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公园规划

2024-10-16

体育运动公园规划(共8篇)

体育运动公园规划 篇1

广东新丰生态体育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项目建设背景与战略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生态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建设和优化生态环境,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广东省新丰地区建设大型生态体育公园的概念是建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基础上,在广东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大背景之下,所必然形成的新型生态度假理念。

近几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高端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市场的逐步扩大,如何利用开发广东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一体、客源互动、加强广东区域内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加快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推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充分利用广东新丰地区的自然及社会资源优势,是在当今经济环境条件下而引发的一种全新和高端的生态旅游概念,具有无限的未来运作空间和发展前景。

1、休闲旅游度假产业已日益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生态旅游是伴随着各国经济发展起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衰退的解决途径。20世纪80年代,有关组织和专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各行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旅游业也开始大力倡导“可持续旅游”,于是“生态旅游”逐渐兴起。它的核心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尽可能地使用低污染的能源,采用绿色环保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人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达成“天人合一”的和谐,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生态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的新时尚。

我国生态旅游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生态旅游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扩大,生态度假旅游在行业当中占有的比例至少在30~35%左右,因此在新丰的大型生态旅游体育公园建成后,市场占有率会很高,生态度假旅游将会是一个利润和前景丰厚的市场。

2、红三角经济圈区域是未来广东生态旅游建设重点

红三角经济圈概况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市、湖南郴州市、广东韶关市三个城市,总面积7.72万平方公里,占粤湘赣三省总面积的13.87%,总人口1576.7万,占三省总人口的8.49%,因为三市同是革命老区,同属红砂岩地貌,而且山水相连故而被称为“红三角”。

红三角经济圈同处三省的丘陵山区,农副产品资源、劳力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都十分丰富,开发红三角经济圈,既可促进山区的经济发展,又能强化珠三角的辐射作用,促进三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有利于形成粤湘赣三省共同发展的大格局,有利于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进程。但因红三角经济圈属经济欠发达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存在诸多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不高等。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产业缺乏竞争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制约了区域内经济快速发展。

此外,红三角经济圈位于广州、长沙、南昌三个省会城市构成的大三角的中心位置,单纯依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机制,三个省会城市到这里的辐射能力都趋于减弱,使红三角经济圈在三个省中都存在区域边缘化的问题。所以,通过打造发展旅游业的途径,开发大型生态旅游体育公园,能够创造出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利用新丰地区自然和人文优势,建设绿色生态观光旅游基地。

作为山区县的广东新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东江和流溪河、三河水分流之处,是东江重要支流——新丰江的源头。东南与河源市接壤,东北和连平县毗邻,南临从化、龙门两县,西靠英德,西南与佛冈县相邻。新丰交通便利,105国道纵贯县境,县城距广州150公里,至深圳市180公里,到韶关168公里,很容易接受周边这些大中城市的经济辐射。新丰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品种多、含量高、储量大,铁矿储量1200多万吨,平均品位53.2%,稀土矿储量20万吨,瓷土储量2000万吨,还有大理石、花岗岩、石英石等品种。水能、森林资源丰富,有林面积14.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8.6%,是广东省林业重点县之一,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

全县境内景观类型多样、人文历史悠久,是中国奇异风光的典型地区。主要景点有风景迷人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云髻山。在县城西北的8公里处,主峰海拔1438.8米,在全省是有名的高山之一。云髻山遍布奇峰怪石和自然岩洞,野生动、2 植物种类丰富,为省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处于新丰江源头的新丰县,利用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独特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奠定建设大型生态旅游渡假区的基础,打造以“云髻山、新丰江之源”的绿色生态旅游品牌,初见成效。本项目建成后,将承接周边发达地区高端旅游消费,进一步提高新丰作为广东的后花园地位,带动新丰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换代,提升城市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二、规划原则

以新丰当地的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醇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以现代生态旅游度假模式为设计指导,以低碳生态的理念为前提,以人为本、发展可持续的生态旅游体育公园。探索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之间的关系,在满足现代人在休闲、养生和娱乐要求以外,融入现代田园的风情;以生态旅游度假为主导力量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和建设。

1、因地制宜,彰显地方特色

通过对生态体育公园的开发和地方民族风情及田园风光的融入,处理好体育公园和周边环境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民族风情、文化底蕴和生态体育公园对当地的辐射作用是本次规划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2、以人为本

规划设计对服务人群做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了解人对环境和空间的需求以及环境和空间对人的吸引和映射,争取生态旅游体育公园和人之间最大程度的亲和力,引导其主观消费意识。规划设计应该符合现代人的休闲理念和审美情趣。

3、倡导生态建设

以保护和利用新丰当地的良好生态环境为背景,注重设计中的生态性。项目建设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互融合,既达到对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提升,同时又促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周边生态农庄模式的建设。

4、注重可持续发展

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节约能源、保护自然生态,引入生态环保技术。

三、项目总体思路

1、项目概况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为广东省新丰县东北部的山区内,临近著名的云髻山旅 3 游区,以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生态体育公园、文化娱乐区、运动休闲区为发展定位,以建设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为实施目标,以打造新丰旅游品牌为特色,在具备自然生态、绿化的同时,与体育运动、人文旅游功能相结合,建设面向大众的集文化娱乐、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接待、体育运动、生态人居等相关服务于一身的多功能大型生态旅游渡假区,产品复合型、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的建成,将大大提升新丰作为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将使新丰成为粤北地区风景名胜旅游中心枢纽和旅游度假胜地。本项目高品质的建设理念将使其成为新丰及周边地区定位最前沿、最具国际化风范的生态体育公园,成为粤北地区的一张流光溢彩的名片。

