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扶贫工作方案(共9篇)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篇1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区**年脱贫摘帽工作,结合人社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推进依法治区各项工作要求,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法治助力脱贫攻坚,推动脱贫攻坚新举措,保障各项劳动保障脱贫惠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提升法治意识,实施各项惠民政策,打好扶贫攻坚战,为实现**区**年脱贫摘帽提供法治人社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法治人社工作进乡村
1.强化法制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坚持以局长为组长,负责法治扶贫主体责任,督导人社局法治扶贫工作。党组成员为副组长,担任帮扶村工作队长,负责分管部门及帮扶村法治扶贫督导工作。
2.督促帮扶村派驻第一书记担任法治扶贫领导小组成员,负责帮扶村法治扶贫宣传和落实法治扶贫工作各项目标任务。
3.加强各经办机构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及帮扶村法治扶贫项目的具体实施的督查力度,同时要深入帮扶村开展法治宣传,立足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奔康,促进和谐发展。
(二)加大就业扶贫行动力度
1.2018就业技能培训825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1246人),全区产业培训2950人,贫困村产业培训125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580人),品牌工匠培训741人,达到就业1人,脱贫1户。
2.加大解决建卡贫困户就业难力度,通过社会购买服务200个。
3.鼓励建卡贫困户创业办实体100个,每户奖励1万元。
4.创办创业就业扶贫基地5个,鼓励企业、专合社收纳建卡贫困户就业,每收纳在10人以上,且务工半年以上,按收纳人数每收纳1人奖1000元。
5.加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力度,63个贫困村,149个非贫困村,开发906个公益性岗位,按每人每月450元补贴。
6.鼓励建卡贫困户异地务工创业,实行往返交通补贴。
(三)夯实社会保障扶贫惠民工作
1.扎实做好实建卡贫困户社会养老、医疗全面覆盖,决不允许建卡贫困户人员脱保。
2.继续实行建卡贫困户居民医保参保缴费每人每年180元,由政府补助代缴,建卡贫困户免交。
3.强化落实建卡贫困户区外住院报销比例上调10%,区内合规费用报销90%,自费不超过10%。
4.落实社保卡即办即领。由原来的90天,改革为即办即领,个别银行也不得超过30天。
5.“五险”征收一律网上运行,通过银行代扣代缴,不需到现场办理。
6.持续实行保险转移提速由原来15日,改为7个工作日办结。
7.建卡贫困户创办实体奖励,由原来次年次月改为自公示后5个工作日兑现。
8.建卡贫困户异地务工交通补贴由原来年终改为接件之日5天内兑现到位。
9.异地住院备案由原来到现场改为通过电话、传真、微信、QQ等电子备案。
10.异地住院报帐由原来40天,改为自接件之日15个工作日到帐。
11.女职工生育补贴由原来30天改为15个工作日结算到帐。
12.劳动维权有呼必应,促进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加强法治人社入村,夯实基层基础
1.强化法治人社入村。协助帮扶村创建平安村居、安全乡村、最美家庭。
2.协助帮扶村推进村民自治。深入帮扶村社宣讲总书记的来川视察讲话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
3.着力化解矛盾。协助帮扶村两委班子,实施矛盾纠纷调解,确保和谐稳定。
(五)规范权力运行
1.脱贫攻坚事项依法决策。
2.脱贫攻坚资金依法管理。
3.脱贫政策依法履行。
4.失职渎职依法问责追责。
(六)强化法治扶贫工作监督和考核
1.建立责任机制。
2.实施劳动保障扶贫惠民政策项目。
3.落实监督考评机制。
4.按作风纪律深化年要求,狠抓干部职工脱贫攻坚作风纪律。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篇2
关键词:学生管理,学生权益
一、学生管理的两种行为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两种行为, 高等学校学生管理也就是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在校期间的管理。学校制定学生管理规定的活动, 或者制定学生管理的文件, 就属于抽象管理行为, 这种管理行为或者制定管理文件的行为, 必须是涉及学生权利和义务的;第二方面是具体的学生管理行为, 也就是学校针对特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所做的一种处理行为。
《规定》不可能包罗万象, 对于有明确规定的事项要依法处理, 对于没有规定的事项就要从合理的角度做出处理, 使绝大多人能接受这种处理。这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头脑中必须清晰的两个问题, 也是教育部非常重视贯彻21号令的理论依据, 因为这是我们实施学生管理的基础, 也是提高学校诉讼能力的基础。
二、依法对待学生主体地位
21号令第二章即设定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这也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即学生既是享有权利的人又是承担义务的人。而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是比较忽视的, 这六项权利、六项义务也同时界定了学校管理的权限。首先是尊重, 要尊重学生的权利, 我们就不能在管理制度中超出范围, 限制学生的权利, 过去我们在管理中, 想尽办法去限制学生行为, 很多行为是超越权限的, 是侵犯学生权益的, 学校给学生设定了很多义务, 却没有赋予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 这都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其次是引导, 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 权利不能滥用, 不能因为行使权利而侵犯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再次是监督, 就是督促学生履行义务, 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要行使权利必须要履行义务。权利有一个特点, 就是可以选择放弃, 而义务的特点是必须履行, 比如学习是学生的权利, 那么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不学习, 不听课甚至可以不上课, 这都是他的权利, 但是学生还有遵守和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义务, 这个义务是必须履行的, 不上课或旷课就是没有履行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义务, 我们就要有监督机制, 去督促学生履行义务, 这个监督机制就是考勤制度, 旷课达到一定程度就要承担受纪律处分的后果。在管理工作中这是一种思维也是一种观念, 这种观念树立起来就能很好地处理严格管理与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关系。所以我们的管理一定要形成闭环, 使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缺憾。
三、处罚听证是维护学生权益、构建和谐校园的有益尝试
我校去年应拟受处分学生的要求组织召开了两次听证会, 笔者认为这两次听证会具有一定的引导意义。就处罚学生举行听证会, 首先是因为“处罚学生无小事”。对高校学生的处罚, 轻则进入学生档案, 跟随其一生, 重则可能终止其学业, 剥夺其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因而均可能对被处罚者的前途、命运产生重要影响。当一个人尚未走进社会, 就要背负可能影响其融入社会的处罚, 如果在不经过听证的情况下有学校单方面作出决定, 这无论如何都是不恰当的。
应当看到, 听证本身也是协商的一部份。经过公开尤其是畅所欲言的辩论, 实事与事理会愈加清晰、清楚, 这就为双方尤其是学校方面作出适度的妥协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 当学生方面对相关实事详加陈述, 对厉害关系予以痛陈之后, 最终的决定可能会是一个折中的方案, 而这就使学生因为得到一定宽容而在改进错误后继续学业有了可能。而这对于社会所应承担的对处于求知与求德阶段学生进行必要帮教的义务来说, 无疑是更优的结局。其实, 任何一种处罚包括社会上的处罚, 都对实施处罚者就处罚决定作出详尽的解释、被处罚方充分自辩与申诉作出了要求, 那么对尚处于接受道德与法律教育阶段的学生作出严厉处罚, 就应该更为严格的满足这一要求。尤其是必须看到, 学生在学校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因而更应通过处罚听证的制度设计来维护学生的利益, 起码应该使其能够在相对对等的地位上争取自身权益。这并不是说应该姑息学生的任何行为, 而是认为应该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 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能够维护其法律与合法规定范围内的应有权利。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篇3
