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情况报告

2024-08-11

畜牧业情况报告(精选8篇)

畜牧业情况报告 篇1

杨家埠旅游开发区畜牧业发展调研情况报告

为了了解目前开发区畜牧业的生产情况,最近开发区畜牧业分管人员深入部分畜牧养殖场和养殖户进行调查,就国家发展畜牧业的扶持政策、畜产品价格、饲养成本、疫病情况以及养殖户担心的问题进行了座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畜牧业生产调研报告。

一、开发区畜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以来,开发区管委会、党工委继续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市场变化,通过政策驱动,科技推动,市场拉动,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受政策扶持和市场价格拉动的共同影响,畜牧业呈现出效益大幅提高、后劲明显增强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截止目前,全开发区畜禽饲养总量达 只(头),肉蛋奶总产 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共累计发展规模以上养殖户 个,各类标准化养殖场

处。

(一)认真落实国家对生猪和奶牛的各项扶持政策 去年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猪和奶牛生产的扶持政策。一是发放能繁母猪补贴和奶牛补贴,每头母猪和奶牛分别补贴50元和500元。2010年我开发区能繁母猪存栏 万头,奶牛存栏 头。二是全面开展了能繁母猪保险工作。三是积极启动现代农业生猪项目建设。

(二)生产效益随市场价格出现波动

生猪价格曾一路飙升,上涨到17.2元/公斤,但今年,活猪价格呈下滑趋势,目前活猪价格约为10.8-11.2元/公斤,猪粮比价为6:1,略高于盈亏点5.5:1。按照自繁自养模式核算,饲养一头商品猪需成本1100元,毛收入基本为零,由于无利可图,养猪户补栏的积极性有所降低。

(三)生产后劲明显增强

受饲养方式改变和我市发展畜牧业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现代规模养殖、圈舍养殖已成为开发区畜牧业发展的主线。在畜牧业生产上,呈现出了以下特点:一是饲养量大。二是规模养殖发展迅速。三是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学饲养等技术已在畜牧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缩短了饲养周期,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四是对农民增收作用增强。一部分人已经靠发展养殖致了富,过上了小康生活。养殖业已从家庭副业逐步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在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开发区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草食动物饲养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缺乏搞精深加工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设备和能力,在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格局没有真正形成,草食动物饲养的产业化程度比鸡鸭饲养的产业化程度低。整体上看,畜牧业的科技含量还不高,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民科学养殖素质低,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粗饲料秸秆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目前开发区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散养户和小型猪场的疫情高于规模场,主要原因是散养户和小型猪场饲养条件差、管理不到位、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一些疫病,如口蹄疫、腹泻、猪瘟等还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畜产品质量不过硬,生猪出栏率、肉牛出肉率等指标远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2、草食动物饲养总量低。草食动物无论是饲养总量还是产品产值都在全开发区畜禽饲养的“大盘子”中处于十分弱小的位臵。当前我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进入一个新阶段,消费结构也由原来的以粮食产品为主正逐步向绿色无公害肉类产品(特别是草食动物产品)转变,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牛羊类产品需求与当前牛羊饲养总量偏低之间形成了一对比较现实的矛盾。

3、标准化饲养场数量少。调研时,我们发现,由于受投入资金和建设用地制约,全市 个牛羊饲养场(户)中,达到标准化、规模化的仅有 个,而且在所有饲养散户中75%以上的养殖户都是从事3-5头或者10只左右的牛羊饲养,养殖相当分散,多数是在自己家中饲养,养殖技术相对落后,粪便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离规模化、标准化饲养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4、科技兴畜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农户特别是散养户总是满足于传统的畜禽品种和养殖方式,学习和接受科学饲养方法的意识不强,饲养场地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着严重的人畜混居现象;饲养技术落后,舍不得投入,“穷养牛”现象比较普遍;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员的设备简陋,操作技术水平急需提高,畜禽品种改良得不到有效推广。结果造成专业户饲养和普通农户饲养,同样是搞牛羊养殖,有的年年滚动发展、规模欲做愈大,有的是年年萎缩,生意越来越小,难以持续经营。

5、畜产品质量安全仍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动物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这是制约畜产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市场竞争的瓶颈。尤其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任务重、难度大。

三、养殖户担心的问题

一是市场风险。养殖户进行很大投入的同时,担心会不会出现市场饱和,肉价下跌,给养殖户造成损失。

二是疫病风险。如果防疫工作跟不上,时常造成很大的损失,不少养殖户都经历过这方面惨痛的教训。

三是资金缺乏。不少养殖户想扩大生产规模,苦于缺乏资金。养殖户从办理贷款到款项到位,需要较长的时间,耗费很大精力,还难以办成,甚至要专门有一个人办理贷款事宜,常常因为资金不到位而错过了投资机会,所以宁愿高息借钱,也不愿意跑贷款。另外养殖户感觉利息太高,造成了养殖成本的提高。在贷款这一事情上,养殖户希望,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能否限时办理,另外政府在扶持养殖户的政策中能否增加一些无息贷款或者低息贷款。

四、关于我开发区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在畜牧业发展上,我开发区具有明显的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我开发区气候及土壤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盛产小麦、大豆、玉米、花生等作物,每年生产农作物秸秆产量可观,饲养资源充足,有利于畜禽的生长,很多畜种都能适应我开发区的气候。二是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逐渐增多。三是人力资源充足。可为发展畜牧业从规划、选种、生产、品种改良、疫病监测防治、饲料搭配、产品加工、质量鉴定、销售等多方面提供一条龙的服务。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在以后的发展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认识。我开发区是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粮食种植水平较高,为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要克服传统思维方式的约束,牢固树立把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战略任务的思想,进一步跳出“种粮稳、稳种粮”的圈子,实现由种粮为主导向畜牧业为主导转变,实现畜牧业由家庭副业向主业的转变。

3、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步伐。针对目前扩产无地的实际,本着集约集聚和便于管理的原则,下一步应重点在畜禽养殖业用地方面出台倾斜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小区建设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自主建设;二是可以吸引社会投资进行建设,投资方负责建设小区并配套完善水、电、路、厂房、仪器设备等各项基础设施,探索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建议按照“谁入住、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吸引众多散养户搬入小区进行集中饲养。

4、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功能,尽快成立畜牧养殖服务中心。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及时把国家和省市各级的养殖业发展政策传达到养殖户手中。二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三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认真抓好官方兽医服务。聘请兽医专家组成诊疗服务中心,负责区域内养殖户的畜禽诊疗。着力解决养殖户看病不及时和看病质量难保障的问题。四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快速搭建一个信息平台,及时把养殖信息、价格信息、购销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等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养殖户。五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六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结合农时季节,采取定期不定期形式,聘请资深专家举办培训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5、突出龙头建设,提高产业化水平。按照上联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要求,不断加强龙头组织建设,要让龙头发挥桥梁纽带和辐射作用,促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市场+饲养场+农户”等经营模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发展途径上,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多渠道融资,充分利用外资建龙头。

