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运动健康处方范文

2024-10-01

个人运动健康处方范文(精选6篇)

个人运动健康处方范文 篇1

有一位女性,身高160CM,体重65KG,年龄30岁,体脂%比30%,希望获得理想的体重,请出具运动处方和膳食配方。

答:

1、此人此时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x身高)=75/(1.72 x1.72)=25

2、对于亚洲人正常值BMI=23(常数)

3、推测出此人正常体重应为23X1.6X1.6=58.88KG

4、此人超重65-58.88=6.12KG(减肥应减脂肪,所以应减6.12KG脂肪)

5、此人的脂肪重65X30%=19.5KG 6、1G脂肪中含水0.2G,纯脂肪0.8G

7、此人应减纯脂肪1

0.8

6.12

X →X=4.896KG

8、每G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此人共需减热量为:4.896X1000X9=44064千卡

9、在这里为方便计算我们按6KG脂肪减则: 1→0.8

→X=4.8KG 6→X 4.8X1000X9=43200千卡

若运动减50%,膳食减50%各21600千卡,(当然你也可以运动60%,膳食40%等)这自己定,根据这些参数就可以指定运动处方和营养膳食了。

10、运动处方→A、强度 B、运动量、C、频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220-30=190次/分

A、强度

安全域190X60%——190X85%

B、运动量平地跑1000米每千克体重消耗热量1000卡

65X1=65千卡/千米(每天跑2千米)

C、频率

每周4-5次,大概需要花费7个多月

11、营养膳食

A、假设每天膳食减少500千卡(根据计划自己定)21600/500=43(天)

B、中国:机体每千克要提供54千卡热量维持正常活动/天,65X54=3510千卡 C、每天摄入膳食量为3510-500=3010千卡

D、根据每天摄入膳食量查(甲)对照表按早、中、晚分配热量设计膳食。

某人每日需要摄入热量3010千卡,经查表,全日分配单位如下:

甲类总交换份数为18单位

表1

11.5单位

表2

2单位

表3

4单位

表4

1单位

表5

油脂类3单位,纯糖类1

全日食量为:

粮食

白米 7两、生嫩玉米3斤、生面条1.5两、咸面包1.5两,土豆(山药)(食部)2.5两

蔬菜

1斤

水果

1份

瘦肉

2两

鸡蛋

1个

豆腐

1两

酸奶

1瓶

红糖

0.4斤

烹调油

3汤勺共0.6两

食谱:

早餐:酸奶

1瓶+红糖;煮鸡蛋1个;糖包4两;生面条1.5两,生嫩玉米1.5斤

午餐:瘦猪肉、牛肉、羊肉、鱼、虾、家禽类(食部)2两,米饭3两

加餐:土豆 2.5两;咸面包1.5两 生嫩玉米1.5斤

晚餐:米饭4两;、大白菜1斤、豆腐干1两;苹果4两

个人运动健康处方范文 篇2

教师的工作有非常特殊的职业特点,对健康的要求也是相当高的。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师资结构极不平衡。很多高校的教师中老年人占的比例较大,他们平时除了工作、上课之外还有繁重的家务,根本没有太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本文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闲暇时间很少用于运动健身,从一日作息制度表及闲暇时间的支配情况来看,教师的生活作息非常有规律,上课及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强度较大,而且工作姿势固定,以坐姿和站立为主,没有固定的体育锻炼时间,体力劳动强度相对较小,晚上还要加班,使身体原有的生物节律遭到破坏,容易影响身体健康。走访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教师会产生腰痛、颈痛、双腿麻木、嗓子干、眼睛干涩、身体疲劳等不适的亚健康状况。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一些常见症状及其运动处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普通高校男女教师2000人,进行了问卷测评,有效回收率9.45%。

1.2 研究方法

(1)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分析法,座谈法等。

(2) 详细了解有关病例,充实调查原资料。运用运动医学方面知识,进行全面认真的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颈肌疲劳出现的原因及对策

颈椎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见于长期伏案工作者,以40-60岁为高发年龄,但目前有年轻化的趋势。颈肌劳损根据其不同病变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因此,应加强颈部的锻炼。

