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状态焦虑

2024-10-02

赛前状态焦虑(通用10篇)

赛前状态焦虑 篇1

摘要:采用心理测量问卷调查法、多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法、访谈法对参加2010年8月在陕西宝鸡举行散打冠军赛的120名运动员进行赛前状态焦虑分析。结果表明: (1) 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 (2) 武英级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这两项指标,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 (3)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比较,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并且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 (4) 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关键词:散打运动员,赛前状态焦虑,竞赛成绩

武术散打是一项同场对抗性项目。比赛的结果受到个体表现和裁判主观评分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具有特殊的要求。特别是武术散打新规则中对新得分部位的规定和实施, 在运动员水平相差不多的赛场竞争中, 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获胜的重要条件;因此, 研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运动赛前状态焦虑相关因素, 加深对焦虑本质的了解, 可对武术散打运动的临赛指挥和赛前的准备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同时对教练员给散打运动员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训练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2010年8月在陕西宝鸡举行散打冠军赛中的120名运动员, 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回收112份, 有效问卷是100份, 占发放问卷的83%。

1.2 研究方法

1.2.1 心理测量法

采用美国心理学家R-Martons (1990) 等人编制的竞赛状态焦虑测试问卷-2 (Competition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 简称CSAI-2) , 由三个分量表组成, 用以评定包括认知状态焦虑、身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在内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 由华东师范大学祝蓓里教授1994修订。[1]本研究将其发放给120名运动员, 以测量他们的赛前状态焦虑等情况。

1.2.2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 经过统计处理得出相关结论。

1.2.3 专家访谈法

对武汉体院心理学专家、散打高级教练员、武术高级教练员及运动员 (共计18人) 进行访谈, 为本研究提供更多实践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散打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1.1 有大赛经验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众所周知, 赛前焦虑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状态, 过高的焦虑会直接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发挥。但并不能笼统地说焦虑对运动员毫无益处, 适当的焦虑可能有利于集中运动员的注意力, 调动其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根据武术散打的项目特点, 散打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较低的认知焦虑、适宜的躯体焦虑和较高的状态自信心。[2]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有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44.92) 比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认知焦虑 (M=53.53) 要低, 并且其躯体焦虑 (M=46.25) 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的躯体焦虑 (M=53.14) 相比也要低些, 而状态自信心却高于后者 (55.31>45.83) 。这说明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1.2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比较分析

通过调查测试表的数据, 我们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赛前的竞赛状态焦虑进行了比较分析, 得出了表3与表4。

从表3中可以得出: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的这两项指标,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可见,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根据上述结果, 进一步将不同的运动等级的赛前状态焦虑水平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见表4。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进行比较分析,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在认知焦虑上二级运动员与武英级、一级运动员的显著性差异分别是 (p=0.04, p=0.16, p=0.03) ;在躯体焦虑上分别是 (p=0.007, p=0.043, p=0.007) ;在状态自信心上, 分别是 (p=0.038, p=0.076, p=0.06) , 武士级与一级的状态自信心没有显著性差异。武英级运动员是高级别运动员, 这些运动员国内外大小竞赛均参加过, 因此比赛经验丰富, 技术水平稳定, 能更好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 因此竞赛的过程中, 心理状态也较为稳定, 与其他等级运动员相比在各维度上有显著性差异。[3]

2.1.3 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被调查的运动员的文化程度处于大专和本科两个层次, 为了检验文化程度这一因素与赛前状态焦虑是否存在相关性, 我们在这一因素上对运动员的状态焦虑进行了方差分析, 如表5。

如表5所见, 大专和本科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方差分析中, 其P值均小于0.05, 说明文化程度这一因素对赛前竞赛状态焦虑有影响。然而相对于本科运动员而言, 大专运动员受文化程度影响要大得多。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能提高运动员的思想层次, 提高运动员认知水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焦虑, 提高自信心, 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参与竞赛与面对最后的竞赛结果。并且学习掌握武术相关学科的知识能使运动员对武术的技术原理、生理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一步深入掌握。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文化学习, 武术理论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

2.1.4 运动员赛前焦虑三维度的方差分析

将武术散打赛前状态焦虑的三维度进行相互间的方差分析, 得出表6。

由表6可见, 认知焦虑与其他两个维度相比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0.008<0.05) , 而躯体焦虑 (P=0.464) 、状态自信心 (P=0.249) 则没有显著性差异。固可知, 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认知焦虑高的运动员更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能力的消极评价以及对竞赛结果的消极猜测, 由此产生紧张感。在比赛中, 运动员认知焦虑的升高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的影响, 认知混乱, 神经系统、运动中枢对灵敏度和肌肉的支配受到破坏和影响, 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受到影响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 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 动力定型被破坏。[4]因此, 武术散打作为一项认知特征较为显著的运动项目, 它的比赛成绩更容易受到认知焦虑的影响, 教练员应当采取措施降低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以有利于技术水平的发挥。

2.2 赛前状态焦虑的其它影响因素

2.2.1 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

对于一名高水平的武术散打运动员, 由于常年从事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和比赛, 身体难免会出现伤病, 这些伤病的发生必然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受伤的运动员不仅遭受生理创伤, 而且也会造成应激反应。当在赛前出现与运动员受伤时相似的情境时, 运动员就会产生心理唤醒, 产生受伤恐惧, 担心会再次受伤或害怕伤病会对竞技状态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而造成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5]

2.2.2 运动员水平势均力敌容易产生恐惧心理

由于武术散打竞赛规则不断更新, 容易得分的动作运用的成功率几乎成为最后胜负的关键, 因此武术散打运动员无论是平时的训练还是赛前的准备活动, 多数运动员过于将注意力放在某个动作上, 上场时也容易在某个动作上出现问题, 因为对赛场上的对手的实力导致心理的担忧, 引起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 由此更容易造成场上技术动作的变型, 甚至不敢做动作。

2.2.3 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

由于竞技比赛场面十分激烈, 竞赛结果会给本单位和教练员造成很大的影响, 单位领导和教练员对散打运动员赛后成绩期望很高, 领导往往临赛前还要去看望鼓励运动员, 从而使运动员产生额外心理压力;另一方面, 赛前准备活动时教练由于求胜心切, 看到运动员某个技术动作不理想有时不注意语言行为, 这样会加剧散打运动员负面心理的产生, 从而形成心理压力, 会使运动员失去信心, 影响技术水平的发挥。[7]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有大赛经验运动员在处理赛前状态焦虑方面要强于无大赛经验运动员。有经验的运动员会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焦虑状态, 而无经验或经验少的运动员不善于处理高压力下的任务, 更容易产生焦虑。

(2) 武英级别的运动员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均低于一级和二级运动员, 并且状态自信心高于其它两个等级运动员。因此, 高水平运动员与低水平运动员在赛前竞赛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高水平运动员赛前调节能力优于低水平运动员。

