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焦虑

2024-05-31

体育运动焦虑(精选12篇)

体育运动焦虑 篇1

摘要:在运动心理学中, 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是体育科研的热点。本文主要对焦虑的概念、类型以及与体育运动的关系进行研究, 拟找出焦虑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 为运动员选材、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焦虑,测量,比赛

一、焦虑的概念1.1概念

焦虑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 也是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 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1.2焦虑的类型

焦虑有不同的种类, 其中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 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这两种分类系统在体育运动中具有特殊意义。

Sigm und Freud在《危险信号理论》一文中对焦虑问题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为焦虑研究的重要发展之一就是将焦虑区分为短暂的情绪状态, 即状态焦虑和稳定的人格特质 (即特质焦虑)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 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特质焦虑则是一种人格特质, 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也就是说, 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焦虑反应方式和焦虑反应程度来对待事物的倾向, 从而显示出多种情境中焦虑反应的一致性。

1.3焦虑的测量

随着人们对焦虑的认识不断加深, 测量方法也在相应地发生着变化。Spielberger曾在特质说和状态说的基础上发展了《特质—状态焦虑量表》。运动员的焦虑问题早期研究阶段, M arters在当时有关焦虑问题的理论框架基础上, 制定了测量特质焦虑的《运动竞赛焦虑量表》 (SCA T) 。后来, 为了发展焦虑的多维度理论, M arters等人在SCA T基础上又制定了《竞赛状态焦虑问卷》 (SCA T-2) 。我国的祝蓓里在1994年将SCA T-2进行了翻译和修订以在中国使用。尽管焦虑的多维度理论及其测量工具得到广泛认可, 但张力为认为, 社会评价压力是集体主义文化环境下考察焦虑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国文化和体育文化的双重特征, 他提出, 可由自信、躯体焦虑、个体失败焦虑和社会期待焦虑5个因素组成赛前情绪模型, 他还根据此模型发展了《赛前情绪量表—T》。

二、焦虑与体育运动

2.1焦虑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关于焦虑与比赛成绩的关系, 首先提出倒U假设。倒U假设是一个关于唤醒和成绩关系的早期模型, 该模型认为, 唤醒程度和成绩之间关系呈倒U形, 即成绩随着唤醒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唤醒程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 成绩就开始下降。倒-U模型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的支持。在倒U假设的基础上, 马滕斯于1982年提出多维焦虑理论。该理论认为, 焦虑在特性上是多维的。由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构成。认知焦虑是焦虑的心理成分, 而躯体焦虑是焦虑的生理成分。结合运动实践马特斯又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自信心三个方面。多维焦虑理论对焦虑与运动行为关系进行了如下假设:在认知状态焦虑和运动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负线性关系;在躯体焦虑和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型关系;在状态自信心与运动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种正线性关系。

随着研究的进展, Fazay和H ardy将突变模型引入运动心理学.根据该模型, 认知焦虑是一个偏向因子 (bias fac—tor) , 对成绩的动态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认知焦虑较低时, 唤醒的改变对成绩的影响较小, 比赛成绩与唤醒的关系似一条柔和的倒U形曲线;当认知焦虑较高时, 比赛成绩与唤醒的关系变得复杂了, 唤醒对比赛成绩的正或反的影响取决于唤醒水平的大小.当唤醒水平太高时, 比赛成绩会急剧下降, 即呈现突然性的跳跃或突变.突变模型指出, 调节运动员情绪状态时, 必须控制好认知焦虑, 因为在认知焦虑较高时, 对过度生理唤醒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

2.2焦虑与感知比赛重要性的关系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是即将到来的比赛压力所唤起的一种运动员的身心反应, 常伴随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因而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当运动员感知到比赛结果对自己很重要, 而比赛结果又不确定, 这样运动员就会在赛前感受到比赛的压力, 运动员知觉到比赛对自己越重要, 所受到的压力也就越大。在比赛压力之下, 赛前焦虑产生就不可避免。

三、结论

综上所述, 自我妨碍、焦虑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现象, 对自我妨碍和焦虑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自我妨碍对成绩会产生影响, 对比赛成绩也会产生影响;感知比赛重要性又会影响个体是否采取自我妨碍的行为。焦虑作为个体不能克服障碍或达不到目标时体验到的一种紧张、担忧、恐惧的情绪状态, 通过消耗运动员体能、干扰运动员的思维能力对比赛成绩产生影响。自我妨碍对焦虑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而较高的感知比赛重要性会让运动员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的情绪。可以看出, 自我妨碍、焦虑、比赛成绩、感知比赛重要性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朱智贤, 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马启伟, 张力为, 体育运动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邓成涛, 比赛成绩与运动焦虑的关系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5, 2 (1) :43-44

体育运动焦虑 篇2

中考,说到底就是一场考试。考试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再平常不过的一种学习方法了。其实,考试只不过是在一种特定的场合里去完成一次作业,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至于中考的气氛,当然是严肃的,不同于平常的,我们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做作业”的方式而已,说它特殊,就是全县的同学分成若干个点,大家坐在一起,在指定的老师监督之下,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去完成作业。为什么要这么特殊?这是为了体现一种公平而已。说穿了,中考是是十分平常的,有什么好紧张的呢?只要我们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中考,那么你就会怀着一颗平常的心态去步入考场,去参加考试,并获得理想的成绩。

2、克服焦虑情绪

体育运动焦虑 篇3

摘 要 面对文化高考和体育高考的双重压力,不少体育专业考生考前出现心理焦虑。测试前的考生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考生的测试成绩,而考生考前的焦虑问题是影响考生的临场技术水平发挥的重要因素[1]。本文对体育高考生考前易发心理焦虑问题进行研究,帮助考生进行考前心理调节,提出积极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考生自信心,这对体育高考考生、对每个家长、对老师都是普遍关注和需要解决的实际性问题。

关键词 体育高考生 考前心理焦虑 对策

目前,高考的竞争激烈而紧张,考上自己想去的大学,是众多高考考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对报考普通高等体育院校的考生除参加文化各科考试外,还要进行体育专业考试,由于每年体育专业考试在前,体育专业考试成绩对能否录取理想中的大学有直接关系。

