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防护(共12篇)
生物安全防护 篇1
实验室意外事件是检验科中最常见的一类不良事件, 特别是对于长期在实验室工作并且与体液、血液等标本接触频率较高的实验室工作者而言, 发生微生物感染的概率比较高[1]。本文对目前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并且深入探讨了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希望能够为检验科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
根据有关医学统计和报道, 在医院实验室感染事件中, 细菌感染约43%, 在所有感染因素中占首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是病毒感染 (27%) 和立克次体感染 (15%) 。而从致病原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伤寒、Q热以及布鲁菌病等, 其中, 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达7.8%。在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中, 以肝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约占全部病毒感染事件的36%。具体来说,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因实验室本身的设计问题, 室内未设置排风扇, 在离心液体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会导致工作台、地面以及空气污染, 实验室人员在接触到细菌后, 容易感染肝炎或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这种感染机制为检验人员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等标本, 尤其是接触了具有传染性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 因为污染物刺伤而引起血液传播病感染。在全部感染风险因素中, 以因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而引发感染的概率最大, 而据有关文献报道, 被实验室血液污染的针头所刺伤而感染HBV的事件为6.0%~30.0%[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则指实验室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多种化学试剂, 比如在使用油镜或显微镜之后, 需利用二甲苯对仪器进行擦拭、清洁, 或者在常规消毒时要接触过氧乙酸、“84消毒液”、戊二醛以及甲醛等多种灭菌、消毒剂, 而灭菌和消毒剂中, 本身就含有很多有毒的化学成分, 人体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损伤、黏膜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呼吸系统损伤[3]。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多为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产生的辐射会对实验室工作者造成危害, 比如实验室紫外线消毒灯等, 在工作时间若长时间使用, 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主观因素:实验室作为检验科的核心单位, 其日常检验工作量比较大, 对检验的时效性、质量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 因为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 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弱, 对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 并且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 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力较差, 有时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或手套等情况, 在工作场所内吸烟、进食或饮食, 或出入工作室不及时更换工作衣等, 都有可能引发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大部分检验科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将日常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检验技能学习上, 对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因此, 在今后的安全防护工作中, 应该着力组织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研读实验室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医疗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使实验室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到实验室最为常见的一些危险感染因素, 如气溶胶吸入、污染针头刺伤、感染动物咬伤以及外伤等, 进一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按照实验室相关操作、使用标准开展基本工作, 将安全防护当作一种潜在的行为习惯。
开展全方位的清洁和消毒管理:清洁与消毒是日常实验室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创造干净、安全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 要坚持定期清理相关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对实验室所有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包括相关试验器材、检验设备、办公用品、离心机、加样器和显微镜等, 可选择使用浓度2%的中性或碱性戊二醛溶液做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实验室传染源以患者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为主, 若患者本身患有传染病, 其血、尿和粪便标本就存在着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 在临床检验或试验结束后, 须立即对这类标本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院废物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和管理, 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流失或扩散事件。此外, 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收集、运输和处理这些医疗废物, 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医疗废物登记。
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化操作制度:在检验工作中, 若需要检验患者的体液、血液或粪便标本, 需事先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出入实验室时要及时更换工作服, 戴好工作帽、手套和口罩, 在接触一些传染性较强的试验材料或标本时, 需身穿隔离衣, 戴专门的护目镜, 穿胶鞋等, 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应该着重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要求实验室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其他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 才能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瑞军.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 :201-202.
[2]杨昌劲.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0 (13) :88.
[3]牛安琳.微生物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4) :200-201.
