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通用10篇)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1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探讨领悟社会支持与焦虑的关系,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277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和分析.结果:(1)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焦虑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大学生焦虑与领悟家庭内支持及领悟家庭外支持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领悟社会支持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作 者:寇宇 Kou Yu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河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年,卷(期):23(6)分类号:B844.2关键词:心理健康 领悟社会支持 焦虑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内蒙古,社会支持,自我调控,择业焦虑
择业焦虑是个体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反应[1]。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要找到择业焦虑产生的原因,进而帮助高校毕业生缓解择业焦虑情绪。
社会支持指给予他人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帮助, 使他人顺利度过困难。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学生需要关怀与鼓励,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自我调控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关于自我调控的定义,不尽统一。本文将自我调控定义为个体为了实现长期目标,从而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冲动行为,抵制满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2]。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支持、自我调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从而帮助毕业生缓解择业焦虑情绪。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发放问卷260份 ,收回有效问卷217份 ,回收率为83.5%。
1.2工具
1.2.1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采用张玉柱编制的《 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共含有26个题目,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就业竞争压力、缺乏就业支持、自信心不足、对就业前景担忧[3]。
1.2.2社会支持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其中主观支持有4个项目,客观支持有3个项目,对支持的利用度包含3个项目。
1.2.3自我调控问卷。采用四川师范大学王雨璐编制的 《大学生自我调节问卷》,该问卷共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设定目标、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自我监察与自我反应[4]。
1.2.4数据处理方法
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对回收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结果
2.1择业焦虑 与社会支 持的相关分 析
由表1可以看出,择业焦虑与社会支持、自我调控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注:*p<0.05;**p<0.01;***p<0.001自变量 R2△R2F 定目标 25. 47 2. 369 - 0. 4670. 642
2.2社会支持各 维度对择 业焦虑的 回归
由表2可以看出,在控制了人口学等无关变量后,只有客观支持这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并且能解释择业焦虑25.8%的变异。
注:*p<0.05;**p<0.01;***p<0.001
2.3自我调控 各维度对 择业焦虑 的回归
由表3可看出,在控制了人口学等无关变量后,只有制订计划、执行计划这两个维度进入回归方程,并且能解释择业焦虑28.0%的变异。
注:*p<0.05;**p<0.01;***p<0.001
3.4自我调控 的中介作用检验
以社会支持总分、自我调控总分为自变量,择业焦虑为因变量 ,在控制了 人口学等 无关变量 后 ,建立标准 化回归方程 ,得到表4。结果可 以看出 ,第三步纳 入自我调 控这个变量 后 ,t=-0.791(p>0.05),说明自我 调控起到 完全中介 的作用。
注:*p<0.05;**p<0.01;***p<0.001
3.讨论
3.1社会支持 与择业焦 虑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与择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中的客观支持对择业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通过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有焦虑情绪,无论是学校还是家人或者朋友给予适当鼓励是很必要的, 尤其对毕业生来说,更需要支持与肯定,这样才能缓解择业焦虑情绪。
3.2自我调控 与择业焦 虑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调控与择业焦虑存在显著相关。自我调控能力越强,学生的择业焦虑情绪越少,并且自我调控中的制订计划和执行计划两个因子可以显著预测择业焦虑。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会表现出漫无目的地寻找工作,没有计划,并且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越着急越焦虑。因而完成择业任务之前,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有针对性地择业。同时,学生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 努力调整自己, 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最终会找到满意的职业,实现职业目标。
3.3自我调控 的中介作 用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领悟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留守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72-02
一、问题的提出
留守学生的问题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成长,还关系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大量对留守学生的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身体健康、性格、人际关系、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
作为一种主要的弹性资源,社会支持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领悟社会支持是主观体验到的社会支持,它指的是个体感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它往往与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效果相一致。
近年的研究集中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留守高中生研究较少,而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长阶段,还缺乏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易出现严重的问题。关注留守高中生,探寻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并寻找相应的干预手段具有理论上的必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一所温州市区普通高级中学58名学生,一所职业高中83名学生。其中留守学生73名,非留守学生68名。女生84名,男生57名。以《领悟社会支持》(PS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总体得分状况
PSSS得分少于50分高于32分,即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但不是很严重的学生有44名,占31.2%,其中留守学生有34名,占留守学生的46.58%。PSSS得分小于32,即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的学生总共有7名,其中留守学生有6名,占留守学生的8.22%。
2、留守高中生与非留守高中生PSSS各因子的比较
留守高中生和非留守高中生之间家庭支持和社会总支持差异有显著性(p<0.05),留守高中生的家庭支持显著低于非留守高中生的家庭支持,留守高中生的社会总支持也显著低于非留守高中生的社会总支持;朋友支持和其它支持因子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3、留守高中生组与非留守高中生组SCL-90各因子的比较
两组SCL-90各因子分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留守高中生的得分在各个因子上显著高于非留守高中生的得分,见表2。
