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区

2024-07-20

体育运动区(精选11篇)

体育运动区 篇1

一、概述

1. 研究背景

随着大中城市新建或改扩建体育馆对赛事功能要求的提高, 以及群众对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需求的增加, 大量综合体育馆的建设突出了比赛场地区选型在体育馆设计中的重要性。

国内当前兴建的体育馆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明确的赛事目标, 如奥运会、世锦赛、全运会、城运会等, 对场馆的设计 (包括场地大小、观众座席数等) 有明确要求;二是休闲健身性的体育馆 (以平时利用为主, 同时也可以满足低标准赛事的举办) , 对场地大小没有明确要求。随着一线、二线大城市兴建大型体育场馆的步伐减缓, 城市新区中针对第二种情况的中小型体育馆建设日益增多, 无论从赛事使用还是休闲健身使用的角度, 合理确定场地大小已成为体育建筑设计中一个日渐突出的问题。

关于比赛场地的选型, 笔者从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馆赛时运行设计开始关注, 到主持编制《体育场地与设施》国标系列图集的深入研究, 站在一线建筑师的角度, 深切体会比赛场地区选型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由于这方面的资料相对缺乏, 因此萌生撰文总结自身设计经验的想法, 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种简单的选型条件来简化设计过程。

2. 场地区选型的重要性及原则

作为体育馆设计的四大要素 (场地区、看台、辅助用房、外围护部分) 之一, 场地区的选型无疑是决定体育馆平面设计的最基础条件。场地区选型与赛事级别、比赛项目、看台的形式、是否设置场内活动座席、看台升起、视点选择、轴网定位、赛后利用等多方面内容息息相关, 因此是一项牵涉面广而繁复的工作。

比赛场地尺寸是研究的最基本依据, 比赛区应满足各类比赛的使用要求, 国际正式比赛应满足各单项联合会的规定, 如体操竞赛区场地设计应符合《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规程》的要求, 手球竞赛区场地设计应符合《国际手球联合会竞赛规则》, 排球竞赛区场地设计应符合《国际排球联合会竞赛规则》等。本文主要以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主的球类以及体操竞赛区场地为例, 并详细介绍该比赛项目在国际正式比赛中预赛和决赛等不同使用方式下的布局。

以下各节涉及的各场地尺寸均参照目前最新标准和规定进行分析设定, 由于竞赛规则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有关规定经常变动, 因此在实际设计时还应密切注意并及时参照更新的相关标准和规定。

3. 选型的分类标准

场地区选型的分类标准根据《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建议, 比赛类可分为大型场地区 (40 m×70 m) 、中型场地区 (24 m×44 m) 、小型场地区 (20 m×38 m) 三种类型[1]。同样, 在《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中, 也对训练及大众健身类的场地进行了建议性的划分, 大致分为篮球场地 (24 m×36 m) 、手球场地 (25 m×44 m) 、多功能Ⅰ型 (38 m×44 m) 、多功能Ⅱ型 (38 m×54 m) 四种类型[1]。关于比赛类的三种场地区尺寸是否能够满足现在同类赛事的需求, 与训练及大众健身类的场地尺寸是何种对应关系, 将在后文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证。

由于篇幅有限, 不能对所有与选型条件相关联的内容一一全面展开论述, 以下将主要以满足各项目的比赛功能为主的场地区尺寸作为研究基础, 辅以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多功能的使用进行校核, 最终确定出合理的场地区尺寸。

二、体育馆比赛类场地区

本节所研究的比赛场地是以体操以及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比赛为主的综合体育馆的场地尺寸, 其他如NBA篮球馆、网球场 (馆) 、自行车馆、冰球馆等专业体育馆不包含在研究范围内。

1. 比赛类场地区的研究内容

比赛类场地区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比赛场地和辅助区, 比赛场地包括比赛区和缓冲区, 各区域的定义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1:

比赛类场地区是指由看台或墙体、挡网围合的, 容纳运动场地及辅助区域的空间, 可分为比赛场地区和热身场地区、训练场地区、健身场地区等。比赛类场地区分为比赛场地和辅助区, 辅助区包括赛事工作区和通道 (这两个区根据赛事需要可分可合) 。比赛场地根据承载项目基本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尺寸, 而辅助区尺寸可大可小, 是一个可以弹性调节的空间。

比赛场地指用于奥运会、洲际运动会等国际级别比赛, 国家、省、直辖市及市级比赛的场地, 比赛场地又分为比赛区和缓冲区。比赛区是场地界线内的区域, 是满足各项比赛项目的规则与要求而设定的区分场地内、外的边界[2]。作为有明确尺寸数据支持的、最有依据可循的内容, 是场地选型研究的基础。无论是比赛类还是训练、大众健身类场地区, 均以此作为场地布局的标准。缓冲区是指处于体育活动的场地界限之外, 合理满足各种运动项目活动需求的界限外动作发生区, 根据项目不同又称为安全区、无障碍区[2], 基本的定义内容相同。

辅助区是指比赛场地以外至看台或墙体、挡网的区域。《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中确定场地区尺寸的主要依据是比赛场地尺寸。随着国际赛事组织、运行日益规范化 (场地区内进行活动的各类客户群的需求增多) 、转播规模的扩大化 (场地内媒体工作人员、机位的数量增多) , 当前场地区的尺寸已经不完全取决于比赛场地, 而是根据所举办赛事的性质、等级、规模, 在比赛场地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后再进行区域划分。这个有一定弹性的空间扩大后的区域 (包括比赛场地) 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FOP。在通用定义中, FOP是指比赛场地及与其直接相邻的辅助区, 与观众看台区域有一定的边界分离。每个比赛场地的设计与规格按照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规定, 因比赛项目而异。同样, 每个比赛场地的边界和允许在其中进行的活动也因项目而异。在 (英语) 体育行业术语中, FOP经常又被称为court, field, diamond, pool deck, track, ring, course, arena或其他类似名称。

比赛场地外的辅助区包括赛事工作区和通道两部分, 这两者之间根据赛事需求可分可合。赛事工作区包括媒体人员 (进入FOP的摄影机及摄影人员) 、比赛中技术人员 (计时记分、技术统计及成绩输入等设备及工作人员) 、体育展示人员、安保人员等各类人员的活动区域。区域外通道则为各类赛事工作区工作人员提供通行空间以及设置转播用的摄像机位, 因此实际上是扩大了传统意义的比赛场地的定义范围 (图2) 。

反之, 如果场馆的功能定位是单纯训练或休闲健身, 则不需要参考场地区的选型, 可直接按照训练或休闲健身的选型来设计, 此部分内容在后文会进行介绍。由于项目种类较多, 本文篇幅有限无法全面介绍, 鉴于体操和手球是比赛场地面积需求最大的项目, 满足这两项比赛即同时满足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的要求, 故下文仅以体操和手球为例进行说明。

2. 体操比赛场地区

竞技体操场地区分为器械区、竞赛区 (即比赛场地) 及混合区 (即辅助区) 。器械区尺寸为26 m×52 m, 需搭台设置, 并安装《国际体操联合会技术规程》中规定的比赛器械。竞赛区范围为器械区之外, 隔离挡板之内, 宽度必须≥4 m, 为比赛运动员、教练及队医提供活动空间, 并考虑预留礼仪通道 (颁奖嘉宾及礼仪小姐通行) 及升旗仪式的活动空间。混合区范围为竞赛区的隔离挡板外至观众看台之间, 为摄影摄像记者、候场运动员及教练、竞委会工作席等提供足够的工作和活动区域。宽度参照用途自定 (图3) 。

从图4可以看到, 以体操项目为例, 可以看出在场地区的布置上国际大型赛事 (如奥运会、世界锦标赛等) 与国内大型赛事 (如全运会、城运会等) 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引进的赛事运行设计概念, 更全方位地提高了国内赛事的各方面要求, 包括比赛场地划分方式、媒体转播等方面。

