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2024-10-01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精选12篇)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1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已经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 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地体现着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 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的教学方式, 深刻地表达了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观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因此, 在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中,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不但能够实现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 同时也能够将高职院校学生向更高层级的目标的社会需求不断向前推进。

1、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概述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顾名思义, 就是基于运动处方中工作人员依据不同的对象提出的要求和实现的目标, 按照不同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等, 用处方的形式来为个人制定适合的运动类型和运动强度。也就是在体育课程中, 高职院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科目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锻炼和增强自身的作用。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教师能够不断发现学生的优势, 从而鼓励其继续发展, 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刚兴趣的科目进行锻炼, 从而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更进一步促进自身特长的展现和发挥。

2、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融入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

所谓的处方教学, 就是根据不同人的体质、性格、爱好等展开的体育教学活动, 按照科学高效的教学原则, 为所需要的学生提供适合的体育锻炼方案。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主要针对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 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 开展一系列的体育教学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锻炼学生的身体健康, 倡导健康体育,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合理化的教学特点, 能够不断地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3.1、 顺应了高校体育教 学和健康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和健康课程标准相结合的基本理念, 主要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在发展学生的全面技能,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做好全面和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 教学方式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素质等情况, 只是按照教学要求, 对学生开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都当成任务来完成, 在教学中身体既得不到锻炼, 有时候过强的教学活动有可能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 但是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过程中, 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 从而很好的客服了这一缺点, 这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被学生和教师所认可的基础。

3.2、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高职院校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重点关注的教学对象, 高职院校学生将来是祖国的人才, 因此国家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教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 始终把增强高校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等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 人和人的身体素养不同, 接受的教学能力也不同, 不能够把所有人对当成一个人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否则在学生中也不会出现成绩好, 成绩差之分, 人才也都是一样的人才了。但是, 在传统的教学中, 忽略了这一特点, 就是一味地顺应国家的政策, 对学生进行培养, 因此这样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教学成果都不是很好, 但是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4、探讨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4.1、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改变高校体育教育的职能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从以传统的教学为主逐步向服务和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 不再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爱好等, 设置教学内容, 逐步向服务和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

4.2、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一种灵活、开放的管理模式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的开展。网络化管理成了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管理模式的核心, 高职院校通过网络建立各种形式的管理平套, 让体育教学变得更加透明, 公开。

4.3、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 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

当前, 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是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 再结合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将网络教学和个性化教学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中, 促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的广泛, 也给了教师更多的身份, 教师、服务管理人员等。

5、结 束语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不断实践, 不断完善, 从而将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更好的发展。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2

针对开学初自主选择田径课程的36个学生进行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实验得知学生的身体素质各方面差别较大,据此把课程班学生分为:速度提高组、耐力提高组、力量提高组、灵敏提高组进行为期12周的实验干预(田径课程教学)。实验初即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且每个运动处方制定2~3套不同的练习内容,以保持学生练习兴趣。从公平性与准确性的`角度出发,实验前对执教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和学习。在授课时,教师首先讲授运动处方教学的原则、方法和作用,然后针对每一位学生原始测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自己身体素质在哪些方面较差,行动上该采取哪些措施(方法和内容)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和督促学生根据运动处方进行认真练习,每3周进行一次测试,时时对学生进行监测和反馈。对于达到目标的学生,提高目标,重新制定运动处方;对于没有达到目标的学生,对运动处方进行检查和修订,对执行不到位的学生进行帮扶。在教学实验6周后进行中期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和效果对运动处方进行针对性的微调,再继续进入第二阶段的教学实验,进而完成教学实验。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3

【关键词】运动处方 教学 体质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15-01

为了更好的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体育基础,对其实行处方化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中学,还存在着诸如时间、经费、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等很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困难。要更好的落实教学处方化的教学思想,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以使体育教学朝着科学化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一、运动处方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运动处方教学的概念。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教师将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方式。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运动处方教学形式的特点。

(1)针对性强。它直接面对学生体质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直接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反复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2)效率高。运动处方的最直接目标是更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所以效率一直是运动处方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对于学生有吸引力。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非常清楚自己身体练习的目的。知道自己的某项身体素质的水平。这样体育锻炼会对学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3、在体育课中实施处方化教学的进展。

目前,在体育课中,尤其是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处方化教学还处于实验研究和试验阶段。有很多的研究者分别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运动心理和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在课外锻炼、体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运动处方的实验。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实施处方化教学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经验。

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程序是:测试——分析比较——制定处方——实施处方——分析效果——再测试(——分析——调整处方)。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所以在中学阶段大范围的推广这些成果,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二、中学体育教学情况

1、学校领导不重视。

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或是民办中学,迫于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方式对学校形成的压力,对体育还抱有“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对体育课教学以及课外锻炼给予的政策和关心不够,在体育经费上投入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实行“放羊式”教学或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

2、体育教师素质情况令人担忧。

在课改的大环境下,许多体育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迎合学生的心理,偏重于学生的爱好,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3、体育场地设施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些学校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加不足。有的学校做课间操要分年级或单双班交叉进行,教学过程中时有十个甚至二十几个学生共用一个篮球的情况出现。

4、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在个别领导和教师错误的体育认识的影响下,在升学的重压下,在家长的不当教育和宠爱下,再加上一部分学生自我娇惯,还怕吃苦,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更不愿意上在体育教师规范组织下的体育课。

三、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处方化教学,针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育处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会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实施处方化教学,建议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

(1)体育院校。为了从源头上抓好体育工作者的质量,建议体育院校调整课程与专业设置,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对学生的师德教育。

(2)各级各类中学。领导要真正关心体育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不歧视体育教师。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工作。鼓励在职教师进行自学或是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的培养,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适当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为了更好的实施处方化教学,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要从学生的体质测试开始给予重视,认真地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运动处方,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李登光,吴宏江. 对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探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2004.2

