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前应激状态(共7篇)
赛前应激状态 篇1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访谈法、结合武术的实际比赛情况, 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赛前心理应激状态分为有益的应激状态和有害的应激状态。有害的心理应激状态有过度兴奋和过度抑制。有益的心理应激状态表现为:兴奋性增加但是在自控的范围内、精神振奋自信心较足思维开阔但在理性的控制下。有害的生理应激状态表现为:口渴尿频、两腿无力、手脚发抖、面色苍白甚至肌肉僵硬, 四肢发抖等。有益的生理应激状态表现为:出心率、血压在一定的范围突然升高脉搏呼吸加快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紧张程度增加, 肌肉的力量和速度更加协调有力。产生的原因是比赛经验、运动损伤、自身性格、自我期盼、项目自身的自身特点, 进而提出默念、转移注意力、听音乐运动调控、模拟训练等方法。
关键词:武术比赛,赛前应激状态,调整对策
1前言
现代竞技武术项目比赛不仅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的拼比, 更重要的是对运动员心理素质差异的较量。武术比赛中除了太极类的项目外, 其它的比赛项目都是激动紧张、情绪亢奋的竞争氛围中进行的。作为一名武术套路运动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 来完成各种不同的组合和规定动作。其中包括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 突出武术的精、气、神。这就不仅对武术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要求较高而对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在身体素质与技术技能水平相当武术套路比赛中, 心理素质优秀的运动员取得好名次的概率会更大。据调查显示, 心理素质在整个比赛的比例中占30%, 而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70%归因于其它因素。可见心理素质在武术比赛中的位置。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 运动员自信心充足、精神抖擞且注意力集中。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 运动员会产生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不利的负面影响。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在竞赛条件下, 运动员的生理状态会伴随着赛场气氛以及各种主观和客观环境发生改变, 出现应激状态。应激是机体在特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 与自身的应对能力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矛盾;应激状态的出现时机体为适应环境刺激而产生的紧急调整过程。因此应激状态的调控和适应能力是主导比赛的关键, 武术训练计划和训练手段的实施, 是为了增加运动员在套路比赛中取得优异名次的机会。赛前应激状态的调控, 是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正常发挥自身水平的关键环节。最佳竞技状态出现的时间应该在比赛时,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两者往往很难相吻合, 这就需要一个调控过程。本文通过对武术运动员的赛前应急现状的分析, 来找出一个便于运动员调控自己的身心方法以达到比赛的最佳状态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
2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的赛前应激状态表现
赛前应激是, 机体在特定激作用下, 由于客观要求与自身的应对能力不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矛盾;应激状态的出现时机体为适应环境刺激而产生的紧急调整过程。比赛时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会对运动员产生刺激, 当运动员竞赛时, 面对这些各种刺激源, 就会引发运动员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来应对刺激做出相对的反应。运动员做出努力来调整和适应这一系列由刺激引起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赛前应激状态分为有益的应激状态和有害的应激状态。有益的应激状态 (可控范围) , 例如适度的皮质唤醒和情绪唤起, 注意力能够集中、思维比较清晰、动机很明确。有害的应激状态 (不可控范围) , 例如过度唤醒紧张过度的情绪唤起或抑制认知能力降低, 自我概念不清。
2.1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接受刺激, 有益的心理状态 (自控范围内) 表现为:精神振奋、自信心充足、兴奋性增强但是在可以自控的范围内、大脑的灵活性增加思维开阔是在理智的控制中、对比赛冲满了自信心不畏强手顽强拼搏的进取心、情绪和言行会有一定的变化和波动但都在理性的控制范围内、注意力集中在想象自己的动作演练, 不受其他运动员和比赛成绩的影响。积极的提高思维活跃性和调整自身的最佳心理状态。而有害的赛前应激心理状态 (不可控) 有过于兴奋和过于抑制两种:运动员赛前心理过于兴奋, 精神亢奋, 自信心过于强烈, 对比赛充满了胜利的期待。身心暴躁不安老是练习自己的动作。期盼着比赛快点到来, 感觉自己的状态已经进入了比赛的最佳时机, 更有甚者在不停的运动中想象着自己已经取得了此次比赛的良好名次。但是等到真正上场时, 大脑一片空白, 思维混乱, 甚至精神萎靡不振。运动员在赛前心理过于抑制具体表现在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但又睡不着、大脑中一片空白、记忆力模糊、对比赛充满畏惧缺乏比赛的信心, 甚至想要逃避比赛, 对比赛应有的责任心完全丧失。如果运动员这种状应激状态下, 基本上不能调动机体能量和心理能量来应对比赛, 更不用提取得比赛胜利了。
2.2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的生理表现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的生理外在表现: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呼吸加深、血液循环加快、肌肉紧张程度增加、口渴尿频、两腿无力、手脚发抖、面色苍白甚至肌肉僵硬, 四肢发抖。如果运动员能够自我控制和调节生理的应激反应, 那么对于比赛就会趋向有利的方向发展。相反则会使运动员在比赛时茫然不知所措、技术路线错误、动作变形不连贯、稳定性降低导致比赛失败。
3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心理应激状态形成的原因
3.1 运动员比赛经验对赛前心理应激的影响
运动员的临赛经验对于比赛的重要性。假如运动员参加过很多级别规模不等的武术比赛, 那么他们就能够迅速融入比赛的环境气氛。这使运动员在赛前准备活动过程中能够迅速的调节自己的应激状态, 并且能迅速控制比赛节奏, 发挥出自身的实际水平。反之, 如果运动员在以往平时训练的比赛次数较少, 就会导致运动员比赛经验不足, 缺乏相对的控场能力和应激调节能力, 就无法尽快的融入并适应比赛环境。就会在比赛过程中出错。例如肌肉紧张过度、记忆力为零、动作不连贯甚至忘记、走错路线方向等等错误的出现, 导致比赛的失败。
