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2024-08-18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精选13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1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1、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类活动的记录均应按照本制度执行。

2、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类活动的记录均应按照本制度执行。

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记录、资料保存不得少于20年。

4、生物安全实验室记录、资料应至少包括: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考核记录、健康监护档案、事故报告、分析处理记录、废物处置记录、菌(毒)种和样本收集、运输、保存、领用、销毁等记录、生物安全柜记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等。

5、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原则上不外借。

6、因工作需要复制档案资料者需经批准。

7、超过保存期限的档案资料、记录,应通过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的讨论、鉴定,批准是否实施销毁,销毁应至少两人实施,做好销毁记录。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2

高校科研档案是指高校在科学研究管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 它包括高校师生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学术会议信息资料、专利发明技术材料以及在各种课题研究中形成的一系列的成果及相关资料等, 它不仅记录了高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也记录了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科研创意、科研思想、科研方法、科研经验、科研成果, 记载了高校从事科研活动的智慧结晶, 体现了教师的劳动价值, 尊重人才, 重视成果, 是评价高校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 也是教师进行二次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参考资料, 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2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安全危机意识问题

2.1 领导重视不够。

高校领导层只重视教学、科研工作, 对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危机重要性认识不足, 档案意识淡薄, 对科研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归档范围、归档要求及保密性等等了解甚少, 没有真正重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 尤其是安全意识问题更是重视不够, 只是把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当成可有可无的辅助性工作, 因此不能有效指导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具体工作, 使得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水平与高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不成比例。

2.2 管理制度不规范, 收集难度大, 存在安全隐患。

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或有制度而没有严格执行, 教学、科研部门和科研档案形成部门之间管理权限不明确, 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处于分散零乱的状态, 多数科研档案没有进行过规范化的整理, 不能做到集中统一管理,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建档管理工作中, 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 没有真正做到相互制约、相互沟通、相互联系, 甚至形成制度化, 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手段。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研活动的具体研究上, 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他们比较重视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重视科研成果的论文发表与奖励获得的等级, 但相当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档案意识, 轻视科学研究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认为这是档案资料管理部门的事, 与己无关。还有一些科研人员从个人荣誉和利益出发, 将科研工作中应该归档的档案资料作为自己的私所财产, 如果不主动找他们收集相关档案资料, 他们大都不愿主动上交, 甚至找他们收集经常也是以各种理由为借口而拒绝, 比如以关键技术资料保密或成果未鉴定不可公开等理由为借口。高校科研活动的分散性, 再加上管理制度的不规范, 人员编制少且素质参差不齐, 以及管理水平低等原因, 一方面造成了收集科研档案资料的难度大, 另一方面造成的安全泄密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分散管理科研档案资料, 不可能保证它的安全性, 极易造成档案资料或数据的丢失。

2.3 投入资金有限, 阻碍了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安全发展。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 大部分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有的甚至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 即使有采用计算机管理的, 也缺乏网络化建设和安全维护, 这大都是因为高校在此投入资金较少,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即没有性能参数较高的计算机或网络的硬件设备, 也缺乏专门的软件系统, 造成科研档案资料数据的丢失或泄密, 极大地阻碍了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健康发展, 人为造成了管理方面的安全危机。

3 加强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安全危机意识的途径

3.1 更新观念, 加强安全危机意识。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 对于科研档案资料管理人员来说, 必须要更新观念, 加强科研档案信息的安全危机意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 要正确认识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 有些科研活动或成果是属于部门或学校的, 它是集体创作、集体智慧的结晶, 并不属于某个个体所有, 应该归属部门或学校存入科研档案资料管理部门集中管理。新时期科研档案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不断加大, 载体形式也趋多样化, 信息交流相当迅速便利,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守科研保密原则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的规定, 该保密的科技信息一定要保密, 否则会伤害教师做科研的积极性, 势必影响高校科学研究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发展, 甚至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3.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注重安全管理。

对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出于保护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安全性, 建立健全过去的收集制度、保管制度、借阅与使用权限制度等切实可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并逐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 形成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管理有措施的规范流程。要注重安全管理, 避免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及时归档而造成科研档案资料的丢失, 严格执行科研档案资料的借阅审批程序, 保证科研档案资料的安全管理。

3.3 建立科研档案安全信息数据库, 实现科研档案资源的安全利用。

高校科研档案资料要想发挥其重要作用, 就必须要加快科研档案资料的安全信息化建设, 利用现代化先进手段, 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 建立基础信息数据库, 比如建立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教师论文专题数据库、教师著作专题数据库、成果鉴定与转让专题数据库等, 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数据库成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数据平台, 方便检索利用。一方面要对现存档案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 通过扫描缩微等手段, 将教师专著、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音像、照片等转换成电子文档, 另一方面要应用或开发专门科研档案管理软件及数据库, 通过网络实现多途径多平台的档案资源的安全利用。

3.4 加强人才建设,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素质, 直接关系到科研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化时代对科研档案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高素质的科研档案工作人员和完善的操作规则是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 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或现代网络技术知识与技能, 综合素质偏低, 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精通科研档案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的现象较为突出, 这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因此,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一方面要通过进修或培训的形式, 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知识面, 不仅要学习现代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的新知识, 还要充实科研档案的条例、法规及科研档案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吸纳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这需要高校领导层出台优越的引进人才制度方可实现。只有这样, 才可能使科研档案信息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摘要:高校科研档案资料是评价高校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 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必须要加强管理。本文总结了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安全危机意识问题, 剖析了在网络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 如何加强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安全危机意识, 更好地发挥科研档案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科研,档案资料,管理,安全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杨艳娜.高校科研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5 (5) .[1]杨艳娜.高校科研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05 (5) .

