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论文

2024-05-15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论文(精选9篇)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论文 篇1

1 生物安全防护概述

安全是所有行业经营和生产中的首要原则, 同时也是每个生物体都需要关注的问题。生物体安全是基于感染性生物因子而言的, 生物安全指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出于对身体安全的考虑, 而采取措施来防止受到生物危害的一种行为和需求。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每天会面对各种病原微生物带来的威胁, 如果不注重生物安全防护, 极易使病原微生物威胁到身体健康或者成为传染源。因此, 在基层兽医工作的试验研究中必须保证其操作和管理的科学性。

2 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对兽医人员的安全培训

首先, 要提升兽医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基层兽医站需要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国家下达的关于传染病及微生物安全的防护法律政策, 加强对安全知识的讲解, 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树立安全防护意识。其次, 做好微生物相关知识的学习, 将兽医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的病原微生物, 如猪丹毒、口蹄疫、霍乱、狂犬病等病原知识作为学习和培训的重点, 掌握这些常见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等知识;熟悉各种微生物的发病过程、特点、规律、消毒及防护相关知识。最后, 注重对生物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在安全防护技能的培训中主要是对兽医用具的使用培训, 包括微生物的处理方式、防护品的使用方法和用途等, 比如护目镜、防护服、消毒设施等相关装备。同时, 对各种防护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作用必须做到熟练掌握。

2.2 完善工作的各项制度

在兽医工作中必须注重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同时, 不同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工作重点也不相同。在防疫工作中, 主要是通过为畜禽接种生物疫苗以达到不感染的目的。在工作中出入圈舍需要做好消毒工作, 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传播, 对针头、注射器等进行严格的消毒, 不同疫苗需要分开存放[1]。在检疫工作中, 需要通过检查的手段来发现畜禽出现的疫情, 并积极地消灭传染源, 保证畜牧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通过对产地及畜禽宰前的检疫工作, 实现病健分离、分宰, 有效地消除生物安全隐患, 避免疫病的传播。在监测工作中, 主要是为了能够尽早发现畜禽中的疫病抗体水平, 进而预测生物侵害的概率,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从而实现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在检测过程中, 需要对采集的血清和组织进行安全的保存、分析和处理, 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条例的要求执行, 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在消毒工作中, 不同微生物的灭活需求也存在差异, 需要针对不同的微生物采取与之对应的消毒灭源方式, 从而实现生物安全防护的目的。其中比较常用的消毒灭源方式有日光暴晒, 利用盐类、醛类及强氧化剂进行消毒, 各种消毒灭源方法交叉使用。

2.3 加强工作人员自身的防护

做好防护的准备工作, 微生物的传播途径方式主要有4种, 分别为消化道传播, 比如大肠杆菌;呼吸道传播, 比如炭疽;皮肤接触传播, 比如口蹄疫;节肢动物传播, 比如蚊虫叮咬造成的乙脑等。根据不同的传播途径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 同时做好工作区域的准备, 在进入工作区前需要先穿戴好工作服、头套、口罩等, 对于一些比较危险的畜禽及产品检验时还需要带好眼罩, 出入工作区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此外, 做好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 比如遭遇犬类咬后, 要用肥皂水进行冲洗, 然后接种狂犬疫苗。

3 结语

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需要与大量微生物接触, 在接触的过程中极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所感染, 进而威胁到兽医人员的身体健康, 同时还容易造成病原的传播, 因此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以及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需要加强对生物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视。

摘要: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中需要接触到大量的微生物, 所以很容易出现生物感染, 对畜牧兽医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较大的隐患, 所以基层畜牧兽医站需要重视生物安全防护。基于此, 在阐述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利.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 201 (615) :258.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论文 篇2

冯涛 赵炜东

一 隔离

隔离包括场舍的隔离、人员的隔离、设施的隔离和操作的隔离。鸡场内部要区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区与区之间需设消毒设施。鸡舍门口设有车辆消毒池和人员淋浴消毒室,所有进出场人员必须淋浴消毒;鸡场谢绝参观,禁止外来人员进入鸡场;本场人员实行封闭式管理,在饲养期间不得随意外出;外出进场后需执行严格的洗澡、消毒制度;外出人员不得接触禽类及食用禽类相关产品,以确保回场后的生物安全;外来车辆及动物产品不得随意进入场区,进出场区的车辆及物品必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出入等等;使外界病原不能进入鸡场内部,进而确保鸡场的生物安全。

二 科学有效消毒程序的建立

鸡场周围环境消毒

要求每天清扫、整理鸡舍周围,生产区内要求无杂草、垃圾,保持鸡舍外的清洁性;场区内净道和污道分开,雏车和饲料车走净道,病死禽和鸡粪走污道,并在远离鸡场处设有无害化处理区进行无害化处理;场区道路每3天喷洒消毒药一次;每周清理鸡舍周围杂草;不得乱放物品;不得乱丢垃圾;定期喷洒杀虫药消灭昆虫,定期投放灭鼠药。

鸡舍外消毒池的管理

保持消毒池清洁,每天清刷并更换消毒药,保持消毒液新鲜,消毒液每周定期更换,交叉、轮流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人员进出必须更换胶靴,经过消毒池

鸡舍的带鸡消毒

带鸡消毒就是对鸡舍内的一切物品及鸡体、空间用一定浓度的消毒液进行喷洒消毒,以清除鸡舍内的多种病原微生物,阻止病原在舍内积累,并能有效降低舍内空气中浮游的尘埃,避免鸡群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确保鸡群健康。带鸡消毒的药物必须慎重选择,一是必须高效、广谱、强力;二是对金属和塑料制品的腐蚀性小,三是对鸡和人的吸入毒性、刺激性、皮肤吸收性小。带鸡喷雾消毒由专人进行,笼养肉鸡带鸡消毒可以1~2次地,地面喷洒,地面平养肉鸡带鸡消毒3~4天一次,避免地面过于潮湿而引起球虫病的发生。消毒药一般用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百度杀、碘制剂等。消毒药现用现配,不宜久存。消毒药的使用浓度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配比.对不易溶解性消毒药必须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在操作中应当注意,带鸡消毒不仅局限于鸡体表面,而应当包括鸡群昕在的空间及环境,否则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消毒效果,对疫病进行较好的控制。

带鸡消毒时应注意的问题:选用两种以上消毒药定期更换交替使用,以确保消毒效果;疫苗免疫接种前后3天内或在饮水中加入其它有配伍禁忌的药物时,应暂停带鸡消毒,以防影响免疫或治疗效果。带鸡消毒时间最好固定,且在暗光下进行,以防产生应激;消毒人员应带防护用具,以免消毒药物刺入眼睛、手、皮肤及粘膜;严禁使用刺激性大的消毒药带鸡消毒。4 人员消毒

人是最大传染源,因此,饲养人员进入鸡舍必须经洗澡消毒,洗澡时间在20分钟以上,并结合使用灭菌香皂,饲养人员的手经清洗消毒后,再用75%的酒精涂擦消毒,戴上手套、帽子,换上鸡舍专用的工作服及鞋经脚踏消毒进入鸡舍工作,舍内衣服不得穿出舍外,工作服每2天清洗消毒一次,并高压灭菌。维修人员进入鸡舍遵循饲养人员进鸡舍程序;各舍之间饲养人员不得串舍,不得互相借用饲养工具及设备,舍内用具及设备固定。技术人员检查工作时不得同时进入两栋鸡舍,如遇特殊情况,必须经严格洗澡消毒后方可进入;其它人员不得进入鸡舍。