3.2 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赛前应激状态影响
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受伤是很平常的事情, 但是伤病给运动员带来的不只是身体的折磨, 而且还必须承受这些伤痛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伤病的比例与运动员比赛成绩成反比关系。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运动员不是这样) 没有受过伤的运动员在下次的比赛应激状态明显比受伤的运动员要易于调控到最佳状态。有运动损伤的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过大, 应激调节不能适应比赛的气氛以至于比赛失败。
3.3 运动员的性格特征对比赛应激状态的影响
每个运动员的性格是不相同的, 有外向的运动员、内向运动员、还有性格中性的运动员。性格不同使运动员对待同一事物的态度不同。总之每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 这些不同的性格特点对赛前的应激有不同的影响。例如, 外向型运动员对太极拳类项目不太感兴趣, 但是对自选和南拳类的项目有非常高的积极性。相反内向型运动员也是一样。当然由于性格的不同而选择的项目不同, 在比赛时很难进入比赛的角色进入自身的最佳状态, 最终对赛前的心理应激状态的调整和适应也不能掌握, 比赛结果也就不同。然而有些类型套路运动员上场前, 不喜欢热闹的场面, 喜欢自己一个人练习或者自己坐在那里“冥想”, 不需要教练指导。此时教练员不应该打扰运动员, 让运动员自己想象演练套路过程。而有些运动员喜欢从一开始, 教练就陪着身边, 随时接受教练的指导。教练不在身边, 就会感到六神无主, 有压力, 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 这时教练员要随时在运动员身边对运动员进行调控。
3.4 竞技武术套路项目的自身特点
武术套路比赛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武术套路比赛规定运动员只能在一次上场机会中完美的展示自己的实力, 它和其它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不一样, 它不分级别只分项目。也没有像散打运动员那样有轮空晋级的可能。如果比赛稍有失误, 就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次:武术套路比赛有固定服装、器械、动作、完成时间、场地、路线的严格限制。这就要求运动员不能有一点或者一次的失误, 这也势必给运动员带来心理负担, 过多的要求会让运动员心理过于忧虑, 以至于不能完全放开来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3.5 运动员的自我期望对比赛的刺激
凭借自己平时的努力训练和掌握过硬的技术技能以及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 所以才被挑选出来代表本单位参加比赛。此时运动员自信的认为自己能够取得好名次给领导和教练员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会让运动员过于在意比赛的结果。所以在赛前运动员可能会想象自己必须取得好成绩。但是当运动员看到其它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后, 自我心理暗示提高导致更加的紧张, 甚至产生无法到达预期的成绩或是不能完成教练的希望时, 压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在这种错误的心理压力下, 运动员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4竞技武术套路运动员赛前应激状态的调整对策
4.1 默念、转移注意力法
默念法就是运动员在比赛前自我默念说一些积极正面的的词语。例如, 然运动员在上场前默念“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赢”。该采取积极的正面自我默念。教练员和运动员要使用积极性言语来提升自信心。避免使用消极语言。对于那些比赛感到紧张过度, 对比赛结果有消极负面想法的运动员应引导他们不要自我想法上面关注太多, 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放在自我肯定上面。因消极的思维会提升紧张度、影响动作技能的发挥。此时应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向外部要完成的内容上。例如, 高水平套路运动员由于比赛竞争激烈, 对比赛的结果患得患失, 产生不应有的情绪压力, 这时教练员引导运动员不要去考虑比赛结果, 而是只关注如何把自己的技术水平正常发挥出来。
4.2 听音乐、运动调控法
如果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时, 有异常的行为表现, 例如过分紧张导致的肌肉僵硬、语无伦次、口感尿急等现象, 可以让运动员听一听缓和轻松的曲子, 这样可以较好的调控运动员的赛前过度紧张状态。例如当新手运动员感到紧张时, 运动员听一些缓和轻松的音乐, 以调节运动员的紧张情绪。或者利用运动老调节兴奋性, 例如有些兴奋抑制的运动员就可以利用运动来调节缓解兴奋抑制状态, 运用不同的组合动作、翻滚跳跃等, 使用不同的力量和强度来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 缓解赛前的压抑的心理状态。
4.3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法是就是在比赛前或者平时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在训练计划中有意地创造模拟比赛环境, 让运动员在模拟的赛场环境下进行训练, 让他们感觉自己已经置身于真正的比赛中, 然后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增强武术运动员赛前应激调整和适应能力。通过模拟训练提升运动员的临场经验不足, 以及发现个体存在不同的问题, 并且制订解决问题的训练方案。通过模拟训练, 还可以提高运动员运动动力定型结构, 丰富自己的比赛经验, 这样能使运动员在真正的比赛时从容理智的处理突发情况, 调节自我状态保证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浅述赛前状态的调整 篇2
在比赛中, 很多运动员都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运动水平, 原因多种多样。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能进入准备状态, 认识不足造成紧张、恐惧等复杂心理, 使应有的水平得不到发挥, 从而比赛失利。为此, 浅谈赛前状态的调整, 以供同仁参考。
二、赛前状态的生理学理论依据
1、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主要是神经系统, 属于自然条件反射。
表现为兴奋性大大提高, 代谢加强, 体温上升各脏器官活动加快。各种生理指标都有很大变化 (如表) , 从而引起机能的巨大变化。
赛前状态对体操运动员心脏活动和血液成分的影响
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运动员的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运动能力、比赛性质、时间推移相关。比赛项目不同赛前状态也不一样。
2、赛前状态的表现