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学者从四个方面来诠释法治思维的特征:第一,法治思维是受规范和程序约束、指引的思维,第二,法治思维在现阶段主要是指限制、约束权力任意行使的思维;第三,法治思维在价值追求上是一种趋于实现公平、正义,保护权利、自由的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理性思维,是讲究逻辑推理、修辞论辩和解释技术的思维方式。而法治方式则是以权利为本位、保护自由、实现公平正义为目标所建构的行为模式。[1]具体来说,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包含以下内涵:第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要求坚持法律规则至上。法治意味着一种法律的统治,法律有最高的权威,所有人都必须服从法律,而不是所谓的人情,关系等潜规则。第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要求坚持程序公正优先。一方面,程序可以限制恣意,约束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维持法律的稳定性。第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核心是约束公权力、保障私权利。一切有权力的人都极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核心之一,就是通过分权与制衡原则,确立司法的权威性与终局性;核心之二,就是通过公开,将公权力在各领域、各阶段的全方位、全过程在阳光下运行。核心之三,就是将行政权力、侦查权力、决策权力的行使确立科学、民主、透明的程序,确保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非经法律的正当程序不受侵害。
二、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开展反贪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反贪工作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贪腐行为当然为法治所不容。腐败行为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降低,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反贪工作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部分,如何开展反贪工作至关重要。在当前以法治国的大环境中,必须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开展反贪工作。
其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保证和促进反贪工作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的纠问式诉讼模式根深蒂固,影响广泛,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法治观念的执法理念和做法,例如重打击犯罪,轻人权保障;重实体,轻程序;重配合,轻监督制约等。这些理念与当代法治理念不符,在实践中易引发办案事故和公众的不理解,损害检察公信力。为了保证反贪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抛弃旧观念旧思想旧方式,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
再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保证反贪工作符合以人为本、司法为民原则的重要要求。腐败问题关系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是人民关注的焦点。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权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对腐败的痛恨情绪也通过各种渠道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这对检察机关反贪侦查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在执法办案中,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观念,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端正侦查观念,运用法治思维,为民办案,为民服务。
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对反贪工作的要求
法治中国建设,不仅要求政法工作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公正司法,同时要求政法工作者转变观念,遵循法治理念,养成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严格司法。反贪侦查工作作为检察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同样要做到用法治理念武装头脑,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具体来说,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开展反贪工作要注意一下几点要求:
第一,培养与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树立法治信仰。法治思维不是朝夕之间便可养成的,也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简单积累和生搬硬套,而是要将法治精神融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贯通于司法全部过程。要崇尚法律,尊重和信仰法律,才能自觉维系法治思维长效树立。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在办案过程中,特要注重案件的法律效果,坚决抵制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平等对待每一个案件当事人,依法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权益。要注重程序正义,切实转变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真正把程序公正作为保证办案质量、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法治重视程序正义甚于重视实体正义。[2]
第二,提高文明规范执法能力,加強反贪队伍法治能力建设。司法文明是与司法专横相对立的。法律是最底限的道德,司法文明虽是德治的基本内容,但也是法治思维的应然要求。司法文明要求办案干警在办案中自觉做到行为文明、语言文明、作风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尊重涉案人员的人格和尊严,充分体现法治的人文精神和司法的人文关怀。提高反贪人员法治能力建设,要加强岗前培训,促进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严肃办案工作纪律,加强管理考核机制,吸收有利于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形成的考核要素,引导和促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
第三,加强检察权运行机制建设,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法治精神的内核是对公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针对当前反贪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存在的问题,应着力加强反贪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切实保障反贪工作在法治轨道上独立、规范、公正进行。用制度厘清反贪执法司法权边界,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要对法律授予政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权进行全面梳理,清晰界定执法司法人员行使权力、承担责任的界限。执法司法权行使关乎当事人权利,如果缺乏监督,既会影响执法司法公正,也会产生腐败。要坚持以权力制约权力,健全单位内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依法制约的制度机制。
第四,加强办理案件的科学和规范化管理。加强案件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对反贪侦查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可以产生良好的抑制作用。要通过积极开展个案查办工作,对案件进行全程动态监控。要加强对线索的受理、立案、初查、逮捕、采取强制措施、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撤案的科学管理,防止权力滥用;加强案件文书的规范管理,使用要求的文本,严格审批,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陈金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意蕴》.载《法学论坛》,2013年第5期.
