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消费论文

2024-05-31

边际消费论文(精选5篇)

边际消费论文 篇1

摘要: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通过消费模型的分析可判断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自发性消费和边际消费倾向, 这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基于消费函数模型, 根据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统计数据,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引入虚拟变量对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内地,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消费倾向的决定是消费理论研究的内容,现代消费理论起源于凯恩斯。凯恩斯认为收入差距是社会分配的必然结果,但不应太大。凯恩斯理论打破了供给恒等于需求的教条,承认市场调节会带来盲目失衡,但是局限于总量分析,只看到收入影响消费而不能进一步揭示影响消费的收入背后是收入的分配,所以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揭示收入分配和消费的结构差异。

消费函数被用于分析国民收入的使用动向及研究居民的生活水平与收入水平的关系,从而帮助政府制订宏观经济政策进而实施宏观调控等。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了一些有指导性的结论。如林江鹏(2007)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水平呈高度正相关,收入是影响城乡居民消费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张文爱(2010)的研究表明城镇居民长期平均的边际消费倾向较稳定,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有较大波动。乔为国(2005)的研究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居民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会影响消费倾向的变化,但超过一定范围后,收入增加,消费倾向变低。

综合前人研究可以看出这些成果比较丰富,但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如果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恩格尔系数相当,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差10年,那么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应该比城镇居民要高。该理论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的情况下是否成立,需要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否相同进行验证,如出现相同结果指出其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多少及相同的原因;对出现不同回归结果也进行同样的分析论证。

二、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择

根据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收入是指可支配收入,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收入是指纯收入。为了满足研究的需要模型采用人均收入表示收入变量。同样消费也采用人均的形式。根据农村居民或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设计计量经济学模型:

农村居民:Yi=α1+α2Xi+μi1i=1, 2, 3∧,n1

城镇居民:Yi=β1+β2Xi+μi2i=1, 2, 3∧,n2

根据上述两个模型结果的比较,则可能出现下述四种情况中的一种:

(1)α1=β1且α2=β2,即截距与斜率都相同,两个回归相同

(2)α1≠β1但α2=β2,即斜率相同,回归的差异仅在其

截距;

(3)α1=β1但α2≠β2,即截距相同,回归的差异仅在其斜率;

(4)α1≠β1且α2≠β2,即斜率和截距都不相同,两个回归完全不同。

上述两个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通过引入虚拟变量Di将两个模型合并成一个模型,根据虚拟变量Di估计的系数就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合并后的模型为:

本文研究对象只有城镇和农村两类,因此引入一个虚拟变量Di,农村居民取值1,城镇居民取值0,则:

分别表示城镇居民消费函数与农村居民消费函数。在显著性检验中,如果β4等于0的假设被拒绝,则说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如果β4等于0的假设不能被拒绝,则说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相同。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是2010年我国北京、天津、河北等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的截面数据。从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看出,由于模型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有31个观测值,所以模型的数据样本一共有62个观测值。

(二)模型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用Eviews5.0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结果如下:

将其表示为等式的形式,结果如下:

回归结果显示拟合程度较好,调整可决系数的值为0.9773, F的值是876.47,说明变量整体解释能力较强。对于X的t的统计值为23.6646,通过了统计学检验,说明X的系数显著的不等于0。在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中,截距项中的虚拟变量D1的系数值为-221.9854,但是它的t统计值为-0.3523,相对较小,无法通过统计检验。所以认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两个回归模型的截距项上是不存在差异;斜率项的虚拟变量D1X, t的统计值为-0.3432,未通过统计学检验,说明斜率项上没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由β3与β4的t检验值可知,该两参数并非显著地不等于0,显示2010年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无显著差异,无需区分,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

根据新的模型,重新用Eviews5.0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表示为等式的形式为:

从回归模型的样本数据中估计出的参数值X的系数为0.6871得出,2010年城镇农民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值大约为0.6871。但是由于样本数据为截面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构造在90%、95%、99%的置信区间。根据统计学相关知识,在1-α的置信度下βj的置信区间是: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存在差异,他们有着共同的消费函数Yi=294.07+0.6871Xi,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90%的置信区间为(0.6649, 0.7093);在95%的置信区间为(0.6605, 0.7137);在99%的置信区间为(0.6517, 0.7225)。该结论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没有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这并不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相悖,原因是:第一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在收入一定范围内可能是稳定的;第二因为城乡居民不是同一个群体,要想验证凯恩斯消费理论是否符合中国实情需要采用时间序列对同一主体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结论有明显的政策含义:第一,我国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不高,与OECD国家相比明显偏低,这说明要拉动经济增长,从刺激消费的角度挖掘潜力仍然有很大空间;第二,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情形基本上和城镇居民相差10年,要想缩小差距,还要靠大规模的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使更多的农民变市民,使农村一定的资源禀赋上承载较少的农民;第三,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相似性表明城镇居民的消费习惯或模式是农村居民的“榜样”,政府在制定刺激农村消费政策的时候可以根据城镇居民的消费来判断农村居民消费所处的阶段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林江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实证研究兼论——影响农民收入及其差距的因素[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4) :116-119.

[2]张文爱.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城乡比较——以四川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10 (2) :17-21.

[3]乔为国.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倾向变动趋势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 2005 (5) :1-5.

边际消费论文 篇2

国外边际地区及边际化过程研究述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从侧重于核心区的`研究扩展到对山区及高纬地区、边界边远地区、脆弱生态环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区域的研究.90年代以后,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具有上述特征的不同区域在边际地区这一术语下得以进一步地提升和整合.近年来国际地理学界对边际地区的概念与理论、典型边际地区与边际化过程、边际地区的区域响应与全球化响应、边际地区发展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与”核心区“、”兴盛区“及其”空间极化“相呼应,”边际地区“和”边际化过程“对”危急-问题区"及其机理提供了一套理论解释,展现出地理学空间差异和空间关系研究新的视角.

作 者:王爱民 陈树荣 马学广 WANG Ai-min CHEN Shu-rong MA Xue-guang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广东,广州,510275刊 名:地球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年,卷(期):22(2)分类号:P94关键词:边际地区 边际化过程 边际地区发展问题

边际消费论文 篇3

改革开放以来, 甘肃省经济不断发展, 1978~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由64.73亿元增至3387.56亿元。但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的居民消费需求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率 (居民消费率) 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是从居民消费构成来看, 城镇居民消费成为最终消费的主力, 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为66%。但是近些年来城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率总体呈下降态势, 并处于较低水平, 2009年为27.1%。城镇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的日益增长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不增反降, 意味着甘肃省的消费主力群体的消费能力在下降, 对GDP的拉动作用在下降。而居民消费受居民收入和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影响, 边际消费倾向更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与本质。因此, 研究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对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一) 边际消费倾向理论基础———凯恩斯消费函数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个单位时, 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相应变动额。这就意味着边际消费倾向是随着消费函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凯恩斯 (Keynes, 1936) 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研究有效需求理论时提出了这一概念, 他认为,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 但消费的增加额不及收入的增加额, 即边际消费倾向 (MPC) 与收入水平成反比, 收入越高, MPC越小。这种收入和消费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二) 边际消费倾向的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采用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考察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函数形式为:C=a+b*YD, 其中C代表人均消费支出, a是自发消费, b是边际消费倾向, YD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采用1980~2009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 即期间各年甘肃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 均采用名义数据, 论及数据平稳性, 有理由认为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协积关系, 二者的趋势相互抵消, 因此回归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三) 分析方法与回归结果