6、突出标准化生产,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拓宽销售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畜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一是狠抓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二是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对畜牧企业的生产管理不断进行规范,保证其产品达到无公害要求。对进入市场的种畜、饲料、兽药、疫苗等要加强管理,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销售领域。

7、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一是立足实际,建立养殖基地。以场户带群体,以群体促规模,不断扩充饲养总量。二是加强规模饲养场建设。坚持政府给政策创造环境,发展民营畜牧企业,支持、鼓励农户采取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饲养场。三是加快小区建设。改变过去分散饲养的模式,兴建各类养殖小区,壮大养殖规模,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想办法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积极引导养殖场(小区)按照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市场准入城市的要求,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努力实现产销对接。

8、加快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场开发、技术信息服务、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组织化程度。

9、进一步加大信贷扶持力度。从调研的情况看,广大饲养户都有扩大再生产的强烈愿望,但是牛羊饲养不同于鸡鸭饲养,它的周期相对较长,而且投资成本较高,规模小则无效益可言,规模大就会面临资金制约。当前银行信贷资金一是贷款门槛高。需要抵押或担保,耕地、宅基地的土地使用权用于抵押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农民普遍缺乏抵押品或者是担保人;二是贷款额度小。目前,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的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10万元,就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多数在1万元左右。下一步,建议出台专门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降低对畜禽饲养业主的贷款门槛,尽最大可能的增加农户的贷款额度。

10、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加大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的招引力度。要依托现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积极采取以企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形式,通过合资合作、技术嫁接等方式,重点招引与牛奶加工、肉牛(羊)加工为主的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和扎堆优势,进而辐射带动我开发区畜牧业特别是牛羊饲养业进入产业化经营的快车道。

2011年4月 日

畜牧业情况报告 篇2

一、草原资源利用和草原畜牧业发展现状

1. 草原资源利用现状

太原市草地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拥有天然牧坡草地19.25万hm2, 其中20.1 hm2以上集中连片草地16.16万hm2, 全市“四边”草地面积3.09万hm2。按平均载畜量0.14羊/年计算, 全市草原草地1年可饲养羊42万只。根据牧坡草地类型及分类系统, 可划分为:喜暖灌木草丛类草地、山地草原类草地、山地草甸类草地、山地灌丛类草地、疏林草地类草地五大类, 共11组20型。这些草地中二等 (良等) 牧坡草地约2.31万hm2, 仅占全市牧坡草地总面积的12%, 而低等和劣等牧坡草地面积高达10.39万hm2, 占全市牧坡草地总面积的54%。太原市牧草植物种质资源丰富, 可分为3个门, 58个科, 388种, 可作饲料用的有260余种, 品种优良的牧草100余种。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重视表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草地的特点、作用缺乏足够认识, 草原资源的利用以粗放经营为主, 毁草开荒、超载放牧、矿产的大量开采, 致使草地严重退化 (90%以上) , 鼠虫害泛滥, 产草量、载畜量持续下滑, 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恶化, 自然灾害频发。

2. 草原畜牧业现状

近几年, 太原市草食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2008年底, 全市草食家畜存栏442 962头 (只) , 其中:牛56 539头, 马378头, 驴5 697头, 骡3 656头, 羊310 455只, 兔66 237只;出栏342 447头 (只) , 其中:牛18 223头, 马27头, 驴349头, 骡195头, 羊195 918只, 兔127 735只。年产牛、羊、兔肉5 715 t, 羊毛198 t, 产奶95 230 t。

二、面临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1. 基础薄弱, 畜产品商品率低

对草原建设、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强, 损坏草原的问题时有发生, 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草畜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 草畜产品加工滞后, 产品附加值低, 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

2. 草原超载过牧, 草场退化严重

由于草原牲畜严重超载, 草场利用不合理, 加之受干旱、鼠虫害的影响, 致使草场植被稀疏, 毒草、莠草丛生, 水土流失, 优良牧草比例减少, 牧草产量、质量急剧下降, 造成大面积草地“三化”, 草畜供求矛盾异常突出, 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草业未受到重视, 经费短缺

草业具有生态和经济兼优的功能, 草地建设与保护是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地方仍将草业作为可有可无的副业, 没有正确处理好种植业与草业的关系, 致使草业经济发展受限。特别是受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 一部分农民为了享受国家的优惠补助, 种草的积极性不高, 对发展草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草业经费短缺表现:草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 使许多草业科技成果不能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草业事业的发展;草原植保经费投入少, 草原鼠虫害不能得到及时有效防治, 加之草畜矛盾突出, 使得草原生态项目建设成果难以巩固, 草原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全市草原整体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太原市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萎缩, 从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 势必造成我市畜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4. 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 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

没有草业生产、加工、经营的大型龙头企业, 缺乏辐射、带动和链接产供销一体化的能力, 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基层草原行动管理机构往往人员少, 技术力量薄弱, 技术培训、信息咨询、技术服务不到位。法规不完善, 执法环境差、手段落后, 护航作用不够。

三、草原畜牧业发展重点

1. 合理调整畜群结构, 提高经济效益

根据草原面积、草原利用率, 测算饲草料产量, 确定适宜的载畜量。淘汰老弱病残畜, 加大适龄母畜饲养量, 增加公畜、幼畜的出栏, 使畜群结构趋于合理, 提高草原利用率和畜牧业经济效益。

2. 大力推广建植高产优质人工饲草料基地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牧草品种, 建植禾本科和豆科人工饲草料基地, 扩大饲草料生产和提高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 广泛推广青干草和青贮饲料制作技术。

3. 加强草原建设与保护

以正在实施的汾河流域草地修复治理与保护工程为依托, 实行围栏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补播改良, 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首先可以提高牧草的利用率, 节约草场面积;其次可以提高草场的生产能力和牧草的质量;另外也有利于草场管理。

四、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对策建议

1. 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

结合实际制定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阶段发展目标和发展的主攻方向, 建立不同类型的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研究制定相应的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促进草原畜牧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大力培育草产业龙头企业

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吸引社会资金, 发展规模种植, 培育龙头企业, 提高草畜产品加工水平, 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地区, 扶持草原畜牧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推动草原畜牧业产业快速发展。

3. 加大草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 提高草原畜牧业产业科技水平

研究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解决生产、加工中的相关技术难题, 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草畜产品标准化实施细则, 倡导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4. 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1) 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牛、羊产业要坚持数量、质量并举, 降低生产成本。

(2) 由粗放生产向集约经营转变在产业化水平上求突破,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服务、分户经营的要求, 建设养殖小区, 通过发展规模种草养畜户、专业养殖村, 形成集中连片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3) 由传统养殖向科学生产方面转变在规范化生产上求突破。

