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护服论文

2024-10-10

生物防护服论文(精选10篇)

生物防护服论文 篇1

正压生物防护服检测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个是防护服的防护因子。美国的呼吸防护委员会将它定义为防护服内部污染物浓度Co与外部环境中污染物浓度Ci的比值,可以分为设计防护因子(assigned protection factor,APF)、工作防护因子(workplace protection factor,WPF)、特殊状态防护因子(program protection factor,PPF)等。另一个是人体工效学检测,包括散热性能检测、透湿性能检测和内部二氧化碳浓度检测等。这些检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正压防护服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性能的优化改进。正压防护服检测平台是检测技术实现的基础,按照检测过程可以分为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将防护服穿戴于不可活动的人体模型上,放置在密闭舱室中检测防护服整体防护效率,属于静态检测。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以检测正压生物防护服在有害气溶胶环境下的防护因子,但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人员穿着正压防护服的动态防护情况。

早期的动态检测都是由真人穿着正压防护服进行防护性能检测和人体工效学评价,称为Man In-Simulant Test,简称MIST。这种方法的缺陷是只能在安全的模拟环境下进行测试,不能反映正压防护服对真实高危气溶胶的防护性能,而且人作为实验参与的一部分,具有不确定的主观差异性。针对这个问题,英国的国防科技实验室研发了一款专门用于防护服检测的机器人Porton Man。它全身分布着大量传感器,可以对防护性能的细微动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可以模仿人类的简单四肢动作,实现了以机器人代替人类在真实危险环境中测试防护服的功能。美国的波士顿动力公司也研制出了一款防护服检测机器人Pet Man。相比于前者,它脱离了机架的辅助,可以模仿人类行走、跳跃、下蹲、匍匐等高难度动作,甚至还可以模拟人体排汗及体温变化等生理学特征,代表了目前防护服检测机器人的最高水平。

除了通过实验方法检测正压防护服性能,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方法来实现性能模拟。主要是对假人穿着正压防护服进行三维扫描,建立合适的混合相湍流理论模型,并在此三维模型基础上进行CFD流体动力学仿真,得到正压防护服内部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模型,发现正压防护服排气孔的位置影响着内部温度场的分布,这也为正压防护服的进一步优化设计、提高热舒适性能提供了仿真基础。

生物防护服论文 篇2

在工作区内禁止饮食,吸烟和存放食物及使用化妆品。实验室里应保持整洁,不存放与工作无关的杂物。工作台每天至少用消毒剂清洁一次,在溢渗传染物后要立即消毒、清洗;

进入无菌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

在各种操作进程中均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气溶胶产生。实验工作区禁止无关人员出入,尤其要严禁儿童进入。工作人员在处理传染性物质或动物之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时要洗手。

凡发生溢漏事故或接触传染性物质后,均应立即报告实验室监督员或实验室主任,并做

好书面记录及采取相应措施。结核杆菌的培养及标本涂片务必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9.有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如结核杆菌培养、感染性组织等。

10.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前,应在专用的更衣室(或缓冲间)穿着背开式工作

服或其它防护服。工作完毕后必须脱下工作服,不得穿工作服离开实验室。可再次使用的工作服必须先消毒后清洗。

11.工作时必须戴手套(两副为宜)。一次性手套必须先消毒后丢弃。

12.在实验室中必须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且易于取用。可配备

应急药品。

水质检测中心规章制度

一、检测中心系化验重地,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谢绝参观。

二、化验人员应热爱本职工作,熟练业务知识,态度认真。

三、检测中心的工作应程序化、规范化,严格按检验程序操作,并详细做好原始记录,及时上报化验结果,化验结果要真实、准确。检验结果记录及报告每月汇总并装订成册。

四、检测中心的工作间禁止饮食和吸烟,不许嘻笑和大声喧哗。

五、检测中心物品陈列要整齐有序,室内外要清洁卫生,不许乱放杂物及私人物品。

六、检测中心所有药品应分类存放,所配试剂必须注明名称,浓度,配制日期,配制人等。使用过程中严禁浪费。

七、检验工作中,一些废弃物必须经过无害处理方可丢弃。

八、对化验仪器要备加爱护,细心操作,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及玻璃器皿要及时整理,清洗复位。

生物防护服论文 篇3

关键词:生物防护;医学检验;实验教学

生物防护就是对这些能够将疾病传染给人群的微生物进行安全防护,将致病微生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传染。在生物化学实验中要对病原生物进行具体的化验,实验的操作者要避免直接感染或间接感染,防止致病微生物外泄。安全防护涉及到实验的方方面面,正规的实验都离不开生物安全防护。中小学各学科实验教学中会涉及到一些存在对人体有害风险的操作项目。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实验知识的同时,也会不断向学生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一、生物防护在中学各科实验教学中意义

