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内容(通用12篇)
体育运动内容 篇1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种新颖的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生活的健康性,为此人们也注意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生活的社区里开始推广各种体育锻炼活动,兴起了社区体育,并且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社区体育融入了地域的特色文化,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发展,展示了一个城市居民的生活特色。社区体育把社区里的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各种健身活动,集体追求健康的生活理念,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鼓励人人健身,人人锻炼,还可以丰富地域文化体系,从而推动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的文化水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地方的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养成的体格和个性也不一样。如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方,北方人耐寒,体格比南方人强壮。同是水上运动,北方盛行滑冰,南方盛行游泳,气候的不同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这些地域特色文化不仅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以继承和发扬,积极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和谐愉快的生活环境,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我们知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产,代表着这个地方的生产特色。同样地,体育文化也孕育在地方的特色环境中,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生活习惯
在城市里,人们多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白天工作繁忙,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晚上,且由于一天工作的辛劳,城市的居民倾向于选择平缓的“静运动”;而在农村里,村民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把体育锻炼安排在早上或者在生产劳动中,在田间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而且比较倾向于消耗体力较大的运动。可见,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人们的锻炼情况也不一样。
2、传统习俗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也会影响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取舍。如有的地方舞狮技术高超,在平时锻炼时比较注重手脚的灵活协调性;有的地方比较流行举办龙舟赛,在锻炼上比较注重手臂手腕的力量训练。根据地方的需要,体育锻炼也会有所侧重。
3、地理环境
我们国家地形地貌各异,气候多样,人们依赖于地理特色发展体育运动。如有的地方瀑布河流较多,或者近海,可发展漂流或者游泳项目;有的地方崇山峻岭,森林密布,可发展攀岩、爬山等运动项目。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可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独具特色的体育运动。
三、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途径
1、传承民间地域文化特色
每个地方在特定的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文化,是地方发展的水分与营养。中国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流传至今,分布在各个地方,有的地方以剑术著称,有的地方以舞蹈见长,还有的地方以骑射出名,都是地域特色体育文化的表现。因地制宜地开展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发扬地域文化,还能够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世代传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2、加入时代元素,适应社会发展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我们国家也在逐步与世界接轨,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开放的城市不仅吸纳了投资资金,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上海、深圳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时尚潮流更新快,各种交谊舞、瑜伽、健美操等一些外来的体育运动吸引了城市人的目光,丰富了我们的体育文化生活。如今流行的广场舞则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学习外国舞蹈的基础上自创舞步,穿上民族服饰,编上喜爱的民族音乐,成为社区体育的一大特色。
3、发挥体育名将效应
有些地方体育人才辈出,造就了一大批体育名将,带动起了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如“跳水皇后”郭晶晶活跃在体坛后,家乡河北也逐渐兴起一股跳水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跳水运动中来,推广大众化跳水。此外,还有NBA名将姚明大力支持篮球运动事业的发展,在上海也掀起了一股“篮球热”。还有中国金花、网球好手李娜,更是开创了中国的网球历史,在家乡甚至在整个中国都出现了一股讨论网球的热潮。因此,体育名将也能发挥效应,将自己取得的体育成就推广到家乡,为家乡的体育事业做贡献,丰富家乡的体育文化。
4、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说到底,体育文化的发展还必须基于相关体育设施条件的完善配备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政府要做好硬件支持工作,继续增加对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各社区居民添置足够的健身器材,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各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尤其是一些具有体育锻炼设施的学校和单位,要求定期、定点对所在社区内的居民进行开放,扩大活动区域,方便居民进行锻炼,防止居民因场地设施问题而放弃锻炼的现象发生,从设施配套的完善上支持居民的健身活动,使全民健身理念得到进一步的推广,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推广地域特色文化。
四、结语
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与地方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彰显各地方的体育特色,体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历史艺术价值,还具有兼具健身、养生、保健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因此,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在社区里推广当地的特色体育文化,丰富社区体育文化的内容,把地域特色体育文化融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来,能提高社区居民的体育兴趣,增强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提升人们的爱国情结和民族意识,有效实现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改造和更新,注入时代活力,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体育资源得到了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各显特色的地域体育文化也被推广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方特色体育发展的变革,丰富了社区体育的内容,为社区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广地域特色体育文化,更新体育锻炼的形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体育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还有助于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体系,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社区体育,地域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运动内容 篇2
各专项分值满分为40分,评分控制范围:一、二级运动员34分至40分,三级运动员24分至33分。在高考体育考试时,主考人员应严格参照各项等级标准,根据考生的实际水平评定成绩。
凡专项技术考试成绩(田径、游泳除外)达到34分以上(含34分)的考生均须参加由高考考点组织的复试,其成绩以高考体育复试为准,未参加高考体育复试的考生,专项技术成绩无效。
<<<返回目录
☆高考体育项目
1高考体育有哪些科目高考体育考试项目分为身体素质项目、辅助技术项目、专项技术项目三部分。专业考试成绩满分为300分。
1、身体素质项目(每项60分,满分180分):100米跑、800米跑、5米三向折回跑。