学校法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4
一、总体要求
开展法治教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实施法治教育,贯彻以下原则:
1.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治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
3.整合性原则。将法治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治教育格局。
三、主要任务
开展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主要内容
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
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增强权利意识。
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五、实施途径
法治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同时,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重视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发挥整体合力、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
1、学科教学
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要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挖掘法治教育内容,增强法治教育,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制》:在学生能感受、能观察、能体验的日常生活中渗透法治教育,采取适合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社会》: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学习运用法律知识思考和分析一些简单的社会生活现象,学习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规范自身行为,从小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
2、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法律、践行法律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1)班团队活动
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法治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懂得集体要有纪律、要有规则,每个集体成员要懂规则、守规则,要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履行应尽的各项义务。班集体活动要结合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2)学生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的重要载体。要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与法治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兴趣小组,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的能力、按规则办事的习惯。
(3)节日、纪念日宣传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现有中国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和纪念日,如“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治宣传日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4)仪式教育活动
学校要通过学生入学仪式、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及入队等各种仪式,精心组织设计,渗透法治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成长与法律的关系,培养爱法、敬法的情感,增强守法、用法的能力。
3、个别辅导
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积极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学生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法律、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六、教育措施
1、组织措施
从实际出发,制定法治教育的实施计划,整合德育、教研的力量,进行法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学校由校长(或法治副校长)负责,把法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除学科课程所占课时外,每学年要根据法治教育的要求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课程实际,安排合理的课时用于法治专题教育活动,法治专题教育的时间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确保课时,保证质量。
2、资源利用
学校多方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教育的软件建设,积极开发图文资料、教学课件、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影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法治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队伍培训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篇5
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各乡(镇、街道)、县(区)直各部门:
为了全面实施我县‚六五‛普法规划,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全面提升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全国、区、市的统一部署,经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在全县组织开展‚深化‘法律七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现就此项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开展‚深化‘法律七进’,服务科学发展‛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进宗教场所的‚法律七进‛活动,是确保‚六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实现的重大举措,是法制宣传教育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的总体要求,是促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生动实践。开展好‚深化‘法律六进’,服务科学发展‛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对于扩大法制宣传教育覆盖面、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我县‚六
五‛普法规划和人大常委会决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深入推进‚法律七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为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服务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隆德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主要任务:一是突出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使宪法的基本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二是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国家基本法律。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学习宣传,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深入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发挥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和保障作用。三是深入学习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任务,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深入学习宣传与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相关法律法规。四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以主题活动为平台,引导全社会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推进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和推广,推出精品、创出名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工作措施
