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护理研究

2024-07-22

精神护理研究(精选12篇)

精神护理研究 篇1

随着以人为本新型护理模式的开展,关爱和尊重患者成为医疗护理中的首要前提,也是对患者进行精神关注的重要临床理念。精神科的患者和医院其余科室的患者相比,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安全问题,进而引起医疗纷争。精神科的患者的疾病本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这就使其行为和情形等方面有着不确定性,临床上较为简单的活动都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对其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因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使临床的医护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避免医疗纷争情况的发生[1]。本研究收治精神科患者100例,对其进行护理不安因素分析,并探究有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现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 1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精神科患者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17~70岁,平均(38.9±7.5)岁。所有患者均属于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者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发作时期,病程0.5~28年,平均(13.8±4.6)年,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的护理人员的护龄均在两年以上,共24名。

方法:对照组的50例精神科患者进行常规的医疗护理,观察组50例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不安因素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精神护理中不安因素进行分析:①与护理相关的因素:a.护理团队缺乏相应的人文关怀的意识,对护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b.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培训,使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术箱对生疏,护理工作有待提升;c.护理人员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情况不相符,由于精神科患者通常有着不能预期的意外发生,且病情变化较快,使护理人员来不及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操作[2];d.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部分人员对于护理工作的记录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倾听患者的实际需求。②与患者有关的因素:a.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多受妄想和幻觉等病症额影响,使其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状况中,极容易发生自杀以及自伤等为危险事故;b.精神患者一般自控能力和自知力都相对较差,经常会有冲动性的攻击性行为发生;c.一般情况下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都会否认自身的疾病,进而极容易被激怒和反抗,这就为不安事件埋下了安全隐患。(2)对不安因素的防范措施进行分析:①与护理有关的防范措施:a.创建以人文精神关怀为主体的护理团队,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此降低不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与此同时,实施弹性的排班制度,让护理人员的压力能够有效地缓解;b.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的培训,使其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并通过让护理人员不断进行学习的方式,提升这部分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进而让整体的护理质量得到提升;c.要求能将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其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让患者能够拥有安全感,并提升满意度,降低不安因素;d.在进行护理日程的记录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记录,做到和主治医生的病程记录相一致,方便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处理。②与患者有关的防护措施:a.适当地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控和引导,对其真实需要进行了解并联系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让患者能够体会到被重视和关怀;h.对于患者不受控制出现的各种行为,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巡视,对出现自杀行为的患者加强关注和了解;c.针对患者会利用各种工具引发安全问题的现象,需要由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管理,即当患者或者家人入院时需要对其进行认真检查,确保每一携带危险物品进入,并加强对安全的宣传教育;d.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诊断,并进行重点看护,避免患者进入危险区域,加强对其心理的疏导工作[3]。

观察指标:根据对患者进行不安因素分析后采取的措施和常规护理后出现的安全事故进行对比分析。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两组对比,χ2均为11.977,aP<0.05;bP<0.05。

结果

对两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和进行不安因素分析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其中观察组的满意率达96%,而对照组的满意率70%,且观察组的暴力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由于医疗护理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对其将强护理安全管理能在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的同时,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作为其中具备特殊性的精神科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安全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不安时间进行准确的分析,并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范,能使不安事件的发生率被降低,进而提升护理的质量。在众多的不安因素中,人为因素是引发不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即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护理人员的影响。为实现降低不安全时间的发生率,要求创建以人为本的护理团队,并使其中的工作人员将热情投入该项工作中,通过相关的业务培训和专业防风险意识的培养,提升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更顺利地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及时对其进行疏导,有利于缓解患者的情绪,进而降低安全风险[4]。通过上文中观察组的满意率就可以看出,在护理的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科内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其不安因素进行分析,并拟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护对策,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护理的治疗得以提升,并降低风险事故的发生率,从而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竹婴,杨术兰,付雪梅.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0):129-133.

[2]叶晓娟,付文英.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3,23(6):177-178.

[3]凌璇.精神科护理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对策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137.

[4]张丽艳.精神科护理常见不安全因素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11):109.

精神护理研究 篇2

科室

姓名

成绩

单选题:

1、自缢病人抢救中错误的是:(A)

A.等候医生来抢救 B.迅速

C.立即平卧,就地心肺复苏 D.给氧,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E.密切观察病情

2、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E)

A.感觉.知觉障碍

B.思维障碍

C.情感,行为和社会功能障碍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3、抑郁症患者的错误认知有以下哪几条:(D)A.对自我的消极认识 B.对个人经历或周围世界的消极解释 C.对未来前途的悲观 D.A+B+C E.A+C

4、使用约束带时,应重点观察:(D)A.衬垫是否垫好 B.约束带是否牢靠 C.体位是否合适 D.局部皮肤颜色及温度 E.以上都是

5、以下哪种不需应用保护具:(D)A.精神病人 B.昏迷病人 C.躁动病人 D.体温过低病人 E.谵妄病人

6、MECT后病人采取的卧位是:(A)A.去枕平卧位 B.头高脚低位 C.头低脚高位 D.半坐卧位 E.平卧位

7、蜡样屈曲常见于:(D)A.抑郁症 B.神经衰弱 C.恐怖症 D.精神分裂症 E.以上都不是

8、违拗症常在什么基础上发生:(A)A.木僵 B.蜡样屈曲 C.情感淡漠 D.情绪不稳 E.以上都不是

9、精神疾病中自杀最多的是:(B)A.神经衰弱 B.抑郁症 C.精神分裂症 D.癔症 E.强迫症

10、精神病人中,冲动常见于:(B)A.抑郁症 B.强迫症 C.恐怖症 D.智能发育不全 E.精神分裂症

11、碳酸锂中毒的早期症状是:(A)A.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B.震颤、共济失调 C.发热、定向障碍 D.癫痫大发作

E.下肢水肿、多尿

12、女病人30岁,已婚,近三周来无诱因出现情绪低落,昼重夜轻,兴趣缺乏,精力明显减弱,易疲劳,言语少,动作迟缓,自觉“脑子笨,没有以前聪明,好像一块木头,世上看上去锋如灰色一片”,早醒,食欲和性欲减退,便秘。总觉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给家庭带来许多麻烦,悲观失望,多次自杀未遂。您认为该病人是:(B)A.神经衰弱 B.抑郁症 C.抑郁性神经症 D.反应性抑郁症 E.隐匿性抑郁症

13、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E)A.口干 B.便秘 C.视力模糊 D.肥胖 E.锥体外系症状

14、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后,锥体外系反应有急慢性之分,慢性为:(B)A.静从不能 B.迟发运动障碍 C.急性肌张力障碍 D.帕金森氏综合征 E.两眼上翻

15、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应用可能引起体位性你血压,机理为:(D)A.阻断5-羟色胺受体 B.阻断多巴胺受体

C.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 D.阻断γ-肾上腺素能受体 E.阻断胆碱能受体

16、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是:(B)A.体位性低血压 B.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C.皮肤过敏 D.肝脏损害 E.以上都是

17、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是:(E)A.研究确保精神病人安全的一门学科 B.研究如何接触精神病人的一门学科 C.研究如何治疗精神病人的一门学科 D.研究如何改善病人待遇的一门学科

E.研究对精神病人实施特殊护理的一门学科

18、现代精神科护理模式是:(D)A.功能制护理模式 B.责任制护理模式 C.特殊护理模式 D.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护理模式 E.心理护理模式