[2]郑建祥. 高校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理念分析.《甘肃科技纵横》[J]2006.1

[3]岳建民. 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探析.山西教育》[J] 2004.11

议体育运动处方与初中体育教学 篇4

日本学者贺卡熙彦一凉 (1983) 提出:运动处方是以个人期望的体力目标, 并以适应其体力现状所规定的运动的质和量。所谓“运动的质”即耐力性运动中的运动种类, “运动的量”是指规定运动的强度、时间及频度 (猪饲道夫) 。我国学者刘纪清根据自己10多年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锻炼经验, 认为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可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 根据医学检查结果 (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 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以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 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体育运动处方是体育运动处方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的要求和目的, 按其年龄、性别、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等, 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 以及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由此可见, 体育运动处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医学范畴, 而是一种广泛的概念和开放的系统, 它能随时反映和充分利用当代体育发展的最新科技, 适合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的人群。对于大众它是强身健体的计划, 对于学生, 它是体育学习锻炼和发展的计划。它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它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以及平等参与体育运动健身的权利和机会, 并把体育的这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浓缩在一张张运动处方和日常体育运动健身中, 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观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因此, 体育运动处方的发展理念, 其核心价值是现代科学的服务管理意识。体育运动处方在人们的体育运动中起到了科学锻炼、强身健体、全民健康的作用, 它不仅是科学的、专业的、开放的、可持续的, 同时, 也是简单易行的、实用的、经济的和高效的。它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这种自主体育意识变成一种自觉习惯行为, 并在实际运动中不断充实、调整, 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和需求推进。

2.体育运动处方和初中体育教学

2.1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服务管理是主动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 它是一种自主体育意识和观念;其二, 它是一种体育技能;其三, 它是一种体育学习和整合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要实现体育运动处方, 需要学校体育教学给学生的体育发展提供一个相应的平台, 首先, 这个平台要有开放性和时代性, 让学校体育成为一个引领体育文化潮流的自由开放的体系。其次, 这个平台要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体育天赋和选择, 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潜能和才华都能得到挖掘和体现。再次, 这个平台要有可持续性, 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学习与储备, 找到一把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发展钥匙, 而体育运动处方就是一个平台。它在体育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吸取了一些现代服务管理理念, 形成了一个以人的体育需求、发展为出发点, 以体育理想、健康为宗旨的, 以专业技术水平、现代管理观念、团队协作精神为支柱的自由、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自己的健身方案、运动训练计划。在不断摸索和实践过程中, 学生不断形成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健身方案、运动训练计划。学生逐渐形成体育健身方案和运动训练计划的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自我体育教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 也是体育锻炼习惯、自主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同时, 也是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由此可见,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重要手段。

2.2体育运动处方作为初中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实早已存在, 学校运动队训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去学校运动队的特殊方式, 把这一形式推广到全体学生, 这就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体育教育模式。第一, 学校运动队的成功证明了这种体育教育形式的优势和成功;第二, 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为这种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三, 专业化的体育教育人才资源优势为这种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第四,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这种模式推行提供了依据和契机。

3.体育运动处方的制定

3.1体育运动处方的分类:

按应用的目的可分为两类:

3.1.1竞技训练运动处方: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安排, 开出运动处方, 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3.1.2预防保健运动处方: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出运动处方, 目的是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3.2体育运动处方内容。

体育运动处方的内容包括: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注意事项及调整。

3.2.1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定, 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成绩等。

3.2.2运动种类:有氧运动是运动处方的基本原理。它可分:

有氧耐力性项目:步行、慢跑、跑走交替、游泳、自行车、跳绳、滑冰、上下楼梯等。

伸展性运动及健身操:广播操、太极拳、健身舞、矫正体操等。

3.2.3运动强度。适宜的运动强度按心率确定:心率=180-年龄

3.2.4运动持续时间:根据专家研究每次进行20-60分钟的耐力性运动时比较适宜的。库珀博士认为, 心率达到150次/分以上, 最少持续五分钟开始收到效果。

3.2.5运动频度:是指每周运动的次数。日本池上晴夫研究结果是每周运动3-4次效果最佳。

3.2.6注意事项及调整: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禁忌的运动项目和某些易发生危险的动作, 二是注意自我观察, 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运动, 三是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运动后要做好整理活动。

3.3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3.3.1医学检查:首先要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机能测试, 了解机能状态, 有无禁忌运动情况。

3.3.2体力诊断:通过体力测验进行, 初中生用库珀十二分钟跑测验。

3.4体育运动处方举例:

运动处方处方号:学生1

姓名:ⅹⅹⅹ年龄:ⅹⅹ性别:ⅹⅹ

1.现有运动状况诊断:________________

2.12分钟跑测验:跑距_米, 跑速_百米每秒, 体力等级_。

3.体质强壮指数:强壮、优良、中等、体弱;体型:一般、消瘦、肥胖。身高体重指数__。

处方:

活动目的: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

准备活动:5-10min, 使心率逐渐进入靶心率范围 (内容略)

基本部分:20-40min, 主要为有氧耐力练习 (具体内容略) , 心率须保持在靶心率范围之内, 不能持续完成时, 中间可稍事休息。

整理活动:5-10min, 以放松跑或做操为主, 以预防重力性休克。注意事项和建议:

1.做下列活动时应小心谨慎 (×××××××××)

2.避免下列情况出现 (×××××××××)