一、考生考前出现的心理焦虑及表现

(一)社会期待的焦虑

大多数父母都存在着一种补偿心理,小时候自己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没有得到的东西或者是自己的挫败,都不希望在子女身上重蹈覆辙,都希望通过孩子的好成绩来实现自己未曾完成的理想,孩子考好了,也就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家长往往会对考生期望价值过高,无形中会对考生产生压力和焦虑;担心考试没有考好后会辜负家长、教练和亲戚朋友的期待,希望取得好的成绩给他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自然会对考生的心理产生压力。

(二)考生自身的焦虑

体育高考生中有体育好的、也有体育一般的、有文化好点的、也有文化差的。体育好的,文化也好的,自然都好;体育好、文化差的考生,在体育专业考试中信心自然很足,希望体育考试早日结束且高分过关,但此时也会提前想到文化考试的弱势不足,自信与不足两种心理状态并存,考前狂躁而又失望的情绪使自己对文化高考提前产生焦虑,自然会对体育考试产生影响;体育一般、文化好的考生担心在体育专业考试过不了,对体育考试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但是改报文化类其它专业,自己更是升学无望,恐慌的焦虑心理一旦产生对体育考试就容易产生失误;体育和文化都一般的考生更是悲观和抑郁,担心体育考生和文化高考都通过不了,这类人容易产生意志消沉并表現出悲观、沮丧的情绪,他们一心想到自己的弱势不足,找不到自己的优势闪光点,把自己压制在意志消沉、抑郁挫折的低落情绪状态中。

(三)其他因素的焦虑

体育高考是一项对技能和体能要求都比较高的重要考试科目,追求完美主义的考生会把自己的目标设定的较高,当自己设定的目标与自身能力不匹配时,考生容易产生焦虑;体育高考生在考试前容易出现过度紧张和过度焦虑的心理,具体表现为没有办法像平常一样去支配自己的身体,容易出现头脑混乱、考前尿频、肢体发抖、举止失常等身体表现,进而影响体育考试的正常发挥。过度的紧张会干扰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2];体育高考考生对自己考上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感到迷茫,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的趋势下和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感到了恐惧和不安。

二、帮助考生消除考前心理焦虑的方法

(一)家长、教练和亲朋好友应多加支持

家长、教练和亲朋好友不要对考生寄予过高的期望,不要过高的要求考生,考生能够坚持下来2-3年的体育训练实属不易,碰见考生出现考前心理焦虑的症状要及时的与考生沟通、交流,安慰考生、鼓励考生、做考生坚强和可信任的后盾。

(二)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

首先,了解学生不良心态存在的背景,其次,对学生体育和文化的学习考评情况进行分析对比,以发挥优势特长为主,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告诉考生不管结果怎样,起码曾经的我们有过付出,一切尽力就好,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不管是体育高考还是文化高考都是给我们自己的一个交待,也是这几年我们付出所要收获的成果,放宽心好好考,只要相信自己,只要努力,我们就已经是成功的人,让考生轻松备考。

(三)考生应学会自我调节

考生的目标设置应该适合自己,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更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要学会放下思想包袱,轻松上阵,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大多数考生考前都会出现紧张情绪,应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缓解紧张的情绪,如,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稳定自己的心情,给自己加油、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看一些让自己心情愉悦的风景、高声呐喊、闭目养神、深呼吸等;对于过度紧张的考生,可以进行自我按摩的方式进行自我放松,缓解紧张、激动等不安的情绪,同时也可以消除疲劳和保持肌肉弹性;对待考生有忧虑的问题应及时发现和交流。

体育高考考生考前出现的心理焦虑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体育高考的考试成绩,不论是考生本身还是家长和教练,都需要根据考生出现的心理焦虑做出相应的努力去解决考生的焦虑。作为教练的我们应不断研究运动心理学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考生降低或减少考前心理焦虑,提高学生应付挑战和克服困难的社会适应能力,除此之外,学生本身也要了解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以应对考前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也应理解和支持考生,成为考生值得信任和坚强的后盾,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我相信我们的考生一定能克服考前心理焦虑,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8-49.

体育生赛前焦虑的调查分析 篇4

随着高校体育竞赛开展的日益频繁,水平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运动项目也越来越多,培养运动员克服运动焦虑的能力就成为高校教练员不可忽视的研究课题。该校自从升为本科院校后,不断地参加高校的各种竞赛活动,为提高我校运动技术水平,为科学的运动训练,该文对我校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探讨运动员的运动焦虑反应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以期为我校的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取临沂大学体育学院即将参加2013届体育系足球联赛的专业男运动员30名和即将参加2013年春季运动会的2010级、2011级体育专业男、女运动员30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0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该文根据研究需要,通过现刊、过刊以及电子阅览,查阅了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书籍以及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查阅论文20余篇,书籍5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与方法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该调查采用的测量工具是SCAT量表。取自于张力为主编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版64页。本量表共15个题,分数距为10~30分,低分表示低特质焦虑,高分表示高特质焦虑。本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5~0.97。

调查问卷按参赛的项目分别抽取60名,在赛前一周内发放,采用统一的指导语,无记名答卷,要求独立完成,即根据个人的想法,回答他们在比赛前的身体及心理感受情况,要求被试者不要在一个小问题(句子)上话太多时间待完成后即刻回收问卷。此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且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100%。

1.2.3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足球、田径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

为分析不同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竞赛前的运动焦虑程度,我们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见表1。

表1中的数据显示:田径专项的运动员与足球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田径专项的运动员比足球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高。

2.2田径男、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

分析不同性别运动员赛前的焦虑水平,笔者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运动员均存在运动焦虑,数据显示:田径项目女运动员的赛前焦虑水平要比男运动员高,即田径项目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

2.3运动员赛前认知焦虑与躯体焦虑类型分析

问卷调查从赛前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进行了处理分析所得结果见表3。

表3分量表的数据显示:运动员赛前无论认知还是躯体方面都存在焦虑,且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大学生运动员躯体焦虑高于认知焦虑。

