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管理

2024-10-09

生物实验室管理(精选12篇)

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各级各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从病原微生物采集、运输、分离、鉴定、保藏、使用全过程的管理, 是微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将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笔者依据相关法规、标准, 结合实际工作, 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谈几点体会, 旨在提示广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者和检验操作人员要提高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程序, 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2) 管建波, 徐艳丽, 王厚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8) 1659.

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主管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主管与动物有关的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监督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验室及其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条国家对病原微生物实行分类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分级管理。

第五条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实验室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承担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检查、维护实验设施、设备,控制实验室感染的职责。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七条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条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九条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

(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第十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紧急情况下或者需要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运往国外的,可以通过民用航空运输。

第十一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运输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运输或者运往国外的,由出发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进行初审后,分别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检验检疫过程中需要运输病原微生物样本的,由国务院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批准,并同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通报。

通过民用航空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除依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取得批准外,还应当经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批准。

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关于运输高致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本条第一款规定条件的,应当即时批准。

第十二条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2人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公共电(汽)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第十三条需要通过铁路、公路、民用航空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承运单位应当凭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的批准文件予以运输。

承运单位应当与护送人共同采取措施,确保所运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安全,严防发生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事件。

第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指定的菌(毒)种保藏中心或者专业实验室(以下称保藏机构),承担集中储存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任务。

保藏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储存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向实验室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

保藏机构应当制定严格的安全保管制度,作好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进出和储存的记录,建立档案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设专库或者专柜单独储存。

保藏机构储存、提供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经费由同级财政在单位预算中予以保障。

保藏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保藏机构应当凭实验室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取得的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批准文件,向实验室提供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并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实验室在相关实验活动结束后,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就地销毁或者送交保藏机构保管。

保藏机构接受实验室送交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应当予以登记,并开具接收证明。

第十七条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在运输、储存中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承运单位、护送人、保藏机构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分别向承运单位的主管部门、护送人所在单位和保藏机构的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发生被盗、被抢、丢失的,还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或者包装材料,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第三章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第十八条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第十九条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并依法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二)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五)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前款规定所称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制定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应当召开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听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投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专家的意见。

第二十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应当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认可;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

第二十一条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三)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四)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第二十二条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应当向原批准部门报告。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同意。

第二十三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在实验室开展检测、诊断工作时,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需要进一步从事这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同意,并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实验室中进行。

专门从事检测、诊断的实验室应当严格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第二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实验活动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时起2小时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2小时内未作出决定的,实验室可以从事相应的实验活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为申请人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提供方便。

第二十五条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并互相通报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设立、分布情况,以及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及其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情况。

第二十七条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其他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需要从事前款所指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批准部门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第二十九条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第三十条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第三十一条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第三十三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有关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

第三十四条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每半年将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的情况和实验室运行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五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实验室应当为其提供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第三十六条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第三十七条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

第三十八条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三十九条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第四十条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一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本地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本地区实验室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咨询工作。

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控制 篇3

关键词:微生物 实验室 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6-0064-02

现今社会,在社会热点中,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引发的污染备受关注。因此,做好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对监控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本文就微生物实验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1 专业人员的素质

专业技术人员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应当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检验结果应当准确、可靠,因此加强检验人员质量管理教育和技术业务的培训显得及其必要。可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学习,促使检验人员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掌握,培训工作应作为持久的、长效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素质的重要工作内容。将定期考核纳入实验室内部管理体系,作为检验员检验能力及标准熟练程度的一个验收程序。

2 仪器设备的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检验用设备有:生物安全柜、冰箱、培养箱、高压灭菌器、净化台、显微镜、蒸馏设备等。仪器设备应严格按照出厂提供的有关规定和方法正确使用,同时注意仪器设备的质量控制,制定相关质量管理文件,严格对照其中仪器设备管理程序的规定执行。

2.1 仪器的采购

购置仪器过程中,须对其技术指标、性能进行进行考察了解,并经过有效论证后方能采购。采购贵重、大型设备仪器时,供货方应对仪器进行安装、调试、核准。确认所有技术条件符合规定记录验收报结果后,即可交付使用,使用过程中须明确保管人。

2.2 仪器设备的建档备案

对仪器设备进行建档备案,建立仪器设备卡(应标明设备名称、编号、型号、生产厂名称、产地和价款、采购时间、启用时间、出厂编号等),归整使用说明书、 检定/校准证书、合格证和使用维护记录等至统一档案盒内管理保存。

2.3 仪器设备的检定和校准

定期对强制性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校准,检定的计量部门须具有相应的资历,仪器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仪器被移动过、维修过或使用一段时间后,检测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这时要对仪器进行期间核查。定期按仪器自校规程对不属于强检的仪器进行自校,据仪器情况贴"合格”“准用”或“停用”标签。

3 试剂、标准物质、质控物的质量控制

3.1 培养基的质控

(1)培养基的购置与保存。购置培养基时注意选择质量和信誉好的公司,要购买质量可靠、未过期、品质优良的培养基。

微生物实验室收到培养基后,实验室应有培养基的收货记录,记录详单应包括生产商家培养基的名称、接收日期、批号、有效期、包装及其完整性。培养基在使用前,应有专人对培养基经过验证合格,不同批次的培养基应做实验对照。培养基一般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处,避免强光直射。有特别说明的培养基须严格按照厂商提供的要求进行贮存和使用。

(2)培养基的使用。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手册规定对培养基进行配制操作。记录配制量与操作者、日期,并于包装上标明使用期限,定期做质量检查,以保证其有效性。检验人员应熟练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按照相应的压力和温度要求对实验用器材(培养皿、三角瓶、移液管等)及培养基等进行灭菌处理。含糖类培养基的灭菌应注意控制在允许温度范围内,以避免营养成分的丧失。培养基配制用水主要为蒸馏水、离子水或经处理后无干扰剂和抑制剂的水。配置用水的电阻率应300000Ω/cm(25℃的情况下)以上,重金属含量0.05mg/L以下。培养基溶解后,应注意调节培养基的pH值符合相应要求[2]。定期检查培养基的颜色和透明度,一旦发现异常,则舍弃不用。每批培养基均应做无菌试验和已知菌株对照试验,确保培养基的配制正确、消毒达到要求以及操作过程未受污染。如因原料保管不善而变质或过期的试剂应弃去。

3.2 试剂及血清制品的质量控制

(1)实验过程中,按照要求选用不同等级试剂。试剂须按照相关要求定期更换,部分试剂要求现用现配。配好各种试剂后,填写标签均注明试剂名称、配制日期、有效期、配制者及配置日期,并作好相关记录。为确保试剂的准确可靠性,定期应做试剂性能测试,具体间隔时间视试剂的稳定性和使用频率而定。如氧化酶试剂须每次使用前测试,靛基质试剂相对稳定可每周进行1次测试。每次配制好的染色液应当进行检测,常用染色液(如革兰染液)每周检测1次,不常用染色液在每次使用前[1]。为确保试剂稳定性,选用适当的贮存方法对试剂贮存。如:氧化酶试剂一般置于棕色瓶于4℃冰箱保存。

(2)酶、抗血清等生物制品具有生物活性,应该注意其有效期,过期则舍弃不用。按说明要求进行诊断血清的使用和保存,一般要求置于4℃冰箱贮存。在操作过程中要尽快取用,暴露室温过久则易造成其失效。操作前,尤其要注意这些生物制品的有效期和效价。一般第一次使用时,须用相应的标准菌株检查抗血清的有效性,常规工作中每月对其进行检测1次。如出现任何颜色的改变或混浊,即不能使用。

4 实验室环境控制

实验室的环境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实验室应当在室内光线,空气流通,设施布局等方面应符合要求,不能对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造成干扰,同时还要起到对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和仪器一定的保护作用。微生物检验应在洁净区(包括超净工作台或洁净实验室)进行,洁净区应有明显标示。无菌室洁净程度要达到标准要求,每次使用前需要紫外线灯消毒45min以上,根据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定期对紫外线空气消毒效果进行测定。微生物实验室的空气质量、温湿度要每天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卫生微生物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预防医学,2007,4(2):584.