每周活动次数:3-4次或根据情况而定。

体育教师签名:××××××年×月×日

4.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 我们根据教学班中全体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 (包括形态、技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 分析结果, 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 通过运动处方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比较, 我对学校初二年级六个班体质测试结果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实施处方前后的统计分析和评估, 把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 (见表1、表2) 。在实施运动处方前, 对照班 (初二1-3班) 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教学, 实验班 (初二4-6班) 在课的前二十分钟学习教学大纲的内容, 后二十分钟是根据各项测试结果和评估等级的不同, 按所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锻炼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运动频度为每周四次:一次早操, 三节体育课。运动中通过自测脉搏法和主观感觉法, 使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钟的范围, 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同时学生和教师进行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 对运动处方情况按姓名、目的、处方和手段、运动负荷、自我评价、运动日期等进行记录。

对记录中出现负荷偏大或偏小, 教师依据合理负荷原则逐渐调整运动量, 使心率保持在规定的范围。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成绩的提高都很大, 这些情况说明了按大纲内容进行正常学习锻炼, 身体素质都有稳步提高。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运动处方锻炼的实验班效果更明显, 成绩提高幅度更大。运动处方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中体育教学中设计的运动处方, 应该是生动活泼的, 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并感到身心愉悦。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个体差异, 进行适当的分组。并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的自我感觉和生理测试结合起来, 全面考虑对学生机体的影响。

5.小结:在初中阶段采用体育运动处方进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它以先进的体育健身理念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平台, 体现了教育民主、平等和体育的人文关怀及人性关爱, 它释放了学生对体育的激情, 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对学生的影响, 它实现了初中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从体育教育中获得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理念, 最终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思想。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 它对于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提高质量, 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标.实用运动处方[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王刚珊.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3].吕帆编译.日本健身运动处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4].田纪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5].沈勋章, 全民健身处方大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运动处方 篇5

 运动强度

安静心率=68次/分最大心率=220-20=200次/分

储备心率=200-68=132次/分

最适运动心率=132*0.75+68=167次/分

当心率保持在165—170次/分左右时,运动强度最适宜。低于这个强度,锻炼效果不佳;超过这个强度,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给身体造成损伤。

 运动项目

有氧运动:快步走、慢跑

其他锻炼项目:跳绳、游泳、有氧体操等。锻炼时随时按照靶心率进行调整。

 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时间为30—60min。一次锻炼至少30min,除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外至少要有20min心率保持在165—170次/分之间。

 运动频度

每周3—4次,坚持隔日一次有氧运动能有效提高心肺功能。如有时间,每周可增加1—2次自己喜爱的活动。

 运动注意事项

1、每次运动前要有5—6分钟的热身准备。

2、锻炼时监测自己的心率/脉搏,使其保持在165—170次/分范围内。

3、激烈运动之后,要以强度比较低的方式继续活动一段时间,大约10分钟左右。

4、注意平衡饮食,保持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

 备注

1、运动心率测量方法:锻炼者在运动结束后立即准确测量10秒钟心率再乘6,这就代表运动中每分钟的心跳数。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处方;现状;对策

我国政府于1999年6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指出学校体育应以“健康第一”为主导思想。但是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仍然存在心血管功能差,身体机能水平低的现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很多学者提出了运动处方教学。

一、运动处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1954年,KarPovieh提出运动处方类似医生给病人开的医药处方,是指符合个人状况的运动程序。发展到1993年我国学者刘纪清根据自己10多年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锻炼经验,概括为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结果,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使人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即运动处方。运动处方的分类有很多种,按应用的目的和对象可分为四类:(1)竞技训练运动处方;(2)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处方;(3)预防保健运动处方;(4)临床治疗运动处方。

目前,我国关于运动处方的研究很多是医疗保健方面,学校教学中涉及的很多也只是体育保健课。在仅有的一些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文章中也是理论的研究,很少有具体实施的措施。其次,普通高校运动处方教学实施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表明,很多学校没有开设运动处方课程,有的也只是作为选修课与实验课,或者是保健课里的一部分内容,课时量很少。此外,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只与学分挂钩,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更不会去了解运动处方。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运动处方的对策研究

1.转变教学思想,更新“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观念

学校领导的重视是运动处方在高校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应充分了解运动处方在教学中的意义,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与技术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锻炼的长效性。而且专业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运动技能还需懂得相应的医学知识和指导运动处方实施的能力。“医体结合”(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引出“医体结合”)实现了医学、体育学和营养医学的有机融合。首先通过进一步的培训与学习让体育教师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其次引进相应的医学人才。

2.提高学生运动的参与意识,普及运动处方知识

运动参与意识是从心理、身体上提高人们对体育认知、情感、意志、兴趣等的认识,并且身体力行,投入到行动中去,增进健康,增强自身优势。拥有良好的运动参与意识,是促使人们主动、积极参与运动的内在因素。首先,加强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其次,在教学中通过不同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内心重视起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从而扭转因缺乏对体育深层价值的理解而带出的一大批体育被动人口的局面。

通过运动处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处方的概念,制订方法,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依据运动处方的针对性特点,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用运动处方的形式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时间及频率,然后主动地进行自我锻炼和评价。这样也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提高学生运动参与意识。譬如,运动处方运用初期会出现不舒服的现象,运动处方运用通常分为适应、增进和维持三个阶段,在开始适应的阶段,可能会有很多的不适,这时不需要随意地更换运动处方。

3.做好教学与医疗并重的准备

在每个学期可以让学生体检至少一次,首先,测定其身体形态和身体成分指标,评价静态心肺功能状态、心肺适能、肌肉及柔韧适能;其次,运动负荷试验及体力测验包括运动血压、运动心电、心脏功能能力、有效锻炼强度范围、有效锻炼心率范围等。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可以缩短体检检查的时间距。这就需要有足够的医疗、运动器材、场地设施作为保障,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购买或借助。

体育教学中的运动处方根据体育课的性质来决定。体育课按照课的性质可以分为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体育课、保健体育课;按照课的任务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考核课。在组织教学上,要轻松、活泼、灵活、多样。选项与专项体育新授课中尤其要处理好技能在运动处方中的使用,不能因为学生不精通运动技能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导致运动处方无法实施。在任何运动处方实施中都要贯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思想。

4.实施课内外锻炼

很多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每周进行3~4次的有氧锻炼,每次45~60 min,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效果。而我们的体育教学每周只有1次90分钟的锻炼,这样的运动量远远不够。因此,只有运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我们的“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运动频率可以是每周1次体育课(90 min),再加上2次以上课外锻炼,改变运动量不足的现象,提高运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显军,任建生.运动处方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5):79-82.

