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运动处方

2024-07-23

体育课运动处方(通用11篇)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1

经过一年的的搏击课的学习,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搏击技巧,动作。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体育课的精髓,那就是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作一个终生运动的人。

为了给自己开出一个足够准确的适合的运动处方,我上网查询了相关的网站,搜集了相关的知识,结合自己平常的上课时的训练的具体情况,我给自己开了一份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复训练的开展,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心肺功能适应水平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心肺适应水平高的最明显益处就是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延年益寿。其次为减少患Ⅱ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血压和增加骨骼密度。心肺适应水平越高,精力和体力就越充沛,不仅能完成更多的工作,而且不易疲劳,睡眠质量会更好。

在平时的训练中,大家同时进行的训练科目中,每次测脉搏我的总要较别的同学的高一些。一千米考试也同样证明了我的耐力很差,所以我认为自己的心肺系统缺乏训练。在一点就是有一个训练科目就是“两头起两头翘”中,我很难完成两头起部分,最多做五个。所以我认为自己的腹肌力量太小,缺乏全面的训练去增强它的能力。

就以上两点我为自己制定了一份运动处方。

早晨洗漱完后做点简单的小运动,比如做做操,压压腿,算是活络活络身体。白天上选修课或在寝室坐在凳子上时伸缩手指,防止“键盘指”;趁下课期间转动头,左右转和上昂下垂,舒缓颈椎压力;晚上十点去操场跑步2KM,先走一圈热身,然后停下压腿,活络关节,接着才正式跑,不要求很快的速度,一般维持呼一口气三步,吸一口气三步的频率,跑完回寝室;由于这才运动了十几分钟,回来之后还要继续,弹跳主要靠跳绳来提高,连续跳5分钟,不一定有效,但至少能使双腿更有力,跳跃时更轻松;握力则伸直双手抓成鹰爪形使劲,收回时握紧然后伸出,反复十次;接着进行腹肌的联系,即坐在桌子的边缘上,用手抓好桌子边缘,进行两头起辅助练习,前期可以这样做,等到一定时间后可以进行真正的两头起训练,十个一组,每次三组。柔韧性的练习是我喜欢的内容,一般不与其他练习时间相连,而在晚上睡觉之前的几分钟,先是站地上趋体前倾,尽力以肘挨地,反复几次没有达到就开始旁腰和后腰下压,即腰向旁边和后面压,也是反复两三次,除此以外还在床上劈腿、下腰,保持考试时的下叉水平。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2

日本学者贺卡熙彦一凉 (1983) 提出:运动处方是以个人期望的体力目标, 并以适应其体力现状所规定的运动的质和量。所谓“运动的质”即耐力性运动中的运动种类, “运动的量”是指规定运动的强度、时间及频度 (猪饲道夫) 。我国学者刘纪清根据自己10多年对运动处方的研究和锻炼经验, 认为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可概括为“对从事体育锻炼的人, 根据医学检查结果 (包括运动试验及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结合生活环境条件和运动爱好等个体特点,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时间及频率, 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以使有计划地经常性锻炼, 达到健身或治病的目的。

体育运动处方是体育运动处方工作人员根据不同对象的要求和目的, 按其年龄、性别、运动爱好、个性特点、运动锻炼经历、身体状况等, 用处方的形式来选择和确定运动种类、内容、方法、运动强度等相关运动知识, 以及营养和心理层面的注意事项等。由此可见, 体育运动处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医学范畴, 而是一种广泛的概念和开放的系统, 它能随时反映和充分利用当代体育发展的最新科技, 适合于体育运动的各个领域和不同的人群。对于大众它是强身健体的计划, 对于学生, 它是体育学习锻炼和发展的计划。它真正体现了“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它以个体的体育需求与发展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以及平等参与体育运动健身的权利和机会, 并把体育的这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爱浓缩在一张张运动处方和日常体育运动健身中, 向人们传递着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观和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因此, 体育运动处方的发展理念, 其核心价值是现代科学的服务管理意识。体育运动处方在人们的体育运动中起到了科学锻炼、强身健体、全民健康的作用, 它不仅是科学的、专业的、开放的、可持续的, 同时, 也是简单易行的、实用的、经济的和高效的。它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这种自主体育意识变成一种自觉习惯行为, 并在实际运动中不断充实、调整, 不断地向更高的层次目标和需求推进。

2.体育运动处方和初中体育教学

2.1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为学生提供的服务管理是主动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的创新,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 它是一种自主体育意识和观念;其二, 它是一种体育技能;其三, 它是一种体育学习和整合的能力。三者缺一不可, 要实现体育运动处方, 需要学校体育教学给学生的体育发展提供一个相应的平台, 首先, 这个平台要有开放性和时代性, 让学校体育成为一个引领体育文化潮流的自由开放的体系。其次, 这个平台要有广泛性和包容性, 就是尊重每个学生的体育天赋和选择, 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潜能和才华都能得到挖掘和体现。再次, 这个平台要有可持续性, 就是让每个学生通过几年的体育学习与储备, 找到一把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发展钥匙, 而体育运动处方就是一个平台。它在体育自身特点的基础上, 吸取了一些现代服务管理理念, 形成了一个以人的体育需求、发展为出发点, 以体育理想、健康为宗旨的, 以专业技术水平、现代管理观念、团队协作精神为支柱的自由、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 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制定自己的健身方案、运动训练计划。在不断摸索和实践过程中, 学生不断形成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健身方案、运动训练计划。学生逐渐形成体育健身方案和运动训练计划的过程, 也是学生不断自我体育教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 也是体育锻炼习惯、自主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 同时, 也是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由此可见, 体育运动处方教学还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重要手段。