3. 手球比赛场地区

手球比赛场地区由比赛场地和无障碍区 (即辅助区) 组成。比赛场地包括比赛区及安全区。7人制比赛区长为38~44 m, 宽为18~20 m, 一般以20 m×40 m居多, 木地板地面上铺设手球专用塑胶地面。安全区范围为比赛区以外, 端线外宽度≥2 m, 边线外宽度≥1 m。在比赛区两端, 距离端线3 m处需设挡网, 挡网高6 m, 宽20 m。

无障碍区范围为安全区以外, 端线外宽度≥4 m, 靠主席台一侧的边线外宽度≥2 m, 靠记录台一侧的边线外宽度≥2 m。无障碍区设记录台、技术统计席、替补席等, 记录台应在边线外2.5~4 m范围内 (图5, 图6) 。

4. 比赛类场地区选型

FOP (比赛场地和辅助区) 是决定场地区选型的主要依据。文中列选比赛场地尺寸均为赛事最高等级 (如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等) 的使用参考尺寸, FOP尺寸的大小主要与参赛选手的数量以及电视转播的规模等因素有关, 因此当场馆的比赛级别定位为区域级或地区级 (如亚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等) 时, 应充分考虑FOP区域的弹性调整尺寸, 根据赛事要求应在此建议尺寸基础上进行缩减。

本文不同项目的场地区根据比赛场地 (比赛区+缓冲区) 尺寸、第一类 (奥运会) 级别比赛场地尺寸、第一类 (奥运会) 级别FOP尺寸等进行汇总, 以此作为比赛类场地区选型尺寸的基础数据。

将表1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FOP尺寸汇总进行分析, 并结合《体育建筑设计规范》中的场地划分模式, 总结概括如下列场地区控制尺寸 (括号内为场地区尺寸) (表2) 。

(1) 大型比赛场地区 (40 m×70 m)

36 m×63 m (39 m×66 m) , 可以满足体操、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预赛/决赛、乒乓球预赛/决赛等国际赛事的需求。大型比赛场地区39 m×66 m (上空无障碍物区域) 的有效净尺寸与规范要求的40 m×70 m近似, 且此场地尺寸已广泛用于国内大多数的体操比赛场馆, 因此建议大型比赛场地的选型尺寸仍以40 m×70 m为宜。

(2) 中型比赛场地区 (35 m×57 m)

32 m×54 m (35 m×57 m) , 可以满足手球、篮球、排球、羽毛球预赛/决赛、乒乓球决赛等国际赛事的需求。中型比赛场地区35 m×57 m (上空无障碍物区域) 的有效净尺寸, 与规范要求的24 m×44 m相差较大, 主要原因在于24 m×44 m只是比赛场地的尺寸, 并不包含比赛场地周边的辅助区 (赛事工作区) , 但是35 m×57 m的场地区尺寸也并不是绝对值, 在满足比赛区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赛事的规模等级进行弹性调节。

(3) 小型比赛场地区 (30 m×43 m)

27 m×40 m (30 m×43 m) , 可以满足篮球、排球、羽毛球决赛、乒乓球决赛等国际赛事的需求。小型比赛场地区30 m×43 m (上空无障碍物区域) 的有效净尺寸, 也与规范要求的20 m×38 m相差较大, 原因及调整方式可参考关于中型场地区的分析。

三、综合体育馆训练及休闲健身类场地区

随着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体育馆多功能使用时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单一的比赛功能已经很难满足场馆日常运营的需求, 作为训练基地及休闲健身的使用功能越来越普遍被应用于新建场馆中。因此, 结合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的综合布局来选型更符合目前场馆赛后运行的需要。

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的选型基于两种考虑:一则满足赛事举办需求, 兼顾平时的休闲使用;二则完全以训练及休闲健身使用为主。不考虑赛事的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可根据需求参照相关标准确定场地区大小即可, 本节的研究对象是兼顾赛事使用的场地区, 因此需与比赛类场地区的选型综合考虑。

正式的网球比赛需在专业网球场 (馆) 内进行, 对比赛场地地面、观众包厢等有特殊的要求, 故很少在综合性体育馆内进行, 但是网球场地作为一般训练及休闲健身使用被广泛应用于综合体育馆内, 因此本节将结合网球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的多功能布局进行场地区尺寸的校核。

1. 训练及休闲健身类场地区的研究内容

训练及休闲健身类场地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 (比赛场地) 和外围通道 (辅助区) 。各区域的定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如图7。下文将在比赛类三种场地区控制性的尺寸范围内, 通过多种布局方式比较, 取得最大限度的场地块数布局尺寸, 以此对比赛类场地区进行校核, 得出最后的场地区尺寸。

训练及休闲健身类场地有训练场地和休闲健身场地的区分。训练场地用于国家、省、市专业运动队或专业团体组织的训练与练习;休闲健身场用于除专业比赛、专业队训练以外的所有人员的锻炼、休闲、健身[2]。两者的区别在于缓冲区的标准不同, 训练场地标准高于休闲健身场地, 很多要求接近比赛场地。

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也分为比赛区及缓冲区。由于没有专门的场地标准, 比赛区一般均参照比赛场地的标准布局, 但是在缓冲区部分有两点不同, 一是在边线和端线方向均可以与相邻场地共用缓冲区;二是宽度可以适当减小, 特别是休闲健身场地, 只要满足最小间距即可[2]。

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区与比赛场地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比赛功能, 因而也就没有辅助区 (即赛事工作区) 的概念, 但是应考虑预留出场地最外围部分的通道。

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的布局应以比赛类场地区大型、中型、小型的选型方式为大框架, 在罗列出不同项目的场地多功能布局与场地尺寸关系的基础上, 调整出合理的选型标准。限于篇幅, 本文仅对训练及休闲健身兼顾大型场地区 (40 m×70 m) 的布局作以图示分析 (见附表) 。

2. 训练及休闲健身类场地区选型

场地区如比赛与训练及休闲健身兼用, 需要在相应尺寸间进行调节。为达到最有效的训练及休闲健身场地的使用率, 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小比赛场地区的宽度和长度, 但调节量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避免对场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根据训练及休闲健身不同的组合方式, 本文对场地区尺寸按照大型、中型、小型这三种方式进行了修正 (表3, 表4) 。

从表5中可以看出, 根据比赛需求确定出的比赛类场地区尺寸, 用训练及休闲健身多功能布局修正后, 除大型场地区外, 中型和小型场地区尺寸均有所加大, 短边扩大3~5 m, 长边扩大2~7 m。扩大后的尺寸基本不会对场地造成颠覆性影响, 却更有效地增加了使用率。

四、实例分析

除了从满足比赛及训练及休闲健身综合利用的角度研究场地区的尺寸外, 本文亦简单汇总了国内近年新建或改扩建的综合体育馆案例 (如国家体育馆、奥体体育馆、五棵松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馆、北京大学体育馆、中国农业大学体育馆等) , 对包括场地区尺寸、是否布置活动看台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 (表6) 。

从表7可以看出, 各案例场地区的尺寸一般都比比赛场地要大, 如果同时考虑设置场地内活动座席, 尺寸则更是可以自由调节。以体操比赛为主的大型场地区尺寸44 m×74 m基本与国家体育馆45.3 m×75.8 m接近;以手球比赛为主的中型场地区的尺寸39 m×61 m基本上与奥体体育馆39.3 m×73.6 m接近;以篮球比赛为主的小型场地区尺寸32×45m基本与五棵松体育馆活动看台移出后的28 m×40.2 m接近。这之间的变化范围为1~5 m, 与实际应用的尺寸差别不大。

五、结论

通过合理的场地区选型, 不仅可以满足举办各项赛事的需求, 而且为赛后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是场馆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 影响场地区尺寸的因素众多, 本文仅对比赛及休闲健身场地对场地区选型的影响进行研究, 其他影响因素笔者将在今后撰文再作系统阐述。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体育建筑设计规范 (JGJ 31-200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体育场地与设施 (一) (08J933-1)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体育运动区 篇2

