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2024-08-01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共11篇)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1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周丽萍

洛阳市精神卫生中心(471013)

【摘要】 精神科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很易发生冲动伤人、跌倒、吞食异物、烫伤、噎食等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造成不良后果,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怎样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我们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 发生原因 防范措施 1 概述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或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环境设备等原因,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精神及身体影响,从而影响护理质量[1]。为了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责任心,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减轻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与心理压力,鼓励护理人员正确面对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不良事件,从中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认真整改,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现从我病区29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措施。2.原因分析

2.1资料来源 我病区近两年上报的不良事件资料

表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

不良事件 例数 所占比% 攻击他人 9 31.03 跌倒 7 24.14 吞食异物 6 20.69 烫伤 4 13.80 噎食 3 10.34

表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不良事件 发生时间 例数 所占比 攻击他人

跌倒

吞食异物

烫伤

噎食

白班 4 夜班 5 白班 4 夜班 3 白班 2 夜班 4 白班 1 夜班 3 白班 1 夜班 2

2.2 结果

精神科不良事件中攻击他人、跌倒和吞食异物占比较高,而夜班发生率为 58.62%,白班发生率为 41.38%,夜班高于白班17.24%。2.3 分析

2.3.1精神科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存在幻觉和妄想,病情不稳定,行为紊乱,如对患者的评估、观察、管理不到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攻击他人、吞食异物、烫伤等行为,防不胜防。

2.3.2 护理人员欠缺,夜班人员较少,对患者的管理不到位。

2.3.3 病区设施存在不安全隐患,地面湿滑,有障碍物,热水装置不安全,标识、标牌不明显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跌倒、烫伤等。

2.3.4 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的病情了解不清楚、患者自理能力欠缺、受药物副作用的影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头晕、吞咽困难、风险评估不到位,护理措施不当。2.3.5 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指导不到位、对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不到位。2.3.6 个别护理人员慎独精神差,自我约束能力差;不遵守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

13.80

17.24 13.80 10.34 6.90 13.80 3.44 10.34 3.44 6.90

规程;不落实岗位职责,不按时巡视病房,工作时间聊天、玩手机,忽视对患者的管理和病情观察。3.防范措施

3.1制定完善的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并认真落实。科室护士长要加强对护理核心制度、各岗位职责、护理常规的检查和落实,制定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自觉履行岗位职责,有责任心和慎独精神;牢固树立患者第一、安全第一的思想意识,加强对危险物品的收集和管理;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对患者的定时巡视、病情观察、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健康教育、沟通技巧。

3.2 加强对人力资源和重点时段的管理 足够的护理资源是患者安全的最好保障[2]。护理部有人员紧张状态下的调配预案,保证科室人力的足够及紧急状态下的人力调配。科室护士长要科学合理地进行弹性排班,分层次使用,资历高低、责任心强弱搭配,加强对重点时段、节假日、双休日的人力安排,保证各班次人员充足合[3]。护士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有技巧,从各方面关心和爱护护理人员,加强沟通和培训,消除护理人员的心里压力和负性情绪,以良好的心里状态和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护理工作中,确保护理质量。

3.3 加强对环境物资的管理 科室的设施安全合理到位,各种警示标牌、标识清楚醒目,定期检查、维修、整改,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4 完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鼓励护理人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 对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当事人和科室本就心理压力和负担过重,再加上有些不良事件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一味惩罚、批评,势必对当事人和科室会雪上加霜,有些护理人员甚至会造成情绪障碍影响今后的护理工作。有些科室为了逃避惩罚,对不良事件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瞒则瞒的消极态度。这样不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还为医疗安全和纠纷埋下了隐患。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不良事件上报系统,鼓励当事人和科室积极主动逐级上报不良事件,以采取补救措施,将不良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并采取非惩罚性处理,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防范措施和风险评估[4],使同样的错误不在发生。

参考文献 : [1] 王金兰.医院管理年活动与护理质量持续改进[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

护理版,2009,5(2):72 [2] 护理学杂志2009年4期24卷第8期78 [3] 李子明:建立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保证患者安全[J], 中国护理管理.2007.7(3):43 [4]王芳 危机预警体系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12(28):2732--2733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各临床科室上报到护理部的不良事件,共计89例。

1.2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构成比、百分比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的类型分布

见表1。

2.2 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布

见表2。

3 讨论

3.1 重视患者安全问题

一直以来护理管理存在零差错零缺陷的要求,导致不良事件发生时更多的是减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以隐瞒问题多上报少,2010年医院实施鼓励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的激励机制,表1可以看出上报的不良事件发生在护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实现了“错误”经验的信息共享,使每位护士在正确的安全理念下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护理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人文关怀,保障医疗安全。

3.2 规范不良事件管理组织

我院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属于护理专业内部,发生不良事件后多是专业内部讨论。美国医学研究所(IOM)的研究认为,有些差错并非由个体行为造成的,而是由包括诊疗过程的系列行为和众多因素造成的可预见的系统差错[3]。我院的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很多问题护理部单部门无法解决。本资料显示跌倒坠床事件占21.3%,居第二位,19例中有9例与床高、床档损坏及卫生间地面台阶等基础设施缺陷相关。为根本解决不良事件,目前我院已建立全院范围的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包括人员配置、医疗设备、环境、后勤保障等,每周院内多部门联合行政查房及时解决问题,各部门随时上报安全隐患。

