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乡镇工作计划

2024-12-05

法治乡镇工作计划(精选8篇)

法治乡镇工作计划 篇1

乡镇法治乡镇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镇委、政府及的领导和支持下,围绕“法治巴彦”创建工作目标,积极开展法治乡镇创建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升

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宗旨,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执政能力。一是党委政府依法执政能力得到增强。完善和建立了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依法行政协调指导小组,“六五”普法领导小组等一系列创建工作组织。党委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党政主要领导权力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依法执政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政府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做到权责统一、依法行政、秩序正当、高效便民,进一步完善执法公示制、告知制,政务公开实行制度化、规范化,依法行政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二是组织网络进一步得到健全。建立健全法治网络组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分工包干到村(居)和企事业单位,指导负责分工蹲点单位的法治建设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强化责任,把法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三是绩效考核进一步得到完善。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创建法治乡镇工作纳入四个文明建设考核内容之一,并做到考核成绩与工资挂钩,实行绩效考核。并制定了《创建“法治乡镇工作责任分解表》以及《法治乡镇建设工作计划》。不断提升基层法治建设工作和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加快推进依法治镇的进程。

二、加强法制宣传,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为加大对“法治乡镇”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在全镇营造舆论氛围,多举措进行宣传教育。一是动员部署。年初党委政府专门印发《乡镇法治宣传工作要点》和《普法工作重点》,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不同层面广泛宣传,宣传教育部门拟定宣传教育工作计划,不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宣传。二是学法守法。党委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法治建设列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心组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每年不少于三次,机关干部组织开展了普法知识测试。近年来,我们还举办了村(居)治保调解主任普法知识培训班,民营企业家普法讲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习新劳动合同法》培训班,组织基层妇女主任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形式、多内容、多层面进行培训教育。三是营造氛围。为了使法治乡镇建设深入人心,在主要街道、路口、住宅小区悬挂横幅、定期不定期利用橱窗、专栏、黑板报刊登法治建设内容进行宣传。消费者协会开展“消法”进社区宣传活动,工商所进行“商标法”知识问答等等。通过不同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公民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三、以创新为抓手,着力打造法治乡镇特色

一是以党代会常任制为载体,建立党代表参政议政新机制。形成了以明确责权为重点,健全完善党代表活动例会制度;以发展为主题,落实党代表调研制度;以促进为目的,贯彻党代表视察制度;以强化考核为目标,全面实施二级评议制度;以上下联动为抓手,坚决执行征求意见和通报情况制度。工作中,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不断规范和正常党代表活动,保证党代表各项活动正常化、连续化和规范化,从而使党建工作推动了法治工作的进程。

二是以构建惩防体系为载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新机制。通过惩防体系建设,乡镇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理念、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三是以深化党务公开为载体,着力打造阳光政府。近年来,不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的内涵,完善镇、村两级公开目录,坚持做到除正常目录公开外,镇村两级重大事项必须在事前、事中、事后实行动态,全过程公开。其他事项可依照群众意愿,实行依法申请公开。对村级财务实行网上公开,群众可在网上对村、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查询。通过这种做法,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我镇党务公开和村(居)务公开已经逐步走上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

四、夯实法治基础,法治乡镇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我们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深入推进“法治乡镇”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党委印发了《XX区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实施方案》的通知,党政领导每开展一次述职述廉报告活动,建立健全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的实施意见,定期开展党务、政务、村务、居务、厂务、所务、院务、校务等公开工作。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了党委政府的操作行为,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二是法治惠民工程不断拓展。法治建设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我们积极开展法治惠民实事工程,认真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农民土地流转签订合同,对失地农民按政策规定及时测算生活补助、按年龄段发放生活补助费。三是依法行政职能不断增强。执法部门依法履行职能,依法行政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司法所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法律援助,建立了法律援助服务站,接受服务对象咨询200多人次。开展专项治理,开展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劳动用工执法大检查、违障建房清理等,有效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为乡镇经济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法治乡镇工作计划 篇2

一、乡镇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乡镇政府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 是依法行政最基层的行政主体, 是直接跟农民打交道的机关。乡镇政府工作正趋向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但也不容忽视, 乡镇政府离依法行政要求相差甚远, 存在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依“红头文件”行政居多, 依“法”行政淡薄

乡镇政府在具体行政管理中, 政府依据多于法律依据。乡镇实际工作一般都依据上级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红头文件”行政。当出现政策、“红头文件”与法律冲突时, 乡镇一般会抛开法律, 按照政策、“红头文件”来执行政务。乡镇如果要执意依据法律行事, 将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惹上各种的麻烦。

(二) 发展经济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没摆正

一些乡镇政府只注重发展经济, 不注重依法管理, 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 认为依法行政影响经济发展;有的还没有把依法行政列入乡镇政府工作的总体计划, 未摆上应有位置。

(三) “不择手段”违法行政

近年来, 各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成了重头戏, 不少市县把乡镇招商引资成绩纳入双文明考核, 作为乡镇领导提拔的依据, 没有把依法行政列入实绩考核, 致使乡镇基层领导提出了“一切围绕招商引资转”的口号, 纷纷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大多与依法行政相悖, 同时, 产生了“不管采取什么手段, 只要按期完成任务就是好手段”的执法误区。有的不按《土地法》向外商批地租地和出让公有土地使用权, 有的变相减免税, 有的对外来企业实行“几个不查、几个不收”, 有的把机关干部全部派出招商, 荒废本职工作等。

