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心理学

2024-09-08

体育运动心理学(精选12篇)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1

34年前, 我从山东的一个小乡村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师范大学求学。这些年来, 在领导和其他教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 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 现在我成为一名教授, 是北师大体育与运动学院分党委书记。作为一名从事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女教授, 在这里我要同在座的女大学生们分享我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渊源以及对女性幸福人生的理解。女性的幸福人生需要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健康身心的有机结合, 其中身心健康是女性幸福人生的基础, 没有健康的身心, 即使是亿万富翁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生活。

一、事业的成功

在我看来, 事业成功的基本要素包括角色认同、爱的投入、火的热情和积累创新四方面的内容。

角色认同是指选择了某一职业, 就要与这个职业所要求的一些态度、行为规范相一致。我们既然选择要成为一名教师, 就必须明确教师的角色要求。身为一名高校教师, 既要守“为师之道”, 也要为“有道之师”, 方能成“人之导师”。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做学生的榜样。角色认同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认同自己的角色, 而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所认同。

事业的成功需要火一样的热情和爱的投入。自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 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一神圣的职业。工作中, 做到认真对待, 全情投入, 注重知识积累, 实现教学科研互促, 让教学内容紧随学科发展;注意融合先进的教学理念,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和选择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和与学生的沟通, 真诚关爱、理解尊重他们, 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沟通是会给自己带来新的启发、感悟和快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悟到:对教学必须有热情, 对学生必须有爱心, 既要敬业又要乐业。

信息时代, 学科交叉广泛, 知识更新加快, 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努力更新知识。在学术的道路上, 我们要有长期的坚持, 注重积累, 才能做好创新。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树立长远的目标, 规划好当下的目标。总之,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既要做“经师”, 更要做“人师”, 努力做一名“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好教师。

1.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的应用性分支。它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后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只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北师大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设这门课的, 直到1988年, 体育运动心理学才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我是1984年留校任教的, 30年如一日地工作在教学一线, 始终对教学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 专注于体育运动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教学、科研、实践与应用, 与它们同步发展。根据创新型国家、信息社会、全人教育对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我们提出了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实践“三位一体, 互融互促”的指导理念。融合先进的I T技术, 针对体育运动心理学传统课程结构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培养学生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 建立了国内首个信息化条件下的立体化、全方位的体育运动心理学和多策略教与学整合方法体系;率先推出“虚拟学习环境+分层资源共享+个性推送平台”的多策略学习解决方案;建成国内首个多元多层、大型体育运动心理学教学特色资源集群, 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固化实践成果, 出版系列教材。现在, 这门课程已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通过改革与创新, 我们实现了从“书本理论式”向“实践实战型”的飞跃。

在教书育人方面, 我始终认为“教书”重要, “育人”更重要。因此, 我会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真诚关心每一位学生, 言传身教, 形成一种尊师爱生、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力求做到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 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 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 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 并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与学生共成长、同提高。

2.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

多年来,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运动与身心健康发展、运动与脑的可塑性和竞技心理。

运动与身心健康发展:这是个从政府到社会都极为关注的涉及人们健康的问题。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 紧密结合学科特点, 我们会开展运动与身心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如:运动干预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北京市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与运动健身科学指导及其效果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而且, 我们还开发了一系列易操作的、集体性的、有效的、可推广的、能改善儿童体质健康的、可提高积极情绪与应对困难能力的多套运动干预方案。

运动与脑的可塑性:主要是瞄准交叉学科的研究前沿, 借鉴多学科研究优势。依托北师大这个综合性大学的平台, 借鉴多学科的优势, 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 寻找研究的新生长点, 我们开展了运动与脑的可塑性系列研究。如:运动、儿童执行功能与脑的可塑性研究;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女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脑机制研究;大学生女子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情绪调节策略及其脑机制研究;等等。而且, 运动、儿童执行功能与脑的可塑性研究揭示出短时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通过影响儿童执行功能脑激活模式的积极变化, 改善儿童执行功能;科学有效的运动干预方案可显著提高脑执行功能的加工速度。我们要想站在学科的前沿, 不仅要关心了解自己的学科, 而且要了解交叉学科的前沿, 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 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竞技心理:现在竞技体育比赛越来越激烈, 竞技成绩不仅取决于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 更取决于他们的心理能力。从国家、运动队、运动员的需求出发, 结合学科背景, 我们为夏奥会、冬奥会的多支国家运动队 (体操队、花样滑冰等) 进行心理科技服务开展了多项研究。如:中国国家体操队重点运动员心理调控研究, 中国花样滑冰队 (双人滑项目) 备战2010年冬奥会重点运动员心理调控研究, 为他们进行心理教育、心理诊断与评价、心理监控、心理训练与咨询, 为他们科学训练和成功比赛提供心理保障。

3.行政工作

从1996年至今, 我担任过学院教研室主任、副院长, 现担任学院分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那我是如何处理学术与行政的关系的呢?既然选择既做学术又做行政, 我们就要担负起选择的责任。我的体会是既要有智慧, 又要有热情, 还要讲方法, 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献精神, 没有奉献精神是不会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我们在处理多项事务时应知道重心, 按照事情的紧急性、序列性完成各项任务。我的习惯是见缝插针, 化整为零;我的特点是拳打脚踢, 会弹钢琴;我的心态是积极应对, 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二、幸福的家庭

家庭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可以停靠的港湾。家庭很重要, 幸福的家庭需要多角色转换, 这个多角色包括女儿、妻子、母亲等, 做好不同角色的转换是女性维系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纽带。夫妻之间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彼此又要给对方独立的空间, 这才是一个既独立又和谐的家庭。妻子要尊重丈夫以及丈夫的家人。进入养儿育女阶段, 女性身上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角色——母亲。这里, 我有一些想法要跟大家分享。

首先, 我们一定要先当好妻子再当好母亲。为什么?很多女性结婚生子后, 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到孩子身上, 替孩子包揽一切。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还会让丈夫感到被忽略和受冷落, 感受不到在此之前所拥有的来自妻子的关怀、温暖和浪漫, 这会影响家庭的幸福感。

其次, 女性要用智慧让丈夫先当个好丈夫再做个好爸爸。当然, 这说起来容易, 但做起来就会比较难, 做好是需要技巧的。比如:丈夫开会回来给我们买了一个礼物, 他当时的心态是希望得到我们的夸赞, 这是他买礼物的动机。可能他买的礼物并不一定会合我们的心意。他可能会买个黄色的礼物, 而我们喜欢的是粉色的, 这时就需要我们想想要用什么策略同丈夫沟通。在现实生活中, 我发现有很多的女性会这样说:“看你又瞎买, 我根本不喜欢这个颜色……”数落半天。这种沟通虽然实在, 但会让他们很不开心, 会消弱他们继续给我们购买礼物的动机, 这一行为可能就会从此减少或停止。然而, 如果我们运用合适的沟通技巧, 结果可能就会是截然相反的。对此, 我可能会说:“老公, 你真好, 这么忙还给我买礼物, 这个样式我喜欢, 要是粉色的可能更适合我。”这既让丈夫感受到我们的认可, 又让他们知道了我们在颜色方面的需求。总之, 生活需要注意沟通技巧, 要用积极的方式沟通。而且, 在家庭中, 我们要学会既做“大女人”, 又做“小女人”。