(1) 准备状态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适当提高, 人体的物理惰性和生理惰性得到一定的克服, 进入运动状态的时间缩短, 有利于发挥运动能力, 提高运动成绩。
(2) 起赛热症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过高, 过度紧张, 寝食难安、四肢乏力、浑身发抖等现象, 因而运动员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下降。
(3) 起赛冷淡
对比赛淡漠、厌倦, 四肢无力, 精神萎靡不振。一般由于赛前持续几天过高的兴奋, 物质能量消耗贻尽, 因此机体不能正常工作。
三、赛前状态的调整
1、要求运动员控制情绪、正确认识比赛意义、端正比赛态度。
赛前的心理状态应当是自信心强, 渴望比赛, 兴奋而又有自控能力, 能摆脱外界的干扰与刺激, 自觉抑制比赛的不利因素。总之, 在赛前训练阶段要有相当的强度或较高的难度, 但要求严格控制应当是“引而不发”, 运动员渴望比赛, 心理上有“跃跃欲试”的劲头。总之运动员一定要控制情绪、正确认识比赛意义、端正比赛态度。
2、注意超量恢复的运用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体育运动结束后, 各种生理功能逐渐恢复到赛前的运动状态的一种功能变化过程。超量恢复的程度和出现的早晚和从事的运动量大小有密切关系。运动量大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就多, 出现的超量恢复过程越明显, 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反之运动量较小消耗的物质也小, 超量恢复就不明显, 但出现较早。比赛前, 要进入准备状态, 有一个良好的恢复状态, 体能状况达到最佳, 精力充沛, 思想活跃, 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竞技状态。
3、经常参加比赛, 积累比赛经验
为什么我们的国足在参加一些重要的比赛, 要进行一系列的热身赛呢?没有参加过大型比赛的运动员绝对不是一个成熟的运动员,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如果很长时间不参加体育比赛, 身心也没有得到刺激, 运动机能肯定下降, 生理上、心理上就会处于一种退缩状态, 无可辩驳的是每天再科学的训练也绝对比不上一场比赛对运动员自身生理与心理的刺激。只有经常参加比赛, 运动员才会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 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 这样很有利于进入赛前状态。
四、总结
调整好赛前状态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方面, 而是很多方面的作用下形成的, 但主要还是运动员的思想意识、运动能力、环境条件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处理好运动员在赛前的心理生理上的协调问题, 就能使运动员进入良好竞技状态, 取得他们应有的成绩。
摘要:人体在比赛或训练前各个器官, 各个运动系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的变化, 我们把他称为赛前状态。这种变化可以产生在比赛前几天, 几小时或者几分钟, 愈临近比赛, 其表现愈明显。调整好赛前状态, 对我们的比赛、运动员成绩的发挥非常重要。
关键词:赛前状态,准备状态,比赛,超量恢复
参考文献
[1]王步标:《运动生理学》 (高教版) 。
[2]李铮:《心理学》 (中科大版) 。
[3]体育保健学编写组:《体育保健学》 (高教版) 。
[4]中国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教版) 。
赛前应激状态 篇3
一、不同训练水平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在比赛中具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获取胜利的重要筹码。摔跤一级运动员在比赛前能保持头脑清醒、肌肉放松、技术发挥正常、没有思想包袱、情绪稳定、具有力争取胜的决心和准备。摔跤二级运动员中具有上述心理表现的占33%, 对上述几种心理状态表示一般或不具备的占67%。同样, 在新生中, 只有10%的人在比赛中能具有上述心理表现。
二、不同运动年限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 笔者认为心理因素跟比赛是紧密联系的, 只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心理状态薄弱是很难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的。在比赛中, 运动员出现心率过速、呼吸困难的情况是很多见的。通过调查:训练1-2年的学生有65%的人在比赛中“经常”有这种情况, 有30%的人“有时”有这种情况, 有5%的人“偶尔”有这种情况, 没有“从不”这种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运动员在比赛时都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如果在整场比赛中一味地出现心率加快、动作不协调、肌肉僵硬等一系列情况, 那么说明运动员在比赛前没有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从而导致比赛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在同样紧张的情况下, 从调查中发现, 学生训练年限4年的比训练1-2年的心理素质要好得多。
三、不同比赛经验的学生参赛前的心理状态
心理战术是运动员在比赛中扬长避短和遏制对手所采取的计策与行动。因为在对抗性的摔跤比赛中竞赛者双方始终贯穿着发挥与反发挥、限制与反限制的激烈斗争, 而运动员争取胜利的意图, 是通过合理的战术行动和战术心理来实现的, 心理战术是比赛的“灵魂”, 因为它支配着技术的应用, 影响着技术的发挥。
四、对策
1. 运动员比赛前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状态
运动员获得最好的成绩往往伴随相吻合的心理状态。经调查分析, 如下心理基本代表了良好而适宜的赛前心理状态:
(1) 自信
临战前运动员要有夺取胜利的强烈愿望。运动员精神状况优劣常与其对所从事项目的关心、投入与否密切相关。在做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坚信自己的身体、技术、战术能力, 把自己比做最具“冠军相”的人物, 对获胜充满信心, 视自己是这方面的高手, 感到自己在驾驭着局势, 自然无所畏惧了。
(2) 镇静
运动员多次经历竞赛, 能体会到在创造最好成绩时都伴有心理上的安然和镇静。资料统计表明, 心理镇静感与精神集中之间的关系非常明显, 着急焦躁的心理状态则与精神不能集中明显相关。临战前运动员应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保持适度的兴奋状态。要有冷静而清醒的思维能力, 善于克服自己的情感和行为, 排除各种不良干扰。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 会妨碍搏击动作的完成。倘若无法有效地控制情绪, 在搏击的紧要关头, 常会因心情过于紧张而使技术大失水准, 越焦虑则越失败, 战术发挥也越会失常。如果能充分认识潜在的困难, 准确判断形势, 做到轻装上阵, 那么就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战胜对手。
(3) 放松