19、做好精神病人护理的关键环节:(B)

A.掌握接触精神病人的技巧 B.掌握精神病人的特殊护理技巧 C.掌握精神病人的特殊要求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0、接触精神病人关键方法是:(A)

A.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B.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C.具有治疗精神病人的高超技术

D.了解精神病人的要求 E.护理人员的语言艺术

21、精神科护理观察的内容是:(E)

A.病人病情的观察 B.病人各种治疗的观察 C.病人各项实验室特殊检查的观察

D.病人生活、环境安全的观察 E.以上都是

22、观察精神病人的方法是:(C)A.直接观察 B.间接观察 C.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D.通过特殊仪器观察 E.以上都是

23、精神病人的意外事件的概念是:(C)A.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 B.自杀

C.是指精神病人在精神症状或精神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各种伤害或破坏事件 D.医疗事故 E.以上都不是

24、精神科基础护理的内容是:(E)

A.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护理 B.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 C.睡眠观察及护理 D.安全护理 E.以上都是

25、精神科产生意外事件的原因是:(A)A.精神症状所致 B.病人不知道有病 C.护理人员态度不冷静 D.病人意识模糊或错乱 E.以上都是

26、使用保护性约束用具的对象是:(E)A.进行电休克治疗后的患者

B.精神症状丰富如幻觉、妄想支配下的冲动、伤人 C.抑郁症患者,心情不好,有自杀企图者 D.各种原因所致的谵妄状态者 E.以上都是

27、自杀的概念是:(B)A.一种伤害行为

B.患者有自我毁灭的企图,企图采取可行的行为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C.是一种求救的信号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8、抢救氯丙嗪中毒时,除了下列何种药物外,均可应用:(C)A.间羟胺 B.去甲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必要时加用糖皮质激素强化升压效果

29、木僵病人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主动活动:(E)A.早晨大声呼唤 B.傍晚大声呼唤 C.上午小声耳语

D.夜晚大声呼唤 E.夜深人静时小声耳语,可能会回答提问或主动活动肢体或上厕所

30、抢救噎食病人的关键是:(B)A.抢救循环衰竭 B.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抢救呼吸衰竭 C.保护肝功能 D.护脑 E.将患者就地平放

31、发现一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抢救的第一步是:(E)A.静脉护容 B.注射升压药物 C.报告医生 D.扶起病人 E.将患者就地平放

32、精神科的护理哲理除了通科护理哲理外,还应突出哪一点::(A)A.要有精神科护理专业的标准,护士长有责任使护士达到这个标准,要确保所设计划的实施,使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B.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护理水平C.护理工作要以护理程序为基础 D.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E.科学地布置医院环境

33、精神科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应向患者的家属做如下方面的指导::(E)

A.简要说明患者疾病的特点

B.家属应该正确对待患者,保管好抗精神病药物

C.维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D.让家属了解患者疾病复发时的先兆 E.以上都对

34、对精神病人的自杀预防性措施,下列哪项不正确:(A)

A.对有自杀企图非常强烈的患者来说,最好是给予其强镇静剂如氯氮平使其入睡

B.增强安全防范措施,消除能引起自杀的隐患 C.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D.对急性期患者,应住院或留置观察室观察

E.医生应及时评估自杀的危险性,并通知护士和家属采取必要的观察预防措施

35、有关自杀的预防措施,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D)A.减少自杀工具的易获得性,建立自杀的专门研究和工作部门 B.宣传有关自杀的知识,增强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 C.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人群心理措施

D.在媒体上介绍常见自杀方法和手段,以使人们知道自杀的有关内容 E.对高危人群进行适当的保护性监控

3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位于死亡前第5位的是下面哪种情况:(B)

A.意外死亡 B.自杀 C.心血管疾病 D.恶性肿瘤 E.呼吸系统疾病

37、精神科护士的素质要求:(E)A.良好的医护职业道德,富有同理心 B.广阔坚实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知识

C.强烈的敬业精神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38、其住院精神病患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如“我是中国人,祖国在我心中,我从三中毕业”属于联想障碍的:(A)

A.联想奔逸 B.联想加速 C.象征性思维 D.重复语言 E.破裂性思维

39、某患者声称自己是国家主席,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有200万军队,财产不计其数,属于下列何种妄想:(B)A.关系妄想 B.夸大妄想 C.钟情妄想 D.财富妄想 E.被害妄想

40、影响护患交流的相关因素:(E)A.护士自身个性不成熟 B.使用不良的交流方式 C.缺少事前计划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41、心理治疗的基本技巧:(E)A.倾听 B.帮助释放情感 C.提供信息 D.安慰、鼓励、保证 E.以上都是

4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评估:(D)

A.躯体评估 B.心理功能评估 C.社会功能评估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43、除下列哪项外,均是木僵患者的护理措施:(C)A.提供安全环境 B.做好保护性医疗 C.加强入院指导 D.加强生活护理 E.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44、危机状态的定义是:(B)

A.伤害他人的躯体、物体的破坏性行为

B.突然发生的,个体无法自控的,可能危及自身、他人或物体的一种状态 C.患者住院期间突发的无法自控的,可能伤害自身及他人的一种状态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45、痴呆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往往是:(C)A.妄想 B.幻觉 C.记忆力减退 D.注意力下降 E.抑郁

46、急性缄默状态常见精神科疾病是:(E)A.精神分裂症 B.癔症 C.选择性缄默症 D.急性心因性反应 E.以上均是

47、氯氮平使用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B)A.便秘 B.白细胞降低 C.流涎 D.心率加快 E.发热

48、氯氮平使用时,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A)

A.粒细胞缺乏

B.心电图异常

C.脑电图异常 D.便秘

E.癫痫发作

49、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与下列何种受体的作用机理有关:(A)A.抗多巴胺受体 B.抗去甲肾上腺素受体 C.抗胆碱能受体 D.抗组织受体 E.抗5—羟色胺受体 50、关于妄想:(B)

A.是不符合事实的信念

B.是一种病态的信念

C.是病人坚定不移的信念

D.都是很荒谬的信念

E.是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的信念

51、关于错觉的定义为(A)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缺乏相应的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E.缺乏客观刺激时的思维过程

52、关于思维迟缓,下列哪个说法较正确?(C)

A.是强迫症的典型症状 B.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C.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D.是癔症的典型症状

E.是癫痫的典型症状

53、医生问病人来院几天了,病人答道:“2天了,鸡在叫,人生、人生,我是周老师(病人姓周),宝莲灯,保养身体......。”这属于什么症状?(D)

A.思维散漫 B.思维奔逸 C.持续言语 D.思维破裂 E.思维贫乏

54、关于药物依赖或称药物成瘾,指长期反复服用某种药物后,个体对药物产生(D)

A.精神上依赖 B.躯体上依赖 C.药物耐受性增加

D.精神和躯体上的依赖

55、病人对某件事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文化水平及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该症状是(A)

A.妄想 B.幻觉 C.思维散漫 D.错构 E.虚构

56、在木僵基础上,病人出现身体各部位可以听人摆布,即使摆成一个很不舒服的位置也可以维持下去。该症状是(A)

A.蜡样屈曲 B.违拗症 C.作态 D.刻板动作 E.模仿动作

57、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中,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A)