4、留守高中生组与非留守高中生组SCL-90筛查阳性人数率的比较
根据SCL-90总分超过160,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为筛选阳性。两组SCL-90筛查阳性人数的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见表3
5、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分析
留守高中生领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自评分呈极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领悟社会支持的多少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极显著的负相关,见表4。系数r=-0.398(p<0.000)。
四、建议
1、家庭层面
家庭教育是个体社会支持的最初来源,父母对高中生的心理辅助作用是其它社会支持所无法替代的。留守高中生的家长由于工作原因没法时刻在孩子身边顾及到其心理需求,但家长可以抽时间关注其情绪情感。
2、孩子方面
作为孩子多理解父母的难处及辛苦,开放心态,多参加集体活动,积极主动与同伴及其他重要他人交往,增加朋友支持与其它支持。
3、环境支持系统
首先,健全住宿制度,配备心理学专业的生活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住校生的活动。在生活上多提供帮助,在心理上多细心观察、多沟通,在学习上多鼓励和指导,在交往上,鼓励其融入班级大集体中,减少心灵孤独。
其次,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可以在平时及时了解留守高中生情况,掌握有关信息,加强家校联系。同时还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建设,充实留守高中生业余生活,帮助留守高中生学会与同学很好的相处。
最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校初就建立留守高中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开放心理咨询室,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和心理讲座。同时还可以开展专门面向留守高中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通过内观疗法中的“观察自己法”、“洞察自我法”,进行三大主题-他人为我做的,我为他人做的,我给他人增添的麻烦的引导与训练,让留守高中生针对自身的社会资源(家庭、朋友、老师同学等)在心理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内省”,以提高对社会支持的感知与信念。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 Norris FH,Kaniasty K.Received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imes of mode1.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1:498-51l
[3] 一张.留守儿童[J].瞭望,1994(45)
[4]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4):29—36.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4
新联学院艺术系夏季社会实践团队进入金明展览馆
参观红色展览,了解革命精神。7月14日,我院医院红色巡回队进入郑州市,李振王金明红色展厅参观学习。
王金民红色展厅由76岁的退休老师王吉金先生创办,以个人名义,展馆内有一个主展厅和四个主题展厅,收集了3万多件红色纪念品。博物馆收藏包括伟大的雕像,历史照片,邮票和其他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王老师为球员解释展会的细节,给团队六句话学习雷锋做好人,学习雷锋做好事,学习雷锋难学,学习雷锋无私奉献,学习雷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雷锋风尚的青春。然后,王先生还带领大家看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诸如章,瓷器,青铜,金,丝绣等珍贵的照片,邮票等宝贵的历史数据,令人眼花缭乱的红色作品真让我们的学生 一个开眼镜,带领学生进入图片的图片。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5
关键词: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中介作用,流动儿童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 流动儿童指6~15周岁, 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和少年。[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流动儿童队伍也日渐壮大。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推算, 我国14岁以下的流动儿童人数已在4000万以上。[2]适应流入地的学习、生活及环境是流动儿童面临的一大挑战, 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国外的迁居儿童和移民儿童研究也发现, 社会环境的变化会给儿童带来负面影响, 导致诸多社会适应问题。[3,4]社会资本理论认为, 自然条件的相似、住所的稳定是个体拥有社会资本的先决条件。[5]流动儿童的居住地和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削弱其社会资本, 从而影响到其社会适应, 考察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是研究者面临的一大课题。
社会支持作为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资源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一般认为, 社会支持包括客观社会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两类。客观社会支持指个体面临压力时来自他人的物质上、行为上、精神上的直接援助以及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研究结果表明, 相较于客观社会支持, 领悟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6]Lazarus和Folkman认为, 个体面临压力情境时, 有可利用的鼓励和帮助时会有更好的适应表现。[7]不仅如此, 领悟社会支持还可通过影响个体应付环境变化的方式影响其社会适应。[8]
在研究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的机制过程中, 自尊等内部心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评价与体验。Rubin认为, 人的心理与情绪适应受到环境和自尊的影响, 心理脆弱和缺少社会支持的人会表露出更大程度的情绪低落或情绪失调, 而具有高水平自尊和社会支持的人能更好地克服情绪低落等问题。[9]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高自尊者具有更好的心理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10]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 高自尊者也可能表现出低水平的社会适应。[11]对自尊的研究发现, 在某些情况下存在高自尊的异质性现象。高自尊的异质性指高自尊可能存在两种完全相异的性质, 有的高自尊有利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而有的高自尊却恰好相反。有研究发现, 在面对歧视等压力情境时, 个体容易产生一种防御性的高自尊, 这种高自尊并不利于个体的心理与社会适应。[12]笔者设想, 领悟社会支持通过自尊作用于社会适应, 但是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常常面临流入地社会的歧视或其他适应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会使他们产生高自尊的异质性现象, 进而使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的机制发生变化, 本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检验这一设想。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本调查于2011年12月采用方便取样方法, 抽取贵阳市和成都市招收流动儿童的公立学校各6所, 每所学校抽取一个班, 共抽取12个班的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511名进行整班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86份, 问卷有效率95.1%。有效被试中, 男生227人, 女生235人。其中:小学四年级57人 (男生35人, 女生22人) , 小学五年级68人 (男生37人, 女生31人) , 小学六年级65人 (男生30人, 女生35人) , 初中一年级119人 (男生52人, 女生67人) , 初中二年级136人 (男生57人, 女生79人) , 初中三年级41人 (男生15人, 女生26人) 。被试年龄9~15周岁, 平均年龄12.34周岁, 标准差1.65周岁。
2.工具
(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PSSS量表) , 该量表包括家庭支持、同伴支持、学校支持3个正向支持因素和欺负与歧视1个负向支持因素, 共4个因素, 16个项目。量表各因素的α系数在0.403~0.707之间, 重测信度系数在0.739~0.924之间, 各因素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648~0.761之间, 4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49.7%, 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量表各项目有4个选项, 选A得1分, 选B得2分, 选C得3分, 选D得4分, 得分越高, 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 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26。