三、多姿多彩的生活

工作和事业不是人生的全部, 生活也需要其他的色彩来装点和丰富。尤其是女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既是女人的责任, 又是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有权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也许我们没有吸引人的外表,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也可能会没有年龄的优势, 这并不可怕, 因为我们的身体承载着女人的魅力。如果我们能将身体和心灵很好地协调起来, 就能活出女人的立体、生动和自信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 人不可能永远漂亮, 所以女性一定要注意内涵和修养的不断提升, 这才是长久美。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 我喜欢养花, 也喜欢在很忙的时候到阳台去欣赏花, 这会调节我的心情。同时, 我也看到了植物和我的关系, 我浇灌它, 它通过绽放美丽带给我愉悦的心情。我养的朱顶红, 已成长了十几年, 每年都会绽放, 看它就像看孩子成长一样, 开花时还会让我充满惊喜和欣赏。这些生活片段构成了我的生活。其实, 生活的每个片段都很美好, 我们要带着一颗阳光的心去欣赏, 这很重要。

四、健康的身心

我已经说了事业、家庭、生活, 但如果我们没有健康的身心, 一切都是零。健康是幸福的基石, 是“1”, 在健康这个“1”之后, 加上事业 (0) , 加上家庭 (0) , 加上生活 (0) , 加上理想 (0) , 加上爱情 (0) , 加上财富 (0) , 才能变成一个“大”的数字 (1000000……) 。如果没有健康, 一切都是零。研究表明, 慢性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运动不足、吸烟和不健康的饮食等三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50%的慢性病患者会早亡, 超过1/4的死于慢性病的患者是处于壮年时期。慢性病已成为国民健康的头号威胁, 我国2.6亿人口患有慢性病, 且多发于劳动力人口中。我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比如歼-15总负责人罗阳和复旦大学海归教师于娟的过世, 对家庭、孩子和社会都是一种损失。对于这一情况, 我认为大学生群体有责任, 也有义务要让自己健康, 也应带领身边的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研究显示, 32%的大学生处于轻微不健康状态, 33%的大学生处于严重不健康状态, 这说明50%以上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会存在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吸烟、酗酒、运动不足、游戏/电视/网络成瘾、卫生习惯差和生活不规律等, 都是造成他们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原因。这一代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和电视成长起来的,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不会合理运用。网络和电视是把双刃剑, 合理地利用可以促进学业、丰富生活, 而不合理地利用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学业, 更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在我们上大学时, 会天天早起锻炼身体, 大家都会比谁起得早, 但现在有人形容年轻人是“九三学社”:早上睡到九点, 下午睡到三点, 而睡到九点不吃早餐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我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发现,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依次是:知行均高, 即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健康价值, 也会身体力行地锻炼;知低有行, 即认识不高, 但会身体力行去锻炼;有知无行, 即有认识, 却没有锻炼行为;知低无行, 即认识不高, 也没有锻炼行为。

追求健康是人们共同的愿望, 拥有健康是人们享有的权利, 维护健康必须走科学的道路, 增进健康应遵循自身的规律。这是说我们一定要了解自己,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科学锻炼, 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会心理调控。我们可以记住这样一个心灵处方:我们无法左右他人, 但能够掌握自己;我们无法改变昨天, 但可以计划今天;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但应该把握现在;我们无法事事顺心, 但能够事事尽心;我们无法改变天气, 但可以转变心情;我们无法判定结果, 但能够尽力发挥。我们要立足于自我改变而非改变他人, 立足于主观努力而不奢望好运降临。我们的心理控制点一定要控制在过程而不是结果, 过程好结果就会好。例如, 运动会时突然下雨、降温, 甲同学可能会这样想:真倒霉, 怎么遇上这样的天气, 今天一定比不好, 准备活动也没做好;乙同学可能会这样想:今天的天气对大家都一样, 面对降温的天气, 我们应该把准备活动做得充分些。我们知道, 天气的变化是不可控的, 甲同学的思维是消极的, 是在为失败做心理准备, 消耗心理能量, 没有专注在可控因素上, 即没有专注在如何做好准备活动上。而乙同学的思维是积极的, 并专注在可控的因素上, 即专注于如何把准备活动做充分, 其思维和行为更有利于比赛的发挥。在生活中, 我们应当用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 问题不在于发生什么, 而在于用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对待它, 我们应努力适应不可控的因素, 并在可控的因素上辛勤耕耘。

我们畅想着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要从每一天做起,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身心调整到最好状态, 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坚持做最好的自己。在大学阶段,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储备知识和锻炼身体, 这就要求我们多进图书馆, 多去运动场, 健康与学习并重, 拥有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爱学习, 会学习;爱运动, 会运动。让我们一起携手绽放女性的生命魅力, 希望大家阳光、快乐、健康!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2

1.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里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2.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的认识、探究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

3.运动动机:是指有运动目标引起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内部心理动因。

4.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5.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3、早在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发表《体育的迁

移价值》

4、唤醒的3种表现形式:(电脑唤醒)、(行为唤醒)、(植物唤醒

5、根据被模拟的实现方式,可将模拟训练分为:(言语图像模拟训练)、(实战情景模拟训练);根据被模拟系统的不同,可将模拟训练分为:(对手的模拟训练)、(比赛状态的模拟训练)、(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

7、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因素:(经验与成熟度)、(智力)、(个性)、(运动能力)

8.体育运动中的特殊体验是高峰表现、流畅体验、跑步者高潮。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

6.体育活动:它包括各种与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身体成分等有关的活动形式,它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有氧锻炼等。

7.唤醒:之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有感觉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8.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9.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10.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11.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是一种与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劳动、身心健康以及调节与提高人体身心潜能相关的,在人脑内部形成的内隐技能。

12.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3.团体凝聚力:指为了实现目标和(或)为满足成员的情感需要,团体黏在一起、保持一致性倾向的动态过程。

14.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

15.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系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1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17.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用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18.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19.渐进放松训练:是利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紧张和放松,并辅以深呼吸和表象来调控人们紧张情绪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填空

1、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参与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

2、(Griffith)于(1925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 9.运动技能迁移过程中,起促进作用的是_正迁移_,起干扰作用的是_负迁移_。

10.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N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11.体育教学中,游戏法的心理学意义在于情节性、娱乐性、竞争性、规则性、随意性。

12.体育习惯的特点有后天性,指向性,省力性,稳固性。13.赛前心理状态共有四种,它们分别为赛前过分激动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和战斗准备状态。

三、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不同点: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包括老师。侧重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

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主要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

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擦怒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区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大众。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相同点:

一、研究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二、研究内容涉及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三、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活动中有效目标设置的原则?(1)、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目标;(2)、设置明确、具体、可测量且容易观察的目标;(3)、设置极有挑战性又有可实现性的的目标;(4)、设置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目标;(5)、既要设置目标又要提供反馈;(6)、应尽量设置技术动作完成目标,而不是结果目标;(7)、教师与学生共同设置目标。

3、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

一、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1.提高学生的内部动机;2.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二、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三、适当开展竞争,积极组织合作。

四、及时反馈,肯定评价;1.运用多种反馈形式,2.起当时用表扬和批评。

五、端正体育态度。

4、.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益?(1)、体育活动对认知功能的影响;(2)、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3)、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4)、体育活动对应激的影响;

5、.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影响?(1).体育活动的抗抑郁效能;(2).体育活动降低焦虑的效能;(3).体育活动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效能。(4).体育活动中的特殊情绪体验。

6、体育活动对人格的影响?(1).体育活动对某些人格特质的改变,对人格的发展有促进作用。(2).体育活动对自尊的维护;①体育活动能提高身体自我价值和其它重要的身体认知。②体育活动对不同性别人群的自尊会产生不同影响。③梯云回到对低自尊者的效果更加明显。④不同活动方式对自尊影响有差异。

7、唤醒的三种表现?之间的关系?

