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描述

2024-09-07

生物实验室描述(通用8篇)

生物实验室描述 篇1

生物科学专业描述

生物科学专业描述

1,执着的生物科学爱好者;狂热的科研迷;自以为可以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家伙;因为其他专业的课程太难而想偷懒的人;因为其他人学生物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想学的人;想用自己的想法解救生物事业的人; 2,课程主要是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统计,植物,动物,微生物,解剖与胚胎,植物生理,动物生理,发育,生态学,环境学,分子生物学等。【海大的加上海洋生物学,海洋生态学,药用海洋生物】 海大的生物科学还可以。

山师的生物科学专业是一个师范类专业,如果本科学历想找专业对口的工作的话,一般是中学生物教师。也可以选择搞科研或做大学老师,但一般要博

士毕业。现在研究生学历也可以在生物技术公司找到工作。

当然是对生物感兴趣的了人学啊,具体学习的课程要看学校了,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生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对生物科学有强烈兴趣,能耐得心下来把生物学到研究生以上级别的人。学的内容和 生物其它专业差不多的,更偏向 理论性 吧,相对于 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而且,较好的出路是出国,目前国内的 生物研究领域还 很冷。找工作很难,做研究也不容易。

如果想进入这个专业学习,首先要有足够的兴趣,不然学着学着就烦了,这个专业其实范围还是很大的,微观的学的是关于细胞和更低水平的机理等,这个要求化学基础,不喜欢学化学的不好考虑这个专业。因为这些机理说白了就是化学反应。另一个方面就是宏观了,就是生态,动物行为。动物保护了,植物的一些等等。生物科学专业基本是这

些都学。学这个专业,就业不好,一般是做研究的,要读到硕士,博士,很多的还都出国了。但是最终对口的就是作研究,或者做该专业的老师。(安徽大学)

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本科阶段所学偏重于理论,若真想在这个方面有所造诣的话,必须要读研究生,事实上,我们专业有一半的人选择了读研究生。但是问题是,现在的生物学研究生越来越多,找工作很成问题。所以,如果读大学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的话,不建议选择这个专业。

2016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

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

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发表99

生物实验室描述 篇2

一、注意“烟”和“雾”的不同

“烟”一般指固体小颗粒, “雾”一般指液体小液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 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也应描述为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浓盐酸试剂瓶时的现象为“有雾生成”, 而不是“白烟”, 因为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又溶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了小液滴。

例1: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 其中正确的是 () 。

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有黑色固体生成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红色的火焰, 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

D.在滴有石蕊的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红色

分析: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有黑色固体生成;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不能产生火焰, 而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不能得到浅绿色溶液;D.石蕊遇酸性溶液变红色, 遇碱性溶液变蓝色。

解答: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有黑色固体生成。故选项正确;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不能产生火焰, 而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错误;C.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的。故选项错误;D.在滴有石蕊的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颜色由红色变成无色、再由无色变成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二、注意“光”和“焰”的区别

“光”一般指固体微粒燃烧时的现象, “焰”一般指气体或液体燃烧时的现象。例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为“发出红光”, 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镁条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点燃纯净的氢气发出淡蓝色“火焰”。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蓝紫色“火焰”, 而不是“光”, 原因是硫在燃烧时, 先熔化再汽化为气态硫, 然后再燃烧, 故产生的是蓝紫色“火焰”。了解了这些, 也就不难理解了。

例2:下列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色烟雾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光

分析:A.根据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的白光, 故选项说法正确;B.硫在氧气中燃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故选项说法错误;C.磷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大量的白烟, 而不是白色烟雾, 故选项说法错误;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烧至发红, 不会产生白光, 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 须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三、注意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不能混淆

有些学生在学习化学初期, 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搞不清楚, 总是把二者混为一谈。例如:在描述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 易把其描述为“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 这样的描述是错误的, 原因是把实验结论当做了实验现象。应该描述为“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可。因为生成物的名称我们通过感观是无法感知的。在这里, 我们不防简单地记作在描述实验现象时, 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例3:化学实验对于学习化学十分重要, 下列对相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加热铜丝表面变黑, 生成氧化铜

B.在稀硫酸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蓝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黑色固体

D.聚氯乙烯在空气中灼烧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A.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B.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 遇碱性溶液变蓝, 稀硫酸显酸性;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加热铜丝生成氧化铜, 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 故选项说法错误;B.稀硫酸显酸性, 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变红, 故选项说法错误;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故选项说法错误;D.聚氯乙烯中含有氯元素, 燃烧时有刺激性气味, 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四、注意用词用句要恰当, 要使用化学术语, 更不能口语化

科学实验讲究的就是“精”“准”。如果用词用句不够恰当, 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比如:“看到有无色无味气体生成”“闻到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等实验现象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因为无色是不可能直接看到或闻到的, 无味也同样是看不到的。又如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应描述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而描述为“石灰水变白了”或描述为“出现白色沉淀”就不妥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描述为“碳酸钠化了, 冒泡了”等, 这样用词不当, 使人啼笑皆非。

例4:鉴别物质时通常先用物理方法, 后用化学方法。现须鉴别3包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粉末, 它们可能是Ca CO3、Na2CO3和Na2SO4, 请按下表完成实验设计:

分析: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 碳酸钠和硫酸钠中的阴离子不同, 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接触会生成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碳酸钙难溶于水, 加水溶解后, 可以首先将碳酸钙鉴别出来, 碳酸钠遇到盐酸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而硫酸钠不会与盐酸生成气体, 故答案为:

此处若说成:“冒气泡的是碳酸钠”就不准确了。

五、注意不能凭空描述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化学实验中, 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因此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只能依据具体的实验现象, 而不能凭空捏造。例如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中, 这样描述“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就是错误的。因为在这个实验中, 我们根本看不出生成的气体具有这种性质, 只有通过另外的实验才能验证。因此应这样描述“固体溶解产生大量气泡, 有无色气体生成”。

例5:以下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

(1) 上述实验中最终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是______ (填字母) ;

(2) A中可燃物应取过量的原因是____;一段时间后, 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C中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

此题我在学生训练时, 增加了一个问题: (3) 在C中的硬质玻璃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

答案: (1) A; (2) 确保集气瓶中的氧气完全反应;铁钉生锈;点燃未反应的CO, 防止其污染空气。而很多学生在回答 (3) 时, 答案五花八门, 比较典型的如:氧化铁消失了;生成了单质铁, 有黑色物质析出, 生成了一种能使澄清石灰石溶液变浑浊的气体, 等等。正确答案应该为:红色固体中有黑色物质析出, 即可。至于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应有下一个实验验证。

浅谈初中化学实验的描述 篇3

关键词: 实验描述;初中化学;探讨

由于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因此,让学生细心观察化学实验,再准确描述,需要教师在一开始就要精心培養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描述化学实验是在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现象描述要用术语,不要口语化

许多同学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往往用词不当,使人啼笑皆非。如“点燃酒精灯”说成“酒精灯烧了”:“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描述成“碳酸钙化了,有泡放出”:“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描述成“石灰水变白了”等等。这些不规范的语言描述,都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讲解实验的基本操作,讲清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原理。如加热与点燃;烟与雾;溶解与熔化;组成与构成;吸水与脱水;酸碱性与酸碱度等。另外,教师要身体力行,作好实验操作示范,语言讲解规范,用语贴切。要向语文老师学文采,向数学老师学逻辑,向政治老师学哲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二、现象描述要面面俱到

初中生刚接触化学,感到新、奇、特,在观察化学实验现象时,往往只看热闹,不看门道;只观察到声、光、热、响等明显现象,而忽略细微变化的情况。如镁条的燃烧,只看到“发出耀眼的白光”,而没有看到石棉网上有白色固体生成。又如钟罩内红磷的燃烧,只看到“冒白烟、发出白光”,而没有看到钟罩内水面上升的现象……细心观察每一个化学实验,再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描述出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精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养成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正如门捷列夫所说:“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

三、描述要正确,防止描述中出现生成物

生成物的名称是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得出的,因此不能把生成物的名称作为实验现象来描述。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实验现象就不能描述为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生成。正确的描述应是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红色物质,同时试管口内壁出现无色液体。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则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的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虽有联系,但绝不可能相互代替。描述实验现象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之一是“有白色粉末产生”,切不可能描述为“有氧化镁生成”,试想,白色粉末一定是氧化镁吗?同时,描述硫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能说“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而不能说“闻到了有刺激性的二氧化硫气体”。

四、准确描述,防止用词不当

在叙述化学实验的条件,描述化学实验的现象时,一定要注意用词的选择,否则,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如镁条、木炭的燃烧需要“点火”,不能说成“加热”;高锰酸钾的分解需要“加热”而不能说成“高温”,更不能说成“点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光”、“烟”、“雾”以及“浑浊”与“沉淀”、“熔化”与“溶解”等等,都是很容易混淆的,只有注意它们的区别,才能正确地描述这类实验的现象。描述化学实验现象,如果用词用句不恰当就不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诸如“看到无色无味气体生成”、“看到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实验现象描述都是错误的,因为无色是不可能直接看到或闻到的,无味也同样是看不到的。

五、注意一些细节的区别

烟和雾的不同:“烟”一般指固体小颗粒,“雾”一般指液体小液滴。例如,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应描述为产生“白烟”,而不是“白雾”,因此时产生的产物是白色固体微粒。“光”和“焰”的区别:“光”一般指固体微粒被燃烧的现象,“焰”一般指气体或液体燃烧时的现象。例如,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出现苍白色火焰,酒精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六、注意不能凭空描述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同一实验中,生成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往往不能全部表现出来,因此描述实验现象只能依据具体的实验现象,不能凭空描述。如我们在描述加热氯酸钾的实验现象时,就不能这样描述: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而应当把其中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部分描述删掉,因为在此实验中我们看不出生成的气体是否具有这种性质,还需另外的性质实验来论证。正确的描述则为产生了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篇4

Dr.Tiger

(修订说明:CNAS-CL09实施后,对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提高了要求,对实验室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的生物安全、高压锅的生物指示剂还有菌种的传代次数均提出明确的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对旧版的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过程作了补充,同时修改和完善了一些小问题)

一、目的

制订本规则,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实验设备安全卫生以及防止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需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三、安全操作规程: 1.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1.1 实验室入口处须贴上生物危险标志,注明危险因子、生物安全级别、负责人姓名和电话、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及离开实验室的程序。

1.2 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等特殊情况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入,做好卫生防护,并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同时注意做好环境维护及保密工作。

1.3 进行感染性实验时,禁止他人进入实验室,或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入。免疫耐受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工作人员必须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方可在实验室工作。

1.4 接触微生物或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后,脱掉手套后和离开实验室前要洗手。1.5 禁止在工作区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化妆及储存食物。1.6 尽量以移液器吸取液体,禁止口吸。

1.7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操作,降低溅出和气溶胶的产生。

1.8 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工作台面,活性物质溅出后要随时用75%乙醇或巴氏消毒液消毒。

1.9 实验人员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需尽量避免接触性或吸入性危害,特别是配制TTB和碘液等对人体有害的培养基或试剂时,要穿戴工作服、口罩和手套,并在通风橱中进行。