分析方法采用梯次回归的方法, 以每十年为一期对凯恩斯消费函数C=a+b*YD进行回归。具体过程是:首先对1980~1989年的城镇人均消费支出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回归, 得到该期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1, 然后对1981~1990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该期的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MPC2, 依此类推, 对2000~200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MPC21。由于梯次回归方法具有特殊的内在稳定性, 从梯次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发展趋势, 同时以十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消费函数进行回归, 所得结果具有实际意义。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际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 笔者对表中1980~1986年、1980~1987年、2001~2009年、2002~2009年、2003~2009年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 分别得到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930、0.930、0.688、0.677、0.674。然后把所有的估计值看作这一时段中间点的边际消费倾向, 把所有的估计值都描绘在以年度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 就可清晰看出甘肃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发展情况图 (见图) 。

(四) 实证结果解析

从表中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回归值以及图中甘肃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曲线走势可以看出甘肃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1990年以前, 甘肃省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总体高水平, 呈先递增后递减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我国的经济改革背景密不可分。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居民收入普遍低水平, 人们的消费大多只限于生活必需品, 边际消费倾向很高, 甘肃省亦是如此。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可供居民消费的商品得到较大丰富, 同时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 加之城镇居民消费意识往往有超前性, 因此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进一步上升。然而, 消费需求的上升, 推动了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 20世纪80年代就发生了三次通货膨胀。由于当时的市场发育很不成熟, 物价指数的变动带来边际消费倾向的起伏, 但这时期的消费仍是生存性消费, 所以边际消费倾向总体水平处于较高值。

2.1991年以来, 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呈下降趋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可以部分地解释这种下降趋势, 但考虑到甘肃省改革开放进程中的诸多具体影响因素, 本文认为导致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甘肃省的收入差距近些年来一直较大, 并且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近些年来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1997年的0.1861至2008年的0.3310, 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一直在不断扩大。国民收入分配不公, 一方面将使得大量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中, 大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则较低, 从而带来整体消费率的低水平;另一方面, 高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低, 财富过多的集中在高收入阶层也会带来总体边际消费倾向的低下。二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原有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瓦解, 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甘肃省存在一些大型国有资源型企业, 而资源型企业随着资源的消耗与枯竭面临着生存困境, 这使得其职工面临较大的失业可能性。因而, 转型期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改革使得社保体系不健全情况下的居民对未来收入变化情况的预期不确定性增强, 导致居民即期消费减少。同时甘肃省社会保障水平不高, 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只居西北五省中间水平, 与东部省份相比差距更大。这些都成为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

本文拟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来解决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问题, 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 促进甘肃省经济的快速、健康增长。从政府层面来说, 首先, 政府应该加大并落实社会保障金的投入, 扩大基本保障覆盖面,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其次, 政府应充分发挥税收等经济杠杆的作用, 增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再次, 政府应该发展消费信贷, 这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的改善, 实现消费层次升级。从市场层面来说, 消费品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作为供给方的市场与企业应该调整消费品供给结构, 增强创新精神, 生产与当前居民消费能力相符的产品, 主动创造有效需求。

摘要:对1980~2009年甘肃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实证研究, 利用SPSS软件回归得出甘肃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形势不容乐观。应从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加以改善。

关键词:消费率,居民消费,边际消费倾向

参考文献

[1]许娇.福建省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边际消费论文 篇4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消费市场,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因素,对策建议

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是制约该省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不能仅仅依靠增加他们的收入, 还要挖掘他们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的深层原因。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市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特征

1.平均消费倾向分析

平均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人均纯收入, 该指标能够反映农民新增购买力的消费投向。从表1中的数据可看出, 虽然1990~2011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 农民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上涨 (1997年和1998年例外) , 但是农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却是不断波动的, 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1993年, 该指标在0.73~0.87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平均消费倾向的数值较大, 收入较低, 主要用于生活消费支出, 用来储蓄的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1994~1998年, 该指标在0.70~0.54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平均消费倾向呈快速下降趋势, 在1998年达到最低点0.54。农民的收入相对第一阶段在增加, 虽然用于生活消费的总值变化不大, 但是平均消费倾向却下降了, 储蓄增加较快。

第三阶段:1999~2004年, 该指标始终在0.5以上,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的收入和消费增加都相对稳定, 储蓄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第四阶段:2005~2011年, 该指标略有回升, 在062~0.66之间, 表明农民在这一时期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的幅度稍微大一点儿。