(四) 依法行政缺乏透明度, 监督机制明显滞后

乡镇虽然建立了政务公开, 公布了相关的政务依据和办事结果, 但重要政务活动不公开, 政务活动的程序、过程不公开。同时缺乏有效的监督, 尽管我国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 主要包括政党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国家专门行政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 这些监督对于促进乡镇依法行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监督力度仍然不够,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相当严重, 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同时, 总体监督机制在实际运作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和不足。

(五) 权责不统一

乡镇政府其权能是十分有限的, 但却承担着繁重而具体的行政管理事务, 现行法律法规赋予乡镇政府执法的权利十分有限, 一般执法主体资格多在县级以上政府或工作部门, 但现实生活中许多工作乡镇又不得不做, 很多事情又不得不管, 从而住乡镇政府陷入了“欲为无权, 不为失职”的尴尬境地, 经常出现执法的越位、错位。这样, 乡镇工作就被迫或自觉不自觉地做着许多与依法行政相悖的工作。当前乡镇与其他层级政府相比, 突出表现特征是权小、责大、能弱。权小就是缺乏独立的决策和行政权力, 乡镇干部的任命主要取决于县级党政;责大, 就是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直接面向农民, 担负着重要职责;能弱, 就是缺乏完成承担任务的手段和条件, 特别是财政能力弱。这种权责不统一的机制, 直接影响了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

(六) 法治意识薄弱, 缺乏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当前, 虽然乡镇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素质比较硬, 但由于传统原因, 权力崇拜意识、权大于法的思想、重义务、轻权利观念还在影响不少人, 忽视私权利的保护、义务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在这些人的工作经验中, 法治意识薄弱。一些乡镇政府工作人员习惯于用开会、发文件、打电话来开展工作, 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来“治”民等行政工作方法, 缺乏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

乡镇依法行政工作中之所以存在以上问题, 最重要的是法治精神没有深入到乡镇行政工作人员的心中, 一些乡镇行政工作人员缺乏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因此, 全面推行乡镇依法行政工作, 必须弘扬法治精神。

二、弘扬法治精神, 必须树立法律支配权力的观念, 破除以下三个观念

(一) 破除以权代法观念

以权代法观念在部分乡镇干部头脑中尚未彻底切除。比如:遇到问题想领导是怎么讲的多, 想法律法规是怎么要求的少;处理问题, 不管符不符合法律法规, 都按领导说的办。因此, 乡镇干部必须强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的观念, 强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尽快从习惯于以权办事转变到依法办事上来。

(二) 破除以风俗代法的观念

当风俗习惯和现行法律冲突时, 不依据法律, 而遵照风俗习惯。基层农村, 尤其是落后地方的农村, 存在很多的风俗习惯, 而有些风俗习惯, 恰恰是和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相悖的, 乡镇政府在调解中, 往往要尊重当地风俗, 结果是违背法律;而要依法办事, 又往往在农村遇到重重障碍, 结果无法“依法办事”。否则, 面对的是群众的反对、“公愤”。类似的情况在农村比比皆是, 因此, 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村普法教育, 不断增强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 破除以风俗代法的观念。

(三) 破除以情代法的观念

讲交情、重友情的意识已经成为部分乡镇干部办事情的一种思维模式。要破除这种以情代法的观念, 根本的一条就是乡镇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办事, 遵纪守法的观念。只要是合理合法的事, 不论是谁, 都应该去办;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 必须一视同仁不去办。

1. 必须树立职权法定原则, 乡镇行政机关的职权, 必须由

法律规定, 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活动, 对于法律赋予乡镇政府的职权, 要正确行使, 用足用好用到位, 做到不错位;对于法律要求履行的职责, 要勇于承担起来, 做到不缺位;对于法律没有赋予的职权, 坚决不去行使, 做到不越位。

2. 乡镇政府制定规范性非法律文件要合法。

这是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前提。规范性文件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 (规章以上) 和规范性非法律文件 (规章以下) 。制定规范性非法律文件必须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明确授权, 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依据, 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义务的决定。并且, 乡镇政府依法制定的规范性非法律文件不能与“党委”联合署名。

3. 乡镇政府行政执法行为要合法

行政执法行为也称为具体行政行为, 其合法性总体上体现四个方面:一是执法主体合法, 二是执法内容合法, 三是执法程序合法, 四是形式要合法,

三、弘扬法治精神, 必须弘扬权责统一的法治精神, 探索乡镇依法行政权责统一的新机制

权责一致的法治精神要求, 乡镇行政机关依法享有多大的权力, 就应当承担多大的责任, 不应当有无责任的权力, 也不应当有无权力的责任。首先, 法律、法规对乡镇行政机关的授权一定要充分。其次, 法律、法规在授予乡镇政府权力的同时, 要明确规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及行使权力的条件和程序。在制度上保证乡镇政府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最后, 在法律、法规对乡镇行政机关充分授权的基础上,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改革, 为乡镇政府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工作体制与机制。笔者建议, 扩大乡镇政府的行政权力, 下移行政执法权于乡镇, 探索建立乡镇政府综合执法的工作机制。

