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焦虑研究

2024-10-18

运动焦虑研究(精选10篇)

运动焦虑研究 篇1

一、前言

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还要付出很多的心理能量。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际大赛中运动员之间在运动能力、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因此,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问题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经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焦虑情绪是运动员面临比赛情境时最常见的心理因素。本文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梳理,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运动焦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竞技运动。

二、赛前焦虑产生的原因、影晌以及特点

引起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外界客观条件而引起的赛前焦虑,包括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舆论的恐惧;教练员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运动员的赛前焦虑。

另一方面是因运动员自己本身而引起的运动焦虑,如果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过度高强度的训练;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想法也是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原因。

三、运动焦虑的特点

运动员产生的焦虑因其年龄、性别、运动年限、运动经验、运动水平、运动项目和运动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存在着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在我国,女性运动员普标高于男性,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运动员训练的年限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训练年限越长,竞赛焦虑越低,它呈负线性差异关系。

不同阶段的比赛,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也不一样,它随着比赛的临近而呈上升趋势。

运动员自身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和成绩,在相同情况下,运动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毕运动水平低的运动员更能有效的处理自身的任务,更能有效的压制自身的竞赛焦虑出现的时机。

与无经验的运动员相比,有经验的运动员能把自己的焦虑状态控制在运动的最佳点,但是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运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会逐渐提升,焦虑水平会自然下降。

四、运动焦虑的调控与对策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最佳心理导师,教练员应该能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整,从而减轻或者消除运动员的不良的赛前焦虑。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有意识的向运动员灌输几种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付焦虑的措施和手段非常多,主要是放松,即解除身体紧张。

1)加强运动员认知训练,通过运动员的认知训练,使运动员有正确的比赛心理,是克服赛前焦虑的有效方法。运动员通过对以往比赛的回想,体验成功喜悦和回味比赛心理的自信,可以鼓舞运动员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克服赛前的焦虑和紧张,从而使自己从容镇定,优雅的完成比赛。也可以通过谈话等方式,使运动员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充满信心和全力以赴的去比赛,也要有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去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心理定向,对周伟的环境刺激能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从中可以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感。

2)通过自己的思想、语言暗示而对自己心理施加影响就是自我暗示法,它对解除赛前紧张状态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形成条件反射。实践证明,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显而易见,心理因素已经成为运动员影响成绩的内在因素。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运动成绩和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的因素,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呼吸调整法就是通过呼吸的调整,来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恐惧感。运动员当情绪紧张激动时会出现呼吸短促,心率过快的状况,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的方法,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呼吸与有力的呼气的方法,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呼吸调节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4)在训练时采取合适的适宜的训练方法,如技术动作的心理演练,自我肯定形象,集体嬉戏鼓励法,变害怕为兴奋等都可以减轻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运动员在完成训练任务或比赛前所产生的运动焦虑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运动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体育比赛的胜负不是单纯的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关键在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已经成为运动员必要因素。现在比赛胜负的关键已经取决于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运动员心理素质好,比赛的胜利机率就大。现在心理因素已成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经常会出现紧张与松驰,失衡与平衡的心理变化。但是通过系统的心理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保持平衡与稳定。从而控制或解脱过高的焦虑。实现比赛心理状态有效调控,建立技战术和身心为一体的科学训练体系和赛前准备,形成最佳的身体和心理机制。

2、建议

教练要善于了解和把握运动员产生运动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特点。在想把焦虑状态控制到最终适宜状态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焦虑状态的变量因素,但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才是关键所在。教练员应该更多的为运动员创造比赛的机会,这样可以积累运动员比赛的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同时,教练员也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运动员的赛前状况,根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消除运动员的不良赛前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昝校.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曾宪志.消除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

[4]王德平,赵连甲,李老民.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钟娟.运动员赛前焦虑及调控方法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

[6]佟丽君.运动员的赛前焦虑与对策[J].冰雪运动,1997

运动员赛前焦虑症的成因及其调控 篇2

一、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指人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在实践中,我们已经认识到紧张是造成焦虑的因素之一。当一名运动员多次获得比赛的冠军,但是因在一次重大的比赛时某个动作出乎意料地失败了,严重地影响了他的成绩,这次失败在他心理上形成了一个阴影,每当以后做这个动作时,他就会紧张不安,接二连三地出现失误,以致于提到这个动作时就会表现出高度焦虑的情绪。那么,紧张和焦虑是怎样引起的?应如何来加以克服呢?

二、运动员赛前焦虑的成因

1.与运动员的性格特点有关。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人的气质有四种。第一种多血质:活泼开朗。第二种胆汁质:脾气暴躁,感情用事。第三种粘液质,做事冷淡,缺乏创新精神。第四种抑郁质,优柔寡断行动缓慢。一般情况第一种第二种类型的运动员在比赛时成绩会超常发挥。而第三种第四种类型的运动员在比赛时有可能会发挥失常。作为教练员在平时训练要清楚不同类型个体的个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发挥他们的长处。

2.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验有关。有些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形成了心理阴影。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了“赛前焦虑”。尤其小学生由于比赛经验少,准备活动做不开,特别是一些技术性项目,如跳远,运动员在赛前会出现焦虑担心自己会出现踏板不准的情况。或者想取得好成绩而心情紧张。越紧张就会技术动作变形如助跑时眼睛盯着踏板,害怕犯规,最后拉大步或捣小步,助跑时受环境影响,注意力不够集中,那么最终比赛时就会出现大失水准的情形。实际上还是和比赛经验有关。

3.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有关。有的运动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了比赛前的焦虑,反倒制约了自己能力的发挥。例如,在2009年亚洲男子篮球比赛中,由于中国队的小伙子在主场的压力非常大,最后发挥不佳,大比分落后于伊朗队,获得亚军。从赛后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篮球小伙子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下太想拿冠军,期望值很高,最终导致事与愿違。抑制了正常水平的发挥。

4.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在平时训练时,有的教练员只注重技术的训练,不注重心理训练;在平时,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比赛时,场外观众的起哄、比赛场上的气氛、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规模的大小等都会加深赛前运动员心理因素朝不良的方向发展。除了上述几种原因之外,还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如比赛对手的强弱、教练员的表情等因素,也是值得注意。

三、克服赛前焦虑的方法

1.深呼吸调节法。利用呼吸调节,这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当情绪紧张激动时,呼吸短促,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练习,则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吸气与有力的呼气练习,能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奏效,是因为情绪状态与呼吸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2.多参与各种比赛,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俗话说一次比赛就是一次经验。多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回味当时自信、愉快的体验,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

3.设置正确的目标。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确定合适的期望值,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例如,运动员有实力冲击金牌的,教练员提出的目标是进入前三名就算完成任务。当然能得到金牌是最好了。

4.简单的身体技术练习及评论。在比赛前可以独做一项简单的技术练习,让教练、队友对此作出评价。如果同一个与你存在同样问题的队友一起做此练习,还能加强你们之间的集体精神,因为身体运动常常可减轻甚至消除紧张及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浅谈运动焦虑的研究进展 篇3

1.1、焦虑

焦虑, 指的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 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形成一种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在生理当中会伴随着唤醒水平的增高, 从它的内容结构上看, 焦虑状态可以分为: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根据具体的稳定性程度可以把焦虑划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中状态焦虑是一种在表征程度上有变化以及随时间而被动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反应, 可见焦虑其实是具有消极性特点的。例如紧张、忧虑神经质, 伴随植物性系统的亢进功能, 在一般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时间段比较短。而特质焦虑是指在焦虑倾向中的某些个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它的特点是由紧张和担忧所造成的一些可以表现出某种意识的主观感觉, 属于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 它有着强度不同和在时间中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特性。

1.2、运动焦虑

运动焦虑是学生在训练比赛中, 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同时有学术文献对“运动焦虑”的解释是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训练或者体育比赛中, 个体会因自身水平有限而产生消极或者焦躁不安及恐惧等情绪, 我们把这种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这类情绪称之为运动焦虑。