2、辅助技术项目(满分45分):篮球往返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排球传球垫球、足球定位球传准与颠球、体操预摆分腿腾越纵箱(男)或分腿腾越横箱(女)。
考生只能在上述四个辅项中选择一项考试。考生在选择辅项时不得选择与其所报专项相近的项目,即篮球专项的考生不得选篮球往返运球单手低手投篮,排球专项的考生不得选排球传球垫球,足球转向的考生不得选足球定位球传准与颠球,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专项的考生不得选体操跳箱。
3、专项技术项目(满分75分):考生可在田径(除100米、800米外)、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网球、武术、游泳、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跆拳道中任选一项。
2高考体育分数如何划定体育专业考试分身体素质测试和专项技术测试两部分。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包括: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跑,身体素质测试项目为必测项目;专项技术测试项目包括:田径(包括200米、400米、1500米、110米栏(男)、100米栏(女)、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男)、铅球、铁饼、标枪)、足球(男)、篮球、排球、体操、武术六个项目,考生可在以上项目中任选一项进行测试。
体育专业考试成绩的满分为100分,其中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占80%,专项技术测试成绩占20%。体育专业考试成绩不计入文化课总分,与文化课总分一并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返回目录
☆高考体育内容
一、身体素质考试规则
100米:100米跑可穿跑鞋(短钉),起跑采用蹲踞式。抢跑个人累计犯规两次,取消本项考试资格,其他同田径运动比赛规则。
立定跳远:立定跳远不可穿钉鞋、带胶粒的足球运动鞋,在沙坑后1米左右设置一起跳线,双脚置于起跳线后起跳。
原地推铅球:男子为5公斤,女子为4公斤。在铅球投掷圈内,从静止姿势开始,原地侧向或背向均可,不得做滑步或旋转动作,其他同田径运动比赛规则。
100米跑只有一次测试机会;立定跳远和原地推铅球考试之前,每位考生可以试跳(投)一次,正式测试有三次机会,取最好成绩。
二、专项技术测试内容
田径:各项目达标测试。
游泳:50米达标测试(泳姿自选)。
篮球:罚球线距离连续投篮一分钟,半场往返运球上篮,摸高。
排球:两人一组扣、防、吊球,上手发球,二、四号位扣球。
足球:脚颠球 ,25米踢准 ,20米运球过杆射门。
乒乓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挡,左推右攻。
网球:正反手底线上旋击球技术,发球技术,网前截击。
武术:正压腿,正踢腿,拳术。
跆拳道:横竖叉,左右横踢,基本技术。
健美操:原地连续大踢腿,俯卧撑,自选成套动作
根据运动内容选择热身方式 篇3
跑步 跑步是最普遍的一种锻炼方式,跑步前的热身活动包括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屈伸、绕环动作以及肩关节绕环和髋关节的扭转动作,还要通过快走或慢跑使身体预热。
跳绳 跳绳的热身活动与跑步相似,但因为跳绳要靠手腕摇绳,所以要加强手腕的活动力度。
篮球 篮球的热身活动主要是针对手指、手腕、腰关节、膝盖、脚踝等部位。手指可以通过双手互压提高韧带弹性;手腕可以通过多个方向转动来提高手腕韧带的弹性;腰关节可以通过转体运动来活动,膝盖和脚踝可做弓步、蹲起和绕环来提高韧带和肌肉的活性。
羽毛球 羽毛球的热身活动针对的主要是上肢和膝盖。热身时可重点做肩关节的绕环、拉伸,腕关节的扭转,膝关节的屈伸以及踝关节的转动动作,使重点部位充分活动开。
乒乓球 乒乓球的准备活动针对的部位是手腕、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手腕可以通过转动提高灵敏度和肌肉活性。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可以通过拉伸运动充分热身。
网球 网球的准备活动针对的部位是肩、肘和腰部。肩部可以通过转动拉伸来活动韧带、肌肉,肘部可以通过屈伸来活动韧带,腰部主要通过拉伸和绕环动作来充分预热。
力量练习 做力量练习先要从小力量的训练开始,逐步加大力度。热身以臀、肘、膝、腰为重点,可多做下蹲、双臂上举拉伸、腰部转动等动作,也可以做腹部收缩运动。
其他运动项目可以根据重点活动部位来做热身。需要强调的是,不做热身活动或热身活动不充分,都将给身体带来损伤。
一般情况下,热身需要5-10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准。但要注意根据季节调整时间长度,夏季可以适当缩短热身时间,冬季则应适当延长热身时间,使身体充分活动开,以免出现运动损伤。
除了要充分重视和做好热身活动外,健身时还要选择合适的锻炼场所和舒适的运动装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让快乐与健康同在。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博士 武文强)
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究 篇4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体育教学要把思想品质教育贯穿到教学中, 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学因素,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地使思想品质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呢?我认为, 首先, 就是要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 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合作的良好习惯和作风。然后, 就是要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 教授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最后, 就是通过各项体育项目的规范性训练、集体训练、对抗与竞赛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拼搏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近些年, 我们时常在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听到有学生轻生自杀的报道, 我个人认为是心理承受能力低的表现。遇到不愉快的事, 心里想不开, 精神承受不了压力, 思想就走上极端, 就选择轻生, 没有通过寻找其他办法更好地调节自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 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 而且还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 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 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 指导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如, 练习单双杠、跳箱时表现出来的恐惧心理, 在球类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个人英雄主义苗头等, 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导来让学生克服困难。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每个人都要经过学校才踏入社会, 只要在学校进行教育, 都要接触体育教育, 这应该是我们很好的优势, 当然对学生的教育是方方面面的。
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 它可以巩固和扩大体育课的效果,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如, 学校组建的训练队和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都是在下午放学后进行系统的训练的, 在训练中学生能更好地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术。因此, 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 提倡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 要注意的是活动要做到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 建立运动队, 对有特长的学生集中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 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 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 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 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人的习惯是逐渐养成的, 不需要任何外在监督的自动化的行动方式。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 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 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如, 学校篮球队有些学生, 对篮球这项运动是很感兴趣的, 经过教师系统的培养, 对篮球的兴趣浓厚了, 自己主动参加训练, 经过锻炼他们的身体强壮了, 人也精神了, 现在他们每天下午放学都约到一起在球场上打球锻炼了。不但这样, 他们还感染了周围的学生, 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体育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而且还要帮助学生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锻炼计划, 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 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体育课堂上的多次试验证明, 丰富的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普遍提高, 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并能够很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这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互动性,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勇敢顽强、相互合作、刻苦学习的良好品质。