四、弘扬法治精神, 必须弘扬制约权力的法治精神, 从制度上、源头上强化“权利”制约“权力”

首先, 落实乡镇人大的权力, 强化乡镇人大监督。要正确处理好乡镇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 真正实现乡镇人大在人事任免上的自主决定权、对行政行为的质询权以及财政审批权等。乡镇党委要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加强对乡镇人大的领导, 认真研究和帮助解决人大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支持乡镇人大依法履行职权, 开展工作。乡镇政府要主动接受乡镇人大的监督, 凡属乡镇人大职权范围内的事项, 必须主动报请人大审议、批准, 同时, 要尽快完善有关乡镇人人特别是其主席团的法律、法规, 明确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的性质、地位、组织机构及其职权, 使乡镇人大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 设立乡镇人大常委会, 增强乡镇人大工作的经常性、实效性, 保障乡镇人大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促进对乡镇政府的有效监督。

其次, 探索实践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直选的选举思路, 践行“权利”制约“权力”, “权力”来源于“权利”的法治精神。这是从根本解决了权力的有效监督, 体现了人民监督的时效性, 这种基层乡党委、政府直选的制度设计符合十七大报告中“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精神, 也符合现代民主法治精神。从而, 从制度上、源头上强化“权利”制约“权力”。

五、弘扬法治精神, 必须弘扬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精神, 推进乡镇政务的公开透明

公开透明是公平与正义法治精神的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 政务越公开, 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精神越彰现。因此, 要切实推行乡镇政务公开, 做到程序正当、诚实守信、阳光操作。具体做到:

(一) 乡镇政务公开的内容要确保真实、及时, 贴近群众

乡镇政务的内容一定要突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反映强烈的问题, 容易出现不公正和腐败的问题。

(二) 做好预公开制度

各乡镇机关和基层站办所在决定或处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事项时, 在正式决定作出前将方案公布, 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进行合理调整和修改后, 再予以正式公开。

(三) 要突出抓好财务公开与监督

一是要把财务审核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重要财务开支要逐项审查, 对违规违法开支要坚决刹住;二是乡镇机关的来人接待标准和支出情况, 都要公之于众;三是要实行定期审计制度, 通过这一举措促进依法理财, 堵塞漏洞。

摘要:近几年来, 乡镇政府依法行政的氛围越来越浓, 依法行政的理念越来越强, 但也不容忽视, 乡镇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法治精神的弘扬, 一些乡镇行政工作人员缺乏法治精神和法律信仰, 这阻碍了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全面深入地贯彻执行, 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 全面推行乡镇依法行政工作, 必须弘扬法治精神。即弘扬法律至上的法治精神, 推进乡镇合法行政;弘扬权责统一的法治精神, 探索乡镇依法行政权责统一的新机制;弘扬制约权力的法治精神, 从制度上、源头上强化“权利”制约“权力”;弘扬公平与正义的法治精神, 推进乡镇政务的公开透明。

关键词:法治精神,乡镇,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王宝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学习读本[J].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4-4, (1) .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1, (2) .

[3]王大为, 李文武.河北省乡镇干部依法行政百问[J].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3, (1) .

[4]付子堂法理学初阶[M].法律出版社, 2005-8, (1) :275.

[5]秦芩, 申来津.政府法治化与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的治理[J].行政与法, 2006, (03) .

法治乡镇工作计划 篇3

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学者从四个方面来诠释法治思维的特征:第一,法治思维是受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第二,法治思维在现阶段主要是指限制、约束权力任意行使的思维;第三,法治思维在价值追求上是一种趋于实现公平、正义,保护权利、自由的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是讲究逻辑推理、修辞论辩和解释技术的思维方式。而法治方式则是以权利为本位、保护自由、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所建构的行为模式。[1]具体来说,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包含以下内涵:第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要求坚持法律规则至上。法治意味着一种法律的统治,法律有最高的权威,所有人都必须服从法律,而不是所谓的人情,关系等潜规则。第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要求坚持程序公正优先。一方面,程序可以限制恣意,约束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维持法律的稳定性。第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核心是约束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一切有权力的人都极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核心之一,就是通过分权与制衡原则,确立司法的权威性与终局性;核心之二,就是通过公开,将公权力在各领域、各阶段的全方位、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核心之三,就是将行政权力、侦查权力、决策权力的行使确立科学、民主、透明的程序,确保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非经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受侵害。

二、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开展反贪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贪工作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贪腐行为当然为法治所不容。腐败行为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反贪工作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部分,如何开展反贪工作至关重要。在当前以法治国的大环境中,必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开展反贪工作。

其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保证和促进反贪工作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的纠问式诉讼模式根深蒂固,影响广泛,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法治观念的执法理念和做法,例如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重实体,轻程序;重配合,轻监督制约等。这些理念与当代法治理念不符,在实践中易引发办案事故和公众的不理解,损害检察公信力。为了保证反贪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抛弃旧观念旧思想旧方式,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