3.3 加强人员培训

(1)加强责任心教育:本资料中15例(16.9%)不良事件与护士责任心不强有关,5例(5.6%)未落实规章制度,护理部对此严查护士对护理核心制度、精神专科护理常规及精神科护理工作流程的掌握情况,要求护士长每日晨会提问,护士长夜查房及护理部质量检查进行督导,同时选取典型案例全院分析讲解,以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2)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资料中因患者躯体疾病发作或猝死导致的不良事件有5例(4.6%),显示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士的业务能力相关,与李红等[4]的研究一致。提示精神科护士要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三基”学习。科室每周一次组织精神专科疾病及躯体常见疾病相关知识的学习,每月两次选择危重、疑难患者组织护理查房,及时补充新知识,科室、大科、护理部在每季度、半年、年终进行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评价业务学习效果,奖优罚劣。(3)培养精神科护士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我院制定了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但护士往往忽视躯体症状的评估,其中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骨折史、用药史等,如一位女性患者在家有骨折史,但入院评估未显示,以致护士暴力防范过程中用力不当致使患者骨折。针对精神科的症状观察,我们还设计精神科患者“三防”评估单、自杀风险因素评估表、精神病患者噎食评估表、攻击风险评估表、精神科住院患者压疮、跌倒评估表等,护理部通过讲座、查房等形式组织学习评估方法,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4)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资料显示,护士对患者突然冲动无预见性事件发生率最高33例(37.1%),其中因护士应急干预不及时而导致的患者被其他病友致伤的纠纷有24例(26.9%),还包括抢救流程不熟练、暴力防范方法不规范等,要求精神科护士在良好的业务基础上,重点掌握各项应急预案,科室开展急救现场演练,持续训练应对冲动的暴力防范技术,要求人人掌握,正确应用。(5)加强科室临床带教工作:本资料中有6例(6.7%)不良事件是新上岗人员当班,缺乏经验,带教老师忙于其他忽略了学生而导致。所以选择带教老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能够以身作则,按时检查新护士工作状况,重点培训新上岗人员安全管理、自身安全防护知识,提高其安全意识。特殊的操作或新开展的项目要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来完成,同时完成对其他护士的带教[5],给予新护士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指导。

3.4 做好重点监控

(1)重点区域监控:本资料中患者走失事件高达15例(16.9%),多是因为门、窗、垃圾通道未及时锁好或发生在病房以外的区域(康复科接送途中);2例因为地面湿滑跌倒;1例误饮消毒液。提示重点检查门窗、病区出口、卫生间、洗浴间、单间病房、垃圾通道等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餐厅、卫生间的地面要防滑,拖地后有防滑标识,餐具用后要集中消毒并加锁保管。(2)重点人群(患者)监控:本资料中入院一周内发生不良事件的有38例,包括自伤、兴奋躁动、出走、老年患者躯体疾病发作等,所以对新入院、外出返院患者应严格进行安全检查(有无藏匿药品、锐器、打火机、绳子、腰带等);年老体弱的老年精神病患者应标示醒目、重点交班,有研究报道老年精神病由于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卧床及药物作用、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较多,是跌倒、猝死、压疮的高危人群[6];兴奋躁动患者应控制其活动范围、避免激惹;自杀倾向患者,避免独处、不离视线;暴力倾向患者,了解其思想动态,避免患者间冲突,及时将病情交接班,做好预见性护理。(3)重点人群(家属)监控:本资料中与家属相关的不良事件有19例(21.3%)占系统因素的第一位,包括走失、跳楼、割腕自杀、跌倒等。因此针对新入院及探视的患者家属,应严格进行安全宣教,检查有无药品、锐器、打火机、绳子、腰带等危险物品带入病区;优护工程要求家属“只陪不护”,护理工作不能完全依靠家属,尤其是针对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卧床及药物作用、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较多的患者,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给予处置,并做好家属的健康宣教;有纠纷苗头的家属,护士要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有解决不了的疑问要及时上报科主任护士长。(4)重点时段监控:夜间、凌晨是自杀、猝死高发时段,明确职责范围,巡视到床头,做好防范;开饭、起床、发药、外出检查、洗澡等治疗、护理集中时段,护士工作繁忙,易发生安全问题,本组中17例(19%)不良事件均发生于该时段,由于组织管理的漏洞及工作量安排不合理所致,建议管理者应采取弹性排班,增加值班人数,预见性工作。

3.5 建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1)医院基础设施及医疗设备:因基础设施缺陷导致的不良事件9例(10.1%),排系统因素第三位,提示后勤保障水路、电路安全,改进设施更具人性化;同时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应急预案;各类护理安全标识醒目规范。其中高压氧舱的火灾事件起到很大的警示作用,要求大型医疗器械定期检查保养,保障安全;抢救设施应处于备用状态,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器、吸氧、吸痰装置等要定期检查,专人维护。(2)病区加床管理:本资料中26例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病区加床过多有关,包括责任护士分管患者多,照顾不到每个患者,从而忽视规章制度;环境嘈杂,相互影响病情,患者间易发生冲突致伤;其中1例由于两男性患者间嬉闹至阴茎水肿,提示精神患者床铺紧挨,易发生及性侵害纠纷。相应对策是医护间紧密沟通,加快周转,控制患者数;医护加强责任心,按时巡视,做到忙而不乱,创造有序的治疗环境,保证患者安全。

4 小结

综上所述,精神科护理服务复杂、任务重、责任大,多种因素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有人为因素,又有系统因素。因此,提示护理管理者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造成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管理。当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时,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营造健康的护理安全文化环境。

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为患者安全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2010年~2012年上报的89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排在前三位的是攻击行为(26.9%),跌倒、坠床(21.3%),走失(16.9%);发生原因排前三位的是风险意识差(37.1%)护士责任心不强(16.9%)及规章制度未落实(14.6%)。结论 精神科护理服务有其特殊性,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既有人为因素,又有系统因素。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综合考虑这两方面因素,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才能营造健康的护理安全文化环境。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

参考文献

[1]Donaldson SL.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forpatient safety[J].IntJ Quality Health Care,2009,21(1):1.

[2]李漓,刘雪琴.我院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07,7(11):54-55.

[3]王瑞敏.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20):2212-2213.

[4]李红,裘姗姗,朱映梅.运用SHEL模式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J].护理学报,2010,17(3B):24-26.

[5]张艳.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9):836-837.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3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因素分析;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33-01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就诊、治疗期间发生的跌倒、走失、用药错误、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有研究資料显示,精神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客观事物而出现自杀、自伤、他伤、逃跑、破坏、毁物等异常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容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为了了解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本文选取某医院 2012年 1 月~2013年 12 月住院患者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护理不良事件 62 例,其中男 37 例,女 25 例。

1.2 方法

对某医院两年来经上报登记、进行讨论分析并处理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并采用 SPSS13.0 统计软件对上半年和下半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对照分析;对疾病所致和工作人员失误护理不良事件也进行了对照分析。

2结果

2.1 每年都有相同数目但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2 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分析。