在此介绍几节常用的颈部体操:第一节,左右旋转。坐姿,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向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转至最大限度时,应停留3-5秒,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第二节,伸颈拔背。坐姿,两肩放松下垂,颈部尽量上升,似有头顶球之感,持续3-5秒,重复10次。第三节,双手托颈。坐姿,双手手指交叉掌面托着后颈部,颈仰向后,双手掌向前,持续3-5秒,重复10次,以增加颈背部肌肉力量。第四节,擦降按摩。坐姿,两手轮流摩擦颈部各20-30次,并用双手拇指或中指点按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

此外,患有颈椎病者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应注意看书、写字时间,不应过长,每30分钟应抬头活动颈部,不应在床上埋颈看书、看电视等。平时应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爬山、游泳等都有助于健康,可减少颈椎病的发作。

2.2 姿势性腰痛出现的原因积极对策

姿势性腰痛主要是由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不良姿势引起。因此,要消除姿势性腰痛,首先就要在坐、卧、行走等方面端正姿势。其次就是及时纠正不良姿势。

2.2.1 坐姿训练

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普通木椅上,双髋、双膝屈曲90度,腰椎和靠背之间尽可能贴近,不留空隙,以减少腰椎前屈。达不到该训练的患者,可选用靠背前凸的椅子,以利于训练的进行。

2.2.2 站姿训练

患者腰背部紧贴墙壁直立,以腰椎和墙壁间伸不进手为原则,然后逐渐屈髋屈膝下蹲。这是在坐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节训练。只有保持了直立的腰椎屈度。方可在步行、运动和负荷重物的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功能。

2.2.3 步行训练

在坐位和站姿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时的腰椎姿势训练。方法如下:头上顶一笔记本或其他物品,在保持腰椎垂直和尽量不使头顶的物品掉下来的前提下迈步前进。两手各提一较轻物品,腰椎保持平直,同时迈步前进。

2.3 感觉器官不适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3.1 两眼酸胀

教师工作时间长,距离作业面较近。这种长期近距离工作,使眼睛睫状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眼肌力量下降,容易疲劳,使眼睛调节能力受到影响。人便会产生眼部的不适。可进行一些积极的活动,减弱不适症状。如合上双眼5秒,然后睁开眼自视鼻梁5秒,如此重复数次。

2.3.2 咽喉不适

咽喉不适与说话较多有关。可多喝些温热的开水,晨起可喝一杯盐开水,或服用一些护嗓药物,如西瓜霜、金嗓子喉宝。

2.4 其他不适症的对策

2.4.1 头晕脑胀

坐直后把头使劲向后仰,坚持8-10秒,然后把头低垂在胸前静坐10-15秒,如此重复多次。

2.4.2 困乏嗜睡

坐正,双肩后弓,下腭微收,双肩下垂放于躯干两侧,手心向后,然后用力收缩背部、臀部、肩部、颈部的肌肉,保持12秒,后全身放松10-15秒,如此重复多次。

2.4.3 双腿麻木

双腿放于桌下,用力伸直,然后端坐,放松腿部,如此重复多次。

3 建议

除以上消除不适的室内运动处方外,教师也可在闲暇时间积极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工作效率。进行户外运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组织,加强领导,防止伤病。

2.选择运动项目,要以小强度、长时间运动为主。可选择诸如爬山、跳绳、慢跑、健身操、游泳、自行车等运动项目。但运动时间应保证15分钟以上,每周进行2-3次。

3.除此以外,还应注意饭食的营养,形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刘纪清,张锦明,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篇3

关键词:运动处方 要素 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如今,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内涵。随着生活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加,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每况愈下,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改善当代人的心理状况已成为科研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挑战,有关学者不得不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新的思考和探讨,开始重新审视身体与心理的关系,重新审视运动锻炼的功能,并逐步意识到运动对改善心理的重要意义。运动对心理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另外,运动通过缓解压力、改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间接的促进作用[1]。

一、运动处方应用于心理的研究起源

1954年德国的霍尔曼研究所通过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制定出健身运动处方,并明确指出,在不久的将来,“为人脑制定运动处方”将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2]。自此,运动处方在心理领域研的研究得到发展,其应用价值及功能也得以凸现。

