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队(共12篇)
体育运动队 篇1
近年来,对体育与美的表现形式,已有了不少的探索研究,这无疑丰富了体育美学的内容。进一步研究体育运动的美,对于推动现代体育发展,提高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
体育运动的美是借于人的自然实体来表现的。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前苏联的马雅可夫斯基也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以人体美的运动形式来表现和创造美的。如健美运动,当运动员在比赛时,根据音乐节奏把自己强健肌肉进行充分展现。他们那隆起的肌肉群,雕塑般的身躯,匀称的线条,优美的造型无不是体育美的展现,不能不使人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几乎任何一项体育项目都能展现人体的力量、速度、灵巧、耐力和青春活力,展现人类的形态美与心灵美。因此说体育运动与美水乳交融。
二、体育运动与体育审美
体育运动是人们有计划地向着一定的目标前进的创造过程。一方面,体育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人的健康,发展人的个性;另一方面,体育运动可作观赏,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观赏体育比赛,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从认识观看,它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直接统一的直观认识,它不借助抽象概念,而是在活动的直观形式中演化到理性内容。它本质上具有一定的理性目的的社会功利价值。中国女排和田径“马家军”取得的巨大成功,对促进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体育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体育运动美感建立在一种双重的基础上。首先与运动者运动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关,其次则产生于经历情感体验与竞赛过程中非常实际的感受。这是体育审美与艺术审美的显著区别之处。体育观众是直接参与和传播体育美的。观赏者既是感受的主体,又是参与的客体。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能获得体育运动的美感。首先,观赏者必须具备体育审美的意识和能力,即主体的意识能够通过感知和客体发生交流,以引起心理的振奋和激励;其次,观赏者必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即对观赏的运动项目的特点、结构、力量和幅度都有一定的体验,才能对审美客体作出一种稳定不变的情感反应。
体育运动的直接目的是功利的,尤其是竞技体育,它是以比赛取胜为目的,是和团体,民族和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员用身心体能这一特殊的物质和心理手段去战胜对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必然要在运动中、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人在运动中要拥有最大的空间,达到最高速度,显示最大力量,是对人体极限的冲击,是人的自我超越。人体始终按照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的法则运动着,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它给人和谐愉快的感觉。
三、体育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总的来说,体育美和艺术美没有本质的差异,但是它们在美的创造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以及人在审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是有很大差异的。
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体现,它充分、强烈、典型地反映出生活的美丑。艺术美的创造不仅是在生活美的基础上概括、加工、取舍提炼而成,而且融进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评价,塑造一些非现实性的艺术形象。而体育美却不同。体育美的创造虽然也要遵循美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教师(教练员)对自己的行为客体的一种审美态度,它和艺术创作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全是现实形象的反映,它的主要本质在于解决美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它必须直接接受竞技性的要求,并且现实性地尊重人体科学规律,研究如何花费最少的体力,使人的天赋体力、技能和运动速度发展到最高境界。体育美不仅有抽象概括,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形式。任何虚伪和过分夸张都构不成体育美。
人在艺术作品中和体育运动中所处的地位也是不同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是被塑造、被表现的对象,而体育运动中人是表现的主体。前者作为间接美出现在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后者作为直接的形象进入审美关系中,成为审美对象。在体育运动中,人既是主体,又是对象;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既是表现的内容,又是表现的形式。文学艺术美需要一种无生命的物质(文字、声音、色彩)作为艺术美的媒介,而体育美的媒介就是运动着的人体。文字艺术美侧重于人们的审美想象,体育美则更重于人们审美感知。文学艺术美通过艺术媒介固定下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静止性,而体育则表现在人体运动的全过程中,有着强烈而鲜明的个性感。因此说体育美是一种流动的美,动态的美。
四、体育美的欣赏
体育运动给人展现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美的艺术世界,它能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及美的享受。运动员在体育比赛中表现出的高超艺术,是体育运动中美的体现,它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
当人们在观看艺术体操比赛时,运动员做波浪动作时所表现出的柔动连绵特色;做转体时表现出来的身体轻盈高飘;做平衡动作时表现出的稳健、优美给人以强烈美的感染。在观看竞技体操比赛中,运动员那稳健、准确、高难、优美的动作更给人以精彩、动人、魅力无穷的回味,使人进入梦幻般的境地。在观看球类比赛时,球场上那快速多变的战术,紧张激烈的争夺,熟练默契的配合,更是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把人带入神话般的世界。更有跳高运动员的腾空飞越横杆;帆船运动员博击惊涛骇浪;击剑运动员敏捷灵活的姿态;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冰上的千姿百态的舞姿;棋类运动员统帅千军万马的气概等。这些诗情画意无不使人陶醉于体育美之中,激励人们对体育美更高、更深的追求。
五、体育美中的真
体育美中的真,体现为现代体育的科学化,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大众体育。现代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攻克体育高峰,打破“禁区”,冲击人体极限成为可能。体育观众渴望看到的是高水平的比赛和新纪录的诞生。每逢此时,他们会欢呼雀跃,精神振奋,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对人的精神产生极大的作用。任何弄虚作假,违背人体发展规律的做法都不会带给人们审美的愉快感。在第24界奥运会比赛中,加拿大著名短跑选手约翰逊取得百米金牌,令世人为之倾倒,但兴奋剂一事公布于众,即成为众矢之的,为人唾弃。因此,只有外形美和心灵美俱佳的人,只有建立在公正无私和现代体育科学基础上的体育竞赛,才能给参与者带来心理的快感。否则,只能给观众留下丑陋、卑鄙的感觉。
体育运动队 篇2
一、活动目的及目标
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中深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活跃学校文体活动,以运动队这个特点带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为参加全区小学运动会做准备。通过这目标开展活动就必须树立良好的教学目标。
1、加强学生身体锻炼,增强体质
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迅速发育的时期,因此要着重锻炼他们身体,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健美的体格,提高身体各器官机能,增强机体活动能力。
2、掌握好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培养锻炼的态度,能力和习惯,教会学生锻炼方法,体育娱乐方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习惯,以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
3、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发展知力,培养文明行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4、选拔优秀运动员,为全区小学生运动会做好充分准备。
二、队员情况分析
运动队成员,对于体育都有浓厚兴趣,有体育锻炼的愿望,要乐于参加锻炼,在练习和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自觉性,这些队员在班级中都是体育骨干,有一定的威信、相信这些同学经过训练有一定的技能和成绩,一定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投身于体育运动中。
三、主要活动措施
1、田径方面
(1)认真研究各项运动的基本技术动作的组成,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技能培养,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
(2)因材施教,合理分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体质,特长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项训练。
(3)在练习中以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学原则,开展各项运动技术教学。
(4)锻炼学生身体、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能自我发展。
田径周训计划
一,1、学习跑的辅助练习,原地摆臂30”×6。
2、原地搞抬腿10”×8。
3、柔韧练习。二
1、摆臂30”×4
2、高抬腿20”×4
3、先进间高抬腿
4、后蹬跑25m×3 三
直走途中跑练习技术,学会摆臂 原地大小腿折叠,朋腿前摆练习原地摆腿练习
放松跑练习,30米进行间高抬腿 四
蹲踞式起跑技术,各就位和预备练习,起跑技术,用站立式,蹬踞式起跑速度练习,后蹬跑20-30米练习×5,力量练习,上跳台阶。
五、蹬踞式起跑练习,原地摆臂,站立式练习地般耐力练习,半蹲跳20×4 一般力量练习仰卧尊腿15×4
六、起跑后力速
1、蹬和站立两和练习
2、高抬、后蹬20×4
3、速度练习:50米
七、起跑后加速跑 力量练习,单、双脚跳远 后蹬跑30米×2 八
学习终点技术,因慢、中、快速跑撞线,50米完整跑练习×3 九
用全速跑练习1、50米×2
2、一般力量练习、仰卧举腿 十 50米考核
田径训练内容(实心球)
一、早上训练时间6:50-7:50
1、准备活动慢跑田径场。
2、柔韧练习(正压腿、侧压腿、摆腿)。
3、专门训练。
(1)摆腿2次,高招腿2次,侧面交叉步2次,弓步走2次,后腿踢跑2次,小步跑2次,高抬腿走2次,单脚跳2次,加速跑50米2次),俯卧撑20次。
二、下午
训练时间3:50-4:50
1、各项专项训练(实心球)。
(1)慢跑、做相关准备活动。
(2)练习投掷动作。
2、结束部分
(1)放松跑150米。
(2)垫上互相磕打放松。
(3)上下肢相互放松。
星期二
1、一般性准备活动10分钟。
2、上梯式跑步,举扛铃20次-30次。(根据自己能力大小)推锻球练习。
3、放松练习、挥臂发松练习。
星期三
1、做一般准备活动10分钟。
2、做柔韧练习(举伸、摆、屈和各式绕环练习)。
3、俯卧撑练习
2、跳跃练习(收腹跳、单脚跳、双脚跳)。
3、垫上做腹机练习。
4、投掷练习。
三、结束部分,做放松运动。
星期四
1、准备活动和其它练习自行准备。
2、专项练习(实心球)。
3、做放松练习。
星期五
1、做一般练习,稍微活动各关节。
2、做各种投掷练习。
二、下午考核成绩
田径队训练计划
田径训练内容(实心球)
实心球属于力量性的投标项目,除了要具和般身体素质以外,必须有适应推实心球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同时运动成绩好,对专项素质的要求也越局,实心球主要包括专项力量,走项速度,动作速度,以及专项耐力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专项力量,它的特点是爆发力,爆发力取决于速度和力量的结合,但是必须以基本力理为基础,二者是相互相成的,互为依存从推实心球技术动作来看,它不单是投掷臂最后快速伸值,而是全身进行继发性的爆发式用力。因此在提高专项素质的训练中,主要是发展全身肌群的爆发力,通过平时的训练和摸索,总结,再把专项力量与技术训练结合起来,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一、动力性练习
