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亚型

2024-09-21

不同亚型(通用7篇)

不同亚型 篇1

学习障碍 ( learning disabilities, LD) 是指在书写和计算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导致儿童的实际成绩与年龄、学校教育和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差异, 且不是由感觉障碍、动机问题、情绪障碍、注意缺陷障碍等引起的直接后果[1]。学习障碍儿童不但学业成绩落后、存在认知障碍, 而且伴有社会性发展不良[2,3,4,5]。Dodge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社会信息加工模式 ( social- information-processing model, 简称SIP) 理论, 具体包括编码、解释、搜寻反应、反应评估、执行反应五个步骤, 为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6,7]。

国内学者俞国良等[8]在此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的特点有别于一般儿童, 但是尚未将学习障碍分型。为此, 本研究结合结构性访谈重点考察数学障碍 ( maths disabilities, MD) 、阅读障碍 ( reading disabilities, RD) 、阅读伴数学障碍 ( reading and maths disabilities, RD/MD) 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为探索不同亚型学习障碍儿童在社会发展上的缺陷及其内在机制提供线索。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选取哈尔滨市2所普通小学的三 ~ 五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施测适合于团体的CRT瑞文智力测验, 然后选取最近一次期末考试 ( 语文、数学) 成绩作为学绩测验结果, 请班主任教师根据学习障碍的定义进行学业成绩、学习动机诸方面的综合评定, 最后结合各亚型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9,10,11]筛查学习障碍儿童。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 1) 数学障碍组 ( MD) 。CRT瑞文智力测验的总智商 > 85分; 至少连续2个学期数学成绩居全年级统考P10及以下, 而语文成绩居于年级P30及以上;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其数学学习能力评定为“差”, 而汉语阅读能力评定为“中等及以上”。共31名, 其中男生9名, 女生22名。 ( 2) 阅读障碍组 ( RD) 。CRT瑞文智力测验的总智商 > 85分; 至少连续2个学期语文成绩居全年级统考P10及以下, 而数学成绩居于年级P30及以上;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其汉语阅读能力评定为“差”, 而数学学习能力为“中等及以上”。共29名, 其中男生24名, 女生5名。 ( 3) 阅读伴数学障碍组 ( RD / MD) 。CRT瑞文智力测验的总智商 >85分; 连续2个学期语文与数学成绩均居统考P10及以下;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其评价为数学与语文阅读能力双差生。共29名, 其中男生16名, 女生13名。 ( 4) 对照组。在学习障碍儿童所在班级中, 随机选择29名一般儿童组成对照组, 入组标准为连续2个学期语文和数学成绩均居全年级P40及以上; 班主任对其综合评定为中等及以上; 联合型瑞文智力测验的总智商 > 85分。以上所有儿童排除智力落后和智力超常、多动症、视听觉障碍及脑器质性疾病, 没有明显的躯体或精神疾病, 听力和矫正视力正常。

1. 2研究工具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结构性访谈。参照俞国良 ( 2002) [8]的研究, 以Dodge等[7]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式理论为依据编制社会信息加工访谈提纲及评分表。设置儿童与同伴、成人相互作用的3类情景: 同伴加入群体、同伴激惹情景和权威情景。每类情景又分为模糊情景和清晰情景。共设置6个情景故事, 均以展示图片和简要叙述图片中故事的方式呈现。每呈现完一个情景, 要求儿童回答6个问题, 分别测量其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编码、归因、反应数量、反应策略、人际效能、工具效能的特点。

1. 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输入SPSS 13. 0进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 1 4组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编码阶段和反应生成阶段差异比较由表1可见, 4组儿童不同情景下的编码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清晰同伴加入和清晰权威情景下, 4组儿童的总反应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事后检验表明, 清晰同伴加入情景下, MD组、RD组、RD/MD组儿童的总反应数量都低于对照组儿童; 清晰权威情景下, MD儿童、RD/MD儿童的总反应数量低于对照组儿童 ( P值均 <0. 05) 。

