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024-07-22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共12篇)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1

玉米是高产作物,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综合利用, 玉米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兼用和重要的工业、医药原料。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 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了因品种、播期、种植密度、施肥水平不同而导致产量产生差异的问题。

本文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结果的分析, 研究玉米的最佳栽培方式, 旨在筛选出适合寒地种植的较好玉米品种, 探索寒地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 为土壤的合理轮作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玉米品种选用徳美亚1号、克单九、卡皮托尔、海玉七、KX2030。肥料选用二胺、尿素、硫酸钾。

1.2 方法

试验设在黑龙江省尾山农场科技园区, 前茬小麦, 土壤肥力中等, 为耙茬深松秋起垄, 垄距65 cm。播前机械施肥, 人工开沟、等距埯种。生育期适时间苗, 做到及时中耕, 适时锄草。

1.2.1 不同品种对比试验

玉米品种选用德美亚1号、克单九、卡皮托尔、海玉七、KX2030进行对比试验, 对照品种为克单九, 参考品种为卡皮托尔。每667 m2保苗4500株, 施二胺12.5 kg+尿素12.5 kg+硫酸钾3.0 kg。采用对比法, 行长4 m, 行距65 cm, 4行区, 不设重复, 进行生育期、产量及综合性状评价。

1.2.2 不同播期试验

品种采用德美亚1号。播种期处理A:5月5日, B:5月10日, C:5月15日。每667 m2保苗4500株, 施二胺12.5 kg+尿素12.5 kg+硫酸钾3.0 kg。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 3次重复, 行长4 m, 行距65 cm, 4行区, 重复间步道1 m, 试验区周围设保护带, 保护带宽度不小于本作物小区宽度。小区排列方向应与土壤肥力趋势和坡向垂直。进行生育期、产量及综合性状评价。

1.2.3 不同施肥试验

品种采用德美亚1号, 每667 m2保苗4500株。施肥处理为A:每667 m2施二胺10.0 kg+尿素10.0 kg+硫酸钾3.0 kg, B:每667 m2施二胺12.5 kg+尿素12.5kg+硫酸钾3.0 kg, C:每667 m2施二胺15.0 kg+尿素15.0 kg+硫酸钾3.0 kg。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 3次重复, 行长4 m, 行距65 cm, 4行区, 重复间步道1 m, 试验区周围设保护带。进行生育期、产量及综合性状评价。

1.2.4 不同密度试验

品种采用德美亚1号。密度处理为A:保苗4000株/667 m2, B:保苗4500株/667 m2, C:保苗5000株/667m2。每667 m2施二胺12.5 kg+尿素12.5 kg+硫酸钾3.0 kg。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法, 3次重复, 行长4 m, 行距65 cm, 4行区, 重复间步道1 m, 试验区周围设保护带。进行生育期、产量及综合性状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对比试验

德美亚1号的产量为11846.2 kg/hm2, KX2030的产量为11201.9 kg/hm2, 分别比对照克单九 (产量9365.4 kg/hm2) , 增产26.5%和19.6%, 增产显著。卡皮托尔、海玉七产量相同为9903.9 kg/hm2, 比对照克单九增产5.8% (见表1) 。

2.2 不同播期试验

5月5日播种处理的产量最高 (见表2) , 产量为11634.6 kg/hm2, 较5月15日播种处理增产14.2%;5月10日播种处理产量较5月15日播种处理增产7.5%。

2.3 不同施肥试验

由表3可知, 处理C产量最高, 为9903.9 kg/hm2, 较处理A增产40.4%;处理B产量次之, 为9807.7 kg/hm2, 较处理A增产30.3%。

2.4 不同密度试验

由表4可以看出, 处理B产量最高, 为10384.6kg/hm2, 较处理A增产16.1%;处理C产量次之, 为10288.5 kg/hm2, 较处理A增产15.1%。

3 讨论

3.1 品种

在参试品种中, 徳美亚1号、KX2030品种综合抗形状较好, 熟期分别为111天和108天, 且产量较高, 可作为本地区主栽品种。建议在本地区湿度条件好的地块选用徳美亚1号, 湿度条件中等的地块选用KX2030。

3.2 播期

经过综合分析和差异比较, 5月5日播种处理的产量和5月15日播种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 5月5日播种的产量较5月15日播种产量增产14.15%;5月10日播种的较5月15日播种的增产7.5%。播期应选择在5月5日至5月10日之间。

3.3 施肥

处理C产量最高, 较处理A增产4.04%, 处理B产量次之, 较处理A产量9519.2 kg/hm2增产3.03%。但从经济效益分析上看, 处理B较处理A增收160.9元/hm2, 处理C较处理A增效91.14元/hm2。所以处理B:每667 m2施二胺12.5 kg+尿素12.5 kg+硫酸钾3.0 kg为理想用肥水平。

3.4 密度

处理B (保苗4500株/667 m2) 产量最高, 较处理A (保苗4000株/667 m2) 增产16.1%, 处理C (保苗5000株/667 m2) 产量次之, 较处理A增产15.05%。所以玉米种植选用保苗4500株/667 m2左右为最佳。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2

2005年以来,东宁县引进以色列海泽拉种子公司R-144番茄进行温室栽培,2005-2007年平均667 m2产1.2万kg,纯收入1.4万元左右.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位于北纬43°25′24″~44°49′40″,东经130°19′40″~131°18′6″之间,东面与俄罗斯交界,拥有国家一级陆路口岸.全年有5个月(11-3月)的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称为冬季,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零下14.6℃.

作 者:霍金宝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东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东宁,157200 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S6 关键词: 

★ 西番莲高产栽培技术

★ 日光温室油桃高产栽培技术

★ 萧山区秀水128高产栽培技术

★ 黑花生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 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探析论文

★ 大棚蔬菜高产栽培技术论文

★ 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

★ 大蒜套种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谈山药生物学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寒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3

关键词:玉米;密度;种植方式;光合特性;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3.0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088-04

收稿日期:2013-12-25

项目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编号:2013BAD07B01-02);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编号:2011BAD16B11-03);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编号:2004BA520A10);黑龙江省农垦总局重点推广课题(编号:HNK125TG-13)。

作者简介:付健(1988—),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玉米高产理论与技术。E-mail:fujian_hl@163.com。

通信作者:杨克军,黑龙江大庆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作物栽培与耕作方面的研究。Tel:(0459)6819179;E-mail:byndykj@163.com。黑龙江省地处我国玉米带最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玉米产区。黑龙江省常规栽培密度为4.5万~6.0万株/hm2左右,通过提高栽培密度,产量提升有较大潜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产在单位面积上的增产,应归因于密度的适宜提高而不是单株产量的增加,因此,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基础上,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取玉米高产的一条重要途径。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群体内光截获率加大,植株间相互遮阴,通风透光不良。中下层叶片光照条件下降,甚至达不到光补偿点,致使群体光合能力减弱[1-3]。因此,在高密度条件下,如何增加群体光能利用率,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成为当前玉米栽培的关键[4]。

光合作用是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机制,群体光合作用不是单叶光合的累加,它较之单叶光合更为复杂,与干物质生产更为密切。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方式可以改善冠层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和CO2等微环境,对于建造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具有重要意义[5-10]。在单叶光合能力相同的情况下,叶面积大小和空间配置越合理,更能有效利用太阳辐射能,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11-13]。因此,如何改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群体结构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成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首要问题。本试验选用黑龙江寒地应用广泛的垄上双行、传统小垄以及垄上三行(垄上三行在黑龙江地区的应用并不广泛,所以关于垄上三行种植方式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的理论依据很少)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研究对紧凑型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探明黑龙江寒地地区超高产春玉米最适的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为黑龙江寒地地区建立高产、超高产的玉米合理群体结构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土壤条件

