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

2024-09-26

生物安全(精选12篇)

生物安全 篇1

近年来研究显示, 65%的实验室不明原因感染是因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吸入了扩散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气溶胶所致[1]。生物安全柜是生物安全实验室内最重要的安全设备, 形成最重要的防护屏障;能使感染性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 从而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环境和实验对象, 因此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的意义重大。目前, 本市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系统的生物安全柜的使用不尽如人意, 绝大多数使用后缺少性能检测。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法规, 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笔者于2013年度对大连市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的使用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大连市83家各类医疗机构, 其中21家三级医疗机构、38家二级医疗机构、12家一级医疗机构和12家疾控系统使用中的生物安全柜。

1.2 调查方法

参照GB 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12]的相关要求对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的运行环境情况、生物安全柜操作情况、生物安全柜的管理及维护情况和生物安全柜的每年常规检测情况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

2 结果

2.1 生物安全柜的配置情况

共调查83家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其中97.6% (81∕83) 的实验室配备了生物安全柜, 本次共调查178台生物安全柜。其中Ⅱ级A2型143台, 占80.3%, 分布于各级医疗机构和疾控系统。Ⅱ级B2型35台, 占19.7%;主要分布于疾控机构, 其次为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见表1。

2.2 生物安全柜使用情况

在143台Ⅱ级A2型生物安全柜中, 运行环境符合要求占80.4%, 实验操作正确占75.5%, 制定SOP文件占95.1%, 相关记录完整规范占90.2%, 每年常规检测率为4.2%;在35台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中, 运行环境符合要求占77.1%, 实验操作正确占91.4%, 制定SOP文件和相关记录完整规范均为100.0%, 每年常规检测率为22.9%。

3 讨论

调查中发现很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运行环境不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 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生物安全柜未放置在回风口一侧, 不符合生物安全实验室空气流应从清洁空间向污染空间流动的原则。另外, 生物安全柜两侧、后侧应留30 cm, 顶部留出足够30~35 cm的空间。生物安全柜应放置在远离实验室入口、门窗、暖气、走道, 避开送风口, 避免外界气流对柜内气流造成扰动, 以及生物安全柜的排风系统设置也有严格规定。研究表明, 操作者的工作习惯是影响生物安全柜集尘能力的重要因素[3,4]。因此应严格按要求操作, 如使用提前开机“自净”、柜内物品的摆放合理、操作动作要缓慢、柜内禁止使用明火和定期保养等。生物安全柜的生物防护作用与其本身的性能品质密不可分[5], 生物安全柜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一年一度的定期检测, 必测项目有垂直气流平均速度、工作窗口气流流向、工作窗口气流平均速度、工作区洁净度、噪声和照度。如前4项中有1项不合格的生物安全柜不得使用[2]。因此, 生物安全柜的性能监测是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最薄弱的环节。目前, 本市生物安全柜的年检率仅为7.9%, 绝大多数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只要能运转, 就一直在使用, 极少数实验室迫于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的检查才对部分生物安全柜进行年检, 给实验室生物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在生物安全检查中, 应将生物安全柜的运行环境纳入实验室的审核标准。同时, 应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培训, 督促各实验室尽快建立生物安全柜安全性能检测机制, 应严格执行GB 50346-2011《生物安全柜的检测》要求, 开展生物安全柜常规检测工作, 以及早发现问题, 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关键词:生物安全柜,实验室,生物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瑶蝉, 李科, 王雅军.生物安全柜的几个误区及引发的安全问题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2008, 5 (3) :29-31.[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3]周冰, 覃晓.关于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探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2005, 6 (5) :40-43.[4]蒋晋生, 张利民, 郭达, 等.Ⅱ级B2型生物安全柜安装问题探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 2009, 10 (4) :65-67.[5]潘瑜.上海虹口区医疗卫生机构生物安全柜使用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12, 28 (2) :220-222.

生物安全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结合科室实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制定本制度。

一、实验室内的布置和准入

1.各实验室须合理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

2.实验室工作人员、外来合作者、进修和实习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及其岗位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3.非实验有关人员和物品不得进入实验室。

4.实验室内不得进食和饮水,或进行其它与实验无关的活动。

二、工作人员资格及培训

1.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在进行独立工作前还需经主管或中级技师培训考核达到合格标准,方可开始工作。

2.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所有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3.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被告知实验室工作的潜在危险并接受实验室安全教育,自愿从事实验室工作。

4.从事、接触一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之规定)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本底血清进行相关检测,必要时进行相关免疫注射;

5.不得从事存在严重生物安全隐患,可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感染性标本,而现有实验室条件及个人能力不具备开展检测此类标本的资质的相关实验活动。

三、生物危险标志的使用

1.二级以上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入口明显位置必须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注明生物安全级别。

2.所有盛装传染性物质的容器表面明显位置须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按所在生物安全实验室标明安全级别。

四、工作环境日常清洁消毒

每个工作日必须做好实验室环境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实验室整洁,每天用1000mg / L含氯消毒剂擦拭工作台面、桌面、地面、仪器表面和其它物面,用紫外线照射消毒实验室(空气、工作台面等)不少于一次,并有记录。

五、个人自身防护

1.普通防护 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无菌观念,穿戴好工作衣、帽、实验操作时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离开实验室时工作服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区内,不得穿着工作服进入办公区等清洁区。用过工作服须定期消毒,每周至少一次。

2.特殊防护 在BSL-2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活动,在普通防护基础上还须外

加罩衫或防护服,口罩。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当微生物操作不可能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而必须采取外部操作时应使用面部保护装置。实验室内配备有效的消毒剂、眼部清洗剂或生理盐水。

六、医疗废弃物处理

1.一次性用品消毒、毁形、无害化处理加样枪头、滴管、吸管等使用后立

即放入含2000mg / L有效氯的专用容器内消毒浸泡,锐器(采血针、注射针头等)单独放专用容器(内含2000mg / L有效氯)浸泡,以上物品须浸泡24小时后毁形,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手套、口罩、帽子及防护服使用后放入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

2.废弃标本处理液体标本(尿、穿剌液等)检测结束后先倒入专用桶,用

2000mg / L有效氯处理30分钟以上,倒入排污管;血液标本拧紧容器盖后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粪便标本先用漂白粉处理后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废弃培养物(即使无菌生长)、用无菌容器盛装标本先用压力灭菌(121℃30分钟)处理后,放入防渗漏垃圾袋打包,专人送相关部门焚烧;

3.回收物品处理回收物品使用后应单独盛装,压力灭菌(121℃30分钟)