2. 2 4组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解释阶段和反应评估阶段差异比较在解释阶段, 对4组儿童在6个情景故事下选择人物意图 ( 善意和恶意) 的频次。结果显示, 4组儿童对6个情景中人物意图的判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0. 05) 。在反应评估阶段, 于6个情景故事下, 4组儿童的工具效能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在清晰权威情景下, 4组儿童的人际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事后检验发现, RD/MD组的人际效能感低于RD组 ( P <0. 05) 。见表1。

2. 3 4组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反应策略差异比较记录儿童在每个情景故事下选择不同策略的频次, 经检验发现, 只有在清晰同伴加入情景下, 4组儿童选择的反应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7. 28, P < 0. 05) 。且在此情景下RD / MD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攻击行为, 而MD组儿童、RD组儿童和对照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亲社会性行为。见表2。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 在社会信息加工的编码阶段, 4组儿童在6个情景故事下的编码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4组儿童对故事中情境线索编码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基本一致。但从4组儿童编码得分上看, 对照组儿童的编码情况好于MD组、RD组和RD/MD组儿童。

社会信息加工的解释阶段意在解释访谈故事中同伴 ( 或成人) 的意图。本研究发现, 在各个情景故事下4组儿童对人物意图的判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前人研究一致[8]。但进一步分析发现, 在同伴激惹情景下, 无论清晰情景还是模糊情景, MD组、RD组和RD / MD组儿童在判断人物意图时选择“恶意”的比率均有高于一般儿童的倾向, 而其他情景下尚未发现该种倾向。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遭受到的挫折更多, 更容易出现敌意性归因。

社会信息加工的反应生成阶段主要考察儿童在理解社会性刺激意义的基础上生成和选择行为反应的能力。本研究发现, 在清晰同伴加入情景下, MD组、RD组和RD/MD组儿童的总反应数量低于一般儿童; 在清晰权威情景下, MD组和RD/MD组儿童的总反应数量低于一般儿童。表明MD组、RD组和RD/ MD组的反应不灵活且缺乏弹性。以往研究发现, 学习障碍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能搜寻到的合适的社会反应数量偏少, 确定出的社会目标也较少, 且他们能搜寻到的反应与他们所确定的社会目标的相关性不高[12]。与学业优良儿童相比, 学习障碍儿童的反应数量与质量总体偏低, 且学业优良儿童更能注意到特质线索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他们在自我估计时体现了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倾向, 而且具有策略性[13]。这可能与学习障碍儿童社会能力水平低下有关, 而社会认知水平低是造成学习障碍儿童社交技能差的重要原因[14]。

研究发现, 在清晰同伴加入情景下, 4组儿童选择的反应策略表现出差异, MD组、RD组儿童和一般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具有亲社会性质的反应策略, 但MD组、RD组退缩行为更多; 而RD/MD组儿童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攻击性质的反应策略。表明MD组、RD组儿童有交往的意愿, 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但在问题情境中由于不善于和别人交流新信息, 经常错误理解社会线索, 并对社会情境做出错误反应, 因而遭遇排斥, 出现退缩行为。而RD/MD儿童在交往方面的问题似乎更严重, 他们可能经常被同伴拒绝, 消极体验更为强烈, 促成了RD/MD组儿童更倾向于做出消极侵犯性行为。已有研究表明, 与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相比, 学习障碍儿童更多动, 冲动性更强, 行为问题更多[15]。

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人际效能感, 是指采用某种反应策略可能被别人喜欢的程度。本研究发现, 在清晰权威情景下, RD/MD组儿童的人际效能感低于其他3组儿童, 且显著低于RD组儿童。表明实施策略后, RD/MD组儿童在与教师的交往过程中, 对教师是否喜欢自己的评估较低, 而RD组儿童似乎更有经验。