[2]陈天寿.微生物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8~1431.

[3]朱建国.浅谈食品卫生检验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01).

[4]黄效梅.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问题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

生物实验室管理初探 篇4

一、淡定坚持:做好日复一日的常规事情

1.清洁与安全

教学仪器是学校重要财产, 要做好防尘、防火、防潮、防锈、防霉、防虫、防爆、防腐、防震、防盗等工作, 并做好记录。开学时, 对实验室进行彻底大扫除, 给师生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如:推拉窗的把手哪几个坏了?鸟类剥制标本有受潮、霉变或虫蛀吗?有毒、易燃易爆、有挥发性的药品是否受到太阳光直射, 放置安全吗?剩余的玉米种子、面粉不能用塑料袋装, 会发生虫蛀。这些都要经常检查并记录。上班时, 先开窗通气做清洁 (不能太湿, 实验室标本易受潮) 。下班时, 注意关好门、窗、水、电。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要马上向学校汇报。实验员应熟知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如酒精灯点燃和熄灭的正确方法) 、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 (如酒精倒在桌上燃烧了要用湿抹布盖熄) , 并会使用消防器材 (如泡沫灭火器) 等。

2.维修

对显微镜、解剖器等精密教学仪器, 要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对标本也要定期检查, 注意防蛀, 妥善管理。有害、有毒的药品实行专柜存放。实验仪器的维修保养要按照说明书进行, 所以要把所有的生物实验仪器使用说明书收集在一起备用。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维修技术。笔者开学时就修理了实验室的学生用圆凳28个, 清整、维修、擦拭了学生用显微镜32台, 购买了樟脑丸放在标本柜里防虫, 给部分标本、模型换上完整、清楚、详细的标签, 给部分酒精灯换灯芯等。

3.盘点

一开学就要对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的物品 (包括桌椅) 进行查找、清理和记录。可以翻开《生物教学仪器明细账》一一对应, 熟悉物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编号、摆放位置、完好度等。当《生物教学仪器明细账》不完整、不完善时, 如没有摆放位置, 没有编号, 就需要实验员去增添了。

4.整理

如果仪器摆放不科学、不合理, 可适当调整。可把常用的仪器摆放在仪器柜的中间一格, 方便平时取放。笔者根据生物学分类标准, 把动物的浸制标本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到哺乳类的顺序摆放, 有利于生物教师的选择, 而不是按照原来的从矮瓶到高瓶的顺序。

二、牢记“历史”:“史料”要详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进行重复、琐碎、长期的记录, 不要怕麻烦, 最可怕的是需要找某项记录时怎么也找不到。

1.新仪器的购入、调入登记

先要开箱检查仪器是否正确、完好, 再登记在《生物教学仪器明细账》里, 越详细越好, 还可以补充仪器的厂家、编号等, 并及时向任课教师介绍新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柜卡

每个仪器柜都要有柜卡, 要登记详细, 可在备注栏填上编号以便于查找, 最好把柜卡备份一份。仪器要分类、编号、入账, 做到账目、标签、实物三统一。做到物物有账, 账物相符, 账账相符。

3.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本

认真填写《生物实验教学计划》《生物实验通知单》《购物记录册》《生物实验日志》等13种记录本。登记每个班的实验时间、分类、完成情况 (特别是有无损坏和偶发事件、学生常见错误等) 。所以至少要多准备一组实验仪器、材料, 方便有损坏时及时更换。

4.汇总

分别统计出生物实验室的“在用、已损物品”“初中用、高中用物品”“应有、已有、还需物品”“物品总计多少种类、多少数量、多少金额”等。

三、尝试与探索

1.相关实验

(1) 实验材料和用具的选择与处理

“大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实验, 材料选新鲜的绿色黄豆, 还是干黄豆浸泡, 或是干的、大的紫豆浸泡呢?通过比较, 最后选定用干紫豆浸泡, 有利于观察种脐。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 将洋葱切成小方块 (面积小于载玻片, 利于学生取材制片, 也节约材料) ;将番茄切小块并去籽 (节约材料, 也避免学生不挑取果肉而选种子) ;每组增加“废物杯”, 让学生把用过的吸水纸、洋葱块、番茄块等扔进去。

“探索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用有刻度的塑料滴管 (3 mL) 代替无刻度的玻璃滴管, 能控制加入的液体是等量的, 又避免学生使用时不小心而摔坏滴管。

“叶徒手切片”实验, 需要用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 为避免学生划到手, 将两个刀片的上部用胶布贴在一起。

(2) 动脑筋、想办法

主动把20世纪80年代简单的《实验通知单》增添了项目, 更加方便、直观。如果酒精灯长时间不用, 就把里面的酒精全部收集到一个瓶子里统一保管, 避免酒精灯密闭不严导致酒精挥发等。

(3) 自制教具

在报纸上贴几种颜色的“鱼”, 演示“保护色”等。

2.课外活动

组织显微镜操作比赛。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是初中、高中 (文理科) 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是生物课上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 也是初一上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的帮助。由7年级各班学生组成的共40位“精英”, 分成7组展开了激烈的显微镜操作比赛。比赛中, 有的学生沉着冷静, 2分钟之内就完成了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有的学生精益求精, 反复制作, 但因耗时太多而扼腕惜败……学校为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3.校园资源利用

做个有心人, 仔细观察, 看校园里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入实验课堂。我们在水池旁找到了孢子囊很明显的苔藓植物作为观察实验的材料;对校园里的4种裸子植物进行拍照用于课堂PPT展示;将旅游时收集到的蝉蜕空壳带到实验室;等等。

4.数字化管理

把实验室所有的仪器档案输入电脑, 包括编号、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总价、厂家、来源、购入调入时间、存放位置、状态 (正常、闲置、已损) 等, 以便于查找、统计、分类等。

四、学生管理:好习惯的养成

实验员应配合实验教师参与学生实验的指导工作。生物实验在初一就开设了, 规范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养成, 对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都会产生好的影响。

1.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规定

第一节实验课前, 不仅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实验规则》, 还印发了我校制定的《生物实验室上课的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有: (1) 生物实验室在实验楼的三楼。 (2) 带上课本、导学案、笔。 (3) 打铃没有进实验室, 算迟到。 (4) 按课前规定的座位坐, 按教师的要求操作。 (5) 不能在实验室吃东西、喝水、丢废弃物等。 (6) 不能随意下位、出教室。 (7) 爱惜实验用具, 发生打碎、泼洒时立即报告教师。 (8) 下课前教师检查完实验用具, 教室清洁后, 全班学生才能离开。 (9) 每组2人, 共用一台显微镜。 (10) 课代表提前到、最后走, 帮教师分发和收集用具。

2.做好实验课上的规定

学生清点、整理实验器材。黑板上除列出实验名称、步骤、注意事项外, 还列出了每组的实验器材, 方便学生课前清点, 课后整理。

例如, “植物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 每组托盘里下列物品各一件: (1) 小烧杯 (装酒精) —用后酒精回收, 烧杯洗净; (2) 大烧杯 (装开水) —用后水倒掉; (3) 培养皿—用后洗净; (4) 酒精灯—用后用灯帽盖灭; (5) 三脚架; (6) 石棉网; (7) 镊子; (8) 碘液; (9) 天竺葵叶片—用后回收; (10) 锡箔纸和回形针—用后回收。

又如,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在黑板上列出了“学生常见错误6点”, 提醒学生注意避免, 增加了实验的成功率。