处理后清洗,晾干。

4、记录每工作日产生的医疗废物须有详细的处理过程及去向。

5、严禁向外界出售医疗废物,危者后果自负。

七、意外事故处理

1.菌(毒)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它表面先作必要的自身防护(手套、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从外围向中心区域向纸巾上倾倒适当消毒剂,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作用30分钟以上,清扫现现场。

2.菌(毒)外溢在防护服上立即进行局部消毒,更换。污染的防护服用2000mg / L有效氯浸泡30分钟以上,进行压力灭菌。

3.菌(毒)外溢到皮肤粘膜 立即停止工作,能用消毒剂的部位用消毒剂消毒,再用水冲洗15—20分钟。处理后安全撤离,视情况可进行隔离观察,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4.皮肤剌伤立即停止工作,对伤口进行挤血,用水冲洗15—20分钟;视

情况可进行隔离观察,适当的预防性治疗。

5.离心管破裂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桶至少30分钟,使气溶胶沉积;机器停止后发生破裂,应立即盖上盖子,并闭至少30分钟。戴口罩及结实手套,用镊子取出碎片,用镊子夹着棉球清洁污物,再用无腐蚀性且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消毒剂处理破碎的离心管、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

6.发现相关症状 若操作者或其它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所接触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症状,应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就诊,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

7.意外事故报告凡出现以上意外事故,经紧急处理后,还须填写《意外事故、伤害登记表》,同时上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瞒报。

八、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在从事各种实验活动时,必须遵照执行。搞好自身防护工作,做好日常消毒灭菌工作台,医疗废物管理,并有相关记录。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最大限度避免意外事故发生,尤其杜绝重特大严重生物安全事件发生。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有效处理。

检验科

如何建立鸡场的生物安全体系 篇3

1 鸡场建设

1.1 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养鸡场的选址应远离主干道500m、居民区

1 000m以上,鸡场应建立在地势较高、向阳干燥,便于排水、通风的地方,要保证水源充足,取用方便,电力充足可靠。选址应位于居民区及公共建筑群的下风向,要特别注意远离畜牧兽医工作站、畜牧场、集贸市场、屠宰场等污染源。这样既保证了鸡场交通便利,又可以避免不确定因素对鸡群造成应激。鸡场周围应有围墙或隔离带,鸡场内建设可分为管理区、生产区和隔离区,各区应界限分明,联系方便。

1.2 鸡舍的设计

鸡舍的合理设计,可以使温度、湿度等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为鸡群充分发挥遗传潜力、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河南省南阳市春秋季节气候适宜鸡的生长需要,一般只需在冬、夏季节做好防寒或降温工作,因此,节约能源、成本投入不高的半开放式鸡舍即可满足需要。鸡舍跨度一般为9~12m,高度为2.5~3.0m;屋顶采用三角形,坡度值一般为1/3~1/4,屋顶要用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以利于夏季隔热和冬季保温;鸡舍地面应高出舍外地面0.3~1.0m,中间地面与两边地面之间应有一定的坡度,舍内应设排水孔,以便舍内污水顺利排出;地基应为水泥地面,便于清洗和消毒。

2 执行有效的卫生消毒程序

(1)消毒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鸡舍内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鸡场的污染程度,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鸡场必须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鸡舍内的粪便、污物一般要一周清扫一次(育雏舍需每天清扫一次)。在保证机械性清除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的消毒程序:①工作人员进入鸡舍必须换上已消毒的工作衣、帽、鞋;鸡笼、料车、水槽、食槽应冲洗并干燥,再经熏蒸消毒后备用;②备用物资仓库、更衣室、饲料转运储藏间等应安装紫外线灯进行消毒;③鸡舍消毒应选用对鸡只无刺激性、无腐蚀性的消毒药物交替使用,一般应每日消毒一次或隔日消毒一次;④在鸡全部出栏后,必须对鸡舍及用具进行全面彻底消毒,先机械性清扫,再用水冲刷,然后药物消毒,干燥后再消毒再干燥,最后熏蒸、空置(种鸡舍空置时间一般不少于8周,肉鸡舍不少于14d)。

(2)常用的消毒药物有次氯酸钠、漂白粉、二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等。带鸡喷雾消毒应选用卤素类和刺激性小的氧化剂类,如0.3%的过氧乙酸、双季铵盐-碘消毒液;对空鸡舍喷雾消毒应选用3%的氢氧化钠、3%的来苏儿、甲酚皂;浸泡消毒时卤素类消毒药为首选,也可用酚类消毒药。门前消毒池也可用3%~5%的烧碱溶液消毒。熏蒸消毒可用甲醛+高锰酸钾进行消毒。熏蒸时,将鸡舍封闭好,按每立方米用42mL甲醛(4%)、21g高锰酸钾计算,在甲醛溶液中加入2倍量的水,注意不要将高锰酸钾加入甲醛中,以免溅出灼伤人,应将加水的甲醛溶液缓缓加入放有高锰酸钾的容器中,容器应选陶瓷或金属制造的,不要选用塑料等不耐热的容器,容器的容积应为甲醛溶液体积的3~4倍,加完高锰酸钾后人员应立即离开。熏蒸消毒时舍温要求20~25℃,舍温越高越利于高锰酸钾达到完全反应,湿度应保持70%以上,熏蒸24h后再打开门窗和排风机通风,大约通风1周左右方可让鸡群进入。

3 鸡场日常管理

3.1 人员管理

设置专门的工作人员通道,杜绝一切外来人员入场,尽可能谢绝参观访问,禁止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交叉串岗,直接接触生产鸡群的工作人员应尽可能远离外界禽类,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生物安全培训。

3.2 饲料

饲料在保证营养水平均衡的前提下,还必须达到卫生指标。对饲料的运输过程、运输工具的消毒及存放的方法、时间、使用情况等都应进行详细记录。一般情况下尽量不使用功能性饲料,如确需使用,需对动物源性饲料中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进行检测。对植物源性饲料必须进行霉菌检测,严禁使用不合格饲料;成品料在未添加防腐剂或抗氧化剂时,一般贮存时间不超过7d。

3.3 饮用水

鸡群的饮用水应清洁、无毒、无病原菌,符合人的饮用水卫生标准。对于卫生指标不合格的应采用过滤、沉淀及使用消毒剂处理。常用的消毒剂有氯制剂、碘制剂、复合季铵盐制剂等。

3.4 鸡群控制

同一生产区只能饲养同品种、同日龄的鸡,避免不同品种、不同来源的鸡群混养,贯彻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尽量做到免疫状态相同。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增强鸡群抵抗力,减少各种应激的发生。确需引进鸡只时,必须引进疫情及免疫状况清楚的鸡群。