本项目规划用地约为1000公顷,建设规模约为30万平方米。建设周期约为五年。

2、用地现状

因本项目的地块内蕴藏着各种丰富的矿藏,而新丰当地的矿山生产企业在进行开发时过度与无序,导致目前规划用地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极差,大片森林被砍伐破坏,植被尽丧,造成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确实到了整顿和重新定位的重要关头。

3、建设结构布局

本项目在规划中结合生态体育公园的定位,充分利用现有山体、林地等景观环境资源,以低密度开发、高标准建设为原则,建设高水准的富有鲜明当地文化内涵的自然生态旅游体育公园。

在项目性质上,从“做单个项目”向“大型集中的突破;在项目空间上,从城市中心向郊区突破;项目类型上,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突破,并充分尊重新丰地区历史、文化、地域特征以及民俗、民风等各方面的要求,充分挖掘,合理演绎,注重天时地利人和的空间群体布局,创造出一个文脉、地脉、人脉高度统一的高端生态旅游渡假区。

整个园区的建设定位为集生态、度假、观光、体育、、休闲、商务、会议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公园,根据该地段地形、地貌等要素,结合项目特色,拟将地块划分为:

四个主题: 旅游度假、生态观光、体育休闲、商务会议。

四大功能区:生态观光区、体育文化区、休闲娱乐区、功能服务区。三类活动项目:文化娱乐、旅游度假、运动休闲。

4、方案特点

1、多元化的复合型生态体育公园

摈弃以传统的单一性的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度假旅游模式。创造多功能、多用途的复合型生态体育公园。更好的满足人们餐饮、度假、休闲、娱乐、会议、居住、养生等多方面的需求。

2、整体化的景观系统

以山体作为大的景观背景,结合现有水系、基地形态和植被现状,将文化娱乐设施、运动休闲设施、度假及其它设施有机结合,形成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的自然统一。规划区以近山、生态、亲水为特点,娱乐游憩活动与景观开放空间有机结合,使得内外生态系统更加整体化。

3、高效的道路系统和土地利用形态

道路的走向及建筑的布局都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依山就势,使得生态旅游体育公园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各个分区组团之间通过环形车行道路和步行交通系统连接。道路除度假屋区域采用混合道路形式以外,其他区域为人车分流系统。景区内部的车行交通靠电瓶车来实现。

5、高新技术的引入

新丰生态体育公园的规划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将引入太阳能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处理系统、太阳能节水系统、人工湿地系统以及建筑绿化等生态系统;同时将智能化居家系统在度假屋区作试点。

三、项目开发内容

本项目的规划总体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绿色设计、可持续发展、与整体空间环境相协调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自然环境要素,建设与地形完美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绿色旅游渡假区。

本项目共包含3大功能区块,设置如下:

1、文化娱乐区

以基地内现状山体为主,丘陵绵延起伏,视野开阔,景观极佳。拟利用良好 5 的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集生态观光公园和主题公园于一体,体现其生态动感旅游文化,体现新丰民俗文化特色,利用文化娱乐区内各类文化场馆为整个旅游区聚集人气,提高整个旅游区开发价值。本区域规划占地300公顷,各类配套建筑的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重点包括如下区域:

(1)生态观光园:以现有山地地貌植物分布现状,以项目区内自然山体、水系和交通线为界限,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种植带的规划,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珍稀苗木博览园、市民自然体验园。园区以主题植物为底色,充分利用主体植物营造景观。

(2)生态景观休闲区:景观鸟瞰区为其对景轴线的延伸,在该区域规划设置观景亭和观景广场。

(3)森林公园区:以森林文化为主题,建设峡谷漂流、观景平台、生存体验等项目,将森林文化延伸到极致。区内森林茂密、青山绿水,是游客洗礼身心、寻幽探奇、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4)养生运动区:高尔夫一直都是有钱人的消费活动,对于一般的消费群众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碰的。该区域将微型高尔夫引入文化娱乐区,让高尔夫运动大众化,同时也是文化娱乐区吸引游客的一个亮点。(5)“桃花岛”生态果园:让游客体验采摘水果的乐趣。

(6)水上运动娱乐区:新丰当地水资源丰富,该区域以两个水库为载体设置,为游客提供包括滨湖住宿、水上娱乐等的娱乐项目。

(7)生态农庄区:以农庄模式作为生态体育公园的一个度假区域。让游客体验淳朴的村庄风情。

(8)生态田园: 塑造良好的生态田园风光,与生态农庄相配合,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田园景观形象。

(9)文化名人纪念馆:以当地历史名人的蜡像为题材的纪念馆。

2、体育运动公园

以休闲健身、生态探险、时尚运动、休闲娱乐、军体运动为主线,体现户外运动旅游文化。体育运动公园总占地面积40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6(1)1个18洞的山地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练习场,占地面积150公顷。(2)网球馆: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3)山地自行车训练基地。占地面积50公顷(4)垂钓馆、健身竞技馆。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5)会馆: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包括餐饮、康体、洗浴、水疗等服务为主。

3、休闲渡假区

该区域作为生态体育公园的主要功能服务区,是园内主要人流集散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30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国际会议中心

主题酒店及度假公寓组成的功能区,含1个五星级主题酒店,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另有20000平方米的产权公寓、度假公寓、以及商业配套设施。(2)度假屋

