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机关创建工作(精选6篇)
法治机关创建工作 篇1
交通运输局创建法治机关工作规划
为深入贯彻中共沅江市委《中共沅江市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沅江市建设“法治沅江”工作规划〉的通知》(沅办发[2010]2号)的精神,推进法治创建进程,根据全市“法治沅江”创建工作的统一部署,结合交通系统实际,现制定以下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沅江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执政为民、执法为民。坚持突出重点。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作为重点,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依据,落实依法治理的各项措施,充分发挥民主法治建设在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保障作用。
坚持创新实践。切实把创新作为加强法治建设的强大动力,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取得新成效,推出新举措,以持续不断的创新实践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创建目标及行动进程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弘扬法治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价,巩固和深化依法治理成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增强价格部门工作人员法律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全局法治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力争率先在全市达到法治机关创建标准。
(一)党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依法行政能力增强,基本实现“职权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运行高效”的法治交通目标。
(三)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严格执法行为规范,严格公共服务全面开展,严格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严格执法环境良好。
(四)完善执法机制,基本建立“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管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格执法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
(五)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得到普遍增强。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群众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0年):2010年前完成规划、动员、部署工作。制定规划,广泛动员,对创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启动创建工作。并将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相关要求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提出和落实具体措施和办法。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基本实现法治化目标。
第三阶段(2016—2020年):巩固法治建设成果,全面提高法治化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的领导,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法治建设全过程,推动交通各项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健康发展。健全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提高依法决策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扩大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畅通党内民主渠道。切实加强干部队伍法制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实行中心组学法制度和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把法制教育贯穿于干部选拔、使用等各个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努力提高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严格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推进法治机关建设
1、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以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效能型和廉洁型机关为目标,着力转变机关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根据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和效能建设,推进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正确实施法律法规,改进监管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发挥行政规划、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方式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2、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若干意见》,切实做到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建立行政决策规则,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跟踪反馈、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逐步建立对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制度,定期对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质量和绩效评估,及时修改和废止滞后或有明显缺陷的文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快建立权责明确、执法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和完善行政审批统一受理申请、审查、告知意见、听证以及评估评价等。强化行政执法责任,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坚持“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问责制、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畅通社会监督的渠道,完善行政投诉处理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及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对行政机关实施的监督。
3、提高公务员队伍依法行政的素质和能力。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及相关法律规章,加强对纳入公务员范围管理的全体人员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坚持文明执法,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增强执法的人性化。建立健全公务员法律知识日常学习培训和考试考核制度,把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公务员考核、领导干部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业务培训,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机制。
(三)加强法治建设
努力推动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与实施,依法促进改革与发展,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和执法行为。加强机关内部法制工作制度建设,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执法机构要切实转变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坚持文明执法,坚持“守法推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建立以教育为目的的预警执法制度,大力推行说理式执法,端正执法目的,改进执法作风,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为,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加强案卷质量管理,推行“一案一考评”制度,强化行政执法责任追究。
(四)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强化监督实效