参加区运动会有感

“努力不一定有回报,但如果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 ”。换句话说付 出不一定成功,但如果不付出一定不会成功。正所谓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由于对体育运动的热爱,本着为教育尽一份力。自 98 毕业参加工作以来,连续参加区运动会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光流逝,转眼间已不再是青春年少,孩子长大了,快上一年级了。才知道自己,不再是孩子,已是而立之年。但无论 是时间的推移还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我始终坚信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才是最重要 的。我想一名出色的教师,一名优秀的学生不仅只是学习好,而且要品德好,更 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参加很多届运动会,并每次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仅此而已,其它没有太深的印象。但这次运动会印 象深,感受多,这次是我参加运动会以来学生成绩让人出乎意料的一次——全区 第一名。每个学生都发挥了自己最好的水平,还有王姝曼、耿立丹两名同学打破 了区记录。我深知孩子们付出的汗水与泪水,这个过程是其他人体会不到的,耿 立丹同学是个品学兼优的孩子,近两天都没怎么吃饭,但一直参赛,精神可嘉。当最后一项十人 11 足比赛的时候,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不由自主的拿出了手 机,给计时。这是决定能不能夺冠的最后时刻,尽管我做的是徒劳的。(给两个 竞争第一的队计时,但也心甘情愿,想进早知道谁快。)我们比另一个队快 2 秒多时,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和我发自内心的高兴,却还要跟孩子说要低调,现 在想起有些好笑,我和孩子们的情绪不能完全释放,不能欢呼雀跃,要维护代表 队的形象,我常跟孩子们说;“出来不是自己,而是代表中心校,是一个团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像你们在运动场上一样出色。”孩子们有时很可爱,像夏宏 伟同学戴个眼镜很斯文从不张扬,3000 米第一,而且他有时间就看书,是运动 员唯一带书看的学生。长城同学虽有时调皮捣蛋,但有时很负责,代表队的旗一 直他经管,走哪拿到哪。有时也让我担心。女生归我负责,住了两晚,照例 21: 00 左右查宿。可有一个屋的门怎么也敲不开,学生打手机也不接,屋里电视还 响着,我想不会是出事了吧?但我又怕其他女学生担心,就说一定没事,店主用 钥匙打开门,猜怎样??? 原来张欢睡得很香很香,我们进去喊了半天,她。

才醒。我这才把心放下,我还以为昏迷了那。这孩子也许太累了,睡得很真沉

虚惊一场。学生成绩第一,教工第二。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45 岁的郑老师,他的 年龄不小,也参加了很多运动

会,成绩出色。为了集体的荣誉,刚跑完看没有教 师下项就接着下,精神值得学习。还有萍萍,我爱这样称呼她,虽然我们接触时 间不是很多,但相处的很好,为人实在,本来她适合短跑有爆发力速度快,但为 了集体的荣誉看没有别的老师上的情况下,她和我跑了 400 米,结果还没到终点 摔倒了,然后迅速爬起,尽管这样第 3.让后边的捡了个便宜。也为集体争得

了分。手破了一点皮,跟我说,最后实在没力气了,看着终点就迈不动步。还说 听我的好了,我告诉她先匀速,后 200 米再加速就行,没想到她还用一百的米的 速度跑呢。以后就会跑了。好同志啊!也许是参加的次数多了的缘故,有的

老师都认识我,尽管她们工作人员捂得很严,有的我也认不出来,但每次跑赛有 喊加油的,到终点有问候的,有竖起手大手指的,心里暖融融的。师生之间的互 相鼓励,真诚的安慰,看到孩子灿烂的笑容,感到很幸福。这个过程值得珍惜的,过程真的很重要。没有经历的人体会不到。说实在的 400 米、800 米跑下来很轻 松,没觉得累。也许这跟平时的走步有关,如果平时不锻炼,就不会有今天的结 果了。我要坚持下去,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开心的工作。

与可爱的孩子在一起。


体育运动区 篇3

摘 要 体育教育生态化发展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各种因素的作用最终按照生态化识别的各个指标达到相应的标准。而也正是如此,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的生态化是自然地表达为各种因素的融合,按照各环节、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针对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存在的问题,结合对于各个相应的因素的认定,有必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 湖南武陵特困区 体育教育 生态化

一、创设优良的外部环境

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离不开良好地外部环境,需要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唯有在这些环境因素的正向促进作用合力的影响下,才能为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

(一)加强政府正确导向机制建设

政府正确的导向机制建设一定程度上主导和规范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发展,正确的导向机制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强大的物质资源支持和政策支持。国家政府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可以整合体育教育生态化资源,为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的正常发展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为保障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政府作为服务主体,应该做好自己的定位,利用优势做好快速发展经济的职能,为促进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经济物质支持。

正如上面所说,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发展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发展状况,受政府导向的因素的影响,然而,每一种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将影响政府指导。但作为一个整体,这是一个积极、有效的环境建设机制影响的因素。

(二)进行经济协调处理正向促进机制建设

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也是行使政府职能为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必由路径,在此机制中,为了更好地创造良好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产业和科学研究,政府的职能体现主要是为地方性、局域性经济优势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在运作方式上,应该由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建立不同层次的直接隶属关系,因地制宜,根据情况和变化的产业优势和潜力发展,培育体育潜力和比较优势。

二、强化创新科学研究管理机制

科学研究管理机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现实环境中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对未来科研工作的规范化与管理是科研管理体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环节。面对以往和现存管理体系的缺失和问题,如何构建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的学科培育机制的管理平台、运作机制是此项工作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

(一)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

学科发展管理关涉的管理主体是学科发展的管理人才和技术开发人才,作为核心,最活跃、最灵活、最具创造性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管理机制上调动了所有管理者和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管理中,每个人都负责管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意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理念,对具体事物进行管理,回归到永恒的中心,以主动匹配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主体,基于对形势的变化反应灵活专业化规范。

在这些较高的要求和挑战下,率先应该解决的就是为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管理创新提供理论基础。依据系统论的基本主张和原理,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相对独立的一定环境中若干存在相互联系,发生相互作用,遵循一定机理,具备特定功效的有机结合体。这种表述的方式实质上显示了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联系发展过程。在完整的系统之中,系统内部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是具有特定的集合性、明确的层次性、持续的相关性等特征的,在母系统的集中统率之下,各子系统之间构成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理,母系统和子系统的不同分级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机理作用,正是诸多层级的“过程的復合体”的集中性、层次性、相互作用和制约机理形成了一种系统有条不紊运作的机制。

湘西特困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是和系统一致的思想和观点,显示和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研究对象,分为内部运行机制、外部环境的几个影响元素,注意各种元素之间的交互和操作机制。这个方法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为健全的机制和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改善科学研究管理方法和手段

在确立了人文思想理念的基础上,需要对当前科学管理过程中不恰当、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变革和创新,进而选择科学、先进的方法和手段。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最为突出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机制为更快互动提供了方便、灵活、效率高。特别是对各种科学研究过程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在通信和团队合作的水平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的远程通信优势在测序的过程中和对远程通信优势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简化了步骤、节省了时间、资金,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科学研究的输出限制。

就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生态化研究而言,学校是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和主体承担者,担负着科学研究管理的主要责任,应该借助系统内外的各种优势,为发展信息技术的整体科学研究平台提供各种服务,建立起完整的信息管理科学研究机制,为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创新手段。

这样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平台,容易使各方面的监管控制的形势发生变化,把握整体的管理服务导向,并控制动力和中心的科学研究,也有利于参与管理的个人明确自己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更好履行提供指向标杆。

