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精神护理(共12篇)
心理与精神护理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更加关注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本文从临床角度入手, 对此进行对照研究, 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 材料与分析
1.1 材料
研究组:选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的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 (脱落9例) , 实际入组43例。均符合CCMD—3[1]中儿童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对照组:筛选出与研究组年龄、文化程度基本相似的初中学生43名, 其家庭职业与生活习惯基本一致。两组男性均为23人, 女生20人:研究组平均年龄 (12.6±1.68) 岁, 对照组平均年龄 (12.34±1.96) 岁, 两组年龄无差异 (P>0.05) 。用自制的家庭环境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见表1。
1.2 两组还调查了以下几种因素
(1) 家庭职业:研究组工人家庭18例, 农民10例, 知识分子家庭7例, 干部家庭8例;对照组工人家庭20例, 农民家庭6例, 知识分子家庭9例, 干部家庭8例。两组家庭职业无显著差异 (P>0.05) 。 (2) 病前个性特征:研究组内向30例, 外向6例, 中间型7例;对照组内向日11例, 外向21例, 中间型11例。研究组以内向型性格居多, 差异显著 (P>0.05) 。 (3) 学习成绩:研究组上等12例, 中等21例, 下等10例;对照组上等14例, 中等22例, 下等7例, 两组无显著差异 (P>0.05) 。 (4) 发病诱因:研究组在发病前有显著精神应激因素的25例, 其中生气13例, 意外惊吓7例, 吵架受批评4例, 发烧1例。
1.3 分析
通过对以上资料的数据进行比较, 显示父母文化低, 家庭成员经常闹纠纷, 家教不当与脑病发生有明显的关系。父母文化程度高者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 偏低者往往不太重视对子女早期教育, 缺乏教育技巧, 教育子女的方式往往是专横粗暴或过分迁就、溺爱。家庭成员间感情不和终日吵闹, 引起儿童强烈反感。在各种不良环境中, 儿童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中, 势必影响正常心理发展。引起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对于这类儿童, 一旦遇到某种劣性应激事件, 就会诱发精神疾病。可见, 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成长和性格的形成及神系统功能的健全都有极大的影响[2]。
2 护理对策
2.1 培植健全的家庭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受教育的摇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极为重要。因此, 给儿童一个温暖的成长环境、赏识和鼓励儿童、与儿童建立平等关系、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2 改善社会环境
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儿童, 老师在接触时态度诚恳、言语温和、批评时应注意态度和方式, 多进行启发式教育, 少用生硬的态度、恶性的语言刺激, 使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2.3 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改善心理环境
针对情绪障碍, 帮助他们培养兴趣爱好, 以缓解其焦虑、胆怯的心理,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退缩自卑的儿童, 多鼓励参加集体活动, 在兴趣丰富的活动中体现价值, 密切与周围人的关系, 增强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有冲动行为的儿童, 应采取“冷处理”的方式, 以稳定的情绪, 平静温和的态度感染儿童, 淡化冲动情绪, 帮助其逐渐克服不良行为。有恐怖症的儿童, 多半是由于长期处于专横、恐吓的家庭环境中造成的。和这类儿童接触要注意语言温和、态度和谒, 不可吓唬、责骂, 应多关心鼓励儿童, 或求助心理医生作一些心理治疗, 采取系统脱敏法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3 讨论
儿童精分症和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系[3]。目前, 精分症病因还不太清楚, 它可能是一种异源疾病, 致病因素很多, 但家庭环境这一致病因素是人为造成的,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 要依靠社会的力量, 大力宣传家庭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倡导年轻的父母都要学习精神卫生常识, 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使儿童能在一个和谐、稳定、愉快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以减少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CCMD-3) .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75~78.
[2]许萍, 杨建华.青少年精分症患者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J].中国行为医学, 2007, 16 (1) :42.
[3]王莹, 李刚, 李涛, 等.青少年精分症患者家庭因素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 (3) :172.
心理与精神护理 篇2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日渐加大,老年性疾病以及由其诱发的老年人心理问题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例证的方式阐述了疾病导致老年心理问题的存在状态,说明了老年人精神护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必要的精神护理策略。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来源:新华网)。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 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例,女性34例[1]。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结果表明,焦虑性障碍21例,占38.8%;抑郁性障碍17例,占31.4%;焦虑合并抑郁性障碍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 Chen和Hui-Chuan 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护理融合在一起。
2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 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 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 为患者自护
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 结论
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緊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4在病人角色与社会角色发生心理冲突时,应让病人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疾病,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积极参与治疗,安心于病人角色,暂时不宜过多的考虑社会义务、家庭责任、学习工作等问题,让病人从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相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应积极进行患者的心理社会技能训练,如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的能力,还应让患者进行健身活动,减少因为住院时间较长缺乏活动或者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等因素所导致的躯体机能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心理与精神护理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武汉市一所医学院校附属护校2009级三年制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护生129人为调查对象, 均为女生, 年龄在16~17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自制问卷, 护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现场答卷, 当场发放调查问卷129份, 以无记名方式当场收回有效问卷129份, 回收率100%。
1.2.2 统计学处理
结果利用SPSS 17.0软件包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
3 讨论
3.1 心理与精神护理教学后, 护生对心理健康及精神疾病方面的认知有明显的改观
调查显示, 护生通过学习,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生活事件, 认识到心理卫生问题时刻渗透在实际生活中, 没有精神疾病不代表精神健康, 在遇到挫折时应该及时疏通、宣泄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 也能够区别精神病和神经病。认识到精神障碍的发生通常只是在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某个点上发生了障碍, 进而可引发一系列相关问题, 而并非精神活动的全部混乱, 对于精神活动的障碍, 不能以正常伦理来判断[2], 并且对于精神病人的异常行为, 如自言自语、伤人毁物等可以理解, 并能够赋予同情和关心。
3.2 心理与精神护理教学后, 护生在能否像接纳正常人一样接纳精神病患者方面, 仍持否定态度
无论教学前后, 虽然有高达83.72%~86.82%的护生会关注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的话题, 但仍有78.29%~74.42%的护生表示不能像接纳正常人一样接纳精神病患者, 说明护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接触经历只是对疾病的危险程度有了更加客观的判断而已。以目前医学水平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其危险性是始终存在的, 令人感到恐惧以致逃避也是无法避免的[3]。
3.3 目前社会环境如就业竞争压力及精神健康需求对护生的就业意愿有一定影响
对于就业意愿, 无论教学前后, 愿意成为心理与精神专业护士的原因中以竞争力小, 有生存、就业优势为首要原因, 说明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护生的就业意向有影响;其次是认为心理与精神卫生是朝阳事业的人数也较多, 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提高, 护生对心理与精神卫生的发展趋势有充分的认识。而不愿意成为心理与精神护理专业护士的原因中, 在教学前为没有自知力、特殊群体难沟通占首位, 然后是职业不好听, 病耻感, 而这两个原因在教学后却降至第5位和第3位, 说明通过系统学习, 加强了护生对精神健康和精神病患者的认识, 也加强了其专业思想和职业意识。而在教学后不愿意成为心理与精神专业护士的原因中占首位的是职业恐惧、风险、压力, 其次是担心自身心理素质不好, 能力有限, 说明教学后护生考虑问题进一步具体化了, 认为要做精神科护士, 需不断加强学习 (如精神科专业的知识技能、态度和理念、广博的人文知识等) [4]。从总的就业意愿来看, 教学前后的差异相对明显, 即愿意从事心理和精神护理的护生比例由36.43%升至61.24%, 这与管萍的精神科护理教学前后护生认知调查的结果有点不同[4], 考虑可能是因为现阶段我国护理人才需求较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 护生就业问题仍然日趋严峻[5], 由于护生人数猛增, 用人单位的门槛也越抬越高, 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高职护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6], 这对其就业意愿也有影响。
参考文献
[1]龙霖, 谢平, 李泉清.不同教育层次实习护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1, 5 (26) :15~17.
[2]刘晨.精神科护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3]俞峻瀚, 肖泽萍.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分析及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 2005, 17 (6) :353~355.
[4]管萍, 丁倩, 潘大维.《精神科护理》教学前后护生认知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3) :2138~2139.