生物安全防护 篇2
1、指定专人负责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指定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了解和备有国家规定的一、二类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名录。
3、没有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防控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病原微生物防控管理,根据工作需要,配合必要的防控设备。
4、依法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有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有效完善的防止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样品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做详细的记录、采集人、负责人签字。
5、在依法实施检验过程中,发现病料样本疑为一、二类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应立即停止相关活动,必须立即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所或者动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确保防止扩散和感染。
6、在未经依法取得自治区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时,不得从事国家规定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运输活动。
生物安全防护 篇3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验室 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種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一种措施。[1]目前国内各级医院实验室对生物安全防护十分重视,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预防和控制自身感染,但是医学高校仍没有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尤其对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学生他们经常接触活的微生物及具有传染性的阳性病人标本,如果不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认识,很容易发生自身或他人的感染。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课堂要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重点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一定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防止不必要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根据我们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做好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实验室布局要合理
医学检验专业实验室最好设在实验大楼的顶层或占一层,形成独立的实验室。室内洗手池要设在靠门口处,地面应铺防滑砖,实验台要耐酸耐碱,电源不能走明线,应设有可移动紫外线灯。微生物实验室要设在远离楼道的顶角端,门外设有生物危害标识,室内要有洗眼装置,外用常规处理的应急消毒药品,设有二级生物安全柜,手提式高压灭菌器及专用放置废弃物的容器。
二、要建立键全实验室的各项生物安全制度,重在执行
医学检验学生在校期间有关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学的较少,对感染的途径及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内容较缺乏。因此对学生做好自我防护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存在高危险因素,要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应在学生进入实验课前,由老师对其进行培训,内容是实验室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危险标识制度、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个人防护制度、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消毒制度、实验室应急处理制度、检验仪器污染消毒制度等。除给学生专门培训以外,还应该在每堂实验课中,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利用5~10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制度的惯述重在落实,因此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谁带实验课,谁负责的原则,做好岗位明确,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三、实验材料准备要注意安全性
由于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有其特殊性,学生所接触的是活微生物以及免疫实验课用的阳性血清如病毒性肝炎,梅毒等标本。为使学生见到阳性结果,老师在上实验课时,把临床实验室阳性的病人血清收集到一起,拿到实验室给学生做实验用,这种具有传染性标本在上实验课时,要注意安全性,避免自身和周围同学的污染。另外细菌实验课最好每人一份菌株(标本),不能几人一份标本,易造成学生拥挤,走动菌株迸溅,污染周围。上实验课要求同学必须戴一次性手套,实验课结束后由老师将菌株及阳性血清统一收集,经高压灭菌后,装入专用垃圾袋处理。实验台面要用含氯浓度为500mg/L消毒剂处理,然后用可移动式紫外线灯再进行照射消毒30分钟。
四、实验课要制订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课要根据内容不同,要制订相应的标准操作规程及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尤其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要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在实验室内来回走动,避免相互碰撞。实验室内禁止吸烟,不准带进食品及水杯,上实验课要着装整齐戴口罩,无论什么原因不穿白服,不准上实验课。操作时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去做,在发生意外时要立即向老师报告,要遵照生物安全防范规定进行应急处理。
总之,医学高校实验室是学生集中的地方,生物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微生物和免疫实验课,要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否则极易发生意外。为此医学高校实验室必须建立键全行之有效的系列防范措施,建立标准化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对老师加强生物安全意识的学习,使其提高生物安全认识的重要性,才能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李秀平,桂芳,等.专科学校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9,16(4):10-11.
[3]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有关资料[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3,2(3)21-22.
生物安全防护 篇4