[2]刘纪清.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7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针对每个人的具体身体状况, 以开处方的形式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体育锻炼方案。也就是说, 人们在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时, 经过医生严格的身体检查, 再根据锻炼的需求, 运用科学健身原理, 对选择参加运动项目、运动的强度和锻炼的次数加以规范。保证着锻炼预期目标的实现, 列出具体合理而有效的运动处方, 然后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而系统的锻炼。

二、运动处方教学的作用

1、丰富学生课堂和课余文化娱乐生活,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体育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比传统的体育教学涉及范围更广, 包括有氧耐力运动、力量运动、延伸运动等, 学生不仅可以在体育课上进行这些体育项目锻炼, 而且还可以在课下甚至在家里进行, 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空间限制。另外,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强调的是体育运动的健身性、娱乐性, 可以使得学生在平时的锻炼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为学生终身锻炼打好基础。

2、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可以保证锻炼的科学性

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状况, 选择合适的运动种类、强度、运动时间、每周的锻炼频率, 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保证每个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从教学程序和运动负荷强度控制两个方而保证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3、运动处方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确定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 是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健身活动。而高等学校体育教程教学目标是“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对高校学生来说, 不仅要学习体育知识, 掌握技术技能, 还要具备把所学的知识技术, 合理的运用于体育实践的能力, 具体地说应该培养善于自我实施运动处方的综合能力, 以提高自我锻炼、自我监控、自我保健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4、运动处方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思维能力,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内容上不应过分注重运动技术教学,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了解其由外到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 切时可行的制定相应处方指导学生, 为学生身体力行从事体育运动服务。

三、运动处方的制定与实施

1、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了解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参加锻炼情况等, 对其健康状况做出判断, 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应予以特殊对待, 不宜参加大运动处方的循环。

2、运动负荷与体能的测定

在实施运动处方前, 要对学生的运动负荷与体能作出测定。运动负荷的测定是对其身体承受运动能力的检测和评价。通常采用心跳频率、最大吸氧量等机能指标。通过测定, 找出科学锻炼处方的负荷指标。体能测定主要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鉴定。也可将所得结果与较大样本进行对比, 确定该项素质优劣程度, 从而有的放矢地实施运动处方。

3、选择教学内容

学生的健康情况以及锻炼的目标确定后, 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气候、学校的师资力量以及场地设备条件,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 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体育健身理论类: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中的注意事项、简单锻炼计划的制定、运动负荷量与强度的监控、体质的测试与评价等;二是提高身体素质类: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以及灵敏类, 在这一类中, 可相应的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来达到提高不同身体素质的目的;三是提高智力类:可安排国际象棋、围棋、智力游戏等。各个体育教师可负责不同的教学内容, 指导需要提高相应身体素质的这部分学生。

4、运动处方的优化与综合

对于一个处方应反复修改、优化, 使之日臻完善, 最后, 为了使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还要把各单项运动处方综合起来使用并不断优化。有人认为运动处方就是课课练, 其实两者本质不同。运动处方是以生理学理论为基础的, 科学性、针对性极强的循环式教学思想, 其本身具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优化等特点。此外, 运动处方还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体能动性的挖掘。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并执行适合自身发展的运动处方, 寓健身于娱乐, 使之养成健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四、注意事项

1、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实施过程中要控制运动强度, 实施结束后要进行适量的放松活动;

2、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运动处方的常识性知识, 能力依据学生自身的主观感觉和心率指标的自我监测来加以评价;

3、加强运动处方的保护工作, 避免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并注意运动后的营养补充;

4、注意实施过程中的科学评价, 通过与实施之前的目标进行对比来确认调整策略。

五、结论与建议

1、高校体育选项课实施处方模式教学较常规体育教学模式在

促进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运动技术等方面有更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是实现学校体育向健康教育转轨的一种可行而有效的途径。

2、处方模式教学和常规体育教学模式均可发展学生的体质健

康水平, 但健身运动处方模式教学更能体现最优化和更具有针对性, 同时可以为学生的自主锻炼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借鉴, 是值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3、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进一步加大体育教

学改革的力度;各高校要继续加大和完善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力度和管理措施, 尤其应加大对体育指导员工作的发展力度。

摘要: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实施, 学生开始追求以科学的健身运动方式来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实现健身目标, 于是近年来关于运动处方的探索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高校运动处方的探索来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要求, 把科学的健身理论和方法有效结合起来, 以此来确认健身运动计划和方案已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运动处方,制定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岩, 阎苍松.健身运动处方对影响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 :86.

[2]湛育明.健身运动处方在高校足球选项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J].体育科技, 2005 (4) :79.