(1).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2).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的行为变化)(3).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唤醒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三者可以同时存在,也可以单独存在。

8、影响赛前状态焦虑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因素;(1)比赛重要程度。(2).比赛结果的不可预测性。

二、个体因素:(1).特制焦虑,(2).自尊

9、什么是模拟训练?其作用? 模拟训练也称“比赛模式化训练”、“比赛适应性训练”,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模仿比赛条件,用于运动员演练技术、战术、和比赛应对策略的一种训练方法 作用:(1).提高适应性。(2).提高抗干扰能力。(3).提高备战真对性。(4).提高训练质量。

10、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2).动作技能的学习从意识性向无意识过渡。(3).运动技能程序化。(4).动作技能的自动化。(5).能量消耗的节省化。(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11、影响动作技能的学习因素?

一、内部因素:1.经验与成熟度。2.智力3.个性4.运动能力。

二、外部因素:1.指导与示范2.练习3.反馈

12、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1).人指定向阶段。(2).动作的联结阶段。(3).协调完善阶段。

13、体育能力差异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影响?(1).体能。(2).心理运动能力。(3).信息加工能力。(4).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智能。

14、团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因素:1.团体规模2.合约责任

二、个体因素:1.满意感2.团体成员特征的相似性。3.团体成员角色。

三、领导因素:1.领导的行为和领导者的决策风格。

四、团体因素:1.运动项目。2.团体目标3.团体状况。15.简述影响锻炼者获得运动愉快感的因素。

活动目的;社会交往;个人的能力;自我效能感;社会环境因素

16、影响运动兴趣水平的主要因素?(1)、运动需要的满足。(2)、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3)、运动内容的新奇性与适合性。(4)、成功体验的获得。(5)、融洽的师生关系。

17.简述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18.什么是动作技能的正迁移?关于动作技能的正迁移,有哪些理论解释?

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对另一些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积极的影响是正迁移。

关于动作技能正迁移的理论解释有:共同因素说;概括化迁移理论;关系的迁移理论。

19.心理技能训练要遵循哪些原则?(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2)预防为主,调控在先。(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4)专家参与指导。(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

20.什么是归因训练?其目主要目的是什么? 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是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或运动员在未来体育学习与运动竞赛中的成就动机。21.模拟训练的具体方法?(1)对手特点的模拟。(2)裁判判罚的模拟。(3)观众的模拟。(4)比赛关键情境的模拟。(5)地理、气候模拟。(6)时差模拟。

22.简述如何控制体育学习焦虑。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体育学习兴趣;排除外界暗示;谈话诱导降低压力;应用心理调整的技能。23.简述实施表象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1)练习前要进行表象训练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等教育。(2)只能作为动作技能训练的辅助手段。

(3)要长时间系统地进行训练并保证练习的质量以及与放松相结合。

具体举例说明。

24.体育能力的组成?

体育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自我锻炼与评价能力;自我调节能力。

25.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动机?

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适当展开竞争,积极组织合作;及时反馈,肯定评价;端正体育态度。

26.认知训练的理论是什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

理论:Ellis的ABC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并不是由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当事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运用:(1)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首先要向学生或运动员介绍Ellis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ABC理论),澄清不合理信念与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紧密关系,讲解不合理思维的三大特点,即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想法。

(2)结合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学生或运动员所存在的普遍性或特殊性问题,与学生或运动员一起分析并识别出自己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一一列出。(3)转变不合理信念。

27.根据运动兴趣的品质,如何开发和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性,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运动的需要性;

(2)选择有吸引性的项目和内容,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诱惑性;(3)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通过形式多样的提哦与时间活动和比赛,是学生不断的产生新的运动需要;

(5)寓教于乐,应用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变的课堂组织形式;

(6)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的运动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的状态。28.有规律的锻炼者突然中断会怎样?

会出现停训症状:如抑郁、焦虑、易怒、肌肉痉挛、全身发胀和神经质等

29、倒U型假说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发展;心理规律;事半功倍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67-01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运用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也能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

一、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五)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要培养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运用心理规律进行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要运用注意规律。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教学要运用兴趣效应。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4

1、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分类及发展趋势

1.1、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类

在我国的体育科学体系中,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出现了大量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理论成果以及一些理论著作。但那个时候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分类存在分歧, 特别是在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范畴问题上, 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纠结在体育和运动两个存在联系的概念的划分上, 之后有关学者提出了“体育运动”的总概念, 是对以往分歧的一种整合, 预示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向。体育运动心理学由原来的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发展为现今的竞技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其中, 竞技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 主要对运动员进行心里选材、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工作;体育心理学主要围绕体育技能学习过程、学习期间人格培养、心里建设功能等方面的开展;锻炼心理学主要围绕对人们参加体育训练的心理动机、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疾病防范开展。由此可见,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1.2、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趋势

根据第七届全国运动心理学会论文汇总的分类统计表和我国文体核心期刊的体育运动论文中可以发现:第一, 竞技 (运动) 心理学仍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发挥主导的地位。可见, 随着竞技运动的职业化发展, 比如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竞技运动在二十一世纪会得到长远的发展。第二, 第七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口录记录体育心理学研究占所有研究总数的12.7%、15%以及29.8%。由此可见,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呈现了明显的上升发展趋势。随着近几年健康意识在人们心中的重视, 体育教育也逐渐在教育中渗透了体育心理学, 从图三的30篇文献中可以看出, 首先, 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反映的是体育实践中的教和学的心理学问题, 主要围绕如何掌握体育技能、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提升自身的人格心理问题。其次, 从图三中可以看出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心理学研究占总研究文献的73%以上, 可见育人的目的着重研究了人的体育心理发展。最后, 从图三数据可以看出, 对普通学校和大学体育学习的研究较多, 对小学、中学以及专业体育学校的研究较少。第三, 从图二文献上可以看出, 体育锻炼心理学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区体育锻炼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由此可以预示出锻炼心理学将会成为娱乐、休闲、大众以及社区等体育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2、体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的三个领域及发展现状

体育运动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具有应用价值的学科。主要由竞技 (运动) 心理学、体育 (体育教育) 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个领域构成, 且三个领域之间存在共同点, 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实用角度, 具体的分析如下:

2.1、竞技 (运动) 心理学的范畴

竞技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在具体的训练和竞赛中, 运动员和训练员对竞技比赛输赢的因素方面, 研究目的在于提升比赛竞技的水平。经过对我国体育运动核心期刊的总结和分析, 其研究范畴集中在和运动技能有关的学习心理、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以及运动员和训练员的心理特征、运动动机、运动焦虑情绪、运动社会心理、运动人格等方面。由图四可以看出,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范围很广, 并体现了全面研究的发展趋势。其中, 关于运动员的心理特征研究文献较多, 其次紧跟其后的关于运动心理技能训练和过激反应、唤醒以及焦虑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 这几个方面是二十一世纪我国竞技运动体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而其他的研究内容和国际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方向相一致, 其重要意义也不容忽视。