在旅游、休闲的基础上开发的高端地产项目,度假屋的建筑面积在200-400㎡/栋的范围内,共规划200栋。建筑面积60000平方米。

(3)主题街区:建造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街区,含民俗文化展示区、美食街、旅游工艺品一条街等。

(4)游乐园:专门为游客精心设计的游乐区,含各类大型游乐设施,以生态环保为主体,让游客在惊险刺激中加深对自然的认识。

(5)文化演出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6)大型停车场:设计的生态停车场可停车约5000辆。

四、建设周期

本项目本着统一规划、分部实施的原则进行建设,整个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期进行:

1、一期目标:1年

完成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资金安排等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2、二期目标:2-3年

文化娱乐、体育公园、休闲公园、度假屋项目同时启动开发,同时逐步完善区内基础设施(网管、道路)建设,形成大型生态体育公园的规模和效应,推动各 板块联动开发。

3、三期目标:3-5年

根据生态体育公园总体规划要求,至2015年,建设完成文化娱乐区、体育公园、高尔夫度假村、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项目竣工开业。

中远期目标:根据生态体育公园总体规划要求,合理引进,开发3-5个区域性、规模型、影响力大的大型特色旅游项目,将新丰生态体育公园建设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五、项目营运策略

1、定位

本项目定位以生态观光、旅游接待、体育运动、生态人居为主题,满足大众时尚、个性与品位追求,关注健康与生活质量。旅游地产作为功能性项目,为生态体育公园顺利实施提供配套服务功能及开发资金支持,中产阶级成为高端酒店、产权公寓、度假屋的主要客户群。

2、开发步骤

坚持“共生型”规划和开发,即生态旅游项目与旅游地产联动开发、滚动发展。使整体项目形成最优化规模,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启动文化娱乐区和度假屋建设,采用先卖房回笼部分资金再利用卖房利润继续投资各主题景区。主题景区的建成又增加了房地产项目的价值提升,从而实现房地产与旅游项目的共赢。

体育运动公园规划 篇2

1 项目概况

南秦新区位于商洛市老城区以南,地势为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南秦河自西向东流经规划区,沿河地势较低,向两侧逐渐升高。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用地位于南秦新区北部,北依龟山,南接203省道,东临南秦路,西至柏朵山村桥,规划长度约5.1km,规划总面积104hm2。《商洛市南秦新区控制新详细规划》将南秦新区定位为以康体旅游为核心的生态居住新区,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新区的绿肺终将形成区域的滨水绿廊、生物宝库及城市滨水休闲空间。

现状规划范围上游建有南秦水库,它的存在确保了防洪安全,保证了河道水质清澈,但由于径流量小,所以不易发挥湿地功效,且现状建设了较长的浆砌石硬质驳岸。场地现状植被以农田与杨树群落为主,植物种类少。南秦河北侧的巴人洞,是这里独特的文化遗存。

2 规划总则

2.1 规划指导思想

考虑规划诉求结合现状场地特质,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效益,彰显区域历史文化,建设兼具生物多样性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及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并成为南秦新区开发建设的生态引擎。

2.2 规划原则

在南秦河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即:加强对规划区内水系、山体等生态敏感区的保护,保护规划区整体生态环境和山水格局;从场地现状出发,设计应尊重区域自然历史文脉;从人使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园建设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问题,创造宜居环境。

3 规划布局

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南秦新区的重要生态景观资源,必将成为区域绿色生态新引擎、历史文化新体验、活力城市新体验的载体,因而,在综合考虑了多方面因素之后,最终形成了兼具生态效益、游憩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南秦河城市湿地公园(图1)。

3.1 功能结构

公园的功能分区上主要包括4大部分,即:湿地公园、南秦水街、医养公园以及特色商业街。南秦河湿地为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禀赋,使得南秦水街富有湿地气质,医养公园享受活水湿地氛围,特色商业街拥有亲水乐活空间。而南秦水街、医养公园、特色商业街与湿地公园相互融合,集聚人气,带动湿地公园和南秦新区共同发展。

3.1.1 湿地公园区。

湿地公园区沿南秦河河道及两岸布局,全长5.6km,总面积75.6hm2具体分为保育、展示、体验等多个区域。湿地保育区,以保护或恢复的湿地原本状态,展示原生景观为主的区域;湿地生态功能展示区,则是通过人工塑造景观以展示湿地生态特征、生物多样性、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的区域;湿地体验区则是具有较高的人流量,以展示湿地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分布,能够有游人参与活动的湿地区域。

在整个湿地公园区着重表现包含药草、唐诗等文化的传承,通过百草仙谷、白蘋青洲、烟水沁荷、枳花映墙等景观节点的塑造提升场地特有的文化气质,进一步延续传承历史文脉。

3.1.2 南秦水街。

依据上位规划,南秦水街地块占地面积2.8hm2。本次规划立意为“水润秦风,街衔楚韵”,场地规划主要分为东西两个区域,由一条自西向东的轴线贯穿,设置了8个景观组团,分别是九凤朝阳、渔歌楚辞、水田花溪、荷塘月色、曲水流觞、花样龙水湖、小山从桂和四皓养生地。