2.2体育运动处方作为初中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 其实早已存在, 学校运动队训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去学校运动队的特殊方式, 把这一形式推广到全体学生, 这就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体育教育模式。第一, 学校运动队的成功证明了这种体育教育形式的优势和成功;第二, 初中生经过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为这种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第三, 专业化的体育教育人才资源优势为这种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第四,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这种模式推行提供了依据和契机。

3.体育运动处方的制定

3.1体育运动处方的分类:

按应用的目的可分为两类:

3.1.1竞技训练运动处方:教练员根据运动员的训练安排, 开出运动处方, 达到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

3.1.2预防保健运动处方:学校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开出运动处方, 目的是增强体质, 提高健康水平。

3.2体育运动处方内容。

体育运动处方的内容包括:目的、运动种类、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度、注意事项及调整。

3.2.1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定, 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成绩等。

3.2.2运动种类:有氧运动是运动处方的基本原理。它可分:

有氧耐力性项目:步行、慢跑、跑走交替、游泳、自行车、跳绳、滑冰、上下楼梯等。

伸展性运动及健身操:广播操、太极拳、健身舞、矫正体操等。

3.2.3运动强度。适宜的运动强度按心率确定:心率=180-年龄

3.2.4运动持续时间:根据专家研究每次进行20-60分钟的耐力性运动时比较适宜的。库珀博士认为, 心率达到150次/分以上, 最少持续五分钟开始收到效果。

3.2.5运动频度:是指每周运动的次数。日本池上晴夫研究结果是每周运动3-4次效果最佳。

3.2.6注意事项及调整:注意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禁忌的运动项目和某些易发生危险的动作, 二是注意自我观察, 出现异常立即停止运动, 三是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运动后要做好整理活动。

3.3制定运动处方的步骤。

3.3.1医学检查:首先要进行系统的体格检查和机能测试, 了解机能状态, 有无禁忌运动情况。

3.3.2体力诊断:通过体力测验进行, 初中生用库珀十二分钟跑测验。

3.4体育运动处方举例:

运动处方处方号:学生1

姓名:ⅹⅹⅹ年龄:ⅹⅹ性别:ⅹⅹ

1.现有运动状况诊断:________________

2.12分钟跑测验:跑距_米, 跑速_百米每秒, 体力等级_。

3.体质强壮指数:强壮、优良、中等、体弱;体型:一般、消瘦、肥胖。身高体重指数__。

处方:

活动目的: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水平。

准备活动:5-10min, 使心率逐渐进入靶心率范围 (内容略)

基本部分:20-40min, 主要为有氧耐力练习 (具体内容略) , 心率须保持在靶心率范围之内, 不能持续完成时, 中间可稍事休息。

整理活动:5-10min, 以放松跑或做操为主, 以预防重力性休克。注意事项和建议:

1.做下列活动时应小心谨慎 (×××××××××)

2.避免下列情况出现 (×××××××××)

每周活动次数:3-4次或根据情况而定。

体育教师签名:××××××年×月×日

4.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 我们根据教学班中全体学生体质测试的结果 (包括形态、技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 分析结果, 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处方, 通过运动处方完成教学目标。为了比较, 我对学校初二年级六个班体质测试结果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了实施处方前后的统计分析和评估, 把评估结果进行了比较 (见表1、表2) 。在实施运动处方前, 对照班 (初二1-3班) 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常规教学, 实验班 (初二4-6班) 在课的前二十分钟学习教学大纲的内容, 后二十分钟是根据各项测试结果和评估等级的不同, 按所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锻炼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运动频度为每周四次:一次早操, 三节体育课。运动中通过自测脉搏法和主观感觉法, 使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分钟的范围, 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同时学生和教师进行观察和学生自我评价, 对运动处方情况按姓名、目的、处方和手段、运动负荷、自我评价、运动日期等进行记录。

对记录中出现负荷偏大或偏小, 教师依据合理负荷原则逐渐调整运动量, 使心率保持在规定的范围。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成绩的提高都很大, 这些情况说明了按大纲内容进行正常学习锻炼, 身体素质都有稳步提高。但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运动处方锻炼的实验班效果更明显, 成绩提高幅度更大。运动处方教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中体育教学中设计的运动处方, 应该是生动活泼的, 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 并感到身心愉悦。而实施运动处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个体差异, 进行适当的分组。并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的自我感觉和生理测试结合起来, 全面考虑对学生机体的影响。

5.小结:在初中阶段采用体育运动处方进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育模式。它以先进的体育健身理念结合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教育平台, 体现了教育民主、平等和体育的人文关怀及人性关爱, 它释放了学生对体育的激情, 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挖掘体育对学生的影响, 它实现了初中体育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学生从体育教育中获得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理念, 最终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思想。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 它对于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提高质量, 具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国标.实用运动处方[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王刚珊.终身体育[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4.

[3].吕帆编译.日本健身运动处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0.