3讨论

3.1足球、田径专项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知:赛前田径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要比足球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要高,众所周知足球是团体运动项目,作为其中的一员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更好的完成比赛,集体运动项目的比赛结果不会完全取决于个体。在此情形下足球运动员不会过度担心自己在比赛中的表现影响比赛的输赢,即不会产生过渡焦虑;而田径项目是个人竞技项目,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的发挥直接决定着比赛结果。如果运动员低估自己能力,信心不足或对对手的实力掌握不够,或过去的比赛中有过失败的经验,对比赛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临赛前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得不到好成绩,使运动员产生顾虑即产生赛前焦虑。运动员缺乏参赛经验,也会导致焦虑水平的增高。运动专项不同即田径是以体能起主导作用、足球是以技能和战术能力起主导作用的运动项目,致使他们的焦虑原因是不同的,他们的焦虑水平也不尽相同。

3.2田径男、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比较

表2结果表明:调查数据显示男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即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高于男运动员。可能是由于男、女运动员性别的差异,体能、性格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女运动员心细,胆小,她们害怕失败,担心受伤或者害怕家人或朋友的责难等而使焦虑水平提高。特别是当她们为自我担忧、自我估计过低,担心比赛结果时尤为紧张,从而唤醒水平过高而产生焦虑。经常表现出思维混乱,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错误动作频繁出现,致使焦虑水平上升。另外,女运动员特质焦虑要比男运动员多,也是产生焦虑的原因所在。

3.3运动员赛前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水平比较

表3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性别的运动员,临近比赛时运动员的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躯体焦虑水平高于认知焦虑水平。可能是由于比赛准备阶段,运动员对自己信心不足,唤醒水平过高;也许是因为长期成绩处于低谷;或是因为前次比赛失利;或是由于比赛的现场气氛高涨,使运动员心理的紧张程度上升,随着比赛的临近加剧了运动员的躯体焦虑的反应更为强烈。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肌肉僵硬,肢体活动不协调,运动的力量及准确度下降,错误动作反复出现,严重者会导致损伤。

躯体焦虑的产生对从事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的表现也不同,有经验的田径运动员赛前焦虑要比缺乏经验的运动员高,而足球是比赛经验不足的运动员赛前焦虑要比有经验的高。唤醒水平过高会导致足球运动员技能操作水平下降,但会使田径运动员发挥好成绩。

低水平的足球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要比高水平运动员高,低水平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更容易产生赛前躯体焦虑,例如:传球不到位、带球丢球等现象。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不同专项的大学生运动员赛前焦虑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女运动员与男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运动员比赛开始前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4.2建议

紧张焦虑不好焦虑怎么办 篇5

一说到心情不好,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倾诉,偶尔的心情不好可以这样,如果你长期处于一个心情低落的状态,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你每次都重复的负能量,这些都是会相互传染的。会影响到周边人的心情,所以,倾诉烦恼也要适可而止。

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让自己动起来

心情不好的时候,整个人都像散了架,一点都不想动,这时候,我们强制让自己动起来,认真的完成当天的工作,忙起来,整个人都不会再想烦心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动不起来,那就坐在那里发会儿呆

发呆是一种放松的状态,你可以静静的坐在那里,任大脑凭空想象,思绪乱飞,此时你不会去想烦恼的事情,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任思绪在脑海自由翱翔。

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

我们有时候的烦恼都是来自于自己,彼此之间互相攀比,带来的没有必要的烦恼,所以,良好的心态很重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被那些有的没的一点点小事情所困扰,知足常乐。

做家务,来一场大扫除

心情不好的时候,进行一场大扫除是很好的解决办法,可以不想其他事情,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两全其美。

听听轻音乐

听音乐也是放松的好途径,多听一些轻音乐这样可以平复自己的心情,让心情不再烦躁,随着音乐的缓慢,慢慢地静下来。听音乐可以缓解我们的压力,让人身心得到放松。

体育运动焦虑 篇6

关键词 赛前焦虑 运动员 生理指标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焦虑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原因是运动员的焦虑水平直接影响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成绩的取得,而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和教练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从而受到运动心理学家、教练员,尤其是运动员的广泛的高度重视。

二、回顾相关背景知识

(一)赛前焦虑的相关概念

赛前焦虑是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担忧。主要包括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变化三种成分,有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之分。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运动员的焦虑水平逐渐上升,例如从赛前一周起,到即将开始比赛时达到顶点。有研究表明,在运动员赛前焦虑中,躯体焦虑对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直接效应最突出。

(二)回顾相关研究

戴晶斌,戴蓓里曾在《多维竞赛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武术比赛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提到,在比赛中,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升高会对正常的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产生消极影响,使运动员认知混乱,神经系统和运动中枢对灵敏度以及肌肉的支配能力遭到破坏和影响,动作的协调性,平衡能力降低,动力定型被破坏;本体感受以及前庭感觉受到影响,使兴奋和抑制失去控制等等。

三、运动员赛前焦虑对其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

赛前焦虑对生理指标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指标: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指标,生化指标,以及电生理指标。这些指标與人类有机体的肌肉系统、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个系统发生联系。主要的指标有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生化指标和脑电图相关指标、肌肉电位、皮肤电阻等电生理指标。

(一)赛前焦虑产生的主要神经生理机制

构成焦虑的两个主要生理机制,即大脑机制和自主神经机制。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杏仁核团是参与焦虑最为重要的大脑结构。

大脑皮质是构成大脑外皮的神经组织中旋绕的块状物质。在大脑皮质处出现了较高级的智力机能,形成了焦虑的认知表征,并被解释为一种相关的情绪现象。人体情绪系统位于脑的内侧壁,新皮质通过扣带回和海马的连接而作用于下丘脑的乳头体,又经丘脑前部的核团再回到扣带回,形成一个环(Papez环)。除Papez环之外,还有海马经穹隆到乳头体和下丘脑的其他区,再从下丘脑投射到前额皮层、杏仁与下丘脑之间有相互联系的通路,也有间接通路到达前额皮层。而杏仁核团被认为是习得性情绪状态,特别是与焦虑相关的情绪状态的重要位置。