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大局,结合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各单位特点,确定每一‚进‛的内容、途径和方
法,精心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载体,加强分类指导,确保主题活动取得实效。
(一)深化‚法律进机关‛。健全并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专门法律知识轮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确保党委(党组)中心组每年学法不少于2次,机关举办法制讲座不少于2次,每人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40小时。加强机关法制学习园地建设,为每个机关公职人员配备一套法律书籍,广泛开展‚读书学法‛活动,营造机关浓厚的法制学习氛围,县法治办在每年的第四季度,开展公职人员法律知识统一考试。
(二)深化‚法律进乡村‛。积极开展法治文化进乡村,在每个乡镇创建一个法治文化大院。加强农村法制辅导站、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等农村法制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农村法律明白人‛法制培训。结合农民群众需求,抓住春节返乡、农闲时节组织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利用劳务输出前和返乡期间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遵纪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全面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三)深化‚法律进社区‛。大力推进社区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建设,为居民学习法律提供方便。利用社区老年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公益法制讲座。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热爱公益事业、具有一定法律专业
知识的各行各业人员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会同相关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公益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下岗职工、闲散人员、安置帮教对象和社区矫正人员等人群的法制教育。全面深化‚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四)深化‚法律进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法制宣传教育主渠道作用,深入推进学校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教育、综治、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格局。积极开辟法制教育第二课堂,以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为依托,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制夏令营等实践性、趣味性强的活动,不断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形式。加强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坚持教育与服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社会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继续开展‚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将依法治校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五)深化‚法律进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加强法制培训和考试考核;加强企业职工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利用职工学校、工人文化宫、职工书屋等工会教育资源,为企业职工学法提供便利。建立完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进一步提高企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六)深化‚法律进单位‛。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
用法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通过公告公示牌、宣传栏、法制宣传月等形式,积极对内对外宣传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公园、车站、机场、港口等公共活动场所管理单位要在醒目位置和人流集中的区域设立固定法制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开展公益社会法制宣传活动。
(七)深化‚法律进宗教场所‛。采取举办由宗教界人士、清真寺阿訇等人员参加的宗教法律知识培训会,向群众宣讲民族法律知识和基本常识。进一步完善宗教人士、寺管会主任参与普法、宣讲法律的长效机制,深入分析排查宗教领域存在的矛盾隐患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制定对策措施。
四、活动安排
为确保‚深化‘法律七进’‛主题活动的顺利推进,根据区、市法治办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县法治办将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一)年内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一次‚法律进校园‛大型活动,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
(二)按照我县农村民风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组织法院、检院、综治办、民族宗教局、文广局、各乡(镇、街道),在各行政村举办村民法制培训班,(三)开展绘画、书法、摄影、剪纸、文艺汇演等系列法制文艺展示活动。
(四)组织开展法治文化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活动
五、组织领导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此次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把主题活动纳入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整体部署,切实加强领导,确保主题活动顺利进行。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工作指导,确保主题实践活动有序推进。
(二)精心组织,整体推进。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制定方案,对主题活动的每个步骤、每项内容都要精心设计,既要组织开展好日常活动,又要组织开展好有声势、有影响、效果好的集中活动,确保活动有声有色。
(三)求真务实,注重实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需要出发,努力推进主题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尤其是要向偏远乡村、新建社区、学校、企业和单位以及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延伸,向城乡接边、集贸市场、流动人口聚居区等区域延伸。要明确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各方面优势,推进主题活动不断取得实效。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文管委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升单位法治水平和干部职工法治观念,为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组织领导