(三)构建科学研究新型管理模式

发展人的价值需求的转变,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新的管理模式和过去的传统模式,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灵活性、协调性、突出性、时效性等明显优势。总之,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导致了“管理”这个词在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中的转变。是要改变行政命令,要按照服务,这不是取消行政干预,而是要改变行政管制的形式。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因素的协调和相互矛盾,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有必要协调这些冲突和差异,综合各种因素的全面引导作用,仍然不能没有行政干预,但这种干预是适当的、科学的和人文的,是在服务协调的基础上。

三、创造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学科教育生态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生态体育意识和生态道德是体育教育生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学科教育生态化建设最基本的条件。如今生态环境的竞争非常的激烈,特困区体育教育在这巨大的压力下,必须建立起能够让社会满意的生态体育价值和体育道德的观念,并且特困区体育教育需要在发展中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才能够拥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树立良好的学科教育形象,同时能够随时接受社会的检验,达到教育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生态体育意识和创新意识

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所以说创新是发展的灵魂。而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要想进行创新,首先就要梳理正确的生态意识。同时,生态道德的培养的和创新,可以有效的提升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发展,能够产生更高的教育和生态价值。因而,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可以通过该地区进行不断的体育道德意识和体育道德的创新来实现,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也是对生态责任履行的过程。

(二)加强生态教育领域创新建设

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要想增强自身的体育教育的生态化建设,就需要在发展中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则需要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为社会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的体育教育服务。这就要求教育的理念足够先进,价值取向要正確,从而从教育的理念到生态的发展全过程指引着体育教育进行生态化的创新,对环境和教育相关者的权利都进行保护,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对生态教育方案进行更新,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打开新的市场。同时,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的生态化教学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才能更具备优势,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形象也能更加的优良,也才能具备迎接新的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贺祖斌著.教育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毛振明等著.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体育运动区 篇4

从2006至2008年底, 省、市两级共投资2000多万元建体育场地1963块, 其中市县两级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800多万元用于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器材购置和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截至目前, 共建成市、县全民健身中心14个, 健身广场372块, 健身路径工程350套, 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由2004年前的0.64㎡达到1.02㎡, 提前两年实现吕梁体育“十一五”规划任务, 超额完成了山西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的到201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的目标。

(2) 离石区体育经费来源

根据调查显示, 离石区社区体育的经费现状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其一、离石区每年在社区体育上的经费主要是有由市政府直接拨款, 主要用于支付工作人员工资、运动员教练员培训费、群众体育活动、购买及维护健身器材等开支。其二、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除政府直接拨款外, 还有社会赞助、辖区单位出资等多种形式的集资, 为离石区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1. 社区体育指导员现状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指组织社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人员, 主要是利用闲暇或业余时间组织开展活动。只要特点是具有公益性, 不以盈利为目的, 由街道或协会组织管理。目前承担吕梁市离石区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一线工作者主要是离退休的体育爱好者和在校大学生, 大多都没有社区指导员证。根据官方数字报道, 吕梁市离石区50~60%以上的居民经常参与社区体育活动, 但缺少专业人士 (如社区体育指导员) 相应的指导。据调查离石区的社区指导员严重欠缺,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体育的开展。

2.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现状

作者根据调查发现, 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表现如下: (1) 离石区社区居民在参与体育运动项目上的选择。调查显示离石区居民参与体育项目受场地器材, 天气的等因素的影响, 交谊舞、民间舞、健身操等有氧运动是吕梁市社区居民选择较多的体育活动, 在各社区露天健身广场, 每天早晚都会有业余社区体育指导员或热心的体育积极分子播放舞曲音乐并带领中老年人群进行体育健身活动。同时羽毛球足篮排球是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它们不仅对场地的要求不高, 因此参与此类项目的人数也相对较多。 (2) 离石区居民参与锻炼时的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锻炼者以心率超过90次/min为主占92.19%, 其中90-115次/min者占38.02%, 为主要的一部分, 115次/min者占54.17%。说明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当中, 真正起作用的人的数量占参练者的一半以上。

二、吕梁市离石区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1) 合理规划与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工作重点, 重视对各社区、小区的体育设施的投入, 各级政府在规划社区、小区建设时, 按国家相关规定预留相应的空地, 以做健身场地。改善锻炼者的锻炼环境, 促进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体育场地措施对锻炼者全面开放, 在城市建设的同时, 预留群众健身用地, 修建一些投资少、锻炼效果好、管理方便又能吸引人的体育设施, 为锻炼者参加体育活动打好物质基础。

(2) 培养社区体育指导员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定, 要保证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社区体育指导员, 但实际上目前所培养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远远达不到要求。因此应大力的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满足社区体育的发展需求, 在各健身场所, 人口密集的地方, 建立体育活动服务站, 安排具有一定资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指导人们进行各种体育锻炼。体育指导员能引导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高锻炼者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并能培养居民终生体育的意识。

(3) 社区与学校应积极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制定合理发展模式, 紧密把学校、家庭、社区联系在一起, 充分实现体育教师、社会指导员、体育志愿者和学生家长等代表的作用, 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并对社区、家庭、学校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指导和体育技能的培训。从而达到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最大化利用。

摘要:以吕梁市离石区居民为调查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吕梁市城区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 主要从场地设施管理现状、管理现状经费运作、体育指导员现状、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现状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对吕梁市社区体育更好的开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能为社区体育的发展, 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离石区,社区体育,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雷军蓉, 郭安君, 郭恒涛.长沙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发展的调查报告[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6 (3) :81-82[1]雷军蓉, 郭安君, 郭恒涛.长沙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发展的调查报告[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6 (3) :81-82

[2]叶宝华.厦门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4. (2) :17-18[2]叶宝华.厦门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14. (2) :17-18

[3]付刚.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4. (1) :18-21[3]付刚.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现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4. (1) :18-21

参加区田径运动会总结 篇5

在刚刚结束的区运动会上,我镇运动成绩总分名列全区第十一名,综合成绩列第十二名,这也是我镇参加运动会以来的第二个最差成绩。我作为教练员中的一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经过认真思考分析现在总结如下:

一、从最近两年的形势来看,教育局对学校的排名也只有体育比赛了,其他的活动都是论几等奖,体育比赛呈现出了平分秋色的势头,不论是城区学校还是乡镇中心校都非常注重体育成绩,特别是区属学校的崛起与其他乡镇的合并使我们原来是大乡镇的优势已经成为历史,从在校生人数上选拔人才我们也不占优势了。

二、从学校角度分析也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工作量比重问题上一直是一节体育课0.6,体育老师反映过很多次,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其根本原因就是体育教师上课节数多,要是和其他的课同等比重的话,就显得体育老师多拿结构工资。因此,时间久了也就影响到了体育课的质量,也就反映到了我们的体育比赛和学生身体素质上来了。二是业余训练的人员落实不到位,其它科目老师,一直认为体育训练就影响了他的教学成绩,随便留下学生不让学生训练或者不让学生上体育课而补作业的大有人在,这需要学校的政策协调。再者从今年暑假训练来看,本人听从安排,按中心校的精神办,确保了自己带的学生能按时到新学校训练,结果是效果明显突出。而其他学校由于考虑学生到校安全的原因、也可能是其他原因,没能按中心校的精神办,队员开学了才组织训练,这也是成绩不好的重要根源。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业余训练就是实实在在的下功夫,没下上那些功夫再好的队员也白搭,也不会出好成绩。这是真理,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

三、梯队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多年来的经验一直就是从二年级看着很顺眼的学生就会让他跟自己训练,时间长了他耳闻目染也就自然会出成绩。其中原来西关小学的吴鹏晓和今年的王奕程、王一平就是很好的例证,再就是我对篮球和足球的训练也是如此。这也是我带领小学校打败大学校的原因。显而易见,梯队建设不好,老迷信高年级的学生,时间长了那就会上当,那就会不出好成绩。