(2) 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 (SES) 。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 采用四级评分: “非常符合”得4分, “符合”得3分, “不符合”得2分, “很不符合”得1分。将反向计分项目得分转换成正向记分后, 10个项目得分相加得量表总分, 得分越高, 自尊水平就越高。Dobson等曾报告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7;Fleming曾报告该量表的重测系数为0.82。以往应用表明, 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3]在本研究中, 该量表的α系数为0.52。
(3) 社会适应量表。采用胡韬编制的《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 (SASCA) , 该量表包括人际友好、活动参与、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满意、人际协调、社会认同、社会活力8个社会适应因素和1个测谎因素, 社会适应项目40项, 测谎项目8项, 共计48个项目。8个因素可归为学习与学校适应、生活与活动适应、社会关系与观念适应等3个二阶段因素。量表得分越高, 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 该量表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8个社会适应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52.23%。8个因素的α系数在0.656~0.806之间, 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21, 重测信度系数为0.907。[14]在本研究中, 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23。
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采用AMOS19.0软件进行结构模型估计。
三、结果
1.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及自尊的相关分析
为初步探明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及自尊之间的关系, 对三者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下同。
结果显示, 社会适应和领悟社会支持各因素及总分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 自尊与社会适应各因素及总分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 自尊与学校支持、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呈显著负相关, 与其他领悟社会支持因素相关不显著。
2.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影响社会适应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15]介绍的回归系数检验法, 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 检验社会适应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如果显著, 继续做第二步, 否则停止分析。第二步, 检验自尊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检验社会适应对自尊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如果这两者都显著, 继续做第三步检验, 分析是否是完全中介效应。如果至少有一个回归不显著, 则直接做第四步。第三步, 在以自尊和领悟社会支持为自变量, 社会适应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中, 如果社会适应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偏回归系数显著, 自尊有部分中介效应, 如果不显著, 自尊有完全中介效应。第四步, 做Sobel检验, 其统计量是
如果Sobel检验显著, 意味着中介效应显著, 否则中介效应不显著。分别计算出社会适应、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标准分。以这3个标准分为3个显变量, 根据以上检验步骤, 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 结果见表2。
在表2中y表示社会适应, x表示领悟社会支持, w表示自尊。通过第一步和第二步的检验发现, 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 也就是说, 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通过自尊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社会适应。第三步的检验发现, 社会适应对领悟社会支持的偏回归系数显著 (r=0.514, P<0.01) , 所以自尊起不完全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大小为:0.106×0.320=0.034,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百分比为: (0.034÷0.542) ×100%=6.27%。由此可见, 领悟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影响主要是直接效应, 中介效应很小。
3.流动儿童领悟社会支持、社会适应及自尊的结构模型
以上检验结果显示, 自尊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根据这一结果构建结构模型, 考察模型的总体拟合优度。为减少外潜变量的指标数, 自尊的前5个项目得分相加为指标变量SESA的得分, 后5个项目得分相加为指标变量SESB的得分;将社会适应的3个二阶因素作为社会适应的指标变量。应用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 得到模型的标准化解, 见图1。
以上模型的主要拟合指数为:x2=49.161, df=24, NFI=0.967, RFI=0.951, IFI=0.983, TLI= 0.974, CFI=0.983, RMSEA=0.046。由拟合指数可知, 该模型拟合良好。
四、讨论
相关分析发现, 社会适应各因素及总分与领悟社会支持各因素及总分呈正相关, 这与以往许多研究结果一致。[16]这一结果提示, 提高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对促进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及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中要帮助流动儿童领悟到来自于学校、同伴、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社会支持, 要极力避免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欺侮。本研究发现, 自尊与社会适应各因素及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以一般儿童为对象的许多研究都发现, 自尊与积极心理正相关, 高水平的自尊有利于儿童的社会适应。[11]这种不一致可能与高自尊异质性有关。早在1965, Coopersmith就发现, 有些儿童对威胁或者贬低很敏感, 会出现一种偏差自尊, 这种自尊以非低自尊表现出来, 但实质上的效能与低自尊类似。[17]Harder也发现, 个体出于被他人接受的强烈愿望可能表现出一种防御性高自尊, 这种异质的高自尊一方面是扩张的、浮夸的自我观, 另一方面便是低水平自尊。[18]据此可以认为, 流动儿童对新环境中的事件敏感或出于被他人接受的强烈愿望而表现出一种高自尊, 但实际上这种高自尊是无助于社会适应的。所以, 教育者必须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自尊易出现高自尊异质性的现象, 不能因流动儿童经常表现出外在的高自尊而忽视他们的自尊教育。本研究也发现, 自尊与学校支持和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 与其他领悟社会支持因素相关不显著, 这一结果可能也是由流动儿童的高自尊的异质性引起的。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6
关键词:考试焦虑 自我接纳 自尊 自我效能 中学生
考试焦虑是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紧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复杂而延续的负面情绪,其对中学生学业发展与身心健康均有显著负面影响[1-2]。相关研究指出,中学生考试焦虑受情境、认知、个性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3],其中自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受到许多研究重视[4-10]。自我的结构包括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11],以往研究中,自尊、自我效能等核心自我评价成分[12]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已得到较多探讨[4-9],而有关自我接纳与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则较为少见[10],尤其是同时考察自尊、自我效能及自我接纳与考试焦虑关系的研究更为罕见,因此尚不清楚自尊、自我效能与自我接纳对考试焦虑的相对影响力大小如何。与此同时,以往针对考试焦虑的干预研究也多侧重于自尊、自我效能感[13]等自我评价成分的提升,而较少关注自我接纳的改善,这可能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干预效果不够理想。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考察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评价成分与自我接纳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相对预测力,以期更深入理解自我结构与考试焦虑的关系,并为中学生考试焦虑干预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撑材料。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的洛阳市4所中学的250名在校生,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39份,有效回收率95.6%。其中,男生107人,女生132人;城市学生151人,农村学生88人;初中生119人、高中生120人。