[2]刘建平.档案信息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思路[J].兰台世界, 2007 (6) .[2]刘建平.档案信息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思路[J].兰台世界, 2007 (6) .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3

关键词:高校;生物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

一、前言

高校生物实验室的使用涉及到水、电、气以及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这些都关系到使用实验室的人员的安全以及学校校园环境的很多问题。为了确保高校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实验室的环保与安全管理成为实验室使用与维护的首要目标。

二、规范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安全与环保设施主要由实验室选址、建筑结构、通风与净化、实验室废物处理等组成。由于我国生物实验方面起步较晚,实验室安全与环保建设一直都是我国高校实验室建设较为薄弱的环节。以前,许多高校往往只是单纯的注重实验仪器的采购与更新,对于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问题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近几年,各地高校开始慢慢注重这个问题,开始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的投入,对于旧的实验室按照标准进行改造。经过合理的规划布局,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功能,注重安全与环保方面的问题,使整个实验室的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我国高校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

生物实验室由于具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与多重性。在管理上我们既要满足他作為实验室最基本的需要,又要针对生物实验室的特点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要不断提高生物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相关的主管部门要进行抽查和定期检查,来确保相关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二)加强安全、环保教育

要对师生加强环保、安全的宣传与教育,要将环保与安全管理的意识深入人心。1、学校要组织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实验管理队伍。2、实验教师在课前要增加实验室环保与安全管理的内容,对于水、电、气以及各种生物试剂的使用要做到安全第一。3、学生在第一次使用实验室时要进行专门的一节课来进行安全、环保教育,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整个实验室的环境,了解实验室各种设备与器械的使用原理。掌握化学药品的MSDS。4、定期开展防火、防震演习,了解逃生技能以及一些消防设施的使用。

(三)生物实验室各类废弃物处理的管理

1、生物活性实验材料的处理

生物实验后,有很多活性的生物材料需要进行及时的处理。对于一些细胞和微生物必须进行及时灭活以及消毒处理。对于实验用的固体培养基要进行高压灭菌处理。未进行处理的废弃物不得随意作为日常垃圾进行处理。液体的废弃物要经过15%浓度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30 分,进行稀释后方可排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对环境周围的影响。生物实验室在对动植物进行实验前,应确保实验材料无传染类疾病。完成后要对动植物的尸体进行合理的安置,禁止随意丢弃。实验动物在进行试验后,要按照要求进行必要的消毒,净化处理后,使用统一包装,送交相关部门集中处理。

2、有毒有害实验废弃物的处理

对于有毒有害的实验废弃物禁止随意丢弃、掩埋。在实验过程中,一些有毒有害的废液处理,如果学校处理的标准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要进行自行处理,如果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则应该进行封存送交具有处理资质的部门进行处理。对重金属、氰化物、溴化乙锭(EB)、丙烯酰氨、甲酰氨、焦碳酸二乙酯(DEPC)、IPTG、二甲基亚砜(DMS0)、二硫苏糖醇(DTT)、四甲基乙二胺(TEMED)、过硫酸铵等及其结合物要进行分类、分级的收集,避免一些废液混合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比如过氧化物与有机物,氰化物、硫化物、次氯酸盐与酸等,要根据其特性进行存储,统一送交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三)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

在实验室中对于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要严格按照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进行使用。对于购买、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要做到准确登记、本人使用,本人领取,要做到帐实相符,实验教师要起到监督指导的作用。对于放射性同位素要做到防火、防盗、放射线泄漏的三防检查。在实验使用前以及结束后要按时进行同位素探测,防止产生污染。对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垃圾应该做到明确标识,专门容器摆放,专业部门回收的流程进行处理。

(四)推行环保、绿色、清洁实验

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陆续的发明了仿真实验这个方式,仿真实验的应用是环保的、绿色的、清洁的实验,它可以零投入、零污染。避免一些毒性较大的物质接触学生,这种实验尤其适合低年级的新生来做。对现行的试验方法和实验规模进行改革,发挥高校实验中心的监督和统筹的能力,降低实验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达到我们节能减耗、预防污染的目的。在试验中,在实验效果相同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环保、清洁的实验器具。

(五)实验器械与耗材的处理

对于一些可重复使用的器械要做到高温灭菌后,清洁后再次使用,对于一些废弃的实验仪器要进行分类回收,统一处理。

四、结语

高校生物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对于提升生物实验教学效果以及保障科学教研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基础工作,我们不应为眼前的一点点成绩骄傲,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实验室的管理团队要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的原则,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安全与环保要素,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安全设施,加强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实验室的技术人员要加强安全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的能力。将实验室的不安全因素最早的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薛那,沈国顺,张雷雷,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探讨[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3):42—43

[2]王明生.陈天宝浙江省义乌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 2010(1)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院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科学评价实验实训室的工作基本情况,健全工作规程,规范统计工作,保证及时、客观、准确、科学地收集、统计、运用实验实训室的基本信息,使实验实训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根据教育部有关高等学校实验实训室评估标准和实验实训室基本信息收集与档案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实验实训室管理、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活动中,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材料,均属实验实训室工作档案。

第三条

实验实训室均需建立基本信息收集、整理、上报制度和相应的基本信息档案。

第二章

实验实训室工作档案的内容

第四条

行政档案

1.有关实验实训室建设的文件材料,包括实验实训室的发展规划、建设计划及实施情况,相关的申报、论证、评估、审批及总结材料等;

2.实验实训室管理的有关文件及材料,包括历年来有关实验实训室的院发文件、实验实训室管理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制度执行的检查记录;