以往研究表明, RD的发生率为17% ~ 20%, MD的发生率约为6%[16], 而RD/MD的发生率并未确定。但有研究发现, 43%的RD儿童存在数学障碍, 56% 的MD儿童存在阅读障碍[17]。因此, RD/MD儿童既有可能体验到阅读障碍的认知缺陷, 又有可能体验到数学障碍的认知缺陷, 而这种认知缺陷又迁移到了社会信息加工中。本研究结果显示, RD/MD儿童较单一型学习障碍和一般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表现出劣势, 尤其在问题解决技能和自我评估上有消极倾向, 因而更应得到关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为探索其在社会发展上的缺陷及内在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在哈尔滨市2所普通小学的三五年级学生中, 根据各亚型学习障碍的诊断标准筛查数学障碍 (MD) 组 (31名) 、阅读障碍 (RD) 组 (29名) 、阅读伴数学障碍 (RD/MD) 组 (29名) 儿童, 在学习障碍儿童所在班级中随机选择29名一般儿童组成对照组。设置儿童与同伴、成人相互作用的3类情景, 每类情景又分为模糊情景和清晰情景, 对4组儿童进行结构性访谈。结果 清晰同伴加入和清晰权威情景下, 4组儿童的总反应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2.91, 3.30, P值均<0.05) 。在反应评估阶段, 在清晰权威情景下, 4组儿童的人际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16, P<0.05) 。在清晰同伴加入情景下, 4组儿童选择的反应策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8, P<0.05) ;RD/MD儿童更倾向于选择攻击行为 (44.83%) , 而MD儿童、RD儿童和一般儿童更倾向于选择亲社会性行为 (58.06%, 51.72%, 44.83%) 。结论各亚型学习障碍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存在显著缺陷, RD/MD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缺陷更应受到关注。

关键词:学习障碍,信息获取,病例对照研究

不同亚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来我院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100例, 10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30~65岁, 平均年龄 (48.3±3.1) 岁。100例患者均通过CT、MRI、ECT、彩超等影像学检测确定为乳腺癌根治术或者改良根治后结合化疗治疗后病情复发转移的患者。100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为Basal-like亚型, 17例患者为HER2+/ER-亚型, 62例患者为Luminal亚型。

1.2 治疗方法

100例患者均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在使用多西紫杉醇之前为了避免过敏以及液体潴留综合征, 可以给患者口服地塞米松, 每日服用2次, 每次7.5mg, 连续服用4d。在使用多西紫杉醇前30min注入苯海拉明, 同时静推西米替丁。准备工作结束, 给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 静脉滴注, 药量80mg/m2。顺铂静脉滴注30mg/m2, 每日1次, 连续使用2d, 在治疗同时配合利尿、止吐等处理。治疗1个疗程, 1个疗程共20d。如果治疗效果明显, 则继续用药, 加强巩固[2]。

1.3 疗效标准

根据WHO统一标准评定[3], 为分完全缓解 (CR) , 部分缓解 (PR) , 稳定 (SD) 和进展 (PD) 。从化疗开始第一天到出现肿瘤进展的时间定义为疾病进行时间 (TTP) 。从化疗开始到最后患者死亡定义为生存期。

1.4 统计软件

采用SPSS 13.7软件对数据进行计算, 采用χ2检验数据变化。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化疗反应性

通过观察, 100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完全缓解 (CR) , 41例患者部分缓解 (PR) , 31例患者稳定 (SD) , 13例患者治疗有进展 (PD) , 总有效率56.0%。其中Basal-like亚型有效率为66.7%, HER2+/ER-亚型有效率为58.8%, Luminal亚型有效率为51.6%, 三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疾病进展时间以及生存时间

Basal-like亚型疾病进展时间为3.5个月, 生存时间为7.2个月;HER2+/ER-亚型进展时间为5.8个月, 生存时间为12.1个月;Luminal亚型疾病进展时间为10.9个月, 生存时间为20.4个月。三者在疾病进展时间以及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3 讨论