3讨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涉及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的医疗活动,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医疗安全和人体健康。精神病患者因其思维及认知障碍,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本文通过对62 例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发现每年都有相同数量而不同性质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且下半年较上半年高,对照结果有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下半年护理不良事件易发生,可能与季节有关,患者病情反复,住院患者多,同时节假日多,工作人员因休假而减少,家属探视,患者频繁,使患者不能安心住院有关。因此要加强下半年护理人员的编制,改进护理班次,进行弹性排班,增加节假日护理人员的数量,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对照结果发现,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 45 例,占 72.58%,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 17例,占 27.42%,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较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护理不良事件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中常见的有三种,即自伤、外跑和伤人,其中自伤 24 例,占疾病所致护理不良事件的 53.33%;外跑 8 例,占 17.78%;伤人 7 例占15.56%。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 17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常见的有发错药 5 例,占因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 护理不良事件的 29.41%,安全检查不严 4 例,占 23.53%。由此发现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其不可预见性,精神患者由于其特殊性,对待客观事物因幻听、妄想而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而出现自杀、自伤、他伤、逃跑、破坏、毁物等异常行为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因素。

临床发现在自伤的 24 例患者中以头撞墙受伤缝合的 11 例,其次为砸碎玻璃划伤 6 例、服毒 5 例、跳楼 2 例,这可能与目前的封闭式管理有关系。目前除了封闭式管理,安全检查也较严格,患者自伤就会采取以头撞墙为主要方式。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到 认真学习精神疾病知识,掌握本科患者病情、诊断,对有自杀、自伤、伤人、外跑企图的患者给予针对性的 护理,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加强巡视,使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这样就可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救治自伤的患者,同时还要加强急性期患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尽快控制精神症状,同时辅以心理治疗,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环节。从护理人员工作失误所致安检不严 4 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提醒医护人员要加强安全管理,即病室环境的安全,危险物品和药品的管理,晨晚间护理中的安全检查及患者和家属的安全宣教工作要落实到实处,也能有效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由于护理模式的改变,新进的护理人员多是临时护士,使护理梯队不稳定,因此要加强新人的培养,提高护士心理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做好三查七对,减少发药错误,同时强化安全意识,通过巩固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将减少临床意外事件的发生,因为安全意识是护理和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和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2(45):130-131.

[2]宋燕华.精神护理障碍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7.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4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导致血液透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临床资料,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技术不过关、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结论 从管理上加强血液透室的不良事件防范,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能够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1.前言

护理的不良事件主要指,在护理时发生的计划之外的、始料未及以及极力避免的事件,也称作护理事故。医院血透室的护理过程复杂、环节多、仪器操作要求高等,所以其风险比较高。最近几年,随着透析技术应用推广,应用透析进行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血液透析室各项标准规程颁布,有助于更加规范血透治疗的过程。但是今年全国范围内,报道出许多血透室不良事件,大部分是由于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缺陷导致,因此要加强血透室护理工作的管理,进一步改革血透室的护理措施,提升血液透室的整体护理质量,保障病人的生命健康。本组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进行综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策略。具体报道如下。2.一般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血透室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2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护理事故的分级主要由护理以及全体护理人员实行讨论分级,一般分为0、1、2、3级以及3级以上。通常0级、1级事故由科室自行解决;2级、3级及以上均要进行登记,主要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过程和结果,然后上报护理部进行解决。2.2方法

对42例次的不良事件根据内容和级别进行分类,并且初步探明原因,主要从操作人员健康宣教环节缺失、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操作水平低、病情观察不够仔细、无菌观念薄弱、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等方面进行原因剖析。3.结果

导致不良事件原因从高到低排行为:责任感缺失、查对制度缺陷、风险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差、操作水平低、无菌观念薄弱、健康宣教环节缺失。4.讨论

4.1导致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4.1.1责任心缺失。责任心缺失作为第一原因,主要表现在:透析操作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不够专心、思想开小差,甚至边说话边操作,在废液袋未接管的情况下开始操作,空气渗入透析仪器的管道中,导致回血无法完成;透析前,没有检查肝素泵注射器是否连接牢固,致使血液从肝素泵端空隙处渗出;进行透析时,没有及时清洗管道,导致血液进入透析器时凝血不成功,需要重新再抽,致使病患不满而引发护患纠纷;穿刺过程中,穿刺针没有进行妥善的固定,使得透析时,穿刺针滑脱发生出血情况。穿刺后穿刺针不妥善固定,导致透析中穿刺针滑脱出血。

4.1.2查对制度存在缺陷。护理查对制度不够严格也是导致血透室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用药查对不严,有时候只叫床号不叫名字;给药时只看包装不看药的具体名称,或者粗略看;所给药品剂量查对不严;药品用法以及浓度查对不严等,都会导致用药出错而造成不良事件。(2)标本与姓名查对不严。透析前忽视血样标本和姓名再次查对,发现出错重抽标本,造成病患血液浪费或者错误治疗。(3)上机操作时没有进行严格的设备查对,有时候肝素泵夹子未开放、监测皮管未准备妥当或者脱水量错误设置等,这些查对缺漏会使得病患在透析过程中,发生肌肉痉挛、静脉肿胀等问题。(4)结束透析操作时未能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查对,导致忘记注射药物或者用药错误,或者忽略对机器的查对,导致机器出现故障。

4.1.3操作水平低。主要指在穿刺透析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不熟悉穿刺操作,穿刺内瘘不顺利,导致病人出现血肿。上机时,未能及时发现引血流量不足问题,当静脉压监测显示为零时,透析器以及管道已经出现凝血情况了。

4.1.4病情观察不够仔细。主要表现为:没有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透析过程中,合并糖尿病患者出现强烈低血糖反应而未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因为动静脉的血流量不足而引起前臂压止血带,护理人员未按照医嘱定期松解止血带;对深静脉置管的病人,没有严密监视导管的流量是否充足,导致机器频繁报警,最终引发治疗效果差或者管路凝血等问题。

4.1.5执行医嘱不严。主要表现在盲目执行不明确的医嘱,忽视口头医嘱,或者错抄、漏抄医嘱;执行医嘱的时间不够精准。未到时间或者超过时间给药,或者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胡乱给药;抢救过程中,没有及时执行医嘱。

