闻传播的领域找到自身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合理、大胆的改善。希望传统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能够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将新闻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何翔.新闻传播框架理论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6).

[2]郭利伟.自媒体传播的表达自由与规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4(3).

上一篇:声带肿物摘除下一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