A、遗传因素

B、神经发育异常

C、神经生化代谢异常 D、性格因素

E、心理社会因素

58、某精神分裂症患者将输液管看成一条蛇,这种现象为(B)A、幻觉

B、错觉

C、感知综合障碍

D、定向障碍

E、谵妄

59、某精神分裂症病人认为自己的脸和肢体总在变化,一会儿变长了,又变短了,腿一会儿粗了,又变细了,这症状是(D)

A、妄想

B、幻觉

C、强迫观念

D、感知综合障碍

E、思维障碍

60、精神病性症状是(A)

A、感知障碍、思维障碍

B、情感障碍

C、意感行为障碍

D、人格改变症状

E、类神经症状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3分)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计算力、记忆力下降。(1分)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1分)

2、心理护理是指护理程序中,(1分)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3分),达到护理目标的方法。(1分)

1、7、A D2、8、D A3、9、D B

4、D

5、D

6、A

10、E

16、B

22、C

28、C

34、A 40、D

46、D

52、C

58、B

11、A

17、E

23、C

29、E

35、D

41、E

47、B

53、B

59、D

12、B

18、D

24、E 30、B

36、B

42、D

48、A

54、D 60、A

13、E

19、D

25、A

31、E

37、D

43、C

49、A

55、A

14、B 20、A

26、E

32、A

38、A

44、C 50、B

56、A

15、D

21、E

27、B

33、E

39、B

45、C

51、A

精神护理研究 篇3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0-02

前言

最近几年,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然而,现在社会大众对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重视程度较低。在对住院精神病人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方面的护理。通过对其中的缘由进行分析,可发现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老年人一般喜欢安静、喜欢独居,所以很难引起护士的注意;第二,护士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没有足够的认识;第三,护士在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欠缺,进而对心理护理工作产生影响。

1.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康复期的心理特点

在病人进入康复期时,他们的自知力得到恢复后,就会出院。在这个时间段,大多数的病人心情愉快,可以很好的跟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但是,如果老年精神病患者出现下面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护士应该对他们加以重视。①病人出现病情复发时,担心病情转化为慢性②病人在康复出院后,对自己是否能被邻居和子女接受深有疑虑。③担心跟家里人相处出现感情问题。④对于多次反复住院的精神病人,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受到打击,有的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

2.老年精神病患者康复期心理对策

2.1加强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系统性的教育,使人们自觉通过健康行为来改善和促进健康的过程。在康复期,老年精神病人对自身疾病知识不了解,往往会对疾病的预后或者药物的毒副作用的影响表示怀疑。针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健康教育对他们进行辅导。具体的内容可包括疾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注意事项、药物常见副作用反应等等。除外,还可以就老年人一些常见病(比如三高、冠心病等)的保健知识进行讲解。

2.2加强护理人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对于精神科护理人员而言,他们不但要具备其他科室必须的素质,还需要具有特有的素质。面对工作时,需要保持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意识。要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作为自己的目标。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面对的是一些特殊患者人群,这些患者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行为,容易出现冲动行为,而且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记忆力。这些人是需要得到特殊照顾的群体,所以,对于每一位精神科护士而言,都要对此有清晰的认识。除了要有足够的同情心之外,还需要保持对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尽量做到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帮助患者从精神病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可以正常生活。

精神科护理人员需要有足够强的自我心里调节能力。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多变性使得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有一些精神病人情绪不稳定,出现兴奋躁动、手舞足蹈、行为怪异等行为。为应对这种变化,护理人员应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首先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在紧急状态下化险为夷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保障病人和自己的安全; 其次,精神病人的护理对护理人员的忍耐力是极大的考验,一旦患者对护理人员有打骂行为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头脑清醒,耐心细心对待。无数的经验警告我们:假如使用对抗的方式来应对患者的病态行为,那么就会激发病人内心的暴力,相反,可使患者的情绪缓和,事态向好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2.3注重心理护理、增强病人的信心

对于康复期的老年精神病人来讲,当他们的精神活动逐渐恢复正常后,他们会担心社会对他们有歧视,进而表现出一系列的焦虑行为。因此,护理人员在对这类人群护理时,要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关怀、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对他们的生活给予帮助。如果能得到他们的信任,那么即使他们的疾病不能根治,只需要了解了疾病的规律后按时用药,定期医治,使疾病不至于进一步恶化,如此就能增加病人的信心。

2.4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会上的歧视使精神病人自信心被打击,因此,我们需要呼唤广大群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偏见,正确对待他们。除外,还需要跟病人的家属和单位更加紧密联系,开展网络支持工作。加强家属人员的应变能力,通过打造和睦的家庭气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精神病发生的概率。对患者理解,不埋怨、不刺激、不苛求,支持、关怀、督促患者,从根本上防病治病。针对患者遇到的各种问题,尽力解决,让患者感到社会温暖、对未来寄予期望。在病人病情稳定时可定期探望,给他们鼓励和支持。

2.5针对康复期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而言,他们的生理机能降低,生活能力的降低和疾病的困扰使得他们表现出一些行为:生活懒散、被动,经常卧床不起,不愿出来活动。针对这些老年人,可通过组织合适的文体活动,比如:看电视节目、散步、棋牌娱乐等,使他们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患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得到治疗,他们的康复速度更快。

小结

在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需要得到关注。在老年人群中,一些常见病发生率很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而言,应当注重老年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的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是生活质量。在精神科护理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从接受了锻炼,还能增加专业知识,奉献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等.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5,11( 1) : 16.

[2]曾云珍,曾小清。精神分裂症中年女性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效果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14; 06: 981-982.

精神护理研究 篇4

1 激励教学法的概念

激励教学法是指运用各种有效手段, 激发学生的热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内在潜能,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促进学生成长的一种教学方法。激励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所谓精神激励是相对物质激励而言的, 精神激励不像物质激励那样有奖金、奖品等实实在在的物质形式, 而是一种非物质化的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 即个体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足[1]。

2 精神激励教学的必要性

2.1 护生的心理特征需要激励教学

现在的护生多为独生子女, 自尊心、好胜心强。初下临床, 护生因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加上技术不熟练而缺乏自信心。因此他们非常渴望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并获得更多的赞许。带教教师一句无意的评论都可能伤到他们的自尊。所以, 谨慎我们的言辞且不要吝啬对他们的赞赏。

2.2 护生希望教师能够对自己进行激励[2]

我们多年来的临床教学体会是表扬比批评更能促进学习。当护生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时, 往往表现出开心与自信;而受到批评与指责时, 会表现出不悦与消沉。两种不同的心态直接导向的是积极工作、主动学习和消极工作、被动学习。这就要求老师对护生多一点鼓励与赞赏, 少一点批评与指责。

2.3 护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当他们被安排在同一科室时, 这种差异会给他们带来表现与竞争的压力。因此, 不失时机的激励他们, 尤其是给能力相对弱的护生加油鼓劲, 应成为每个带教教师时刻关注的问题。

2.4 部分护生自信心不足, 容易形成自卑心理

临床教学中, 常常发现有些护生对自己完成某项操作缺乏信心, 一旦失败, 对该项操作会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并影响接来下的工作情绪。由此引发护生学习动力弱、需求层次低的问题, 是教师需特别留意并耐心开导的。另外, 在求职期间, 应聘落选也会给护生造成消极的影响, 教师应给予悉心的关爱, 努力帮助她们重树信心。