(3) 武英级运动员与一级、二级运动员, 在赛前状态焦虑的三个维度上均显示显著性差异;并且认知焦虑是影响武术散打比赛的一个主要焦虑。

(4) 赛前状态焦虑还与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运动损伤的影响因素、对手的水平差距、领导与教练员的影响因素等这些因素相关。

3.2 建议

(1) 教练员要学习竞赛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加深对赛前状态焦虑本质的了解, 提高进行心理训练重要性的认识;

(2) 重视散打运动员的文化知识与专项理论的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扩展相关知识领域、为提高思维、鉴赏以及判断能力准备基础条件。

(3) 教练员要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采取采用不同心理放松训练方法进行训练;加大赛前、赛后心理状态的训练和调节控制, 有计划的进行系统安排, 以降低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 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

(4) 科学的进行训练, 减少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比赛前重视对手信息的收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 (美) 勒恩斯 (Levnens, A) 等著;姚家新等译.《运动心理学导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2)

[2]张峰.我国青少年武术散打运动员赛前多维焦虑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 (6) :65-68

[3]王树明.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 :78-79

[4]戴晶斌, 戴蓓里.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武术比赛之间关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6 (4) :102-103

[5]漆昌柱.运动心理测量两大理论的竞争与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4. (11) :45-48

[6]张力为.毛志雄著.《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9

赛前状态焦虑 篇2

关键词 赛前焦虑 运动员 生理指标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焦虑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是运动员的焦虑水平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的取得,而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和教练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从而受到运动心理学家、教练员,尤其是运动员的广泛的高度重视。

二、回顾相关背景知识

(一)赛前焦虑的相关概念

赛前焦虑是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担忧。主要包括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有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之分。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运动员的焦虑水平逐渐上升,例如从赛前一周起,到即将开始比赛时达到顶点。有研究表明,在运动员赛前焦虑中,躯体焦虑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直接效应最突出。

(二)回顾相关研究

戴晶斌,戴蓓里曾在《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武术比赛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提到,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升高会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影响,使运动员认知混乱,神经系统和运动中枢对灵敏度以及肌肉的支配能力遭到破坏和影响,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动力定型被破坏;本体感受以及前庭感觉受到影响,使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等等。

三、运动员赛前焦虑对其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

赛前焦虑对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指标: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指标,生化指标,以及电生理指标。这些指标與人类有机体的肌肉系统、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个系统发生联系。主要的指标有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生化指标和脑电图相关指标、肌肉电位、皮肤电阻等电生理指标。

(一)赛前焦虑产生的主要神经生理机制

构成焦虑的两个主要生理机制,即大脑机制和自主神经机制。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杏仁核团是参与焦虑最为重要的大脑结构。

大脑皮质是构成大脑外皮的神经组织中旋绕的块状物质。在大脑皮质处出现了较高级的智力机能,形成了焦虑的认知表征,并被解释为一种相关的情绪现象。人体情绪系统位于脑的内侧壁,新皮质通过扣带回和海马的连接而作用于下丘脑的乳头体,又经丘脑前部的核团再回到扣带回,形成一个环(Papez环)。除Papez环之外,还有海马经穹隆到乳头体和下丘脑的其他区,再从下丘脑投射到前额皮层、杏仁与下丘脑之间有相互联系的通路,也有间接通路到达前额皮层。而杏仁核团被认为是习得性情绪状态,特别是与焦虑相关的情绪状态的重要位置。

(二)运动员赛前焦虑对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指标的影响

运动员赛前焦虑引起呼吸与心血管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有呼吸频率、心率(脉搏)、血压、脉搏容积等。

呼吸频率的变化是运动员赛前焦虑引起变化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在开始比赛时达到顶点。与之相同的是,在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的呼吸频率逐渐提高,,并且在相同时间内,运动员的氧耗较安静状态下,氧耗增加。

心率(脉搏)变化是情绪调节研究中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当运动员的情绪受到刺激后,即产生赛前焦虑时,常会在行为上显示出更多的唤醒,并且出现心率增加。

(三)运动员赛前焦虑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赛前焦虑状态影响到运动员的生化指标主要有血乳酸、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统称)、5-羟色胺(5-HT)等等。

在张忠秋研究儿茶酚胺排出量与运动员心理发挥状况和状态焦虑的关系,结果显示运动比赛心理发挥状况以及由SCAI-2量表(美国心理学家马腾斯等在1990年编制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测得的状态焦虑两方面指标均与儿茶酚胺有密切关系。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状态长时间持续,会引起儿茶酚胺水平出现明显的紊乱,其中肾上腺素(EPH)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与焦虑的严重程度相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四、小结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指标,生化指标,以及电生理指标的变化,通常与机体的肌肉系统、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个系统发生联系,影响到的主要指标有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生化指标和脑电图相关指标、肌肉电位、皮肤电阻等电生理等。运用生理指标评价赛前焦虑症状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同步性等优点。但是,由于运动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心理现象和生理生化指标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并且目前应用于测量生理生化指标的现代心理学仪器不足,如ERP和磁共振等,尚不能完全精确的体现生理指标变化现象。这也许是以后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王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 邓树勋,陈佩杰,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2.

[4]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5] 姚家新等.运动心理学导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6] 马庆霞,郭德俊.情绪人脑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8-333.

[7] 黄兴兵,张晋碚,关念红.焦虑症和抑郁症血脂和儿茶酚胺水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94-95.

探析赛前紧张与焦虑 篇3

1 紧张和焦虑情绪能激励运动表现,也能抑制运动表现

积极活跃的情绪能点燃你勇攀高峰的烈火,但当激情转化为焦虑或者进攻转化为愤怒时,就可能出现偏差。紧张和焦虑属于情绪状态中的一种,是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前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紧张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紧张反应可能是适宜的、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宜的、消极的。适宜的紧张能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维敏捷性和反应速度,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不适宜的紧张则会分散注意力,引起思维迟钝,动作反应减慢,降低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因此,保持适度的紧张是完成各项任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焦虑(Anxiety)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在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紧张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当一名运动员多次获得世界性比赛的冠军,但因在一次重大的比赛时某个动作出乎意料地失败了,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成绩,这次失败在他心理上形成了一个阴影,每当以后做这个动作时,他就紧张不安,接二连三地出现失误,以致于提到这个动作时就会表现出高度焦虑的情绪。所有的焦虑情绪都伴随有身体方面的紧张。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将带来肌体的高度紧张,有时紧张发生在运动员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时候。焦虑使你退缩,但这种退缩又被你强烈的比赛欲望所阻止。这就意味着你用一种反应抑制了另一种反应,结果就好像同时踩了变速器和刹车闸一样的矛盾。那么,紧张和焦虑是怎样引起的?应如何加以克服呢?