3.实验实训室运行的有关材料,包括实验实训室工作计划与总结,实验实训室活动记录、安全记录、化学危险品领用记录、环境保护记录、岗位日志等各类记录,实验实训室检查,实验实训室历年经费使用情况和每年上报的各种统计报表;

4.实验实训室人员的有关材料,包括实验实训室人员(包括专、兼职)基本情况、实验队伍组成、结构与变动情况、人员职责及分工细则、进修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实验实训室专职人员历年考核情况;

5.实验实训室奖惩情况材料,评比活动的有关文件材料,包括评比通知、办法及先进事迹材料、总结材料与获奖证书,事故处理材料等。

第五条

教学档案

教学档案的具体内容参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评估目录。第六条

技术档案

1.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申报计划;

2.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报告及审批报告、使用情况、功能开发及效益情况; 3.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及说明书、维修手册等全套随机文件材料、安装调试记录、使用记录和运行报告,仪器设备开箱记录、装箱单、保修单等;

4.自制非标仪器设备的申请报告、鉴定验收报告及使用情况;

5.仪器设备的损坏、丢失赔偿情况记录,使用维修情况记录,借用登记记录等; 6.有关物资的各种凭证单据(如设备验收单、借用领用单、调拨单、报废单等); 7.技术改造和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第七条

物资档案

1.实验实训室教学仪器设备帐、低值耐用品帐、低值易耗品帐、家具帐和工具帐等; 2.实验实训室用房、实验实训室桌椅及环境设施配套情况。

第三章

实验实训室基本信息资料内容

第八条

实验实训室基本情况

1.实验实训室名称、建立时间、面积、管理级别以及实验实训室改造、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含奖、惩等)。

2.实验实训室创建历史,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中显现的特色及取得的成果和获奖情况,目前具备的水平、承担的任务,实验教材建设情况,实验教学改革进程与改革方向,实验实训室的投资与效益等特色及评价。

第九条

实验项目基本信息

实验项目历年开出情况,包括必做、选做、面向专业、开出组数、已开实验项目的情况及未开出实验项目的原因、实验要求、实验类别、实验学时等。

第十条

实验技术人员基本信息

实验技术人员姓名、出生年月、籍贯、文化程度、毕业学校、专业、职称、职称授予时间、业务专长、发表论文数量、级别、人员分工、考核情况等。

第十一条

每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第十二条

每教学、科研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情况。第十三条

实验用房增减变动及维修改造等信息。

第四章

实验实训室工作档案资料的管理

第十四条

各实验实训室是实验实训室工作档案资料的直接责任单位,负责实验实训室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存档保存工作,全院各实验实训室要与学校实验实训室管理部门及院档案室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我院实验实训室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提高实验实训室管理水平。

第十五条

各实验实训室须明确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员(信息员)负责工作档案及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和存档等工作。实验实训室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室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并做好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十六条

根据实验实训室工作档案资料的内容,有关的实验实训室专职工作人员、教师和管理、研究人员,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做好有关材料的收集和事项记录,并提供给档案管理人员。

第十七条

各单位对工作档案的内容进行编目整理、归档保存。如需借阅,应办理手续,并及时归还。撤并的实验实训室或者实验实训室负责人及具体管理人员变动时,必须及时办理工作档案的移交手续。

第十八条

上级有关部门及学校下发的有关报表、统计数据,各实验实训室需及时如实填报。

第十九条

档案管理要求和业务要求按院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执行。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一、人员准入条件

1、实验室人员、辅助人员和外来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受过相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了解实验室潜在的生物危害和特殊要求,经负责人审批后方可进入相应的实验室工作。

2、未成年人、孕妇和有免疫缺陷的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处于易受感染状态或感染后果严重的额人员也不得进入实验室。

3、实验室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穿戴好防护服(白大衣)的情况下,方能进入实验室的污染区域工作。但当身体出现较大的开放性损伤、处于较重的疾病感染状态或呈重度疲劳状态时不得进入。

4、外来参观人员需经科室负责人同意并在相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实验室。

二、生物安全日常管理:

(一)生物安全行为规范

1. 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器或可随人传染性物质的饰物。

2.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止穿防护服(白大衣)。大白衣应定期清洗、更换,清洗时应使用具有杀菌消毒的洗液或其他相应方法。

3、操作感染性物质、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在通风橱中进行,并佩戴相关的安全防护用品,如安全镜、面罩或护目镜。皮肤受损时应以防水敷料覆盖。

4、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5、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6、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7、不得涉及呼吸道传播疾病样品室,要佩戴符合要求的防护口罩。

(二)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2、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性的材料或被感染的动物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3、不得用戴手套的手触摸自己的眼、鼻子或其他暴露的黏膜或皮肤。不得带手套离开实验室或在实验室来回走动。

4、严格禁止用嘴操作实验器材,包括吸液、吹酒精灯等。实验材料禁止放入嘴里。禁止舔标签。

5、尽量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不使用破裂或有缺口的玻璃器具。破损的玻璃不能直接用手直接操作,必须用机械方法清除,如刷子、夹子、镊子等。破裂的玻璃器具和比例碎片应丢弃在有专门标记的、单独的,不易刺破的容器里。

6、所有的实验步骤都应尽可能使气溶胶或气雾的形成控制在最小程度。任何使形成气溶胶的危险性上升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有害气溶胶不得直接排放。

7、应尽可能减少使用利器和尽量使用替代品。包括针头、玻璃、一次性手术刀在内的利器,应在使用后立即放在耐扎容器中。尖利物容器应在内容物达到三分之二前置换。

8、所有溅出事件、意外事故和明显或潜在的暴露于感染性材料,都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此类事故的书面材料应存档。