2.5 对实习期间护生的激励通过满足精神需求来实现

按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精神需求包含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等要素。研究表明, 精神需求越得到满足, 产生的激励动力也将越来越高[3]。因此, 在护生实习期间, 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其成长, 激发其潜能, 促成其理想, 始终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要激励手段的临床教学。

3 精神激励教学的实施

3.1 情感激励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精神激励教学的前提。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对临床教学的积极作用, 远非物质可比。教师要与护生建立一种融洽、和谐、平等的对话关系, 尽可能站在护生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所思、所言、所为, 不要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臆断来“框套”他们。在与护生接触的过程中, 加强师生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使相互间多一份亲切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动传递给护生可亲、可信、可敬的情感信息。如有一次一个护生感到身体不适, 带教教师立即联系相关医生为她看病, 并协助服药。后来这位护生在周记中写道:“我心里一片暖意, 毕竟我只是一个新来的实习生, 严格说并不算医院的一员。教师的关爱如一座无形的靠山, 这爱就像一股力量, 支持着我战胜疾病。这爱就像充满阳光的空气, 温馨的感觉真的很美。我想所有生病的人都需要充满阳光的爱。我会好好地爱我的工作, 爱我的病人。”该事例启示我们:①学生太需要教师的关爱;②教师的身教能激发护生的学习热情;③只有给予爱才能培养爱。

3.2 赏识激励法

表扬和鼓励是赏识激励法最常用的方式。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发现护生的特长和优点, 并给予激励和赏识。鼓励教育也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一个赞赏的眼神和鼓励的言语有时能改变护生的一生。教师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在他们有突出的表现或进步时, 用赞许的眼光、手势或语言来表达欣赏, 这些积极的信息反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做出成就的欲望, 使学习成为一件自觉自愿且令人愉悦的事情。当护生在实习中遇到挫折, 如操作失败的体验会使一些护生产生害怕心理而不敢轻易动手。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对临床实习失去兴趣而严重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对此应采用多给一些鼓励、多讲一些临床知识、多提供一些操作机会的方法来帮助其进步。

3.3 自信激励法

人的自信心是在不断的成功中建立起来的。教师如果对护生的每一个成功, 适时、适当、真切地予以鼓励, 会使护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进而增强自信心。在日常的带教过程中, 对护生提出的一般性浅显问题不急于解答, 而是启发鼓励护生自己解答, 使护生既敢于质疑, 又能解疑, 让护生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建立自信。教学中需对护生作知识点提问时, 一般采取提前布置复习内容, 然后再进行提问。问题要做到既不难倒学生, 又不太简单, 以适度的挑战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当护生在实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耐心引导护生, 告诉他们因所学的知识和临床经验有限, 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或者操作的失败都是正常的, 也因此我们才需要实习, 实习是为了解决这些困难, 而非在困难面前削减信心。

3.4 批评激励法

在临床教学中实施激励法, 并不等于不需要批评。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的批评是必要的, 也是有效的。如果批评得当, 不仅能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 而且能纠正学生的实习态度, 化消极为积极。从这个意义上讲, 批评是有激励作用的, 但本研究对2007-2008年度62名实习护生的调查显示:96.8%的护生认为教师在其他学生面前批评学生;在病人面前指正学生操作失误是学生临床实习中最不满意的事。因此批评激励法是一把双刃剑, 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批评时态度要诚恳, 不讽刺、不挖苦;其次要把握批评的分寸, 即不能轻描淡写, 也不能危言耸听;三要注意场合, 避免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下不了台”的情况发生。尽量让护生感受到在逆耳的言辞下是教师希望其进步的恳切之心, 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

4 精神激励教学的效果与体会

实施精神激励教学后, 护生对临床教师的满意度由实施前的90%上升至97%, 临床教师对护生的满意度由86%上升至95%, 说明激励教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满足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能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4,5]。护生积极的工作表现和学习态度, 得到了带教老师、护士长及病人和家属认可, 由此较多地获得“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职业的认同, 并藉此而进入了职业角色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精神激励满足了护生的精神需求, 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兴趣。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巨大的积极性, 使护生由“我怕做” 转变为“我能做”;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其次, 临床教师将自身对护理职业的热爱和执著追求的精神传递给学生, 正性角色的榜样作用不断激励着护生求知的欲望。出科考核综合成绩比实施精神激励教学前有明显提高, 见表1。

护生来自于不同学校和家庭, 个体之间在需要、能力、素质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 激励教育应秉着差异化的原则, 探寻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方式。随着实习时间的推移, 学生的需要、认知和思想都会随之改变。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同一时期, 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种需要,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 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因此激励要注重时效性, 从满足护生当下的最主要需求出发, 以切实达到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香港管理专业发展中心.管理学原理:第四版[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1:153-164.

[2]吴晓燕, 吴兰霞, 陈冬娥.情感激励理论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22) :2 753-2 755.

[3]喻虎, 王峰.精神激励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J].市场论坛, 2005, (09) :86-88.

[4]朱慧云, 刘佑芝, 易永红.和谐教学法在临床带教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5) :367-368.

精神科护士护理总结 篇5

若有人问我:“世界上谁的微笑最美?”我会毫不犹豫回答:“是护士的微笑!”人们之所以亲切的称我们为白衣天使,不仅因为我们身着纯洁的白衣,还因为我们为患者减轻疾病的困扰,保证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舒适与健康,时刻用天使般的微笑抚慰患者的创伤。护士这个平凡的职业,写满了简单而又不平凡的爱。

我是一名心理科护士,这里的病人与其它科不同。大多数病人刚入院时,对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相当的排斥。病情发作时,有的躲在角落自言自语;有的情绪激动大喊大叫;有的甚至对家属和医护人员连打带踢,漫骂侮辱。有一件事情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年我刚来心理科不久,有一名病人的精神狂躁症非常严重,任何人在不经意间都会受到他的暴力。有几次在对他护理时差点打到我,在他病情发作时我们不得不用束缚带将其保护起来。看到他如此危险,我不免心惊胆战,甚至有了放弃心理科工作的想法。但科室主任和护士长却对他像家人般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渐渐的,我被深深感动。此后,我也学着他们主动和这位病人沟通交流,耐心护理。在大家的精心治疗下,那位病人很快达到了临床治愈。看着病人出院时信任的目光,听到病人及其家属感谢的话语,成就感和自豪感不由涌上心头。从那时开始,我明白了,这就是我工作的范畴。

精神护理研究 篇6

【关键词】老年人;患者;抑郁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61-01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呈现加重趋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也在增加,慢性病导致老年人的治疗时间长,经常服药,导致产生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人数增加,老年人抑郁症患者也就越来越多,这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在接受正规医院的护理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身体反应和心理消极情绪[2]。所以对老年人患者抑郁症的心理健康辅导与精神护理变得非常重要,医院护理老年人抑郁症患者必须认真分析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病因,有效地解决老年患者遇到的心理问题,从而减缓他们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5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其中有21例为男性老年抑郁症患者有,有35例为女性老年抑郁症患者;最小年龄为61岁,最大年龄为79岁,平均年龄为65.4岁;婚配状况如下:有5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已婚,有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丧偶,有2例老年抑郁症患者未婚;其中有23例老年抑郁症患者独自生活,其他的和家属一起生活。