1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1.1 人员生物安全培训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实验室人员培训是处于“重测轻防”的状态, 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学科带头人的考核评定, 都把检测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的内容放在头位, 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内容列入较少, 致使检测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自2003年SARS以来, 国务院相继颁发了《病源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使实验室人员工作有章可循, 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纷纷举办检测技术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讲座及培训班, 使检测技术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1.2 检测环境、仪器设施的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自上述一系列法规颁布以来, 各实验室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新上了生物安全防护设施,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 病源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划分隔离开, 具有生物危险的标本都在生物安全柜操作, 实验室配备足够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肠道致病菌培养室等专用实验室都配备了专用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 使检测废弃物能在污染区当即灭菌后才转移出实验室, 生物安全防护设施的不断完善, 大大提高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水平。
1.3 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状况
经过4年来各项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培训,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经常性督导下, 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得到明显的强化, 大多数检测人员能够严格按章操作, 正确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 杜绝了在实验室不穿工作服、抽烟、喝水、穿拖鞋的现象, 生物安全自查制度、消毒制度基本健全。但是仍有少数检测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概念不清, 把操作规程置之度外, 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长此以往, 会发生严重的自身感染、环境污染, 后果不堪设想。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 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 长抓不懈
继续搞好各项法规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 实验室法人及法人代表要坚持经常不断地督导检查, 形成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造成污染后果严重的, 要加大处罚力度, 使该项工作走上正规化、程序化。
2.2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继续搞好培训
随着微观生物 (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的繁衍变种, 出现很多新的生物危险因子, 实验室气溶胶的形成、吸入、排除问题, 飞沫气溶胶、粉尘气溶胶的防护问题、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等都需要强化培训, 只有从根本上弄清潜在的各种生物危险因子, 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2.3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几年来, 我们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 如《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意外事故登记制度》、《职业暴露个案登记、处理、上报制度》、《实验室消毒记录制度》、《废弃物交接处理制度》, 制定了《防护服穿脱程序》、《污染区桌面、地面、仪器消毒程序》等, 还着重加强了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必须掌握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持上岗证上岗。通过这些制度和程序来约束工作人员严格操作规程。我中心在连续几次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中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总之, 检测人员搞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不可忽视, 要克服侥幸心里, 增强普遍性预防 (Uiversal Precations.UP) 的理念, 这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弊的工程。
摘要:从事病源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护, 从根本上减少或尽可能杜绝自身感染、环境污染、实验室泄漏等事件发生。通过督导、检查、培训、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措施, 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篇5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谈谈蛋鸡场的生物安全措施 篇6
一、注重环境,减少应激
1.供给营养全价的日粮和充足饮用水,是保证鸡群健康的首要条件。为了满足生长和产蛋等不同阶段的营养需要,必须供给蛋鸡充足的全价日粮和饮用水。日粮中某种成分缺乏或过多,都会直接影响鸡群生长发育,降低鸡的抗病力,容易染病。高温季节,要通过提高日龄营养浓度、增加喂料次数、调整喂料时间、增加饮水量、降低饲养密度、遮阳降温等方法,降低高温应激;而在低温时,可通过挂门帘、堵塞风口、使用热风炉等供暖,并适当提高日粮能量水平等方法,以利保温。
2.注重环境效益。要有环境出效益的意识,保证鸡群的健康环境。首先,要选好场址,远离村庄、城镇和主要交通道路,远离养殖户或其他散养家禽,并合理规划和布局鸡场。其次,科学设计清粪、排水系统,及时清理粪便;使用EM制剂等有益微生物制剂、中草药除臭,使用氟石、丝兰提取物、木炭、生石灰等吸臭,加强有害气体控制。再次,通过植树绿化(尽量少栽植灌木类植物,使鸟类没有栖息之地)、粪便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控制场区内苍蝇、老鼠、鸟类,不喂猫、狗等宠物,改善场区环境卫生。最后,要远离各种噪声源,尽量降低管理诸环节产生的噪音,采取噪音相对较小的先进生产工艺,让鸡在安静的环境中生长、产蛋。
二、搞好防疫,防重于治
1.实行全进全出。当前,规模化蛋鸡养殖基本能做到全进全出,但是全进全出模式下空场的管理特别是空场的彻底净化工作做得还不够。鸡群淘汰以后,严格的空场管理应当做到:场区内无鸡毛、无鸡粪、无跑鸡,舍内无鸡蛋;使用高压水枪冲洗鸡舍内各个角落,特别是笼架、粪板等死角,做到无残留的粪便、鸡毛、料渣、蛋黄、蛋皮;准备进下一批鸡的鸡舍要进一步擦拭干净水管料槽、笼具、粪沟横梁等,做到舍内无粉尘、无苍蝇屎、无上批残留物;火焰消毒鸡笼、料槽,地面和舍内残留的鸡毛也用火焰喷射器焚烧,水管用1%除垢剂浸泡48小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清理粪沟内的鸡毛、杂物,撒入氢氧化钠,然后用清水浸泡冲洗,做到建筑上无病菌、设备上无病菌、水管内无病菌。
2.隔离饲养。当前,鸡病种类繁多,有些传染病无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可防可控,而实行隔离饲养是控制传染病的切实有效的措施之一。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加强空场管理,严格执行鸡舍清理消毒、污垢扫除、鸡舍冲洗等措施,彻底清理场区;加强人员入场管理,培养员工防疫意识,勤洗澡、更衣、更换工作鞋,限制不同小区、不同栋舍之间的人员流动,区大门设置消毒垫并经常更换,栋舍门口设置消毒盆并定期喷洒消毒药物,进出场区、鸡舍人员必须脚踏消毒垫、消毒盆。
3.严格消毒。蛋鸡场场区每天要消毒1次,舍内每天带鸡消毒1次。带鸡消毒就是在鸡群日常饲养过程中,轮换使用对人和鸡无害、刺激性小、易溶于水、高效灭菌、对物品和设备无腐蚀性或腐蚀性小的消毒药,如季铵盐类、碘制剂和络合醛类等消毒药液对鸡舍内环境进行消毒。利用水泵的增压作用将消毒液雾化,使其均匀附着在物体表面,发挥接触性杀菌作用,降低舍内环境的病原含量,阻断疾病的传播和感染。选择晴朗天气的上午11时到下午3时,先把舍内清扫干净,按使用说明的推荐浓度计算并配制好消毒液,按照先上后下、先进风口再排风口的顺序,从房梁、墙壁到笼架,再到地面消毒。
三、科学免疫,有效免疫
1.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要根据各地区鸡病流行情况和各鸡群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2.选取正确的免疫途径和方法,进行有效免疫。各种疫苗的接种方法不同,要根据不同疫苗的特点,合理选择注射(肌内或皮下)、点眼、滴鼻、刺种、饮水、喷雾等不同的方法,正确操作,确保免疫有效。同时要注意各种疫苗要按照不用的要求正确保存,使用前严格检查质量,过期的、失效的疫苗坚决不用;免疫接种的鸡群,必须健康状况良好,无发病,对正在发病的鸡群,禁止进行免疫接种;要经常监测鸡体内的抗体水平,确定正确的接种时间。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沂水县畜牧局 邮编:276400)