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建立健全本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严格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方式,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做到有案必受、依法办案、公正审理,切实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努力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认真做好行政诉讼应诉工作;提高行政复议和诉讼意识,确保复议维持率和诉讼胜诉率100%;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的同时,更加注重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行政行为实施监督的权利。
四、加强法治机关创建工作的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创建目标的如期实现,必须强化组织保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法治创建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领导重视,抓好工作落实。各地各部门要把法治城市创建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强化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形成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司法行政部门具体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创建工作格局。要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加强对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教育、依法经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解决民生问题和舆论宣传等方面的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整体协调、分工合作、信息互通、共谋发展的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事关创建活动的重要领域,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门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确保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注重基层群众的创造性,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建,努力形成各方有责、人人参与、法治共建的生动局面。
(三)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力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三项重点工作;围绕创建法治工作的重点任务,深化以“规范执法示范单位”、“规范执法示范点”、法治乡镇(街道)、民主法治村(社区)、诚信守法企业、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等为载体的法治襄樊系列创建活动,把法治建设拓展到各领域、延伸到基层各单位;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各个层面深入推进法治惠民实事工程,通过办实事显实效,让人民群众共享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果。
(四)营造良好创建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任务和工作成效,宣传创建活动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典型,吸引更多的群众自觉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来,努力扩大创建活动的群众基础,为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
(五)严格考核评估,确保法治创建工作规范运作。要建立健全法治创建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全面、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估创建工作成效,推进工作落实。要结合实际,制定各种类型创建工作标准,细化各个层次创建工作的检查考核办法,使创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同时,要将创建工作的考核评估与党委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考核、平安建设考核、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等结合起来,以强化落实力度。
(六)认真落实保障措施。重视加强法治襄樊建设的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技术装备和经费保障。健全组织网络,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对法治建设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创建工作能力。各级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要加强组织、协调、指导,以创新务实精神推动工作落实,促进法治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创建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沅江市交通运输局
2010年月 月 日
法治机关创建工作 篇2
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推进检察预防工作的意义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正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经济发展新战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常态。通过抓源头正“四风”,强制度建机制,重法治讲规矩,既治标又治本,“四风”问题和腐败蔓延势头得到一定遏制,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腐败问题的复杂性、反复性、顽固性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新的形势下,检察预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要坚决反对所谓“检察预防不起作用”“司法改革削弱检察预防”等错误认识,进一步提高做好检察预防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把它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按照习总书记“预防职务犯罪出生产力”的要求,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1.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推进检察预防工作服务“四个全面”大局的重要作用。检察预防工作是反腐败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检察预防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通过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预防等工作,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健全预防监督机制,督促依法行政,推进简政放权,落实“三个清单”,加强权力监督制约,服务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预防和法治反腐,推进司法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展介入侦查、同步预防、预防告诫、风险预警等,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服务全面从严治党。
2.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推进检察预防工作在“标本兼治”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在高举“利剑”“打虎拍蝇”的同时,一直强调反腐败斗争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不久前,中纪委王歧山书记在浙江调研时明确指出,要坚决惩治极少数党内的腐败分子,惩最终还是为了治,要坚持党的一贯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治病树、拔烂树,保护森林。检察预防工作是查办职务犯罪工作的必然延伸,建立在对职务犯罪案件的依法惩处之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治本工作,在拔掉烂树之后,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快找准问题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治好病树、保护森林。