3.5 做好免疫预防工作

根据当地的疫情和上一代次的免疫情况,结合各种常见传染源的消长规律、鸡场管理水平等情况综合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随时监测免疫效果,及时修订免疫计划。

3.6 健全药物保健程序

药物需由专人负责,药品使用前应先做检查核对,使用后应记录使用情况,包括使用药品的数量、浓度、剂量、使用时间、药物溶水性,拌料饲喂后鸡群有无异常,鸡群采食、饮水、产蛋等是否正常。严格规范药物使用操作规程,尽可能减少应激反应。

3.7 鸡场废弃物处理

鸡粪、垫料等物理性废弃物应通过专用通道运出鸡场500m以外进行堆积发酵等无害化处理,不可堆放于鸡舍周围;活疫苗瓶及包装物应先经消毒液浸泡后装袋与其他袋装的垃圾运出鸡场进行集中处理;病死鸡采取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鸡舍污水应设置化粪池,避免直接排入周围环境中。

收稿日期:2011-11-10

作者简介:魏连冬(1972-),女,河南南阳人,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检疫工作,(电话)13937711416(电子信箱)aass66079979@163.com。

生物安全 篇4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2,3,4], 因此,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 作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者也必须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5,6,7]。生物传感技术不仅成本低, 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抗干扰能力强, 目前已经在食品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技术的应用使得食品检测速度大大提高, 检测结果精确度高, 为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1食品成分检测

将生物传感技术应用到食品安全检测中能够检测出大多数成分, 比如食品中比较常见的胆固醇、蛋白质、维生素等。在高分子膜上固定氨肽酶和氨基酸氧化酶, 利用H202进行成分测量, 从而获取蛋白质分解率, 根据水解蛋白质生物反应情况控制分解程度。Radu和G. L. 等都能够借助H202实现对电流型酶电极的检测, 从而检测食品中的蛋白质, 利用这一技术只需要5 ~ 9 min就可以检测出上述内容。在对糖类成分进行检测时也往往应用到生物传感技术, 不仅如此, 该技术能够检测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2农药残留物检测

农药是保证农副产品得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同时对人类身体健康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果在农药的使用上并不合理, 就会给周边环境造成影响, 比如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而如果农产品中的农药一旦超标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传统农药检测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步骤繁琐、复杂, 而且成本也比较高, 而生物传感技术则与其完全相反, 也正是如此, 生物传感技术才得以在农药残留物检测中广泛应用。借助安培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农产品中的traxin杀虫剂进行检测, 并且只需1 ~ 3min就可以完成检测; 借助流动注射分析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农产品中的阿特拉津杀虫剂进行检测; 借助光纤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农产品中的硫磷含量进行检测。

3微生物检测

有毒微生物存留在食品中能够导致食用者患病, 我们将其称之为“食源性疾病”。当前,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卫生条件也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 抗生素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导致人体对病菌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弱, 而且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 食品微生物检测是尤为必要的, 而传统检测方法并不能够实现微生物的检测, 生物传感技术能够对视频中的微生物进行准确检测, 检测食品是否存在微生物污染。

4有毒有害物质检测

生物会产生生物毒素, 而且这种生物毒素能够对其他生物造成巨大影响。为了杜绝食品遭受到这一影响, 就必须要对食品进行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黄曲霉毒素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毒性, 而且致癌性非常强, 在玉米油、花生油等食品中利用光线免疫传感器能够对其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检测。如果是水产品, 应该利用免疫传感技术对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借助建立起来的电化学免疫生物传感检测平台, 标记碱性磷酸酶, 从而现场检测贝毒等水生毒素。比如, 如果鱼类产品放置时间过长, 就会出现组胺酶有毒毒素, 在检测中主要检K值和组胺酶, 从而获取食品安全信息。

5新鲜度检测

人们在购买食品时, 最为关注的就是生产日期、保质期, 即食品是否新鲜, 大都会选择刚刚生产的, 尤其是肉、蛋、奶等食品, 而生物传感技术中的新鲜度检测的对象主要就是这几种食品。匕首型传感技术是专门应用于肉类新鲜度检测的一种生物传感技术, 其探头能够深入到肉类食品的2 ~ 4 mm处, 主要检测葡萄糖含量, 根据检测结果得出肉类新鲜度信息。在对牛乳类产品新鲜度进行检测时, 采用的是乳酸传感器, 能够检测出短链脂肪酸含量, 从而确定牛乳类产品的新鲜度。

6结语

本文从食品成分、农药残留物、微生物污染、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新鲜度等五个方面对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当前,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生物技术也取得了飞速发展, 并取得了诸多技术突破, 在食品控制和食品检测等领域, 生物传感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食品安全检测, 保证食品的安全健康, 同时更是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顾肖依.食品生物安全检测中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剖析[J].食品安全导刊, 2015 (6) :66.

[2]彭雯婧.食品检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 2015 (27) :95.

[3]李梦歌.快速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现状[J].食品安全导刊, 2011 (12) :23.

[4]胡滨, 陈一资, 胡惠民.高效液相色谱法在食品快速检测中的应用[J].肉品卫生, 2005 (3) :34-36.

[5]左小霞, 高志贤, 曹巧玲.蛋白质芯片技术及其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7, 17 (6) :1151

[6]刘萍.浅谈食品检测机构如何实施实验室内部审核[J].食品安全导刊, 2013 (7) :75-76.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 篇5

一、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清除手部污染

1.处理完危害性材料和动物后、离开实验室前都要洗手。

2.一般用普通的肥皂盒水冲洗就可以,但在高度危险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杀菌肥皂。手要完全抹上肥皂,搓洗至少10秒,用干净水冲洗后再用干净的纸巾或毛巾擦干。

3.洗完手后,应使用纸巾或毛巾来关上水龙头,以防止再度污染洗净的手。

二、如何应对菌毒种的溅出污染

1.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眼和面部,应立即到洗眼处冲洗3秒钟,当事人立即停

止工作,撤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

2.如果传染材料溅在地上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对室内用喷雾消毒,停止工作撤出,对当事人隔离观察和预防治疗。实验室封闭24小时后再消毒,间隔24小时后可继续工作。

3.如果传染材料溅在生物安全柜内,可用消毒纱布遮盖,可继续工作。

4.如果传染材料溅在衣服上应立即停止工作,更换防护服后继续工作。

三、感染性物质破碎或溢出的应急措施

1.应当立即用布或纸巾覆盖瓶子或容器等含有感染物的破碎物品以及培养

物等溢出感染物。在上面倒上消毒剂,至少30秒后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最后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