[4].田纪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

[5].沈勋章, 全民健身处方大全[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3

【关键词】运动处方 教学 体质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15-01

为了更好的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不同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体育基础,对其实行处方化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中学,还存在着诸如时间、经费、场地设施和教师资源等很多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困难。要更好的落实教学处方化的教学思想,还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以使体育教学朝着科学化的方向更好的发展。

一、运动处方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1、运动处方教学的概念。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班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是教师将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方式。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运动处方教学形式的特点。

(1)针对性强。它直接面对学生体质或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直接针对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反复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途径。

(2)效率高。运动处方的最直接目标是更有效地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所以效率一直是运动处方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对于学生有吸引力。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非常清楚自己身体练习的目的。知道自己的某项身体素质的水平。这样体育锻炼会对学产生较强的吸引力。

3、在体育课中实施处方化教学的进展。

目前,在体育课中,尤其是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处方化教学还处于实验研究和试验阶段。有很多的研究者分别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运动心理和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在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在课外锻炼、体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运动处方的实验。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对如何实施处方化教学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和经验。

运动处方教学的实施程序是:测试——分析比较——制定处方——实施处方——分析效果——再测试(——分析——调整处方)。在其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多,所以在中学阶段大范围的推广这些成果,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

二、中学体育教学情况

1、学校领导不重视。

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在一些普通中学或是民办中学,迫于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认可方式对学校形成的压力,对体育还抱有“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态度,对体育课教学以及课外锻炼给予的政策和关心不够,在体育经费上投入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敷衍了事,实行“放羊式”教学或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

2、体育教师素质情况令人担忧。

在课改的大环境下,许多体育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择的教学内容过于迎合学生的心理,偏重于学生的爱好,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不能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3、体育场地设施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一些学校随着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多,使本来就不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加不足。有的学校做课间操要分年级或单双班交叉进行,教学过程中时有十个甚至二十几个学生共用一个篮球的情况出现。

4、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在个别领导和教师错误的体育认识的影响下,在升学的重压下,在家长的不当教育和宠爱下,再加上一部分学生自我娇惯,还怕吃苦,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不愿参加体育锻炼,更不愿意上在体育教师规范组织下的体育课。

三、结论与建议

在体育课教学中实施处方化教学,针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差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体育处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会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实施处方化教学,建议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所以要重视体育教师的培养工作。

(1)体育院校。为了从源头上抓好体育工作者的质量,建议体育院校调整课程与专业设置,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重视对学生的师德教育。

(2)各级各类中学。领导要真正关心体育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不歧视体育教师。重视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养与进修工作。鼓励在职教师进行自学或是在不脱产的情况下进行自我的培养,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适当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为了更好的实施处方化教学,要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要从学生的体质测试开始给予重视,认真地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对合理的运动处方,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设施。

参考文献:

[1]李登光,吴宏江. 对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探讨.《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2004.2

[2]郑建祥. 高校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理念分析.《甘肃科技纵横》[J]2006.1

[3]岳建民. 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探析.山西教育》[J] 2004.11

运动处方与健康作业 篇4

答:

1、此人此时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x身高)=75/(1.72 x1.72)=25

2、对于亚洲人正常值BMI=23(常数)

3、推测出此人正常体重应为23X1.6X1.6=58.88KG

4、此人超重65-58.88=6.12KG(减肥应减脂肪,所以应减6.12KG脂肪)

5、此人的脂肪重65X30%=19.5KG 6、1G脂肪中含水0.2G,纯脂肪0.8G

7、此人应减纯脂肪1

0.8

6.12

X →X=4.896KG

8、每G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此人共需减热量为:4.896X1000X9=44064千卡

9、在这里为方便计算我们按6KG脂肪减则: 1→0.8

→X=4.8KG 6→X 4.8X1000X9=43200千卡

若运动减50%,膳食减50%各21600千卡,(当然你也可以运动60%,膳食40%等)这自己定,根据这些参数就可以指定运动处方和营养膳食了。

10、运动处方→A、强度 B、运动量、C、频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220-30=190次/分

A、强度

安全域190X60%——190X85%

B、运动量平地跑1000米每千克体重消耗热量1000卡

65X1=65千卡/千米(每天跑2千米)

C、频率

每周4-5次,大概需要花费7个多月

11、营养膳食

A、假设每天膳食减少500千卡(根据计划自己定)21600/500=43(天)

B、中国:机体每千克要提供54千卡热量维持正常活动/天,65X54=3510千卡 C、每天摄入膳食量为3510-500=3010千卡

D、根据每天摄入膳食量查(甲)对照表按早、中、晚分配热量设计膳食。

某人每日需要摄入热量3010千卡,经查表,全日分配单位如下:

甲类总交换份数为18单位

表1

11.5单位

表2

2单位

表3

4单位

表4

1单位

表5

油脂类3单位,纯糖类1

全日食量为:

粮食

白米 7两、生嫩玉米3斤、生面条1.5两、咸面包1.5两,土豆(山药)(食部)2.5两

蔬菜

1斤

水果

1份

瘦肉

2两

鸡蛋

1个

豆腐

1两

酸奶

1瓶

红糖

0.4斤

烹调油

3汤勺共0.6两

食谱:

早餐:酸奶

1瓶+红糖;煮鸡蛋1个;糖包4两;生面条1.5两,生嫩玉米1.5斤

午餐:瘦猪肉、牛肉、羊肉、鱼、虾、家禽类(食部)2两,米饭3两

加餐:土豆 2.5两;咸面包1.5两 生嫩玉米1.5斤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5