9、所有弃置的实验室生物样本、培养物和被污染的废弃物应被假定有传染性,在从实验室中取走之前,应以安全方式处理和处置,使其达到生物学安全。

10、实验室应保持整洁、干净,当潜在的危险物溅出或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架必须擦拭、消毒。

11、每日工作完毕,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人员需关好水、电、门、窗。

(三)监督与检查

1、涉及病原体的科室负责人要经常对各项实验的生物安全性进行检查和监督。

2、各实验项目主管人员要定期对所开展的实验工作进行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并报告安全隐患事件。

三、常见实验室废弃品处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 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使用和管理,保证操作人员、实验对象和环境安全,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运转及在此环境下的监测工作。

3.职责

3.1 检验科科长负责安排相关人员参加本科室及上级的相关培训。

3.2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所有人员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4.具体要求:

4.1.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培训 新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进入实验室工作的资格。培训由实验室负责人组织进行,并指定熟悉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担任辅导。培训内容包括:

(1)相关检验的国家诊断标准、处理原则以及本手册内容。

(2)实验室所有设备的使用方法。

(3)个人防护方法。(4)实验室基本技术。

(5)实验室消毒净化的方法。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 篇7

医学实验室在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免疫血液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一系列的检测工作中, 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生物安全问题。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涉及的不仅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健康, 一旦发生事故, 极有可能会给人群、动物或植物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1]。因此, 做好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将风险控制在许可范围内, 是保障医学实验活动安全的前提。本篇探讨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1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活动的主体, 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是进行实验活动必备条件。因此要做好工作人员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安全管理, 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1.1 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及生物安全防范知识培训

人员素质是安全保障最重要因素之一。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之前, 应经过一个上岗技能和生物安全防范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其对所做的工作熟悉, 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并且会使用基本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实验人员在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后, 有资格开始实验的工作。同时, 需要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考虑到新知识、新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 为了适应新环境, 确保安全, 所有资格证都有明确的有效期, 需要定期换证。

1.2 制定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规程

仪器设备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保障在用仪器处于完好状态, 仪器使用前后的自检和保养, 仪器设备的定期法定检测等, 以便保障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使实验数据客观公正和具有法律效应。

根据仪器设备的质量技术文件、基本参数和使用说明书, 结合实验要求, 对主要检测设备, 由专业人员写出简洁的操作规程, 在规程中不但要有仪器设备使用步骤, 还要有保养和维护步骤, 将规程放置到所用的仪器设备附近明显的位置, 这样可以对实验人员起到提醒的作用, 并且注意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保证仪器设备能长时间维持稳定良好的性能。所有操作者必须熟悉了解仪器性能, 并有一定实践经验, 方可独立使用仪器, 否则, 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

对于需要计量或对实验数据有极大影响的仪器设备, 需要计量检定部门定期检定和校准, 这既是实验数据公正、客观、真实的保证, 也是检测结果法定有效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

1.3 制定实验材料的安全管理规程

实验材料的正确, 也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实验材料的选择、购买、采集、接收、存储, 都要有相关的记录, 建立清单, 特别是对于具体的危险材料, 要有专门的存储措施、存储位置并且进行标识。对危险的实验材料, 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设施条件, 并且在引进、购买、存储、分发使用、销毁等各个环节要有详细的安全管理规程, 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1.4 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管理

尊重实验的客观结果,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也是实验的真实意义所在。因此, 必须有严格的实验记录要求和完整的管理要求, 如编制统一规格的原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完毕后要有实验员与校核员签字。所有记录不能修改, 如确实有明显的笔误, 在错处划线更改后再签名, 以示对更改负责。实验结束, 应按规范出具实验报告, 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需存档。

2 规范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是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 达到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1~4级, 一级防护水平最低, 四级防护水平最高[1]。将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分级管理, 是保障实验人员和设施设备安全的前提, 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措施。

2.1 制定生物安全员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实验活动, 要使工作人员都按规程操作, 防止工作中的疏漏和及早发现事故隐患, 就需要配备生物安全管理员, 对实验室内的各种设施 (包括水路、电源、气源等) 、实验材料进行不定期检查, 并写下详细的检查记录,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实验人员及上报给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主管。安全员可以是专职的, 也可以是实验兼职人员, 都需要经过专业技能培训, 取证上岗。

2.2 落实责任,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记录及实验材料的储存、使用分发、销毁的原始记录负责, 这些记录都应存档备查, 以便接受检查和监察, 这是基本规范要求。安全主管有责任向安全员提供各种安全资料和信息, 制定各种安全管理程序供管理者审核;负责在安全方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和咨询;贯彻安全管理的政策和程序[2]。

3 对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议

(1) 加强现行生物安全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的宣讲。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该标准的学习, 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 加强实验室管理,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求, 这是减少或杜绝实验室感染所必需的举措[3]。

(3) 关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不允许在工作区域连续工作4个小时以上, 以便减少疲劳, 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

[1]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GB19489-2008.

[2]王欣.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范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 (6) .