摘要: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 体育教学不但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小报内容 篇5
一开始,王老师说明了今天有什么体育动作要我们训练。有极速加速、侧踢、背踢手……每一个动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先做了极速加速,这个动作是到老师指定的线后加速,在线前“狂步走”,我做了很久,但是我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我在后来加速的时候越跑越快。
而我觉得最难的是背踢手和圈侧踢。因为背踢手是把两只手放在屁股,然后把脚尽量踢在手上;而圈侧踢是把两只手张开,把脚在空中转两圈然后脚踢到的两只手上,我也是像其他动作一样反复练习,我这次练到面红和汗流浃背可是也练不成,之后在同学的教导后,我才勉勉强强地把那两个困难的动作做好。
俗话说“先苦后甜”我们也是这样,老师看我们每人训练好后给我们打篮球。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改革构想 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 课程内容 改革设计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能够直接在服务、生产、管理、技术和第一线运作的高级应用型、高级技术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类运动项目,教学内容简单重复机械,缺乏健身类教学内容,与社会体育严重脱节,与学生的身心特点脱节。
为了让高职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高职体育专业技能,应该多开设能够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育专业项目,以使学生拥有适应高强度工作所必需的身体机能和健康体魄,从而增强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在工作中的适应能力。体育专业迅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途径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选择和设计具有职业针对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提升适应未来职业工作需要的能力。
一、高职体育课程内容组合设计
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分为下列几大类:基础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包括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体育态度、体育知识、体能发展、体育心理发展、运动技能,通过基础体育必修课程的教学,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内容选择上力求体现“身体活动”这一职业课程的基本特征。鉴于高职学生毕业后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活动,基础体育必修课程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类别,设置与其相适应的体育必修课程。
职业相关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应该建立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之上,力求扩大高职学生的体育视野,提高高职学生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
笔者学院与国内大多高职院校一样,教育模式为三年制。依据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体育课程开设的规定,笔者学院体育课程开设内容和时间安排设计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28课时,采取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运动项目技能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相关体育必修课程,32课时,按专业限定选课形式,职业身体训练课程内容;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程,32课时,自由选课形式,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内容。
二、精心设计高职体育课程职业相关必修课内容
目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设针对职业特点实用身体训练的体育教学内容在我国高职院校还极少,现行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职教育目标不一致。结合高职毕业生的未来职业特点,笔者学院对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专业特点加以整合,开设了身体运动技能课程、技能操作课程、身体体能素质训练与身体形态训练等课程,加强了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针对笔者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身体灵活、动作准确性高和反应速度快等特点,体育课教学应多开设乒乓球、田径投掷和器械健身等。
三、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构想
布卢姆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领域分为情感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认知学习领域三个方面。依据高校体育课授课内容的特色及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高职体育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知内容、锻炼内容、技能内容。依据高职体育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技能内容和认知内容是高职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锻炼教学内容是实现高职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
从整体上贯彻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高职体育课程教学计划设计的基本要求。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技能内容模块学习与认知内容模块学习的有机结合,将锻炼教学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中。高职体育教学的难点具体表现在锻炼教学内容上,设计时应选择适合高职学生职业体能训练的有效途径,力避简单模仿,力求动作技能的迁移,使高职学生在应有的运动技能与体育技能知识储备之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身体锻炼技能。如在篮球步法的学习训练过程中,加大下肢力量的训练强度,安排较多的强化训练时间。如此,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又能培养学生的坚毅品格。
体育运动内容 篇7
关键词:体育舞蹈,课程实施,教学内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主修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艺术类课程设置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方面的科研文献,并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网上信息进行检索,为该课题研究、分析和讨论提供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从事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训练的专家进行访谈,对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主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了依据。
1.2.3 问卷调查法
共向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随机发放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份,有效回收率91.67%。向西安体院体育系、运动系05级、06级、07级学生发放问卷30份,全部有效回收,有效回收率100%。
1.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建立一般性统计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 . 1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主修课程实施现状
2.1.1 教学目的任务