斜身仰卧起坐,20×2卧推20×2
双腿负重屈伸,20×2
双臂负重上举,20×3(50米加速×2)
强度练习适应小学运动的发展力量的训练。
二、发展爆发力训练与实心球技术组合1、手指俯卧,边疆抓不同重实心球。
2、用不同的杠铃快速向前推,原地推不同重量的实心球。
3、连续蛙跳,阻力负重连续滑步。
4、负重进行体侧屈侧转练习,用橡皮条牵拉完成技术作动。
5、负重半蹲起结合提踵练习。
6、各种跳跃练习,快速跑练习。
三、主重事项
1、采用隔天交替练习方式(如要在短时间比赛,须每天坚持,适时加量、减量)。
2、发展运动爆发力训练时,结合基本力量。
3、合理安排发松运动,保持肌肉随意放松能力。
4、安排大量的滑步练习和推实心球技术,推各种不同重量的器械。这样就将各关节的爆发力和速度,灵敏等协调结合起来。
5、注意安全事项
(1)推时站在指定位置,前方投掷区禁止站人。
(2)推出实心球落地时在去拿回。
浅论竞技体育运动队伍管理范畴 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31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技术体育比赛愈趋激烈。与其说是个比基数、比实力的较量,还不如说是比综合性管理的高科技较量。因此,我们竞技体育的职能部门(以下称职能部门)也必须按照上述趋势,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及运动队的实际情况抓好运动队伍的管理工作。只有正确引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在管理上取得共识,促使整个训练工作有条不紊,才是夺取最佳成绩的唯一途径。运动队伍管理范畴主要由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加强队纪队风工作管理、加强文化素养工作管理等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是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的基本保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先进体育技术与经验的传入,也引起了我国体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借鉴中难免也会带来些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东西。所以职能部门在引导此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以严抓运动队伍三个工作管理为中心,开创训练新局面,奋力攀登体育高峰。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体育发展离不开政治这个大局,其中尤其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教育,因为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它体现了全民族的力量,是维系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所以任何国家都把爱国主义作为自己民族的精神支柱。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内容则有所不同。我国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内容集中表现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体育是国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爱国主义精神自然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解放后,为甩掉"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体育健儿高举"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旗帜,奋力拼搏,在国际体坛上呈现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景。从吴传玉首次在国际泳坛上使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到容国团获得乒坛第一个世界——冠军;从陈镜开一举打破举重世界记录,到许海峰在奥运会上震撼世人勇夺金牌的枪声,每一幕都令华夏儿女心潮澎湃。尤其在1992年巴塞罗那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力挫群雄,以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排名第四的佳绩,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每当一面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国际体坛上空时,中国健儿们昂首注目,热泪盈眶。这些由几代人不懈努力换取的来之不易的金牌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奋进中的全国人民,同时也使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兴奋不已,为祖国繁荣昌盛而骄傲!这就是爱国主义的凝聚力。
作为职能部门,我们应该培养年轻一代运动员的爱国主义情操,让他们继承和发扬其光荣传统,促使运动员为祖国体育事业屹立于世界先进行列而努力奋斗。《中国体育报》曾在1998年2月14日登载了一篇有关中国乒乓球队如何对运动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颇有启发。中国乒乓球队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于1998年2月12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参加升旗仪式,接受心灵的洗礼。中国乒乓队男女一、二队全体成员站在宽阔的广场上,面对雄伟的天安门,仰望国旗升起,心情都很激动。世界冠军刘国梁说:"在天安门广场参加升国旗仪式跟世界大赛时升国旗的感觉不太一样。在世界比赛中拿冠军升国旗,当时心情主要是激动和高兴;这里的升国旗仪式更庄严,我从心底感觉到祖国很伟大。"王晨则表示,一定要刻苦训练,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在赛场上也升起五星红旗。总教练蔡振华说:"这次参加升国旗仪式是中国乒乓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之一。"他认为升国旗的场面非常有感染力,使教练员和运动员更深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决心要为国旗增添光彩。
任何一个生机勃勃的民族,都必然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运动队内大力提倡爱国、奉献、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激励广大的教练员、队干部、科研人员,促使他们热爱祖国,献身于体育事业,肩负起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的神圣使命,这是与平时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分不开的。职能部门应该将其列为今后制定训练工作计划的一个指导方针。
二、加强队纪队风管理工作
运动队是一个由若干队员组成的群体,按各运动项目的属性与特定规则分类,所以队纪队风管理必须从这个群体中的每个队员抓起。正如物质从宏观角度上讲由元素组成,而从微观角度上说又是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缺少基本的元素或原子,就不能构成各异的物质。体育运动队伍也不能违背此原则。如团体操中,只要有一名队员出差错,就会影响整个画面及队伍的造型结构。为此,要使一个群体团结一致、互敬互爱,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职能部门就必须抓好"敢于、严于、善于"管理队伍的工作,这样才能使运动队伍不变"质",形成一个良好的队风,保证运动训练的质量和各项措施的落实,从而激励运动员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自信心。
历览我国一些优秀运动队,像乒乓球、排球、举重、体操等运动队,在国际体坛上之所以成绩斐然,长存不衰,正是按照上述原则,通过各具特色的队伍管理方法,从中受益匪浅。一向治队严明的中国乒乓球队,今年冬训进一步加大了队伍管理的力度,尤其对主力队员更是毫不留情。1998年2月12日,《中国体育报》刊登了一则世界冠军杨影因为春节放假后归队迟到三个多小时,教练组决定严肃处理,将她调整回省的消息。这个决定不仅中国乒乓队全体队员震动很大,而且社会反响也极大。总教练蔡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练组这样做不是走过场,也不是想一棍子打死人,而是为了教育她本人,更是为了教育全队运动员。蔡振华认为,如果一个运动员有骄娇二气,如果杨影连这样的处理都不能正确对待,那么她将来也很难承受住世界大赛的严峻考验。并表示杨影调整回省并非退队。如果她能够认真反省自己,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认识,在省队期间综合表现不错的话,教练组会考虑让她重返国家队,给她继续为国争光的机会。
以蔡振华为首的国家乒乓球队教练班子抓住病根,对症下药,把从严治队作为向管理要成绩的新举措,"杨影事件"也真正反映了加强队纪队风的重要性,敢管才会管得理直气壮,严管才会让人心悦诚服,善管才会做到细雨润物。通过对杨影的处理,不仅使其本人深受教育,而且也使全体乒乓队员更加精诚团结,队伍面貌焕然一新,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又增强了队伍的无形战斗力。职能部门在借鉴的过程中还需根据各运动队的具体情况,对敢管、严管、善管作更深层次的探讨。正如袁伟民在1993年11月全国田径训练工作会议报告上所述,尽管现在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优秀运动队这个性质没有变。因此,除了技术上、训练上的因素外,还必须有铁的纪律。在管理上,不能迁就,特别是对尖子运动员,否则就不能打硬仗,就不能在这么多的运动队和运动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出类拔萃的世界级优秀运动队和运动员。
时代发展了,我们的管理工作也不能延续老一套的做法,要总结、完善和发展,适应新的形势和特点;不能再采取简单的办法,以为只要严厉就可以解决问题,就能镇住运动员,结果只能是越压越不服,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在管理工作中,还要特别强调对教练员的管理。因为教练员是运动队伍的带头人,他的一言一行,对运动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职能部门要支持教练员管理运动队,给他们充分的权利;但对教练员也要有所要求,加强教练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管理运动员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抓好了教练员队伍,运动队也就好抓好带了,这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通过加强队纪队风的管理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成绩搞上去。
三、加强文化素养工作管理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大家学习现代科学知识,这都是很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步骤。因为科学文化素养问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的重要标志之一。从一条战线、一个领域来说,它的成员具有什么样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这条战线、这个领域的发展程度和发展前景。运动队伍也不例外,都得具备必要的科学文化素养。从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分析,谁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最新信息和动态,谁就能掌握当前训练的主动权。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固步自封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面对目前变幻莫测、高速度、高效率、快节奏的"信息"时代,职能部门必须正视这项工作,除自身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进取外,还需正确引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要有种不知足的钻研精神,熟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这样能开阔视野,及时了解世界上的各种训练动态,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教者要通过各种渠道汇总信息来完善先进的训练理论和实施手段,而学者所掌握的知识面也必须能理解与接收教者所布置的各项训练内容。除共性外,并还能结合个性特点加以调整,达到最佳训练效果,这就要求两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否则必将是随大流的无效劳动。