3.1.3 医养公园。

依据上位规划,医养公园地块位于规划的环城西路与203省道交汇处,面积10hm2,有健康管理、康复护理、药膳养生、湿地疗养等功能。

3.1.4 特色商业街。

商业街位于湿地公园东侧,面积为13hm2。特色商业街以展示地方风俗文化、健康养生为特色,具有涵盖健康养生、展览展示、民俗生活手艺、亲水乐活在内的四大类商业休闲功能,包含荆棘广场、南秦书院、药膳馆、怡心居在内的众多人文景观节点。

3.2 水系规划

设计范围的南秦河河道整体比较小,水径流量小,所以在营造湿地景观、湿地效应不够,因而在进行水系规划时,首先确立河道有效行洪宽度,在行洪宽度以内仅梳理水系,确保行洪安全。在此基础上,为营造适宜的湿地生境,在河道内设浅塘低坝,营造水面,给动植物提供丰富良好的栖息环境。其次,满足河道行洪前提下,顺应水流方向,在河流转弯内侧流速较缓处、支流汇入处布设生态岛与生态水泡,保证丰水期、枯水期景观效果,同时提供更多生物栖息地。

在梳理水系的基础上,丰富现状植物,进一步完成各类动物适宜生境的构建,例如通过沉水、浮水、挺水、湿生等植物构建多样的、层次丰富的湿地群落,为蜻蜓、萤火虫等动物提供休憩、求偶空间。现状驳岸尽可能予以保留并进行生态化改造,考虑从硬性驳岸到柔性驳岸的转变。新建驳岸根据湿地景观需要直接设计为软质驳岸,材质为木桩或植物护坡等。

4 绿化规划

绿化规划结合公园功能分区,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风貌。湿地涵养风貌区种植特征以多生态的地被为主,以小乔木结合灌木、地被、湿地植物配置,自然而又充满野趣,同时结合雨水处理,选用本土湿生植物营造出一个好的生态环境,为整个公园创造出野趣、自然的植物景观;滨水植物观赏区种植特以展示湿地特色、增添亲水乐趣为特点。秋色叶植物与花果植物相结合、幽静与开放空间相结合,岸上空间与亲水空间相结合,创造活力、健康、轻松的自然氛围;滨河湿地风貌区通过种植结合建筑与广场的造型特点,展示公园的门户形象,打造规整、大气的沿街界面,追求人工造景的规整感及轴线延伸的恢宏气势;园艺植物疗养区则以疗养、安抚、清新凝神为主要功能。外部密林隔离外界干扰,疏林草地适于活动与疗愈,中心广场节点种植适于停留与休憩,医养植物的栽植有助于病人身心修复。

5 结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地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方法,完善相关理论研究体系,探索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方法,进一步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实践进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希望通过南秦河湿地公园的规划实践对城市湿地公园设计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带来更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共同为湿地在城市景观中的合理运用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Bolund P,Hunhammar S.Ecosystem services in urban area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293-301.

[2]Duana N,Liu X.D,Dai J,et al.Evaluat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n urban wetland park based on emergy accounting and life cycle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Beijing[J].Ecological Modelling,2011,222:351-359.

[3]Li X P,Chen M M,Bruce C.Anderson.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a water quality treatment wetland in a public park in Shanghai,China[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9,35:18-24.

[4]Li Y F,Liu H Y,Zheng N,et al.Analysis of Trophic status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different water body types in Xixi national wetland park,China[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0,2:768-880.

城市防灾公园规划研究 篇3

防灾公园的定义及功能

日本对防灾公园的定义是由于地震灾害引发市区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时,为了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强化大城市地域等城市防灾构造而建设的具有防灾据点、避难场地和避难道路作用的城市公园。

防灾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供避难者避难及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具体包括: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成为临时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点等)及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灾民临时生活的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等。中心防灾公园还可用作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场地,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

国外城市防灾公园的发展

城市防灾绿地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欧洲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城市,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为了防灾减灾的需要,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改变了原来的城市形态:由笔直宽阔的城市大道代替狭窄曲折的小巷,在城市大道两旁种植行道树,并规划建设一些特大型的广场与之相连,使之成为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

1871年,美国发生了著名的芝加哥火灾,10万人无家可归。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分隔原来连成一片的市区,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随后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在南部公园区的杰克逊公园和华盛顿公园设计中,规划了连接两个公园的公园路。路中间一条连续的水渠,连通了杰克逊公园的咸水湖和华盛顿公园的人工池,起到了疏导洪水的作用。芝加哥公园系统通过公园与公园路分割建筑密度过高的市区,用系统性的开放空间布局来防止火灾蔓延。城市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规划方法与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公园绿地的功能,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883年,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规划建设中,昆·布朗提出了“关于明尼阿波利斯公园系统的建议”,他认为该市拥有丰富的水系和独特的自然资源,又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

2001年美国“9·11”事件后,为强化整体防卫,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其“防灾型社区”需具备三大功能,即灾前预防及准备功能、灾时应变及抵御功能、灾后复原及整体改进功能。美国国土安全部规定社区事故风险状况评估要先确认社区易受灾的地点及环境,再确认灾害源及可影响的范围,找出易发生灾害的建筑或区域,并制作社区防灾地图等。其中,也包括了将社区公园与灾时避难结合的计划。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发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江户幕府时期,江户城中设置火除地,通过将沿街的建筑物往两侧后退,空出类似广场一样的空地,作为在火灾时的避难场所,阻止大火蔓延,起到防火带的作用。火除地具有防灾、集散、社交娱乐等功能,已经具备了城市公园绿地的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进入快速的城市化时期。为了解决城市化带来的众多问题,1919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其中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人城市规划。