化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常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分子亚型的乳腺癌使用化疗治疗效果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对三种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进行化疗, 对患者化疗反应性、疾病进展时间以及生存时间进行分析, 发现三者在化疗反应性无明显差异, 但是在预后存在明显差异。其中Basal-like亚型预后效果最差。这一发现, 为我们研究不同分子亚型晚期乳腺癌治疗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 探析不同分子亚型的晚期乳腺癌化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来我院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100例, 分为3种:分子亚型 (Basal-like亚型、HER2+/ER-亚型、Luminal亚型) , 100例患者均进行化疗。观察3种亚型乳腺癌患者化疗反应, 病情进展时间以及生存时间。结果 3种亚型乳腺癌患者的化疗反应无明显差异 (P>0.05) , 在病情进展时间以及生存时间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 通过对不同分子亚型的晚期乳腺癌化疗发现其化疗反应无明显差异, 但是疾病进展时间以及生存时间存在明显差异, 对研究不同分子亚型的晚期乳腺癌化疗方案提供了依据,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分子亚型,晚期乳腺癌,化疗

参考文献

[1]王哲海.HER-2过表达对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影响[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0, 2 (1) :88-102.

[2]徐兵河.复发转移乳腺癌的化学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27 (24) :24.

不同亚型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所选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并经临床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 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入选标准: (1) 患者年龄超过18周岁; (2) 患者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 (3) 排除具有心、肝、肾等严重器官疾病的患者; (4) 患者近1个月内无任何出血症状或者无出血性疾病[1]。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选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尤瑞克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 其中尤瑞克林组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3例, 年龄52~73岁, 平均年龄 (63.6±7.2)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2例, 冠心病患者10例, 糖尿病患者18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4例, 年龄49~71岁, 平均年龄 (61.8±8.3) 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24例, 糖尿病患者17例, 冠心病患者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 立即给予患者心电图监测, 并根据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对其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调脂治疗、注射疏血通等, 如果患者脑梗死部位出现严重水肿, 应及时采用脱水机予以治疗, 使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处于平衡状态。实验组:该组患者均给予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 并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尤瑞克林 (由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31110521, 国药准字:H20052065) 治疗。尤瑞克林每瓶规格0.15PNA单位, 将0.15PNA单位的尤瑞克林加入50 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泵入, 每天1次, 连续注射20 d。实验组患者在用尤瑞克林治疗前24 h和治疗间隙, 应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并禁止使用其他治疗脑梗死病症的药物。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变化。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期间应观察患者的血压变化, 并在治疗后采用NHISS量表进行评分。

1.4 评价标准:根据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分级标准, 再结合NHISS评分标准, 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恶化5个级别, 其中基本治愈是指NHI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著进步是指患者的NHISS评分减少46%~90%;进步是指NHISS评分减少18%~45%, 无效是指NHISS评分减少18%以下;恶化是指患者NHISS评分增加18%以上。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结果采用标准方差来表示, 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率 (%) 表示, 并用χ2进行检验, 检验标准α=0.05, 其中P<0.05表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结果:不同分型对比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见表2。

3 讨论

本组的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尤瑞克林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2%, 并且其NHISS评分结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该结果表明尤瑞克林能够有效改善各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综上所述, 采用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较大程度上恢复患者的神经运动功能,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尤瑞克治疗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并将所选患者分为尤瑞克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0例, 然后在血管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亚型的分型, 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常规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改善血液循环、调脂等对症治疗;尤瑞克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增加尤瑞克林治疗。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 (NIHSS)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92%) 远远高于对照组 (82%) , 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尤瑞克林治疗不同亚型急性脑梗死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尤瑞克林,急性脑梗死,分型,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不同亚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资料完整的脑梗死住院患者, 共189例。其中, 男性102例, 女性87例, 年龄29~79岁, 平均年龄 (61.2±12.6) 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 并经脑CT或MRI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排除:中毒、肿瘤、感染及外伤所致的脑神经功能异常, 并排除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危险因素调查表, 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相关因素的收集。主要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一般病史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

1.3 随访观察

通过查阅病历、死亡登记和死亡证明书, 收集患者出院结局。若患者在院内发生死亡, 则发生不良结局;若患者出院时存活, 则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以出院时NIHSS>10分为预后不良。