上海市为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优秀运动队伍,不仅派遣个别项目教练员参加国家体育局所属各运动中心举办的定期培训班,而且上海市体委有关部门还专门组织教练员以撰写论文、总结汇报、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练员的业务知识。另外,使运动员都能参加文化学习,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素养的运动员,使两者在当今信息时代更为沟通与融洽。上述三要素,我们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必须肩负这个应有的责任,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除循循诱导队干部、教练员、科研人员及运动员自强不息外,自身还须努力和深思。
参考文献:
[1]韦国胜.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奥运会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8,(2).
[2]罗青琴.福建省高校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5,(5).
[3]杨干.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徐向军,张延军.论竞技体育教练员的职业素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3).
培养体育兴趣发展体育运动 篇4
一、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 让学生体验体育运动价值
新课改理念完全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的单一化教学模式, 当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就转入正常的课堂教学, 从动作由易到难的示范模仿, 到学生整体自主地接受, 结合富有亲切感的生活情景类游戏和比赛性练习, 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涨, 创新性思维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复杂或较难动作时, 就有意识地利用动画或多媒体进行启发性辅助教学, 用音乐渲染、动作表演附加语言描述情境的方式增加动作的直观性, 使动作简单化, 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对跑类内容就采用定时跑、定量跑、定时定量跑相结合或走跑等形式, 或采用迎面接力跑、十字传递、追逐跑比赛, 抑或结合一些奔跑类小游戏增强趣味性, 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 自觉地在比赛中边动边学边领悟要点。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了预定水平后, 再开展各种形式的深化和放松练习, 用4~5分钟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交流, 互相纠错和总结, 共同体验和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性别、体型和认知等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在不同的练习阶段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积极实施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任务
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培养个性、充满表现欲、需要得到认同的时期。学生的性格、需求、目标、兴趣等各不相同, 身体素质也存在差异, 而初中生已经开始渴望成功, 以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积极开展快乐体育教育教学。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同学, 就为他们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项目;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 可以为他们适当降低难度。通过难易程度的调整, 使同学都可以完成任务, 增强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信, 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兴趣。例如, 能力高的学生跑外圈, 能力薄弱的学生跑内圈, 使双方尽可能同时完成练习。跨栏练习中, 调整栏距和高度, 让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三步过栏。又或者, 为跳得高的同学把标杆放高一些, 为跳得较低的同学把标杆放低一些, 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取得成功。通过分层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任务, 发现自己的力量, 发现自己的才能, 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 实行体育教学课、体育活动课和体育训练队相结合的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育教学课:我校虽然场地有限, 但也尽量开设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田径等项目, 通过体育课教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本技术, 锻炼了身体, 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不喜欢体育活动的那部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使他们从不想学到想学再到求学的目标。体育活动课: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体育活动课的时间, 组织身体素质较好、体育兴趣浓厚的学生, 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小组, 由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带领部分身体素质差, 体育无兴趣的学生来进行锻炼, 针对各个小组的兴趣爱好不同进行锻炼, 教师巡回指导,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体育热情, 效果甚佳。学校还针对体育有特长的学生成立了乒乓球男女队、篮球男女队, 利用课余时间集中进行系统训练,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开展体育游戏教学法, 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游戏是学生追求体育乐趣的一种活动。因为初中生年龄还小, 他们活泼但好奇心强。因此,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体育游戏的教学及安排与教学内容中有关的竞赛, 能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之中的感觉, 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体育游戏教学法首先可以缓和紧张氛围。学生惧怕体育运动, 特别是一些耐力训练项目, 运用游戏的方式可以改善教学气氛, 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其次能培养学生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学习者良好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 游戏则可简化上述的繁琐程序。例如:在教学“篮球运球与防守技术”时, 就在运球中选用“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要求学生在教师规定活动范围内, 每人一球, 在运球过程中主动抓住别人的破绽, 并力争保护好自己的球不被破坏。如此游戏引入让学生趣味性的高难度练习中, 有效巩固了运球技术, 提高了控球能力。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体育爱好和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树立终生受益的运动意识。
苏州市体育专业运动队管理中心 篇5
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简章
根据苏州市《关于加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用工管理意见》的要求,为加强我中心队伍建设,以适应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经研究决定,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益性岗位(合同制)工作人员1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布如下:
一、招聘名称:训练辅助人员1人
二、招聘条件: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纪律和有关规定制度,无违法违纪等不良记录,工作细致、认真、有责任心;
2、苏州市区户籍,大专及以上学历,运动训练专业,工作经历2年及以上,年龄35周岁以下;
3、身体健康,无影响正常履行职责的各种疾病。
三、报名、审查程序
1、报名时间:2013年8月18日8:30—12:452、报名地点:苏州市人才市场(干将西路288号)
3、应聘人员须在上述时间、地点现场报名;
报名材料:个人简历、身份证、主要工作业绩证明、学历学位证书、劳动手册、劳动合同、户籍证明;一寸免冠近照两张。
报名现场交证书材料复印件(A4规格),并审核原件。
4、专管中心后勤科负责审查应聘资料及报名资格,确定通过报名资格人员名单,如报名人数超过10人先进行笔
试,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按1:5比例确定面试人选,并发出《面试通知》,如报名人数不满10人则直接进入面试。
四、面试
面试。由面试考官对进入面试程序的人员进行面试。面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线为60分。面试成绩经考场监督员审核后,由主考官当场通知考生。
五、体检和考核政审
根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按拟招录数1:1的比例确定进入体检的人选,并实行一次性体检。体检标准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执行。体检时间、地点另行通知。体检费用由考生自理。
对体检合格人员,参照《苏州市国家公务员(工作人员)录用实施细则》进行考核政审。经中心领导班子研究讨论,确定最终录用名单,并在中心公示一周。
六、聘用管理及待遇
1、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按照苏州市《关于加强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用工管理意见》实施。
2、聘用期间,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的相关待遇按苏州市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3、被聘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4、录用后签订公益性岗位《劳动合同》,一年一聘。初次签订合同的聘用人员试用期一个月;
5、在聘期内,一方提出中止合同,须提前30天通知对方。无正当理由单方面中止合同,并涉及赔偿问题的,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办理;
6、被聘人员若违反合同,单位将中止合同、解除聘用关系;
7、合同期满后,考核合格者可续签。
七、联系方式
招聘联系人:周燕
招聘电话:0512-65097549
本简章由苏州市体育专业运动队管中心理负责解释。
苏州市体育专业运动队管理中心
游戏体育,快乐运动 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舒展;活动能力
体育课不是简单的活动课,更不是枯燥的理论课,但是,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教学,所以,这就导致学生的身体素质慢慢地降低。其实,体育教学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如果每个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那么这一堂体育课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但是,现实的问题则是学生总是忽视体育课,总认为体育课是自由活动课,所以,他们在体育课上也会显得很懒散。那么,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呢?