3.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推进检察预防工作在“惩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预防职务犯罪在这个体系中处于“起点”、“源头”位置。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腐败现象,预防职务犯罪是预防腐败的最基本要求,预防腐败必须从预防职务犯罪做起。这与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并不矛盾。从理论上说,把预防职务犯罪当作预防腐败的起点,符合我国预防犯罪的本土化要求,能够在检察预防和纪检监察预防、党委主体预防之间搭起桥梁。体现新古典主义从个体预防向社会预防的回归,为法治反腐找到制度预防的路径。符合预防理念、制度和技术相配合的原则,为标本兼治的预防理念找到不能犯的制度设计,又为不能犯的制度设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和立足点。是空间防卫技术在权力监督上的延伸运用,通过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对权力的高度、宽度、幅度进行“三维动态”监控。从现实分析,只有从预防职务犯罪做起,在拔掉烂树之后,及时通过案件剖析、预防调查进行病理解剖、毒理分析等,仔细查找烂树的原因,提出检察建议、对策意见,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真正做到防治病树,保护森林。这也说明检察预防工作是介于拔烂树、治病树之间的“查病根”工作,少了这个环节,就无法对准方向、找准源头,无法实现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真正做到把纪律挺在法律前面。因此,只有通过检察预防工作首先揭示职务犯罪的原因和规律,提出对策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本穷源、正本清源,做好违法违纪预防,真正把教育、制度、监督落到实处,筑起动机、机会、权力三道防线,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远有效机制,才能从源头上、根本上、全局上预防腐败。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的路径
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法治性,要求我们要站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位置上,找准预防工作的立足点、结合点、切入点,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预防、制度预防和科学预防。
1.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要把依法预防当作基础。党纪严于国法,国法就是底线。预防职务犯罪要运用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坚持法治方式、依法预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要加快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通过完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法规,形成更加科学的定罪处罚标准,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更加科学的制度预防体系,确保在法治的前提下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使每一个触犯法律的人受到平等的追究,使每一个司法案件的处理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个游走在腐败边缘的人都能得到及时的挽救。检察机关要按照中央司法改革的要求,积极参与《预防职务犯罪法》的调研起草,加强预防立法的研究,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国家和我省的预防立法,为依法预防提供保证。
2.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要把制度建设当作目标。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把笼子再扎紧一点,牛栏关猫是关不住的”,“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要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这就要求检察机关要结合执法办案,健全案件剖析制度,加强对腐败高发易发行业、系统、部门典型案例的剖析,总结教训,找准问题,及时形成报告,向案发单位、相关行业系统管理部门和党委政府提出对策建议,举一反三,对症下药,更好发挥作用。积极参与制度廉洁性的审查,督促有关部门制订科学的制度,做好对现有相关制度的梳理、完善,在制订出台新的相关政策规定时,要把预防职务犯罪的制度措施一并加以考虑,在执行中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措施得到严格的落实,从制度上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保证。对已经发生案件的单位、部门,要加强对典型案件的剖析,深入查找制度的漏洞,抓好建章立制、亡养补牢治已病;对尚未发生案件的单位、部门,要加强对处于职务犯罪边缘的人员的预防约谈,及时告诫,防微杜渐治病始;对存在职务犯罪隐患的重點环节部位进行风险排查,狠抓预警,未雨绸缪治未病。
nlc202309021124
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要把预防行政违法行为当作重点。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指出,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往往是滥用职权乱作为或玩忽职守不作为的渎职行为。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指出要重点研究“履行职责”的具体含义,把握好监督的范围、方式、手段和程序,从建立督促起诉制度、完善检察建议工作机制入手,依法行使监督权。职务犯罪预防厅宋寒松厅长提出要“开展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促进依法行政。一是强化对行政违法的检察建议工作,二是开展重要行政事项的风险评估,三是开展对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预防诫告”。当前检察预防工作要把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当作重点,作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的一项措施,正确理解把握运用。
4.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要把科学有效当作根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必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腐倡廉关键在“常”、“长”二字,要经常抓、长期抓,抓出习惯、抓出长效。预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协同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短期内目标难以明确、措施难以落实、效果难以量化。检察机关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法治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强制力,制订科学的制度规范,锁定长期的工作目标,完善预防体制机制,强化细化主体责任,采取常态化的预防措施,保证“常、长”二字的落实。要认真抓好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领域腐败预防监督机制改革试点等工作,进一步加强预防工作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真正把制度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检察预防工作的相关要求
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实现关口前移、标本兼治,有效遏制和减少腐败现象。对检察预防工作来说,作为预防腐败的起点,要主动适应依法治国的理念和要求,通过对检察机关司法改革的配套改革,正确定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职能、划定检察预防权的边界、发挥检察预防的监督作用。
1.正确定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职能。检察预防工作是检察机关惩治职务犯罪职能的必然延伸,是党和国家反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职能只是国家整体预防腐败职能的一个方面,不能“包打天下”。因为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腐败,预防职务犯罪的前提是已经发生职务犯罪或者具有发生职务犯罪的现实危险,具有事后性和紧迫性,检察机关难以对非罪行为进行预防,也难以直接进行事前预防和源头治理。同时,职务犯罪预防又必然涉及教育、制度和监督等各个方面,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并不能够独立完成“三道防线”。因此,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职能受到两大限制,一是只能从办案出发进行事后为主的预防,二是只能立足法律监督进行以法律监督为主的预防。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职能充其量只是法律监督职能的组成部分,检察预防工作的实质只是对党委政府等预防主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法律监督。四中全会提出“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对于履行预防工作职责来说,首先必须明确检察预防工作只是检察机关办案和法律监督职责的延伸,附于批准逮捕、侦查、审查起诉等职责当中,并没有自己更多的能够独立存在的预防职责。
2.准确划定检察机关预防监督权的边界。相对而言,检察机关履行批准逮捕、侦查和提起公诉等职责都有法律规定,边界清楚,但履行职务犯罪预防职责仍然无法可依、边界不清。主要原因是对检察预防工作只是办案延伸和法律监督职责认识不清,以为还有自己特殊的职责,可以任意向前延伸或者远离诉讼过程;实践中预防领域和对象十分广泛,涉及行政执法、工程建设、国有企业、金融领域、医药卫生、涉农基层等领域,仅行政执法领域又涉及到众多的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环节;预防措施又处于千变万化之中,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体系,案件剖析、检察建议、预防咨询和警示教育等作为办案延伸,预防调查、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预防约谈、风险预警等作为法律监督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都还没有定型。因此,对检察机关履行预防职务犯罪职责来说,还必须从职能、对象和措施等方面确定检察机关预防监督权的边界。在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应当抓住机会,厘清边界,把介入侦查开展同步预防、围绕办案开展案件剖析、深入调查提出对策建议、利用资源开展警示教育等作为检察预防的主要职责,紧密结合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侦查、起诉等职责开展,把检察预防工作纳入检察官员额管理,采取项目化、流程化的方式开展个案、类案、工程预防等工作。