必要时列出应急措施, 如“酒精倒在桌上燃了, 用湿抹布盖熄”等。

3.做好实验课后的规定

下课时, 起立, 放回圆凳。课代表检查抽屉、地面有无废弃物。课代表关好门、窗、水、电。

每节实验课都这样坚持下去, 我们相信学生能在实验操作方面养成好习惯。

五、结束语

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5

(2006年3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公布 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工作,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动的生物安全环境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办法所称的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第三条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

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第四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并颁布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环境监督检查制度。

第五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设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环境保护、病原微生物以及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专家组成。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议有关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和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提出审议建议;审查有关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审查建议。

第六条 新建、改建、扩建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对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并按照规定程序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承担三级、四级实验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当具备甲级评价资质和相应的评价范围。

第八条 实验室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文件的要求,安装或者配备污染防治设施、设备。

污染防治设施、设备必须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后,实验室方可投入运行或者使用。

第九条 建成并通过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取得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后15日内填报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见附表),报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之日起10日内,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第十一条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对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实验室应当依照国家环境保护规定和实验室污染控制标准、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健全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兼)职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废气及危险废物处置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落实。

第十二条 实验室排放废水、废气的,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 实验室对其产生的废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

第十四条 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时,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转;排放废气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标准或者规定。

第十五条 实验室必须按照下列规定,妥善收集、贮存和处置其实验活动产生的危险废物,防止环境污染:

(一)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危险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二)及时收集其实验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并按照类别分别置于防渗漏、防锐器穿透等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要求的专用包装物、容器内,并按国家规定要求设置明显的危险废物警示标识和说明。

(三)配备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的危险废物暂时贮存柜(箱)或者其他设施、设备。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就近集中处置的原则,及时将经无害化处理后的危险废物交由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集中处置。

(五)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

(六)不得随意丢弃、倾倒、堆放危险废物,不得将危险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中。

(七)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有关危险废物管理的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实验室建立并保留的实验档案应当如实记录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工作状态情况,以及实验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置以及检验的情况。

第十七条 实验室应当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实验室产生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国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施行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三级实验室,应当按照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限期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监测计划,并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实验室发生泄露或者扩散,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规定报告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管辖范围内的实验室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有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予以记录,由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并反馈被检查单位。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进入被检查单位和病原微生物泄漏或者扩散现场调查取证,采集样品,查阅、复制有关资料,被检查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需要进入三级或者四级实验室调查取证、采集样品的,应当指定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实施。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实验室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的规章制度,或者未设置专(兼)职人员的;

(二)未对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的;

(三)未制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环境保护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告依据本办法被予以处罚的实验室名单,并将受到处罚的实验室名单通报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附件:

三级、四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表

备案日期: 备案号:

┌───────┬───────────────┬────────┬──────┐

单位名称

│ 法定代表人姓名 │ │

├───────┼───────────────┼────────┼──────┤

│ │

├───────┼───────────────┼────────┼──────┤

实验室名称 │

│ 实验室负责人 │ │

├───────┼─────┬───┬─────┼────────┼──────┤

│ 传真 │

联系人

│ │

├───────┼─────┴───┴─────┼────────┼──────┤

│ 主管部门 │ │ 实验室 │ □三级 │ │ │ │ 安全等级 │ □四级

├───────┼───────┬───────┼────────┴──────┤

规划部门

批准日期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主管部门

批准日期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科技主管部门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环保主管部门 │

批准日期

│ │

│ 审批文件编号 │

│ │

├───────┼───────┴───────┴───────────────┤ ││ ││ 活

内的容

├───────┼───────────────────────────────┤

应提交的 │

□环境应急预案 │

│ 备案附件材料 │

□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的处理设施和技术方案 │

├───────┼───────────────────────────────┤ ││ ││

实变

验更

活情

动况

│ ├───────┴───────────────────────────────┤

备案单位保证书 │

│ 本备案表中所申报的内容和所附资料均真实、合法。如有不实之处,我单位愿负相应│

│法律责任,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 │单位(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实验室负责人(签字)日期: │ └───────────────────────────────────────┘

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6

中图分类号R446.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75-2156(2009)04-0109-01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通常意义上指检验科)是医院运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人员不仅是与患者直接接触,而且还要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接触。这些因素可能造成检验科工作人员自身感染,医院病人的医源性感染和环境污染,所以检验科是生物安全和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的科室,如2003年香港、台湾的医学实验室和2004年北京、安徽两地由CDC医学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SARS的有关报道。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基层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主要是领导重视不够,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人员知识欠缺、观念陈旧、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设施不全等。医学实验室能否做到生物安全防护已成为其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关键;同时,检验科作为医院的重大传染源,是防止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医院检验科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存在较多问题,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原因,旨在提高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效能,严防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1 生物安全管理现状

1.1 领导重视不够,人员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部分医院领导存在重诊疗、轻预防的思想。特别是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后,往往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这项工作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而不予重视。尽管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医院领导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有了新的认识和重视,加强了对医院实验室生物安全感染监测和管理工作。但还是在对检验科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购买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仪器和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小,例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经常可能接触结核病人,结核菌的检查按国家相关规定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操作,但很多基层医院没有生物安全柜,据不完全统计,在遵义市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近百余家在开展结核菌的检测工作,其中有生物安全柜者只有极少数,存在严重不足。在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培训方面,科室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的相关学习班和会议,许多人员并没有得到与本科业务相适应的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的岗前培训教育。

近几年来,尤其在SARS大流行后,国家各级疾控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人员的相关培训,但大多数认为,生物安全是微生物检验专业的事情,培训时重点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工作人员,而目前大多数医院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是轮换工作,结果造成整体工作人员的认识还是不到位,正如某些技师所说“在学校和教科书上从来没有教我们采一个患者的血要洗一次手或消毒”,而多年养成的习惯使某些技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无法适应,在工作中经常不戴手套、口罩、帽子、防护眼镜;接触感染性标本时不戴防护手套;清洗处理废弃标本时消毒处理不严格;在实验中途用污染的手接听电话;工作人员穿污染的工作服进休息间,或在实验室内进食、饮水或吸烟等。刚毕业的医学生中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认识不足更是一种普通现象。

1.2 规章制度不健全,存在制度漏洞科室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措施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预防感染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范、安全的标本管理制度、消毒及清洗制度、感染后检测制度等没有具体规定,对突发事件如血液或体液的飞溅污染、细菌分离鉴定时的污染、强酸强碱配制时的损伤、玻璃器皿破碎误伤等没有明确的消毒和监测等处理制度。有的把科室消毒剂的保存和配备完全交由临时工管理;没有制定科室内大扫除的制度或制定了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另外,标本的接收、分离、处置存放等制度亟待完善。

1.3 防护意识落后,防护设施不全有的人员只重视本科检验业务,轻视实验室生物安全;只重视自身保护,轻视对患者的隔离;有的人员甚至以操作方便为理由,既不保护自己,也不保护患者。另外还存在隔离衣、防护眼镜、洗手设备、通风设备不足;由于基层医院检验科用房比较紧张,有的工作间在建筑设计方面存在卫生学上的缺陷,这也间接地增加了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医院感染的机会。

2 管理对策

2.1 更新观念,健全规章制度科室领导挂帅,坚决改正检验科“重检轻防”的思想。让全科人员十分清楚地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安全通用准则》、《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它规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中保护实验人员和公众健康的宗旨,使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步入法制化轨道。它的颁布和实施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工作步入了科学、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全科人员认真学习贯彻执行相关文件及管理办法,根据科室的性质和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相关制度,落实到人,定期监测、检查、杜绝工作中的随意性。

2.2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内容涉及到实际医疗工作的方方面面。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安全教育,并每年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检验人员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不能仅仅局限在旧的知识层次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只有人的认识得到提高,才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认识首先是提高领导的认识,领导应带头学习和遵守废物处理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无菌技术等;其次是科室要提供必要的防护条件,人的健康权是第一人权。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多用一副手套多花冤枉钱”的说法,这种认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提高医疗成本、降低收入利润的认识是对患者和工作人员自身健康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医院感染工作的不了解和曲解。另外医学继续教育在我国已形成制度化,有必要借助这一平台,确保检验工作者日常实用知识点的不断更新。