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验中生物安全是保证整个实验安全的最基本要素,一旦病原体外泄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多要根据教师的指导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接触细菌、进行血清使用操作、接触动物实验,在实验中如果不妥善进行操作病原体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伤害。在检验实验中如果致病细菌外泄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生物防护在检验实验教学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将该项目重视起来。在实验中按照步骤谨慎操作,严格要求学生。仔细处理实验用品,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人们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产生了一些医疗危机。在非典、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疾病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生物防护的重要性。监管部门加大了对生物防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各科实验教学中的生物防护被人们重视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防护领域也在不断变革创新,新型的生物防护工具被从业者研究并投入使用。生物防护涉及的范围更加全面,防护手段更加有力。

二、当前中小学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

1.学生没有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学生大都处于实验中的初级阶段,学生没有建立明确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生对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处在了解阶段防护意识薄弱。大多数学生认为穿上实验服,戴上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工具就可以安全的进入实验室了。这种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些致病细菌不是通过基础的安全防护就可以完全的避免感染的。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生物安全意识,甚至在实验室食用零食。在实验之后随意堆放实验器材,没有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学生在实验项目结束之后没有对自身进行安全消毒。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不重视

由于目前学生进行的实验都是最基础的实验,教师的对实验的生物防护问题重视度有限。实验指导教师都有着多年的执教经验,指导过多年级毕业生。每一个实验项目教师都进行过多次指导,早已成竹在胸。教师的生物防护的重视程度有限,对学生的生物防护指导有限。教师没有完全为学生树立起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指导,不能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学生得到的教师指导都是统一的,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失误。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进行不够精细。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一些病毒、细菌的变异没有学习了解,不知道如何防护。

3.实验教学设备与医疗垃圾处理

在现有的实验教学中现有的实验设备落后。学校对实验的资金投入有限,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就会延续使用多年。在设备的具体使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对设备的操作不当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影响实验的结果与实验的生物安全。对检验设备的养护不当也会造成生物安全隐患问题。学生对设备使用不当直接影响到生物安全防护。在实验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废弃的实验样本,一次性的实验工具等。在实验之后医疗垃圾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与处理规定,教师对实验垃圾的处理也不够重视,学生对实验垃圾按生活垃圾进行随意处理。学生在处理医疗垃圾是疏忽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三、中小学实验教学中生物防护措施

1加强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既要保留学生对新的课题的探究精神,又要充分保证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生对安全性。教师要增强学生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要求学生穿好实验服,戴上好手套、口罩、帽子等防护工具。在实验之前对该项实验的生物危害做出明确的讲解,向学生讲述如何做好安全防护。教师要提前向学生讲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式,如果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带领学生进行紧急处理。加强学生对致病细菌的全面认识,避免感染情况的发生。学生需要严格按照实验室中的规定进行操作,不要将与实验无关的物品带入实验室。学生在实验之后一定要及时对器材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后将实验器材妥善摆放。学生在实验前后需要对自身进行严格的安全消毒,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2加强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生物防护问题的重视

在进行实验项目时教师需要不厌其烦的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以后的检验生涯中将生物防护重视起来。教师需要为学生树立起科学完整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学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增加指导教师的数量尽量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指导,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少失误的出现。加强生物安全防护教学工作的力度。教师本身要参加国内、国外有关生物防护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一些病毒、细菌的变异学习了解,知道如何防护。

3对实验教学设备与医疗垃圾处理

学校及时对实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保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与设备的可靠性。在设备的具体使用要严格规定学生的设备的操作步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设备使用指导,保证设备不会在使用中造成损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的生物安全。学校需要及时的对实验设备进行检验与养护解决设备的造成生物安全隐患,保持设备的活力。学生要严格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设备使用,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在医疗检验实验操作中会产生医疗垃圾,如废弃的实验样本,一次性的实验工具等需要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制定明确的处理办法与处理规定。教师需要将实验垃圾的处理重视起来,学生需要对实验垃圾进行妥善处理,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

总之,生物防护工作涉及到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教师需要做到对生物防护工作的每一个工作项目都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将该工作重视起来,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生物防护,认真对病原体样本加以检验,科学的进行生物防护。做好生物防护避免直接感染、间接感染、严防致病细菌外泄,保证师生健康和实验教学的安全性。

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 篇4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