[3]黄玉山.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2) :26.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8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最后阶段。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参加锻炼只停留于运动形式的表面, 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探究其内部规律, 同时也忽略了个体的差异。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学任务即完成各种运动项目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和学习, 较少顾及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爱好, 忽视个体间的各种特征差异, 导致学生逃避体育课, 不能很好掌握运动技术, 体会不到体育课娱乐和健身的功效, 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心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并且取得最佳的学习和健身效果, 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有必要根据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锻炼。作为个别性、渐近性、重要性原则, 运动处方作为一种新兴的方式与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体育健身中, 它把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 有效地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锻炼, 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健身者的青睐, 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进行针对性教学,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

2.1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 (Exercise prescription) 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复训练的开展, 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 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所谓运动处方是指康复医师或体疗师, 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 (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是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 以健康人为对象, 以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 便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特点。

2.2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是教师将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方式。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以健身为目地, 运用运动处方安排运动内容和形式以其真正实现了教学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使增强体质落实到实处。

3 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

3.1实现体育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以健身为主要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质状况, 结合学校生活条件和学生运动爱好、自身条件特点等, 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强度、时间及频率,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经常锻炼实践, 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2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时, 先了解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 然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选择的练习, 并且在身体素质练习过程中, 教师通过心率控制学生的运动强度, 学生将课后感受反馈给教师, 教师为学生提出合理性的意见, 然后, 学生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样, 既科学地进行了体育锻炼,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3符合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宏观指导要求, 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运动处方教学除了以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目的外, 还以提高运动能力为载体, 达到增进健康, 发掘素质潜能, 培养心理素质等为目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意识, 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 养成经常参加运动的习惯。学会了运动只是解决了健身手段, 是用运动去健身的开始, 而运动处方是解决学会运动之后, 还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健身。

4 运动处方教学的作用

4.1运动处方模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

4.2能依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丰富学生课堂和课余文化娱乐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意识。

4.3教学中, 运用处方教学法, 结合多人参与活动, 通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改善人际关系。

4.4运动处方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思维能力,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内容上不应过分注重运动技术教学,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了解其由外到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 切时可行的制定相应处方指导学生, 为学生身体力行从事体育运动服务。

5 结论

运动处方因其科学性强、针对性强、系统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处方教学的优势, 结合体育的专业特点, 制定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内容, 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的需求, 必将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充分发挥学生运动能力主体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阐述运动处方的作用和优势, 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探讨在教学过程中运动处方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娱乐健身作用的可行性, 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处方,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威.体育院校开设运动处方课程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 2003, 18 (2) :88-90.

[2]彭仕青, 郭鼎文.健身运动处方在普通高校健身课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 2001, 8 (4) :87.89.63.

[3]章要在.运动处方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 2002, 9 (1) :61.

[4]程冬萍.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J].集宁师专学报.2000.12 (4) :80-81

[5]王文刚.运动处方[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李斌.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10.

[7]岳建民.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探析[J].理论探讨, 2004, (11) .

[8]杨文轩, 陈琦, 李敏卿, 等.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实用性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4) :1-6.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9

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1. 了解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熟悉程度。

新授内容有的学生接触过, 有一定基础。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 在教学设计时, 教师要根据这种情况, 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让学生从不同的起点学起。这样, 从学习规律来讲, 无疑是对他们有益的。

2. 了解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看法。

主要是了解哪部分学生感觉很容易, 哪部分学生感觉有一定难度而不能适应这一内容的学习。所以, 教师要根据了解的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

3. 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

每一位学生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学法, 有的喜欢探究, 有的喜欢按部就班地学习。要了解学生不同的学法, 把学生归类并分类进行指导。

二、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根据了解的情况, 以能力划类、依类分层为原则,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所要达到的要求, 一般将学生分为三层。A层次是学习有明显困难的学生 (属“吃不了”的学生) ;B层次是有一定的基础, 能独立掌握所学内容 (属“吃下去”刚好的学生) ;C层次是一些拔尖的学生, 有一定基础, 能很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属“吃不饱”的学生) 。分层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分层”不“分等”。学生都是很爱面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分层教学时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二是“分层”不“定层”。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可变性的, 它会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断地发生改变。

三、确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引领, 在分清学生层次后, 要以“面向全体, 兼顾两头”为原则, 根据学生实际, 合理制定出各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 篮球分层教学目标:A层次的学生求实, 即要保证切切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B层次的学生求高, 即要注意标准达成;C层次的学生求活, 即要会灵活巧妙运用。

四、有针对性地制定各组的运动处方

教师制定运动处方是以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 所以, A层次的学生主要以“复习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来进行运动处方的设计, B层次的学生主要以“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尝试性练习”来进行运动处方的设计。而对于C层次学生, 则主要以强化学练的综合实践性和发展提高为出发点, 来进行运动处方的设计。整个教学运作过程分层是动态的,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缩小“知识掌握”与获得发展之间的差距, 最终取得举一反三的功效。

运动处方概念可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的健康人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 (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 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以便有计划地经常性地锻炼, 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在制定和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运动处方的制定要注重个性化

在制定各层次运动处方的过程中, 要注意低起点、小步子、多梯度, 重点对A层次学生进行查漏补缺, 加强个别指导, 或小组辅导。对B、C层次的学生则以即时实践为主, 展示与超越自我。

2. 运动处方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 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

3. 运动处方要修订调整

在练习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掌握的动作技术、身体或其他条件经常发生变化, 因此, 运动处方要进行一次或多次微调, 确保各层次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目标。

4. 运动处方实施要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由于人体各种系统功能的改善与提高都有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需要有量的积累。因此, 运动处方的实施要与课外体育相结合。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10

1 优化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1.1优化教学过程

1.1.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高度膨胀的时期, 为了激发学生对《运动处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第一节课中,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学习运动处方的意义, 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运动处方是为每一位患者或体育健身者量身定做的, 实践证明, 按照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既安全可靠又有计划性。应用运动处方进行健身锻炼将是科学安全增强体质最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 教师应在理论讲授同时联系生活, 使知识趣味化、生活化。比如将运动处方与女生关心的减肥塑体、男生关注的健美健身联系起来进行介绍, 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 在课堂上将知识以易化难、以简化繁,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好学乐学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1.1.2钻研教材, 突出重点