一个能轻松自然地等待表现的运动员自然是具有必胜信念的。比赛前他或许也会产生精神紧张, 可一旦出现在赛场上, 他就能控制住情绪, 并以最佳状态进行比赛。此种等待时的状态常可谓之“赢家的状态”。当运动员有这样的感觉时, 他就能感到自己身体能量供应充足, 体力充沛, 肌肉放松。统计资料表明, 肌肉放松的程度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
(4) 注意力集中
上场前想些什么, 对运动员能否发挥水平有直接联系。运动员上场前应分析自己体能状况、技术特长, 找出对手薄弱环节, 规划好相应的战术措施, 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实战中发挥水平。同时, 运动员应策划困难条件下的应变方略, 决不担心失败可能引发的后果。
2. 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前必须掌握的调节方法
(1) 模拟训练法
在赛前的训练中制造比赛气氛, 场地、灯光、器材、观众等尽量与正式比赛条件相同, 使运动员在训练中, 通过适应比赛时的客观条件刺激, 达到减少赛前过分紧张心理状态的效果, 此为环境模拟训练。模拟训练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目的是为运动员参赛做好适应性准备, 模拟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对比赛应激情境的适应性, 在脑海中建立正确动力结构, 以便使技战术在意外情况下, 正常发挥这种状态, 有抑制运动员在赛前出现的恐惧心理状态的作用。模拟训练法可分为实景模拟和语言图像模拟两大类, 实景模拟是设置竞赛的情境对运动员进行训练, 它包括模拟对手可能采用的技术、战术等。语言图像模拟法是利用语言和图像进行模拟训练, 如描述未来比赛的情形, 模拟观众大声呼喊、喝彩等, 给运动员在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压力和干扰, 从而产生赛前的焦虑状态, 通过这种训练, 锻炼运动员心理稳定发挥。还有一种战术模拟训练, 即在训练中由教练或其他运动员模仿不同对手的不同特点来帮助运动员训练, 使运动员在比赛中碰到对手时心中有数, 心理上处于稳定状态, 减少无准备造成的心理紧张。
(2) 表象训练
表象训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心理技能训练, 被视为心理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 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 运动员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景, 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它的步骤是: (1) 入静放松, 赛前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听故事、听笑话、猜谜语、做游戏、歌唱、舞蹈或到环境优美的地方散心等方法, 回避各种可能造成紧张的不利信息, 使中枢神经得到休息, 有利比赛中精神饱满, 情绪稳定。 (2) 内心描述, 它有助于强化运动技术的学习, 加快动作的熟练和改进速度, 加深和巩固动作的效果。如:跆拳道运动中的腿法组合练习, 左侧抢踢、右侧后旋, 这个动作要连贯, 自由运用有一定难度, 采用表象训练法则效果很好。先将动作要领顺序、腿法如何配合步法等在脑海中仔细回想三到五遍, 然后进行实际动作的分解和连贯训练, 这种对动作的表象体验, 加深对实战全过程的动作定型, 使运动员进入到最佳的竞技状态, 使想象的时间长度尽量与实战的时间接近, 并随之加入环境因素。这种状态使运动员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势, 增加实战取胜的欲望, 有利于消除消级的心理状态。
(3) 自我控制训练法
浅析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 篇4
关键词:田径运动员,心理状态,调整
一、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重要性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 其器官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技能变化, 比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更加兴奋等。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动力系统的反应有着直接的联系, 无论运动员神经系统过于兴奋或不够兴奋, 都会使得比赛结果不理想。而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往往可以超常发挥, 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在一些运动会上我们也可以发现,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对比赛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在比赛之前, 如果运动员保持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变化迅速, 就会消耗运动员的体力, 并且这种紧张也会消磨运动员的心理防线。这样一来, 就会导致运动员体力不足, 不能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发挥出来。而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运动员精力集中, 并且没有烦躁情绪。如果比赛双方实力相当, 往往是心理状态较好的一方获胜。
二、赛前状态的类型
1.过度紧张。有一部分田径运动员在比赛之前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非常大, 会担心自己准备不足, 担心对方过于强大, 担心观众的观看, 担心不能获胜等等。这一类运动员的情绪往往不够稳定, 还可能会在赛前处于极度亢奋状态, 消耗很多体力。同时, 在比赛时也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 难以将自己练习时的水平发挥出来。
2.抑制型。抑制型的运动员也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与过度紧张者不同的是, 抑制型运动员往往不会将自己的不安情绪表现为情绪亢奋, 而是表现为情绪低落, 其自身自信心不足, 总觉得自己没有力气。这一类型的运动员往往都是由于其心理压力过大, 导致睡眠不好或是饮食不畅形成的。同时, 还可能是由于其训练过度导致的。
3.盲目自大型。一部分运动员自身具有一定的实力, 就盲目自大, 觉得对方不是自己的对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一部分经常胜利的运动员身上。这一类运动员往往对于不利条件的估计不足, 认为自己可以克服诸多因素。这就是过于自信的表现, 可以称之为自负。他们比较不重视他人的建议, 忽视比赛中的一些不利因素。然而这一类运动员最可能会在比赛中由于过于自信而轻视他人的能力, 从而体力分配不均, 导致比赛失利。
4.积极比赛型。这一类型的运动员才是真正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运动员。他们明确地了解自己的能力, 也了解自己的任务, 具有信心, 既不自卑也不自负。其面临比赛会具有比较高涨的情绪, 并懂得保持自己的体力。赛前轻微的紧张有助于保持意识的集中, 这样的状态属于积极比赛型, 具备这一特征的运动员往往可以在比赛中发挥自己的实力甚至超常发挥, 从而取得较好的成绩。