根据有关医学统计和报道, 在医院实验室感染事件中, 细菌感染约43%, 在所有感染因素中占首位;仅次于细菌感染的是病毒感染 (27%) 和立克次体感染 (15%) 。而从致病原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伤寒、Q热以及布鲁菌病等, 其中, 衣原体感染所致的病死率达7.8%。在常见的病毒感染类型中, 以肝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等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最高, 约占全部病毒感染事件的36%。具体来说, 实验室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因实验室本身的设计问题, 室内未设置排风扇, 在离心液体操作中产生的气溶胶会导致工作台、地面以及空气污染, 实验室人员在接触到细菌后, 容易感染肝炎或者发生呼吸系统疾病。这种感染机制为检验人员接触了感染者的体液和血液等标本, 尤其是接触了具有传染性质的体液或血液标本, 因为污染物刺伤而引起血液传播病感染。在全部感染风险因素中, 以因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而引发感染的概率最大, 而据有关文献报道, 被实验室血液污染的针头所刺伤而感染HBV的事件为6.0%~30.0%[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则指实验室人员在平常的工作中会接触到多种化学试剂, 比如在使用油镜或显微镜之后, 需利用二甲苯对仪器进行擦拭、清洁, 或者在常规消毒时要接触过氧乙酸、“84消毒液”、戊二醛以及甲醛等多种灭菌、消毒剂, 而灭菌和消毒剂中, 本身就含有很多有毒的化学成分, 人体接触后可能会出现皮肤损伤、黏膜损伤、神经系统损伤和呼吸系统损伤[3]。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多为实验室设备和仪器产生的辐射会对实验室工作者造成危害, 比如实验室紫外线消毒灯等, 在工作时间若长时间使用, 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主观因素:实验室作为检验科的核心单位, 其日常检验工作量比较大, 对检验的时效性、质量均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 因为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不健全, 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弱, 对潜在的感染危险因素缺乏必要的认识, 并且无菌操作观念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 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力较差, 有时出现不戴口罩、工作帽或手套等情况, 在工作场所内吸烟、进食或饮食, 或出入工作室不及时更换工作衣等, 都有可能引发微生物实验室感染。

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强化无菌观念:由于大部分检验科人员对于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将日常工作的重心完全放在检验技能学习上, 对生物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因此, 在今后的安全防护工作中, 应该着力组织检验科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和研读实验室相关的安全管理条例、安全通用要求以及医疗废物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使实验室人员能够全面了解到实验室最为常见的一些危险感染因素, 如气溶胶吸入、污染针头刺伤、感染动物咬伤以及外伤等, 进一步强化自我保护意识, 严格按照实验室相关操作、使用标准开展基本工作, 将安全防护当作一种潜在的行为习惯。

开展全方位的清洁和消毒管理:清洁与消毒是日常实验室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 也是创造干净、安全工作环境的重要条件。因此, 要坚持定期清理相关的试验仪器和设备, 对实验室所有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包括相关试验器材、检验设备、办公用品、离心机、加样器和显微镜等, 可选择使用浓度2%的中性或碱性戊二醛溶液做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实验室传染源以患者体液、血液和分泌物等为主, 若患者本身患有传染病, 其血、尿和粪便标本就存在着较强的传染性, 因此, 在临床检验或试验结束后, 须立即对这类标本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在处理过程中, 严格按照医院废物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消毒和管理, 避免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流失或扩散事件。此外, 应该安排专业人员收集、运输和处理这些医疗废物, 并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医疗废物登记。

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化操作制度:在检验工作中, 若需要检验患者的体液、血液或粪便标本, 需事先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出入实验室时要及时更换工作服, 戴好工作帽、手套和口罩, 在接触一些传染性较强的试验材料或标本时, 需身穿隔离衣, 戴专门的护目镜, 穿胶鞋等, 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 应该着重加强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教育, 要求实验室工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 定期对实验室设备、仪器和其他物品进行清理和消毒处理, 妥善处理好医疗废物, 才能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瑞军.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0, 20 (1) :201-202.

[2]杨昌劲.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20 (13) :88.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 篇5

为防范医学实验室内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安全教育,提高对可能出现的生物危害的警惕性;二是要加强实验教师的生物学安全意识,这是首要任务[1]。

本文主要是以医学检验室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防护对策为主旨,意在探讨实验过程中该如何践行实验室安全规范,以期提高学生实践教学中对防护措施的重视。

1医学检验试验室现状

要减低医学实验室的生物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必须要注重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在做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标本,特别是那些呈阳性和带菌的病种;二是在临床免疫实验室中能接触到的标本血清,特别是呈阳性的,比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