2 紧张、焦虑产生的原因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反而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反应敏捷,潜能发挥充分,能取得好成绩,但过度的焦虑则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急躁不安,心慌意乱,应有的水平发挥不出,导致比赛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2.1 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例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程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例如,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例如,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等方面的特点。有的运动员情感激烈,爱激动而难以自制;有的运动员沉默寡言,比较冷静;有的运动员思维十分灵活,动作敏捷,善于适应;有的运动员脾气安静、稳重;有的运动员脾气暴躁,运动员的这些表现,都是气质的表现。

2.2 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和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

有些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了“比赛焦虑”。

运动员如果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了比赛前的焦虑,反倒制约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2.3 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平时训练时,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的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在平时,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比赛时,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3 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焦虑不能和放松并存这是运动心理的一大特点,肌体的紧张消失以后,情绪和心理的紧张会随之解除,使身体放松的最快办法首先要认识紧张,然后使呼吸慢下来,并要加深加长。

3.1 呼吸调节法

利用呼吸调节,这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例如,情绪紧张时,呼吸快而浅,由于快呼吸,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呼出大量二氧化碳,问题在于二氧化碳呼出过多,会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时间一长,中枢神经便会迅速作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这时,运动员可以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在一小段时间内使呼吸放慢和加深,就会得到安静的效果,就会对呼吸功能重新获得控制,使运动员产生可靠感。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方法之一。

3.2 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回想过去失败的比赛,会使人心有余悸,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

3.3 期望值不宜太高

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确定合适的期望值,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3.4 简单的身体技术练习及评论

在比赛前可以独做一项简单的技术练习,让教练、队友对此作出评价。如果同一个与你存在同样问题的队友一起做此练习,还能加强你们之间的集体精神,因为身体运动常常可减轻甚至消除紧张及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例如:加拿大跳高选手奥蒂,每次跳高时都要跑到横竿处,默念动作要领5遍,然后才开始试跳过竿。国外运动员在射击瞄准时,心理反复默念准星、缺口,准星、缺口,以便提高射击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3.5 念动训练

所谓念动,即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是通过对运动的想象或回忆来实现的。通过想象或回忆某种运动动作,引起神经肌肉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就叫做念动训练。例如,平衡木运动员担心自己会掉下来,只要这个念头一产生,果真会掉下来;比赛中,看到前面运动员掉下来,往往会影响后面的运动员等等。念动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技战术的形成与巩固,而且能有效地集中注意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信心,使运动员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振奋精神,斗志昂扬地参加比赛。如果运动员能在赛前的“一瞬间”想象出自己创造优异成绩的最佳情境,就越能激发运动员增力情绪的增长,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使如,在世界性的举重比赛中,五百磅的重量一直是人们认为不可逾越的界限,世界著名举重选手阿列克赛耶夫也未超过这个重量。有一次,他的教练员告诉他,他将要举的重量是一个新的世界纪录:499.9磅,他举了起来,教练员称了重量,实际重量是501.5磅。由此看来,念动训练能使运动员在头脑里抹去心理障碍,提高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使身体各器官的活动一致,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

3.6 专门性心理训练

它包括自我暗示法、自我放松法、自我心理调整法、集中注意练习、模拟训练、催眠法、活动调节法等等,这些方法能达到消除运动员过度紧张心理、集中注意力、调整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稳定情绪的作用。

4 结语

目前,我们一直都在运用詹姆士兰格学说这一原理来帮助运动员通过控制表情来控制赛前焦虑。随着各国运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同样,在一场激烈的比赛中,两个势均力敌的运动队胜负的因素不是技术和身体素质上的差距,而是心理素质。运动实践表明,心理因素已成为现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重要内因,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成为提高运动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条件之一。可见,在运动比赛和运动员训练中,心理因素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在比赛和训练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摘要:心理因素是现代竞技体育比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是取得胜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赛前紧张和焦虑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心理因素在赛前所产生的危害,指出呼吸调节法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一场运动比赛的最后胜负,不单纯取决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紧张,焦虑,经验,期望值

参考文献

[1]陈静析,严成根.世界冠军与运动心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如何调控大学生运动员的赛前状态 篇4

摘 要 在重大比赛中,运动员能否取得最佳成绩,不仅取决于体能和技能优势,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状态。从实践中分析了影响运动员赛前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科学调控赛前状态所采用的一些方法,力求为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获得和保持竞技状态提供的帮助。

关键词 赛前状态 最佳竞技状态 心理状态 调控

一、引言

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必须通过运动训练才会获得。从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主要经过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以及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赛前训练和比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从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来看,它主要由运动员承受最大运动负荷的体能潜力及其恢复速度,受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所支配的技能、心理、智能和运动员本身的神经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或关键场次的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呢?这正是本文的着力点。而上述这些因素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是通过艰苦的运动训练来完成的。

二、竞技状态的调控

(一)运用超量恢复的规律,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调控。

实践证明,运动员的机体在大负荷刺激后,通过合理的调节所获得能量的超量恢复,是形成体能方面最佳竞技状态的条件,运用超量恢复规律调节竞技状态主要有以下方法:

1.利用大负荷刺激后的“减量训练”,促使体能出现更大的超量恢复。

一般情况下,在大负荷刺激后的恢复阶段,运动员体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含量不仅能恢复到原有水平,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情况。因此,教练员如何利用超量恢复这一规律来进行最佳状态的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赛前训练的运动负荷安排应围绕保证比赛日的比赛时间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这个中心,各种负荷刺激后的间歇时间应根据项目的负荷强度、恢复及超量恢复的出现时间、比赛持续的天数等因素决定。由于不同训练内容不同负荷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而为了在比赛中创造出最优异的成绩,又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方面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因而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个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对于运动员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成绩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赛前一个月训练安排时,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和力量训练、高强度的专项训练安排在赛前中进行,而把恢复性的有氧训练、中低强度的一般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这样才能使运动员多种竞技能力变化曲线的最高点交汇于比赛日,使比赛时运动员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竞技状态,从而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2.赛前诱导性训练必须对运动员进行大负荷刺激,促使机体出现更大的训练适应性。

这种适应主要包括生理机能的训练适应和神经、心理的训练适应。前者主要表现在心血管、呼吸器官和能量代谢方面的生物适应,这种训练适应决定了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及大强度比赛的能力,后者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在赛前诱导性训练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以提高强度和质量为主,训练量的控制,绝不能出现量和强度同步增加的情况,以免出现过度疲劳而影响竞技状态的形成。因为良好的竞技状态必须是建立在机体出现明显的超量恢复的基础上,而经过大负荷训练后,机体必然处于一种极度疲劳的状态,如不能及时的、坚决而果断的安排“恢复训练”和“诱导训练”的话,运动员在紧接其后的重大比赛中就不可能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二)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方面的调控

为了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比赛除了要做身体和技术等方面的准备之外,还必须充分进行心理方面的训练。赛前心理调控可分为前期心理准备和临赛前心理调控,前者是指赛前2-3周就开始进行的心理准备,后者是指赛前几小时至几分钟的心理调控。要做好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首先要对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进行客观的评价,教练员可通过观察、谈话的测试,了解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然后根据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控手段。