2.3 增加资金投入,购置防护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其毒素时,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使用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侵染,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适当加大资金投入添置一些设备,如购置生物安全柜、安装免提电话机,安装自动洗手装置等设备是非常必要的。

2.4 加强对勤杂人员的管理对卫生勤杂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讲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基础知识,如医院规章制度、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医用垃圾、生垃圾、正确先手方法、消毒隔离观念、消毒液的配制和使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等。使他(她)们认识到保洁工作质量与科室环境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做到地面无垃圾,墙壁、门窗、玻璃无灰尘,厕所清洁无异味,废品垃圾及时处理,减少污染源,做好保洁工作,使环境整洁优美。

2.5 规范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和医用废弃物处理检验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来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静肪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患者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对使用过的注射器、采血针、吸管、加样器吸头等医疗废弃物放入消毒桶内,经高温消毒高压消毒后,再做废弃物处理。

2.6 检验器具的消毒处理各种器具应及时清洗和用高效环保消毒剂消毒。

2.7 检验报告单的消毒检验报告单应消毒后发放,提倡用微波炉消毒。大部分医院已经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电脑打印报告单较好地解决报告单消毒的问题。

中学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篇7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 并狠抓落实, 才能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化得以实现, 才能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我校通过《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职责》、《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明确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和实验员的职责和应遵守的条例, 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学生实验规则》、《实验室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 让学生明确奖惩条例, 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理生物实验室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并做到在使用中逐步完善, 在完善中自觉执行, 一切按制度办事、运行, 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有矩可守。

2. 建立实验室管理档案资料

实验室管理档案包括仪器、药品管理档案和实验教学档案。实验室的特点是教学仪器、药品、材料种类繁多, 设备复杂。建立档案记录时, 要做到及时、认真记录, 分类存档。仪器药品档案有以下内容:“教育装备年报汇总表”, “低值易耗损耗表”, “仪器、药品分类总账”, “仪器药品购入验收记录”, “损坏赔偿记录表”, 等等。仪器药品一律按照国家教委编发的中学理科仪器目录进行统一编号, 使账本和各项记录规范化。新购进的仪器和药品, 首先进行验收和记录, 然后上账本, 凡损坏或正常消耗的仪器、药品及时记录。每一学年对实验室进行一次盘点, 核对账目和记录, 做到账、记录、实物相符。做好仪器维修和保养记录, 尤其是生物实验室的一些较贵重的仪器, 要定期检查、保养, 发现问题立即修理, 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建立生物实验教学档案。它包括以下内容:“学年实验计划”, “演示实验通知单”, “学生实验通知单”, “实验情况记录表”, “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 等等。把各种实验资料收集建档能客观反映实验设备效益, 检验实验研究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因此建立生物实验室档案资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

3. 实验器材管理

生物学实验器材分为通用仪器、专用仪器、生物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化学药品和挂图等几类。在管理工作中, 做到科学化管理, 仪器药品存放要本着上轻下重, 防潮、防压、防霉、防锈蚀、防虫蛀, 整体美观的原则。要保管好各种器材、药品, 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1) 通用仪器 (如天平等) 、专用仪器 (如光学显微镜、解剖器具等) 易受腐蚀, 应单独存放, 不能和化学药品放在一起, 要保持干燥、清洁。 (2) 生物标本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及玻片标本等分类、定位存放。浸制标本的瓶口蜡封严实, 保存液随时补充, 以浸没标本材料为宜。干制标本、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厨内要放置樟脑丸、硅胶, 防虫、防潮。玻片标本放于标本盒内, 水平放置。所有标本应有编号和标签, 厨门上要有目录单, 便于取用和归位。 (3) 模型使用后装入塑料袋, 挂图使用后打开平铺在图架上, 应与化学药品分开放置, 防止老化, 并注意防虫、防潮。 (4) 玻璃仪器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 两者分别按类、按序、定位存放在相邻橱柜内。玻璃仪器应先洗净干燥后存放。化学药品根据药品性质,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混在一起存放;易挥发的药品要用蜡封保存;见光易变质的应避光保存;易燃药品要特殊保管;剧毒药品要封好瓶口放入专柜, 用锁锁好, 并定期检查。

4. 学生实验的管理

在学生第一次上实验课时, 对学生的组次、座次固定下来, 不随意更改, 并统一编号。教师按分组顺序, 把组次写在桌上, 留下一个分组编号名单, 遇到问题时有据可查。每组选一个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 并交待其任务和职责。如果实验过程中, 出现仪器损坏、丢失或清洁卫生不好的情况, 由实验小组长根据位次号查出, 责任到人, 可减少仪器的损坏和丢失。实验开始前, 各小组长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药品是否齐全, 如果仪器出问题或操作遇到障碍, 及时向教师报告, 让教师来调节和帮忙, 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所以对学生实行定位管理是提高实验课质量、保证实验室纪律和减少仪器损耗的关键。

5. 实验室必须配有合格的实验员

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8

1. 完善实验室制度

每一套管理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生物实验室也应如此。而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为了规范实验人员和学生从事实验时的行为标准, 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项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制度、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和卫生标准, 以及仪器管理等。一些特殊的仪器和实验药品要有特殊的使用制度, 来保证实验室和操作者的安全。每名进去实验的人员都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生物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要对实验室有个相对的了解, 更要认真的去学习这些规章制度, 必须要知道在实验室中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让实验室的管理进入规范化的管理, 来达到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

高校中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还要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这些都是选择实验室人员的必要条件。因为高校中的专业课程较多, 所以需要实验人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实验人员还要加强理论和学术上的进修, 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要对实验人员加强业务上的训练, 定期地培训实验人员, 组织他们到高水平的学习进行参观和学习, 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还要提高操作能力。实验人员必须要对教材的实验充分了解, 并能够成为实验的创新者。实验人员需要有自学的意识, 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时时以学习为主, 以便能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3. 加强实验室的使用管理

3.1 教学管理

(1) 各班在每年的开学季都要把实验课程安排好, 防止有撞车现象发生。各班根据自己本学期的实验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安排学生分为不同的实验小组, 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 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验计划, 提前准备好仪器设备,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 (2) 实验人员要与教师相互配合, 按照科学的方法来顺利完成实验。比如在对生物解剖时, 相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操作概念, 顺利完成实验。这样能避免在教课中范围小的弱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完成实验后要自觉地做好善后工作, 如扫净地面, 擦干桌面等, 更要把仪器放回原处, 在打扫过程中, 学生如有不当的地方, 教师需及时提出, 并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操作。

3.2 开放管理

高校生物实验室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息息相关, 它是大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的实践场所, 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生物实验室不应只对教学中的大学生开放, 也应在平时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非教学时间没有教师的管理, 学生人数较多, 所以对实验室的开放更要严格的管理。 (1) 学生在做实验前需要向实验室提出申请, 必须填写申请表和安全试验的承诺书。 (2)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对仪器的使用方法, 才能让他们进入实验室。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一定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并要严格执行, 做好实验记录。 (4) 做完实验后, 按照规定对废料、废气等做出相应处理。