浅谈施工阶段档案资料的管理 篇8

关键词:施工阶段监理档案资料管理

0引言

工程建设监理资料是项目监理组对工程项目实施监理过程中直接形成的,是工程建设过程真实、全面的反映:工程建设监理资料的管理水平反映了工程项目监理组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监理工作的质量。因此,加强对施工阶段监理档案资料的管理非常重要。

1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1.1监理资料档案是开展监理工作的依据监理资料和信息资源是进行建设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目标控制的客观依据,它含有项目工程涉及的国家政策法规、工程合同法律文件、设计勘察文件、监理工作指导文件、施工单位管理体系文件、工程监理记录、监理业务工作记录、往来文件等,这些都是我们开展监理工作必须使用的依据。此外,有关监理资料表格也已标准化和系统性,也可作为开展监理工作的指引依据,指导我们需要开展哪些监理工作,填写哪些资料档案。

1.2监理资料档案是监理基础工作和成果的详实记录和追溯监理资料档案详实记录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人员所进行的监理工作内容,体现了监理人员的工作成果,也是监理在工作中可查询的文字依据,具有可追溯性。监理工作强调“以事实为依据,用数据来说话,以规范为准绳”。

1.3监理资料档案是工程施工过程的真实记录监理资料档案的内容涉及工程建设的全方位,全面反映了工程的进展情况,也包括对施工资料的监理,是施工过程每一工序、分项、分部工程的实体质量的真实记录文件,是工程评估验收的依据,也是工程在交付试验后运行、维修、保养、改扩建的依据。

1.4监理资料档案是明确工程参建各方责任的重要证据监理资料档案比较完整、详细、具体,是追溯工程建设过程的主要证据,更由于监理站在公正的第三方,比较客观,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乃至工程交付之后,如果出现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查询监理资料找出有关依据,明确各方责任,解决存在问题。在法庭上,监理资料是除约定外可取信的重要资料。

1.5对监理资料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极大提高监理工作效率,同时,监理资料档案也是检查监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1.6做好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明确要求,为建设工程档案的归档提供可靠保证。

2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2.1对资料的采集、处理、归档工作:

2.1.1项目监理部应对资料信息目录规定的项目进行采集,资料信息来源主要有: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勘察方、政府部门、监理公司(含项目监理部),监理人员应认真区别,并针对性地采集,以提高采集信息资料效率。对于收集的信息资料应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要现场验收,检查,记录,收发文,无效信息的甄别,规定入档资料的整理归档等工作)。

2.1.2资料的归档工作具体统一规定如下:①每月资料必须归档,归档定于地区监理部检查之后:未归档的文件应分类放临时文件夹,每类临时文件应手写目录作封面;临时文件中对于未闭合的资料应分开放置,如到月检后仍未闭合归档的,则应留副本在档案外交专人跟踪,以提高管理效率。②资料的收发、归档均应编码,收发文均应列表。

a发出资料时资料应加注发文编码,编码的统一形式如下

X监()——|||||[]|||

城市简称一项目简称2~4个字年度顺序

例:X监(X)一广州骏景[2007]020:表示广州市骏景项目2007年发的第20号文。

发文登记表应有序号、日期、文件名、收文人签名、文件来源、发文编号的记录。

b归档时应严格甄别,按公司资料目录归档,并标注档案编码,归档编码的统一形式如下:

X监()——||||——||||()||——||——||

城市简称—项目简称—单位工程名称类栋号一分项一子项

例:×监(穗)一骏景一西苑(A)2—(2)—1:表示广州市骏景项目,西苑单位工程,合同文件(A类),2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的序号1文件。

档案登记表:应有序号,日期,文件名,归档编码,文件来源(来文有编号的要标注上),归档人。

原则上,每类资料档案均应有登记表,每件文件必须有且只有唯一档案编码,码号连续,归档文件需按编码规类存放。

c收入资料时资料应加注收文编码,编码由项目自行统一形式(如△序号,或◇序号,或△序号…),收文登记表应有序号、日期、文件名、收文人签名、文件来源(来文有编号的要标注上)的记录。

d为使资料编码标准规范,公司为项目部刻制编码章,规定发文编码在资料的左上角(三色),归档编码在右上角(红色),收文编码在左下角(手写)。

2.2资料采集的内容采集的资料主要是工程合同法律文件,设计勘察文件,监理工作指导文件,施工单位管理体系文件,工程监理记录,监理业务工作记录,来往文件等。

3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

3.1来源广:有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勘察方、政府部门、监理公司(含项目监理部)等。

3.2资料动态量增,系统完整,首尾闭合:随着工程的推进,资料数量递增,关联资料应是形成完整的系统,资料应是闭合的(即问题有提出,有处理结果)。

3.3兼职管理:由于项目监理工作量及项目成本制约,使项目资料的管理只能是工程监理人员兼任,资料管理难以是专人管理,故项目全体监理人员均要了解、参与这项工作,这同时也便于提高全体监理人员监理工作时文件的使用效率,因此,我司的监理人员都要掌握资料管理知识。

4监理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

4.1标准化原则尽可能做到表格化和标准化,对此,国家和地方规范以及公司制度对有关记录表格均已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和格式。

4.2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性即是要求监理资料必须按照工程进度及时填写和整理,确保资料是对工程质量情况的真实反映,要杜绝拖沓滞后,甚至工程结束后才补做资料的现象和应付突击式的心理:真实性和准确性即要求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如实反映工程实际情况,填写规范,字迹清楚,数据准确,要杜绝闭门造车;完整性也即全面性,要系统地、全面地填写、收集和整理各种监理资料,不漏项,内容和签字完整、齐全,闭合的(即问题有提出,有处理结果)。

5监理资料档案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5.1归档的文件应为原件,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与工程实际相符合。特别是有关工程三控及合同的重要资料,必须要求有关方提供原件。

5.2归档文件应采用耐久性强的书写材料,如碳素墨水、兰黑墨水,不得使用易退色的书写材料,如:红色墨水、纯蓝墨水、圆珠笔、复写纸、铅笔等,且字迹清楚、图表整洁,签字盖章手续齐全。