3.充分发挥检察预防工作的作用。职能确定、边界明确以后,才能保证检察预防职责的正确履行。这就需要通过立法确定检察预防的职责,保证检察预防职责的履行有法可依,否则不可能做好办案的“后半篇”文章,也不可能督促行政机关纠正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同时要尽快规范预防措施的种类、内容、程序,以规范化保证检察预防工作的项目化、流程化,保证检察预防职责的正确履行。这两个方面都给检察机关履行职务犯罪预防职责带来重大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在制订预防职务犯罪法律制度方面,要分清立法预防、行政预防、检察预防和社会预防等的职责;在预防措施的种类、程序等方面,按照科学的预防原理进行分类和统筹,抓好规范,形成制度,不再轻易搞所谓的创新。只有把这两个方面抓好了,检察预防工作才能尽快實现预防监督的司法化,走上法治反腐的轨道。
4.积极推动预防工作合力的形成。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检察预防工作作为预防腐败工作的起点,还应当积极推动社会化预防机制的建设,形成工作合力,促进源头治理。要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明确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机制,为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和组织保证,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预防工作,有效推动党委政府、国有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充分发挥各地已有的各级党委预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领导,严明纪律,强化措施,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和动力,推动预防主体履行职责,紧紧抓住预防工作领导责任制这个“牛鼻子”,把预防工作纳入各个部门、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推进社会化预防。充分发挥各级预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本单位、本部门、本行业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领导,加强对下属单位和相关主体的监督指导,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推进职能化预防。充分发挥检察、监察、审计机关等专门机关的作用,积极创新运用专项督导、风险防控、预测预警等专门的预防监督措施,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推进专业化预防。
(王建国,浙江省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处。)
法治机关创建工作 篇3
一、指导思想和创建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和“三抓一加强”的总体要求,坚持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政策理论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行政执法水平、业务工作水平和公众服务水平,增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执行力。通过开展创建活动,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廉洁、服务高效的和谐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关,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清正、纪律严明、行动快捷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全市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为食品医药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创建学习型、法治型、服务型机关,是一项关系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创建工作按照“一年构建框架,两年形成规范,三年初见成效”的总体安排,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市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全面开展。2005年底全系统进行“创建”活动第一阶段的检查、总结和表彰,初步实现学习氛围浓厚、管理制度健全、行为规范高效、作风明显好转的阶段创建目标。
二、工作重点(一)以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监管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创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学习型机关。
1、学习重点。(1)学习政治理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学习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认真研读原文,全面准确地把握精神实质。通过学习,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策理论水平。(2)学习法律法规。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和食品药品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通过学习,熟悉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法制意识,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3)学习业务知识。根据本机关、本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机关干部结合工作实际,学习行政管理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促使机关干部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4)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知识。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学习外语、计算机、WTO相关规则等知识。通过学习,全面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增强为发展服务的能力。
2、措施要求。(1)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改善队伍知识结构,对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予以支持和奖励。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全系统各级领导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学食品、药学、医学、法律的专业人才比例提高到70%以上;整个公务员队伍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提高到85%以上,专业人才比例提高到75%以上,学历、专业结构有较大改善。(2)建立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坚持每周五下午组织学习,实行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采取报告会、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形成人人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3)注重学以致用,建立调查研究制度。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工作实际,每年完成2项重点调研课题。每个工作人员要结合岗位实际,每年完成2篇学习
心得体会文章。(4)强化培训工作,制订短期、中期人才培养规划,采用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业务研讨、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3、责任分工:由人事教育科牵头、机关党支部和各科室协助落实。(二)以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重点,创建依法行政、规范执法的法治型机关。
1、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既不能失职不作为,又不能越权乱作为。严格落实省政府行政执法“十不准”和省局“八不准”规定。责任分工:财务审计科牵头落实“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工作;监察科牵头落实“行政执法‘十不准’规定”和“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各科室协助落实。
2、加强统一标准的行政执法运行机制,规范行政处罚行为。针对目前执法中普遍存在忽视程序的现象,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局发布的《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避免执法随意性,做到程序合法、依法执法、规范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协助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责任分工:由稽查支队牵头、各科室协助落实。