我国防灾公园的发展

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灾害较多。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提供了重要条件,扩大了市级公园面积,这些公园都与市区抗震通道相接,万一发生地震能使大型救灾专用车辆通行,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

2003年10月,北京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它拥有39个疏散区,具备了10种应急避难功能: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功能。北京已经计划在八大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已建和在建的共有27处,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2004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各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依据北京城市规划,在市民生活、工作地点周围,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为市民提供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我国台湾地区位于亚热带地区以及环太平洋地震带,长年湿热多雨,地震、台风频发,自然环境极为敏感。台湾“9·21”大地震唤起了台湾各界对防灾相关领域的重视。强化城市防灾体系的建构随着灾后重建展开,根据城市遭受地震灾害所可能产生的避难行为与救灾作用,制定了都市防灾规划。在都市计划防灾空间六大系统中,公园是重要的避难空间和物资储备空间。

防灾公园体系规划

一座城市应当合理配置各种类型的防灾公园。通常主要根据避难人员停留时间与需求来进行规划,配置具有二级避灾据点机能的防灾公园作为中心防灾公园或固定防灾公园,合理布局并规划建设一级避灾据点机能的紧急防灾公园。由避难通道紧密联系的中心防灾公园、固定防灾公园和紧急防灾公园形成防灾公园体系。充分发挥各类公园的综合防灾功能,是安全避难的重要保证。

中心防灾公园是容量较大的城市和区级公园绿地,为多个居住区

的受灾市民服务,可用作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医疗抢救中心、抢险救灾部队的营地、外援人员休息地等。此类公园规划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大面积的开放空间,作为安全生活的场所,提供灾后城市复建完成前进行避难生活所需的设施,也是当地避难人员获得情报信息的场所。因此,必须拥有较完善的设施及可供庇护的场所,如需要有较完善的“生命线”工程要求的配套设施,如公用电话、消防器材、厕所等。另外,还要预留救灾指挥房、卫生急救站及食品等物资储备库的用地、直升机停机坪等。

固定防灾公园用作灾害时人们较长时间避难和进行集中救援的重要场所,主要以暂时收容无法直接进入中心防灾公园的避难人员为主,以等待救援的方式,经由引导进入层级较高的中心防灾公园,配备自来水管、地下电线等基本设施。此类防灾公园是整个防灾公园体系规划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受灾市民防灾避难以及避免和减少伤亡来说十分重要。

紧急防灾公园是灾害发生3分钟内人员寻求紧急躲避的场所。针对这种个人自发性避难行为,指定区域内现有的开放空间为主要对象,设置在居民区、商业区等人员聚集区附近。

龙城公园规划设计说明 篇4

一、基本概况

龙城公园位于太原市龙城新区规划范围,北临龙城大街,南临龙城南街,西靠长治路,东有长治北路,西边还有一条通往龙城大街的单行车道。公园内还有一湖。本次规划的龙城公园长约310米,宽约220米,规划总面积约68200平方米。沿湖一侧水岸线为自然地形,现状绿地内的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木及部分常绿大乔木应保留利用。

二、规划宗旨

造就城市节点形象,提高龙城新区品位;完善城市功能,为城市居民及过往行人提供一处休憩、游赏、观景与交流的场所。

三、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龙城公园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新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着沿岸土壤的稳定性,减弱了汽车尾气对区域内大气的影响,是城区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道路与湖泊的中间形成一条充满绿色、生机盎然的“绿色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补充和完善。

2、亲水的设计原则:

该公园为滨水绿地,现状决定了亲水性设计的原则。水,对人类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园林的亲水性设计就是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沿湖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同时,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3、休闲的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任何设计都是为了人类能够更好的生存、生活,给人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所以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一切园林要素的布置都要满足人们工作之余的放松和休闲,最终体现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亲和统一”的原则。

四、总体规划构思

在设计中注重了景观的节律感,以符合人在运动中的视觉规律,园林小品采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景观手法,营造一个简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休闲场所,以保持景观视线通透为目的,让城市景观融入湖光山色中;同时合理种植树木,让“空蒙细雨弄柔丝,淡抹湖山秀丽姿” 的美景渗入城市之中。形成城在湖中,湖在城外的景观效果,真正体现出龙城园林城市的特色。

为使景观符合山水园林城市的景观效果,绿地以植物造景为主要手法,保持绿地景观的生态性特色。适当点缀部分园林建筑小品,供游人观景、休闲之用。

五、景观布局规划

以水为主线,为方便游人,将公园划分为五大区,分别为入口广场区、老年活动区、中心广场区、休憩散步区、儿童游乐区、风味野餐区、停车厂区,方便各类人群游玩。

六、景观分区设计

(一)入口广场区

该景区是公园面积最小的一个景区,是人们刚入公园内的一个小广场,由此通向各区。在该区内设有一个茶室,游人可以入内休息、观景、品茶、会友,既消除疲劳,又如进入画境,十分惬意,体现了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

(二)老年活动区

该景区专为老年人设置,为老年人群提供一个聊天、散心、锻炼身体的场所。该区有一小广场,让老人跳舞、锻炼身体。此区还有一块健身草坪。在广场与草坪之间设有一张拉膜供人休息。