生物防护服论文 篇6

1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1.1 人员生物安全培训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实验室人员培训是处于“重测轻防”的状态, 无论是职称晋升还是学科带头人的考核评定, 都把检测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的内容放在头位, 而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内容列入较少, 致使检测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自2003年SARS以来, 国务院相继颁发了《病源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使实验室人员工作有章可循, 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纷纷举办检测技术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讲座及培训班, 使检测技术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1.2 检测环境、仪器设施的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自上述一系列法规颁布以来, 各实验室按照卫生部的要求新上了生物安全防护设施,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 病源微生物实验室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划分隔离开, 具有生物危险的标本都在生物安全柜操作, 实验室配备足够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艾滋病初筛实验室、肠道致病菌培养室等专用实验室都配备了专用全自动高压蒸汽灭菌器, 使检测废弃物能在污染区当即灭菌后才转移出实验室, 生物安全防护设施的不断完善, 大大提高了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水平。

1.3 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状况

经过4年来各项法规的宣传贯彻和各级业务部门的培训,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经常性督导下, 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得到明显的强化, 大多数检测人员能够严格按章操作, 正确使用一次性防护用品, 杜绝了在实验室不穿工作服、抽烟、喝水、穿拖鞋的现象, 生物安全自查制度、消毒制度基本健全。但是仍有少数检测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概念不清, 把操作规程置之度外, 不按规定处理医疗废物, 长此以往, 会发生严重的自身感染、环境污染, 后果不堪设想。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2.1 卫生行政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 长抓不懈

继续搞好各项法规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 实验室法人及法人代表要坚持经常不断地督导检查, 形成制度,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造成污染后果严重的, 要加大处罚力度, 使该项工作走上正规化、程序化。

2.2 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继续搞好培训

随着微观生物 (细菌、病毒、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的繁衍变种, 出现很多新的生物危险因子, 实验室气溶胶的形成、吸入、排除问题, 飞沫气溶胶、粉尘气溶胶的防护问题、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等都需要强化培训, 只有从根本上弄清潜在的各种生物危险因子, 才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2.3 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几年来, 我们针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建立了一系列实验室管理制度, 如《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意外事故登记制度》、《职业暴露个案登记、处理、上报制度》、《实验室消毒记录制度》、《废弃物交接处理制度》, 制定了《防护服穿脱程序》、《污染区桌面、地面、仪器消毒程序》等, 还着重加强了新上岗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 必须掌握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持上岗证上岗。通过这些制度和程序来约束工作人员严格操作规程。我中心在连续几次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检查中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总之, 检测人员搞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不可忽视, 要克服侥幸心里, 增强普遍性预防 (Uiversal Precations.UP) 的理念, 这是一项百利而无一弊的工程。

摘要:从事病源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生物安全防护, 从根本上减少或尽可能杜绝自身感染、环境污染、实验室泄漏等事件发生。通过督导、检查、培训、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等措施, 提高对该项工作的认识。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 篇7

安全是所有行业经营和生产中的首要原则, 同时也是每个生物体都需要关注的问题。生物体安全是基于感染性生物因子而言的, 生物安全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出于对身体安全的考虑, 而采取措施来防止受到生物危害的一种行为和需求。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每天会面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带来的威胁, 如果不注重生物安全防护, 极易使病原微生物威胁到身体健康或者成为传染源。因此, 在基层兽医工作的试验研究中必须保证其操作和管理的科学性。

2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安全培训

首先, 要提升兽医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基层兽医站需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国家下达的关于传染病及微生物安全的防护法律政策, 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讲解, 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其次, 做好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 将兽医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病原微生物, 如猪丹毒、口蹄疫、霍乱、狂犬病等病原知识作为学习和培训的重点, 掌握这些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等知识;熟悉各种微生物的发病过程、特点、规律、消毒及防护相关知识。最后, 注重对生物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在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中主要是对兽医用具的使用培训, 包括微生物的处理方式、防护品的使用方法和用途等, 比如护目镜、防护服、消毒设施等相关装备。同时, 对各种防护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必须做到熟练掌握。

2.2 完善工作的各项制度

在兽医工作中必须注重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同时, 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重点也不相同。在防疫工作中, 主要是通过为畜禽接种生物疫苗以达到不感染的目的。在工作中出入圈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对针头、注射器等进行严格的消毒, 不同疫苗需要分开存放[1]。在检疫工作中, 需要通过检查的手段来发现畜禽出现的疫情, 并积极地消灭传染源, 保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通过对产地及畜禽宰前的检疫工作, 实现病健分离、分宰, 有效地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避免疫病的传播。在监测工作中, 主要是为了能够尽早发现畜禽中的疫病抗体水平, 进而预测生物侵害的概率,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实现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在检测过程中, 需要对采集的血清和组织进行安全的保存、分析和处理, 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条例的要求执行, 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在消毒工作中, 不同微生物的灭活需求也存在差异, 需要针对不同的微生物采取与之对应的消毒灭源方式, 从而实现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其中比较常用的消毒灭源方式有日光暴晒, 利用盐类、醛类及强氧化剂进行消毒, 各种消毒灭源方法交叉使用。

