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室器材管理

2024-09-11

生物实验室器材管理(共8篇)

生物实验室器材管理 篇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教学机构、科研机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各级各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从病原微生物采集、运输、分离、鉴定、保藏、使用全过程的管理, 是微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将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笔者依据相关法规、标准, 结合实际工作, 就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谈几点体会, 旨在提示广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者和检验操作人员要提高对生物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程序, 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工作, 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1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实验室的分级

1.1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 将病原微生物分为4类 :第1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2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3类,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第4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1类、第2类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2 实验室的分级

国家根据实验室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4级:BSL-1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BSL-2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 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 传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 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BSL-3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BSL-4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 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1]。根据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 拟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应与对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

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成立组织机构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成立生物安全委员会,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负责;制订生物安全管理和培训计划, 并对相关微生物危害性作出评估。

2.2 编写生物安全手册

内容包括:①评估实验中接触的微生物的危害级别;②标准或特殊安全操作规程;③个人防护要求;④意外发生时紧急处理程序;⑤生物废物处置方法;⑥实验设备安全消毒程序;⑦内务管理制度;⑧员工培训方法与记录。编制的生物安全手册应方便员工获取、阅读并遵照执行。

2.3 制定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病原微生物采集制度;包装、运输制度;病原微生物接收制度;安全保管制度;安全使用制度 (含内部流转制度) ;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安全防护制度;菌 (毒) 种运输、保存、使用与销毁制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制度;消毒与实验废弃物处理制度;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等。

2.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当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 清楚地了解工作中存在潜在微生物的种类与危害级别, 自愿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 遵守生物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5 建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制度

从事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 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 采样人员应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相适应的防护措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标本扩散和感染的措施;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2.6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

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卫生部第45号令) 要求, 跨省运输, 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初审, 报卫生部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省行政区域内运输, 由运输单位提出申请, 接收单位同意, 报卫生厅审批后持准运证实施运输。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运输一般采用航空或陆路运输, 须专用包装、由经过相关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的2人以上专人护送运输, 并在护送过程中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7 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或样本的管理

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机构管理办法》 (卫生部第68号令)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保藏管理办法》执行。制定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的复苏、鉴定、保存标准操作程序和个人防护标准操作程序。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 (毒) 种有专库、专柜单独保藏;保藏场所有监控系统、有防盗设备;固定保藏地点, 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严格审批程序。

2.8 操作人员健康监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定期对实验室操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 从而确定有无实验感染的疾病发生。具体如下:人员上岗前进行体检, 对接触相关危害微生物的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及血清学检查;必要时采集其血清备存;提供有效的主动或被动免疫;对孕妇等易感者免于接触或从事高度生物危险性操作作出规定;实验室发生事故应立即报告, 对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个人作早期检查。需要时应向每个人提供医学评价、疾病监测和治疗, 有关记录存档。

2.9 事故处理和报告

制定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 明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报告程序, 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对事故原因、经过、处理及预防作详细说明。

2.10 内务管理

实验室合理规划布局, 分区清楚, 不同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具有相应的危险标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入口处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填写生物安全级别及相关信息;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外来参观、进修或合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前应得到负责人允许;实验室内禁止吸烟、摄食、饮水或其他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实验设备维护或运出修理前进行消毒。

总之, 建立生物安全实验室,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是保护工作人员不受伤害, 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平台, 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需要[2]。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立单位应关注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应对实验室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 保证提供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尤其对风险级别较高的、接触高危标本几率较大的区域予以高度重视, 切实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者应在工作中规范各种行为,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尽最大努力减少实验人员感染和环境被污染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GB 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S) .

(2) 管建波, 徐艳丽, 王厚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8, 18 (8) 1659.