1.10工作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免疫接种和检测(如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等)。工作人员要接受有关的潜在危险知识的培训,掌握预防暴露以及暴露后的处理程序。每年要接受一次最新的培训。人员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及时向实验室负责人汇报,并记录事故经过和处理方案。

1.11禁止将无关动物带入实验室。2.无菌室安全操作规程

2.1无菌培养室每天都要用0.2%的新洁尔灭拖洗地面一次(拖布专用),紫外线照射消毒30min以上,超净工作台台面每次实验前要用75%酒精擦洗。然后紫外线消毒30min。操作用具如移液器、废液缸、污物盒、试管架等用75%酒精擦洗后置于台内同时紫外线消毒。

2.2无菌室应保持清洁,严禁堆放杂物,以防污染。

2.3无菌室应备有工作浓度的消毒液,如5%的甲酚溶液,75%的酒精,0.1%的新洁尔灭溶液,等等。

2.4无菌室应定期用适宜的消毒液灭菌清洁,以保证无菌室的洁净度符合要求。2.5需要带入无菌室使用的器械、平皿等一切物品,均应包扎严密,并应经过适宜的方法灭菌。

2.6工作人员进入无菌室前,必须用肥皂或消毒液洗手消毒,然后在缓冲间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子,口罩和手套(或用75% 乙醇等消毒剂再次擦拭双手),方可进入无菌室进行操作。

2.7无菌室使用前必须打开无菌室的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灭菌后通无菌风至少30min以上人员才能进入。操作完毕,应及时清理无菌室,再用紫外灯辐照灭菌30分钟。

2.8供试品在检查前,应保持外包装完整,不得开启,以防污染。检查前,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外表面。

2.9每次操作过程中,均应做阴性对照,以检查无菌操作的可靠性。2.10吸取菌液时,必须用移液器吸取,切勿直接用口接触吸管。

2.11接种针每次使用前后,必须通过火焰灼烧灭菌,待冷却后,方可接种培养物。2.12带有菌液的吸管,试管,培养皿等器皿应浸泡在盛有5%来苏尔溶液或巴氏消毒液的消毒桶内消毒,24小时后取出冲洗。

2.13如有菌液洒在桌上或地上,应立即用5%石碳酸溶液或3%的来苏尔倾覆在被污染处至少30分钟,再做处理。工作衣帽等受到菌液污染时,应立即脱去,高压蒸汽灭菌后洗涤。

2.14凡带有活菌的物品,必须经消毒后,才能在水龙头下冲洗,严禁污染下水道。2.15无菌室应每月检查菌落数。在层流无菌风开启的状态下,取内径90mm的无菌营养琼脂平板5个,分别放置无菌室四周及中央位置,开盖暴露30分钟后,倒置于36℃培养箱培养48小时,取出检查。100级洁净区平板杂菌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菌落/平皿,10000级洁净室平均不得超过3个菌落/平皿。如超过限度,应用臭氧发生器等对无菌室进行彻底消毒,直至重复检查合乎要求为止。3.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安全使用操作程序:

3.1堆放:将需灭菌的物品予以妥善包扎,各包之间留有空隙,依次堆放在灭菌桶的筛板上,以蒸汽穿透,提高灭菌效果。需灭菌物品外需黏上高压指示胶带以检验灭菌温度是否达到要求。

3.2 加水:在锅体内注入生活用水,水位一定要超过电热管2厘米以上(不宜过多);连续使用时,每次操作前,必须补足上述水位,以免烧坏电热管和意外发生。

3.3 密封:在每次使用高压锅前,都必须认真检查高压锅的出气伐和安全阀,确保其状态完好,如有故障,在故障排除之前不得使用高压灭菌锅。把堆放好物品的灭菌桶放在锅体内,盖上锅盖并锁紧。

3.4 加热灭菌:将灭菌器接通与铭牌一致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接通电源,指示灯亮,表示电源已正常输入本器,按下开始按纽电热管开始加热工作;非全自动的高压灭菌锅要注意排空空气,确保灭菌时高压锅内是饱和水蒸气,高压灭菌锅内灭菌期间工作人员需监视高压锅指示面板上的压力、温度和时间等。

3.5 开盖:灭菌结束后,切勿立即将灭菌锅内的蒸汽排出,否则:由于液体物品的温度未能下降,而压力蒸汽突然释放,会使液体剧烈沸腾,造成溢出或容器爆裂。应待压力表指针归零位后,方可开启锅盖。

3.6 灭菌后无菌工器具及培养基应存放于无菌区域(如灭过菌后的无菌室或生物安全柜内),无菌物品需有明确标识。

3.7 每年至少2次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检查灭菌效果并记录,指示物需放在不一达到灭菌的部位(如堆放物品的居中位置)。4.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

4.1确认玻璃窗处于关闭位置后,打开紫外灯,对安全柜内工作空间进行灭菌。灭菌结束后,关闭紫外灯。安全柜使用前后均需灭菌。

4.2抬起玻璃门至正常工作位置。打开外排风机。打开荧光灯及内置风机。检查回风格栅,使之不要被物品堵塞。在无任何阻碍状态下,让安全柜至少工作10分钟。

4.3用消毒液彻底清洗手及手臂。穿上工作褂,戴橡胶手套并套在袖口上,如有必要的话,戴防护眼镜和防护面罩。

4.4按实验程序放入实验材料,要将工作区域内的污染物质与洁净物质分开放置。尽量将所需要的物品在正式操作前全部放入安全柜,但不要过载,不要挡住前后风口。4.5尽量避免使用可干扰安全柜内气流流动的装置和程序。在操作期间,避免随便移动材料,避免操作者的手臂在前方开口处频繁移动,尽量减少气流干扰。