2.3 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

做好防护的准备工作,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方式主要有4种, 分别为消化道传播, 比如大肠杆菌;呼吸道传播, 比如炭疽;皮肤接触传播, 比如口蹄疫;节肢动物传播, 比如蚊虫叮咬造成的乙脑等。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同时做好工作区域的准备, 在进入工作区前需要先穿戴好工作服、头套、口罩等, 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畜禽及产品检验时还需要带好眼罩, 出入工作区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 做好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 比如遭遇犬类咬后, 要用肥皂水进行冲洗, 然后接种狂犬疫苗。

3 结语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需要与大量微生物接触, 在接触的过程中极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所感染, 进而威胁到兽医人员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容易造成病原的传播, 因此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

摘要: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的微生物, 所以很容易出现生物感染, 对畜牧兽医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所以基层畜牧兽医站需要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基于此, 在阐述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边坡生物防护在施工技术上的应用 篇8

1.1 适用范围:石质路堑边坡防护

1.2 工作内容:

客土喷播是一种将含有草种的有机质混合物喷射在岩石上, 达到既防护边坡又恢复植被的边坡处理方法。对于边坡稳定性不足的岩质边坡, 首先在坡面上打设锚杆并挂镀锌铁丝网, 稳定坡面, 然后将按照一定配方拌和的植壤土、粘合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以及草木种籽等混合物喷射在边坡上。

1.3 一般要求:

一是根据坡率和坡面的破碎程度, 喷射厚度一般为0.08~0.12m;二是草灌种籽及喷植混合料配比应满足业主提出的草灌结合、冷暖结合的要求, 并拌和均匀;三是喷射在坡面上混合物应具有足够的孔隙率和肥力以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四是生成的植被在陡于1:0.75的边坡上应具备保护坡面和抵抗雨水冲刷的必要强度。

1.4 具体施工工艺

1.4.1 清理边坡松动的孤石。

1.4.2 打设锚杆:锚杆为φ14以上的螺纹钢, 长50~80cm。锚杆数量为25根/100m2。

1.4.3 挂镀锌铁丝网:将镀锌铁丝网固定在锚杆上, 铁丝网搭接为20cm, 搭接处以铁丝固定。

1.4.4 钢筋辅助固定:根据铁丝网与坡面的接触情况, 打设辅助钢筋, 将铁丝网紧固在坡面上。

1.4.5 将植壤土打碎过筛, 然后将植壤土、

纤维物、粘合剂、肥料、植物生长剂、土壤稳定剂等充分混和, 搅拌均匀。

1.4.6 将上述均匀混合物通过喷浆机喷射

于已挂铁丝网的坡面上后, 将草灌种籽与上面第1.4.5条中所述物质充分拌和, 通过喷浆机喷射于已喷混合物土的坡面上。

1.4.7 喷射完毕, 用无纺布覆盖坡面, 然后进行养护管理至草坪成坪。

2 挂三维网植草灌防护

2.1 适用范围:较稳定的中低边坡防护

2.2 施工工艺流程:边坡表层土床处理→挂网→固定→回填土→喷草灌

2.3 一般要求

2.3.1 边坡处理

对边坡坡面进行清理浮石、平整处理, 处理后的坡面倾斜一致、平整, 无大的石头突出和其它杂物存在。

2.3.2 挂网、固定

三维网的铺挂和固定同时进行, 边挂边固定

2.3.2. 1 挂网技术要求:

挖方边坡, 三维网 (EM4) 在坡面延伸100cm埋入截水沟或土中, 然后自上而下平铺到坡肩, 相邻网与网间搭接15cm, 网紧贴坡面, 无褶折和悬空现象。

2.3.2. 2 固定技术要求:

挖方边坡, 主锚钉选用φ8mm钢筋做成的U型钉, 辅锚钉选用φ6mm的U型钢钉和8#U型铁钉, 在坡顶、搭接处采用主锚钉固定, 坡面其余部分采用辅锚钉固定。坡顶锚钉间距50cm一个, 坡面锚钉间距100cm一个, U型钢钉的规格与图纸规范要求相符。

2.3.3 回填土

网固定后, 用粘性土、复合肥或泥炭肥组成的泥浆状混合土注入三维网内, 所选用的粘性土应颗粒均称, 显粉末状, 无石头等其它杂物存在, 肥料可采用进口复合肥或泥炭肥, 要求填土后的坡面平整, 无网包外露。

2.3.4 喷播施工

边坡喷播时应采用由纸浆或木质纤维制成的土壤稳定剂、土壤改良剂, 再加入消毒剂和肥料通过高压喷播植草机均匀地喷洒于经过处理的边坡上。用于喷播的高压喷播植草机马力不低于20HP, 扬程不低于25m, 垂直高度超过40m的边坡, 在施工时应增设加压装置。