生物实验室器材管理 篇2

2.建立科学实验器材的变动情况和原因,做到账、物一致。定期对器材的管理、帐物情况进行检查。

3.实验器材应按其性能、形状分类,整齐存放。要做好器材的防潮、防尘、防蛀、防晒、防高温变形等工作,确保器材常处可使用状态,管理制度《科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

4.定期检查物品,及时办理易耗物品的注销手续,确保教学中使用。

5.因特殊情况需外借器材时,应履行借用登记手续,归还时要核对物品名称、数量,检查完好情况后予以注销。

6.班级同学课外借用实验器材,在外借、归还器材要及时清点数量查看有无损坏。一旦发生损坏、丢失情况,应对当事人批评教育并视情况进行赔偿。

生物实验室管理初探 篇3

一、淡定坚持:做好日复一日的常规事情

1.清洁与安全

教学仪器是学校重要财产, 要做好防尘、防火、防潮、防锈、防霉、防虫、防爆、防腐、防震、防盗等工作, 并做好记录。开学时, 对实验室进行彻底大扫除, 给师生创造一个整洁的环境。如:推拉窗的把手哪几个坏了?鸟类剥制标本有受潮、霉变或虫蛀吗?有毒、易燃易爆、有挥发性的药品是否受到太阳光直射, 放置安全吗?剩余的玉米种子、面粉不能用塑料袋装, 会发生虫蛀。这些都要经常检查并记录。上班时, 先开窗通气做清洁 (不能太湿, 实验室标本易受潮) 。下班时, 注意关好门、窗、水、电。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要马上向学校汇报。实验员应熟知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如酒精灯点燃和熄灭的正确方法) 、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 (如酒精倒在桌上燃烧了要用湿抹布盖熄) , 并会使用消防器材 (如泡沫灭火器) 等。

2.维修

对显微镜、解剖器等精密教学仪器, 要定期检修、除尘、防锈、保养。对标本也要定期检查, 注意防蛀, 妥善管理。有害、有毒的药品实行专柜存放。实验仪器的维修保养要按照说明书进行, 所以要把所有的生物实验仪器使用说明书收集在一起备用。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维修技术。笔者开学时就修理了实验室的学生用圆凳28个, 清整、维修、擦拭了学生用显微镜32台, 购买了樟脑丸放在标本柜里防虫, 给部分标本、模型换上完整、清楚、详细的标签, 给部分酒精灯换灯芯等。

3.盘点

一开学就要对生物仪器室和实验室的物品 (包括桌椅) 进行查找、清理和记录。可以翻开《生物教学仪器明细账》一一对应, 熟悉物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编号、摆放位置、完好度等。当《生物教学仪器明细账》不完整、不完善时, 如没有摆放位置, 没有编号, 就需要实验员去增添了。

4.整理

如果仪器摆放不科学、不合理, 可适当调整。可把常用的仪器摆放在仪器柜的中间一格, 方便平时取放。笔者根据生物学分类标准, 把动物的浸制标本按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到哺乳类的顺序摆放, 有利于生物教师的选择, 而不是按照原来的从矮瓶到高瓶的顺序。

二、牢记“历史”:“史料”要详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进行重复、琐碎、长期的记录, 不要怕麻烦, 最可怕的是需要找某项记录时怎么也找不到。

1.新仪器的购入、调入登记

先要开箱检查仪器是否正确、完好, 再登记在《生物教学仪器明细账》里, 越详细越好, 还可以补充仪器的厂家、编号等, 并及时向任课教师介绍新仪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柜卡

每个仪器柜都要有柜卡, 要登记详细, 可在备注栏填上编号以便于查找, 最好把柜卡备份一份。仪器要分类、编号、入账, 做到账目、标签、实物三统一。做到物物有账, 账物相符, 账账相符。

3.认真填写各种记录本

认真填写《生物实验教学计划》《生物实验通知单》《购物记录册》《生物实验日志》等13种记录本。登记每个班的实验时间、分类、完成情况 (特别是有无损坏和偶发事件、学生常见错误等) 。所以至少要多准备一组实验仪器、材料, 方便有损坏时及时更换。

4.汇总

分别统计出生物实验室的“在用、已损物品”“初中用、高中用物品”“应有、已有、还需物品”“物品总计多少种类、多少数量、多少金额”等。

三、尝试与探索

1.相关实验

(1) 实验材料和用具的选择与处理

“大豆种子的结构”观察实验, 材料选新鲜的绿色黄豆, 还是干黄豆浸泡, 或是干的、大的紫豆浸泡呢?通过比较, 最后选定用干紫豆浸泡, 有利于观察种脐。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 将洋葱切成小方块 (面积小于载玻片, 利于学生取材制片, 也节约材料) ;将番茄切小块并去籽 (节约材料, 也避免学生不挑取果肉而选种子) ;每组增加“废物杯”, 让学生把用过的吸水纸、洋葱块、番茄块等扔进去。