2.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它们进行高压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 泡24小时。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污染物容器内。

四、实验室活动中如何正确使用手套

1.所戴手套无漏损。

2.戴好手套后可完全遮住手及腕部,如必要可覆盖实验室罩服或外衣的袖子

3.在撕破、损坏或怀疑内部受污染时更换手套。

4.手套为实验室工作专用。

生物安全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安全评价 课程内容

【资助课题】贵州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贵大研ZDKC[2014]010)、贵州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计划项目(贵大研CXJD[2015]004)。

【中图分类号】TP3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7-0134-01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生物技术是当前国际上备受瞩目的高新技术,也是世界各国努力抢占的制高点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环境等许多领域,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贡献和一定的推进作用。但同时,它的“双刃剑”效应也使得人们在利用它的同时,高度警惕其可能产生的危害,从而进行规避和预防不良后果的产生。这也是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本科专业开设《生物技术安全评价》选修课的主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在生命科学相关专业范围内,《生物技术安全评价》受到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其带有科学知识普及和影响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与时俱进的知识体系。因此,高校开设《生物技术安全评价》课程是非常必要的,生物类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知识也是重要的。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缺乏教材的引导作用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联系教师“授”与大学生“学”的纽带,具有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和主导教学方向等作用。《生物技术安全评价》是因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形式下的迫切需要而开设的新课程,因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教材,甚至没有现成的参考书,极其不利于教学活动,导致教师容易出现教学的随意性,学生通过课本自学的能动性消失。但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其优势就是能有效避免专业类教材的社会发展滞后性,增加教学自主性,教师能与时俱进地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增补进教学中。这也要求授课教师不但要熟悉本领域知识和进展,同时又要具有很好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通俗易懂的传授能力,从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两方面做好课程教学工作。

2.教学大纲设计的不足

课程本身而言,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大纲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处理。目前该门课程的大纲设计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课程定位不明确、针对性较差。《生物技术安全评价》的主要开课对象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而非农业、食品、药品等安全管理类专业,应当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对其生物类课程进行定位,不能将其设计为管理类课程或在教学内容处理中偏重管理部分。第二,课程内容设计上重理论(评价管理),轻实践(技术),或出现将二者割裂开来,缺乏有机联系。第三,内容覆盖面单薄,教学板块设计不合理。更多的是从管理角度进行教学内容处理,缺乏专业角度的思维和设计。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知识结构的把握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清晰的知识结构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生物技术安全评价》课程内容的处理有了一些思考和体会,总结为“四纵两横”结构。“四纵”是从纵向结构上将课程内容分为四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生物技术及其类型。该部分交代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生化工程等生物技術及其代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第二个板块是生物技术及其产品潜在的安全隐患。该部分以植物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为代表,对生物技术利用的过程,以及其生产的产品使用对环境、人体、伦理等的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和介绍。第三个板块是生物安全性评价和管理。该部分主要从管理角度,介绍各国对的生物安全的管理与评价体系要求。第四个板块是生物技术安全性改进。介绍安全生物技术及其类型,包括生物技术工作者对可能具有安全隐患的技术,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所做的工作。四个板块从纵向层次关系上阐明了生物技术的贡献与不足,政府对它的管理和规定,针对规定要求所进行的技术安全改造,获得有利而无害的生物技术的逻辑关系,整个框架结构支撑起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设计实现了知识学习的回路,实现了管理与技术的有机联系。“两横”是从横向结构上将课程内容分为安全评价对象和安全改进对象两个平行板块。安全评价对象包括技术本身和利用其生产的产品,安全改进对象则包括生物技术本身和评价体系。因为技术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而这发展的技术则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因此,评价管理体系要随着这个学科动态发展不断完善。

笔者将“四纵两横”结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反映良好,学科把握度增加,知识新、生动不苍白,课程学习兴趣增加,容易学习和记忆,学习效率得以提高。相信,这种逻辑回路的教学设计对其它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作者简介:

散养畜禽生物安全控制 篇7

1 畜禽散养现状

2012年, 十堰市畜禽饲养量约为5 349.710万头 (只) 、出栏 (笼) 量约为3 125.664万头 (只) , 具体见表1。据统计, 全市共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4 316个, 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仅867个。散养畜禽出栏量占总出栏量比重高达75.06%, 其中猪81.78%、牛90.63%、羊90.08%、肉鸡74.06%。不同养殖类型畜禽出栏比重见表2。

2 生物安全的意义

生物安全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集约化生产过程中保护畜禽群体健康的系统化的新理论。生物安全体系则是指采取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和防污染措施, 是预防传染病及防止污染物传入养殖场的专业术语, 涵盖了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2个方面。简而言之, 生物安全就是一种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包括全部良好饲养方式和管理措施在内的防止疫病发生的良好生产管理体系。其意义主要在于:一是有效防止和杜绝动物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保障动物健康生长;二是有效降低动物发病率、死亡率, 保障投入品质量, 从而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养殖效益;三是保障动物产品无害、安全、环保;四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保护生态环境。

注:全市蛋鸡场450个, 其中标准化规模蛋鸡场77个。

3 存在的问题

散养户绝大多数为农户, 由于其缺乏资金、防疫观念淡薄、文化水平不高, 且多数仅以畜禽养殖为副业, 因此散养畜禽生物安全隐患多、风险大。

3.1 防疫隐患

个别村级兽医由于责任心不强或因工作量大、图省事, 防疫时将疫苗交由农户让其自防, 而农户大多不懂免疫技术、不按规定操作, 免疫效果很难保证。

3.2 补栏风险

绝大多数散养户在引种、补栏时, 既不申报, 又不采取隔离观察措施, 且引种渠道复杂、随意性大, 极易将染疫畜禽引入, 从而引发疫病。另外, 由于农户补栏不能做到及时报告, 很容易出现漏防。

3.3 人畜混居

庭院式养殖是散养户的又一特征。庭院式养殖虽节省人力、财力, 便于管理;但是由于畜禽栏舍与居室近在咫尺, 人畜接触频繁, 人畜之间极易相互影响, 引发生物安全问题。

3.4 畜禽混养

畜禽混养的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而且多为家畜圈养和家禽散养模式。畜禽混养, 隔离无措, 很容易相互传播疫病。

3.5 环境较差

散养户由于仅将饲养畜禽作为副业, 故极少投入, 栏舍一般较为简陋, 通风、卫生等条件较差, 消毒不严甚至不进行消毒, 粪便处理不及时且不规范, 给饲养环境带来安全隐患。

3.6 信息不畅

散养户大多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即便场内发生疫病, 其信息也不能够及时传递。若遇重大疫情, 因信息延误, 极易导致扩散。