5物品的消毒

一切物品在进入鸡舍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或灭菌处理后方可进入,根据不同物品选择不同的消毒方式。对耐腐蚀性物品能经消毒药浸泡消毒或喷雾消毒的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不耐浸泡的采用熏蒸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为确保生物安全,各舍使用的饲养工具必须经严格的消毒后方可使用,非生产性用品严禁带人生产区内。

空鸡舍的消毒

包括鸡舍的排空、机械性清扫、高压水抢冲刷、消毒药消毒、干燥、熏蒸消毒。熏蒸后最好密闭72小时,熏蒸密闭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

三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分别以场、生产区、鸡舍为单位,选择饲养来源相同、批次统一的鸡群,便于管理,有利于生物安全。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鸡出栏后,鸡舍经彻底冲洗消毒,至少空置20天后方可进鸡。

四 饲料的控制

饲料必须保证营养成分的充足,除了不能有霉变,并且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污染。化验室要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饲料安全。饲料在贮存过程中要防鼠害,防霉变;被老鼠粪便污染的饲料不得使用,饲料贮存期不得超过15天。

五 水质的控制 饮水应清洁、无污染、无毒、无病原菌,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一是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小于100二是每毫升水中大肠菌群小于3。由于鸡群在饲养过程中经常投喂维生素,水线内管道很容易滋生菌膜,因此水线必须经常清洗消毒。肉鸡生长周期短,疫病防控更为重要,一旦肉鸡得了大肠杆菌病就很难控制,还会继发感染其它疾病。因此水线必须每周定期清洗消毒3次,清洗水线在晚上关灯后进行,消毒药最好选用过硫酸氢钾,计算出管道的总容积,即水管总的水容量,消毒药按说明书使用方法进行稀释配比,将调配好的溶液注入管道,并将两头堵住。浸泡4小时届排放溶液,并用清水冲洗2次后方可供鸡饮用。如果水线污垢特别严重,可延长水线浸泡时间。在水线浸泡消毒过程中尽量避免鸡只喝到水。化验室对水线浸泡消毒效果进行检测,以确保消毒效果。六 废弃物的处理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论文 篇3

2002年11月我国发现第1例SARS患者后到2003年SARS流行期间,医护人员高比例的感染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和不安定因素,同时,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检验科是医院患者各类标本高度集中的区域,是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发源地。为提高检验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发生、防止实验室人员感染、防止感染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保护操作者及公众健康安全,临床实验室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来预防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

1建立、运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1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卫生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国务院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和条例要求从管理上落实有关生物安全,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将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融入到具体实验室工作中,做到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是非常迫切的任务。

1.2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先后发生了多例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和泄露事故,生物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是一个重要原因。实验室布局设置不合理,生物安全防护设备不到位,病原体分级管理混乱,临床标本管理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和健康隐患,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不健全,相关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是我国医院检验科共同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并运行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才能减少或避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也能及时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并将其事故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因此建立并实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指实施生物安全及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人员行为及相应的实验室活动,预防感染事故的发生,防止病原微生物外泄,从而保证人员及环境的安全健康。保证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基本点就是做好实验室硬件和软件工作。

2.1实验室布局与安全装备

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因接触可能含有致病微生物的标本,要达到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要求。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通过实施两级隔离使其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一级隔离通过生物安全柜、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实现;二级隔离通过实验室的建筑、空调净化和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

实验室建筑装饰、通风净化、排水排气、供电通讯等要满足二级生物实验室要求。同时,根据实验对象和工作性质要求划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区域划分符合实验室的工作流程。特殊实验室标准要求进行设计与布局。

2.2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是描述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的系统化文件,是开展各种生物安全活动的依据,具有法规性、唯一性和适用性。形式上与检验科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样,包括生物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种记录、表格、标识等。

2.2.1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它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一层次文件,为政策性文件。主要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制定,包括批准页、修订页、目录、前言、方針和目标、术语和定义、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方针和目标反映生物安全管理上总的原则及重点,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定检验科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和权利,为生物安全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组织保证。

2.2.2 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2层次文件,为支持性文件,描述各项活动的途径,是管理手册各要素的细化,是管理手册的支持,为各层次人员提供有效的指导。内容包括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工作程序、支持性文件和各类记录。

2.2.3 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3层次文件,为支持性文件,围绕安全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的要求,描述具体的工作现场如何完成某项实验操作,主要供具体操作人员使用,包括各项管理制度及规定、生物安全相关活动的操作。

2.2.4 各种记录、表格和标识 各种记录、表格和标识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第4层次文件,为证据性文件,是对实验室活动和管理全过程的详细记录。标识系统用于标示危险区、警示、指示等的图文标识,也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记录、表格统一编号分类、统一管理,定期发放回收。

3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

3.1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生物安全工作;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三级组织,负责咨询、指导、监督和评估检验科生物安全相关事宜。

3.2 做好生物安全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生物安全体系文件、仪器设备及相关实验室活动的安全操作、应急预案、医疗废物处理等,同时对培训内容记录、考核,考核成绩记录在科室人员档案中。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篇4

1 猪场选址和布局

(1)猪场的选址。拟建猪场或在建猪场应远离交通要道(如公路、国道)、饲养场、屠宰场、食品加工厂、工厂、居民区、水源保护地、学校、幼儿园和医院等场所,应处于当地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确保交通方便,电源稳定,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环境卫生条件良好,无污浊水及其他污染源。

(2)合理分区。猪场的生产区和行政管理区、生活区必须严格分开。生产区包括养猪核心区、出猪台、剖检室、病猪隔离舍、引进种猪隔离舍、兽医室、流水线走廊和污水处理区等。非生产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和宿舍等。非生产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一般严禁进入生产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场长或兽医主管部门批准并经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而且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活动。

2 保证猪只的生物安全

新引进猪是猪场最大的风险源头,但是为了改善猪场公母猪的繁殖性能,提高猪场的产能效益,因此很多时候风险再大也必须引种。如何规避外来病源的危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隔离。种猪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对卸猪台、车辆、猪体及卸车周围地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种猪卸下,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对猪的体表及运输用具进行彻底消毒,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进入隔离舍。

(2)观察。隔离时长30天到3个月,具体时长根据猪场自身需要而定,也就是由疾病的凸显时间和检测时间而定。前30天认真观察种猪的静态、食态及动态,30天以后进行猪瘟疫苗和原有猪群免疫接种的其他疫苗接种。确认为无病健康猪,经冲洗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生产线。

(3)具体做法。猪群进入隔离舍21天之内,每天都要安排专职人员观察疾病变化,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传染性疾病在21天都会凸显,21天后引进猪群进入检测期,抽检猪只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隔离期满后对种猪进行彻底消毒,随后转入生产场区。