尽量不要使用明火,接种环之类用红外灭菌器灭菌。

4.6在操作过程中,如果有物质溢出或液体溅出,在将物品移出安全柜前,要对其表面进行消毒,为防止安全柜内有任何残留的污染物,在安全柜工作过程中,就要将安全柜内表面全部消毒。所有接触了污染材料的物体,在从安全柜中取出前,要进行表面消毒。所有开口容器,从安全柜中拿出前要盖好。

4.7全部工作结束后,用70%的乙醇或适当的中性消毒剂,擦拭安全柜内表面,让安全柜在无任何阻碍的情况下继续至少工作5分钟,以清除工作区域内浮沉污染。

4.8关闭照明灯和安全柜风机。关闭玻璃门,打开UV灯消毒。灭菌结束后,关闭UV灯。4.9定期抬起工作区域下面板,擦拭或冲洗工作面底下空间。

5.标准菌株安全操作规程

5.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至少应包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来源、购买日期、购买数量、保存方法等。

5.2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保存于专用冰箱中。

5.3标准菌株不能随意转借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提供。

5.4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菌株实验,操作过程中,不要穿戴巳经污染的防护性手套触摸门柄、仪器或污染区以外区域,避免扩大污染范围。

5.5试验结束后,操作过程中所有可能与生物危险物接触或被污染的试验器械和物品,能够高压消毒的必须高压消毒,不能进行高压消毒的物品,应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处理。

5.6 标准菌株传代原则上不超过5代。

6.微生物培养物废弃物安全处理程序

6.1 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防止利器损伤。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6.2 禁止用手处理破碎的玻璃器具。装有污染针、利器及破碎玻璃的容器在丢弃之前必须应用次氯酸消毒液或其他有效药品进行消毒。

6.3 所有培养物、废弃物在运出实验室之前须经巴氏消毒液消毒处理或高压灭菌后,置于专门污物袋内,交由专业卫生处理公司处置。

6.4 实验设备在运出修理或维护前必须进行消毒。

7、微生物实验室紧急事故处理办法

7.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受伤人员应脱下防护服,清洗双手和受伤部位,使用适当的皮肤消毒剂进行消毒,必要时进行医学处理。同时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7.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应脱下受害人的防护服,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7.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暴露人员应接受医学咨询,同时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和生物安全负责人。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若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应推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同时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待气溶胶排出、较大的粒子沉降后,在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指导下,清理人员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进行污染的清除。

7.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应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被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并倒上消毒剂。作用适当时间后,将覆盖物以及破碎物品清除,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已污染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对其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所有操作过程中要求戴手套。

若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后,再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按废弃物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7.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适当时间(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不开盖或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如30min)。同时应通知生物安全负责人。玻璃碎片应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棉花进行清理。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入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进行消毒。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消毒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多次擦拭,再用水冲洗后干燥。

清理时,应戴结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在外面再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7.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所有的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若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也可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7.7生物安全柜内生物危害溢出。等待至少5min,让安全柜充满气溶胶,清理时应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且让安全柜继续工作。使用浸泡消毒剂的消毒纸巾吸附溢出物,进行消毒处理应保证一定的接触时间(至少20min)。并用同样的消毒纸巾擦拭安全柜内壁、工作台表面和柜内所有设备。按照正确的生物废弃物处理步骤处理被污染的物质,将可回收的被污染物品放入生物危害物回收袋或高压灭菌盘并且用报纸包起来,然后进行消毒或清理。用消毒剂对无法进行高压灭菌的物品进行至少20 min的消毒处理后再拿出安全柜。最后脱下个人防护服并放进污染物收集袋中进行高压灭菌处理。若所要清理的物品达到2级生物安全水平或者更高,应联系生物安全办公室负责人。

生物实验室描述 篇5

一、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二、生物试验室准入制度

三、设施设备检测维护制度

四、健康监护制度

五、生物安全自查制度

六、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七、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制度

八、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九、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十、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

十一、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十二、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十三、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感染性材料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有效防止生物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在收集、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露或扩散,引起相关人员的感染或环境的污染,特制订管理制度。

二、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与感染性有接触的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感染性材料管理的具体工作。

四、制度内容

1、收集标本的容器最好为塑料制品,质地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无泄露,在容器外部不应有残留物。

2、设有接受标本的房间或空间。

3、接受标本的工作人员应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做好标准隔离。标本的内层要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

4、废弃的标本或培养物经高压灭菌后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内,扎紧后由专职垃圾收集人员收集后集中处臵。

5、损伤性垃圾(如针头)放入锐气盒内。

6、在准备及实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定时、定点、安全、妥善放臵置;一旦发现污染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消毒措施,消除污染。每一阶段工作结束后,清洁消毒工作区。

7、感染性材料由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保管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熟练操作技能,监控感染性材料外流。

8、建立感染性材料登记册,详细填写感染性材料名称、编号来源、使用、污染、销毁等情况。

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目的

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范围

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3.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3.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4、制度要求

4.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4.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4.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 术性能。

4.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环节的工作质量。

4.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臵原则和上报程序。

4.6实验室人员在下列情况进入实验室特殊工作区需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 4.6.1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 4.6.2患发热性疾病;

4.6.3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 4.6.4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耐受; 4.6.5妊娠;

4.7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气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4.8外单位来检验科参观、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一般申请由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一个月及以上的准入需到医务处备案。

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

1、目的

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各类检验仪器的安全使用,维护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转,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内的各种检验仪器。

3、职责

3.1本中心检验科人员必须以本制度规范自己的工作。3.2检验科负责人负责检查和监督。

4、制度要求

4.1检验科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检验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漏电保护器。

4.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

4.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定周期的要求进行自检或强检,对使用频率高的仪器按规定在检定周期内进行期间核查。

