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2024-08-24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共5篇)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篇1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优生学的普及, 孕产妇在怀孕期、临产时的心理监护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有不少孕妇由于缺乏对生育知识的了解和对妊娠心理准备不足, 家庭中存在男尊女卑的旧观念或家庭缺乏温暖, 丈夫关心不够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心理。许多产妇在临产时都有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生产时易造成宫缩乏力、产程延长、产后出血等。因此, 做好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不仅关系到孕产妇的身心健康, 而且对产妇克服分娩时的障碍及产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可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以乃今后的健康。

1 孕妇常见的心理状态

1.1对孕育和分娩心理准备不足。婚后无计划即怀孕, 唯恐孩子发育出现问题, 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感觉措手不及。此时既有怀孕的欢愉, 又觉得怀孕不是时候, 可能是因工作、学习等原因暂时不想要孩子或因计划生育原因不能生孩子所致。

1.2一些初产妇缺乏生育知识, 对出现的一系列妊娠反应产生紧张的心理[1], 对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无所适从。

1.3早孕反应减轻后, 随之而来的是中、晚孕期间身体形态的变化。因子宫明显增大, 给孕妇在体力上加重负担, 而且身体各系统生理功能也相应改变, 出现不适感, 行动不便, 腹背痛, 大多数孕妇都期盼分娩日期早日到来。

1.4家庭关心不够, 出现悲观、孤独、寂寞。由于现代社会工作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家庭生活, 特别是孕妇, 她们需要家庭的关心和关爱, 在孕产期丈夫的关心比其他任何人的关心更为重要。

1.5家庭成员关系欠佳。农村家庭中少数人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 善于用老习惯衡量现在, 不重视医院孕检, 违背优生优育理念, 婆媳关系紧张, 影响夫妻感情, 出现焦虑。

1.6随着预产期的临近, 孕妇常因婴儿将要出生而感到愉快, 又因可能产生的分娩痛苦而焦虑, 担心能否顺利分娩、分娩过程中母儿安危及有无畸形。

2 护理对策

2.1告知孕妇, 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 孕妇的心理和生理活动都会波及胎儿, 要保持心情愉快、轻松。孕妇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血液和内分泌调节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 如孕妇经常心境不佳、焦虑、恐惧、紧张或悲伤等, 会使胎儿脑血管收缩, 减少脑部供血, 影响脑部发育;过度的紧张、恐惧甚至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 严重焦虑的孕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 易导致早产、流产、产程延长或难产。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孕妇家属的信任, 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与孕妇进行良好沟通, 尽量多关心她们, 帮助其逐步消除对阴道分娩的恐惧和顾虑, 坚定自然分娩的信心。

2.3认真观察每一位孕妇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和劝解, 找出症结所在。

2.4加强孕期宣教工作, 提高孕妇对分娩的认知水平, 促进产时健康应对行为, 使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过程拥有正性体验[2], 提高孕妇对不利因素的耐受力。

3 产妇的心理状态

3.1有些产妇没有做好产前检查, 一有疼痛就惊慌失措地到医院待产, 加之面对医院陌生的环境, 易出现紧张心理。

3.2对一些初产妇及高龄初产妇, 由于家人高度重视, 呵护备至, 致使她们缺乏对疼痛的耐受力, 导致潜伏期延长, 活跃期停滞, 使产妇疲劳。

3.3产程由潜伏期进入活跃期最后到宫口开全, 这一时期是最漫长的, 易产生焦虑情绪, 产妇盼望尽快结束分娩, 以减轻痛苦。

3.4胎儿娩出后, 如果新生儿的性别不合产妇愿望时, 往往产生沮丧情绪 (尤其是经产妇) , 引起宫缩欠佳, 导致产后出血。

3.5经过分娩的母亲, 特别是初产妇将要经历角色转变, 有的产妇可能因为理想中的母亲角色与现实中的母亲角色出现差距而发生心理冲突;因为胎儿娩出后生理上的排空而感到心理空虚;因为新生儿外貌与理想中的不相吻合而感到失望, 也因为丈夫注意力转移到新生儿身上而感到失落。

4 护理对策

4.1创造幽雅、舒适、整洁的环境, 使产妇心情舒畅, 加强宣教并使用开导性语言。开导性语言是稳定情绪, 消除恐惧心理的良方[3], 给产妇讲解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 宫缩可促进产程进展, 以消除其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 增强对分娩的信心。