比如,面临重大比赛,有些运动员出现过分激动或冷漠,有的盲目自信或过度紧张,这些都是重大比赛中常出现的几种直接影响运动竞技状态的不良心理表现,其产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重大比赛的压力太大或对手和观众的刺激以及临场比赛经验不足、骄傲自满的等。为防止这些不良心理状态出现,可根据比赛的具体任务、对手的训练水平、赛前状况、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等,采取赛前战术心理模拟训练法,在接近比赛实景的模拟条件中进行反复训练,或参加一定水平、一定级别、一定数量的热身赛,并通过努力以及取得胜利为宜,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和比赛欲。对临赛前心理调控可以采用情绪控制的训练,如有意改变表情动作、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逐步肌肉放松,积极正面的语言暗示等来改变影响运动员情绪的条件,还可以采用调节准备活动的动作幅度、强度、持续时间,运用自我暗示、想象、集中注意力,认识训练等方法来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以保证运动员以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比赛。以下是我院在广东省田径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赛前、赛中和赛后所记录到的一些现象,见表1。

强烈的竞争性是竞技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好坏往往决定比赛的胜负。由于竞技状态的形成与调控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复杂过程,因此教练员在制定各时期训练计划时,必须以此为中心,从全面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着手,重视对运动员心理、智能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并将赛前竞技状态科学调控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以保证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自己的竞技能力,夺取比赛的胜利。

三、结论

(一)运动员技术技能的训练,是形成运动状态的过程。运动员通过准备期科学系统的训练,其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具备了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来,这与是否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赛前竞技状态的形成,对运动员建立稳定的竞技状态是取胜的必要条件。

(二)稳定的技术能力是培养竞技心理状态的先决条件。因此,教练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赛前训练,组织热身赛,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等手段,使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并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 李忠.谈跳远运动员的赛前训练[J].中国教练员.2000(3):34-35.

[2] 毕红星.浅析田径跳跃项目的训练负荷的量度及其变化特点[J].中国教练员.2001(3):20.

浅析大学足球专修学生的赛前焦虑 篇5

1 调节和控制赛前焦虑的对策

1.1 端正比赛动机, 树立正确的胜负观

如何看待比赛结果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 是需要学生很长的时间进行准备的, 其目的是最后的考试和比赛获得胜利, 结果因为过于追求胜利, 使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 学生应该了解比赛结果的标准, 并树立正确的观点, 根据自己与自己的比例, 现在比过去, 从而可以取得的进步, 比赛终究会成功的。在比赛中, 胜利是重要的, 正确的比赛是有帮助的比赛中发挥,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紧张焦虑的情绪。

1.2 认知调节法

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在于调整错误的认知。要认真分析运动员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 帮助运动员重建对竞赛情境的一种新的思维。同时还可利用教练员、领队的权威性, 对运动员进行说明、指导和鼓励, 以消除他们对竞赛条件和结果的焦虑恐惧。具体实施时, 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积极的自我陈述。如果赛前出现消极的思维并引起了焦虑状态, 也可以用中止思维的方法暗示自己。如, 在内心大声对自己说“停止”, 并反复重复多次, 同时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于比赛任务之上。

1.3 呼吸调节法

这是临场处理一种非常有效地调节方法, 即当过度紧张焦虑时, 通过深呼吸, 身体的肌肉也尽量放松, 吸气与呼气缓慢有节奏进行, 经过短暂的时间紧张焦虑会有效果的进行调节, 心理和肌肉得到放松。许多例子证明, 这是比赛前学生克服紧张焦虑最好的方法之一。

1.4 表象放松法

这种方法是使考生闭上眼睛冥想, 想想自己平时感觉轻松和舒适的环境, 让学生在心理把自己放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这样就促进身体完全放松了。该方法具有形象性和直觉性, 明确了学生的表象与大脑的景象, 刺激强度增加学生的境地, 使学生克服压力和焦虑的状态。

1.5 模拟心理训练法

模拟心理训练是指教练员有意识组织类似实战情境的练习性比赛, 从而改善学生心理品质, 消除紧张焦虑状态, 适应比赛需要的训练方法。一般的模拟训练主要着眼于技术和战术训练, 很少专门考虑情绪训练的内容, 模拟心理训练则在结合技术和战术训练的同时, 突出强调情绪训练的因素, 通过模拟近乎实战的比赛, 使运动员尽快进入角色, 学会调控情绪, 消除不必要的焦虑,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比赛环境。

2 解决学生赛前焦虑的建议

在参加足球比赛的学生中, 焦虑的学生普遍存在, 不同程度的焦虑对学生的比赛成绩有着不同的影响。老师在练习和训练中对学生需要增加一定的心理训练, 在比赛中, 也要有一定的措施, 调整学生焦虑的状态。影响学生足球比赛焦虑的因素很多, 对于运动焦虑的调节也应从多方面着手, 减少胡子眉毛一把抓, 应采取差异化治疗, 由于每个人引起焦虑的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均不相同, 因此, 要做到差异化处理。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每个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 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手段, 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剑侠.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与调控[J].许昌师专学报, 2002 (2) :11-13.

[2]谢耿芳.对高校学生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的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 2004 (12) :156-157.

[3]马启伟, 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运动员赛前焦虑及其对策研究 篇6

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还要付出很多的心理能量。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际大赛中运动员之间在运动能力、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因此,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问题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经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焦虑情绪是运动员面临比赛情境时最常见的心理因素。本文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梳理,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运动焦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竞技运动。

二、赛前焦虑产生的原因、影晌以及特点

引起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外界客观条件而引起的赛前焦虑,包括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舆论的恐惧;教练员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运动员的赛前焦虑。

另一方面是因运动员自己本身而引起的运动焦虑,如果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过度高强度的训练;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想法也是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原因。

三、运动焦虑的特点

运动员产生的焦虑因其年龄、性别、运动年限、运动经验、运动水平、运动项目和运动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存在着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在我国,女性运动员普标高于男性,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运动员训练的年限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训练年限越长,竞赛焦虑越低,它呈负线性差异关系。

不同阶段的比赛,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也不一样,它随着比赛的临近而呈上升趋势。

运动员自身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和成绩,在相同情况下,运动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毕运动水平低的运动员更能有效的处理自身的任务,更能有效的压制自身的竞赛焦虑出现的时机。

与无经验的运动员相比,有经验的运动员能把自己的焦虑状态控制在运动的最佳点,但是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运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会逐渐提升,焦虑水平会自然下降。

四、运动焦虑的调控与对策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最佳心理导师,教练员应该能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整,从而减轻或者消除运动员的不良的赛前焦虑。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有意识的向运动员灌输几种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付焦虑的措施和手段非常多,主要是放松,即解除身体紧张。