试验田地力均匀,耕作层有机质含量21.6 g/kg、全氮含量160.65 mg/kg、速效磷含量9.74 mg/kg、速效钾含量 35.6 mg/kg,pH值7.74。

1.2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为试材。郑单958是由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稳产、耐密、抗倒、抗旱型优良玉米品种。该品种株型紧凑,幼苗拱土能力强,苗期生长健壮。该品种在黑龙江寒地地区经过前人多点联合试验、不同地点播期试验、密度试验,确定了黑龙江寒地地区为郑单958种植的适宜区[14-15]。前期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在试验地区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

1.3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3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栽培方式为主区,分设(1)垄上三行种植(R1):大垄距为140 cm,垄上植株行距为40 cm,采用“Z”字形播种,2大垄间边行距为60 cm;(2)垄上双行种植(R2):垄距为110 cm,垄上植株行距为50 cm,2垄间相邻植株行距为60 cm;(3)传统小垄(R3):垄距65 cm。密度为副区,设4个种植密度:4.5万(M1)、6万(M2)、7.5万(M3)、9.0万株/hm2(M4)。其他管理同当地大田生产。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乳熟期(吐丝后20 d)和完熟期分别测定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

1.4测定方法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采用英国Delta公司生产的Sunscan冠层分析系统测定。

光合速率(Pn):用美国产Li-6400XT OPEN6.1光合测定系统进行测定,每片叶读取3次数据,取平均值。

叶绿素含量:采用丙酮和乙醇等体积混合后浸泡,在暗光处充分提取10 h,分别在645 nm和663 nm波长下测定光吸收值,计算叶片叶绿素含量。

干物质积累量:105 ℃杀青30 min后,80 ℃下烘至恒重称量,重复3次。

统计分析:采用Excel和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由表1可知,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种植方式R2的产量最高(平均达到 12 520 kg/hm2),其次是种植方式R1,其中种植方式R2比R1、R3分别高7.01%、54.19%。从产量构成上来看,种植方式R2的产量优势主要得益于较高的穗粒数和百粒质量,而种植方式R3的产量劣势则同样体现在穗粒数和百粒重。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1)。其中在M4种植密度下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密度,M1产量最低,而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穗长均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种植方式和密度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

nlc202309041601

2.2叶面积指数(LAI)

不同种植密度间的LAI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而不同种植方式的LAI在郑单958整个生育期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由图 1 可知,不同密度群体LAI总体变化基本一致,在生育期内LAI呈单峰曲线变化,均在抽雄期达到最大值,且各生育时期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9.0 万株/hm2种植密度下的LAI最高,分别高出其他2种种植方式58%(R1)、31.5%(R3)。在整个生育期内M4种植密度LAI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密度。叶面积指数增大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从而影响籽粒产量。表1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从灌浆期到完熟期分别下降了6127%(M1)、67.12%(M2)、59.08%(M3)和71.10%(M4)。随着密度增加,生育后期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叶片由于株间通风透光不良而呈加速下降趋势,导致光合作用降低,而无法合成更多有机物供给植株干物质积累。郑单958在M3密度下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表明高密度下紧凑型品种能够较好地保持绿叶期。不同种植方式间,灌浆期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下的叶绿素含量比R1、 R3分别高98%、21.2%,表明R2种植方式能使郑单958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使植株功能叶片光合作用延长,优于R1、R3种植方式。

2.5干物质积累

不同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对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表3)。R2种植方式下的总干物质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均表现为显著高于R1和R3种植方式。郑单958在R3种植方式下的干物质总量最低。郑单958在R2和R3种植方式下,花后干物质量占总干物质量比值显著高于R1,说明R2和R3种植方式更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随着密度的增加总干物质量和花后干物质量均显著升高。种植密度对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种植方式和种植密度间互作效应对干物质总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均表现极显著差异(P<0.001)。表3种植密度和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试验因素处理总干物质量

3讨论与结论

种植密度对群体光合作用效率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要大于其他栽培方式[16-17],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种植方式可以协调高密度条件下群体内的光照、温度、湿度、养分供给等状况,是提高作物群体光合作用并最终影响产量的因素之一[18],但不同种植方式必须与相应的种植密度相结合,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吴建明等研究认为密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差异不显著,在后期叶绿素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的密度后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9]。光合作用是产量形成的基础,玉米产量主要来源于花后叶片的光合同化物,所以增加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20]。本试验研究发现,郑单958在灌浆期的光合速率随着密度增加而下降,当种植密度过大时,导致下部叶片早衰,光合速率均开始下降,但是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采用R2种植方式,有利于下部叶片光照条件的改善,延长其群体叶片功能期。紧凑型品种由于叶片上挺,能将接受的光能合理分配到群体内各叶层,满足了光合作用对光能的需要,郑单958在R2种植方式和7.5 万株/hm2种植密度下能保持较长时期的LAI。叶绿素含量多少是作物光合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之一,叶绿素含量越高,光合能力越强,有利于干物质积累,3种种植方式下的叶绿素含量随密度增加均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R2种植方式下,叶绿素含量均大于其他2种种植方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郑单958的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显著提高,这与陈传永等的研究结果[21]一致。而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同产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郑单958的LAI、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有极显著作用,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密度间,郑单958随着密度增加,LAI和总干物质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呈上升趋势,在9.0 万株/hm2种植密度下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紧凑型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由于品种自身特性,叶片上冲,植株间互相遮挡适宜,能够构建良好的群体冠层结构,从而获得高产。在R2种植方式下,各指标均与R1和R3种植方式显著差异,能获得较高产量。说明在适宜的密度下,配以R2种植方式能够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最终提高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贾士芳,董树亭,王空军,等. 弱光胁迫对玉米产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1):2456-2461.

[2]李潮海,赵亚丽,杨国航,等. 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6):1259-1264.

[3]李潮海,赵亚丽,王群,等. 遮光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5,13(4):70-73.

[4]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10,36(7):1226-1233.

[5]李猛,蔡宗兴,万明长,等.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1999,27(增刊1):53.

[6]武志海,张治安,陈展宇,等. 大垄双行种植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解析[J]. 玉米科学,2005,13(4):62-65.

[7]王国祥,方彦杰,潘永东.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种植对玉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2921-2925.

nlc202309041601

[8]杨克军,萧常亮,李明,等. 栽培方式与群体结构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5,17(4):9-12.

[9]郭振升,皇甫自起,张慎举,等. 豫东平原夏玉米高产群体生理指标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7):4054-4057.

[10]韩鹏辉,刘楠,高宁大,等.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养分吸收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8):84-87.

[11]郭江,肖凯,郭新宇,等. 玉米冠层结构、光分布和光合作用研究综述[J]. 玉米科学,2005,13(2):55-59.

[12]董树亭,王空军,胡昌浩. 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群体光合特性的演变[J]. 作物学报,2000,26(2):200-204.

[13]徐庆章,王庆成,牛玉贞,等. 玉米株型与群体光合作用的关系研究[J]. 作物学报,1995,21(4):492-496.

[14]朱立娟,金益,董玲,等. 密度及追肥量对黑龙江省部分玉米品种产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0):121-124.