2.2、体育 (体育教育) 心理学的范畴

从研究文献的数量上可以看出, 我国现阶段体育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较为缓慢, 在体育运动心理学会会议召开上看, 体育心理学研究所占总研究比例的数量很少。而随着近几年科教兴国以及发展素质教育要求的提出, 体育教育心理学逐渐得到了有关教育界的重视, 其研究的文献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逐渐增加。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对体育教育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心理问题, 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认识和深入发展, 实现学校体育课开设内容对学生加强人际关系、增强个人体质、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根据我国重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期刊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 (如图五所示) , 饿哦过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心理健康的文献最多, 可见, 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另外, 基于体育学习心理压力、体育教育以及心理训练、体育教育以及学生人格等几个方面和国际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方向一致, 其也是二十一世纪体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而体育团体心理学、体育运动认知热点、体育教学和学生情绪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

2.3、锻炼心理学的范畴

锻炼心理学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中近几年新发展出的一个研究领域, 主要和健康心理学和行为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体育运动心理学出现了大量关于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文献, 但和竞技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相比, 锻炼心理学方面得研究内容较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全面健身运动深入人心, 人们的健康意识在总体上得到了提高, 这些为锻炼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具体被划分为八个方面, 具体如图六所示。根据图六分析可以看出, 关于锻炼心理学的文献内容较多, 且在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以实用类的主题为主, 其次是锻炼心理自我观念的文章。锻炼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因此逐渐在二十一世纪成为我国体育运动学领域, 乃至整个体育界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体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心理学内容

心理学是对心理现象研究的科学, 具体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几个方面。其中, 认知活动、情绪活动以及意志活动是心理过程的分支;根据人心理的整体性、稳定性以及差异性来讲, 每个人的心理是个性的发展, 具体能够延伸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倾向和自我;根据人的心理是否被知觉感知来讲, 人的心理现象还可以分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体育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随着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 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被精细化, 研究的范围逐渐被扩大, 具体的内容如图七所示, 体育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心理学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体育运动中认知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第一, 认知过程是指运动者对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获取, 以及对获取知识的应用。体育运动中的认知除了记忆、思维、感觉等基本认知方面, 还包括运动技能学习以及运动智力。感知觉在认知心理问题中是研究的重点, 感知觉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体育运动具有重要意义。第二, 心理健康是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主要涉及体育锻炼对人情绪的改善以及自我观念的影响等方面。另外, 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需引起教育者的关注。

3.2、个性是推动人体育运动的动力

个性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个性的不同对体育运动中三个心理学分支具有重要影响, 且在三个分支中所占的比例较为均匀, 只是在侧重点上的体现不同。

4、总结

综上所述,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问题在不断的发展中实现了和不同学科的交叉发展, 对体育教育和心理学深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竞技运动心理学、体育教育心理学以及健康锻炼心理学这三个领域分支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较为均匀的发展趋势。因此, 有关研究人员要在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 加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热点研究领域的拓展, 从而深化其发展意义, 并为其更长远的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姚家新.中国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4, 10.

[2]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12.

[3]索烨.体育运动心理学热点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9, 3.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5

题目浅谈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院(系)体育学院 专业体育教学 学生姓名余建泓

学号

MZ13278

课程名称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 任课教师朱风书职称教授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6日

浅谈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育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时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践应用作用。本文是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概念、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全面认识,并希望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能有一定的帮助。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作用;应用 引言:

体育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年代从运动心理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目前普遍认为,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科学。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授学生体育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智力和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等多项任务。特别在专业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体育心理学的支撑,将体育心理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使二者合理结合,可以激活学生的个人潜质、鼓舞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体育运动的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上均得到提高。1 体育心理学的概念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所以其所得出的结果也是要为体育服务的。体育分为广义的体育和狭义的体育,广义的体育指的是人们以强化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一切非生产性人体活动;狭义的体育单指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和核心目的同样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其最终目的是要到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因为体育的广义狭义之分,使得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心理学也分为广义的体育心理学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广义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规律;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学规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体育心理学融教育学与心理学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遵守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规律进行体育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育人”。而在竞技比赛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比赛结果的不同。例如体育比赛中的“高分低能”现象,即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不出与平时的训练成绩相符的竞技水平,或者平时训练成绩平平的运动员到了比赛中反而会超水平发挥的现象,这些都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2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谁,他在一生之中都离不开运动。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和发现他们体育天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支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人们在成才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发现、教学、训练和竞赛的过程,也使得人们终身受益。2.1 内心活动作用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之中,置身于体育情境之中,会产生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现象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双重影响,相互关系的作用。内心活动是表现一个人精神和修养的关键,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人们内心需求和活动模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2.2 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在教育界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中,是通过遵循学生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同时还对学生的记忆力、学习动力、学习注意力、学习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重视要求。因此,重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要遵循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最终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的全面提高。2.3 知识技能掌握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能够通过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然后经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总而言之,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心理而言具有着宣泄、抵消和对抗各种负面情绪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压力和焦虑心理,运用体育心理学阐明的原理或规律,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体育心理教学的主要基础,同时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提供了依据。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全身心健康的提高。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同时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供了基础。3.1 激发兴趣、满足学习要求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主要是学生由于缺乏对于运动的认识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错误的对某个动作和联系环节产生害怕、逃避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之中错误的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种运动项目,并且担心自己会在运动中造成伤害事故的时候,其往往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情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降低厌学心理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点,也是教育工作人员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难点。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动因,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满足体育教学的态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主要手段。学习目的教育在于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将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与集体联系起来,形成长远而又具有重大作用和效益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注意有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相关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注意的提高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质量要求,从而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进行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来组织和完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能够满足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也不致于因为某一个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一群人走 神。因此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时间教学经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并且进行全面合理的教学要求。3.3 调整学生动作细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小结,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通过表扬和嘉奖,并且以下节课程教授内容进行预告,从而给学生一个急切的求知心理,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在下课之前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训练情况进行考核,并对学生各项体育动作进行纠正和指导,对学生所做动作进行正确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还应当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标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分别给予肯定和调整,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下基础,这也是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心理学的主要应用方式。4 结束语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法改革的思考 篇6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 课程 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196-02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课程讲解当中,纯粹的理论灌输依然是主流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是在讲台后黑板前列出条条框框来讲述,很少有老师来和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辅助学生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对体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产生厌恶、即便有些学生勉强来死记书本知识,也仅仅是将经验停留在答卷上,没有真正的将应该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活动当中,造成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思想僵化,无法进行创新开发的思考,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困难无法及时做出有效的反应,这无疑对体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改革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法是必须的。该文根据我国教育体制现状,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实际情况,对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教法做出思考与总结。

1 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现状

如今,国家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也是如此。它从原来的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轻视素质培养,渐渐地向着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实际应用当中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地实施体育心理学的教育方针,将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进行的更加彻底。

2 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的中心方略

2.1 注重科学性、前沿性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引入先进的科学研究调查结论,及时地与学生们一起研究讨论体育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最新消息,以此来讨论论证该学科发展的规律与先进的理论结果。

2.2 注重理论在现实的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要与体育的实际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学生以后工作的主要内容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发展体育心理学所应具有的必要因素。所以,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讲解体育心理学在具体的体育活动或竞赛中的作用,还应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出色的体育竞赛以及体育活动都和体育心理学有着重要联系,这样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心理学的兴趣爱好。

2.3 注重讲解在学生实际当中的运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作为该学科的学生,又作为未来教育学生的教师,这种角色的代换是很有趣的。所以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和实际的情况联系到一起,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代入感强烈,容易理解。