主要讲授体育舞蹈的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和技巧,使学生掌握伦巴、恰恰、牛仔、桑巴、斗牛、华尔兹、探戈、维也纳华尔兹、狐步、快步舞的基本元素、动作组合和铜、银、金牌规定套路组合及自编花样组合动作技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能独立胜任体育舞蹈专项训练与教学工作,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修养、审美情趣、社交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纪律、勤学苦练、热爱集体、相互帮助、文明礼义),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2.1.2 教学安排
体育舞蹈主修课程课时总学时504学时左右,分别安排在一至四年级或二至四年级进行,而只有一两所院校集中安排在二至三年级进行。
体育舞蹈理论教学包括有课堂讲授、电化教学等教学形式,共64学时,占总学时12.7%的比重。实践教学训练共428学时,占总学时的85%的比重,其中体育舞蹈形体训练28学时,占总学时的5.5%的比重,能力培养约占12%的比重,有记写绘图、口令领舞、编排教学、编写教案、制定文件、组织竞赛并随堂考核。本课结束前进行闭卷理论考核2学时,技术考核共10学时,占总学时2.3%的比重。
通过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主修课程时数安排及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比,体育舞蹈主修教学总时数差异不大。
2 . 2 对比分析体育院校体育舞蹈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2.1 课程目标、任务、生源的差异
通过调查了解,北京体育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人数是一些院校的5~6倍,有一定体育舞蹈基础的占专项人数比例的70%以上,拉丁舞和摩登舞最好成绩是亚洲冠军。而像西安体院选择体育舞蹈专项作为主修课程的学生基本是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和功力的普通学生,他们选择体育舞蹈作为自己的主修专项课程纯粹是因为对舞蹈的热爱和浅表的认识,所以在课程目标定位、教学目的任务、生源情况、技术教学内容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学习和掌握的技术难度、完成质量、比赛成绩存在较大悬殊。
2.2.2 学制及学时的差异
各个院校体育舞蹈专项课程总学时及学制安排各不相同,有的是从大一刚进校就开始分专业方向进行学习,进行为期四年也就是共八个学期的专业学习。有的是从大二开始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进行为期三年也就是共六个学期的专业学习。而像西安体院是从大二开始进行专业学习,虽然总学时差异并不是太大,但仅进行4个学期的比较集中的学习,也就是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学期进行,到大三结束时专业课程学习结束,学生在学习时间上的积累和延续显得不足,因为体育舞蹈属艺术类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其表现力和舞蹈意识的培养和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熏陶、训练,才能使其个人专项气质、技术、技能得到提升。
2.2.3 目前我国高校在开设体育舞蹈教学时,教学内容主要是社 交 舞
经过对北京、陕西、湖北、广州、河南、河北等地方开设社交舞的130多所高校调查,开设体育舞蹈(国际标准舞)专业的学校有3所,开设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普通高校则多达130所,在3所体育专业院校的体育舞蹈课上,教学内容全部是竞技体育舞蹈,社交舞没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写进教学大纲,在专业院校和非专业院校的所有非专业体育舞蹈课程中,98%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是社交舞,竞技体育舞蹈没有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写进教学大纲。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体育舞蹈专业学生中有80%的学生不会跳社交舞,而非专业学生中只有2%的学生会竞技体育舞蹈。社交舞和国际标准交谊舞没有较好的融合、接轨,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1]
2 . 3 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主修课程改革探索
2.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体育舞蹈课程教学应充分体现大学体育教育的人文素质目标与要求,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要掌握和应用基本知识、技能及实践操作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重视培养学生提高其体育意识、向上意识、健康意识、现代化意识、审美意识,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发扬体育与艺术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追求艺术、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显示体育学科与艺术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可以增加专业音乐课程学习课时,增加社交舞学习课时,这对优化体育舞蹈课程体系结构,提高其学科课程的层次与品位,挖掘课程发展潜力,拓展课程现代化领域,增强课程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3.2 教学目的任务
体育舞蹈主修教学内容应集中在:讲授体育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授基本技术和技巧,为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基础,提高身体训练水平,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和较高的动作示范能力,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项组织竞赛和裁判工作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文明礼貌的作风、高雅的气质修养、审美情趣和社交能力,使其能独立胜任体育舞蹈专项教学与训练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3.3 教学安排
根据体育舞蹈专项特点即训练难度大、内容多、难掌握、技术繁杂、技能要求高,意识的培养和熏陶需要较长的学习周期特点,建议进行六个学期以上的教学安排。
理论教学除了有课堂讲授、电化教学的形式外,还应增加教法作业、理论与实践的演示操作、课件制作等教学形式,适当减少理论课堂讲授时数,理论学习占总学时的10%~12%的比重为佳。
体育舞蹈实践教学训练计划用432学时,占总学时的88%的比重,其中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用28学时,占总学时的5.5%的比重,能力培养约60个学时,占10%~12%的比重,包括记写绘图、口令领舞、编排教学、编写教案、制定文件、组织竞赛,根据个体表现情况,得到公正评价,采取随堂考核办法实施。
建议增加形体基本功,社交舞慢三、平四、伦巴、快四、探戈、莎莎舞的学习训练内容,减小摩登舞快步、狐步及拉丁舞牛仔、桑巴、斗牛舞的学习难度,重点以提高摩登舞具代表性的华尔兹和探戈,拉丁舞伦巴和恰恰恰的学习难度和掌握、巩固、提高的力度,以突出体育舞蹈主修课程教学特色,强调以实用、适用性为发展方向,更好地与现实接轨和融合。
体育舞蹈主修课程结束前进行闭卷理论考核2学时,技术考核12学时,共14学时,占总学时2.8%的比重。
专项成绩来源于理论、技术、能力三大部分,满分100分。第3~7学期的成绩各占15%,第8学期的成绩占25%。
2.3.4 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运动技能、艺术教育的唯一来源,更应注重加强体育舞蹈理论教学,努力使学生掌握体育舞蹈运动的专项知识,使体育舞蹈教学课实现内外有机结合,努力在课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外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考核评分中体现“区别对待”原则。努力做到竞技体育舞蹈和大众体育舞蹈相结合、时尚新型体育舞蹈教学和传统体育舞蹈教学相结合。
2.3.5 改革教学评价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高度传播,使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教育应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艺术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学习评价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知识体系,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表现及认识水平),体能(掌握完成动作技术所需的体能,包括柔韧、协调、耐力、力量等),情感表达与合作精神(学习中的自信心、意志力,情绪对他人的理解、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为了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公正公平的结果,可采取自我评定,组内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主修课程设置安排基本能够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但具备指导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偏弱,个体差异较大,教学目的任务比较明确,但学生用功和课外学习程度明显不够,虽然教学内容安排还较得当,但也表现出学生的舞蹈基础底子薄、基本功弱,专项教学安排没有社交舞的学习课时,专业所学拓展性不够,加上学制和教学时间安排的比较集中,没有发挥其所长,形成教学特色,左右并抑制了学生更大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3.2 建议
体育运动内容 篇8
1 坚持健康思想,弱化规则限制策略