3.7 观念滞后

多数散养户对畜禽生物安全认识不足, 受传统观念影响, 养殖者往往关注的是所养畜禽健康与否, 而忽视公共卫生安全和自然生态环境安全。

3.8 管理漏洞

由于散养户饲养量少、点多面广, 加之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管理起来成本较高。相对规模化养殖场而言, 散养户往往成为监督管理的“软肋”和“盲区”。

3.9 投入品隐患

由于散养户大多缺乏专业人才与相关知识, 故而在选用疫苗、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过程中, 甄别能力差, 乱购、滥用现象较为普遍, 从而加大了畜禽生物安全的风险。

3.1 0 无害化处理难

散养户由于缺乏化尸池等无害化处理设备设施, 对病死动物的处理不规范, 加之业主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重要性认识不足、法律观念淡薄, 少数农户或小型养殖场业主甚至低价出售、随意抛弃病死动物, 对周边环境和社会公共卫生造成极大威胁。

4 对策

4.1 强化认识, 健全散养畜禽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一是主管部门要提高认识。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尤其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 认真履责履职, 做到规模场、散养户“两手抓、两手硬”。二是探索当前散养畜禽生物安全有效管理方法。对散养户管理多调研、多探索, 并根据相关管理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散养畜禽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4.2 加强宣传, 普及生物安全管理技术和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宣传与普及教育, 是增强散养农户及小型养殖场业主生物安全观念、提高其防范意识的重要环节与途径。通过强化宣教工作, 促进散养农户及小型养殖场能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 保证其在饲养管理中科学操作, 并在生产实践中依法经营。

4.3 严格执法, 加大散养畜禽生物安全监管力度

严格管理、严格执法, 是保证散养畜禽生物安全的关键措施。一是进一步健全监管责任制, 明确责任, 确保安全;二是在宣传教育的同时, 对瞒报疫情、出售或随意抛弃病死动物及拒绝防疫等违法行为, 严格依法予以惩处。

4.4 加大扶持, 完善散养畜禽生物安全保障体系

生物技术安全问题 篇8

1 意义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以生命科学和技术的理论与成就为基础,将之应用于生物体的生长与加工过程,有目的地对生物体进行控制和作用,从而提供人类所需的产品和各种服务。《生物多样性公约》对生物技术的定义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生物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技术应用。”[1]

可以看到,从1973年重组DNA技术的成功至今,现代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已经为人类解决了粮食、医药短缺及环境问题,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通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农作物畜禽品种和水产品的遗传基因进行修饰可使其品种改良、产量增加、品质提高、抗性增强,特别是运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使农作物具有抗旱、抗霜、抗酷热、抗病虫害、耐除草剂、提高经济作物种淀粉和油的含量、改善蔬菜与果实的口味、营养、和颜色,延长其保存的时间。这对提高世界农作物产量、质量,减少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的使用,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缺乏、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堪称第二次“绿色革命”[2]。

2 在农业上的应用

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法律发展。转基因大豆也已用于制作数百种食品,其中包括食物油、糖果和人造黄油。目前,国际上已有50多个国家批准个别转基因植物进入田间试验,涉及商品化的植物种类有很多种,转基因植物在全球的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种植转基因植物的国家不断增多。至今已有27个国家种植转基因植物。据估计,用各类转基因作物生产加工的食品全世界有近万种[3]。

3 应注意的问题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生物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当人类不能确保正确合理操作和运用这项技术时,这种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生物技术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利用基因技术来改善生物武器的特定功能,使其可感染且能攻击特定基因组成的种族或人群的生物武器。基因武器具有难以估量的杀伤力,基因武器的研制成功将可能导致种族灭绝的灾难。当前许多国家都在秘密研制利用致病微生物或生物毒素及其载体制成的基因武器,一旦其技术为恐怖分子所窃取,后果不堪设想。有报道称,伊拉克曾积极研制“骆驼痘”,一旦成功,将对非阿拉伯人种造成伤害,因为阿拉伯人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

4 对生物技术的态度

单就转基因技术来讲,不同国家对此的态度不同。国际社会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问题的态度主要有三种:一是持肯定态度和赞成态度,二是持反对态度,三是持谨慎态度。以美国、阿根廷和巴西为代表的农产品输出国对转基因技术持比较积极和开放的态度。美国是转基因技术发祥地,也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最为先进、应用最为广泛的国家。美国的转基因产业在世界上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够从转基因产品中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据有关报道,仅转基因玉米一种产品就可为美国带来51亿美元的利润,调查显示,81%以上的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持有“肯定”和“较为肯定”的态度,51%的消费者表示不歧视转基因食品[4]。以欧盟和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进口国则持反对态度。在欧洲,由于2001年后半期发生的与转基因食品无关的若干次食品恐慌,消费者对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心已显著下降。调查显示,在英国,只有25%的人对转基因食品表示接受,88%的公众反对在英国国内种植转基因作物[7]。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印度国内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很大争议,环保组织和其他一些非政府组织提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认为转基因作物将会极大破坏自然生态系统。一些发展中国家担心,一些发达国家很可能将本国不能接受的转基因食品出口到经济不发达或转基因食品研究能力弱的国家或地区。

5 转基因技术的安全问题

转基因植物突出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环境安全性,另一方面是食品安全性。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因漂移。二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于转基因植物中的具有某种抗性的基因有可能通过杂交转移到其野生或半驯化种中去,这种转移的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将增强这些植物杂草化的特性,并最终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具有抗虫特性的转基因植物除了能对害虫产生毒害而使其死亡外,对许多有益生物也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曾经有报导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可导致蝴蝶死亡。目前转入植物的基因以抗除草剂的为多,其次是抗虫和抗病毒,然后是抗逆[5]。当这种基因通过种植作物的基因流逐渐在野生种群中定居后使得作物的野生亲缘中具有了选择优势的潜在可能,通过花粉的传播与受精将某些基因 (主要是抗除草剂基因) 漂入野生近缘杂草而产生难以控制的“超级杂草”,更难于防治。生物多样性方面,转基因动物一般都具有某种普通动物所不具备的优势特征,如果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将有可能通过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而破坏原有自然生态平衡。转基因植物可能因其较强的野外适合度,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影响。如一棵抗吃种子害虫的转基因松树会由于种子抗虫而大量保留下来,最终在数量上大大超过其它物种,导致森林群落遭到破坏。有学者指出,在转基因植物中,病毒基因在所有细胞和所有时间都存在,其重组的风险大大高于普通植物。因此当转基因作物释放面积达到上百万英亩,而这些作物又都在表达大量的病毒基因时,很难预料将会出现什么问题。如2000年《科学》杂志报道,抗虫玉米杀死非目标昆虫,有的使一些害虫产生抵御杀虫剂的抗体,有的造成生物数量剧减甚至灭绝的危险等,如“斑蝶”事件以及“墨西哥玉米”事件。又如2004年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Cu可由根部深入周围土壤,且保持了很强的活性,能够继续杀虫。这种毒素可能助长一些害虫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从而对土壤生态环境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如“Cu抗虫棉破坏环境”事件[6]。