3 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的具体办法

3.1 完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对本节课如何来生动的导入做一个良好的构思。一个好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体育心理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比如提问法、对比法、演绎法等几种方法。比如在讲解运动损伤与心理影响关联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们提问:“我们在进行马拉松长跑的时候,由于过度紧张导致比赛途中肌肉抽搐,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怎么避免?”这就是提问法。通过提问来调动学生对于接下来要学习的课程的期待,学习目标明确,这不失为一个提高体育心理学课程教育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将知识重点做一个规划总结,按照实际的需求对教科书上大篇幅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不可以照本宣科地对着教材讲读。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教材的基本概念、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了解,突出重点难点,结合当今体育心理学最新先进研究成果来丰富当堂课的教案。此外还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相对于课本上理论概述这些静态文字,学生更能接受和他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恰恰就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对于学生将来从认知到实践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加强实践教学应用

体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其特色是优先解决现实当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从实践环节重点着手,发挥出心理学的特点,重点进行体育活动以及竞赛中实践讲解,增加心理学实际应用与体育竞赛训练中所占比重,使学生们对体育训练以及竞赛的指导和安排有系统的规划总结。这样就会使得学生们在接下来的体育教育中可以拥有更好的竞争能力,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将来就业中会接触到的体育知识以及训练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然后建立一套新颖的考核机制,由于单纯的笔试考核很难真正的考量出学生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因此可以将最后的成绩的百分之六十放到平时的成绩当中,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可以当作最后的理论考核。当然,对于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所遇到的困难或者可能遇到的困难所做出的应对反映都可以当作一个评分的参考。

3.3 加强教师的职业水平素质

在进行体育心理学教法改革过程中,教师的能力水平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授课过程当中,应该突出体育心理学教育的特点,一切以实践为主,培养技术应用的技巧,面对国家对于高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教师及时做出调整,充分的适应国家的改革,使学生在课堂中为主动。此外,授课教师也要不断的进行知识的更新,如今的体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发展呈非常迅猛的势头,只有教师保证始终站在世界科研理论的前沿,才能教育出将来在体育教育事业中有科研贡献以及方式革新的学生来。

3.4 增加考核方式的种类

由于体育心理学所包含的知识面比较驳杂,原理多种多样,同时课时有限,内容涵盖面积非常广。若同其他学科的考核模式一样的话,就会造成在考核试卷中的涵盖不全面,仅仅是填空或者问答等形式。忽视了最基本的心理学运用。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达不到考核的目的,无法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同时,这样的考试方法还会造成教师授课时候的压力,导致教师只能是向着考试大纲靠拢,不能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无法培养独立研究创新的精神。同时,在某一方面也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心理课程的重视程度,给与学生一种在课堂上可以不用心听讲,无视老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仅仅地通过考试前夕的强行背诵,硬性记忆以及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来考试。所以在研究了国外的一些考核方案,总体来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重知识面的积累,扩大包含知识重点,这就要求试卷里面题目数量要大。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回答每个题目的时间就要相应的减少。综合考虑起来,应当加大选择题的题量。因为选择题相对于问答题来讲,具有答题耗时短,对于填空题又有机会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选择题数量的庞大可以提高涵盖知识点的面积,答案的唯一又能提高学生的客观判断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平衡发展能力,在考核过程中,要做到既能考核理论掌握程度又要考核到具体实践起来应变的能力,这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对于理论研究有一个很深的把握能力,要注意运用体育心理学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要做到出题灵活,范围广阔、具有发散性,同时还要有客观唯一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于心理知识在体育运动训练以及一些体育竞赛中的问题灵活解决,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三,注重平时的成绩,因为要了解一个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尤其是像体育心理学这种学科,更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到平时的课堂表现上。教师要积极发掘出在课堂内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且积极培养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并且还要经常监督学生课后作业完成的情况,以便于学生可以及时地将本节课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牢靠,只有理论知识扎实,才能够进而发展成发散性创新思维。同时,为了更好的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工作,势必要对平时的表现程度进行评估,这主要包括在课堂的随机提问,作业完成的情况以及质量,这些都是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以及成果的重要客观资料。

4 结语

该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教育特点进行分析,从如何改革体育心理学教法方面入手,简单讲述了该如何进行体育心理学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授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时候,要通过与实际心理学在体育竞技以及训练中的应用方面来积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不仅对于教学的方法进行改善,还要将最终的考核方式做一个调整,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彻底地对体育心理学做出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7

心理学的发展由来已久,它是专门对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的系统内容不断的被完善。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是研究人们在体育运动条件下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是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支柱学科,对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健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效的教学手段及实践教学

1. 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一件事的推测与判断,也是人们对自己是否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技能来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也是提高自己的一种表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与质量。在体育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教学的内容难度可以采取循循渐进的方式,要由易到难,避免揠苗助长。简单的学习方式与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这种累计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学生的成功体验累计到相应的量以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2. 注重课堂互动氛围

在体育类院校或者体育类专业中,体育心理学是他们的必备课程。就目前的教学情况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缺乏互动氛围的情况比较常见,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的课程也就失去了兴趣。教师作为教育主体,他们的责任首当其冲,教师要保证课堂的活跃氛围,就必须要增强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体育心理学在一些理论观点上,存在一些辩证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理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按照区域划分的方式,让他们进行讨论,或者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补充,慢慢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课堂的学习氛围,必然会得到提升,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对体育心理学必然充满兴趣。

3. 注重因材施教

在学生之间存在很多共性与个性之分。在体育心理学的观点理解方面,学生之间的观点同样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存在,对于学生老说,体育心理教学,不能一概而论,善于发现学生对体育心理教学观点的差异性。对于特殊群体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他们的优点要及时的开发,缺点及时的纠正,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的共同进步,保证体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运动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实习两大部分,实验教学可以把学生学到的原理知识进行检验,从而加深体育运动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并通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体育科学研究的兴趣幅。课程实习是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常训练比赛和生活中,为指导体育实践服务,方法是将生按合适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各小组到学校、社区、健身房和运动队等场所进行体育实践,让学生把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因此,通过强化体育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发现心理现象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体育心理学的作用

体育心理学对于运动员的重要性,不亚于竞技技巧。为了保持较高的竞技状态,运动员的作息时间和生活饮食和普通人存在差异。高强度的训练,伴随着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在饮食方面,的糖分、盐分、脂肪的控制都比较严格。长时间精神处于紧绷状态,这样给运动员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对训练产生排斥的心理,通过体育心理学可以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安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此外,长期高强度比赛与训练,给运动员带来了很多的伤病,很多运动员在伤病之后竞技状态大幅度的下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因素。很多运动员在康复之后,畏惧再次受伤,导致始终找不到最佳状态,这时候,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专业的体育心理学的辅导,运动员会逐渐消灭自己内心的“心魔”。

结束语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分不开的,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不能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通过体育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将身体与心理的协调性,调整到最佳状态,它是一门从事体育教学、体育事业必不可少的学科。

参考文献

[1]李强.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比赛跑动能力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2]苑廷刚.运动视频图像多重处理技术系统在田径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和创新[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余舒萍.体育休闲娱乐化与广西壮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契合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发挥,体育心理学,效能