首先,教师则需要让整个体育课堂变得轻松,让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来面对体育课。所以,作为体育教师,则需要将整个体育课堂变成一堂游戏课,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慢慢地领会体育,这样他们才会轻松地度过体育课。那么,接下来,笔者将根据自己的体育教学经验来谈谈游戏式的体育教学方法。
一、游戏比赛,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初中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时期,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则更加需要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同时,青春期的孩子,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充满朝气,所以,如果教师在体育课堂上能够采用比赛式的游戏教学法,那么他们的激情也会立刻被调动起来,那么,在整个体育课堂上,他们也会显得兴致勃勃。
初中体育,分为理论和实践,那么教师在整个体育课堂就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容易接受。关于体育实践内容,如跑、跳、投等等,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赛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练习。比如本堂课需要让学生练习跳,那么教师则可以安排一个简单的游戏,如双人跳绳比赛,教师为了检验学生的练习成果,则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进行双人跳绳,关于比赛时间,最好是一分钟,这样学生才会在比赛的过程中感觉到紧迫感。总之,在整个体育活动课上,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好体育。
关于体育课堂上的比赛游戏,其方式是五花八门的,比如拔河比赛、跑步比赛等等,如果教师想要整个体育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同样可以进行擂台赛,让学生之间通过一定的体育较量来认识自己的不足。总之,为了让初中体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教师则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设计更多的比赛项目,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快乐运动。
二、游戏表演,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
当我们提到体育时,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想到体育运动等刚烈的词语,其实,体育也有柔情的一面,如果教师能够在体育课堂上将它柔情的一面展示出来,那么学生也一定会爱上体育课。所以,此时教师则需要通过一定的游戏表演的方式来展现体育的魅力,让学生在看表演的时候来慢慢感受体育那不同的美态。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其韵律体操和舞蹈也属于教学内容,但是,当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内容的时候总会感觉很无趣,那么,当教师面对这样的课堂现状时,也很难充满激情。所以为了让整个体育课堂变得有色彩,教师则可以通过一定的表演方式来让学生体验体育。比如,当学生做韵律体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来进行体操表演,而且在音乐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尽量选择更多的音乐,然后再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个人,在正式表演之前,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单独练习体操内容,当正式表演的时候,教师则可以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来进行抽签,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选择音乐。接下来,则是学生做准备的时候,大概十分钟,十分钟之后,教师则可以让每个小组随着自己所选的音乐伴奏来进行体操表演。通过这样的表演游戏,学生会感到些许的新鲜感,那么他们才会在体育课堂上变得更加主动,同时还能慢慢地对体育产生一定的审美情趣。
以上活动安排的意图,主要是想要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找到体操的韵律感,让他们在音乐伴奏的情况下进行表演,可以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同时还能让他们感觉体操的多样性。每一组学生表演体操的方式不一样,那么他们在随着音乐表演时就会呈现不同的效果,这样做观众的学生才能在别人表演的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体操表演的魅力。
三、总结
体育所包含的的知识是丰富的,每个人对体育的了解也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大家都能从多角度去了解,那么,体育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同样,在初中体育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上充满朝气、充满活力,那么这样的体育课堂就会显得很成功。而此时,游戏教学法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总之,游戏体育,才是快乐的运动。
【参考文献】
[1]张玉兰.扩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第12期
[2]黄剑刚.关于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5期
[3]陈明基.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第9期
[4]孙培娟.关于初中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分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第6期
阳光体育运动并非全能运动 篇7
一、阳光体育运动并非全能运动
阳光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特殊时期的一种强势手段, 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作用有被夸大之嫌。1978世界卫生组织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痛苦, 而包括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由于体育自身的局限, 体质健康的目标难以仅通过阳光体育的手段得以完全改观或实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体质健康与诸多因素相关联, 如营养、生活方式、环境、遗传、社会保障体系、预防医学、卫生学等。单凭阳光体育控制诸如营养、生活习惯、遗传等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是不现实的。阳光体育对体质健康的作用, 只有在上述因素的密切关联中才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正如学校体育理论专家李晋裕所言:“我觉得现在有一种误区, 一讲健康第一很自然就定位在体育上, 这是不正确的。中央文件指出, 学校教育应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是整个学校教育要树立这个指导思想, 而不是说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现在往往有人把体育当成了主角, 我们认为在定位上不够准确。”实现健康第一的手段是多样化的, 仅凭体育或阳光体育一己之力, 包打“健康第一”不能不说是乏力的, 是难以实现体质健康这个目标的, 片面夸大阳光体育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中的作用也是一种误导。学校体育理论专家王占春指出:“健康并非体育的唯一目标, 而且体育也担当不起健康的全部目标。”把体质健康问题都揽在阳光体育头上, 让阳光体育背负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去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阳光体育会不堪重负。
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符合当前国情
阳光体育运动是在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体能素质中的速度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 耐力素质连续20年下降, 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 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拥有34个省市自治区 (包括香港、澳门、台湾) , 845个市辖区, 374个县级市, 1470个县, 117个自治县, 49个旗, 3个自治旗, 2个特区, 1个林区。全国仅小学就有55万多所, 中学近10万所, 高等院校上千所, 拥有学生上亿名。学生数目之多、分布之广属世界首位。《决定》是针对我国现有学生体质状况而采取的急救措施, 要用三年时间解决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种强势手段是必要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将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身体素质、心理及内外环境适应能力诸多指标综合评价自然会更趋合理;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中把握好“无为”与“有为”的关系自然理想;阳光体育中“主导”能够得当, “主体”能够自觉是教育工作者的众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地开展老、少、边、穷地区的阳光体育运动是全员提高的保障。然而要等到《国标》完善、“主导”把握准确无误、“主体”自觉到位、客观条件完善, 三年时间早过去了。三年时间不可能解决健康的所有问题, 任何一份文件都具有其一定的目的性和时效性, 阳光体育运动亦不例外。阳光体育运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遇到一定的问题是正常的, 这并非《决定》本身的问题, 沉默、争论、观望、等待是消极的, 面对问题, 勇于探索实践, 在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才是积极的工作态度。
三、阳光体育运动重在落实
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的号召下, 阳光体育运动已于2006年12月23日拉开了帷幕, 全国亿万学生已纷纷践行于这场运动, 各省、市、自治区等有关部门也已实施了管理与干预, 专家、学者、体育教师等就其撰文争鸣与探讨, 然而阳光体育运动任务时限仅有三年, 《国标》是否有待完善并非阳光体育所能解决的问题;“无为”与“有为”只是相对而言, 顺“天”而“治”才是共识的现代教育理念;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 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尺度, 才是教、育、养的关键所在, 亦是阳光体育运动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主观与客观对立而统一, 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自然, 阳光普照下的葱郁草原其负氧离子远高于室内运动场馆。客观有限, 而主观能动无限。更多的挑剔与争论只能是无谓的时间消耗, 通过宣传、舆论、教育等多元手段提高学生的基本生理指标是其最终目标。积极行动起来落实《决定》精神,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教育环境, 采取不同有力措施达到生理机能普遍提高之目的, 因地制宜地将我国亿万学生的生理机能水平提高一个台阶是体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任务与责任。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Z].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 2006.12.23.