5.3卷内目录、卷内备考表、案卷内封面应采用70g以上白色书写纸制作,统一采用A4幅面。案卷内不应有重份文件,不同载体的文件应分别纽卷。

5.4专业监理工程师应根据要求认真审核资料,不得对资料进行涂改、伪造、随意抽撤或损毁,不接收经涂改的报验资料。

5.5报验资料中的报表必须按规定填写,每个报表的附件必须齐全并按相关规定排序。

5.6工程所用材料出厂合格证如无原件,有抄件或原件复印件亦可,但抄件或原件复印件上应注明原件存放单位,抄件人和抄件、复印件单位签名并盖公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9

一、微生物组学实验室应有意外事件、伤害、事故、职业性疾病以及潜在危险的报告程序。

二、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如针刺和切伤、皮肤污染、感染性标本喷溅及体表和口、鼻眼内、衣物污染、污染试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视事故类型等不同情况,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向有关专家和领导汇报,并详细记录事故经过和损伤的具体部位和程序等,由专家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三、所有事件(包括伤害)报告应形成文件。报告应包括事件的详细描述、原因评估、预防类似事件发生的建议以及为实施建议所采取的措施。

四、发生突发事件、事故或严重差错,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向实验室负责人口头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院领导报告,必要时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事故现场处理后,应及时详细如实填写事故及事故处理记录,由事故当事人和实验室负责人签字后上报。

五、处理后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向医院安全委员会作详细汇报。

六、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作详细记录和检验。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

七、事件报告(包括补救措施)应经医院领导、安全委员会或实验室负责人批审。

微生物组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一、潜在危害性物质的意外食入的紧急处理

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并送到急救室。告诉医生食入的物质并按照其建议进行处理。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食入以及皮肤和眼睛的接触:实验室人员在操作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避免触摸口、眼及面部;不能在实验室内饮食和储存食品;不应在实验室化妆;在所有可能产生潜在感染性物质喷溅的操作过程中,操作人员应将面部、口和眼遮住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

二、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的紧急处理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使气溶胶排出和较大的粒子沉降,至少30分钟内严禁人员入内。在此期间应当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在消除污染工作中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防护用具。

三、意外注射、切割伤或擦伤的紧急处理

受伤人员应当脱下防护服,清洁手部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应的皮肤消毒剂,到急救室进行处理,并通知负责人员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应当保留完整适宜的医疗记录。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注入:尽可能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注射时特别小心,减少使用注射器和针头,许多操作可用带有钝头导管的注射器替代;不要重新给用过的针头戴护套;应当用塑料吸管代替玻璃吸管。

四、培养物等感染性物质的破碎及溢出的紧急处理

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感染性物质污染的破碎物品及溢出的感染性物质(包括培养物)。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分钟后将布、纸巾以及不破碎物品消毒掉,玻璃碎片用镊子清理。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感染污染性废物的容器内。所有这些操作要戴口罩及手套。

五、盛有潜在危害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的紧急处理

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桶至少30分钟,使气溶胶沉积;机器停止后发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并关闭至少30分钟。戴口罩及结实手套,用镊子取出碎片,用棉签清洁污物,再用无腐蚀性且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剂处理破碎的离心管、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

六、疑似感染的紧急处理

若操作者或其它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症状,应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就诊,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

七、危险化学试剂溢出的紧急处理

1.酸和腐蚀性化学试剂用纯碱(碳酸钠)或碳酸氢钠中和。2.碱用干沙覆盖。

3.通知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并疏散现场的闲杂人员离开事故区域。4.密切关注可能受到污染的人员。

5、如果溢出物是易燃的,则应熄灭所有明火,关闭该房间中以及相邻区域的煤气,并关闭那些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6.避免吸入溢出物品所产生的蒸气。7.如果安全允许,启动排风。

8.提供清理溢出物的必要物品(防护服、铲子、簸箕、镊子、桶、沙子、拖把、擦拭用的布和纸等)。

八、实验室火灾、水灾及自然灾害处理和用电安定管理

在每个房间、走廊以及过道中应该有显著的火警标志,说明以及紧急通道标志。消防器材应放置在实验室房间的门边,以及走廊和过道的适当位置。

发生火灾、水灾或其他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所潜在的危险向有关人员报告,让其熟悉实验室内的布局和设备及告知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灭火器的类型和应用 种

类 可应用于 不能应用于 水 纸、木质纤维 电路和电器火灾、易燃液体、金属燃

CO2、粉末 易燃液体和气体、电路和电器火碱金属、纸

干粉 易燃液体和气体、碱金属电路和

电器火灾

泡沫 易燃液体 电路和电器火灾 用电安全管理

定期对所有电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包括接地),并由有资质的电工来进行维护,实验室成员不应该尝试对任何电器进行维修;注意确保在电源与仪器设备之间安装使用了合适的保险丝;实验室的所有电器均应接地,最好是采用三相插头;避免电器接近潮湿物体表面、使用过长的软线、使用绝缘性能差及老化的电线、可能产生电火花的电器接近易燃物质及蒸气、电器在无人看管时处于通电状态、电器着花时使用错误类型的灭火器(使用了水或泡沫型灭火器,而没有使用CO2型灭火器)。

九、剧毒试剂储存及使用管理

1.储藏保管:剧毒试剂须专人专柜储藏保管,并根据化学性质不同,不能共存的化学药品分开储藏。属氧化剂的要在阴凉处放置,易燃品应通风散热,阴凉干燥并有防热防温措施。剧毒试剂指定两人保管。储藏地点应合理、安全、牢固。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10

1目的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2 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3职责

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工作的监督和实施。4制度要求

4.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4.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置、急救等。

4.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4.5培训应该由取得黑龙江省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4.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4.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4.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4.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4.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4.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

4.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11

[关键词]地质档案;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管藏;人员素质

目前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需要严格依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进行,这有效的确保了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规范性和法制性。但这也对我国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工作提高了更高的要求,做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部门,需要努力提高地质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从而促进地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