[5]徐婷婷, 蒋萍, 陈戈.就业指导对实习护生求职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23) :2128~2129.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 篇5
[摘要] 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把精神分析作为通向人无意识心理状态的一种途径,精神分析技术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理论而有着其牢固的地位。
精神分析的关键是在于用有意识代替无意识,把无意识翻译为有意识而来揭露精神生活中的无意识的东西,使被压抑的无意识潜能力量得到解放。
弗洛伊德在研究通向无意识状态的途径中,先后使用了催眠、释梦、对日常生活中错失行为的分析、无意识动作的分析、自由联想法等基本方法。这些都被人们日后加以继承和推广,到本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出现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在继承弗洛伊德的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融入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观点,修正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推动了精神分析的发展。
本篇论文一方面介绍了精神分析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理论,另一方面介绍了精神分析技术在心理咨询中的几种常用的方法。[关键词]
精神分析 无意识
本能 自由联想 心理结构
催眠
The theory and skill of psychoanalysis
[Abstract]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created by S.Freud.S.freud thought that the psychoanalysis was a way of getting into the unconscious mental processes.Many people accept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The skill of psychoanalysis is spreaded everywhere.The psychoanalysis is a important branch of psychology, and it influences many fields of sociology.The key of psychoanalysis is to translate the unconscious into consciousness, to reveal the unconscious in the activity of psychogenic and to release the energy that is oppressed in the unconscious.When S.Freud studies the way of getting into the state of unconscious, he always use the way such as : the hypnotherapy、the dream-interpretation、the free-association.There are all spreaded by S.Freud’s students.In 1940s, the new-psychosnslysis was arisen.They inherited the theory of Freud, and corrected it , they produced their new theories , and made the psychoanalysis developing.1.历史发展及现实意义:
精神分析也称为心理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开始是关于探讨精神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到本世纪20年代,这个理论被逐渐加以推广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并由一种理论发展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精神分析学派。到目前为止,它已远远超出医学和心理学领域,形成一种强大的国际思潮,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中,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代表着这个学派的渊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所以被称为古典的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理论经过荣格和阿德勒的发展,到本世纪40年代西方出现了以沙利文、霍妮和弗洛姆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把精神分析的方法继承下来,加以改造和发展,并推广到哲学、历史、伦理文学艺术等许多文化领域中,使精神分析学说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但他们已经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认为弗洛伊德所讲的生物本能对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不起着重要作用的,而家庭环境、社会文化和外在影响则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以1913年为划分早期和晚期。他的早期理论主要是用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尤其强调性本能和欲望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他认为所谓精神分析“是肯定精神过程本身是无意识的,那些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弗洛伊德首创“自由联想法”的“精神分析术”,鼓励精神病患者把陆续涌上心头的所有想法,不管它们如何微不足道,包括那些在梦中的闪念和平时不经意的念头和动作都如实地报告出来,从而发掘出埋藏在精神病患者无意识深处的病源。
弗洛伊德在1913年后,对早期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他认为人有一种“生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的能量或势力称做“利比多”,认为它是人们一般行为的动力。到后来,他认为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死的本能”,他把破坏性、挑衅侵略性等冲动视作死亡本能的表现。弗洛伊德把这两种本能称做本我。自我是实现了的本能,超我是道德了的自我,三者之间充满矛盾和斗争。本我的各种不符合社会的生活方式的本能冲动,受着在超我的指导下的自我的压抑,所以精神病就是由某种一直被压抑的东西的替代物发展起来的。这些本能的冲动就通过无意识领域中那些意识不到的精神过程,改头换面的表现出来。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的关键在于“用有意识代替无意识,把无意识翻译为有意识”。揭露精神生活内的无意识的东西,经被压抑的无意识本能力量得到解放。
精神分析发展到今天,它的技术、它的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特别是在治疗各类神经症、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中具有独到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它、应用它,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会或多或少的应用到这种理论。当代的历史、哲学、文学、心理等等领域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的理论影响到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任何一个角落,并且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在心理学中,具有更重的现实指导意义。
目前,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校心理学工作深入发展,社会对心理咨询需求的增长,作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和方法之一-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2.精神分析的理论: 2.1无意识学说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最主要的内容包括无意识学说、本能学说、释梦学说、人格学说、过失心理学等有关方面的内容。他的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自成一体。无意识学说是他思想的核心,是整个精神分析的基础。弗洛伊德也说过,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
弗洛伊德把心理过程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又可统称为无意识,他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能从潜意识中召回的心理部分,潜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这种本能所产生的欲望而被风俗习惯和法律道德压抑到意识阈界下所不明白的心理部分。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有两种无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够变成为意识;一种是被压抑的,是不能够被变为意识的。意识只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意识源于无意识,无意识是源,意识是由此而出的流,是无意识的产物。每个意识都具有一个潜意识的原始阶段,而潜意识却可能永远停留在这个原始的阶段上,但正是它具有着完全的精神功能。弗洛伊德不完全否认意识的作用,他认为意识只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与我们的感知系统相类似,主要同外部世界打交道。其次,它也借着对愉快与痛苦的察觉,影响精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刚开始,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只是指被个体压抑了的经验,后来随着他自身理论的完善,他认为潜意识的内容主要是以性为中心的各种本能冲动,它不存在理性经验的成分。并且是支配人类活动的主要根源。潜意识是人体的心理结构最深层、最底部的部分,它在某一点上与神经系统相联系并获得本能需要。因此潜意识充满了各种本能和心理活动能量,这些能量是混乱的燥动不止的。他认为潜意识就是生物性本能能量的仓库,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总能量的源泉。
潜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原始性(2)冲动性(3)非逻辑性(4)非时间性(5)非道德性。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最初级、最简单、最低级、最基本的因素。从发展角度来讲,它是遵循着孩童时期和原始人时期“原始过程思维”的特点,源于人们心理中原始的,非理性的低级部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潜意识的原始性决定了具有冲动性,它首先从神经系统中获得本能冲动的能量,提供给意识等心理活动所需,它以势不可挡的巨大的本能内驱力,不断冲击着意识,意识则提高警惕,以防本能冲动侵入道德理智化身的意识领域。潜意识的非逻辑性则表现于这个领域中的各种冲动不因为矛盾而相互排斥。各种冲动是没有规则、零乱的。因为潜意识来自于人心理的初级阶段,不具备意识的认知特性,它不能认识自己,也不能认识外界,它仅仅成为各种本能冲动的汇合。潜意识系统中所进行的活动只是一些冲动的能量释放,而不按时间顺序。任何时间产生的本能冲动在这里都是永恒的,即使经历数十年之后,它们仍然显得象刚产生一样。这些本能冲动很少与现实有关,它们只取决于拥有多少能量,取决于能否冲出意识的限制,它们不懂得恶、善,不懂得价值判断,这就是它的非道德性。
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整个理论系统的基础。同时他还认为无意识是精神分析的主要内容、精神分析的本质就在于使无意识变成意识,用意识来解释无意识。这句话中包括了两层含义:即从无意识到意识是发现问题;把无意识翻译为意识是解决问题。2.2 本能学说:
弗洛伊德是从无意识学说出发来解释他的本能学说的。弗洛伊德所说的本能,主要是指性本能。他认为:性本能冲动在神经的和心理的疾病成因中起着一种不平凡的巨大作用。
在弗洛伊德前期理论中,他以生物学观点把人的本能分为两大类,一是性的本能、一是自我的本能。性的本能是为了保持种族的生存和繁衍。它在个人身上体现为自始自终地追求快乐和激动的目的,性的本能是起决定的作用。自我本能是为了保存个体的生命,这种本能最初限于寻求营养,后来扩展到生活的种种活动中。性本能保持着原始的特征,追求快乐原则。自我本能则渐识时务,最初的需要似乎退居次要地位,而遵循现实的原则。
