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2024-08-07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精选11篇)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1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摘 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研究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其锻炼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游戏;小学体育;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19-0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应运而生的。而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还包括精神的健康和适应社会良好的状态。这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体育游戏作为一种学生非常喜爱的教学内容,它可以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互助、学会忍让、学会遵守规则、学会扮演“角色”。它会带给学生智慧、力量、宽容和微笑,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五年级6班为实验班,该班男生19人,女生21人。五年级1班为对照班,男生19人,女生20人。(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3)研究时间:2014年9月1日~2015年2月1日。

二、实验内容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使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优良品德,愉悦身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适应能力。本课题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实验研究。(1)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特点。体育游戏有许多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1)趣味性。趣味性强是体育游戏的重要特点,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2)情节性。体育游戏一般都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节。如“老鹰捉小鸡”“穿过雷区”“大鱼网”等等。它迎合了儿童爱模仿和参与成人活动的心理需要。3)娱乐性。体育游戏有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欢娱情绪、陶冶情操等娱乐功能,所以它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性锻炼手段。(2)营造和谐宽松的游戏气氛。1)要求教师在游戏中情绪饱满,对学生亲切、温和、宽容、乐观、自信、幽默,善于自控和自省,这些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既要有家长式的疼爱,又要有同龄人的平等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师生共同营造互相尊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3)教学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限制为辅。一旦出现课堂行为问题,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学生,那样只会使学生失去自信,产生厌学心理。4)教师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严谨,组织教学时要公正,避免学生间矛盾的发生。切忌带有感情色彩的偏袒,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如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3)组织学生创编或改编现有的游戏。在游戏中,把学生分好组,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对游戏进行创编或改造。尤其是可以把一些学生喜爱的民间游戏经过改编引进课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跳皮筋”“跳房子”等。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组内的分工合作,增加了学生间的信任,融洽了学生间的关系。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也使他们因作品中有自己的努力而产生成就感。学期末,为检验实验效果,我选用了国内公认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实验组、对照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篇幅所限,表略)。其评价标准分为五级(1分-全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5分-极重度)。

三、结果和分析

从SCL-90的统计结果看(篇幅所限,表略),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强迫”“偏执”“人际”“敌对”“精神紧张”各因子上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在“躯体”“抑郁”“焦虑”“恐惧”4项上差异显著(P<0.05)。在问卷中,实验班的学生,在乐观、自信、勇敢、适应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这说明体育游戏在整体上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对各个因子都具有明显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自信心、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体育游戏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显著的教育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组织学生对游戏进行开发和再创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增强教育效果。(3)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安全感。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互相信任的心理氛围,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4)把体育游戏有机地与体育课堂各个环节相融合,不但可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教育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维生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重要作用,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充分利用其锻炼价值,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2]于明岩,项前,李晓玲.体育游戏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02).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2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我校五年级6班为实验班,该班男生19人,女生21人。五年级1班为对照班,男生19人,女生20人。(2)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3)研究时间:2014年9月1日~2015年2月1日。