(4) 在农区种草养畜上求转变提高产品质量, 发展无公害食品, 千方百计保护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5. 强化动物的疫病防治工作

畜牧业情况报告 篇3

应新西兰维多摩市议会等单位邀请。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夏贤忍为团长的湖北省农牧业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7年10月19日至11月2日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重点了解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这次出访,除听取有关方面的情况介绍外,实地考察了3个牧场、1个羊毛制品厂、4个畜产品经销店。通过考察,考察团成员对澳、新两国畜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及相关生产体系状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尤其对草地畜牧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畜牧业发展途径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1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概况

澳大利亚国土面积为768.23万km2,现有人口2230万人,80%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城市。全境地势低平。草场辽阔,以养羊、养牛为主的畜牧业非常发达,在农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澳农牧业用地4.9亿hm2,其中牧业用地占55%。畜牧业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常年养羊1.7亿只,年产羊毛10亿妇,占世界羊毛总产量的1/3以上;养牛2 620多万头。其中肉牛2340万头,奶牛约280万头,年产牛肉204万t、牛奶1 140万t。

新西兰国土面积为26.81万km2,现有人口410万人,其中140万人居住奥克兰市、55万人居住惠灵顿市。近年统计,新西兰农业用地1 564.03万hm2(折合15.6万km2),其中畜牧业用地1 152.91万hm2、耕地75.94万hm2。新西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约占农业人口的80%,是世界上按人口平均养羊、养牛最多的国家。新西兰各类牲畜存栏数量:奶牛516.16万头,肉牛449,47万头,奶牛和肉牛合计965.63万头;绵羊3 954.56万只,山羊15.31万只,绵羊和山羊合计3 969.87万只;鹿164.39万头。马7.59万匹。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产值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商品出口值占总出口值的近一半。

2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

澳、新两国畜牧业经济特点大同小异,概括地讲有以下5点。

2.1生产发展迅速,波动较小

在澳、新两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畜牧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近120多年来,畜产品生产没有大起大落,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

2.2畜牧业生产以草食家畜为主

在澳、新两国。家畜饲养以牛、羊、鹿等草食家畜为主,其产值均占畜牧业产值的90%以上,而猪和家禽所占比例一直较小。

2.3 草食家畜饲养方式靠放牧

在澳、新两国,养羊、养牛采用铁丝栅栏或生物围栏放养的方式,没有畜舍,羊群、牛群昼夜都在栅栏内自由活动,不需人看管,喝的水来自自流井,烈日下自动走到巨大的树冠下遮荫。必要时,靠牧羊人培训的牧羊犬赶羊、赶牛或骑摩托车亲自驱赶。这种放牧方式,不仅比舍饲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生产成本低,而且畜产品的品质和风味好,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2.4实行畜牧业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高

澳、新两国所饲养的牲畜已全部良种化,并按各地的雨量、温度与自然条件饲养不同畜种。实行区域化、专业生产。目前,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已形成肉牛生产区,南部为肉羊、羊毛生产区。新西兰北岛北部以肉牛生产为主,南部以奶牛饲养为主,南岛以生产羊肉、羊毛为主。目前有将近3/4的牧场以经营某一产品为主。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机械化代替了笨重的体力劳动,如牧草的种植和管理、饲料加工、挤奶、剪羊毛、屠宰和加工、运输、冷冻等,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完成。在新西兰,我们驱车前往牧场的途中,经常看见几百头奶牛自动排成长队缓步走向挤奶站等候机械化挤奶的壮观场景,令人惊叹!新西兰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肉0.92万kg,奶5.2万k,高于世界上所有的畜牧业发达国家。

2.5 畜牧业经济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由于澳、新两国地广人稀,国内市场有限,绝大部分畜产品需要到国际市场上寻求销路。近年来。澳大利亚年出口牛肉120万t、原羊毛49万t(占全世界贸易量的70%)、带毛绵羊皮15万t,均居世界首位。全澳畜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达30%。新西兰70%以上的畜产品供出口外销,每年出口羊肉38万t、牛肉46万t、奶粉62.34万t,在全世界分别居第一、第四、第一位。其出口的肥羔肉和各种风味的干酪居世界前列。尤其是肥羔肉,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市场上极负盛名。

进入21世纪,澳、新两国创新畜牧业经营方式,注重把畜牧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成功实现由“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向“骑在游客身上的国家”的转变,为国家创汇带来滚滚财源。新西兰2003年接待海外游客216万人。我们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考察的天堂农庄,实际是一个旅游观光牧场,游览车、餐饮店、旅游品商店一应俱全,饲养的牛、羊、鸸鹋、袋鼠、考拉供人观赏,还举行剪羊毛表演,吸引了众多国外游客。

3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途径

3.1 大力建立低成本、高产出的人工草场

澳、新两国草地建设始于19世纪初或中叶,国家无偿投资建设水、电、路基础工程;家庭牧场自营部分的建设向国家贷款。全澳牧场约6.7万多个,面积从几百公顷到几千公顷不等。最大的达40万hm2,牧草施行喷灌,每隔3~4年施1次化肥。小块牧草由人工培植,大面积牧草地用飞机播种、施肥。目前,新西兰人工草地占草地总面积的67%,并全部围栏化。两国草地利用方式均以放牧为主,很少补饲。在草地经营的技术措施上,通过清理、施肥、播种(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和草地围栏化来兴建稳产高产优良的人工草地;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定时施肥。由于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人工草地可以利用10年以上。通过兴建人工草地,极大地提高了天然草地的利用率。天然草地一般每公顷养1只羊。而人工草地可养5~6只羊。我们在新西兰路多路亚考察的一家私人合伙经营牧场。拥有140hm2人工草场,仅靠1.5个劳动力养了1 500只绵羊、40头肉牛、30只鹿,加上果园、旅游业,年收入50多万纽元。目前,新西兰平均每公顷人工草场生产肉类76kg、奶438kg、羊毛45kg左右,生产效率非常高。

澳、新两国政府十分重视天然草场的保护、改良和合理

利用,严格限定载畜量。对人工草场的保护工作也做得很好,牧草由多年生品种组成,3年翻耕1次,每21d为一生长期。每个草场在使用时划分若干小区实行轮流放牧,每块小区放牧时间不超过2d,保证草场不受破坏和牧草的优质生长。在新西兰,我们从奥克兰驱车360多千米前往路多路亚牧场,高速公路两旁大多是由林地改造成的人工草场。牧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牧道绿树成荫,百花盛开,成群的羊、牛、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特别清新的空气徜徉其间,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新西兰被称之为“花园式国家”,名不虚传。