(二)运动员赛前焦虑对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指标的影响

运动员赛前焦虑引起呼吸与心血管系统变化的指标主要有呼吸频率、心率(脉搏)、血压、脉搏容积等。

呼吸频率的变化是运动员赛前焦虑引起变化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运动员的焦虑状态水平逐渐上升,并且在开始比赛时达到顶点。与之相同的是,在比赛开始前,运动员的呼吸频率逐渐提高,,并且在相同时间内,运动员的氧耗较安静状态下,氧耗增加。

心率(脉搏)变化是情绪调节研究中测量的另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当运动员的情绪受到刺激后,即产生赛前焦虑时,常会在行为上显示出更多的唤醒,并且出现心率增加。

(三)运动员赛前焦虑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赛前焦虑状态影响到运动员的生化指标主要有血乳酸、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统称)、5-羟色胺(5-HT)等等。

在张忠秋研究儿茶酚胺排出量与运动员心理发挥状况和状态焦虑的关系,结果显示运动比赛心理发挥状况以及由SCAI-2量表(美国心理学家马腾斯等在1990年编制的《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测得的状态焦虑两方面指标均与儿茶酚胺有密切关系。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状态长时间持续,会引起儿茶酚胺水平出现明显的紊乱,其中肾上腺素(EPH)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与焦虑的严重程度相关,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四、小结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的情绪体验会引起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指标,生化指标,以及电生理指标的变化,通常与机体的肌肉系统、植物性自主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三个系统发生联系,影响到的主要指标有脉搏、血压、呼吸频率、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生化指标和脑电图相关指标、肌肉电位、皮肤电阻等电生理等。运用生理指标评价赛前焦虑症状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同步性等优点。但是,由于运动员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心理现象和生理生化指标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并且目前应用于测量生理生化指标的现代心理学仪器不足,如ERP和磁共振等,尚不能完全精确的体现生理指标变化现象。这也许是以后运动心理研究的发展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王志雄.运动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2]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 邓树勋,陈佩杰,乔德才.运动生理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2.

[4] 邓树勋,王健,乔德才.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5] 姚家新等.运动心理学导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6] 马庆霞,郭德俊.情绪人脑机制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8-333.

[7] 黄兴兵,张晋碚,关念红.焦虑症和抑郁症血脂和儿茶酚胺水平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2):94-95.

运动员赛前焦虑及其对策研究 篇7

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要消耗巨大的能量,还要付出很多的心理能量。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深入和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际大赛中运动员之间在运动能力、技战术等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因此,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问题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经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焦虑情绪是运动员面临比赛情境时最常见的心理因素。本文对这一研究课题进行梳理,旨在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运动焦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竞技运动。

二、赛前焦虑产生的原因、影晌以及特点

引起赛前焦虑的原因有很多,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外界客观条件而引起的赛前焦虑,包括对失败的恐惧;对社会舆论的恐惧;教练员的影响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运动员的赛前焦虑。

另一方面是因运动员自己本身而引起的运动焦虑,如果运动员自身的心理素质;过度高强度的训练;不正确的训练方法和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想法也是影响运动员赛前焦虑的原因。

三、运动焦虑的特点

运动员产生的焦虑因其年龄、性别、运动年限、运动经验、运动水平、运动项目和运动情境的不同而不同。

运动员的赛前焦虑存在着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在我国,女性运动员普标高于男性,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运动员的竞赛焦虑水平。

运动员训练的年限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训练年限越长,竞赛焦虑越低,它呈负线性差异关系。

不同阶段的比赛,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也不一样,它随着比赛的临近而呈上升趋势。

运动员自身技能水平也影响着竞赛焦虑的水平和成绩,在相同情况下,运动技能水平高的运动员毕运动水平低的运动员更能有效的处理自身的任务,更能有效的压制自身的竞赛焦虑出现的时机。

与无经验的运动员相比,有经验的运动员能把自己的焦虑状态控制在运动的最佳点,但是随着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运动经验的不断积累,运动员的心理适应能力会逐渐提升,焦虑水平会自然下降。

四、运动焦虑的调控与对策

教练员是运动员的最佳心理导师,教练员应该能正确的观察和分析运动员比赛前的心理状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整,从而减轻或者消除运动员的不良的赛前焦虑。并且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有意识的向运动员灌输几种简单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付焦虑的措施和手段非常多,主要是放松,即解除身体紧张。

1)加强运动员认知训练,通过运动员的认知训练,使运动员有正确的比赛心理,是克服赛前焦虑的有效方法。运动员通过对以往比赛的回想,体验成功喜悦和回味比赛心理的自信,可以鼓舞运动员的自信心,这样就能克服赛前的焦虑和紧张,从而使自己从容镇定,优雅的完成比赛。也可以通过谈话等方式,使运动员得到身体和心理的放松,充满信心和全力以赴的去比赛,也要有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勇气去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心理定向,对周伟的环境刺激能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评价,进而从中可以有效的调控自己的情感。

2)通过自己的思想、语言暗示而对自己心理施加影响就是自我暗示法,它对解除赛前紧张状态有一定的作用,并能形成条件反射。实践证明,比赛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显而易见,心理因素已经成为运动员影响成绩的内在因素。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运动成绩和争取比赛胜利的关键。由此可见心理素质在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已经成为越来越重的因素,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呼吸调整法就是通过呼吸的调整,来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恐惧感。运动员当情绪紧张激动时会出现呼吸短促,心率过快的状况,这时可以采用缓慢的呼气和吸气的方法,可达到放松情绪的目的。当情绪低沉时,可以采用长呼吸与有力的呼气的方法,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呼吸调节是运动员临场处理情绪波动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即通过深呼吸可以使运动员的情绪波动稳定下来。

4)在训练时采取合适的适宜的训练方法,如技术动作的心理演练,自我肯定形象,集体嬉戏鼓励法,变害怕为兴奋等都可以减轻运动员的焦虑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运动员在完成训练任务或比赛前所产生的运动焦虑原因是多方面的。事实上,运动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实践证明:体育比赛的胜负不是单纯的取决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关键在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训练已经成为运动员必要因素。现在比赛胜负的关键已经取决于培养运动员心理素质,运动员心理素质好,比赛的胜利机率就大。现在心理因素已成为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越来越重要的环节,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运动员在比赛时经常会出现紧张与松驰,失衡与平衡的心理变化。但是通过系统的心理练习可以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保持平衡与稳定。从而控制或解脱过高的焦虑。实现比赛心理状态有效调控,建立技战术和身心为一体的科学训练体系和赛前准备,形成最佳的身体和心理机制。