中职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我校中职生100名 (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30名, 即将参加临床实习的70名) , 其中男生12名, 女生88名, 年龄16~19岁, 平均17.7岁。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前, 先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和要求, 以无记名形式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100份, 收回问卷100份, 回收率为100.0%。逐一检查收回的问卷, 剔除不合格问卷3份。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校学生对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消毒、灭菌的概念与技术掌握较好 (占85.6%和87.7%)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职业暴露后的处理等知识的认知率较低 (见表1) 。
3 讨论
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防护措施, 包括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室防护设施, 相关仪器设备、物品和管理体系[1,2]。医学实验室主要的生物危害因子是病原微生物, 如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1], 这些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3]。近年来所发生的严重实验室感染事件, 无一不与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有关, 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显得尤为重要[4,5]。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校学生对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消毒、灭菌的概念与技术掌握较好,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基本知识了解较少, 认知率较低。调查发现, 有57.7%的学生未曾接受过生物安全防范教育, 有80.4%的学生不清楚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 了解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者仅为28.9%, 学生对实验室日常工作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 如六步洗手法、实验室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掌握较一般 (占74.2%和68.0%) 。因此, 更新教育观念、增强预防意识、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迫在眉睫, 要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作为检验学生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尺。
因此, 应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1) 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攻势预防”思想, 提高预防意识, 强化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将生物安全防护能力作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进行培养。实验课前, 为学生讲解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 反复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及重要性;实验过程中, 两人一组相互进行安全监督;实验结束后, 由各组组长进行实验安全检查, 多环节、多渠道防止意外发生。
(2) 传授生物安全知识。课前让学生自学国家相关规定, 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条例》《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查物安全通用准则》等,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 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确保自身安全, 确保实验安全, 确保环境安全。
(3) 进行专业培训。学校要制定实验室管理办法, 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范措施;对专业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就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内容进行定期培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 举办生物危害、安全措施、实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讨论会, 普及生物安全基础知识。
(4) 采用个人防护措施。个体防护装备是保护人体健康和安全的一道屏障, 在恶劣的环境中, 可以有效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我国《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规, 都有关于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等方面的相关规定[6]。我校学生的专业实践场所主要是实验室, 因此, 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要做好个人防护, 配备口罩、手套、工作帽、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服等个人防护装备;装备不全的学生禁止进入实验室;在操作过程中, 不能摘除各种装备, 实验完毕, 将一次性用品置于生物垃圾安全桶, 工作服、隔离服等用品留置于实验室内进行消毒, 禁止将无关物品带入实验室。除上述常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外, 一些实验室还配有呼吸保护装置及正压气体供应工作服等。
(5) 其他措施。如在化学实验室进行移液管操作时, 使用助吸器;将玻璃离心管改为塑料离心管;实验室配备生物垃圾安全桶、各种消毒装置以及消毒剂等。另外, 实验室常规配套设备要定期消毒、清洗。
尽管我校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进行了改善, 并制定了相关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活泼好动, 生物防护意识淡薄, 还没有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2) 我校现行实验课教学, 学生人数较多, 受课时限制, 教师对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只能简单介绍, 强调不够。 (3) 部分实验教师未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生物安全防护训练。因此, 要继续完善实验室相关制度, 对实验室进行严格管理, 注重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 定期开展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讲座, 让学生到临床科室见习样本处理过程,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
[2]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3) :134.
[3]Zielińiska-Jankiewicz K, Kozajda A, Szadkowska-Stańczyk I.Protection of 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J].Medycyna pracy, 2005 (5) :367-373.
[4]梁建群, 宾利.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 2006 (2) :148.