由于研究视角和立场以及学科专业的差异,不同学者对运动处方的定义作出了不同的阐述。现阶段,从锻炼心理学角度来讲,运动处方可定义为以促进个体身心健康为目的。运动处方在改善心理的价值,已逐渐得到科研工作者及参与锻炼个体的认可。目前关于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虽处于探索性研究发展阶段,但部分研究已取得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运动处方的健心作用会用被越来越多的个体所接受。

二、运动处方各要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运动形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运动形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倍受关注的领域。锻炼心理学对运动处方心理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形式上面。现阶段,国内关于运动形式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1)传统体育项目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如权黎明(2007)研究分析了太极拳活动的特点,认为练习练太极拳可以降低大学生对内部情绪和外部刺激的干扰,使精神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烦躁等心理障碍逐渐得到调整和改善[3]。(2)新型有氧操与舞蹈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如蔺跃同,庄雪芹(2009)对女大学生进行有氧健身操锻炼,将锻炼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有氧健身操锻炼对女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能明显改善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3)球类项目锻炼的心理效应。如殷晓旺,余锡祥(2007)对江西师范大学23名SCL-90调查中心理因子得分≥3分的学生分别采用篮球与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结果表明:篮球运动能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产生积极变化[5]。(4)其他形式的运动心理效应。如马晓云(2006)采用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安市城区中老年人进行走路、慢跑、自行车等运动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结论认为:坚持以上各种健身活动的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均呈现良好态势[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形式、项目的身体锻炼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由于运动项目特点不同,产生的心理效益不同。

(二)运动强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强度作为运动处方的核心要素对健身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运动强度的选择与控制也一直是科研工作中的难点与重点。目前关于锻炼强度对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还存在较大争议,但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如borger等(1992)发现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最高心率的60-75%),每次20-60分钟的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7]。

运动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的心理效应,然而,目前对于运动强度与心理效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部分研究者的运动强度选取范围跨越较大,致使现在的研究结果还不具有一致性,还没有得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佳运动强度。

(三) 运动时间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时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类似心理学研究中的“遗忘规律曲线”,即每次运动后都会产生一定训练效果痕迹,运动锻炼重复时间与周期越长,产生的效果痕迹越深刻,锻炼的效果也就越明显。有研究发现,一次性的5分钟步行运动就能改善心境状态,但是这种短时间的活动产生心理效应较短,对消极情绪没有长期的抑制作用。Steptoe A(1988)等研究认为,通过運动锻炼进入积极陶醉状态并使大脑得以自由运转所需要的时间是40-50分钟,因此持续40-60分钟的运动锻炼效果可能会更好,而每次锻炼时间在20-30分钟即可取得理想效果[8]。

运动时间与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合理安排时间进行运动,能有效地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但目前还不清楚是否存在一个最佳锻炼持续时间的范围,低于或超出这个时间范围是否还会出现更好的心理效应。

(四)运动频率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运动频率即在一定周期内运动的次数。有研究者认为,锻炼者每月运动1次就可以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也有研究者提出个体每周锻炼3-5次会取得最佳的心理效应。North TC(1990)对1969年至1989年间进行的80项有关体育锻炼对抑郁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的频率(每周多少次)与抑郁的降低程度有关,心理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锻炼频率的增加而增加[9]。宋子良(2008)运用问卷、心理量表(SCL-90)对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具有不同的效果,每星期锻炼3 次以上者效果最理想[10]。

在实验操作中,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运动频率为每周2-4次,这可能是由于生理学运动处方对运动频率的要求一般都是每周2-4次。但是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对运动频率的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究竟怎样安排运动频率对心理健康的效益最好,还需设计更为完善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验证。

三、结论与建议

毋庸置疑,运动处方的应用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运动处方中不同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大小、持续时间和运动的频率对心理影响的作用机制不同。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研究成果,即对于何种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多大、持续时间多长、运动频率多高才能取得最大的心理效应,但是大部分研究表明,有氧练习、中等强度、每次锻炼至少20-30分钟、每周锻炼3次以上可以取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目前,多数研究得出的结论只是在整体上验证了运动处方对改善心理的积极功效,而不能具体确定是哪种要素发挥关键作用,因而结论比较笼统。所以,应进一步加强不同运动形式之间、运动强、持续时间和运动频度之间是否存在心理效益差异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应注重在控制某一个或几个要素的前提下单独研究运动处方的单一要素对心理效益的贡献(如在控制时间和运动形式的前提下单独研究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寻求处于核心地位的要素,这样的运动处方设计时才会具有更明确的目的性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恒婵,卢敏.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7.27 (5):41-46.