小学生的室外运动普遍偏少,满足不了学生锻炼身体的要求,在这个环境下,“阳光体育”适时而生。但是很多教学内容规则性非常强,对小学生来说完成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弱化僵硬、死板的体育规则,灵活掌握教学内容。
在小学阶段的跳远教学中,跳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培养学生对跳跃运动的兴趣,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三级跳远和急行跳远的规则要求很多,三级跳远要想达到标准和质量得要求学生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对助跑的速度和起跳的高度也有很高的要求;急行跳远,虽然比起三级跳远简单一些,要达到规范跳跃规则要求也很多。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这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并且弱化规则降低要求,从单一的立定跳远开始,到急行跳远到三级跳远,来提高学生行进间跳跃的能力。上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游戏自由连续跳跃,来激发学生上课的热情,然后组织学生分组,用一种方式进行连续跳跃的练习。然后再组与组之间交换场地,变换跳跃方式练习,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跳法进行跳跃游戏,在练习过程中注重愉悦和参与而不是规范、规则。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力量都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局限于教材的要求,可以根据“阳光体育”的指导理念,让孩子们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运动起来。
2 考虑阶段差异,重视“达标争优”策略
阳光体育要求85%的学生要达到《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根据这个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把小学分成三个教学阶段,一、二年级阶段,三、四年级阶段和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要尊重学生各阶段的身体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挖掘潜在的体育优势,既能达到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能努力争先,达到优秀。
在小学高年级的跑步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达标标准对学生们进行比较严格的要求。跑步是人的基本能力,所以,学生往往不够重视。还有在400 m跑步中,由于身体条件因素或者缺乏战胜困难的决心,很多学生甚至不能坚持跑完。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跑步的技能和技巧,强调起跑时要注意力集中,均衡分配体力,注意呼吸方法和最后冲刺的手臂摆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永不放弃的精神。跑步教学不是一节、两节课的内容,而是一个时间段总的教学内容。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达标测评,然后让学生在各个时间,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锻炼。跑步本身就是一项比较枯燥无趣的运动,课堂上以小组接力的形式激发学生们参与的兴趣,在学生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消除学生的懒惰情绪,以达到85%以上的学生达标,并且还要培养一部分优秀学生。
“阳光体育”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把学生放到操场,让学生随意运动,而是要求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并达到“先达标后争优”的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严格的教学安排,保证“阳光体育”的顺利进行。
3 加强兴趣培养,发展终身体育策略
“阳光体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除了要达到基本的体育健康标准的要求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一、两项擅长的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在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需求,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内容,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首先,在篮球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篮球规则,懂得了规则,学生便可以观赏各种层次的篮球比赛,感受热烈的比赛气氛。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球星的崇拜,来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有了兴趣,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从运球、传球、投篮等等基本的篮球技能,到如何进攻,如何防守这些大的战略战术,进行有步骤、循序渐进地示范讲解,使学生掌握规则。有了基本的篮球技能学生就可以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形成篮球运动的热潮,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让篮球这种体育运动陪伴学生成长。比如,在篮球运球的教学中,原地运球,就是学生们喜欢的拍球,但是教师要示范规范的运球动作:双脚尽量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开立,以便保持身体平衡,身体重心下移,两腿微微屈膝,五指自然张开,手指自然弯曲,拍球要低等。然后还要让学生明白,不能二次运球,篮球在手上停留五秒钟前必投篮或者传球,课堂上主要以学生和老师的互动练习为主。
篮球器材和场地比较随意,是大众喜欢的体育运动,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对篮球教学可以有计划地增加课时,有意识地强化篮球训练,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4 组织集体项目,利于课外活动策略
“阳光体育”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的能力,面向全体学生而倡导起来的,它具有集体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适合集体参与的体育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开展“阳光体育”做好基础的准备活动。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渗透每天一小时锻炼的思想,力争在课内、课外形成连贯的和系统性的运动体系,促进学生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阳光体育有别于强调竞技性的一般体育,它更注重体育的快乐性和参与性,并且明确指出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族性质的体育运动,既锻炼学生的身体、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能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小学高年级,教师在培养学生身体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选择了武术这个教学内容。上课,教师播放歌曲《中国功夫》,通过歌曲设置情境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武术的运动热情。小学高年级学生模仿、观察能力已经很强,因此主要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直观教学法。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爱表现的特点,采用单独练习,小组练习,组内交流,组外展示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上感受武术带来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集体活动。
“阳光体育”是和课外体育活动密切结合的,要求除了上好体育课外,还要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应该让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运动和锻炼,教师更要选择好运动的内容,把“阳光体育”规范化、制度化。
总之,作为体育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开展“阳光体育”的规定,选择有利于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配合学校做好宣传工作,唤起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的开展。
摘要:“阳光体育”对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什么样的健康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并没有规定限制锻炼内容,这就给体育教师的教学留下了很大的拓展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要达成的目标来选择相对应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阳光体育”的理念出发,从坚持健康思想,重视达标争优,养成终身体育和组织集体运动等几个方面对如何筛选教学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阳光体育,教学内容,筛选
参考文献
[1]吕张华.给理想的阳光体育运动的五个赠言[J].教书育人,2011(23):65-66.