随着本能学说的不断完善。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和自我本能“合而为一”,称为“生的本能”,然后提出了另一与之相对的“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能量或势力来自于利比多,属于无意识领域。这些本能虽然是不可知的,却能量很大,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个人一生的主要活动。生的本能通过性爱等方式使生命存在延续,促使人类和个人的创造及进取。而死的本能,则是一种暴力性的、破坏性的、侵犯性的冲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寂灭”。弗洛伊德进一步把死的本能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当它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无法向外发泄时,便表现为一种向内的倾向,退回自我内部,形成所谓的自我遣责、自我惩罚、自我毁灭、自杀倾向等。但是,一旦当对外界的发泄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死的本能则不会寻求自我毁灭,而表现为向外侵犯的倾向,破坏、挑衅、侵略、战争等,都是向外表现的死的本能决定的。
弗洛伊德认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构成了一个人出生时就具有的本能倾向的总和,由于两种本能的存在,人在本性上是双重的。两种对立的本能趋于相互毁灭,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的争斗和不满,都是由于这两种本能冲突的缘故。2.3 人格学说:
弗洛伊德依据他的无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说”。即认为人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他认为本我是一种混沌状态,是一锅沸腾的激情。本我是在与躯体直接接触中产生的,从躯体活动过程中接受到种种本能需求,并使这些需求在心理上表现出来。本我是没有组织的,也没有统一的意志,只有一种使本能需求按照快乐原则得到满足的冲动。本我中没有逻辑,相互矛盾的冲动同时存在。本我中也没有时间序列,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不懂什么是善恶,什么是道德,快乐原则支配着本我的所有活动。
自我则不同,它接受外界的刺激,保护本我免受刺激。对本我来说,自我承担了复现外在世界以及因之保护本我的任务。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完全不顾外在力量,所以它需要自我的保护才免受伤害。自我以现实原则为活动准则,简单的说,自我代表理智和审慎,而本我代表尚未驯服的激情。
在人格中最高的层次,最文明的部分也就是超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主要功能是用良心和犯罪感等去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从动力学看,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虚弱无力的,它的任务常常难以完成,它必须同时为三个严厉的、专断的主人服务。即,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它尽力调和三个主人的要求,但这些要求常常是背道而驰的,甚至是水火不容的,所以自我往往因压力过大而失去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以性欲为中心,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口唇阶段,大约从出生到一岁半,这个阶段的动欲区是嘴和唇,婴儿的吮吸活动表明婴儿得到一种性的满足,弗洛伊德所讲的性是一种广义的性,他说“这种满足只能归因于嘴和唇的兴奋,因此,我们就把身体的这部分叫做“初欲区”。而把以吮吸活动所得到的快乐叫做性的快乐。第二个阶段,是肛门阶段,大体是从一岁半到二岁,这个阶段动欲区是肛门。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这个时期从大小便中得到了快感。第三个阶段,是“崇拜男性生殖器的阶段”,大体是从三岁到六岁,这一阶段动欲区是生殖器。儿童在摆弄生殖器中得到一种快感。在这个阶段儿童出现了对对象的选择,开始对某些人产生偏爱。男孩爱的第一个对象,便是自己的母亲,形成“恋母情结”,同样的女孩则出现了“恋父情结”。弗洛伊德认为这种情结很重要,可以成为个人心理失常的病因,只有当这种情结得到解决或被压抑之后,儿童的人格才能渡过这一阶段而向前发展。第四阶段,是生殖的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阶段以后,生殖器在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儿童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摆脱指向他的母亲的利比多,利用这些冲动去为他的爱情找一个真正外来的对象,但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学角度都很难解释这个问题。所以,弗洛伊德认为很少有人在人格发展方面真正达到“生殖的人格”这个理想水平。
弗洛伊德看来,人们在人格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来自于上述各个发展阶段进展中的情况有所不同。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有两种阻碍作用:一是“阻止作用”,即由于不利的因素,人格的发展停滞在某个阶段而不能发展了。另一种是“回归作用”,即人格发展到某阶段后,由于不利因素又返回早先阶段。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口唇阶段的人格”特征为:过度的依赖性,不现实而富于幻想,喜欢做包括嘴巴的各种姿势,惯于吮吸拇指、咬指甲、吸烟、贪食等。“肛门阶段的人格”特征为固执、吝啬、过度整洁、喜收藏、言辞富有学究气并且说话唠叨罗嗦等等。第三阶段的人格即“崇拜男性生殖器阶段的人格”特征为:鲁莽、冲动,实际上胆小怕事而往往从事自己所害怕的活动以证明自己的胆量而掩盖自己的恐惧等等。“生殖阶段的人格”是最理想的人格。这种人格在性、社会和心理方面都达到了成熟和完善。表现为豁达、豪放、自制、机敏、勇气和沉着,这就是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的主要理论。2.4 梦的学说:
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学说是他的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梦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愿望的达成,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他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并不是以我们的观念储蓄的一部分休眠而另一部分开始觉醒为先决条件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并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臵,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因此他认为:梦含有一种科学程序,是可以解释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往往是毫无掩饰,极为明显的。但是,梦有时并不这样明显的呈现人某种愿望的满足,而是非常隐晦的。同时,多数梦表达的是无意识中的某些愿望,这就是比较复杂的,有时梦是通过象征物而表达出来的。弗洛伊德用了两个概念即“内隐的梦”和“外显的梦”来描述梦是如何表达本能愿望的。他把那些只有对梦的意念进行分析才能得到和揭示出的内容叫做内隐的梦,把梦本身直接表达的内容叫做外显的梦。当人的意识对梦所表达的愿望有所讳忌时,梦也就可能采取伪装的形式来满足无意识本能的愿望。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内容材料来自四个方面:第一,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第二,躯体内外的感知觉刺激。第三,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不同于清醒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被忽视的小事。第四,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的左右,而往往把儿时一些琐事,那些清醒状态下已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现梦中。这里有一种内在联系,往往是那些早期的印象与做梦当天某种刺激有联带关系。从而使梦的内容涵盖人一生各个时期的印象。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的最主要动力,第一种就是“本我”内的各种本能冲动,第二种实际上是介于“本我”和“自我”之间的“检查机制”以及“自我”和“超我”本身,第一种力量是构成梦所表示的愿望,第二种则作为检查机制对梦的愿望发生作用。而且由于这种检查机制的作用使梦的愿望发生伪装,也就是由内隐的梦转化为外显的梦的过程。弗洛伊德把这种转化称之为“梦的工作”。那么梦是如何进行工作的呢?弗洛伊德认为经历四个过程:一是凝缩作用,即是说外显的梦比内隐的梦的内容小,也即是说,外显的梦是内隐的梦的凝缩,简略的译本。同时,一个外显的梦的内容可能相当于几个内隐的梦的内容,一个内隐的梦,也可能分享好几个外显的梦的内容。第二个过程是移臵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所谓移臵作用,完全是梦的检查机制的工作,它是逃避精神检查的一种手段,它一方面将内隐的梦的思想转移为不重要的内容,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它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工作的第三个过程是象征作用,即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把思想翻译为视觉意象的作用,所以被称为“梦的描述方法”。第四个过程是润饰作用,即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乎连贯、合理的内容。在弗洛伊德看来,梦的工作在受到检查机制的制约下把内隐的梦的思想改变为另外的某种形式,从而把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变相地表现出来。2.5 错失心理学:
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差错和过失,一般都被认为是偶然发生,并不值得去注意的事。而弗洛伊德却非常重视。他认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差错和失误,例如几天每天都有的口误、笔误等,并不是“偶然”而是正常的精神动作,在他看来,这些同样具有心理学上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它们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他把这些理论,叫做错失心理学。他认为这些差错和失误,都表现了无意识中的种种愿望,都是有一定的意义和目的。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两种原因互相干扰的结果,他把这两种意图称为干扰意图和被干扰意图。干扰意图是不愿被察觉的无意识愿望,被干扰意图表现为正在从事的动作。在他看来,干扰的意图才是真正的意图,是人的内心愿望的真实表现。
弗洛伊德把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行为进行区分,他认为可分为三类:第一类舌误、笔误及读误、听误等等。例如一些说错了的词(舌误〕;写错的字(笔误);读书念错的字(读误);听错别人的话(听误)等等。第二类:遗忘。例如,忘记了一个人、一个物的名字;忘记了决心和印象、忘记了我们预定要做的事和经历的事。这些遗忘都是有动机可寻的,即有目的地遗忘,这些动机通常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人们通过对不愉快的往事与痛苦的印象进行阻止,防止它们进入意识,防止这些感觉再次出现,所以不得不借助遗忘这种根本的防卫力量。第三类是误放、误取以及失落物件等。例如,熟悉的东西突然找不到了;拿了不应该拿的东西等等。
弗洛伊德认为对过失行为加以分析,可以从心理过程中两种不同意图相互矛盾、干扰中找到意识与无意识之争的痕迹。可以透过过失表层的偶然现象,发掘深层的潜意识的内在动机,从而揭示出过失行为的一定意义和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过失行为是用来满足一种应当禁止的愿望,其方式是借助于偶然的机会。也就是说失误和错失行为都有一定的动机,都是无意识作用的产物,这就是弗洛伊德错失心理学的主要内容。2.6 压抑、抵抗、移情、升华
在下面我们论述一下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的概念。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认为引导患者记起已经被遗忘的经历,是很困难的事,即使记起来了,也不愿向治疗者说出,这里是因为有一种抵抗作用在阻止着它们,也就是进入意识的检查作用。这种欲望未能通过检查而不能进入意识系统,被迫退回到无意识系统的情况,叫做受到了“压抑”。压抑和抵抗的作用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抵抗和压抑作用不会使本能和欲望消失,总是寻找表现的机会,它们在夜间检查作用松懈时进入梦境,或者表现为漫无边际的幻想,或者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种种失误等等。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弗洛伊德还发现抵抗患者的某种经历回到意识中来的力量,也正是当时把它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使之遗忘的力量。心理医生的责任,就在于帮助患者克服这种力量,这虽然很困难,却必须去克服这种力量,否则精神分析治疗就不能进行,患者逐渐把受到的压抑的情欲等转向医生。越是成功的精神分析,这种情况越是可能发生。这就是所谓的“移情”。患者的精神失常,一般是因为把情欲“固结”在某一个不适当的对象上,当这种转移的现象发生时,实际上就是打破了这种固结,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这个时候医生就有可能借助自己的特殊地位,对患者进一步疏导、帮助他们找到一条可以被社会接受的正常的本能发泄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升华”。升华是本能欲望的疏导过程,它寻找一种被社会所认可的、更多是被社会所准许的本能欲望的间接形成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诸如人类的科学创造活动和文艺创造活动等等都是人们的各种本能欲望得到升华而采取的手段和方式。2.7 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