4.1.6没有严格遵守护理制度以及护理操作规程。主要表现在:没有按时巡查病房,观察病人病情时不够仔细,护理过程实施不到位。4.2血透室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对血透室实施不良事件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方面:(1)加强血透室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其责任意识的培养,必要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防止因为护理人员责任心缺失造成的不良事件;(2)严格执行、遵守三查七对的护理制度;(4)严格遵守护理的分级制度,各就其位实施护理服务,不得擅离职守,造成昏迷病人、精神不稳定病人或者具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发生意外。(5)对各种急救药品及器械进行定时检查,及时发现不足药物和器械,并补充齐全。此外,还要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或者器械是否能正常运行,保证抢救过程中能够正常运用。(6)加强各种类药物的管理,不同类的药物分类存放,并且做好标签,时间标记,远期先用,确保无过期药物流入临床护理中。而毒性较强的药品要专柜上锁,防止误用。(7)护理过程中,各项措施要实施到位,按时巡视,及时帮助瘫痪病人翻身、清洁,冷敷、热敷过程中,注意出现烫伤或者冻伤,尽量降低护理风险。(8)病房要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隔离制度,尽量避免因为护理错失造成院内感染传染。(9)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出现不良事件,要正确评定等级,然后上报上级领导,防止出现包庇或者故意隐瞒等问题。及时制定处理不良事件的方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出现。(10)提供人员学习相关护理法律法规的机会,深入了解血透室护理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同时明确自己及患者的权利,出现纠纷时有法可循、有据可依。(11)促使护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心态,合理作息,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提高心理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4.3小结

综上所述,要降低血透室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需要从管理上加强防范,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正确评估,完善科室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才能有效降低血透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参考文献】

护理不良事件内容及预防措施 篇5

护理不良事件及预防措施

一、护理不良事件类型

(1)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以及其他与病人安全相关的护理意外;

(2)诊断或治疗失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非正常死亡、严重功能障碍、住院时间延长或住院费用增加等医疗事件;(3)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或输血不良反应;

(4)因医疗器械或医疗设备的原因给患者或医务人员带来的损害;(5)因工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6)严重院内感染;

(7)门急诊、保卫、信息等其他相关不良事件。

二、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6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臵,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用账册,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应有“烟火勿近”字样,保证病人安全。

2.8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9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0 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1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

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职工医院(江油三零五医院)护理部---2016年3月修订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6

一、总结

2015科室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共7例,6例均为输液反应1例针刺伤上半年发生6例输液反应,其中5例药物过敏反应,1例输液反应,下半年1例针刺伤

二、原因分析

1.药品质量不纯:药品质量不纯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关系密切。另外,抗生素制剂中有大量的微细结晶、聚合物或降解物,输液中的微粒异物可导致静脉炎,在输液装置上加终端滤器,可防止或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过敏反应: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药品种用于临床,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种类逐渐增多。有些药物试验阴性而用药过程中出现反应;部分药品在常规做过敏试验时,即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更需注意的是,某些抗过敏药物本身也能引起过敏反应。

3.给药方法不当:临床用药,有严格规定,违规操作,会增加副作用。护士未严格执行医嘱。

4.违反操作常规:医疗工作人命关天,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个环节的敷衍了事,马马虎虎,都会造成严重后果。5.特异性体质:某些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会出现难以想象的不良反应,所以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6.药物事件发生例数较多:主要原因为护士未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对实习学生过于放手;对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监管、考核不到位;对问题护士不够警觉。7.对院感知识培训不到位

护理人员院感意识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操作忙乱,使用后的锐器未及时放入锐器盒。

三、认真落实整改措施

1.科室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护士长组织召开科室分析会,分析不良事件发生原因,讨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持续改进护理工作。

2.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后,护士长定期进行追踪整改落实情况。

3.持续加强患者安全管理:①、规范危重患者风险评估,临床专业指导组每周组织抽查。②、风险评估专项督导,确保评估客观准确、护理措施到位。③、加强对PDA使用情况的监管,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制度,杜绝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4.丰富健康宣教形式,提高病人的依从性。①、增加宣教的次数,让患者及陪人充分掌握与疾病有关的知识。②、印制健康教育宣传活页、手册,便于患者随时学习。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7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指给患者带来与疾病伤害无关的影响治疗与康复水平的医疗护理行为, 近年来随着医疗护理服务理念, 特别是人性化护理管理的应用, 其内涵也在不断扩大[1]。现今, 护理不良事件据内容可分为护理安全意外、诊断治疗失误、严重不良反应、器械损伤、严重医院感染以及其他与护理管理相关不良事件。护理不良事件轻者影响患者对医院的印象, 重者加重病情、影响预后, 甚至可致死亡, 引发护患纠纷。因此探讨护理不良事件, 分析潜在原因, 总结预防措施对于提升医院整体护理水平, 改善患者结局, 构造和谐医患关系非常必要。本次研究以2012、2013年笔者所在医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原因, 探讨今后护理管理改进工作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属于综合性大型三级甲等公共医疗机构, 承担地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教学、科研等任务, 于2012年起开始归档建立详细的护理不良事件循证责任制, 建立不良事件呈报登记制度, 执行逐级上报原则并由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专员负责统计、记录[2]。责任人于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在护士长、科室监督下, 填写相关记录表。登记表内容包括:不良事件内容、责任人、主要责任人、处理措施、结局、原因分析以及检讨、建议等, 逐级上报审核经调查确认无误后递交至护理部, 并经详细记录审批形成规范的书面报告。护理部于每季度末工作研讨会议前将季度内发生的所有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整理, 形成统计报告, 于会议上进行通报, 以此作为今后护理质量改进工作的重点。2013年1-12月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05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分析方法, 统计收集护理部2012、2013年内护理不良事件记录审核表与季度、年度工作总结会议报告。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 阅读文献报告, 获取相关理论资料, 采用聚类分析、专项分析、重点剖析等方法总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 结合相关文献所得结论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

2 结果

2.1 2012-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分布

2013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05例, 其中针刺伤、给药失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构成比分列前四位分别为24、20、9、8例, 据柏拉图分析累计频率80%界限位于药物渗漏;2012年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7例, 其中跌倒/坠床、给药失误、非计划拔管、自杀/自伤构成比分列前四位, 分别为10、4、4、3例, 见表1。2013年较2012年度各类型变化, 针刺伤、给药失误上升例数较高;新增职业暴力事件、手术电灼伤、设施设备坠落/倒塌、违反无菌技术操作、输液管脱落等, 详见图2。