[15]白彩云,李少昆,张厚宝,等. 郑单958在东北春玉米区生态适应性研究[J]. 作物学报,2010,36(2):296-302.

[16]李明,李文雄. 肥料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源库性状及产量的调节作用[J].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8):1130-1137.

[17]孔令杰,许永峰,孟庆长,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苏玉20和郑单958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0):67-69.

[18]王敬亚,齐华,梁熠,等. 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2009,17(5):113-115,120.

[19]吴建明,梁和,陆国盈,等. 密度和肥料对高油玉米生理性状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05,18(4):392-396.

[20]吕丽华,王璞,鲁来清.不同冠层结构下夏玉米产量形成的源库关系[J]. 玉米科学,2008,16(4):66-71.

[21]陈传永. 东北春玉米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产量性能定量分析[D].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寒地玉米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介绍 篇4

1 高台大垄密植

赵光农场采取高台大垄双行栽培模式,垄距1 10cm,垄上行距40 cm。为保持土壤墒情在秋天结冻前起完垄,部分耕地进行秋施肥。为保种床平整播种精确,采取先施肥后播种的作业方式。播种采用进口气力式精密播种机播种,如美国满胜、大平原,意大利的马斯奇奥等播种机。此机型的特点是能实现玉米单粒投种,深浅一致,有电子监控落种,可夜间作业,可靠性强。经调整改装幅宽6.6 m,12个播种器,作业速度9~11km/h,10 h班效35 hm2。牵引拖拉机动力为136.0~154.4 kW(185~210 hp),如迪尔7830型、凯斯210型,维美德T191型等。拖拉机都安装了GPS自动导航系统,可实现自动驾驶,夜间起垄。

2 田间管理

播后苗前封闭灭草,苗期健身防病虫,通过喷施化控剂控制玉米株高达到通风逶光,营养向籽粒集中,达到增产的目的。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用美国凯斯3320型自走式喷药机作业。其幅宽27 m,作业速度20km/h,10 h班效150 hm2。其特点是喷撒均匀,无后滴。

3 收获

玉米收获采用两种方式,直收和摘穗收获。

(1)直接脱粒收获。用美国产的迪尔S660型和凯斯6130型进行直接脱粒收获。作业速度8 km/h,10 h班效30 hm2。发动机功率为238.6 kW(320 hp),配国产12行行距为50、60 cm的宽窄行玉米大垄双行专用收割台。

(2)摘穗收获。用中联产的玉米收获机,配置宽窄行玉米割台进行摘穗作业。其目的是提前收获、提前整地,为第2年再生产打基础。摘穗机型号为4YZ-4A型,作业效率为10 h班效8 hm2,作业速度为6 km/h。

玉米的种管收全部实现机械化,确保玉米产量高、效益高。

杂交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5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玉米地区以及西南、西北的一部分地区,玉米产量1.52吨,处于世界第二位。安徽省政府2008年提出了玉米振兴计划,目标到2020年玉米年达650万吨,其主要措施只能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总产。

杂交玉米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涉及范围很广,针对我县现状主要是以下5项技术:使用高产专用型玉米杂交品种,扩大耐密型品种比例;推广覆盖栽培、间作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合理密植技术,因地因品种制宜提高种植密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科学使用有机肥;推广玉米病虫害草害防治技术。

一、品种类型及选用技术

1、玉米品种分地方和杂交品种两大类。作为异花授粉作物,其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杂交优势,因此推广杂交玉米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有效途径。生产上目前推广单交种为主。

2、按籽粒形态和结构可分为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不

同的粒型品种具有不同的品质特性、生育特性、丰产性和适应性。

3、按生育期长短可分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早熟种:生育期70-100天,叶片数为18-20片,果穗短锥形,千粒重150-250克,一般产量较低。

中熟种:生育期100-120天,叶片数18-20片,果穗大小中等,千粒重200-300克,适应地区较广,产量中等。

晚熟种:生育期120-150天,叶片数20片以上,果穗较大,千

粒重较高,增产潜力大,适宜于春播。

4、按株型特点可分为叶片平展型、叶片上举型、平展和上举

结合型。不同的株型其高产栽培技术要求不同,一般要选择耐密型高产品种。

高产栽培首先要科学选用高产专用型玉米杂交品种,扩大耐密型品种比例。

二、覆盖栽培及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1、覆盖栽培主要采取地膜覆盖栽培。它具有保温、保水、保

肥、防杂草等显著特点,从而提早播期、防旱防杂草危害,提高产量。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较厚、质地较好、肥力较高的土壤;结合整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种肥以磷、钾肥为主、氮肥为辅;播种期可比露地栽培提早7-15天;覆膜前喷洒除草剂,盖膜要拉紧铺平,紧贴地面;出苗时及时放苗出膜,用湿土封好膜口;追肥重点是穗肥。

2、间作套种栽培技术

玉米间作套种的模式主要春玉米套种秋大豆,禾本科作物与非禾本科作物套种有利于控制有害生物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光照的合理、高效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三、合理密植及种植方式

1、合理密植

推广耐密型杂交玉米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群体密度是杂交玉米夺取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株型紧凑品种可以提高种植密度,亩株可以达4500株以上,耐密型品种及株型紧凑亩株可以达到5000-6000株;土壤肥、土层深厚、光照条件好可以适当密植,反之适当减低密度。

2、合理种植方式

根据我们本土的种植方式适宜采取等行距双株留苗,一般行距60-75厘米,株距35-60厘米,每穴留双苗,苗距6-10厘米,相邻行株呈错位形,行间适宜间作豆科类作物。

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化肥

1、测土配方施肥

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供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等肥料。

2、玉米需肥规律

玉米对氮素的需要量最多,吸收磷较氮和钾少。一般生产100公斤籽粒,需氮2.2-4.2公斤;磷0.5-1.5公斤;钾1.5-4.0公斤,三要素的比例为3:1:2。

3、施肥技术

基肥占总施用肥量50%左右,以有机肥为主,磷肥100%与有

机肥堆袄后作基肥施用。

苗肥,一般在幼苗4-5叶期结合定苗、中耕施用,应早施、轻施、偏施。基肥充足、土壤较肥、幼苗生长好的可不施或少施。壮杆肥,一般在基部节间开始伸长时追肥,约占总量的20-30%。穗肥,一般应重施。此时玉米大喇叭口期,距出穗前10天左右,是决定雌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施肥量约占总追肥量的60%左右,并以速效肥为宜。

粒肥,施肥量约占总量的10%左右,注意轻施、巧施。穗肥不足,发生脱肥,粒肥可适当多施;反之,则少施或不施。

五、病虫害防治

北方寒地木耳菜栽培技术 篇6

选择适宜当地栽培的木耳菜优良品种,如大叶落葵、红梗木耳菜、白花落葵等。

2.栽培时间

露地栽培在5月下旬播种,大棚栽培在4月中旬播种,日光节能温室栽培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按着上市时间推算进行播种。

3.栽培方式

直播栽培:以收获幼苗为主的,直播,每亩用种量6~8公斤,撒播。为便于出苗,播前浸种2天,在30℃左右温度条件下催芽。播后40天左右苗高10~15厘米即可采收。

育苗移栽:做好苗床,要求苗床为地上床,长度不限,宽1米。播干子,在28℃左右适温下3~5天出苗,如地温偏低应催芽后播种。苗期适当控制低温,温度不能超过30℃,4~5片真叶时定植。行距25厘米,株距20厘米。