1.4 脑梗死亚型分类

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试验 (TOAST) 对脑梗死进行分型。共分为脑血栓组 (动脉粥样硬化性) 、腔隙性脑梗死组和脑栓塞组 (心源性、动脉源性或脂肪性) 3组。

1.5 统计学分析

所获数据经检查核实后, 录入SPSS19.0软件中,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各因素的危险程度,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89例, 其中脑栓塞患者124例 (65.6%) , 腔隙性梗死患者32例 (16.9%) , 脑血栓患者33例 (17.5%) , 从发病到住院平均时间24.8h。对脑梗死结局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看到, 3种亚型危险因素并不完全相同。是否吸烟、饮酒、患者血压、心房纤颤和高血压病史与脑栓塞不良结局关系密切;吸烟、饮酒、血压和高密度脂蛋白与腔隙性梗死不良结局关系密切;心房纤颤和高血压病史与脑血栓不良结局关系密切。具体见表1。

3 讨论

影响脑梗死预后的因素很多, 如局部组织解剖特点、生理变化、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1], 本研究关注个体生活习惯及血液变化, 对吸烟、饮酒、血液、高密度脂蛋白等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 在脑梗死3种亚型中, 脑栓塞患者出现不良结局的比较最高, 腔隙性梗死与脑血栓组差异不大。这一研究结果与许多学者结果一致[2]。在脑梗死的各个亚型中, 病情最严重, 预后最不良的为脑栓塞。而在脑栓塞中, 与预后结局不良关系密切的因素有是否吸烟、饮酒、患者血压、心房纤颤和高血压病史, 说明对具有吸烟、饮酒嗜好的脑栓塞患者, 若其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或血压处于高值以上水平, 临床应该更加注意, 加强二级预防, 以防出现严重不良结局。

对3种亚型脑梗死患者不良结局影响因素的分析还可以看到, 性别、年龄与结局无关联。说明对已发生疾病的患者, 其最终结局并不受年龄性别的影响, 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吸烟、饮酒等反而可以增大患者死亡或神经受损的概率;同时结果显示, 血压或高血压病史对疾病结局有影响, 对血压异常或高血压患者, 应严密控制血压, 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

总之, 对不同亚型脑梗死患者, 其预后影响因素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 临床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叶祖森, 韩钊, 郑荣远, 等.三种不同病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1) :51-53.

不同亚型 篇5

1试验材料

1.1抗原

1.1.1 H5N1抗原Re-4抗原, 批号:2012002;Re-6抗原, 批号:2013004;Re-7抗原, 批号:2014009。

1.1.2 H7抗原H7抗原, 批号:2014001;H7N9抗原, 批号:2013003。

1.1.3 H9抗原H9抗原, 批号:2013002。

1.2阳性血清

1.2.1 H5N1标准阳性血清H5N1 Re-4标准阳性血清, 批号:2012001;Re-6标准阳性血清, 批号:2014001;Re-7标准阳性血清, 批号:2014003。

1.2.2 H7标准阳性血清H7标准阳性血清, 批号:2013002;H7N9标准阳性血清, 批号:2013001。

1.2.3 H9标准阳性血清H9标准阳性血清, 批号:2013001。

以上材料皆购自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2试验方法

2.1抗原的标定抗原标定方法按GB/T18936-2003中微量血凝 (HA) 试验技术执行。结果判定, 将反应板倾斜, 观察红细胞有无呈泪滴状流淌, 完全血凝 (不流淌) 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单位 (HAU) 。根据标定结果配制4个单位的抗原 (HAU) 。

2.2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分别用4 HAU的H5、H7及H9抗原分别对各标准阳性血清 (各设2组) 进行HI试验。结果判定,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滴度。

3试验结果

3.1抗原标定结果6种抗原标定结果详见表1。

3.2交叉血凝抑制试验结果H5、H7及H9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HI试验结果详见表2。