4.4主要仪器设备应建立使用记录,有操作规程,注意事项,相关技术参数和维护记录,并置于显见易读的位臵。仪器使用者必须认真遵守操作规程,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定期维护仪器设备。

4.5仪器设备所用的电源,必须满足仪器设备的供电要求。用电仪器设备必须安全接地。电源插座不得超栽使用。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路保护时,必须在查明断电原因后,再接通电源。不准使用有用电安全隐患的设备(如漏电、电源插座破损、接地不良、绝缘不好等)。

4.6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异常,随时记录在仪器随机档案上,维修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维修记录。

4.7仪器设备使用结束后,必须按日常保养进行检查清理,保持良好状态。4.8所有仪器设备应加贴唯一性标识及准用、限用、禁用标志。4.9长期用电设备(如冰箱、培养箱)应定期检查,并记录运行情况。

4.10因故障或操作失误可能产生某种危害的仪器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4.11使用直接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前,必须确认相应的安全防护装置能正常启用。实验工作完成后,必须对接触污染物的仪器设备进行相应的清洗、消毒。

4.12科内应指定专人对安全设备和实验设施/设备维护管理,保证其处于完好工作状态。仪器设备较长时间不使用时,应定期通电、除湿。有记录,保持设备清洁干燥。(例如每年应对生物安全柜进行一次常规检测,须特别关注高效过滤器。定期对离心机的离心桶和转子进行检查)。4.13高压灭菌器使用时,定期进行生物学指示剂检测。

4.14冰箱应定期化冰、清洗,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实验区冰箱内禁止放个人物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的物品。

4.15所有仪器设备在维修和维护保养前运出实验室前必须进行消毒处理。

健康医疗监护制度

1、目的

规范实验室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预防、控制实验室感染。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检验科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4、制度要求

4.1实验室人员体检制度

4.1.1对新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的上岗前体检,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4.1.2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从事相关工作,发生发热、呼吸道感染、开放性损伤、怀孕等或因工作造成疲劳状态免疫耐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时,需由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从事相关工作,但不宜再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工作。

4.1.3检验科负责人在批准外来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是可先行安排进行临时性体检,档案保留。4.2实验室人员免疫预防制度

4.2.1实验室人员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免疫接 种时,应考虑适应症、禁忌症、过敏反映等情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4.2.2检验科应制定免疫接种计划,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检验科组织实施。免疫接种情况应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3检验科实验室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临时性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4对体检结果异常的人员应随时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采取其他预防手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4.2.5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后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4.3发生事故后的人员管理

4.3.1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一般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检验科确定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检验科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检验科批准其上岗。

4.3.2发生重大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检验科制定并上报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人员感染范围,主管领导对方案进行审批。医学观察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检验科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检验科批准其上岗。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措施落实到位,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1、主任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物安全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是否落实、实验室设施、设备和人员的状态、应急装备、报警体系和撤离程序功能及状态是否正常、可燃易燃性、传染性、放射性以及有毒物质的防护、控制情况、废物处臵情况等。

2、科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全面管理,检查、督促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每季度进行科室生物安全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监督员工作记录、菌(毒)株、样本的运输、保存、使用、销毁情况、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消毒和灭菌情况以及感染性废物的处理情况、生物安全设备的运行、维护情况、防护物资的储备情况。

3、生物安全监督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的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内容包括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个人防护要求执行情况、实验室人员的生物安全操作是否规范等,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

4、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必要时制定纠正措施或实施整改,并进行跟踪验证。

5、按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保存所有检查记录,及时归档。

6、将自查发现的问题作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解决。

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为确保生物安全实验室各类活动记录、资料按要求归档、保存,特制订本制度。

1、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类活动的记录均应按照本制度执行。

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记录、资料保存不得少于20年。

3、生物安全实验室记录、资料应至少包括: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人员培训考核记录、生物安全检查记录、健康监护档案、事故报告、分析处理记录、废物处臵记录、实验记录、菌(毒)种和样本收集、运输、保存、领用、销毁等记录、生物危害评估记录、生物安全柜现场检测记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记录等。

4、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原则上不外借。

5、因工作需要复制档案资料者需经批准。

6、超过保存期限的档案资料、记录,应通过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的讨论、鉴定,批准是否实施销毁,销毁应至少两人实施,做好销毁记录。

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物的处臵、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

5、培训应该由取得北京地区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

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

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 工作。

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13、按照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保存与人员培训、考核相关的记录。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1.目的:

规定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程序,规范发生职业暴露时处理原则、报告和登记流程。2.范围:

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涉及处理职业暴露的有关人员。3.职责:

3.1实验室操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须按照本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程序; 3.2实验室负责人按照规定进行组织和控制职业暴露发生后的控制实施; 3.3实验室负责人负责组织试验人员职业暴露处理的培训和考核,并保存有关记录; 3.4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人员负责督察日常工作中生物安全工作的执行和医学应急样品的检查。4.步骤:

4.1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臵;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4.1.1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臵,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4.1.2一般性的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臵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4.1.3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臵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情况;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理小组要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医学专家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4.1.4评估暴露级别(见下表)

4.1.4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和含有HIV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实验室负责人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成员以及专家);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若是,则详细记录治疗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暴露后几小时或几天)、药物毒副作用情况(包括肝、肾功能化验结果);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4.1.5根据评估结果建议育龄妇女发生职业暴露和职业暴露后和进行预防性用药期间,是否需要避免或终止妊娠。

4.1.6记录对暴露现场和周围环境防控污染的方法,实施形式,人员、范围,评估防控处理的效果;总结和评估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程序中是否存在不当,发生暴露人员试验操作等过程是否存在失误,整改措施和实行。4.2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臵(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一、化学污染

