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伤害

2024-10-05

体育运动伤害(精选12篇)

体育运动伤害 篇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根据相关数据, 近年来对105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 共发放运动损伤调查问卷10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 其中男生700人, 女生300人, 被调查学生平均年龄19.8岁。

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 问卷 (运动损伤登记卡) 调查, 实地考察, 专家访谈和学生座谈等方法收集数据, 对其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

结果与分析

1. 调查结果

(1) 运动损伤发病率高, 发生的项目相对集中

1000名学生中有中度以上运动损伤病史者845人, 损伤率为84.5%, 其中男生600人, 女生245人。运动损伤发病率男生为92.6%, 女生为56.2%。并且主要集中发生在篮球、田径、足球、体操四个项目中。

(2) 运动损伤的种类以常见损伤为主

(1) 关节韧带损伤 (2) 挫伤 (3) 肌肉拉伤 (4) 运动性贫血 (5) 扎伤、砸伤 (6)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7) 脑震荡 (8) 骨折。

2. 运动损伤的主要影响分析

运动损伤的主要影响是长时间的影响运动和上课。从表2可知损伤一旦发生, 一般恢复时间比较长, 并且在损伤恢复后, 还会有一种持续影响,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心理上的, 当损伤发生后, 其带来的伤痛瞬间会在运动员的神经上发生映射, 当发生损伤时的动作和条件再次出现在运动员面前时, 运动员本体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条件反射, 下意识地去避免做动作或躲避, 这种反射会对比赛、正确动作的形成等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一个是功能上的, 任何一个部位发生损伤后, 都会有一段比较长的自然恢复期。从表3可知当损伤发生时, 绝大部分都会影响到正常的练习和基本活动, 损伤的持续时间越长, 这种影响越大。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

身体疲劳。身体疲劳是长时间或大运动量运动过程中身体各项机能呈下降趋势的一种身体状态。当身体出现疲劳时, 肌肉的张力、抗拉能力、韧带的柔韧度、神经反应速度、身体灵敏性、注意力等机能都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这种状态下持续进行运动, 损伤发生的几率要高很多。

瞬间用力过猛。在各种运动项目的进行中, 每一个动作的发力都应建立在身体准备充分, 动作正确、协调, 动作衔接自然的基础上。如果身体准备不足, 则肌肉、关节、韧带承受冲击力达不到运动所需水平, 在这种状态下, 如果某个动作用力较大, 特别是瞬间过猛用力, 则极易发生运动损伤。瞬间用力过猛是各个项目特别是足球项目运动中造成损伤发生的首要因素。

错误的技术动作。合理的技术动作是发挥应有运动水平和能力的基础, 同时也是运动时避免损伤发生的保障。在运动、训练、比赛的过程中, 错误的技术动作往往会导致身体肌肉、关节、韧带受到非关联性的牵拉, 在这些作用力方向上肌肉、关节、韧带的抗牵拉能力是比较脆弱的, 所以当这种错误的动作产生时, 往往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

其他原因。除以上三种主要共性原因外, 运动中局部受力过大、身体素质较差、具有项目特点的碰撞、心理问题等也都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

体育课中运动损伤发生的主观原因

1. 教师原因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在上体育理论课, 特别是第一节课时要把安全第一的思想灌输给学生们, 教师应当备好课、把学生组织好、准备好器材, 尽可能地消除安全隐患。

认真组织做好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使学生机体较好较快地进入运动状态, 肌肉、关节、韧带做好充分的活动。

加强课堂纪律与组织的管理。如果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较低, 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干扰较大, 容易产生不安全问题, 课堂上既要体现运动的快乐, 又要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活动的要求和规则要清楚。如果教师在安排学生活动之前, 没有讲清楚活动的规则和要求, 学生贸然参加活动, 容易产生不安全问题。

运动器械的检修要准时。避免因为没有及时检修, 运动器械松动或者损坏, 导致学生安全问题的出现。

2. 学生原因

学生的安全意识差。安全问题往往在一瞬间产生, 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 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全意识低下, 在运动过程中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学生体质差。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导致体质差, 运动能力低下, 运动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学生心理素质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产生畏惧、不镇定、胆怯的心理, 在做技术动作时过于紧张, 缩手缩脚出现多余的动作, 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学生的好胜心强。当学生在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活动中, 如果对抗过于激烈, 学生的好胜心过强, 就很容易产生安全问题。

学生的保护工作不当。主要是由于保护能力差和他人协助保护工作不当造成的安全问题。

学生准备活动不充分。一些学生对准备活动缺乏重视, 进行准备活动不够认真, 身体机能的关节和韧带没有活动开来, 达不到教学活动的要求, 从而导致安全问题。

针对以上损伤的原因做好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措施

1. 重视安全教育, 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体育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重视课堂中易发生安全问题的所有环节, 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例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骨折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 遇到紧急事故和运动损伤时, 才能在第一时间里判断伤痛原因, 采取正确方法进行急救。

在新课改下,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懂得健康与安全、自身安全和他人安全的关系以及一些常识性的自我保护知识, 并且让学生知道体育课中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和预防方法。对学生加强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可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进行安全提示, 利用理论课传授安全措施, 运动损伤的原因及急救知识等。

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 如心脏病史、哮喘、受伤情况等记录。

2. 安全防范措施

精心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了解学生情况, 包括男女生比例、体质情况、体育骨干学生等。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练习强度、运动负荷要合理安排。了解场地和器材情况, 合理布置教学场地、器材。课前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械情况, 避免不合理的教学场地与器械影响学生安全。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检查工作, 课前认真检查每个学生的服装、鞋子、钥匙挂件, 尽可能地消除安全隐患。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 对身体不适的学生可安排见习或轻量活动, 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充分的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 要根据季节情况, 做好充分的、有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也是一节课的开始, 合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地使学生进入运动状态, 克服身体惰性。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全面地激活学生机体, 让学生更好地参加到各项教学活动中, 有效避免一般伤害事故的发生。

严密的教学组织。养成培养教育学生的习惯。经常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秩序习惯, 指导体育委员准确地引导学生在指定场地集合, 尽量不要追逐打闹。必须指定专人领取器材, 教师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 如铅球、标枪等器械, 更应有安全防护要求。

严肃的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安全, 使教学组织得以有序开展。为确保学生身体安全, 课前要明确课堂纪律, 面对学生的违纪现象, 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育方法进行教育帮助, 通过师生共同努力,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育氛围。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特别是在细节上面, 意外伤害往往是发生在教师不注意或易被忽略的小环节。教师的讲解、示范要清晰, 要做好演示, 如果在练习时出现混乱局面, 要果断停止活动, 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件。

结论

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 就是关注安全、珍爱生命。重视安全教育要从每一位体育教师做起, 从小环节、小细节做起。安全教育和安全防护, 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也关系到教师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定的环境中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编写组, 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2]于长隆.对我国优秀冰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分析[J].体育科学, 2001, 2 (1) :71-72.

[3]胡济群.高校足球运动创伤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3) :340-341.

[4]胥凡, 池深.福建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1 (2) :89-90.