[2] 任建生.体育科学学科的发展与未来运动处方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3.

[3] 权黎明.太极拳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2.22(4):62.

[4] 蔺跃同,庄雪芹.有氧健身操对临沂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9.30(3):64.

[5] 殷晓旺,余锡祥.篮球、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3):338.

[6] 马晓云等.不同体育锻炼方式对中老年居民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98.

[7] Bosscher R.J. Run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 [J].Int.Sport Psycho, J.SPortPsyeho. 1993,24:170.

[8] Steptoe A, Bolton J. The short-term influence of high and low intensity physical exercise on mood[J]. Psychology and Health, 1988(2):91-106.

[9] North TC, McCullagh P﹠TranZ V. Effects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J]. Exercise and Sports Science Review. 1990(18):379-415.

音乐治疗处方范文 篇4

1.疲劳——《假日的海滩》、《锦上添花》、《矫健的步伐》、维伐尔地的套曲《四季》中的《春》、德彪西的《大海》、海顿的组曲《水上音乐》、《十五的月亮》、京剧《八月十五月光明》等。

2.失眠——《平湖秋月》、《烛影摇红》、孟德尔颂的《仲夏夜之梦》、莫札特的《催眠曲》、德布西《钢琴前奏曲》、《二泉映月》,《银河会》、《军港之夜》、《春思》、《宝贝》,莫扎特《催眠曲》、德彪西《梦》。

3.躁狂——《梅花三弄》、《平沙落雁》、《鞑靼人的舞蹈》、《幽兰》、《塞上曲》、《空中鸟语》、《仙女牧羊》。

4.心绪不定——《春江花月夜》、贝多芬的《第八交响乐》、巴赫的《幻想曲和赋曲》、《塞上曲》、《平沙落雁》、《仙女牧羊》、《小桃红》、贝多芬的奏鸣曲、肖邦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

5.精神忧郁——《三六》、《步步高》、西贝柳斯的《芬兰颂》、莫札特的《第四十交响曲B小调》、盖希文《蓝色狂想曲》组曲、德布西的管弦乐组曲《海》、《黄莺吟》、《百鸟行》、现代京剧《蝶恋花》、《喜洋洋》、《江南好》、《春风得意》、《春天来了》、《啊,莫愁》、西柳贝斯的《悲怆圆舞曲》、莫扎特《 D小调第十四交响曲》。

6.神经衰弱——《喜洋洋》、《瑶族舞曲》、海顿的《G大调三重奏》。

7.食欲不佳——《欢乐舞曲》、《花好月圆》、《嬉游曲》、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穆素尔斯基的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巴赫的音乐作品。

8.纾缓压力:艾尔加《威风凛凛》、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9.振奋精神: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博克里尼的大提琴《A大调查第六奏鸣曲》、《娱乐升平》、《步步高》、《狂欢》、《金蛇狂舞曲》。

10.缓解悲伤:柴可夫斯基的第六号交响曲《悲怆》、贝多芬第五交响乐《命运》。

11.对老年人具有康复作用的歌曲:可选择《浏阳河》、《茉莉花》、《八月桂花遍地开》、《南泥湾》、《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二泉映月》等。

12.通大便:莫扎特《小步舞曲》、肖邦《马祖卡舞曲》。

13.降血压:《平湖秋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姑苏行》、《江南好》、小提琴协秦曲。