1. 体育教学中老师应多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沟通

学校体育老师教授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时, 还应科学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心理素质, 培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 充分进行心理交流。体育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否丰富、对学生的态度、自信心、在学生中的威望、对学生的关心程度都会影响师生间的交流, 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了解学生不同情况和差异, 区别对待, 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表情的交流方式实现。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以实践运动为主导, 动作表情的交流方式是主要方式。老师在教学中热情踏实的工作态度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热情的感觉, 师生配合默契和顺利。因此, 老师与学生的心理交流沟通是共同创造愉快活泼的教学环境、完成体育教学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环。

2. 在体育教学中老师应积极地指导和引导学生

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主要起指导和引导作用, 老师先做正确、完整的示范和讲解, 指导监督学生反复实践练习, 根据实际情况纠正和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示范技术动作一定要正确和优美, 讲解时声音要哄亮, 语言清楚, 形象生动地向学生讲解完整的技术动作要领。这不仅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视觉观察信息, 脑海中有了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映象, 学生可以更好地模仿。体育教师正确和优美的示范动作,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也能促使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技术动作。教学中老师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体育技术动作的具体名称、要领和运动方法等, 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 体育老师应促进学生清楚技术动作的结构、特点和顺序, 了解如何发力, 学习技术动作的概念和原理及核心部分。要让学生了解技术运动练习的目的和意义, 激发其学习热情, 监督学生反复练习, 形成正确的动作定型。老师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时要先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 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做好心理准备。体育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的作用就是快速地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全面动员起来, 并向大脑传递表象信息, 巧妙地促使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紧密结合, 同时大脑会把神经中枢接收的表象信息迅速加工和编码, 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初步的动作程序, 以便更好地模仿技术动作。老师在讲解和示范过程中, 要积极而富有激情;讲解时普通话标准、语言简练生动, 并辅助一定的动作示范。技术动作示范时要轻松自然、自信大方、动作正确优美。生动的讲解和示范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自信心, 使教学更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 体育老师在学生练习时, 要及时预防和纠正技术运动错误

体育教师讲解和示范技术动作后, 剩下的就是学生反复练习时间。由于初次练习, 熟练度不高, 学生练习中经常有不规范和错误技术动作, 这是正常的。老师应采取及时的预防措施, 如果出现错误, 应立刻纠正。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动作核心发力部位的肌肉着力感觉, 并使感觉慢慢清晰。

老师在指导学生动作练习的过程中, 应强化正确的肌肉用力, 快速变换肌肉发力的大小。练习时应多采用诱导性和辅助练习, 在发展学生感受肌肉差别性的同时, 预防和纠正学生错误的技术动作。重视学生最初动作的正确练习, 分析他们的习惯动作, 正确的应给予鼓励, 不正确的习惯技术动作应及时纠正, 提高学生注意力。在纠正学生错误技术动作时, 应多做示范和讲解, 让其自我分析和综合技术动作, 脑海中对技术动作有抽象和全面的印象, 更好地领悟和完成正确的技术动作, 纠正不正确的错误动作定型。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其掌握技术动作的关键。老师要特别注意练习方法, 开始时应先采用趣味性游戏或比赛等调动学生积极性, 慢慢加大练习难度, 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和适应能力。但练习时学生情绪太高, 容易兴奋过头, 练习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错误技术动作。老师应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和思想品质, 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更好学习技术动作的保障。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时, 应根据教材大纲需要, 对不同的学生采用适当方法, 增强他们的意志品质, 更快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

4. 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 战胜练习时遇到的困难

部分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时, 由于自身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差, 害怕练习某个动作和练习。还有些学生自我身体素质要完成的技术动作难度大, 完成过程中意外受伤, 产生恐惧心理。学生体育学习时, 产生恐惧心理就会自信心下降, 产生无助感、自我焦虑、神经过敏、反应迟钝。生理上会表现出心跳与呼吸加快而急促, 血压相应升高, 脸发白和出冷汗, 大脑皮层抑制扩散, 脑海一片空白, 导致行为和反应迟钝。学生由于恐惧心理的影响行为变慢, 甚至于全身发抖和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动作失调, 基本上无法完成技术动作。针对这种情况, 老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找出害怕的原因。如果是动作太难, 应多鼓励和帮助其完成;如果有别的原因, 加强学生练习强度, 提高其心理承受和情绪控制力, 练习前可适当做一些适应性训练, 直到正常水平。

5. 结论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9

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体育”, 所以其所得出的结果也是要为体育服务的。体育分为广义的体育和狭义的体育, 广义的体育指的是人的以强化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一切非生产性人体活动;狭义的体育单指学校体育。学校体育和核心目的同样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 其最终目的是要到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育人”。因为体育的广义狭义之分, 使得以其为研究对象的体育心理学也分为广义的体育心理学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广义的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类的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规律;而狭义的体育心理学则是研究学校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学规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 体育心理学融教育学与心理学为一体,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学校体育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运用体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遵守学生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规律进行体育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有益的发展, 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育人”。而在竞技比赛中, 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变化也可能会造成比赛结果的不同。例如体育比赛中的“高分低能”现象, 即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不出与平时的训练成绩相符的竞技水平, 或者平时训练成绩平平的运动员到了比赛中反而会超水平发挥的现象, 这些都与运动员的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2 影响体育教学的心理因素

体育教育的核心目的实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同时有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但是, 在具体的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 学生在各种体育动作的完成度方面根据个体的不同有所差别。如一些难度系数较高的体育项目, 有的学生会“未战先怯”, 产生恐惧心理, 又比如有些学生会因为自身身高体型不尽如人意等原因而对体育教育存在心理负担等等, 再加上在传统教育中, 体育一向不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 不能对体育课和文化课一视同仁。体育心理学也就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而得到了运用和发展的空间。

2.1 恐惧障碍

学生不良的的心理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对体育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胆怯、恐惧是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中最常见的种类之一。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惧怕所出现的心理障碍。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胆怯、恐惧心理的因素很多, 如某些运动项目相对与学生来说, 完成的难度较大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再如其他同学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出现了动作失误或者伤害事故;或者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不完善导致学生产生恐惧的心理, 以致动作迟缓甚至出现失误。如在单杠练习时, 因为害怕受伤或者动作失误而对单杠产生恐惧, 在跨栏跑练习时因为撞倒栏架而对跨栏产生恐惧, 或者在进行跳跃类练习时因为害怕受伤而对跳跃产生恐惧等。这种对某一具体的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称为单纯性恐惧障碍。

造成单纯性恐惧障碍的重要原因就是怕受伤或者怕会遇到潜在的困难。与团体恐惧障碍相对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有很多技术动作需要学生去独立完成, 这些动作的完成情况是在其他人的直接观察下进行的, 很多学生会因为怕完成不好而被别人议论 (尤其是负面议论) 而造成技术动作的完成度不高。

2.2 性别差异障碍

性别的差异会导致学生在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一般来说, 女生与男生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就体现了这一差异性。例如男生更愿意参加一些耗费体力或者能够挑战自己的运动项目, 如足球、篮球、长跑等, 而女生更愿意选择一些注重身体协调性的运动项目, 如体操、排球等。再加上生理等因素的影响, 女生对耗力很多、容易造成不雅的运动项目的兴趣明显不如看起来美观的项目, 比如艺术体操和舞蹈。