2.2 聚类分析

据不良事件类型分为: (1) 护理操作差错 (针刺伤、非计划拔管、违反无菌操作、烫伤、紫外线灼伤、给药失误、手术电灼伤) ; (2) 护理监护不及时 (药物渗漏、输液管脱落) ; (3) 护理管理差错 (医嘱执行遗漏/错误、采集血液标本遗漏/错误、职业暴力、病历资料丢失、交接班制度缺陷) ; (4) 安全事故与隐患 (跌倒/坠床、自杀/自伤、设施设备坠落/倒塌、误吸/窒息、安全隐患) ; (5) 家属与患者因素 (患者家属投诉、患者擅自离院落) 。2013年度护理差错、护理管理差错较2012年显著上升, 见表3。

3 讨论

3.1 2013年度护理不良时间改进成效与今后改进方向

2013年1-12月不良事件上报数据表明:针刺伤、给药错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职业暴力事件、医嘱执行遗漏/错误、自杀/自伤、设备设施坠落/倒塌是本院不良事件改善的重点。2013年1-12月不良事件的上报例数较2012年度大幅度增加, 同比增长288.89%。跌倒/坠床不良事件上报率较去年减少, 整改措施有效。针刺伤、给药错误、非计划拔管、职业暴力伤害、医嘱执行遗漏/错误和自伤/自杀不良事件上例数明显增多, 需要进一步改善。

护理不良事件例数增加原因: (1) 护理部加大不良事件的管理, 进一步细化类别和呈报要求, 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致2013年护理不良事件上报例数较2012年明显增加。 (2) 对发生率高和个别典型的不良事件进行追踪分析。

3.2 改进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得出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护理素质、加强护理管理、注重护患沟通是今后改进的重点方向。

3.2.1 综合改进方法

(1) 注重新入职护士、低年资护理人员、休假返岗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技能培训; (2) 分级管理, 落实责任制度, 注重护患沟通, 加强护士管理, 减少相互之间干扰; (3) 执行严格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监督、通报制度; (4) 合理排班、轮休, 加强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抗压能力 (5) 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护理素质, 包括医德、医风、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 (6) 积极引进增设相关设施设备, 注重医护人员与患者防护, 注重器械的质量与操作方法培训[3]。以上措施旨在提高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 可有效减少护理差错。

3.2.2 针对性的改进方法

(1) 给药错误改进: (1) 规范药品管理, 加强药品存储基数、标示管理, 针对易混淆、高危药品提高重视; (2) 规范落实合理用药质量管理制度, 将合理用药纳入绩效考核, 建立监督机制; (2) 非计划拔管不良事件改进措施: (1) 护理部制定《住院患者导管风险评估监控护理记录单》, 据患者与管道情况行动态评估, 进行相关操作培训[4]; (2) 加强对ICU、外科等重点科室重点部门监管; (3) 加强相关教育, 针对换管频繁者加强指导; (4) 合理科学安排人力资源, 护士按资历深浅搭配, 互相帮助; (5) 科学合理制定培训计划, 并分层次培训, 着重加强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定期抽查、考核和分析[5]。 (3) 医嘱执行遗漏/错误不良事件改进: (1) 建立健全的医嘱执行制度, 并严格遵照执行, 注重口头医嘱的执行要求; (2) 严格检查, 定期抽查, 加强监督督促; (3) 完善医院信息网络, 维持系统正常运作; (4) 弹性排班,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5) 培养团队意识, 相互协助监督, 查漏补缺, 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 (6) 认真学习医嘱规章制度, 及时汇报究责改正[6]。 (4) 护士遭受职业暴力伤害预防: (1) 注重对护理人员沟通、应变能力的培养, 对态度蛮横家属及患者加强监控; (2) 培养防卫意识与团体意识, 必要时采取正当防卫措施; (3) 加强安全保卫, 注重与保卫科的协调[7]。 (5) 患者坠床/跌倒预防: (1) 落实责任监护, 加强巡视; (2) 做好评估与预防性教育, 提高患者依从; (3) 注重设备维修与维护, 储备约束带; (4) 清洁地面时需摆放警示标志, 于危险区域增设扶手。

3.2.3 专项改进方法

(1) 急诊科输液接头脱落: (1) 修订专项病患护理制度, 组织学习, 必须掌握; (2) 加强培训, 若患者需要, 启动处置预案; (3) 将特殊身份的患者安置固定VIP病房, 拟定要点, 并组织学习强化; (4) 加强护理衔接, 下发VIP就诊卡; (5) 建立VIP绿色通道。 (2) 手术电灼伤预防: (1) 注重设备的维护更换, 加强培训; (2) 反复组织学习高频电刀使用方法, 正确安置患者体位, 避免浸润床单预防灼伤; (3) 加强对电极板的检查, 做好质保工作; (4) 建立追踪制度, 积极查找原因; (5) 执行电刀使用告知同意制度。 (3) 留置针交接不良预防: (1) 加强专科患者交接, 严禁流于形式, 注重现场书面交换; (2) 严格执行留置针书面管理, 加强相关监督, 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4) CCU非计划拔管: (1) 注重风险评估; (2) 强调Ⅰ类管道重要性; (3) 划分责任制度, 履行岗位职责; (3) 注重关键环节、关键患者、关键人员的巡视; (4) 合理调整人力[8]。

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改进工作后, 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案例资料, 可据此针对性的加强护理管理, 注重对关键人员的监护, 加强相关培训, 积极改善设施设备条件, 以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抑制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海芬, 石金花.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10) :173-174.

[2]邱锦芳, 郑灵, 邓小嫡.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13) :109-111.

[3]张玉香.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 15 (5) :748-749.

[4]卢鸿.73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1, 31 (6) :579-680.

[5]张华蕾.常见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 (12) :222-223.

[6]刘淑芹.血液透析室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 (13) :10-11.