4.2产前开展心理干预, 可以使孕产妇对妊娠分娩这一事件进行正确评估, 将妊娠分娩视为女性一生中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 淡化夫妻双方对这一事件的过度关注。当孕产妇对分娩这一事件有了正确评估后有利于保持自身情绪稳定, 从而在遇到心理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积极的应对措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能够促进孕产妇对妊娠分娩这一事件的正确评估, 如此循环往复, 可以促进她们的心理健康。

4.3护理人员要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娴熟精湛的技术, 对产妇及家属态度热情, 服务周到, 说话和气, 以增进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和安全感, 尽可能多陪伴产妇, 对提高顺产率有重要意义。

4.4产程进展期要告知产妇正常饮食, 保持体力, 勤小便, 教会宫缩时张口呼吸, 取自觉舒适体位。宫口开全后指导正确用力, 并给予鼓励。

4.5新生儿性别不合产妇愿望时应立即进行开导, 列举实例让她们感觉生男生女都一样, 并给予母婴皮肤接触, 指导母乳喂养的技巧, 帮助早吸吮, 增进母子感情, 减少产后出血。

4.6产妇产后的心理处于脆弱和不稳定状态, 并且面临着潜意识的内在冲突以及为人母所需的情绪调整等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关系的改变, 经济来源的需求, 以及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寻求[4]。因此, 产后心理调适的指导十分重要。

5 总结

孕产妇心理状态应充分引起重视, 做好其身心护理, 帮助她们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顺利度过孕产期是保证产科高质量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当我们工作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 要善于寻找和分析原因, 采取正确的方法, 能够使问题迎刃而解。在引导产妇及家属做好心理准备的同时, 护士自身做好心理准备也是不可忽视的, 必须正视自己在整个分娩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为此护士不仅要有较扎实的围生医学知识, 还要学好心理学、社会医学知识, 才能在心理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 心理学也是一门精细的护理艺术,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 为了使每一位孕产妇顺利度过孕产期, 需要每一个护士在实践中对心理学加强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武秀珍.浅谈孕产妇的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20) :176.

[2]顾春怡, 张铮, 朱新丽.孕晚期干预支持对孕妇产时认知行为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6) :571.

[3]甘立红.浅谈语言沟通对心理护理的促进作用[J].中外健康文摘, 2009, 6 (20) :15.

[4]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5.

产妇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篇2

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強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产妇的这种情绪改变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肺内气体交换不足,致使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血压升高,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产科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了产力、产道、胎儿之外,还有精神心理因素,可见心理护理在分娩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

1、了解产妇心理 产妇害怕和恐惧分娩的一切过程,怕陌生的环境,怕自己不能坚持,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解,怕胎儿畸形,怕有生命危险,致使产后情绪紧张,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恐惧的精神心理状态,表现出听不进医护人员的解释,不配合相关的分娩动作。

2、给予精神鼓励 护理上应做好产妇思想工作,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孕妇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产妇,共同以科学的方法,减轻分娩时的疼痛,同时需要家庭的参与,以期最大限度地满足产妇的家庭宗教和文化需要,因为产妇作为一个具体独立人格的社会人。期盼维护自身尊严和得到应有的尊重,心理护理可以弥补传统观念的缺陷,使产妇愉快,无痛,向上充满信心地度过产程。同时鼓励产妇多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并注重摄入足够水分,以保证精力和体力充沛及时排便,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增强,向产妇讲解疼痛的原因及疼痛与分娩的关系,疼痛出现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使产妇得到生理、心理、体力和精神上的全方位支持,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分娩过程。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分娩的产妇820例, 其中阴道顺产511例, 剖宫产309例;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 (30.38±6.55) 岁;初产妇624例, 经产妇196例;文化程度:初中级初中以下318例, 高中及中专430例, 大专及大专以上112例。按照贯序表法将82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 (n=410) 和对照组 (n=410) , 经统计学分析发现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及孕次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一致性。

1.2 方法

(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产妇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经济收入等情况进行临床调查与分析[1]。另外, 采用90项症状清单 (Symptom Check List 90, SCL-90) 对两组产妇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2]。 (2) 护理方法:本研究给予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 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配备专门的责任护士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均在Windows SPSS17.0中完成, 数值变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分类变量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两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干预前后SCL-90量表评分比较