二、实验内容

体育游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少年儿童年龄、心理特点。它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使大脑变得灵活,还可以在游戏中培养优良品德,愉悦身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增强适应能力。 本课题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做了一些实验研究。(1)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特点。体育游戏有许多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点。1)趣味性。趣味性强是体育游戏的重要特点,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2)情节性。体育游戏一般都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节。如“老鹰捉小鸡”“穿过雷区”“大鱼网”等等。它迎合了儿童爱模仿和参与成人活动的心理需要。3) 娱乐性。体育游戏有放松身心、消除疲劳、欢娱情绪、陶冶情操等娱乐功能,所以它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性锻炼手段。 (2)营造和谐宽松的游戏气氛。1)要求教师在游戏中情绪饱满, 对学生亲切、温和、宽容、乐观、自信、幽默,善于自控和自省,这些品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对学生既要有家长式的疼爱,又要有同龄人的平等意识,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师生共同营造互相尊重、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3)教学管理中要充分体现民主自治的原则,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限制为辅。一旦出现课堂行为问题,也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过多地指责和批评学生,那样只会使学生失去自信,产生厌学心理。4)教师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严谨,组织教学时要公正,避免学生间矛盾的发生。切忌带有感情色彩的偏袒,这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如逆反心理、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3)组织学生创编或改编现有的游戏。在游戏中,把学生分好组,引导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知识,对游戏进行创编或改造。尤其是可以把一些学生喜爱的民间游戏经过改编引进课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跳皮筋”“跳房子” 等。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组内的分工合作,增加了学生间的信任,融洽了学生间的关系。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也使他们因作品中有自己的努力而产生成就感。学期末,为检验实验效果,我选用了国内公认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实验组、对照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篇幅所限,表略)。其评价标准分为五级(1分-全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重度、5分-极重度)。

三、结果和分析

从SCL-90的统计结果看(篇幅所限,表略),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在“强迫”“偏执”“人际”“敌对”“精神紧张”各因子上差异并不明显(P>0.05),而在“躯体”“抑郁”“焦虑”“恐惧”4项上差异显著(P<0.05)。在问卷中,实验班的学生,在乐观、自信、 勇敢、适应性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这说明体育游戏在整体上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对各个因子都具有明显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1)现在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人际交往、自信心、心理承受力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问题,而体育游戏在这些方面有其独特的、显著的教育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组织学生对游戏进行开发和再创造。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增强教育效果。(3)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有安全感。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接纳互相信任的心理氛围,进而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调动他们的成就动机,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4)把体育游戏有机地与体育课堂各个环节相融合,不但可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3

1 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将技术动作教给学生之后,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基础上独立地去领会动作以至最后完成动作。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独立性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养成吃苦耐劳、自食其力的能力。这对现代社会下家庭独生子女的自主、自立是很有好处的,任何一种传统或习惯是在日积月累基础上形成的。随着体育教学的积极开展及深入,学生的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2 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把握正确人生价值观

价值分为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个人自身能力的体现。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是塑造优秀人才即实现人生价值最成功、最有效的一种方法。通过电视、广播、墙报、宣讲等形式宣扬体育名人故事,获奖运动员的优秀事迹,体育界中好的现象等,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激励其高昂的斗志,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其正确把握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清楚地认识到活着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别人,为了社会,有助于良好的心理的形成。

3 体育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人际关系培养

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于学生人际关系失调而来。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人都与其周围的其他人有这样和那样的交往,总是生活在一定范围的人际关系网中,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发展,都与这种人际关系密切相关。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其生活就会孤独,其知识面就会狭窄,其工作就会困难重重。正在学校里深造的学生,在紧张繁忙的学习生活中,必须学习与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以适应现在的学习生活需要和将来的社会工作需要。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序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在此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团结互助。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彼此之间的交往频数,有效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对其身心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4 体育教学能够减缓学生应激水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做出的反应。体育活动能使人脑产生一种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内啡呔具有阻断人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体育活动本身是一种娱乐性运动,期间人会从一种担忧及疲劳之中解放出来,使人忘却烦恼,身心放松,从而感到愉悦,降低应激水平。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将导致身体适应和积极的自我表象,而这两者都有提高人对应激的抵抗力。

5 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目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某项技术动作时,教师应积极给予肯定和赞扬。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并可抑制其自卑感的产生,可调节其心理平衡。

6 体育教学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

体育活动可调节情绪,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情绪得以调控。不良的情绪状态是导致学生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体育活动可以给学生带来身心愉悦,降低其紧张不安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抑郁,从而调控情绪。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如人们遇到不满或愤怒需通过摔东西所起到的迁怒和发泄一样,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在体育课中,学生可通过打篮球、踢足球、抛铅球等来调节情绪。