3.2.1 H5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HI试验结果H5Re-4抗原与H7、H7N9及H9标准阳性血清没有抗体交叉反应, 与H5Re-6、Re-7血清抗体交叉反应也仅有40%。H5Re-6抗原与H7、H7N9及H9标准阳性血清没有抗体交叉反应, 与Re-4抗体交叉反应约为77.8%, 但仍低2倍;与H5Re-7血清抗体交叉反应仅为11%。H5Re-7抗原与H7、H7N9及H9标准阳性血清没有抗体交叉反应, 与H5Re-4血清抗体交叉反应约为77.8%, 与Re-6血清抗体交叉反应约为55.6%。

3.2.2 H7N9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HI试验结果H7N9抗原与H5Re-4、Re-6、Re-7及H9标准阳性血清没有交叉反应, 与H7抗体交叉反应约为88.9%。H7抗原与H5Re-4、Re-6、Re-7及H9标准阳性血清没有交叉反应, 与H7N9抗体交叉反应约为71%。

3.2.3 H9抗原与标准阳性血清HI试验结果H9抗原与H5Re-4、Re-6、Re-7及H7标准阳性血清交叉反应HI值全部<4, 与H7N9无抗体交叉反应。

4讨论

4.1禽流感不同亚型间免疫交叉保护力较低, 即使同一亚型 (如H5亚型) 不同毒株由于抗原漂移等原因也存在着免疫特异性[5]。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禽流感H5、H7和H9不同亚型间抗体交叉反应极低, 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而同一亚型不同毒株间抗体交叉反应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4.2本试验中H5亚型禽流感交叉血凝抑制反应表明, 经典的H5Re-4株与现今使用的Re-6、Re-7株抗体交叉反应仅为40%, 这也从血清学上说明原有的H5Re-4株疫苗对H5Re-6、Re-7株不能完全起到抗体交叉保护作用。而H5Re-6株对Re-7株抗体交叉反应几乎没有, 但H5Re-7株对Re-6株有部分抗体交叉反应。H5Re-6株、Re-7株对Re-4株有相对较高的抗体交叉反应。

4.3 2013年上海、安徽等地出现新型重配H7N9禽流感病毒人病例[6]后, 我国开始使用H7N9抗原对家禽进行血清学监测, 与传统H7抗原相比, 二者检测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试验中H7与H7N9抗体交叉反应试验也证明这一点。传统的H7抗原对H7N9阳性血清抗体交叉反应约为71%, 而H7N9抗原对H7血清抗体交叉反应达88.9%。

4.4 A型禽流感病毒亚型众多, 亚型间免疫交叉保护情况说法不一, 但从禽流感常见不同亚型间交叉HI试验研究结果看, H5、H7及H9亚型间抗体交叉反应很低, 即使同一个亚型不同毒株间抗体交叉反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 就目前来说, 禽流感免疫时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疫苗并不能互相代替, 即使同一亚型不同株疫苗 (如H5Re-6与Re-7株疫苗) 由于免疫特异性关系也需要采取针对性疫苗免疫措施。

参考文献

[1]Morens DM, Taubenberger JL.Historical thoughts on influenza viral ecosystems, or behold a pale horse, dead dogs, failing fowl, and sick swine[J].Influenza Other Respi Viruses, 2010, 4:327-337.

[2]Fouchier RA, Munster V, Wallensten A, 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influenza A virus hemagglutinin subtype (H16) obtained from black-headed gulls[J].J.Virol, 79:2814–2822.

[3]李静, 白玉梅.禽流感流行与防制现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03:98-102.

[4]熊正慧.我国某地H5亚型禽流感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变异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13.

[5]曾显营, 钟功勋, 李雁冰, 等.禽流感病毒H5N1变异株灭活疫苗 (Re-4株) 对鸡、鸭和鹅的免疫效果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0, 10:800-803.