运动焦虑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反应形式, 其中包括情感自主的形式、躯体-行为的形式和认知的形式。因此, 对于同一个体而言, 其运动焦虑反应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而且可可能支配某种形式却不能支配另一种形式。

2、运动焦虑的水平分析

2.1、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

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 换句话说, 就是对于成功后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必须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期望、对伤病的恐惧以及社会反映的恐惧, 社会反映中包括着父母、同伴、观众、领导、新闻媒介等的反应。

影响运动焦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从这些因素与运动参与者的关系上, 我们建议将运动焦虑源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内在因素, 就是来自于个体内部并能对其运动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个性特征, 自信心等。外在因素, 指的是来自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却能对其运动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场地器材、天气情况等。

韩政 (2014年) 在《运动焦虑心理训练概述》中提出:对运动比赛影响最大的心理现象是焦虑, 运动焦虑心理主要表现有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个性和其他因素。而体质因素、运动员个性和前期准备不足是运动员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2.2、运动焦虑的调节

随着比赛过程的跌宕起伏, 运动员会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他们会因为自己发挥失常、比赛顺利、比分领先、取的好成绩而兴奋、高兴, 甚至于自我陶醉;也会因暂时的实力、落后而感到不满、沮丧、急躁。这些情绪反应, 有的有利于学生的成绩发挥, 有的不利于学生发挥正常状态, 这就需要加以调节。

运动焦虑的调节就是用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运动者的运动水平。赵蒙 (2008年) 在《运动焦虑的产生的原因与如何调节》一文中概括出调节运动焦虑的主要方法有:参加竞赛法、放松训练法、沉思法、表象训练法、呼吸调节法、紧张情绪转移训练法、念动训练法等方法。

左海燕 (2010年) 在《运动焦虑的心理分析与调节》中提到运动焦虑的调节方法有:认知训练、放松训练、表象训练、呼吸调节、念动训练、表象重现、自我宣泄等方法, 同时还有注意调节法、暗示调节法、音乐调节法、表情调节法等。但是在运用各种调节方法的同时, 必须结合到每一位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训练水平、气质类型、年龄特征以及动机性质等条件, 因人而异来选择符合运动员特点的调节方法, 如此反复, 就会起到临场调节运动焦虑的良好效果。

贺化峰 (2011年) 在《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写到, 面对教学对象采用认知训练、表象训练、放松训练和暗示调节等心理训练方法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复杂教材内容的教学, 以此来有效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状态焦虑。

2.3、运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焦虑与运动成绩是联系密切的, 当运动焦虑处于适宜水平时, 运动技能的发挥最有效, 相反焦虑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技术水平的下降。不同程度的运动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因此, 运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众多的关于焦虑与比赛成绩关系的理论假设, 其中突变模型和多维焦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 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人差异对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重要影响;强度方向观点则强调个人对焦虑解释的重要性以及焦虑对于运动成绩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假说表示了伴随动机而产生的兴奋水平高低与运动成绩和竞技力发挥的关系。

贺化峰 (2011年) 在《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提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最为容易产生程度较高的状态焦虑的学生就是平时在基本技能、体能表现较差的那一部分。在不同项目之间会因为危险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抗强度的不同, 导致学生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焦虑的水平;反过来就能说明, 焦虑水平的高低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与其技能复杂水平有关。

3、运动焦虑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昝校 (2004年) 在《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一文中阐明了运动焦虑研究的发展趋势分别为认知范式与运动焦虑、运动控制与焦虑反应、应激与运动焦虑、运动焦虑研究的方法学。

在运动焦虑的研究中, 体育活动的目标任务是一种稳定的外部因素, 有效地区分与目标任务有关的认知和与目标任务无关的认知对于分析个体的焦虑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要有效得降低焦虑水平, 该如何来控制运动强度才能做到?如果运动强度的控制能够使焦虑水平降低, 那么这种强度降低是暂时反应还是持续反应?这类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关于运动焦虑的研究不仅仅要在方法学中进行有质有效的探索, 还要加以创新, 争取制定出一些较为完善的焦虑状态的测试测量工具;重视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应该高度关注研究的过程;另外, 在借助某种量表分析的同时, 有效地利用生理生化诸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是对运动焦虑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同时, 对于运动焦虑这一问题, 在国外已有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不仅仅是研究质量很高, 同时也创新行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这都值得国内大批学者学习和借鉴。

4、结论

综上得出, 运动焦虑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热门课题。在竞技体育和体育考试以及体育教学中, 都是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学从业者和体育考生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 运动水平的发挥、运动成绩的高低都与之密切相关。

在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都是趋向于去发现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和提出的调节方法, 这说明, 在国内对于此课题的研究, 以往的大多是围绕运动焦虑本身而开展, 这样的研究角度比较小, 现正处于瓶颈阶段, 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快速发展的体育运动事业的需求。因此, 从中总结出规律, 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运动焦虑测试测量工具, 探索出运动焦虑的发展方向, 把对运动焦虑的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领域, 是每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焦虑是心理学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 运动焦虑逐渐成为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运动焦虑”为主题检索出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分析2004-2015年的文章, 有100多篇, 在国内, 关于运动焦虑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多的, 不过从研究内容中来看, 研究方向的维度还是不够广泛, 层次比较单一, 这成为了多年以来都没有得以突破的难题。

关键词:焦虑,运动焦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汪国庆.乒乓球运动员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及调节[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06.

[3]贺化峰, 王淑丽.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 2011, 10.

[4]曲现飞, 王勇, 鲁松涛.体育加试考生运动焦虑的分析及对策[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10.

运动焦虑研究 篇4

【关键词】太极拳;中年妇女;焦虑;生活质量

Effect of Tai-Ji Exercise on 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Middle-Aged Women

LI Xiao-y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Henan 454000)

【Abstract】The research take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aiji exercise on anxiety and life quality of middle-aged wome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self-assessment of anxiety b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arently points to positive side and that the life quality of the group improves obviously in terms of physiological health, mentality, and personal belief, etc., though the aspects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ppear no obvious improvement.

【Keywords】Taiji Quan, middle-aged women, anxiety, life quality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科学文明的进步,压力与现代生活的复杂亦日益增加。这是一个多变的、竞争的、重现实和知识爆炸的时代,生活的压力与日俱增,也使得人们因压力的增加导焦虑症状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女性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的社会心理尤为突出。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所进行的跨国基层医疗心理卫生状况的调查显示:女性忧郁症盛行率为男性的 1?郾89倍,合并其它精神疾患的共病问题,亦较男性普遍。若将焦虑等非精神病性的精神疾患一起纳入,统筹称为常见精神疾患(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其社区盛行率之高,将是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太极拳作为一项国内较为普及的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其在改善中年女性焦虑水平和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方面效果如何?进行太极拳运动的科学研究,以获得这方面的研究数据与成果,探讨其对中年女性焦虑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将有助于中年妇女减低压力、消除紧张、安定心灵与平衡情绪,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焦作市李万社区未从事任何运动训练,身心健康正常的40名中年妇女为受试对象。2.2 研究设计

研究采取实验法,为期共12周,每周2至4次,每次60分钟太极拳运动,以不运动为对照。指导员由研究者及另一位高校太极拳教师担任。实验前,每位受试者均填写《受试者实验同意书》以及《健康状况调查表》,若发现受试者患有肩部、腰部、下背脊柱受伤疼痛、后腿肌肉拉伤等骨骼肌肉疾患,或不适合接受此项实验之原因,则予去除不参与本实验。

实验前后请各组受试者于安静状态下,接受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与生活质量量表(简明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BREF)的测量。为了解检测指标前后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子共变量分析。

2.3 运动内容

研究采用“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动作训练。太极拳讲求身体与心灵的平衡与健康,并且透过动作、呼吸来锻炼身心,开发自我潜能,十分受现代人的欢迎。