3.2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部门配合,拓展国内外畜产品市场

澳、新两国都是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坚持培育国内市场、立足开拓国际市场。

国内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人均GDP均呈上升趋势。澳大利亚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3.1%,2006年增长3.5%,2007年预计达到4.1%;2005年人均GDP由1960年的不足1万美元增加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从而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的主导方针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早年制定了《变澳洲为亚洲的超级市场规划》,目标是向亚洲每年至少出口160亿澳元食品。其办法是在当地寻找市场调研与推销人员,按亚洲人口来生产、加工食品。这一规划的实施由总理负总责,初级产业由能源部、交通部、工业部和贸易部4位部长共同参与。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国家已成功地将牛奶打人日本市场,将鹿肉、鹂鹋肉打人韩国市场。同时,澳还推出了“质量保险”计划及立法,保证商品的食用安全、质量和声誉。如规定:凡标有“澳大利亚产品”的,必须基本保证由100%的澳洲原材料制成;凡标有“澳制造”的产品,也必须保证其成本的构成绝大部分来自澳洲。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3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一方塔拉集团。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出口利润的20%。

3.3规模饲养,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新两国畜牧业发展总趋势是:牧场数量减少,饲养规模扩大,单产水平提高,畜产品总产量稳定增长。

澳大利亚1979年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0.96万个,下降了一半多;饲养量也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可是,奶牛场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到2004年,全澳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只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 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 237个。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由于所需的劳动力减少,加之拥有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以及现代化机械设备,单产水平明显提升。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t,到2004年增加到5t。

新西兰以家庭农牧场为主,牧场经营规模虽比澳大利亚小,但经营方式比较集约化。新西兰饲养牛、羊的农场平均规模为538hm2,拥有2 600只羊和214头牛。养牛和养羊农场的规模越来越大,占总数的43%的大农场拥有全国66%的牲畜。而其余57%的农场只占有34%的牲畜。

3.4注重牲畜品种与牧草品种的改良

澳、新两国通过多年的选育和不断的引进欧美优良品种,目前饲养的牛、羊全部是良种。肉牛品种主要有安格斯、海福特、夏洛来、肉奶兼用西门塔尔等;奶牛品种主要有荷斯坦牛、杰西牛(Jersey)等。新西兰的纯种马是世界上最优良的品种之一,新西兰马在比赛中的获胜率达58%,并获得多项国际赛马奖。新西兰良种马的年出口额,现已超过1亿纽元。绵羊品种主要是澳洲美利奴、罗姆尼、边区莱斯特、考力代、萨福克、道赛特等。这些优良的家畜品种为澳、新两国生产、出口品质优良、数量众多的羊毛、牛羊肉、奶制品等畜产品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澳、新两国还非常重视特种经济动物的繁育及开发利用。驼羊,是原产南美洲的古老畜种,澳、新早年就引进国内培育,现已初具规模。目前,新西兰约有驼羊50万只。驼羊毛强度大、韧性好,保暖系数是棉花的2.5倍。驼羊绒毛制成品由于坚韧耐用,轻柔暖和,手感如丝绸,且不变形,价格昂贵。被人们称为“软黄金”。我们在羊皮毛制品免税店看到,一条驼羊皮毛床垫售价高达1500多美元。驼羊绒毛及其制品,已成为澳、新两国出口和旅游创汇的“拳头产品”。

澳、新两国还注重高产优质牧草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品种有三叶草、苜蓿和黑麦草等。目前,澳、新两国已普遍采用先进的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的育种工作;采用先进实验方法,研究草地牧业低成本、高产出的最佳模式。并设立专门经营牧草种子公司和种子繁殖场进行牧草种子的选育、繁殖和加工,由国家授权的种子检测部门进行牧草种子的检验和监控。

3.5 建立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

澳、新两国都有完善的畜牧业服务体系。牧场主如需药物、草子、机械等生产资料,只要打一个电话,有关厂家或销售商就会送到。澳大利亚全国有1.5万人的流动剪毛工,打个电话剪毛工就来剪羊毛,剪毛由专门定级工人按粗细、长短、软硬、光泽度分级分类,每包印上等级、重量,交澳大利亚羊毛局统一组织出口。据新西兰路多路亚的一位牧场主介绍,出售肉牛、肉羊,大多是采取拍卖形式,保证公平交易。

3.6 重视科技进步,教育、科研和推广紧密结合

澳、新两国的牧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内一流的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和梅西大学、林肯大学承担。这4所大学设有草原、畜牧、兽医等专业和各种学位课程。澳、新两国十分重视农牧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

新西兰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由农业部的23个研究站(所)承担,有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国际市场研究三类,各研究站(所)均设有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推广服务包括指导牧场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协会、合作组织或出口部门规定的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占整个科研经费的70%,其他的由企业、社团赞助或来自合作研究、技术转让及各种有偿服务的收入。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联系生产实际,运行机制很活,从良种引繁、品种选育到疾病防治、检疫监测、灾害预测防范、产品保险与供应等均为服务内容。

澳、新两国的农牧业执法工作非常到位,对保护自然环

境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出国前,有关人员告诉我们澳、新是世界上动植物检疫最严格的国家,不要带鲜水果、蜂产品等食品入境,当时不以为然。当我们踏上澳、新国土时,在海关遭受非常严格细致的检查,体验深刻。近几年,当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肆虐全球时,唯有大洋洲保持了一块净土。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

4启示与建议

澳、新两国发展畜牧业尤其是草地畜牧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虽然两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但是我们湖北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草山草坡面积大,且青草期长,饲草资源丰富,适宜牛、羊等草食畜禽生长;二是目前全省人均仅占有牛羊肉3.8kg、奶类2.3kg,消费水平很低,省内潜在市场大;三是农村劳动力多,劳动成本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草地畜牧业。

4.1正确处理农林牧关系,切实解决发展草地畜牧业“无立锥之地”的问题

建议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出发。确定草山草坡的利用方向,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对宜牧草山草坡,应当逐户落实和发放使用权证。由政府扶持逐步建立人工草场。要以武汉“8+1”城市圈为重点,大力发展奶牛业。拿出一部份耕地建立高产优质的饲草基地。

4.2加强畜牧业的地方立法工作

澳、新两国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立法与执法工作,先后颁布了《自然资源管理法》、《兽用生物制品管理法》、《动物福利法》、《肉类管理法案》及其配套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了畜牧业生产、经营者行为。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已颁布实施多年,建议省人民政府和省人大常委会通力合作,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这两部法的湖北省实施办法,以利提高湖北的以法治牧、以法兴牧水平。

4.3认真做好草食畜禽的品种改良工作

畜牧业情况报告 篇4

一、主要特点

2009年,全市畜牧业发展有贡献提高、规模提升、产业提速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贡献提高

一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上升。2009年全市现价畜牧业产值59.62亿元,比2007年增长30.8%,高于农业总产值8.1个百分点:可比增长11.3%,高于农业总产值3.1个百分点,畜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业和林业。现价畜牧业产值占现价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27.8%增加到29.6%,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为37.8%,从总体上看,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见图1),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的重要产业支柱。