[5]Ghittori S, Ferrari M, Negri S, et al.Recent prevention strategies and occupational risk analysis:Control Banding and Sobane[J].G Ital Med Lav Ergon, 2006 (1) :30-43.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 篇8
安全是所有行业经营和生产中的首要原则, 同时也是每个生物体都需要关注的问题。生物体安全是基于感染性生物因子而言的, 生物安全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出于对身体安全的考虑, 而采取措施来防止受到生物危害的一种行为和需求。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每天会面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带来的威胁, 如果不注重生物安全防护, 极易使病原微生物威胁到身体健康或者成为传染源。因此, 在基层兽医工作的试验研究中必须保证其操作和管理的科学性。
2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安全培训
首先, 要提升兽医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基层兽医站需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国家下达的关于传染病及微生物安全的防护法律政策, 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讲解, 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其次, 做好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 将兽医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病原微生物, 如猪丹毒、口蹄疫、霍乱、狂犬病等病原知识作为学习和培训的重点, 掌握这些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等知识;熟悉各种微生物的发病过程、特点、规律、消毒及防护相关知识。最后, 注重对生物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在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中主要是对兽医用具的使用培训, 包括微生物的处理方式、防护品的使用方法和用途等, 比如护目镜、防护服、消毒设施等相关装备。同时, 对各种防护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必须做到熟练掌握。
2.2 完善工作的各项制度
在兽医工作中必须注重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同时, 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重点也不相同。在防疫工作中, 主要是通过为畜禽接种生物疫苗以达到不感染的目的。在工作中出入圈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对针头、注射器等进行严格的消毒, 不同疫苗需要分开存放[1]。在检疫工作中, 需要通过检查的手段来发现畜禽出现的疫情, 并积极地消灭传染源, 保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通过对产地及畜禽宰前的检疫工作, 实现病健分离、分宰, 有效地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避免疫病的传播。在监测工作中, 主要是为了能够尽早发现畜禽中的疫病抗体水平, 进而预测生物侵害的概率,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实现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在检测过程中, 需要对采集的血清和组织进行安全的保存、分析和处理, 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条例的要求执行, 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在消毒工作中, 不同微生物的灭活需求也存在差异, 需要针对不同的微生物采取与之对应的消毒灭源方式, 从而实现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其中比较常用的消毒灭源方式有日光暴晒, 利用盐类、醛类及强氧化剂进行消毒, 各种消毒灭源方法交叉使用。
2.3 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
做好防护的准备工作,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方式主要有4种, 分别为消化道传播, 比如大肠杆菌;呼吸道传播, 比如炭疽;皮肤接触传播, 比如口蹄疫;节肢动物传播, 比如蚊虫叮咬造成的乙脑等。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同时做好工作区域的准备, 在进入工作区前需要先穿戴好工作服、头套、口罩等, 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畜禽及产品检验时还需要带好眼罩, 出入工作区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 做好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 比如遭遇犬类咬后, 要用肥皂水进行冲洗, 然后接种狂犬疫苗。
3 结语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需要与大量微生物接触, 在接触的过程中极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所感染, 进而威胁到兽医人员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容易造成病原的传播, 因此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
摘要: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的微生物, 所以很容易出现生物感染, 对畜牧兽医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所以基层畜牧兽医站需要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基于此, 在阐述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管理 篇9
1国内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早在1974年,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CDC/ NIH) 就出版了《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一书, 并首次对可供人类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和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活动按不同危险类别分为4级。WHO1983年就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1版。该手册鼓励各国接受和执行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 并鼓励针对本国实验室如何安全处理致病微生物制订操作规范。自2002年以来, 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监督工作, 并采取了相应防范措施。卫生部于2002年12月3日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 (WS233-2002) , 该标准规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的分级、各级实验室的基本要求, 适用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保健、科研机构。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过后, 我国加强了对实验室安全的管理力度。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 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以及规范生物安全分级、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等方面内容, 它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和发展的新阶段。
2医学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
近年来, 随着禽流感、疯牛病、艾滋病、SARS事件、甲流疫情等疾病的出现和蔓延, 以及炭疽病毒等生物恐怖事件引起的恐慌,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加坡、我国台湾以及北京的实验室相继发生的病毒泄漏造成工作人员感染的事件, 使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现实损害[2]。这些隐患不仅是实验室的局部问题, 而且已经涉及到环境安全 (如危害物的泄漏、排放等) 和社会安全 (如危险品的逸出、丢失等) , 给各级各类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安全防护问题敲响了警钟, 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3]。因此, 实验室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如果防范措施不力, 轻则造成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 重则因传染性微生物外泄, 殃及社会, 造成大范围传染病的流行, 甚至可能导致某些生物灾难的发生。
3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的预防及管理
3.1 成立管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最高管理者是实验室所在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负责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应有的资源 (人、财、物等) , 并根据实验室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实现生物安全的目标以及持续改进的有效措施, 也要制定出有关的激励措施, 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生物安全的具体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制, 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实施工作。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环节较多, 因此应明确各部门的职责, 实验室主任是实施生物安全具体管理工作的第一负责人, 另设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门负责人, 负责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4]。
3.2 建立健全实验室规章制度, 并严格执行
除严格执行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 2007修订版) 中的各项规定外, 每一个实验室还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具体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程, 包括标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及其毒素应补充规定的相应特殊安全操作规程,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实验室应编制生物安全手册, 方便实验室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规范实验技术、操作规程和相关记录等。
3.3 加强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级相配套的硬件建设
配备洗手场所及必要的急救设施, 强调个人物理防护。实验室的各种标识应规范、清晰, 以保证其时效性和警示作用。明显处应张贴事故处理流程, 紧急情况下的联系电话等, 以便于工作人员参考, 知道发生问题找谁处理。井然有序的实验室环境及管理体系对初入实验室者是最好的示范, 并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让其了解研究工作必须按照一定程序开展。在实验中如需使用危险性物质, 必须由系里的负责人签字才能到专门的存放处领取, 还要标明用量多少, 这些危险物品都在集中的地方保存。
3.4 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生物安全具体操作技术培训
强化实验室的内部管理, 针对实验室人员开展生物安全知识宣传与普及教育, 通过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强化实验室的自身管理, 增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做到思想上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同时, 还必须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 包括来实验室进修的人员和开展实验、实习、实训的学生等, 在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 掌握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与操作规程, 并在指导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严格监管与指导下开展相关活动, 做到万无一失。另外, 也可以针对实验内容, 进行具体操作技术的培训, 如转基因技术、病毒分离、培养技术, 以及含病原体的血液、体液的操作技术等。对常用实验操作, 实验室应提供建立好的标准操作文件 (SOP) , 供受训者参考;对特殊实验尚需建立方法的, 则应由培训者帮助被培训人制定出SOP, 供日后参考。
3.5 坚持完善各种监督管理及考核制度
由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常常是隐性的, 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建立有效的预警体系, 防患于未然。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及研究生的生物安全知识定期考核, 以保证生物安全培训的效果。此外, 实验室负责人或其他指定负责人要做好日常监督, 包括对实验室规章制度和SOP文件执行的监督, 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操作的监督, 以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从而保证全体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4结语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既要满足国际国内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又要符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 更重要的是要有效运行。实验室只有使建立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得到充分而有效的运行, 在实践中持续改进, 并在不断改进中加以完善, 才能使实验活动符合生物安全相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才能规范实验活动, 起到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应有的作用, 防止和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祁国明, 主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苏虹.关注实验室生物安全 (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08, 12 (5) :476-477.