生物技术带来的问题远不仅仅这些,除了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外,还可能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以及引发的伦理问题。如果利用该技术制造生物武器,巨大的军事破坏力无疑将严重威胁社会安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掌握了新的生物武器之后,新的霸权主义也将产生,国家、地区间的不平等也会越加严重;如果生物技术应用于复制人,是对人类尊严的挑战,对家庭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而危害了社会最基本的元素,可能引起社会动荡;同样,生物技术应用于优化基因是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否定,引发种族之间的冲突,危害社会稳定。

6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加快建立生物安全性评价机制。建立责任明确、协调一致的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立长久有效的生物安全问题的监测和应急机制。加强生物安全的科学普及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生物安全意识是开展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课题。必须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尤其是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国需要加快生物安全立法的步伐,尽快健全生物安全法规体系以履行有关保护生物安全的国际义务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维护国家利益。[7]健全完善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应将生物安全管理与监督覆盖到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以防止转基因活生物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构建中国的生物安全法规体系应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及国际的相关经验。

从国际角度,必须积极开展生物安全事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生物安全问题己发展成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内容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国民经济、国家利益,甚至关系国家安全[9]。所以,各国以及国际组织都采取积极的措施确保和维护国家及国际生物安全。但是,生物安全又因为各国国情不同而在各国有其特殊性,所以借鉴他国或国际生物安全政策经验制定生物安全政策的同时,必须立足于本国国情。正因如此,我国生物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从我国的生物安全现状出发,制定切实符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安全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我国的生物安全。生物安全问题涉及内容广泛,单就现代生物技术而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存在潜在风险,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便益,现代生物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特别是在满足食物、农业及卫生保健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对这一层面进行论述,但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积极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确保生物安全,防范生物安全威胁,并不是否定与生物安全相关的现代生物技术。必须辨证的分析生物安全的内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并且将长期存在,必须正视生物安全问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虽然生物安全具有不同于传统安全的特性,确保生物安全的任务更艰巨、更复杂,但是各国和国际社会在生物安全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全球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在主权国家生物安全基础上的全球生物安全将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军民.我国转基因生物产品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 (1) :16

[2]董建新, 王胜利.转基因作物的发展概况[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3 (5) :83

[3]Frisvold George B., John Sullivan, Anton Raneses.GenetieimProvements in major US crops: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benefits[J].Agricultural Eeonomies, 2003 (28) :109-119.

[4]于文轩, 王灿发.国外生物安全立法及对中国立法的思考[J].环境法论坛, 2005 (4) :102

[5]王敏, 王秀玲.转基因农产品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ll) :40-3

[6]翟雪峰, 刘经纬.在我国建立转基因植物风险金制度的必要性[J].理论研究, 2006 (7) :11

[7]徐进.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之探析[J].法制建设, 2007 (7) :54

[8]王明远.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模式及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立法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农业科学版) , 2007 (2) :170-17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 篇9

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称, 也是目前比较经济的有效控制疫病的手段。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维持猪群良好的健康水平, 避免新的病原侵入猪群。内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控制猪场已有疾病的扩散, 尽可能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

因此, 为防止越来越复杂的疫情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 应建立合理、有效的健康控制体系, 其对提高养殖效益, 促进养猪业发展至关重要。

1 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途径及内容

1.1 正确的场址选择和合理的布局

有很好的隔离条件, 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符合隔离病原条件。

1.2 引进猪只时必须严格检疫与隔离

做好产地疫情调查, 确保引进的猪只不携带对本场构威胁的疫病。种猪引进后必须在隔离舍至少隔离30d, 并加强监测, 经检验、检疫为健康者方能混群或使用。

1.3 科学的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密度, 避免过度拥挤, 供给全价日粮, 确保通风良好, 保持畜舍干燥成为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确保猪只得到很好的照顾。

1.4 严格消毒措施

科学有效的消毒程序可阻断病原从猪群外部传入, 降低猪舍内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显著降低细菌性疾病及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 可将昂贵的治疗药费和疾病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降到最低。

1.5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饲养来源相同、批次统一的猪只全部转栏或出栏后, 猪舍经彻底冲洗消毒, 空置间期过后再转入下一批猪只。这种方式可阻断猪群间疾病的传染, 也有时间进行彻底清洗消毒。

1.6 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很多疾病可以经水传入猪群, 也可经水在猪群内部扩散, 因此对水质进行控制非常重要。应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 确保符合畜禽饮用水标准。

1.7 准确诊断与疾病控制

准确诊断是迅速控制疾病的基础。当猪只出现异常表现时, 要及时做出分析与判断, 当怀疑发生疾病, 又未能做出准确诊断时, 应迅速送样品到有关部门检验。发生疫情时, 要迅速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 控制疫病蔓延。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疫情的扑灭工作。

1.8 做好猪群的预防免疫

某些传染病如猪瘟、猪肺疫等, 普遍存在而且容易传播, 可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猪场应制定本场的免疫计划, 并定期检测免疫状况和免疫效果。

1.9 饲喂生物安全饲料和合理用药

对饲料生产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建设监控监测体系, 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 应用安全绿色的添加剂如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使用抗生素时, 要注意用量准确, 切忌长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 要避免长期添加药物, 严格执行停药期, 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1.1 0 严格控制出入生产区人员

人员是生猪疾病传播中最危险、最常见、也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 加强猪场工作人员的教育及训练, 是生物安全的关键所在。

1.1 1 严格处理病死猪和废弃物

一旦发现病死猪, 严禁运出食用或作其他用途, 应用密闭袋包装, 经焚化或深埋处理;粪便、污物由专用道运出猪舍。

1.1 2 杀虫灭鼠

经常开展杀虫灭鼠也是建立生物安全性不可忽视的措施。

2 疫情后采取的必要补救措施

2.1发生疫情后, 应立即隔离病猪, 详细观察猪的病症状, 同时找兽医人员进行诊断。如不能确诊的, 可到有关化验单位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血清学诊断, 确诊后立即采取果断措施。