2.4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华裔教授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1971)。量表由20道题组成,4级评分。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两个月,再测信度SAS为0.70,效度SAS为0.60。

生活质量量表,以《简明版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问卷》(WHOQOLBREF)为测量工具,评估的四个因素为生理健康、心理、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共有26 个题目,再加上“面子”及“饮食”两个本土层面的题目。WHOQOL-BREF 问卷整体的内部一致性为α=0.91,各范畴之内在一致性分别为生理范畴α=0.76,心理范畴为α=0.70,社会关系范畴α=0.72,环境范畴α=0.77。再测信度中有22 题是超过0.60(0.41~0.79),各范畴之再测信度r=0.75 以上。内容效度,采用皮尔森相关法,各题目与所属范畴间之相关r介于0.53和0.78 之间(p<.01);各范畴间之相关r介于0.51和0.63 之间(p<.01)。可知以上问卷与量表均具有很好的信度、效度。

2.5 数据分析与处理

问卷数据利用SPSS13.0 中文版系统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如下:

(1)以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 )建立受试样本之各项基本数据。

(2)输入所有研究对象之问卷实验前数据,以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检定分析比较其均质性。

(3)为分析焦虑及生活质量检测指标各组前、后

测间的差异,以控制前测作为共变量,采用单因子共变量分析。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两组均质性

实验前两组的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数据,以及各指标具有良好均质性情况,取两组前测以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并无显著差异(见表1)。

3.2 不运动组各指标实验前后的差异比较

不运动组自评焦虑量表及生活质量问卷等指标实验前后的变化,取该组在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以相依样本t检验分析其间差异,发现皆未达显著水平 (p>.05)(见表2)。说明不运动组的各指标实验期间并无明显的变化。

3.3 太极拳组各指标实验前后的差异比较

太极拳组各指标实验前后的变化,取该组在前测与后测的结果,以相依样本t检验分析其间差异,自评焦虑量表指数实验后较实验前为降低,达显著水平 (p<.05);生活质量问卷除社会关系以及外在环境等指数未达显著水平 (p>.05)外,生理健康、心理与个人信念、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综合自我评估等指数,实验后皆较实验前为提高,达显著水平 (p<.05)(见表3)。说明太极拳组的自评焦虑量表指数实验期间明显降低;生活质量问卷除社会关系以及外在环境等并无明显的变化外,生理健康、心理与个人信念、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综合自我评估等指数,实验期间明显提高。

3.4 太极拳组与不运动组实验前后的焦虑差异比较

为了了解太极拳组与不运动组是否有组间差异,将焦虑的前测分数作为共变量分析,经由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后,Levene的变异数同构型检定并未显著,表示这两个样本的离散情形并无明显差别(见表4)。

由表5可知,共变量分析参与太极拳及不运动两个水平平均数各为29.05与32.80。此外,共变项效果有达到显著 F (1,39) = 29.13,p<.05。另外,组间效果亦达显著水平,F (1,39) = 11.38,p<.05,表示参与太极拳运动可以降低焦虑。

3.5 太极拳组与不运动组实验前后的生活质量差异比较

为了了解太极拳组与不运动组是否有组间差异,将生活质量的前测分数作为共变量分析,经由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后,Levene的变异数同构型检定并未显著,表示这两个样本的离散情形并无明显差别(见表6)。

由表7可知,共变项效果达到显著 F (1,39) = 23.28,p<.05。另外,组间效果亦达显著水平,F (1,39) = 5.63,p<.05,表示参与太极拳运动能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4 结论

4.1 为期12周的太极拳运动介入可以改善焦虑的状况,对个体心理有正面的影响。

4.2 规律参与太极拳运动锻炼可提高生活质量,对身体健康有较大帮助。太极拳组的生理健康、心理与个人信念、生活质量总分以及综合自我评估等指数,实验期间明显提高(p<.01)。太极拳对于生活质量在社会关系以及外在环境等层面及范畴上并无明显的影响。

运动焦虑研究 篇5

1 心态对于武术散打学生的重要性

决定学生成绩的因素很多, 心理素质是优秀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当下体育运动对心理素质的认识和理解都越来越深, 心理素质的好坏往往也决定着学生成绩的发挥, 在大型的比赛中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是比赛胜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由于心理因素产生的紧张和焦虑状态会使得学生发挥不稳定, 紧张和焦虑状体会使学生比赛中有巨大心理障碍, 可能会因此导致比赛失常, 甚至影响以后的训练和比赛。

在当下的运动散打比赛中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条件水平的差距越来越低, 从而使得运动竞技状态显得更加重要。心态的稳定程度的提高使学生心理素质的稳定和训练被教练员和学生更加重视。

2 学生紧张、焦虑状态表现特征

2.1 休息状态不好

比赛的备战状态是学生心理起伏较大的时期也是运动紧张、焦虑状况发生较多的时期。备战状态下的武术散打训练与休息的效果会十分明显地表现武术散打学生的心态和状态。

休息对于武术散打学生来说和训练一样重要, 休息状态不好是学生紧张、焦虑状况的表现。休息状态的差异表现在饮食和正常训练上会十分明显, 会使得正常的竞技技术难以发挥, 对比赛时的判断也难以准确, 这样会使学生比赛发挥失掉水准导致比赛落败。

2.2 赛前心率状况

武术散打学生心态的不稳定体现在测试中表现为心率的不稳定。在心里压力过大情况下, 比赛会对学生造成精神感官的巨大刺激, 会在身体状态下集中表现, 其中的显著表现之一为心率变化。心率变化是心态反应的体现, 说明了武术散打学生准备不足之处。

在正常的心理压力下学生的心率相比于正常人来说要稍微慢一点, 在比赛准备情况下会适当增加学生的压力来适应正常的比赛提高竞技状态和兴奋程度。但是由于学生心理素质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态变化导致紧张焦虑状态可能会使学生压力过大, 呼吸不稳定。这种情况体现在心率测试上表现为心率失常。

2.3 技术发挥失常

武术散打学生的竞技状态决定他们竞技技术发挥, 竞技技术关系到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技术判断准确度上。当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竞技技术难以得到展现, 则会导致比赛失败。

武术散打学生的竞技技术在紧张和焦虑状况下同样难以维持。可能在比赛时表现为对对手技术水平判断的失误, 对战术安排的错误等等。由此导致的技术发挥失常会导致学生在拥有相同竞技实力下难以取得比赛胜利。

3 影响学生情绪的因素

3 . 1 受基础教育程度

在不同的文化基础程度的学生自身条件下表现对压力的对待方式和适应能力也不同。高校武术散打学生中的受教育程度也有所不同, 因此学生的焦虑、紧张状态的发生原因也要区别分析。

不同文化基础教育程度的学生在压力情况下对自身和压力的认知能力有所不同, 相同压力状态下受基础教育程度高的学生更能够对自身认知度较高。在相同的压力状态下受基础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也能有充分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且由于对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度的差异受基础教育程度高的学生的自信心更加具备。所以受基础教育程度的不同高校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和心态克制能力有所不同。

3.2 训练环境

在不同环境中训练的高校学生对待压力的适应程度不同。由于平时的训练原因, 高校也可能在训练之外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在平时的训练里只注重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忽视心理适应能力提高可能在比赛时接受环境变化的能力不足。

在比赛时由于场地、观众、气氛的变化可能使得高校学生由于这些原因而感到精神疲惫。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引起的自我心理准备不充分会致使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紧张、焦虑状态可能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 外部环境变化除了包括人员, 地点之外还有比赛对手变化和己方队员和教练的状况的变化。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具备充足的环境适应能力, 也就是心态准备能力心理素质能力的提高。

3.3 比赛经验

比赛经验是一个学生参与比赛的经历的心得, 比赛经验充足的学生与比赛经验少的学生的心态调节能力不同。在压力情况下的心态表现是一个学生心理素质的体现, 也是一个学生比赛经验的体现。具有丰富比赛经验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往往更高, 经过数量较多的比赛的参与学生能够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高校武术散打学生的比赛经验带来的心理素质提高同样重要, 是衡量一个选手心理调节能力的标准之一。