(三)中心广场区

此区位于公园中心,景区的主景为一抬高式广场,广场中心设有中心喷泉。四个圆弧形花坛对称分布于广场周围。广场地面的铺装独具匠心,与设置于广场的景观构架相互交融,从不同的观景角度观之,远山近景皆入画中,有如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起到了园林造景手法中的“框景”作用。人们可在此休憩、纳凉、观景,周边种植高大的乔木等绿化树种,使本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景区内设置游步道,将各景点相连,绿地内种植以各色花灌木组成不同的色彩,视觉效果强烈。远望去,帆影点点,与景区的主题意境相吻合。

(四)休憩散步区

本区的绿化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内设置休闲游赏设施,在道路旁种植行道树,人们在茶余饭后可在此区散步,在喧嚣的城市中给人一块静谧的空间。

(五)儿童游乐区

此区内专为儿童设置了游乐设施,有滑梯、秋千、跷跷板等,还为儿童设置了一沙坑,供儿童玩耍嬉戏。

(六)停车场区

为人们提供一个方便的停车场所。

七、种植设计

1、绿地内的地面除道路和广场外要全部用地被植物和草坪履盖起来,做到黄土不见天。

2、种植设计要达到四季常青、四时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同时也表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体现文化内涵,丰富植物景观,展示自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体现自然环境意境景观效果。

3、在绿化树种选择上依照长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的原则,可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

4、树种宜选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乡土树种及适宜本地生长的观赏树种。

八、植物群落的结构层次设计

上层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

公园的种植规划思索的论文 篇5

综合性公园用地规划设计

有关调查材料表明,在公园中游人散步者较多,约占游人总数的78%,而每一个游人要求的平均面积为60~100m2。因此,综合公园中虽有多种分区,仍以安静休息区为主,这一特点反应在分区规划中,给安静区以最大面积,并投入最大精力。在我国进行公园面积计算时,应注意以下2点:一是大城市中公园总面积,应满足全市10%的市民同时游园;二是公园应有足够面积能使居民在休假日进园时不显过分拥挤。

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

公园的种植规划应在公园的总体规划过程中,与功能分区、道路系统、地貌改造以及建筑布置等同时进行,确定适宜的不同种植类型。不应在其他部分完成后再采用填空白的方法进行规划,以保证各部分相互配合,全园形成有机整体。综合性公园的种植规划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综合性公园活动特点

为了保持公园内的`卫生状况,公园四周要栽植卫生防护林带,以达到防风沙、隔噪声的目的。为了避免尘土飞扬,公园内除了栽种树木外,应尽量多铺草皮和种植地被植物。公园的绿化要满足不同分区的功能要求,各区可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安排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种植类型。如儿童活动区的植物要求体态奇特,色彩鲜艳,无毒无刺;而安静休息区的植物要求多种多样,以构建不同的景观,给人以置身大自然的感觉。体育活动区要求大树遮荫,健壮,无飞絮落果,色彩单调和大面积的草地。文化娱乐区人流量大,绿化要求具有遮荫、美化、四季有明显特征等效果,以体形整齐大方的乔木和常绿树为主,主要建筑附近可设花坛、花镜等[1-3]。

2综合性公园树种选择

公园绿地面积较大,有较多的立地条件和生态环境,如有不同的地形、土壤、小气候条件的变化等。同时,公园的任务也多样化,既要容纳大量游人开展文艺科普活动,又需创造安静的游览休息绿化环境,因此树种选择除符合一般规律外,还应结合公园的特殊要求。公园中游人密度大,植物的养护管理是个大问题,树种选择除考虑园林特点,要丰富多彩外,应当多选择能适应公园环境的乡土树种。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篇6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体育运动公园规划 篇7

郊野公园是城市的边缘的自然景观区域, 它以其独有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的愿望。它的存在的是为了使市民在邻近市区的地方可以享受到郊野的康乐和教育设施。郊野公园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 而如何针对资源特色和优势, 提出科学地保护与利用, 将资源潜力发挥出来。

2 建设必要性

在龙岩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中,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组织与开发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龙岩三山郊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满足城市居民公共生活的同时, 对于塑造城市形象、优化城市环境、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1 城市发展的需要

结合龙岩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要求, 对龙岩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公园进行景观概念设计, 通过红色主题文化塑造和休闲产业经济植入, 营造一个体现城市精神、生态环境优美、经济业态良好的综合性郊野公园, 从而提升城市形象, 完善城市功能, 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2. 2 改善周边的生态环境

龙岩三山郊野公园的景观工程建设, 有利于市民更亲近绿色, 亲近自然; 有利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等作用, 进化空气质量的, 给市民提供一个更优的生态环境。

3 实际案例———福建龙岩三山郊野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3. 1 项目概况与区位

三山郊野公园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郊区, 城市主干道华莲路正西侧, 未来这一区块将处于城市中心, 交通条件优异。本案辖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主峰, 山明水秀, 规划用地面积约1168 公顷, 其中水域面积8. 3 公顷。

3. 2 场地现状

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山体以丘陵山地及河流盆地为主要地形。北部西湖山为低矮丘陵, 与大锦山之间有红坊溪蜿蜒而过, 自西向东流向市区, 大锦山666 米主峰为三座山体最高峰, 向南黄邦山海拔逐渐降低。西湖山及大锦山多煤, 开采后遗留众多次生地貌特征, 但也对山体造成了破坏, 局部山体存在安全隐患。

3. 3 设计原则与设计理念

( 1) 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健全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景源, 突出山林野趣; ( 2) 依托资源, 合理分区。依据规划区地形地貌及资源禀赋条件, 根据配套产品的策划思路, 合理分区, 安排主打项目, 使各功能区主题明显而又相互呼应, 并以此进行总体布局; ( 3) 可持续性发展。协调、持续发展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均衡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 使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 ( 4) 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规划区的生态保护要求、土地属性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发展建设用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旅游区在进行项目设置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土地利用状况, 在分析资源特色、市场需求及分期建设时序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景观林、服务设施及其它开发建设, 以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