1.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2.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3.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二、针刺伤

1.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 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2.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3.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4.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5.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6.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过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三、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 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四、标本污染

1.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3.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5.支持性文件:

5.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职业暴露登记表 5.2消毒技术规范 5.3职业暴露危害评估表

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

为了做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特制定本制度。

1、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实行责任制,并制定应急预案。

2、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活动应与其生物安全防护等级相适应。

3、非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须经实验室工作人员批准。

4、菌(毒)株、样本等感染性物质、剧毒物质等实行专人负责,并建 立保存清单和领用、销毁记录。当发生上述物质的遗失、被抢等意外情况时,应启动应急预案。

5、定期对生物安全实验室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校验,确保消毒效果、计量检定符合国家压力容器管理的有关规定。

6、保证生物安全实验室自动烟雾和热量探测及报警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消防器材位于固定位臵并能正常使用。

7、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定期对重点防火部位、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及时消除隐患,并定期进行火灾紧急事件处置的培训和演练。

8、实验室内禁止乱拉临时电源线。

9、定期对实验室电气安全、仪器设备等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排除安全隐患。

10、生物安全实验室应配备常用工具。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

一、实验室风险评估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的范围

实验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所有与病原微生物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岗位和人员。

三、实验室风险评估的职责

医院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实验室负责人具体实施。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

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四、实验室风险评估的内容

(一)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二)实验室工作岗位风险评估

五、实验室风险控制措施

(一)、规范操作程序。

1、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

2、在千级实验室内工作,要穿隔离服,戴帽子、口罩和手套。

3、超净台内操作尽量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

4、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5、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避免锐器损伤。

1、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锐器盒内。

2、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三)、重视手部清洁。

1、在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操作前、后用洗手液认真洗手。

2、在进行无菌操作或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无菌医用乳胶手套。

(四)、严把终制剂质量关。

按培养程序检验各项指标,包括细胞计数;细胞活性检查;血培养;细菌检查;衣原体检查;支原体检查;内毒素检查等。严禁有任何一项不合格的终制剂离开实验室,确保终制剂质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五)、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医院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实验室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六)、严格执行实验室维护程序。

包括层流通风的使用;每天实验室地面的清洁;每周墙面棚顶的清洁;每月的空气培养检查以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环境符合要求。

(七)、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保卫制度,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六、工作中发生意外的应对方法。

1、若黏膜接触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

2、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

3、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 告预防保健部门。依据样品HBV、HCV、HIV和梅毒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感染的发生。

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考核制度

一、目的

为确保实验室全体员工熟悉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建立生物安全意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开展工作必需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术,避免实验室感染,防止实验室事故,特制订本制度。

二、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及考核的具体工作。

四、制度内容

1、制定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计划,报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2、培训内容: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办法、标准、本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紧急事件的上报和处置程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生物安全操作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菌(毒)株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使用、销毁、实验室的消毒与灭菌、感染性废 物的处臵、急救等。

3、每年组织全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样本运送人员、保洁员等)的生物安全培训、考核。

4、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专项生物安全培训。

5、培训应该由取得实验室生物安全师资培训合格证的人员进行。

6、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可采取多样化,如笔试、口试、实操等。

7、对考核合格的工作人员颁发相关岗位的上岗证。

8、建立并保存生物安全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档案。

9、做好生物安全培训需求和效果的评估工作,为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供依据。

10、对新上岗、转岗的员工进行生物安全相关知识、生物安全手册等的培训,明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

11、进入实验室的外单位人员(包括进修、实习等工作人员)的由所在科室,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生物安全风险进行必要的生物安全培训,所有工作均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期间不得从事危险性较高的工作。

12、当有关部门新颁发、修订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进行修改后应组织开展相关内容的培训和考核。

13、按照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保存与人员培训、考核相关的记录。

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实验室人员的健康监护工作,预防、控制实验室感染。

二、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三、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健康监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四、制度要求

1、实验室人员体检制度

1.1对新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的上岗前体检,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不得从事相关工作。

1.2实验室技术人员要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从事相关工作,发生发热、呼吸道感染、开放性损伤、怀孕等或因工作造成疲劳状态免疫耐受及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时,需由实验室负责人同意从事相关工作,但不宜再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工作。1.3实验室负责人在批准外来学习、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了解其健康状况,必要是可先行安排进行临时性体检,档案保留。2实验室人员免疫预防制度

2.1实验室人员应根据岗位需要进行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免疫接种时,应考虑适应症、禁忌症、过敏反映等情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2实验室应制定免疫接种计划,报主管领导批准后由实验室组织实施。免疫接种情况应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3实验室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对各类人员进行必要的临时性免疫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4对体检结果异常的人员应随时进行必要的免疫接种或采取其他预防手段,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

2.5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后应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应急免疫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并记入健康监护档案。3发生事故后的人员管理

3.1发生实验室意外事件或一般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实验室确定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实验室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实验室批准其上岗。

3.2发生重大生物安全事故后由医务科/实验室制定并上报相关人员救治、免疫接种和医学观察方案,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控制人员感染范围,主管领导对方案进行审批。医学观察发现异常,由医务科/人事科/实验室决定人员临时性或永久性调离岗位,临时调离岗位的人员在重新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检,体检结果达到岗位健康要求后由医务科/实验室批准其上岗。

生物实验室描述 篇6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新建、改建、扩建三级、四级实验室或者生产、进口移动式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并依法履行有关审批手续;

(二)经国务院科技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三)符合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五)生物安全防护级别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前款规定所称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制定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规划应当遵循总量控制、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并应当召开听证会或者论证会,听取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投资管理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专家的意见。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应当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认可;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实验目的和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三)具有与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的工作人员;