3.4 个人性格因素

不同性格的人对待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 对待压力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比赛的表现和赛前压力的克服状态不同。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自我焦虑的认知、自我自信心的认识能力有所差别。高校学生同样会因性格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心态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4 学生情绪调节方法建议

4 . 1 平常的情绪培养

高校在平常的训练中注重到情绪训练和培养。平常训练中注重情绪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能够使学生在平常的训练和比赛前、比赛过程中有充分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情绪训练和培养对高校学生进行刺激性地训练从而对学生注意力进行训练。训练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能提高高校学生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 能够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及时调节, 集中注意力到比赛上来。这样避免了学生受无关因素影响, 能够集中情绪放在比赛和训练上。注意力的训练以情绪训练为手段, 能够使学生心无杂念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竞技实力, 稳定心态正确对待比赛。

4 . 2 合理的压力训练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压力训练时要注意训练的适度, 和不同刺激给予学生的训练情况。不充分的压力训练难以达到既定的训练效果, 过度的压力训练则会适得其反。不良刺激也难以起到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效果, 良性的合理的刺激能够营造出合理有效的训练环境达到充分的训练效果。

另外也要分清情绪训练和心态调节的角度和类型。情绪调节和心态训练要从学生的状况出发, 不同的主观情况不能以统一的方法一致对待。分清情绪调节的类型有助于惊醒情绪调节训练, 增强训练效果。

4.3 增强认知能力

高校学生参加训练和比赛是为了锻炼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学生有自身的追求和需要, 不同的学生的追求和需要也不同。不同学生也有自我不同的技术、身体条件和认知能力。高校学生中不同的认知能力对自身的素质条件、竞技技术、承受能力状况和自我需要的认识不同。增强高校学生的认知能力要从平常做起, 学生认知能力的训练包括认知基础知识和调节控制能力训练。这样能够增强学生自我认识力度,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认知能力的增强是学生认清自我需要的要求是增强高校学生克制能力的要求。

4 . 4 构建适合训练的环境

适当的环境是高校武术散打学生成长进步所必须的外部条件。构建相对适合训练的轻松、良好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及时调节在压力训练中的紧张状态, 同时在比赛竞技的准备情况下能够更好地调节自身状态进行及时地心理克制调节, 为紧张的比赛做出及时地状态应对。

高校的武术散打运动的环境构成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人需要, 应该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

对学生充分地关注, 以学生主体为核心构建温馨的训练环境还应该做到教育方式的改进。在教育方式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在训练之外的教学中要注重趣味性, 方便学员的情绪调节。同时课堂训练中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加入游戏环节能够在学员放松的同时加强学员的知识获取和体育认知能力。

5 结语

高校武术散打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运动员的训练环境分析, 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条件来综合分析。主观上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提高自我环境适应能力, 使在参加运动时能够克服心理压力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外部环境的构建是武术散打活动在高校开展的土壤, 轻松、温馨的良好环境方便武术和散打运动在高校广泛传播。紧张焦虑的状况发生需要内部和外部的结合调节, 才能更好地达到克服心态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夏.高校武术散打运动缓解紧张与控制焦虑的研究[J].科技视界, 2015 (27) :211, 243.

[2]马景卫.论散打运动员赛前情绪的调控[D].武汉体育学院, 2008.

[3]张尚松.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控制的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 2012.

运动焦虑研究 篇6

攀岩运动已经列入2018年印尼雅加达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着攀岩运动逐步向奥运大家庭迈进,对攀岩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2]。在传统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训练中,普遍认为心理训练对运动员成绩的提升有重要影响。随着攀岩运动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人们发现运动员的心理能力和成绩之间有明显的关联性。攀岩是攀登者通过自身努力对抗地心引力向上攀登的一项运动,因为攀岩运动是在高空进行,所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除了恐高之外,攀岩运动员在赛前由于紧张等情绪可能产生避免失败的成就动机趋向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导致焦虑的产生,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攀岩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正常的技战术水平。

2 研究对象

以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的78名高校运动员为被试;其中,男生51人、女生27人,年龄范围17-25岁。在数据分析中本研究着重分析取得比赛前八名名次的攀岩运动员,并将取得名次的运动员与未取得成绩的运动员进行综合分析。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知网中搜集了有关运动员赛前目标定向与比赛成绩之间关系方面的大量的文献资料。

3.2 问卷调查法

运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2》量表对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的78名高校运动员进行测量并将数据与比赛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回收率86%,其中有效问卷78份,有效率90%。《竞赛状态焦虑问卷-2》是Martens在斯皮尔伯格(状态焦虑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竞赛状态焦虑问卷),随着多维焦虑研究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martens与其他合作者编制成《竞赛状态焦虑问卷-2》(简称CSAI-2),该问卷27道题目共包含三个因子,分别为认知焦虑、躯体焦虑和状态自信心。评分方法:CSAI-2量表按3个分量表分别记分,分数全距为9~36分。分数越高,表明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越高[3]。

3.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获取的样本按成绩进行分组,对攀岩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状态与运动成绩之间的因素做相关分析,最终得出有效的结论。

4 结果与分析

4.1 攀岩运动员在目标定向中比赛成绩与焦虑水平的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spss19.0的筛选功能,将本次比赛所有组别获得冠军的运动员划分为冠军组,所有组别的第二名为亚军组,所有组别前八名划分为获得名次组,对未获得名次运动员则统一划分为未获得名次组,焦虑(表1)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攀岩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问卷的统计得出不同名次排名攀岩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的平均水平。

4.2 攀岩运动员赛前焦虑状态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

4.2.1 不同名次之间运动员赛前焦虑情况

通过spss19.0的均值比较中独立样本T检验,以取得不同名次的运动员为分组变量,以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为因变量,分别采取冠军组对比其他组别的T检验(表2),冠亚季军组对比其他组的T检验(表3),获得名次组对比未获得名次组的T检验(表4),经过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筛选,得出以下检验结果:在冠军组与其它组别的对比分析中,除状态自信心方面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外(Sig<0.01)其他均不具显著性差异;在冠亚季军组对比其他组的分析中,状态自信心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

(0.01<Sig=0.031<0.05);在有名次组对比无名次组的T检验中各指标均不具显著性差异。

4.2.2 不同名次排名攀岩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趋势分析

通过对不同成绩排名攀岩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做曲线预测回归分析,以名次排名为变量,以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为因变量,以线性、二次方、立方的方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回归预测图。从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与名次排名的线性图上可看出,运动员名次越靠后认知焦虑水平越高(图1);在躯体状态焦虑与名次排名的线性图上显示各名次运动员在躯体状态焦虑得分上趋于平均水平(图2);在状态自信心的趋势图上显示随着运动员获得名次越靠后,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呈下降趋势(图3)。

4.3 不同定向类型攀岩运动员焦虑状态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spss19.0的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以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任务定向,任务定向,个人定向,名次排名为变量,以pearson为相关系数进行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所得结果如下表(表5)。躯体状态焦虑与认知状态焦虑存在显著性相关且为正相关(Sig<0.01);状态自信心与认知状态焦虑存在显著性相关,为负相关(Sig=0.001<0.01);状态自信心与躯体状态焦虑存在显著性相关,且为负相关(0.01<Sig=0.026<0.05);任务定向与状态自信心存在显著性相关,且为正相关(Sig=0.001<0.01);运动成绩名次排名与状态自信心存在显著性关系,且为负相关(0.01<Sig=0.011<0.05);其他各项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在攀岩运动员赛前焦虑方面,通过冠军组与其它组别的对比分析显示,运动成绩越好,状态自信心越高;成绩越靠后,自信心水平越低,再次证明了自信心在取胜中的重要作用。