3.3 建立网络校园管理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 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完善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整理实验室的各种资源然后建立生物网络实验室。生物网络实验室能把仪器设备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和记录管理合为一体, 然后形成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实验室能让原本繁杂的实验室变得简单、系统化, 为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既提高了管理效率, 又降低了成本。教师可以在网上视频、课件教学, 为学生的自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 加强实验室中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高校生物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种类比较多, 在管理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时候要做到规范、科学。一些仪器不能随便移动和存放, 一旦违反了这些规定, 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事故。例如光学显微镜需要干燥通风的条件, 使用和清理时需要特定的材料和工具, 以及特定的顺序, 而且都要做好每次实验的记录和使用记录。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设备、仪器的管理档案, 每件仪器的使用都要做好档案, 如有发现不妥地方要及时调整。管理人员也要经常检查使用情况, 并准确地记录, 保证生物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合理、准确地使用设备、仪器能有效地维持生物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所以要求高校建立良好的仪器档案, 并且也有必要为一些特殊的仪器单独建立档案。比如在进行新进的仪器和贵重仪器实验时, 要充分熟悉这些仪器的使用说明, 教师要为实验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对于一些大型仪器, 要尽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 对单一的实验室来说负担压力过重, 即使能购买, 日后的维修、使用也面临问题, 资源共享就能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将大型的仪器、设备统一维护、管理, 既能为科学工作提供保障, 更能提高仪器的使用价值。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 篇9

医学实验室在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免疫血液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一系列的检测工作中, 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生物安全问题。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涉及的不仅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健康, 一旦发生事故, 极有可能会给人群、动物或植物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1]。因此, 做好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将风险控制在许可范围内, 是保障医学实验活动安全的前提。本篇探讨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1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活动的主体, 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是进行实验活动必备条件。因此要做好工作人员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安全管理, 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1.1 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及生物安全防范知识培训

人员素质是安全保障最重要因素之一。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之前, 应经过一个上岗技能和生物安全防范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其对所做的工作熟悉, 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并且会使用基本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实验人员在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后, 有资格开始实验的工作。同时, 需要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考虑到新知识、新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 为了适应新环境, 确保安全, 所有资格证都有明确的有效期, 需要定期换证。

1.2 制定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规程

仪器设备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保障在用仪器处于完好状态, 仪器使用前后的自检和保养, 仪器设备的定期法定检测等, 以便保障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使实验数据客观公正和具有法律效应。

根据仪器设备的质量技术文件、基本参数和使用说明书, 结合实验要求, 对主要检测设备, 由专业人员写出简洁的操作规程, 在规程中不但要有仪器设备使用步骤, 还要有保养和维护步骤, 将规程放置到所用的仪器设备附近明显的位置, 这样可以对实验人员起到提醒的作用, 并且注意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保证仪器设备能长时间维持稳定良好的性能。所有操作者必须熟悉了解仪器性能, 并有一定实践经验, 方可独立使用仪器, 否则, 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

对于需要计量或对实验数据有极大影响的仪器设备, 需要计量检定部门定期检定和校准, 这既是实验数据公正、客观、真实的保证, 也是检测结果法定有效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

1.3 制定实验材料的安全管理规程

实验材料的正确, 也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实验材料的选择、购买、采集、接收、存储, 都要有相关的记录, 建立清单, 特别是对于具体的危险材料, 要有专门的存储措施、存储位置并且进行标识。对危险的实验材料, 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设施条件, 并且在引进、购买、存储、分发使用、销毁等各个环节要有详细的安全管理规程, 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1.4 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管理

尊重实验的客观结果,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也是实验的真实意义所在。因此, 必须有严格的实验记录要求和完整的管理要求, 如编制统一规格的原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完毕后要有实验员与校核员签字。所有记录不能修改, 如确实有明显的笔误, 在错处划线更改后再签名, 以示对更改负责。实验结束, 应按规范出具实验报告, 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需存档。

2 规范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是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 达到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1~4级, 一级防护水平最低, 四级防护水平最高[1]。将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分级管理, 是保障实验人员和设施设备安全的前提, 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措施。

2.1 制定生物安全员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实验活动, 要使工作人员都按规程操作, 防止工作中的疏漏和及早发现事故隐患, 就需要配备生物安全管理员, 对实验室内的各种设施 (包括水路、电源、气源等) 、实验材料进行不定期检查, 并写下详细的检查记录,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实验人员及上报给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主管。安全员可以是专职的, 也可以是实验兼职人员, 都需要经过专业技能培训, 取证上岗。

2.2 落实责任,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记录及实验材料的储存、使用分发、销毁的原始记录负责, 这些记录都应存档备查, 以便接受检查和监察, 这是基本规范要求。安全主管有责任向安全员提供各种安全资料和信息, 制定各种安全管理程序供管理者审核;负责在安全方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和咨询;贯彻安全管理的政策和程序[2]。

3 对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议

(1) 加强现行生物安全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的宣讲。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该标准的学习, 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 加强实验室管理,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求, 这是减少或杜绝实验室感染所必需的举措[3]。

(3) 关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不允许在工作区域连续工作4个小时以上, 以便减少疲劳, 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

[1]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GB19489-2008.

[2]王欣.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范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 (6) .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篇10

关键词:实验室开放,管理,安全问题,创新能力

近年来, 高校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全面开放实验室已成为一项重要措施[1,2]。所谓全面开放实验室是指在不影响实验教学的前提下, 将实验室全面开放,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不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室的全面开放使现有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3]。

1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建设

1.1 开放生物实验室,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生物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 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创新实践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生物学实验在高等农业院校中作为基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校农业生物学实验中心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以及植物生理 学实验, 均是面向全校涉农专业的基础实验。为了使实验室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年来中心面向全校学生逐步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复杂的综合性的生物学实验技术, 撰写毕业论文, 从事生物学和相关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同领域中的竞争能力。

1.2 生物实验室开放的方式

目前我校生物实验室开放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 实验室空间开放:中心设有学生专用开放实验室若干, 实验室钥匙由各组长保管。开放实验室配备的仪器设备可以完成基本实验操作;如果需要精密或大型仪器, 需向有关人员申请借用。

(2) 时间开放:主要面向对生物学实验具有浓厚兴趣且能够自己设计实验的学生开放, 其中包括若干个SRT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小组。实验室从早上8点至晚上10点开放,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项目,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实验。

(3) 实验项目开放:实验中心开设的所有实验项目都是开放的, 每个实验项目对应一个实验室。如果学生不能在课程表安排的时间里上实验课, 可以在之前或以后的任何一个上课时间到该实验项目所对应的实验室做实验[4]。

1.3 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随着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实验室管理难度加大, 安全隐患也更为凸出[5]。

1.3.1 实验项目多, 设备维修耗资大

开放实验室开展的大部分实验是学生自己设计的, 因此实验项目比较分散, 涉及的实验药品、实验器材及设备类别较多, 实验耗材及仪器设备使用多、消耗大, 仪器维修成本高, 如果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有可能影响正常的实验教学质量。

1.3.2 实验学生多且时间不一致

由于实验室的全面开放, 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多而且时间不统一。他们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实验, 很大一部分实验安排在中午、晚上或者周末, 而且这些学生的实验技能和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对实验室药品及仪器操作安全意识也相差很大, 因此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1.3.3 指导教师及实验管理人员不足

实验室的全面开放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深厚的专业底蕴, 能够指导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6], 而专职教师都有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实验管理人员也承担了较多的实验教学和准备工作, 因此学生实验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2 生物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2.1 开放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实验室开放在为学生实验提供了方便环境的同时, 也增加了安全隐患[7]。为消除这些隐患, 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及时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8]。只有加强和规范实验室开放模式下的安全管理, 才能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秩序, 使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根据实验中心的具体情况,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培养安全意识。首先, 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加强安全意识, 掌握生物实验室日常工作中的各种安全常识、技术操作规程, 并了解各种规章制度, 及时检查和维修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排除安全隐患。其次,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要求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的同时, 及时进行安全教育, 讲授安全知识, 药品及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危险及其处理办法。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让学生预习实验, 让其了解本次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 让学生产生防范意识, 知悉防范措施, 同时还要掌握应对事故的方法。只有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才能保证他们独立实验时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建立安全责任机制。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 带领教务处处长及学院分管教学院长重点抓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安全检查等管理工作[9]。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 实验室安全员负责实验室安全及日常管理工作, 负责其管理实验室水、电以及各种仪器的安全排查工作。每月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详细记录。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前后都要做好安全检查,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上述各层领导可做不定期检查以监督实验室安全员的工作。