3、加强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加强系统内部的层级管理,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及备案制度、行政执法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决定制度、行政复议制度,依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监督检查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行为。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每年开展一次全系统的执法大检查,把检查与市场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切实解决滥用执法权、执法不到位、违法乱作为和违反法定程序的问题。健全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关应当建立和规范有关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记录台帐和案卷。对行政执法案卷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查,对执法质量进行评价,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报,不断促进执法水平的提高。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各科室协助落实。
4、强化对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等专项监督的作用,完善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将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对不依照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损坏国家和群众利益的做法和行为,要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责任分工:由财务审计科牵头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落实,由监察科牵头制定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并落实,相关科室协助落实。(三)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创建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1、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1)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关在行政决策过程中,要加强重大决策的研究,重视利用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提高决策的预见性和创造性。按照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的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对事关全市食品医药事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提高行政决策的群众参与度,增强决策的民主性。(2)完善行政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制定重大决策事项专家论证咨询办法,充分发挥专家咨询辅助行政决策作用,借助专家学者的智能,为重大决策事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3)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制定和完善行政决策负责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相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各科室协助落实。
2、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流程。(1)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服务功能。合理设置岗位,坚持一项工作由一个科(室)为主负责。理顺和明确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机构内设部门职责及负责人分工,整合部门职能。制定《部门职位说明》,分级明确各个岗位的职位关系、职责范围、承担责任、服务标准等,以职定人,按岗设人。&nbs
p;职责分工:由人事教育科牵头、各科室协助落实。(2)优化部门办事流程,明确规范化服务标准。制定规范化服务细则,进一步充实、完善办事流程导引图,尽可能地为管理相对人提供周到、方便的查询服务。通过简化、合并、集中、归类等优化部门办事流程,量化到具体的岗位,作为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服务的执行标准和接受公众监督、评议的依据。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各科室协助制定《四川省达州药品监督管理局规范化服务细则》,充实和完善办事流程导引图,并向社会公开。
3、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1)推行告知服务制、首问责任制。制定《告知服务制度实施细则》,做到职责到位、责任到人,防治行政越权和不作为现象的发生,加强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推行首问责任制,凡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需要协调办理的事项,由首问责任人负责办理和衔接。严格追究推诿、扯皮行为人的行政责任。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制订相关制度,各科室协助落实。(2)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按照资源共享、服务公众的要求,进行电子政务的软硬件建设,改善运行环境和机制。在达州公众网上开办“网上政务大厅”,逐步实现行政审批、办理事项网上互动。市局各科室的工作职责与办事程序全部上网公布(此项工作已完成),切实保障管理相对人和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各科室协助落实。(4)完善信访和投诉举报制度。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设立局长信箱,在局网站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加强信访工作的督查督办,建立和实施投诉举报办理情况公开制度,定期通报信访和投诉举报办理情况。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各科室协助落实。
4、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信息的方法。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对突发事件和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等敏感、热点问题以及其它重要信息,要及时传达到社会公众。我局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时限、需要提交的全部资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施收费的主体、依据、标准、办理结果和投诉渠道等均应在政务公开栏、局网站详细、完整、及时公示。对未按照要求进行公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予以通报批评或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负责的行政责任。责任分工:由办公室牵头制定相关制度,各科室协助落实。
5、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1)增强服务意识。牢固树立“服务就是天职”和“监管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倡导和实践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精神,服务重心下移,努力为企业、基层和群众服好务。(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机关会议制度、公文处理制度、请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外出告示制度,加强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3)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办公场所做到标志规范,便民设施齐全,环境整洁优美,物品摆放整齐。开展公务人员礼仪培训,公务人员在岗时要求衣着得体,举止端庄,说话和气,礼貌待人,用语文明,提升机关形象。责任分工:由局办公室牵头制订相关制度,各科室协助落实。
6、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内设机构、公务人员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对局所属协会人、财、物的监督管理,严格财务审计制度,一切对外培训、会议、收费、发证等活动,均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严禁体外循环,严禁巧立明目向管理相对人收取钱物,切实维护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形象。责任分工:由财物审计科牵头制定有关制度,各科室协助落实。
法治创建工作规划 篇4
为了全面落实区、街道的法制创建工作要求,结合本社区实际制定**社区2012年法制创建规划。