[2]朱建国.正确运用体育游戏构建阳光体育校园[J].小学时代(教师),2012(9):80.
维扬民俗体育的内容与特征 篇9
1 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内容
维扬民俗体育指的是维扬地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并经常开展的民俗体育活动,它基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受气候、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维扬农村地区广袤而适于耕种,长期的耕种生活使得维扬农村地区形成了具有农耕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维扬的城市商业贸易发达,人民衣食无忧,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民俗体育项目非常流行;维扬便利的交通使得各地文化在此汇聚,许多外来的民俗体育项目被维扬吸收融合,广泛开展。由此,维扬民俗体育包括农村农耕祭祀类民俗体育、城市休闲娱乐民俗体育和外来民俗体育活动。
维扬民俗体育内容十分丰富,从体育学角度出发,按照民俗体育项目的性质和作用,学者张选惠将民俗体育项目进行如下分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和健身养生类[4],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的基本情况,按照民俗活动的娱神、娱人、娱己,将内容分为三类:祭祀类、竞技类、休闲娱乐类。项目主要分布情况见表1。
祭祀类的民俗体育活动多在一些节日里开展,例如香火会、盂兰盆节、花朝节、端午节等,以民俗体育活动为形式祈福、祈丰收,如维扬地区的香火节,香火节源于古代的“乡人傩”,是先人们在腊月举行的一种驱灾逐疫的信仰活动,一般程序有:开坛、请神、跳神、发表、净坛、送神、结坛等仪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进行各种技艺的表演,其中最要的一项表演是傩舞,在维扬地区叫作跳娘娘,跳娘娘原为男扮女装的独舞,表演者为俗称“香火先生”的民间巫师,他的职能是在香火会中,用神道礼仪和击鼓跳舞表演的形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舞者手持特质单面小鼓,身着凤冠霞帔、百褶裙,舞不离鼓,鼓不离手,击鼓而舞,舞毕而歌,优雅娇柔,动作多以凤鸟取名,故昔时又称“凤舞”[5]。
由于中国儒家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民俗体育中竞技的成分一直不高,传统武术是最能体现竞技性的民俗体育项目,武术起源于军事,维扬处于南北交汇,是军事要冲,历来征战不断,武术在维扬地区流传广泛,习武之人很多;马球运动起始于波斯,汉代传入中国后称为击鞠,扬州出土了一面铜镜,镜上有人各骑一马,手执鞠杖,分为两组,正驱马追击球,说明击鞠曾在维扬地区开展过。牵钩就是今天的拔河,开始人们还在水中牵拉比赛,逐渐发展到在陆地上用绳子来做对拉游戏。钩强在军队中用来作为军事训练的项目,相互对拉,成为健身练武活动。
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是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主要部分,赛龙舟原本是荆楚地区祭祀龙的民俗体育运动,传入维扬地区后成为当地节日重要的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维扬地区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热闹,《瓜洲续志》载:“五日,内河外江龙舟竞渡。舟以色布绘鳞甲,分五色;篾扎龙头尾,糊以色纸;按龙身分五色,大纛高耸,旌旗伞盖分立,管弦鼓吹喧阗。龙首立武装壮士,龙尾扎板片,小孩于板作各种戏。居民以银钱装猪泡或以活鸭投水中。各船鼓桨争进,立龙首人奋身入水,争取得彩为荣,谓之夺标。士女环观,欢声雷动。余兴未阑,有接演三日者。”清明时节是维扬重要节日,人们外出踏青,举行各种民俗体育活动,张岱在《陶庵梦记》中记载:“扬州清明日,城中男女毕出,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浪子相扑,童稚纸鸢。”由此可见,维扬地区的娱乐类民俗体育活动非常丰富,在许多其他佳节或者平常生活中,人们也开展许多体育活动,如踢毽子、荡秋千等娱己娱人。
2 维扬地区民俗体育的文化特征
2. 1 娱乐性
维扬地区是封建时期繁华的商业中心,明朝初年时,民风还是比较淳朴的,但盐商大批涌入城市后,风气日渐奢靡,维扬地区市民注重日常消费与感官刺激,注重享受与休闲,形成了淮扬地区市民闲散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使得维扬地区民俗体育带有明显的娱乐特征。这种娱乐性一直延续至今。
2. 2 包容性
维扬地区处交通要冲,在封建时期属于对外开放区,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吴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各种文化不断融入,在此交汇。维扬地区以博大的胸襟兼容并蓄,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类型,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类型使得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也呈现出多种多样型文化混杂形态,包容各种外来的民俗体育文化,例如西凉拳本是中原商丘地区的拳种,清朝时由著名拳师唐殿卿传入维扬,并开堂授业,传播广泛“西凉门”成为维扬地区武术文化的一座高峰,一直延续到近代。另外,这种包容性还体现在维扬地区的民俗文化将各种力量和世俗合而为一,使之形成集体的共识并在宗教集团中稳定而有秩序的协调发展[6]。例如将吴越地区龙舟的祭祀的功能与当地竞技和娱乐的功能结合形成富有特色的龙舟表演,将放风筝的祛病消灾与健身娱乐融合等。这种包容性也是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特点,包容外来体育文化,完善自我民俗体育文化。
2. 3 和谐性
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如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等,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都宣扬这一观点,这种和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深入到人民大众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和文化意识中。维扬地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深刻的体现了这种和谐性。丁伙舞龙是群众参与性极强的民族民间文化,它刚柔并济、活灵活现,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融合于舞龙技巧之中,其中的花树龙将数十种应时的鲜花植物插入龙身中,将人、龙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2. 4 节气性
维扬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明显,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根据节气的变化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也随之具有了节气性,以风筝和踢毽子为例,放风筝每年清明前后在扬州很盛行的一种习俗,《扬州画舫录》中说“风筝盛于清明,其声在弓,其力在尾”,维扬地区的踢毽子颇有待色,据宋人高承的《事物汇原》记载,当时踢出的名目有“里外廉、拖枪、耸滕、突肚、佛顶珠、剪刀、捌子”等等各种花色,其后又有创新,通常女孩惯用“踢”叫做“小舞”,男孩子惯用“跳”,活动最为激烈,称作“大舞”。另有“小鬼搬家”,“苏秦背剑”、“韩信钻胯”、“八仙过海”等诸多名目。放风筝盛行于春风送暖时节,而踢毽子偏宜于深秋和严冬,当地俗谚说“杨柳青,风筝呜,杨柳黄,踢毽沱”。清人孙权育涛云“踢燕街头日红,纸笃放后又春风,一年时节匆匆换,只在儿童玩物中。”就是记述的这两种随季节而变换的健身游戏。这种随着节气而进行不同体育项目的特性也反映出科学的健身理念。
3 结语
体育运动内容 篇10
1.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示的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它不仅包括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学习的引导、动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论提示、价值判断、规范等。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诸如体育知识、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
2. 体育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是实现课程价值、体现课程理念和性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