[5]吴伟奋.大学生体育锻炼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07, 29 (6) :173-174.

[6]王放.河南省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6 (1) :44-46.

[7]胡昕.江西省普通高校足球运动中损伤的因素分析及预防[J].新余高专学报, 2008, 13 (3) :94-96.

[8]安振中.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2 (3) :118-120.

[9]刘健.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7 (3) :94~95.

[10]史清钊, 等.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损伤情况报告及病因学分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9, 11 (2) :58~60.

[11]竭晓安.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1) :56~57.

[12]曹淼孙, 等.田径运动员下肢的损伤及预防[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4 (3) :89~90.

体育运动伤害 篇2

高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成因及预防

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本文对高校体育运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可能引发伤害事故的隐患进行了深层思考与剖析,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出现伤害的`潜在隐患提出几点建议,为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提供参考依据.

作 者:周雯艳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年,卷(期):31(4)分类号:G8关键词:高校 运动伤害 成因 预防

快乐运动,远离伤害 篇3

1.身体不舒服或有病,仍参加力所不能及的运动。 2.没做好准备活动就进行高强度运动。 3.穿不适宜运动的服装,在运动过程中造成身体损伤。 4.场地不平整,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5.运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却仍要使用。

家长平时要多和孩子一起运动,并注意观察孩子的运动能力。如果有需要,应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孩子的运动技能,从而避免意外伤害的困扰。在运动时难免会遇到身体失去平衡的突发情况,这时候应该立即向着身体倾斜的方向跨出一大步,以保持平衡,避免摔倒;从高处跳下时要用前脚掌先着地,同时屈膝缓冲,这样能减轻跳跃对关节的冲击;一旦发现自己在运动中出现皮肤擦伤,或关节和肌肉疼痛,应立刻告知老师,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作正确的处理。

你想成为校园安全之星吗?你想得到有小编签名的《保护我自己——少儿安全自助36计》吗?阅读每期的“安全小卫士”,回答题目,并将答案寄给我们,每期我们将从答对的同学中抽取三名幸运儿赢取奖品。

安全运动远离伤害 篇4

热身, 体育运动前的必要准备

糖友锻炼除了运动本身外, 热身和放松必不可少、非常重要。开始锻炼前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身体检查, 包括血压、肾功能、眼睛、足部、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心脏等。如果血糖过低, 那么就需要加餐。同时, 运动前要进行身体的预热, 并进行一些伸展运动。预热可以选择一些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 使心脏和肌肉进入“工作状态”, 之后就可以进行柔和的伸展运动, 以使关节和肌肉变得有弹性。僵硬的关节和肌肉很容易受伤。

轻松、持久、稳定的锻炼可以为你赢得健康, 否则, 目标定得太高, 或进行激烈的运动容易让你坚持不下去, 甚至受到伤害。通常建议逐步提高运动量, 例如开始每次步行10分钟, 等到第二周就可以增加到15~20分钟, 同时饮食、药物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在结束锻炼时, 要使身体逐渐地冷下来。逐渐地减慢运动, 直到呼吸变正常为止, 然后再进行一组伸展运动, 热身后肌肉会更加容易伸展。

有调查表明, 八成以上的运动损伤是由于突然增加运动量造成的。在进入正式的体育运动之前, 要循序渐进地做好热身活动。这样, 就能使身体各关节、肌肉的柔韧度增加, 也能使心脑血管紧张度变得适合运动;并能使人对自己的体能状况“心中有数”, 以便适度掌握运动量和强度。也只有这样, 人们才能在激烈的运动中不容易受伤害。

糖尿病患者安全运动小细节

运动前后都要测血糖。运动前监测防低血糖。如果运动前血糖在4.4~5.5毫摩尔/升之间, 应进食甜食或甜饮料等碳水化合物后再运动, 否则极易发生低血糖。若是运动持续时间较长, 每隔30分钟应监测一次血糖, 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同时, 运动后监测评估效果。做完整理运动后即可监测血糖, 测前饮水不会影响血糖结果。如果运动后血糖几乎没有变化, 说明应加大运动量;若出现低血糖反应则说明运动过量。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宜餐后进行。运动宜在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后进行。因为餐前锻炼身体有可能引起血糖波动, 既会因延迟进餐造成血糖过低, 又可因没有服药使血糖过高。而餐后血糖相对平稳, 适合运动健身。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宜每天坚持。每日坚持适量的运动, 常可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运动需要消耗能量, 既可减轻体重, 又可加强糖的利用, 从而减少血中葡萄糖的蓄积, 达到降糖的目的。

备点糖果。运动消耗能量, 血糖会降低, 有些糖友可能出现低血糖。因此, 运动前准备些甜食、糖果或果汁, 有备无患。

不打胰岛素。运动会加快身体对胰岛素的吸收, 运动前打胰岛素很可能出现低血糖。

多喝水。无论是运动前、运动时还是运动后, 适量饮水, 保持体内的水分都很重要, 能预防血糖波动。

2型糖尿病患者当出现较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时忌运动。此时要严格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 因为稍有不当可能会造成血压升高以及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及下肢坏死等情况的发生。

有时, 生命不在于运动

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运动, 像有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的人;有心或肾功能衰竭、严重视网膜病变、下肢大血管病变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均不能参与任何运动。尤其像频发室性早搏、严重心律失常的人, 更要卧床治疗, 严禁运动, 否则对身体的伤害是致命的。

同时, 有肺病、哮喘等严重呼吸道疾病, 或肝病等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人最好也不要做运动。运动中呼吸加快, 很容易诱发疾病。这时候运动对身体伤害极大, 而且传染性疾病也不适合到公共场所运动。

此外, 很多人工作压力大、休息不好、经常熬夜, 身体总处于疲劳状态。如果这时候再去再去运动, 疲劳运动的结果, 便造成体力不支。

如果感觉身体状态不好, 非常疲劳, 休息后仍然身体不适, 此时你的身体最需要的不是运动, 而是充足的睡眠。

有糖尿病的人, 体能消耗得快, 所以, 不能做长时间的运动。糖尿病人比较适合小运动量、小重量的运动, 像举轻量杠铃、做做保健操等, 但时间要控制好。

刚分娩过的女性先别急着运动, 产后采取运动方式恢复身形是必要的, 但是必须要在体息1~2个月, 之后再进行运动, 而且运动强度要小, 以小重量、小运动量的无氧运动为主, 适当做一些器械练习, 强度逐渐加大。

另外, 大病初愈的人, 也需要静养, 1~2个月才能运动, 否则身体没缓过来, 容易受伤, 而且伤口容易在运动幅度过大或过于激烈的时候裂开, 再愈合就很难了。即使伤口愈台了, 运动的时候也要小量、小动作, 避免伤害。

运动损伤后如何正确处理

运动时出现损伤, 如感到局部疼痛, 活动受限, 外关节部位异常活动、畸形、肿胀、皮下淤血时, 应考虑有骨折发生, 须马上到医院就诊, 切莫自行处理。

出现运动损伤时, 要正确诊断, 根据受伤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是急性软组织损伤, 一般采取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限制活动等措施。慢性损伤需要医生给予系统治疗, 制定出一套治疗方案。