二是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市肉类总产实现37.92万吨,禽蛋产量3.4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和27.7%,其中猪肉产量25.7万吨、禽肉产量7.61万吨,分别增长17.2%和47.2%。生猪生产强势增长。生猪出栏304.14万头,生猪存栏182.6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21.68万头,同比分别增长6.2%、7.2%和46.3%。全市三元杂交猪良种比率达到70.2%。家禽生产增长迅猛。家禽出笼存笼2082.79万羽,同比增长9.4%,其中鸡存栏1471.1万羽, 同比增长21.6%。肉牛生产稳步增长。牛肉总产4.28万吨,肉牛出栏41.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了20.7%和11%。三是畜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居民鲜活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200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0个,产值达48498万元,吸收从业人员1534人;全市饲料总产量达25.4万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6%,其中配合饲料产量22.53万吨,同比增长16.3%,全市规模以上饲料工业实现产值7.3亿元。畜牧业的较快发展,带动了畜产品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共吸收了从业人员12146人,总产值达32.6亿元(表1)。

(二)、规模提升

一是养殖大户明显增加。2009年养殖业积极引导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开展以人畜分离为重点的圈舍改造,扩大养殖规模,实现畜禽生产总量的突破。全市共发展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户 1205个,生猪年出栏1000头以上规模场(户)242个,存笼500羽以上规模蛋禽场(户)42个,出笼3000羽以上规模肉鸡场(户)708个,出笼3000羽以上规模肉鸭场(户)199个,出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户(场)64个。二是养殖小区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已建成畜牧养殖小区99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67个,肉牛养殖小区6个,家禽养殖小区24个。2009年不少规模猪场正在进行改建或新建,建设标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场址选择布局更合理,设计更科学,建材质量更高,设备更先进,管理更规范,注重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如吉安春兴公司马山种猪场二期项目建设,栏舍采用钢架结构,购置先进设备,新建大型沼气池1200m3,该种猪场和吉安市畜禽良种场都成功用沼气发电,解决了本场生产和生活用电用气,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目前全市这样的生猪标准化场已建成41个。三是合作经济组织水平明显提高。先后成立了吉安县万福养鸡专业合作社等,全市目前共有各类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6个,带动农户近万户,有力提升了全市畜牧业生产组织化水平。

(三)、产业提速。2009年全市各地在贯彻落实好国家优扶政策的同时,各县(市、区)政府先后都出台了扶持畜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了对畜牧业生产的投资力度,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亮点纷呈:吉安县积极探索、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信贷合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农信社、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信贷联合体,着力解决了农民信贷难,化解了信贷、市场和自然灾害的风险。县政府牵头出资240万元、龙头企业出资400万元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对需要贷款的养殖户,由企业、金融机构、农户签订贷款协议书;政府安排60万元实行贷款贴息,并整合老建扶贫的贴息资金向特色产业倾斜;同时,县财政还对养殖户实行奖补扶持政策。这一系列新举措使“公司+农户”生猪和肉鸡养殖模式的生机日益凸显。目前,吉安县温氏发展合作养鸡户1500余户,年出笼肉鸡1600万羽,其中,年出笼肉鸡2万羽以上的有100多户,形成了110个“一村一品”合作养鸡专业村。引进吉安正邦公司,建立年存笼种鸡4万套种鸡场,发展合作养鸡户600多户,年出笼肉鸡250万羽。正邦种猪扩繁场已建成可存栏4000头母

猪栏舍并已投入生产。新成立的万福养鸡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年出笼1万羽肉鸡合作养鸡户200户,存笼种鸡2万套,年出笼肉鸡可达200万羽以上。新干县从2009年起至2010年,县财政对新增养母猪和新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奖补。新增养母猪每头补贴100元,建污水三级沉淀池补贴15元/m2,建沼气池补贴100元/m3。新干正邦集团计划在该县

再投资3~10亿元,兴建10~15个生猪养殖场,形成年出栏生猪50万头的生产规模,已建成的金川、潭丘两个生猪养殖基地现存栏母猪5400多头。万安县引进台湾瑞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兴建奶牛养殖基地和乳品加工厂。目前已建奶牛栏舍1000m2,种植牧草200余亩,引进后备奶牛100头。永丰县绿禽养禽专业合作社引进南京远征食品机械厂,与之合资在该县罗铺垦殖场兴建“赣禽皇肉类食品加工厂和大型生态养猪场”。项目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三期进行建设。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加工板鸭400万羽,分割家禽3000万羽,屠宰加工生猪30万头,出栏肉猪5万头,年产值12-15亿元人民币。市畜牧兽医局利用市牧业园有利条件,引进广东客商投资3000万元入园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已存栏肉牛300多头。同时,利用青原区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提供的便利,与吉安煌上煌有限公司合作,投资1000万元建家禽屠宰厂和吉安红毛鸭保种场,开展吉安红毛鸭保种、开发与利用,开发特色产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重大动物疫情形势仍相当严峻,防控难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外来畜禽的疫病控制难度大,活畜禽交易市场退出城区情况复杂,免疫抗体水平还不理想。

二是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制约了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畜禽产品销售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业链不长,拉动作用弱。畜禽基本以鲜活原料产品进入市场,产品附加值不高,抵御风险能力弱。

三是经费投入不足。一方面农民缺少资金支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防疫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防控体系、诊断体系、服务体系建设不能全面到位。

四是专合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从实际运行上看,专业合作组织机制仍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沟通信息、协调生产、调控价格、保护农民利益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好。多数专合组织的会员之间只有信息、技术联系的松散联合,互利互惠的机制建立不紧,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作用比较弱。

三、发展对策和建议

我市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龙头企业、加工增值、养殖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阻碍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要使我市畜牧业在农业、农村中有更大的作为,主要还在“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面做工作:

1、规模化。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畜牧业由于组织化程度低,信息传递慢,信息分析能力差,难于快速、准确地决策,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趋同性,解决的根本出路是规模化,只有规模才能出效益。要围绕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落实优惠的激励政策,调动农民自觉地投资、投产,不断改善畜牧业生产环境。同时进一步加强争项引资工作,切实抓好各项惠农政策和现有项目的实施,在努力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利用扶贫、小额信贷等支农资金投入畜牧生产基础建设,捆绑用活项目资金,做到大投入促大发展,大发展促大增收,大增收促大跨越。

2、标准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是一种源于工业化,代表现代化的一种生产方式,既是畜牧业生产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组织方式。一是要狠抓标准化饲养场建设,为推行标准化生产提供基础载体。二是要加强技术指导。做好市、县、乡、村、养殖场(户)五级防疫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免疫,加大监测,做到防疫工作全面到位,切实提高免疫密度和效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80%以上。三是要强化技术服务。要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让广大养殖户从新技术中尝到甜头,充分调动其养殖积极性。四是要加强管理,特别要加强环境管理,对大量的污染物要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畜牧养殖情况调查报告 篇5