4.田间管护

根据市场用途管理:一是以采食嫩梢为主,在苗高30~35厘米时留基部3~4片叶,收割较嫩头梢,留两个健壮侧芽培养成主梢。收割二道梢时,再留2~4个侧芽。在生长旺盛期,每株有5~7个健壮侧芽,到中后期要及时抹去花茎幼蕾,否则开花结果会消耗养分等,叶片容易老化。木耳菜生产后期长势衰弱,留1~2个健壮侧梢为生长稍,有利于叶片肥大。二是以采食叶片为目的要进行搭架栽培,在苗高25厘米左右时,搭“人”字架引蔓上架;共留3条蔓,除留主蔓外,再在基部留两条健壮侧蔓组成骨干蔓,骨干蔓长到架顶时摘心,摘心后再从各骨干蔓留一健壮侧芽,这个侧芽生长后作为主要生长蔓。骨干蔓在叶片采收完毕后剪下架。上架时及每次采收后都要培土。最后一茬若季节限制可以收获嫩稍。

中耕除草:出苗后或移栽定植缓苗后及生长期间,要及时中耕除草,防止杂草争夺养分。

施肥浇水:底肥以农家腐熟堆肥、厩肥、畜禽肥为宜。追肥以尿素溶水施用。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适时浇水。每次采收后每亩及时追施尿素12公斤,雨季注意及时排水防涝。

5.防治病虫害

病害防治:木耳菜常发生的病害是褐斑病,俗称“金眼病”,从幼苗到收获期结束都可能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叶片开始出现紫红色水浸状小圆点,凹陷,直径0.5~1毫米,后逐渐扩大,中间逐步褪色变为灰白色至褐色,边缘稍深出现紫红色。发病初期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天喷药1次,连续喷2~3次。在高温多湿的生长盛期用1∶3∶(200~300)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

虫害防治:虫害以斜纹夜蛾为主,在生长季节发现较多嫩叶叶尖有小眼,大多是该虫的危害。防治方法是用菊酯类杀虫剂在虫龄1~2龄时喷洒1次。木耳菜不能连作,连作易发生根结线虫病,所以实行换茬轮作可避免该病的发生。

6.科学采收

木耳菜在其整个生长季节都可以采收,4~5片真叶时即可陆续间拔幼苗上市。但是一定要以间苗为主。当苗高30~35厘米时基部留2片真叶用剪刀剪下采嫩梢上市销售,当留的侧枝长到5~6片真叶时再按上法采收嫩梢上市。当植株生长茂盛时就以采嫩叶为主,每15天采收1次,后期每7~10天采收1次,采收的叶片应充分展开而尚未变老,叶片肥厚。一般每亩产嫩梢(叶片)2000~4000公斤。

寒地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篇7

1 种子及其处理

1.1 品种选择

玉米品种的选择原则是, 在现有的基础上, 本着退一个积温带种植的原则, 保证霜前5~7 d正常成熟, 根据当地生态类型和市场需求, 按省品种推广区域化的要求。目前生产上适合富锦市种植的优质、高产适应性强及抗病性强的硬粒品种, 东、南部镇第三积温带区可选择哲单37、绥玉7、绿单1、郝玉20、垦玉6、垦单9、绥玉15、绥玉12等品种, 西部镇第二积温带区可选用吉单27、龙单38、绥玉10等品种。各地要因地制宜地选择优良品种栽培, 严防越区种植。

1.2 种子质量

种子纯度不低于98%, 净度不低于98%, 发芽率 (幼苗) 不低于85%, 含水量不高于16%。

1.3 种子处理

1.3.1 晒种播种前将种子晾晒2~3 d。

1.3.2 试芽播种前15 d进行发芽试验。

1.3.3 药剂处理

(1) 种子处理。可选择质量分数为2%的立克秀拌种剂, 或质量分数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按种子量的0.3%~0.4%拌种。 (2) 浸种催芽。将种子放在40℃温水中浸泡8~12 h, 然后捞出置于20℃~25℃室温条件下进行催芽, 每隔2~3 h将种子翻动1次, 在种子露出胚根后, 置于阴凉处炼芽, 待播。

2 选地选茬与耕整地

2.1 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 肥力较高、保水、保肥及排水良好的地块。

2.2 选茬

选择大豆、小麦、马铃薯、玉米等肥沃的茬口, 忌选甜菜、葵花、烟、白菜等耗肥量大的前茬。

2.3 耕整地

2.3.1 秋整地起垄

耕深20~23 cm, 做到无漏耕, 无大坷垃, 及时起垄, 垄距60~70 cm;起垄后及时镇压, 做到翻、耙、起垄与镇压连续作业。

2.3.2 秋翻春起垄早春耕层化冻14 cm, 顶浆起垄。

2.3.3 深松起垄先松原沟, 再破原垄台, 最后合新垄, 及时镇压。

2.3.4 耙茬起垄一般适用于大豆茬, 先灭茬, 深松垄台, 后扶原垄、随后镇压。

实施以深松为基础, 松、翻、耙、旋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 3年深翻1次。

3 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做到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参考施肥量为:每1 hm2施用含有机质8%以上的农肥30~40 t, 结合整地撒施或条施夹肥。化肥分底肥和追肥施用, 每1 hm2施入底肥量为64%的磷酸二铵125~150 kg, 尿素75~100 kg, 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钾75~100 kg, 缺锌地块底肥适当施入锌肥。追肥:每1 hm2施尿素150~200 kg。注意施种肥时, 应种、肥分开施入, 将肥施于种下5 cm, 侧3 cm处, 以免烧种、烧苗。

4 播种

4.1 播期

地温稳定通过5℃~6℃时抢墒播种, 富锦市玉米高产播期一般在4月25日—5月5日, 东部地区为5月1日—5月5日, 西部为4月25日—5月1日。

4.2 种植方式

根据富锦市的自然条件, 除正常小垄直播方式外, 还可选用以下几种种植方式。

4.2.1 大双直2垄改1垄, 由65~70 cm垄变130~140 cm垄, 垄上双行, 大行距为90 cm, 小行距为40~50 cm。

4.2.2 间种

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状况, 通过充分利用边际效应, 从而实现高产、高效的一种技术措施。 (1) 粮油型间作模式。主要选择玉米与大豆等作物, 采取4∶6, 4∶4或其他适合机械作业形式间作。 (2) 粮经型间作模式。主要选择玉米与芸豆、红小豆等作物, 采取4∶6或4∶4等形式间作。 (3) 粮菜型间作模式。主要选择玉米与马铃薯, 采取4∶2间作。

4.2.3 比空每种2条垄空1条垄, 或4垄空1垄。

4.3 播法

人工催芽埯种的, 土壤含水量低于20%的地块坐水埯种, 土壤含水量高于20%的地块可直接埯种;垄上机械精量点 (穴) 播的, 可在成垄地块, 采用机械精量等距点播。播种做到深浅一致, 覆土均匀, 镇压后播深达到3~4 cm。

4.4 密度

富锦市玉米大部分为株型繁茂的品种, 机械播种保苗可在5.5万~6万株/hm2, 人工播种可在5万~5.5万株/hm2, 株型紧凑的可适当增加密度。按种植密度确定播种量, 机播的播量为38~45 kg/hm2, 人工埯种的播量为35~40 kg/hm2, 埯种地块, 播后及时镇压;坐水埯种地块播后隔天镇压;机械播种随播随镇压。