温馨提示

运动时最好穿运动衣和运动鞋, 可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锻炼要循序渐进, 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要日积月累, 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锻炼效果。

避开场地不平、过硬、过滑, 地面碎石杂物较多, 器械老化的运动场所。

锻炼时集中精力, 不要让别人分散你的注意力, 更不要漫不经心, 边练边聊。

运动时做好自我监测。经常对健康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 适时调整运动处方和锻炼计划, 防止过度疲劳, 避免发生运动损伤和低血糖。

体育运动伤害 篇5

一、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体育教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借助特定器械,参与一些对抗性活动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形式。由于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性,难免会出现各种磕磕碰碰的运动伤害事故。当下为了确保安全第一,出现了一些“因噎废食”的做法,虽然暂时避免了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但不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不利于教师业务提高,不利于学校阳光体育健康发展,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及贯彻“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大打折扣。如何使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既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又能把运动伤害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减小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不良影响,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是每位一线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所力求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结果与分析

据调查,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过伤害事故,而造成运动伤害的原因主要有:①学校制度不健全,体育活动场地选择不规范,设施器材的维修不及时或保护措施不当;②教师认识不到位,教法组织不严密,运动负荷把握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③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对安全隐患认识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差,组织纪律差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由此引发纠纷,不少家长问罪于学校,使学校和体育教师大伤脑筋,给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校要加强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管理,树立学校体育工作科学发展观

学校对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问题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安全机制,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层层负责落实。学校要在不断加大体育软、硬件建设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来增强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在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早操、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等各项体育活动应安排在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内,确保学生安全,防止意外事故发生。要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条件,同时规划场地、添置器材、安装设备必须做到场地平整、器材合格、安装牢固、布局科学合理,预防硬件因素造成意外伤害。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開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能因怕发生运动伤害事故就随意取消体育活动或易发生运动伤害的体育项目,不要出现“因噎废食”的现象。应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软、硬件建设,健全安全机制,加大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管理力度,促使学校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二)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预防运动伤害

发生的指导能力体育教师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是学生进行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的引领者。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树立安全观,通过安全提示、利用有效地保护和帮助措施、加强课堂常规教学、严格课堂组织纪律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保护和自我保护能力。体育教师在备课时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手段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安排,对学生的影响有充分的估计,提前做到科学预设,提出应该注意的安全事项和预防措施。同时要对学生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组织纪律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早排除。例如,运动量的控制要适中,必要时采用分层设计,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锻炼效果,防止个别能力不及和身体健康状况不良的学生因逞强好胜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课前体育教师要仔细检查场地、器材、注意场地是否平整,排除器械安装不牢固或损伤等安全隐患。例如,及时清除跑道上的小石块、杂物等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运动伤害事故发生。在跳远项目练习前先翻松沙子,平整沙坑,清除异物(砖头、石块等)。上课时检查学生着装是否适宜体育运动,强调安全事项,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课堂上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格要求学生听从指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投掷项目教学中严防抢投和争捡投出器材,严格服从指挥、统一行动,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在练习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做练习学生的表现和表情反应,及时进行运动负荷的调整,以防个别学生不能适应而引发意外伤害。例如,负重练习、中长距离跑等项目,练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进行放松活动,防止学生剧烈运动后出现重力性休克等意外伤害,使机体尽快得到恢复,还要及时收缴器材特别是投掷类器材,以免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学生因好奇将器材投出致人伤害。体育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积累预防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安全意识,教给学生安全防范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调动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预防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是学校体育锻炼的主体,只有树立了“增强体质、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组织纪律性,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才能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还能提高在体育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效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发生伤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可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逐渐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例如,通过滚翻动作技术学习提高屈臂团身滚动缓冲能力,当遇到身体不能保持平衡和摔倒时,不要用直臂支撑,而是屈臂支撑缓冲进行团身滚动,可达到预防运动损伤的目的。应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例如,穿着要便于运动,不携带尖锐器物,要摘除眼镜、发卡,不留长指甲等。要学会做准备活动的方法,养成比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比赛后进行适当放松练习的习惯,预防发生肌肉拉伤和重力性休克等伤害事故。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体育教师应强化运动伤害处置能力 篇6

[案例] 一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一位男生在参加急行跳远比赛的时候,两腿盘坐像佛祖“打坐”那样落入沙坑,结果只听该生一声“啊”的尖叫,人就斜倒在沙坑内。教师看到当时的情形后立刻感到他的腿可能发生了问题,急忙走过去抱住他询问哪儿疼。说实话,不是专业的医务者,有时还真的很难立刻判断哪儿出了问题。教师轻轻地用手将他的腿拉伸,可当轻碰他右腿时,他又大喊疼,教师一时纳闷,难道两条腿都出问题了?教师让他平躺在沙坑内固定不动,立即拨打120将他送到医院,结果经过X光片检查发现该生两腿大腿骨折,其中左腿严重,还有错位现象,必须立即进行手术治疗。

原来,该生身体素质、协调性一般,比赛时由于时间准备不足,缺乏针对性准备活动,身体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机能没有达到运动状态,因此在起跳、腾空后落地时,腿部动作没来得及打开,两腿像“打坐”那样落入沙坑。正是由于动作变形的落入,使得跌入沙坑的身体重心全部压在两腿上,从而导致两腿大腿骨折。

在事情处理完了之后,我马上把学生集中起来,利用这一事件进行教育。让他们说说摔倒的原因,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摔倒,等等。同时传授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走路要看路面上有没有石头拌脚,路面是否平整;跑步要有顺序,不推挤;爬杆要看杆子是否松动等。这是针对学生间所发生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学生注意提高警惕性,养成良好习惯。

又如,一个姓姜的学生一直有低血糖现象,下课之后就坐在沙坑边休息。此时,却遇班上一“积极锻炼”的学生刘某想在跳远运动中展现自我,于是全然不顾旁边的状况,向前猛冲过去。无独有偶,毫无防备的姜某站起来想走回教室,与奋力向前跑来的刘某来了个正面对撞,一场意外就在一个好奇好胜、盲目乱撞的强者与一个浑身疲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弱者之间发生了。我和同事立即将姜某抱到学校医务室,校医对他进行了常规检查,根据情况给他补充了一些葡萄糖,并让他静卧休息等待进一步检查。

因此,一名好的体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预防措施,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保持清醒头脑,做到临危不乱

突发运动伤害事件的特点就在于事发突然,伤者病情有迅速发展、恶化的可能,而旁观者有时由于见识较少,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心理承受力,容易方寸大乱,导致行为失控,顾此失彼,从而延误伤者的最佳救助时机。因此,在遭遇突发运动伤害事件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维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做到临危不乱、冷静处事。

二、掌握救助手段,提高救助效率

生活中,常见运动伤害的紧急救助主要包括:清创伤口、止血、止痛、包扎固定、人工呼吸等,这些技能对于专业医务人员来说,信手拈来,毫不费事,但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要想做到尽善尽美,就不是一件易事。教师除了要加强对意外伤害紧急救助方法的知识学习,还要经常参加模拟和实践练习,正确、规范地使用救助手段,提高救助效果。