当你身体不适后,不妨试试上述音乐“处方”,绝对没有副作用。

个人运动健康处方范文 篇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重庆邮电大学体质健康测试未及格的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2~4年级学生,未修满体育课学分,且在体质健康测试中未及格者都可以选入身体素质提高班。选取提高班120人(其中男66人,女54人),体检合格,无心血管疾病,作为实验组;选取进入其它专项120人(男女比例、测试成绩都参照实验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班按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依照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的要求,按教学进度进行常规教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CNKI上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运动处方等文章,阅读、整理相关领域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共向参与运动处方实践的学生发放问卷1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7%和93.8%。

1.2.3 实验法

对进入实验班的学生,根据体测中的各项指标,主要采用以下几类健身运动处方:减肥健身类运动处方,主要以跳绳、慢跑、健身走、球类练习并辅以动力性抗阻力练习;增强心肺功能运动处方,主要以有氧健身操、球类练习、各种跳绳、太极拳等项目;增强力量练习运动处方以健身房各种器械练习并辅以蹲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悬垂举腿等练习;柔韧类健身处方主要以静力性牵张练习为主,辅以太极拳、有氧体操、舞蹈、游泳项目。健身运动处方都按照准备、基本、整理几个部分进行,锻炼频率每周3次,运动强度基本保持在心率130~140次/min,运动负荷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定,运动处方也根据学生情况可进行随时调整。实验周期为16周。

2 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后各项测试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运动处方教学后,身高、体重实验班和对照表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活量、立定跳远、50 m跑、男生1000 m、引体向上,女生800 m、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或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说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

2.2 学生对运动处方教学方式的态度

通过运动处方教学后,对实验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从表2所列出的9条中,运动处方教学都起积极的影响作用,尤其对于增强体质、满足个性化锻炼要求、掌握基本技能提高自主锻炼能力方面有重要影响。说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学生的认可。

注:*P<0.05;**P<0.0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通过运动处方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效果比较,运动处方教学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对照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运动处方教学在教学中更能体现区别对待原则,更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练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锻炼效果。

3.2 建议

(1)运动处方教学对有效改善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明显优势,可以适当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2)运动处方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等因素,精心选择锻炼内容,科学组合;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安排练习强度和运动负荷,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控处方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

(3)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监督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的顺利实施。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体质健康测试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实践。结果显示:无论是从学生锻炼的态度还是从各项身体素质指标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运动处方教学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体质提高、培养学生锻炼积极性是可行的、具有实效性的。

关键词:体质健康标准,弱势群体,运动处方,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伟.高校实施运动处方教学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11(1):35-37.

[2]雷芬芳,陈彦霖,罗少松.不同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J].湖南学院学报,2013(5):107-113.

[3]孙长新.我国运动处方研究现状分析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34-37.

个人运动健康处方范文 篇6

关键词:健康弱势群体 运动处方 保健课

随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大学教育要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对健康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现阶段我国大学体育中对健康弱势群体生命关怀缺失应引起广泛关注。我国《体育法》有相关规定,要求学校应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为此类学生组织适合他们身体情况的体育运动。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对健康弱势群体的体育教学进行独立授课,专门开设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育。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比较单一,基本以传授体育保健理论为主。有的就没有一定内容的安排,在运动量的安排上也没有任何要求,让学生自主活动;有的学校是给予他们免修的“特殊照顾”。这实则是对健康弱势学生的一种忽视和不负责任,使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许多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育的现实满足不了健康弱势群体健身的需要,对弱势群体的教学改革显得非常必要。

根据“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健康弱势群体大学生与正常学生同样有接受身体教育的权力,只不过体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同而已。根据具体情况,为其制订适合的康复运动处方,进行康复锻炼,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很少有人进行这方面的实践应用研究。如何设计康复运动处方?操作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康复运动处方锻炼效果怎么样?这些问题的解决非常需要我们进行相关的实践应用研究和探索。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课题研究将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界定为:一是指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患有疾病或身体有残障的人群,二是不能适应正常体育课的体质弱势群体,三是因有疾病住院手术后半年内的群体等。即有残缺、身体异常、慢性疾病、身体虚弱及轻度功能障碍者,如小儿麻痹后遗症、轻度肌肉萎缩、肝炎治疗后恢复期、乙肝(大三阳、小三阳)、高血压、慢性病经治疗后恢复期、其他意外损伤经治疗或手术后恢复期的弱势群体学生。