《运动处方》课程内容繁多、逻辑性强、理论与实践并重。因学时较少, 一般只有24至36学时, 在安排教学内容前,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 反复推敲教材的内容, 在课堂讲授时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教材《运动处方》共分五章, 其中耐力运动处方这一章是本教材的重点章节, 原因有二:一是耐力运动处方以提高心肺耐力作为锻炼目标, 而心肺耐力素质是健康体适能各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项, 是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二是在各种类型的运动处方中, 耐力运动处方应用最为广泛, 它可用于健身、预防、治疗和康复四个领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利用有限学时, 根据专业特点, 删繁就简, 把握重点、突出重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1.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为了使《运动处方》的教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实现教学现代化、科学化,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可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为多媒体教学。教学中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它集声、光、色及动画于一体, 信息含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 具有媒体融合性、交互智能性和信息扩张性等多种特性, 弥补以往教学中较为欠缺的视觉信息, 具有其它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如台阶试验这一操作理论内容, 通过多媒体示教短片的呈现, 这种教学方法直观易懂, 深受学生的喜爱。

1.2优化师资配备

体育新学科的创建主要是通过边沿学科的扩展, 或是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应运而生。《运动处方》正是一门由体育和医学两大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产生的边沿学科, 它源于康复医学, 后被广泛应用于健身锻炼。其创建的意义在于指导患者或体育锻炼者进行科学运动, 以达到康复和预防健身的目的。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应具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运动处方的制订一般遵循以下流程:健康检查、体适能测试→确定运动处方的目的→运动功能评定→制订运动处方→指导执行运动处方→监督执行情况→定期调整运动处方。由此可见, 《运动处方》实质上涵盖了两大学科的内容:体育与医学。那么, 对于这样一门交叉学科, 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是否可以打破一门课程由单一专业教师进行授课的传统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 《运动处方》课程的主讲教师多数为体育教师, 少数为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两者比较而言, 前者所受的专业教育以竞技运动教育为主, 未系统学习过医学知识, 在很大程度上缺乏传授与开据合理运动处方的能力;后者受过系统医学知识和基本体育运动知识的专业教育, 具有良好的对《运动处方》的把握及传授能力;但在讲授利用何种运动方式去提高耐力、力量和柔韧性时, 体育教师无疑最权威。在此, 笔者提出一个设想:《运动处方》可由两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授课, 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 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动作部分内容进行辅助讲授。体育专业以及与医学相近专业的教师相互配备, 取长补短, 共同讲授《运动处方》课程, 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3优化评价体系

1.3.1理论考试评价

理论考试是教学成果的检查手段之一, 考试内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要求, 反映基本的、重点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理论考试评价主要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进行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运动处方》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

1.3.2实践能力评价

实践能力评价是检验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其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体适能的测定与评价;耐力、力量和柔韧性的练习方法;针对某个对象制订运动处方。其中, 前两项评价内容安排在相关章节讲授完毕后进行考核, 注意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操作、运用的能力。第三项评价内容则安排在期末该门课程讲授完毕后进行, 这项内容也是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评价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制订运动处方能力的考核评价时, 注意评价学生与处方对象的沟通交流情况, 观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应变能力, 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融汇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

2.1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运动处方这一概念从词义上看有两层意思:一是运动, 二是处方。“运动”指体育运动;“处方”原指医生对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 这里指处方制订者根据处方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制订的运动计划。简而言之, 运动处方即是一个运动计划, 它达到康复和健身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的手段来实现的。运动处方是理论指导, 体育运动是实践方式。理论引导实践, 实践决定理论。二者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因此, 《运动处方》课程除了理论讲授外, 还应有运动实践的训练。教材介绍的耐力、力量、柔韧性运动处方中, 除了有上述三种素质的运动生理学基础、特征和评价等理论知识外, 还包含与运动实践密切关联的具体练习内容。这部分运动实践的内容应由体育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以体育课的形式在体育场馆进行实训教学。力量练习涉及到各种大型力量训练器械的使用, 有条件者可到健身馆进行实训教学。在实训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联系, 在运动实践中学用结合, 提高学习效果。目前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主要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等, 少数综合性院校将《运动处方》课程列为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 如华中科技大学。从开设此课程的专业特点上来看, 可大致划分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对于非体育专业学生而言, 因运动训练知识基础较差, 课程中运动实践内容的实训教学便显得尤为重要。

2.2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运动处方》是一门应用学科, 在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教学。目前开设的《运动处方》课程的总学时多数为36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践课6学时, 实践课仅占总学时的1/6。从教材内容上看, 重点的实践项目有体适能的测试、二次负荷试验、心脏功能能力的评价等, 其中体适能的测试内容又包括耐力、力量、柔韧性、身体成分等多项内容。显然, 6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以完成上述实践项目。因此应增加实践课学时, 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 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实践往往可以促进理论的掌握,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实践到理论的转变需要动态的思维, 在实践中, 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也能得到促进和发展。

3 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3.1培养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如何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一门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不是看学生考试能拿多少分, 而是看学生是否学有所长、学以致用。《运动处方》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项体适能测试指标的意义及评定的方法, 掌握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并在实践中能利用运动处方指导处方对象进行科学的运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应从为自己量身制订一份运动处方做起。通过《运动处方》的学习, 学生可以获得有关身体健康的基本知识, 了解科学健身的方法和手段, 能够依据自己的实际身体状况制订适合自身锻炼的简单运动处方, 并能根据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经过学习的积累、实践的演练、经验的总结, 从为自身制订运动处方到为他人制订运动处方, 这就是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在课程评价体系中, 我们也把实践能力评价中的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作为一项重点的考核评价内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是一份能引导组织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指导人们科学健身的职业, 具备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是其必备的一项专业能力。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开展, 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对于开设《运动处方》课程的专业来说, 应切实注重提高学生制订运动处方的能力, 加强对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的培养, 以拓宽专业口径。