调查人:杨萍 11级生物教育班 学号:20130901013

放假时间,对农户养殖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户养殖的现状和特点

(一)养殖现状

去年在市场价格大幅回升的强劲拉动下,农户蓄牧业生产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养殖特点

1自去年上半年以来,随着生猪价格的大幅回升,调动了一些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生猪生产得到一定发展。通过村支部书记介绍和部份农户走访,去年,农户生猪出栏比上年有所增长。

2、农户基本上没有规模化养殖

由于受前年猪流感等动物疫情的影响,养殖业风险增大,使得一些准备投资养殖业的养殖户失去信心,而转入其他行业发展。

3、耕牛养殖一使役为主

二、农户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通过调查和询问,了解到当前影响农户畜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户饲养方法落后,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村散养农户饲养牲畜、家禽仍以传统方法为主,饲养时间长,养殖成本高,群众对畜禽防疫观念不强,特别是对家禽忽视疾病防疫,死亡率极高。在走访询问中了解到,由于散养农户轻视对家禽疾病防疫,导致个别农户家禽死亡率高达50%—60%。

此外,农村生猪散养户饲养的本地母猪,并没有采取科学的人工授精技术,而采用公猪配种自然繁殖,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计农户对发展养殖业积极性还是不高。

品意识较差。

保山市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6

保山市畜牧兽医局(2011年9月20日)

为全面总结“十一五”保山畜牧产业发展情况,研究“十二五”全市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和推进现代畜牧产业建设的思路及对策,市畜牧兽医局组成调研组,于2011年9月15日—18日赴隆阳区、腾冲县对畜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走访了畜禽商品基地的养殖大户,与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了座谈,对畜牧业发展现状、畜牧业服务体系和畜牧龙头企业的运行情况、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现将调研的情况及相关建议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畜牧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我市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注重防疫,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围绕畜牧产业科学发展主题,转变畜牧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全市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畜牧业产值和畜产品产量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成效明显

——畜牧产业从量变到质变中健康发展。一是畜牧业产值迅速提高,2010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47.8亿元,与2005

业投入由单一的财政投入走向财政投入、信贷投入、民间和社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转变。2010年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31个,畜禽规模养殖场(户)发展到128户,畜禽养殖示范村发展到195个,畜禽养殖合作社达到87个。

——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2010年全市实现畜牧业产值47.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132.39亿元的36.1%,在大农业中跃居第一位;全市农民人均农业现金收入2277元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达813元,占35.7%,而在一些山区农民家庭收入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甚至达到50%以上,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畜牧产业化经营有所发展。2010年全市有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141个(家),其中涉牧龙头企业46家,畜牧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95家,畜产品交易市场23个。涉牧龙头企业方面:目前全市成规模的各类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6家,比2005年(下同)增加27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3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10家,县级33家。全市规模较大的畜牧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96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倍,其中从事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12家,按加工对象分,蛋品加工1家,牛羊肉加工3家,火腿、腌腊制品加工5家,牛奶加工2家,蜂蜜加工1家;2010年加工各类畜产品5522吨,销售收入11621万元,实现利税776万元。从事猪牛羊屠宰加工的企业7个,2010年屠宰生猪43.3万头,加工费912万元,利税358万元。畜牧业产业化中介

公斤和32元/公斤,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了233.3%、71.2%和68.4%。目前猪粮比价9.5:1,处于高盈利,据测算,出栏100公斤重的生猪可获利600元左右,生产效益进一步增加。生猪生产总体上呈现出有市有价,产销两旺,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预计2011年,生猪市场价格将会持续推高,生猪养殖会有较大盈利空间。二是禽蛋价格走高。9月全市家禽存出栏同比增长都在10%以上,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鸡蛋和活鸡均价分别为10.6元/公斤和18元/公斤,同比增幅分别为15.2%、12.5%,土杂鸡养殖和蛋鸡生产出现高盈利,据测算,每只蛋鸡一个生产周期利润约为45元左右;每只出栏2公斤土杂鸡可盈利15—20元,养殖效益较高,市场前景看好。三是牛羊价格坚挺,发展势头强劲。9月份我市牛羊肉价格分别为38元/公斤和45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1.7%、18.4%。按目前价格测算,农民出栏一头肉牛可获利600元左右,出栏一只肉羊可获利250元左右。受市场消费能力不断上涨的拉动,牛羊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二)主要做法

1、抓扶持政策的落实,促管理体制的改革

一是认真落实了《中共保山市委、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切实加强了对畜牧产业的领导,2004年7月,恢复成立了保山市畜牧局。二是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2008年底先后完成了市县(区)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了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执法监管、畜牧兽医技术支持机构,全市乡镇畜牧

结合等生态种养的循环经济模式。

3、抓畜牧科技推广,促产业提质增效

一是健全了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围绕畜禽杂交改良技术、饲料青贮技术、配合饲料应用技术、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多项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畜牧兽医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科技帮扶机制。每年抽派200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实施畜牧科技进村入户挂钩帮扶工程,重点帮扶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示范村、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三是建立畜禽良繁体系。以实施生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为抓手,以民营种畜场为基础,加大“二元杂”母猪的繁育推广,2010年全市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各类种畜禽场19家。“十一五”期间,每年推广猪人工授精50万窝、肉牛冻精改良3万头以上,同时,加大了腾冲槟榔江水牛、保山猪、龙陵黄山羊及奴比亚山羊的选育推广力度。四是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升行业科技人员的素质。结合畜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每年培训养殖户1万多人。五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保山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规范及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提高了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

4、抓疫病综合防控,促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是切实抓好动物防疫责任制的落实。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政府保密度、部门保质量”的目标责任制;实施了动物防疫整村推进措施和工作公示制度,提高防疫质量,接受群众的监督。2010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重

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安排、一起抓落实。

(三)基本经验

“十一五”我市畜牧产业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支撑作用,归结起来,基本经验有五条:一是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是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全市上下切实加强了对畜牧产业的领导,尤其是中央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养畜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二是抢抓机遇、争上项目、增加投入是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着力实施了一大批畜牧建设项目,改善了畜牧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扶龙头、树典型、办样板,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社、养殖协会、养殖小区带动畜牧产业发展的格局。四是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是畜牧业增产增效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农田种草养畜、水牛奶开发、肉牛冻改、猪人工授精、畜禽计划免疫、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等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畜牧产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五是抓安全,建预案,加强动物防疫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制定了应急处理重大动物疫情的预案,完善了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了动物防疫监管,加强了畜产品和畜牧业生产资料质量检测,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一批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

(四)存在问题

经多年使用,退化严重;四是草食畜的年饲养量在逐年增加,草地对牲畜的承载能力也在逐年下降。因此,天然草原资源对发展草食畜的约束性在不断增大。

4、产业化经营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我市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滞后,是畜牧产业发展的瓶颈。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产业链短,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弱。由于缺乏较强实力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之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灵,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推进缓慢。