2.3 自卑心理障碍

在一些竞赛性质的体育练习中, 尤其是集体项目方面, 很多学生因为怕自己的表现不好而影响集体成绩, 在训练中会过度紧张, 甚至会导致动作的变形, 本来完成的很好的动作也不能有效完成;也有些学生会担心因为表现不好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指责而造成心理负担, 影响练习;还有一些同学是因为自身身体原因而引发的自卑心理障碍, 比如有些同学体型较胖或者身高较低怕在进行运动项目练习时遭受别人的嘲笑而产生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的产生也会使得他们的技术动作练习更加跟不上其他的同学,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运动。而在培养人的运动能力时又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支持。将体育心理学运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去, 所造成的效果是十分巨大的。

3.1 内心活动

内心活动是一个人在精神和修养方面的重要表现。学生在进行体育学习时会产生变化多端的心理活动, 对心理学和体育活动会造成一定影响。如某些运动员在训练时和比赛中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心活动的重要性。体育活动与心理学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因此重视体育活动中人的内心活动是教育工作者进行运动教学时相当重要的一环。

3.2 身心健康

在素质教学中, 是通过遵循学生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现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教育工作者再进行体育教学时, 教学质量以及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是否增强, 也关系到学生学习态度、注意力等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要达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这一最终目的。因此, 将体育心理学应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才是遵循体育教学规律的重要体现。

3.3 知识技能掌握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学生首先要掌握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然后再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对其进行巩固提高, 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并最终对这一知识技能完全掌握, 最后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

4 体育心理学的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4.1 激发学生兴趣

前文所述的影响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因素是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效果的重要关键。某些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如单纯的怕受到伤害、运动项目的难度系数较大、自己身高或体型的不尽如人意等原因而对体育运动产生厌学和逃避心理, 有些学生虽然进行了这一运动项目的学习, 但是因为以上某个或某几个因素也会造成动作技能完成效果的不佳。所以, 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逃避厌学心理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的重点和难点。良好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体育项目的学习, 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这是每个体育工作者必须要进行重视的问题。

4.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注意有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相关方式。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的发挥,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对某些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满足学生的要求, 条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完成率的目的。一个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也许会影响所有学生的学习态度,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也就做不到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也就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育人”。

参考文献

[1]包克俭.浅论心理学理论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25) :158-159.

[2]湘黔.试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大学时代, 2006 (5) :59-60.

[3]耿源, 崔炯.论体育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8) :213.

[4]候雷波, 黄闻寰.体育教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考试周刊, 2008, 30 (49) :131-132.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10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教学,融合,实际中的运用

体育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学中的重点, 体育的教学是衡量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重要标准。从国家近几年对体育教学的高度重视中可以看出对学生要进行全面发展教学, 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 更是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教学, 体现出对学生整体教学的全新改革, 全面推动学生的教育教学, 进而深度地完善体育教学的重要思想。在开展心理学融入到体育的教学当中时, 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终身受益”的体育教学思想, 从而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促使学生成为一个可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社会在不断变化中的优秀人才。

一、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心理学所存在的缺点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 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更好地锻炼自己。体育心理学的钻研方向是指对人在体育活动的锻炼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心理的变化规律的特点, 从中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从自身的心理变化情况找出自身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能跨越的界限, 利用体育心理就能更好地观察到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理的变化情况, 并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对体育教学的方式进行修改, 让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能更加适应学生。但是在实际的学校教学中体育心理学的加入有人认为是一项有利的条件, 有人认为是一项不符合实际要求的条件, 不同的分析方向和看法都产生了分歧, 这也对体育心理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找出了很多的缺点。

(一) 体育心理学自身存在的缺陷

体育心理学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 (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 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体育心理学中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 但是在实际学校进行体育教学中没有按照国家所出台的相关政策下进行, 例如, 在体育心理中是要根据自己的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来进行设定的, 而实际中学生的体育能力由于缺乏锻炼而不能达到要求, 使体育能力逐渐下降, 学生的素质水平更是没有得到提高, 另外, 在体育教学中要教学生一些体育锻炼的基本要求, 但是在体育的教学上一般都会放任学生自由活动, 没有对学生在体育教育中教授一些体育技巧或体育技术, 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体育锻炼甚至造成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身体受到损伤。体育心理学中最主要的三要素为:根据自身的能力 (运动能力、技术水平) 、规定的时间限制、达到目标所采用的策略和步骤。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都不能满足这三要素, 往往的情况是就满足一种或两种条件就进行学生的体育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体育心理学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缺陷, 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

(二) 体育教学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的教学是一项繁琐的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们学会如何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 在体育心理学上更是将这一项内容列为重点, 使学生们能更加深刻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的, 这些问题有的暂时不会对教学造成太大影响, 学校就对该问题忽视了, 但是往往一些小的问题最终会酿成大错, 后悔没有及时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心理学融入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在实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这样的问题都对学生在学习体育教学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例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上教师没有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体能锻炼方案, 方案中指出体能锻炼男生1500米、女生1000米这一项体能锻炼的内容, 但是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则为男生在实际中平均可以完成的是男子1000米, 而女生由于身体素质等因素只能完成800米, 但是这与学校所制定出的体能测试已经相差甚远, 学生要想强制性地完成轻的会产生短暂的疲劳过度, 严重的甚至昏迷, 所以这样就存在体育教学没有揣摩学生的心理对学生造成损伤, 教学过程更是存在了严重的问题。

(三) 体育心理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中融入体育心理学这是一个新的创新, 但是在没有恰到好处地融合时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体育的教学上也是会产生很严重的反效果, 因为两种体育知识在融合上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相互之间产生冲突是体育教学中常有的现象。体育心理学在教学中没有更好的方法, 对体育教学而言是一个错误的教学理念, 不能将重点很好地发挥出来, 使教学水平反而得不到提高, 质量上也是明显的下降。体育心理学在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而是片面地对学生了解就下定了结论, 使学生的心理变化与老师所设想的心理变化偏差很大, 对教学上存在严重的失误, 是促使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充分作用和有效措施

在体育的教学过程当中, 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的优势, 从中找出一个适合学生体育教学的方法。在体育的教学中, 学生在进行最基础的体能练习时, 起初应当做好热身的准备, 将处于紧绷的身体通过热身运动完全放松下来。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有些学生会表现得异常兴奋, 这样的表现主要来自运动量过大将超越身体负荷的体能强制的施加给身体, 使身体肌肉处于紧绷的状态, 而大脑的中枢神经就会处于一个高度兴奋的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量, 通过实践的情况进行分析, 从中找出一个适合学生锻炼学习的方法又能加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方法既满足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需求, 又对学生的身体锻炼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在揣摩出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时就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 在体育课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询问, 这样新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是否能满足大家的需求和新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等, 通过对学生的正面了解, 了解到体育教学新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加以改进, 使新模式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一) 解决体育心理学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合理意见

体育心理学使教师能从体育锻炼中揣摩出学生心理变化的重要情况, 从对学生的变化情况上制定出一套可以满足学生各种需求的方案。在体育心理学方面更是不断完善对学生心理揣摩的过程, 在实际中从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实际分析, 并且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对所有问题进行汇总分析, 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另外, 对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术水平更是要重点教育, 在体育能力上要对知识和体能训练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 而技术水平的掌握情况要将每一个跟体育相关的技术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重要的注意事项都交给学生, 使学生对体育教学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体育心理学中的三要素要作为重点参考对象, 所制定的教学计划要满足心理学的重要因素, 不能将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丢弃, 不能偏离体育心理的重要思想。

(二) 完善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

体育教学的完善能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对体育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 使自身的素质有更加显著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上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 通过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学生身体素质的综合考虑制定出学生体能训练的方法。在体育的教学上不能有超过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以外的体育锻炼, 学生不能接受这样的知识或者身体在体能方面上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体育锻炼, 方案的制定要综合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三) 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相融合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和措施

在体育心理学和体育教学的融合中更加体现出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使体育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学生的变化情况, 再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从应用的角度上分析体育心理学更加适合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 不仅仅在教学中给出了良好的教学方式, 还能从中揣摩学生的心理变化。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所涉及的方面很广泛, 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角落, 在体育教学中洒下一张大网, 体育心理学更加全面地分析了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更加完善了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 使教学能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 使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各项水平都够更为广阔地提升。

三、结语

体育心理学渗透到体育教学上, 不仅对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心理的变化情况能有及时的了解, 更是为了体育教学方式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体育心理学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 加快我国学校学生的体育建设, 从而构成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新模式, 从中知道体育教学的正确开展的方向, 进而体现出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体育教学中所运用的心理学更是各种多样,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 将体育心理学完全运用到体育的教学当中, 教师更是要掌握好心理学的规律, 从中找对学生适合体育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的体育能力更有更好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仲维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18) :200.