在实施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失眠、食欲下降等因子与本组干预前相比显著好转, 而另外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0.05) ;而对照组产妇则无明显变化 (P>0.05) 。具体结果可见表1。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a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见表2。由表2可知研究组患者产后出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出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注:与对照组比较, c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产后出血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因素是增加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为了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本研究于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分娩的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临床分析, 并针对负性心理产妇实施心理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 (1) 产前心理护理:由于本研究的大部分产妇是初产妇, 缺乏分娩相关知识, 使得产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针对产妇出现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主动沟通, 耐心倾听产妇产生焦虑、抑郁的原因和心理需求, 根据产妇的需求主动向孕妇讲解分娩机制、产程经过、宫缩痛的原理, 使其树立自信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鼓励产妇正确面对现实[3]。 (2) 产程期间的护理。密切观察产程变化, 适时实施个性化护理措施, 播放轻松的音乐以分散产妇的注意力, 减少其对疼痛的敏感度;在婴儿安全降生后, 护理人员可以使用赞美的话语描述婴儿的相貌、头发、身长、皮肤等情况, 从而对产妇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 (3) 产后护理:过度恐惧和紧张的情绪可导致应激物质儿茶酚胺等的分泌, 使子宫收缩不良, 造成或加重产后出血[4]。因此产后护理人员在产后可以利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尽快让产妇的情绪得到抚平;另外, 教会产妇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与控制的技巧, 消除其抑郁、焦虑、恐怖的心理。 (4)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护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产妇的家属及同事等的主观能动性, 让家属或朋友给予产妇一定的心理支持, 并及时对产妇的负性心理进行疏导与排泄, 使其不良情绪能够得到宣泄[5]。本研究在实施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失眠、食欲下降等因子与本组干预前相比显著好转, 而另外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0.05) ;另外, 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P<0.05) 。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选择在我院住院接受分娩的产妇的心理特点进行了临床调查研究, 并针对其负性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在实施护理干预后, 研究组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失眠、食欲下降等因子与本组干预前相比显著好转, 而另外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亦有明显差异 (P<0.05) ;而对照组产妇则无明显变化 (P>0.05) 。研究组患者产后出血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且出血量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产后出血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因素是增加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而通过实施系统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 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产妇,心理状态,产后出血

参考文献

[1]蓝根妹.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 (21) :56-57.

[2]杨迎春.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产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1) :87-88.

[3]成卫军.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1) :31-32.

[4]赵建英.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及减少产后出血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19) :34-35.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篇4

笔者在长期的妇产科护理实践中发现,在对待孕产妇这个特殊的患者群体时,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准确掌握其心理,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孕产妇的生产和康复是十分必要的。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和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促使病人康复,以便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心理护理顺应了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发展,使得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针对孕妇的产程,结合个人多年的护理经验,分别从产前、产时和产后三个阶段来谈谈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与体会。

1 产前创造有利产妇心理安定的环境条件

1.1 稳定孕产妇情绪,消除心理顾虑,大部分孕产妇入院后,由于陌生的环境以及对分娩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因而产生焦虑感甚至恐惧感,这种心理对其顺利分娩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而,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关注和满足,耐心细致地为她们讲解分娩常识,帮助她们解除顾虑,取得她们的信任,从而使她们以良好的心态来接受治疗。在此阶段最忌讳的是护理人员缺乏同情心和耐心。有的待产妇由于疼痛而情绪不稳定,如果此时护理人员再缺乏耐心而对产妇加以训斥,结果会适得其反,可能会直接影响分娩的过程,增加患者的痛苦。此时医护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在患者的位置上看待问题,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杯淡淡的白开水,都能使待产妇感到温暖,增添信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 避免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产妇到分娩室之前,首先先送入待产室,待产室的条件与病室条件大致相同,产妇在待产室内有了一个过渡和缓冲的过程,再进入分娩室时,便会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这对产妇适应环境能力的形成很有必要。