四、体育教师的自身因素也是影响工作的最重要条件。首先体育教师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不管客观条件怎么样,都要抛开一些自己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从而抱有一个积极向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才行,才会干好本职工作。整天满腹牢骚,怨声载道是干不好工作的,这也包括其他的每一个人。其次是体育课问题,我一直认为体育课课改是失败的,因为学生很少有身体锻炼的时间,从区里的很多体育公开课看很多时间是在浪费。这个问题我已经在区体育教研活动中提出,并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我想体育课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身体锻炼的乐趣,真正利用体育课教会学生跑、跳、投和其他运动技能的动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锻炼身体活动中来,就得有运动负荷、运动量,并产生一个爱好相目才是硬道理,我们才会发现人才。才会在业余训练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都上三年级、四年级了连个稍息、立正、原地转法、齐步走等基本队列动作都不会。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的体育老师就不合格,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出成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再者就是业余训练中体育教师和队员的融洽关系,作为老师往那里一站,队员就很愿意接近你和你聊天说话,和你说一些他和同学间的秘密、和其他老师的秘密、他们班级的秘密、甚至是他家里密密。那么你这个体育老师也就会带好队员,也一定会出运动成绩。如果你整天骂骂咧咧,学生从来不愿意到你跟前、不愿意和你交流,我想那很难训练出成绩来,这也牵扯到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一个人的魅力问题,需要好好把握,只有让学生感觉很愿意给体育老师训练,那么你也一定能训练好的,也一定能出成绩。最后就是训练方法问题,作为一个教练第一要了解每个队员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并多关注他,多鼓励他,经常问问其他老师他在班里的学习情况、表现情况,有的放矢的对他进行教育。他会很感激你,会很卖力地来训练,否则相反。第二就是多看书多学习,学习一些训练方法,学习一些新的训练指导思想,我们虽然不是专业的,但是可以参考专业的训练方法适当调节训练密度,强度和运动负荷,使之适应我们小学队员的生理、心理变化规律,他需要慢慢自己去领悟,去钻研,去总结。

建议:

1、马上就是足球第二阶段的比赛了,希望领导早定夺确定参赛队员。必要时可以让于海老师靠几天,终归他是足球专业的,也带队一年了。

2、督促每个学校迅速建立起各种训练梯队、落实训练时间,为明年做准备。

3、区教研室常老师在全区体育老师培训时明确表态,为了让老师多一点时间去钻研上课和业余训练业务,把备课改为电子备课。当时老师都反映,那会在督导评估时给学校扣分的,她的回答是:“不会扣分了,谁再扣分,直接打电话给我,我给处理。”希望教委领导也让我们实现电子备课。并请尽快答复。特别是我们几个年纪稍大点的老师,敬请领导给予照顾。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对的地方希望领导批评指正。也敬请多多包涵。

齐都镇中心小学

体育运动区 篇6

一、调查结果

1. 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开展概况

在随机调查的20所中小学(2所高中、3所初中、10所小学),有开展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中小学共14所,其中常年开展的3所,其余10所中小学的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形式以赛前短期训练为主。常年开展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学校有自己的体育方针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所训练的学生比较稳定;而在赛前训练的学校一般都是在比赛前一个月或两个星期左右才组建队伍进行突击训练,队员通常是由校运动会选拔出来的,在开展项目的训练中以跑步的居多,跳高比较少,标枪、铅球、铁饼等投掷项目更少。

2. 学校运动员队伍现状

由于长期训练的学生很少,大多数的运动员都是由校运动会选拔出来参加训练的,因此各校运动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同时稳定性也不够。选出来的学生多数会有一种自豪感,多数能比较积极地参与训练,也会比较配合教练员的工作,但有部分学生根本不愿意训练或训练不积极等。

(1)运动员的训练认知表现

运动员的训练态度决定了他们的认知表现,反过来一个运动员的认知表现则反映了他对课余训练的思想认识。运动员的训练认知越强烈越具体表明运动员的训练欲望也越强。从调查问卷分析中发现绝大多数运动员喜爱自己从事的运动项目,也为自己是校运动队的运动员感到骄傲。有56%认同参与训练对今后个人能力个性都有很大的发展;但有80%的运动员认为参与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有46%运动员认为参与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对于自己的将来升学有一定的帮助,但仅有25%有将来成为体育人才的愿望。由此可知他们缺乏专业运动思想,只把课余训练当作实现他们目标的一种手段。

(2)运动员训练行为表现

运动员的训练行为可以在训练过程中体现。运动员大多数是从校运动会中选拔出来的,因此他们的往往表现出很高的积极参与性。

从调查可知运动员的训练行为还是很积极的,在参与训练中都很认真刻苦。这可能与他们自己的爱好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训练中出现了问题不是很积极主动去寻求帮助,这反映了他们对训练知识不是很了解;在处理学习和训练的关系的能力不是很强。

(3)运动员文化学习情况

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已经利用了一部分课余时间,多少对文化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学业与训练之间本身就有一定的冲突,但关键是如何处理调节,处理得好反而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训练能够改善运动员的脑功能,发展智力水平,有利于培养运动员的合作品质和团队精神,能改善运动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但这一切单靠运动员去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教练员去积极地引导和指导,以及科任老师的辅导。

3. 教练员队伍现状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教练员是学校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工作的关键。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教练员既要上课又要从事学校的群体工作,还要负责课余训练工作,任务很重。而很多学校教练员不重视加强理论学习,而且外出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较少,致使教练员课余训练知识面窄,手段较落后,整个队伍的训练素质不是很高。所以在实施训练过程中,随意性大,有拔苗助长的趋向。

(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调查发现,教练员除了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以外,其他几个方面的机构则不够合理。首先,性别结构不合理。在16名调查对象中,只有二名女教练员。这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数目本身不是很多,甚至很多学校没有女体育教师。另一方面反映了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艰苦性,是许多女性难以胜任的。其次,年龄结构也不太合理。45岁以上的教练员占了13%。可见,一般情况教练员到了45岁就难以承受运动训练的艰苦而放弃了训练工作。最后,学历结构也不尽合理。虽然所有教练员都达到了专科以上的学历,但高学历人员缺少。学历结构虽不能完全反映学识水平能力,但其体现着群体结构受教育度,预示着教学和科研的潜在能力。

(2)教练员训练计划执行情况

由于我镇大部分中学开展的是赛前训练,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一般是月或者周训练计划。在执行计划中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他们执行计划的依据就是运动员在校运动会的表现及平时在体育课的表现,还有就是自己多年的训练经验模式。因此在计划的操作过程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时间的紧迫性,往往出现量大、强度高的现象,容易造成学生疲劳、受伤的情况。在训练内容上注重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而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恢复训练、理论学习道德培养就很少。

二、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对策建议

1. 改变观念,提高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首先就要改变传统重文轻体的思想观念,提高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乃至在国家地方的位置。领导、老师、家长都应该认识到课余田径运动训练为国家竞技体育服务的重要性,从而支持学生参加课余田径运动训练。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场所,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重视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为校争光、为市争光的体育人才,要充分理解体育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性,要给予课余训练应有的地位,这样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才能够在中学有生存发展的余地。

2. 增加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经费的投入

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没有足够的经费是难以维持课余训练的开展,也难以取得优异的成绩。政府应根据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大课余训练经费的投入,同时还可以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对课余田径运动训练进行赞助,寻求新的经费来源。

3. 要科学训练

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是一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大多数中小学是以文化课学习为主,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多数学校在接到运动竞赛通知后,为了应付比赛才匆忙组队训练,使得训练不够系统,也导致了运动员成绩不理想,还有害健康。一个训练过程应该有训练目标、计划、内容、时间等。因此,在进行课余田径运动训练是,必须遵循他们的生长发育规律、发育特点,还有个性差异来进行全面科学的训练,加强基础训练。