三、田径运动员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方式
1.模拟训练法。模拟训练是帮助运动员调整心理状态的非常好的方法。类似于高三的学生经常考试, 经常考试的人就往往不会在面临考试时过于紧张, 导致忘记很多自己已经学会的知识。运动员也一样, 需要进行一些模拟训练, 一方面可以锻炼其心智, 使得运动员们面临比赛时能够不过于紧张。另一方面, 在模拟训练中, 运动员也可以更好地适应比赛的环境, 提升自身的能力。
2.意念训练法。所谓意念训练法, 就是田径运动员们无需在运动场上进行真实的训练, 而是需要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状态下, 用头脑想象一些比赛画面从而进行战术的训练。这一训练也非常重要, 因为运动员进行比赛时往往都是有相应的战术的, 但是有些运动员可能会由于过度紧张, 忘记战术的使用或是反应力迟缓, 这就需要运动员们对自己进行意念训练, 产生思维运动效果。这一训练要求运动员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3.暗示法。暗示法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
所谓自我暗示, 就是需要运动员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肌肉,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播放一些具有心理暗示的音频, 从而调节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 过于兴奋地使其平静一些, 过于抑制的使其兴奋一些。同时, 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己的意志。因为在比赛中, 运动员的心理意志也非常重要, 在比赛相持局面时, 往往是意志力不强的一方放弃或是容易出现破绽。
4.情绪控制法。运动员心理状态不好往往是由于运动员的情绪出现了波动。运动员的情绪不佳有两种, 分别是情绪消极和情绪激动。
面对情绪消极的运动员, 教练可以根据运动员的个人性格进行适当的鼓励, 激励运动员。还可以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 用一些比较积极的事物去刺激运动员, 使其的消极情绪得到缓解。
四、结语
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研究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 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2011级跆拳道专项生50名。
1 . 2 研究方法
1. 2. 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跆拳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有关书籍和资料。
1. 2. 2 访谈法
多次和跆拳道专项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比赛前的不同心理状态。并询问跆拳道教研室老师,征求其建议并进行总结。
1. 2. 3 问卷调查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2011级跆拳道专项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分析。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其中教育学院25份,竞技体育学院25份,被调查对象的训练年限均超过3年,均参加了6次北京体育大学跆拳道锦标赛。
1. 2. 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讨论和分析
2 . 1 跆拳道专项生整体状况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对象中,盲目自信的占22%,淡漠的占14%,焦虑的占16%,过分激动占32%,而最佳状态只占1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差的赛前心理状态要远远多于好的赛前心理状态。而在差的赛前心理状态中盲目自信和过分激动的占了大部分比例。
2 . 2 不同学院对比分析
从表2、表3中不同的比例问题可以看出,赛前心理状态在教育学院和竞技体育学院跆拳道专项生的问题关键点是不同的。教育学院学生的主要赛前心理状态出现在过分激动型而竞技体育学院学生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盲目自信上。另外通过数据我们还可以得出在最佳状态的比例中竞技体育学院的学生要好于教育学院的学生。
通过上面的统计分析,严重说明我校跆拳道专项生在心理训练方面特别是赛前心理状态上存在缺陷。
2 . 3 赛前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2.3.1 比赛动机
参赛运动员的比赛动机是否正确。这是影响赛前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它是赛前心理状态好坏的基础,只有培养出正确的比赛动机,赛前心理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2. 3. 2 训练目标和任务
训练目标和任务的制定是否确切,是否符合运动员实际,是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它将对赛前心理状态起指引导向作用。
2. 3. 3 参赛的次数
运动员参加比赛次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参赛次数多,经验也就相对多,有助于提高运动员处理比赛问题的能力,对运动员调节赛前心理状态起着基础作用。
2.3.4 对手水平
对手水平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之一,它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着间接导向作用。对手水平过高会使自己处于过分紧张状态,而对手水平远远低于自己会导致运动员产生盲目自信的赛前心理状态。
2.3.5 运动员的个性品质
不同运动员拥有不同的心理品质,有些运动员天生心理素质好,那么在对待比赛中出现差的赛前心理状态的纪律就要小些,反之亦然。
3 结论与建议
3. 1 结论
(1)跆拳道赛前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战术的发挥程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比赛的胜负。
(2)我校跆拳道专项生赛前心理状态中过分激动型所占比例最大。
(3)不同的训练年限和竞技水平对赛前心理状态有一定影响,例如教育学院学生和竞技体育学院学生的赛前心理状态表现不同。
3. 2 建议
(1)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要从理论上高度充分认识赛前心理状态的概念和具体分类,努力提高科学理论认识水平,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投入到心理训练中。
(2)跆拳道赛前心理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心理教育过程,应该从运动员刚开始接受跆拳道时就应该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重视。