1.3 避免产妇哭喊声间的相互影响,产妇的哭喊对本人来说是消耗体力,也会影响产程进展,对其他产妇也会产生不良刺激,并影响她们休息,严重的会产生精神上的厌烦和紧张。对每个哭喊不止的产妇,我们都做具体检查及分析,仔细观察有否头盆不称、产程进展是否正常,有否潜在其他异常等。如排除产科情况,我们对哭喊的产妇采取综合性的护理方法。例如采取暗示、分散,调整病人情绪,改变病人的错误认识等心理学方法。

1.4 避免目睹抢救场面,在每张产床之间设有屏障相互隔离,使产妇之间不能直视。在接产和进行处置时,尽量不让产妇本人看到过多的手术器械,不让其看到流出的血液和血块等。医护人员在抢救病人时,首先自己要保持镇静,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使产妇对医护人员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1.5 避免医务人员言语上的刺激,分娩室工作人员要做到对产妇和蔼可亲,耐心解释病情,不得在室内大声讲话、闲谈,在研究医疗问题时,尽量不让产妇听到,如果产妇出现异常情况,如胎儿死亡、胎心不良、产后失血血压下降等情况,不应直接向产妇交待,避免这些情况会给产妇带来不良的影响。应立即向家属交待,并研究和决定紧急处理的方法。

2 产中科学地交待病情、解除产妇思想负担

2.1 医护人员要正确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及产妇和胎儿的安危情况,讲话必须科学、准确、严密,要实事求是地谈问题。在试产、手术等问题上,也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解释。

2.2 对全身及产科情况正常而人为精神紧张者,要向产妇说明情况,使之打消顾虑。对发现有异常情况者,在需要产妇配合医务人员的处置而必须向产妇本人交待病情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艺术,决不能加重患者的思想负担。如对决定试产的产妇,要说明自然分娩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生不下来,医生也能采取其他方法保护产妇及胎儿的安全,以鼓励产妇配合医务人员度过分娩难关。

2.3 交待病情或解释问题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和产妇交谈,说话时态度要和蔼可亲。分娩室的助产士,护理人员都是女同志,我们充分运用女同志的生理特点,亲近产妇,扩大交谈范围,建立信任、依赖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加产妇对医护人员所交待病情和解释问题的信任程度。

2.4 营造温馨舒适环境,排除产妇心理杂念。分娩虽然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但是对初产孕妇又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情绪有时会对一个人的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样,孕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的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到分娩的进程和胎儿能否顺利平安的分娩。因而护理工作中此阶段尤其要注意到心理疏导工作。这里不仅包括和孕妇本人的沟通,还包括对其家人的心理疏导。此阶段,要细致耐心地为孕妇听胎心和检查宫缩的情况,教给产妇正确地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对产妇提出的疑问耐心详细解答。冷漠地坐视等待,甚至同事问随意地说笑,对产妇大声地斥责,都会使产妇产生心理应激,人为造成产程延长、胎儿窘迫、宫缩乏力等难产情况的发生。护理人员对产妇家属的心理疏通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些产妇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作祟,担心生女孩而遭受家人的冷落责备从而产生心理负担,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造成情绪低落、食欲不振,导致难产。因而要对产妇做好心理工作,也要和家属做好沟通疏导,通过家属的态度来稳定产妇的情绪,使产妇心情畅快,消除思想上的杂念和负担,有利于产妇的顺利分娩以及产后的更好恢复。

3 产后指导饮食和休息,保持旺盛精力和体力

3.1 注意饮食与睡眠在分娩过程中产妇体力消耗过大,如饮食不好,易出现能量供应不足,造成宫缩乏力、滞产等一系列病变。为此在心理护理上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指导产妇吃营养丰富,多样化的平衡膳食。②为了增加产妇的食欲和照顾其饮食习惯,允许产妇吃自家带来的饭菜,以增加食欲感。③在产妇进食时,避免此时去注射、备皮、导尿、等各种操作。④注意休息,保持足量的睡眠时间,对产后恢复尤为重要。

3.2 精心做好产后服务有效预防产后抑郁。孕妇的生产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孩子生完后就万事大吉了这种观念上,它还包括产后的恢复过程,尤其是精神上的恢复。我们以前见到过这样的悲剧,有个别的产妇一时无法适应自身角色的转换,情绪不稳定、失眠、休息不好,内心焦虑,严重者甚至会离家出走、自杀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后抑郁症。这是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产妇的产后恢复而又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关键还是要解决产妇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首先应提前告知家属密切关注产妇的言行举止,发现有异常及时反映,共同治疗。对产妇本人,采用健康教育指导的方法来预防。向其介绍有关母乳喂养及育婴的常识,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的角色。动员家属关爱产妇,给予产妇心理安慰,指导产妇进行产后体形恢复训练,使其保持自信,达到更好更快地恢复。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篇5