“探索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用有刻度的塑料滴管 (3 mL) 代替无刻度的玻璃滴管, 能控制加入的液体是等量的, 又避免学生使用时不小心而摔坏滴管。

“叶徒手切片”实验, 需要用手捏紧并排的两个刀片, 为避免学生划到手, 将两个刀片的上部用胶布贴在一起。

(2) 动脑筋、想办法

主动把20世纪80年代简单的《实验通知单》增添了项目, 更加方便、直观。如果酒精灯长时间不用, 就把里面的酒精全部收集到一个瓶子里统一保管, 避免酒精灯密闭不严导致酒精挥发等。

(3) 自制教具

在报纸上贴几种颜色的“鱼”, 演示“保护色”等。

2.课外活动

组织显微镜操作比赛。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是初中、高中 (文理科) 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 是生物课上需要培养的科学素养之一, 也是初一上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 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明显的帮助。由7年级各班学生组成的共40位“精英”, 分成7组展开了激烈的显微镜操作比赛。比赛中, 有的学生沉着冷静, 2分钟之内就完成了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有的学生精益求精, 反复制作, 但因耗时太多而扼腕惜败……学校为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生颁发了奖状和奖品。

3.校园资源利用

做个有心人, 仔细观察, 看校园里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入实验课堂。我们在水池旁找到了孢子囊很明显的苔藓植物作为观察实验的材料;对校园里的4种裸子植物进行拍照用于课堂PPT展示;将旅游时收集到的蝉蜕空壳带到实验室;等等。

4.数字化管理

把实验室所有的仪器档案输入电脑, 包括编号、名称、规格、数量、单价、总价、厂家、来源、购入调入时间、存放位置、状态 (正常、闲置、已损) 等, 以便于查找、统计、分类等。

四、学生管理:好习惯的养成

实验员应配合实验教师参与学生实验的指导工作。生物实验在初一就开设了, 规范而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养成, 对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都会产生好的影响。

1.组织学生学习相关规定

第一节实验课前, 不仅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实验规则》, 还印发了我校制定的《生物实验室上课的注意事项》, 主要内容有: (1) 生物实验室在实验楼的三楼。 (2) 带上课本、导学案、笔。 (3) 打铃没有进实验室, 算迟到。 (4) 按课前规定的座位坐, 按教师的要求操作。 (5) 不能在实验室吃东西、喝水、丢废弃物等。 (6) 不能随意下位、出教室。 (7) 爱惜实验用具, 发生打碎、泼洒时立即报告教师。 (8) 下课前教师检查完实验用具, 教室清洁后, 全班学生才能离开。 (9) 每组2人, 共用一台显微镜。 (10) 课代表提前到、最后走, 帮教师分发和收集用具。

2.做好实验课上的规定

学生清点、整理实验器材。黑板上除列出实验名称、步骤、注意事项外, 还列出了每组的实验器材, 方便学生课前清点, 课后整理。

例如, “植物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 每组托盘里下列物品各一件: (1) 小烧杯 (装酒精) —用后酒精回收, 烧杯洗净; (2) 大烧杯 (装开水) —用后水倒掉; (3) 培养皿—用后洗净; (4) 酒精灯—用后用灯帽盖灭; (5) 三脚架; (6) 石棉网; (7) 镊子; (8) 碘液; (9) 天竺葵叶片—用后回收; (10) 锡箔纸和回形针—用后回收。

又如,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在黑板上列出了“学生常见错误6点”, 提醒学生注意避免, 增加了实验的成功率。

必要时列出应急措施, 如“酒精倒在桌上燃了, 用湿抹布盖熄”等。

3.做好实验课后的规定

下课时, 起立, 放回圆凳。课代表检查抽屉、地面有无废弃物。课代表关好门、窗、水、电。

每节实验课都这样坚持下去, 我们相信学生能在实验操作方面养成好习惯。

五、结束语

中学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篇4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 并狠抓落实, 才能使实验室的管理规范化得以实现, 才能保障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我校通过《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职责》、《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明确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和实验员的职责和应遵守的条例, 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学生实验规则》、《实验室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 让学生明确奖惩条例, 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理生物实验室的使用者和管理者, 并做到在使用中逐步完善, 在完善中自觉执行, 一切按制度办事、运行, 切实做到有章可循, 有矩可守。