(四)工程质量经建筑主管部门依法检测验收合格。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三级、四级实验室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发给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资格证书。

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实验活动结果以及工作情况应当向原批准部门报告。

实验室申报或者接受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应当符合科研需要和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同意。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动物防疫机构在实验室开展检测、诊断工作时,发现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需要进一步从事这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同意,并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实验室中进行。

专门从事检测、诊断的实验室应当严格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实验室生物安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需要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申请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对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为了检验检疫工作的紧急需要,申请在实验室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开展进一步实验活动的,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时起2小时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2小时内未作出决定的,实验室可以从事相应的实验活动。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为申请人通过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申请提供方便。新建、改建或者扩建一级、二级实验室,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将备案情况汇总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定期汇总并互相通报实验室数量和实验室设立、分布情况,以及取得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证书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及其从事相关实验活动的情况。

已经建成并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的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实验室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其他废物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病原微生物,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从事相关实验活动。

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需要从事前款所指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批准部门指定的专业实验室中进行。

实验室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符合防止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扩散、保证生物安全和操作者人身安全的要求,并经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论证;经论证可行的,方可使用。

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制定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对有关生物安全规定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等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实验室日常活动的管理。实验室负责人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应当严格遵守有关国家标准和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实验室负责人应当指定专人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采取安全保卫措施,严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保障实验室及其病原微生物的安全。实验室发生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被盗、被抢、丢失、泄漏的,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备案,并接受公安机关有关实验室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

实验室或者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方可上岗。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每半年将培训、考核其工作人员的情况和实验室运行情况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报告。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2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进入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应当经实验室负责人批准。实验室应当为其提供符合防护要求的防护用品并采取其他职业防护措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还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每年组织对其进行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必要时,应当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域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安全监督情况。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实验室应当依照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对废水、废气以及其他废物进行处置,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在明显位置标示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

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并向该实验室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备案。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兽医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病原学、免疫学、检验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兽医学、环境保护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的设立与运行的生物安全评估和技术咨询、论证工作。

生物实验室描述 篇7

一、做好基础实验,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 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而生物学的核心基础内容往往都需要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细胞的分子组成》这部分内容, 安排了检测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物质性的理解;在《细胞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中, 安排了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细胞膜特性的理解;在《细胞的代谢》这部分内容中安排了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加深学生对细胞代谢复杂性的理解;在《细胞的增殖》中安排了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以及细胞增殖意义的理解;在《生态系统》一节中安排了设计并制作生态瓶等实验, 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 以上实验都属于基础实验, 这些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不能偷懒、不能用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要将这些实验开足开好。所谓开好即在实验教学中, 既要重视材料的选择、试剂仪器的准备, 又要重视学生实验过程的科学和实验结果的严谨。例如, 在准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 在市场上没有买到紫色洋葱, 我们选用了紫色鸭趾草做实验材料, 通过预实验找到了诱发其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适宜浓度, 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在做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 我们几次预实验结果都不理想, 不是细胞没有分散开, 就是视野中找不到分裂期细胞, 要不就是染色太深,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适当调整洋葱根的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以及取材时间, 适当调整了解离液和染色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明显。当然, 做好基础实验说起来简单, 却需要实验教师和任课教师做大量工作, 才能保证实验顺利开展。

二、做好实验评价和实验拓展, 保证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

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会注意到每次实验总会有个别学生心不在焉, 装模作样, 最后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关键是让学生实验有章可循, 有事可做。所以每次实验我们都精心设计实验检核表, 把检核项目一一列出,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操作情况抽样做出评价, 这样既让学生明确了操作要点, 又能规范学生的实验过程, 检查学生的实验效果, 使每个学生都能专注于实验过程, 培养实验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在第八节课开放生物实验室, 解决学生课上重新生成但没时间完成的问题。例如在做完检测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后, 学生很想知道除实验材料以外的其他组织中是否也含有这些物质, 想知道不同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在学习了做临时装片和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后, 学生想进一步了解其他生物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结构。我们的做法无疑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生物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造实验条件,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作为由众多生物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 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生物新课程一大突出特点是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渗透着探究思想, 探究的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些可以由教师提供文字材料, 学生针对材料内容展开探究, 如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就属于此种类型;有些是通过探究再现科学家的研究过程, 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如生长素的发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探究, 我们这里阐述的也正是这种探究类型。在生物新教材中, 有许多探究性实验, 有些探究内容比较简单, 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等。此类实验教师只需准备好实验材料, 给学生讲清楚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究, 当然, 教师可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材料, 学生也可自备材料, 通过实验最终弄清楚哪些材料更适合实验, 哪些材料各种成分的含量较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到了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还有一种实验本身属于验证性实验, 但教师可以将证明科学知识的活动转变为探究和分析科学问题的活动, 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可以改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就变验证性实验为部分探究性实验, 增加了实验难度, 培养了学生能力。还有一种实验属于完全探究的类型, 这类实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挑战性较强, 如探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液的浓度范围, 探究2, 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等。这些实验占用时间较长, 在教学中不宜过多, 每个学段可以选择一个内容展开探究, 具体的探究方案可以留作作业由学生在课下完成, 实验室只需为学生的探究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材料、试剂以及仪器, 实验过程可以在课上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教师可在一旁做必要的辅导。关键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 制定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计划, 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得出实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始至终以科学家的身份实验, 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 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又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然也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

四、利用好现有设备和学生资源, 加强与现

我校虽然是一所示范性高中, 但实验室依然存在着设备老化, 仪器短缺等问题。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开好实验, 一直是我们几位生物教师研究的课题。我们的做法一是物尽其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有资源;二是因陋就简, 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