体育运动区 篇7

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和发展历史, 其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非持续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 集中表现为人口增长速度快, 人力素质偏低;自然条件恶劣, 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水平低, 社会文化落后等。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 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不是孤立地进行,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并形成贫困地区特有的PPE怪圈, 即贫困 (Poverty) 、人口 (Population) 和环境 (Environment) 之间的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快速增长和生态环境破坏;人口增加又加剧贫困并使生态环境趋于恶化;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变本加厉。从本质上讲, PPE怪圈既是贫困地区致贫的深层次原因, 又是制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障碍。因此,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应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入手, 紧紧抓住人口, 生态环境, 经济社会非良性循环这条主线, 充分体现人口、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具体思路为:首先找出干扰贫困地区内部各子系统、致使它们发生逆转的压力因素;其次, 分析系统中哪些主导因素或子系统在外界的强烈干扰下, 无法保持自身的稳定, 从而引起整个系统的功能与结构退化;再次分析这些主导因素或子系统以及整个系统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水平;最后分析系统内部或外部对目前压力或状态的响应, 以及可能采取的响应, 以期解决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一模型不仅反映了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包括的几个子系统, 即人口子系统、资源数量与利用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与社会发展子系统, 而且还反映了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果逻辑关系, 与我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与现状高度吻合。

2、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1、构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指导思想不同的区域 (尤其是不同质的区域, 如贫困地区与非贫困地区) , 具有不同的制约因素与现状特征, 因此,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各不相同。贫困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 可持续发展有其特定的内涵, 在构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构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消除贫困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内容与重要目标。对于贫困地区而言,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迅速有效地缓贫困, 并逐步消除贫困。消除贫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达到并保持一定的水平, 才有可能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同时, 消除贫困又必须在贫困地区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其中以人口的严格控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为重要前提。强调满足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需要。满足贫困地区人口的基本需要是贫困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 也是社会公正性的最基本的体现。体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对于贫困地区而言, 一方面应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尽力减少人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应着力提高人口质量, 增强人力资本积累,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人口的自身潜力与活力, 并逐步形成贫困地区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机制, 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注意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环境与资源是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因素。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资源富集而开发效益低下, 这就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 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必须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进行, 这样才能维护资源的生产能力, 保持生态条件, 防止各种生态因子的退化, 从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2、基本原则

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和设计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贫困地区开发论、生态环境理论以及统计学理论为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较客观地反映系统面临的各种压力、所处的状态以及作出的响应, 并最终能较好地度量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程度。层次性原则: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型系统, 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 子系统再分解为若干个指标。实用性原则: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涉及面广、内容多, 但不能包罗万象, 设计指标应充分考虑指标的量化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靠性和科学性。适用性原则。贫困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 有着特殊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特征以及固有的发展历史与形成机制。因此, 可持续发展有其特有的因素、内涵和目标, 设置指标时, 必须充分考虑到贫困地区的特殊性, 使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湖南武陵特困区体育生态教育发展现状

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 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远远落伍。贫困山区教育基础差、教学条件差、师资配备差的现状使其教育水平难于攀升, 也限制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发展贫困地区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党和政府作了巨大努力, 但仍需加大教育投入;改革和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府主管部门应把握好机会平等和社会救助原则, 加大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涉及到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为核心内容的国家建设的整体。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也使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 并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是, 教育发展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地区间、城乡间和学校间的教育发展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 不同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比较突出。贫困山区教育的落伍更一直令人堪忧, 曾见诸报端的河北省曲阳县被拐女郜艳敏多年从教经历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贫困山区教育的现状和窘迫处境, 及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密切关系。目前,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突出, 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和受教育机会差异很大, 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和中学择校风就是一种表征。而贫困山区的教育状况就更不可同日而语, 教育基础差、教学条件差、教师配备差使其教育水平滞后。

摘要:体育教学作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形式, 是教育生态系统中“学生-教师-环境”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最基本的动态开放系统, 体育教育的生态问题成为人们重视和研究的新领域。对体育生态教育进行研究, 以此来指导特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 是我国体育教育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但是, 相对于湘西特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来说, 其生态意识较为落后, 体育生态教育水平还相当薄弱。确切地说, 目前关于湘西特困区体育生态教育的研究基本上还是空白。为此, 我采用生态教育对象层次化及多样化等方式, 对湘西特困区体育教育的发展规路径进行研究, 以期为湘西特困区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学,武陵特困区,体育教育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等著.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5.

[2]刘经纬, 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12) .

[3]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 2007, (03) .

[4]余谋昌.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J].环境教育, 2008, (03) .

体育运动区 篇8

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是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的首要条件。体育健身意识, 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对体育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活动的总和。它包括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等。只有具有强烈体育意识并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成为激发农民身体锻炼的动力。怎样利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时机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使他们在离开农活时能形成正确的健身态度和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 养成体育健身的兴趣、行为和习惯, 继之终身受益, 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城乡结合区农业生产机械化, 农民农闲时间大大增加, 对农民农闲生活调查的结果:外出打工第一, 接下来主要活动是看电视、打牌。农民农闲生活非常单调。31%的农民对自己的农闲生活“很不满意”, 46%的觉得“不太满意”。表明农民有着强烈的改善农闲生活的愿望, 有着追求更高精神享受的愿望。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关系我国长远发展, 关系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民农闲生活应走出家门, 多参加体育运动, 体会运动给身心带来的快乐, 运动愉悦心情;体会运动促进身体健康的好处, 运动增进健康。改变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的思想, 让农民对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过程中体会健身及其重要性的认可, 由此产生积极向上的健身思想观念。增强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与理解、体育健身参与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奉献与效率意识和终身体育等意识。为了更好地激发农民健身意识, 应加强体育健身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 广泛开展宣传体育知识的学习、研究,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全民健身条例》, 介绍体育赛事活动, 扩大体育影响力;结合重要体育赛事活动和定期组织群体体育活动的举办宣传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先进乡镇、先进村组评比活动, 各乡镇建立体育协会, 充分调动各村体育协会以及晨、晚练农民的积极性, 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体育健身锻炼中来;开辟农村体育专栏, 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 不断增强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 促进农村体育工作的全面快速发展。以此构建和谐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

2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也很关键。有了体育人才, 组织体育活动社区化就有可能实现。因此, 应以乡镇为首, 各村组为点。加强农村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建设, 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扩建为文体站, 有计划地在农村培养一批体育指导员, 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积累人才力量。有条件的镇街、行政村要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各镇街要加大农村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 每年要为农村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若干名。各村都要建立晨、晚练辅导站并配备持证上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指导农民科学健身。各乡镇要积极创建农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吸引和组织农村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及时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各乡镇要积极创建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修人员。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要适时向农民开放, 实行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使用率。现阶段, 农村社区体育骨干的缺乏,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发展。在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的情况下, 可以不定期组织体育知识讲堂, 组织一批有体育能力的人进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与培训, 并利用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力量, 这对推动新农村体育社区化模式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 新农村体育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 应由上至下依次成立县级体育组织、乡镇体育组织和村级体育组织。其中村级体育组织是农村体育最基层的组织, 它直接联系广大农民, 组织开展农民的体育活动。还要充分发挥村大队基层体育组织的引导、管理, 加强乡镇和农村大队对农民体育锻炼活动的管理工作, 提供专人咨询、指导。同时, 加强针对农民体育活动的政策法规制度建设, 加大新农村体育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是促进新农村体育社区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乡镇政府机构只有自上而下制定一系列针对农民有政策倾斜的体育法规体系, 健全体育管理制度, 制定大力发展新农村体育社区化的方针政策, 拟定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 不断完善农民的各种体育活动保障制度。有了强大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与社区体育指导人才及规章制度, 建设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就会开展起来。