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体育课上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运动和活动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掌握各种基本技术和技能的目的,只要学生动起来,在运动的参与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产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伤害,教师的心理感到沮丧和无奈。受挫的心理压力让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学习时变得谨小慎微,强大的心理压力无形中捆住了教师的手脚,同时也束缚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机会,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无法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抑制。为了保全自己,教师都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法宝。我想明哲保身的方法是被动的,我们作为一个体育教师为什么不采取主动出击呢。只要我们肯用心,多花点心思来好好的钻研教材,研究场地,器材的特性以及学生的身体状况,再根据教材内容和场地、器材的情况,按教学步骤来认真地分析、研究、预设一下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再做好组织安排,课后再做好经验总结,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体育课上,如何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是一直困扰着我的一个难点问题,回顾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运动损伤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对教学内容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的认真考虑。没有把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作为重点来认真分析、研究、想出解决的方法,并做好充分的预测性设想后再进行组织教学,并把预测性设想认真地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活动安全和运动安全,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就谈一谈我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思想麻痹大意而出现的安全事故及所吸取的经验教训:

第一个案例是在1988年的六年级的一次跳箱教学中,学生刚开始练习跳箱时都是在教师的保护与帮助下,平安顺利地进行着,但是在学生刚有点熟练后,我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就开始在作怪,于是在脱保的情况下,鼓动学生独立完成动作,心想跳箱下面有厚厚的垫子做保障,即使学生跳不过去,从跳箱上摔下去也会没事的,结果胆小的同学就真的从跳箱上摔了下去,有部分同学正如我想,果然没事,但有两个同学就出乎我的意料,摔在垫子上时还是出现了肩关节和肘关节脱臼的严重后果,这就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练习时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预测不充分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同时已跟教学经验欠缺有关,在后来的跳箱教学中,我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做好了预测,在教学中并落到实处,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如对技术好,胆子大的同学进行了象征性的保护,对胆小、技术差的同学是丝毫不敢粗心大意,进行了全程的保护与帮助,使不同层次的同学在技术上都有了提高,更保证了学生的练习安全,让学生开心而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二个案例是发生在1991年的一次短跑教学中。由于我校的运动场地有限,每条跑道的宽度仅有一米宽,在短跑练习时,我把俩个身体较胖的同学挨着排在了一起,在比赛开始后两个同学都只想着拼命往前冲,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架势拉得十足,结果,右边的同学岔道,两个同学就撞在了一起,左边的同学摔在了地上,手臂发生了骨折,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如果教师心细一点,在充分了解场地的基础上,做好人员的分配,并在学生跑动时注意观察,发现有安全隐患时马上大声提醒或鸣哨警示,危险可能就被化解了,从这次惨痛的教训中,使我清醒了大脑,在以后的教学中,每次在进行短跑练习时,我都要对学生反复强调跑动时不允许岔道,并讲解有关短跑比赛的规则,及犯规处罚的规定,有的学生你讲了也没用,他照样岔道,对这样的同学就要进行适当的处罚,以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和警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观念,这样一来,短跑岔道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就得到了大大的降低,第三个案例是在一节游戏课上发生的运动损伤,游戏的名称叫《打死救活》这个游戏非常的激烈而有趣,学生都很喜欢玩,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奔跑和躲闪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学生四散分开的跑动中有可能发生的冲撞,在游戏前都做了重点强调,但危险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当时的情景是两个逮人的同学同时去追一个逃跑的同学,他们无意识地采取了左右夹击的方式,结果,逃跑的同学从两个逮的同学之间穿了过去,而逮的同学两个都没有注意到对方,发生了迎面的冲撞,由于冲力较大,一个同学被撞了向后倒下,摔在了地上,这个同学的体型较肥胖,倒地的声音是那么的沉重,我马上跑过去,只看见摔在地上的同学双目紧闭,脸色铁青,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当时真把我吓蒙了,幸好我校的校医马上就赶了过来,进行了紧急抢救,过了一会,这个同学才慢慢的苏醒了过来,一切危险才得以平安解决。象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时候是你想都想不到的,所以,作为一个体育教师,只要学生发生了安全事故,不管是大还是小,都会一辈子记忆犹新,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时,教师心理的“痛”比学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责,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才让学生发生危险,为了不让自己再有遗憾,让学生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地参与运动,我从所发生的运动损伤和安全事故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点预防运动损伤和安全事故的心得体会,集体措施如下: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6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最后阶段。然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参加锻炼只停留于运动形式的表面, 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探究其内部规律, 同时也忽略了个体的差异。而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学任务即完成各种运动项目知识和技术的传授和学习, 较少顾及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爱好, 忽视个体间的各种特征差异, 导致学生逃避体育课, 不能很好掌握运动技术, 体会不到体育课娱乐和健身的功效, 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厌学心理。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并且取得最佳的学习和健身效果, 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有必要根据大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进行锻炼。作为个别性、渐近性、重要性原则, 运动处方作为一种新兴的方式与手段被广泛的应用于体育健身中, 它把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起来, 有效地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锻炼, 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健身者的青睐, 将其与高校体育教学有机结合, 进行针对性教学, 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运动处方与运动处方教学

2.1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 (Exercise prescription) 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复训练的开展, 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 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所谓运动处方是指康复医师或体疗师, 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 根据医学检查资料 (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 , 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 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 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是以生理学为理论依据, 以健康人为对象, 以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科学性、灵活性、针对性强, 便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等特点。

2.2运动处方教学

运动处方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班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状况制定的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是教师将因材施教与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调和自评相结合的一种授课方式。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以健身为目地, 运用运动处方安排运动内容和形式以其真正实现了教学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使增强体质落实到实处。

3 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

3.1实现体育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以健身为主要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质状况, 结合学校生活条件和学生运动爱好、自身条件特点等, 规定适当的运动种类、强度、时间及频率,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经常锻炼实践, 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2体育锻炼的科学性