2方法

2.1加强老年患者抑郁症精神护理

2.1.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医护人员要针对不同的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到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根源上帮助他们走出负面情绪。一些患者是患病时间长,病情重,他们往往常年服药,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不能客观地评价,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比较悲观。只要身体稍微有些不舒服,就会产生恐惧、焦虑的负面情绪,更加影响身体的健康,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序诱导,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积极帮助老年人获得需要的病情具体信息,帮助老年人掌握病情发展状况。还有一些患者,他们的病情不是很严重,但是他们性格非常内向,经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没有生活的激情,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沟通,经常和他们接触,帮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其恢复健康。

2.1.2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和资源有限,不能很好地,全面地为患者全天候服务,因此,老年病患者在家中时间较长。因此,医护人员向患者宣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和家庭的精神护理的注意事项尤为重要。

2.2加强老年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2.2.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充分沟通

要通过多与患者沟通的方式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这也是将来对老年患者进行其他治疗的保障和前提。只有医护人员与老年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建立沟通的便捷方式,患者才能更全面地向医护人员描述自己的病情,从而有助于相互合作,抵抗疾病。医护人员还应在平时沟通中多鼓励病人,使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老人不畏惧疾病,从心理上提高抵抗能力。为提高老人的自信心,还应该多肯定其价值,帮助老人寻找存在的价值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可以让他们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也可以多进行思索,提高精神层面的力量。最后,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热情,和蔼,尊重并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使老人尽快恢复健康。

2.2.2開展引导性的心理护理,提高患者信心

医护人员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引导其树立信心。尤其是对于性格非常内向的患者,他们经常封闭自己的内心,没有生活的激情,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也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医护人员必须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换位思考,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学会理解他们。医护人员要要尽力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让其更多地去关注其他方面,而不是一直沉浸在自己内心世界,让他们多与人沟通,交流,活动,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经常鼓励患者,肯定他们的价值,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做自己爱好的事情,在兴趣爱好中找到更多乐趣,从而走出心理阴影,树立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抗病能力,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

2.2.3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医护人员要注重对患者心理压力过大对其身体健康的影响,要尽量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让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摆脱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这对于疾病的康复有很大影响,也是评估心理护理成果的重要指标。因为患者压力减轻,心态良好,对其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大影响,可以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与疾病进行抗争。医护人员要鼓励患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不畏惧疾病,不过度沉溺于疾病给自己带来的烦恼,要学会调整情绪,不要让负面情绪主导自己的生活,要养成健康的生活状态,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会放松自己,让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去勇敢面对疾病。

3结果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躯体功能维度加大,睡眠质量提高,精力旺盛,躯体不适感减弱,负性情感减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4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各种慢性病导致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3]。针对老年抑郁症的不同病因,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有针对性地实现老年病人的精神护理和心理辅导,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秋桂.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概况及护理对策[J].世界今日杂志,2007,8(2):126.

[2] 吴文源,俞勤奋,张明圆.老年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6):256.

精神护理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2011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 均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 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男29例, 女11例, 年龄18~57 (38.1±6.8岁;文化程度:大学5例, 高中10例, 初中16例, 小学9例。对照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18~56 (37.9±6.1) 岁;文化程度:大学7例, 高中11例, 初中15例, 小学7例。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取家庭-医院联合护理, 具体如下:住院期间采取精神疾病常规护理, 出院后建立一条以医院为知识、技术储备, 家庭为基础的联合护理系统: (1) 相关知识宣教。充分发挥医院知识、技术储备力量, 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知识宣讲, 内容涵盖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诊疗及护理措施;重点突出家庭护理有关知识, 教导家属如何促进患者康复以提高生活质量;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肇事培训;对护理人员加强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档案及病案管理的方法培训。 (2) 家庭-医院联合护理实施措施。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家庭情况, 同时尽可能争取到街道及辖区内卫生机构支持, 采用医院资质的家庭-医院护理登记卡做好对患者的随访及记录, 详细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及劳动能力, 有无肇事倾向, 及时做好相关评估, 一旦发现异常, 应及时与相应机构联系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3) 医院家庭联合护理。护理工作者在患者出院后应当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定期有效沟通, 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及心理护理, 采取相应的家庭康复干预护理及社会功能适应性训练, 提前预防肇事行为, 若有特殊情况, 家属应立即与护理人员联系, 争取医院的技术帮助及相应支持。

1.3 评估标准及观察指标

监护率是指患者60%时间能够得到家属有效监护且不引起反感的患者比例。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BPRS) 对患者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对患者社会缺陷功能及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服药依从性采用完全依从 (≥90%时间按时吃药) 、部分依从 (≥50%时间按时吃药) 、不依从 (<50%时间按时吃药) 三个层次进行评估, 社会活动参与率是指患者60%时间能够正常参加社会活动且不引起反感的患者比例。护理满意度采用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层次进行评估。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和治疗后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程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wilconx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3个月院外护理, 观察组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率为97.5%, 对照组为85.0%, 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x2=7.15, P<0.01) 。具体见附表。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主要是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但是该治疗方案具有局限性, 且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患者大多具有残留症状而不能很好地重返社会[3]。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 住院治疗是短期治疗, 而如何保证出院后治疗的延续性则成为了广大精神卫生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采取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措施, 可有效保证院外治疗的延续性, 巩固院内治疗成果。家庭护理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撑, 辅以行之有效的康复措施可促进患者和家属建立较好的陪护关系, 且该项措施有助于克服家属心理障碍, 促进陪护家属主动参与到患者的医疗康复活动中来[4]。本研究表明, 采取了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措施后,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监护率、SDSS、BPRS、社会活动参与率、用药依从性较对照组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研究结果与马达休[3]一致。监护率和用药依从性的提高, 有助于患者进行规范系统而持续的治疗, 防治药物间断所导致的病情发作及肇事行为, 而BPRS、SDSS、社会活动参与率的改善则有助于患者恢复社会功能, 重新返回社会,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监护患者康复过程有助于增加护理人员实践积累, 提升其专业素质。由于条件限制, 本试验尚未对成果-效益及护理人员劳动强度进行有效评估, 有待后续研究者进行探讨。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家庭-医院联合护理是一种高效的护理方式, 可有效提升患者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 加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稳定了患者病情, 降低了肇事发生率, 促进患者早日健康重返社会,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摘要:选取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采取家庭-医院一体化护理, 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 两组均进行3个月护理, 统计分析护理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组监护率、BPRS、SDSS、服药依从性、社会活动参与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家属对护理人员满意率为97.5%, 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0% (P<0.05) 。家庭与医院联合护理有效提升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 增加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护理,精神分裂症,家庭

参考文献

[1]王可.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家属探视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2) :224-225.

[2]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75-82.

[3]马达休, 肖潇, 周琳钧.家庭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2, 41 (21) :2229-2231.