再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保证反贪工作符合以人为本、司法为民原则的重要要求。腐败问题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是人民关注的焦点。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腐败的痛恨情绪也通过各种渠道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这对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在执法办案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观念,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侦查观念,运用法治思维,为民办案,为民服务。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对反贪工作的要求

法治中国建设,不仅要求政法工作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正司法,同时要求政法工作者转变观念,遵循法治理念,养成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严格司法。反贪侦查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同样要做到用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具体来说,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开展反贪工作要注意一下几点要求:

第一,培养与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思维不是朝夕之间便可养成的,也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简单积累和生搬硬套,而是要将法治精神融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贯通于司法全部过程。要崇尚法律,尊重和信仰法律,才能自觉维系法治思维长效树立。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在办案过程中,特要注重案件的法律效果,坚决抵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平等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权益。要注重程序正义,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真正把程序公正作为保证办案质量、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法治重视程序正义甚于重视实体正义。[2]

第二,提高文明规范执法能力,加強反贪队伍法治能力建设。司法文明是与司法专横相对立的。法律是最底限的道德,司法文明虽是德治的基本内容,但也是法治思维的应然要求。司法文明要求办案干警在办案中自觉做到行为文明、语言文明、作风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尊重涉案人员的人格和尊严,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提高反贪人员法治能力建设,要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严肃办案工作纪律,加强管理考核机制,吸收有利于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形成的考核要素,引导和促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

第三,加强检察权运行机制建设,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法治精神的内核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针对当前反贪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加强反贪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切实保障反贪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独立、规范、公正进行。用制度厘清反贪执法司法权边界,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要对法律授予政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权进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执法司法人员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的界限。执法司法权行使关乎当事人权利,如果缺乏监督,既会影响执法司法公正,也会产生腐败。要坚持以权力制约权力,健全单位内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依法制约的制度机制。

第四,加强办理案件的科学和规范化管理。加强案件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对反贪侦查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可以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要通过积极开展个案查办工作,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监控。要加强对线索的受理、立案、初查、逮捕、采取强制措施、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撤案的科学管理,防止权力滥用;加强案件文书的规范管理,使用要求的文本,严格审批,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蕴》.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5期.

乡镇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汇报 篇4

根据竹府法发[2010]10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组织机关全体干部认真学习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通过学习,统一全镇干部的思想认识,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作为基层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全面依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下步工作中我镇将以国发[2010]33号《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为指导,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为准绳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二是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学习和专题讨论,切实提高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三是要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和清理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四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坚持以公开为原则,做到信息公开及时、准确、具体,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全面推进办事公开制度。五是要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六是要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为保障,促进依法行政上台阶。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结合工作实际,教育引导机关干部在各自的工作中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法治意识,自觉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切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行政效能,做创建法治政府、法治机关的带头人,维护机关依法行政良好形象。

乡镇法治建设工作总结1200字 篇5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组织领导,确保责任到位。成立了以镇委书记为组长,镇长及主抓法治建设的镇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__”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经费落实到位。镇委、镇政府将普法教育经费相关标准列入镇年度财政预算并及时划拨,足额到位,确保普法依法治理和“法治__”建设办公经费的落实,为法治政府创建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__镇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制度,将法律知识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我组织镇班子集中学习《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并组织全镇领导干部集中观看了《打通正风反腐“最后一公里”——省纪委监委作风暗访警示教育片》。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特别是公务员、在职党员干部的学法工作重点抓,要求他们学习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论述、民法、刑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全镇公职人员在度学法考试中,通过率100%,90分以上100%。

重视农村基层普法工作,利用“一村一栏”、宣传车等送法下乡,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普法,大力宣传《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国土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通过普法,增强了干部群众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教育活动。对本镇外来务工人员实行全面的法制教育活动,重点学习了新《劳动法》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进行,请法律教师到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工厂去讲课,并发放录像和图片等法制宣传资料,使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守法和懂法。

三、扎实排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

在集中排查矛盾纠纷上,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深入开展调查摸排。并且实行领导接访日制度,及时解决群众上访、上诉的问题,从源头上遏制了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0,全镇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2件次,已办结32件,办结率100%。

四、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公民法律素质

在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方面,教育部门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__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由镇司法所、派出所工作人员每学期到每个学校上法制宣传教育课,主要讲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

五、大力开展基层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今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展的最后一年,__镇能够按照上级的要求和“七五”普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普法教育工作。我们常态化开宣传车到镇的大街小巷、村(居)委播放法治教育宣传60余次,利用__镇圩日上街集中宣传5次,发放宣传资料23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17幅,解答群众咨询200余人次,受教育面超过83%。

六、强化镇人大的职能作用

__镇人大积极履行职责,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一年来,为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镇人大认真落实镇委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抓好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落实到基层,同时强化监督职能,促进严格执法,从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了__镇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开展。

乡镇年度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总结 篇6

一年来,我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完成“六五”普法验收任务为目标,以“增强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法治观念、中小学生法律意识”为重点,以“法律八进”和主题法治宣传活动为依托,以基层法治创建和法治宣传教育结对帮扶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为xx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营造了一个“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六五”普法顺利迎接验收。