2、建议

教练要善于了解和把握运动员产生运动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特点。在想把焦虑状态控制到最终适宜状态点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影响焦虑状态的变量因素,但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才是关键所在。教练员应该更多的为运动员创造比赛的机会,这样可以积累运动员比赛的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从而增强运动员的自信心。同时,教练员也应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正确的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运动员的赛前状况,根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消除运动员的不良赛前焦虑状态。

参考文献

[1]昝校.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黄霞.高校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及成因[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3]曾宪志.消除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的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8

[4]王德平,赵连甲,李老民.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竞赛焦虑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5]钟娟.运动员赛前焦虑及调控方法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

浅谈运动焦虑的研究进展 篇8

1.1、焦虑

焦虑, 指的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 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 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 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 形成一种紧张不安, 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在生理当中会伴随着唤醒水平的增高, 从它的内容结构上看, 焦虑状态可以分为: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根据具体的稳定性程度可以把焦虑划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中状态焦虑是一种在表征程度上有变化以及随时间而被动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反应, 可见焦虑其实是具有消极性特点的。例如紧张、忧虑神经质, 伴随植物性系统的亢进功能, 在一般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时间段比较短。而特质焦虑是指在焦虑倾向中的某些个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它的特点是由紧张和担忧所造成的一些可以表现出某种意识的主观感觉, 属于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 它有着强度不同和在时间中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特性。

1.2、运动焦虑

运动焦虑是学生在训练比赛中, 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同时有学术文献对“运动焦虑”的解释是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训练或者体育比赛中, 个体会因自身水平有限而产生消极或者焦躁不安及恐惧等情绪, 我们把这种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这类情绪称之为运动焦虑。

运动焦虑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反应形式, 其中包括情感自主的形式、躯体-行为的形式和认知的形式。因此, 对于同一个体而言, 其运动焦虑反应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而且可可能支配某种形式却不能支配另一种形式。

2、运动焦虑的水平分析

2.1、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

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 换句话说, 就是对于成功后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必须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期望、对伤病的恐惧以及社会反映的恐惧, 社会反映中包括着父母、同伴、观众、领导、新闻媒介等的反应。

影响运动焦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从这些因素与运动参与者的关系上, 我们建议将运动焦虑源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内在因素, 就是来自于个体内部并能对其运动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个性特征, 自信心等。外在因素, 指的是来自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却能对其运动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 例如场地器材、天气情况等。

韩政 (2014年) 在《运动焦虑心理训练概述》中提出:对运动比赛影响最大的心理现象是焦虑, 运动焦虑心理主要表现有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个性和其他因素。而体质因素、运动员个性和前期准备不足是运动员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2.2、运动焦虑的调节

随着比赛过程的跌宕起伏, 运动员会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他们会因为自己发挥失常、比赛顺利、比分领先、取的好成绩而兴奋、高兴, 甚至于自我陶醉;也会因暂时的实力、落后而感到不满、沮丧、急躁。这些情绪反应, 有的有利于学生的成绩发挥, 有的不利于学生发挥正常状态, 这就需要加以调节。

运动焦虑的调节就是用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运动者的运动水平。赵蒙 (2008年) 在《运动焦虑的产生的原因与如何调节》一文中概括出调节运动焦虑的主要方法有:参加竞赛法、放松训练法、沉思法、表象训练法、呼吸调节法、紧张情绪转移训练法、念动训练法等方法。

左海燕 (2010年) 在《运动焦虑的心理分析与调节》中提到运动焦虑的调节方法有:认知训练、放松训练、表象训练、呼吸调节、念动训练、表象重现、自我宣泄等方法, 同时还有注意调节法、暗示调节法、音乐调节法、表情调节法等。但是在运用各种调节方法的同时, 必须结合到每一位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训练水平、气质类型、年龄特征以及动机性质等条件, 因人而异来选择符合运动员特点的调节方法, 如此反复, 就会起到临场调节运动焦虑的良好效果。

贺化峰 (2011年) 在《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写到, 面对教学对象采用认知训练、表象训练、放松训练和暗示调节等心理训练方法的时候要有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复杂教材内容的教学, 以此来有效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状态焦虑。

2.3、运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焦虑与运动成绩是联系密切的, 当运动焦虑处于适宜水平时, 运动技能的发挥最有效, 相反焦虑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技术水平的下降。不同程度的运动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 因此, 运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众多的关于焦虑与比赛成绩关系的理论假设, 其中突变模型和多维焦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 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人差异对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重要影响;强度方向观点则强调个人对焦虑解释的重要性以及焦虑对于运动成绩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假说表示了伴随动机而产生的兴奋水平高低与运动成绩和竞技力发挥的关系。

贺化峰 (2011年) 在《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提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最为容易产生程度较高的状态焦虑的学生就是平时在基本技能、体能表现较差的那一部分。在不同项目之间会因为危险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抗强度的不同, 导致学生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焦虑的水平;反过来就能说明, 焦虑水平的高低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与其技能复杂水平有关。

3、运动焦虑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

昝校 (2004年) 在《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一文中阐明了运动焦虑研究的发展趋势分别为认知范式与运动焦虑、运动控制与焦虑反应、应激与运动焦虑、运动焦虑研究的方法学。

在运动焦虑的研究中, 体育活动的目标任务是一种稳定的外部因素, 有效地区分与目标任务有关的认知和与目标任务无关的认知对于分析个体的焦虑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要有效得降低焦虑水平, 该如何来控制运动强度才能做到?如果运动强度的控制能够使焦虑水平降低, 那么这种强度降低是暂时反应还是持续反应?这类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关于运动焦虑的研究不仅仅要在方法学中进行有质有效的探索, 还要加以创新, 争取制定出一些较为完善的焦虑状态的测试测量工具;重视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应该高度关注研究的过程;另外, 在借助某种量表分析的同时, 有效地利用生理生化诸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是对运动焦虑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同时, 对于运动焦虑这一问题, 在国外已有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不仅仅是研究质量很高, 同时也创新行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这都值得国内大批学者学习和借鉴。