[2]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Z].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2002.10.
[3][4]杨芳, 高海利.阳光体育运动的局限与超越[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156.
体育运动队 篇8
1 全面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并形成制度化
1.1 体育课程
1.1.1 体育课安排
学校一直以来重视体育教学, 近年来, 我校不断地压缩基础课的课时, 增加专业课的课时, 但体育课并没有受到影响, 中职一、二年级每个星期都有两节体育课, 保证了体育教学的课时量。
1.1.2 授课内容
每个班共安排两年的体育课教学, 一年级为公共体育课, 根据我校的教学大纲, 内容有球类, 田径和体操, 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第二年级为分项课教学。分项课主要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田径等, 通过一年的专项训练, 让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作为身体锻炼的一项手段, 可享用终身, 体育课内容丰富多彩, 既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并把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得到学生的喜爱。
1.1.3 课堂效果
分项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把同一天上课的班级分成几个分项班, 从“逼学生学”转化成“学生主动学”, 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样可将教师管课堂纪律的部分精力转到组织教学中来, 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和课堂纪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选项教学中, 让学生学到一项运动技能, 并为运动队的选材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1.1.4 师资力量
体育组现有研究生两名, 在读研究生一名。在教师要求方面, 学校严格要求体育教师, 不但专项水平高而且要熟练掌握各项运动技能, 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授课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 从教学设计到实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体育教学得到广州市中职学校体育教研会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1.1.5 教学改革成果
中职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健康发展, 为其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 开展体育选项课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我校体育选项教学, 从2003年的试点到2004年的全面铺开, 已经进入了第9个年头, 从实施的情况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职体育理事会的全体专家于2006年到我校听课考查, 对我校的分项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论文《中职学校开展体育选项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省职教协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教学, 继续沿着这条中职体育发展之路走下去, 努力实现“健康第一,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目标。
1.2 体育达标
体育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体育达标, 把达标工作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学生身体素质训练贯穿到每一次体育课教学中, 组织学生积极训练, 除个别同学因身体条件较差之外, 其他同学通过刻苦训练均能达标, 达标率达到9 9%以上。
1.2.1 达标工作的组织
我校每年派主管校长和体育组组长参加教育局召开的体育达标工作会议, 并专门召开我校体育达标工作会议, 传达上级会议精神, 并布置了体育达标工作任务。体育达标工作主要由体育组和医务室来完成。医务室主要是对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信息进行采集。达标工作主要是由几部分工作组成: (1) 学生基本信息录入。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身高、体重、肺活量。由于开学初学校会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 其中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等基本信息, 信息录入由各任课教师完成。 (2) 达标数据测试。我校采用的是集中测试的形式。 (3) 达标数据的录入。 (4) 生成达标总成绩。 (5) 上报国家教育部。
1.2.2 达标的训练
我们达标的内容是:男子1000m、50m和坐位体前屈, 女子是800m、50m和仰卧起坐。每位任课老师负责各任课班级的体育达标的训练任务, 开学的前两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摸底, 然后做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因材施教, 把短跑和耐力跑训练安排在学期的前半部分, 各安排3~4次课, 把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穿插在短跑和耐力跑训练中, 对于个别成绩较差的同学, 利用周五第二课堂进行辅导和加强训练, 并布置课外训练任务。
1.2.3 达标测试
我们采用的是分班训练, 集中达标的形式。在每个学期的十月份安排三周的集中达标时间,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集中达标的效果要比任课老师单独测试的效果好。我们就是把在同一天上课的几个同年级的班级集中起来进行集体测试, 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达标是学校高度重视的内容, 几个班在一起测试, 就像田径运动会的比赛, 能把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调动起来。
1.2.4 达标的效果
经过了体育组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除了极个别同学因身体原因未能达标之外, 其他同学均能达标, 达标率在99%以上。以下列举2010级一年级和二年级体育达标情况。
1.3 课外体育活动
1.3.1 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每天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主要的内容有长跑, 拔河比赛和各类的球赛。长跑是以班为单位, 全体同学参与, 以班级累计长跑的时间长短来进行班级排名, 并给予积极参加的班级一定的奖励;拔河比赛以班为单位, 每个班级男、女各出2 2名同学参加比赛, 第一阶段进行分组循环, 第二阶段进行淘汰, 决出前8名。球类活动是学校最容易普及的体育运动之一, 是学校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全面培养学生不中缺少的教育过程, 体育竞赛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优良的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我校球类比赛主要有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 均采用先循环后淘汰的方式进行,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竞赛活动中来, 达到全面锻炼学生的目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 学校体育竞赛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勤俭节约的原则, 学校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每周安排三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活动。我校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 制定了我校的体育工作的计划, 并使计划落到实处, 我校每年除了举行田径运动会之外, 还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项球类的竞赛, 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我校的体育工作已形成制度化。
1.3.2 校运会
校运会是我校最大的体育盛会, 也是所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盛会,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校风、班风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分成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校组织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 要求每个班都必须派代表队参加, 男生1 3个单项, 有:100m、200m、400m、800m、1500m、3000m、4×100m、4×400m、跳高、跳远、三级跳远、跨栏。女生12个单项, 有100m、200m、400m、800m、1500m、4×100m、4×400m、跳高、跳远、三级跳远、跨栏。校运会项目多, 参加的人次多, 每年超过2000人次参加田径运动会, 既能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也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拼博的精神品质, 对校风和校风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1.3.3 课间操
因学校场地不足, 课间操改成大课间活动, 学校所有的运动场地都向学生开放, 主要的内容有跳大绳、踢键子、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动。
1.3.4 第二课堂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文体活动, 共开展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田径和跆拳道等。第二课堂授课时间为每周的周五5、6节课, 授课的对象为全体的学生, 只要是对该项目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参加该项活动。
2 全面选拔人才, 科学合理地组织运动队并开展有效的训练, 促进学生的运动成绩快速提高
学校体育活动全面开展, 在丰富多彩体育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增进了解, 选拔队员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观察, 也可以通过海报宣传, 学生间的相互推荐等多种方法来选拔队员。