一是组织保障到位。为确保“六五”普法顺利迎接验收,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县长为组长的xx县“六五”普法验收迎检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资料收集组、陈列室建设组、专题片制作组、乡镇督查、机关督查、学校企业督查组等六个工作组。

二是安排部署到位。为确保“六五”普法验收迎检工作有序进行,于6月9日,召开了全县的“六五”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推进会,对“六五”普法依法治县验收迎检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并印发了《xx县“六五”普法依法治县验收迎检实施方案》。

三是精心准备到位。一方面,按照“五个一”(一套完善的“六五”普法验收资料、一个高规格的普法陈列室、一部精炼且能全面映xx“六五”普法工作的专题片、一批高标准的“六五”普法示范点、一份高档次的“六五”普法汇报材料)工作思路,对迎接“六五”普法验收进行了认真准备;另一方面为强力推进“六五”普法验收迎检工作,加大了“六五”普法验收迎检工作督导考核力度。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分别成立两个督查工作组,于7月6—17日对全县各乡镇和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及重点企事业单位“六五”普法依法治县验收迎检准备工作,采取“听、看、查、访”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方面督查,保障了“六五”普法验收迎检工作的落实。

(二)依托载体,法治宣传教育得到深入开展。

1、依托“法律八进”活动,努力提升广大干部群众法治意识。依托“法律八进”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法治宣传活动,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群众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一是依托“法律进村寨”、“法律进社区”活动,深入开展“农民工行前法治教育培训”、“春节大走访、大宣传、大服务”、法治教育微电影工程进村寨、“巡回法庭进村寨”、“法庭巡回审理进田间地头”、“宣传车走村窜寨”、“义务宣传员、公安民警、交警、法官、司法助理员进村入户宣讲”等活动。一年来,共举办农民工行前法治教育培训10场次、走访群众5000余人次、播放《进城打工与维权》等法治教育微电影500余场、“巡回法庭进村寨”和“法庭巡回审理进田间地头”5次、出动法治宣传车200余辆次、进村入户宣讲200余次。二是依托“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活动,扎实开展了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党风廉政警示教育、道德讲堂、中青年干部法治专题培训、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等活动。一年来,各单位组织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集中学法10次,全县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参观廉政教育基地50余场次,共举办党风廉政教育演讲活动7期、举办道德讲堂209期、中青年干部法治专题培训4期800余人次、行政执法人员培训1期50余人次,邀请律师开展法律知识讲座12场次。三是依托“法律进校园”活动,深入推进了法治“渗透式”教育、开展了法治副校长法治讲座、“法治·责任·感恩”巡回宣讲、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抢答赛、法治征文、“模拟法庭”、“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签名、以及“小手拉大手·学生与家长同学法”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黑板报、墙报、法治宣传栏、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开展法治宣传。一年来,共组织法治副校长到校上法治课150余场,举办“模拟法庭”1场,举办法律知识竞赛2场、法律知识抢答赛1场,法治征文活动2期,“法治·责任·感恩”巡回宣讲报告会3场,“小手拉大手·学生与家长同学法”活动45场次,组织学生到禁毒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活动3000余人次,出版法治黑板报800余期、法治墙报300余期,法治宣传栏200余期,受教育学生人数达4万余人次。四是依托“法律进企业”活动,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深入企业一线开展走访调查企业员工法律需求活动、深入工地开展摆摊设点集中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一年来,深入企业或工地开展法治宣传共计6余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接受农民工咨询35人次,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7期,受教育人数达400余人次。五是依托“法律进军营”活动,组织律师为消防大队、武警中队入伍新兵和即将退伍的老兵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一年来,为消防官兵、武警官兵上法治课2场,受教育人数36人次。六是依托“法律进监所”活动,组织律师到看守所、拘留所为犯罪嫌疑人员、罪犯及违法人员上法治课,走访慰问“罪犯未成年子女”。一年来,为犯罪嫌疑人员、罪犯及违法人员上法治课1次、走访慰问罪犯未成年子女11人次。

2、依托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深入推进部门法宣传。

依托“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4·7”世界卫生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五月综治宣传月、六月安全生产月、“6·5”世界环境日、“6·25”全国土地日、“6·26”国际禁毒日、“7·11”世界人口日、“8·26”全国律师咨询日、国防教育日等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主题法治宣传活动,深入开展了《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教育法》、《森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安全法》、《知识产权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禁毒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师法》、《国防教育法》、《消防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今年来,通过以上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展出展板300余块,接受群众法律咨询450余人次。

3、依托网络媒体,不断扩大普法宣传覆盖面。

县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更新《中国·遵义xx政府门户网》法治宣传栏目,以及《遵义法治网》涉及xx版块内容;在xx电视台开辟了《平安视点》栏目;同时,利用xx县有关单位的qq群开展了“每天一个法治小故事”宣传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法治宣传效果。

(三)组织得力,基层法治创建得到纵深发展。

1、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实现依法治村。

为进一步提高村级法治管理水平,实现村民自治,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确保农村长期和谐稳定,今年,我县仍然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创建了白泥镇明星社区、关兴镇关兴村等“民主法治示范村”村(社区),创建了白泥镇和景湾、关兴镇中坝新村等“法治文化示范村寨”,创建了白泥镇时代花园、白泥镇三角花园等“法治文化示范小区”。