随着弗洛伊德理论日益广泛的传播,在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出现了分歧,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到本世纪4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个以弗洛姆、艾里克森等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他们仍坚持着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原则。下面我们阐述一下阿德勒、荣格以及新精神学派的理论特点。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是统一的整体在行为的动机上,他的观点也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决定论不同,他认为未来的特定目标对心理活动起决定作用。他提出了一个起源于儿童时期的“自卑情结”,认为儿童的可教育性、追求优越与权力、追求补偿都源于这个情结。当遇到外来的强大阻力,就有可能产生神经病。他还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的出生次序、地位对人格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关于梦的理论,阿德勒认为是一种愿望的达成,但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性欲而是权力欲望的满足,即使梦中有性的内容,他也认为这只是意味着一个人征服另一个人的欲望的满足。
荣格与弗洛伊德分道后,开创了分析心理学。荣格认为利比多不仅仅是性的潜力,而是包括性的潜力在内的全部生命力,是一种精神能量。它产生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紧张状态,并在两者之间无休止的流动,在人的每一项活动中表现出来。作为普遍生命力的利比多,在人的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而不是单一的性的潜力。
他把潜意识区分为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两种,后者是指由人们的认知经验所产生的对一切人都有的共同的原型和倾向,或者最基本的理解模式。而个体潜意识则是从集体潜意识中获得的记忆和材料。集体潜意识超越了我们的个性,以一种共同的心理基础直接作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这种共同的心理基础包括诸如人类遗传下来的各种想象力的潜能、人类累积的一切力量的沉淀等等。这种潜在的能力在意识生活中的显露形式,即所谓的“原型意象”,而这种潜在的能力本身则是“原型”。他认为这种与深藏在集体无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密切相关的原型,是不可能被理性的语言充分表达,因此深藏在神话、传说、梦境中,在音乐、艺术中也有表现。
荣格在他的利比多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性格类型说,他认为利比多在不同个体身上的流向决定了性格类型,如果利比多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则是“外倾”性格,反之则是“内倾”性格。外倾类型的人,兴趣主要侧重于客体,侧重于外部的社会关系。内倾的人,兴趣主要侧重主体,侧重于自己本身的心理过程,对自己所理解的外部世界,而不是对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感兴趣。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不同意弗洛伊德的从生物学的观点研究人类的精神和动机,不认为性的因素或本能的因素具有象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大的推动作用。他们主张改用社会学的观点去探索精神现象,注重文化、社会条件、人际关系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因素对心理的形成、发展的影响。
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弗洛姆、艾里克森等,他们所持的主要论点也不尽一致。
霍妮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对安全感的需要,而安全感的获得有赖于周围的环境,所以她认为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她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种倾向类型:依赖、反抗、逃避都体现了追求安全感的行为方式。弗洛姆所强调的社会环境,具有更广阔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家庭环境上。他所注重的人际关系,也不仅仅是家庭关系,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社会性的因素与弗洛伊德生物学因素并不冲突,而人的本质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每一个人特定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成了决定这个人全部性格结构的最直接原因。他在广泛、复杂的社会联系中研究人格,他还认为人的无意识冲动来自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心理结果。
艾里克森则修正了弗洛伊德的人格划分的理论,他从生物学的观点转向社会学的观点,他把人格划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定的任务,并存在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极端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反之则形成消极人格。
艾里克森提出了“同一性”理论,所谓“同一”,即自我的同一。每个人尽管都会经历八个人格发展的阶段,但其自我特征本身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艾里克森对青年时期作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青年处于身心多变期,面临的选择很多,这个时期处理不好,会导致一个人同一性的混乱,所以对于青年来说,建立一个稳固的自我同一性是首要任务。
由以上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可以知道,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补充,有所修正,有所发展,把古典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倾向从原来的生物性转向了社会学,使精神分析理论更加科学和完善。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到今天,引起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们高度重视,它影响着各个领域的思想体现,具有着巨大的冲击力。3.精神分析的技术:
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逐步发展,精神分析的技术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心理咨询方面,涌现出了诸多被咨询家们公认的有效方法,随着这些方法的推广,使精神分析也不仅仅局限于精神神经症的治疗,在对一般心理障碍和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效用。下面我们简单地阐述一下精神分析中几种常用方法。3.1 释梦:
梦的学说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梦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确定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某种欲望的达成,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研究。梦的解释是通向无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治疗精神病及探索心灵世界的一种方法。所以梦的解释是精神分析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精神分析的理论中梦被分为内隐的梦和外显的梦,前者是指通过对梦的内容分析达到的梦的思想;后者是指梦的内容。释梦就是发现内隐的梦,从而发现隐藏在无意识中经改头换面而表现出来的本能的愿望。主要方法是应用自由的联想以及对梦的表征和意象分析。释梦有两项基本任务,即把外显的梦翻译为内隐的梦,这是实践的任务。其次是解释在做梦者头脑中内隐的梦是如何变为外显的梦,这是释梦过程中理论的任务。释梦是一种翻译工作,它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翻译工作,而不是一种字对字、句对句、符号对符号的翻译,特别是在梦经过梦的工作四个过程后,我们的释梦就更加复杂了。
释梦实际上就包括了两个过程。一个是解释,一个是分析。解释也就是研究梦是如何形成的。梦的工作是如何把内隐的梦改变为外显的梦的过程。分析则是把外显的梦翻译为内隐的梦。释梦主要是解释外显的梦与内隐的梦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外显的梦的象征意义。有一些梦中出现的象征是如此的频繁,已经被普遍的认为是建立了与象征物之间较稳固的关联。正因为象征作用占如此重要的地位,弗洛伊德在分析梦的过程中举出地一些象征的物体也就值得我们引述一下:梦中以象征的形式去代表的事物并不多,如人体、母亲、父亲、子女、兄弟、生死、赤裸,而代表整个人体的最常用的象征是房子等等。所以通过象征、分析等方法把梦的内容,也即外显的梦翻译为梦的思想,把人在梦中真正产生这些内容的原因揭示出来,发现人的无意识之中的本能欲望,这就是释梦技术的主要工作。所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释是他的精神分析方法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3.2 催眠:
催眠术是精神分析技术中较常见的方法。在早期的精神分析中,许多精神病医生都接受了催眠疗法,把它运用于临床实践。催眠状态有赖于暗示性。没有患精神病的人也可以接受催眠,在催眠状态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受催眠的患者仍保持着清醒的记忆,甚至能把清醒时已经忘记的经历重新记起。催眠师们都认为神经病等心理疾病的起因大都是由于已经被患者忘记了的痛苦经历。如能帮助患者唤醒这已被遗忘了的痛苦经历和心灵创伤,并且把它们倾吐出来,心理疾病就会得到治愈。
催眠疗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初眠期,进行催眠治疗的环境要安静,光线要柔和。催眠成功的关键是建立病人与医生的良好的信任关系。医生要作适当准备,如了解病人的过去情况、生活经历等,有些医生为了达到较强的暗示作用,往往采用特殊的环境、衣着来加强气氛。医生通常采取暗示、诱导等方式使病人进入初眠状态。第二阶段是中眠期,该阶段出现病人对医生的绝对服从,此时医生可将他的身体放成任何姿势,而病人能维持这种姿势一直不变。第三个阶段是梦幻期,在中眠期的同时或稍后,在医生暗示下,病人即可被诱导产生幻觉或梦的状态。在实践中,用催眠治疗神经症与心因性精神障碍时,其中第一、二、三阶段都具有暗示治疗的效果,而第三个阶段的治疗效果最佳。
催眠的第四个阶段是解除期,在结束催眠治疗时,不要马上将病人唤醒,要注意一一解除在催眠过程中所给予的各种不必要暗示,否则被催眠者醒来后,还会继续受到催眠状态下暗示作用的影响。
实践中认为只要医生认真的按正确的方法,并有耐心,多数人还是可以被催眠的。只是进入催眠状态的深浅程度不一而已。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虽然绝对服从医生的话,但如果医生叫他做某些危害性行为,例如伤害他人等暗示,被催眠者会马上醒过来或者拒绝,说明在催眠这种潜意识状态下其自我与超我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在催眠状态下,医生说的暗示性语言和催眠过程的经历,被催眠者事后回忆不起来,但在下一次催眠中可以清楚的记起来,这叫做催眠性遗忘。
但是,催眠术有两个缺陷。第一,无法对所有的患者运用催眠方法。第二,无法使个别患者进入预期的深度催眠状态,难以达到根本治疗的目的。所有在心理咨询中,我们应该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疾病的类型有选择地使用催眠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3.3自由联想法: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中,由经验得知,被病人遗忘的记忆应该能在不受催眠的常态下重新出现。患者在受到医生的挚诚鼓励后,便会滔滔不绝地倾诉埋藏在心底的隐痛,患者一旦认识到医生从来不因卑鄙和猥亵等而责备或者蔑视他们,就往往把受到压抑的记忆表露无遗。于是弗洛伊德让病人躺在一张舒适的睡椅上,全身心尽可能的放松,把当时出现在头脑中的随便什么意象都讲出来,无论这些意象是怎么杂乱无章或微不足道的或羞于启齿或荒谬绝伦的。这期间,伴随着医生的启发和劝导,医生把患者所报告出来的意象加以分析和解释。一直到治疗者和被治疗者双方都认为找到了发病的最初原因为止。这种治疗方法被弗洛伊德称为“自由联想法”。这种技术的过程好象是非常简单的,也即使病人让自己的心理完全的自由,去削弱病人的意识中所有的阻碍和抵制,让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识自由的进出于意识之中。在意识之中自由的通行。分析者要竭力注意那些在心理中自发产生的东西。所以分析者要有多年训练来的技巧和忍耐。一般情况下,先让病人仔细诉说一个梦、一种经历或一个观点或一种得意之论,分析者请病人围绕他所叙述的内容自由思索,病人不应该用意念去指导他的思想,只要说出在他意识中出现的联想,由于一种联想而引起另一种联想,于是病人把他的梦或经验等所依据的埋藏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发掘出来。分析者要十分小心,不要对病人作语言或行动暗示。分析者要格外注意病人叙述中在表达受压抑的材料时的犹豫神情,仿佛病人恐怕把他的无意识的冲动启发出来。由于这种分析进行时要遇到很多抵抗,完成一次分析常需要几个月,所以对于病人和分析者,都是一个考验。特别是分析者,要在分析过程中正确把握分析材料及其象征意义,真正找到病人患病的根源。3.4 宣泄法:
这个疗法实际上就是将积郁于内心的烦恼与情绪纠葛倾诉出来,使病情获得好转,所以也称为精神疏泄法。当人们遇到精神挫折或创伤时,有意去忘掉这些心灵上的创伤、震动或意愿,越是将当时的烦恼、悲伤等情绪强行压制下去,积郁心中,就越会因此而患病。或遗留下严重的后果,所以精神疏泄历来都是心理咨询中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一种简易可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例如,有人突然在车祸中丧生,其弟闻讯后,号啕大哭,悲痛不已,而他的母亲反而呆若木鸡,欲哭无泪,那么,其母亲的情况就比其胞弟严重的多。从心理咨询角度来看,最好的办法是让他的母亲也痛哭一场,以宣泄心中的悲痛,才可避免以后产生更严重的后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就是说某些本能冲动、故意被遗忘的体验由于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而不能渗透到意识中去,就不可能得到正常的清除和发泄,正是由于它们引起了心理障碍。宣泄法就是治理病人对这些体验的记忆缺损,把这些感受引导到病人的意识之中,并使之与意识相通,使病人能自由放松和发泄,从而解除导致产生心理疾病的本源。4.小结
精神分析学说从刚开始的一种病理学说发展到目前,使它不仅在病理学领域而且也对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精神分析具有着明显的心理咨询临床实践的应用和指导,也具有着强大的理论分析的指导作用。
从临床实践方面,精神分析技术和其方法治好了许多病人,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广泛认可。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从本世纪初到西方人文主义心理学说的发展,已经成为颇有影响的心理学派。这些都说明了精神分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有其合理的部分,才使其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精神分析理论自成一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意识的源泉,并认为它是心理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开拓了一个心理学研究的广阔的领域。在心理结构的理论方面,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三部人格结构学说,开拓了一个观察人格的新角度。精神分析在心理学史上、社会发展史上划上了光辉的一笔。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在当前的心理咨询中,精神分析的技术仍占居着重要地位,仍被广大咨询者所采用。象自由联想法、宣泄法等,这些方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当初的精神神经症的治疗,而且广泛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心理困难进行治疗,或者出现在一种心理治疗技术中,并不做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而只是辅助咨询师进行了解病人或者使病人放松下来。在心理咨询中,精神分析的技术及其理论,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附录:参考文献
<<精神分析引论>> 弗洛伊德著 高觉敷译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著 罗 生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7年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著 林克明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2月
<<弗洛伊德主义评述>> M.M巴赫金著 汪 浩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 弗洛伊德著 苏晓离/刘福堂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1月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奥兹本著 董耿斯译 三联书店 1986年8月
<<弗洛伊德与现代文化>> 李铮/章忠民著
黄山书社出版社 1988年
<<后现代精神分析>> 诺曼N.霍兰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7月
<<精神分析入门>> J.洛斯奈著 郑泰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7年3月 <<精神分析学述评>> 张英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6年6月
<<精神分析纲要>> 弗洛伊德著 刘福堂等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年1月
<<弗洛伊德主义论评>> 车文博主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年9月
<<精神分析的危机>> 埃里希.弗罗姆著 许俊达等译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精神分析与新弗洛伊德主义>> B.M.雷宾著 吴健飞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8年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M.M巴赫金/B.H.沃洛希诺夫 张义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关键词】 心理护理;精神病患者;护理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08-01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有部分民众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表现为思维混乱,行为异常,一切行为都不受控制,患者不能正常的生活,这就需要住进专门的精神病院进行治疗[1]。在住院期间我们的护理人员会给予患者多方面的护理,不仅仅表现在治疗方面,也越来越注重患者的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护理疗效,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3例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我院自2014年9月-2016年1年收治的72例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8例,女25例,年龄为23-56岁,平均年龄为(34.83±3.23)岁,疾病分类:其中23例为精神分裂症,25例为狂躁抑郁症,15例为反应性精神病;观察组,男41例,女31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年龄为(34.91±3.84)岁,疾病分类:其中27例为精神分裂症,26例为狂躁抑郁症,19例为反应性精神病;这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具体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要先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而解决。
1.2.2.1 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2] ① 悔恨羞耻感:精神病患者住院后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经过一些列的治疗,患者会有一个恢复期;在此期间他们已恢复了意识,认识到自己患了精神病,能回想起自己在犯病时做过的过激行为,他们会觉得很后悔,为自己做过的事感到羞愧,担心自己以后的生活,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② 悲观绝望,感觉自己没有前途:患者进入恢复期后,会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他们会想:以后的日子该怎样走下去,自己还有生活的能力吗,现在自己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以后还会不会复发等,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看不到任何希望;③ 内心矛盾:在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是需要继续吃药的,此时患者会出现矛盾心理,吃药的话让别人看到会不会疏远自己;药吃多了会有副作用吗,会产生依赖性吗;以后自己的病情是不是得靠药物来控制了;然而不吃药又担心病情会进一步发展。
1.2.2.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护理对策[3]: ① 鼓励与支持:在患者住院期间,和他们接触较多的是我们的护理人员,患者康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在住院期间,尤其是恢复阶段,患者的心理比较脆弱,有的不愿意见自己的家人、朋友,但对自己的责任护士则坦诚很多,因此我们的护理人员一定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对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告诉他们自己只是患病了,是一个正常人,不要觉得自己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就不正常了,我们每个人都有患病的时候,要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没什么大不了的;并告知他们要勇敢,只有这样才可以战胜疾病;② 对患者进行保护:在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会对他们在患病时做过的事感到懊恼、羞愧,觉得无法再去面对家人,多数患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因而需对患者的行为进行严密观察,如有异常行为立即阻止,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③ 按时服药:多数患者在恢复期认为自己的疾病已经好了,没有吃药的必要,加上担心吃药会产生副作用,还担心自己吃药被别人看遭到歧视,多数患者不再遵医嘱服药;我们可以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他们不吃药疾病复发性很大,吃药事必须的,得到家属的理解,并由他们监督。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 NOSIE评分[4]。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知,经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NOSIE评分(包括总积极因子得分、 总消极因子得分及病情总估计因子得分)对比,P<0.05。
3.讨论
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他们恢复了意识,认识到在病情发作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他们会产生羞耻心理,还认为自己得了精神疾病会被别人瞧不起,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甚至出现失去继续生活的勇气而产生轻生心理,因害怕别人看到他们吃精神病类药物歧视他们,他们多数不愿继续服药,故而我们的护理人员要加强恢复期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他们尊重与支持,告知他们得病了就要治,不可放弃吃药,更不可产生轻生念头,自己的疾病用药维持是不会影响生活质量的,如实在不行可与他们的家属进行沟通,由家属监督他们吃药。由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给予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可将患者的NOSIE评分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由此可知,给予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疗效佳,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玉琴,马杰,乔宇. 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3:198-199.