3.2开展小科研活动

在教学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采取开展小科研活动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运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小科研活动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教师给出练习内容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研究方案,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如教师给出一位肥胖症患者的基本资料, 让学生根据该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和健康状况, 运用所学到的运动处方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为这位患者制订一份减肥运动处方, 并指导患者实施运动, 一个月后对运动处方的实施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另一种是由学生组成科研小组, 开展深入实际的科研工作。如让学生深入到本校内各系、体校、社区去调查学生、群众对运动处方的认知程度以及他们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式, 调研后集体进行讨论, 要求写出书面材料, 分析运动处方在高校、体校和社区开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建议和措施。在调研的过程中, 还要积极宣传运用运动处方进行科学锻炼的科学知识。开展小科研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加强群众体育科研工作, 重点抓好国民体质监测, 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运动处方正是科学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成果, 而学生利用运动处方的知识再参与科研, 将会提升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4.1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应紧抓三个环节:优化教学是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重点、培养学生能力是关键。

4.2在优化教学上, 优化师资配备非常重要。以运动医学、运动人体科学或与前两者相近专业的教师主讲, 体育教师辅助授课, 二者取长补短, 应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3重视运动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可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学、用结合,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4培养学生制订运动处方以及开展小科研活动的能力,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一种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也是提高《运动处方》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玉山.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2.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3]汪康乐.试论体育新学科的创建[J].体育科学, 1998.6.

[4]梁金柱.运动处方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意义[J].今日科苑, 2010.8.

[5]聂晶.高校体育运用运动处方教学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 2009.3.

[6]王怡.运动处方与大众健身科学化[J].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20.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11

教育部前学部委员林笑峰教授提出,研究、学习和普及应用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理论和方法,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已经在辽宁、广东、河南、山东、浙江等省的一些学校得到应用,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本文即是针对西南地区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情,探索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对西南地区9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包括: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学院、贵州财经学院、贵阳医学院、贵阳学院、四川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玉溪师专。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9所高校的体育组的部分教学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65份问卷,回收60份,回收率为92%);现场访谈法:对西南地区9所高校的体育部部长及部分教学人员进行了面对面交谈和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回收的60份问卷了解到,有75%的体育教师认为本校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极少。对本校目前所实施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满意的占70%,对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不熟悉的占50%,认为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及师资力量不能开设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占50%。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推测西南地区高校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学校并不多,特别是贵州省几乎没有。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们访谈得知,场地器材及师资力量成为其开展运动处方教学的主要原因。即使个别高校已经出现这样的模式,但也仅是以保健班的形式出现,针对的是极少数学生群体,虽然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学生进入2年级进行兴趣选项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属于运动处方教学,故西南地区高校目前还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

三、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优越性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它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其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无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以“运动处方”为基本教学程序,利用多样的身体练习形式及方法,解决一切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其本质特征是从学生个体差异性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可优化教学效果。其实施程序为:测试——分析比较—制定处方—再测试——数据分析——优化处方。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那种以传授学生运动技术为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状况,真正把“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这一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多年的实践来看,高等学校通常的体育教学,是以传统的竟技运动项目:田径、体操、球类等为主要内容。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就是探索学校体育改革新途径的良好尝试,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解决大、中、小学生体质状况下降,学生对体育课充满厌倦情绪的问题。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虽然西南地区高校很少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但却有占65%的教师推崇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四、高校尝试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途径

1.加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宣传力度。通过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西南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人员中有50%对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不熟悉,而且通过访谈知道很多体育教学工作人员,包括多所高校体育组领导都不太清楚这样的模式,普遍认为二年级所采用的“兴趣分班教学”就是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这是目前许多高校学校体育所存在的一个误区,故必须通过加强宣传,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这是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期工作。

2.选派出体育教学工作者到一些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较好的地区去进行观摩、学习和培训。因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是一个庞大的教学组织体系,不像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用统一大纲、统一教学进度那么单一。特别是西南许多地区经济尚不发达,学校的场地器材、医疗保健机构还不能和发达地区高校相提并论,因此必须以实验的形式,总结出适合于本地区或本校的一些实践经验,进而以局部带动全局,推而广之。

3.根据西南地区许多高校场地器材缺乏的现实状况,实验学校以“分槽喂羊”的总体思路实施运动处方教学。一是对实验对象进行测试。通过校医的生理测式和实验教师的身体素质测试,把不同体质状况的实验对象分成不同等级的教学班,大致可分为:尖子班、健康班、次健康班和病史班,实验教师再根据自己所带的教学班的情况制订教学处方,以之实现“分槽喂羊”;二是实验教师根据所教班级的一些测式数据,通过统计处理、得出本教学班的主要症状所在,而以此为依据,制订相应的教学处方;三是当处方实施到一定时间后,对实验对象重新进行测试,用新测试的数据结果与原始的数据结果相比较,调整处方内容,以达到不断优化运动处方的目的。

4.实验学校的阶段性处方教学取得一定成效后。学校实验小组把实验结果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整理以后,再带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宣传,鼓励以此为经验基础和依据,大力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问卷调查显示有70%的体育教师对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不满意,只要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及其优越性。那么,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西南地区高校的广泛开展将是一种必然。

五、在西南地区高校推广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建议

1.转变观念。根据西南地区9所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对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不熟悉的占50%,熟悉的只占26.7%,说明了阻碍其开设的原因除了场地、器材的限制外,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尚存在不足。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体育教师必须要懂得健身指导、传授科学健身的理论和方法。体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地吸收新的、有用的东西,运用科学方法推动体育教学质的提高。