2. 建立实验室管理档案资料

实验室管理档案包括仪器、药品管理档案和实验教学档案。实验室的特点是教学仪器、药品、材料种类繁多, 设备复杂。建立档案记录时, 要做到及时、认真记录, 分类存档。仪器药品档案有以下内容:“教育装备年报汇总表”, “低值易耗损耗表”, “仪器、药品分类总账”, “仪器药品购入验收记录”, “损坏赔偿记录表”, 等等。仪器药品一律按照国家教委编发的中学理科仪器目录进行统一编号, 使账本和各项记录规范化。新购进的仪器和药品, 首先进行验收和记录, 然后上账本, 凡损坏或正常消耗的仪器、药品及时记录。每一学年对实验室进行一次盘点, 核对账目和记录, 做到账、记录、实物相符。做好仪器维修和保养记录, 尤其是生物实验室的一些较贵重的仪器, 要定期检查、保养, 发现问题立即修理, 以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建立生物实验教学档案。它包括以下内容:“学年实验计划”, “演示实验通知单”, “学生实验通知单”, “实验情况记录表”, “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 等等。把各种实验资料收集建档能客观反映实验设备效益, 检验实验研究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因此建立生物实验室档案资料是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有效措施。

3. 实验器材管理

生物学实验器材分为通用仪器、专用仪器、生物标本、模型、玻璃仪器、化学药品和挂图等几类。在管理工作中, 做到科学化管理, 仪器药品存放要本着上轻下重, 防潮、防压、防霉、防锈蚀、防虫蛀, 整体美观的原则。要保管好各种器材、药品, 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 (1) 通用仪器 (如天平等) 、专用仪器 (如光学显微镜、解剖器具等) 易受腐蚀, 应单独存放, 不能和化学药品放在一起, 要保持干燥、清洁。 (2) 生物标本按干制标本、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及玻片标本等分类、定位存放。浸制标本的瓶口蜡封严实, 保存液随时补充, 以浸没标本材料为宜。干制标本、剥制标本和骨骼标本厨内要放置樟脑丸、硅胶, 防虫、防潮。玻片标本放于标本盒内, 水平放置。所有标本应有编号和标签, 厨门上要有目录单, 便于取用和归位。 (3) 模型使用后装入塑料袋, 挂图使用后打开平铺在图架上, 应与化学药品分开放置, 防止老化, 并注意防虫、防潮。 (4) 玻璃仪器不易受化学药品腐蚀, 两者分别按类、按序、定位存放在相邻橱柜内。玻璃仪器应先洗净干燥后存放。化学药品根据药品性质, 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氧化剂和还原剂不能混在一起存放;易挥发的药品要用蜡封保存;见光易变质的应避光保存;易燃药品要特殊保管;剧毒药品要封好瓶口放入专柜, 用锁锁好, 并定期检查。

4. 学生实验的管理

在学生第一次上实验课时, 对学生的组次、座次固定下来, 不随意更改, 并统一编号。教师按分组顺序, 把组次写在桌上, 留下一个分组编号名单, 遇到问题时有据可查。每组选一个责任心强、有能力的同学担任组长, 并交待其任务和职责。如果实验过程中, 出现仪器损坏、丢失或清洁卫生不好的情况, 由实验小组长根据位次号查出, 责任到人, 可减少仪器的损坏和丢失。实验开始前, 各小组长先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药品是否齐全, 如果仪器出问题或操作遇到障碍, 及时向教师报告, 让教师来调节和帮忙, 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所以对学生实行定位管理是提高实验课质量、保证实验室纪律和减少仪器损耗的关键。

5. 实验室必须配有合格的实验员

浅谈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5

1. 完善实验室制度

每一套管理都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生物实验室也应如此。而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为了规范实验人员和学生从事实验时的行为标准, 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这项制度主要包括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岗位制度、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和卫生标准, 以及仪器管理等。一些特殊的仪器和实验药品要有特殊的使用制度, 来保证实验室和操作者的安全。每名进去实验的人员都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 这样才能保证生物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学生进入实验室前要对实验室有个相对的了解, 更要认真的去学习这些规章制度, 必须要知道在实验室中遵守制度的重要性, 让实验室的管理进入规范化的管理, 来达到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2. 提高实验室人员素质