[关键词] 肺癌;抑郁焦虑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26-02

Study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psychological care experience

PENG Caifen  LIAO Kunlun  ZHONG Meixia

Cancer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tat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and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into the observation.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using SAS and SDS to evaluate the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e. To observe the SAS,SDS points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psychological care. Results The anxiety/depression points of two groups before psychological ca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After psychological care,anxiety/depression point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uggesting tha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care had a good effect o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ith depression and anxiety,worthy of further study and promote.

[Key words] Lung cancer;Depression and anxiety state;Psychological care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肺癌患者多有慢性咳嗽、进行性消瘦、咳痰,甚至咳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起患者心理负担。祁淑英[1]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较多伴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影响其对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必须得到重视。笔者观察了60例伴有抑郁、焦虑状态的肺癌患者,观察组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观察了60例肺癌患者,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患者。病例纳入标准:经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9~68岁,平均(47.5±11.6)岁;平均病程(2.53±0.86)年。按发病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13例、周围型肺癌17例。按病理类型分类:鳞癌7例、腺癌9例、腺鳞癌9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7~67岁,平均(47.8±11.3)岁;平均病程(2.58±0.82)年。按发病部位分类:中央型肺癌12例、周围型肺癌18例。按病理类型分类:鳞癌8例、腺癌10例、腺鳞癌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焦虑抑郁评价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2],SAS、SDS量表为20题及4级评分制,4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分,满分80分,以>40分为有意义,SAS、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60~69分为中度,70分以上为重度。由经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评,入院时及疗程结束后测评1次。

1.3 心理护理基本方法

①心理护理由经专门培训的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每次心理干预约30 min,每周2次。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要主动接触患者,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并及时进行疏导,可以通过询问和谈话对患者的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方面进行了解,以满足患者的各种需要。其次,用良好的态度和真诚的语言去关心和体贴患者,争取患者的信任。③开展疾病认知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认真讲解肺癌相关知识(对患者可以有所保留),使其正确对待疾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使得患者认识到信心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饮食和药物治疗。④协助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通过对亲属进行疾病认知、医学护理知识宣教等措施,提高家属对疾病治疗的认知,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减轻患者患病后的无助感,利于患者保持乐观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减少抑郁情绪的发生。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PEMS3.1 for windows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焦虑/抑郁状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状态积分显著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提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比较(,分)

组别n评分时间SAS评分SDS评分

观察组30干预前48.63±5.7553.75±6.12

干预后 27.58±3.66ab 29.23±3.58ab

对照组30干预前 47.64±5.6352.66±6.33

干预后 42.45±5.7747.35±5.43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bP<0.05

3 讨论

焦虑/抑郁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生理应激,严重的躯体疾病可引起抑郁或加重抑郁,并对疾病预后有显著的影响[3]。 国内对恶性肿瘤的调查发现焦虑抑郁的心理反应者占20%~40%。一项对肺癌患者的相关调查发现,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40%和38%[4]。焦虑/抑郁状态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对治疗依从性产生不良的干扰,因此必须得到重视。

对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肺癌患者,笔者近年来采用以心理护理为主的治疗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本组病例干预前SAS评分为(48.63±5.75)分,干预后为(27.58±3.66)分;干预前SDS评分为(53.75±6.12)分,干预后为(29.23±3.58),干预后两种积分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对知情者进行护理干预,一方面增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护理与治疗的依从性;另一方面,调动患者内在积极因素,稳定不良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设法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并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功能锻炼,对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心理护理对肺癌患者抑郁焦虑状态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祁淑英.疼痛对癌症患者抑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8):1203-1205.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9.

[3] 周玉琴,金虹.心理应激与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B):75.

[4] 吴莉,王世杰.支持性心理治疗改善放化疗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J]. 中国临床康复,7(17):2462-2463.

上一篇:剪切力学性能论文下一篇:规范担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