2.研究工具
(1)考试焦虑量表
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Spielberger(1980)编制、王才康(2001)修订,共包含20个题目,每个题目均采用4点计分,按照“从不”、“有时”、“经常”、“总是”依次计1-4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14]。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14。
(2)自我接纳量表
该量表采用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中的自我接纳分量表,包含8道题目,每个题目有4个选项(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该量表信效度良好[11]。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92。
(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该量表由德国临床心理学家Schwarzer及其同事(1981)编制、王才康(2000)修订,共包含10个项目,各项目按照“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依次计1-4分,信效度良好[15]。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63。
(4)自尊量表
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是最常见的自尊测量工具之一。该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方式(1=非常符合,4=很不符合),信效度良好[16]。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1。同时收集调查对象性别、年级、生源地等社会人口学基本信息。
3.施测程序与统计分析
施测过程:将所有问卷装订成册进行团体施测,在确保调查对象清楚指导语后由其进行匿名作答,作答完毕所有问卷当场回收。统计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 for windows进行管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程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与考试焦虑的基本情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考试焦虑平均得分位于中等焦虑水平,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自我接纳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理论中值。差异显著性检验显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生源地差异均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而年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事后比较显示,初一(32.72)和高一(36.41)学生考试焦虑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于初二(37.21)、初三(40.10)和高二(42.68)学生(均P<0.05),初二、高二、高三学生考试焦虑之间则无显著差异(均P>0.05)。此外,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而自尊、自我接纳的性别差异无统计显著性;城市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而自尊、自我接纳的生源地差异也无统计显著性(见下表)。
2.中学生自尊、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与考试焦虑的关系
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显示,考试焦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自我接纳均具有统计上显著的正相关,自尊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之间也存在统计学显著正相关,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接纳的相关无统计显著性。以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为自变量,考试焦虑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接纳、一般自我效能感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了考试焦虑总变异的14.8%(F=21.722,P<0.01),其中自我接纳的解释力为12.7%(约占86%),一般自我效能感的解释力为2.1%(约占14%)。而自尊未进入回归方程,即自尊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解释力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与建议
1.中学生考试焦虑及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的基本特点
本研究显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与生源地差异均不显著,而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入学年级(初一、高一)考试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一与高一作为入学年级有其独特性,入学年级学生往往对新环境充满期待,同时在新的学习阶段中经历的考试与考试失败还很少,其学业压力处于低谷缓冲期,从而考试焦虑也相对不突出[18~19]。但也有研究显示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年级差异并不显著而性别差异却显著[19],即不同研究结果间尚存分歧,究其原因可能与其他变量(比如学习压力水平高低)的中介或调节作用有关,这还有待深入探讨。另外,本研究显示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自尊及自我接纳的年级差异均不显著,其中自尊、自我接纳的性别与生源地差异也不显著,这显示自尊、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均是比较稳定的个性成分。此外,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生源地差异均显著——男生高于女生、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显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中学生对自己能力的预期较高,这与班杜拉自我效能感来源理论相符合。
2.中学生考试焦虑与自尊、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的关系
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显示,自尊、一般自我效能感及自我接纳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这与以往研究保持一致。进一步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纳入自我接纳变量后,自尊对考试焦虑的解释力失去统计显著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考试焦虑的解释力也变得很微弱(2.1%),而自我接纳对考试焦虑的解释力最强,达到12.7%,占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接纳对考试焦虑总体解释力的86%,这说明在自我的相关维度中,自我接纳才是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方面,这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自我接纳指个体在情感上、态度上对实际自我的悦纳,有研究指出,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相对独立,低自我评价个体也可以是高自我接纳的,而高自我评价个体也可以是自我不接纳的[11]。因此,即便个体自我评价水平较高,如果自我接纳程度不高,比如还希望有更完美的自我表现或不允许自己出现错误,则可能对考试成绩有不合理期待,从而产生较高考试焦虑水平[20];而即使自我评价较低,如果自我接纳水平较高,个体对考试成绩就可能无明确期待,其考试焦虑水平也不会很高,这与现实中有些学业成绩不佳的中学生对考试淡漠、不关心的状况相符。
综上可见,自我评价与自我接纳都是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但自我接纳可能具有更直接的作用。因此,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自我干预应遵循以下原则:短期干预侧重于积极自我接纳的形成,同时兼顾自我评价提升;而长期干预则应自我评价提升与自我接纳改善并重。此外,还应关注中学阶段入学年级(初一、高一)学生的心理保健,避免随年级升高而出现的考试焦虑恶化趋势。
参考文献
[1] 韦嘉,张春雨,董山川等.中文版Friedman-Bendas考试焦虑量表在中学生群体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4).