一、加强指导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扣全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以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加强社区居民普法教育,积极开展社区依法治理,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依法自治,切实保障社区居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不断提升社区规范化建设和依法管理的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
二、落实任务
加强法治建设宏观决策。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各项民主权利。以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的选举权、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为重点,培育民主意识,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扩大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满足群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管理的民主愿望。完善政府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和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接受人民群众严格监督的政府业绩考核制度和评价体系。
推进社会保障覆盖不同利益群体。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的就业率。
加大定纷止争、利益协调力度。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类组织作用,在协调利益、化解矛盾上形成合力。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矛盾,息止纠纷。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政府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力提升公众安全感。深化平安社区建设,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大防控”机制,健全群防群治网络。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和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和劳教工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健全维稳工作机制和政法工作运行机制。
三、完成措施
1、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制度机制。贯彻完善并落实领导干部、居民、青少年学法制度,鼓励和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支
持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载体。整合各类宣传力量和宣传阵地,广泛开展普法教育主题活动。推进法律进学校,打造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和拓展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法律宣传与城郊文化有机结合的新途径,鼓励、支持、引导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
3、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程序,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落实重大事项的决策前论证制、决策中票决制、决策后责任制,完善重大决策调研、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和合法性评价制度。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管理、文化管理以及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等领域的综合执法试点。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依法行政长效机制。深化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构建社区统一领导,居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动员和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法治社区活动。在各社区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
**社区居民委员会
法治创建工作计划 篇5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创建活动领导责任制。法治创建是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整体上台阶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细胞工程。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计划,实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防控体系,加强督办检查,确保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严明工作责任。按照《石台县“建设平安石台”各地各部门主要职责》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谁主管、谁负责的创建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加强配合,整体联动,齐抓共管、形成活力。对创建工作不力,坚决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强化措施,全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按照县综治办的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治保组织,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各项治安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努力实现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的目标。
4、严格规范,不断夯实创安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县综治办关于创建平安单位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设,使创安工作做到有人抓、有人管、能落实、见实效。同时,要加强平安创建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建立规范的创建平安单位工作档案,制作统一的宣传板,实行创建活动月通报制度和创建信息报告制度。
5、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宣传板、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平安单位的意义和本单位创建平安单位的新经验、新办法,使创安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人人支持创建、个个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法治创建工作计划篇三
各村(社区)、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巩固我乡法治乡创建工作成果,平安乡党委政府根据实际要求,将法治环境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及其他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认真开展法制乡创建工作,逐步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素质,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法治管理水平得到逐年提高,推动全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特制订如下计划。
1、在法治创建工作中,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做到认识到位,计划到位,行动到位,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房屋拆迁,土地征用,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充分尊重群众自愿原则在土地征用方面,平等地保护耕地和房屋所有人的合法权益,政府如有重大事项需要决策,必须经过人大、政协,充分讨论或请法律顾问,或经过法律专家咨询论证后方可依法履行职责。在用人方面,加大监督和考核力度,尽可能把法治化管理水平高的人,选派到村委会任职,以加强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
2、健全完善政府工作规则,按上级指示要求,积极推行行政决策公开,听证和听取群众呼声,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律化水平,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畅通政府与群众的联系渠道,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3、促进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到位,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为市场主体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4、强化政府法制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工作室的作用,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和审查工作,及时修订,撤销与法律法规相抵触或与当前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文件,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行政复议法》及国务院有关三农问题规定,加强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建立并有效实施重大事项和问题公示听证,评议考核及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权责分明,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机制,时刻准备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使我乡各项工作全面沿着法治化轨道运转给外来投资商营造一个优越的法治环境,使经济工作又快又好向前发展。同时法制工作室要对各村居村规民约修改把关,加强村务管理的监督。