2.3.5 绿化植物的配种应坚持草灌结合、冷暖结合、四季常绿的原则。

3 液力喷播防护 (直喷法)

3.1 适用范围:土质边坡防护;路堤边坡防护

3.2 工作内容:

液力喷播植草是一种将草灌种、肥料、土壤改良剂、土壤固着剂、种子粘结剂、保湿剂、纤维覆盖材料等与水通过机械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 用高压离心泵和高速喷枪喷射到坪床表面, 附着于地表之上, 与土壤粒子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再通过一定的养护, 短时间内快速建植草坪的边坡绿化方法。

3.3 一般要求

3.3.1 坡面处理

草灌种应喷播在经过验收的稳定边坡上, 易碎落的孤石或松动的杂石应予清除, 坡面应平整, 坡率要符合图纸要求。边坡表面不宜太光滑, 喷播前在其表面挖蜂状或挖平行槽沟, 槽沟不宜过深, 为3~5cm, 行距不超过20cm, 不得影响覆盖率。对于边坡高度H≤4m的土质路堤、路堑, 修整坡面后可直接喷播;当边坡高度>4m时, 应先进行工程防护 (由土建承包商施工) , 再进行边坡绿化;对于石质填方路堤, 应先整修坡面, 而后培土 (不小于10cm) , 再进行边坡绿化。

3.3.2 喷播施工

上边坡喷播时应采用由纸浆或木质纤维制成的土壤稳定剂、土壤改良剂, 再加入消毒剂和肥料通过高压喷播植草机均匀喷洒于经过处理的边坡上, 喷洒厚度约为0.5cm。下边坡则可视具体情况减少添加剂。用于喷播的高压喷播植草机马力不低于20HP, 扬程不低于25m, 垂直高度超过40m的边坡, 在施工时应增设加压装置。如果雨量充沛, 喷播后须及时加以覆盖, 覆盖物为可腐纤维 (如无纺布等) , 以阻止地表径流冲刷草籽, 但覆盖物须保证空气和水份流通, 给草籽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温床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并对土层起初期的防护作用。无纺布的铺设必须顺坡向, 并在适当位置作简易固定。

3.3.3 喷播种籽的选择应坚持草灌结合、冷暖结合、四季常绿的原则。

4 挂土工格栅植草灌防护

4.1 适用范围:较稳定的路堑、路堤的中低边坡防护。

4.2 施工工艺流程:边坡表层坡面处理→挂土工格栅→固定→回填土→喷植草灌

4.3 一般要求

4.3.1 边坡处理:清理坡面松动物体, 坡面大致平整处理。

4.3.2 铺设土工格栅和固定同时进行, 边挂边固定。

4.3.2. 1 铺设土工格栅技术要求:

土工格栅在坡面自上而下铺设, 相邻网格搭接紧密, 格栅紧贴坡面, 无扭曲和悬空现象。

4.3.2. 2 固定技术要求:

挖方边坡, 主锚钉选用φ10mm钢筋做成的U型钉, 辅锚钉选用φ8mm的U型钢钉, 在坡顶、搭接处及主受力部位采用主锚钉固定, 坡面其余部分采用辅锚钉加固。坡顶锚钉间距50cm一个, 坡面锚钉间距100cm一个, 具体数量可据坡面情况灵活调整。

4.3.3 回填土:格栅固定后, 把植壤土、泥炭肥及土壤改良剂等混合物填充入栅格内, 适当压实。

4.3.4 喷植施工:

通过液压喷播植草机, 将草灌混合物 (含草种、灌木种子、粘结物、肥料、消毒剂等) 均匀喷播在格栅内的回填土上, 随后覆盖无纺布。

生物防护服论文 篇9

基层医院 (县级医院、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私立医院以及社区医院等) 的临床实验室, 长期以来普遍存在“重工作、轻安全”、“重检测、轻防护”、“重效益、轻管理”等问题。未把生物安全防护管理放到重要位置, 忽视生物安全防护, 致使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成为生物安全隐患的多发地。因此强化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1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现状

1.1 生物安全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

在相当多的基层医院, 普遍存在对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不清楚;对生物安全知识不了解, 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有关部门对生物安全防护的专项培训工作不重视、不开展;基层医院实验室具体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健全的状况。

1.2 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意识不强

基层医院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 往往是因为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不够强而引发的。主要表现:对实验室工作环境不按要求进行日常的消毒灭菌工作, 在工作中对病原微生物的传染危害认识不够高, 如不按操作规程佩戴口罩、帽子、防护手套, 甚至在接触传染性标本时也不穿隔离衣及佩戴防护眼镜等就进行操作;有的人在工作中经常用未经消毒的手接听电话;甚至在工作场所饮水、进食、穿着工作服随意进入休息场所和生活区域[1]。这也是导致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