[2]菅彩霞,李翠萍.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状态采取心理护理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4:766-767.
[3]高玉. 心理护理对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3,07:116-117.
心理与精神护理 篇7
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精神病治疗的重要阶段,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把控,采取精准有效和和谐温馨的心理护理措施,对患者心理健康的恢复、进行其他辅助性治疗有关键影响。
1.1 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精神病患者是一类特殊人群,尤其是缺乏亲人陪伴单独接受护理的患者,在治疗阶段其心理状态和整体思维意识与常人存在较大差异。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况,采取合适的沟通方式,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与患者进行深入、充分的沟通,通过关系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生活小事,缓解护患之间的距离感、陌生感,增强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亲切感、信任感[1];要长期关注患者的饮食、作息情况,关心患者的心态变化,让患者感到自己在医院并不孤独。
1.2 密切关注患者情绪
精神病患者病情大多通过其情绪变化反映,因此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无论是医师还是护理人员,一定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精神变化,并从侧面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各种原因,综合运用自身的医学知识,与患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要耐心、细致地帮助患者进行舒缓;制定切实可行的情绪恢复方案,如让患者参加集体活动、进行户外锻炼等,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情绪,从而树立起更加坚定的康复信心。
1.3 在心理护理工作中增加人文关怀
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尤其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适当增加人文关怀,如在节日期间给患者改善伙食,或组织患者参加集体娱乐活动等,可让患者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价值,增强其战胜自我、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人文关怀的切入要掌握一定原则,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内心不受到过分刺激,避免让患者的情绪变化过于激烈,可以采取渐进式的关怀方法,让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增强。
1.4 护理人员要时刻监控患者病情
有的患者一旦病情发作,其蛮劲可难以招架,很多护士因此被伤及。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密切观察患者任何的细微变化,防止其自伤、自杀事件发生[2]。而服用精神科药物后,患者容易腿软摔倒,更离不开看护,故要求护工们24小时均陪在患者身边。
2 语言沟通的方法
2.1 充分发挥语言沟通的暗示效果
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及用词,尽量和缓、温柔地给予患者鼓励性的暗示,激发其对康复的渴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3]。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其文化层次、职业、社会背景等,在进行语言沟通时要使用有针对性的方法,从而达到更理想结果。
2.2 灵活运用语言沟通方法的技巧
由于每个人性格、文化修养和社会背景的差异,患者对语言的理解角度不同,因此要对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了解,以便在进行语言沟通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尽量使用和缓、温柔的语气,给患者一种亲切感,让其充分信任和依赖护理人员;另一方面,指令性语言在护理过程中亦为必须,但语气要掌握适当,切勿过于生硬,让患者产生抵触心理。
2.3 带着爱心与患者沟通交谈
对患者的真诚和爱心是改善精神病患者态度的重要技巧,每逢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以准备文艺节目与患者共同过节联欢。有长期住院(10年、20年甚至30年)的精神病患者,其中有孤儿、亲人无法照料者,或被亲人遗弃者。与这类患者进行照顾和语言沟通时,更要倾注爱心,最好能切入相关的生活小事,如吃饭时与患者如家人一样坐一起吃饭;洗澡时相互搀扶,帮助穿脱衣服,清洗身体;娱乐时,大家一起玩扑克、下棋、聊家常[4]。了解患者的动态信息,及时反馈给管床医生、护士长,以给予针对性的防护,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护理人员对患者要细心照料,常与患者谈心、带着爱心与患者交流,做好心理疏导。
3 结束语
合理的语言沟通为患者营造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不仅可稳定患者病情,一定程度上还能加速其病情恢复。因此,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和语言沟通对提高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为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大的帮助。
摘要: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语言沟通和心理护理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对于做好患者的护理、提高精神病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精神病患者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一些基本技巧,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精神病,心理护理,语言沟通
参考文献
[1]冯俏,金奕,周官恩,等.护士主导的强化认知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非痴呆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1):6043-6045.
[2]施贵菊,杜尚荣.情绪推理:一种独立于理性推理的推理形式[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3(4):47—54.