3 加强农民体育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意识

城乡结合区开展社区体育的核心是要促进农民热爱体育运动, 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从思想上提高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认识, 让农民觉得体育运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解除农民认为的体力劳动就相当于锻炼了身体。适宜的体力劳动, 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过量的体力劳动不但不会锻炼身体, 还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其实,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有着本质区别, 简单来看, 体育锻炼和劳动都会让人流汗、耗费体力, 表面看起来很相似, 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体育和劳动最主要的区别。首先, 体育锻炼都是抵抗地球引力、使人的重心向上的运动 (比如跑、跳等) , 而劳动则是沿着地球引力方向、使人的重心越来越靠下的运动 (比如种地、除草等) ;其次, 体育锻炼使人的重心上移、步伐越来越轻盈, 劳动使人的重心下移、步伐越来越沉重。还有, 体育锻炼使人舒展, 劳动使人蜷缩, 体育锻炼能减缓人们衰老的脚步、使人留住青春, 而劳动则会加速人们的衰老。为了调动农民体育健身积极性, 农民体育活动的形式应多样性, 应具有特色乡土民情性的运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 使内容更贴近农民生活, 在场地的利用和时间的安排上要更利于农民生活, 从内容形式及时间安排上, 以村为社区单位, 不论老少不论男女都能参与到体育锻炼上来。农民健身活动形式生活化还应充分考虑发挥家庭的作用。因家庭是社会生活的主角, 是社会的基本单位, 家庭体育更贴近生活, 更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家庭体育是社会体育的一种, 它能真实、全面、科学地反映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合度。家庭体育是贯彻执行体育法规政策, 增加体育人口的重要突破口, 又是学校体育的扩展与延伸, 更是终身体育的起点与归宿。

4 结论

建设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健身社区化, 首先条件应提高农民健身的意识。其次, 加强农村体育活动的体育人才、组织管理制度及法规体系建设也很关键。最后, 在行政政策与宣传激励相结合下, 不断提高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活动形式上要因地因时制宜, 经常性开展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活动与比赛。只有这样, 新农村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模式体育活动才能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稳步、快速、持续地向前发展。

摘要:城乡结合区的农村从经济、人们的生活意识思维等分析, 逐渐接近城市生活。响应党中央三农政策新农村文化建设, 其中体育文化是重要组成成分。体育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农民体育健身。城乡结合区的农村农民经济收入较好、生活思维水平提高、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提高的前提下, 为发展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健身社区化, 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提高农民的身体健康, 为建设、发展和谐社会、和谐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

参考文献

[1]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2]沈梅.对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3) .

[3]张发帮.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 2012 (8) .

体育运动区 篇9

1. 国内外运动营养研究现状

近年来,运动营养学的基础研究已经进入分子和基因水平,同时运动生化研究也为运动营养提供了生物学基础,正如Maclare认为“运动营养学在兴起”[1]。其主要研究内容有:运动员能量需要量的制定;运动员长期控制体重与急性减体重的营养问题;运动员的铁、锌、铜等营养状况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及消除疲劳的营养措施;运动员强力营养素补充;运动员补糖数量、补糖时间、糖原填充的研究;低糖高脂肪对训练适应和运动能力的作用;运动员水和电解质的需要等;运动员膳食中营养素的种类和合理比例[2,3,4,5,6]。

运动员膳食营养素的种类和合理比例一直是营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大致有膳食营养的特点、营养核算、存在问题、对策、调查分析和建议、赛前监测及膳食调查等[7,8,9,10]。这些研究分析了运动员营养膳食结构的不科学性、营养摄入量的不均衡性及其营养膳食存在问题等,为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员膳食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训练效果的评定提供客观依据。

2. 模糊性

2.1 运动营养概念的模糊性

运动营养的概念至今没有清晰的定义,如以下两个概念:

概念1:运动营养是研究运动员在训练、比赛及体力恢复状况下营养需要与饮食供给的特殊营养科学[11]。概念2:运动营养就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的代谢特征和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和恢复手段的科学[6]。

“概念1”易理解为,运动营养与运动员营养同一个概念;“概念2”易理解为,运动营养包含运动员营养。因运动营养概念的模糊性,进而造成运动营养与运动员营养和大众营养结构分类的模糊性。

2.2 运动营养与运动员营养和大众营养结构分类的模糊性

运动营养属于营养学的一个分支,但是其结构分类至今没有相关文献资料明确表示。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6,11],大致有以下四种分类方法(图一—图四),大多数文章模糊趋向于“图一”结构分类。

3. 薄弱区

3.1 运动营养研究内容所占比例严重失衡

以本文2.2处“图一”结构分类为标准,通过查询中国知网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体育学术数据库作为抽样代表,检索得出以下结果。

3.1.1 中国知网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关键词,精确模式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时间1981-2009年,得到如下信息:运动员营养36篇;大众营养4篇;运动员经期营养0篇。

3.1.2 通过维普资讯网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题名或关键词,精确模式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时间1989—2009,得到如下信息:运动员营养52篇;大众营养2篇;运动员经期营养0篇。

3.1.3 通过中国体育报刊数据库,初级检索,字段,篇名,检索词,得到如下信息:运动员营养10篇;大众营养0篇;运动员经期营养0篇。

由以上可以得出运动营养研究内容所占比例严重失衡:运动员营养>大众营养>运动员经期营养,关于大众营养研究极少,而关于运动员经期营养处于空白区,同时其现实性意义有待进一步考证。

3.2 青少年运动员营养研究内容不足

目前关于青少年运动员营养方面的研究和资料很少,青少年运动员食物摄取的推荐量一般是基于成年人的,这是不符合运动员年龄特征的[5]。

3.3 女运动员营养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女运动员多营养不良[12],德国黑森州巴特瑙海姆运动营养学院研究发现,女运动员———特别是马术、体操、花样滑冰和艺术体操等项目的女运动员,营养不良情况较为严重,柔道、拳击和摔跤等一些体重级别划分较为严格的项目,女运动员营养不良现象也较为常见。这些女运动员体内通常缺乏锌、碘、铁、钙等基础营养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所以,关于女运动员营养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训练、心理压力的影响,造成大部分女运动员月经不调、月经延迟、闭经等,进而影响训练效果和比赛时间。是否可以通过经期期间专业营养膳食和其他营养补充加以改善,目前研究内容很少,其现实性意义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4. 建议

4.1 加重目前运动营养薄弱区的研究,尤其大众营养和青少年运动员营养。

4.2 女运动员要多吃蔬菜、水果、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注意选择新鲜,易消化食物避免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13]。

4.3 男、女运动员生理结构和身体机能不同,营养补充应该不同,尤其是女运动员经期训练期间,应采取区别对待原则,同时注重个体差异性。

体育运动区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的176名学生和部分体育老师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关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高校学生篮球运动的相关论文24篇, 同时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报道15篇。

(2) 问卷调查法

本次共发放200份问卷, 回收182份, 回收率91%, 其中有效问卷176份 (男103份、女73份) , 有效率96.7%。

(3) 实地考察法

对区域3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 查看其体育设施情况, 运动场地建设情况, 并与参加课外篮球运动的学生进行交谈, 对部分体育老师进行访谈, 充分了解课外篮球活动现状。

(4)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10对回收的问卷和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

(5) 逻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等分析方法, 对相关资料和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参与人数基本情况

对“您是否在课外时间参加过篮球运动”进行调查, 详细结果如下:在回收的176份有效问卷中, 参与过课外篮球活动的有121人, 占调查人数的68.8%。没有参加过的有55人, 占31.2%, 其中男生16人、女生39人。男生有94人表示参加过, 占男生总人数的91.3%, 女生有32占43.8%。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高校学生课余篮球运动开展较广泛, 且男女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在男生当中受欢迎程度较高。篮球运动是同场竞技性的运动项目, 该项目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 其对抗比较激烈, 身体接触多, 很多女生感觉不适合参加或者不便参加, 她们更喜欢优雅、平缓的运动项目。男生则精力旺盛, 希望参加对抗性较强、竞争激烈并带有刺激性、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进一步调查中还了解到大二学生参与度最高, 毕业生和大一年级学生参与度低, 因为毕业班面临就业压力,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外篮球运动中, 而大一新生刚进大学, 对新环境还不适应, 纪律性较强, 所以参加课外活动较少。