高校中的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 还要有良好的业务水平, 这些都是选择实验室人员的必要条件。因为高校中的专业课程较多, 所以需要实验人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经验。实验人员还要加强理论和学术上的进修, 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学校要对实验人员加强业务上的训练, 定期地培训实验人员, 组织他们到高水平的学习进行参观和学习, 不仅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 还要提高操作能力。实验人员必须要对教材的实验充分了解, 并能够成为实验的创新者。实验人员需要有自学的意识, 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时时以学习为主, 以便能为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

3. 加强实验室的使用管理

3.1 教学管理

(1) 各班在每年的开学季都要把实验课程安排好, 防止有撞车现象发生。各班根据自己本学期的实验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安排学生分为不同的实验小组, 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学习, 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验计划, 提前准备好仪器设备,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 (2) 实验人员要与教师相互配合, 按照科学的方法来顺利完成实验。比如在对生物解剖时, 相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操作概念, 顺利完成实验。这样能避免在教课中范围小的弱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完成实验后要自觉地做好善后工作, 如扫净地面, 擦干桌面等, 更要把仪器放回原处, 在打扫过程中, 学生如有不当的地方, 教师需及时提出, 并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操作。

3.2 开放管理

高校生物实验室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息息相关, 它是大学生动手操作的主要的实践场所, 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生物实验室不应只对教学中的大学生开放, 也应在平时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开放, 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非教学时间没有教师的管理, 学生人数较多, 所以对实验室的开放更要严格的管理。 (1) 学生在做实验前需要向实验室提出申请, 必须填写申请表和安全试验的承诺书。 (2) 实验室工作人员需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对仪器的使用方法, 才能让他们进入实验室。 (3)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一定要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并要严格执行, 做好实验记录。 (4) 做完实验后, 按照规定对废料、废气等做出相应处理。

3.3 建立网络校园管理

学校充分利用网络, 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 建立完善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制度。整理实验室的各种资源然后建立生物网络实验室。生物网络实验室能把仪器设备管理、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和记录管理合为一体, 然后形成网络管理系统。网络实验室能让原本繁杂的实验室变得简单、系统化, 为实验室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既提高了管理效率, 又降低了成本。教师可以在网上视频、课件教学, 为学生的自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4. 加强实验室中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高校生物实验室的设备和仪器种类比较多, 在管理这些仪器和设备的时候要做到规范、科学。一些仪器不能随便移动和存放, 一旦违反了这些规定, 就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事故。例如光学显微镜需要干燥通风的条件, 使用和清理时需要特定的材料和工具, 以及特定的顺序, 而且都要做好每次实验的记录和使用记录。学校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设备、仪器的管理档案, 每件仪器的使用都要做好档案, 如有发现不妥地方要及时调整。管理人员也要经常检查使用情况, 并准确地记录, 保证生物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合理、准确地使用设备、仪器能有效地维持生物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所以要求高校建立良好的仪器档案, 并且也有必要为一些特殊的仪器单独建立档案。比如在进行新进的仪器和贵重仪器实验时, 要充分熟悉这些仪器的使用说明, 教师要为实验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对于一些大型仪器, 要尽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 对单一的实验室来说负担压力过重, 即使能购买, 日后的维修、使用也面临问题, 资源共享就能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将大型的仪器、设备统一维护、管理, 既能为科学工作提供保障, 更能提高仪器的使用价值。

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篇6

关键词: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是从事动物疫病检测、诊断和研究等的场所,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轻则导致实验室人员的感染,重则造成病原外泄、疫病的流行和蔓延,甚至可能导致生物灾难的发生。因此,农业部有必要尽快将我国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纳入规范性管理,合理布局,统筹安排。