精神护理研究 篇8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老年精神障碍患者70例, 男48例, 女22例, 年龄60~84岁, 平均 (70.3±1.7) 岁。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与药物指导等。在此基础上, 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 跌倒风险评估:入院后, 使用“跌倒风险评估表”评估患者的跌倒风险, 并严格落实各种跌倒风险预警, 如在床位处标注出重点患者, 床头悬挂或者张贴“防跌”标志牌, 并定期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进行评估, 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2) 健康教育:对于跌倒风险较高的患者, 保证24 h有人员陪护, 包括下床、洗澡、如厕等时段;告知患者及家属防跌倒的方法, 如醒后平卧30 s后再起床, 起床后在床边坐30 s才站立, 站立30 s后才行走;适用床栏, 并教会患者与家属使用方法;尽量不在水渍上行走;冲凉时间不能过长;穿脱袜子及衣裤时应坐着进行等。 (3) 环境护理:使用有防护栏的病床;合理改建卫生间, 将蹲厕改为坐厕;淋浴及洗手间应安装扶手, 铺地垫, 并定期检查, 保证防护栏的稳固;注意保持病房环境的干燥、整洁, 及时拖干地面水渍, 夜间应有长明灯;在病房醒目处或易跌倒地方张贴防滑宣传图及标识, 提高患者的防滑意识;床把手使用后应及时收回, 避免绊倒患者。 (4) 特殊用药指导:大多数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 需要服用多种药物, 如抗凝剂、降压药等, 极易出现低血糖、步态不稳、低血压等不良情况, 增加跌倒的风险。针对这些情况, 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必须严格遵医用药, 服药后注意休息, 并保持对患者的密切观察, 以免发生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导致患者跌倒。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的跌倒人数, 比较两组的跌倒事件发生情况。

统计学分析:本次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处理, 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行t检验, 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

结果

经过精心的护理, 试验组发生跌倒事件的人数较少, 共2例, 跌倒发生率6.67%;对照组9例跌倒, 跌倒发生率30.00%。两组的跌倒率比较,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χ2=5.455, P=0.020<0.05) 。

讨论

跌倒是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极易出现的不良事件, 若程度严重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必须予以重视。引起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原因多种多样, 如地面有水渍、灯光不亮、患者本身体力不足、地面坑洼等。不少研究表明, 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防跌倒意识, 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 有利于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3,4]。

在本次研究中, 我院对试验组给予了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跌倒风险评估、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及环境护理等, 如告知患者及家属防跌倒的重要性及方法, 保持地面干燥、整洁等,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从结果中可得知, 试验组的跌倒发生率仅6.67%, 远远低于对照组的30.00%, 两组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这说明,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 有利于患者树立防跌倒意识, 并掌握防跌倒的一些方法, 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滑、防跌, 故跌倒事件较少。这与相关文献表述的基本无异, 进一步表明了综合护理干预在防跌倒中的作用[5]。

综上所述, 对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减少各种引起患者跌倒的因素,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鲍丽萍.系统化护理干预对长期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便秘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 2014, 27 (3) :279-280.

[2]包健星, 顾红伟, 黄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老年骨折患者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J].大家健康, 2014, 8 (24) :285-286.

[3]刘永丽, 饶春芳, 张燕平.老年髋部骨折并发精神障碍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 2014, 38 (12) :1394-1395.

[4]汤琰, 刘大荣.老年女性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21) :2677-2678.

精神护理研究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7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36.5±15.6)岁,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2.5±8.5) 年,患者血压140-200mm Hg/90-130mm Hg。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为依据,患者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均符合CCMD-3标准;以世界卫生组织治疗指南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依据为标准,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患者此前均应用了抗精神病药物和降压药物治疗。

1.2方法

1.2.1护理调查以护理评估和实地观察为依据, 对患者开展全面仔细的护理调查研究,以掌握患者的临床信息,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患者文化程度存在差异,同时对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延误最佳治疗时期的问题。有较多的患者生活方式不良,例如睡眠不规律、长期吸食烟草、膳食不科学、食盐摄入量过高等。患者长期住院,病程呈慢性迁延趋势,自知力不足,甚至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治疗。同时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精神萎靡,不愿与人相处沟通。患者活动量极为不足,过度依赖抗病药物,导致肥胖,引起血压升高。患者精神紧张,对外界压力的反应较为敏感,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升高。

1.2.2护理方法(1)环境护理。环境护理方面主要是积极改善患者的病房环境,保证院区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安静、整洁和舒适。护理人员积极利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交流方式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治疗环境,提升患者的信任度。

(2) 心理护理。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病,对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 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极不配合,常出现情绪失落、 紧张、烦躁等症状。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尊重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向亲友倾诉,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认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及时与患者沟通,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不同的接触方式鼓励患者学习适应性行为。 与患者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理解患者的心理症状,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创造安全感,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坚持服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2]。

(3)治疗护理。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出现拒绝治疗的状况,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保证准确摄入药物,准时发放药物,保证患者服药进口,防止患者藏药,严格落实护理交接班制度。如果患者经耐心劝说后仍拒绝服药,可以将精神科药物碾成粉末放入食物中服用。针对呕药现象的患者,必须在服药后30min内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患者不配合,进行多次劝说,耐心讲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保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情况下可以遵循医嘱予以保护性约束。在指导患者服药的过程中,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当患者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后,为了保证血压的稳定,必须继续服用维持量。在利用降压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须做到及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监测患者血压。

(4)病情观察。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 按时测量患者血压,同时将测量结果告知患者,让患者了解自己的血压状况。积极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耐心倾听患者的不适主诉。当患者出现头痛症状时, 可将床头抬高,保证血压平稳,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同时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治疗过程中及时指导患者开展放松治疗,例如缓慢呼吸和音乐治疗等, 如果患者出现头晕、心悸、恶心等症状,为了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回流,可以将患者的下肢抬高并平卧。在监测患者血压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出现血压升高、视力模糊、神志不清等症状,立即告知医师,患者在静养过程中应加强生活护理。整个护理过程中,安定患者情绪,保证患者呼吸通畅,根据患者病情及医嘱使用心电监护,用药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及时服用降压药物。

(5)饮食护理。患者治疗过程中,食物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清淡食物为主,及时向患者讲明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限制患者钠盐的摄入,同时保证充足的钾钙摄入,叮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和豆类食物, 补充蛋白质的同时减少脂肪的摄入,避免进食高胆固醇食物,例如油炸食品、肥肉等。由于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便秘,因此需要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保证充足的饮水,预防便秘。肥胖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进食高热量食物。

(6)健康指导。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做好康复护理,讲解高血压病的防治知识,增强患者的健康意识,保证患者对高血压病有正确的认识。由于高血压患者的病情与中枢神经的功能相关,因此必须重视患者的精神治疗,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为患者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安排午休,保证患者每天有8-9h的睡眠时间。白天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但高血压患者选择的锻炼方式需要与病情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体育锻炼也应适度,多进行散步和体操活动。每天早晨或黄昏为患者提供散步的机会,每次散步30min左右。在健健康指导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血压表现,与饮食护理相结合,嘱咐患者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姿势的过程中不宜过快,如需起床时应先静坐半分钟[3]。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进行连续3周的血压观察,血压趋于稳定定义为A组,血压没有明显改善者定义为B组。 在A组中利用PANSS总分减分率表示护理效果的优劣,减分率>50%为显著有效,<50%为有效,<25% 为无效,总有效率=显著有效率+有效率;在血压稳定后的3、7及14d进行PANSS兴奋激越评分,其中包括兴奋、敌对性、紧张、不合作及冲动控制障碍,评定工作全部由精神科主治医师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结果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有65例精神症状缓解,血压表现平稳,定义为A组。5例血压无变化,仍在进一步观察治疗,定义为B组。

2.2 PANSS评分结果

A组患者在治疗后第3、7、14d PANS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总有效率统计

A组所有患者精神症状缓解,并住院观察20天且精神症状平稳后痊愈出院,护理有效率为92.85% (65/70)。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无法主动诉说身体状况,甚至拒绝治疗,同时患者和家属对对合并高血压症状了解甚少,不能及时治疗高血压症,因此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必须引起业界的重视。