3 车辆的生物安全

(1)牲畜运输车辆。感染猪只会污染车辆,猪只的排泄物和呕吐物粘连在运输车辆的板面和墙壁上,很难清洗干净,因此美国猪场会采用“清洗→消毒→干燥→烧烤”等方式对污染车辆进行清洗,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对车辆采取高温清洗和高温干燥,一般通过清洗剂和水进行高压冲洗,清洗完后会安排另外一个人用螺丝刀在运输车辆各个层面和死角进行彻底检查;清洗干净后喷洒增效消毒剂,在20℃环境用AHP(美国消毒剂)泡沫消毒30分钟(比例1∶16或1∶32),如果温度太低,可以用AHP(美国消毒剂)泡沫消毒40分钟(比例1∶32),环境温度越高,消毒的速度越快。消毒药配置成使用液后,现配现用,存放的时间越长消毒灭菌效力减弱甚至消失;静置运输车辆直到干燥;高温消毒,粪便中的病毒(如PEDV)在71℃持续加热10分钟或者在20℃的环境中放置1周均可被杀死,当然这一点可能会缩短车辆的使用寿命。

(2)料车。料车进出场携带污染源(有可能之前运送饲料去了其他猪场),所有料车进出场都必须喷雾消毒,效果要达到在车辆表面挂水珠的程度。尽管如此,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消毒药覆盖所有地方,所以料车要放置在远离猪场的地方。

(3)私家车、服务车辆也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特别是本场运输病死猪的车辆,必须彻底清洗消毒。

4 物料供应的生物安全

猪场物料即生活用品、办公用品、劳保用品、兽药疫苗和部分其他材料等,物料输送到猪场后要放在门口消毒间进行消毒,具体消毒方式有如下3种。

(1)臭氧消毒。接触时间越长,渗透后作用时间越强,一般以2小时为准。

(2)雾化消毒剂。需要直接接触物料,但是不能覆盖所有地方。

(3)紫外线光消毒。室内四周墙壁设计成反光的镜面,反射紫外线光,照射时间为30分钟。

5 人员的生物安全

猪场员工进入生产区必须经更衣室更衣、换鞋,脚踏消毒池,手浸消毒盆,并经紫外灯照射后方可进入生产线。外来人员不能与猪只进行接触,需隔离24~72小时后沐浴更衣后方能进场,并要严格遵守净区和脏区的界限。

6 小结

肉鸭养殖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的探讨 篇5

1 生物安全体系构建要件

生物安全是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 就养殖业而言, 是指防止把引起畜禽疾病或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引入畜禽群体及防止畜禽生产对人和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而生物安全体系就是为阻断致病病原 (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 侵入畜 (禽) 群体、为保证畜禽等动物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 是较科学、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通过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防疫措施, 降低和消除畜禽场内污染的病原微生物, 减少或杜绝畜禽群的外源性继发感染机会, 从根本上减少依赖疫苗和药物, 从而实现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生物安全体系主要着眼于为畜禽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 从而提高畜禽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尽可能地使畜禽远离病原体的攻击。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从选址、水源、品种、管理、消毒、污物处理等与鸭群密切相关的因素着手。

2 场址选择与设计

鸭场场址的选择要有周密考虑、通盘安排和比较长远的规划, 既要考虑到地形、地势、土壤和等自然条件, 符合兽医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 又要与当地农牧业发展、农田基本建设以及与乡村建设等规划结合起来。同时鸭场的选址还应为鸭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场址的选择

(1) 场址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平坦, 土质透水性良好、持水性小的沙壤土上;水源充足且背风向阳、交通相对便利、排污方便的地方。鸭场要远离村庄、学校、工厂以及其他畜禽饲养场和畜禽屠宰场, 以减少对鸭场的环境污染, 也减少对居民和学生的影响。另外, 必须保证正常的电力供应, 尽量靠近输电线路, 以减少供电投资, 应有备用电源。 (2) 不宜建场地段:水源保护地、环境污染严重、畜禽疫病常发区、山谷洼地、交通干线500m以内、居住区500m以内。

2.2 鸭场的布局

鸭场的布局大体分为生产区、生活管理区和隔离区。生产区是全场的核心, 包括鸭舍、饲料加工与贮存、产品贮存等建筑物;生活管理区包括人员的生活设施、办公设施、与外界接触密切的辅助生产设施;隔离区包括病鸭隔离舍、病死鸭处理室、贮粪场和污水池。生产管理区选择在常年主导风向及地势较高处, 隔离区建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场区间联系的主干道为5~6m。小区内鸭舍连接的支线道路, 宽度以运输方便为宜。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 两者严格分开, 不得交叉、混用。

2.3 鸭舍建筑

鸭舍形式, 以有窗鸭舍为主。高度不低于2.6m, 跨度9~12m, 长度据每栋舍的容量而定。鸭舍朝向。鸭舍东西走向有利于夏季防暑降温、冬季防寒保暖, 有利于肉鸭的生长, 鸭舍间平行排列, 鸭舍间距不少于15m。

2.4 鸭舍内的布局

目前肉鸭养殖通常采用网上平养, 这样粪便落到网下而不与鸭体接触, 能够保持鸭羽毛的干净和减少鸭疾病的发生。鸭舍内中间留通道, 通道两侧用砖砌70cm高的柱子, 也可以用木柱支撑, 上面用竹片或木条钉好, 设50cm高的围栏。在竹片或木条上铺网格1.5cm×1.5cm的塑料网, 饮水和饲喂用具都放置在塑料网上。当鸭转出后再清理粪便, 并进行冲洗和消毒。网上平养一般都把鸭内分为若干个小圈, 每个圈的面积4~8m2。网面要平整, 连接要严密, 防止鸭落到网下或被卡住。

3 水源和交通

养鸭场的水源可以是地表水, 也可以是地下水, 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要求无污染且水质良好, 取用方面, p H值在6.5~7.5之间, 水源附近不能有屠宰场和排放污水的工厂。交通, 鸭场既要求便利的交通, 又要便于卫生防疫制度的实施。一般鸭场周围3km内应无大型化工厂、矿场, 1km以内应无屠宰场、肉品加工厂或其他养殖场等污染源。距离干线公路、学校、医院、乡镇居民区等设施至少1km以上, 距离村庄至少500m以上;有条件的鸭场应在周围建有围墙或防疫沟, 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4 肉鸭的品种

鸭的优良品种繁多, 其中我国的就有北京鸭、高邮鸭、建昌鸭、绍兴鸭等外国优良品种主要有樱桃谷鸭、狄高鸭、卡基-康贝尔鸭等。依据鸭的生产性能、外貌特征、经济效益推广范围等因素, 樱桃谷鸭最适宜养殖。樱桃谷鸭由英国樱桃谷公司以我国的北京鸭和埃里斯伯里鸭为亲本, 经杂交育成的优良肉鸭品种。该品种有几个品系, 其中一个为白羽系, 其余为杂色羽系。由于樱桃谷鸭的血缘来自北京鸭, 所以体型外貌酷似北京鸭, 属大型北京鸭型肉鸭。其外貌特征为:体型较大, 头大额宽, 颈粗短, 胸部宽深, 背宽而长, 从肩到尾部稍倾斜, 翅膀强健而紧贴躯干, 脚粗短。全身羽毛洁白, 喙橙黄色, 胫、蹼橘红色。我国引进的有樱桃谷鸭M2和M3品系, M3品系的生长速度比M2快, 7周龄体重M2为3.3kg, M3为3.5kg。

5 饲养管理

5.1 雏鸭饲养管理 (0~21日龄)