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时, 先了解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 然后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有选择的练习, 并且在身体素质练习过程中, 教师通过心率控制学生的运动强度, 学生将课后感受反馈给教师, 教师为学生提出合理性的意见, 然后, 学生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这样, 既科学地进行了体育锻炼, 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育兴趣,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3.3符合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宏观指导要求, 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运动处方教学除了以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目的外, 还以提高运动能力为载体, 达到增进健康, 发掘素质潜能, 培养心理素质等为目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意识, 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 养成经常参加运动的习惯。学会了运动只是解决了健身手段, 是用运动去健身的开始, 而运动处方是解决学会运动之后, 还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健身。

4 运动处方教学的作用

4.1运动处方模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

4.2能依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 丰富学生课堂和课余文化娱乐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意识。

4.3教学中, 运用处方教学法, 结合多人参与活动, 通过参与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在运动实践过程中培养和改善人际关系。

4.4运动处方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判断思维能力, 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内容上不应过分注重运动技术教学,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了解其由外到内的心理变化及需求, 切时可行的制定相应处方指导学生, 为学生身体力行从事体育运动服务。

5 结论

运动处方因其科学性强、针对性强、系统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处方教学的优势, 结合体育的专业特点, 制定合理有效的运动处方内容, 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学生健身娱乐的需求, 必将使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充分发挥学生运动能力主体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 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阐述运动处方的作用和优势, 将其与体育教学相结合, 探讨在教学过程中运动处方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 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娱乐健身作用的可行性, 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处方,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杜威.体育院校开设运动处方课程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 2003, 18 (2) :88-90.

[2]彭仕青, 郭鼎文.健身运动处方在普通高校健身课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学刊, 2001, 8 (4) :87.89.63.

[3]章要在.运动处方在高校排球选项课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 2002, 9 (1) :61.

[4]程冬萍.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J].集宁师专学报.2000.12 (4) :80-81

[5]王文刚.运动处方[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6]李斌.应用运动处方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10.

[7]岳建民.高校体育运动处方教学探析[J].理论探讨, 2004, (11) .

[8]杨文轩, 陈琦, 李敏卿, 等.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实用性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4) :1-6.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7

关 键 词:运动处方 健身教学方法 教学作用

本文是在进行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的基础上, 就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实现体育目的、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 保证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体育过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规定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 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指对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锻炼计划。即根据锻炼者所测试的实验数据,按其健康状况、体力情况及运动目的,用处方的形式制定适当的运动类型、强度、时间及频率,使锻炼者进行有计划的周期性运动的指导性方案。它以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是针对个人身体状况而制定的运动锻炼方案。锻炼者的锻炼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 运动处方教学的特点

1 符合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宏观指导要求,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达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运动处方教学除了以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目的外,还以提高运動能力为载体,达到增进健康,发掘素质潜能,培养心理素质等为目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养成经常参加运动的习惯。

2 运动处方的安全性。

高校健身运动处方需要从安全的角度来把握运动量和强度。具体的运动强度的控制可以依据学生的最高心率和平均心率来加以监控,一般最高心率控制在 170~180 次 /分,平均心率在 140~150 次 /分,这样的效果一般较为显著。在运动结束 10~15 分钟内如果没有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或者出现心率紊乱,则表明运动的安排过大,如果在运动后 5 分钟内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则表明运动量的安排过小,这样可以适量增加运动强度。

3 健身效果的显著性。

高校运动处方的实施采用的是有氧运动的方式,从生理上来说可以使机体的 TC、TG 和 LDL 水平下降,H DL 水平增加。因为,一方面可以加速脂肪蛋白酶分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甘油三醇向 LDL 的转移,通过生长激素的释放来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使 BM C 的含量增加,有利于骨骼的发育。

4 体现高校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需要,符合培养学生终身健身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标,满足了学生对未来健康的需要。能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自身的知识优势,使学生全面掌握健身运动处方的理论知识和手段方法,突出了实效性和针对性。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开设,可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健身运动中有关预防疾病、康复保健的知识和方法,达到既能指导自我健身,又能在将来运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制定符合自己身体所需的运动处方。

三 高校尝试开展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途径

1 加强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宣传力度。

通过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体育教学人员中有的对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不熟悉,包括多所高校体育教研室领导都不太清楚这样的模式,普遍认为二年级所采用的“兴趣分班教学”就是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这是目前许多高校所存在的一个误区,故必须通过加强宣传,使高校体育工作者能充分认识到该模式的优越性,这是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期工作。

2 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客观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现象:实践教学侧重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不能直观地了解自己身体机能的提高情况;非常有限的保健课堂只传授学生健身知识,既抽象又枯燥。笔者认为,改变这种状况的最佳途径就是把运动处方纳入实践教学过程,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大学体育实践教学科目有很多种,在这些实践的教学内容中,客观上都要求有身体素质的训练,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实施运动处方教学,需要有选择地提前测试大学生的多种身体机能,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情况、不同的健身目的,核定各自的训练强度、训练时间、频率以及注意事项,并进行各种形式的身体素质分组教学。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又能够保证训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四 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运动所采用的运动强度或负荷量要依据肥胖程度、健康状况和心肺功能而定,大学生远离家乡要靠自己独立生活,所以制定运动处方时要考虑自身的安全,因为很多运动是自己独立参与,一但遇到意外问题时不容易得到别人帮忙。

2针对性原则

运动处方要有明确的针对性,不同的发胖机制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如有氧运动、无氧运动、混合运动等)和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泳、球类活动等),高校大学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和学校的条件制定相应运动处方。