为顺利推进“六五”普法,抓好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工作,成立文管委法治单位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担任,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机关综合管理办公室,同志任干事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三、主要内容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在建立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组织领导、人员、措施、经费“四落实”,营造浓厚法治机关(单位)创建氛围。
二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科室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促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民主、规范。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制度,推进依法办事,强化法治责任制的落实。
三是加强普法,自觉用法。加强机关工作人员自觉学法用法,精通与旅游和保护区相关的专业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县上各类法律知识培训和学法用法考试活动。固定普法宣传阵地,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健全落实干部职工法制轮训制度,机关工作人员学法时间每年不少于40个小时。普法教材人手一册,学法考试参考率与合格率均为96%以上。
四是立足职能,化解矛盾。依法妥善处理单位内部的各种矛盾和争议,维护干部职工的合法权益,确保无安全隐患和责任事故发生。同时围绕中心工作,及时依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通过开展以上工作使全委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依法履行职责,工作作风得到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干部职工无违法、违纪案件发生,群众评议满意率显著提高。
四、时间安排
创建法治示范单位活动从2016年4月份开始,到2016年11月份结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年4月1日至20日为宣传启动月。主要制定领导机构、工作制度和实施方案,向县法治办上报相关申报材料。
第二阶段:2016年5月至10月为实施阶段。主要是召开创建动员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明确任务要求和职责分工,开展律法规学习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宪法相关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宣传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方面的法律,同时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单位职工的业务知识和法律法知识水平。
第三阶段:2016年11月为自查、总结、整改提高阶段。按县法治办相关文件精神,对照工作完成情况,通过撰写总结和自查报告等方式查漏补缺,分类归档相关文件和材料,对全年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估,查出问题后提出整改措施及时整改,迎接县法治办检查验收。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篇7
关键词:监狱管理,监狱法,依法治狱
改革开放以来, 河北省监狱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不断推进依法治狱, 规章制度体系日益完备, 罪犯改造质量不断提高, 监狱人民警察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取得了监狱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显著成效。
一、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实施以来, 随着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基本形成和逐步完善, 我省监狱工作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 省监狱管理局把“依法治狱”作为监狱工作的指导方针之一, 大力加强规章制度建设, 依照法律法规, 结合我省实际, 先后制定了《监狱管理工作规范》、《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细则》、《罪犯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罪犯医疗卫生工作规定》等规章制度, 对刑罚执行、狱政管理、狱内侦查、教育改造、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等执法工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为依法治狱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一是严格执法程序。在执法过程中, 特别是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案件中, 严格实行“五级把关”, 即由罪犯所在监区提名、狱政科审查、监狱专门小组集体研究、监狱评审委员会审议、监狱评审领导小组审核, 政工、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
二是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严重暴力犯罪、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等罪犯, 在适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以及分级处遇时要依法从严。对情节较轻、主观恶性、积极接受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等罪犯尽可能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适用减刑、假释、保外就医以及分级处遇时依法从宽。
三是严格执法纪律。坚持“五个务必”即务必做到执法公开、务必做到程序公正、务必做到罪犯生活卫生管理到位、务必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务必抓好干警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到“五严五防”即严把罪犯劳动调配和考核奖惩关, 防止关系岗、人情分;严把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审核关, 防止徇私枉法、钱法交易;严把劳动项目和时间审批关, 防止不利于监管安全、不利于生产安全、不利于罪犯身体健康的项目进狱;严把执法管理关, 防止简单执法、粗暴执法、执法不力;严把履行职责关, 防止制度不落实、工作脱岗、罪犯脱管造成安全事故。同时, 加强执法监督, 严厉查处在执法过程中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
四是实行狱务公开。制定了《河北省监狱系统狱务公开的内容和方法》, 将依法可以公开的内容全部向社会公开, 方便群众办事, 接受社会监督。在公开形式上, 除各押犯监区设立公示栏以外, 在罪犯会见室及可供社会人士参观的场所也设立了公示栏, 对罪犯的考核、奖罚情况每月公布一次, 其他项目适时公布。
三、切实保障罪犯的生活卫生权
全省监狱狠抓生活卫生规范化管理, 确保经费足额到位, 伙食质量、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杜绝了集体食物中毒和重大疫情的发生, 罪犯生活卫生水平不断提高。省监狱管理局制定了《罪犯医疗工作规定》, 积极推行罪犯医疗社会化, 多种形式地与社会联合办医, 提高了罪犯救治率、降低了死亡率。
四、着力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
全省监狱始终把对罪犯的法治教育作为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把对罪犯的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融入到对罪犯的职业技术教育、心理矫治、文化教育、社会帮教和法律援助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改造中去, 不断深化教育实效, 增强罪犯学法、懂法、守法意识, 促进罪犯新生。
五、大力加强执法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认真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教育整顿。坚持找准问题是基础、规范执法是核心、公开透明是关键、提高干警素质是根本的指导原则, 组织干警学法律、查问题、做整改, 有效消除了随意、简单、粗暴执法的现象和习惯性、经验性的陈规陋习, 提高了干警严格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执法的自觉性。