3. 4 设计定位

根据规划区资源、自然地貌条件以及区域的发展方向等, 确定规划区旅游产品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地方性文化为前提, 努力发展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游和运动探险等旅游产品,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出系列特征化、多元化、精品化的旅游产品, 营造龙岩市民的心灵家园, 营造观光、度假、养生体验、运动探险、文创等多层次旅游目的地。

3. 5 方案设计

3. 5. 1 主题构思

根据山的高差, 首先, 在山脊线上建设红色文化休闲景观轴 ( 一轴) ———龙岩红色文化休闲教育主题、其次, 在半山腰上建设环山路———体育、休闲度假、娱乐主题、最后, 在最接近城市的滨水区建设一带 ( 滨水休闲体验带) ———滨水商业服务主题, 层层递进, 有步骤地展开主题建设, 和城市功能形成自然衔接。沿规划结构构想展开公园的功能区域 ( 八大功能分区) : 滨水休闲体验区、旅游度假区、游乐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农庄休闲区。

3. 5. 2 设计结构

( 1) 一轴: 红色文化体验轴。沿黄邦山至大景山山脊线上由南向北为景观轴, 以龙岩红色文化开始、发展、壮大、辉煌四个阶段为主题, 分别设立先觉台、星火亭、将军楼、燎原阁等景观建筑作为线路连接和控制点, 在景观轴大锦山区域从环山路到山顶, 结合登山路径在半山设立将军广场, 重点展现龙岩68 位开国将军生平事迹; ( 2) 一环: 生态景观体验环。在环山公路为主干, 串联全园各个功能分区, 在山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通过道路坡度变化、路桥合理布局、植物林相变化营造一个起伏有序的多样化环形带状生态景观系统, 将城市引入公园, 让公园生长到城市, 形成城市和公园的有机过渡; ( 3) 一带: 滨水休闲体验带。从公园主入口开始通过在溪流两岸由东向西设置系列滨水活动项目, 同时结合滨水活动项目溯溪而上, 以桃花为特色植物, 将客家土楼元素融入建筑风格, 营造码头、亲水平台、生态驳岸、桥梁等滨水景观。通过船、桥、路强化西湖山和大锦山的空间联系, 成为公园东西双向城市的连接线; ( 4) 八大功能分区。以生态和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景观手法, 在全园建设八个节点景观化的功能区: 滨水休闲体验区、度假休闲体验区、红色文化体验区、户外运动体验区、生态农业体验区、游乐园、植物园、动物园。

4 道路系统规划

4. 1 公园外部交通的衔接

规划道路拟利用外部较为完善的道路系统进行衔接, 华莲路和公园对接方向建设主入口, 主入口周边已经存在较为成熟的社区, 离火车站也较近。在现行和规划的公园附近的道路口建衔接道路, 和公园的规划项目对接, 建造公园的次级入口, 使公园的交通融入到市政交通系统中, 增加周边居民以及游客的可进入性。外部通往公园的主要城市干道上要设置明显的标识和引导系统。

4. 2 公园内部交通的衔接

公园内部的道路建设主要是依据景观、工程、生态三大原则, 主要分为五个主类: 五类道路的衔接共同构成公园的交通环线系统。道路规划具体详情可见道路规划图。

5 植物种植规划

公园种植规划整体布局遵循园林艺术布局法则, 达到“源于自然, 又高于自然”的景观效果。

植物景观规划应因地制宜, 不同功能分区需要有不同的植物景观特点, 依据据设计意境和主题的需要选择树种渲染气氛。根据公园各景区的性质和功能提出植物景观规划特点: ①强调植物景观的群落效果, 利用植物形体的不同创造不同特征的景观空间, 植物配置以常绿树种为基调, 同时科学合理地搭配常绿树和落叶树、乔木与灌木的比例; ②强调空间景观层次的丰富性, 做到多种乔木、花灌木、草、地被植物有机结合; ③强调植物群落的生态性, 达到最佳的遮阴滞尘、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生态防护和优化环境等作用。

6 结论

景观设计是在满足创造美、形式感和功能性的基础上, 也能够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活环境, 创建生态体系。郊野公园是我国近年来非常热门并兴起的一种公园类型。想要体现郊野公园的“野趣”特征, 本文提出了规划建设的方向, 为其他郊野公园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齐童, 曾瑶, 张凡.国内外郊野公园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 2010 (12) .

[2]侯科龙.山地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初探[D].西南大学, 2011.