[3]Guo YL, Shiao J, Chuang Y, et al.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aiwan (J) .Epidermal Infect, 1999, 122 (2) :259.
生物安全防护 篇10
基层医院 (县级医院、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私立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等) 的临床实验室,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工作、轻安全”、“重检测、轻防护”、“重效益、轻管理”等问题。未把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放到重要位置, 忽视生物安全防护, 致使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成为生物安全隐患的多发地。因此强化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1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1.1 生物安全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在相当多的基层医院, 普遍存在对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不清楚;对生物安全知识不了解,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有关部门对生物安全防护的专项培训工作不重视、不开展;基层医院实验室具体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健全的状况。
1.2 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不强
基层医院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 往往是因为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强而引发的。主要表现:对实验室工作环境不按要求进行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 在工作中对病原微生物的传染危害认识不够高, 如不按操作规程佩戴口罩、帽子、防护手套, 甚至在接触传染性标本时也不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眼镜等就进行操作;有的人在工作中经常用未经消毒的手接听电话;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穿着工作服随意进入休息场所和生活区域[1]。这也是导致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
1.3 临床实验室功能区布局不合理
目前, 绝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临床实验室用房严重不足, 功能性区域布局不合理, 分类不清晰。工作区基本上和医院非传染区、生活区、治疗区以及住院区同为一体, 其工作环境仍是开放式半开放式, 不能按作业流程设计和独立成单元等。这些都极易导致交叉污染和生物安全隐患的发生。
1.4 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问题突出
临床检验人员在工作中, 经常使用采血针、 注射器、载玻片、玻璃试管等锐器, 稍不注意随时可能发生手部被刺伤、划伤, 试管容器破裂, 标本溢出、喷溅到皮肤、黏膜、眼部等导致职业暴露的意外情况。职业暴露已成为对检验人员造成极大危害的突出问题[2]。
1.5 实验室的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
临床实验室的医疗垃圾对人和环境污染危害极大。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的医疗废物处理, 缺少专门的处理设施设备;对医疗废物未进行分类处理, 液体污染物及污水不经消毒处理随意倒入下水道, 垃圾不使用专用容器收集存放至指定地点, 甚至随意丢弃到生活垃圾中, 卖到废品收购站;具有传染性的废弃物不经消毒灭菌就随意丢弃, 进行医疗废物处理的人员未经培训等。这些不规范的行为, 直接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甚至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扩散到社会, 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对环境的污染。
1.6 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落后
大多数基层医院由于资金不足, 对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不大, 防护设施设备落后, 甚至未配置。
2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临床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直接关系医院的环境安全和患者的就医安全, 加强对生物安全的有效管理是预防控制生物安全的根本方法, 强化对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化操作是确保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主要措施和对策如下。
2.1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护规章制度
生物安全防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以及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 是确保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基层医院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具体的执行落实细则, 如生物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生物安全考核、监督、评估机制等;临床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的程序性文件、作业指导书, 安全管理制度、消毒灭菌制度、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3]。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落实, 规范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行为, 培养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2.2 提高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提高是减少和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 临床实验室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考核、演练, 促进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的提高, 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自觉的安全操作行为。
2.3 规范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行为
临床实验室的规范性操作, 是预防控制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要求。临床检验人员在进入工作场所时, 要穿好工作服、防护服、带好防护手套和鞋帽, 必要时穿隔离服, 戴口罩和眼罩等。严禁穿凉鞋、拖鞋、露趾鞋;严禁穿着防护服、工作服进入非工作区;严禁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复帽。接检标本时, 应在专用房间或区域进行, 应仔细观察容器是否有破损渗漏等问题, 发现问题应妥善处置。所用仪器应按照安全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静脉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标本检验前后, 坚持“六步洗手法”规程。实验室每天应开窗通风、必要时进行紫外线消毒, 工作台面和地面应用消毒毛巾和拖布擦拭, 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2.4 加大临床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是确保生物安全的必要条件。根据BSL-2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临床实验室应购置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消毒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 同时配备洗眼器和喷淋设施。洗手装置应安装为非手动的。检验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实验室应配有急救药品箱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
2.5 加强对临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管理
临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规范性处理, 是消灭生物安全隐患的基本保障。临床检验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 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科室的有关具体规定、规范操作, 妥善处理。首先, 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采用专用垃圾袋存放, 由专人、专车送医疗废物站进行焚烧或其他消毒处理。其次, 对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在收集、存贮、分类打包前, 应经消毒灭菌处理, 再转运到专门的处理地点。对使用过的污染性锐器, 如注射器、采血针等, 必须收集在专用利器盒中, 而且当存放物达到3/4时应及时更换, 按损伤性废物进行处理, 对医疗废物严禁买卖。