1.3 临床实验室功能区布局不合理

目前, 绝大部分基层医院的临床实验室用房严重不足, 功能性区域布局不合理, 分类不清晰。工作区基本上和医院非传染区、生活区、治疗区以及住院区同为一体, 其工作环境仍是开放式半开放式, 不能按作业流程设计和独立成单元等。这些都极易导致交叉污染和生物安全隐患的发生。

1.4 临床实验室职业暴露问题突出

临床检验人员在工作中, 经常使用采血针、 注射器、载玻片、玻璃试管等锐器, 稍不注意随时可能发生手部被刺伤、划伤, 试管容器破裂, 标本溢出、喷溅到皮肤、黏膜、眼部等导致职业暴露的意外情况。职业暴露已成为对检验人员造成极大危害的突出问题[2]。

1.5 实验室的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

临床实验室的医疗垃圾对人和环境污染危害极大。基层医院临床实验室的医疗废物处理, 缺少专门的处理设施设备;对医疗废物未进行分类处理, 液体污染物及污水不经消毒处理随意倒入下水道, 垃圾不使用专用容器收集存放至指定地点, 甚至随意丢弃到生活垃圾中, 卖到废品收购站;具有传染性的废弃物不经消毒灭菌就随意丢弃, 进行医疗废物处理的人员未经培训等。这些不规范的行为, 直接危害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甚至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扩散到社会, 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和对环境的污染。

1.6 临床实验室安全防护设备落后

大多数基层医院由于资金不足, 对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性设施设备投入力度不大, 防护设施设备落后, 甚至未配置。

2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对策

生物安全直接关系临床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直接关系医院的环境安全和患者的就医安全, 加强对生物安全的有效管理是预防控制生物安全的根本方法, 强化对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规范化操作是确保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主要措施和对策如下。

2.1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护规章制度

生物安全防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以及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落实, 是确保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根本保障。基层医院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具体的执行落实细则, 如生物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培训制度;生物安全考核、监督、评估机制等;临床实验室应制定生物安全的程序性文件、作业指导书, 安全管理制度、消毒灭菌制度、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3]。通过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落实, 规范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操作行为, 培养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2.2 提高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提高是减少和避免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因此, 临床实验室要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定期进行生物安全知识考核、演练, 促进工作人员生物安全意识的提高, 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转化为自觉的安全操作行为。

2.3 规范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行为

临床实验室的规范性操作, 是预防控制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基本要求。临床检验人员在进入工作场所时, 要穿好工作服、防护服、带好防护手套和鞋帽, 必要时穿隔离服, 戴口罩和眼罩等。严禁穿凉鞋、拖鞋、露趾鞋;严禁穿着防护服、工作服进入非工作区;严禁将用过的针头重新复帽。接检标本时, 应在专用房间或区域进行, 应仔细观察容器是否有破损渗漏等问题, 发现问题应妥善处置。所用仪器应按照安全操作规范和流程进行,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静脉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标本检验前后, 坚持“六步洗手法”规程。实验室每天应开窗通风、必要时进行紫外线消毒, 工作台面和地面应用消毒毛巾和拖布擦拭, 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

2.4 加大临床实验室安全设施投入力度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设备, 是确保生物安全的必要条件。根据BSL-2实验室的建设要求, 临床实验室应购置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消毒设备。如: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 同时配备洗眼器和喷淋设施。洗手装置应安装为非手动的。检验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 建立检验人员的健康档案, 实验室应配有急救药品箱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4]。

2.5 加强对临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管理

临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规范性处理, 是消灭生物安全隐患的基本保障。临床检验人员在处理医疗废物时, 必须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科室的有关具体规定、规范操作, 妥善处理。首先, 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采用专用垃圾袋存放, 由专人、专车送医疗废物站进行焚烧或其他消毒处理。其次, 对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在收集、存贮、分类打包前, 应经消毒灭菌处理, 再转运到专门的处理地点。对使用过的污染性锐器, 如注射器、采血针等, 必须收集在专用利器盒中, 而且当存放物达到3/4时应及时更换, 按损伤性废物进行处理, 对医疗废物严禁买卖。

2.6 强化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监督管理工作, 是消除生物安全隐患的有效手段。首先, 应该强化责任, 建立生物安全责任制, 医院的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临床实验室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 临床检验人员为实施人, 制定制度, 明确职责。其次, 应组建生物安全监督管理小组, 对日常生物安全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再次, 应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 配备生物安全处置的设施设备。临床实验室, 每一个出入口都应张贴生物危险标志, 并标明相应级别, 以及生物安全责任人的姓名、联系电话, 一旦遇到突发性事故, 能及时有效、科学合理应对。

总之,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事关全局, 必须强化生物安全监督管理, 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玉时, 朱金华, 黄长英.县级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亚太传统医药, 2011, 7 (12) :211-212.