[3]史建新,吴国华.探究精神病护理中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的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4871-4872.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心理护理 篇8
(1) 嗜酒病前人格特征, 自我中心倾身增强, 义务感、责任感、道德感减低, 如对家庭、工作缺少关心照料, 很少顾及家属和家庭, 对工作疏懒不负责任, 玩忽职守。
(2) 患者对酒精往往耐受性高, 饮酒量大, 尽管清楚饮酒带来不良的躯体与心理社会后果, 但仍应用且多数曾多次试图戒酒而失败。
2 同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是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和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
(1)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 护士要用周到、理解、耐心、细致、热情的态度对待病人, 以乐观、开朗、自信的情绪去感染病菌人, 避免其发生任何行为、情绪、言语冲突, 消除或缓解病人的不良心理, 使病人从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2) 为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病人住院后的环境条件如何, 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治疗康复效果, 优美舒适的环境使病人的心情舒畅、精力充沛, 有利于激发病人的积极情绪, 护土应努力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阳光充足、色调柔和, 严格执行安全管理与检查制度。
3 对患都有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
通过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让病人了解酒精滥用的危害, 一起了解酒精滥用的诊断含义, 如病症的性质、病程, 有关诊断和治疗的意义及副作用, 预防、娱乐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可供帮助的资源等, 使其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 自觉接受心理护理并进行自我调节, 加强治病的信心, 对患者的积极表现, 及时给予强化, 使患者感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的人。
4 针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 保证心理护理措施到位
(1) 给予安慰、保证、鼓励与支持性心理护理, 与病人共同了解酒精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因地制宜采取措施, 协助病人根据个人能力和以往经验, 采取适当对策, 去解决有关问题, 并提供各种选择方案, 鼓励进行尝试。
(2) 在进行心理护理时, 护士要认真倾听病人叙述, 并观察病人表情、姿势、眼神、语言和语调等, 要善于等待, 允许病人用较多的时间作出反应, 弄清心理症状与某引起事件的关系。
(3) 对病人认为自己无能或无用的想法不采用争辩和说服的方法, 认知性干预有助于个人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控制力。要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情绪调控, 并强调其在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帮助消除消极部分, 发扬积极部分。
(4) 建议病人与病情类似而控制较好的病友建立联系, 指导病人自由讨论、交流有效的控制方法。学会分解和逐步处理问题, 安排适当休息、娱乐时间, 同时, 注意判断病人自我惩罚的可能, 并给予适当的干预, 如对饮食、睡眠习惯的调整等。
(5) 护士当发现戒断症状时, 可给予心理疏导, 告诉其戒酒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躯体变化, 以消除紧张、恐惧及焦虑,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以稳定情绪。对戒断症状明显时出现在恶心、呕吐、出汗、心慌等症状, 给予对症处理, 护理上要到位, 给予心理安慰, 症状严重设专人护理。
(6) 对轻度意识障碍的病人, 可加强心理疏导, 对有妄想的病人, 要关心照料其生活, 要注意与病人交流的技巧, 不主动与病人谈论有关妄想的内容, 以免起到强化作用, 若病人主动叙述, 要耐心倾听, 不可表现出不耐烦。
(7) 谵妄状态的病人, 由于有幻视、幻听和片断的妄想, 且带有恐惧性, 病人表现为紧张、害怕, 甚至有攻击行为, 此时, 要将病人放在安静的环境中, 以免病人之间相互干扰加重其兴奋性, 控制病人的活动范围, 必要时给予安全保护性护理, 用温和的语言对待病人。
5 对患者家属和周围人的病症认识和宣传, 是心理护理工作成功的保证
(1) 家庭中的爱与团结终会使患者摆脱羁绊和困扰, 教育家庭成员要理解酒滥用是一种疾病,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是重要的一环, 要教会家属学习新的应对技巧, 使家庭成为具有治疗作用的环境。
(2) 让家属单独与患者共同参加有关咨询, 戒酒组织的活动, 不断学习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 不断鼓励患者的信心和决心, 帮助克服生活中的危机, 以使患者如正常人一样, 能以正常人的心理振作精神, 克服困难, 持续戒酒。
(3) 利用团体的环境做健康指导, 也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可以获得有关他们所使用的物质对人的身体、心理的影响, 以及社区中可利用的资源, 可利用影片及其它视听器材来增强这些重要的概念, 或印发手册提供患者参考。
(4) 指导病人家属帮助病人进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使其通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 改善人际关系, 培养兴趣爱好, 增强自信心, 同时建立、健全监督扶持体系, 一旦病人遇到危机, 及时提供帮助, 尽早化解。
通过对家属和周围人的宣传, 争取家属和周围人的合作, 使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患者, 使患者感到心理上有依靠;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持续下去, 使患者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解对疾病的认知, 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达到康复的目的。
摘要: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抑制剂, 为亲神经物质, 所谓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是指酒精进入体内, 引起机体中毒导致及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 它可发生在一次饮酒后, 也可以由于长期过度饮酒形成依赖后逐渐出现, 往往合并有躯体症状和体征, 在我国, 目前各类酒的消耗量日益增加,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成上升趋势, 因此症住院的病人比例也有上升趋势, 其中男生患病率高于女性, 最高患病率年龄为40~44岁, 目前预防此病发生尤为重要。
心理护理在精神科的应用体会 篇9
1 新入院患者的心理护理
新入院患者由于对环境的陌生, 表现出恐惧、焦虑、猜疑等心理状态, 也有的患者否认有病不愿住院, 故整日吵闹, 这时护士应注意自己的仪表、态度、语气及用词的恰当性, 要主动热情, 亲切自然地做好介绍病区环境, 病区设施、住院制度, 并根据病情安排好合适的房间, 向患者介绍同室的病友促进他们相互帮助。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要求, 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 不能办到的也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 取得他们的谅解。使他们在住院期间能感受到医院的温暖更加安心的接受治疗。
2 病态行为患者的心理护理
不同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其思维、行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故应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对躁狂症的患者可先让其进行情绪宣泄, 再给予适当的启发, 使患者完整说出内心的想法。对抑郁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帮助其树立生活的信心, 引导患者回忆以前快乐的时光, 对产生抑郁和自杀企图的原因进一步的心理疏导, 防止患者自杀的发生。对有被害妄想怀疑食物有毒的患者护理人员可先吃一些给患者的食物, 消除患者的疑虑和对食物的恐惧感。护士要因人而宜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计划, 启发和引导患者使他们平稳过渡到稳定期。
3 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
恢复期的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 对家庭、家人的渴望十分迫切, 担心受到社会、家人的抛弃和歧视, 对此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抚工作, 使其消除顾虑, 这是心理护理的关键, 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患者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 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让患者明白只要坚持正确服药, 是可以回归社会开展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于一些时间较长, 家属不来探望的患者, 护士应及时和家属沟通和联系, 定时提醒家属来看望患者, 并定期组织开展痤谈会, 倾听患者的心声, 同时经常性开展一些包饺子、包馄饨等活动, 让患者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使他们能更好地安心住院, 配合治疗。
4 回归社会后的护理
这个阶段护士应引导患者积极面对现实, 提高精神活动的防御能力, 控制和恢复对环境的适应水平。可以定期邀请患者家属开展联谊会, 向他们宣传和传授一些家庭护理知识, 以帮助患者尽快融入社会。同时鼓励患者要坚持服药, 定期复诊, 有什么问题可以及时和医护人员沟通, 并向患者周围的同事和邻居积极宣传精神卫生知识, 促进全社会共同来尊重、爱护精神病患者, 使患者感到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巩固其疗效, 减少复发率。
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2007年2月至2008年3月期间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共收治精神分裂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5~53岁,平均37.4岁。治疗周期3个月。
2 一般护理
2.1 入院治疗准备
对即将入院治疗的患者要仔细检查其是否携带刀、剪子等危险物品[2]。除携带少量书刊和洗漱用具外,其他物品应由专人收管或由家属带回。护士应热情地接待患者,用亲切和蔼的语气向其介绍病房相关情况,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消除其抵触情绪。定期测体温、脉搏。给不合作者测量时,应手持体温计,直到测完为止。对疑似患有传染病者立即检查确诊,必要时进行隔离。
2.2 日常护理
帮助不能自理者做好洗澡、更衣、修剪指甲、大小便等个人生活的料理,合理安排户外活动。保证治疗期间的患者的营养饮食,对不思饮食的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定时进餐。为患者创造良好、安静的睡眠环境,保证其睡眠质量,经常巡视病房情况[3]。若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行为而无法睡眠时,可适当给予一些镇静安眠药。
2.3 用药护理
服药是治疗的关键,药物必须亲自送到患者处,并确定患者服下后方可离开。对于拒绝服药的患者,应予以合理的疏导。对有藏药行为的患者,检查药物是否藏于舌下等处[1]。用药后若患者出现过敏现象,应与医生联系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意外。
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精神病分裂症患者尤为重要。患者的异常行为往往会遭到亲人或其他人的误解和指责,因此患者常会伴有不安、烦闷、消极等负面情绪,故应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使之重返社会,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3.1 心理护理的目的
增强患者的心理稳定性,提高应付应激的能力和水平,学会社交,增强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做到自我调适、自我疏泄,维持平衡状态[3]。心理护理的效果取决于护理人员优良的服务态度和熟练的心理暗示技巧。其要针对患者不同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护理技巧,给予合理的安慰和指导,这样才能促进精神病患者及早康复。
3.2 心理护理方法
精神分裂症并不是精神活动全部异常,所以在心理护理过程中,护士应设法找出患者精神活动的正常部分,争取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采取注意倾听;给患者以解释;给患者以保证;做好患者的疏导工作等。对病情好转能合作的患者心理护理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促进自知力恢复,消除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4 结果
经过3个月的心理护理后,28例(70%)的患者生活能够完全自理;25例(62.5%)的患者能正常与人交往;8例(20%)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康复总有效率90%。通过心理护理,可明显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5 讨论
5.1 精神分裂症分类
精神分裂症主要分为单纯型、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未分化型及残留型等[1]。
5.2 做好家属的指导
要求家属定期参加重型精神病防治讲座,让其充分了解疾病及用药的的相关知识,使其能辨别患者的异常举止。要让家属意识到康复的艰巨性,教会他们与不同病情、不同时期的患者打交道的方法,并创造一个疏导情绪表达的适宜环境[4]。
5.3 音乐治疗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配以音乐治疗,它是一种心理疗法。通过听觉的传入系统作用于脑干的网状结构、下丘脑、大脑边缘系统及大脑皮层各中枢,可调节中枢的兴奋和抑郁,借音乐产生的和谐音频使人体的各种振频活动协调[5]。
参考文献
[1]孟庆珍, 李宗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2) :134.