(3) 建立有毒有害药品专柜, 实行专人负责制和生物安全专门处理制度。生物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易燃易爆药品、重金属及剧毒药品等都要专柜专人保存, 购买及使用时都要做好登记, 实验剩余的重金属药品要上交有关部门统一处理。微生物实验中有关的致病菌或可能致病菌均要高温高压处理后才可倒掉。

2.2 开放实验室设备管理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实验教学和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必不可少的工具[10]。科学有效地管理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才能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目前实验中心农业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式为人工管理, 大型精密仪器, 如蛋白纯化系统、凝胶成像系统等均有专人负责, 学生使用和外借均须进行详细登记。对于易造成人身伤害的仪器 (如高压灭菌锅、高速离心机等) , 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让学生使用。大部分仪器的损坏是由于误操作或使用不规范造成的, 而随着进入开放实验室学生的增多, 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重要。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先要进行仪器培训。实验管理者也要认真负责, 根据说明书编写每类仪器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地使用任何一台仪器。学生使用仪器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严禁未经同意私自乱拆或改动仪器设备, 以避免造成人身伤害或仪器损坏。

2.3 开放实验室中学生的管理

学生是实验室的主体, 实验室开放以后学生越来越多, 做实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对于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的管理有两点建议:

(1) 对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筛选, 限制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数量。优先考虑具有一定实验基础的高年级学生, 同时兼顾对生物学实验具有浓厚兴趣的低年级学生。进入开放实验室以后, 要对学生分组, 每个组进行一个实验项目。对于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 需通过专职教师审批, 尽量利用开放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避免浪费。

(2) 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 不得在实验室大声喧哗。实验时应穿实验隔离服, 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实验完毕后要及时清理自己的工作区。安排值日生负责实验室的卫生工作。在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或协助管理的方式, 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 实行组长负责制。这样不仅减轻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2.4 开放实验室管理人员

实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是实验教学的执行者, 其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11]。开放实验室对实验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因此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专业实验室建设中尤为重要。建议加强实验室团队建设, 增强与各院校生物开放实验室之间的联系, 交流实验室管理经验。有计划地进行实验人员的在职培训, 鼓励实验人员攻读高一级学位, 以提高业务水平。

以我中心为例, 介绍引进专人管理开放实验室的必要性。中心面向全校涉农专业开设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学实验以及植物生理实验4门课程, 每学年有200多个班的学生上课。实验中心现有专职实验管理人员8人, 其中2人有一学期负责校本部研究生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上述4门生物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均由实验管理人员负责, 每门课2~3人。实验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实验药品的配制、实验材料的培养、仪器器皿准备以及耗材购置等。由于班级众多, 实验准备工作烦琐而耗时, 占满了实验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 再加上开放实验室学生众多, 开放时间长 (每天12小时以上) , 更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因此, 需要适时引进一批实验教学骨干和实验管理人才, 充实和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

2.5 经费的管理

开放实验室应设有专项基金, 主要用于开放实验室仪器维修、耗材补充及为实验专职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发放津贴。开放实验室的仪器使用频率极高, 除了课余时间自主实验学生使用之外, 更多的是用于实验教学。高频率的使用, 势必造成仪器维修费用的增多。现在,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项目所用的药品及耗材所需的费用都是从实验教学经费中支出, 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实验教学质量, 只有设立专项基金才能保障开放实验室的持续运行。开放实验室的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都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指导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实验, 对于他们的这部分工作应合理地计算其工作量, 给予物质奖励, 调动他们对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积极性, 进一步鼓励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来[12]。

3 问题与展望

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11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5S管理;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9-03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如何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环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生物科学与技术作为自然科学与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也正由于这个原因,生物学院实验室存在数量多、学科分布广、教学任务重、管理困难的问题。探索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方法,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加强实验室的安全保障,降低实验室的运行成本、促进实验教学创新是目前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方向。5S管理起源于日本,是日本企业独特的一种管理办法。当前,有不少高校已经在实验教学中借鉴了5S的管理模式。

一、5S管理简介

5S管理指的是在生产现场,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开展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等活动,为其他管理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日本产品品质得以迅猛提高行销全球的成功之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的日语外来词汇的罗马文拼写时,它们的第一个字母都为S,所以日本人又称之为5S。5S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整理:将工作场所中的任何物品区分为要的与不要的,有用的留下来,不需要的物品彻底清除。(2)整顿:留下的东西分门别类依规定的位置放置,摆放整齐,明确数量,加以标示。(3)素养:人人养成好习惯,依规定行事,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5S管理在实验室中应用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实验中心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对人(实验人员、带课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和对物(各种大中小型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的管理。对人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实验教学中心虽然已经成立了数年,规定实验室管理人员隶属于实验中心,但基于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而实验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的旧体制,实验人员同时又归属于教研室或学科,因此出现实验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在工作中与带课老师因权责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对学生的管理也是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例如实验期间未按号入座,在实验室吃东西和乱扔垃圾,随便动用与实验无关的物品,不按说明书使用仪器设备,实验结束后各种物品未能归位,打扫实验室卫生不彻底等,这些问题虽小,但却凸显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对物的管理是一个实验室是否整洁的最重要表现,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些实验室未张贴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不编号,使用完不登记,摆放不整齐,堆放杂物,对仪器设备不能定期保养等。此外,一些实验产生的具有毒性和污染性的垃圾没有进行特殊处理直接扔掉的现象频频出现,不仅对接触这些垃圾的保洁人员造成伤害,而且环境也受到了污染。以上问题导致实验室的管理混乱,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因此为了解决目前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心的工作中引入并借鉴“5S”管理的优秀模式,其目的是对各个实验室存在的上述问题进行改善,以期取得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教学中实施“5S”管理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三、5S在实验室管理中的实施

1.5S管理的组织及人力。首先由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安排专人到推行5S管理的公司企业进行调研学习,了解有关现场管理的细则和检查量化评定标准,再结合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际情况,设定阶段性和长远目标,制定周密、详细、切实可行的计划,编写5S管理的培训资料,制定适宜的实施细则等。推行“5S”,要重点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大家对5S管理的认识,通过培训让大家理解“5S”的具体含义,了解如何组织开展实施。通过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5S”关于“整理、整顿是基础;目标、标准是先导;检查、考核是手段;坚持、习惯是关键”的管理理念。

2.5S管理的具体方法。(1)整理。将要的物品与不要的物品分开摆置,扔掉不用的,以扩大有限的空间。①实验设备。对长期停用的设备检查是否继续使用,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了,按照年限办理报废,并将已报废的设备交由设备处统一处理,将实验室的空间腾出;实验设备按使用频率区分摆放,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②化学试剂。对化学试剂进行分类放入冰箱或药品柜,将废弃的、过期的化学药品清出来,由实验设备处统一处置。易燃易爆的和有毒的试剂专人专锁管理。③其他不需要的物品。将未经许可携入或不使用的有毒、易燃、爆炸物品清除,将不属于实验室的物品(学生上课遗留的水杯,食品,设备及器材拆下的纸箱、木箱及相关废弃物品)清除干净。④标识的应用。对于用和不用的东西进行区分,用不同颜色的标签进行标示,对各种仪器设备进行编号,对实验台、实验柜编号,注明里面盛有何物;对于有毒的物品用警示的颜色和符号明确标注。(2)整顿。实验室内物品依规定定位、定量、摆放整齐,做好标识。①实验仪器的整顿。将实验仪器和各类工具按实验内容分类,摆放整齐,做好标识。实验结束后,填写仪器使用记录,做好登记,并将各种工具摆放在其规定位置。②学生物品的整顿。学生实验所带的物品要排放整齐,不随便乱放。③学生的整顿。每个实验室都要张贴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赔偿方法,让学生一进实验室就能清楚看到,并能严格遵守。根据实验内容对学生分组,在每张实验台上贴上标号,要求学生必须对号入座。实验期间学生不得更换组别,不能随便动用其他小组的工具、试剂以及与本次实验无关的物品。实验结束后,所有物品都要归位并摆放整齐,安排学生对实验室进行卫生清扫。如有学生损坏实验器材,要根据赔偿制度让其进行相应的赔偿。④计量用品的整顿。每学期末都要将全部计量用具(天平、移液器等)送专业单位校准,不耽误新学期学生的使用,减少实验误差。(3)清扫。将不需要的东西清除掉,保持实验室内无垃圾,无污秽状态。实验结束后将整个实验室打扫干净,将垃圾彻底清除,对于有毒的垃圾或废液要进行特殊处理(目前学校已经实施了定期集中处理各种废液的办法),将实验台面擦拭干净。对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工具检查是否有损坏的情况,做好维修和保养,保证下次上课前正常运行。实验室的清扫由每个实验小组轮流进行,人人参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4)清洁。维持以上整理、整顿、清扫后的局面。整理、整顿、清扫是动作,清洁是结果,将前面3S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条理清晰的条例,大家共同遵守,保持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实验室引入5S管理的意义