2.逐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在问卷调查及面对面交谈中,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设施的严重缺乏是阻碍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推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虽然个别的高校认为在某些项目让,场地、器材够用,但只针对的是部分学生,然而高校体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随着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使原来就显得比较狭小的运动场地更加拥挤不堪,人满为患。为了能适应高校体育课的改革之后学生在健身、娱乐等多方面需求,学校就本着以学生的利益出发,积极争取筹积资金,逐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另一方面:因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这一套教学体系较为复杂,对实施者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故各体育院系在培养体育教学人才的规格上应作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使其适应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需要,为其能广泛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补充后劲,输入敢于创新和开拓的新鲜血液。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推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

3.改革课程形式和内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了绝对的主导作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而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是以实施教学课、锻炼课、综合课来体现的,这就要求在开设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中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显著的效果。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开设运动处方教学模式采有课内、课外二者共同实施的占76.7%,说明了改革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势在必行。体育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弊端,把学生从运动技能传习式中解放出来。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尽可能在教学课中选择简单易学、适合学生需要、且具有锻炼实效性的内容,合理安排一些理论课,如健身的基本知识,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有关知识——医学检查、体力测定、运动项目的选择、运动强度、怎样制定运动处方等。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学生在上完体育课之后,课外时间绝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锻炼,教师可根据这一现象,在坚持实施课内锻炼的原则下,合理地把学生的锻炼范围扩散到课外,通过课内、课外的锻炼学习,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思想。

4.以多种形式来延伸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大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在课内实施,更需要学生在课余自觉完成处方内容,其具体的形式可通过早操、大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假期锻炼。

5.利用多种途径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即针对学生个体出发,因人而异,针对性强,讲究教学个性化,因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只有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才能有效的开展。

调查研究显示,在西南地区高校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尚未很好地启动,而在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今天,这是与学校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相符合的,因此需要体育工作者逐步改变以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以教学班为单位,一个内容、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的教学形式,尽快扩大学生的锻炼范围,通过逐步转变观念、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加强师资建设来实现运动处方这种健身性极强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使这种教学模式在运行的过程中融可行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于一体,真正把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 篇12

关键词:运动处方,运动处方教学

1. 运动处方定义阐释

20世纪50年代, 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最早提出“运动处方”的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疗水平的提高, 运动处方开始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 慢慢在国际上得到认可, 它的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 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 (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2. 运动处方教学

拥有运动处方的概念, 我们就更加容易理解运动处方教学, 就是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和身体形态以及心理状态, 以处方的形式规定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的种类、体育运动的强度、体育运动的时间和体育运动的频率以及体育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3. 运动处方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区别

运动处方教学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同, 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普及性更强的教学方法, 具体如下:1.目的性强, 运动处方教学有明确目标,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行都是围绕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进行的;2.计划性强, 运动处方教学中运动的安排比较强的计划性, 运动处方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坚持;3.科学性强, 运动处方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行过程是严格按照运动学、生理学、医学等学科的要求进行的, 具有比较强的科学性。如果用运动处方进行教学, 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 获取较明显的体质水平上升的效果;4.针对性强, 运动处方教学是根据班级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制定和进行的, 有比较强的针对性, 教学效果比较好;5.普及性广, 运动处方教学简明易行, 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见效快, 是进行体育教学,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理想教学模式。

4. 运动处方教学的制定与实施

4.1 运动处方教学制定与实施的注意事项:

4.1.1. 教学内容:

运动处方教学应该讲运动处方贯彻到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中, 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整体的规划设计, 既要重视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也要重视体育技术水平的提升。

4.1.2. 教学目标:

运动处方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 提高学生身心发展的健康水平, 在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刻意追求学生的体质成绩, 忽视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等。

4.1.3. 教学方法:

在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要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的注意,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更好的发挥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的促进效果。

4.1.4. 教学原则:

协调的原则, 运动处方教学要注意协调好整体和个人的关系, 尽量避免发生冲突;安全的原则, 进行运动处方教学时, 应保证学生在安全的范围内, 注意在制定和实行运动处方教学时, 应严格遵循各种安全规定和要求, 确保学生的安全;全面的原则, 运动处方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原则, 在运动处方教学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 注意平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 在运动处方教学中, 要注意学生主体性的突出, 充分重视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学会自身主动进行体育运动。

4.2 运动处方教学的制定和实施

4.2.1 根据对实验对象确定运动处方教学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

4.2.2 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运动量, 即运动强度等于运动量除以运动时间, 运动量是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的成绩”, 运动处方科学进行定量的核心问题就是运动强度, 运动处方是否安全和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因素是运动量。两者的表示方法多种多样, 主要根据需要来进行使用。最大吸氧量、心率、代谢当量、自感用力度等等都可以用来表示运动强度, 由于对参与体育锻炼者影响最大的就是运动强度, 所以运动强度的安排是影响运动处方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运动处方中比较常用的是最大吸氧量, 大学生最大吸氧量比较符合运动强度的范围是50%至70%的VO2max。

4.2.3 运动处方的运动时间。运动时间是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 具体来说就是达到运动强度所持续的时间。运动时间要根据个体身体的基本情况和运动频率来决定, 它对运动处方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运动处方中运动时间的安排一定要科学合理, 不能时间过段, 否则没有锻炼效果, 也不能过长, 会造成人体疲劳, 严重的话会引起疾病。

4.2.4 运动频率。运动频率是指每周运动的次数, 运动间隔的周期过长或者过短都会降低运动处方的效果。在运动处方中运动频率的制定要根据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综合制定。普遍认为, 每周应该进行3-4此的体育锻炼, 这样的短小效果比较好, 最低每周不能少于两次。

参考文献

[1]张中豹.体质概念现状的研究[J].体育学刊, 1998.4

[2]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6.8

[3]吴忠义.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J].体育学刊, 1999.4

[4]刘彦等.体育锻炼促进心理研究综述[J].武汉体院学报, 2000.2

上一篇:井下作业技术与管理下一篇:捕获运动瞬间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