4、结论

综上得出, 运动焦虑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热门课题。在竞技体育和体育考试以及体育教学中, 都是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学从业者和体育考生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 运动水平的发挥、运动成绩的高低都与之密切相关。

在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都是趋向于去发现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和提出的调节方法, 这说明, 在国内对于此课题的研究, 以往的大多是围绕运动焦虑本身而开展, 这样的研究角度比较小, 现正处于瓶颈阶段, 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快速发展的体育运动事业的需求。因此, 从中总结出规律, 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运动焦虑测试测量工具, 探索出运动焦虑的发展方向, 把对运动焦虑的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领域, 是每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焦虑是心理学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 运动焦虑逐渐成为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运动焦虑”为主题检索出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分析2004-2015年的文章, 有100多篇, 在国内, 关于运动焦虑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多的, 不过从研究内容中来看, 研究方向的维度还是不够广泛, 层次比较单一, 这成为了多年以来都没有得以突破的难题。

关键词:焦虑,运动焦虑,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汪国庆.乒乓球运动员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及调节[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11, 06.

[3]贺化峰, 王淑丽.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 2011, 10.

[4]曲现飞, 王勇, 鲁松涛.体育加试考生运动焦虑的分析及对策[J].体育世界 (学术版) , 2008, 10.

浅析跳远运动员比赛中心理焦虑 篇9

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实践表明,在对手实力接近的比赛中, 心理因素是主要的。

焦虑(Anxiety)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恐惧的情绪状态,它包括紧张、担心、不安、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将带来肌体的高度紧张,有时紧张发生在运动员犹豫不决、进退维谷的时候。焦虑使你退缩,但这种退缩又被你强烈的比赛欲望所阻止。这就意味着你用一种反应抑制了另一种反应,结果就好像同时踩了变速器和刹车闸一样的矛盾。

1 运动员焦虑的特点

1.1 运动员的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紧密相关

特质焦虑是指焦虑倾向中的一些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是人感知某些情况后的反应趋向之间的差别;状态焦虑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高度自主神经的活动,即特质高的运动员易在紧张的竞赛情境下显现出较高的状态焦虑,运动员面临的情境压力越高,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的相关就越高。

1.2 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状态焦虑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如有经验的体操运动员赛前焦虑要比缺乏经验的运动员高,而在篮球、摔跤、跳远等项目则是低水平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高于高水平运动员。

1.3 焦虑随着比赛时间的接近而逐渐上升

如从赛前一周起,到即将开始比赛时到达顶点,但有的运动员在进入比赛时焦虑才会下降,比赛后焦虑又有回升。每个人焦虑时间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本人当时的状态以及自己本人的控制。

1.4 赛后焦虑水平变化也起重要作用

大多数情况下,比赛失利导致焦虑水平上升,比赛获胜则使焦虑水平下降,但也有特殊情况,因为比赛的成功与否和运动员的目标有关,胜不一定意味着成功,负不一定意味着失败,这种情况下焦虑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对成功与失败意义的认知。苏联学者汉宁提出:“每个个体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区域,即最佳功能区,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即可获得最佳操作。”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都不利于运动员成绩的发挥,只有适宜的焦虑水平才能使运动员发挥正常的水平。

2 比赛中运动员焦虑的原因

2.1 焦虑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个性,尤其是气质,它决定着一个人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巴甫洛夫指出:“气质是每一个人的最一般的特征,是他的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在每一个人的一切活动上都打上一定的烙印。”气质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例如,在1986年世界击剑锦标赛上, 意大利队的一名运动员由于脾气暴躁而被取消比赛资格,就是气质原因所导致对比赛产生焦虑的结果。

2.2 焦虑与运动员过去的比赛经历有关

有些运动员在过去的比赛中有过紧张、焦虑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会产生恐惧感,形成了条件反射,比赛的时候就会心有余悸,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出现了“比赛焦虑”。例如,朱建华在1983年赫尔辛基世界田径锦标赛上,由于出现了一次意外事故引起混乱,他只得了第3名。在第23届奥运会上,情况又同1983年完全一样。

2.3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

竞赛规模和运动员面临的任务直接影响运动员的焦虑程度。竞赛规模大,运动员面临的任务重,出于社会和集体荣誉感,运动员比赛动机相应增强,但同时由于怕失败,承受的压力也相对加大,就更易引起情绪波动,其焦虑程度就越高,不易发挥水平;尤其是决定名次的关键性比赛,焦虑程度更高,往往难以有出色的发挥。有的运动员给自己定的目标很高,一定要夺取冠军,于是比赛时总担心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结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引发了比赛前的焦虑,反倒制约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2.4 焦虑还与平时训练、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关

在比赛中,技术失常的现象不只新手会出现,事实上一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说明有些运动员在关键时刻不能保持持续的适度兴奋和高度的抗干扰能力。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使外在条件因素尽可能复杂化,尽量接近比赛条件,通过参加比赛或模拟比赛训练来适应。在平时,运动员在训练时周围的观众很少,气氛也很单调,但在比赛时,比赛场上的气氛、激烈的程度、等都会使运动员心理产生波动。

3 跳远运动员竞赛中对焦虑情绪的调控

3.1 跳远比赛中运动员应合理的控制情绪并充满信心

首先是暗示调节法,它是用语言对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号进行。通过“我感觉双腿有力、老想跳”、“我会成功”等语言来鼓励自己树立自信。关键时候喊出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兴奋点;其次是利用现场环境和气氛。克服不利的环境因素,如在助跑时利用观众的掌声找准节奏、合理利用风速等;最后,是确立预期目标。第一轮结束后,在了解对手实力的基础上,正确评估自己。比如,第二跳是稳是冲,确定超过哪些对手。预期目标的设置要适度,这样会激励下一个目标的实现,反之则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情况。