1)加强运动员认知训练,通过运动员的认知训练,使运动员有正确的比赛心理,是克服赛前焦虑的有效方法。运动员通过对以往比赛的回想,体验成功喜悦和回味比赛心理的自信,可以鼓舞运动员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克服赛前的焦虑和紧张,从而使自己从容镇定,优雅的完成比赛。也可以通过谈话等方式,使运动员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充满信心和全力以赴的去比赛,也要有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去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心理定向,对周伟的环境刺激能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从中可以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感。

2)通过自己的思想、语言暗示而对自己心理施加影响就是自我暗示法,它对解除赛前紧张状态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形成条件反射。实践证明,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显而易见,心理因素已经成为运动员影响成绩的内在因素。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运动成绩和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的因素,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呼吸调整法就是通过呼吸的调整,来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恐惧感。运动员当情绪紧张激动时会出现呼吸短促,心率过快的状况,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的方法,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呼吸与有力的呼气的方法,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呼吸调节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4)在训练时采取合适的适宜的训练方法,如技术动作的心理演练,自我肯定形象,集体嬉戏鼓励法,变害怕为兴奋等都可以减轻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运动员在完成训练任务或比赛前所产生的运动焦虑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运动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体育比赛的胜负不是单纯的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关键在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已经成为运动员必要因素。现在比赛胜负的关键已经取决于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运动员心理素质好,比赛的胜利机率就大。现在心理因素已成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经常会出现紧张与松驰,失衡与平衡的心理变化。但是通过系统的心理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保持平衡与稳定。从而控制或解脱过高的焦虑。实现比赛心理状态有效调控,建立技战术和身心为一体的科学训练体系和赛前准备,形成最佳的身体和心理机制。

2、建议

教练要善于了解和把握运动员产生运动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特点。在想把焦虑状态控制到最终适宜状态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焦虑状态的变量因素,但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才是关键所在。教练员应该更多的为运动员创造比赛的机会,这样可以积累运动员比赛的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同时,教练员也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运动员的赛前状况,根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消除运动员的不良赛前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昝校.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曾宪志.消除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

[4]王德平,赵连甲,李老民.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钟娟.运动员赛前焦虑及调控方法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

心理素质——赛前状态的内部动力 篇7

一、赛前状态

人体参加比赛或者训练前某些器官和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的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它可以产生在比赛前数天, 数小时或数分钟。

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 赛前状态反映的大小与比赛性质除了和运动员的功能状态有关外, 还和心理状态有这重大的关系的。例如, 一名运动员看见比赛的规模越大, 越关键, 离比赛的时间越近, 赛前反应就越明显, 当然, 除了运动员情绪紧张, 训练水平低, 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

二、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

赛前产生的机制可以由条件反射机制来解释, 比赛和训练过程中, 比赛场地, 器材, 观众广播声, 以及对手的表现等信息部段作用于运动员, 并与比赛或训练中的肌肉活时的心理变化相结合久之, 这些信息, 就变成了条件反射刺激出现, 赛前的心理变化就表现出来, 比如比赛时, 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

三、赛前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1. 准备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 可解释为不同心理状态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准备状态, 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度提高, 自主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惰性有所克服, 进入工作状态时间的适当缩短, 从而有利发挥机体工作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

2. 比赛热症。

其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 表现为过渡紧张, 常有寝食不安, 四肢无力, 全身发颤, 喉咙发堵等不良反应, 因而使运动员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3. 比赛冷淡。

其特点是由于赛前兴奋性过高, 进而引起超越抑制, 表现为对比赛冷淡, 浑身无力, 因而能发挥机体工作能力。

四、克服赛前不良状态的基本途径

赛前状态是自然条件的反射。因而可塑性大, 为了提高运动能力, 必须对比赛热症和比赛冷淡进行调整, 使之达到准备状态。

1. 要求运动员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 端正比赛态度, 因为心理素质的加强对赛前所造成的低神经 (精神的紧张) 心理的压抑, 就能减轻。

2. 经常参加比赛, 积累比赛经验。

多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再现当时的情景, 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 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 得到力量, 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 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例如, 第一个在世界剑坛上获得亚军的亚洲人———栾菊杰。在1978年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中, 栾菊杰虽然在比赛中被对方击伤, 但她不气不馁, 很快调整心理压力, 想起她在第一次参加世界青年锦标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及时调整战术, 最终获得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冠军。

3. 赛前做好准备活动。

例如运动员的兴奋性不高, 可做些强度比较大的雨比赛内容比较相近的练习, 也可安排一些轻松的和比较容易转移注意力的练习, 同时, 按摩也可以调整兴奋性, 又比如强度较大的叩击能提高兴奋性, 强度较小的揉摩能降低兴奋性。

4. 赛前遵守作息时间, 也很重要。作息制度应尽量与比赛条件一致。

五、小结

赛前状态焦虑 篇8

一、焦虑的概念

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 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紧张、担忧、不安全感) 或发作性惊恐状态 (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 ,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 (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在实践生活中, “紧张是造成焦虑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同行的广泛支持和认可。举例来讲, 当一名运动员在无数次世界大赛中获得过冠军, 但如果仅仅在某一次重大比赛时某个经常练习的动作出乎意料地出现的失误而严重影响了他的比赛成绩时, 那么这次失败就会在他的心理形成了一个阴影。以后当他再次完成这个动作的时候, 他就会想起那次的失败, 就会紧张不安, 也许会接二连三地出现失误, 以致于到最后一提到这个动作他就会表现出高度的焦虑。

二、焦虑的分类

1. 著名心理学专家斯皮尔伯格认为焦虑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 状态焦虑一般指个人在特定的情境和特定的时间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并带有明显的外显行为的焦虑情绪, 是一种暂时波动的情绪状态。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性方面表现出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 是个体的个性特征, 特质焦虑是个体几乎在他们面临的各种情景中都会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它具有动机的作用, 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 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景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映方式和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

2. 多维焦虑理论认为, 焦虑包括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认知焦虑是焦虑的心理成分, 由对消极社会评价的恐惧、对失败的恐惧以及自尊心的缺失而引起。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成分, 直接由自发的唤醒所引起的, 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躯体出汗、胃肠痉挛、肌肉紧张、头脑模糊不清表现出来。

三、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理论

1.“倒U”型理论假设。

倒U型理论是由耶克斯和多德森 (R.M.Yerkers&J.D.Dodson) 创立的。根据倒U型理论, 运动员在适宜的唤醒水平和焦虑情绪状态下, 才能发挥出最优异的成绩。在唤醒水平较低时, 思维灵敏度减慢, 动作准确率降低, 肌肉松驰, 注意力不集中;在唤醒水平过高时, 情绪混乱, 心理过度紧张, 兴奋性过强, 肌肉紧张, 注意力过于狭窄, 造成大脑对身体失去控制, 而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倒U型理论对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关系的预测是, 在唤醒水平达到某一最佳点之前, 操作成绩会随唤醒水平升高而提高, 但唤醒水平达到最佳点之后继续提高, 则会造成操作成绩下降。耶克斯和多德森提出了关于唤醒水平和活动关系“倒U”型的理论假设。倒U”型理论认为唤醒与活动之间是曲线关系。它假设极高或极低的唤醒水平都会对操作活动不利, 而适宜的唤醒水平被认为是有助于操作活动。假设人们的焦虑与唤醒是同一个状态过程, 那么, 焦虑与运动活动关系的“倒U”型假设似乎合理。