(2)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
(3)是发挥地方教育、教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
二、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感受
1. 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学生非常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这里的“束缚”当然主要是指我们以前安排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裁缝与模特的关系,教师作为“裁缝”要考虑到“面料、款式、裁剪、缝纫”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模特(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示自我。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选择任何一“款”教学内容都应为学生“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裁制。
2. 体育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
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3. 体育教学内容要科学系统地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做法
1.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延用、改造、变化,使动作方法多样化。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教学思想。
2. 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使学练内容生活化。
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指使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发展。如:投掷内容从单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单手下投、飘投、抛投,双手向前、向后、向上抛投等。
3. 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体育学科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验,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四、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建议
1. 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小学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可千变万化,但始终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2.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能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应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3.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可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 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材是有别于教学内容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加以选择,教师有权利并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教学内容由过去的死性变活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发扬是建立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是在原有创新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比较牢固。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参考文献
[1]李祥.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浅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 篇11
【关键词】体育教学;依据;原则;方法
一、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依据
(一)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为运动技能的形成要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运动技能形成提高的过程是: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从心理因素上分析,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新颖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都容易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较为集中,学习效果比较明显;而到了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练习内容、方法手段多是重复的,课堂直接感知的学习效果减少了,这样学生会产生单调、枯燥以致厌烦等感觉,形成了较为消极的情绪。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时存在的主客观因素,把握运动规律,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美国动作发展学家经过几代人的研究,从发展的观点理清了影响人类活动发展的六大因素:动作的质量、动作发展的顺序、动作的积累、动作的发展方向、动作的多元素和动作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证明人类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具有相当高的预见性,例如:在学生小学初阶段适合发展其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到了学生青春发育期,就可以适当发展学生有氧耐力、速度、肌肉力量等素质。这就是说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科学合理的选择体育教学内容,为有的放矢的开展教学提供保障。
二、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即要选择教育意义最强的,最健康的,最正面的,最有利于良好精神与行为培养的教育内容之要求。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定义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因此,选择的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锻炼,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二)健身性原则
即要选择健身价值最高的,锻炼最全面的,最符合学生身体发展需要,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内容之要求。要求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一定要切实有效。既要发展体能又要增强体质。要杜绝那种不出力、不流汗的“休闲课”和只顾学生一味开心而将竞技体育拒之千里的“娱乐课”。
(三)乐趣性原则
即要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体现项目乐趣特征最明显的,学生体验乐趣和成功比较容易的内容之要求。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是要分析学生的学情,不能地区、年龄、性别,对同一个教学内容有不同喜好。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动态,让学生“乐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文化性原则