根据以上界定,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等学校2007、2008级学生中确定研究对象35人,其中女生21人,男生14人。

二、康复运动处方的设计

康复运动处方设计遵循科学合理、因人而异、操作具体化等原则,严格运动处方的制订与实施程序。

(一)研究对象的资料收集

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全面的医学检查或体质测验,以评价身体健康状况,判断能否进行运动试验,并搜集尽量完整的生活史和健康史;其次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康复运动处方内容尽量符合个体需求;再次是注意学生的体力条件和生活环境条件,使运动处方内容更切合实际。以上工作为制订运动处方提供必要的身体因素和非身体因素方面的信息。

(二)运动试验和体能测试

排除运动试验和体能试验的禁忌者,对其余研究对象进行二次台阶运动试验,确定其F.C,计算E.C。进行简易的肌力检查、关节活动度检查、日常活动能力评价等。

(三)运动处方的设计

每人制订2~3套运动处方,可以进行搭配和选择性进行锻炼。康复运动处方的内容一般涵盖运动目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和运动持续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六个要素。三、康复运动处方的预实施与调整

康复运动处方制订好,经过有关的教育后,进行2周时间的适应性锻炼,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主要考虑到一方面学生不断通过亲身实践,检验处方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另一方面又涉及到学生的主客观情况可能发生变化,所以要及时调整、改进与完善,使运动处方更符合实际情况。

四、康复运动处方的实践

康复运动处方的锻炼实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锻炼效果与实施过程高度相关,实施过程的监控与指导是运动处方效果的决定环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集中教学、分组进行与个别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经常锻炼相结合,处方锻炼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等形式。采用“1+1+1”模式进行治疗:每周1次集中康复锻炼课,1次分组辅导课外锻炼,1次自主锻炼实践。在分组辅导课外锻炼中,将研究对象分为体质改善组、体成分干预组、增强身体功能能力组、疾病康复锻炼组。

在康复运动处方实践的同时,适时进行健康教育、营养保健、体育保健、疾病康复等理论学习,促进研究对象对自身弱势的认识,提高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合理的自主锻炼。整个康复运动处方实施时间为3个多月。

五、康复运动处方锻炼实施的效果与存在问题

(一)康复运动处方实施效果

在康复运动处方实践前,我们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了解,73.4%的人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其余人只是偶尔参加,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锻炼行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为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功能、效果的认识和理解不清;“学习一些运动技术对他们难度太大,会让他们出丑(怕别人笑话)”;担心会在一些运动过程中“受伤”;往往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运动学习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胆怯、紧张,自卑感等。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学校体育设施、体育教师、体育课程等不能满足自己的锻炼需求。主客观方面的因素直接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特别是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认识到适当合理的体育锻炼对自身问题的帮助。经过3个多月的运动处方实践后,研究对象基本上都能认识到有针对性的锻炼对自身身体功能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主动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很多学生表明要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学生对康复运动处方的实施表示很满意的占60.0%,满意的占28.6%,一般的占11.4%。在锻炼康复效果方面,经过3个多月的康复运动处方实践,所有学生认为有效果(表3)。其中68.6%的学生康复锻炼效果非常明显。

(二)康复运动处方实施中的问题

课题研究证明,在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中实施康复运动处方是完全可行的。但是大学生健康弱势群体康复运动处方的实施一定要严格遵循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和操作流程,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的。在这方面,不仅要求一个老师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而且需要很强的业务能力。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或体育保健课老师而言,能力上有一定的缺陷。建议注重对在职保健课(非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并加强运动处方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康復运动处方在实施过程中应主动取得校医院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宋卫东.康复运动处方在高校健康弱势群体中的应用及可行性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2,(06).

[2]彭军,吕平.普通高校体育课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效性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

[3]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

[4]汪海燕,罗达勇,范敏.对普通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实施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5]崔巴特尔,胡晓彦,崔磊.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与运动处方的研究开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

[6]姚宏茂.高校弱势群体学生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上一篇:对民营企业党建的思考下一篇:中国北车2011年度报表财务分析 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