摘要:跆拳道比赛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比赛过程中双方斗智斗勇,除了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较量外,心理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赛前的心理状态。本论文首先简述了跆拳道运动员几种常见的赛前心理状态,然后针对赛前心理状态的表现及产生原因做了具体分析。
赛前应激状态 篇6
关键词:散打,赛前心理状态,克服方法
前言
散打是两名运动员按照竞赛规则, 使用武术中的腿法、拳法、摔法等技法制服对方的、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散打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与心理障碍的克服方法进行研究, 从广义上说就是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施以影响, 为运动员能够正常发挥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说, 运动员掌握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能更好的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赛前心理训练对促进运动员训练质量的提高以及在比赛中发挥出色, 创造优异的成绩有重要意义。
1. 赛前心理状态
1.1 发挥最佳经济水平的表现
最佳竞技水平是运动员经过长期刻苦训练的结果。它是以顽强的意志力、坚定的自信心、对比赛的责任感和良好心理为基础, 通过科学的技战术训练和充分的赛前心理调整, 及时地克服各样心理问题, 全面提升运动员的心理抗压能力, 更好地达到赛中最佳竞技状态。
1.2 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
1.2.1 动机
运动员参赛的动机不同, 往往会随比赛的胜败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 具有良好动机的运动员, 能在处于下风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 发挥自己的长处, 抓住有利时机, 进而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反之, 就会产生消极情绪, 向困难屈服。有良好动机的运动员会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实力分析情况, 确定自己在比赛中应该运用的技战术, 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从而达到情绪的稳定, 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而一心想取得胜利的运动员, 只是把比赛结果限于满足自己的要求, 或不考虑比赛任务而盲目自信, 或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往往因求胜心切而忽视对自己和对手的情况的正确分析;因害怕失败而极度紧张、呼吸短促、心跳加快、注意力下降, 从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导致比赛失败。
1.2.2 自信心
自信心是运动技战术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竞赛中的失利往往是因为运动员自信心不足而造成的。运动员参赛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很多, 参赛的失败体验是影响自信心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种失败的情景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 成为一种心理的障碍, 平时刻苦训练形成的良好技术水平也不能充分地发挥。如不及时消除这种心理问题, 则会使运动员逐渐丧失自信心, 影响以后的比赛等。
2. 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
2.1 散打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训练
运动员心理训练分为一般心理训练和个别心理训练两种。一般心理训练又称长期心理训练, 它是贯穿于运动员整个的运动生涯 (即开始从事训练到退役) 并且针对所有运动员均应具有的心理素质所实时的训练方法。包括在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过程中, 主要培养运动员的参赛动机、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挫折耐受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力、战术配合能力和集体责任感等, 从此之外还包括个性心理倾向的矫正和培养。个别心理训练又称短期心理训练。主要是使运动员具备所从事的运动所必需的特殊心理品质, 或是使运动员针对具体比赛形成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培养一个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既需要长期心理训练也需要个别的心理训练相结合, 并且贯穿于运动员训练及其日常生活中, 使心理训练和身体训练, 技战术训练科学结合起来。
2.2 赛前不良心理状态克服方法
比赛前, 运动员的情绪必须处在不害怕、不紧张、不盲目相信自己、不淡漠的一种稳定状态。在赛前散打运动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对手的技战术水平, 做到知己知彼, 沉着冷静。对于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更加应该沉着应战, 不动声色, 抛开心理上、精神上的负担, 正确分析对手, 知己知彼, 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战术, 战胜对手。此外在散打运动员可以在赛中适当时机做几次深呼吸, 喊两声, 会增加信心, 缓解运动员赛前紧张、激动情绪。
3. 结论与建议
赛前, 运动员受到场地的影响, 观众的干扰, 往往心理恐慌, 表现为消极状态、情绪低沉, 四肢无力、淡漠、厌战, 失去自信心, 想尽快结束战斗。这些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在散打比赛前, 运动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为了防止和最大限度减少这种状态的出现, 就要进行赛前的心理调整训练。培养一个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既需要长期心理训练也需要短期的训练相结合, 并且贯穿于运动员训练及其日常生活中, 使心理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 技战术训练科学合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散打比赛中, 运动员发挥自己的长处, 克制对手的长处, 取得比赛的主动权, 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1]马景卫.散打运动员赛前不良情绪状态与调控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2]祝大鹏, 胡亦海.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其关系研究[G].2013年, 第36卷.