(1) 温度:温度控制是育雏取得成功的关键。雏鸭1日龄时, 温度要控制在35℃, 以后每天减少1℃, 直至第18日龄温度降为18℃, 以后维持18℃不变。 (2) 湿度:湿度对雏鸭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刚出壳的雏鸭体内含水70%左右, 同时又处在环境温度较高的条件下, 湿度过低, 会引起雏鸭轻度脱水, 影响健康和生长;湿度过高, 霉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 容易引起雏鸭发病。1日龄湿度宜维持在80%, 2日龄75%, 3~7日龄70%, 8~14日龄65%, 15直至出栏维持在60%。 (3) 密度:1~7日龄, 25只/m2;7~14日龄, 18只/m2;14~21日龄, 11只/m2。 (4) 饮水:当1日龄鸭在放入育雏区之前, 需要将每只鸭子的鸭嘴在饮水器里浸一下, 这样能使幼鸭容易找到水源。保证24h供应清洁的饮水。须遵守“先喂水后喂料, 无水不喂料”的饲养原则。饮水器使用中小型, 按50~100只鸭配置1个, 饮水器中加入5%~8%的糖水, 并摆放均匀, 每天要清洗饮水器。 (5) 喂料设备及喂料方法:开食时间早些有利于雏鸭的发育。雏鸭10日龄以内, 充分供应饲料, 让其自由采食。 (6) 光照:1~3日龄24h全光照;4日龄至出栏23h/d光照。采用日常白炽灯, 光照强度7W/m2。

5.2 中鸭饲养管理 (22~35日龄)

(1) 密度:22日龄8只/m2;26~29日龄7只/m2;30~35日龄6只/m2。 (2) 饮水:全天供水不断, 自由饮水。 (3) 喂料设备及喂料方法:21日龄后的中鸭, 处在增骨架阶段, 也是快速增重的时期, 为满足肉鸭长膘需要, 应当在能够消化吸收的原则下尽量增加饲喂量。

5.3 成鸭育肥饲养管理 (36~42日龄)

36日龄至出栏, 5只/m2。此阶段要加强育肥, 在料槽内投放足量饲料, 任其自由采食。

6 人员和车辆的消毒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构建 篇6

1 环境控制

(1) 科学选址。场址决定着猪场未来的生产难度系数和未来经济效益, 是猪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场址的选择要充分利用生态养猪技术, 符合动物的防病规则, 避免交叉感染, 远离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居民区、工厂, 交通便利, 水电饲料供应便利, 地势要背风向阳, 地势要高、干燥、通风良好、水质良好, 易使猪只保持干燥和良好卫生环境, 最好建在山边或鱼塘、果林、耕地边, 利于排污和污水净化。

(2) 规模适宜。猪场规模不宜太大, 建立超大型的猪场更不可取, 因为一旦暴发传染病, 毁灭性的损失将是不可避免的, 猪场规模越大损失也就越大。因此, 根据需要可以采取分散经营的方式。

(3) 合理布局。生活区、生产区与管理区要严格分开, 必须有围墙, 最好是围墙外有防疫沟, 设浴室、更衣室、消毒间, 由上风向到下风向。主干路需要硬化, 场内道路要布局合理, 划分净道和脏道, 饲料车、工作人员走净道, 粪车走脏道。场外运输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 生产区内的运输, 另由专用车辆解决。各段安排依次为保育→产房→配种、妊娠→育成→育肥→出猪台。栋与栋之间的间距必须大于8 m, 兽医室、隔离舍、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间、剖检室应放在猪场的下风处。场内要设有运动场, 便于公猪、母猪的运动。

(4) 适宜的温、湿度。温度在养猪生产中也是关键一环。猪舍做到冬暖夏凉, 对种猪发情、配种、仔猪的存活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生产中应做到局部保温达标, 而舍温可略低于仔猪保温温度, 以力求舍内良好的空气质量。根据生产需要, 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安装湿帘、风扇、空调在炎热的夏季使用, 在寒冷的冬季产仔房、仔猪培育舍加装暖风、热风炉或空调, 有效地调节温度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进行。

(5) 注意通风换气。猪在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中会产生出热量、水分, 另外还可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化氢、氨气等, 加上空气中的粉尘等有害物质, 这些物质长时间积累, 在一定浓度下会影响猪群的健康。有害气体主要损伤猪呼吸道黏膜, 引发结膜炎、肺炎, 造成肺水肿, 降低机体免疫力, 阻碍生产性能的发挥。有效的通风可以调节舍内空气质量、调节舍内温度与湿度, 促进猪只生长, 减慢致病微生物繁衍速度, 给猪只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为此, 必须注意猪舍的通风换气。

(6) 注意环境卫生。各种猪舍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卫生, 及时清除粪便, 清理污水、清洗猪床、猪栏、粪尿沟, 清扫走道, 定期选择好的消毒药对全场进行全面的消毒。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清洁, 3环境卫生整洁。

2 人员的控制

人员是畜禽疾病传播中最危险、最常见也是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 必须靠严格的制度进行有效控制。猪场的人员活动应做到: (1) 设专门门卫, 负责来往人员、车辆的消毒工作, 外来人员办事、探亲访友等一律在接待室接洽, 不准进入生产区。猪场谢绝参观, 经批准进入生产区, 要对其姓名及其来历等内容进行详细登记, 必须同本场职工保持一致, 在消毒房内洗澡、更衣、换鞋、消毒后方可进入。 (2) 猪场定期屠宰健康猪供职工食用, 不准从场外买肉类及其制品和食用本场的病死猪, 猪场的职工家属不准私自杀猪和其他动物, 场内不准饲养猪以外的其他畜禽。 (3) 场内工作人员最好不要进出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 (4) 场内工作人员进场必须沐浴、更衣、消毒, 穿已消毒过的工作服和胶靴, 戴上工作帽。工作服及鞋帽应保持干净、整洁, 并定期消毒。 (5) 饲养员不得串舍, 各舍用具不得相互借用, 进出猪舍要脚踏消毒药液并用消毒液洗手。 (6) 场内畜牧兽医人员一般不准对外诊疗与本场相同的动物及其他动物的疾病和从事相关工作。

3 加强生产群的控制

生产群的控制主要是考虑到引种时可能携带病原进入养殖场以及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对不同疾病的易感性不同。具体地说, 应做到: (1) 注意引种安全。引种时必须先了解引进种猪来源地的猪场疫情及防疫注射情况, 查验每一头引进种猪的档案卡片、消毒检疫证明等资料, 确信无疫情才可引进。实践证明许多疫病的传入都是由于引种不慎所引起。引种时注意观察猪群的健康状况, 同时要防止运输工具和运输途中感染疾病, 引种后必须有一定的隔离期。为防止引进呈隐性感染的动物, 在隔离期内可与数只健康的易感动物一起饲养, 观察易感动物是否发病。 (2) 加强管理, 实行全进全出。全进全出技术的目标旨在打断群内猪只疾病的循环。每一个单元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同群猪尽量做到免疫状态、年龄、来源、品种都相同。尽可能减少日常饲养管理操作中对猪群的应激因素, 使猪群保持健康稳定的免疫力。保持对猪生产群的日常观察和病情分析, 对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 排除所有潜在的危害性因素, 定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状态检测, 保持猪群恒定的免疫水平。 (3) 实行早期断乳和隔离断乳。早期断乳技术的采用使得仔猪的加药计划或专门免疫接种计划更易。现在也知道在12 d断乳并不影响母猪的繁殖性能, 经验表明, 即使断乳猪在同点内饲养, 早期断乳也有利于保育猪疾病控制。为充分利用早期断乳优势, 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将早期断乳仔猪移至另外点饲养, 以避免垂直感染。 (4) 多点生产。多点生产技术与全进全出技术、早期断奶及隔离断奶技术紧密相连。在国内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显著提高繁殖率、减少了仔猪、保育猪和育肥猪的死亡率等。多点生产体系中, 母猪饲养在一点, 保育猪饲养在另外一点, 肥育猪则饲养在第三点。理想状况是保育与肥育舍分布在不同点, 以利于以点为单位进行全进全出生产, 这是控制疾病传播, 保证不同阶段病原微生物稳定的最佳途径。 (5) 部分清群。实践证明部分清群是净化一些传染病的有效方法。PIC公司已经通过部分清群技术成功的净化了猪瘟、兰耳病、口蹄疫、支原体肺炎等多种疫病。