5 田间管理

5.1 前期管理

5.1.1 查田补栽

出苗前及时检查发芽情况, 如发现粉种、烂芽, 要准备好补种用种或预备苗, 出苗后如缺苗, 要利用预备苗或田间多余苗及时坐水补栽。

5.1.2 铲前深松趟地出苗后要进行深松或铲前趟一犁。

5.1.3 定苗3~4片叶时, 要将弱苗、病苗、小苗去掉, 一次等距定苗。

5.2 中期管理

5.2.1 铲趟头遍铲趟后, 每隔10~12 d铲趟1次, 做到3铲3趟。

5.2.2 虫害防治

(1) 黏虫。6月中下旬, 平均100株玉米有50头黏虫时达到防治指标, 可用菊脂类农药防治, 用量为300~450 m L/hm2, 加水450 kg喷雾, 或人工捕杀。 (2) 玉米螟。防治指标为百秆活虫80头虫。高压汞灯防治:时间为当地玉米螟成虫羽化初始日期, 每晚9时到次日早4时, 小雨仍可开灯。赤眼蜂防治:于玉米螟卵盛期在田间放两次蜂, 每1 hm2放蜂4.5万头。Bt乳剂防治:在玉米为心叶末期 (5%抽雄) 用2.25~2 kg/hm2的Bt乳剂制成颗粒剂撒放, 或兑水450 kg喷雾。封垛防治:4月—5月玉米螟醒蛰前, 用白僵菌粉封垛处理。

5.2.3 化学除草

苗前封闭除草每1 hm2选用体积分数为90%的乙草胺1.5~1.8 L, 或体积分数为72%的异丙甲草胺1.5~2 L, 或体积分数为96%的精异丙甲草胺1.5 L防除禾本科杂草, 同时可以加入质量分数为75%的噻吩磺隆 (宝收) 15~25 g, 或者体积分数为72%的2.4—滴丁酯750 m L防除阔叶杂草。禁止使用长残留除草剂。

5.2.4 打丫子及时掰掉丫子, 避免损伤主茎。

5.3 后期田间管理

5.3.1 应用化控剂在抽雄前3~5 d, 每1 hm2用化控剂375 m L, 对水喷于顶部叶片。

5.3.2 放秋垄8月上、中旬放秋垄拿大草1~2次。

5.3.3 站秆扒皮晾晒玉米蜡熟后期扒开玉米果穗苞叶晾晒。

6 收获

玉米收获不能过早, 以防减产, 可在完熟期收割, 尽量促进籽粒后熟, 增加粒质量。

摘要:玉米产业是富锦市的支柱产业, 玉米种植深受各级政府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关注;玉米在寒地稳产、高产, 必须采取科学的、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来保证。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篇8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 如龙粳26号等。

2 置床处理与床土配制

a.置床处理 每平方米置床施用腐熟有机肥8~10kg、尿素20~25g、磷酸二铵50~60g、硫酸钾25~30g, 并混拌在3~5cm深的土层内, 做到床平、土细、肥匀。在摆盘播种的前1d, 置床浇1%浓度的硫酸水3kg/m2, 使置床土壤pH值达到4.5~5.5, 并用杀菌剂消毒。

b.床土配制 将酵素有机肥∶过筛旱田土=1∶2拌匀, 每平方米床用硫酸铵40~50g、磷酸二铵50~60g、硫酸钾20~30g, 与床土拌匀。

3 蒸汽催芽、适期播种

种子经比重1.17盐水选后, 浸种6~7d, 水温11~14℃, 当达到浸种标准时, 进行蒸汽催芽。4月5日, 机械播种, 每盘播芽种105g, 覆土0.5~0.7cm, 土上覆膜。

4 秧田管理

a.除草 苗后每100m2苗床用千金9mL进行除草。

b.温度管理 1叶期棚温控制在25℃左右, 2叶期控制在22℃左右, 3叶期控制在20℃左右。

c.水分管理 根据早晚秧苗叶尖是否吐水、中午是否卷叶、床土表面是否发白, 来确定是否浇水。每次水要浇足, 本着宁干勿湿的原则控制浇水次数。

d.施肥 在秧苗1.5、2.5叶期公顷分别喷施米醋1500~3000mL+磷酸二氢钾3000g以起到壮苗抗病的作用。

e.做好移栽准备工作 移栽前2~3d采取“一控、三带”, “一控”即控水蹲苗壮根、加强炼苗;“三带”即带药 (每平方米苗床用70%艾美乐0.06g进行叶面喷施, 预防潜叶蝇、负泥虫等虫害) , 带肥 (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150g) , 带生物菌肥 (每公顷苗床施增产菌150~300g) 。

5 整地

采取以翻为主, 耕层深度在15cm以上, 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地平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前提, 通过提早泡田、整地, 提高整地质量, 5月1日前稻田达到平、碎、软、深和高低差在3cm以内的要求。

6 合理施肥

施肥原则采取控氮增磷、钾, 公顷施尿素220kg、磷酸二铵120kg、硫酸钾105kg、硅钙肥300kg。基肥量占全生育期总量的比例为:尿素40%、磷酸二铵100%、硫酸钾60%。

7 移栽

5月中旬插秧, 要求秧龄40d, 叶龄3.5片, 本田“花达水”插秧, 每穴5~7棵苗, 插秧规格30cm×12cm, 插秧后及时复水, 以促进返青分蘖。不插隔夜秧, 以利于水稻返青和分蘖期生长, 增加有效穗数。

8 本田管理

8.1 化学除草

插秧前5~7d和插秧后15~20d, 每公顷本田分别用30%阿罗津600mL/hm2、30%阿罗津600mL/hm2+10%草克星150~225g/hm2用甩喷法施入, 要求水层3~5cm, 保水5~7d。

8.2 井水增温

采用井水增温措施 (小白龙增温) , 使井水进入本田的温度达17℃以上, 确保水稻全生育期正常生长。

8.3 肥水管理

严格按水稻叶龄诊断技术进行水肥管理。

a.秧苗到4叶期时, 应及时施分蘖肥 (5月22日) , 水层3~5cm, 追施尿素80kg/hm2, 使肥效反应在盛蘖叶位 (6叶) , 促进分蘖早生、快发。

b.水层在水稻全生育期中, 以3~5cm间歇灌溉为主, 浅、湿增温补氧, 为水稻正常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c.水稻进入7叶期后, 也就进入了生育转换期 (6月17~22日) , 茎数已达到计划茎数的80%左右, 此时采取晒田控蘖3~5d, 晒至大面积无水、地表出现微裂的程度。为防止中期脱氮, 根据功能叶片褪淡的程度酌施尿素15~30kg/hm2。

d.当进入第10叶的前半叶时 (为施用穗肥最佳时期, 7月4~6日) , 如无病害发生且出现“拔节黄”, 可追施尿素30kg/hm2、硫酸钾45kg/hm2。

e.水稻进入11叶期, 重点是防御低温冷害。在减数分裂期, 加深水层至17cm以上防御障碍型冷害。

f.结实期施用穗肥能明显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提高稻谷品质和产量, 确保安全成熟, 提高稻谷的品质和产量。一般公顷追施尿素15kg。

g.蜡熟末期停止灌水, 黄熟初期排干。健身防病从孕穗到齐穗期, 公顷喷施磷酸二氢钾+米醋各200~2000g, 共喷3遍。

8.4 病虫防治

病虫防治可与健身防病相结合,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①为防治褐变穗、褐变粒和稻瘟病, 在水稻孕穗期 (7月16~22日) 结合叶面肥喷施2%加收米1200mL/hm2+施保克900mL/hm2。②抽穗期 (7月22~25日) 是防治穗颈瘟的关键时期, 应结合叶面肥喷施25%施保克1125~1500mL/hm2防治。③6月上、中旬是水稻潜叶蝇易发期, 应预防为主, 在6月初喷施70%艾美乐450~600g/hm2进行全田防虫。④7月中、下旬是负泥虫危害时期, 喷施敌杀死450~600mL/hm2。