即要选择与当地终生体育活动最有关联性的,最反映地区文化特色和民族体育特色内容之要求。择的教学内容应当充分考虑与当地的体育传统和文化相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学生体质差异较大,教学选择上可以将本地区和本民族的体育传统项目相结合。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又可以激发和保持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五)可行性原则
即要选择与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最为贴近的内容之要求。选择的教学内容对学校的场地和器材无需进行太大的改动,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因为我国地大人多,各地、各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很多边远地区、农村山区至今仍无力投入足够的经费建设场地和购买体育器材。因此,在选择上应尽量考虑可行性。
三、选择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方法
(一)参考教参法
结合现在先进的教学理念,参考当代最新的教学用书。这些教学内容是有关专家已为教师选好,且大多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相对比较成熟,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直接从中选取。教学内容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二)加工改造法
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备课参考教参时,会经常遇到书中列举的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不适应学情、校情的情况。这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如使之游戏化、情景化、生活化,从而更好地为目标的达成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不断有新兴体育运动进入体育课堂,但教师在选择这类教学内容时,有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加工,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改造器材等,以便于学生接受。
(三)开发创编法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 篇12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尽管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本着什么原则进行有着不同的认识, 但在内容选择时都能够灵活应用。通过讨论发现, 部分教师对原则和依据的关系理解比较模糊, 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依据是指根据, 在这里是指教学内容是根据什么进行选择;而原则是指在依据的条件下所需要遵守的事项, 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把握的规定与准则。
《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简称《课标》) 是根据国家教育计划所制订的纲要式的体育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紧紧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的要求, 具体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方向、目标、范围、体系、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等, 是选择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此外, 应根据体育教学规律选择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规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和必然显现的、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及其有规则的变化 (葛春林, 2007) 。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操作过程
(一) 基于原则筛选内容的思路
运用相应原则选择教学内容, 有一定的先后顺序, 其优选程序如图1所示:
1.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进行一级筛选, 初选能达成目标的教学内容。
2.根据健身性的原则、终身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趣味性原则进行二级筛选, 这些原则在运用时体现平行性。删除健身性不强的内容, 如棋牌、智力游戏等, 删除不利于学生今后从事的内容和学校不具备教学条件的内容, 并挑选出具有趣味性的内容。
3.依据效能性原则进行三级筛选。经过前面两个程序的挑选后, 所选出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本校校情、学生身心特点进行进一步综合考量。
(二) 教学内容选用的过程
根据“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 在选用体育教学内容时, 要有整体的眼光, 在课程目标体系中, 从上至下依次选择。 (见图2)
1.水平阶段教学内容的选择
对于各水平阶段学生应精学的内容, 大部分教师的理解都较为透彻, 很多教师针对水平一至水平三的宏观层面, 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在此, 笔者综合王兴发等9位教师的观点如下:
(1) 水平共性:无论哪个年级, 都要以跑跳投为主, 都要广泛学习基本运动和游戏。
(2) 水平差异:第一, 针对水平一的学生, 应以兴趣引领, 将教学内容游戏化, 以表现自我的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 如, 在投掷项目的练习中, 可以设计投纸飞机、小沙包等。第二, 水平二的学生是以学习、发展为目的, 且以学习基本运动和发展体能、游戏、简单的运动技术为主, 如, 投掷垒球的教学或游戏投靶。第三, 对于水平三的学生, 主要目的是提高、拓展, 以发展学生速度、柔韧和灵敏素质为主, 主要选择加速跑、跳远、体操、武术和球类项目, 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掌握1项~2项健身技术。
因此, 在选择水平教学内容时, 首先要考虑其共性, 即学科教学特质, 在这个基础上去选择符合每个水平段的内容。
2.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大家的讨论来看, 教师们对单元的类型和单元长度认识有一定的分歧。
(1) 关于单元类型上认识的分歧
第一种认识是“活动单元”。如, 将各种姿势的走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第二种认识是“情景单元”。创设一个情境即为一个单元, 如, “小动物智斗大灰狼”等。第三种认识是“项目单元”。一般是以教学单项为一个内容, 如, 跳远、跳高等。第四种认识是“技能单元”。以某一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而构成的教学单元, 如, 前滚翻等。
(2) 关于单元的长度认识上的分歧
第一种观点是单元长度不宜过长, 如2课时~3课时即可。第二种观点是单元的长度视项目而定, 如针对水平二学生的前滚翻教学单元, 5课次后即可进行考核。而对于跑的单元, 则要达到8课次~9课次。第三种观点是单元的长度要长一点, 如个别教师认为, “单元长度以一个月为宜, 一学期5个月, 学习4个~5个内容, 应该比较合适。”
小学的单元类型有哪些?其长度大约几课时较为合适?笔者认为, 把若干节课组成一个单元,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 要考虑两个因素, 其一是采用什么教材, 其二是采用什么主题。这里讲的采用什么主题主要是指实际使学生得到发展的领域是什么?在教学中实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 在设计一个单元的内容时, 既要考虑教材, 又要考虑主题, 两者是难以分离的。在此, 可以根据所考虑的重点的不同, 作如下分类:第一, 在单元构建时, 以考虑主题为主, 考虑教材为辅, 所设计的教学单元称之为主题单元;部分教师在单元构建的过程中, 以考虑教材为主, 考虑主题为辅, 这时设计的教学单元称之为教材单元, 即活动单元、情境单元、项目单元和技能单元。
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把教学单元分为两类, 即主题单元和教材单元。对于单元的长度, 小学低年级一般为1课时~3课时、中高年级一般为3课时~5课时。
(三) 单元内教学内容应灵活搭配
大多数参与讨论的教师认为, 应该对单元内的教材内容进行搭配, 并提出了较好的建议, 如, 可以在短跑教学中适当搭配一些跳跑内容, 或者是游戏等;但是, 也有个别的教师认为, 不需要进行任何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