[2]林秀英.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前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 8 (3) :116.
[3]冉华云, 古倩霖.精神分裂症患者各阶段的心理特点与护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8) :1021.
[4]宋秉新, 郝伟平.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的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8) :339-340.
心理与精神护理 篇11
【关键词】产后精神障碍;原因;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29-02
近年来,产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妇女较多,对产妇生活、家庭、工作等均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分析导致产后妇女发生精神障碍的原因,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主要矛盾,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成为临床护理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1]。本次研究中,以我科60例产后精神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实施心理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我科治疗的60例产后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产妇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26.8±1.7)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41.2±0.6)周;文化程度:5例本科,10例大专,15例高中(中专),25例初中,5例小学。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采用我科根据社会、心理、环境问题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人际关系、经济条件、生活环境、角色冲突等情况。
1.2.2心理护理:根据调查结果,给予精神障碍产妇针对性心理护理,包括: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产后精神障碍患者对周围的人充满敌意,因此护理人员应和蔼地面带微笑地与患者交谈,交流过程中,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所说,并为患者保密,让患者信任护理人员,感到安全感。②做好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向患者讲解产后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引发精神障碍的常见原因,从而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向患者及家属宣教生男孩、女孩都一样,消除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③为患者打气,转移其注意力:定期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从而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让其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肯定自身价值的存在,缓解心中的抑郁;通过交谈改变患者各种不正确的思想,鼓励家属开导、安慰患者,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心态,能够积极面对社会。④做好对家属的健康教育: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其有关产后精神障碍的知识,让家属能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该疾病并给予患者理解。
1.3观察指标
导致产后精神障碍的原因;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2](BPRS)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统计数据录入EXCEL(03版)行逻辑校对,数值变量采用标准差、均数表示。分类指标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导致产后精神障碍的原因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导致妇女产后精神障碍的原因有:9例(15.0%)因夫妻感情不合、12例(20.0%)因婆媳关系不和諧、7例(11.67%)因经济条件、21例(35.0%)因角色转换、8例(13.33%)因生活环境、3例(5.0%)因生男生女。
2.2精神障碍患者护理前后BPRS评分比较 心理护理后,精神障碍患者BPRS评分明显较护理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产后精神障碍的发生与心理、生理、社会因素有关。有学者[3]提出产后妇女体内雌孕激素水平较产前明显降低,使得机体难以适应,这是引发精神障碍的一个主要生理因素。孕、产期妇女的生理发生巨大变化,其心理也随之改变,出现依赖性增强、感情变得脆弱等,一旦遇到不良刺激极有可能产生精神障碍。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夫妻感情不合、居住环境差、婆媳关系差等,对孕、产妇均是不良刺激。在本次研究中,精神障碍组患者经济条件、角色转换、生活环境、角色冲突等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胡丽珍等[4]的研究报道一致。
给予产后精神障碍患者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也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患者存在的主要心理社会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让患者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及家属能够正确认识疾病,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家属的配合度,与护理人员共同帮助患者树立起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社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消除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协调夫妻关系与婆媳关系,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角色转换,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由角色转变带来的得与失[5]。在本次研究中,给予精神障碍组患者心理护理后,患者BPRS评分明显较护理前有所降低。
综上所述,夫妻感情不合、经济条件、角色转换、生活环境等是引发妇女产后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有助于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丁彩霞.产后抑郁症的心理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6):370.
[2]铁燕.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5(14):102-103.
[3]王丽霞.产后抑郁症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02(36):228.
[4]胡丽珍,陈彩平.产后患者精神障碍原因及心理干预措施[J].实用预防医学,2014,21(2):215-217.
女监精神病心理护理发展效果分析 篇12
对于女子监狱, 精神病的发病率等问题尤为严重。
女犯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及处于精神疾病边缘的比率相对较高, 给监管安全带来了隐患, 给教育改造带来了难度, 对提高女犯的改造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女监精神病基本概况
采用SCL-90对310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 发现忧郁、躯体化、强迫、焦虑及睡眠因子分均超过2分, 其中女犯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及焦虑恐惧等方面的问题较男犯更严重[1]。
采用SCL-90对280名服刑5年以上的服刑人员进行测查, 发现其中有心理问题者占40.6%, 各类精神障碍的现患率为6.09%;服刑人员各项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尤以躯体化、抑郁、焦虑及强迫项评分为著。
据《女犯改造心理学》一书的作者介绍, 在6所女子监狱的7000余名女服刑人员中发现有同性恋行为的达720人之多。还有人调查了100余名青少年女服刑人员 (16~28岁) , 发现2年内曾有21人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同性恋倾向国外文献报道, 监狱犯人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0~20%, 是一般人群的2倍以上[2]。
这些研究提示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刑人员, 应采用相适应的心理护理方法, 以有效地稳定监狱和劳教场所的秩序、提高监管质量。
2 措施发展
2.1 1981年召开了全国第八次劳改工作会议, 明确提出要用心理学等科学知识改造罪犯, 促进了心理学知识在改造领域的运用。罪犯心理护理工作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2.2 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也蕴含着对罪犯心理护理工作的内在要求。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 可以帮助这些人员更好地调整心态, 促进个性心理的良好发展, 利于稳定其情绪, 减少和预防因情感受阻、心理障碍而造成的自伤自残的行为。
2.3 当地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对掌握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的宽严、当地是否开办肇事精神患者的强制治疗医院、是否对患精神病而无服刑能力的服刑人员及时采取保外就医措施等也进行了严格的审核。
2.4 2008年女犯监区文化物态层的构建 文化属于精神层面, 要让人真切地感知、理解、掌握并践行, 必须要将精神物化, 它是人理想、价值观、精神追求的具体体现。监区文化物态层构建就是立足现有的监区物质设施, 在教改工作中正确把握、充分利用、合理改造。
一是根据女性爱美恋家的本性, 在环境布置上, 让每一个空间都成为体现女性人文精神的阵地。大到花草绿荫的格局, 小到零碎饰品、格言警句的张贴, 让女犯们在举步移目间, 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二是环境设施布局尽量的通透。女犯对压力的心理承受较弱, 易走极端, 通透的设施布局, 使心情更舒畅, 有利于缓解压力, 避免极端行为;三是以人为本, 合理满足女犯需要。“严不过人, 宽不过囚”, 女犯首先是人, 其次是女人, 而后是罪犯。比如, 监区给女犯配睡衣, 即出于舒适卫生的考虑, 又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到了细处;再如, 监区根据需要装不锈钢镜子, 不仅满足了女犯爱美的心理, 更有“整衣冠, 正内心”的反思意义;四是设诉求信箱。相比男犯, 女犯有强烈的诉求愿望, 监区里设有监狱长信箱、驻监检察室信箱、监察信箱、狱政信箱、预约干警谈话信箱、申诉信箱、心理咨询信箱等绿色诉求通道, 满足正当心理需求。
总之, 设施环境上要以人为本, 打造最有利于女犯改造的和谐监区环境, 要与女犯的特点相适应, 否则就是不和谐的监区环境。
2.5 现今,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影响, 女子监狱精神患者的情况更为复杂, 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将使精神病护理的发展面对多元挑战, 护理人员以更深广的知识来解决出现的护理问题:更新观念、探索精神病康复模式, 使精神患者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明确了保持自尊、自信、自强的乐观主义精神是监狱精神病护理人员今后要思考的问题。
3 效果分析
参考社会组织研究成果, 结合监狱拘禁环境的特殊性, 对59名精神病女犯进行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心理护理水平提高后, 女犯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 其中幅度最大的是躯体化、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 人际关系也有明显改善, 说明对精神病女犯的心理护理改善是有效的[3]。但是对精神病女犯的心理护理工作还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吕成荣, 陶旭东, 那爱国, 等.服刑罪犯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四川精神卫生, 2000:13 (1) :23-24.
[2]唐卓如, 胡赤怡, 杨彤, 等.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前后的对照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2:16 (4) :265-267.
【心理与精神护理】推荐阅读:
心理与精神护理答案11-26
心理问题精神科护理11-22
意象对话与精神分析和荣格心理学10-27
心理精神分析11-27
精神心理问题08-30
精神病患者心理调节11-18
精神科心理科工作总结07-01
心理咨询学精神分析07-14
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08-08
创伤对精神心理的影响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