学校现有的运动队主要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田径。采用常规训练和集训两种方式进行, 每周进行1~2次的训练, 比赛前进行高强度、高运动量的集训, 我校已有组织纪律性强、训练刻苦的体育代表队, 在广州市举行的各项体育竞赛中均取得优良成绩。在我校的田径运动队中, 并没有体育尖子,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力争每个同学都能获奖, 这样就能保证我校团体总分名列前茅。从训练前和训练后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出, 训练取得了效果良好效果, 所有同学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羽毛球队每周进行两次的常规训练, 赛前进行了一个月的集中训练, 每周训练5天, 羽毛球队的训练效果在比赛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大多数获奖的同学加入羽毛球队时, 专项基础较差, 通过一到两年的训练, 竞技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并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训练所取得的效果是与教练组和学生的积极训练是分不开的。
体育运动队 篇9
关键词: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问题分析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的不断深入, 竞技体育加快了职业化的进程。近年来, 随着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组建, 一定程度的提高了学校竞技体育技术水平, 丰富高校业余文化生活, 扩大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增加了学校知名度, 同时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督促学校增加体育投资, 优化和完善体育设施和设备。对推动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具体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需尽快研究解决, 使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1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
1.1 高水平运动队组建的基本模式
普通高校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组建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学校与省市体工队等专业训练机构达成协议, 现役运动员挂靠高校学籍而不参加学校的训练, 由学校安排大学专业文化的学习;二是高校招收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 依靠学校师资进行运动训练, 同时这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随普招生参加大学期间本专业的知识体系文化学习;第三是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 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高水平运动队, 从招生、教学、训练和比赛完全由高校负责。
1.2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
1.2.1 学训矛盾, 运动成绩下滑, 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呈下降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普遍产生“学训矛盾”。一是因为他们既要完成学习任务, 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课余活动、也要完成训练任务, 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运动比赛。另一方面, 大部分高校学生运动员在初中阶段就开始运动训练了, 没有系统的接受初、高中基础教育。进入大学后, 以他们的学习基础, 自然无法跟上教学进度。他们在课堂学习所获甚少, 课下自律自学能力较低, 因此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由于始终背负巨大的学习压力, 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训练态度、训练质量。同时运动员的早期形成的运动伤病困扰、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峰期已过, 导致运动成绩普遍下降。
1.2.2 高校体育师资、运动设施、训练经费的困扰
教练员队伍作为现代竞技体育中训练体系中关键环节, 其作用日益突出, 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练员都是本校的体育教师, 多数没有接触过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先进的体育设施在运动训练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虽然高校的场馆设施都有较大的改善, 但是由于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场地矛盾突出, 互相影响, 相互干扰, 影响训练的质量;训练经费匮乏是高校运动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资金的制约使得部分高校不得不放弃比赛的机会, 降低运动员训练的补贴, 减少了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运动员的营养补给就很难保证, 势必影响训练的质量, 运动成绩难以保持。
1.2.3 招生政策的影响
以兰州理工大学为例, 2003年进行体育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工作, 并组建了学校高水平武术队, 参加了国际国内众多的大学生武术比赛, 为学校竞技体育的提高带来了较好的影响, 但政策的非连续性导致我校失去招生的权限, 学校高水平武术队出现人才断档现象, 影响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系统性。
2 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对策
2.1 招生政策保障是高水平运动队的关键
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特色项目要进行宏观调控, 制定统一的招生优惠政策, 对于有高水平远动员权限的高校实行一定的考核指标来衡量, 并给与一定的指导, 保证高校特招高水平运动员的连续性, 协助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
2.2 科学处理“学训”矛盾
体育高水平运动员他们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底子薄和身体有伤病的状况。入校后,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甚至厌学。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要肩负起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责任, 在对他们进行严格训练, 实现为校争光任务的同时, 给他们创造和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环境, 促使他们全面发展, 保证毕业以后能顺利就业。首先, 学校要做好他们思想认识上的工作, 明确入校的双重目的, 以求学为主, 努力成为全面发展人才。其次, 在课程安排和讲授上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内容和循序渐进的做法, 部分课程单独编班授课, 降低难度要求。其三, 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大学学习具体情况实行特殊学分制, 实行运动成绩与学分的挂钩、学分奖励、物质奖励、成绩加分、弹性学分、提前毕业等一系列措施, 来保障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学习后, 顺利毕业, 及时就业。
2.3 师资培养、设施改善、经费保障
对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训练指导必须保障教练员的训练水平, 学校对担任教练教师要进行有计划的培养, 提高运动训练的业务能力;场地设施的建设要符合高水平训练的要求;运动训练经费要依据学校情况适当加大投入, 保证训练、参赛的畅通。
2.4 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管理条例
制订严明的监督措施, 运动员与教练之间互相监督, 竞赛领导小组核查, 如果队员按照教练的要求刻苦训练而成绩不保, 属教练指导水平低;若不按照教练的要求刻苦训练, 出勤不出力而导致成绩不保, 则属队员责任, 建立奖惩制度。队员与教练要互相配合, 互相监督, 不断改进, 提高训练水平。
2.5 对待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要层层重视
学校是一个整体, 运动员在学校接受教育, 无论在校内或外出比赛, 他们的言行代表着所在学校的形象。针对运动员的生活习惯、心理变化, 思想品德教育建立辅导员定期访谈制度;各系领导应鼓励高水平运动员为本系争光争荣誉, 对优秀上进的高水平远动员要在全系及时通报表扬;学校领导更要重视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 取得优异成绩, 回校应及时向全校作宣传报道。这样, 高水平运动员入学后就真正做到同学校“荣辱与共”, 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应有作用, 为学校争光添彩。
3 结束语
通过建立一系列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制度, 形成对高水平运动员更完善的管理, 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作用, 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共同完成我国学校体育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让高水平运动员成为高校展示自我, 树立形象的窗口。
参考文献
[1]贡建伟.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24, (4) :117-121.
[2]卞康荣.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2002, (9) :39-41.
[3]教育部·关于试点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管理办法 (试行) [S].1987-07-30.
[4]丁玲娣.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竞技体制模式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4, (2) :96-97.
[5]张静波.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文学, 2007, (10) .
体育运动队 篇10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虽然通常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基于特定的竞技体育需要而组成,但团体成员之间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契约关系。这种非正式关系使得团体成员间的关系外化于社会规范的制约,而不是或者至少要大大弱于一般社会团队的内部制约。因此成员个体的行动比一般群体组织成员要相对自由和随意。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建立的基础是共同的竞技体育目的指向和对共有资源的系统利用而产生的对比赛成绩的追求。因此,该团体的维系时间短, 比赛一结束,或者老成员(核心队员)一毕业,团体即宣告解体或者重组。这种松散性、暂时性和目的性,使团体中的内部冲突行为具有自己的特殊表征形态,其冲突发生模式和调适机制自然也有别于一般的冲突行为。