[2]黄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4) :88-91.

[3]齐爱丽, 郭树冠, 徐峰.论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02) :89-91.

谈谈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即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而产生的。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脱离了客观现实就谈不上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体育心理学的具体任务是,研究人在体育实践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组织竞赛的合理化、现代化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中师学生的体育心理特征

学生从初中进入师范阶段,个体身心发展已接近成熟,大脑皮层和机能结构

已经发育完成,抽象思维能力明显提高。因此对体育教学的意义、作用都有一定认识,对体育的社会性及毕业后作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也有了了解,因此学生学习的动机,已由“实用性”的动机向间接动机转化,既与远大抱负和崇高理想结合起来;体育兴趣更加广泛、深刻而稳定;观察能力较强,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比较理智;注意力更加稳定集中,注意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善于对新的动作技能进行理论上的思索,富有想象力;对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体育课感到不满,易产生抵触情绪,情感体验还不十分稳定。对某些特别喜爱的项目易失去自制而片面地单一追求。

二、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搞好体育教学

体育课有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特点,如一年四季都在户外活动,学生既要“抗寒”又要“耐热”;空间范围开阔,影响上课注意力的“无关因素”相应增多;为了学习新技能,学生肌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但“个体差异”甚大;等等。这些客观因素,一旦与学生主观因素发生作用,就会形成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教学。

(一)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需要,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家庭等影响下形成的,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动因。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又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师生一般都喜欢体育活动,但有的只是觉着好玩,有的是为了在紧张的学习中调节一下神经,也有的是为了形体美。这类学习动机,一般较为短暂且不稳定,容易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因此。体育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形成间接的学习动机,即把已经形成的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十其变成学习中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例如,一堂体操课,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准确、有力,会给学生一个想学想练的良好刺激,学生就会对课堂所学动作产生兴趣,不仅课堂上主动练习,课后还会找机会“露一手”,这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和心理动因。作为体育教师要珍惜他们的积极性,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寓教于乐,边辅导边向学生耐心讲述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与完善技术动作的关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不出这些动作的。这样使学生懂得体育课的内容安排,是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把学生对某项运动的兴趣转移到体育课上,逐步由直接动机向间接的学习动机转化。

(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体育教学要教会学生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教学开始,往往动作比较简单、乏味,学生不愿多做,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一特征,采用多样化的联系手段,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帮助学生尽快地建立运动表象和正确的运动概念,掌握好运动技能。(1)合理的组织形式。几个班级同时在一块场地上上课,相互干扰的因素增多,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课前应精心研究和设计课的组织形式,队伍的调动、器材的安置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场地划分要醒目、合理,给学生一个运动环境的约束,以便注意力能持久稳定地集中。(2)动形象的讲解。教师传授运动技能离不开讲解,但不容许长篇大论,照本宣科也会使学生兴奋转移,一起疲劳。因此,讲解要简练、生动、形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运动表象,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些教师采用口诀教学,易懂易记,效果尤佳。(3)练习方式要新颖。练习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努力做到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采用不同形式控制或增加运动负荷,诱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再辅之以理论上的分析,启发他们积极思索,满足求知欲望。

(三)锻炼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心理学 篇12

1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无论是谁, 他在一生之中都离不开运动。在培养人们运动能力和发现他们体育天赋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体育教学的支持。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分析, 人们在成才的过程中总是要经历发现、教学、训练和竞赛的过程, 也使得人们终身受益。

1.1 内心活动作用

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在体育学习之中, 置身于体育情境之中, 会产生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的心理状态, 这些心理现象与体育活动是一个双重影响, 相互关系的作用。内心活动是表现一个人精神和修养的关键,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高人们内心需求和活动模式已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

1.2 负面心理特征的转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在教育界的地位不断上升, 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和主要方式。在素质教学中, 是通过遵循学生全面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运动能力, 同时还对学生的记忆力、学习动力、学习注意力、学习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各方面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重视要求。因此, 重视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要遵循现阶段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 最终实现学生运动技能和身心健康的全面提高。

1.3 知识技能掌握

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要能够通过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然后经过严格、科学、系统的训练来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况, 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成绩, 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要求。

总而言之, 体育活动对于学生心理而言具有着宣泄、抵消和对抗各种负面情绪的作用,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减轻学习压力和焦虑心理, 运用体育心理学阐明的原理或规律,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体育心理教学的主要基础, 同时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提高提供了依据,

2 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全身心健康的提高。体育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 同时为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提供了基础。

2.1 激发兴趣、满足学习要求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 主要是学生由于缺乏对于运动的认识和对自己能力的评估, 错误的对某个动作和联系环节产生害怕、逃避心理。当学生在学习之中错误的认为自己无法完成这种运动项目, 并且担心自己会在运动中造成伤害事故的时候, 其往往就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情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降低厌学心理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育工作人员关注和探讨的主要难点。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心理动因, 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满足体育教学的态度的关键,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益的主要手段。学习目的教育在于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正确的认识社会意义, 将教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与集体联系起来, 形成长远而又具有重大作用和效益的学习态度,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2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注意有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等相关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注意的提高来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质量要求, 从而保证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在进行体育教学中, 教师通过根据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来组织和完善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能够满足学生要求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一个眼神、一句轻松幽默的话语等, 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新集中注意而不致于走神, 也不致于因为某一个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而引起一群人走神。因此这种方法的采用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经过一段时间教学经验分析,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 并且进行全面合理的教学要求。

2.3 调整学生动作细节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教学小结,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效果通过表扬和嘉奖, 并且以下节课程教授内容进行预告, 从而给学生一个急切的求知心理,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在下课之前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和学生训练情况进行考核, 并对学生各项体育动作进行纠正和指导, 对学生所做动作进行正确指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教学方式中, 还应当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标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分别给予肯定和调整,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下基础, 这也是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心理学的主要应用方式。

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 许许多多的问题都要涉及到心理学,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心理学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体育心理学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课程之中, 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 合理的把握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从而总结出一项适应于学生学习要求的体育活动项目,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态度。

摘要: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研究人们在体育活动条件下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发生、发展规律。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集体育教育与心理学为一体的应用性学科,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 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 遵循学生的体育活动规律是组织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文通过对体育心理学的全面认识, 结合体育教育中学生各种心理状态下的具体规律, 为教学的实施者和活动培训者提供科学依据。

上一篇:发电机保护下一篇:电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