赛前应激状态 篇7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研究对象:通过对大连市业余体校短跑组 (年龄14-17岁) 男10名, 女5名运动员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一是访谈法。通过日常训练中的接触进行观察、询问。在比赛期间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座谈;二是文献质料法。通过查阅各类体育期刊和体育著作等文献, 借鉴了其中一些对论文有指导性作用的研究和方法;三是逻辑分析法:对调查中出现的难点, 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比赛中, 良好的成绩的取得, 不仅取决于田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情绪, 清醒的头脑, 灵敏的感知觉, 准确地贯彻和执行教练员意图, 方能使自身的水平得以发挥。现代心理学认为, 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运动员身体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 影响运动员临场情绪的主观因素
1. 运动员的个性特点。
一般而言, 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强、神经敏感度较高的运动员, 在赛前和比赛中更容易产生极度紧张和惊慌情绪。这类运动员非常容易受比赛气氛的感染, 使神经的兴奋度过早和不适宜地提高。当比赛中其他运动员表现优异时, 也会使他们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 甚至使他们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神经系统兴奋性较弱的运动员, 对比赛则常常表现出迟钝、涣散的状态, 他们虽不易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 但也很难使自己在比赛中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2. 比赛动机。
一个运动员能否顺利进入比赛, 运动动机起着促进作用, 它直接影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激发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动机是多样的, 具体表现为两类:一类是以好胜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 如运动员赛前分析了自己与对手的实力, 认为双方实力相等, 比赛场上会进行激烈竞争, 强烈的好胜心成为他参加比赛的内部动力;另一类是以好奇心为内驱力形成的动机。动机有时对比赛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这类情况往往发生在不能正确处理比赛与需要的关系上。例如对“敌”我双方的实力认识不足, 因此对实现自我需要产生怀疑, 削弱了自信心, 造成了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状态。动机的强度对比赛也有较大影响。
3. 缺乏自信, 信心不足。
相对而言, 那些缺乏自信而又非常渴望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 更容易产生极度紧张的情绪。缺乏自信心可能源于多种因素, 如年轻运动员首次参加大规模、高水平的比赛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运动员赛前状态不好或技术不稳定。
4. 身体反应。
有些运动员对自己身体的反应极为敏感。赛前睡眠略少, 食欲略差, 准备活动中出汗略多等, 均可能造成其恐慌、惧怕等紧张情绪, 而且比赛时出现任何不顺利的情况, 这种恐慌和紧张都会加剧。
(二) 影响运动员临场情绪的客观因素
1. 比赛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绝大多数运动员在参加一般性测验赛时通常都能较好地控制情绪, 很少出现过度紧张的状况;但当他们参加具有重要意义的比赛时, 往往会出现难以控制的紧张情绪, 而这种消极的紧张情绪正是其正常发挥水平的大敌。
2. 竞赛的激烈程度。
过高或过低的应激都不能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状态, 从而制约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在竞赛中的充分发挥。由于辽宁省大学生田径运动员年龄、训练年限、训练水平大致相同。而且比赛组别较多, 因此比赛较为激烈。正确的估计会起到良好的动员作用, 有助于运动员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正确对待比赛中的各种困难。而错误的估计会出现信息加工失误, 使运动员倾向于把自己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往坏处想, 这种心理会造成注意力分散, 自制力、果断性下降, 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
3. 社会对比赛的期望。
评定运动员社会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运动成绩, 而比赛是实现运动员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除了运动员的主观意识外, 社会对竞赛的期望是运动员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客观因素。在大学生田径比赛中, 这种社会对比赛的期望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所在学校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期望。
4. 比赛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 国内田径比赛参赛运动员人数不多, 观众也比较少, 气氛平静, 这种环境下运动员易于控制情绪, 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比赛。在世界级大赛中, 不但参赛运动员多, 观众队伍也非常庞大, 场面热烈, 加油呐喊声、喇叭声此起彼伏, 震耳欲聋。很少经历这种场面的运动员通常难以适应, 很难摆脱外界纷杂因素的干扰, 会因思想混乱导致大脑一片空白, 影响正常发挥。
5. 比赛的客观条件。
由于比赛受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 如天气、场地、器材等。有些运动员在客观条件不理想时, 心理上就形成较大障碍, 情绪过度紧张, 往往在比赛开始前, 就已经输给那些水平相当但心理素质比其过硬的运动员了。
(三) 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典型表现及调控
1. 赛前过度兴奋状态的表现及调控。
赛前不良状态的原因是由于过高激活水平所造成的。运动员的比赛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差或由于比赛动机过强、期望水平过高而刺激了大脑的兴奋性提高等都会导致这种不良状态的出现。因此, 在比赛前必须控制适宜的比赛动机和期望水平, 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和适应能力。应采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安慰疗法、催眠练习等方法加以逐渐消除不良状况。
2. 赛前冷漠状态的表现及调控。
这种不良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过低的激活水平造成的。一般来讲, 过度疲劳, 长期伤病不愈、比赛任务过重、困难过多而又缺少对策以及意志品质较差的运动员容易出现这种状况。应主要采取激励、动员、临场前尽量提前做准备活动等措施来提高其激活水平, 从而调动其积极参赛的热情。
3. 赛前盲目自信状态的表现及调整。
这种不良状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田径运动员的不良思想意识和作风引起的。对于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消除, 主要应加强对运动员思想作风的教育和培养, 另外, 还应认真做好赛前的心理准备, 使田径运动员全面了解赛前敌我双方的状况, 以清醒的头脑参加比赛, 从而获取比赛的成功。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过分紧张型
特征是情绪不稳定, 注意力失调, 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 记忆力减退, 遗忘竞赛中应估计到的因素。多见于训练水平较低者。具体表现是情绪不稳定, 常常是一种情绪状态迅速被另一种情绪代替。赛前呈现这种心理的人较多, 占调查人数的58.57%。
(二) 淡漠型
特点是情绪低落, 软弱无力, 信心不足, 动作迟钝, 犹豫自卑, 感觉疲倦, 对当前竞赛的不利条件估计过多。这可能是过渡训练或赛前没有注意控制情绪所致。此外, 失眠、饮食不当及伤病影响也会引起此种状态。呈现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5.7%。
(三) 盲目自大型
对即将来临的比赛的困难复杂性估计不足, 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 表现浮躁。不愿冷静思考, 盲目乐观。把准备活动看得无关紧要, 注意力下降、思维单调。对待困难态度消极, 一旦遇到失败或挫折, 情绪就会一落千丈, 束手无策, 造成比赛连锁失败。呈现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10%。