2、参与者动机分析

动机是直接使一个人参与活动的动力或内部动因, 体育活动参与动机是指在运动需要的推动下促使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力。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121人进行参与动机调查, 结果显示:性别不同选择课外篮球活动的动机也不同, 男女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 男生排名第一的是为了增进健康占81.5%, 其它依次是体验快乐、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结交朋友、调节情趣、保持体形、消磨时间;女生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保持体形、结交朋友和体验快乐, 分别为86.2%、73.5%和59.8%, 而增进健康则排名第四, 排名后三名的依次是消磨时间、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和调节情绪。究其原因主要是和参加课外篮球目的和自我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增进健康是男生展现自我的平台, 通过参加篮球活动可以增强体魄成为男生们锻炼的价值动机;保持体形、结交朋友、体验快乐是女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的主要动机, 也说明了女生篮球技术普遍较低, 尚处于娱乐社交阶段, 这应该引起体育教师的注意, 平时应该多加指导。

3、组织形式

对该区域学生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组织形式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参加方式多为和朋友或同学一起参加, 占75.2%, 且男生远远多于女生人数, 而单独活动的和与家人一起活动的人数相对较少, 分别占11.7%和10.9%。调查中还得知选择单独活动的全部是男生, 而女生没有人选择单独活动, 与家人一起活动的女生较多。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 该运动需要几个人之间的默契配合, 只有了解彼此的特点才能更好发挥自己的水平, 朋友和同学之间好交流, 课余时间具有一致性, 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与朋友同学一起参加。女生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 加之碍于面子, 所以没有人单独参加课外篮球活动。

4、参与时间

对该区域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时间分布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在下午时间段进行锻炼的人数最多占79.3%, 其次是早上9.8%, 晚上有8.5%, 而中午时间段的人数最少仅占2.4%。下午空闲时间较长, 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锻炼, 还有就是正常的篮球课已经结束, 有更多的篮球场地可以使用, 加之海南中午比较炎热, 所以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早上和晚上, 而选择中午的仅有3人, 也说明了中午天气影响较大导致参与人数少。

5、参与频度

参加课外篮球的次数, 是反映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否具有连续性和经常性, 学生能否通过参与篮球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重要指标之一。按照体育人口界定标准, 根据对该区域学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情况调查, 结果显示:参加3次及3次以上的人数占63.2%, 参加1-2次的人数相对较少, 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析, 发现女生更多的是选择1-2次, 占女生比例的75.3%, 说明女生普遍存在不经常参加课外篮球项目, 还有就是因为女生参与课外篮球活动对象太少, 没固定的球友一起参加, 篮球活动并不是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选择项目之一。

6、课外竞赛

课外篮球比赛不仅可以推动学校篮球的开展, 也可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篮球技术水平, 同时也是活跃学校篮球气氛的有效手段。对“您对本校举办课外篮球比赛的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认为学校举办课外篮球比赛较少的占67.8%, 适中的有占25.6%, 而认为较多的有13人。说明各高校开展的篮球比赛活动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参与需要。

三、发展对策

1、落实法规, 加强管理

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加强组织管理, 建立一套与高校学生课外篮球运动发展相匹配的的管理体系, 加大组织宣传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

2、改变学生观念, 养成正确健康观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该项目健身功能和意义, 让其在课余体育锻炼中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培养对篮球兴趣, 启发其把课余锻炼中篮球活动与个人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联系起来, 真正理解篮球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适当减轻学习压力, 使他们转变健康观念, 科学安排作息制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人生观, 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加大投入, 完善场地建设

要充分挖掘有利条件, 加大投入, 完善各校篮球场地建设, 更换破旧篮球架, 改造篮球场地和篮球器材, 以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满足学校体育中的篮球教学、课余篮球训练。

4、重视课外篮球比赛

竞通过课外篮球比赛来教育学生 (如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等) , 推动各高校篮球普及和提高。积极鼓励学生自行组织比赛, 并派专人指导。

5、增强师资力量

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要为篮球教师创造再学习机会, 使他们理论基础更加扎实、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总结

第一, 参与课外篮球活动人数较多, 且男女生之间存在差异, 男生参与人数远多于女生。第二, 男女生之间在选择课外篮球活动动机有很大差别, 男生主要是为了增进健康、体验快乐和提高篮球技术水平;女生则为了保持体形、结交朋友和体验快乐。第三, 参与方式多为和朋友或同学一起参加, 女生自我防范意识比较强, 所以没有人愿意单独参加课外篮球活动, 男生处在青春期, 活泼好动且逆反心理较强, 所以选择和家人一起活动的人数较少。第四, 多数学生选择下午时间参加课外篮球活动。第五, 参加课外篮球活动每周3次及3次以上的人数较多, 且大多数为男生。由于女生没固定的球友一起参加, 她们更多的选择每周1-2次。第六, 学校举办课外篮球赛较少, 远不能满足多数学生参与需求。

建议:落实相关法规, 加强组织管理;改变学生观念, 养成正确健康观;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篮球场地建设;重视课外篮球比赛活动;增强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立坤:《上海市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构建和谐高校篮球运动对策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2007年。

[2]周少军:《广西高校大学生课外篮球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师范大学, 2008年。

[3]杜延鑫:《成都市高校学生篮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 2010年。

体育运动区 篇11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学习,发展策略

高中是体育特长生运动训练最辛苦的阶段, 而且文化课学习任务也非常重。提高高中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不仅是对其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也对其考入高等院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重庆市綦江区近几年部分体育特长生就是因为文化分数没有达到体育特长生的录取分数线而落榜, 这种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失衡现象一直都是困扰体育考生、教练员以及班主任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

綦江区部分学校高中2010年与2011年体育特长学生。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与数据统计法。

三、文化学习现状

1. 高考现状

2. 文化学习现状

高中体育特长生中普遍存在学习意志薄弱, 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习惯不好, 偏科现象严重等问题。

四、影响文化学习的原因分析

1. 教育、教学管理缺乏针对性

有的教师总是认为体育特长学生学习习惯差、自我约束能力差, 导致对其缺乏耐心的帮助与指导。学校管理层也没有较好的管理模式, 虽然学校成立了体育艺术班, 但是考评制度有不公平的地方。另外, 很多教练员为了追求学生的专业成绩, 加长其训练时间与运动量, 使学生训练后疲劳恢复期加长, 影响了其文化学习。

2. 监督、激励机制匮乏

学校缺乏体育特长生的系统性管理。教育系统没有将体育高考成绩纳入对学校的考评, 很多学校对外宣传加了体育生的高考录取人数。对学校、教师、学生的监督与激励缺少, 严重影响了体育特长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提高体育特长生文化学习水平的发展策略

(1) 建立健全的体育特长学生的文化学习档案与体育专业档案, 对学生的成长作出正确的评价;将体育高考成绩纳入对学校、年级、教师的考评中, 正确评价学校的监督与管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2) 数学、英语两个学科应调整知识重心, 夯实学生的基础。高一与高二应自行命题考试, 高三结合高考命题考试, 使学生基础分得分提高。学校与年级应对这两个学科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3) 分层次进行针对性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让学生学有所获,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班主任要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 不断强化进取思想,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改善学习氛围, 搞好小组建设, 充分发挥小组作用, 使班中不断形成学习竞争的良好局面。

(5) 教练员要不断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训练效率, 精化自己的训练手段、方法、内容, 不要用时间加汗水的训练方式, 避免无效训练, 使学生训练完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进入文化学习状态。

(6) 因比赛任务, 很多学生耽误了学习时间, 教师要给予这些学生补课, 将落下的文化知识补上。

上一篇:物流英语的特点和翻译下一篇:造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