(2)攀岩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水平随着名次的靠后而升高,成绩越好的运动员认知焦虑水平越低,攀岩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与认知状态焦虑呈正相关,认知状态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相辅相成,成绩越好的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因为相对较低[4]。

(3)各组别运动成绩靠前的运动员自信心水平相对较高,自信心水平随着名次的靠后而降低,状态自信心与认知状态焦虑及躯体状态焦虑呈负相关,自信心的提升可以有效降低认知状态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认知状态焦虑与躯体状态焦虑水平的降低也能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5]。

5.2 建议

(1)在运动员选材和日常生活、训练当中,通过观察和测试全面了解攀岩运动员的焦虑类型、特点,对于焦虑超过正常标准的运动员要给予适当的心理调节训练,帮助运动员控制好焦虑状态。

(2)在日常生活、训练之余,要加强运动员的心理调节训练。教会运动员各种心理调节方法,以便使运动员在赛前感到过于焦虑时,可以找到正确的、相应有效的调节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充分发挥竞技水平。

(3)研究结果显示,状态自信心与任务定向、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运动成绩排名均存在显著关系。因此,自信心调节和降低焦虑水平是取胜的关键,在进行心理训练时要注重提升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以使攀岩运动员在遇到难度系数较高的攀岩线路或者竞争激烈的比赛时可以有更好地表现。

摘要:运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2》量表对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攀岩锦标赛的78名高校运动员进行测量,并将数据与比赛成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自信心在比赛中是取胜的重要心理因素;(2)状态自信心与运动成绩呈正相关:(3)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呈负相关,躯体状态焦虑与认知状态焦虑呈正相关;(4)状态自信心与认知状态焦虑及躯体状态焦虑负相关。针对结果提出建议:了解运动员的运动认知特质焦虑特点,对高焦虑的运动员进行相关心理训练,以预防和缓解赛前的高焦虑。采用相应有效的调节方法降低焦虑水平,运用认知调节等方式提升运动员的任务定向水平,降低运动员的自我定向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攀岩运动员,焦虑,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薛松.对天津高校高水平排球队运动员赛前焦虑情绪的研究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高校教师硕士论文,2006,10.

[2]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攀冰部官方微博.[EB/OL].http//www.weibo.com/u/3275926987.

[3]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

[4]张赫男.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气质类型、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07.

运动焦虑研究 篇7

四年一届的全运会武术比赛, 是对优秀武术运动员的一次全方面的检阅, 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比赛刚刚落幕, 面对国内最顶级的赛事, 所有参赛的运动员都将拿出比平时多百倍的精力, 其压力可想而知。当今竞技武术, 难度动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成绩, 但是有些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却往往不能发挥出较好的水平, 甚至出现较大失误。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 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 尤其是太极运动员, 场上时间相对较长, 难度数量较多, 分散较广, 难度动作需要单腿支撑落地, 稳定性相对来说较高, 太极拳的风格、动作、难度与南拳和长拳也不相同, 在演练过程的3—4分钟内, 既要做到动作的轻柔舒缓也要做到气沉丹田, 同时又要保证难度动作的爆发性与稳定性。因此, 太极拳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如果运动员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很难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

焦虑是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 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朱智贤, 1989) 。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会导致运动员的力量、协调性等失去控制, 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技术水平, 但适宜的焦虑水平能促进运动员的技能发挥, 提高其竞赛自信心。探讨全运会武术套路太极拳运动员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以及多维竞赛状态焦虑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对竞技太极拳的科学化训练, 提高太极拳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中国常模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 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太极拳运动员进行赛后即刻回忆的多维竞赛焦虑的测试。旨在探讨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多维竞赛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决赛的24名太极拳运动员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状况。包括男、女运动员各12名 (见表1) 。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期刊网查阅有关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文献资料, 了解国内外对运动竞赛焦虑的研究现状。

2.2.2 问卷调查法

(1) 问卷设计

采用中国常模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

(2) 评价标准

本研究采用美国运动心理学家Martens (1990) 编制, 并由祝蓓里教授修订 (1994) 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 (简称为CSAI-2问卷) 为测试工具。该问卷共27道题目, 分别从“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这三个维度考察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对于每个问题的回答共有四种选择:“一点也不”、“有点儿”、“适中”、“非常强烈”。根据问题是正向还是负向, 分别得4、3、2、1或1、2、3、4分, 然后将每个维度的得分单独相加得出原始分, 并根据相应的中国常模换算成标准分, 三个维度的不同得分反映了运动竞赛状态焦虑的多维结构。在该量表中国常模的修订过程中, 已经对其信度与效度作了检验, 在此不再赘述。

(3) 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测试是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武术套路决赛的24名太极拳运动员发放问卷。

发放时间:在运动员赛后30min内, 让运动员以回忆临上场时的焦虑情况来填写问卷, 共发放问卷24份。回收24份, 回收率为100%。

2.2.3 数理统计法

本文主要采用Spss17.0版本和Excel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男、女运动员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由表2、图1可见, 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均低于女运动员, 而男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要高于女运动员, 女运动员的三项指标的标准差均大于男运动员。

从整体上看, 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要高, 状态自信心更低, 另外在标准差的浮动区间更大, 更不稳定。这种现象可能与男、女不同的心理特点有关, 女性在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引起情绪波动, 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因此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要高于男运动员。所以教练员应充分了解男、女运动员的性格特点, 区别对待, 有利于在赛前做出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控。

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能够对运动员起到认知方面的影响, 通过文化学习, 运动员能够更加正确地面对比赛的得失, 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 有利于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技术水平。因此教练员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知识教育, 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并正视比赛结果。

3.1.2 不同文化程度男、女运动员多维状态焦虑对比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下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 (p=0.06<0.05) 和状态自信心 (p=0.011<0.05) 均在统计学意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且由原数据可知, 硕士文化程度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低于本科文化程度运动员, 而状态自信心则高于本科文化程度运动员。而不同文化程度下女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原因可能是因为此次测试对象人数较少, 并且女运动员较男运动员在年龄上相差不大, 故在文化程度上存在的差异性较小。

3.1.3 男、女运动员多维状态焦虑CSAI-2得分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相关系数r)

由表3、4可知, 男、女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与比赛成绩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 比赛成绩会随着认知焦虑的升高而下降。要完成一套高质量的太极拳套路, 达到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完全投入到套路中, 每个动作与音乐的结合, 每个意识与节奏的呼应, 包括将每个难度动作毫无缝隙的融入到整个套路中, 都需要运动员的各个运动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准确性。尤其在难度动作占据得分主导位置之后, 运动员要展现太极拳的基本动作、高难度的腾空转体加单腿支撑以及对套路节奏加之个人情感的处理等等, 都必须要凭借视觉、动觉、时间知觉以及本体感觉来完成。在全运会比赛中, 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会比往常的比赛更高, 这对运动员正常的心理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 在比赛前往往会表现为焦虑不安, 担心失败并伴有失眠多思, 在比赛中注意力无法集中在比赛上, 感到紧张、头蒙并出现断片现象。这使神经系统、运动中枢对肌肉的支配受到破坏和影响, 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 使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 动力定型被破坏, 不利于运动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通过对运动员的访问和自身的体验, 发现多数运动员在比赛发挥失败时的心理过程都表现为无法专心于正在进行的比赛, 想得过多, 压力过大。所以在比赛中排除一切干扰, 注意力高度集中, 对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因此, 降低赛前的认知焦虑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

男、女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与比赛成绩的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当运动员的躯体状态焦虑过高或过低时, 运动员的成绩都会有所下降。运动员的躯体焦虑过低时成绩会下降是因为运动员的植物中枢和运动中枢的共济协调性降低。运动员的躯体焦虑过高时成绩下降是因为身体处于一种过度兴奋和抑制的状态从而导致头脑发热、呼吸不畅。当运动员的躯体状态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时运动成绩较好, 这是因为适当的焦虑可以使机体更好的适应即将来临的比赛。在比赛前运动员会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或自身的原因产生呼吸加快、骨骼肌张力增高、心率加快、身体出微汗等反应, 这些反应只要在一个合理的数值内都属于正常反应。因此, 运动员在比赛前保持适宜的躯体焦虑是有益无害的, 同时这也是运动员发挥水平的一个先决条件。