2.2某传染病若是因免疫失败引起, 应立即进行免疫注射。如发生猪瘟, 可用猪瘟疫苗3~5倍量强免注射, 及时接种疫苗后, 数日可起到控制疫情作用。

2.3如有特效药物, 采用特效药物治疗。细菌性疾病有特效药物, 有条件的可作药敏试验, 也可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使用, 口服、饮水、饲料添加、注射等多途径应用, 可起到更好的效果。

2.4 无特效药物治疗的病毒病发生后, 可采取对症疗法, 提高机体抵抗力, 在饲喂时添加加倍量的多维素、VC, 并增加猪舍消毒次数, 亦可减少损失。

2.5 对无治疗价值的病猪, 特别是重大疫病, 应予以淘汰。病死猪不要随意处理, 该销毁的销毁, 做焚烧、深埋处理, 以控制疫情扩散。

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 篇10

1.1 培养或采样的实验或工作进行时, 能否近或进入实验室、动物设施, 由实验室或动物设施负责人裁决定。

1.2 工作人员于操作培养液及动物后、脱除手套后及离开实验室前, 均需洗手。

1.3 在动物设施内, 禁止饮食、抽烟、处理隐形眼镜及化妆。戴隐形眼镜者需戴护目镜或是防护面罩。

1.4 所有操作程序须小心执行, 以减少溅出或飞沫发生。

1.5 工作台表面于使用后或有任何活性物质溢出之后, 均需去污。

1.6 动物房舍的门需往内开启且能自动关闭, 在有动物存放时需保持关闭。

1.7 动物房内的废弃物在丢弃前需适当地去污, 最好以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感染动物尸体与需以防漏、有盖之容器运出、焚化。

1.8 设施内有效防治所有昆虫及鼠类。

2 特殊操作程序

2.1 进出动物设施需由实验室或动物设施主管限制, 仅预先被告知有潜在危险的人员及当时实际工作需要的人员方得进入。一般来说, 对于易受感染之人员, 或感染后病症特别严重者, 须禁止其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举例来说, 免疫力差 (免疫力下降) 或免疫抑制的人员, 可能有较易受到感染的风险。

2.2 实验室或动物设施主管须订定守则, 仅容许被告知潜在危险性者, 以及符合特定要求者 (例如疫苗注射) , 才得以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

2.3 动物笼内垫料之清除需尽量减少飞沫产生, 并依机构或地方政府规定处理。

2.4 笼子可用手洗或洗笼机洗。如以机器洗涤, 其最后冲洗温度需为1800F。

2.5 在动物房舍尽量穿着实验衣、或罩袍。在动物房舍所穿之实验衣尽量不要穿到别的区域。

2.6 需准备生物安全手册。工作或需进入人员需事先阅读并遵守规定。

3 安全设备 (初级防护设备)

3.1 动物感染生物安全等级一的物质, 通常不需要特殊的防护隔离装置或设备。

3.2 建议穿着实验袍或制服以防止便衣之灰尘掉落。

3.3 手部皮肤有伤口或疹子最好穿戴手套。

3.4 穿戴防护眼罩, 避免微生物或其它有害物质飞溅至脸部。

4 实验室设施 (二级防护设备)

4.1 动物设施之设计与建筑须易于清洗与易于保持清洁。

4.2 动物房舍需设一个洗手台。

4.3 如果实验室具有可开放式的窗户, 则须加装纱窗。

生物安全 篇11

高原生态的守护神

韩发研究员是我国的植物生理生态学家,他1953年出生,自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毕业后,1978年起调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一直从事青藏高原上植物生理生态学和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至今。

在韩发研究员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从事了高原植物抗性生理学、植物逆境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物化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野生植物人工驯化培植技术、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在极端高寒低温、干旱缺氧、强紫外线辐射的高海拔地区,他对青藏高原典型高寒植物的生理生态学进行了长期的野外定位观测和比较试验研究,分析研究了青海主要高山植物的抗性生理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对植物新型生长调节剂ABT、GGR等在农作物和牧草上的退化植被恢复和增产应用技术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生产试验和示范推广。

韩发研究员的工作成绩不仅限于此。长期以来,他就特别关注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始终坚持中国科学院科研必须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必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多年来,在青藏高原特色生物优势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方面产出了优秀科研成果。他在高原冰缘植物对极端环境胁迫抗逆性的生理特征研究、高山植物对极端高寒低温和强UV-B辐射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高寒草甸主要植物抗逆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和适应机制研究、三江源区退化草地主要成因与植被恢复新技术研究、青藏高原独有特色植物微孔草和青海冬虫夏草资源的调查研究开发、开发与加工技术、以及野生微孔草人工驯化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均已经获得了众多宝贵的实验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

关注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同时,韩发更没忘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将开发利用与维护生态平衡相结合,为维护高原生物链、生态环境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韩发研究员用自己的切身行动,30年如一日,守护着我国西北高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

成绩卓著的科学家

韩发研究员凭借着党对他的培育、对青藏高原上生物、生态的熟悉和热爱,以及忘我的研究、奉献精神,先后主持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家林业部等的各类科研项目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应用推广奖等12项,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成果9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培养研究生21名。此外,他还先后研发制成植物光合促进剂、环糊精生长调节剂、微孔草油降高血脂软胶囊等新产品5项。

在所获得众多成绩中,韩发先后耗费心血完成的专著《中国冬虫夏草的现代研发与应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论文集》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二等奖;他作为主要贡献者完成的《ABT生根粉系列研究与推广》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矮嵩草抗逆生物学的比较研究》荣获了科技部中国“九五”优秀科学研究成果奖;由韩发作为主要贡献者之一完成的《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系列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此同时,他承担完成的《ABT与GGR系列研究与推广》项目荣获国家林业局应用推广特等奖。

多年来,韩发的辛勤钻研和科技创新工作为揭示青藏高原高寒植物适应与抗逆的生命现象、过程及其本质、为探索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开发利用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资源与关键加工技术及其保护途经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11年,韩发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试验和新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5AB901A20)》已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其科研技术达到了国内的领先水平。这一项目首次以三江源中心区的青海省果洛州地区典型的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为试验区,依据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群落特征、生长特点和土壤状况,选用新型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6种植被恢复新技术进行了应用试验和示范推广,在促进高寒草甸典型退化植被的快速恢复技术方面获得了成功。与此同时,他主持承担完成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三江源区典型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试验和新技术研究》,不仅为探索揭示三江源典型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重建和高寒草地植被适应与抗逆的生理生化机制积累了第一手试验资料,而且为该地区退化草地植被的快速恢复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和技术示范样板。同时,项目首次从植物生理生态和生物化学方面,探讨了三江源区高寒低温生境下典型退化草甸应用植被恢复新技术对其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和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和生理生化响应,为探索揭示典型退化草地的快速恢复途经和高寒草甸植物适应与抗逆的生理生化机制积累了第一手试验资料。