2、积极开展“六五”普法示范点创建活动,保障“六五”普法验收。为保障“六五”普法能顺利通过验收,按照“四个一”(要有一套完整的“六五”普法验收资料、要有一块法治宣传栏、要有一个高标准的法治文化阵地、要有一个学法园地)和“四个好”(班子标杆作用发挥好、学法用法制度坚持好、单位环境卫生保持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好)的标准,我县深入开展了“六五”普法示范乡镇、示范机关、示范单位、示范学校和示范企业创建活动。一年来,共创建“六五”普法示范乡镇4个,示范机关2个,示范单位1个、示范学校2个、示范企业1个。

(六)上下联动,普法依法治理帮扶活动得到落实。

全县各机关单位结合基层法治创建,按照“五个一”建设要求,深入开展了基层法治宣传教育结对帮扶活动。一是帮助挂帮村(社区)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藏书不少于500册);二是制作一块永久性法治宣传栏;三是聘请一名法律顾问;四是邀请有关部门对挂帮村(社区)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每年开展一次法律知识培训;五是为挂帮村每个家庭购买一本《XX市居民实用法律手册》。据统计,一年来,全县各机关单位共帮扶村(社区)69个,投入帮扶资金40余万元,帮助村(居、社区)购买办公电脑20余台,办公桌椅10余套,建立村级警务室10个、法律图书室12个、法治宣传专栏14个,聘请法律顾问69名,培训村(社区)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4000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

一年来,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实效,但离群众和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1、整体发展不平衡。个别乡镇和单位主要领导对本辖区、本单位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具体,经费保障不到位、工作效果也有很大差距。

2、工作合力不活。按照“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原则,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还未完全形成,合力不够活,单打独斗的现象还较为突出,尤其是在开展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的时候,各自为阵的现象普遍存在。

3、宣传形式单一。从各乡镇和各单位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形式来看,大多数情况下,都采取在城镇流动人口多的地方,通过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的形式进行法治宣传,宣传形式不贴近群众、宣传方法不深入群众、宣传效果不适应群众。

三、下步打算 现在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人人懂法、个个守法、事事依法”是新时期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为适应这一新要求,我县将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强化工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扎实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1、认真制定“七五”普法规划,适应法治教育新常态。

一是找准法治宣传教育新载体,使普法宣传贴近群众、适应群众,达到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宣传效果,引导群众树立一种“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二是进一步规范并认真执行《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集中学法治度》、《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会前学法治度》、《法治教育纳入县委党校干部培训制度》,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三是建立法治教育长效机制,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提高普法实效。四是建立“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现执法与普法同责。五是建立媒体公益普法治度,推动落实大众传媒公益普法责任。

2、切实加强法治宣讲团队伍建设,增强法治宣传工作新活力。一是加强法治宣讲团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巧借外力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加强法治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政治责任教育,着力打造一支勤于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法治队伍。

3、加强对农村重点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群众法治意识。

小议社区矫正工作的法治践行 篇7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化;法治践行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4-02

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社区矫正是一种现代化且更加人性化的刑罚执行方式,旨在使罪犯不脱离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对其教育改造。社区矫正的对象有5种人,分别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这几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易于进行社区矫正实现刑罚的目的[1]近几年来,国内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法治轨道,行政处罚中劳教制度因涉及限制人身自由被广受诟病,亦因其的确缺乏现代法治的科学和严谨性而被全面废止。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体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成效亦是指日可待。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法治现状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确定在京、津等6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式启动。2005年河北等12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定,同时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此基础上对社区矫正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这对于我国的司法改革的推进有了明确的指引。[2]2009年7月底,为进一步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中央政法委同意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2009年10月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纳入社会治理轨道。社区服刑人员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再犯罪率,表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践证明,开展并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促使因一时失足而留终生恨的犯罪人员早日回归社会,亦有利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这样,可以形成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相辅相成的刑罚执行体系,推动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更充分地实现刑法的社会效应。

然而,社区矫正工作几年来虽然成效十分显著,在法治践行方面确也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在社会矫正工作的实践中,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更也没有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规定散见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为促进和规范试点工作而联合发布的用以具体指导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如2003年7月《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概念、性质、适用范围、任务、工作分工等;2005年1月《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性质、主要任务和要求,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两个通知明确将社区矫正的实际监督、矫正和服务职权交给司法行政部门,对刑事(罚)执行权或司法权作出了重大调整。

2004年司法部出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性质、任务、目的、原则、适用对象、工作机构、人员及职责、具体接收与终止工作内容、程序以及各种社区矫正的措施及要求,是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依据。