男、女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与比赛成绩的关系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比赛成绩和状态自信心是成正比的。在比赛中, 运动员的自信心水平影响着动作技术水平的正常发挥和优秀成绩的获得。当状态自信心高时比赛成绩也会提高, 反之则会下降, 这是因为积极地情绪定向可以使运动员获得较好的竞赛心理状态, 因此在比赛中不管面对的对手有多强大运动员都要建立必胜的信心和强大的信念。同时还可以发现, 成功的活动可以提高一个人对今后成功的重复获得。因此, 建立自信心必须和运动员的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练习, 不断地给自己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 运动员应该把每次的训练当成比赛, 把自己的比赛情绪尽快带入到训练当中, 培养应对比赛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的应变能力。因为只有通过平时逼真的训练才可以更好地激发运动员的潜力, 才可以使运动员在每次的训练中不断强化自己, 减少失误, 最终在运动赛场上使自己的运动技能水平得以正常发挥。对运动员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技术动作和实力, 因为实力是自信的基础, 没有运动实力的自信是盲目自信。

综上诉述可以得出表3、4的统计结果与马腾斯等人的赛前焦虑与成绩之间的关系的假设是一致的: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是认知焦虑。

3.1.4 男、女运动员不同名次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男、女运动员不同名次之间认知状态焦虑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值分别为0.033和0.046均小于0.05。男运动员不同名次之间状态自信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01<0.05。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名次之间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是影响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 其中认知状态焦虑更多于状态自信心。武术套路比赛的评分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比赛成绩是由裁判根据运动员临场技术水平的发挥来评定的, 另外, 包括比赛的某些外部环境是赛前难以估计的, 如出现裁判评分不公、气候突然变化、场地未能很好适应和观众起哄的刺激等, 对运动员临赛时的认知状态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全运会武术比赛中, 规定了太极拳与太极剑的总分为最后的全能成绩, 加之太极拳指定难度较为分散, 又多为单腿支撑, 在比赛中占的比重较高, 场上时间相对较长, 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对运动员的自信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运动员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存在性别差异, 女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均高于男运动员, 但无显著性差异;在状态自信心上, 男、女运动员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男运动员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受文化程度影响, 主要区别在认知状态焦虑及状态自信心, 硕士文化程度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低于本科文化程度运动员, 而状态自信心则高于本科文化程度运动员;而女运动员的差异则不是很明显。

(3)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认知状焦虑成反比, 比赛成绩随着认知状态焦虑的升高而下降。

(4) 运动员技能发挥的最佳时机是当自身的躯体状态焦虑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时。

(5)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状态自信心成正比, 比赛成绩随着状态自信心的提高而提高, 降低而降低。

(6) 武术套路对运动员的感知、思维、记忆等心理过程的要求很高, 具有较显著的认知特征, 因此其运动成绩主要受认知状态焦虑影响。

4.2 建议

(1) 教练员要充分了解男、女运动员的不同生理、心理特征, 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赛前调控。同时, 也要尊重运动员自己的调节方式, 让每个运动员有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方式为比赛做心理准备。

(2) 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自身修养, 树立正确的比赛动机, 让运动员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运动员对自己在比赛时、比赛前、后出现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 可以积极独立的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运动焦虑研究 篇8

我国是世界上青少年独生子女人数相对较多的国家,而这些青少年正是后备运动员的主体,运动员的良好心理素质是获胜的必要条件,如何培养后备运动员良好的赛前心理已成为培养后备人才所迫切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多维状态焦虑与赛前的运动行为关系,本文采用中国常模的多维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对辽宁省健美操后备运动员进行赛前即刻回忆的多维竞赛焦虑的测试,旨在分析健美操后备运动员这一独特群体赛前的焦虑现象,为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提高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参加辽宁省健美操比赛的后备运动员共130人。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马斯滕的竞赛焦虑问卷(CSAI—2)共27题,分别测量运动员竞赛焦虑的三个方面:认识水平、身体状态和自信程度。在运动员赛后20min内,让运动员以回忆临场时的焦虑情况来写问卷。共发放13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2份,有效回收率为93.8%。采用利克特态度量表法,以五级评分法进行评价,问卷发放之前采用专家效度评价法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对调查结果运用再测法进行了信度检验。

2.2.2 咨询法、访谈法

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和心理专家进行了咨询和访谈,了解了运动员以往和现在竞赛焦虑及其他方面的认识。

2.2.3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独生子女教育等国内外公开的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对运动竞赛焦虑的研究现状。

2.2.4 数理统计分析

用SPSS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马斯滕的竞赛焦虑问卷(CSAI—2)的分析。

通过分别测量健美操后备运动员竞赛焦虑状态的三个方面,要求被试者在“一点没有、有点、适中、非常强烈4项中对某一问题作出选择。

3.1.1 对男、女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P<0.05

从表1男、女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看出: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低于女运动员,而状态自信心却高于后备女运动员,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青少年处在小学初中阶段生长发育期时,女生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比男生成熟,考虑问题也会比男生更全面,从整体上看,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要高,而在状态自信心上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要低。马腾斯等人研究发现,这种现象可能与男、女不同的心理特点有关,女性的细腻、敏感和脆弱较男性的豁达、坚强更容易引起情绪波动,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因此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要高于男运动员。

3.1.2 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和非体校青少年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对比分析

*P<0.05

从表2可以看出,正在接受体校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和非体校青少年运动员,其认知状态焦虑存在差异,且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 业余体校训练的男、女运动员均低于体育试点中学接受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在辽宁省后备健美操运动员锦标赛中, 非体校学生从小接受系统的文化理论学习,这对运动员认知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通过文化学习,运动员会更加正确对待比赛的得失,从而保持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有利于在赛中发挥技术水平。

3.1.3 城乡青少年运动员状态焦虑对比分析

*P<0.05

从表3可以看出,城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低于非城市运动员。而城市青少年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要高于非城市青少年运动员,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农村人口多,后备人才资源多于城市,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于城市,农村青少年参加劳作较多,体力、耐力基础优于城市学生,而且农村孩子改变命运和成才欲望比城市孩子强烈,刻苦练习的积极性也比城市孩子高。

3.1.4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运动员状态焦虑对比分析

*P<0.05

从表4可以看出,状态自信心方面,独生子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青少年独生子女化现象,不是一个历史时段的暂短过程,它具有历史的长期性。所以要促进健美操事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独生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和掌握独生子女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特点规律,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改善和优化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成为健美操后备运动员。

4 讨论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是复合性情绪,其核心成分是恐惧。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认为焦虑可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就是特定情景性反应,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研究认为,状态自信心的高低与运动员紧张程度有密切的关系,相对而言,高水平的运动员、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运动比赛或教学训练中,自信心水平相对较高。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于青少年儿童这些理论方法是否能够充分说明青少年儿童特质焦虑的问题呢?在对辽宁省健美操后备运动员调查研究中,通过与教练、运动员的交谈,还有现场的观察发现,大多数运动员的焦虑存在差异,有些运动员焦虑主要是因为公开场合的恐惧或者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所以我们从运动焦虑的三方面与运动行为的联系出发,做出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如下:

4.1 多维焦虑理论关于焦虑与运动行为的研究

由于焦虑是一个多维结构,因此在相关焦虑与行为绩效水平作了定性分析,在该理论有标准化的测量工具竞赛状态焦虑问卷(CSAI-2)为依托下,通过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运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从整体上对其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认知焦虑、躯体焦虑和状态自信心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变化模式,使得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影响比躯体焦虑更为经常,也更为严重。焦虑在不同的比赛、年龄、性别、场地以及裁判和观众的影响下,反映都是不同的。例如在健美操单人、双人和三人比赛中,单人组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三人组。专业队伍技术较高的队伍和非专业队伍也有明显差距。