2. 马腾斯的多维焦虑理论。

1982年, 马腾斯 (R.Martens, 1982) 提出将运动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三个方面。认知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 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所认知到有某种危险, 或威胁情境的担忧。它是由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或对比赛结果 (成绩) 的消极期望引起的焦虑, 主要以担忧失败、对自己讲一些消极的话, 以及不愉快的视觉想象为特征。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它是直接由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所引起的焦虑, 通过心率加快、呼吸短促、手心冰凉而潮湿、胃部不舒服、头脑不清晰, 或者肌肉紧张感的提高而表现出来。状态自信心, 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 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 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根据这三个维度各自的性质, 以及它们各自随时间变化的模式, 多维焦虑理论对每一个维度与操作活动的关系作出不同的解释。首先, 由于认知焦虑的特征是将自己的注意, 从对与任务有关的线索, 转移到与任务无关的线索和社会评价上, 因此当认知焦虑水平提高时, 操作活动水平相应降低, 两者呈负相关的线性关系。其次, 研究已经发现, 当提高积极的成功期望水平时, 自信心增强, 而且, 积极的成功期望对操作活动有显著影响, 故随着自信心的增强, 操作活动水平提高, 两者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最后, 多维焦虑理论指出, 以生理特征为主的躯体焦虑与操作活动的关系, 是倒U型的曲线关系。

多维焦虑理论提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可能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 在任何情况下体育教师或教练员, 都应当尽量降低学生或运动员的认知焦虑水平;采用认知焦虑水平和躯体焦虑水平分别预测运动成绩, 比仅用生理唤醒水平来预测运动成绩会有更好的生态学效度。

由于该理论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竞赛状态焦虑问卷》 (CSAI-2) 为依托, 故有利于研究者的研究操作和具体检验。比较而言, 围绕该理论进行的研究结果, 较之围绕突变模型进行的研究结果多得多。许多研究结果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该理论。一些研究也发现, 躯体状态焦虑和认知状态焦虑对于各种干预措施有着不同的反应。例如, 放松方法对降低躯体状态焦虑更为有效, 思维控制则对降低认知状态焦虑更为有效。这提示, 焦虑性质不同, 调节方法亦应有所不同。

3. 突变模型理论。

哈笛和法基移植了数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解释生理唤醒、认知焦虑和操作成绩之间复杂关系的三维突变模型, 它为竞赛焦虑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这里所说的认知焦虑, 是指由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消极评价而引起的焦虑。根据该模型, 当认知焦虑较高时, 过高的生理唤醒将导致突变性反应, 使操作成绩下降。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起决定性作用。哈笛本人曾以女子篮球运动员为被试对象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支持了根据该模型提出的假设。由于该模型较倒U型假说更为复杂, 引进了认知焦虑与生理唤醒共同预测操作成绩的思想, 因而从理论上分析, 该模型对于运动操作应当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或许由于检验该理论的实验设计有一定难度, 因此围绕该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该理论要得到普遍的认可, 还需获得更多的实验性证据。

以上三种有代表性、发展性的理论观点, 深入研究了焦虑与运动发挥、成绩之间的关系, 可以发现, 焦虑并不一定是运动发挥的敌人, 焦虑对运动操作的影响有促进性的和阻碍性的两种, 适度的焦虑可以对运动操作和成绩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四、赛前焦虑产生的原因

焦虑是人们预感到周围不利情景 (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 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 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 只是个体差异而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 但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 同时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 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 (1) 生物学因素, 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2) 心理因素, 如认知、情绪等; (3) 社会因素, 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对于篮球运动员来讲, 除了一般产生焦虑的因素之外, 诸多专家学者研究还发现存在以下几点原因:

1. 运动员的大赛经验和技术水平。

我们说训练是基础, 比赛只是对运动员平常训练的一次考试, 是检验日常训练水平的一把量尺。由于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的特殊性, 比赛成绩的优胜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和经济利益, 极大的心理负担必然造成运动员赛前焦虑症状的出现。另外, 一些国际一流运动员如果在过去的体育赛事中有失利的影响, 那么在大赛前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过去的失败, 这样势必会影响自身水平的发挥和优异成绩的取得。

2. 心理训练水平。

在平时训练时, 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的训练, 不注重心理训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除了在国家队这样高级别的训练队伍中会有专门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医生外, 地方性队伍很少有专门的心理医生, 对于高校队伍和县级训练中心配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医生的更是寥寥无几。另外, 比赛时观众的助威、呐喊、周围的音响效果以及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国内关于赛前的紧张和焦虑的研究报道非常多, 结合本研究课题, 笔者就相关报道先作一简单的阐述。何洋等人应用脑电图 (EEG) 与脑象图 (EEQG) 技术, 使用新的自发性脑电信号编辑模式, 对我国优秀射箭运动员进行动态追踪研究, 发现优秀射箭运动员出现的赛前紧张往往是恐惧情绪, 一般射箭运动员出现的赛前紧张主要是焦虑情绪。宋卫军通过选取上海体育学院14名高特质焦虑男性田径运动员, 并对其“足三里”和“三阴交”施加电针穴位刺激, 研究发现:穴位刺激能调节高特质焦虑田径运动员在接受心理应激后机体的免疫能力, 使运动员赛前焦虑引起的免疫抑制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善。根据目前研究的部分结果, 国内很多学者提出了赛前心理动员、脱敏疗法、控制适宜的期望值等办法来减轻篮球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等问题, 在此笔者做全面的归纳总结。

1. 赛前的心理动员消除心理焦虑。

教练要尽一切可能帮助运动员在比赛前去弱化自己的对手, 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优势, 思想上要重视比赛, 但是不能让比赛成为一种负担。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 运动员在比赛时才能正常甚至超水平地发挥, 取得最佳成绩。

2. 采用脱敏技术消除心理焦虑。

心理学家发现, 有许多焦虑起源于条件反射。也就是说, 我们曾经对某种刺激或事物产生焦虑或紧张, 后来再遇到类似的刺激或事物时也会感到焦虑或紧张。脱敏技术是近年来倡导的消除焦虑的方法之一, 就是让运动员先把引起焦虑的各种情境按照等级顺序排列。操作过程中先让运动员处于放松状态, 然后从最低等级开始想象比赛情境, 当运动员体验到焦虑出现时, 立即采取放松技术, 抑制引起的焦虑;效果巩固后, 再想象高一等级的焦虑情境;当焦虑再一次出现时, 再运用放松技术, 调整和抑制新出现的焦虑现象。如此循环往复地不间断进行, 直到运动员所有等级的焦虑全部消失为止。