把工厂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引入实验教学中来可以改善实验室现状,提高实验室的整洁度,创造良好的实验学习环境。实验室实施5S管理能够提升师生归属感,培养良好的工作、学习以及个人习惯,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使实验室安全有保障,确保学生实验课程和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什么叫5S管理[J].中国职工教育,2011,(3).

[2]杨萍.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促进实验室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1):47-48.

[3]陈宏.5S管理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09,(20):29.

[4]寇艳玲,邹丽.在实验教学中心推行“5S”管理成效的比较分析[J].2008,27(2):159-160.

[5]刘蔚.引入5S管理理念,加强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6):158.

[6]喜琍.“5S”管理在高校实验室的运用[J].科技广场,2009,(4):69-70.

[7]肖志红.高校工程实训中心推行5S管理的设想[J].2009,(31):133-134.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 篇12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室,质量控制,质量评价

开展质量控制, 是实验室内检测工作的基础, 直接关系到细菌学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实验室全面的质量管理、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控制评价等。全面质量管理是机构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内部根据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并实施, 是检验人员对检验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 可以保证微生物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是质量保证的核心和基础。室间质量控制评价是由实验室外部的组织或机构对实验室检验能力进行的质量评价和能力验证。现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的一些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运行全面的质量管理

领导重视、全体职工积极主动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领导重视可确保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所需要的人、财、物, 充分调动全体检验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质量意识[2]。实验室应按照GB/T15481-2000《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CNAL/AC01: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ISO/IEC17025:2005) 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国认实函[2006]141号) 的要求, 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由中心主任批准, 签字和注明日期,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持续有效。按照预防为主、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全方位控制与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体系的运行涉及中心的实验室、相关业务科室、管理部门、后勤支持部门等共同参与和协作。其中实验室承担全面质量管理中以技术手段保证检测结果的大部分工作, 即质量控制活动。

2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就是对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环节、各因素制定计划和程序, 并在其实施过程中进行连续评价和验证, 对发现的问题和不合格情况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因素很多, 包括检验人员、环境因素、仪器设备、检测方法、实验耗材、量值溯源、抽样方法、样品处置等一系列环节。实验室必须运用技术手段控制影响检验质量的各个环节。

2.1 对检验人员的要求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保证检验质量最根本的因素, 检验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实验技能, 而且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对工作认真负责, 最大限度地避免实验误差, 确保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 合理配置检验人员, 满足实验的要求。应保证实验室人员得到及时培训及不断更新知识, 鼓励检验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微生物检验人员应该相对固定, 不应随意变动, 杜绝参与其他专业轮换 (除非特殊需要) 。在专业知识方面, 要求检验人员参加相应的卫生系列职业技能考核, 取得合格成绩, 持证承担相适应的岗位。在实验技能方面, 每年组织开展人员比对、结合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实验室评审和内审、卫生应急演练等活动。在不断更新知识方面, 按疾控机构“绩效考核”的要求, 选送检验人员去业务水平高、设备先进的认可实验室进修学习3~12个月, 本中心同意有学术论文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并长期保存专业技术人员有关学历、资历、培训、技能考核等业绩档案。

2.2 设施环境和仪器设备的监控

实验室的总体布局和各部位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减少潜在的对样品的污染和对人员的危害。在微生物学检验工作中, 影响检测工作质量的设施环境包括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各类培养箱、水浴箱、冰箱/冷冻柜、干热灭菌器、压力蒸汽灭菌装置等。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保证这些设施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电热恒温培养箱、冰箱、水浴箱等基本设备, 每天用经过检定的温度计连续监测温度, 并做好记录 (必要时监测湿度) 。绘制温度控制图, 超出控制范围, 立即查找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 确保这些环境条件持续满足检测方法所规定的范围;压力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器采用化学法对其实施监测;无菌间/洁净室、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 采用活菌计数法实施监测, 即:以无菌方式将3个营养琼脂平板带入无菌操作室, 在操作区台面左、中、右各放1个, 打开平板盖, 在空气中暴露30分钟后将平板盖好, 置35℃培养48小时, 取出检查, 3个平板上生长的菌落平均小于1个为符合要求。

2.3 检测方法的选择

任何检测工作都必须采用某种测定方法, 选择一种正确可靠的测定方法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实验室应优先选用现行有效的国家、行业、地方、企业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方法。如无标准方法, 应从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技文献、权威期刊公布的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 并按相关程序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鉴定和审批, 从而保证得到可接受的检测结果。

2.4 质控菌株

实验室必须保存有满足实验需要的质控菌株。质控 (标准) 菌株是指具有典型稳定的形态、生理、生化及血清学特性, 并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菌株。这些菌株经实验室鉴别重复性好, 菌株变异性极小。

2.4.1 质控菌株的来源

质控 (标准) 菌株主要来源于专门的保存供应机构, 如中国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 (CMCC) 、美国菌种保藏中心 (ATCC) 和英国国家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NTCC) 。如无上述机构的菌株, 也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保存的可溯源的质控 (标准) 菌株。

2.4.2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

标准菌株的保存方法有培养基保存法、冷冻干燥法、超冰冻保存法等, 其中培养基保存法简单易行, 适合基层微生物实验室使用, 但应注意连续转种不能超过5代。培养基保存法分为三种类型: (1) 普通琼脂斜面保存法:肠杆菌科细菌、葡萄球菌等一般细菌可接种于不含糖的普通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18~24小时后, 置4℃冰箱可保存1个月, 每月传代一次。 (2) 血琼脂斜面保存法: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接种于血液琼脂斜面上, 经35℃培养生长后, 置4℃冰箱保存。半个月至一个月移种一次。 (3) 半固体穿刺保存法:将细菌接种于琼脂半固体或血清琼脂半固体内, 经35℃培养18~24小时, 再加入灭菌的液体石蜡, 置4℃冰箱可保存3~6个月, 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链球菌的保存。不论采用何种保存方法, 每支菌株都应以适当的标签、标记来表示其名称、标准号、接种日期和所传代数并做确认试验。

2.5 培养基的质量要求

培养基是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重要的检测试剂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保存是否得当、配制使用是否正确等都直接关系到分离培养的成败。目前大多使用市售成品干粉培养基, 加蒸馏水溶解后, 灭菌分装备有, 也可选择用成套直接使用的产品。

2.5.1 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供应商至少应出具三证 (许可证、注册证、经销证) 资质证明。选择供应商的原则:⑴选择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市场信誉度高的产品;⑵选择有质量保证能力的企业;⑶选择有服务保证能力的企业。例:上海市CDC、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 广东环凯公司等。