[7]苗宝华.64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 (15) :109-111.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 篇8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226-01

1 精神科护理中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

1.1 患者情况分析:患有精神疾病的的病人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这些隐患来自病人的精神症状。有些病人不受控制,在病态的思维下进行活动,潜意识中不受支配,这就会产生很多状况,比如说,幻听幻觉、被控制感而出现的自杀、妄想症、伤人、摧毁财物等怪异的行为。一般有精神病的病人都不会承认自己有病,且拒绝住院治疗,而且精神病人都会想的特别多,以至于造成思想顾虑隐患。有很多正在康复期的病人,回忆失去的东西,惦念家里的杂物或者工作,害怕没有人来接出院等顾虑,自然而然加剧了病情,或者因产生自卑感而自杀的隐患。再者就是精神病人自身躯体方面的安全隐患。人体的结构复杂,有时候很多病症是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病人无法及时正常反应,医护人员也无法了解,因此得到延误治疗[1] 还有就是那些老年人,因为体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失去自我安全防范能力,这很容易让病人受伤。

1.2 护理人员情况分析:因为精神病人是特殊疾病,病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有时会失去理智拒绝治疗和护理人员发生矛盾,相比较其他科室,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突发事件多,更为辛苦。同时护理人员也存安全隐患,如工作没有够强的责任心,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这些隐患不仅会影响病人还会导致医院风气恶劣。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严格遵守或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和制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1.3 医院管理情况分析:其实很多隐患都和医院管理有联系,比如,医院缺乏对新上任的人员的培训,不给新人一些必要的安全实践。由于精神病人不受大脑控制,总是做一些奇怪的事,如,伤人、毁坏财物、逃跑、自杀等行为。由此可以得出[2],在护理过程中,当班人员不仅要坚守岗位,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对于医院来说,医护人员的观察能力和应急能力不足,无疑是最大的不利因素。另外,护士在精神病院工作,每天要面对各种危险事件,夜班频繁,待遇较低,这无疑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社会上对护理这行的评价也不好,护理人员又受到思想上的影响,导致护士频频离开医院,进而导致剩下的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再者,医院的封闭式管理模式也是一大弊端。目前很多专科医院还是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虽然这种管理模式给那些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提供了更系统的观察和治疗,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常常会使病人感到生活无趣、单调,想早点脱离这个环境,从而更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

2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2.1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及整体素质

2.1.1 要提高整体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要加强医院的医德教育,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去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为患者排解。护理人员应平常注重业务技术训练,强化训练,医院要经常进行应急预备案的实战演练,这样能很好地提升护理人员的应急抢救能力,以此保障病人安全。

2.1.2 加强护士安全管理和教育,安全管理是对护理人员保护的基础,也是对病人优质服务的关键,同时也是减少和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医院应有规划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理论,然后进行各种演练,在演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尽量提高护士对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要做到预防为主,事情发生之前控制事态。

2.1.3 对护理人员的法制教育、自我保护意识要极其重视。医院要为医护人员提供法律讲堂,在医院图书室里多增加些关于法律方面的书,以便让护理人员更好的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更好的明白自己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要真实客观、全面完整的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

2.2 分工明确,规范护理流程: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尽量平均工作量,严格执行和遵守护理的工作流程。在医疗上,护理人员要完成很大一部分工作,如,治疗护理、生活服务等工作,所以要给护理人员分工明确,不然超负荷劳动会出现事故,还会影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2.3 完善病房設施条件,加强环境的安全管理:对于精神科这种特殊科室,加强环境安全管理是很必要的。比如说,医院里发现门、窗、锁等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时,要及时报备然后进行修复。再者就是对那些重要设备用完之后要锁上,做安全检查,不要让病人有接触钥匙的机会,以防以防病人趁机夺走或用私藏的工具撬锁。同时,对病人的刻意讨好、刻意接近不要排斥,但要警惕。

2.4 加强规章制度的管理及完善,注意环节控制: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爱心和耐心都是极其重要的,特别是在那些没有封闭式管理病房,护理人员要认真交接班,对特殊患者要根据情况特别进行交接,护理人员一定要看着病人吃到肚里面,然后到半个小时后才能离开护士的视线。再者就是,医院要针对护理安全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隐患,结合医院的的实际情况来改善护理安全措施[3],医院要制定《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交接班制度》等,规范工作的各个流程环节,特别加强夜间查房的工作,系统观察护士的自律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是护理精神障碍病人的关键,而护理人员的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领导要积极支持护理工作,多为护理提供发展机会,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因为精神障碍病人因受症状支配,经常出现冲动、伤人、毁坏财物等特殊行为,在这情况下,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意外,甚至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所以,护理人员的危险性很高,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做好护理安全,不仅能保障病人的安全,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医疗技术,值得临床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1] 闫成美,李丽,李妮.精神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护理安全隐患[J].中华护理杂志,2003,3(34):274.

[2] 穆娜新,燕云,李丽红.等.我国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08,7(8):20-21.

[3] 胡启华,王海霞.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管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04,10(30):689-690.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9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住院精神患者骨折发生部位及原因,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精神患者发生骨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患者多见于腰椎骨折、股骨颈骨折、肋骨骨折、四肢骨折,主要原因是长期住院缺少营养、骨质疏松、长期服用精神病药物、互相斗殴,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也极易导致跌伤。结论: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人为本,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采取各项防护措施,以预防骨折的发生。

关键词:住院精神患者;骨折;护理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54-01

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症最常见,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疾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特殊性,住院期间极易发生各种意外,骨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1]。在人口步人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生存质量问题也正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特有的生理及心理特征,比如:认识和判断能力下降、自我保护能力减退、意志行为能力以及生理状态的退行性改变等,都容易导致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尤其是骨折问题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我院17例年龄在65岁以上的住院精神患者的骨折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者系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均为因精神问题住院发生骨折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住院时间在3~25天。其骨折均经X线检查确诊。精神科诊断:精神分裂症10例,躁狂症6例,自残1例。一般经3-5个月治疗,均获临床痊愈,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基本恢复。

2原因分析

2.1一般因素:人体自然老化,长期住院,缺少营养尤其女性更年期骨质疏松容易导致骨折。安全设施管理不完善,活动室、卫生间、澡堂等患者出入较多的场地地面湿、滑,地面过于平滑,水渍过多,摩擦系数小,使患者站立不稳,极易导致跌伤。

2.2管理因素:分级管理不严,处于疾病不同时期的患者没有分室居住,使兴奋冲动患者突然将恢复期没有防范的患者推到。以及兴奋冲动患者互相斗殴而发生骨折。

2.3疾病因素:因慢性疾病导致头晕,腿脚无力而跌倒。许多精神科药物会出现如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共济失调等诸多不良反应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失去自我防护能力而跌倒[2]。

2.4护理因素: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重点患者、年老体弱患者特别是对精神科具有”三防”的患者没有充分了解病情并严密监护。安全护理制度执行不到位,对于年老体弱患者没有针对性的安全陪护,致使患者上厕所时跌倒。护士安全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及时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健康教育执行不彻底,许多患者没有自身保护意识,不能应对紧急突发事件。