(数据来源:河北省历年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可看出, 22年以来, 随着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同步增长, 前期农民收入绝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 到中后期农民用于生活消费的支出比率逐渐降低。这说明虽然农民收入和消费总值都在增长, 但是消费增加明显慢于收入增加, 收入逐渐用于储蓄。从总体趋势上看, 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即每元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 呈下降趋势, 由1993年的0.867下降到2011年的0.662, 下降了23.64%。平均消费倾向下降, 意味着农民的消费意愿降低, 而储蓄意愿增强。究其原因, 主要是农民面临自然、市场、制度等诸多不确定性, 影响了消费。河北省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尚未根本扭转, 农民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不强, 加之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还不到位, 由此产生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制约了农村消费的扩大。

为了便于比较研究, 笔者再分析河北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数据 (见表2) 。

(数据来源:河北省历年经济统计年鉴)

从表1和表2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对比中可看出, 1990~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一直高于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2010年、2011年除外) 。

2.边际消费倾向分析

边际消费倾向=人均生活消费增量÷人均纯收入增量。该指标反映了随着收入增加, 消费增加的幅度大小, 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消费需求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情况。从表1可看出, 该指标在不同的年份波动较大, 1991年达到了1.6、1993年达到了1.3。数值超过1说明该年消费的增量超过了收入的增量, 储蓄相对就减少。1997年、1998年出现了负值, 即农民收入增加, 消费相比上一年反而减少, 说明农民把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在这个阶段, 农民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很低。2000年以后, 该值处于0.6左右, 波动性明显减弱, 相对较高并且趋于稳定。从表1和表2的对比分析可知, 22年来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略高于农村居民, 意味着每人每增加1元纯收入, 城镇居民的消费多于农村居民一点儿。

影响河北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农村的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大, 相对于城镇居民而言还落后。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医疗服务、教育的价格不断上涨, 这种矛盾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别无他法, 只有大大减少现期消费, 为未来预留出足够的钱。这种被迫的预防性储蓄, 实际上导致了较高储蓄率、较低消费率。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等与城镇相比明显较弱。有些地区交通运输不便利, 既影响农民消费商品, 也阻碍了商品进入该地区。甚至有些边远山区在农忙季节, 限电、停电是常事。这种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不仅影响了消费者, 同样也影响了商家。例如, 道路交通不便, 商家的售后服务自然就跟不上, 电器出了问题消费者报修很长时间都未能解决, 最终结果是迫使农民放弃购买家电产品, 尤其是冰箱、空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 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3.农村商品供给和商品需求的不对称性

当前, 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农民的商品需求和商家的商品供给出现了错位、不对称。农民追求的不再是消费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更重要的是消费商品和劳务的质量。但一些商家未注意到农村消费这种质的飞跃, 长期把开发市场的眼光瞄向城镇而忽视了农村市场的开发, 或简单地把为城市居民生产的产品运到农村地区销售, 并未真正研发出农民迫切需要的产品, 从而造成在农村消费市场上部分商品空缺。农民买不到理想的商品就会减少消费, 进而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

4.消费群体的弱消费性

在河北省7200多万人口中, 农村居民有3900多万。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下, 农村人均耕地已不多, 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到京津地区去打工, 留守的大多是老弱妇孺, 因而在农村消费市场, 这些消费能力弱的群体的平均和边际消费倾向很难再提高。

5.因循守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

农民的消费需求受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较大, 多数农户在消费观念上, 重积累而轻消费, 把钱存到银行以备将来之用。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 消息闭塞, 影响了当地农民的消费需求。