[2] 张婉莉,陈青萍,刘如平.中学生应对倾向在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9).
[3] 王惠惠,徐洋,王瑜萍.我国中学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9).
[4] 张丽华,曲雪,郭琪.不同考试情境下高中生自尊与考试焦虑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11).
[5] 刘金同,孟宪鹏,徐清芝.泰安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考试焦虑与个性特征及自尊水平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1).
[6] 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
[7] 王琳琳,赵鹏程.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考试焦虑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7).
[8] 王宽明,夏小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30).
[9] 黄高贵.考试焦虑与自我接纳及应付方式的关系探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6).
[10] 董军强,陈建勇.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对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J].科技通报,2013(1).
[11] 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1).
[12] Judge TA,Bono JE.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generalized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1).
[13] 赖雪芳,章小雷,张利滨,等.短程结构式游戏疗法对12岁考试焦虑儿童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9).
[14] 王才康.考试焦虑量表(TAI)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
[15]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1(1).
[1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
[17] 葛岩,尹丽娜.初中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自我效能、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教育导刊,2013(10).
[18] 张利钧.青少年完美主义与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前沿,2013(6).
[19] 宿淑华,佟月华,葛安乐.考试心理控制能力与考试焦虑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2(7).
[20] 王燕春,杨宏飞.完美主义与学业自我妨碍、考试焦虑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4).
[作者:胡炳政(1980-),男,山东安丘人,洛阳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系讲师,硕士。]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学生;人格;社会支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04
学生作为高校群体中重要的一员,其心理健康历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各个高校在不同程度上都出现了由学生心理健康因素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因此,为了避免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也为了高校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好,需要通过探究高校学生人格、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寻求有效地方法以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涨,各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基地,需要为社会输送人才。而心理健康会影响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高校学生一旦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也会影响自身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程度,不利于终身发展。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当前许多高校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没有独立性。再加上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已经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紧张和严格,所以,高校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而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改善这方面的情况,有利于高校学生参与充实且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此外,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学生自身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二、高校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身的人格存在一定的关系。人格是一个不具像的的名词,它可以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指一个人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而人格特征是区别一个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人格并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相同的,同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变化。高校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学生的人格在这个阶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和秉性,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变化阶段,对于周围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处理的方式还不太成熟。其中偏激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且具有孤僻性格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总之,不同的性格特征就会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此外,各项研究也证明,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本身的人格密不可分。
三、社会支持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社会对高校学生的一种需求和输出表现形式,它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社会为了从高校获取人才,会对高校进行物质或行为上的帮助。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是否良好是影响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如果能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那么,心理压力就会减小,也就不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外,高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际关系资源来构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未能从这方面考虑,认为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造成了伤害。另外,还有一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寻求社会支持,都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总之,当前高校学生对社会支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一个群体生活的环境,又是一个社会缩影,因此,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调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还要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便于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在高校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让学科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之,高校教育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
(二)高校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试
引发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学生自身的人格在当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调适。首先,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能过于片面,这样不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在面对挫折时,更没有一个积极的应对办法。其次,在平时生活中,也要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最后,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学习。此外,高校学生也可以适当求助心理教师或者朋友、同学,帮助其疏导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8