7 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众多研究表明,体育能够促进智力发展从而否定了这一看法。体育教学中,技术动作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使其思维面扩大,运动表象能够提高人脑的记忆程度,而且通过体育能够很好地缓解大脑的疲劳,为大脑的正常有序工作提供保障。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促进作用 篇4

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06.1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 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 以及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然后剖析了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

1.引言

体育锻炼不仅对人体的物质形态的身体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对精神形态的心理也发生作用, 产生相应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特点。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 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 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它不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而且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 自信心的增强。

2.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成因分析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当今社会的高节奏生活中,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大规模的全面扩招,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实际上已经失去了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所拥有的“天之骄子”的荣光。他们不得不承担着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沉重压力, 加上从小学以来开始的应试教育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 许多大学生的心理已经不堪重负, 其中一些大学生甚至已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 尽管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 但也有约占20% 的大学生, 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身在大学校园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甚至比其他社会群体差。如忧郁、怪癖、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经常困惑着大学生。

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 也使我们的身心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 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作为一个独特群体的当今大学生更是在来自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下, 其心理健康已经存在着严重问题, 令人担忧。对此, 我们只能面对, 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 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固然与当今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压力有关, 但是高等教育中对此问题某种程度的忽视不能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而言, 由于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使得我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 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然, 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除了本身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 还有众多其他的原因, 如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的变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等, 都能造成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本文对此问题涉及到的相关因素进行简单分析。

2.2.1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

尽管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高校便先后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这种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也存在这些问题。具体而言, 在高校的心理教育中, 其主要目标大多定位在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身上, 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咨询和治疗中, 缺乏心理疾病预防与发展心理教育的理念, 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高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主要缘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模糊认识。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规律性认识不足, 加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 以及受某些领导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效应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以及“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事后处理, 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这样就必然导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地位不高, 实施教育的途径得不到组织领导的保障。

2.2.2 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忽视

我们知道, 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 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是个体良好素质的具体表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缓解心理问题, 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多种素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尽管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令人遗憾的是, 当今高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忽视。

2.2.3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虽然当今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已经不再具有“天之骄子”的优越意识, 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在生活上几乎都由父母事事包办。还由于许多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缺乏应有的培养。当这些独身子女考上大学, 第一次远离父母, 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尽管有浓浓的校园氛围可以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 但是远离父母还是令一些大学生入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 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 出现不适应, 及而久之就难免导致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 不同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自然也受到不同家庭环境的影响。不适宜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的生活都会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 大学生那就必然面临就业的压力。近几年,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 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 这使我们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 许多心理问题随之产生。由于竞争激烈、就业矛盾突出, 不少高校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新的就业制度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 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反而又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 也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惑。

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众所周知,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 并能有效地延缓肌肉力量随年龄增大而出现的衰退。其实, 这只是体育锻炼的一个方面。在体育锻炼中, 学生是在练中学, 学中练, 既有身体活动又有心理活动, 这种身心一元, 身心同一的实践过程, 是高校体育学科区别与高校其他学科的基本属性。可以说, 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过程, 是在不断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的统一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 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 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

3.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影响

智力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之一, 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智能高低使用的名词, 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因此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所拥有的智力水平, 而且也与其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人们完成学习、工作任务的基本条件。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智力做基础, 要获得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面临日趋紧张的社会竞争压力, 许多大学生的学习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如果