5、基础设施薄弱。“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级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市县乡财政困难,对畜牧业投入较少,市县乡畜牧行政管理、技术推广、执法监管、动物疫病预警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必需的办公条件和实验室设备,制约着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从事养殖业的土地多为租赁的临时用地,其地上附着物不能作为银行抵押贷款,导致部分养殖业主因资金周转困难,影响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扩大和设施畜牧业的推进。

6、疫病防制任务艰巨。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动物疫病防制的难度在加大,一方面是防堵内地疫情向边疆的扩散,另一方面是防止境外疫情的传入。我市地处边疆,腾冲、龙陵两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68.78km,动物疫情常常通

(三)发展重点

1、立足可持续发展,创建一批农牧结合生态示范园区。“十二五”期间,以发展适度规模饲养、健全农牧结合机制、加快设施养殖为主要抓手,以合作社为调整生产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养殖业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为主要方式,加快推进林—畜(果—畜、烟—畜、茶—畜)结合的现代畜牧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2、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按照统一畜舍建设规范、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管理规程、统一排污处理,建设一批生猪、奶牛(奶水牛)、肉牛、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项目建设资金,推动养殖小区、养殖园区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经营出效益,着力构建优质畜产品集中产区。

3、立足产业化经营,创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抓住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保山沿边开放试验示范区建设、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较强实力的畜产品加工、奶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企业,构建“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 生产经营模式,建成一批区域性或跨区域的畜牧业新型产业

3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生猪养殖专业村的建设,推动全市生猪产业快速发展;二是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建设现代畜牧业生态园区20个。三是建设奶水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推行“公司(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奶产业产销对接,安全生产。

3、突出抓好草食畜的发展,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按照生态立市、统筹兼顾、产业协调、相互促进的原则,推行“果—草—畜”农牧结合种养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实施肉牛、肉羊养殖“双百工程”,即:扶持建设10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扶持肉羊养殖大户100户,加快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

4、突出抓好畜牧产业化经营,推动产业升级。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建成有较强实力的肉类加工、奶类加工、饲料加工龙头企业5户以上。发挥合作社在技术推广、行业自律、维权保障、市场开拓方面的作用,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畜禽养殖、畜产品流通合作社达到100个以上。

5、突出抓好畜牧科技推广,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抓好保山猪、龙陵黄山羊、腾冲槟榔江水牛、明光小耳猪等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二是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畜禽养殖大户按照种畜禽生产经营条件,完善生产设施、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成为种畜禽生产场,增加优良种畜禽供应量。三是抓好肉牛冻精改良、猪人工授精、优质

5建议:一是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带动辐射能力强,特别是与农民增收联系密切的畜牧龙头企业,各级政府应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技改扩产支持等多种方式进行扶持;二是要把肉品加工、奶制品加工、饲料加工纳入招商引资重要内容,通过招大商、引强商,进一步做大做强保山畜牧业。

(三)加快畜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畜产品安全水平。建议: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积极培育无公害畜产品基地。二是加强对龙头企业、养殖业主开展无公害畜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引导,增强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或组织,省市县各级政府应给予奖励和表彰。

(四)加快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产业化组织载体功能。建议:一是支持龙头企业和畜牧经济能人牵头创办畜禽养殖和流通合作社,培育发展各类农村畜牧业中介服务组织。择优选择一批基础好、运作比较规范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重点扶持。二是鼓励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发展订单生产、合同收购、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推进项目产业化经营进程。

畜牧业情况报告 篇7

1全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 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部署, 抓住实施畜牧业加快发展三年攻坚战和现代畜牧业四年提升计划的有利契机, 以加快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为目标, 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牧业, 用产业化模式发展牧业, 用现代化标准提升牧业, 凝心聚力, 扎实工作, 畜牧业经济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畜禽发展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 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招商引资工作进展顺利,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畜牧政策落实稳步推进, 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截止到2014年末, 全市猪、牛、羊、 驴、禽分别发展到78万头、14.8万头、120万只、 2万头和870万只, 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3.6万吨和20万吨, 畜牧业产值实现27亿元, 农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3575元。

自2012年提出奶牛产业转型发展以来, 我市抓住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主线, 突出抓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发展、精细化精深化加工提质量、 品牌化市场化销售增效益、法制化规范化管理保安全, 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 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发生积极转变。广大干部群众已经充分认识到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民间资本、企业投入畜牧业的热情也越来越高。目前, 全市运行奶站58个, 转型为牧场的有4个、养殖小区的37个, 占运行奶站的70%;另一方面, 畜禽良种化水平大幅提高, 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奶牛、 肉牛、生猪和蛋鸡的良种覆盖率都达到90% 以上, 备案的各类畜禽养殖场、小区达到290个, 畜产品可追溯体系日益完善。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上取得一些成绩, 但与“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畜产品加工精深化、兽医工作制度化、畜产品质量和畜牧投入品安全化、畜牧业服务与管理信息化”的“五化”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研究和破解。

2.1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较为艰巨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发展”、“六型农业”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 必须推动畜牧业由传统饲养方式向标准化规模生产转变, 由数量扩张向数质并重内涵增长转变, 建设食源性优质安全畜禽养殖基地。目前, 我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仍然较低, 有些养殖户 (场) 仍然固守传统理念, 养殖模式散小低效, 经营方式简单粗放, 粪污处理不达标, 给周边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 也不利于建立可追溯体系, 对畜产品质量安全也构成了较大威胁。

2.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国家、省里在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方面有很多的扶持政策和项目, 但覆盖面很小。与畜牧业发达地区相比, 财政用于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相对较少, 特别是列入财政预算的更少, 虽然制定了一些扶持政策, 但由于县级财政能力有限, 奖励资金相对总投资也是微乎其微。大多数银行基本都不给养殖业发放贷款, 而养殖户 (场) 严重依赖贷款, 没有充分自有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实行滚动发展, 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进程。

2.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截止到2014年末, 我市各类畜产品加工企业有19家, 屠宰加工畜禽61万头 (只) , 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4.57亿元, 实现利润182万元。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我市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不仅数量较少, 规模也较少, 名优产品数量也不多, 主要是以皮革、毛呢以及肉制品为主, 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水平停留在初级加工的阶段, 技术装备鹿后,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尚未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模式, 带动作用不明显。

3今后一个时期工作想法

畜牧业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 当前正处在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转型期, 面临着许多繁重任务和严峻挑战。对此, 我市要把发展现代畜牧业作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进程的重要途径, 科学规模, 重点布局, 举全市之力推动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争取到2020年, 全市奶牛、肉驴分别发展到10万头, 生猪、羊分别发展到400万头、150万只, 蛋鸡发展到1 000万只, 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达到500个以上, 规模饲养量占总饲养量的90% 左右, 建设奶牛、生猪、禽类、羊、肉驴等龙头加工企业各1个。肉、 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4.4万吨、22万吨, 牧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 经济总量再造一个洮南。