1 病毒研究中出现的生物灾害

一是相关实验研究人员的感染。许多国家均发生过实验技术人员感染病毒病原的事故,尤其是诸如肾综合征出血热之类的烈性传染病。据一项早期调查研究,美国于1900~1976年共有3 921例实验室感染,其中以布氏杆菌、Q热、各种类型的肝炎、结核等多见。近20年来,由于细菌病得到有效控制,感染病例则多集中在严重的病毒性疾病,除上述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性肝炎以外,还有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口蹄疫等。二是病毒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实验操作失当或实验材料处理不当,造成病毒病原从实验室或通过实验动物逸出,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引起重大疫病的发生。某些疫病往往发生于一些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产单位的附近,甚至成为疫病的疫源地之一。三是生物制品的污染或遗传性不稳定。生物制品被病毒病原污染在许多国家均有发生,主要是一些血源性疾病和输血性肝炎、艾滋病等。有人推测,艾滋病的出现是人们使用了被病毒污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制备的人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所致。动物活疫苗的污染也比较常见,如猪用细胞培养苗中常带有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禽用疫苗中带有禽白血病病毒、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病毒等。遗传稳定性是活疫苗的基本要求之一,有的科研单位或生产厂家制备的中试产品(甚至正式产品)缺乏严格区域试验,造成病毒散播,甚至疫病的暴发流行。

2 实验室生物安全分级

鉴于病毒研究与实践中已经出现的生物灾害,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83年颁布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Laboratories Biosafety Manual.WHO, Geneva, 1983)。

病毒学研究中的生物安全性主要应从病原的危害性分级、实验室防护和实验操作规范等方面考虑。其中病毒的安全分级主要是根据病原对人和动物的危险性进行划分,在实验室的体外试验和实验动物的体内试验基本相似。一般分为如下4级。

安全1级:指不会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病原,如各种安全稳定的活疫苗病毒(不包括痘苗病毒)。

安全2级:指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疾病,但发病可能性较小,常规微生物操作程序可以防止实验感染,即使发生轻度感染,也可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的病原,包括大多数动物病毒,如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新城疫病毒、猪瘟病毒等。

安全3级:指可能引起人类重要疾病,但发病后其他个体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的病原,如狂犬病病毒的野毒、各种出血热病毒的强毒、各型马流行性脑脊髓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症病毒等。

安全4级:指可能引起人或动物的重要疾病,并可从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其他个体,且又缺乏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病原,如埃博拉病毒、疱疹病毒B、黄热病病毒等。这类病毒的危害非常大。

对于安全3级和安全4级所涉及的病原,其研究和实验应报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相应的防护措施下进行。

3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措施

3.1 实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一是重视病毒学研究中生物安全规则的制订和实施。政府职能部门专门立项,社会团体和相关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尽快制订出符合我国国情,且又具有前瞻性的病毒学研究生物安全规划。必要时可以法规、条例或行业规范的形式发布。二是普及病毒学研究中的生物安全性知识,加强对有关病毒学研究与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性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生物安全意识。主要是使有关人员了解病毒病原的特性,按技术规范操作,做好病毒污染时及时消毒,充分认识病毒污染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而主动进行安全防护和无害化处理。三是制订病毒病和实验动物感染的生物安全标准。根据病毒本身的特征和我国研究的现状,尽快制订各类病毒的安全度指标,作为指导病毒学研究的技术文件,必要时可组成专家研讨小组进行充分的论证。标准一旦形成,即向社会和研究实验部门公布,使之成为病毒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依据。四是加强对病毒学研究和实践部门的安全检查和核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研究和实践部门(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物制剂研制单位等)进行安全检查和核查,是减少病毒学研究中生物危害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止病毒危害环境的重要环节。检查和核查的重点应包括技术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实验操作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实验操作规范、实验设备设施等,尤其是感染或死亡动物的消毒处理、污水排放情况等。

3.2 加强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法制建设

当前,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建前论证、建后验收、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等缺乏相应的评判标准、验收规范及管理办法。虽然农业部以第302号公告颁布了《国家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但因其配套的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国家兽医实验室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也尚未成立,在本质上造成《规范》的可操作性不强,更谈不上监督管理。因此,尽快制订出台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对我国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实行统一的认证管理制度,负责对实验室论证、验收、审核和监管等。同时,成立农业部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技术咨询。尽快将我国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纳入有序管理轨道,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应尽快制订农业部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计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培训机制,并监督实施。

3.3 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与规范化操作及管理相并重

高等级兽医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当重要,在实践中也往往更容易被人们所重视,但这里笔者认为应该强调的是实验室的正确使用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完善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极其必要的,应牢固树立硬件设施建设与“规范化操作及管理”并重的管理思想。比如对进入实验室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系统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参考文献

[1]野秀芬, 吴海芹, 郭耀棋.高校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 (S2) :35-36.