没有适度的调节, 大学生们很容易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 从而导致各种疾病。体育锻炼可以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独特功能, 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大学生培养智力, 缓解紧张,远离因为学习压力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大脑皮层有关的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保护性抑制, 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体育运动时, 由于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 导致运动中枢神经兴奋, 使得与学习有关的中枢得到休息,这样有助于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2 对大学生情绪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缓解学习__中的紧张情绪, 消除空虚心理。体育活动有各种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活动内容, 它有消除人的紧张情绪, 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 化解烦闷和单调, 提高自信心和成就感, 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练性格和锻炼意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指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能显著地松弛紧张的神经, 改善人们的自我感觉, 消除失落和沮丧情绪, 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高度竞争的社会, 金钱和利益的关系, 使人际关系淡化,人际交往减少, 精神空虚, 人际关系上苦闷忧郁, 消费上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 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扰, 择业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心理反应, 进而导致压抑、悲观、孤独等心理障碍。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降低消除这种焦虑, 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平衡, 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3.3 体育锻炼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 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也就是说, 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一切必然建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 并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通过高效体育的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可以帮助大学生彼此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他们的人际关系融洽发展。具体而言, 在学习生活中, 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 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 有自己的知心朋友, 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有正常的认知能力;有积极的情绪;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 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师生互动行为更为外显。

4.结语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 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真正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才能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面对日趋严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当今高校已经采取种种措施, 但从实际效果来看, 并不尽人意, 高等教育应立足于自己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 尽可能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如体育教育对于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 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

缓解效果。

参考文献:

[1]雷城如, 李秋萍, 雷红如.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6)

[2]刘娅.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J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6,(1)

[3]季浏.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9)

[4]张力为等.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12)

[5]姒刚彦.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3)

[6]徐伟宏.影响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J ].武汉体育学院报, 2007,(8)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5

[摘要]民间体育游戏是人们在自娱自乐中自己创编出来的游戏,这种游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让幼儿在体育游戏中感受到自愿、自主、自由、快乐,易于学习。而且这些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对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情感性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它简便、易行、经济、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它的材料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料和半成品,甚至有的不用玩具也可以进行。

幼儿通过民间体育活动的体验更能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活动,喜欢运动,同时能够促优化幼儿在自我适应、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等各心理品质,为奠定健全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以幼儿体验学习为主的民间体育游戏,教师探索出能够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一、民间体育游戏对中班幼儿现有运动发展的促进。

小班的游戏以集体活动为主,孩子们经过在学期中参与民间体育活动中,动作发展上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和进步,运动中也培养了幼儿大胆、自信、勇敢的个性心理品质。但有部分幼儿在跳:特别是后期的单脚跳,左右行进跳,以及上下楼梯的协调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及不稳定性。

分析:动作发展需要延续和巩固的过程,幼儿进入中班后走、跑的动作发展上相对平稳,而跳有待加强。究其原因:

1孩子的腿部肌肉力量不够是主要原因。

2动作不稳定上多源于家长对孩子的包办,虽然是进入中班的还但还是有抱

的现象。孩子腿部锻炼少。

中班加入了合作游戏,游戏的内容更宽泛,兴趣性,操作性强。幼儿在游戏嬉戏中基本动作得发展而且能够增强幼儿体能,开发幼儿智力,增进友谊,丰富幼儿生活,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

二、科学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中班幼儿健康发展。

1、选择适合中班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中内容和材料。(1)适合的游戏内容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准备。

在小班的民间体育活动中练习追逐奔跑的:踩影子、小孩小孩真爱玩;练习投掷的:扔沙包、小飞机;练习近平衡跳跃的:跳房子、跳格子;练习近平衡的:顶垫子,过小桥、;练习动作协调的:炒豌豆,炒蚕豆、小推车;练习反应能力的:猫捉老鼠、老狼几点钟-----。这些活动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能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并能让幼儿体验到民间游戏的乐趣。进入中班,幼儿的合作、协作的能力大为提高。我有新增适合中班年龄发展的游戏如:练习灵敏和力量的游戏《城门城门几张高》;互相协作,共同才能完成的《两人三足走》;反映注意力、反应力及奔跑能力的游戏《切西瓜》;练习近平衡能力的踩高跷;练习跳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练习四人合作游戏《石头剪刀布》。等(2)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民间体育游戏材料具有简便性,往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或自然材料及半成品,如水、石、沙、纸、棒废旧物品。这些材料没有固定形式的限制,幼儿在游戏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对玩具材料进行创造性想象或创造性操作。民间体育游戏本身娱乐性较强,易学易玩,而且很多是徒手游戏,对身体、动作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游戏中可以运用羽毛或罐头等自然或废旧材料,让幼儿的手、脚都动起来,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大肌肉的发展。