3. 呼吸调节法。

焦虑不能和放松并存这是运动心理的一大特点, 肌体的紧张消失以后, 情绪和心理的紧张会随之解除, 使身体放松的最快办法首先要认识紧张, 然后使呼吸慢下来, 并要加深加长。呼吸调节法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常用心理调节方法, 即通过深呼吸来帮助运动员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当运动员呼吸短促、情绪紧张激动时, 我们可以采用让运动员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的办法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运动员情绪低沉时, 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 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 是因为当情绪紧张时, 呼吸快而浅, 由于快呼吸, 使体内进入大量氧气, 呼出大量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大量呼出会使血流中的二氧化碳失去平衡, 出于生理性的自我保护, 中枢神经便会迅速作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这时, 运动员可以采用加深或放慢呼吸频率的方法来消除紧张, 一段时间之后, 使呼吸放慢和加深, 就会得到安静的效果, 反之则相反。这是克服赛前紧张和焦虑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4. 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势力制定合理的期望值。

教练和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和对手的实力,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过高或者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对比赛都是不利的, 太低的期望值不能激发队员的积极性, 过高的期望值会加重队员的心理负担。所以教练和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 排除领导、社会及家庭等外源性干扰, 把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5. 赛后专门性心理训练。

首先, 一场比赛, 身心力量消耗巨大, 随着自身能量供应的不足, 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的质量都会因此而降低。所以, 赛后的心理恢复训练是全面的。其次, 伴随着比赛而产生的运动情绪, 并不随着比赛的结束而消失。有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冲动情绪常会延续到赛后, 解决赛后遗留的紧张情绪, 可用放松、注意转移、改变认识等方法。总之, 要采取有意识的心理训练措施, 不能放任自流。最后, 在比赛中运动员的形象随着战局变化而变化, 胜时容易夸大、过分美化自己, 以理想代替现实的自我形象;败时又会缩小、歪曲自己的形象。所以赛后教练员应该帮助队员在头脑中重新恢复自己的本来面目, 同时不断地在实战中树立新的理想的发展形象, 使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断向上, 全面发展。

摘要:在竞技比赛中, 运动员的情绪反应复杂多变, 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竞技水平的发挥。在众多影响运动员竞技表现的因素中, 焦虑与恐惧情绪是运动员面对比赛情境时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研究方法, 对该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了解, 并总结出相关成果。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控制,消除,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曹阳.析影响篮球罚球命中率的心理因素[J].福建体育科技, 2004

[2].李树亮.篮球运动中的心理学应用[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车志宏.论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及培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王延洪.浅析篮球教学中影响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4

[5].何锐.跆拳道运动员焦虑特质与急性心理应激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的相关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07

[6].宋卫军.穴位刺激对高特质焦虑田径运动员赛前焦虑调控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研, 2008

赛前状态焦虑 篇9

关键词:射击 运动员 赛前状态 调节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75-02

1.引言

赛前训练时每个周期的重要环节,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前期、中期和临赛期。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在前人的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易于理解和可操作的方法,帮助运动员、教练员解决好赛前训练的问题。讨论的重点就是青少年射手临赛前的准备与安排。

2.研究对象

1981年后出生的晋中市射击队手枪、步枪运动员共26名。其中男子16人,女子10人。

3.研究方法

3.1观察法

对上述运动员在山西省第十届运动会期间临赛前的表现进行观察,检验赛前安排的合理性。

3.2调查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发现运动员赛前和赛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应激症状,研究和讨论如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赛中行为的矫正与治疗。

3.3文献资料法

对观察和调查访问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合亲人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出结论。

4.研究结果

观察与问卷调查显示,运动员在射击比赛前的表现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状态:

在比赛中26名运动员有5人超水平发挥,问卷调查结果属于正常的兴奋状态和适度紧张状态。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比较理想,技术动作准确,出现问题果断处理。

15名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了训练的平均水平,问题调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过度兴奋或者生理紧张。他们在比赛中的表现一般,但问题发生后,尚能白行正确处理,或者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能够适时地做出调整,发挥了正常水平。

有4名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了过度兴奋状态,临赛前一天不能入睡,身体准备极不充以致比赛中注意力不能集中,动作变形,平常的好动作的感觉丧失殆尽。一个项目的比赛失利之后,更担心下一个项目比不好,完全没有了自信心,导致比赛失败。

有两名运动员在赛前状态松散,他们的注意力完全不能集中,不能适应比赛的基本要求。

5.分析与讨论

5.1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剖析

5.1.1兴奋状态

根据心理能量的倒U型原理,运动员临赛前适度的兴奋是身体和心理动员比较适宜的表现,是发挥最佳竞技能力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比赛的欲望十分强烈,自信心强,心理和技、战术准备比较充分,队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应付自如。本次比赛中超水平发挥的5名运动员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状态。他们在比赛中虽然也有个别动作出现了个别问题,但解决得较及时,多数动作处于流畅状态,因此,取得了较好的运动成绩。与此相反的状态是过度兴奋状态,这种状态常常是由过分强烈的取胜动机所引起,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生理上往往会出现失眠、多梦、幻想;行为上则多表现为话多,总想与人聊天,多动,已经较熟练掌握的动作也常常发生变形;情绪多变,易激动,大起大落。观察结果所显示的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的4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动作失常,相同的问题一再重复发生,是心理能量超过了最佳区域的表现。

5.1.2紧张状态

运动员临赛前表现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比赛中的发挥,也是身体和心理动员比较适宜的表现,是发挥最佳竞技能力的比较理想的状态。这早已为前人的研究所证明,也符合倒U型原理。过度紧张状态多表现为生理的,如失眠、语塞、口吃、尿频、手心出汗、心跳加速、肢体振颤。行为上则多表现为害怕比赛的恐惧心理,甚至产生逃避心理。

5.1.3抑制、超限抑制状态

与兴奋状态相对应,这种运动员临赛前兴奋不起来,无法进入正常状态,这是心理能力达不到最佳区域,心理动员不足的表现。而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超限抑制,则表现为目光呆滞,反应迟缓,注意力不能转移。思维僵化是过度兴奋或过度紧张引起的一种表现。

5.1.4泛散状态

这种运动员临赛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健忘,思绪混乱,面对比赛不知所措;这种运动员根本不具备一般运动员所必备的基本素质,需要从选材方面及早发现,以避免人、财、物力的浪费。

5.2影响赛前心理的原因分析

重大比赛前心理的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要设法消除这种变化,而是如何通过积极的引导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从而尽量降低这些心理变化对运动员的影响,使他们发挥平时的训练水平。这是赛前心理准备的基本任务。