[2]章金刚, 殷震.重视病毒学研究与实践中的生物安全性问题[J].中国兽医学报, 2000 (5) :417-418.

[3]李世敏, 杨剑.日本高校生物技术类实验室的运行特点简介[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20 (2) :150-171.

[4]王晓文, 丛媛媛等.浅析实验室管理[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6 (6) :615-616.

[5]项玉燕, 王世清等.浅议加强县 (市) 级兽医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J].浙江畜牧兽医, 2001 (3) :26.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探讨 篇7

医学实验室在进行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化学、免疫血液学、血液学、生物物理学、细胞学、病理学等一系列的检测工作中, 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生物安全问题。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涉及的不仅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健康, 一旦发生事故, 极有可能会给人群、动物或植物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1]。因此, 做好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将风险控制在许可范围内, 是保障医学实验活动安全的前提。本篇探讨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1 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是实验活动的主体, 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是进行实验活动必备条件。因此要做好工作人员及仪器设备、实验材料的安全管理, 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1.1 制定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及生物安全防范知识培训

人员素质是安全保障最重要因素之一。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之前, 应经过一个上岗技能和生物安全防范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其对所做的工作熟悉, 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并且会使用基本的生物安全防范措施。

实验人员在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证后, 有资格开始实验的工作。同时, 需要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考虑到新知识、新设备的不断发展更新, 为了适应新环境, 确保安全, 所有资格证都有明确的有效期, 需要定期换证。

1.2 制定实验室内仪器设备的安全管理规程

仪器设备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保障在用仪器处于完好状态, 仪器使用前后的自检和保养, 仪器设备的定期法定检测等, 以便保障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同时使实验数据客观公正和具有法律效应。

根据仪器设备的质量技术文件、基本参数和使用说明书, 结合实验要求, 对主要检测设备, 由专业人员写出简洁的操作规程, 在规程中不但要有仪器设备使用步骤, 还要有保养和维护步骤, 将规程放置到所用的仪器设备附近明显的位置, 这样可以对实验人员起到提醒的作用, 并且注意对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 保证仪器设备能长时间维持稳定良好的性能。所有操作者必须熟悉了解仪器性能, 并有一定实践经验, 方可独立使用仪器, 否则, 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操作。

对于需要计量或对实验数据有极大影响的仪器设备, 需要计量检定部门定期检定和校准, 这既是实验数据公正、客观、真实的保证, 也是检测结果法定有效的重要依据和基本前提。

1.3 制定实验材料的安全管理规程

实验材料的正确, 也是实验成功的基本保证。实验材料的选择、购买、采集、接收、存储, 都要有相关的记录, 建立清单, 特别是对于具体的危险材料, 要有专门的存储措施、存储位置并且进行标识。对危险的实验材料, 需要具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设施条件, 并且在引进、购买、存储、分发使用、销毁等各个环节要有详细的安全管理规程, 确保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1.4 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管理

尊重实验的客观结果,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 也是实验的真实意义所在。因此, 必须有严格的实验记录要求和完整的管理要求, 如编制统一规格的原始记录表, 实验过程记录完毕后要有实验员与校核员签字。所有记录不能修改, 如确实有明显的笔误, 在错处划线更改后再签名, 以示对更改负责。实验结束, 应按规范出具实验报告, 实验原始记录和实验报告需存档。

2 规范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是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和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 达到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的要求。根据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 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1~4级, 一级防护水平最低, 四级防护水平最高[1]。将实验室的安全防护分级管理, 是保障实验人员和设施设备安全的前提, 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措施。

2.1 制定生物安全员制度

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实验活动, 要使工作人员都按规程操作, 防止工作中的疏漏和及早发现事故隐患, 就需要配备生物安全管理员, 对实验室内的各种设施 (包括水路、电源、气源等) 、实验材料进行不定期检查, 并写下详细的检查记录,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实验人员及上报给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主管。安全员可以是专职的, 也可以是实验兼职人员, 都需要经过专业技能培训, 取证上岗。

2.2 落实责任,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行政管理

实验室负责人对实验记录及实验材料的储存、使用分发、销毁的原始记录负责, 这些记录都应存档备查, 以便接受检查和监察, 这是基本规范要求。安全主管有责任向安全员提供各种安全资料和信息, 制定各种安全管理程序供管理者审核;负责在安全方面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和咨询;贯彻安全管理的政策和程序[2]。

3 对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议

(1) 加强现行生物安全方面的法规及标准的宣讲。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实验室工作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该标准的学习, 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2) 加强实验室管理, 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明确实验人员、管理人员的责任要求, 这是减少或杜绝实验室感染所必需的举措[3]。

(3) 关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 不允许在工作区域连续工作4个小时以上, 以便减少疲劳, 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有良好的身体状态。

参考文献

[1]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S].GB19489-2008.