操场上画上的大圆可以上幼儿做游戏“打鸭子”的池塘;操场上彩色漆画的格子或圆圈让幼儿更带有游戏性质的练习单脚跳或双脚跳,不会显得枯燥;走廊里地上可爱的脚印让孩子们踩着脚印来练习近平衡,走了又走;果奶瓶自制的火箭带着彩色的尾巴在天空中飞行;小雪碧瓶排成一排就可以打保龄球;气球、羽毛可以让孩子吹着玩;自制的塑料、纸质的小球可以满操场踢着玩。

随手就可以找到的材料变成重要的教育资源,它给幼儿的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在自制“器械”的过程中,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总之,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有效实施途径和策略是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保障(1)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来园活动、离园前、午餐前后、课间等时间段,在这些环节中,可以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与展开的民间游戏。在这个时间里,幼儿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在这么宽松的时间里,幼儿把已经学会的“炒蚕豆、炒豌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拿来玩,即避免了等待,又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大大增强,合作能力也大大提高。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伙伴之间的社会强化可能出现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民间儿童游戏使儿童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儿童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际关系之中的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机会对那些不爱说、“不合群”的孩子大有帮助。

(2)利用民间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中班下学期的孩子有了初步的竞争意识。“两人三足走”最能体现游戏本身的价值。互相协作,共同完成。比赛中由于求胜心切,导致幼儿频频出错,没有很好地遵守游戏规则,如果能有一些适当的惩罚,会让幼儿加强规则意识,以及带动幼儿的参与性,也能在出现问题后不断地想办法解决,进一步提高孩子的积极思维能力。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应该组织幼儿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小车推的稳的、高跷走的好的、跳的又快又好的等进行奖励,在分组比赛中,对胜利的一组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幼儿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促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3)在游戏中感受团结、友爱、责任。

在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中,老师扮演“鸡妈妈”,一位幼儿扮演“老鹰”,其余幼儿扮演“小鸡”,当“老鹰”开始抓“小鸡”时,“鸡妈妈”会尽全力保护“小鸡”,而“小鸡”也会团结一致地躲开“老鹰”,在躲避时边左右躲闪还会时刻提醒同伴“往这边躲”、“不要被‘老鹰’捉到”等等。在游戏中,幼儿有了互帮互助、团队精神的意识,潜移默化感受着责任。只有师幼之间和谐、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中去,全身心的投入。同时游戏中的规则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前提,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实践结果:

1、促进孩子发展。民间游戏贯穿一日生活,它即培养了幼儿遵守游戏的规则意识。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中,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孩子的竞争意识、合作交往能力、自主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促进教师发展。在收集资料和运用的同时,让教师有反思、有创新、有整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能随时改变策略和方法,用符合幼儿发展的的方法来完成教学。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6

体育课担负着学生在校内放松以及体育运动和体育健康意识正确培养的重担。家庭作业是提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环节,能促进学生掌握课上训练技巧,有效巩固训练成果,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一、家庭作业存在意义

学到的知识需要作业的练习,才能得到消化和巩固。家庭作业的目的是在完成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课上习得的技能或概念,以此来为下一次课做好准备。学习就是不断练习的过程,体育学习亦如是。我们一天不接近知识,就离知识远了一天,这是不进则退的过程。

尤其是理解力、记忆力还未得到充分拓展的小学阶段,更需要从基础的重复性练习中来真正地吸收、消化掉教师所教的动作要领。且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若想获得足够健康的体质,更需要从孩提时期有层次地进行磨炼,才能有足够强健的体能体魄与足够熟练的体育器械使用技巧,去应对更高标准的体测、升学考试等后续任务。