9 适时收获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篇9

1 育苗前准备

种子选择龙粳21, 种子净度98%、纯度99.9%、发芽率90%的原种, 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提供。育苗前在选好的地块上秋翻, 春季5月6日水耙;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7%, p H值6.0;土壤碱解氮含量154 mg/kg、有效磷含量为37.4 mg/kg、速效钾含量为168 mg/kg;面积11.2 hm2。土质为水稻土。

2 科学育苗

2011年4月10—15日育苗, 5月15—20日插秧。播种:钵盘育苗, 播芽种量为300~330 g/m2, 常规手插育苗, 播芽种450~500 g/m2, 机插育苗, 播芽600~660 g/m2, 播后覆土0.5~1.0 cm[1]。苗床用50%杀草丹0.5 g对水0.5 kg喷施, 或用10%千金约0.45 g/m2对水40~50 g喷施进行封闭灭草, 然后覆盖地膜。

3 秧田管理

3.1 温度管理

秧苗立针绿化期揭地膜, 最好在早晨或晚上进行, 棚内外温差小, 秧苗适应新的环境快, 如果中午气温高时揭地膜, 地上部秧苗水分蒸腾快, 根部吸收慢, 易造成秧苗生理失水。揭地膜后就可适当进行通风, 根据棚内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通风达到各叶龄最低温度界限, 要及时闭棚。从不完全叶到1叶, 日间温度25~28℃, 密封保温, 1~2叶日间温度22~25℃, 适当通风;2~3叶日间温度20~23℃, 在2.2~2.5叶时, 是水稻营养用尽的离乳期, 是秧苗最弱的时期, 如遇低温, 叶生长的速度慢, 要注意夜间的保温, 促进生育, 使其尽快度过较弱的离乳期, 超温要通风, 以防徒长;如遇高温, 及时通风, 否则连续超过25℃高温, 易使个别品种产生早穗现象。3~4叶日间温度18~20℃, 可揭膜, 夜间要是没有霜害, 不用覆膜。如果遇到高温天气, 要在高温前的早上及时通风, 不能在棚温超过40℃时才通风, 那样会导致烤苗、烧苗现象或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通风时间长, 注意干燥, 并进行节水管理, 促进根的生长;从4叶至移栽, 日间18~20℃, 夜间不低于10℃, 逐渐与外界温度接近, 进行炼苗, 随时准备移栽当大棚温度低于不同叶龄相对应的温度时要在大棚内点烧稻壳或开电灯来增温。如果夜间没有霜冻, 就不用覆膜, 等待插秧。

3.2 水分管理

在浇透底水的情况下, 2叶前尽量不要浇水, 以后浇苗床水要做到三看:一看早晚叶尖有无露珠;二看中午高温时新展开的叶片是否卷曲;三看苗床土表面是否发白。如果早、晚叶片不吐水, 午间新展开叶片卷曲, 床土表面发白, 应把上午晒温的水一次浇足、浇透, 尽量减少浇水次数, 更不要冷水灌床, 否则会导致冷水僵苗, 影响稻苗生长发育。

尽量做到旱育壮苗, 水长苗, 旱长根, 控制苗床水分[2]。秧苗只有在旱育状态下才能促进根系发育, 特别是在插秧前2~3 d, 最好不要浇水, 使秧苗根部保持旱育。如果秧苗在插前盘根不好, 可在插秧前1~2 d应用ABT 4号生根粉, 用量为4.5~7.5 g/hm2对水浇灌稻苗根部, 可使水稻秧苗发根多、白根多、根系长、盘根好。

3.3 控制秧苗徒长, 矮化促蘖

多效唑具有抑制秧苗伸长、促进分蘖的作用, 能提高秧苗叶绿素含量, 增强酶的活性, 利于代谢, 增强抗旱、抗寒能力。实践证明, 出苗后15 d喷施, 用15%多效唑0.2~0.3 g/m2矮化促蘖效果好。壮苗标准:中苗秧龄30~35 d, 叶龄3.0~3.5叶, 苗高13~15 cm, 单苗根数10~12条, 茎粗2.5~3.0 mm, 干重3.0~3.5 g/百株, 带蘖率30%以上。大苗秧龄40~45 d, 叶龄4.0~4.5叶, 苗高15~18 cm, 单苗根数13~15条, 茎粗3.0~3.5 mm, 干重逾4 g/百株, 带蘖率达80%以上。

3.4 预防水稻苗期立枯病、青枯病

立枯病防治上, 做好种子和床土消毒, 控制好苗床的温度和湿度, 培育壮秧, 提高秧苗的抗病力。立枯病在秧苗发病时, 用瑞苗青或稻枯必治1 m L/m2对水3 kg喷施以有效防治立枯病。青枯病防治上,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降低播种量, 采用大中棚育苗, 苗床要高出地面50 cm;提倡应用隔离层育苗;通风炼苗时应注意大棚开口下方用编织物等挡住, 避免大风直接导致青枯。青枯病发生较轻时, 移栽到本田会自行得到缓解;发病较重时, 灌水上床, 待叶片展开后, 立即将水排出;严重发病时用瑞苗青水剂1 m L/m2喷施防治。

3.5 插秧前做到“三带”, 实行健身栽培

在插秧前, 应做好秧苗“三带”工作, 一带土及增产菌, 能保证插秧质量, 有利于秧苗快速返青成活;二带肥, 苗床施磷酸二铵150 g/m2, 然后浇水洗苗, 能促进根系发育;三带药, 苗床用艾美乐0.04 g/m2对水50~70 g喷苗床预防潜叶蝇, 同时喷施75%三环唑或天丰素1 500倍液健身栽培。提倡早整地、早插秧, 早插秧1 d, 可抢得活动积温20℃以上的良好时机, 有利于水稻在霜前成熟。

4 整地插秧

在旱整地的基础上进行水整地, 5月1—5日灌水泡田, 5~7 d后, 机械水耙地2~3遍, 寸水不露泥, 高低差不超过2~3 cm, 达到质量要求。切忌把土壤全部耙成糊状, 降低土壤通透性, 影响水稻高产。5月15—18日插秧, 规格为30 cm× (10~13) cm。

5 肥水运筹

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氮肥用量, 并且氮肥施用不能过晚, 否则易造成水稻不能及时灌浆、贪青晚熟及稻瘟病发生。6月25日施完分蘖肥, 晒田2~3 d, 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7月15日喷施硫酸锌肥、硼肥。8月8日施0.3%的磷酸二氢钾2.25 kg/hm2加尿素2.25 kg/hm2对水450 kg喷雾, 以确保水稻霜前成熟。基肥可一次性施入磷酸二铵100 kg/hm2、尿素150 kg/hm2、硫酸钾50 kg/hm2;返青肥用量为尿素60 kg/hm2、分蘖肥20 kg/hm2、穗肥20 kg/hm2、硫酸钾50 kg/hm2、粒肥10 kg/hm2;总施肥量为500 kg/hm2[3]。7月下旬至8月上旬, 如出现17℃以下低温时, 要灌15~17 cm水层深水护胎, 气温回升后, 恢复5~6 cm水层。7月1日灌水, 施穗肥。8月3日开始, 灌2~3 cm水层, 自然落干后, 再灌2~3 cm水层, 连续反复进行间歇灌溉。夏季降大雨或连日降雨, 需勤排水, 使田间水层为水稻生育所需的正常管理水层, 大水长时间浸泡稻株, 使灌浆减慢, 降低结实率, 造成减产。正常情况下在8月30日撤水晾田, 如果有贪青晚熟迹象, 早撤水3~5 d, 以促早熟。