4 对饲料和饮水的控制

除了呼吸系统疫病主要通过呼吸系统感染外, 大多数疫病都是通过消化道感染的。饲料和饮水极易受到病原的污染, 并且污染后还极易通过器械、人员、动物等因素扩散, 最终造成疫病的扩散和蔓延。因此, 加强对饲料和饮水的质量的检测和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保证提供充足的营养, 保证畜禽发挥最佳的生产性能。大致来说, 对饲料和饮水的控制应考虑: (1) 认真选择原料, 严格控制生产程序。控制饲料中动物蛋白的使用, 尤其是同种动物蛋白, 如血浆蛋白粉、血球粉和肠绒毛蛋白粉等的使用, 这些饲料和原料由于灭菌不彻底或更深层次的原因而携带许多病原, 成为最快捷最直接的疫病传播途径。 (2) 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经常检查或检测饲料质量, 对霉菌毒素污染严重的饲料必须废弃, 避免因小失大, 对霉菌毒素污染较轻的饲料, 添加脱霉剂 (霉消安、霉可吸等) , 适当提高日粮的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及其微量元素等水平, 满足猪生长发育需要。 (3) 饮水必须清洁, 建议定期检测水质, 如有必要在水中加入2 mg/L的氯, 或应用其他合适的消毒剂作饮水的消毒。

5 疫病的控制

(1) 切实加强疫病检测定期对主要传染性疫病的抗体水平检测, 在评价免疫注射的质量、免疫程序制定、猪群中潜伏的隐性感染者的发现, 以及疫病防制效果的评估等诸多方面具有极高价值。重点检测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伪狂犬、乙脑、蓝耳病等的免疫抗体水平或病原情况, 可以采用血清学抽样检测方法, 抽样比例为种用动物存栏数的20%~50%, 一般动物存栏数的5%~10%, 检测时间一般每个季度进行一次, 根据需要也可随时抽检, 若猪群免疫抗体水平下降应及时补注疫苗。每次检测结果均应做好详细的记录, 并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动物群的健康状态, 有目的的进行疫病控制和免疫。

(2) 完善生产记录。生产技术人员应对猪群健康状况和饲养员工作情况做好记录工作, 对日常生产中的病死猪进行剖检及流行病学调查, 对用药状况、免疫情况等要了如指掌, 并详细记录在案, 便于日后工作总结和及时了解猪群的动态发展变化。

(3) 免疫接种。生物制品的合理使用是建立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合理使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选择适合的疫苗, 即要严把各种疫苗、药品质量关, 根据实际效果和检测结果,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适合本场免疫的疫苗, 且保证运输、保存条件达标;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 即根据猪场猪群的实际抗体效价, 结合本场流行病的特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此外, 还应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不同疫苗之间的干扰和不同种类的疫苗选择不同的免疫途径, 有条件的猪场一定要进行母源抗体水平和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 作为免疫接种的依据。要重视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许多疾病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 严重影响猪瘟的免疫, 甚至造成免疫失败, 如伪狂犬、衣原体、霉菌毒素中毒、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圆环病毒-Ⅱ等。除做好免疫预防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 尽量减少饲养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要经常对饲养员、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 纠正工作中的错误操作, 树立敬业爱岗观念, 端正工作态度, 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方法稀释、注射, 失去真空的不要使用, 现配现用, 选用合适的针头, 要坚持一猪一针, 对注射用针要煮沸消毒, 不“打飞针”, 并填写好免疫登记, 剩余的活菌苗或者空瓶不可随意丢弃, 应深埋或焚烧。

(4) 实验室检测。猪场疫病控制十分重要, 除了建立科学完整的免疫程序之外, 必须有完善的检测手段, 监控猪群免疫抗体水平, 通过了解抗体效价, 选择最佳的免疫时机, 为评价免疫效果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最少一个季度进行一次。

(5) 药物使用。猪场疾病应以预防为主, 做好猪群保健,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可以依据猪场历年的疫病流行资料或本地疫病流行规律或临床诊断的结果, 有针对性地选择较高的抗菌药物在猪可能发病的年龄期、可能流行的季节、发病初期对相关猪群进行群体投药, 选用广谱抗生素, 采用几种药物交替使用, 防止产生抗药性, 应遵循“脉冲式原则”。切忌滥用抗生素药物, 否则会大大减少体内活疫苗病毒数量, 破坏疫苗的免疫原性, 一般认为, 猪瘟接种前后3 d停止使用一切药物, 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这对免疫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必要时, 可用由超微粉碎技术制备的中草药制剂, 如板蓝根, 大青叶等, 该类制剂药效好且用药剂量少, 对饲料的适口性影响小, 还无残留, 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此外, 还应注意平时预防保健用药和治疗用药要分开, 在进行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所用的兽药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和《进口兽药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 所用兽药必须来自具有生产许可证的生产企业, 并且具有企业、行业或国家标准和产品批准文号或具有《进口兽药登记许可证》。所用兽药的标签必须遵守兽药标签和使用说明书管理规定。畜产品上市前应严格按照药物规定的休药期停止用药。

(6) 正确处理疫情。当发生疫情时, 应及时上报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和科研机构, 及时进行诊断, 调查疫源。根据疫病的种类做好封锁、隔离、消毒、紧急预防、治疗和淘汰等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 争取把疫情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发生人畜共患病时, 须同时报告卫生部门, 共同采取扑灭措施。

规模化羊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立 篇7

1设施性措施

1.1场址选择

1.1.1地势。规模羊场应建在地势高燥, 背风向阳, 总体平坦的地方, 切忌建在低洼处, 风口处, 以免排水困难, 汛期积水及冬季防寒困难。

1.1.2土质。土质应具有透气透水性强, 毛细管作用弱, 吸湿性和导热性小, 质地均匀, 抗压性强等特点, 土质以沙壤土较为理想, 其土质松软, 透水性强, 雨水、尿液不易积聚, 雨后没有硬结, 有利于羊舍及运动场的清洁与卫生干燥, 有利于防止腐蹄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

1.1.3水源。在羊场的生产生活过程中, 都需要大量的水.水源应符合水量充足, 水质良好, 取用方便, 便于防护等要求.既要保证生产, 生活用水, 又要合乎卫生要求, 确保人畜安全和健康.。

1.1.4交通便利, 又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交通便利, 有利于草料等物质和产品的运输, 降低运输成本.场址还应符合兽医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 远离主要交通要道, 村镇, 工厂500 m以外, 一般交通要道200 m以外, 还要特别警惕附近的兽医站, 畜牧场, 集贸市场, 屠宰场, 化工厂等距拟建场地的距离, 方位, 有无自然隔离条件等.