不同亚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1∶1配对的病例对照方法,在陕西省范围内8所医院,选择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病例,脑卒中是依据我国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及诊断的标准,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确诊者。以同期住院的与脑血管疾病无关的其他患者及社区人员作为对照组。其性别、居住地区与病例相匹配,年龄差别不超过5岁。共收集病例312例,对照312例,组成312对病例与对照,其中脑血栓组82对,腔隙性梗死组150对,脑出血组80对。病例组年龄(59.52±8.1)岁,对照组年龄(58.04±7.5)岁。男性200对(占64.10%),女性112对(占35.90%)。

1.2 研究内容

1.2.1 流行病学调查

按“973”计划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入选的病例及对照进行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高血压史、心脏病史、高血脂及糖尿病史等调查。

1.2.2 临床指标

血糖、血浆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1.2.3 研究指标

血浆Lp(a)、apo(a)基因五核苷酸TTTTA重复序列多态性测定。

1.3 统计分析

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测定资料、血浆Lp(a)及apo(a)基因PNTR重复数目等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SPSS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结果

脑卒中各亚型组与相应对照组的主要流行病学资料见表1。在临床主要特征方面,不同亚型与对照组比较的结果各有特点。其中,脑出血组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脑血栓组则是舒张压高于对照组(P<0.01)。脑血栓组的吸烟者显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相关的既往病史中,具有高血压病史者,在3个亚型的脑卒中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脑血栓组的具有糖尿病病史者,脑出血组具有高脂血症者,腔隙性脑梗死组具有房颤病史者均显示出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冠心病者,各亚型脑卒中均与对照组没有差别。

注:BMI:体重指数;SBP:收缩期血压;DBP:舒张期血压;注:BMI:体重指数;SBP:收缩期血压;DBP:舒张期血压;1)与对照组比较,P<0.001;2)与对照组比较,P<0.01;3)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临床指标结果

各临床指标中,脑血栓形成组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在各组中均未显示出差异,而血浆总胆固醇在脑出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研究指标

2.3.1 血浆Lp(a)浓度

对脑卒中组及对照组的Lp(a)对数浓度进行分析,显示脑卒中组的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脑卒中的各亚型分组中,脑血栓形成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血浆Lp(a)对数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脑出血组的血浆Lp(a)对数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4)。

注: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HDL:高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 血浆Lp(a)浓度与脑卒中的危险的相关分析

将本研究病例及对照组一般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及血浆Lp(a)浓度纳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对脑卒中及各亚组进行血浆Lp(a)浓度与脑卒中危险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的血浆Lp(a)浓度可使脑卒中总体的发病风险提高0.53倍(OR=1.53,95%CI:1.02~2.28)(见表5)。并且使脑血栓形成的发病风险提高0.8倍(OR=1.80,95%CI:1.06~3.37)(见表6)。与脑出血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关联(见表7、8)。

注: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与对照组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注: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注:TG:三酰甘油,LDL:低密度脂蛋白,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注:TG:三酰甘油,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3.1 脑卒中危险因素

脑卒中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危险因素同时或先后存在,并较长时间作用的结果。年龄、性别、种族等对脑卒中的影响,终身不能改变。本研究是以年龄、性别作为控制条件的病例对照研究,所以,未能显示出这些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在不良生活行为方面,本研究关注了吸烟,虽然总体来说脑卒中组与对照组没有差异,但对脑卒中亚型进行分层后,脑血栓组的吸烟者显示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吸烟对脑卒中,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确有影响。高血压作为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本研究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而且脑出血组的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栓组则是舒张压高于对照组,说明不仅血压的数值对脑卒中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不同状况的血压升高还会进一步影响脑卒中的发病类型。这可能和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发病理机制不同有关。而其他疾病的罹患状况,在不同类型的脑卒中中却显示了不同的情况。其中,脑血栓者患有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患有房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脑出血者患有高脂血症却低于对照组。各亚型脑卒中具有冠心病者与对照组没有差别。这个结果与既往国内其他的研究报道并不完全一致[3,4,5,6],提示各种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可能的确存在地域差异。而且不同的危险因素最终所导致的脑卒中类型也明显不同[7,8,9]。相应的生化指标分析显示,血糖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对脑血栓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脑出血者血浆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三酰甘油对各型脑卒中没有影响。因此,如果对人群心血管系统的长期监测,就可能预测未来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是发生的类型。如果尽早加以干涉和控制,也将能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3.2 血浆Lp(a)水平与脑卒中