6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月8日水耙地后混水时封闭灭草, 用30%阿罗津900 m L/hm2插前封闭。6月12日用瑞飞特750 m L/hm2加阔杀克星225 m L/hm2, 进行第2次封闭灭草。6月28日喷2.5%功夫乳油450 m L/hm2防治潜叶蝇和负泥虫。7月2日, 用75%的丰登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对水450 kg喷雾防治。7月12日喷爱苗225 m L/hm2防治水稻纹枯病。7月20日用5%锐劲特450~600 m L/hm2对水450 kg喷雾, 防治水稻二化螟。7月25日、8月6日喷25%使百克1 000 L/hm2+春雷霉素585 g/hm2对水450~600 kg喷雾防治水稻穗颈瘟[4]。

7 适时收获

收获时期应根据秋季天气情况灵活掌握, 一般抽穗后积温达800℃时, 黄化完熟率达到90%, 青秆、绿叶、黄粒、活秆成熟, 适时收获。收获质量要求做到割茬不高于2 cm, 稻捆直径25 cm左右, 收割后立即晾晒3~4 d, 基本晾干后再在池埂上码小趟, 封好码尖, 收获损失率不大于2%。

摘要:从育苗前准备、科学育苗、秧田管理、整地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探讨了寒地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 以期促进水稻的优质高产。

关键词:寒地水稻,育苗,秧田管理,整地插秧,肥水运筹

参考文献

[1]刘德新, 刘东林, 王永军, 等.寒地水稻种子包衣直播栽培密度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20) :23-34.

[2]高希武.浅析寒地水稻栽培的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8) :160.

[3]崔承善, 李树铎.论寒地水稻栽培密度与施肥技术[J].现代化农业, 1992 (11) :1-3.

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篇10

1 选种整地与育苗

1.1 严格选种

为了适应寒地的气候特征以及水热组合, 需要选用优质抗倒伏、抗病虫害以及抗寒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 并且要保证稻种能够在低温的条件下正常生长, 进而实现整体的高产增收。

1.2 整地施肥

秋翻是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 同时在早春时节土壤化冻之后进行深翻也是提升产量的有效手段。在对土地进行平整的过程中需要先进行旱整平;再进行灌水整平, 并对苗床施洒15~20kg/m2左右的腐殖土, 后者是8~10kg左右的草炭, 且配合使用猪粪、硫酸铵以及硫酸钾等成分, 保证土壤养分配备的均匀, 进而为作物的成长与收成提供基础与保证。

1.3 科学育苗

对于寒地来说最佳的育苗时间为4月份的下旬, 在育苗过程中要对种子与床土进行严格的技术处理, 提高出芽率, 进而为收成的提高提供根本保证。水稻出苗之后, 要对水稻的幼苗进行通风, 促进幼苗根系的成长与壮大。在2叶出现之前实行不浇水控制生长的管理, 在2叶出现之后需要对缺水的幼苗进行及时的水分补充, 并喷洒适量的抗虫害的药液, 提高幼苗的抗虫害能力。

2 秧田的管理

2.1 温度控制

在秧苗立针出现绿化现象的时候便可以将地膜掀起来了, 揭地膜的工作最好选在早晨或者晚上进行, 这时候大棚的内外温差比较小, 能够使得秧苗迅速适应失去了地膜保护的环境, 之后便是对大棚进行适当的通风。当温度及显示的稳定达到了各个叶龄的最低温度时, 便可以关闭通风口, 保持棚内的温度了。如果正处于高温期, 可以将通风的时间改在早晨, 这样便能够避免秧苗受到烈日的考晒, 减少秧苗病变的机会。

2.2 水分管理

在浇透了底水的条件下, 便可以在2叶出现之前不再浇水。如果秧苗出现了早晚叶片均没有吐水、午间新展开的叶片出现了卷曲且床土的表面发白的现象, 便需要在上午浇水的时候一次性的浇足、浇透, 并且尽量减少浇水的次数, 更不要直接使用冷水进行浇灌, 避免僵苗现象的出现, 影响秧苗的成长。

2.3 徒长的控制

多效唑能够实现抑制秧苗伸长、促进秧苗分蘖的作用, 同时能够提高秧苗的叶绿素含量, 增强秧苗中酶的活性, 促进秧苗的新陈代谢, 增强秧苗的抗旱、抗寒以及抗虫害的能力。最好能够在出苗后的15d对秧苗喷洒多效唑, 促进秧苗的矮化生长以及分蘖发育, 在出苗后的30~45d左右的时间喷洒, 能够起到壮苗的作用。

2.4.1 虫害疾病预防

寒带地区的秧苗容易患上立枯病或者青枯病, 针对二者发病的时间以及条件, 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立枯病的防治可以通过喷洒瑞苗青等药剂来实现, 青枯病则可以通过降低播种量、提高苗床高度以及避免通风口直接对准秧苗等方式来实现。如果患上了较严重的青枯病, 则可以对秧苗喷洒瑞苗青的水剂进行抢救。

2.4.2 插秧前的科学准备

在插秧开始之前需要做好秧苗的“三带”工作。秧苗的带土以及增产菌的携带;秧苗化肥的携带;药剂的携带。进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以及秧苗的健康水平。

3 水肥管理

如果水稻的产量并不会因为氮肥的增施而增加, 那么就要尽量的减少氮肥的使用。如果需要施洒氮肥, 时间也不要太晚, 否则会造成水稻灌浆迟缓、成熟晚以及发生稻瘟病等后果。

在分蘖肥施洒完毕后的2~3d需要进行晒田, 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硫酸锌肥料以及硼肥的施洒完毕之后, 便可以施洒钾肥以及尿素的喷雾, 以确保水稻能够在霜前成熟。

需要注意稻田的水分控制, 在雨水量较大的月份, 需要做好稻田的排水工作, 使得田间的水层能够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 避免大水量的长时间浸泡, 影响水稻的产量。如果出现了水稻贪青晚熟的现象, 需要提前开始撤水晾田工作, 进而促进水稻的早熟, 提高水稻的产量。

4 结语

粮食的产量与质量关系着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寒地水稻因为气候条件以及水热组合具有特殊性,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高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对生产与收获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琢磨与研究, 提高水稻秧苗的品质, 进而保证水稻的产量, 保证粮食安全。

摘要: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 需要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 进而提高粮食的供应, 保证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这种背景, 探讨论述了包括育苗、插秧、水肥管理以及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在内的寒地水稻高产技术, 希望能够对提高寒地水稻的产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佟静.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01) .

[2]何正元, 信怀滨, 谢鸿杰.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化农业, 2013 (04) .