三、迅速判断险情,果断采取措施

敏锐的观察力是救助者做出精确判断的前提,而精确的判断,可以使伤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有效的救助。一般运动伤害事件发生后,伤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出血、局部破损肿胀、皮肤变色、患肢运动受限、肢体变形或短时休克等现象。比如,若是腿部发生严重骨折,应在第一时间拨打120救助电话,迅速对伤者腿部进行简易固定处理,避免因骨折部位活动错位而损伤神经、血管,加重病情,同时减少伤者痛苦。

四、加强组织协调,尽快形成合力

一般来说,学生发生轻微运动伤害,一个人救助完全可以进行。但就比较严重的运动伤害而言,一个人的力量就难以解决问题了,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召集、组织临时救助人员,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为伤者赢得最佳救助时机。另外,教师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的同时,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受害学生家长,多方合力,共同做好受伤学生生理、心理的稳定与维护工作。

总之,体育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因素,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有的是可预见的,有的是无法预见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跌、撞、坠、扭伤等伤害是难免的,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尽量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他们处理意外运动伤害的能力。

跆拳道运动中如何预防运动伤害 篇7

在跆拳道运动中,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运动员通常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有些伤害甚至会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也影响了跆拳道运动的开展。基于这一认识, 深入了解跆拳道运动伤害产生的原因, 并制定具体的预防措施, 是提高跆拳道运动有效性, 满足跆拳道运动发展的必要措施。从这一现实需要出发, 我们应对跆拳道运动中的运动伤害引起足够的重视, 并通过具体的预防措施, 预防和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保护跆拳道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身心健康。

2、跆拳道运动伤害产生的原因

从目前跆拳道运动的实际开展来看,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跆拳道运动员容易受到运动伤害, 究其原因,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运动员的身体条件

(1) 年龄因素。

青少年期骨骼发育尚未成熟, 因此对于外力的抵抗防御能力较弱;发育中的骨和软骨与成人相比也显得软弱;骨的长径生长与骨周围肌肉肌腱发育相比, 前者显得较慢。

(2) 性别因素。

男性与女性身体内脂肪含量有明显的差别, 男性身体内脂肪含量平均是体重的13%, 而女性高达23%。

(3) 体格、体力、技能因素。

体重重的运动员比体重轻者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这是因为他们体内脂肪多, 肌肉的发达度减低, 身体的灵活性、耐久力相应也变差。

由此可见, 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是导致运动伤害的主要原因, 只有根据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和体格体力等因素合理确定训练方案, 才能保证跆拳道运动伤害得到持续降低, 确保跆拳道运动员能够减少运动伤害。所以, 对身体条件的正确认识和分析, 是预防跆拳道运动伤害的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2.2、心 理素质

运动员训练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或者集中持续时间不长, 不能有效地控制自身者, 发生损伤的危险度增加。

跆拳道运动相比其他运动比较激烈, 并且持续时间长, 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在训练中出现意外, 所以, 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注意力集中是保证运动员不受运动伤害的关键因素。为此, 跆拳道运动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对运动员而言至关重要, 特别是对跆拳道运动员来说, 过硬的心理素质不但体现在专注力持久方面, 同时也表现在运动员对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的忍耐力上。因此, 只有加强心理素质建设, 并不断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才能保证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减少运动伤害。所以, 心理素质是导致跆拳道运动伤害的主要原因。

2.3、训练方法的因素

对于跆拳道锻炼者或运动员来说, 由于自身的体力、技术条件的限制, 如果选择不适宜的训练手段, 损伤的发生率将会提高。

在跆拳道训练中, 除了要遵守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之外, 还要掌握必要的训练方法, 保证跆拳道训练能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有效提高。由此可见, 训练方法的选择也是关系到运动伤害的关键因素。

许多跆拳道初学者, 由于缺乏对自身身体条件的正确认识, 在训练方法的选择上急于求成, 最终导致身体吃不消, 严重时还会导致运动伤害。从这一点来看, 只有选择适应自己需要的训练方法, 才能保证跆拳道运动员避免进一步的运动伤害, 达到提高跆拳道运动训练效果和有效预防跆拳道运动伤害的目的。

3、跆拳道运动中预防运动伤害的具体措施

从跆拳道运动伤害产生的原因来看, 要想做到有效预防跆拳道运动伤害, 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注重强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从事跆拳道运动的运动员, 要想预防和避免运动伤害, 首先就要从强化自身身体素质入手, 其中主要包含三个因素。首先, 在年龄上, 青少年在参加跆拳道运动时, 要注重训练强度, 控制在身体发育允许的范围内。其次, 男性运动员和女性运动员要认识到自身特点, 应制定具体的训练计划。再次, 每一个从事跆拳道的运动员都要认识到自身的身体条件, 切勿盲目制定训练目标, 避免训练量过大损伤身体。

在跆拳道训练中, 我们既要将其作为强身健体的重要训练手段, 同时也要将其作为一种正规的体育运动来看待。基于这一认识, 只有注重强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 才能够达到预防运动伤害的目的, 保证跆拳道运动员能够远离运动伤害, 减少运动伤害对运动员的影响, 使跆拳道运动的发展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3.2、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跆拳道运动的好处在于, 不但可以训练身体的力量和敏捷性, 同时也锻炼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但是由于跆拳道需要运动员长时间训练和集中注意力, 运动员在此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感, 进而诱发运动伤害。基于这一认识, 运动员应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不但要加强对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的培养, 同时也要注意耐力和毅力的培养, 使运动员能够在心里素质上完全适应跆拳道训练需要, 确保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将伤害降到最低。

鉴于心理素质对运动员的重要性, 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 我们要将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作为提高运动员训练成果的重要手段, 同时, 我们还要认识到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对降低运动伤害的影响, 为预防跆拳道运动伤害提供有力的支持, 达到有效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的目的。 (下转第135页 )

3.3、做好训练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在跆拳道训练中, 训练方法有很多种, 训练方法的选择既是关系到整体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降低运动员运动伤害的关键。如果运动员在训练方法选择中忽视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承受极限, 造成了训练中难以掌握基本动作, 并造成身体和心理疲惫, 难以满足训练要求, 在这种训练状态下, 最容易引发运动伤害。基于这一认识, 只有做好训练方法的选择和优化, 使训练方法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才能满足训练需要, 降低运动伤害的发生几率。

由此可见, 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 只有重视训练方法的选择, 并对训练方法进行进一步优化, 才能保证跆拳道运动得到有效开展, 并为跆拳道运动员提供有力支持, 确保跆拳道运动员能够通过采取正确的训练方法, 远离运动伤害。

4、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考虑到运动伤害对跆拳道运动员的危害性, 要想有效预防运动伤害, 在跆拳道运动中就要从注重强化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做好训练方法的选择和优化等方面入手, 预防运动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文金.跆拳道运动员的素质练习与康复方法[J].山西体育科技, 2005, 03.

[2]翁薇, 吴锵.女跆拳道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情况调查与剖析[J].体育科学研究, 2005, 03.