对策建议

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要加快完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即便在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价格不断上涨的现实情况下, 也能够选择理性消费, 而不是削减当前消费, 增加储蓄。要做好具体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逐步提高政府和社会应负担的比例, 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二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和社会承担一部分负担, 使农民不再仅仅依靠养儿防老, 而是老有所养。三是完善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同时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只有这三方面工作做好了, 才能使农民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性事件做到心里有数, 自然就可有效促进农民消费水平提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村消费市场提供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点是, 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当前, 河北省农民的消费需求正处于不断上升阶段, 消费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发展, 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与消费配套的基础设施做支撑。尤其要加快发展农村的道路交通网络、供电网络、通讯网络、自来水供应网络、电视广播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降低农村用电价格, 保障农村自来水充足供应, 电力系统不间断供电, 努力为农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特别是在山区, 要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 为实现“村村通”的农村信息化提供基础设施。

3.切实满足农民的需求, 提高服务质量

家电企业和商家要重视农村这个大市场, 认真调查研究农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为农民提供他们希望买到的商品, 同时还要多设维修网点, 提高售后服务质量。政府部门、银行等也应有所作为, 如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商家在农村多设销售、售后服务网点, 及时处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和维修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维护农村消费市场公平公正运转, 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他们维权提供平台和机制。

4.转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引导科学消费

倡导科学消费要与人情消费、愚昧消费、封建迷信消费等观念彻底划清界限, 鼓励农民适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同时也要反对把节省与适度消费简单地对立起来, 引导农民认识到消费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转变农民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要从几方面下工夫:一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传统的落后的消费观念与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密切相关, 所以,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是关键。二是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宣传科学消费, 包括市场经济知识、商品知识、消费知识、维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等。要使农民通过学习, 逐渐接受现代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 从而自觉地科学消费。三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可采取各种鼓励农村消费的优惠政策, 如“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 以使农民接受并消费现代商品。四是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当前, 农民贷款消费还不多见, 农村消费信贷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如银行实行低利率或零利率, 鼓励一部分农民贷款消费, 为其他农民树立一个榜样;采用各种宣传方式, 借助于各种媒体, 宣传消费信贷给农民带来的好处, 使农民对信贷消费由排斥到熟悉再到认可, 最后到自觉采用, 他们的消费观念自然就会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广明.农村消费市场开拓的政府干预及其实现[J].理论与改革, 2011 (4) .

[2]黄卫红.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29) .

[3]贺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J].经营管理者, 2010 (10) .

[4]黄贵新.关于当前农村市场开拓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 2009 (9) .

[5]李跃.我国农民市场消费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9 (5) .

[6]马龙龙.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以农村市场为视角[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4) .

边际消费论文 篇5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差距,总消费

一、引言

杨汝岱和朱诗娥于2007年发表在《经济研究》第9期的文章《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 (以下简“杨文”) 通过理论推导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是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的充分条件 (简称结论一) , 并进一步证明, 当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倒U型”时, 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 (简称结论二) 。该文存在三处错误, 即: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错误, 结论一和结论二的错误。鉴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笔者仅对其前两处错误进行辨析。与此同时, 在知名学者余永定等主编的教材《西方经济学》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也存在着对边际消费倾向的类似定义。由于消费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对其进行辨析有深刻的意义。

二、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辨析

凯恩斯 (1936) 较早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定义:所谓消费倾向者, 乃以工资单位W计算的所得水准YW与该所得之用于消费支出者CW (亦以工资单位计算) 之函数关系X, 写作CW=X (YW) ;所谓边际消费倾向, 也即个体每增加 (最后) 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 数学定义 (微分或差分) 为:d CW/d YW (或△CW/△YW) 。那么, 很显然, 边际消费倾向MPC=d CW/d YW=X' (YW) , 即以收入为变量的消费函数的一阶导数。在这里, 并不知道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 而且边际消费倾向的定义也与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无关。在“杨文”和余永定等的教科书中, 都错误地把消费函数具体化为Cw=a+b Yw, 这里a和b都是常数。通过对消费函数具体化为线性函数后, 上述学者都把b定义为边际消费倾向。