一、把好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

(一)计划任务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

为了更好的确保地质档案资料归档的质量,则需要在项目计划任务书下达时即开始进行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相关规则和标准下,可以在项目实施现场指派地质技术人员作为兼职的项目资料管理员,对项目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和积累,确保计划任务能够与文件材料的归档同步进行,有效的确保了地质档案资料的完整性。

(二)野外工作过程与科技文件材料形成同步

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都是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地质技术人员需要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工作,这是确保科技文件材料能够收全的关键所在。在野外工作过程中,在项目中需要根据样品的不同来分别填写送样单位,同时还要确保每一个工程记录表要分开,使每个工程都要有一个素描图和工程记录表相对应,这样可能为材料归档提供便利的条件。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材料,需要根据立卷分类来将其按一定类别分别装在资料积累袋内,为后期立卷和分类归档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室内综合整理与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要求同步

室内综合整理工作不仅包括对野外形成的各个阶段的科技文件材料的整理,而且还包括综合图件的编制和报告的编写,通过对地质科技文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立卷,并进行原本地质档案明细账的填写,进行归档,确保原本地质档案材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及成果报告验收与原本档案验收同步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冠军质量管理体系来对立项、设计、实施、综合整理和研究、成果报告编制及资料归档等进行有效控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对明确地质科技材料形成积累的第一责任者,完成文件材料的有效积累,确保立卷归档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由于原本档案对原始记录更为重视,而质量管量体系的运行直接推动了原本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为了能够加快项目结束的进程,则需要在成果报告验收前,即对原始地质档案立卷和归档进行验收。

二、加快地质档案数字化建设

(一)建立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数据库

地勘单位可结合原本地质档案的具体构成,尽快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著录,以建立相应的目录数据库,开发适合本单位原本地质档案目录检索系统,实现原本地质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地勘单位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只要输入任意一项关键词,均可从数据库中检索出有关的地质档案信息,方便快捷地为利用者提供服务。

(二)建立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

计算机技术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地质勘查开发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资料也应运面生。地质勘查单位应加强对这些数据库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管理,尽快建立完善的基础地学资料数据库。同时可根据相关标准要求,对新的地质勘查项目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除收集保管纸介质资料外,还应收集与之相对应的电子文档,实现新地质项目原本地质档案的双套制管理,为计算机检索奠定基础。

(三)建立地质档案数据库

地勘单位对原本地质档案进行图文数字化,即将已有的纸质档案采用计算机扫描、编辑等方式,将地质资料信息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入计算机,并建立相应的电子文档号,这不仅保持了纸质档案的原貌,更易于利用者查阅利用。利用者只要在目录检索系统中,输入所需资料的电子文档号,就可以方便查阅原本地质档案,不需要再到库房调用纸质档案,进而提高了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利用水平。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库存原本地质档案,延长了纸质档案的保存寿命。

三、改善地质档案资料馆(库)藏条件

要及时修缮、更新档案室的设施,为档案的保管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地质档案的寿命。同时,应逐步实行现代化管理,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加大投入,改善保管条件,添置现代化的地质档案资料管理设备,推广应用密集架存放资料,使库房整齐,达到三防的目标。电子文档的存放,要有具备专门存放电子档案的存放室、柜,确保其保存期限。

四、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强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新理念的培养,鼓励其应用新方法和新技术。档案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自身的学习,加快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在工作中努力提高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地勘单位的各种培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地勘单位打造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档案管理人才。

五、结束语

地质档案属于科技档案,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地勘单位需要做好地质档案的管理工作,从源头上做好控制工作,从而使地质档案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充分的对原本地质档案的潜在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确保更好的为当前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宋艳秋.关于提高地质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能力的思考[J].贵州地质,2010(2).

[2]张淑红.探究新时期的地质档案管理及利用[J].办公室业务, 2013-06-05.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12

1重视实验室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需以生物安全为核心, 确保实验室人员和实验室周边环境安全。我院中心实验室为一、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最初的设计、建造和随后的装修、改造过程中均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4) 和《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的有关要求, 尽力做到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整个实验室区域划分清晰, 标志明显, 设有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 实现了实验操作区、办公及休息场所分开;人流和物流分开;污物通道与其他通道分开, 为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布局保障。在此基础上, 实验室规范配置了空气调节与净化、水电系统、自动控制及消防安全等基础设施。同时, 重视并加大对生物安全的投入, 配备了生物安全柜、消毒器具、冲淋洗眼装置等公共防护设备和护目镜、面罩、手套防护服、隔离服等个体防护设备及应急处理药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

2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实验人员操作具有感染性的微生物时, 为防止实验人员感染及感染因素外泄导致环境危害采取的一系列防护和管理措施, 目的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

在硬件设施日益完善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的管理是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关键, 其中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制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目的在于规定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等[1]。为此, 医院中心实验室参照国家有关规定, 结合自身实际,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生物安全管理文件, 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技术支持性文件 (如标准、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和痕迹管理文件 (如各种记录、表格、报告) 等, 其中生物安全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是实验室人员科研工作和生物安全防护的指南。这样, 实验室的各项技术操作和生物安全防护便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使所有实验人员可学习和使用文件, 实验室将这些文件置于方便易取的地方, 较好地发挥了规章制度的管理约束和技术指导作用。

为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 医院中心实验室实行分级负责制和项目责任制, 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每个项目组和具体的实验人员, 提高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 实验室还制定了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限制非实验室及无关人员的进入, 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3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为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 在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同时, 必须切实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育和培训。我院中心实验室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结合实际, 认真制定、落实了教育培训计划。培训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 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解, 重点是生物安全管理手册、技术操作规程等; (2) 规范性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 (3) 应急处置演练。