4.1.1 躯体焦虑与运动行为的研究

躯体焦虑主要影响的是竞赛者最初的操作表现,这时竞赛者仍然感到紧张,但躯体焦虑对操作成绩的影响不大,不过躯体焦虑在比赛中出现的频率大大超过认知焦虑;相反,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影响更大,因为在竞赛过程中,竞赛者对成功的期待可能会随时改变。许多领域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期待对操作成绩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在青少年中,年龄越小,对这种成功的期待越不明显。

4.1.2 运动认知焦虑与运动行为的研究

从认知焦虑与运动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认知焦虑对运动行为有很重大影响。但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这种认知焦虑的反映,而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解释对绩效却产生了很大影响。调查发现:当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状态良好或最佳、外在环境良性影响时,其焦虑水平较低。另外,Jones 研究显示,对过去绩效的评估,对赛前准备的知觉和目标的设定能很好地预测认知焦虑。在青少年运动员中,这种特征表现在大多数青少年运动员欠缺对这种过去绩效的评估,尤其在独生子女中占的比例更大。

4.1.3 状态自信心对运动行为影响的研究

由于状态自信心是竞赛焦虑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目前有关自信心与行为绩效的研究也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调查发现,体校青少年运动员与非体校青少年运动员自信心水平有着显著差异,这表明高水平运动员的自信水平更高。还有研究显示,自信比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解释了更多的绩效差异。这表明:高度的自信对防止认知焦虑起到重要作用。

5 结论

1.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存在性别差异,女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均高于男运动员,而在状态自信心上,女运动员却低于男运动员。

2.业余体校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和非业余体校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其认知状态焦虑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业余体校训练的男、女运动员均低于体育试点中学接受训练的少年儿童运动员。

3.城市青少年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低于非城市运动员,而城市青少年运动员的状态自信心要高于乡村青少年运动员,并呈现显著性差异。

4.独生子女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略低于非独生子女运动员,而在状态自信心方面,独生子女却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5.躯体焦虑主要影响的是竞赛者最初的操作表现,而个体对情景的认知解释对绩效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不过高度的自信,又对防止认知焦虑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系教材.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3]马剑侠.运动员赛前心理焦虑与调控[J].许昌师专学报,2002,(3).

[4]Spielberger,C D.Anxiety:Current in trend theory and research[M].newyork:Academic,1972.

[5]张春兴,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庄广秋.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与对策[J].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4).

[7]祝蓓里.运用CSAI—2问卷对上海市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和状态自信心的研究[J].体育研究,1997,(2).

[8]李慧.健美操运动员表现力心理因素的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6,(3).

[9]宋红莲.健美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调节.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

外语焦虑研究述评 篇9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国内近15年外语焦虑研究的现状。经过23种国内主要外语期刊近15年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国内外语焦虑研究共涉及六大类。15年来,国内对外语焦虑越来越重视,外语焦虑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研究方法,视角,对象,方面还有不足。因此,国内外语焦虑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外语焦虑;国内;综述;统计分析

一、引言

“焦虑”源于心理学,20世纪40年代才提出来,而外语焦虑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外语焦虑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霍维茨。他定义外语焦虑为: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Horwitz,1991)并制订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自此之后,作为二语学习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外语焦虑越来越受到学者重视。

国外对外语焦虑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研究方法成熟多样,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国内对外语焦虑的研究上世纪90年代才起步,加上研究方法的欠缺,总体上落后于国外。虽然国内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对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越来越重视。但在线文献搜索发现外语焦虑综述类的文献并不多,对国内外语焦虑发展的关注寥寥无几。因此基于国内近15年来23种外语类期刊关于外语焦虑的文献统计,本文意在对近15年来国内学者对外语焦虑的研究进行总结评述,从中总结国内的已有成果,发现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是数据的搜集。通过最近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CSSCI),笔者选取了23种外语类主要期刊作为文献来源,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外语学刊》《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外国语文》等。

其次,笔者选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作为搜索工具。依次使用高级检索功能对23种限定的期刊进行检索。最后,得到59篇符合选取条件的文献。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国内外语焦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图1反映了国内外语焦虑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横轴的1-15表示2001-1015年,纵轴的数字表示文献的篇数。从2001到2015年,国内对外语焦虑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2003年,这一阶段为缓慢发展阶段,每年平均发文量为1.3篇。第二阶段为2004-2009年,这一阶段为持续发展阶段,每年平均发文4篇。第三阶段为2010-2015年,这一阶段为迅速发展阶段,平均发文量為7篇,尤其2013年达到了顶点,多达9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外语焦虑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学者越来越重视外语焦虑。

(二)研究成果分析

通过59篇搜集的文献,国内对外语焦虑的研究可以分为6类:1.外语焦虑与其他学习因素的关系研究;2.成因研究;3.干预研究;4.综述类研究;5.量表的研制与发展;6.理论创新。

1.相互关系的研究

从选定的59篇文献中,共有35篇文献是关于外语焦虑与其他学习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可见,这一类话题受到大多数学者关注。11篇文献证明了外语焦虑与语言学习效果和成绩呈负相关(王银泉,2001;陈秀玲,2004;张伟坚,2004;陈靓,2006;刘梅华,2011;刘珍,2012;王西娅,2012;袁平华,2012;海春花,2014;宋铁花,2014;汪洁,2014;韦晓保,2014)。

2.成因研究

关于英语学习焦虑的成因,张义军(2004)认为缺乏积极的自我概念,外语知识能力,性格以及教师的环境是导致外语焦虑的主要原因。韩程峰(2009)提到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调适学生的外语焦虑情绪。韦建华(2014)经过对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提出担心掉队,怕课堂交流,怕丢面子以及负面的学习态度是造成英语学习焦虑的主要原因。陈艳君(2010)发现听力活动中的紧张感、听力技巧的缺乏、背景知识的生疏、英语整体水平的限制及听力材料的难度导致的压力是造成学习者产生听力焦虑的五个主要成因。施瑜(2014)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四级复合式听写状态下的听力焦虑进行了调查,发现由学生的听力焦虑由听力过程畏惧,听力结果担忧,缺乏听力自信和缺乏听力技能引起。杨丽红(2005)通过研究英语课堂焦虑对学生口语水平的影响,发现性格焦虑和状态焦虑可以通过教师注重课堂提问方式和纠错方式,开展小组活动来克服。张俊英(2006)提出自信心,学习动机以及努力程度是影响英语口语互动焦虑的重要原因。 邱明明(2007)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阅读焦虑主要由于过分注重阅读效果, 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够自信等三方面引起。郭燕和秦晓晴(2010)对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 外语写作焦虑由课堂教学焦虑、构思焦虑、回避行为及自信忧虑四个因素构成。

3.干预研究

国内目前共有五篇文献与外语学习焦虑干预相关。经过一学期的课堂实验,吴玉红和顾卫星(2011)证实合作学习能缓解外语学习焦虑。张素敏(2013)对网络多媒体教学中不同教学中心模式下的外语学习焦虑进行研究,发现兼顾“学生”和“教师”的“双中心”教学模式最有利于降低学习者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感。孟春国和陈莉萍(2014)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一名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心理进行干预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诊断、认识提高、行为矫正和认知重建 3个阶段能缓解学生考试焦虑。汪洁和王蓓蕾(2014)基于需求分析确立目标和原则的课程设计,在演讲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协作学习”和“多元化形成性评估”等方式真实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课堂外语焦虑。

4.综述类研究

在搜寻的文献中仅有2篇文献属于外语学习焦虑的综述研究。施瑜和徐锦芬(2013)经过回顾国内外外语焦虑研究四十年的状况,发现外语焦虑研究主要涉及焦虑本质、量表研制、焦虑对成绩的影响以及焦虑的相关因素等四方面;四十年来的焦虑研究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环境和研究主题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骆涵(2013)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国内外的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归类为量表研制,理论本质,相互影响以及成因研究。