5、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村居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巩固“法治平安合格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成果,努力提高依法治乡、依法治村(居)、民主管理、村(居)民自治水平。深入开展法治创建主题教育,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基层民主法治实践中来,依法参与公共管理,在提高依法维权意识的同时,增强履行义务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法律素质。今年我乡计划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居)”创建1村(居),县级创建2-3村(居)。
6、认真开展涉法涉诉信访代理疏导工作。全乡9个行政村实行规范化村室,并设立为民服务代理制度,切实落实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信访问题排查制度,信访听证制度,努力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同时对借信访之名扰乱社会秩序者依法予以处理。
7、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依法处理三农问题,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大乡容卫生、绿化、公用设施、交通等方面的管理力度,实现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8、强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残疾人,重病人及高龄老年人,农村五保老人等特殊困难家庭重点保障,努力维护失业下岗人员,农民工、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依法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
9、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为监督对象,坚决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特别是党员干部参与赌博和带头违反计划生育等方面的案件,一旦发现一例查处一例决不手软。
10、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管理人员、农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要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模式,加大我乡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构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法治机关创建工作 篇6
[关键词]山心镇;少数民族;社会管理;法治建设;服务
一、检察机关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的研究起缘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324国道、广南高速公路、黎湛铁路穿境而过的兴业县山心镇,是少数民族聚居的乡镇。据了解,山心镇分别有高田村、腰古村、公和村、石柜村等四个少数民族行政村,都是壮族同胞聚居村,山心镇还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称号。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领导和关怀下,山心镇政府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推进全镇民族事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抓好几个少数民族村的村务、政务公开,推进了少数民族村的民族自治管理。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民生事业得到很大改善。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形成了区别于汉族的独特文化、风俗、语言,加之由于地理因素、历史上开发较晚、发展条件较差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的发展又有别于汉族地区的常规管理,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这样做有利于全镇境内各族人民团结协作、和睦相处,呈现出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营造良好的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二、检察机关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应然性基础
(一)研究的价值基础
宪法确定了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但是检察机关不止是纯粹的司法机关,我们应当看到,法律监督职能是检察机关运用法律控制和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渠道,从这一特定意义上讲,法律监督职能是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刑事法作为法的一个部门,通过国家对各种犯罪的处置,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确保社会安宁,实现社会和谐。①我国宪法确定的检察机关的特定职能表明,检察机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之一,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特殊作用是任何机关无法替代的。
“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战略思维,勇于攻坚克难,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②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明确部署了具体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被界定为推动政法工作的“动力”,所以,检察机关作为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自觉担负起相关责任,立足检察职能,发挥自身优势,在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中有新的作为。
(二)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基础
1.党的领导是加强社会管理和法治建设的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组织网络,政法机关制定了基本法律法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依法治国的格局。检察机关在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的过程中,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来保证检察工作的政治方向,才能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妥善解决各个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
2.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力量之源。“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和谐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检察机关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着力化解社会矛盾,运用法治的方式,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检察机关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依法参与
检察机关参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管理,应当在公正、规范、文明执法,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前提下进行。在服务人民群众、修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不能越俎代庖,自我放大检察职权,采取的方法既要考虑可行性,也要考虑合法性,决不能突破法定职能包揽检察机关不宜承担的工作,更不能突破现有的法律框架。
2.坚持科学发展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求在社会服务与管理中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使检察机关在参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工作中,具有时代性,更具人民性,这是此项工作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应当寓法治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法治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这是对少数民族同胞的社会服务、依法管理的主体作用和目的地位的肯定。