在近代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体质治疗,而忽略了心理治疗。其实,患者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精神疾病的恶化,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出的紧张、冲动、烦躁等症状将加重高血压病情,长期的高血压将导致细小动脉受压,身体器官供血不足,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受到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

本研究结合近代精神分裂症和并高血压患者的发病原因,将重点放在患者的心理治疗上,在护理过程中将心理护理和治疗护理结合起来,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关注患者的情感动向,在家属的帮助下,进一步认识到患者的病症,为患者制定了科学的治疗及护理计划,治疗过程中以安定情绪、降血压为主,及时测定患者血压,出现血压上升的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在治疗过程中,提高护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必须时刻以患者的健康为重点。

本研究中通过心理护理、治疗护理、病情观察、 饮食护理、健康指导等专项护理,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护理有效率高达92.85%,为患者健康生活带来了希望。通过优质护理,可以进一步避免患者病情复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以70例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护理、治疗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健康指导等开展专项护理,观察患者血压变化,并及时作出PANSS评分研究。结果 经过为期1-2个月的护理,70例患者中有65例血压恢复正常,65例患者护理后PANSS评分为(12.8±2.4),(10.1±1.96),(7.5±1.56),与护理前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5例痊愈出院,护理有效率高达92.85%。结论 有效的护理方法是治疗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疾病的重要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高血压,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薛云霞,严晓珍.浅述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护理方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26(23):65.

[2]张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5):34.

[3]范爱成.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2):10.

精神护理研究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护理管理统计资料,包括病区内护理投诉、纠纷、护理不良事件、职业伤害、满意度、职业伤害严重程度、发生时间以及男女病区实施双护士模式后前、后6个月护理人员受伤害次数统计。

1.2 方法

采用对照方法将实行双护士值班制度前、后分别分为单护士和双护士两组,按护理质量和职业伤害的严重程度、发生时间进行对比;将实施双护士模式后的男女病区分为男区、女区两组,按前后六个月进行对比。用Excel与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行双护士制度后整体素质提高,护理投诉减少,满意度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机率降低,但护理人员受伤害次数明显增多,严重程度下降,夜班人员受伤害增多,男区受伤害情况随时间增长次数减少,详见表1~3。

两组受伤害严重程度比较,χ2=3.9032,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伤害发生时间比较,χ2=17.307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女区前后6个月受伤害次数比较,χ2=4.2353,P=0.0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双护士值班模式的优势

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护理投诉减少,满意度提高。因护士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对精神科服务规范比较了解,也接受过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教育,故在日常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比较注意文明服务和人性化;护士负责患者的生活护理,与患者距离拉近,基础护理质量提高,护患关系改善,病员和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前有明显的提高;病情观察仔细,护理不良事件减少。护士受过专业培训,理论知识扎实,责任心强,观察病情仔细,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病人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精神病人在夜间发生意外较多,双护士值班有利于夜间意外事件的有序和及时处理。在抢救病人时分工明确,做到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3.2 存在问题

3.2.1 护理人员受伤害增多,缺乏安全感。

新老护士搭配值班,使得年轻护士能在工作中学到许多处理日常应急的正确方式和方法,并能直接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有利于年轻护士的成长。但是,由于科室内新护士比例大,成长需要一定时间。另外,由于工作经验缺乏,知识面窄,与精神病人缺乏沟通能力,对病情缺乏预见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所以在与患者接触中处理不当,易激惹患者产生冲动行为,使自身受伤害的机会增加。从表3可以发现,护士受伤害的机率与工作经验有关;男区夜间值班为男女护士搭班,而年轻护士居多,故女护士被保护感缺失,安全感下降,心理压力增大。在日常调查中,全体护理人员均感受沉重的压力,感到生命安全没有保障,惧怕上班,尤其是夜班。夜班护士力量单薄,易被伤害。与护工相比,男护士个子较小,平时娇生惯养,缺乏体力劳动,力气单薄。夜间病人冲动时人员少,力量悬殊,对患者无威慑力,保护时工作人员常处于劣势。

3.2.2 人员配备不合理,身心健康受损。

由于取消护工,病员的生活护理全部需要护理人员护理,包括喂饭、更衣、换被、洗澡、协助大小便等,使护士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生活护理上,使家属误以为护士的工作就是病人的吃喝拉撒,忽视了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护士展示自身技术水平的机会少,护理人员紧缺,患者的生活护理又需要花费大量的体力才能完成,体力消耗大。工作人员少,精神病人多,工作量超过了身体负荷,易身心疲倦,产生焦虑、紧张、恐惧。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使情绪容易失控,对职业产生厌倦情绪,使社会价值认同感下降。

4 对策

4.1 重视新护士上岗前培训

新护士在入病区前应加强专业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护理工作特别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纠正对精神科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在为病人服务的实践中证实自身价值,促使其热爱精神科护理工作[1]。岗前培训重点学习精神科护士应具有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精神科症状学、精神科基本护理技能、意外事件防范、精神科护理工作内容及要求等,使新护士对精神科管理特别是安全护理的重要性有初步的了解。

4.2 慎选新护士带教老师

选择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正规护理大专以上毕业,护师职称,具有丰富的精神科护理经验,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高尚的职业到的,热爱精神科护理,且善于交流,善于授业解惑之人作为老师同班带教[2]。一个好的带教老师能使新护士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长。带教老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与病人及同事沟通的方法、临床思维的方式、操作的规范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新护士的成长。

4.3 关注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4.3.1 重视和谐团队的建设。

护士长作为护理团队的核心,在日常工作中实施情感管理,给护理队伍以稳定、安全感。对护士理解,宽容,尊重,以理服人,说服引导为主。任何一位护士在任何时间可以找护士长谈任何一个问题,这样可以发现一些工作中的疏漏和偏差、护士的心理动态,及时地进行干预或疏导[3],以便有效地解决团队冲突,为护士创造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4.3.2 科室每月组织一次全体护士畅谈会,宣泄不良情绪。

畅谈护理工作和感受,诉说心声,抱怨不满,甚至发怒,提出护理活动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团队护理人员彼此用心去倾听、关怀、支持、化解,使护理人员相互沟通信任,相互理解,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畅谈会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发泄负性情绪、释放压力的平台,也让彼此感受团队的力量。4.3.3经常组织相关知识学习活动和社会技能培训,如各类人际交往、认知游戏培训、放松训练等等。这些活动和培训一方面可以加强护理技能,另外可造就一支学习的团队,培养护理人员相互合作精神,学习自我调整能力,增加工作优越感,调动积极性,培养一支高素质队伍。

4.4 合理配置人员

科学地配置护理人员数量,保障护士不超负荷运转。精神科男病区应增加男护士比例,按一定的标准选择男护士,保证约束时的力量平衡。

4.5 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医院管理应重视护理人员的自身安全,为护理人员建立有力的安全保障体系:(1)医院内建立安全预警系统;(2)聘请专业人员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技能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在保护病人时能尽可能减少伤害和被伤害;(3)成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机动支援队伍,24小时待命,在精神病人发生暴力事件时能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减少值班护士的受伤机会;(4)为护理人员提供人身保险,以在身体受严重伤害时可以得到合理的赔偿和精神安慰。

综上所述,双护士值班模式在精神科病房的开展,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比单护士模式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存在缺陷,管理者必须重视存在问题的改进,使制度不断完善,保证护理质量和医疗安全,有利于值班模式在全院的展开。

参考文献

[1]田梅,耿寅卯,张扬.精神科新护士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4(5):38-40.