寒地野生蒲公英人工软化栽培技术 篇11

【关键词】高寒区 蒲公英 软化栽培

软化栽培是指有些蔬菜在生长到一定阶段时,通过人为地设置一个半暗或黑暗的环境,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让蔬菜在少见或不见光的条件下生长的一种特殊栽培方法。其生产出来的蔬菜,颜色为白色或乳黄色,茎叶柔软,纤维少,品质好,风味独特,如苦卖菜、小跟蒜、山葱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野生蒲公英軟化栽培技术,供种植者参考。

1. 蒲公英的特性及用途

蒲公英为菊科 Compositae.蒲公英属 Taraxacum.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共有十种,白花蒲公英T pseudo-albidum Kitag. 亚洲蒲公英T asiatica Dahlst.芥叶蒲公英T brassicaefolum Kitag.红梗蒲公英T erythropodium Kifag.异苞蒲公英 T heterolepisNakaietKoidz.exKitag.东北蒲公英T o-hwianum kitam.光苞蒲公英T lamprolepis kitag.雾灵蒲公英T cuspidatum Dahlst.蒲公英T officinale.兴安蒲公英T falcllobum Kitag.其嫩叶均可食用。因它们喜冷凉环境,土壤化冻后就可萌发,气温在5℃时就可生长,生长适温为15-20℃。较耐干旱,耐盐碱,对湿度要求不严。它对光的适应性强,在弱光下有利于营养生长,对营养要求不严,但在肥沃的砂壤土中更能获得优质高产,其营养丰富,含有蒲公英甾醇胆碱、果胶和菊糖等,是早春可采收的主要生食野菜品种。其嫩苗、嫩叶、花蕾洗净,清水浸泡除去苦味,蘸酱、凉拌,口感清爽,风味极佳。也可炒、做汤、做粥。花蕾做汤,其味无比。全草入药,味若性寒,入肝胃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清肝利胆、爽口健胃之功效。所以,蒲公英不仅有食用价值,而且还是一种医疗保健型蔬菜。

2 蒲公英软化栽培技术

2.1.软化床软化栽培

高寒区 冬季 漫长而寒冷,必须在温室或大棚内进行,根据室内面积制做深35厘米低床,床底放入10厘米碎稻草或谷壳等,上覆15厘米厚的营养土,灌足底水,床作成后,将假植的根株取出,地上部留3-5厘米长剪齐,紧密埋植沟底床土中,然后浇透水,于低床上沿地面覆黑色塑料薄膜,做到保温遮光。床温在发芽前保持20-25℃,发芽后正常生长适温在15—20℃。生长期间注意保持一定湿度。当芽叶长到于低床上沿齐平时,即采收前3—4天,揭除覆盖的塑料薄膜,进行透光绿化。一般软化25—30天,即可齐根割“头刀”上市。

2.2.培土软化栽培

在保护地栽培,春季5月份播种时,在畦宽或小棚宽1.2米的栽培畦上播种两宽行,行距50一60厘米,如温度低,可扣上小拱棚促进早发,床温宜保持15-18℃,当床温超过20一25℃时,就要通风换气。蒲公英萌发后,进行沙培,铺2厘米厚的细沙。待叶片露出地面1厘米后,再一次进行沙培。共进行3~4次,当培土软化变白的部分达6~8厘米,地上部分达4-5厘米时,即可齐根采割,绑成小捆上市。

2.3.束叶软化栽培

在保护地栽培中,蒲公英萌发后,待叶片充分长大,长10厘米左右时,将植株的外叶扶起,用稻草杆将叶的顶部扎住,再从两侧进行培土,将气温控制在15℃左右,土壤微湿即可,空气湿度在60%左右,经半个月左右即可达到软化效果。

上述三种方法在收割后,仍需继续加强养护管理,因蒲公英茎叶再生能力强,可一次播种多茬收获。软化栽培后的蒲公英,叶片微黄或叶色绿黄新鲜、品质嫩脆,纤维减少,苦味降低,味道清香。这是蒲公英芽苗菜的新产品,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3参考文献

(1)王玉娟.蒲公英的栽培与管理[J].新疆农业科技,2008(3):

(2)鄂翠华.蒲公英栽培技术[J].新农业,2006(6):24-25

寒地玉米幼苗早发增产技术研究 篇1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0年在齐齐哈尔分院试验地选用玉米品种吉单517进行幼苗早发抗旱保苗试验, 试验地基础肥力见表1。

1.2 试验设计

采用小区试验, 小区行长为30 m, 6行, 3次重复, 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试验设磷酸二铵水处理、种子活化剂水处理、磷酸二铵+活化剂水处理、垄体深坐水处理 (种下10 cm) 、抗旱种衣剂拌种处理、种子活化剂拌种处理和常规坐水对照处理 (见表2) 。播种前破垄深施肥 (氮肥的1/4、磷肥全部、钾肥全部) ;5月8日播种, 采用人工播种、坐水种植;6月25日追肥 (氮的3/4) 。总施肥量:氮肥纯氮量180 kg·hm-2、磷肥纯磷量90 kg·hm-2、钾肥纯钾量90 kg·hm-2。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发抗旱试验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由表3可知, 各处理均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 各处理比对照出苗期分别早2、2、2、3、1和2 d, 拔节期分别比对照早3、3、4、5、2和3 d;各处理吐丝期比对照早2 d;各处理成熟期分别比对照早2 d。

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 各处理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10.7%、6.7%、12.5%、4.9%、5.5%、4.5%;比对照穗粒数分别增加60、48、72、48、16、0;百粒重比对照分别增加2.0、1.0、1.6、0.9、1.6和1.0 g。

方差分析和F测验结果, 处理间F=11.86>F0.01=4.82, 表明处理间差异达到1%显著性。各处理多重比较采用LSR法, 以相互比较试验进行处理间的差异显著性比较。结果表明 (见表5) :处理1、处理3下的玉米产量同对照处理差异极显著。

3 结论

研究表明, 幼苗早发是抗旱增产简便有效的措施。磷酸二铵水处理、活化剂水处理、磷酸二铵+活化剂水处理、垄体深坐水处理、抗旱种衣剂拌种处理、活化剂拌种处理比对照分别增产10.7%、6.7%、12.5%、4.9%、5.5%、4.5%;各处理均比对照成熟期提前, 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磷酸二铵水处理、磷酸二铵+活化剂水处理与对照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综上研究可以看出, 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实施玉米早发抗旱保苗技术, 应用磷酸二铵溶水坐水种植、活化剂溶水坐水种植、磷酸二铵+活化剂溶水坐水种植、垄体深坐水种植、抗旱种衣剂拌种坐水种植、活化剂拌种坐水种植, 均可有效保证提早发苗、抗旱保苗、促进生长实现玉米增产。其中磷酸二铵溶水坐水种植、磷酸二铵+活化剂溶水坐水种植增产显著, 应大力推广。

摘要:以玉米品种吉单517为试材, 于2010年在黑龙江省半干旱地区进行了玉米幼苗早发抗旱增产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生育期均较对照提前2 d, 分别增产10.7%、6.7%、12.5%、4.9%、5.5%、4.5%, 其中, 磷酸二铵水处理、磷酸二铵+活化剂水处理与对照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效果显著。

关键词:玉米,寒地,抗旱,增产

参考文献

[1]王泽立, 张恒悦, 阎先喜, 等.玉米抗旱品种的形态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1998, 18 (4) :581-583.

[2]Ribaut J M, Hoisington D A, Deutsch J A, et al.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under drought conditions intropical maize.1.Flowering parameters and the anthesis-sil-king interval[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2:905-914.

上一篇:当地经济论文下一篇:精神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