3有效性原则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应使参加锻炼者的功能状态有所改善,遵循科学要求,在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中,要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有效的监测和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运动处方进行调整,确保锻炼者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4可操作性原则

制定运动处方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锻炼者所处环境与实际的锻炼条件,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使运动处方制定后能够得到落实,具有可操作性。

五 结论与建议

1普通高校体育课健身运动处方的教学符合科学的健身原理和规律,它能适应学生个体生理机能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自觉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分拓展学生的个性,较之常规进行的运动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切合自身实际的强身健体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2运用健身运动处方模式进行体育教学,应从全面发展学生体质、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出发,遵循人体发展和健身锻炼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场地器材的具体条件和地理、季节、气候特点,合理选择一些趣味浓厚、简单易行的健身手段融入处方。

3健身运动处方必须以体质诊断为基础,在制定处方前,必须通过客观检查对学生个体进行体质诊断,依据诊断结果构建处方。在处方实施过程中,应视具体情况对处方进行适时调整、重构,即使是同一个处方在执行时也应视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强度、密度、运动量)。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谭平平.体育测量与评价[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3]周江津.大学生体质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 1998, 3

[4]蒋钢强.《运动处方教学在高校体育选项课的应用》[J]《西工学院学报》,2006.17

[5]胡飞.《论处方教学对大学生终身健身教育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

作者简介:

体育课文章,参加运动会表演心得 篇8

通过参加这次学校运动会表演,我体会到了一个人在集体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会剑术表演时间不到一分钟,然而我们从报名到彩排就准备了一个月,这也足见学校对此事的重视。记得我们在每周的周一、三下最后的一节课,不顾吃饭就奔向体育场;记得我们一遍遍的重复着每一个动作;记得老师耐心地纠正着每个人的错误动作……

我们是一个集体表演项目,每一个人的动作关系到整个队列表演的好坏,每一个人必须把动作做到位,每一排每一列的人要注意行列对齐。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把表演做到最好,因为我们是一个集体。所以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这件事,必须有这份责任感。

我通过这次活动,心理素质得到了锻炼。我个人心理素质比较差,在彩排中有些紧张,有时会犯些小错误。记得一次表演中剑穗缠着手,最后没有交剑,感到很窘迫。其后分析原因,杜绝在正式表演中出现这情况。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9

---浅谈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比较全面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主导思想。他提出在教育内容方面,要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这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前提。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形象化的讲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的很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天生好动,活泼开朗;有的则娴静不爱动;针对学生们的这些个性差异,教师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利用课上、课下时间进行多方面的说服教育,必要时协同班主任,甚至家长来全方位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使其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从其内心深刻意识到为社会做贡献没有强健有力的身体作保证,就失去了更多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机会,从而使学生逐渐地产生一种拥有健康体魄的愿望。同时,教师循序渐进地、因势利导地利用多种方式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肯定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前提下,教师教得带劲,学生学得起劲,学生们掌握运动技巧、技能的欲望愈强,那么,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就显而易见了。

同时,教师要用自己博大的胸怀,严谨的教风对学生们进行耳濡

目染,抓住任何机会对其进行全面的熏陶。学生们从体育这门学科汲取的不仅是体育技能、技巧,而且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当学生出现过失时,体育教师更应平等地善待学生,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训斥,要全方位地摸查实际情况,因人而宜,采取多种手段、方法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这样,教师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而且愈来愈高,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肯定就能达到。

二、创设适宜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体育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训、练的过程占了主导,“学”和“玩“的因素均受到轻视甚至排斥;因此,“训练化的教学过程”难免带有僵硬和枯燥的缺陷,针对于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其最大限度地有助于学生摆脱陈规陋习,给学生“学”和“玩”的时间。如:我们学校的男生最喜欢球类,最讨厌的是跑,特别是耐久跑。女生最喜欢的是球类、游戏、跳绳等,最讨厌的也是耐久跑。根据学生爱好及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同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巧妙运用不同方法来达成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如耐久跑课,教师在学生面前直呼“今天是耐久跑”,那么多数学生一定是听而生畏,像鼓足的皮球一下子泄了气,如果教师换一句话说“今天我们是游戏,内容是运球、跳绳比赛”。学生们一听“哗”一下子来了劲,而且个个想跃跃欲试。(同样是耐久跑,但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三、新颖的教学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

生的双边活动,如教师教学时,学生、教师不互动,则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不能称三维教学。因此,充分培养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里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表现欲很高”,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多种形式手段,使学生们充分地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跳得高,有的学生跳的远,有的学生跑的快,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教师就应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闪光点的机会,这就需要举行有意义的比赛;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了自己不同的闪光点,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但在某个特定的比赛项目中他是佼佼者,这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相信其兴趣肯定会与日俱增。

当然,对于竞赛的组织、运作,教师必须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以便于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四、多样性的放松运动有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特点,一堂课结束,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兴趣淡化,这时需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放松形式来强化这一环节,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中,适宜用游戏放松,对话放松、舞蹈放松、音乐放松、意念放松、逗笑放松等等方法,来保持学习的兴趣。如:跑步摆臂课结束部分,教师用对话的形式来放松,教师说:“今天练了什么?”学生答:“练了跑步摆臂动作。”这时学生齐练。教师问:“你今天学会了没有,练得准确吗?请你做一下。”学生再

练一下。最后教师再问:“谁能用语言告诉老师练摆臂动作注意些什么?”学生答:“肩关节要放松,两臂前后自然摆,身体要前倾。”这样教师与学生通过问与答的对话和练习,既复习了本堂课的动作,又使学生不易分散注意力,在愉快的对话中消除疲劳,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本课内容,做到“课已尽,趣犹存。”