考试焦虑是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 有焦虑感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55.2%, 高度焦虑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20%左右, 王才康 (2001年) 的调查报告也得出大学生考试焦虑较高程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8%。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稳定的个人特点。前苏联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2]。
近年来国内外对考试焦虑情况有一定研究, 但对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与气质类型的相关研究较少。其对于准确预测哪类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易于产生考试焦虑, 和控制、预防考试焦虑的产生等可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同时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为高校教学管理、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有益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 抽取几所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共291份, 回收问卷291份, 剔除无效问卷7份, 实得有效问卷28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6%。
2.2 研究工具。
《考试焦虑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皮尔伯格制定, 共计20个测题, 用以测量个人对考试紧张程度的感觉。每道题四级记分, “很少”记1分, “有时”记2分, “时常”记3分, “必定”记4分。常模显示, 如果一个人的得分低于35分, 则其考试焦虑偏低, 如果其得分高于50分, 则其考试焦虑偏高。
气质调查采用我国陈会昌等人编制的气质类型测验问卷, 共计60道题,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 抑郁质等4种典型气质类型各15道题。每道题五级记分, “很符合”记+2分, “较符合”记+l分, “一般”记0分, “较不符合”记-1, “很不符合”记-2分, 题目混合排列, 按测验分数可将气质分为4种典型气质类型。
2.3 研究程序。
问卷采用团体方式进行, 由心理学教师主持测验, 统一指导语, 一次完成。所获数据采用SPSS11.5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考试焦虑水平的测验结果。
3.1.1 不同学科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测验结果 (见表1)
*表示p<0.05, **表示p<0.01 (以下同)
表1结果表明, 不同学科大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理科生的平均焦虑分数高于文科生。
3.1.2 不同生源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测验结果 (见表2)
表2结果表明, 不同生源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农村学生的平均焦虑分数高于城镇学生。
3.1.3 是否独生子女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测验结果 (见表3)
表3结果表明, 是否独生子女考试焦虑水平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非独生子女的平均焦虑分数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的焦虑分数。
3.2 气质类型的测验结果。
3.2.1 不同学科大学生的气质类型测验结果 (见表4)
表4结果表明, 不同学科大学生在四种气质类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2.2 不同生源大学生气质类型测验结果 (见表5)
表5结果表明, 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胆汁质气质类型上有极其显著性差异, 在多血质气质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
3.2.3 是否独生子女气质类型测验结果 (见表6)
表6结果表明, 是否独生子女在胆汁质气质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多血质气质类型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3.3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见表7) 。
表7结果表明, 胆汁质与多血质气质类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多血质与抑郁质气质类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黏液质与抑郁质气质类型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抑郁质与考试焦虑水平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4. 结论与分析
4.1 不同学科、生源和是否独生子女在考试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 农村与城镇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别, 是否独生子女在考试焦虑水平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非独生子女的平均焦虑分数明显高于独生子女的平均焦虑分数。可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在经济上、情感上可以给予子女更多的关怀, 使其独自面对的外部压力要小些, 因此考试焦虑程度相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要低些。理科生的平均焦虑分数明显高于文科生的平均焦虑分数, 不同学科的教育教学及考试的方式、内容、难度等因素可能起到了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主效应因素。
4.2 不同学科、生源和是否独生子女在气质类型上的差异分析。
研究发现,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四种气质类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与张文兰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胆汁质气质类型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在多血质气质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 而在黏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家庭状况比较优越, 经受挫折相对较少, 性格好强, 敢想敢做, 容易形成胆汁质和多血质气质类型。是否独生子女在胆汁质气质类型上有显著性差异, 在多血质气质类型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而在黏液质和抑郁质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特殊, 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高, 比较容易培养出热情、好胜的性格特征, 容易形成多血质和胆汁质气质类型。
4.3 不同气质类型及其与考试焦虑水平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发现, 胆汁质、多血质和黏液质与考试焦虑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由于这三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比较乐观、自信, 人际关系较好, 喜欢听取别人的建议, 平时学习和复习效率高, 考试焦虑水平就相对较低。抑郁质与考试焦虑水平有极显著性差异, 可能由于抑郁质类型的人性格孤僻、胆小, 行动迟缓, 思想较保守, 感情不易外露, 不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考试的分数看得过重, 因而最容易受到挫折, 考试焦虑水平也就随之较高。
5. 建议
5.1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 不仅与学校、社会、家庭有关, 还与学生个体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有较大的关系, 所以降低考试焦虑水平, 要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才能奏效。同时根据考试焦虑的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 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5.2 每种气质类型均有其优点和缺点, 混合气质类型也有其占主导作用的气质因素, 而且, 气质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可塑性。因此, 可采取相应的措施, 有目的、有计划地来影响、完善大学生的气质特征, 尽量挖掘气质类型中对大学生有积极作用的方面, 减少或克服负面影响的因素,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尝试运用气质测验量表和考试焦虑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考前两周进行问卷调查, 探讨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与气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焦虑水平有着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有不同学科、是否独生子女, 无明显影响的因素是不同生源。进一步分析表明, 不同学科的大学生在四种气质类型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不同生源、是否独生子女这两个因素则因为四种气质类型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此外, 从结果分析还可以看出, 胆汁质、多血质和黏液质的大学生与其考试焦虑水平没有显著相关, 抑郁质与考试焦虑水平有极显著性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焦虑水平,气质类型
参考文献
[1]陈璟.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辽宁师大心理学研究生论文, 2003.