赛前的心理准备并不是孤立的,要想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最根本的还是技、战术的准备,如果准备充分,运动员的自信心必然增强。自信心强则比赛的欲望就强,他们不担心比赛失误,对比赛保持着适度的兴奋与适度的紧张,这种兴奋与紧张时正常的应激反应。这种反应能适当地提高运动员比赛前的唤醒程度。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思维反应灵活,动作敏捷流畅,处理问题沉着,技、战术运用得当,是运动员参赛比较理想的一种状态。

体能准备是赛前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能(主要是耐力)准备充分,运动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就能保持充沛的体力。射击运动是一项以静力性耐力为基础,以动作的稳定性、精确性与一致性为目的的运动项目。

饮食与营养准备也是赛前管理不可忽视的环节。射击运动特点并不要求饮食含有很高的热量,而应以多糖,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由于射击运动员用眼的强度远远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因此它们对于维生素A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静力性耐力决定了对高糖食品的要求。因此,赛前的饮食必须注意这些特点。

有了上述各方面的准备,心理准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赛前的心理准备主要应立足于改变运动员对赛前和比赛情景的认知方式,在比赛中确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为主;打一发丢一发,发发从零开始;想过程,不想结果,注意集中在动作上”的思想,这是优秀训动员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另外,在比赛目标确定上也应该做到让运动员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而非高不可攀。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绩的期望值,同时也减轻了运动员的心理压力。

为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做到有条不紊,赛前还应该制定完整的比赛方案。方案应尽量针对运动员在考核和比赛中出现过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应付自如,不会因突然出现的问题不知所措。

6.结论与建议

(1)赛前准备是以技、战术准备为前提的、以心理准备为核心的、以体能和饮食营养的准备为辅助的、综合的、全面的准备过程。对射击运动而言,心理准备又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决定着运动员赛前赛中的表现,必须从小抓起,并贯穿在运动员成长的整个过程中。

赛前状态焦虑 篇10

一、不同训练水平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在比赛中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筹码。摔跤一级运动员在比赛前能保持头脑清醒、肌肉放松、技术发挥正常、没有思想包袱、情绪稳定、具有力争取胜的决心和准备。摔跤二级运动员中具有上述心理表现的占33%, 对上述几种心理状态表示一般或不具备的占67%。同样, 在新生中, 只有10%的人在比赛中能具有上述心理表现。

二、不同运动年限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 笔者认为心理因素跟比赛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心理状态薄弱是很难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在比赛中, 运动员出现心率过速、呼吸困难的情况是很多见的。通过调查:训练1-2年的学生有65%的人在比赛中“经常”有这种情况, 有30%的人“有时”有这种情况, 有5%的人“偶尔”有这种情况, 没有“从不”这种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果在整场比赛中一味地出现心率加快、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等一系列情况, 那么说明运动员在比赛前没有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比赛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同样紧张的情况下, 从调查中发现, 学生训练年限4年的比训练1-2年的心理素质要好得多。

三、不同比赛经验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心理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和遏制对手所采取的计策与行动。因为在对抗性的摔跤比赛中竞赛者双方始终贯穿着发挥与反发挥、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 而运动员争取胜利的意图, 是通过合理的战术行动和战术心理来实现的, 心理战术是比赛的“灵魂”, 因为它支配着技术的应用, 影响着技术的发挥。

四、对策

1. 运动员比赛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获得最好的成绩往往伴随相吻合的心理状态。经调查分析, 如下心理基本代表了良好而适宜的赛前心理状态:

(1) 自信

临战前运动员要有夺取胜利的强烈愿望。运动员精神状况优劣常与其对所从事项目的关心、投入与否密切相关。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坚信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能力, 把自己比做最具“冠军相”的人物, 对获胜充满信心, 视自己是这方面的高手, 感到自己在驾驭着局势, 自然无所畏惧了。

(2) 镇静

运动员多次经历竞赛, 能体会到在创造最好成绩时都伴有心理上的安然和镇静。资料统计表明, 心理镇静感与精神集中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 着急焦躁的心理状态则与精神不能集中明显相关。临战前运动员应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要有冷静而清醒的思维能力, 善于克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排除各种不良干扰。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 会妨碍搏击动作的完成。倘若无法有效地控制情绪, 在搏击的紧要关头, 常会因心情过于紧张而使技术大失水准, 越焦虑则越失败, 战术发挥也越会失常。如果能充分认识潜在的困难, 准确判断形势, 做到轻装上阵, 那么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战胜对手。

(3) 放松

一个能轻松自然地等待表现的运动员自然是具有必胜信念的。比赛前他或许也会产生精神紧张, 可一旦出现在赛场上, 他就能控制住情绪, 并以最佳状态进行比赛。此种等待时的状态常可谓之“赢家的状态”。当运动员有这样的感觉时, 他就能感到自己身体能量供应充足, 体力充沛, 肌肉放松。统计资料表明, 肌肉放松的程度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4) 注意力集中

上场前想些什么, 对运动员能否发挥水平有直接联系。运动员上场前应分析自己体能状况、技术特长, 找出对手薄弱环节, 规划好相应的战术措施, 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实战中发挥水平。同时, 运动员应策划困难条件下的应变方略, 决不担心失败可能引发的后果。

2. 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必须掌握的调节方法

(1) 模拟训练法

在赛前的训练中制造比赛气氛, 场地、灯光、器材、观众等尽量与正式比赛条件相同, 使运动员在训练中, 通过适应比赛时的客观条件刺激, 达到减少赛前过分紧张心理状态的效果, 此为环境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模拟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 在脑海中建立正确动力结构, 以便使技战术在意外情况下, 正常发挥这种状态, 有抑制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恐惧心理状态的作用。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大类, 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等。语言图像模拟法是利用语言和图像进行模拟训练, 如描述未来比赛的情形, 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彩等, 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干扰, 从而产生赛前的焦虑状态, 通过这种训练, 锻炼运动员心理稳定发挥。还有一种战术模拟训练, 即在训练中由教练或其他运动员模仿不同对手的不同特点来帮助运动员训练,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碰到对手时心中有数, 心理上处于稳定状态, 减少无准备造成的心理紧张。

(2)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 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运动员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它的步骤是: (1) 入静放松, 赛前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听故事、听笑话、猜谜语、做游戏、歌唱、舞蹈或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散心等方法, 回避各种可能造成紧张的不利信息, 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 有利比赛中精神饱满, 情绪稳定。 (2) 内心描述, 它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 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效果。如:跆拳道运动中的腿法组合练习, 左侧抢踢、右侧后旋, 这个动作要连贯, 自由运用有一定难度, 采用表象训练法则效果很好。先将动作要领顺序、腿法如何配合步法等在脑海中仔细回想三到五遍, 然后进行实际动作的分解和连贯训练, 这种对动作的表象体验, 加深对实战全过程的动作定型, 使运动员进入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使想象的时间长度尽量与实战的时间接近, 并随之加入环境因素。这种状态使运动员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增加实战取胜的欲望, 有利于消除消级的心理状态。

(3) 自我控制训练法

上一篇:压力不足论文下一篇:稳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