1.2建设布局

1.2.1要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一要利用地形地势和自然界的有力条件解决防寒、防热、通风、采光等, 降低工程造价和设备投资, 以降低生产成本;二要依据地势的高低, 水流方向和主导风向, 按人、畜、污物处理的顺序, 将各种建筑设施按环境卫生条件的需要排列, 创造适宜的羊场环境, 卫生防疫条件和生产联系, 并为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劳动强度, 减少投资, 降低成本创造条件。

1.2.2场区各种建筑物的布局。场区可分为生产区、辅助生产区、供应区、办公区、生活区、病羊隔离区粪便处理区, 各区布局应有利于生产, 便于防疫、防火、防盗等。

2技术性措施

2.1控制人员

2.1.1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 应洗手、穿工作服和胶靴, 戴工作帽, 或淋浴后更换衣鞋, 进入或离开每一栋羊舍时要养成清洗双手、踏消毒池、换消毒鞋靴的习惯。尽可能减少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交叉现象。

2.1.2主管技术人员一般不准对外诊疗与本场相同的动物及其他动物的疾病。如确须进行诊疗, 应做好消毒防疫工作。主管技术人员在不同单元区之间来往应遵循:从清洁区至污染区、从日龄小的畜群到日龄大的畜群、从健康群到发病群的顺序。

2.1.3饲养员应远离外界畜禽病原污染源, 最好不要进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家中禁止饲养与养殖场相同的动物。

2.2控制羊群

2.2.1坚持自繁自养, 控制羊只的引进。

2.2.2必须引进时, 须从非疫区购入, 经当地兽医检疫部门检疫, 并签发检疫合格证明书, 在运抵目的地后, 再经本场或专业户所在地兽医部门验证, 检疫并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确认为健康者, 经驱虫、消毒, 没有注射过疫苗的还要补注疫苗, 然后方可与原有羊混群饲养。

2.2.3全进全出, 同一羊舍只饲养同一品种和年龄的羊。

2.2.4羊群出售后, 清洗、消毒, 至少空舍10~15 d。

2.3控制其他动物

2.3.1禁止饲养其他动物 (尤其是犬、猫) 。

2.3.2定期灭鼠、杀虫。

2.3.3防止飞禽进入。

2.4控制饲料、饮水和空气

2.4.1必须保证羊只饮水和饲料的清洁卫生, 对饮水和饲料应定期进行细菌、霉菌和有害物质的检测。

2.4.2饲料卫生指标应达到《饲料卫生标准 (GB 13078-2001) 》的要求。根据肉羊生长发育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量, 及时从正规厂家购买全价配合饲料。饲料必须在保质期内, 保管方法正确, 无霉变。

2.4.3饮用水质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27—2001) 》标准的要求, 定期检测水质。如果必要, 在水中加入2 mg/L的氯或应用其他合适的消毒剂, 作饮水的消毒。

2.4.4测定畜舍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等浓度。

2.5加强环境卫生

从建场开始就应考虑场地的卫生、防疫设施。为了净化周围环境, 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和传播的机会。一是对动物的圈舍、活动场地及用具等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二是粪便及污物要做到及时清除, 并堆积发酵;三是防止饲草、饲料发霉变质, 保持水源的清洁;四是注意消灭蚊蝇, 防止鼠害等。

2.6消毒技术

2.6.1消毒目的。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以切断传播途径, 阻止疫病继续蔓延。是预防和控制疫病的重要手段。

2.6.2消毒程序。全进全出系统中的空栏的消毒程序可分为以下步骤:清扫→高压水冲洗→喷洒消毒剂→清洗→薰蒸→干燥 (或火焰消毒) →喷洒消毒剂→转入羊群。

2.7动物保健方案-驱虫

2.7.1推荐驱虫程序, 见表1。

2.7.2驱虫注意事项

一是根据寄生虫的种类有针对性用药, 保证效果;二是按药品说明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驱虫;三是增加驱虫密度, 最好每季进行一次驱虫;四是用药的一定时间内固定在一个圈舍, 直到将病原微生物全部排出为止;五是驱虫后粪便应集中无害化处理多用生物热发酵法处理, 粪便确定无病原微生物后再用于施肥;六是驱虫后保持饮水, 喂料设施和栏杆等的清洁卫生, 严禁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用水。

2.8监控疾病

注意密切观察饲养羊只行为, 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 兽医技术人员应跟班观察, 每晚21∶00—22∶00应对羊群进行一次检查。发现病羊及时隔离, 立即诊治, 并查清病因, 采取预防措施, 减少、防止此类疾病的再次发生, 并做详细记录。同时, 要做好免疫状态监测, 保持羊只恒定的免疫水平。

2.9处理疾病-给药方法

2.9.1群体给药:混饲、混水、气雾。

2.9.2个体给药:口服法、胃管投服法、灌肠法、注射法 (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气管内注射、瘤胃穿刺与注射)

2.10处理废弃物

如何构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 篇8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畜禽生产中的疾病 (尤其是传染病) 的发生与否, 已成为养殖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控制疾病的发生及向人类提供安全可靠的动物源性食品, 建立具有良好生物安全水平的生产体系就显的极为重要。

畜禽养殖场通过建立起合理的生物安全体系, 可为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获得药物治疗和疫苗免疫的最佳效果, 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有效减少疫病治疗费用支出, 显著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1 生物安全体系的概念

为了防止和杜绝致病的病毒、细菌、真菌及其毒素、寄生虫等侵入畜禽群, 扑灭、控制、减少畜禽群内已存在的上述病原、传染源及其传播途径, 以保障养殖的畜禽正常、健康地生长、发育、生产, 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对消费者提供的是安全、优质、无毒、无病害、无激素、无药残的肉、奶、蛋、毛、皮等, 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

简单地说, 生物安全就是一种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包括全部良好饲养方式和管理在内的预防疾病发生的良好生产管理体系。

2 生物安全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的重要性

疾病是影响畜禽的生产性能和限制畜牧业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后, 新的畜禽病不断出现, 而且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变得越来越困难, 费用也越来越高, 所以集约化畜牧场严格执行一套综合的生物安全措施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且可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传入和在畜牧场内发生与传播。

生物安全措施在畜牧生产中应用, 可以防止畜禽疾病的发生与传播, 保证畜禽的生产安全性及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 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 生物安全体系内容

3.1 环境控制

环境控制包括养殖场地址的选择、养殖场的结构布局、养殖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

3.1.1 养殖场地址的选择

养殖场的场址是疾病防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距离是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在畜禽养殖密集的地区是很难防止某些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不传入邻近的畜牧场, 因此, 畜牧场最好应远离其它养殖场和交通要道的隔离区内, 并建在上风区。同时处在地势高燥、空气清新、水质良好、土壤未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地区。远离交通干线和居民区500m以上, 远离生活居民区、其它工厂、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垃圾及污水处理厂2km以上。