[2]刘红委, 牛殿庆.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9
近年来,已有一些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的研究,但对艾滋病防治的关注点仍集中在治疗药物的进展和防治方面,少有心理学专业人员从更多变量水平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有关心理健康的研究相对欠缺。鉴于以上不足,该研究选择济南市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记录在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考察,旨在从心理学角度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及社会支持进行探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选择济南市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记录在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64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有效率97%。选择年龄范围基本一致、未感染HIV的普通人群作为对照。对照组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94%。
1.2 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Zung编制(1971)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肖水源(1986)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由来测量被试相应的情绪状况和社会支持情况。该研究将所有收回的问卷加以编码处理后,采用SPSS17.0进行原始数据输入,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结果
为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焦虑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其进行施测,结果显示约88.7%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存在焦虑症状,约11.3%的患者存在轻度/中度的焦虑症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年龄维度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程度进行差异分析。详见表1。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由表1可知,SAS标准分在不同年龄组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分条目焦虑心境、心悸、头昏、噩梦上差异显著,≤35岁分组得分高于>35岁分组;其他分条目无显著差异。
2.2 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结果
为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抑郁程度,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施测。结果显示约77.4%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不存在抑郁症状,约22.6%存在轻度/中度的抑郁症状。对不同年龄的HIV感染者/ADIS患者抑郁程度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SDS标准分在不同年龄组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维度上无显著差异;分条目心悸差异显著,≤35岁分组得分高于>35岁分组;其他SDS分条目均无显著差异。
2.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量表(SSS)测定结果
为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状况,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进行施测,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与对照组SSS各条目得分进行差异比较。详见表2。
由表2可知,HIV感染者/AIDS患者与对照组在SSS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得分差异显著,实验组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未感染HIV的普通人群。
对不同年龄的HIV感染者/ADIS患者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SSS总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在不同年龄组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该群体得到的社会支持与年龄无关。
2.4 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为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与焦虑抑郁状况间的相关性,对SAS,SDS,SSS得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分与SAS、SDS总分有显著负相关(P<0.05),SSS总分与SDS总分有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该群体的焦虑程度与主观支持有关,抑郁程度与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支持有关。
2.5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对焦虑、抑郁的回归分析
以社会支持中主观支持维度为预测变量,SAS总分为结果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主观支持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焦虑(包括朋友支持、邻居支持、同时支持、家庭支持四个分条目,P<0.05),解释变异量为8.7%。以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维度分为预测变量,SDS总分为结果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SS总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抑郁(P<0.05),解释变异量为8.4%。
3 讨论
3.1 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抑郁及其影响因素
艾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削弱免疫系统的传染病,至今尚无治愈疗法。随着艾滋病流行趋势上升高发期的到来,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人数逐年递增,该群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特殊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不仅和其他疾病患者一样承受着生理上的痛苦与压力,还有着不同于其他传染病/绝症患者的心理特点。社会大众恐“艾”心理虽比以前有所缓和,但恐惧和歧视仍普遍存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依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一边担心自己的病情一边又隐瞒病情,免疫力下降,一旦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便要终生服药,其所受自身和社会的压力也要大于一般人。焦虑、抑郁是HIV感染者/AIDS患者普遍存在的负性心理表现,但两种心理状况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廖菁,马渝根等人(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程度为中、重度的比例为16.9%,抑郁程度为中、重度的比例为15.5%,;范东,罗阳(2009)的研究表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群体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2%~21%,严重抑郁的发生率为22%~3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1.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6%,均为轻度和中度,焦虑、抑郁程度严重的比率为0,多数感染者/患者不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症状。这是由于近两年来有关部门对该群体心理健康关注的提升,感染者/患者信息的对外保密工作比较到位,且济南市属艾滋病低流行区,市中区疾控中心又是全市最早开展针对该群体心理干预的机构,定期随访,经常组织成员交流治疗进程和生活状况,使感染者/患者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从而部分缓解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年龄维度无显著差异,说明上述维度对该群体感染者/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影响;量表的一些症状分条目在上述维度差异显著,说明年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感染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表现。本次研究取样范围较小样本量较小,因此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此外出现以上结果的原因也是该辖区疾控工作人员与HIV感染者/AIDS患者及其家人沟通良好,心理干预的效果较好。
4.2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及其影响因素
众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改善病人的抑郁状况,是提高其生活质量十分重要的因素。Heikkinen指出,“人际间的相互支持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并缓解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影响。”对于HIV感染者/AIDS患者群体来说,他们承受着来自疾病本身、自身心理和社会等等多方压力,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张双、陈艳芳等人对294名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平均总分为低于常模,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就业状况、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居住方式及与家里人的关系等。该研究的社会支持平均总分为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偏低。如今,艾滋病虽已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但多数人对该群体成员存有较严重的偏见,绝大部分感染者/患者选择隐瞒病情,自己承担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部分患者在告知家人和朋友之后并不能得到他们完全的理解和支持,被亲朋好友疏远的感染者/患者也不在少数。因此有关部门和大众传媒应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范围和力度,这不仅可以有效控制新发感染,更重要的是使广大人群不在谈“艾”色变,给予HIV感染者/AIDS患者应有的尊重和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减少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该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年龄维度无显著差异。这与张双,陈艳芳等人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别,首先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感染者/患者群体情况不同,社会支持状况也会不尽相同,其次本次研究样本较小,取样集中在同一辖区,加之可能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证实。
3.3 HIV感染者/AIDS患者社会支持对焦虑、抑郁的预测作用
该研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分与SA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分及SSS总分与SD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朱晓燕等人的研究表明,除了SDS总分与客观支持分无显著相关外,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SAS总分、SDS总分与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均有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在相关性上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只是在相关程度上有所差异,这是由所进行研究的时间、被试取样的地区和数量不同造成的。
该研究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程度总分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社会支持总分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总分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该结果说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减轻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负面心境,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 结语
该研究考察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焦虑、抑郁和社会支持现状。得到以下结论:(1)HIV感染者/AIDS患者焦虑症状发生率为1 1.3%,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2.6%;SAS、SDS量表的一些症状分条目得分在年龄维度上差异显著。(2)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维度分在年龄维度上无显著差异。(3)主观支持分与SAS、SDS总分有显著负相关,SSS总分与SDS总分有显著负相关。(4)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主观支持状况能够预测其焦虑程度;社会支持能够显著预测其抑郁程度。
参考文献
[1]范东,罗阳.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9,16(9A):13.