二是在全省监狱人民警察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对监狱工作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为目标, 举办各类法治理念教育培训班, 解决各类不相适应的问题, 建立完善规章制度, 广泛开展警示教育, 实现了干警执法违法案件为零, 促进了执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大力开展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练兵活动。组织监狱人民警察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警容风纪、体能、心理素质、岗位技能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提高了广大干警履职能力和体能、技能素质。
四是强化警务督察工作, 坚持依法治警、从严治警。省监狱管理局制发了《监狱人民警察警务督察工作规范》, 在全省各狱 (所) 分别组建了督察队伍, 使警务督察工作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得到司法部充分肯定, 在2007年全国监狱工作会议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 全省监狱工作法治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解, 依法治狱的思路更加清晰, 为进一步推进监狱工作法治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有法可依是依法治狱的重要基础
依法治狱, 首先要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体系, 把监狱的全部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 这既是依法治狱的目标和任务, 又是依法治狱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证明, 每一部重要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出台, 都是对监狱法治化建设的极大推进。
2、有法必依是依法治狱的关键所在
法律制度是基础, 执行遵循是关键。实现依法治狱, 关键是要将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落实到监狱各项工作中, 贯彻到监狱执法的各个环节, 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办事, 不越雷池、不触红线, 不能制度和落实两张皮。
3、执法必严是依法治狱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狱的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狱人民警察对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在实践中, 全省监狱坚持依法管警、从严治警, 一方面通过各项制度对人民警察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 一方面通过教育培训强化人民警察的执法意识和能力, 较好地解决了监狱人民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标准不统一、行为不规范、程序不严、责任不明的问题。
4、违法必究是依法治狱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狱的效果最终体现在一切违法和犯罪的行为都要依法平等地予以追究上。全省监狱始终坚持依法惩处和打击违法乱纪行为, 无论是作为教育改造对象的罪犯, 还是作为监狱管理者的人民警察, 只要违反了法律制度, 都要受到惩处。在这方面, 全省监狱近年来建立的执法监督、责任追究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小议社区矫正工作的法治践行 篇8
关键词:社区矫正;制度化;法治践行
中图分类号:D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34-02
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社区矫正是一种现代化且更加人性化的刑罚执行方式,旨在使罪犯不脱离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对其教育改造。社区矫正的对象有5种人,分别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五种罪犯。这几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较小,易于进行社区矫正实现刑罚的目的[1]近几年来,国内各项工作逐步进入法治轨道,行政处罚中劳教制度因涉及限制人身自由被广受诟病,亦因其的确缺乏现代法治的科学和严谨性而被全面废止。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体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成效亦是指日可待。
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法治现状
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确定在京、津等6省(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式启动。2005年河北等12个省(区、市)被列为第二批社区矫正试点。2006年,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建设和谐社会的规定,同时提出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此基础上对社区矫正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这对于我国的司法改革的推进有了明确的指引。[2]2009年7月底,为进一步深化社区矫正工作,中央政法委同意在全国试行社区矫正工作。2009年10月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纳入社会治理轨道。社区服刑人员一直保持着比较低的再犯罪率,表明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实践证明,开展并完善社区矫正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的积极作用,促使因一时失足而留终生恨的犯罪人员早日回归社会,亦有利于降低刑罚执行成本。这样,可以形成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相辅相成的刑罚执行体系,推动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完善,更充分地实现刑法的社会效应。
然而,社区矫正工作几年来虽然成效十分显著,在法治践行方面确也的确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在社会矫正工作的实践中,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更也没有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典。有关社区矫正的法律规定散见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监狱法》里,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为促进和规范试点工作而联合发布的用以具体指导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如2003年7月《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概念、性质、适用范围、任务、工作分工等;2005年1月《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对社区矫正工作的内涵、性质、主要任务和要求,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两个通知明确将社区矫正的实际监督、矫正和服务职权交给司法行政部门,对刑事(罚)执行权或司法权作出了重大调整。
2004年司法部出台的《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比较详细地规定了社区矫正的性质、任务、目的、原则、适用对象、工作机构、人员及职责、具体接收与终止工作内容、程序以及各种社区矫正的措施及要求,是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性依据。
二、现存困难与主要问题
社区矫正的立法依据不充分、不具体,导致法治实践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工作内容、矫正程序等方面规定不够明确,而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经费欠缺,亦是在法治运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愈发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执法主体不够明确。根据我国现行刑诉法的相关规定,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对象是公安机关。如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被判处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等。而按照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具体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公安机关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和考察。该规定符合行刑权统一行使原则,但司法行政部门缺乏刑罚执行的法律授权,作为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对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肯定无从深入,权力资源供应缺乏,行刑权力资源无法产生最佳效益。这种立法与实践工作的脱节造成社区矫正工作程序繁琐,难以顺利开展。因缺乏应有的强制力,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效率低下,甚至个别地方还出现对部分矫正对象的脱管,这对犯罪分子所在社区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不利于对非监禁性服刑人员的改造和社会的稳定。