3.2 跳远比赛中应集中注意力

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感知觉、记忆、思维活动都需要集中注意,也只有在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速度和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在试跳前助跑道上,先做几次深呼吸,然后做一个表象动作的练习,想象一下自己的整套动作。这样就会更快地进入比赛状态,紧张焦虑的情绪就会变成比赛的动力。

4 个人参加跳远比赛时的焦虑调控

4.1 加强个人单兵作战的能力

单兵作战心理焦虑调控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平时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的积累,就临场比赛而言,主要是运动员自我调控的能力。良好的自信心可抑制过高的焦虑,同时又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参与运动,而集中注意力则是运动员稳定的助跑与加速、助跑与起跳衔接的保证。所以,跳远运动员单兵作战心理焦虑的调控必须重视自信心与注意力集中的加强。此外,运动员还应加强积极的反馈能力,来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

4.2 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

回想过去失败的比赛,会使人心有余悸,从而产生焦虑的情绪,但回想过去成功的比赛,再现当时的情景,会使运动员从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变得自信、从容。所以运动员在比赛前多想过去那些令人自豪的、愉快的、取得冠军的比赛,就能克服赛前的紧张和焦虑。

4.3 运动员比赛中期望值不宜太高

运动员在比赛前要根据自己平时的成绩,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期望值太低,激发不起人的积极性,使人产生沮丧、懈怠的情绪,期望值过高,会加重人的心理负担,使人对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怀疑、忧虑,所以运动员应从实际出发,把自己有把握实现的目标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

5 结论

随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之间在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决定比赛的胜负,往往不单纯决定于技术和身体素质方面的差距,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比赛和训练中,充分发挥心理训练的作用,这样才能做到与实践相结合,比赛当中才会合理的控制焦虑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郑兵.田径运动员比赛失常与赛前心理准备[N].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0, 15 (3) :73-74.

[2]约翰·赛尔.运动员心理训练指南[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9.

谈初中体育加试前焦虑情绪的调适 篇10

考生“焦虑情绪”是指考生在训练与加试中对当前现状, 或者所预计的结果于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所具有的担忧倾向。适当的焦虑可以激起考生自身现状的紧迫感, 进一步推动考生达到某种目标。但如果考生对预计到的威胁产生过度担忧和过分的恐惧, 往往会夸大考试困难程度, 不利于成功地参加考试。其表现为心率过速、不安、忧虑、惧怕、神经过敏等心理症状, 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一系列生理反应等情绪状态。

二、研究的方法

资料文献查阅和教学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与讨论

(1) 体育考生焦虑情绪的成因。体育加试是考生在高度竞争条件下进行的, 在加试之前和加试过程中, 考生身心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很容易诱发焦虑心理。运动心理学家费希尔研究认为, 焦虑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1) 对个人有威胁, 如怕失败和受伤, 怕消极评价, 怕辜负亲友、教练员期望等; (2) 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消极的确定性; (3) 期待, 焦虑情绪的产生主要是来自体育加试以及训练内外环境的影响, 从而导致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

(2) 体育考生焦虑情绪的表现。考生的考前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经验的考生与无经验的考生在考试当天焦虑程度上往往有明显的差异, 项目对考生焦虑程度有相同的影响。 (2) 体育考生的考前焦虑程度的变化是随着加试的重要性而升降的。与实力较弱的对手同考, 一般焦虑程度较低;与实力较强的对手同考, 则考前焦虑程度较高;与实力相当的对手同

●徐洪敏

考, 尤其是关键性项目考试之前, 焦虑程度表现为最高。 (3) 状态焦虑随着加试时间的接近而逐渐上升, 从考前一周开始, 到加试即将开始时达到顶点;在进入加试时焦虑程度往往有所下降, 加试之后焦虑程度又有所回升。

(3) 体育考生焦虑情绪的调适方法。

(1) 纠正认知调适法。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在情绪治疗理论中提出;人的焦虑情绪不是由环境线索直接引起的, 而主要是由不合理、非理性的认知造成的, 它是一个人产生焦虑、恐惧和痛苦的根源。考生考前所表现出的焦虑情绪反应, 大多是出于考前结果缺乏全面分析、判断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 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在于要认真分析考生产生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 帮助考生重建对考试情境的一种新的思维。我们可以利用教练员的权威性, 对考生进行说明、指导和鼓励, 以消除他们对考试条件和结果的焦虑、恐惧。

(2) 淡化结果调适法。所谓淡化结果就是在考前使考生在心理上淡化对考试结果的过度关注, 淡化对考生评价的认识。考前如临大敌地不恰当安排和氛围, 会加大考生的心理压力, 使考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出现严重的考前焦虑, 导致加试发挥失常。美国心理学家卡根认为, 事件的不确定性是引起焦虑的根源之一。我们所说的排除这种确定性, 主要是指考前可能对考生产生不利影响的或不必要的不确定性。因此, 教师在考前应向考生传递积极信息, 让考生知道他们有哪些长处, 应改进哪些不足, 要通过不断提高心理技能来应付这种不确定性, 使考生知己知彼, 减少考试的盲目性。

(3) 呼吸调适法。呼吸调适法是通过呼吸使情绪波动稳定下来。心理焦虑、情绪紧张、激动、心率过速、呼吸短促时, 就可以采用呼吸调适法, 可以通过调节呼吸的节奏, 逐步恢复其自然节律。呼吸节奏调节为一个过程, 其中有吸气、停息、呼气、内心默念放松, 再深呼吸、停息等几个环节, 多次循环往复, 可以使心理镇静, 情绪放松, 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当情绪出现紧张、烦躁时, 可采用缓慢呼气的方式, 进行反复练习, 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4) 自我激励调适法。自我激励调适法是通过积极的自我陈述来调适焦虑情绪。如在考前用“我会考得很好”“我可以控制场上局面”等积极语言激励自己, 每次考试反复做这种练习, 可有效地消除焦虑情绪的影响。这是心理训练中有效的方法。

(5) 念动调适法。念动是通过学习对动作的想象或回忆, 引起神经肌肉相应变化。念动训练可促使技战术的形成和巩固, 以有效地集中注意力, 消除心理障碍, 增强信心, 使考生从紧张和焦虑中解放出来, 振奋精神, 斗志昂扬地参加考试。