[2]贾艳合.艾滋病研究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02(2):108-110.
[3]刘永艳,耿文秀,张仁芳等.艾滋病感染者与患者的社会支持及形成原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10,22(B12):407-409.
[4]梁淑英,郭金玲,王宇明等.艾滋病患者个人及其家庭社会影响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9):3-5.
[5]廖菁,马渝根,熊俊浩等.HIV感染者/AIDS病人及家属的焦虑状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03,3(5):612-614.
[6]廖菁,马渝根,熊俊浩等.HIV感染者/AIDS患者及家属的抑郁心理调查[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5):254-255.
[7]吴洪.艾滋病的护理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7,4(16):1453-1454.
[8]杨跃敏.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和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学,2004,3(15):43-44.
[9]张欣华.HIV/AIDS患者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12-13.
[10]张扬,吴晓云,张晓东等.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状态调查[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2):106-112.
[11]Ukkola-Vuoti L.Kanduri C,Oikkonen J,et al.Genome-wide copy number variation analysis in extended families and unrelated individuals characterized for musical aptitude and creativity in music[J].PloS one,2013,8(2):e56356.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 篇10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涨, 各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基地, 需要为社会输送人才。而心理健康会影响高校学生的未来发展之路。高校学生一旦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 也会影响自身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程度, 不利于终身发展。由于缺乏经济基础, 当前许多高校学生都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 没有独立性。再加上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已经不再像高中时期那样紧张和严格, 所以, 高校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严格的要求。而心理健康可以让学生改善这方面的情况, 有利于高校学生参与充实且有意义的校园生活。因此,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高校学生步入社会的必要条件。此外, 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学生自身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二、高校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本身的人格存在一定的关系。人格是一个不具像的的名词, 它可以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也可以指一个人所扮演的某种角色。而人格特征是区别一个人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人格并不是单一的, 也不是相同的, 同时,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展变化。高校学生正处于步入社会的重要准备阶段, 学生的人格在这个阶段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气质,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气和秉性, 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变化阶段, 对于周围的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等处理的方式还不太成熟。其中偏激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表现, 且具有孤僻性格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总之, 不同的性格特征就会引发不同的心理问题。此外, 各项研究也证明,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本身的人格密不可分。
三、社会支持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社会对高校学生的一种需求和输出表现形式, 它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社会为了从高校获取人才, 会对高校进行物质或行为上的帮助。众多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是否良好是影响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如果能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那么, 心理压力就会减小, 也就不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外, 高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际关系资源来构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然而,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未能从这方面考虑, 认为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对自身造成了伤害。另外, 还有一部分高校学生认为, 寻求社会支持, 都会让别人看不起自己, 因此, 产生了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总之, 当前高校学生对社会支持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导致许多高校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改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学校是一个群体生活的环境, 又是一个社会缩影, 因此,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要进行心理健康调查,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另外, 还要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机构, 便于随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此外, 学校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比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或是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帮助学生塑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也可以在高校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时, 让学科教师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总之, 高校教育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保证其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 高校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调试
引发高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学生自身的人格在当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 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自我调适。首先, 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不能过于片面, 这样不利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 容易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在面对挫折时, 更没有一个积极的应对办法。其次, 在平时生活中, 也要注意自身的生活方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最后,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 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学习。此外, 高校学生也可以适当求助心理教师或者朋友、同学, 帮助其疏导不良心理,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生与中国梦的关系08-31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07-25
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06-14
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07-13
“90后”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与对策研究09-09
研究大学和社会生活中男性对女性的态度区别(社会女士)10-01
大学生外语学习焦虑10-29
大学新生军训心得体会以及领悟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