(二)工作内容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不仅要有行刑,同时还要有教育和服务。然而我国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较为迟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规定不够完善,监督考察的规定过于原则、笼统,可操作性差。例如仅注意了执法主体对社区服刑人员监督考察的有关程序的规定,缺乏社区矫正所需要的教育矫正与帮助服务等项目内容;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定义务不明确;也明显忽视了对社区服刑人员应有权利保护方面的规定。再如增加和健全社区矫正的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区矫正对象积极改造的一项重要手段,但一些限制性规定却制约了社区矫正激励机制的建全和作用发挥,导致社区服刑人员亦缺乏足够热情来积级改造自身。
(三)矫正程序不完善。目前由于对于社区矫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与职责衔接均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社区矫正工作程序上、部门之间工作衔接上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多头管理、衔接不力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监狱系统在对社区矫正的配合、制约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工作人员及经费配备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社区矫正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尚缺乏一支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在矫正资源和矫正力量的利用上社会化程度也不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权利义务不明确。从全国社区矫正试点中工作人员的现状来看,普遍存在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思想观念亟待进一步转变,工作方法亟待进一步改进,专业化程度亟待加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待遇需提高。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条件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配备明显不足。近来,虽有一些从事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也加入到社区矫正这一行列,一方面强化了自身专业架构的搭建,同时对社区发展、改造罪犯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是各地的志愿者的组成成分要依赖于各个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公民接受程度等。[3]另外,社区矫正工作从公安部门往司法部门的转接亦造成了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矫正工作中特别是教育、服务等活动的开展。经费配备不足,没有保障,与社区矫正工作没有法律依据有着直接的关系,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区矫正的效果。
三、法治践行的路径选择
笔者认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最终应当采取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法典,当下可以以出台相关立、司法解释或者相关部门联合发布法律法规的方式,用以指导现行工作。
社区矫正立法内容的重点都集中在四个方面,即确立司法行政机关的执行主体地位、健全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完善社区矫正的工作程序,以及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等。
首先,要明确法律主体。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执行机关。这是解决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最大法律障碍,即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问题。在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中,一旦被矫正对象拒绝接受社区矫正,不服从司法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甚至出现违反监管规定及脱管失控、违法犯罪情形的,应当由执行机关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治安处罚或者进行通缉、执行逮捕。同时在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帮困扶助方面,还需要得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工商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基层组织、罪犯所在单位、学校的积级配合。
其次,要健全工作内容。要完善社区矫正的具体激励机制,对缓刑罪犯的减刑作出具体规定,对有期徒刑罪犯附加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作出规定,对主刑执行完毕后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残余期限仍可酌减,建立缓刑的“延长考验期”制度等。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监管层面,还要体现在教育和矫正层面,建议增加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人员的法定义务的考察内容等。
再次,要完善矫正程序。社区矫正的立法要坚持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原则。社区矫正作为一项刑罚执行活动,必须要保证它的严肃性。因此社区矫正的适用、接收、解除等都需要有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衔接程序。通过这方面的规定,为社区矫正的具体操作提供依据。必须在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实体内容的同时完善社区矫正的程序内容,既赋予社区矫正机构在程序上的一定强制权力,作为做好矫正工作的保障,又对其矫正行为进行程序的制约,保证矫正工作中的公正执法,防止滥用权力、保护人权。因此,需要对试点中工作程序的好的做法予以研究和借鉴,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予以明确规定,以在宏观上更好地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设立法院判决与司法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对接的工作站,以完善矫正程序。
最后,要配足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并确保足够的矫正经费。需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矫正人员配备机制。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应当由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以及一定的警力组成。社会工作者可以被聘为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也可以作为社会志愿者的身份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为体现行刑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除了专职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社会力量以外,还要配备一定的警力。对专职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素质要求。要有必要的教育背景、品质和心理素质,要有良好的专业业务素质,还要有创新能力。国家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培训、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社区矫正的经费监督与考核机制,设立专门经费用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合理使用,并对该经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考核。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配备问题上升为法律的规范,会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内容的可操作性。