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涉及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 重点是实验室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外来研究人员。随着我院中心实验室软硬件的不断改善, 其影响和开放程度逐渐扩大, 院外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研究生纷纷入室开展有关研究。实验室加强了对这部分外来研究人员的培训, 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认知和实验操作技能培训双项达标后方可入室工作。为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和明确安全责任, 实验室还与外来研究人员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和培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每当实验室引入新方法、新技术和新设备及开展新项目研究时, 实验室均会结合继续教育安排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 更新和拓展有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教育和培训, 增强了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培养了遵章守规和严谨细致的实验室作风, 提高了预防和处置生物安全事故的能力。

4加强生物安全重点设备的管理

实验室中一些设备与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密切相关,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必须加强对重点设备的管理。生物安全柜 (BSC) 是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的操作柜, 它是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BSL-2) 必备的主要安全设备。BSC排风系统中装有高效空气过滤器, 它能有效地截留所有已知传染因子, 并确保从安全柜中排出不含微生物的空气。因此正确使用BSC可有效地减少由于气溶胶暴露或溅出物所造成的实验室污染及培养物等交叉污染, 减少对环境和人身安全所造成的危害, 有效地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2]。我院中心实验室拥有4台生物安全柜, 对其的管理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制定了《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要求实验室操作人员在了解其性能、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正确而规范化地使用BSC。同时加强对其的定期维护和检测, 确保BSC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此外, 离心机也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中需关注的重要设备。离心过程中, 操作不当、机械故障及试管破碎等均可导致气溶胶的产生, 危害实验室环境。为此, 实验室制定了《离心机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按章操作, 确保安全。

5规范生物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由于研究的需要, 医院中心实验室需保存某些生物标本, 如血液、体液、菌 (毒) 种、细胞、组织等。加强生物标本保存和使用的管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院中心实验室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实施了有关管理, 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病原微生物保管权限的规定保存有关生物标本。二是对菌 (毒) 种的引进或购买、保存、使用、传代、转移及销毁等各环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则, 做好有关痕迹管理记录, 确保对菌 (毒) 种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对重要或关键的生物标本实行专人管理。三是强调生物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应按有关要求在BSC内操作。这些措施规范了生物标本的保存和使用, 有效地促进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6妥善处置实验废弃物

生物实验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的实验废弃物 (如化学试剂、血液、血清、培养基、分离物及其污染物、剩余标本及其污染物、实验动物尸体等) 及大量一次性塑料制品、玻璃器皿等易耗品。未经安全有效的无害化处理的医疗废弃物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直接或潜在的危害。为此, 医院中心实验室根据2003年10月国家公布执行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了《实验室废弃物管理操作规程》, 实验室所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此规程进行处理。

实验室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 其收集、运送、贮存、管理应由专人负责。通常, 固体废弃物应经消毒后, 存放在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中, 然后集中交市医疗废弃物专业处理机构焚毁;液体废弃物需经严格消毒达到无害化标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 在运出实验室之前应进行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 并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可循环使用的已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应根据材质选择浸泡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从实验室运出的废弃物包装和容器外表面应有中文标签及必要的说明事项, 所有盛装传染性物质的容器表面必须黏贴生物危险标识。如此, 可确保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灭菌和安全转移及销毁。

7注重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

个人防护是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防止或减少实验操作人员暴露于气溶胶、喷溅物及遭受意外创伤接种等危险。防护的重点在于按照有关操作规程穿着防护服和使用必要的防护品 (手套、防护目镜等) 。对于生物安全实验室, 按规定穿着防护服已成制度, 实验人员皆能遵守。因此, 医院中心实验室把个人防护重点放在一些易被忽视的地方。如随着实验室业务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及静脉采血、末梢采血等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增加, 实验人员被污染的采血锐器意外刺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几率也相应增加。在各种职业暴露中, 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最大, 接触到含高浓度病毒的血液、体液时, 只需0.004ml即可感染[3]。为此, 实验室非常重视采血中及随后的器具收集处理时的个人防护。此外, 实验用玻璃器皿的取放和清洗过程中, 也要格外小心并加强个人防护, 以防意外创伤接种或感染。

在积极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 实验室还应重视工作人员的健康监测。监测目的是动态了解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 预防和及时发现并治疗职业获得性疾病。医院中心实验室重点抓了以下方面的工作:实行人员岗前体检制, 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建立免疫预防制度, 据岗位需要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坚持年度体检制, 要求实验室人员必须参加医院组织的每年一次健康检查, 并建立系统的健康档案。这些措施强化了实验室人员的健康风险意识, 促进了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总之, 生物医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生物危险。加强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有学者指出,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通过设施设备、个人防护、安全操作技术规范及管理四大要素来实现[4]。笔者认为,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实验室全体人员提高认识, 共同参与。其中, 硬件是基础, 制度是保障, 培训是关键, 落实最重要。此外,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也是一个持续改进过程, 我院中心实验室将在继续做好上述各项工作的同时, 进一步加强软硬件建设, 适时启动实验室认可工作, 通过实施实验室认可持续推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进而使实验室的技术服务和综合管理达到更高水平, 为医院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关键词:中心实验室,生物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忠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思考[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1, 17 (3) :207-209.

[2]孟宪军, 史志旭.加强生物安全柜正确使用规避感染风险[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6) :3081-3082.

[3]李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 2010, 27 (11) :1023-1024.

实验室生物安全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篇13

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并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置、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5、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6、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7、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实验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

上一篇:重症科ICU疾病护理常规下一篇:物流管理专业暑假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