[3]战迅, 王新青.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作用[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 06.

体育运动伤害 篇8

1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不良影响

1.1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特别是造成严重后果的伤害事故, 其不良影响持续的时间长, 牵涉的范围广, 造成的压力大, 给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强烈的冲击。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直接导致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畏手畏脚, 停滞不前。学校为了减少或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 将所有可能发生意外的体育项目不列入教学、训练、比赛内容。学校虽然知道这样做有因噎废食之嫌, 但却没有别的办法, 这势必阻碍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会使学校的声誉受到影响, 学校领导和相关人员也会受到批评, 甚至受到处分和处理;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还有可能直接给学校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对于学生家长来说, 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 不管出现什么意外事故, 都理所当然由学校承担责任, 最终的结果就是经济赔偿。学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和损失而要求体育教师:只要体育课不出事就行, 上课质量无所谓。更有甚者, 为了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干脆不上体育课, 也不开展体育竞赛活动, 从而严重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1.2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对教师的影响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是体育教师最忌讳的事, 对于一名体育教师来说,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可能成为其职业经历中抹不掉的污点, 仅一次较为严重的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就足以改变一名体育教师的人生轨迹, 成为体育教师人生的转折点。除了赔礼道歉、经济损失、失去评优评先晋升职称的资格外, 甚至还有可能摊上官司而失去工作。本来不少学校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如其他主要科目的教师, 对体育教师来说就有人前矮三分的感觉, 如若遇上运动伤害事故, 他们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对体育教师来说,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犹如洪水猛兽一般, 惟恐避之不及。“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是体育教师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不仅会抑制体育教师工作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也会严重阻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1.3 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最大受害者莫过于受伤害的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学生, 轻者受皮肉之苦, 影响学习;重者可能会导致终生残疾甚至失去性命。体育运动伤害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导致心理障碍, 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恐惧心理, 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产生抵触和逃避体育课与体育运动活动的行为。

2 学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

2.1 贯彻健康第一思想, 重视安全教育, 树立防范意识

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教育方针, 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安全的重要性,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 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使其树立“健康第一, 安全至上”的思想和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2]。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还要指导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方法与手段, 让他们了解不同环境中可能面临的危险, 掌握避免危险的方法。体育教学中除教授一般的运动安全知识外, 还要依据教材内容、项目特点及时讲述易发生危险的各种情形, 明确提出具体要求及在不同情况下预防和避免危险的方法。从而使学生从每一节课中, 获得体育安全知识。

2.2 建立场地器材维护、保养及安全检查制度

学校体育恶性伤害事故发生多因器材问题, 特别是长期放置在露天场地的器械, 因长年日晒雨淋, 缺乏保养与维护而导致事故发生。课前、课后体育教师和有关管理人员对器材检查情况要及时做好记录, 并对器材定时维修。体育教师和场地管理人员必须根据运动场地使用的具体情况合理划分区域和设置警戒标志, 严格规定运动秩序。

体育教师对教学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能要仔细检查, 每节课提前到达运动场, 查看场地是否平整、器材安装是否牢固以及场地、器材布置是否合理, 所用器材的大小、高低、重量是否合适等。课前教师对学生的服装和随身携带物品也要进行检查, 如服装与鞋子是否适合运动, 身上是否带有钥匙、发卡、手机、首饰等物品, 并进行妥善处理。

2.3 建立校医、体育教师、学生互动的防范体系

学校要严格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体育教师经常同校医联系, 加强医务监督, 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水平, 对有重大疾病和不宜剧烈运动的学生, 应做到心中有数并妥善安排。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生理反应, 发现有异常表现立即做出调整。另外, 教师要教育学生做好自我医务监督, 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

2.4 增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教学步骤组织教学, 注重和加强基本技术教学, 注意运动技术的正确性, 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 灵活掌握教材教法, 减少和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具备教育教学能力, 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学生无小事, 事故无小事”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师德修养, 爱岗敬业, 尽职尽责, 热爱学生, 团结协作, 才能有效防止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3]。

2.5 加强伤害事故发生后的有效控制

对于学校体育运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 教师在处理时要注意现场诊断的准确性、抢救的及时性及事故处理的全面性。体育运动中一旦发生运动创伤事故, 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根据受伤的具体情况, 运用自己掌握的运动医学专业知识, 冷静、合理地采取有效的现场救助措施, 把伤害降到最小程度, 同时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闫杰.大学生体育运动伤害发生原因分析与规避[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254-256.

[2]张维全.浅论体育教学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5) :127-130.

如何预防体育教学中的运动伤害 篇9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 人们都奔波在繁忙的工作中。但是, 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看得非常重, 从小就让他们接触很多东西, 琴棋书画样样都懂。但是, 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是抹杀不掉的。比如, 大部分人都喜欢打篮球, 进行一些对抗性的运动避免不了的将引起运动损伤, 可以想象运动损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它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 严重的还可以使人致残, 对开展体育运动也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近几年来, 各大媒体都报道有关学校体育教学中, 由于主观原因造成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 给学校体育教育敲响警钟。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 娇生惯养、宠爱有加。假如学校不开设体育课, 将会使校园体育氛围日益淡薄, 体育教学变得单调、苦燥无味, 学生对体育厌恶之情与日俱增, 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正常有序的开展, 影响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 也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有防伤观念,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 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自我保护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

体育运动中, 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的损伤或生理上的紊乱, 称为运动损伤。如果我们还能够回忆起美国女排名将海曼在比赛场上的猝死、桑兰躺在体操场上的情景, 也许对运动损伤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运动损伤与一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有所不同, 它与运动项目、技术特点、身体状况等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发育成熟, 就更容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伤害。如何预防呢?预防运动损伤, 教师是体育活动的指导者, 大部分时间是指导学生练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从思想上认识运动损伤,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方针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 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 或麻痹大意, 不重视安全教育, 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 我们必须在体育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逐步树立学生的现代体育观念, 是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2.认真做好体育活动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克服内脏器官惰性, 增强各器官系统功能, 使人体由相对安静状态过渡到紧张活动状态。首先, 要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做准备活动的意义, 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 气象条件和锻炼或比赛情况而定。如一般兴奋性低, 锻炼者水平较高, 运动时间短的项目或天气寒冷等, 准备活动强度可稍大, 时间稍长。相反, 锻炼者年龄小, 基础差, 运动时间长或天气炎热, 准备活动的强度宜小, 时间可短些。或通过各种游戏、徒手操等练习达到活动做开的目的为主。总之, 准备活动在你运动之前是非常重要的。易发生的安全事故, 教师要有很好的防范意识。

3.加强保护和帮助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体育运动的复杂性、竞技性和社会性, 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 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恐惧。例如, 在“山羊”或跳箱上做腾越动作时, 教师要思想集中, 站位合理, 方法正确, 保护及时。同时, 我们要善于观察学生, 与学生沟通, 做好体育锻炼宣传工作, 消除心理障碍, 让他们愉快健康的锻炼身体, 使我们能更好地开展组织体育教学。