[2]王欣.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范化[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06, 26 (6) .

高中生物功能实验室的配备和管理 篇8

实验室承担了初高中阶段的必修和选修实验以及校本课程、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开放日活动。新组建的分子生物实验室、生物洁净室和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使学生在中学时代就能接触到生物学研究最前沿的内容,使学校生物科技教育与现代科技发展接轨,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使其成为教师开设选修课、研究性学习和指导专题项目研究活动的基地。以下就针对几大功能实验室的配备和管理进行讨论。

一、分子生物实验室的配备

我校分子生物实验室于2010年年初建成使用,与生物洁净室相邻,便于实验操作及科学管理。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仪器 (PCR扩增仪、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泳仪、DNA杂交仪、离心机等) ,学生在中学阶段就能接触到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先进实验仪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更加理解必修课中关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点;初步掌握核酸操作的实验技术,包括凝胶电泳技术、PCR检测技术以及分子杂交技术。从微观结构的理解到宏观的研究手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生物洁净室的配备

我校生物洁净室建于2009年,设有一个缓冲间、一个培养间、一个传递窗和一个操作间。操作间拥有一台世界领先的生物安全柜,一台国内知名企业生产的超净工作台和四台普通超净工作台。无菌操作与分子实验密不可分,因此生物洁净室与分子生物实验及探究实验室相邻,便于实验操作和科学管理。

生物洁净室可进行的实验内容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动物细胞培养实验、微生物分离纯化实验、细菌形态观察实验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实验可以训练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某些微生物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的良好作风。

对于中学生来说,微生物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建立起“微生物无所不在”这一概念,微生物实验与其他实验的区别关键在于“无菌操作”概念。我们常常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在生物洁净室和分子生物实验室来完成微生物实验教学。实验过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微生物学实验室常用器皿、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二是学生实验操作:倒平板、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

三、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的配备

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拥有清晰的画面和丰富的交互模式。学生端和教师端均使用高清晰度的数码显微镜,通过USB2.0口与各自的电脑相连,使教师端和每一个学生端均成为相对独立的强大的图像处理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专有的局域网实现互联,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数码互动软件系统进行设备组织与课堂教学,实现了全面的图像数据共享和灵活的语音交流。

四、教学实验室档案和图书的管理

教学实验档案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实验室在教学、科研、管理、对外服务及社会交流活动中形成和获得的,真实记录了实验室的发展历史和教学改革过程及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教训,对于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实验室图书资料库的建立对功能实验室的使用与管理来说非常重要。为了适应创新实验教学的要求,我们购进了大量实验教学书籍,包括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科学管理方面的书籍,每本书都会贴上“广州市第六中学生物实验室藏书”标签,方便师生借阅。

为了提高实验室教学质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档案和图书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实验室制定了“实验教学档案管理”“创新实验档案管理”“证书、奖状管理”“发表论文期刊管理”“电子档案管理”“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图书资料管理”“图书资料借阅管理”等相关规定。

五、功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生物实验室针对功能实验室的使用和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规则,准备室规则,实验室钥匙管理规定,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借用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以及学校实验室设备安全工作计划。实验教师一方面要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好实验室,做好实验室装备配置、财产登记和仪器维修、清点报废等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根据教学需求准备实验用品,完成教学实验。实验教师以及全体师生都严格遵守实验规章制度,营造一个良好优美的实验环境。初高中生物功能实验室仪器使用率不高,我们在大小墙面上悬挂仪器使用操作规程图,保证师生安全正确使用仪器。

六、功能实验室的开放与管理

实验室装备建设是为教学需要而配备,新课程除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基础知识以外,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实验室是学生探究知识的重要基地,我们要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关注人类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引导学生选课题,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验室开放的实质是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不断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教学资源,实行实验室全方位开放,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创造空间环境。

上一篇:授课艺术下一篇:就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