Lp(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蛋白。自1972年DAHLEN等首次发现这一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以来,在血浆Lp(a)浓度与脑卒中的关系研究中,多数研究提示,血浆Lp(a)浓度升高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甚至独立相关。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美国进行的一项涉及3 972个健康人(≥65岁)的大规模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基线血浆Lp(a)浓度较高组的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浓度较低组[10]。一项社区健康中年男性跟踪32年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高血浆Lp(a)浓度可以作为致命性和非致命性脑卒中以及TIA发作的预测指标[11]。然而,瑞典、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地进行的前瞻性研究结论指出,血浆Lp(a)浓度既不能预测健康人脑卒中的发生,也不能预测脑卒中患者的再发事件[9,12,13,14]。而在亚洲人群中,包括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等研究均显示血浆Lp(a)浓度的升高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7,8,15,16]。不少研究显示,血浆Lp(a)浓度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其严重性相关[17,18,19,20,21]。

本研究通过对脑卒中组及对照组的血浆Lp(a)水平对比分析发现,脑卒中组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高的血浆Lp(a)浓度水平可使脑卒中总体的发病风险提高0.53倍。进一步的分层分析发现,血浆Lp(a)水平与脑卒中各亚型之间的联系并不一致。在脑血栓形成组,血浆Lp(a)水平明显升高,且使脑血栓形成的发病风险提高0.8倍。腔隙性脑梗死与血浆Lp(a)水平的关系呈多样性。本研究血浆Lp(a)水平在腔隙性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回归分析未能显示出其相关关系。国内学者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虽相对较高,但差异无显著性[4]。对于脑出血与血浆Lp(a)的关系,本研究显示血浆Lp(a)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回归未能显示出其相关性。最近,中国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覆盖中国7个不同地域对脑卒中危险因素所进行的大型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表明,在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脑卒中患者中血浆Lp(a)浓度均升高。血浆Lp(a)浓度升高使总体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0.97倍,脑血栓发病风险增加1.00倍,腔隙性脑梗死发病风险增加1.05倍,脑出血发病风险增加0.64倍[1]。可见,血浆Lp(a)水平和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不但有种族的差异,而且在同一种族不同地区之间也并不一致。本研究发现血浆Lp(a)水平作为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地域差异,陕西地区人群和全国总人群相比,有共性也有本地区的特性。血浆Lp(a)水平和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即使在同一种族不同地区之间也并不一致。

不同亚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Maier和Norris提出的诊断标准[3,4], 随机选取2000-2010年间在同一医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 其中鳞癌30例, 内膜癌15例, 腺鳞癌6例, 透明细胞癌7例, 子宫内膜样腺癌2例, 并取其腊块标本, 保留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 并根据FIGO提出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 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依据科学的原理, 在试验室的试管内对提取的60块蜡块标本进行DNA聚合酶以及特型引物下PCR扩增的研究。对60例患者石蜡包埋组织中的HPV感染情况应用两种检测方法, 即引物、多重型特异性酶链聚合反应[5]。石蜡标本脱蜡水化, 超纯水洗涤后自然风干, 然后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来提取DNA, 对DNA浓度及纯度进行测定, DNA电泳分析, PCR扩增的引入,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6]。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引物扩增阳性率比较

应用通用引物和多重型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中HPV的感染率分别为71.7% (43/60) 、80.0% (48/60) , 通过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感染有脱漏的现象, 因此在结果统计时以多重型引物扩增的HPV感染率为准。

2.2 高危型HPV不同亚型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

HPV18在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的阳性率分别为40.0%、13.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PV16在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3.3%、66.7%,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HPV16与宫颈鳞癌密切相关, HPV18与宫颈腺癌密切相关;其他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高危型HPV亚型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HPV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 (P>0.05) , 见表3。

2.4高危型HPV18与宫颈腺癌患者的病理关系

高危型HPV18型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

3 结论

上一篇:手术方式及意义下一篇:术前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