3.1.2 养殖场的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要科学合理:畜禽养殖场一般分成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辅助区四大块。生产区是畜禽养殖场的核心部分, 其排列方向应面对该地区的长年风向。为了防止生产区的气味影响生活区, 生产区应与生活区并列排列并处偏下风位置。管理区是办公和接待来往人员的地方, 通常由办公室、接待室、陈列室和培训教室组成。其位置应尽可能靠近大门口, 使对外交流更加方便, 也减少对生产区的直接干扰。生活区主要包括职工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其位置可以与生产区平行, 靠近管理区, 但必须在生产区的上风。辅助区内分两小区, 一区包括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车间、干草库、水电房等;一区包括兽医诊断室、隔离室、化尸池等。由于饲料加工有粉尘污染, 兽医诊断室、隔离室经常接触病原体, 因此, 辅助区必须设在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的下风, 以保证整个场的安全。各个功能区之间的间距大于50米, 各栋畜 (禽) 舍间隔要在6m以上并用防疫隔离或围墙隔开。畜禽养殖场场与外界需有专用通道, 场内主干道宽5~6米, 支干道宽2~3米。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 净道不能与污道通用或交叉, 隔离区必须有单独的道路。

合理设计场内道路:道路是场区之间、建筑物与设施、场内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场内道路应净污道分离, 两道互不交叉, 出入口分开。运输畜禽的车辆和饲料车走净道, 物品一般只进不出, 出粪车和病死畜禽走污道。场区内道路要硬化, 道路两旁设排水沟, 沟底硬化, 不积水, 有一定坡度, 排水方向从清洁区向污染区。

3.1.3 养殖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

养殖场内不允许饲养其他无关动物 (如狗、猫等) 。畜禽舍之间不宜栽种树木, 房舍建筑应该具有相对的密闭性, 防止飞鸟、野兽和老鼠进入畜禽舍传播疾病。

畜禽舍具备有效的控温和通风设施, 舍内饲养密度、湿度适宜。应确保提供不同年龄畜禽所需的温度、湿度、通风、采光、气候环境条件, 以免对畜禽产生应激。

房舍地面和基础最好采用混凝土结构, 防止啮齿动物打洞, 也利于清洗和消毒。房舍周围15米范围内的地面都要进行平整和清理, 以便能迅速方便地铲割杂草, 以减少一些传播疾病的昆虫、鼠类等的孳生, 定期杀灭舍内外的昆虫、老鼠等, 尽可能减少和杀灭畜禽舍周围病原及疾病传播媒介。

3.2 人员的控制

在畜禽养殖场, 人员进出是频繁的, 造成病原传入概率很大, 一种是机械性带入, 另一种是生物性的传播。当人员接触了患病畜禽或被病畜禽污染的设施之后再进入畜牧场, 就会发生机械性传播。对于既感染人又感染畜牧的病原, 则可能通过人员造成生物性传播。感染了这种病原的人员接触畜禽之后, 就可能将病原传给畜禽。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讲, 人员是畜禽疾病传播中最危险、最常见、也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控制养殖场人员的活动对于防止疾病的传入和蔓延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必须靠严格的制度进行有效控制。要制订严格的生物安全防疫规章制度, 对所有生产工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制度培训。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 应洗手、穿工作服和胶靴, 戴工作帽, 或淋浴后更换衣鞋, 进入或离开每一栋舍时要养成清洗双手、踏消毒池消毒鞋靴的习惯。尽可能减少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交叉现象。

主管技术人员一般不准对外诊疗与本场相同的动物及其他动物的疾病。如确须进行诊疗, 应做好消毒防疫工作。主管技术人员在不同单元区之间来往应遵循:从清洁区至污染区、从日龄小的畜群到日龄大的畜群、从健康群到发病群的顺序。

饲养员应远离外界畜禽病原污染源, 最好不要进屠宰场和畜禽交易市场。家中禁止饲养与养殖场相同的动物 (最好不要饲养动物) 。

杜绝饲养户之间随意互相串门的习惯。尽可能谢绝外来人员进人畜禽养殖场参观访问, 经批准允许进入参观的人员必须走人员专用通道, 在人员专用通道设立消毒室, 所有进入人员必须在此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10~15min后才能进入。如果要进入生产区, 还必须淋浴、换衣裤才能进入。如果无法淋浴的, 须换上清洁消毒好的工作衣帽。要对来场参观人员的姓名及来历等内容进行登记, 保留一定时间。

生产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防止人畜互感疾病。生产区人员全部定岗定员, 不得随意串岗, 休假结束返回后必须在生活区集体宿舍隔离一天方可进入生产区。

3.3 畜禽生产群的控制

3.3.1 定期免疫接种

对畜禽群按照正确的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才能使畜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既能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又能提高畜禽生产群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 是构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畜禽养殖场应根据本地区疫病流行情况, 结合本场实际,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到及时免疫, 防止免疫空白。要保证全场畜禽常年处于有效免疫期内, 避免疫苗注射的盲目性。

3.3.2 实行“全进全出”制

根据实际情况, 分别以场、生产区、畜 (禽) 舍为单位, 每一个单元隔离小区同群畜禽尽量做到免疫状态相同、年龄相同、来源相同、品种相同。

3.3.3 防止应激

根据畜禽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制定适宜的饲养密度, 实施合理的生物安全水平。尽可能减少日常饲养管理操作中对畜禽群的应激因素, 使畜禽保持健康稳定的免疫力。

3.3.4 疾病监测

加强疫病监测, 定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状态监测, 排除所有潜在的危害性因素, 保持畜禽恒定的免疫水平。

3.3.5 坚持自繁自养

严格畜禽引进制度坚持自繁自养是建立畜牧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环节, 引进新畜禽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疾病传入途径之一。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体内外寄生虫都会随引进动物一起进入畜牧场, 特别是引进无临床症状的带毒种畜禽可造成巨大损失。

3.3.6 注意引种安全

因生产、科研需要, 必须引种的, 在引种前, 要对引种场的资质进行考察, 从疫病控制工作完善的场引种, 对一些重要疾病要进行免疫学检测, 确认无相关病原后方可引种。新引进的至少要隔离饲养20~30天以上, 经兽医卫生检疫, 确认无病后方可与本场种畜禽配种或混群饲养。为防止引进呈隐性感染的动物, 在隔离期内可与数只健康的易感动物一起饲养, 观察易感动物是否发病。

3.3.7 药物预防

除进行疫苗接种外, 群体进行药物预防也是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在某些疫病流行季节之前或流行初期, 应将安全有效的药物加入饲料、饮水或添加剂中, 进行群体预防或治疗, 可收到明显的效果。

3.3.8 疫病控制和扑灭

当发现疑似传染病时, 必须对发病个体及时隔离治疗, 尽快确诊并报告疫情。

确诊为传染病时, 应首先划定疫区和疫点, 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进行封锁;隔离病兔.对健康畜禽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全场进行彻底消毒。

将病死畜禽的污染物、粪便、垫草及余留饲料于指定地点销毁或深埋。

畜禽养殖场停止一切销售活动, 直至解除封锁。

3.4 物品、设施和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对物品、设施和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处理是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综合措施, 它与免疫工作相辅相承。消毒的目的是消灭被传染源散播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以切断传播途径, 阻止疫病的继续蔓延。

畜禽养殖场的器具和设备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和消毒之后方可带入畜禽舍, 日常饮水、喂料器具应定期清洗、消毒。养殖场工作服应保持清洁, 定期消毒。