3护理对策

3.1骨折后的急救处理:一旦发现患者骨折,首先检查患者生命体征有无异常,有无生命危险,及时通知医生。做好对症处理 总原则是止痛、止血、骨折固定,包括妥善处理伤口,对患肢进行简单有效的固定,科学搬运患者,力争最大限度地减少疼痛,防止其他合并损伤。

3.2日常活动管理:对于年龄超过65岁的患者,要有针对性的安排专人陪护,合理膳食和运动,有计划地安排户外活动,减少骨钙流失;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以利于体内钙质的吸收和利用。督促或协助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3.3安全防范措施: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地面铺塑料垫,增加摩擦系数,尤其是经常有水源的地方如洗澡间、洗漱间、厕所等,塑料垫要经常清洗日晒,保持干燥整洁。病房内全部安装扶手,床边配置凳子及轮椅,厕所配置垂直扶手,危险地带设置警示标志[3]。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常规,做好分级护理,将兴奋躁动患者置监护室,专人看护,必要时给予约束,与恢复期患者分室居住,减少人为伤害。

3.4安全用药管理: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人院时要了解其有无晕厥史,帮助患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及发病的前期症状,掌握发病规律,积极治疗原发病。做好精神药物治疗中护理工作,掌握药物治疗的有关知识,严密观察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症护理和心理疏导,确保用药安全。

3.5护理责任:精神患者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工作人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熟悉患者的病情、诊断,对有严重伤人、逃跑的患者要心中有数,加强患者观察,将年老体弱重点患者放在视野下监护,加强巡视,班班交接[4]。

3.6健康教育:加强护士思想工作,重视安全教育,树立安全观念,提高护士的安全意识,加强护士对意外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以便能及时准确的预见和防范骨折意外。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提高患者对自身的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对老年住院精神患者这一弱势群体应特别给予照顾,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各项医疗常规,才能杜绝各种意外的发生。通过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防止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ZK(#〗张冬红,蒋玉卉,李宁.综合干预对预防住院老年精神病人跌倒的研究[C]//河南省精神科护理管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5

[2]陈道美,李德萍.住院精神疾病患者骨折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6):297-297

[3]胡卫红,谢帆,陈美娟.老年精神疾病患者院内跌倒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6):344-345

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与预防 篇10

常见不良事件 : 给药差错

管道滑脱

压疮

跌倒 意外伤害

自杀

上报程序:1.一般不良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并及时采取措施,将伤害减至最低,护士长24小时内填报《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表》至护理部。

2.严重不良事件:当事人立即上报护士长、科主任、总值班,即采取措施,将伤害减至最低,必要时组织全员抢救、会诊,同时汇报院领导、医务处、护理部,护士长6小时内填报,护理部抢救或处理结束后立即组织人员调查、核定。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查对制度不严: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较多,具体表现在核对不严,只喊床号,不喊姓名,致使患者输错液、发错药,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或只看药品名字开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二、不严格执行医嘱: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口头医嘱的规定,错抄漏抄医嘱,有时候凭借主观印象,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的执行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两小时,错服、漏服、多服,甚至擅自用药,有的药过敏试验未做,或及时观察结果造成重做,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三、药品管理混乱: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服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的。

四、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为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压疮,违反手术安全查对制度,造成器械、纱布遗忘在手术切口中,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各种检查或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皮肤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等,洗胃操作不当造成胃穿孔,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冷冻伤。

五、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经验,表现为值夜班睡觉、离岗、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任,工作室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年轻护士由于经验不足,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六、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消极倦怠心理,表现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

如何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2、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的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护理人员疏忽而发生意外。

3、加强各种药瓶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远期先用,及时调整,毒麻药上锁,专用账本,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4、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功能良好。

5、各项护理措施到位,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及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7、定期检查科室用电,用氧情况,做好防火防盗宣传,保证病人安全

8、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通报上级,讨论整改,防止再次发生。

9、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素质,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举例(别碰我、我是一坨屎)

10、学习相关护理法规,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渎职护理文件,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

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各临床科室2013年上报的253次护理不良事件, 详细情况见以下表格。

1.2 方法

设计表格, 按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事件类别、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及时间段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不良事件发生主要原因分析

根据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 主要分为5大类, 具体如下: (1) 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核实制度执行不到位, 责任心不强, 评估不足, 沟通不良, 违规操作, 能力不足; (2) 药物因素; (3) 与器械、设施有关因素; (4) 患者自身因素和其他, 见表1。

2.2 不良事件具体类型

管路事件、输液相关事件、医嘱执行不正确等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 分别占14.62%、14.62%、11.07%, 见表2。

2.3 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人员的一般情况

发生不良事件护理人员以低年资、低职称护士为高危人群, 见表3。

2.4 不良事件时间分布

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在A班 (57.71%) , N班的发生率也较高 (25.69%) , 见表4。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表1提示, 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前5位分别是: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责任心不强、评估不足、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人员因素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 占61.66%, 尤其核心制度的落实, 表现为三查八对不严, 有的护士工作不认真, 操作前、中、后忘记核对床号、姓名, 或者核对不仔细, 存在错、漏抽血等现象, 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的病情、治疗和护理不熟悉, 对药物的药理作用、效果及不良反应不了解, 存在机械执行医嘱。现在的年轻护士普遍为90后, 很多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 缺乏临床经验, 对患者不负责任而造成严重后果。

3.1.2 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分析

由表2看出, 临床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为管路事件、输液相关事件和医嘱执行不正确, 管路事件在护理不良事件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 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堵塞、夹管方法不正确致漏气等。全面安全的管道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管道护理缺陷的发生[2]。然而护士对患者配合程度评估以及拔管风险预警不足, 未能对存在高危拔管风险的患者及时动态评估, 重视程度不够是导致管道事件最主要因素, 护患沟通不充分, 患者及其家属对管道拔除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 依从性低, 同时与医生的沟通不足, 巡视不及时, 采取的措施不当或落实不到位等, 均是诱发管道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其他类型事件均与核心制度的落实密切相关。