2.6 强化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监督管理工作, 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的有效手段。首先, 应该强化责任, 建立生物安全责任制, 医院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临床实验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 临床检验人员为实施人, 制定制度, 明确职责。其次, 应组建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小组, 对日常生物安全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再次, 应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配备生物安全处置的设施设备。临床实验室, 每一个出入口都应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标明相应级别, 以及生物安全责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 一旦遇到突发性事故, 能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应对。
总之,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事关全局, 必须强化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玉时, 朱金华, 黄长英.县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211-212.
[2]杨书爱.医疗机构检验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生物安全防护[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4) :1801.
[3]董燕.检验科生物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 :241-242.
计算机安全应向生物学习 篇11
Forrest说,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多样性能有效地保护计算机和网络,防止恶意攻击。她的小组去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要解释了一个名为RISE (Randomized Instruction Set Emulation)的系统,该系统能把应用程序的机器代码做随机化处理,以阻止那些通过二进制码进行的攻击。“计算机很容易受到攻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完全相同,”Forrest说,“要想成功实施‘缓冲区溢出和其他攻击’,攻击者需要非常了解目标计算机正在运行的程序。而攻击者之所以知道如此多的细节,是因为软件被广泛复制。”她认为,如果让每台电脑都变成独一无二的,那么攻击就会变得困难许多。
RISE的关键是,保护系统上的代码,而不是像其他安全系统那样在每一个端口设置防护。RISE使每次处理数据都有一套自己的指令系统。
Forrest说,去年她曾向英特尔的硬件工程师说起该系统,但并不被看好。她承认RISE系统存在缺陷,有时候使用起来并不是那么方便。但是,经过验证后,现在在对付漏洞时绝对可靠。
生物技术安全问题 篇12
1 意义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以生命科学和技术的理论与成就为基础,将之应用于生物体的生长与加工过程,有目的地对生物体进行控制和作用,从而提供人类所需的产品和各种服务。《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技术的定义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生物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技术应用。”[1]
可以看到,从1973年重组DNA技术的成功至今,现代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已经为人类解决了粮食、医药短缺及环境问题,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畜禽品种和水产品的遗传基因进行修饰可使其品种改良、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抗性增强,特别是运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抗旱、抗霜、抗酷热、抗病虫害、耐除草剂、提高经济作物种淀粉和油的含量、改善蔬菜与果实的口味、营养、和颜色,延长其保存的时间。这对提高世界农作物产量、质量,减少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缺乏、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堪称第二次“绿色革命”[2]。
2 在农业上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法律发展。转基因大豆也已用于制作数百种食品,其中包括食物油、糖果和人造黄油。目前,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批准个别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商品化的植物种类有很多种,转基因植物在全球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国家不断增多。至今已有27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植物。据估计,用各类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的食品全世界有近万种[3]。
3 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生物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当人类不能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和运用这项技术时,这种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生物技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利用基因技术来改善生物武器的特定功能,使其可感染且能攻击特定基因组成的种族或人群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具有难以估量的杀伤力,基因武器的研制成功将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灾难。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秘密研制利用致病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及其载体制成的基因武器,一旦其技术为恐怖分子所窃取,后果不堪设想。有报道称,伊拉克曾积极研制“骆驼痘”,一旦成功,将对非阿拉伯人种造成伤害,因为阿拉伯人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4 对生物技术的态度
单就转基因技术来讲,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国际社会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的态度主要有三种:一是持肯定态度和赞成态度,二是持反对态度,三是持谨慎态度。以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为代表的农产品输出国对转基因技术持比较积极和开放的态度。美国是转基因技术发祥地,也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最为先进、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美国的转基因产业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够从转基因产品中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据有关报道,仅转基因玉米一种产品就可为美国带来51亿美元的利润,调查显示,81%以上的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持有“肯定”和“较为肯定”的态度,51%的消费者表示不歧视转基因食品[4]。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国则持反对态度。在欧洲,由于2001年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若干次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调查显示,在英国,只有25%的人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接受,88%的公众反对在英国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印度国内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很大争议,环保组织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提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认为转基因作物将会极大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将本国不能接受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到经济不发达或转基因食品研究能力弱的国家或地区。