5.量表的创新与研制

外语学习焦虑的相关量表在国外已较成熟,国内对外语焦虑的研究基本借鉴国外既成的量表。因此,国内学者对外语学习焦虑量表的研制很少。张宪、赵观音(2011)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两种方法,对外语听力焦虑量表(FLLAS)进行了构造分析和效度检验,得出的3因子模型高效且稳定。董燕萍、陈焕鹏(2013)借鉴国外外语学习相关焦虑量表,从口译的3个维度开发了针对中国口译学员的口译焦虑量表。

6.理论创新

康志锋(2012)提出了多模态口译焦虑的不同级度,对口译焦虑的三种级度及其对口译的作用进行了实验性研究。他的研究打破了以往焦虑外语学习理论中的整体论,提出级度论的思想,形成了焦虑研究理论的发展观。

四、结语

本研究经过23种国内主要外语期刊近15年统计分析,笔者发现:15年来国内对外语焦虑越来越重视,外语焦虑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虽然国内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方面还有不足。具体表现在:在研究对象上,大多数研究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今后应出现更多针对不同外语学习水平学习者的外语焦虑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定量研究,有些学者还采用了记学习日记,访问,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但目前在主观思维方法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如发散性思维方法。在不同分类中,各大类的研究分布不均,具体体现为:相互关系研究、成因研究。干预研究较多,但综述类研究、量表研究以及理论创新较少。因此,在今后的外语学习焦虑研究中,学者应该再加深综述,量表和理论的研究。

综上回顾,国内外语焦虑的研究虽然发展迅速,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參考文献】

[1]Horwitz, E.K. and Young, D.J.(Eds.).(1978).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M].Prentice-Hall, Inc.

[2]Horwitz, E.K. Horwitz, M. B.and Cope, J.(1986).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3]Luo Han,(2013).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Past and Futur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4]Wu Guanyu, Zhao Wei,(2006). Options in Coping with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J]. CELEA Journal

[5]Yuan Hang,(2006)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xiety: Students Pre-orted Source and Solutions [J]. CELEA Journal

[6]成艳萍,何奇光,韩晓立. 英语课堂焦虑对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

[7]陈秀玲. 英语听力理解与造虑状态的相关研究众对教学的启示[J]. 外语电化教学,2004(04).

[8]陈艳君,刘德军. 英语听力焦虑成因探讨及应对策略实证研究[J]. 外国语文,2010(01).

[9]董燕萍,陈焕鹏,余志斌. 口译焦虑量表的研制[J]. 外语界,2013(06).

[10]郭燕,秦晓晴. 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测试报告及其对写作教学的启示[J]. 外语界,2010(02).

[11]郭燕. 大学英语“写长法”对写作焦虑和写作能力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J]. 外语界,2011(02).

[12]海春花. 影响 EFL 大学生课堂互动的因素:学习者情感之实证研究[J]. 外语教学,2014(03).

[13]李传益. 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口语焦虑实证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2015(01).

[14]李航. 大学生英语写作焦虑和写作成绩的准因果关系: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J]. 外语界, 2015(03).

[15]刘梅华. 论低自信和课堂表现焦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交叉滞后研究[J]. 外语教学,2011(09).

[16]孟春国, 陈莉萍. 大学生外语焦虑干预个案研究[J]. 外语界, 2014(04).

[17]施渝,徐锦芬. 国内外外语焦虑研究四十年——基于 29 种SSCI 期刊与 12 种 CSSCI 期刊40 年( 1972 - 2011) 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01).

[18]石运章,刘振前. 外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及性别的关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

[19]宋铁花. 澳大利亚二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实证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3).

[20]隋晓冰.网络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者的焦虑问题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2012(01).

运动焦虑研究 篇10

关键词:大运会,运动员,竞赛焦虑

运动焦虑是体育运动中所特有的焦虑, 它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 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情境产生的担忧倾向。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是高校体育比赛的核心力量, 关于技战术训练等方面的研究较多, 而关于心理方面的研究却很少, 为了全面备战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 研究参加此次大学生运动会的运动员竞赛焦虑状况将有利于其赛前心理调整, 为取得优异比赛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第十四届浙江省大运会不同项目运动员的竞赛焦虑。

(二)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了有关运动焦虑的文献, 阅读并进行了归纳整理。

2. 问卷调查法。

本文采用周成林等人编写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量表以及谭先明先生编写的运动员COPE量表来进行问卷调查。向参加第十四届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的篮球、健美操、田径、排球、网球、武术等项目的所有运动员发放调查问卷, 共计75人。通过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可知, 调查表的重测信度为r=0.88, P<0.01和r=0.94, P<0.01。内容效度:由于此问卷是由我国知名专家进行编写, 所以本文认为其效度很高, 具有实施的可行性。此次共发放问卷75份, 回收67份, 回收率为89.3%, 有效问卷62份, 有效率为92.5%。

3.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运用方差分析、交叉表法、求均值法等对问卷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运动员赛前竞赛焦虑的分析

1. 不同性别对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影响。

有关不同性别运动员竞赛焦虑的比较研究, 文献报道的结果殊异, 目前似乎没有定论, 前苏联的哈勒林博士认为:“女运动员特质焦虑要低于男运动员”。虽然参加本届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的女运动员的竞赛焦虑平均值高于男运动, 但是本文通过T检验可知P=0.130>0.05, 也就是说男女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2. 同专项对运动员竞赛焦虑的影响。

每个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 运动员在进行练习时, 运动项目会对运动员产生较大影响, 但是, 本文通过方差检验得出P=0.485>0.05, 差异不显著, 也就是说对于参加本次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的温州大学选手在不同项目上运动竞赛的焦虑程度是一样的, 原因可能是距离比赛时间还有一年的时间, 有的项目将近一年半, 大家还缺乏时间紧迫感。

(二) 面对焦虑运动员的反应

1. 运动员面对焦虑经常采取的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可知, 运动员在面对焦虑的时候, 经常会向老师、同学或者是家人来寻求帮助, 以减缓自己的焦虑程度。其次, 运动员还会通过主动应付、情绪宣泄、抑制干扰活动等方式来减缓焦虑, 而对于逃避、求助宗教、克制性应对、忍受等应对方式很少采用, 说明运动员在面对焦虑的时候, 比较理性的看待问题, 对于问题的解决有自己的想法, 对于使用一些极端的方法来缓解焦虑的同学则很少。

2. 对“使自己不去想那些事, 而是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态度。

通过使用SPSS17.0里面的交叉表分析可知, 对于焦虑程度比较高的运动员会选择投入到学习中去, 而对于焦虑程度比较低或处于中等程度的运动员则很少选择投入到学习中去, 原因可能是焦虑程度比较高的同学学习上比较刻苦、认真, 在平日的锻炼上也比较勤奋, 由于对比赛的结果比较看重, 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有所收获, 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因此, 为了缓解这种压力, 他们往往会选择更加刻苦地学习, 以获取心灵上的归属感。

三、调节和控制运动员赛前运动焦虑的措施

(一) 正确评估比赛实力, 确定适合的比赛期望值

在比赛前, 多和兄弟院校进行热身赛, 并从中分析对手的优缺点, 制定合理的战术, 同时要对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评价, 量力而行, 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减少比赛心理负担, 从而预防运动员赛前焦虑心理的产生。

(二) 采用科学化的手段进行焦虑心理调控

教练员在平日的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运动员如何调控心理焦虑的研究, 认为设置一些场景, 能提高运动员对焦虑的认知水平, 进而降低赛前焦虑心理。并且运动员平时训练中要多采用模拟训练法、呼吸念动法和表象技能训练法调控焦虑水平。加强对运动员的模拟训练, 让其体会到比赛现场的气氛, 以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 降低学生的赛前焦虑水平。

(三) 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

上一篇:双极化MIMO下一篇:海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