3.1.3 护理不良事件的人员分布特征

由表3显示, 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为低年资护士, 其中3年以下的比例占66.40%。近几年由于护士离职率高, 护理队伍不稳定, 新入护士多, 3~5年内的护士所占比重大。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强, 业务技能掌握不熟练, 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制度执行不力, 缺乏临床经验, 对护理问题缺乏综合分析和全面判断的能力, 带来许多安全隐患。另外, 笔者所在医院是一所县级医院, 新入护士门槛低, 大部分为中专文凭, 所以中专护士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但中专护士与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成正比有待进一步探讨。

3.1.4 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

从表4中可以看出, 不同班次出错中, A班的出错率最高, 占57.71%。笔者所在医院实行正规APN排班。A班发生不良事件多, 与护理工作量大, 治疗集中, 且连上中午班, 护士疲惫感增加, 容易出错有关。其次, N班也是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 虽然夜间的工作量有所减少, 但患者的病情突变率高, 护理观察难度大, 护士长期心理负荷过重等特点, 使得夜班的护理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3.2 防范措施

3.2.1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护理安全教育, 做好新护士岗前安全培训。每年组织护士学习《护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提高安全意识。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护理组长召开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会议, 护士长及时传递给每位护士, 做到人人从中吸取教训, 以强化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制定护理不良事件报告流程、报告制度。科室每季度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根本原因分析, 制定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建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长效机制, 护士长对科室自查、护长夜查、质控小组查和护理部督导检查反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 有效将护理不良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主动服务意思, 培养优良的慎独精神, 严谨的工作作风, 时刻保持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责任心对待每一天、每一位患者、每一项工作。

3.2.2 规范操作规程, 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

护理部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了行为准则。然而, 各种不良事件和纠纷问题不是出在缺乏规章上, 而是出在落实上[3]。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尤为重要。查对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的重中之重, 必须将“三查八对一注意”贯穿于每一项护理操作的始末, 输液、给药、抽血等护理操作时, 真正做到双人核对。实行姓名、手腕带双重身份识别方式识别患者。按分级护理级别要求, 做好巡视工作;严格护士对医嘱的执行力。护理部每周三次下科室对各护士抽查、提问, 现场查看执行情况, 有查到不严者当场批评、指正。完善的制度及良好的质量标准积极有效地落实到位, 保障了护士能够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4]。

3.2.3强化层级培训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定期持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训可缩短护士在临床的探索过程, 增强临床应对能力, 使其操作更加熟练、规范、人性化, 提高护士整体素质[5]。护理部根据各级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差异并结合各专科特点制定层级培训计划和要求, 对全院护士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培训, 重点加强对3年内护士的培训, 每月1次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 由教学组长进行培训, 考核小组进行考核, 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晋升挂钩;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督察和引导, 注重护士在职教育, 鼓励护理人员参加护理自考和函授学习, 提高知识面和学历, 综合提高护士“三基”和专科知识, 具备敏锐的观察和临床思维判断能力, 善于发现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2.4 加强患者评估及健康教育, 和谐护患关系

评估是患者的身心状态、功能和能力是开展整体护理责任制的基础, 又是一切护理干预和护理措施的前提[6]。因此, 护理人员在执行每一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及配合能力, 包括患者的依从性、预警拔管风险, 对高危拔管风险者,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必要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约束工具和方法, 签署《约束知情同意书》, 并做好观察和记录。注重管道护理, 在不同的治疗护理阶段, 随机灵活地将健康教育融入到护理中。在患者及其家属交流中, 学习换位思考, 充分尊重和主动关心患者, 调动其参与护理活动的积极性, 主动配合治疗, 和谐护患关系,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2.5 落实层级管理, 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实现质控前移

根据护理人员结构、病区患者病情形成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的护理层级管理体系, 实行床位分管, 责任到人的护理模式。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工作, 对小组长质控;小组长协助护士长参与病区管理, 落实对低年资护士及新护士培训, 对组员的护理工作质量进行实时监管、质控, 并对组内发生的护理差错承担连带责任;责任护士在小组长指导下, 完成对所管患者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通过层级管理, 有利于低年资护士快速成长;通过多重把关, 有效将护理差错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在现有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下, 笔者所在医院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 全院正规APN排班, 将不同层次、不同工作能力和经验的护士分成小组进行排班, 采用新老搭配, 优化组合, 根据工作量的不同时段, 采取弹性排班, 增加A班时段人力。通过优化排班, 充分发挥了护士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解决护理中的难题, 有利于实现护理资源合理利用, 降低护士工作压力, 促进护理质量整体提高, 实现质控前移[7]。

3.2.6 护士长加强学习, 提高管理水平

为保证患者安全, 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已成为护士长关注的主要问题[8]。护士长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工作合理安排, 在护理管理中注重防范措施, 抓住重点, 关注细节。若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应积极寻找原因, 制定改进措施后给予有效督导, 以避免同类事件的重复发生[9]。护理部积极为护士长搭建交流学习平台, 每年外出参观学习至少1次。同时护士长要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更新管理理念, 勤于分析思考, 勇于探索创新, 用现代护理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工作, 综合提高管理水平, 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事件类型, 制定出相应的防范和改进措施, 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上报护理部的253次不良事件从不良事件的类型、发生原因、易发高危人群及时间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的因素, 其中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所占比例为22.13%;管路事件、输液相关事件、医嘱执行不正确等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 分别占14.62%、14.62%、11.07%;以低年资、低职称护士为高危人群;护理不良事件多发生在A班 (57.71%) , N班的发生率也较高 (25.69%) 。结论:护理人员转变服务理念,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核心制度的落实, 重视层级培训教育, 加强患者评估及健康教育, 落实层级管理, 优化人力资源组合, 综合提高护理质量, 从而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彭刚艺, 陈伟菊.护理管理工作规范[M].第4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1:112.

[2]魏颖, 孙玉勤, 董卫华.细节管理在管路护理中的应用及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17 (4) :126-127.

[3]朱凤溪.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应对[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4) :85-87.

[4]张云霞.掌握护理核心制度保证医疗护理质量[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5) :57.

[5]唐金凤, 徐艳, 周维艳.低年资护士静脉穿刺技能专案制定及实施效果[J].国际护理学, 2012, 31 (6) :1072-1073.

[6]彭刚艺, 刘美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第2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1.

[7]王美荣.弹性排班对妇产科护士心理状态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2) :119.

[8]韩金红, 孙宏玉, 韩金香, 等.护士长对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12 (6) :454-456.

上一篇:没有不能相守的情只有不懂珍惜的心爱情美文下一篇:农村党员两学一做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