(6) 模拟训练调适法。模拟心理训练是指教练员有意识组织类似实战情境的练习性考试, 从而改善考生心理品质, 消除焦虑状态, 适应考试需要的训练方法。在加试前进行一到两次的模拟考试, 使考生熟悉考试规则、考试程序, 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差距, 使考生在模拟考试的环境中学会自我调适情绪。模拟心理情绪在结合技术和战术训练的同时, 突出强调情绪训练因素。如在训练中可有意识地安排强手、弱手通过模拟近乎实战的考试, 使考生尽快进入角色, 学会调控情绪, 消除不必要的焦虑,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考试或比赛。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加试之前, 调适焦虑情绪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肌肉放松法、催眠法等等。总之, 教练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意识地长期训练, 以确保考生以良好的情绪参加考试。同时, 及时提醒考生注意休息, 控制适宜运动量, 减少甚至停止足球、篮球活动, 避免考前损伤引发新的焦虑。

参考文献

[1]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8.

体育运动焦虑 篇11

摘 要 本文运用马腾斯的竞技状态焦虑量表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焦虑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焦虑水平与其年龄、训练年限、性别、文化程度、运动等级有关。

关键词 少儿乒乓球运动员 竞技状态焦虑 认知状态焦虑 躯体状态焦虑 状态自信心

焦虑是指人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知识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1]。无论是运动心理学家,还是教练员,均对竞赛焦虑予以高度重视,认为它是运动员比赛表现的重要前因[2]。乒乓球运动员,不论水平高低都会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处于不同程度焦虑状态[3]。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2011年10月4日参加宿州市淮海经济区乒乓球比赛的348名运动员中随机抽取100名,运动员平均年龄12.4岁,其中男女运动员各50名,国家一级运动员6人,二级运动员14名,训练年限在五年以上的有65人,五年以下的有35人。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运动竞赛状态焦虑问卷(The Competitive State Anxiety Inventory-2)是由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心理学者马腾斯(R.Martens)等人以多维的竞赛状态焦虑理论为指导而编制成的一种对运动员具有特殊测定价值的状态焦虑问卷。本文采用的是由华东师大教授祝蓓里在1994年修订的中国常模。

2.数理统计法使用SPSS17.0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和训练年限与运动竞赛状态焦虑的关系通过对两者与竞赛状态焦虑的相关性分析(r)得出,年龄、训练年限和认知状态焦虑及躯体状态焦虑呈现负相关但不显著;与状态自信有显著相关,与总的竞技状态焦虑呈不显著相关。因此,年龄越大,训练年限越长的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赛前认知状态焦虑及躯体状态焦虑的水平越低,状态自信心越强。

(二)性别对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二者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数据表明,除躯体状态焦虑男运动员明显高于女运动员外,在竞赛状态焦虑的各维度和总分中,男、女运动员之间的焦虑程度差异不明显。除自信心外,男运动员的得分都高于女运动员,这说明性别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竞技焦虑有影响,但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文化程度对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程度运动员各种焦虑的t检验结果得出,除了状态自信心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明显高于小学文化程度的运动员外,竞技状态焦虑的各维度受文化程度的影响不大。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水平和躯体状态焦虑水平都低于小学文化程度运动员,但初中文化程度运动员竞技状态焦虑的总得分高于小学文化程度运动员,说明乒乓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焦虑有文化程度差异,但除了状态自信心外的其他维度,这一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

(四)运动员等级对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的各种焦虑的t检验结果得出,除状态自信维度有明显的等级差异外,竞技状态焦虑的其他各维度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异。运动级别高的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低于运动级别低的运动员,但是竞技状态焦虑的总得分高于运动级别低的运动员。这说明乒乓球运动员的运动级别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焦虑有差异,但是除状态自信心这一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差异不明显。

三结论

(一)竞技状态焦虑的各维度中,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员的年龄和训练年限呈现负相关,但是相关部显著,状态自信与运动员的年龄和训练年限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从而可以得出年龄越大的,训练年限越长的乒乓球运动员的状态自信越强。

(二)竞赛状态焦虑的各维度中,认知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男运动员要高于女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男运动员明显高于女运动员,但性别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焦虑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三)文化程度高的运动员的状态自信明显高于文化程度低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维度则相反。除状态自信维度外,其他维度的差异不显著。

(四)运动等级高的运动员状态自信明显高于等级低的运动员,其他维度的等级差异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

[2]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 蒙柏森.乒乓球运动员竞赛中的焦虑状态与竞技状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3.(3):129-130.

体育课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篇12

一、焦虑心理的表象归纳

在中小学体操教学中, 一部分学生常常会因为惧怕一些体育器材, 如跳马、跳箱、单双杠等而产生畏惧心理;其次, 自身的身体素质, 如肥胖、瘦小、协调能力差等原因产生对体操课的焦虑心理。教师常常定义这一部分学生为胆小、恐高或身体素质低下。

二、焦虑心理的成因分析

1. 理论打底。

在《体育心理学》中, “运动焦虑”的概念是指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 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 心理上表现为不安、忧虑、焦急、紧张、恐惧等情绪体验, 生理上则伴有唤醒水平的增高。

2. 成因分析。

根据多年对中小学体育课堂中体操教学的观察和分析, 我认为中小学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有三方面的因素:学生的年龄、身体素质及课中的身体状况;学生的性别、性格、在校情况、家庭背景;应激源、对威胁的知觉或评价、焦虑状态。

三、应对策略

1. 着力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身体素质的低下是造成学生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 体操课上, 许多对器械的恐惧来自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 教师应不间断地将身体素质的各项练习贯穿于每学年的教学计划和每堂教学课中, 提高学习和适应的能力, 这是基础!

2.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积极、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可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消除紧张情绪。一个人的学习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佳的表现和发展。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用优美的示范动作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消除他们在学习中的紧张或恐惧心理, 使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健康、稳定发展。

3. 必要的体育比赛。

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即是竞争。通过各种适度的比赛, 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获得奋进向上的情绪体验, 培养团队精神,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使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中, 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

4. 念动训练。

上一篇:吉林省自然村论文下一篇:边际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