浅谈健身运动处方 篇10

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与临床医生开方取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是一个用药作为治疗手段,另一个是用运动作为主要措施。

1.运动处方按应用的目的和对象可分为三类

1.1健身运动处方: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

1.2竞技运动处方: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处方训练,以提高专业运动成绩为目的。

1.3康复锻炼运动处方:对患者应用运动处方以治疗和康复为目的。

2. 运动处方一般包括下列五项

2.1运动形式

依据运动中代谢的特点,将健身活动分有氧、无氧及混合性活动。在运动处方实施中,选择运动形式的条件是:(1)经医学检查已许可;(2)运动强度,运动量适合本人体力;(3)过去的运动经验与本人喜欢的项目;(4)场地、设备器材许可;(5)有同伴与指导者。

2.1.1有氧耐力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跳绳、游泳、滑冰、自行车等等。

2.1.2伸展运动及健身操。如广播体操、气功、武术、舞蹈等等。

2.1.3力量性锻炼项目。

2.2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运动处方定量化与科学性的核心问题。运动强度可根据训练时的心率、梅脱、主观感觉程度(RPE)进行定量化。

2.3持续时间

每天进行5~10分钟的耐力运动能改善心血管的功能,最近更多的研究提出每天坚持20~30分钟的运动,效果最佳。一般原则是,运动强度小,运动时间要长;运动强度大,运动时间短。在运动处方中,运动的形式、强度和时间可以进行调节,如肥胖者的减肥运动采用低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较为有效;反之训练肌肉力量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较为有效。

2.4运动频率

每周锻炼几次为宜?有研究观察到:当每周锻炼多于3次时,最大吸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吸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于2次时,通常不引起改变。因此,每周锻炼3~4次是最合适的频率。考虑到运动效应的蓄积作用,间隔不宜超过3天。若作为一般健身保健或处于退休和疗养条件者,坚持每天锻炼一次当然更好,但有一前提是次日已恢复、不感觉疲劳。每个人可选择根据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次数,但每周不应少于2次。

2.5注意事项及微调整

3.在一次运动中,通常分三个部分,即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3.1准备部分:在运动处方的早期阶段,准备活动时间要长些,一般10~15分钟,在中后期则准备活动的时间为5~10分钟,一般采用活动强度小的步行、慢跑、伸展牵拉练习等。

3.2基本部分:是运动处方的主项运动,一般是指耐力训练与肌力训练两种,前者的作用是发展心血管系统耐力,改善心肺与能量代谢系统的效率。如走、越野跑、跑步、自行车、游泳、划船,有氧舞蹈等都是好的耐力练习项目,一些球类项目如篮球、足球、手球、网球等也能发展人体的有氧能力。此外如高尔夫球、保龄球虽然对发展耐力作用不大,但因其娱乐性强,也被广泛采用。在室内也可进行跑步、功量自行车负荷,使之不出户外也能达到健身效果。

3.3结束部分:活动不能突然结束,在活动的最后几分钟缓慢地减轻强度,使身体有一个缓冲。

4.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运动处方

4.1应该有目的地选择锻炼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体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效果也不一样,要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和希望达到的锻炼效果来选择项目。比如,老年人或体弱的人应多参加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登山、游泳、等有氧运动耐力性、强度中等或偏小、运动时间较长的项目。这些有氧运动能改善心血管系统功能,比较安全,不易发生运动性外伤。而对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应选择如各种跑、跳、投、球类等运动项目,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运动项目,以免造成身体的畸形发展。

4.2要确定合适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俗称运动量。如果运动强度太大超过人体所能耐受的界限,即使时间不长,也会使身体产生过度反应而引起不必要的损伤。衡量运动强度的指标,最方便、常用的方法是测定心率。对一个身体正常的人,有一个运动中允许达到的心率数。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极简单的心率测量法即180减年龄数。例如一个52岁的人,没有确诊出脏器病,他的合适运动强度时的心率是180-52=128次(分钟)。若是身体比较弱,有这样或那样的慢性病,则可用170减年龄数就比较合适了。

4.3科学安排运动频次。如果一周只运动1次-2次,不但容易发生肌肉酸痛和疲劳的现象,而且锻炼效果不能积累。所以建议隔日运动,每周3次,这样不仅效果明显,也不易产生疲劳。中老年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锻炼习惯来确定每周的锻炼次数,每次不要少于30分钟,而青少年应该坚持每天1个小时的锻炼时间。

体育课运动处方 篇11

1 运动处方中的有氧代谢运动理论

1.1 有氧运动的生理学分析

运动处方锻炼主要是采用中等强度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运动, 也称有氧运动 (Aerobic Train-ing) ,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呼出的氧气与吸入的氧气基本平衡为重要特征, 其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肺循环, 其特点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中, 运动时间较无氧运动时间长, 需要有糖和脂肪代谢供能完成运动过程。从氧运输系统分析, 运动中机体的供氧能力的高低是构成机体有氧耐力的重要基础, 而大量研究证实:人体从事有氧性质运动时, 氧的需要量随运动的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因此, 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 可以改善与增进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提高运动时供氧能力, 从而有氧耐力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从新陈代谢方面分析, 有氧运动的过程人体肌细胞有氧代谢的过程, 也正是肌肉纤维收缩运动的过程, 其直接消耗的能源物质为葡萄糖被氧化分解, 并释放出三磷酸腺苷 (ATP) , 但是, 肌肉中ATP的含量较少且不能自我合成。要使每次有氧健身运动持续三十分钟以上, 必须使ATP不断的再合成, 才能完成有氧健身过程。ATP的不断再合成过程即是糖和脂肪 (有氧代谢) 供能过程, 需要由磷酸肌酸和肌糖原及脂肪物质分解释放能量变为二磷酸腺苷 (ADP) 再合成ATP, 供应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能量消耗, 完成有氧代谢的过程[1]。