1. 基本概念及其行为归因分析
(1)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的概念解析。群体冲突可分为群体间冲突和群体内冲突两种形式, 本文旨在考察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这个特殊群体内部所发生的冲突行为。本质上, 冲突行为的发生会经历一个心理失衡的过程, 而这又源自于行为主体外在权益的受损或称外在权益的失衡。在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中, 成员的权益主要包括成绩取得和受尊重权等权益, 这些权益的丧失或削弱都会引起成员的心理失衡。因此, 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内部冲突是同一团队内的学生成员因为其成绩取得、受尊重权等权益的散失或削弱而引致其心理失衡, 并有可能引发行为主体的外在对抗行为的动态过程。
(2)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行为的归因研究。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内部成员有明确的任务观念, 但其松散性和临时性决定了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成员的荣辱感远不如一般的社会群体, 这又决定了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力及其谦让调控力要弱于一般的正式群体。但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又强调活动的一致性和群聚性, 任何成员个体的自主行为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团队。因此,团队成员间有较高的依赖性。但是, 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 冲突的机会就越多。可见, 由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本身性质所决定的其对内部冲突行为的弱调控力和团队成员在行为上的高依赖度是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内部冲突行为发生的两大基本原因。
可能引发团队内冲突行为的引致因子主要包括: (1) 利益受损。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利益是指团队成员在学校体育管理部门老师指导下享有的所有权益的总和。这些利益要素应该包括待遇的公平度、训练的自由度和个性的张扬度等要素。 (2) 个性失衡。通常,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成员的来源具有广泛性,各行为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不同,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也不同,这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特质组合的人格类型。 (3) 情绪失调。行为主体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具有延续性, 当主体的自我调节机制失去应有控制, 其内在情绪就会延续并波及到后续的行为活动。因此, 许多冲突行为是外在因素内化的结果。在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中, 各种冲突因素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团体成员可能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情绪带到培训和比赛中来。 (4) 角色失范。高校学生、训练成绩这两个自致性角色赋予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一定的角色规范, 但是, 并非每一个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都符合这种角色期望,从能力、习惯、行为方式等多个角度都可能引发队员、主力队员和学校老师对非主力队员的异样态度, 非主力队员受尊重权的丧失将打破他们的心理均衡, 训练队内的心理冲突也就产生了。
2. 内部冲突行为的发生模式
(1) 即时型。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中, 如果行为主体存在直接的利益对抗, 互动双方的调节能力又不够, 就会引发即时型冲突, 这种冲突模式包括4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即:利益失衡阶段、心理失衡阶段、心理调节阶段和冲突行为爆发阶段。在即时型冲突行为中,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成员因为自身权益的失衡引致心理紧张, 并进而引起心理失衡。与此同时, 人本身所固有的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一般而言, 人在行为选择过程中会从认知上趋向或逃避某一结果, 但如果没有一种选择性的准备和付出努力的期望或预期, 行为个体将不会做出趋向或逃避某一活动的行为。
(2) 演化型。与即时型冲突相比, 演化型冲突的演变时间长, 体育爱好者对互动方的刺激行为有一个认知评估过程, 它延缓了互动双方紧张情绪的积累时间, 从而使冲突最终发生经过多种冲突因子的刺激或同种冲突因子的多次刺激。因此,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认知评估环节的存在与否是即时型冲突模式和演化型冲突模式的根本区别所在。 (1) 利益失衡。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间一般没有直接的利益对抗, 通常只是因为信仰、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分歧而产生相应的排斥情绪, 从而使行为主体的受尊重权被削弱或剥夺。 (2) 团体成员认知评估。当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感知到自身权益受损后, 他会对当前状态进行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行为主体对作为互动方的体育爱好者进行的行为评价, 以确定对方在自己利益失衡的状况中所施加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内部评估是训练队成员对自己在自身利益失衡状况中所承担的责任的判断和了解。这种自我监控能力与体育爱好者的个人修养呈正相关关系, 其个人修养越高, 认知评估的正确率也就越高, 反之亦然。 (3) 心理失衡/回复平衡。高校竞技体育实训队成员在经过认知评估后可以得出自身权益失衡的归因判断, 如果判断结论是自身承担较大责任, 会重新进行心理目标的定位, 它所产生的自我抑制能量将抵消或部分抵消因为紧张而积聚起来的冲突能量。因此行为主体即使有不悦情绪, 但依然能彼此克制, 维持自身的心理平衡。但如果其归因判断的结论是作为互动方的成员承担较大责任, 心理就会趋于失衡。 (4) 心理调节。当团体成员心理失衡的同时, 行为主体固有的心理调节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其运行的机理和即时型冲突是一致的。 (5) 触发因子。触发因子的出现会加剧行为主体心理失衡的程度, 在触发因子的一次或多次刺激之后, 团体成员心中潜藏的冲突能量将最终冲破心理调节的抑制门阀, 并以冲突的形式释放出来。 (6) 冲突行为。最终冲突行为的发生经历过一个较长的酝酿时期, 彼此间的排斥行为往往断断续续的交错于行为主体的交往活动中。在触发因子的作用下, 以前积蓄的排斥情绪连同新产生的矛盾一齐发作, 其行为的激烈程度不会小于甚至要高于即时型冲突行为, 并且它所产生的冲突结果往往是不可能自我调和的。
二、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内部冲突行为的缓冲调适机制
在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中, 缓冲调适应该贯穿团队的整体过程, 并应该与一般的团队服务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同时应与成员的协同调节和冲突行为主体的自我调节进行有机的配合, 三者的并向运行, 是缓冲调适行为得以发挥作用的必然基础。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的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4种机制进行缓冲调适:
1. 心理预测机制
心理预测是团队操作者根据团队成员的个人特征进行前期的心理认知, 以求判断出团队成员在未来的培训、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冲突行为的调节手段。心理预测的准确程度取决于团队成员个人资料的翔实程度。
2. 心理协同机制
心理协同是指通过成员间相似的观念、兴趣和其他要素来融合行为主体的个人感情、增进行为双方心理认同的调节方法。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各个成员虽然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但他们对比赛项目和成绩都抱有共同的兴趣。因此,其基本的旨趣是相似的, 团队操作者在随团过程中可以竭力地夸大成员间相同或相似的旨趣,并可通过随团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让成员相互感知。
3. 亲合调适机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的研究表明:人类“亲合”的倾向, 随着焦虑的增加而增加 (Schachter, 1959) 。在训练、比赛过程中, 当团体产生冲突情绪的时候, 随着焦虑和紧张而愈发强烈的亲合动机会促使他倾向于寻找身边的好友或团队中关系较密切的人来解决潜在的冲突。学校管理者可以利用这种亲合动机, 发动其身边好友对怀有冲突情绪的成员进行安慰和规劝。在这种境况之下, 其好友的言行往往可以主导行为主体的后续行为, 从而有利于消除各种冲突因子。
4. 冲突转移机制
冲突转移是指让高校竞技体育学生团体通过倾诉或其他一些无害活动来发泄冲突情绪、舒缓压力, 从而避免冲突的调节手段。团队操作者可安排适当的时机, 倾听团体成员心中的不满情绪。
心理预测、心理协同、亲合调适和冲突转移都是互动式的行为调节方式, 它需要行为双方的默契与配合。逻辑上, 心理预测是后三者的行为基础, 后三者的交错运行或持续递推还需以团队管理者的现场观察作为直接依据。因此, 团队操作者的心理观察能力及其对调适机制的运用能力直接决定了调适行为成败。系统地运用这4种冲突调适机制将是减少团队内部冲突行为, 提高团队操作员心理服务水平的必然举措。
摘要:高校竞技体育运动队的内部冲突行为是影响团队运行和比赛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系统阐述了该团体内部冲突行为的概念、原因及其发生模式, 并对这种特殊冲突行为的缓冲调适机制及其缓冲调适模型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内部冲突行为,冲突,调适
参考文献
[1]宋书文等.心理学词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184-197.
[2]白振汉, 陈德耀.现代管理心理学[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7:208-217.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317-320.
[4]易锦海, 李晓玲.交际心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47-55.