[3]郝美彬.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广东荔城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篇8

关键词 荔城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081-02

荔城是增城市的简称,隶属于广州市,由于全市盛产荔枝,故以“荔城”而闻名国内。在荔城市区的西部,原有一块南北长600 m,东西宽450 m的山坡地。该地段南接增城市大型广场,西临荔景大道,北傍光明路,东连荔乡路。为增加荔城的旅游景区,丰富荔城的文化生活。决定在这27 hm2的土地内,规划设计一个以多种文化荟萃的综合性公园。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公园作为城市绿化、人们娱乐休息的重要场所也越来也备受关注。如何更好地进行城市文化公园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现在环境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工程概括

荔城文化公园地形复杂,有平地、坡地和洼地三种类型,分别占地21%、75%、4%。园内的平地分别分布在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中部靠西是全园最高处,为18 m,由最高处向南、向东、向北依次开展,最终在中部形成一个洼地。在最高处的北面有一座山,高15 m,这两山之间形成一个洼地连接平地的通道。

2 文化公园基本构思

文化公园建设应因地制宜,运用园林艺术建设方法对文化公园进行整体规划,注重多种文化元素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运用,用独特的风格展示出自然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主题。同时,充分合理地利用公园地形,结合植物造景手法,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公园[1]。

3 文化公园总体规划原则

公园是居民活动交流的地方,是一个释放情绪和开展社交的好场所。在对公园进行规划时,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合理分配功能区域。如设置老年人散步、晨练场所,年轻人活动交流场所、小孩子玩耍场所、成年人健身场所等。

公园是城市绿色环境的集中地区,在对公园进行规划时,要注重生态效益。每个城市公园分布的位置不同,在对公园进行绿色植物栽培时,应根据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和绿色植入对公园本身有很重要的作用,合理设计还能增加公园绿色带同等面积的生态效益。

公园是整个城市文化的聚集地。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不同,展现出来的文化魅力都有独特的个性。在对公园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全面,如当时城市的文化风俗、历史变迁等。把这些文化融入其中,根据自然条件和公园实际现状,合理的规划场所,塑造整个公园的文化气息。

4 园内具体规划

公园内运用岭南园林的风格,对园内进行整体设计。根据公园的地质形态,采用分区建景的方法,将公园整体分为:挂绿古荔、洞天福地、石壁史迹、健身球场、人生棋社、春归心醉、儿童乐园和翠筠深处8个主要景区。

4.1 挂绿古荔

这一景区构想来源于城市一种古老的荔枝品种“挂绿”,这种荔枝品种已有400 a的历史,是城市人们的圣树,位于公园的主入口方向。在主入口的主干道两侧,设计荔枝树池,形成夹景。让城市文化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景区。

4.2 洞天福地

用园林工程技术在两山之间622 m2谷地处,建造了一个石灰岩喀斯特溶洞。洞内设置有石柱、钟乳石、石笋、边石坝、石帘等景观;并且与景观旁边的灯光相结合,形成绚丽多彩的观赏景象,增添了洞内的美感和观赏感。

4.3 石壁史迹

我国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从这些文化中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然后利用浮雕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凿刻在石壁上,每幅浮雕长约为3 m,高约为2 m。让石雕艺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呈现出艺术与文化美相呼应的景观。

4.4 健身球场

在公园东侧,用约为8 000 m2的面积,建设了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和门球四种球场,每个球场面积一样大。球场内设置有桌椅板凳,供游人休息和观看。在球场周围种植足够的草坪并用花丛点缀,形成运动与美相结合的景象。球场的建设,为爱健身人群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2]。

4.5 人生棋社

象棋是我国古老的文化,运用我国古代的象棋历史,在园内设置一个象棋场,象棋场周围巧妙运用象棋文化装饰或者点缀,在广场两端各建造一个小方亭,可以利用象棋的名字来命名,如:“帅亭”和“将亭”等。这一设计构思营造出一种别致的、具有文化特色的娱乐环境。

4.6 春归心醉

在园内种植大片桃林,形成桃园路径景观。这一构想来自于白居易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每当春天桃花盛开时,游人行走其中,可以尽情感受园林中渗透的文化气息。

4.7 儿童乐园

在园内设计一个面积大约为100 m2的小型游泳池,游泳池周围还可以设计跷跷板、滑降板、秋千和摇摇椅等小型游戏设施,供小朋友玩耍。同时,还可以游泳池旁边设计一个大型草坪场地,在草坪上设置不同的动物、不同的花卉,把它们合理的搭配在一起,形成一种田园风光。

4.8 翠筠深处

在公园东北角种植一片竹林,形成竹林路径景观。在竹林中建造一座圆形草亭,并用梅花点缀,在草亭旁设置圆形桌椅,供游人休息和观赏,营造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园林。

5 文化公园设计特点

5.1 文化公园主题

根据文化公园主题的独特个性,对公园的规划和布局围绕着主题进行,营造一个多元化的主题公园。根据园内的景区种类进行分类,对景区进行设置,增加人文资源,让公园充分展现出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5.2 营造多彩景观

利用园林艺术的主景、对景、添景、配景等技巧,对园内的花草、建筑、山水等景观,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营造一个优美的园林艺术环境。

5.3 建造生态园林

公园的生态环境,在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时候不可或缺的,利用公园地形地貌,对绿色环境有机的进行植入,建造出类型多样、贴近自然的园林植物。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和吸收吸附的作用,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3]。

6 结语

随着城市文化公园发展和壮大,拥有独具一格的公园总体构思和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城市文化公园建设应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充分结合文化主题、造景、生态、地方特色,合理设计公园功能区域和整体规划,把握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城市文化公园发展方向,营造出主题鲜明、景观突出、功能齐全的城市文化公园。

参考文献

[1]彭敏.荔城文化公园总体构思及规划设计[J].惠州学院学报,2009,29(3):90-93.

[2]李晓晶,张红兴,王立秋等.自然与艺术结合的成功范例——长春世界雕塑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6,22(9):33-36.

[3]周璐.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研究——以佳多有机农业主题公园为例[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74(9):12-20.

上一篇:强风肃纪专题培训总结下一篇:祁黄羊课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