4.坚持善于创新
检察机关应当立足自身职能,将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的抓住执法中法律只有原则规定而没有可操作细则的难点,办案中上级没有明确要求而又迫切需要重视的焦点,实践中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善于创新,大胆实践。要不断深化检察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使检察机关参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管理工作更加依法、科学、规范、有效,同时兼具方式方法创新。
三、实现检察机关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途径
1.在社会管理中,检察机关需通过努力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服务,这就需要稳定、和谐的环境。检察机关应当通过办理各类案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警示教育,引导人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通过具有法律监督职能特色的检察建议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剖析问题,控制和遏制犯罪,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安定创造良好大环境。在社会管理中,检察机关要永远遵循崇高的法治目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矛盾凸显期常常发生多方利益纠结和冲突,检察机关应当通过自身的工作职能从源头减少矛盾的发生,正确运用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处理好轻微刑事犯罪案件,減少利益冲突。③以维护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正确、及时、有效地引导解决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对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同胞的控告、申诉严格依法审查,妥善处理。当前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望很高,人们对检察机关运用法律监督的方式保障公平正义的愿望也很高,因此全方面、强力度加强诉讼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努力创新监督工作方式,充实监督工作的薄弱环节,不仅是检察工作改革创新的需要,也是体现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中主体地位的需要。
2.检察机关参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社会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真正的司法需求,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检察工作新的切入点,保证创新性的制度、方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协调一致,与社会管理需求相符合。
3.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重在长期规划,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宏观方略结合起来,与检察机关近年来制定的检察改革、队伍建设、基层院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关注长效,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4.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在“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是党委统筹领导社会管理中的一份子,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委工作大局,发挥检察职能优势,指导和服务社会运转良性化。
四、检察机关参与此工作的具体建议
1.以办案为中心,这是基础性工作和根本途径。倡导服务绝不是淡化检察职能,而是要解决好方法和策略的问题。只有更严格地坚持有案必办原则,更高标准、更高质量地办好每一起案件,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决不能弱化办案职责搞所谓的服务,擅自突破法律界限,随意创制和乱作为,否则,将事与愿违。
2.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但是一些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对贯彻实施少数民族政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诸多扶持少数民族地方的优惠政策亦只是处于停滞阶段。建议检察机关可以利用自身法律监督与职务预防局、反渎职侵权局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熟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相关法律法律、优惠政策。可通过县人大代表会议,建议将扶持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优惠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纳入人大执法检查的内容,加强对各部门贯彻实施的督促检查,把监督的重点放在贯彻实施的关键问题上。这样,各级领导干部了解其重要性,把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真正落到实处。另外,把参与社会管理工作重点放到统筹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困难、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特殊需要上来
3.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法律联系工作站。这样,能够保证让经济条件不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也能保护到自身利益,还可以联合其他部门实施对少数民族地方女性大病医疗救助项目立案、重视并改善单亲母亲群体生存状况、妥善照管留守儿童问题等涉法部分。检察机关要结合全县和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更好地开展“一站式”服务工作。
4.面临一个迫需解决的问题,现在懂双语的法律人才比较缺,所以少数民族聚居地方普法宣传也是检察机关开展参与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面临的问题,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大培养力度,支持双语法律工作者下基层。
五、结语
社会服务和管理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检察机关参与其中,就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对部分社会管理活动负有监督职责,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推进创新的力量。④检察机关在推进此项工作中,必须坚持法治、职能、协调、长效的原则,重点抓好执法办案活动创新、服务保障工作创新、内部管理方式创新等工作。
[注释]
①孙勤:《刑事和解价值分析》,载于《刑法學博士论文精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
②2011年9月28日召开的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③龙晓燕,胡彬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与途径》,载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④赵新强,李应敏:《基层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载于《中国检察官》2011.3。
[参考文献]
[1]李立国.社会服务与管理[M].人民出版社,2011.7.
[2]曹建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检察日报,2010—3—1.
[3]龙晓燕,胡彬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与途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吴玉琦,徐安怀.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法学,2010.6.
[5]王桂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6]陈兴良.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4.5.
【法治机关创建工作】推荐阅读:
区民政局法治创建工作总结07-25
新城区法治创建工作汇报07-28
小伊乡2015年度法治乡镇创建工作05-30
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法治城市工作方案08-27
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总结08-25
龙庆民族中学法治学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10-24
华庭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总结05-27
局文明机关创建工作汇报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