体育运动队 篇11
原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由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统筹管理,国家按计划投资,统一调配使用。目前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已调整为国家体育局,基本明确了逐步淡化政府行政职能、积极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发展轨迹。我国大、中、小学校体育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也逐步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经济发展。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体育后备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方面也已积累了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的初步经验,这一渠道正是我国体育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中学体育运动队建设在我国竞技体育及全民健身中的重要梯队作用。
一、 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由国家按计划实施,人才资源及投入资金都进行统一调配使用,体育后备人才各阶段的分流也由政府统筹安排,使得体育行业有较高的吸引力。各级中学都有一些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在进行常年训练,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体育工作者和高水平的运动健将。中学体育运动队为大规模地发现和选拔竞技体育人才提供了先决条件,为高水平职业联盟和各级代表队培养新生力量。
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原有体制退出历史舞台,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副课已失去昔日的光芒。许多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校领导不重视,直接导致体育經费不足,运动训练基础设施无法保障;教练员报酬微薄,运动训练本身是件辛苦耗时的事情,教练员训练补助大多只有课时费的一半甚至更少,只靠喜爱和敬业是不足以激发体育教师持久的工作激情;体育教师不受关注,得不到相关的专业培训,在体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下降,甚至逐渐被淘汰而丧失积极性;学校的体育对象是学生,而现今我国在校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时代遗留的问题造成了家庭对学生部分教育的缺失,优越的物质条件致使更多的学生更少地参与体育锻炼,乃至基本的生存劳动,怕吃苦、怕耽误学习,是学生和家长对参与体育训练的第一反应,社会体育观念意识和家庭教育观念正对学校体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学校运动队建设的生源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 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的策略
1.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1)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力作《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宇。学校体育中运动队建设充分发挥了体育的育人功能,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支柱作用,它激发学生学校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并引导着群众基层体育的发展。特别是体育运动队在拼搏精神、团队协作的示范性,对新时代下较多的独生子女学生有巨大的影响,激励学生吃苦耐劳、身体力行的精神。
(2)培养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专业运动员本着竞技体育的力争上游的规则,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运动训练和各种赛事中,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竞赛能力,从而达到竞技运动的金字塔顶端。这种体制导致运动员无精力和时间重视文化课学习,甚至阶段性的赛前集训将迫使运动员放弃部分文化课学习,造成文化课学习的停滞,学习难以跟进的尴尬局面。学校体育有体育与教育联合的先天优势,合理地安排训练与学习的时间,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必要的文化课补习,将化解原有矛盾,为培养高文化素质的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可能。
(3)扩大体育才人培养的流水线,突破由专业体育机构进行体育竞技人才培训的单一模式。创建学校体育运动队,让市场机制起到资源配置作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将更加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体系,确保更多更好有天赋的运动员参与进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的竞技实力。
2.构建学校体育运动队的宗旨
(1)教育层面。学校体育中运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运动队建设极大地带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两手抓,让在校学生自由发展、全面提高,满足普通学生在某一体育专长方面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竞技水平的生理需求。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对于改善独生子女问题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积极参与课外体育运动、参加各种团队体育竞赛,对于独生子女的性格脆弱、缺乏团队意识、不能吃苦耐劳等心理需求有较大影响。
(2)竞技层面。实现我国在校学生竞技体育走向世界学生运动会的战略目标,培养真正的德才兼备的学生运动员,促进竞技体育与教育的完美结合。
(3)人才层面。就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方面而言,学校运动队的建设,将作为我国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补偿教育的一个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培养体育所需人才方面而言,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不仅有效储备现役运动员,带动中小学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而且在长期培养体育教师、社区体育工作者的方面凸显优势。
(4)文化层面。学校体育中运动队建设不仅在扩大学校体育的社会影响方面,而且在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有效的组织竞赛使学校体育走出校园,它将在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带动地方体育的大力发展。
3.学校应理论联系实际,加速体育运动队发展
学校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定位?学校体育的定义,符合青少年身体发育发展规律,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运动素质、专项技术和运动成绩等。
大中小学校领导班子,应重新审视学校对体育项目的定位和发展计划。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应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加强建立教练员队伍,推进科学化训练;丰富竞赛制度,打好训练基础和训练质量,避免昙花一现的短期行为。通过传统体育训练项目的开展,带动其课外训练活动的积极开展,激发普通学生的课余体育参与意识,重视坚持终身体育意识普及与提高竞技体育运动相结合。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仅保证了竞技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和谐发展,还为竞技运动发展各个层面的后备人才提供出路,以及保障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吸引后备人才。提高运动员的自身素质修养,加快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目前信息社会下经济发展迅速,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工作机会的第一块敲门砖,体育后备人才文化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其获得工作的机会。培养具有较好文化涵养的体育竞技运动员,是势在必行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提供了实现我国大中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体化培养目标的机遇,凸显了学校体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对学校体育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探讨,反思和梳理不同指导思想的意义和内涵,严格遵循体育、教育两大领域的基本规律,期望揭示不同指导思想在复杂的体育教学领域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以便加快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细谦.当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广东体育学报,2000,20(5):139-14.
[2] 池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管理.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210-212.
[3] 蒋玲,刘忠庆,陈坚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450-454.
[4] 中国教育报[EB/OL]http://www.jyb.com.cn/gb/2005-08-22.
[5] 霍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04-01.
音乐与体育运动 篇12
研究人员告诉这些志愿者们以他们感觉舒服的速度骑车, 并尽量保持骑行30分钟。三个不同的试验同时分开进行, 志愿者们都佩戴耳机, 并把音量调到他们感到舒服的程度。每个人的心率、消耗的能量、脚踏的节奏、享受音乐的程度和骑行的费力程度, 在每个阶段都由研究人员进行监测。其中一个试验, 这6首乐曲都以正常速度播放;其他两个试验, 乐曲节奏分别被放慢和加快了10%。但是被试者们并不知道乐曲播放节奏被改动了。
试验结果表明, 这些志愿者们的骑行明显受到了音乐的影响。当音乐节奏变慢, 他们的蹬踏速度和全身反应也变慢;他们的心率也下降了, 骑行里程也减少了。另一组, 当音乐节奏加快10%, 被试者在相同时间内的骑行里程也增加了。每骑一下耗费的体力也更多, 同时增加了踩踏的频率。他们的心率也提高了。这说明, 快节奏的音乐似乎能够激励他们努力坚持。
音乐与体育运动的关系非常吸引人, 并且没有被人们完全了解。也许部分原因是, 作为一门科学, 它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 从心理学到生物力学, 再到神经学。当美国田径协会于2007年在对诸如马拉松等一些体育比赛禁止使用耳机时, 曾经受到体育爱好者的强烈反对。美国神经学专家和作家奥利弗·萨克斯通过讲述自己的亲生经历, 来展示音乐元素的魅力。他在登山的时候大腿受伤, 只能利用手肘慢慢地滑下山坡去。他对记者说:“然后, 我的脑海里闪过《伏尔加船夫曲》这首歌, 我随着歌曲的节奏扭动。就这样, 我伴随着音乐一直滑到了山底。”
关于音乐究竟是怎样影响人的身体这个问题, 专家们正在进行研究。一项研究报告说, 一些篮球运动员在压力下打球状态不佳, 但是如果让他们听一些欢快的积极向上的旋律和歌曲, 他们在高压下的投篮命中率会大幅度提高。澳大利亚巴拉瑞特大学讲师、该项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克里斯托弗·梅萨格诺说:“音乐似乎使运动员从自身当中分离出来, 不再去想观众, 也不再想投篮的过程。它解放身体去按照既定的方式行事, 而不用受大脑的干扰。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音乐所吸引, 就不会被错误引导了。”
事实上, 音乐具有双重作用。它在分散注意力 (一种心理效应) 的同时, 也对心脏和肌肉产生作用 (生理影响) , 从而使日常运动变得高效。多个试验表明, 音乐可以在运动中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也会影响到人的具体表现。身体、大脑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并不仅仅是“音乐激励你一下, 你就跑得更快”那么简单。事实可能是这样的, 在你的大脑对这种节拍反应之前, 你的身体就已经做出反应了, 你的心率增强, 呼吸加快, 由于音乐产生的生物化学反应使你感到兴奋, 从而使你的动作更快。专家们希望尽快更好地理解各种神经系统和大脑机制的关系。但是现在, 他们已经知道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起作用的, 它可以使运动更加轻松。一项开始于2008年的研究表明, 在相同运动节奏的情况下, 听音乐的骑车者比不听音乐的耗氧量少7%。
不过音乐带来的好处是有限的, 并且只有当人充分利用它的时候才会起作用。遗憾的是, 研究表明, 当运动处于高度紧张的水平时, 音乐的影响力就会急剧下降。一份被多方引用的2004年的报告表明, 当跑步者以一种极端的速度快速奔跑, 耗氧量达到最大值的90%, 音乐在生理方面就没有任何益处了。不论音乐的节奏有多快, 跑步者都没有办法加快自己的步伐。不管他们是否听音乐, 他们的心率都始终保持不变, 因为已经处于高位了。根据2004年的研究报告, 仍然有大约1/3的跑步者告诉研究人员, 他们喜欢听音乐, 特别是在跑步的开始阶段。虽然这并不能提高他们的速度或者使运动过程明显变得容易, 但是听音乐确实使他们感到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