二、教育现状推行阻力

(一)学生体质

近年来,包括骨生长质量差、力量性与耐力匮乏、肥胖近视高发等这类健康问题困扰着诸多青少年。然而沉重的学业担子、环绕身边电子产品以及家长学校从小对体育训练的忽视,无疑又给运动量本就不达标的青少年设置了重重障碍。逐渐下滑的身体素质与日益增加的训练强度,如若现在不着手改善,将会成为难以调和的矛盾。

(二)家长关注力度不够

大部分家长会固执地认为,体育的训练会影响学习。大多数学生又不是专业学体育的,体育又不能加分,学了等于白学;体育课的时间不如用来学习其他文化课,这样才算是真正利用了时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家长没有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意义。体育不仅是眼前可见的身体运动,更重要的是脑的“运动”,而且可以磨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教师应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与学生一起走进体育教育,重视身体健康与心理发展的同频共进。

(三)学校教育理念跟不上

全民健康大国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努力。作为最直接有效方法之一的体育教育,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现代化管理发展,需得从教育源头上抓起。中小学对体育教育的漠视给整个社会对运动的看法起到了负面的导向作用。现代教育理念应加大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投入力度,除保证体育课程的正常进行外,增设体育课外作业,以实际行动助力社会风气矫正。

三、布置原则及策略注意事项

(一)体质差异化设计原则

体育家庭作业的开展需要在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各不相同的前提下,把课外训练的场地、陪练对象等考虑在内,展开多元化的作业布置。专业性的课业选择应符合小学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要注意掌握体育课的运动量,在不过于刺激到他们骨骼与肌肉生长的前提下,适当提升负荷要求,预留一些学生成长的空间,使他们在练习中增长自信,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加快。

(二)家校合作提升可行性

要想保證青少年体质向上向好发展,仅仅依靠每周一两节的体育课得到维护或提升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通过“家庭作业”类似环节的运作,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热爱运动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来帮助全民增强身心健康的正确认识,向群众普及帮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正确方法。学校通过家校合作,通过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来促进学生在家庭里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在体育方面的努力,能够激发家庭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责任感,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三)借现代技术进行精细化教学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7

一、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在现代,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 各种心理问题也随之出现。但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不同, 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据了解,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杨小青教授曾对广西高职新生作过调查, 若从单项问题来看, 高职新生中有轻微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为51.09%;若从总均分来看, 高职新生中有一般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5.58%, 而且在各类心理问题中, 尤以强迫、抑郁、偏执等问题表现最为突出, 说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有其来源及形成原因。

(1) 高职学生在高中应届毕业后因考不上重点大学或因经济困难而选择入读高职, 但由于社会普遍认为读高职低人一等, 使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和前途暗淡的心态。

(2) 部分高职学生是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从社会上直接报读高职的, 其原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年龄、身份、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很容易给他们的情绪、心态带来负面影响。

(3) 多数高职学生来自农村, 也有部分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 原来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都较差, 经济拮据, 口头表达能力不强, 不善于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难以得到大家认同, 这使他们往往带有抑郁心理或偏激情绪。

(4) 多数高职学生大都经历过一定的农村生活磨炼, 对生存艰难深有体会, 他们迫切希望提高学识水平, 并学会一门或几门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 学习热情高, 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 往往易于遭受挫折, 一遭受挫折又容易焦虑不安或者心灰意冷, 再加上面对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毕业后的就业压力, 使他们经常产生焦虑心理、情绪长期低落等问题。

可以说, 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说,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 广大高职教育员工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体育教学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 人们对体育功能、作用的认识不断加深, 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形成, 人们开始认识和理解学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智能、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 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并为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体质基础。

(1) 体育运动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善, 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协调, 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有利于智力发展。

(2) 由于体育运动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需要学生积极参与, 密切配合, 这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取得成功的机会, 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尊心、自信心。