所谓物尽其用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实验室现有资源。比如在学习完乳酸发酵后, 我们想让学生体验一把自己制作酸奶, 当时正值严冬, 乳酸菌在室温下很难自然发酵, 学校实验室又没有恒温培养箱, 我们就用恒温水浴锅来代替培养箱, 将实验材料装入学生自带的饮料瓶后密封好, 放入事先调好温度的水浴锅中, 经过一夜的发酵, 就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酸奶。

再比如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装置, 经过改进后也可以用于果酒的制作, 只不过装置较小, 果酒

所谓因陋就简即教师可自制一些简单教具或发动学生带一些实验仪器的替代物品完成实验。例如果酒的制作这一实验, 按照教材要求, 实验室应准备大的广口瓶和一部分U型管, 而这些仪器我们的实验室都不具备, 怎么办呢?我们的做法是改用家庭自制果酒的简易装置, 发动学生从家中带来塑料的饮料瓶, 洗净晾干后作为发酵装置, 课上实验部分完成后, 由学生将装有果汁的瓶子带回家, 定期拧松瓶盖放气, 发酵结束后学生将自己酿制的果酒带回实验室,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或成功的关键,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再比如选修一中有关微生物的实验, 按照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几乎都不能完成, 我们就用家庭熬制的肉皮冻去掉肉皮作为培养基, 用细铁丝自制接种环进行实验, 这样做既满足了学生实验的需求, 又让学生认识到家中剩饭剩菜变质的原因, 体会到生物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可谓

让生物实验室活起来 篇8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实验;管理;材料;栽培;自我提升;活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384-01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的重要场所。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技能、开发学生智力的场所,建设和管理好生物实验室,就为教学和开展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也能充分发挥实验室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在学校随着管理的精细化,将实验室的管理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使实验设施能更好地服务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等管理部门都注重学校的硬件建设,实验室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实验室的配备都耗费了不小的财力,理化实验室由于中考实验操作的要求,平时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和价值,但生物学科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是非中考学科,学校的重视程度差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学校能开足课时有专业的任课教师已经不错了,实验室基本也就是摆设,只是需要的时候有人检查建设情况而已,并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这也是大多数学校存在的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孩子,见过的也少,认识的生物少,有时候特别常见的他们也是不知道,这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每天两点一线式的生活,使他们没有时间去亲近大自然,对什么都陌生,但是对什么又感兴趣,何不尝试利用实验室栽培、种植一些花草呢,给只有模型标本的实验室也赋予生命的色彩,让生物实验室“活”起来呢?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硬件

众所周知,实验室里的仪器和配备的标本模型价值不菲,与其让它们在那里睡觉,倒不如拿出来使用,充分发挥这些硬件设施的价值,目的是体现出学科的特色,让孩子们从中能学到一些东西,能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学会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

显微镜是生物实验最基本、最常用的仪器,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是第一任务,同时就能利用配备的永久装片,例如人血涂片、茎的横切、叶的横切、根尖的结构等,用来观察细胞,观察结构特征;人体的模型、骨骼通常我们都是直接观察,其实可以真正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重新安放一下各器官,感受一下各器官大体所在的位置,学生的记忆才能更深刻,效果很显然要比看图更好。

现在的实验室很多都有多媒体,可以让孩子们比比谁的装片做得好,谁的实验过程更科学,谁的实验能力强,也可以观看视频。

二、栽培实验室常用的植物,创造条件饲养一些小动物

生物实验室是少有人问津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利用率也比较低,很多老师为避免麻烦,索性都是讲实验,免去了组织实验的环节,还为学校节省实验的开支,从经济角度看很划算,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所以有必要让实验室活跃起来。

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材料中,植物主要有天竺葵、吊兰、银边吊兰、紫鸭食草、豌豆等,首先要做好扦插,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亲自动手,这样既完成了实验室所需要的材料准备,也让他们学会了扦插的技术,定期给浇水,直至成活,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可以种植玉米、大豆等植物,用来观察根和根瘤,以及植株的生长过程。由于引进了植物,一个有活力的实验室已具有了雏形,每天这里都有肉眼看得见的生命存在,也让生物实验室有了新的生命。

只有植物的实验室有些单调,可以试着创造条件养些动物,可以养鼠妇、蚯蚓、金鱼,有条件的话可以养几只兔,小鸡也可以,这些都可以用于教学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感觉生物世界的多姿多彩,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物材料

完成了实验室的动植物材料的准备,就为我们下一步的实践活动打好了基础。实验室固有的材料基本上都是标本、模型和永久装片,只利用现成的达不到目标,当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还得让他们亲自制作。这时我们就能利用准备的材料,栽培起来的活的材料就有了用武之地,學生能利用这些亲自动手做一做临时装片,在热水中看到叶片上的气孔的存在,练习做一做徒手切片等。

四、作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场所

其实许多从事生物教学的人,并没有真正做过一些实验,也可能就是专学的时候做过一次,可以说有些东西并不是很难,但真正认真的做做,可能就会发现问题,即使是同一个实验,不一定每次做都能成功。

我曾经几次做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但真的发现问题了,有的时候根本就不成功,为了能达到每次都能成功的目的,我就多次尝试找原因,最后发现,课程安排的时间已经是冬天,即使是东西走向的房间,日光也比夏季弱得多,光照两三个小时是不够的,实验失败的可能性大增,而学校的房间是南北走向的,光照时间更短,如果是夏季就很容易成功。所以通过我的亲身实践,我感觉要想让自己的业务精,不断进行实验实践是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必须的,才能真正做到常教常新,才能体会实践出真知。其实做好教科研走进实验室是必须的。

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实践,生物实验室就能充分利用起来,有效的为教学服务,也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上一篇:母爱的散文朗诵稿下一篇:铁路安全宣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