2.5.2 控制购买的数量

购买培养基时, 要根据日常的工作需要制定计划, 购买的数量应控制在保质期内、保证当年能够使用完毕, 尽可能购买小包装的产品。

2.5.3 培养基验收、储存

验收人员在验货时, 应仔细核对并记录培养基名称、数量、规格、批号、生产日期、保质期及密封状况等, 保管人员应做好登记入库手续。干粉培养基应保存在恒温、阴凉的干燥处, 要避免阳光直射。培养基一旦打开使用, 应及时记录开瓶日期, 开瓶后超过半年, 不宜使用。培养基结块、变色不能使用。

2.5.4 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成套直接使用的培养基, 性质较稳定, 只要按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保存, 在有效期内可保证质量。对于关键培养基以及具有多重指标的培养基, 在每批购进后都要进行技术验证。选用已知特性的标准菌株分别对分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增菌培养基、培养液进行性能试验, 符合要求者才可使用。

配制、使用培养基时应注意: (1) 配制记录完整, 包括名称、数量、配方、pH值、配制日期、有效期、灭菌方法、分装情况、标签、配制者姓名等。 (2) 自制培养基或市售培养基都必须检查其颜色与透明度。液体培养基出现浑浊、沉淀, 固体培养基表面出现干裂, 含指示剂的培养基出现变色, 血平板出现溶血或有菌生长均不能使用。 (3) 培养基pH值若超过规定值±0.2时, 也不能使用。 (4) 各类以无菌操作分装的培养基及自配经压力蒸汽灭菌后的液体培养基均须置35℃孵育24小时, 无菌生长者才可使用。

2.6 试剂、染色液

微生物实验室的试剂、染色液配好之后, 应在标签上标明名称、浓度、p H、配置日期、失效日期、配置者姓名等, 同时应做全面检定和性能试验。⑴用已知标准阳性和阴性菌株毒株进行测试, 符合规定要求者才可使用, 如革兰染色可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⑵根据试剂或染色液自身的稳定性及使用频度定期检查核对。较稳定的试剂, 如靛基质 (质控菌株可选用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作为对照) 试剂, 应在配置时及以后每周检查核对一次;不稳定的试剂, 如氧化酶 (质控菌株可选用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作为对照) 及细胞色素氧化酶试剂所用的盐酸四甲基对苯二胺溶液, 或触酶用的过氧化氢溶液, 应在每次使用时检测, 合格者才可使用。不稳定的试剂最好临用时配制或采用妥善的保存方法。

2.7 诊断血清

在购进各种诊断用的抗血清时, 应记录抗血清的名称、包装及数量、批号、失效期、生产厂家以及合格供应商的联系方式、收到日期及收到者姓名, 同时应检查基本特性。应做到:⑴检查抗血清的透明度与色泽是否与标准相符, 若出现有混浊或絮状沉淀, 表明已污染, 不可使用。还要注意各种抗血清的效价和有效期, 超过有效期者不能使用。⑵抗血清特性检查宜采用已知阳性及阴性菌株、毒株测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2.8 量值溯源的质量控制

按照量值溯源的要求, 实验室所有直接出具数据的测量仪器, 在使用前均应送当地法定或有资质的计量测试机构检定/校准。对于使用频繁、容易漂移的仪器还应进行期间核查, 即在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由实验室自身进行的等精度核查, 核查频率由仪器本身的漂移和使用频度而定。对于非直接出具检测数据的测量仪器, 通过检定/校准的方式建立本单位计量标准, 然后由实验室自己进行相应的比对, 以此达到内部量值传递的效果, 如用于温度监控的温度计、定性或半定量操作的定量移液器等。对于不能通过检定/校准达到量值溯源要求的仪器设备, 实验室应进行功能检查。2.9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除以上各要素进行质量控制外, 还要对检测的所有步骤和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从样品的采集、流转、实验记录、数据统计及检验报告等, 对这些环节实施质量控制是最有效的室内质量控制措施。

2.9.1 抽样和样品的质量控制

⑴选择抽样时间。一般选择在疾病早期、急性期或症状典型时或用药前采集, 食物中毒的样本应及时采集可疑食物等, 流行病学调查还要采集发病早期和晚期双份血样等。⑵抽样方法。根据待测微生物种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采样, 如厌氧菌、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真菌、L-型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检验均须用不同的方法采样。⑶盛装样本的容器, 除大便、肛拭子和痰等样本外, 其他样本均应无菌操作采集并以无菌容器盛装。盛标本的容器须经高压灭菌器、干热灭菌器等物理方法灭菌, 或用一次性无菌容器, 而不能用消毒剂或酸类处理。⑷所采集的样本应具有代表性, 样本量不宜过少;在卫生微生物检测中还应有合理的布点, 符合随机性和稳定性, 即应考虑被测组分在空间分布和随时间变化的问题, 取样量可根据相应的国家标准、规范进行, 也可根据客户相应的合同实施。⑸生物安全, 样本采集和运送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污染、传播和自身感染。

2.9.2 样本的处置

一般样本应就地采集、及时送检, 若现场离实验室远, 则所采样本必须专人负责妥善保存, 采用适当的保存条件 (如保温、冷藏、厌氧或接种入培养基等) , 以避免样本腐败变质;含氯制剂消毒处理过的饮用水、污水应加硫代硫酸钠脱氯处理。样本运送应有专人负责, 特别是烈性传染病样本应密封, 并保证两人以最快的交通工具运送, 要确保生物安全。

2.9.3 样品的流转

样品有专人接收、登记和保存, 并建立对拟检样品的唯一性识别系统, 保证在任何时候对样品的识别不发生混淆。样品编号后送实验室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对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样品应拒收并向送检人员说明原因, 告知正确的采样方法, 要求其重新采样送检。检验人员收到样品后, 应及时检验, 如不能及时检验, 可根据样品的不同性状, 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例:水质样品及液态食品样品置4℃冰箱保存, 固体样品及血清样本置-20℃冰箱保存, 糖果类样品可室温保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事件、食物中毒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样品必须及时检验。

2.9.4 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

在检验过程中, 要严格强制执行操作规程, 按实验室选定的操作方法中的步骤进行操作, 不得随意改动操作程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避免环境中微生物污染。同时做好原始记录, 保证能够再现检测过程。校核人员应审核重点:原始记录的原始性、客观性;检测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平行测定、空白对照试验;每批检验是否设置阳、阴性对照试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样品是否有重复检验, 是否开展人员比对;原始数据及导出结果是否正确, 阳、阴性结果是否发生偏离。原始数据记录准确清楚, 校核无误后, 实验室应及时编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保证数据和结果准确、客观公正。检验报告签发人 (获准签字人) 必须经过评审机构批准, 对被认可的实验室出具的检测报告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3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评价

比对和能力验证是在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开展的。实验室比对是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 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检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的活动。与同级或上级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比对和上级检验机构组织的区域范围内的考核称为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比对来确定和评价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活动。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按照能力验证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组织, 是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监督和确认。由主管机构和上级业务部门组织的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具有强制性, 实验室应有明确的职责, 确保参加这些活动。当结果不满意时, 实验室必须采取纠正措施, 找出不满意的原因并及时整改。

实验室质量控制及管理技能的探讨是一项长期、艰苦、繁琐而且细致的日常性工作。随着先进微生物检测仪器的普及, 工作中常涉及新的检测指标和采样方法, 需要与监测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人员、传染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客户以及相关业务科室进行有效的沟通, 合理的选择检验项目, 正确分析、评价检验结果, 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按照绩效考核的要求, 开展满意度调查, 征求客户的意见, 了解客户的抱怨, 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不断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微生物实验室只有持之以恒地开展实验室质量控制, 经常参加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 接受盲样考核, 才能不断提高实验室处理各种检验样品的能力, 保证检测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瑞军, 张建民.菌种质控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0, 26 (2) :226-227

[2]谢达禄.浅谈卫生理化检验质量保证[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6) :668-669.

[3]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S].

[4]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S].

上一篇:人身伤害赔偿下一篇:城镇化进程中财政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