二、现存困难与主要问题

社区矫正的立法依据不充分、不具体,导致法治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矫正程序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欠缺,亦是在法治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愈发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根据我国现行刑诉法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对象是公安机关。如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等。而按照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考察。该规定符合行刑权统一行使原则,但司法行政部门缺乏刑罚执行的法律授权,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对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肯定无从深入,权力资源供应缺乏,行刑权力资源无法产生最佳效益。这种立法与实践工作的脱节造成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繁琐,难以顺利开展。因缺乏应有的强制力,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效率低下,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对部分矫正对象的脱管,这对犯罪分子所在社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不利于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内容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不仅要有行刑,同时还要有教育和服务。然而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较为迟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规定不够完善,监督考察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例如仅注意了执法主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考察的有关程序的规定,缺乏社区矫正所需要的教育矫正与帮助服务等项目内容;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义务不明确;也明显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应有权利保护方面的规定。再如增加和健全社区矫正的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的一项重要手段,但一些限制性规定却制约了社区矫正激励机制的建全和作用发挥,导致社区服刑人员亦缺乏足够热情来积级改造自身。

(三)矫正程序不完善。目前由于对于社区矫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与职责衔接均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社区矫正工作程序上、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上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衔接不力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监狱系统在对社区矫正的配合、制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工作人员及经费配备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矫正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在矫正资源和矫正力量的利用上社会化程度也不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从全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工作人员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思想观念亟待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亟待进一步改进,专业化程度亟待加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待遇需提高。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条件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配备明显不足。近来,虽有一些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也加入到社区矫正这一行列,一方面强化了自身专业架构的搭建,同时对社区发展、改造罪犯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各地的志愿者的组成成分要依赖于各个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公民接受程度等。[3]另外,社区矫正工作从公安部门往司法部门的转接亦造成了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矫正工作中特别是教育、服务等活动的开展。经费配备不足,没有保障,与社区矫正工作没有法律依据有着直接的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三、法治践行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最终应当采取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法典,当下可以以出台相关立、司法解释或者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法律法规的方式,用以指导现行工作。

社区矫正立法内容的重点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主体地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以及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

首先,要明确法律主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关。这是解决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最大法律障碍,即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问题。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中,一旦被矫正对象拒绝接受社区矫正,不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违反监管规定及脱管失控、违法犯罪情形的,应当由执行机关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治安处罚或者进行通缉、执行逮捕。同时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帮困扶助方面,还需要得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工商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罪犯所在单位、学校的积级配合。

其次,要健全工作内容。要完善社区矫正的具体激励机制,对缓刑罪犯的减刑作出具体规定,对有期徒刑罪犯附加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作出规定,对主刑执行完毕后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残余期限仍可酌减,建立缓刑的“延长考验期”制度等。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监管层面,还要体现在教育和矫正层面,建议增加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人员的法定义务的考察内容等。

再次,要完善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立法要坚持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活动,必须要保证它的严肃性。因此社区矫正的适用、接收、解除等都需要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衔接程序。通过这方面的规定,为社区矫正的具体操作提供依据。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实体内容的同时完善社区矫正的程序内容,既赋予社区矫正机构在程序上的一定强制权力,作为做好矫正工作的保障,又对其矫正行为进行程序的制约,保证矫正工作中的公正执法,防止滥用权力、保护人权。因此,需要对试点中工作程序的好的做法予以研究和借鉴,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予以明确规定,以在宏观上更好地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设立法院判决与司法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对接的工作站,以完善矫正程序。

最后,要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并确保足够的矫正经费。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人员配备机制。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应当由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及一定的警力组成。社会工作者可以被聘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也可以作为社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体现行刑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除了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外,还要配备一定的警力。对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要有必要的教育背景、品质和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专业业务素质,还要有创新能力。国家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社区矫正的经费监督与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合理使用,并对该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考核。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配备问题上升为法律的规范,会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内容的可操作性。

对社区矫正制度予以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规范。根据实际制定社区矫正法的专门立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方面的具体问题,可以在社区矫正专门立法时作出明确规定,以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制度的可操作性。最终建立起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体系,以便为社区矫正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确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仲书.北京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16.

[2]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8.

[3]王饪.中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J].法律适用,2005(10):24.

乡镇综治维稳和法治建设工作总结 篇8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我镇综治工作认真贯彻上级综治工作会议精神,履行“三项职责”(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三个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把“五美文化”作为转变民风的抓手,夯实综治工作群众基础,通过真心化解促进当地和谐,为我镇“一区三园”奋斗目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截至目前,受理各类信访件76件,其中市转办件51件,镇接访件25件。市转办件中,XX市信访局接访1件,市接访中心接访24件、网访2件、市长热线2件(XX市长、XX市长各1件)、来信10件、领导信访工作日接访8件、领导信箱4件。目前已办结73件,还有3件正在办理中。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非访和越级访,无群体性事件发生,综治维稳形势较好。

一、用“五美文化”转变民风

农户是农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也是综治工作的基本载体。如何立足这个载体,改变社会风气,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一大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我镇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将“五美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最广泛、最基础的一环,不断用“五美”之风激发农民群众求富、求美、求乐、求知的积极心态,树立了农村生活新风向,夯实了综治工作群众基础。用“五美之星”评选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引导更多的农民群众从小处着手,找出身边好人好事,评出公认的“五美”模范,解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民群众“做什么、怎么做”问题。“五美文化”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元素。民风的好转,各类信访件明显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信访件总量下降60%(去年同期117年,今年76件),信访积案基本化解结束。