基于线性消费函数, 定义收入变量的系数b为边际消费倾向本身并没有错, 问题在于线性消费函数的假设并不符合所有情形。线性消费函数实际上蕴含假定“收入y与系数b没有函数关系”, 此时b才能体现“每增加一单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量”的含义。但是, 如果研究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的关系, 即不同收入水平的个体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 (即b) , 则b就是收入y的函数b=b (y) , 此时边际消费倾向MPC=dc/dy=b' (y) y+b (y) ≠b, 从而b并不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这与线性消费函数家定下b为边际消费倾向的结论显然是矛盾。可见, 对考察不同收入个体的不同边际消费倾向而言, 采用线性消费函数是不妥当。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特征而言, 其内在地蕴含了消费相对于收入是一种非线性行为特征。即使不考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差异, 采用线性函数来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也是不严谨的。

三、关于收入差距影响总消费的理论条件辨析

“杨文”由于采用错误的边际消费倾向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并不是缩小收入差距可以降低总消费的充分条件。这似乎有悖于常识, 实际上凯恩斯 (1936) 早就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 认为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 扩大总需求, 并认为这个结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 在七十多年后还出现这样的争端, 说明这个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事实上, Blinder (1975) 对凯恩斯的结论有进行了严格的数理证明, 王宋涛和吴超林 (2013) 也利用了常见的收入分布, 以基尼系数表征收入差距, 对上述结论进行了严格的代数证明, 鉴于证明的复杂性, 本文采用一个简化的方法来证明。

假设有2个个体, 其具有同样的消费倾向 (函数) c=f (y) , 其中c为个体消费, y为个体收入, 函数f (y) 二阶可导, 并且f’ (y) >0, 即收入越高, 消费越高;设f’’ (y) <0, 也即个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假设个体一收入为y1, 个体二收入为y2, 且y1>y2, 令r=y1/y2为收入差距, 则r>1。

记Y为总收入, 则y1=Yr/ (1+r) , y2=Y/ (1+r)

记为总消费, 则, 则, 因为r>1, 所以Yr/ (1+r) >Y (1+r) , 又因为f’’ (y) <0, 从而d C/dr<0, 也即收入差距越大, 总消费越低。

这样就证明了, 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设下, 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消费。对于N人的社会, 则需要选择一个更复杂的指标 (通常是基尼系数) 来表征收入差距, 严格证明可参考上文所述文献。

四、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性辨析

关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性, 凯恩斯把其当作不证自明的结论, 这也似乎符合人们的主观心理。但是, Kuznets (1942) 用美国的历史数据检验, 发现消费函数是线性的, 即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常数。不过, 凯恩斯也指出, 由于随着收入的变化, 人们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个无法证实或证伪的命题。Modigliani和Brumberg (1954)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模型推导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为一个常数, Blinder (1975) 则提出了基于遗赠动机的广义生命周期理论, 得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结论。也就是说, 模型假设不同, 结论也不同, 这意味着,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似乎是一个实证性命题。较多的研究都倾向于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王宋涛和吴超林 (2012) 使用中国的消费和收入数据检验表明, 我国居民消费函数的线性特征是显著的, 方程拟合度 (仅收入变量) 高达90%;但消费函数的二次函数拟合也是显著的, 方程拟合度高达95%以上。这意味着, 在一定的收入区间内, 消费函数的确是线性的, 而超过了临界点后, 消费函数开始呈现非线性特征, 也即边际消费倾向开始递减。总而言之, 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性是存在的, 但是这种递减性的强弱程度会因不同的群体及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改变。

参考文献

[1]王宋涛, 吴超林.收入分配对我国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边际消费倾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 2012 (6) .

[2]王宋涛, 吴超林.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宏观消费效应研究:模型、数据和方法[J].经济评论, 2013 (6) .

[3]余永定, 张宇燕, 郑秉文.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杨汝岱, 朱诗娥.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得吗?———基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J].经济研究, 2007 (9) .

[5]Alan S.Distribution Effects and the Aggregate Consumption Func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 (3) :447-476.

[6]Kuznets, Simon.National Income and Taxable Capacity National Income and Taxable Capac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2 (1) :37-75.

上一篇:体育运动焦虑下一篇:差异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