4.加强学校场地器材管理

学校要组织人员定期检查体育场地和器材设备, 尤其是室外体育器材, 如单杠、双杆、爬杆等, 因日晒雨淋, 天长日久容易发生断裂。场地是一堂实践课进行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 及时清除小石块, 以防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因此, 上课前, 老师也要检查场地器材, 特别是要检查器材的摆放是否合适。例如, 跑的项目中最好不用球作标志物, 尤其往返跑和蛇形跑等, 若用球作标志物, 一旦学生无意触及它, 它容易滚动而离开原有位置, 可能让学生绊脚, 更甚者脚踩球造成严重的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医务监督和现场处理知识的教育, 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了解他们身体健康状况, 以便确定参加锻炼有哪些禁忌。例如, 患心脏、肾脏病者, 不宜参加剧烈体育锻炼, 如比赛、快跑等。此外疾病发作期, 如感冒或扁桃体炎仍发热的病人也不宜锻炼, 否则对恢复健康不利。

在教学和训练中, 让学生了解基本的体育卫生知识, 学会自我监督, 同时掌握最基本的运动损伤现场处理方法, 学会自我保护。教师还要及时观察学生训练时的身体状况, 如发现学生面红耳赤, 大口喘气, 满头大汗, 说明运动负荷大了, 应立即调节, 采取减少练习次数, 降低练习强度, 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特别在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 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变化, 此时学生大都是腹空肚饿, 精力体力均不充沛, 所以要控制运动总量。所以说, 加强医务监督和现场处理知识的教育, 可更好地预防运动带给自己的伤害。

摘要: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 增进身心健康。如果在体育运动中不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 就可能发生各种伤害事故, 轻者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健康, 同时也妨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并对开展学校体育运动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避免和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知识, 加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以预防并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体育保健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程法国.体育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安全问题.中国学校体育, 2002, (4) .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

体育运动伤害 篇10

一、体育课堂上的学生伤害事件产生的原因与分析

体育课堂上的学生伤害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有的是学校教师方面的问题, 也有的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由于某种原因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 其本身就存在着较高的危险性。体育教学最重要的场所是在室外运动场上进行的, 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门特殊课程。如足球、篮球、跨栏、跳高、跳远等大多数体育活动项目对抗性激烈, 速度很高, 强度也较大, 有的项目甚至还需要借助体育器械等进行练习, 这就使体育教学本身就存在了很高的风险性、危险性, 很容易引发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第二, 教师对体育活动内容安排和教学的组织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心理适应特征、季节的变化及体育项目活动特性等因素, 严格地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科学选择内容, 安排合理的组织形式、适当的组织方式来实施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不合理和组织方式不恰当、不正确都容易造成学生受伤害事件的出现, 比如常见的情况有:活动前准备活动不够充分, 要点讲解不到位、规则交代不清楚等, 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进行大负荷的活动内容训练习中发生运动伤害事件。

第三,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缺乏安全意识, 保护措施实施不力。相对于室内的课堂教学来说, 体育教学过程组织和管理的难度更大, 且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致伤害危险性, 如果教师在体育课活动中安全意识不强, 重视程度不够, 或者疏忽大意, 随时都有可能导致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标枪、铁饼等投掷项目进行训练时, 没有严肃强调纪律, 学生乱跑乱动;单杠、双杠、吊环等训练项目中保护措施不力等, 都很容易引发伤害事件。

第四,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安全意识淡薄。有很多情况下, 教师虽然对安全问题下了较大工夫, 但由于学生自身原因, 总认为老师话多, 对安全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按教师的要求去做而造成伤害事件。

另外, 还有些安全事件是由于运动场地、器械存在问题而引起的。如体育器材安装不规范、维护更换不及时、位置放置不合要求、场地不够平整、质量问题严重等因素, 都有可能引起伤害事件。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 因器材、场地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引发的伤害事件高达的30%左右, 已成为造成学校体育伤害事件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体育伤害事件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不良影响

虽然体育运动伤害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不完全是学校或者教师的责任, 但对学校来说, 由此引起的社会影响是很严重的、长远的, 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一些高致害体育项目产生恐惧心理而避而远之。有一定数量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场地、器材才能开展, 如跳高必须有跳高架, 跨栏需要有栏架等。因在进行这类具有一定难度且有一定危险性的项目训练时, 容易引起伤害事件的发生, 学生对这类体育项目必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 参与性不强而产生抵触情绪。

二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降低, 青少年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由于学生体育伤害事件给学校和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困惑, 再加上学习压力的不断升级, 不少体育教师为了避免体育伤害事件的发生, 尽量减少让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尤其是难度大、风险高的运动项目, 再加上学生和家长的因素,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时间越来越少。据《中国教育报》公布, 教育部在2004年对我国在校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第二次监测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 我国在校学生在发胖率增速迅猛, 体质大幅下降。这样, 会使学生在从事体育运动方面更容易产生运动伤害事件,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高危险性的体育项目被学校放弃, 直接影响到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少学校把学校的社会评价视为生命, “安全第一”成为学校的共识。许多学校在制订体育课程设置时直接把具有高危险性的体育项目排除在外, 严防体育伤害事件的发生, 对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体育教学中对运动伤害事件的预防策略

对于学生体育伤害事件的危害后果, 无论对学校、对于教师或者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 但因噎废食、消极对待的做法也显然是不正确的。如何预防体育伤害事件的发生,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考虑的问题。

第一,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 增强责任心是关键。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应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做到认真、耐心、细心, 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伤害事件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预防措施得力。

第二, 对于学校来说, 要加大对体育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 不断改善运动条件, 对陈旧的体育器材及时进行维护和更新, 保证运动场地和器材处于良好状态。

第三, 要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不断增强师生的运动伤害防范能力。学校要经常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活动等多种渠道, 使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不断得到强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体育运动伤害事件的发生, 使学生不断成长并进而成才。

体育运动伤害 篇11

关键词:体育运动;意外伤害;民事责任;刑事责任

1 对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意外伤害的界定

目前在体育界以及体育理论界,还没有对对抗性体育运动明确的制定出界线。这和竞技运动的相关概念比较的话,对抗性体育运动属于同一运动类型。对抗性体运动是指一些比较激烈的,会在运动中运动员发生身体上接触的竞技比赛,并不是竞技运动所包括的那些运动,像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田径比赛中大多数项目,他们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得,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双方也是激烈的对抗。由于这类体育活动不会使得双方的身体发生猛烈的碰撞或者接触,所以竞技运动和对抗性体育运动不是相同的概念。

现在我们分析对抗性体育运动:第一,其参赛者基本为对立形式的双方当事人,在全场运动中至始至终处于对峙的地位。参赛者依靠自身体力和技能的优势打败对方。第二,对抗性体育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在比赛中存在的身体的接触和接触程度,它具有风险高的特点。比如拳击、相扑、足球、篮球等这些对抗性比相对较大的体育活动,比赛中运动双方将通过彼此之间的接触、碰撞而导致对抗的发生,无论是那方运动员来说会是一种高风险性的体育运动,会比其它运动更容易造成自身的伤害。