二、用“三个到位”促进和谐

1、排查到位。每月3号和18号为排查例会日,会议由主要领导主持,镇村相关负责人参加,同时至少一名律师参加例会。经过常年坚持,效果明显:一是除了突发性事件外,绝大多数社会矛盾均能提前预判,提前化解,减少将初始矛盾纠纷拖成信访积案的可能。二是通过排查例会,上级精神能在第一时间传达至最基层,让一线工作人员了解新导向,新政策,提升政策水平。三是通过例会现场讨论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处理办法,律师参与指导,有利于正确化解矛盾,同时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

2、化解到位。村每周一排查,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村级无法化解的,在镇半月排查例会上,由镇拿出处理方案,涉及哪个行业主管单位,由镇统一协调相关负责人到村到户处理,做到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3、服务到位。排查出来的问题,不属于综治信访范围的,不能一推了之,主动和各部门对接,以解决问题让老百姓满意为最终目的,想办法服务到位。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由各村律师主动上门服务。生活困难的,转交民政等部门上门查看解决生活困难。在外地打工利益被侵害的,由镇村干部和律师远赴外地帮助维权。近年来成功帮助汉阳坪村村民在武汉、拖溪村村民在云南、石门村村民在福建维权,树立了基层政府为人民的形象。

三、用“平安创建”构建平安格局

为落实市综治委在全市开展平安示范创建活动,我镇把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作为构建平安创建的支撑,以律师进村(居)、省级中心戒毒社区创建、光纤户户通、领导大接访等工作为抓手,不断提高平安创建的能力和水平,确保一方社会安定。

1、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护航法治乡村建设。今年我镇按照“有偿服务、就近就地、协商自愿、方便群众”的原则,在全镇范围落实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推动社会治理法制化。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4个原则:一是双向选择,镇级统筹。我镇根据实际,先由村与律师协商双向选择,再由镇按照各村工作量等统筹协调,最后确定了三名法律顾问,为我镇11个村和1个社区提供法律服务。二是规范程序,明确职责。统一签订《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合同书》。目前11个村和1个社区均分别与法律顾问签订了合同。合同中对法律顾问需要提供的服务有明确要求。三是科学考核,确保实效。为确保效果,由司法所代表政府负责对合同履行情况实行监督和考核,并制定对法律顾问的考核办法,按考核结果支付顾问费。同时要求法律顾问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还需协助做好服务村(居)的普法教育、法制讲座和信访维稳等工作,排班参与镇政府领导接访和排查例会,为各村决策提供法律咨询等。四是镇级兜底,保障经费。为确保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正常开展,镇党委会专题研究,在顾问费来源还未确定的情况下,镇级财政实行兜底,确保法律顾问费用有保障。

2、创建“省级中心戒毒社区”,加强重点人员管控。近年来,我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市禁毒委的正确领导下,落实省禁毒委《关于在全省街道(乡镇)开展“中心戒毒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有毒禁毒创无毒,无毒防毒保净土”这一主题,按照“党政领导、部门联动、社区负责、社会参与、人文关怀、健康回归”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深入推进,坚持做到打击防范与教育关怀相结合,社区戒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从2014年启动创建工作,到今年年初,顺利通过省禁毒委验收,我镇中心戒毒社区成为XX市5个省级示范单位之一。目前全镇25名社区戒毒人员已逐步融入社会,开始重新生活。以此为契机,我镇加强对精神病人、社区矫正对象、邪教组织人员等重点人员的管控。各村成立不少于10人的巡逻队伍,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巡逻,确保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指数达95%以上。

3、建设光纤“户户通”,保障“信息风格惠万民”。为了进一步提升网格管理和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我镇按照全市农村光纤“户户通”工程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我镇光纤“户户通”工作。到目前为止,我镇已在鸡头山村、庙岗村、响水洞村、袁家榜村、荷叶溪村5个村开展第一期网络示范建设,超额完成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给我镇4个村的工作任务。同时我镇向市电信公司争取到专项资金,接下来以整村推进的模式在其它村开始建设农村网格四务通,让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民生。

4、坚持领导大接访,开门下访畅渠道。一是推行党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年初将党委书记接访活动安排下发到各村,文件中明确接访时间,一村安排一天,现场面对面接访。在大接访之前提前摸排各类信访诉求和不稳定的因素,让接访书记有针对性的安排相关部门进行陪访,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公布大接访的时间、地点。使群众了解并参与大接访活动,准确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力求做到接访时心中有数,应对有方,化解有力。对书记大接访的信访事项,除现场解释不需调查处理外,其余全部由群众工作站登记,根据领导签批意见转交相关部门包案牵头人,限定时间办理,并将办理解决情况答复信访人。群众工作站将所有信访件通过阳光信访平台进行管理,凡不按要求解决信访问题的包案领导、成员单位,按信访工作责任状严格追究纪律责任和经济处罚。二是周一党委班子带班接访。每周一党委班子成员在群众工作站带班接待群众政策咨询及受理各种诉求。对接待群众来访实行登记后由包案责任单位进行办理,群众工作站归口管理。三是群众工作站安排专人常年接来访。群众工作站每天安排一名以上工作人员负责接待群众来访,对来访群众反映的各种诉求登记后按信访程序要求规范处理。

上一篇: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下一篇:大学生焦虑与领悟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