[2]杨书爱.医疗机构检验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及生物安全防护[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 (14) :1801.

[3]董燕.检验科生物管理现状及防护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 :241-242.

生物防护服论文 篇10

1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活动存在感染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进行不同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操作。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各种活动中, 实验室相关感染事故时有发生, 实验室感染的途径一般都有黏膜, 接触感染食入感染、吸入感染和接触感染动物感染。

2 实验室安全管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 为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的外泄, 采取恰当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程序, 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防护装备, 对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诗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

3 检验科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3.1 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的认识不足, 检验科每天要面对接收和检测大量传染性的临床标本, 而且有时要将标本从一个容器移入另一容器, 这些操作均可产生大量的微生物气溶胶, 并随空气扩散而污染实验室空气, 工作人员吸入污染的空气即有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此前, 已有王金良[1]报道了检验科工作人员实验室微生感染的实例。由于认识的不足, 在标本多工作量大时常常忽略了对有传染性强的标本没有很好使用生物安全柜。

3.2 未按规程进行操作, 压力容器的灭菌原理是高温、高压,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 不按堆积进行操作, 有可能引起高温烫伤以及压力容器爆炸的危险或未能正确使用而导致传染物的灭菌不彻底也将带危害。

3.3 化学性试剂、化学性消毒剂存的毒性、刺激性、腐蚀性对人体造成的污染和伤害均属于化学性危险源。检验人员使用的含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不仅存在腐蚀性, 且对皮肤刺激性, 难免有吸入或直接接触, 长期与这些化学消毒液接触, 就会产生的臭氧都可以使人体造成损害;化学试剂品如含酸和碱能皮肤组织烧伤, 亦可引起器材的腐蚀, 某些化学品还对眼有刺激作用。

3.4 部分检验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我院为综合性医院, 就诊病人多、工作量大、检验人员通常是超负荷工作, 且长期与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各种传梁源接触, 在工作中随时可能发生手部刺伤、皮肤破损、试管破碎、标本溢出或喷溅等职业暴露的意外情况。医院检验科作为传染原高 度集中的区域, 常成为医院内交叉感染病原体的发源地[2]。不按传染隔离制度办事。

3.5 在实验室, 领导虽然反复强调了垃圾分类丢弃的制度, 但仍然可以发现生活垃圾袋与医疗垃圾袋混用, 负责医疗废物分类、收集的卫生人员, 在操作中, 没有安全按卫生部对医疗废物分类标准进行, 造成污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 锐器、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交叉混放。

4 自我防护对策

4.1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 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4.2 加强生物安全防护知识, 了解物安全的基本知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 普遍预防观众观念, 科室所有人都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安全通用要求》、《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规范》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 让实验室工作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4.3 制定和执行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 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 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方法, 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 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 医疗废弃物处理方案等。

4.4 培养检验人员良好的洗手习惯, 配制消毒液及各种试剂或做其他操作实验时要戴好手套、口罩, 准确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手部清洁是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在发达国家, 医院感染最重要, 而工作人员的手受此污染的概率高达11.7%。洗手依从性是影响手部卫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工作繁忙, 工作人员往往忽视洗手的重要性, 影响了洗手质量。因此必须培养检验人员良好的洗手习惯。

4.5 检验人员首先要规范操作程序, 凡疑似艾滋病、性病、传染病的标本应进入生物安全柜操作。一旦发生刺伤后应积极处理, 建议采用以下措施防止病原体刺伤口传播: (1) 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 (2) 用肥皂和热水清洗伤口; (3) 再用活力碘或75%乙醇消毒后用密封敷料包裹伤口。同时作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普及性预防措施可大大减低检验人员在工作场所感染HIV、HBV、HCV等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机会。

总之, 检验科是引发医院感染的主要疫源, 实验室相关感染的负面影响非常大而深远,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就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 要实施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各种规范、准则、制度等,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要作态度, 从思想上认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把生物安全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实验过程, 切忌草率、马虎和侥幸。要不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熟悉和掌握职业曝露后所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紧急医学处理措施。严格规范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免受医院感染预防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注意环境清洁卫生,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学习, 把好消毒质量关以避免和减少病原微生物对我们的危害。

参考文献

[1]王金良.世界首例实验室感染的SARS患者[J].天津医药, 2004, 32 (8) :528.

上一篇:课题处理的艺术下一篇:图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