其实, 有氧运动的过程除了主要由氧气参与供能外, 它还要求全身主要肌肉群持续性参与较长时间的收缩或收张运动过程。在运动时, 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养分和氧气, 心脏的收缩次数增加, 而且每次输出的血液量也较安静状态时多。同时, 呼吸次数比正常为多, 氧气的需求量增加, 肺部的收张程度也较大。所以, 当运动持续时, 肌肉长时间收缩, 心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为机体系统供给氧气完成肌肉运动的过程。而这持续性的需求的过程, 即是心肺的耐力功能提高的过程。通过经常的有氧运动锻炼, 对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提高心血管系统载荷及输送氧能力以及机体组织的有氧代谢利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和价值已得到科学证实和广泛的应用。因此, 选择有氧运动作为运动处方的基本锻炼手段, 是比较适合大学生提高和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的科学、有效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1.2 有氧运动的心理学分析

锻炼心理学认为:锻炼对促进人类心理和情绪健康的作用已不再被认为是锻炼的次生作用 (锻炼的首要作用是增强人类的机体健康) 。从心理学来看, 参与锻炼后的心理和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锻炼可以降低状态焦虑;降低抑郁水平;降低不同压力指标;改善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人群的情绪状态。实际上, 不管是长期或短期的锻炼参与过程, 都可以引发人的积极的心理和情绪体验, 享受整个锻炼参与过程[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第一, 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有正相关;第二, 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在有氧运动过程中, 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 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 使得大脑皮质情绪控制协调性增强, 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 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 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实验证明, 经过长期固定的有氧运动锻炼, 能够提高运动者自身意识和体能, 从而增加或者改善运动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 这有益于运动者积极心态的形成。也可以认为, 规律性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抑郁、焦虑和愤怒等负性情绪, 可以增强自信, 有体现自我价值, 对于完善一个人的人格, 增强幸福体验, 降低抑郁以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适度并维持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 对于大学生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 从而实现移值效应, 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心理作用不容忽视。

2 运动处方中的超量恢复理论

2.1 机体超量恢复生理现象

机体对一定量的运动负荷的刺激要有个适应过程, 其这个过程一般分为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3个阶段。恢复过程和负荷过程是提高机体功能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运动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运动后的恢复阶段才能得到补充, 人体功能才能提高。机体在进行运动负荷刺激的阶段, 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 随着运动的进行各种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也在不断进行, 人体机能下降, 物质代谢产物 (乳酸、尿素等) 不能完全排除且被蓄积起来, 即是机体产生的疲劳。在身体运动结束之后, 人体的各器官的机能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才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但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 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 (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等) 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水平, 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 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在生理学上主要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而形成的, 其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 肌肉活动量愈大, 消耗过程愈剧烈, 超量恢复过程也愈明显。如果运动量过大, 超出生理范围, 恢复过程就会延缓, 机体功能的提高也就受到影响。

2.2 机体超量恢复的正确运用

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 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 运动负荷越大, 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 能量也消耗的越多, 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 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人体在进行运动健身、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对超量恢复的正确运用和掌握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深入了解超量恢复的规律, 正确理解机体的运动过程和恢复过程, 制定合理运动或训练计划, 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其次,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 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最后,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使运动者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如, 训练学恢复手段 (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内容、运动环境练习等)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温水浴、蒸气浴、盐浴等理疗恢复和按摩、紫外线照射等) 、营养学恢复手段 (糖储存恢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等) 、心理学恢复手段 (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 , 以此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恢复, 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3]。

3 全面身心健康理论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三维健康观”, 即把健康内涵拓宽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学领域, 人们对于健康概念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1989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新的定义,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新的健康观念不仅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 而且更强调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的健康行为, 实现人们追求个人健康目标[4]。

“全面身心健康概念”主要是保持人体生理、心理平衡, 也就是现代健康观中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躯体健康 (生理健康) , 即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 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从全面身心健康概念来看, 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营养, 以保证细胞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适当时间的休息, 以放松和消除工作造成的疲劳;还需要适当的体力活动, 以保持肌肉、筋骨脏器官的功能。而“有氧代谢运动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运动锻炼重要, 但还应注意保持理想体重、合理膳食、戒烟及控制饮酒等。

4 小结

运动处方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身体锻炼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对身体锻炼过程的有效控制手段, 是身体锻炼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世界许多体育发达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5]。运动处方指导和应用大学生体育锻炼, 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增强、抗病能力的提高、调节身心、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的输氧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无法替代。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以运动处方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基点, 根据学生个人的身体状况, 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 在有效的运动处方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个性化的体育指导, 以达到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摘要:运动处方指导人们身体锻炼方面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同时也使人们进行身体锻炼方法等向着科学化、效果良好化、明显化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运动处方的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超量恢复原理和“全面身心健康概念”三方面的健身理论基础, 为运动处方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个性化指导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锻炼,健身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步标, 华明, 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02-255.

[2]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32-136.

[4]郑厚成编著.新世纪体育.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1.

上一篇:陋室铭备课记录下一篇:华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