[2]张冬敏.精神科新上岗护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9,11(4):106-121.

道德护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道德护理;精神科护理;临床作用

道德护理是在护理职业活动中临床护理人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现今,医学模式在不断的发生转变,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但是对医护人员提出的职业要求,同时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由于精神科的护理工作所面向的对象比较特殊,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作者根据自身在精神科工作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几点精神科道德护理的应用,现总结如下。

1维护精神病人的尊严,树立人本的理念

人的正常生活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生理上会表现为异常的情况出现,当然心理上也同样会生病,我们不可以用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心理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意愿,不论其临床表现怎样,都应该维护其尊严,尊重其存在的价值,我们说在别人及患者本身没有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应该尊重患者的选择和意志。精神病患者多得不到正常的待遇,威胁到其生命健康,我们作为一名精神科的护理工作者,应尽最大努力来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关心患者、尊重患者,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绝对不可以讽刺、侮辱、虐待病人[2]。假如患者所提的要求合乎情理,护士应尽量满足,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掌握患者的变化,这有助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进展。

2培养心理素质,树立专业美德

精神科护士要时刻记得自己所面对的是失去理智、心理有缺陷的患者,这就对精神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同时还能摒弃社会上对精神病人的偏见,对病人理解和同情,对待患者要有耐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面对突发事件要冷静认真思考,在和病人接触的工程中,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由于精神病人受到疾病的影响,有时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作出冲动的行为,这种情况下,护士的心理上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士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我调节[3]。

3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工作作风严谨

精神疾病患者多是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这同样也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切入口,因而,精神科的护理在面对患者时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和,思想作风上应审慎适度,精神患者不但会出现行为紊乱、道德沦丧以及人格障碍等表现,同时还会出现一些不自觉的行为,这些都会引起患者内心的敌意、矛盾、冲突以及压力增加,在自身意志力不够强的状态下就会表现出来[4]。精神患者所做的行为多不符合社会道德和规范,因而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也不能被接受,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精神科的护理工作,就要详细了解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和言行,不能用社会的规范和准则来衡量精神病人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要态度和蔼、微笑面对每个患者,用自己美好的心态来感染患者,在实施护理操作的过程中,要以患者的利益为中心,争取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4谨言慎行,保守医密

因大多数人都对精神病人存在观念错误,认为精神病人很危险、可耻和可怕,是不可治愈的,因而大部分患者的家属都不情愿将患者的情况告知他人,但是为了接受良好的治疗,患者或者其家属不得不将患者的情况甚至隐私告知医生,这样精神科医生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护理人员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护理服务[5]。这时为病人保守秘密就变得格外重要,在涉及患者的生活、工作中的情况时,护理人员要对自己所说的负责,保护患者的隐私,否则就有可能引起医疗纠纷。

5追求慎独

慎独主要是说护士在单独完成某项工作时,有机会做坏事,但是却没有做,保持了自己的节操,具体体现在日常工作的小细节中,能够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只有在你努力、磨练中才能做到慎独。护士多数情况下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而且面对的常常是失去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群,对医护人员的工作不能正确进行评价,但是这时护士不可因此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每个护士都应用慎独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芙蓉,宣彩英.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03):56-57.

[2]李辉,关平,张立忠.试论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J].中国实用医药,2011(01):976-777.

[3]常海霞,張霞.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9(22):41-42.

[4]王世茹.浅谈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09(03):592-593.

精神护理研究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于2008年10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 男58例, 女82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70例, 男25例, 女45例, 对照组70例, 男33例, 女37例, 年龄在20~50岁, 平均 (30.62±7.23) 岁, 病程3~12年, 平均病程 (6.78±4.64) 年, 所选病例均符合临床《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两组在疾病分型,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业构成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给予一般治疗+特殊护理干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两组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判患者焦虑程度, 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给患者抑郁程度打分, 于干预前及干预10周末分别记录下两组患者的分数, 并分析前后差别, 记录之[3]。

1.3 试行标准与判断

焦虑采用SAS评价, 分越高, 症状越重;抑郁采用SDS评分, 分高, 病情越重;社会功能评定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总分越高, 领悟社会支持能力越强[4]。于治疗前, 治疗后定期进行综合评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总有效率采用χ2检测,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对比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差异, 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同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前、后社会实践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多发的一种精神疾病,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 信息化社会不断进步, 人们工作压力也不断提升的今天, 该病不断滋长在无形之中一步一步侵蚀着整个人类的身心健康。该病病程长, 复发率极高, 遗留后遗症较普遍, 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据关数据调查显示, 发病率城市为8.21%, 农村4.32%, 精神分裂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5]。多起病于青壮年, 病症以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为主要障碍, 精神心理与现实不协调, 亦常常出现幻想, 病程迁延难愈, 反反复复, 后期出现的社会功能缺损是导致患者生活难以正常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临床方法主要以药物控制症状为主, 然而各类抗精神病药物即使可改善该病急性发作症状, 但却无助于改善社会实践能力[6,7]。这便是为什么精神病患者总是徘徊于家里与医院之间, 对社会和他人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 社会功能缺失是导致伤害的根源。

有关研究明确显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心理千预缓解和改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 甚至于可让患者重返社会, 做个正常人, 过普通人日子。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有效合理科学地护理干预治疗, 那么患者病情将得到明显缓解并改善, 从而一步步走向康复之路。通常情况下患者心理、心理变化是复杂多样, 难以形容的, 他们的心理缺陷的康复需要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更需要一个渐进持续的过程,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干预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的, 假若, 一个医务工作者能挺过这一关, 那么他将是一位合格而优秀护理工作者。实验证明, 对护理干预实施将对患者社会实践能力缺陷康复取得良好效果, 办法如下[8]:①对患者进行集体健康教育, 20min/次, 由责任护士讲解。②增进医患沟通, 多听取患者家属的建议, 获得有力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及时告知家属病情进展, 多关心体贴患者, 努力营造良好沟通环境。③经常性带患者感受大自然的鸟语花香, 逐渐教会患者如何基本人际沟通, 以及基本生活常识, 每次持续1~2h不等, 具体时间依具体情况而定。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对比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评分差异, 实验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同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护理干预实施前后社会实践能力对比, 实验组于护理干预前、后社会实践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9,10]。进而说明, 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 分裂症患者焦虑及抑郁等病状得到大大改善, 而且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力显著提高, 临床效果无可厚非,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孟粉.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调查及护理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3) :280-281.

[2]李凤玲, 高诚, 任艳梅.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5) :1213.

[3]刘彩霞.音乐疗法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31) :3339-3340.

[4]张丽, 于兰, 詹来英, 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对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及提高照料者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2) :1119-1122.

[5]卓敏.初产妇焦虑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中医药导报, 2008, 14 (6) :92-93.

[6]张明园, 朱紫青, 王善澄, 等.评估方法和量表应用.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81-298

[7]张明园.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J].上海精神医学, 2009, 4 (增) :59-60

[8]黎艳鲜.171例男性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不同病程的健康教育[J].实用护理杂志, 2009, 19 (1) :45-46

[9]翁永振, 向应强, 陈学诗, 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6, 35 (l) :32-35

上一篇: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下一篇:集团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