3.1围绕转型主线, 精心组织领导

把畜牧业纳入全市经济发展大局, 并从长远着手, 组织专业人员, 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 发展现状, 科学制定全市的畜牧业发展总体规划, 明确了发展目标。其中, 中部、南部乡镇通过招商引资、大户投资等手段, 培育和发展大中型牧场;北部乡镇在现有基础上, 继续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步伐, 逐步确定各个畜禽品种的发展格局。同时, 充分运用股份合作、投资融资、 托管等形式, 动员和吸纳社会各界投入资金发展畜牧业, 推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3.2围绕政策引领, 强化扶持服务

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政策, 优先申报有利于转型发展的项目。要着手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加工以及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继续加大畜牧业扶持力度, 在资金、土地、信贷、保险等方面出台更有力的扶持政策, 拓宽补贴政策覆盖面, 保护畜牧业生产的稳定性。要逐步建立起稳定增长的财政扶持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各项支农资金尽量向畜牧业倾斜, 同时加强对政策资金的使用管理, 确保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3.3围绕宣传引导, 营造浓厚发展氛围

重新审视发展环境, 通过媒体、会议等方式, 不断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认识, 引导大家正确分析发展形势和市场行情, 进一步坚定发展畜牧业的信心和决心。

3.4围绕技术支撑, 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依托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 遴选优秀畜牧专家、技术指导员投身服务一线, 为畜牧业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化畜禽良种繁育场建设, 鼓励扶持引入优良畜禽品种, 稳步提高畜禽良种化水平。积极推广优质饲草生产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

3.5围绕培育龙头, 延伸产业发展链条

要引导现有大型龙头企业建设畜禽研制基地, 完善创新“公司+ 合作社 (基地) + 农民” 合作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 积极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 培育一批具有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等全产业链经营能力的龙头企业;同时, 围绕发展生猪、奶牛、肉驴等优势产业,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宣传我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资源优势和优惠政策, 吸引大公司、大集团投资建设全产业链一体化项目, 构建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 进而提升全市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内需动力。

会议筹备情况报告 篇8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和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备小组,对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受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委会的委托,向大会作“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筹建情况和“首届全国阅读鉴赏学术研讨会”筹备情况的报告。

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是在中国修辞学会的大力支持下,在筹委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在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和《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的具体操作下,历时一年筹备成立的。

中国修辞学会是国家教育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自1980年成立以来,在张志公、张寿康、张静、王德春等几届会长和一大批著名学者的领导下,团结全国的语言修辞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修辞学学术研究、交流、应用和普及,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在这杆大旗下,还聚集了六大区分会和文章学研究会、文体学研究会、辞章学研究会、语用学研究会、文学语言研究会、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等专业委员会,它们分别在不同的地区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2年11月,中国修辞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在昆明隆重召开,会上除了进行学术交流外,还换届选举了学会领导机构,从而产生了第7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这次年会的后期,在新一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修辞学会会长、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德春教授号召各位常务理事积极组织二级专业学会,以进一步扩大中国修辞学会的社会影响,推动和拓展修辞学的研究和应用。

根据王会长的指示精神,2003年5月,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主任、《阅读与鉴赏》杂志总编辑郝荣斋先生与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先生商议,共同倡导、发起成立“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简称“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

5月20日,他们在致王德春会长的“关于成立‘中国修辞学会阅读鉴赏研究会’的建议”中提出:

“为了推动修辞学的应用研究,促进修辞学在语文教学的应用,扩大中国修辞学会在社会上(尤其是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我们建议成立‘阅读鉴赏研究会’,作为中国修辞学会的二级专业分会。

成立此研究会,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一、学会已经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成果。我们学会有一大批学者从事修辞学应用研究,其中有些先生发表了不少修辞鉴赏文章;

二、中学语文阅读鉴赏课急需理论指导。阅读鉴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既是重点(高考、中考试卷中所占分值很高),又是难点(师生都很为难);

三、《阅读与鉴赏》杂志社可作研究会依托。秘书处可设在杂志社,便于联系会员,处理日常事务,发表有关成果。

如获批准,我们拟加紧筹备此会,并在高校语言文学教师和中学语文教师中发展会员,拟于2004年适当时间举行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郝荣斋、谭汝为两位先生的建议得到了王德春会长和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会的赞同,中国修辞学会明确批复“同意组建阅读鉴赏研究会”,并以书面形式正式出具了委托书,责成谭汝为、郝荣斋两位常务理事牵头筹建。于是,依托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和《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谭汝为、郝荣斋两位先生正式开始了“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的筹建工作。

《阅读与鉴赏》杂志是由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主办的一份语文期刊,以“紧扣中考高考脉搏,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为办刊宗旨,主要面向中学生。自2002年1月创刊以来,先后启动了“高中版”和“初中版”,以其淡雅、实用的风格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赞誉,在全国逐渐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次在组建“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的过程中,《阅读与鉴赏》执行总编王雪梅女士带领编辑部的同志们,立足于该杂志的作者和发行队伍,面向全国语文教育界,先后两次共发出两千余封信函,邀请大中学校的骨干语文教师和有关研究人员做首批会员。令人欣喜的是,组织“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的倡议,在大中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人们纷纷寄来回执,有的甚至预交了2004年的会费。截至目前,共发展首批会员280余人,基本上涵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其中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省会员较多,成分包括大学教授、副教授、讲师和中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中教一级教师以及新闻出版界的人士,初步有了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基本会员队伍。

2003年11月,在澳门召开的“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谭汝为、郝荣斋两位发起人邀请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张宗正教授和中国修辞学会理事、杭州师范学院徐国珍教授加盟。2004年初,又邀请中学语文教育专家、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刘真福先生参加筹委会。后来,又邀请广州大学关湘教授襄助。六位先生“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研究会的筹建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筹建过程中,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和《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不仅提供了经济的资助,而且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首届阅读鉴赏研讨会”的筹备工作是由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和《阅读与鉴赏》杂志编辑部独立承担,且与“中国阅读鉴赏研究会”的筹建交叉进行的。

为了办好这次会议,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会议东道主郝荣斋先生亲赴承德考察会址。在承德市中学教研室主任刘国臣先生和教研员乌荷郁老师的帮助下,河北省出版总社报刊中心主任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张志远先生与承德师专教师宾馆具体商谈会议有关事宜,最后形成了一份“备忘录”。总的办会原则是,在保证代表住好、吃好的前提下,尽量少收费,不足部分由东道主补贴。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正值旅游旺季,市内主要景点门票价格谈不下来,而这些景点距离较近,文化考察以自助游比较划算、方便,所以就不再统一收费集体组织。这一点恳请大家谅解。会议期间,大家有什么要求和建议,可以向会务组或教师宾馆提出,只要合理,有可行性,我们将尽量满足和采纳。

上一篇:合理有效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下一篇:党建迎检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