成果转化的推动者

当一项科研成果完成产业化转化时,才是其实现利国利民的最大价值的时候。韩发作为一名国家二级研究员,非常重视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转化,呕心沥血致力于此,其中他的团队在我国特有植物资源微孔草和冬虫夏草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大量考察研究,韩发证明了微孔草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高海拔高寒地带特有的优质高效药用野生新资源,具有极高的药用保健价值和神奇独特的作用功效,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由国家科技部联合九部委制定颁布的指导中国未来5~15年《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中,微孔草被列为我国优质新油源开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所以,对微孔草资源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而且对促进西部特色生物经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韩发团队的长期科学考察、化学分析、药理实验、临床观测和产品研发等研究工作,在微孔草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化培植、资源综合利用、籽油提取技术和产品研发方面已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为促进我国这一特色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与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科院等部门的支持下,韩发研究员的课题组完成了多项微孔草应用基础、种植方法、提取技术和综合开发方面的研究课题,发表论文报告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选育出微孔草新品系3个,完成地方技术规程和标准3项,2011年时还建立了野生微孔草的仿生栽培方法和微孔草籽油的超临界CO2提取技术,目前已有5项微孔草的研究成果通过了省级科技完成成果鉴定。

为了充分发挥中科院西高所的学科人才优势和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加快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服务,韩发研究员在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和浙江省湖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湖州市人民政府,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按照“政产学研金”的合作新模式,于2011年7月份在湖州市合作共建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湖州高原生物资源产业化创新中心》,尝试中科院西部研究所跨部门、跨地区和跨领域科技合作、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之路。他说,加强这样的跨区域跨部门的院地合作,充分发挥东西部各自的优势,强强联合研究开发高原特有特色优势生物资源和关键技术,不仅更加有利于西部研究所的创新跨越,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青藏高原特有生物资源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而且对于支撑服务东部特色生物医药产业的奋力崛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西部高原生态环境和增加農牧民收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韩发研究员组织领导的中科院湖州高原生物资源创新中心深受当地政府企业的欢迎。

为了维护高原的生态安全、平衡,充分利用和开发高原生态资源,让高原的生物资源更加丰富多彩,韩发研究员奉献了大半生的心血,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我们衷心祝福韩发研究员,未来的研究之路更加宽广,早日实现他充分发挥中科院西高所的学科人才优势和青藏高原的特色生物资源优势、为民造福、为国服务的梦想!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篇12

1 猪场选址和布局

(1)猪场的选址。拟建猪场或在建猪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如公路、国道)、饲养场、屠宰场、食品加工厂、工厂、居民区、水源保护地、学校、幼儿园和医院等场所,应处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确保交通方便,电源稳定,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环境卫生条件良好,无污浊水及其他污染源。

(2)合理分区。猪场的生产区和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必须严格分开。生产区包括养猪核心区、出猪台、剖检室、病猪隔离舍、引进种猪隔离舍、兽医室、流水线走廊和污水处理区等。非生产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和宿舍等。非生产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一般严禁进入生产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场长或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经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而且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活动。

2 保证猪只的生物安全

新引进猪是猪场最大的风险源头,但是为了改善猪场公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猪场的产能效益,因此很多时候风险再大也必须引种。如何规避外来病源的危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隔离。种猪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对卸猪台、车辆、猪体及卸车周围地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种猪卸下,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猪的体表及运输用具进行彻底消毒,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进入隔离舍。

(2)观察。隔离时长30天到3个月,具体时长根据猪场自身需要而定,也就是由疾病的凸显时间和检测时间而定。前30天认真观察种猪的静态、食态及动态,30天以后进行猪瘟疫苗和原有猪群免疫接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确认为无病健康猪,经冲洗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线。

(3)具体做法。猪群进入隔离舍21天之内,每天都要安排专职人员观察疾病变化,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传染性疾病在21天都会凸显,21天后引进猪群进入检测期,抽检猪只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隔离期满后对种猪进行彻底消毒,随后转入生产场区。

3 车辆的生物安全

(1)牲畜运输车辆。感染猪只会污染车辆,猪只的排泄物和呕吐物粘连在运输车辆的板面和墙壁上,很难清洗干净,因此美国猪场会采用“清洗→消毒→干燥→烧烤”等方式对污染车辆进行清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车辆采取高温清洗和高温干燥,一般通过清洗剂和水进行高压冲洗,清洗完后会安排另外一个人用螺丝刀在运输车辆各个层面和死角进行彻底检查;清洗干净后喷洒增效消毒剂,在20℃环境用AHP(美国消毒剂)泡沫消毒30分钟(比例1∶16或1∶32),如果温度太低,可以用AHP(美国消毒剂)泡沫消毒40分钟(比例1∶32),环境温度越高,消毒的速度越快。消毒药配置成使用液后,现配现用,存放的时间越长消毒灭菌效力减弱甚至消失;静置运输车辆直到干燥;高温消毒,粪便中的病毒(如PEDV)在71℃持续加热10分钟或者在20℃的环境中放置1周均可被杀死,当然这一点可能会缩短车辆的使用寿命。

(2)料车。料车进出场携带污染源(有可能之前运送饲料去了其他猪场),所有料车进出场都必须喷雾消毒,效果要达到在车辆表面挂水珠的程度。尽管如此,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消毒药覆盖所有地方,所以料车要放置在远离猪场的地方。

(3)私家车、服务车辆也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特别是本场运输病死猪的车辆,必须彻底清洗消毒。

4 物料供应的生物安全

猪场物料即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劳保用品、兽药疫苗和部分其他材料等,物料输送到猪场后要放在门口消毒间进行消毒,具体消毒方式有如下3种。

(1)臭氧消毒。接触时间越长,渗透后作用时间越强,一般以2小时为准。

(2)雾化消毒剂。需要直接接触物料,但是不能覆盖所有地方。

(3)紫外线光消毒。室内四周墙壁设计成反光的镜面,反射紫外线光,照射时间为30分钟。

5 人员的生物安全

猪场员工进入生产区必须经更衣室更衣、换鞋,脚踏消毒池,手浸消毒盆,并经紫外灯照射后方可进入生产线。外来人员不能与猪只进行接触,需隔离24~72小时后沐浴更衣后方能进场,并要严格遵守净区和脏区的界限。

6 小结

上一篇:结构设计比赛下一篇:断层发育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