(四) 积极战斗型
这是一种理想的赛前状态, 它可以使田径运动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水平。战斗准备状态的具体表现是: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反映敏锐、情绪稳定、有充分的信心去争取比赛的胜利。赛前具备这种状态的运动员占总人数的25.73%。
四、心理调控措施
(一) 加强赛前适应性训练
运动员过分紧张的情绪来源于比赛特殊条件的刺激, 赛前进行模拟比赛训练, 让运动员反复体验类似比赛的情绪, 就能大大降低正式比赛的刺激强度。适应性训练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想象训练。
运用语言和形象的表现来描绘出竞赛情景。要最大限度地想象自己在场上的行动及精神状态, 感觉到裁判、教练、观众、同伴的反应, 加深平时训练最佳竞技状态时的运动表象。
2.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是指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的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 以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的适应能力的心理训练方法。模拟训练可预防运动员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 提高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模拟训练的方法有:一是实景模拟训练。是在模拟比赛实际进程和设置比赛的情境与条件的状态下进行的训练。。具体的训练方法有:技、战术模拟训练, 抗干扰模拟训练, 气候环境模拟训练, 场地、观众、裁判模拟训练等;二是表象训练法。是运用技术和身体练习所产生的感知有意识地在大脑中重现过去最佳状态的运动表现。通过表象来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加深对技、战术的理解和运用, 增强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信心。
(二)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节
情绪自我调节。自我调节的目的在于控制个人活动的过程。运动员了解自己是自我调节的基础, 如在比赛临近时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有哪些变化, 情绪兴奋的性质和强度等等, 知道了这些征兆就可以检查自己的赛前状态。必须指出的是, 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运动员内在自发的和特有的, 它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 这项专门训练必须有计划地列入到培养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去。
临赛前的情绪调节方法有:一是自我暗示法。自我暗示法是采用一定的“模式”来进行自我暗示, 也就是以自己的思想、语言暗示对自己心理施加影响, 对解除竞赛前紧张状态能起一定作用, 并能形成条件反射。在上场比赛前, 充分准备活动后, 想象即将完成的动作过程, 注意想象整套动作的表象要连贯, 不停顿, 感觉要好, 信心要足, 这样才能消除心理紧张的情绪, 放松肌肉, 调节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 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发挥正常水平;二是调整呼吸法。主要是通过呼吸的调整, 来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感。临赛前, 原地站立, 深吸一口气, 然后缓慢呼出, 随后自然呼吸, 使呼吸均匀而有节奏, 致使紧张的情绪逐渐转移到呼吸方面, 从而有利于情绪的稳定, 使运动员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三是心理诱导调节法。赛前把注意力转移到与比赛无关的刺激物上。如读书、看报和听音乐。用音乐调节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是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这些转移训练达到消除运动员身心疲劳, 缓解运动员紧张的心情, 保持其获得优秀运动成绩的自信心。这种训练方法要根据运动员的情况而定, 有时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让运动员有预感时进行, 有时要在运动员毫无思想准备之时进行, 具体采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 控制认知因素是关键因素
认知因素主要是指在头脑中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回忆、联想及想象等。要防止认知因素对情绪的干扰, 必须首先克服各种负性思维和消极想法,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和自我安慰。
(四) 教练员在赛前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担任着多重社会角色, 教练员要与运动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切实调动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期达到预期的比赛效果。由于参赛运动员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实施心理训练过程中, 教练员要运用心理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时应针对差异区别对待。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运动员参加每一次比赛, 一般心里都有所变化, 只是表现形式和程度有所差异。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 过多的批评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因此, 以正面的诱导和鼓励为主他们才容易接受。
2. 运动员赛前心理受性别, 训练年限, 运动成绩, 竞赛对手, 比赛规模的影响。一般情况是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成绩优比劣、训练年限长比短、竞赛对手强比弱、比赛规模小比大, 运动员所受影响轻。
(二) 建议
1. 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有助于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发展, 使运动员稳定可靠的参加比赛, 他是提高运动成绩所必须的一个方面。
2. 要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心理过程积极性化, 除了在赛前采用种种方法调整外, 还要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困难因素, 从严从难要求, 以从根本上发展和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作风。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才能正常发挥水平, 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摘要: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 心理训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如何培养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以及在比赛中做到正确的调控, 已被列为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 在比赛双方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水平实力相当的情况下, 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心理过程积极性化, 除了在赛前采用种种方法调整外, 还要在日常训练中有意识地安排困难因素, 从严从难要求, 以从根本上发展和培养运动员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优良的体育作风。
关键词:短跑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控
参考文献
[1]郑伟.现代运动训练与竞技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2004-08
[2]容仕霖.运动训练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3
[3]陈伟伟.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及调控方法[J].肇庆学院学报, 2006 (5)
[4]山灵团.论运动员赛前的心理准备[J].洛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5)
[5]简荣章.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J].体育科学, 198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