在这里所说的伤害主要是指在对抗性体育运动中包括训练和比赛中,别人造成的伤害行为,而不是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的自伤行为。对此,我们必须得先将自伤行为排除在外,还有前面我们所说的他伤行为并不将对本方自身造成伤害的行为包含在内。当然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这里的他伤行为也不包括同一方动员在比赛的场所内由于过失或者故意的原因而导致彼此之间的伤害行为。以上这种行为与其它一般性质的伤害行为区别不大,只要按照平常的处理方法解决就行。我们这里所指他伤行为是因为对抗性体育运动其运动剧烈本质而导致双方造成的人身伤害。更具体的讲,由于对抗性体育运动是一种竞争激烈的、具有风险性高和近距离肢体碰撞的一种运动,所以会使运动双方造成人身伤害,这时就需要一定的法律去解决这类问题,给出一定的范围和针对法律,以解决这些人身伤害给运动员带来的损失,即在针对他伤行为有专门的法律解决渠道。

2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意外伤害的法律责任界定

首先,如果在比赛中双方遵守比赛规则,那么不需承担法律责任。从法律角度来分析,对抗性体育运动属于体育运动或者比赛项目,在这过程中造成的伤害行为,其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本身是一种正当业务行为,那么在其中若按照正规规定造成的伤害还是属于一种正当业务行为。对正当业务行为进行定义,从理论上来讲,它是指依据正当业务的规定要求而进行的行为。而业务就是说就是各行业中需要处理的事务,需要依据每个行业的规定开展进行。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野蛮特性和对抗性体育运动本身要进行人的对抗性质,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些人身伤害。所以,如果运动员并没有去有意违反其中的比赛规则,跨越体育道德的界线,那么运动员本身并没有过错,也与法律责任的承担无关。比如在足球运动中,有一项规则为“合理冲撞规则”,一般来说,在规定范围内所做出的一些伤害行为,不归属于侵害性行为。

其次,对于一些对抗性比赛中运动员本身就是带有故意伤害对方身体的目的进行比赛的,像拳击、相扑这些运动,主要靠伤害对方参赛者的方式获得胜利的,在没有违背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应该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之类的。但是在比赛中违背了竞赛规则,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对方身体上受到伤害,或者因为比赛本身带有目的性故意造成对方受伤害的行为,还是应当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在这方面看来,如果是在违背了竞赛的规定前提下,那么不管是过失导致的对方人身伤害的还是故意导致的,无论是轻伤还是程度更低的伤害,我们都必须承担自己所应负的责任。

再次,在超出竞赛规则范围之外的条件下,运动双方有一方故意伤害对方赛友,而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那么所应承担的责任并不是民事责任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样的事件属于刑事案例了,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了解清楚当事行为人伤害对方运动员的主要目的与知情度,比如,当事行为人由于出于比赛竞争好赢的正常心理,故意伤害对方选手,但是对后来的结果并没有考虑到严重性,或者虽然知道严重性,但是以为这样的伤害可以避免的,那么虽然违背了竞赛规则,但是不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3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意外伤害的民事责任界定

侵权赔偿类的划分其中有由于在对抗性体育活动中导致他人的民事责任的损伤以及需要承担的部分。我国的《民法通则》规定可以明白损害赔偿责任中有以下四个必需点,首先是存在损害事实,其次为行为具有违法性,其次行为和结果有一定的前因后果关系,最后是行为人的错误。以上四点都需满足,不能缺少其一,并且它们有一定的关系,只有在四者都存在的情况下,才可以说造成了赔偿责任的承担。

第一,损害赔偿责任发生的前提是伤害行为的存在。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伤害行为是否违法还与竞赛的规则有关。首先,从前面文章中提到的一致,伤害行为肯定是违背了竞赛规则,而导致对方运动员伤害的行为。其次,这样的伤害行为一定是在对抗性体育活动或比赛中发生的,具有限定性。如果不在比赛中而导致的伤害,那么只需要根据一般性质的伤害来进行界定。

第二,只有伤害行为没有伤害结果,这并不属于承担民事责任的范畴。如果是因为对方运动员过失而导致对方重大伤害甚至死亡的,在这里也只是属于民事责任的范围。但如果是前文提到的由于运动员出于报复心理或者其他不正常心理,而故意伤害对方选手造成伤害,除非是使对方选手只是轻微的受伤或者程度更低之外的伤害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当事行为人在自己的主观上有错误。主观错误主要包括过失和故意。针对当事行为人在自己主观意识上没有预见后果,或者客观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事件,而超出了自己主观意识的情况下,一般来说行为人不需要担负法律责任。此处所指的为行为人的行为和伤害所存在的因果关系,而在此行为人行为和行为人所导致的结果是不是真的存在这前因后果的关系,将决定着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伤害事故的责任。只有前后两者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才对其可以直接的追究当事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对抗性体育运动所产生的伤害行为的承担的民事责任赔偿主要是指财务方面的赔偿。比如在《民法通则》第119条有规定,“对公民身体造成侵害的后果,需要赔偿误工导致的收入减少、医疗费用以及残废者的生活补助付出等一切相关费用,导致死亡需要赔偿丧葬费以及死者生前所要抚养人的生活费用等等。”根据这点作为理赔的参照,致害方要承担这些责任:第一,赔偿被害人受害之后而损失的工资和其他红利;第二,赔偿被害人因为受伤而无法抚养子女或者赡养父母而所需的生活费;第三,赔偿被害人一切医疗费用,并且包括以后的治疗费和补助费;第四,如果被害人死亡,除了第二点提的赔偿费之外,还包括被害人丧葬费和死亡补偿费;第五,若被害方请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则理应赔偿这部分费用。

参考文献:

[1]段荣芳.体育运动伤害赔偿责任基本问题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1,32(2):33-37.

[2]宋瑞兰.法律与体育[J].河北法学.2010,28(12):149-155.

体育运动伤害 篇12

一、通过准备活动可以达到:

(1) 代谢水平提高, 体温上升。

(2) 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 利于克服植物性机能惰性。

(3) 促进与运动有关中枢间的协调,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4) 调节情绪, 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处于适宜水平。

因为网球运动与腿部运动关系较大于是准备活动时应着重拉伸的肌肉部位为:大腿后部大腿内侧小腿背部肩部。

1、拉伸大腿后部肌肉

坐在地上, 把要拉伸的腿在体前伸直, 弯曲另一条腿, 整条腿的外侧贴近地面, 与伸直的腿组成三角形, 背部挺直, 从胯部尽量向前屈, 双手抓住伸直腿的脚尖, 保持这个姿势20分钟, 手触脚尖时不允许有弹动式动作 (触不到脚尖也没关系) 。

拉伸大腿内侧肌肉——方法一:

坐姿, 双脚脚底相互贴近, 膝盖向外撑并尽量贴近地面, 双手抓住双脚肘, 保持这个姿势, 数10下, 放松, 然后重复3次。

拉伸大腿内侧肌肉——方法二:

坐姿, 双脚在体前伸直并分开, 保持背部和膝盖部挺直, 从胯部向前屈体, 双手从腿内侧去抓住双腿的脚肘, 保持这个姿势, 感觉大腿内侧被拉紧, 放松, 然后重复。

2、拉伸小腿 (后部) 肌肉

俯身, 用双臂和一条腿 (伸直, 脚尖着地) 支撑身体, 另一条腿屈于体前放松, 身体重心集中于支撑脚的脚尖处, 脚跟向后、向下用力, 感觉到小腿后部肌肉被拉紧, 保持紧张状态, 数10下, 放松, 重复3次, 然后换另一条腿做3次。

3、拉伸肩部肌肉

仰卧, 抬起一条腿, 抓住大腿贴近膝盖一端, 用力拉向胸部, 保持另一条腿伸直并贴近地面, 头部也不能离开地面, 保持姿势, 数10下, 重复3次, 并换腿。

拉伸肩部肌肉——方法一:

用一只手从外、后侧抓住对侧手臂肘部, 拉向被抓手臂的对侧, 保持姿势数10下, 重复3次, 然后拉伸另一侧肩部。

拉伸肩部肌肉——方法二:

双手手指在头顶交插互握, 掌心朝上, 双臂向上、向后伸展, 保持15秒钟。

拉伸肩部肌肉——方法三:

一只手臂向上伸直, 然后前臂向脑后弯曲, 放松, 用对侧手从脑后抓住其肘部, 向其对侧缓慢拉动, 保持15秒钟。

拉伸时要缓慢, 避免突然用力, 被拉伸的那部分肌肉一定不要用力。拉伸之后, 应该做一些一般性的准备活动, 如轻微的原地跑跳等, 既调动了内脏器官, 又让全身的关节得到了预热。可能你会发现很多人不做热身就开始剧烈运动, 但你不要那样做, 因为你知道热身让你健康, 让你取胜。

网球运动中不同于其他运动, 该运动肢体运动量较大, 而且由于运动中的速度较快, 及其自身步法移动问题不及时, 造成的伤害可能要比单纯的肌肉拉伤要严重得多, 在课堂上由于闪避不及时被球打到的同学也不是没有。于是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 防止运动中受伤也变得极其重要。

因球的间接作用致伤。例如, 用脚外侧着地, 就容易损伤距腓前韧带, 这是最常见的肘关节损伤。在接发球时, 由于膝关节屈曲, 小腿突然因球的作用而外旋外展, 就很容易损伤膝的内侧副韧带、半月板及前十字韧带。

球击伤。例如面部的擦伤、挫伤、腹部挫伤。但最典型而常见的损伤是课堂学生多场地小的手指损伤, 如拇指、食指或其他手指的韧带牵扯与关节半脱位。

摔倒。在运动员击球、或疾跑时很易摔倒, 因此, 发生创伤机会多, 场地不平时尤易发生。

发生这些外伤的原因是, 运动员技术不正确, 是致伤的主要原因, 占外伤发生率的百分比很大。其次是不遵守训练原则, 技术不过硬, 场地不好, 运动员忽视使用保护装备 (如护腿) , 裁判不严及运动员过度疲劳等。因此创伤的预防要针对这些方面来解决。除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全面训练原则外, 必须注意使用各种保护装置。应反复宣传说明, 训练和比赛时使用绷带裹肘, 防止肘扭伤与“网球肘”的必要性, 开始时肘的动作因不习惯而不太灵活, 但换来的是长久的肘灵活。此外, 为了预防肘、膝小腿挫裂伤, 也应使用护肘、护膝及护腿。

二、预防损伤的几个主要方法:

1、护腕、护膝, 护肘等是必要的。

2、10%增加的原则, 一周内不要增加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过10%, 循序渐进。

3、保持有氧运动和无有氧运动的锻炼均衡。同时参加一些力量和柔韧练习防止受伤。

4、你的身体需要时间去恢复, 锻炼但不使身体受伤。

5、运动前不要空腹、运动的前中后要饮足够的水。

6、参加不同的训练, 如交叉训练锻炼不同的肌肉群。

7、应学会摔倒时的各种自我保护方法, 如落地时用适当的滚翻动作以缓冲外力等。

三、比赛中应注意的几个地方

1、技术动作

虽然应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品德才是现今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场上情绪过分激动和冲动, 防患于未然。所以如果怕受伤的话, 尽量不要去过人, 尤其是跟动作大的人打球的时候。毕竟我们是业余球员, 玩得开心就好, 身体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另外在接发球的时候, 不要太拼命。在这点上最严重的就是崴脚, 这是不可取的, 网前拦截时, 面部只有一层鼓膜包覆, 没有肌肉作为高速碰撞中缓冲物质, 最容易导致骨折, 在这点上要学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自保, 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 在眼见不可为的情况下, 不要硬来, 这样可大大地避免受伤的机率。

2、发球

如果是发球、高压球的话, 抢点应注意不要横冲乱撞。起跳容易失去平衡, 容易摔伤, 如果仅仅是争高空截球的时候, 可用保持身体平衡, 占好身位, 不要硬生生地起打固定点。

3、网前拦截

一般情况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自己会去封堵对方的大力扣杀或者传高压截击球, 此时可跳起去封堵, 这样即使球打在身上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 如果面对面对封堵的话, 容易被射中脸部及身体。

四、运动结束后应做整理活动部分

放松刚刚过度紧张得肌肉。整理活动的目的是更好的使人体由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 消除疲劳, 促进体能恢复。

(1) 可以使人体更好的由紧张的运动状态过渡到安静状态。使运动后还保持高水平工作状态的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继续保持一段合理的时间, 再缓慢有序的过渡到安静状态 (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等)

(2) 促使肌肉放松, 利于肌肉内血液畅流, 利于代谢产物的排出和能源物质的补偿, 消除疲劳。

整理活动在对于过度激烈运动之后的肌肉恢复很是重要。

五、心理调节方面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作用明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4个方面。

1、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即可增强人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 使人性格开朗、乐观, 情绪振奋, 充满生气, 增进自我了解, 树立悦纳自己的态度。

2、体育锻炼可健全情绪生活, 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压力是指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及生理上的变化。一个人长久承受心理压力, 就会产生各种疾病。在体育锻炼中, 可以采用自我宣泄、代偿迁移等方法减轻或迁移不良情绪。

3、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 良好的关系有赖于相互了解和彼此沟通。体育运动的特点要求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解除戒心, 做到相互了解, 相互合作与帮助。这样, 不仅对双方取得成功都有好处, 长此以往, 就会使人形成一种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

4、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可使大学生增长知识, 发展才能, 产生充实感。另外, 由于体育锻炼有其独特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参与者常常会获得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获胜了的欢心等等。这些满足感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磨练人的性格, 锻炼人的意志, 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论:适当地抽出一点时间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不仅不会影响运动, 反而会提高学习掌握网球技术, 增进水平的提高, 让我们更好地投入网球运动当中。网球运动的技术水平也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每周一定量的运动, 大家能从中找到网运动的乐趣, 网球运动又将伴随你一直走下人生的路……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周力.网球运动的心理训练与教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田径[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上一篇: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下一篇:定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