对社区矫正制度予以进一步全面而具体的规范。根据实际制定社区矫正法的专门立法。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配备方面的具体问题,可以在社区矫正专门立法时作出明确规定,以进一步增强社区矫正制度的可操作性。最终建立起社区矫正法律制度体系,以便为社区矫正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确保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在法制化轨道上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仲书.北京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情况[J].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1):15-16.
[2]王顺安.社区矫正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8.
[3]王饪.中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J].法律适用,2005(10):24.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 篇9
案
市房管局“法治机关”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机关”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水平,增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有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特制定房管局“法治机关”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精神,围绕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建设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推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提高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巩固和深化依法治理成果,着力提升市房管局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建设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市场运行开放有序、公共管理高效规范、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法治机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法治机关”创建活动,建立、实施法治建设评估激励机制,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学法知责”与“依法履责”的紧密结合,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能力,以“规范有序、制度健全、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群众满意”为目标,将我局打造成素质优良、依法办事、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群众满意的机关。
三、工作任务
全面开展学法活动,大力提升法治水平。
一是建立党支部集中学法制度、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述法制度、党员干部学法考法制度、新任职干部法律知识考试
和新录用工作人员岗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公务员“德能勤绩廉法”六位一体考核制度。二是落实干部职工集体学法、法治讲座、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职工法治培训计划,大力提升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法治水平。
创新宣传教育形式,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一是探索和创新法治教育形式和方法,深入开展“全民普法宣传年”活动。把宪法法律列为普法学习的必修课,精心组织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深入推动“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全面落实将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二是大力开展法治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法治文化进机关活动,将行政服务中心办证窗口、住房保障科和市场监管科建设成为法治宣传主要阵地。
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法治能力。一是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建立健全
重大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责任追究、决策后评估和纠错等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二是规范行政行为。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非行政许可项目,规范行政审批运行体系,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责任。三是完善调解机制。建立完善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推行行政机关负责人行政诉讼出庭应诉制度。强化监督问责,严肃查处案件。一是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深化政务公开,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完善行政问责和绩效管理制度,健全民主评议制度。二是严肃查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案件,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方法步骤
“法治机关”创建活动从5月20日全面启动,至12月底为集中创建时期,共分
三个阶段进行: 宣传发动阶段:成立“法治机关”创建活动工作机构,制定《市房管局“法治机关”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创建活动工作会议,对创建活动进行统一部署。组织实施阶段:根据“法治机关”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总结上报创建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例。
总结考评阶段:对照创建标准进行全面自查初评,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
五、工作要求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把创建活动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创建工作取得实效,特成立房管局“法治机关”创建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对创建活动负总责,局党支部副书记、副局长同志任副组长,各二级单位和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活动各项工作
任务。
积极推进,狠抓落实。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整体协调、分工合作、信息互通、共同推进的创建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开展创建活动过程中,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在全系统形成人人有责、积极参与、法治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
【法治扶贫工作方案】推荐阅读:
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工作方案08-27
道德法治讲堂方案07-23
局法治政府建设方案07-04
乡镇法治建设实施方案05-21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08-20
法治文化广场实施方案09-26
法治大讲堂开展方案10-14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方案08-28
法治建设宣传月活动方案08-01
法治机关创建工作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