5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植物突出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环境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食品安全性。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因漂移。二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于转基因植物中的具有某种抗性的基因有可能通过杂交转移到其野生或半驯化种中去,这种转移的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将增强这些植物杂草化的特性,并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具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植物除了能对害虫产生毒害而使其死亡外,对许多有益生物也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曾经有报导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可导致蝴蝶死亡。目前转入植物的基因以抗除草剂的为多,其次是抗虫和抗病毒,然后是抗逆[5]。当这种基因通过种植作物的基因流逐渐在野生种群中定居后使得作物的野生亲缘中具有了选择优势的潜在可能,通过花粉的传播与受精将某些基因 (主要是抗除草剂基因) 漂入野生近缘杂草而产生难以控制的“超级杂草”,更难于防治。生物多样性方面,转基因动物一般都具有某种普通动物所不具备的优势特征,如果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将有可能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而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转基因植物可能因其较强的野外适合度,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如一棵抗吃种子害虫的转基因松树会由于种子抗虫而大量保留下来,最终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其它物种,导致森林群落遭到破坏。有学者指出,在转基因植物中,病毒基因在所有细胞和所有时间都存在,其重组的风险大大高于普通植物。因此当转基因作物释放面积达到上百万英亩,而这些作物又都在表达大量的病毒基因时,很难预料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2000年《科学》杂志报道,抗虫玉米杀死非目标昆虫,有的使一些害虫产生抵御杀虫剂的抗体,有的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灭绝的危险等,如“斑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又如2004年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Cu可由根部深入周围土壤,且保持了很强的活性,能够继续杀虫。这种毒素可能助长一些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从而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如“Cu抗虫棉破坏环境”事件[6]。
生物技术带来的问题远不仅仅这些,除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外,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以及引发的伦理问题。如果利用该技术制造生物武器,巨大的军事破坏力无疑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掌握了新的生物武器之后,新的霸权主义也将产生,国家、地区间的不平等也会越加严重;如果生物技术应用于复制人,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对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而危害了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同样,生物技术应用于优化基因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否定,引发种族之间的冲突,危害社会稳定。
6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安全性评价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有效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监测和应急机制。加强生物安全的科学普及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是开展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必须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国需要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步伐,尽快健全生物安全法规体系以履行有关保护生物安全的国际义务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维护国家利益。[7]健全完善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应将生物安全管理与监督覆盖到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以防止转基因活生物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中国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应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及国际的相关经验。
从国际角度,必须积极开展生物安全事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生物安全问题己发展成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内容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国民经济、国家利益,甚至关系国家安全[9]。所以,各国以及国际组织都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和维护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但是,生物安全又因为各国国情不同而在各国有其特殊性,所以借鉴他国或国际生物安全政策经验制定生物安全政策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正因如此,我国生物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从我国的生物安全现状出发,制定切实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安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生物安全问题涉及内容广泛,单就现代生物技术而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存在潜在风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便益,现代生物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满足食物、农业及卫生保健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对这一层面进行论述,但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积极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确保生物安全,防范生物安全威胁,并不是否定与生物安全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必须辨证的分析生物安全的内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并且将长期存在,必须正视生物安全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虽然生物安全具有不同于传统安全的特性,确保生物安全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但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在生物安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在主权国家生物安全基础上的全球生物安全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军民.我国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1) :16
[2]董建新, 王胜利.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5) :83
[3]Frisvold George B., John Sullivan, Anton Raneses.GenetieimProvements in major US crops: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benefits[J].Agricultural Eeonomies, 2003 (28) :109-119.
[4]于文轩, 王灿发.国外生物安全立法及对中国立法的思考[J].环境法论坛, 2005 (4) :102
[5]王敏, 王秀玲.转基因农产品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ll) :40-3
[6]翟雪峰, 刘经纬.在我国建立转基因植物风险金制度的必要性[J].理论研究, 2006 (7) :11
[7]徐进.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之探析[J].法制建设, 2007 (7) :54
[8]王明远.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7 (2) :170-17
【生物安全防护】推荐阅读:
生物安全09-26
生物安全问题10-07
生物安全风险10-31
光生物安全论文05-18
生物安全立法论文09-08
生物教学安全教育10-07
生物安全责任书06-14
猪场生物安全措施浅析09-04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手册06-1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