在畜禽养殖场的大门口必须设立两个消毒池, 车辆进入场内时, 必须经过大消毒池 (消毒池的长度为进出车辆车轮2个周长以上) , 并且用机动消毒法对车身进行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

在每栋畜 (禽) 舍入口处设置消毒盆池 (长宽深分别为0.6m、0.4m、0.08m) , 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离开生产区和畜 (禽) 舍时, 也应洗手和进行必要的消毒。

平时应做好场区环境卫生工作, 经常使用高压水清洗, 场区每周消毒1~2次。每月对场区道路、水泥地面、排水沟等区域, 用3~5%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液进行4~5次的喷洒消毒。

3.5 饲料、饮水的控制

畜禽养殖场必须保证畜禽饮水和饲料的清洁卫生, 对饮水和饲料应定期进行细菌、霉菌和有害物质的检测。养殖场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要符合有关规定并建立记录, 接受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的定期检查和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饲料药物添加剂残留的抽样检验, 养殖场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兽药和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休药期的规定。

饲料卫生指标应达到GB l3078《饲料卫生标准》的要求。

根据畜禽生长发育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量, 及时从正规厂家购买全价配合饲料。

饲料必须在保质期内, 保管方法正确, 无霉变。

饮水水质应符合NY 5027畜禽饮用水水质标准的要求, 定期检测水质。如果必要, 在水中加入2mg/L的氯或应用其他合适的消毒剂, 作饮水的消毒。

3.6 垫料及废弃物、污物处理

垫料、粪尿、污水、动物尸体, 都应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应建立生化处理设施, 对垫料、粪尿、污水, 应进行生化处理和降解, 动物尸体应深埋或化制。

总之, 构建养殖场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涉及面广、贯穿养殖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需要务实, 切忌形式主义。在实际运用时, 各养殖场应根据本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尽可能地为畜禽的生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减少不良的环境应激因素, 减少病原体对畜禽的侵袭机会。

需要指出的是, 生物安全体系的效果只有在认真落实、常抓不懈的前提下, 才会显现出来。同时, 不能只重视生物安全措施而忽略其他措施。

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论文 篇9

1 控 制

包栝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场的结构布局、养殖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 实践证明:一些养殖场由于选址不当, 或场内布局不合理及舍内外环境不好控制, 造成疾病屡屡发生, 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建立一个科学的选址、结构的合理布局及舍内外环境的合理控制是养好猪的前提, 定能给养殖场 (户) 带来无形中的效益。

1.1 场址的选择

①猪场的位置:远离公路、铁路、屠宰场、化工厂等, 大约1 000 m以上;②养猪场应建高燥, 排水良好, 在山坡上, 造猪舍坐北朝南;③要有充足的水电, 交通方便;④远离河流, 严禁向河流排放污水, 在此同时需考虑畜禽场的污水量应与附近的田地及果园应处理的的量相匹配。

1.2 场内猪舍的布局问题

(1) 场内部的分布:

①养猪场内部要分生产区、生活区、行政区;②各个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的缓冲防疫隔离带; ③四周需切围墙与外界隔离, 有条件的做一个防疫沟;④主生产区外应配有检疫隔离间和解剖室;⑤生产区严格分开, 生产区应在离开生活区、行政管理区100 m以外的下风处;⑥场内道路布局合理, 净道和污道严格分开, 防止交叉感染;⑦各个区必须彻底做到全进全出;⑧生产区按各个生产环节所需进一步细分, 猪场生产区由上风到下风向各段依次安排为配种—妊娠—产房—仔培—育肥—出猪台。

(2) 场内小环境控制:

①养殖场严禁饲养偶蹄类动物;②定期杀灭舍内外的昆虫和鼠类;③对舍外的房子周围定期进行平整和清理, 以减少一些传播疾病的昆虫、鼠类等的孪生;

(3) 舍内小环境控制:

①具备控温和通风设备;②舍内饲养密度适宜;③舍内湿度适宜;④房舍应具备一定的密闭性, 防止飞鸟等进入猪舍内传播疾病。

2 人员的控制

由于养殖场的人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养殖场内的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 控制养殖场人员的活动对于防止疾病有重要意义。在场人员应注意做到:①养殖场严禁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 到场人员需做好登记册, 这是追踪来宾和他们的接触史;②食堂严禁向外面采购相应的畜产品;③不准携带染疫的相关物品;④不需养殖偶蹄类动物; ⑤饲养员进入猪舍需进行沐浴、换衣、消毒方可进入;⑥在场技术员严禁向外面服务;⑦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沐浴、穿好工作服和戴好工作帽, 更换鞋子方可进入。

3 生产群的控制

生产群的控制是考虑到引种可能携带病原进入猪场以及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对不同的疾病的易感性不同。①注意引种安全。在引种前先对引种场进行资质考查, 对引入猪需做免疫学检查, 相关无误后引种。到场后需隔离一段时期, 过几天后对本场需要注的疫苗进行免疫;②每幢猪舍需全进全出制度;③不同品种、批次、日龄的猪最好禁止混养;④对凝似患上传染性疾病的动物立即隔离。

4 消 毒

消毒是养殖场一个重要的环节, 这样既可以杀灭本场的病原微生物, 也可以预防外面病原的侵入, 保持养殖场的病原谱稳定。①大门口设立消毒池;②进入生产区入口处也设立消毒池;③全场大环境每周消毒一次;④走道及场内主要道路每周消毒两次;⑤空拦后需清洗干净消毒通风空一段时间在消毒方可进入;⑥不要长期用同一种消毒药, 要定期更换。

5 对饲料的及饮水的控制

猪病除了通过呼吸道感染外, 消化道又是引起猪病的一种通径, 有的通过水污染感染, 也有的通过场内人员的携带而感染, 因而控制饲料及水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

饲料及水的质量控制:注意饲料原料的质量, 饲料的霉变;水的质量, 定期对水的硬度进行检测;可以在水里加点氯或是漂白粉。

6 粪便尸体及污水的处理

粪便、污水、尸体、其它废弃物是病原体的主要集存地, 粪便应及时清理并运到指定点进行生物处理或作有机物作农业肥料, 不得作为其它动物饲料。所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猪严禁食用或乱扔, 更不能出售, 要在离开养殖场较远的地方进行高温处理、焚烧或深埋。病畜禽的毛、血和粪便都应深埋, 污水必须排入专门的废弃物处理系统, 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7 兽医管理

正确对待畜禽档案管理, 是做好日常观察和健康检查及病情分析, 建立免疫和检查档案。针对疫病流行特点, 扎住其流行过程的每一环节, 消灭传染原, 切断转播途径, 保护易感动物。最大限度控制原发性感染, 降低PRRS、PCV2的感染率, 预防控制细菌的继发性感染, 降低死亡率, 这就是生物安全的特点和要求。①诊断何种病原体引起;②定期对猪场的重点如HC、PRV、EP等主要疫病注射后作一整体检测抗体水平, 对抗体检测效果不好, 因考虑制定一个更合理的免疫程序适合本场;③弄清猪场的继发性感染和原发性感染, 做药敏试验, 选择最有效的药物加以控制;④同时猪场应针对所存在的细菌种类和发展阶段, 也要建立一个合理完善的预防用药方案, 在哺乳仔猪、育成猪、育肥猪和母猪四个阶段, 应选择性地使用药物, 以预防猪群的外源性和内源性的细菌性感染。

上一篇:精液质量下一篇:4G移动无线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