(3) 体育运动竞争、对抗性强, 既有成功也有挫折失败, 学生要付出巨大努力, 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敢顽强、敢于进取、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

(4) 在体育教学中, 伴随着师生的互动与合作, 学生会逐渐学会倾听, 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与人交往, 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朗、豁达、热情、友爱的良好品质,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消除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对学生心理机制的完善、心理素质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根据实际情况改革体育教学,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要求体育教学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发挥体育的多功能,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这是新课程对体育教学提出的新价值要求、新目标。多年来, 在高职教育系统内, 相关负责人对体育课程一直不够重视, 或者“口头上重要, 忙起来不要”, 造成体育设施不全, 教师待遇不高, 更谈不上在教学改革上采取什么积极措施。如何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寻找有效途径把课程目标贯彻到高职体育教学实践中, 发挥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积极作用, 是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树立“健康第一”的新体育理念。

“健康”不仅指身体机能的健康, 也包括生理、心理的健康。因此, 体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 摆脱旧的单纯的知识、技能灌输式教学方式, 要遵循教育规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要重视体育教学。此外, 高职学校还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为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高职体育课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 而以实践课居多。因此, 要以理论为指导, 对实践课程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 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身体得到锻炼, 而且心理素质也得到提高;不但掌握了体育运动的方法技能, 而且树立起“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新理念。

2. 根据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合理教学。

高职学生心理状态比较复杂, 心理问题较多, 因此, 要深入调查分析, 根据学生心理实际, 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针对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重等问题, 体育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平等民主教学的原则, 多给学生关心和理解, 和学生交朋友, 倾听他们心中要说的话, 师生间的交流, 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信任感的形成, 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 做到合理引导, 帮助他们弱化或改掉不良心理倾向。

在体育教学中, 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团结合作, 共同奋斗,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经过努力拼搏取得成功, 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培养坚韧不拔的承受能力和勇敢顽强、豁达开朗的品质。

3. 改革教学方式。体育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敢于创新, 敢于突破, 积极参与教学方式改革。

(1) 采用愉快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 采用愉快教学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生渴望在高校学习中多参与教育活动, 以填补他们以前因条件限制而在体育学习方面留下的缺陷, 并从体育中找到自信和心灵的慰藉, 而愉快教学法所彰显的民主平等理念与人文关怀精神, 正是帮助他们去掉自卑, 重拾生活信心的阳光。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快乐教学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 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人生的乐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爱好,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自主选择运动项目, 自主控制运动节奏和强度,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激励他们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中不断提高自信心, 在多次的成功体验中不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8

摘要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作用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被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不容小视,2000年诸杰等人对2086名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有26.99%的大学生心理反应不正常。毕秀淑等人在2003年对400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得出:有20.36%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依次为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强迫、偏执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比较严重的,在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健康第一”思想已成为肩负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各级学校的指导思想。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发挥体育锻炼特有的作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在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上,处于接触社会临界点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地被发现,这些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希望能让更多大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通过体育锻炼行为来调节自己的心理,从而使自己能真正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历史使命。

当今社会,人们受到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急剧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压力和矛盾。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不良刺激,破坏心理平衡。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未成熟的动态变化阶段,他们常出现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如孤独感与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波动与理智的冲突;美好愿望与当前现实的冲突等。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常见的神经衰弱、焦虑、抑郁、自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等。

造成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呵护溺爱,或家庭环境不和谐、教育方法不得当等,是造成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要不可抗拒地面对各种竞争,加上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学生对物质、精神生活的高层次追求及经济来源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精神压力日趋增大,常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第三,是因为部分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疏导,导致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保健知识的匮乏,造成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體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比赛中,释放体能、展示自我、重塑人格。体会默契协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理解与包容,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最佳方式。如在积极热烈的节奏中练习健美操、街舞等,这有利于消除烦恼、缓解压力、调整情绪、维持心理平衡;在球类和游戏运动中,大声的呼唤、喝彩、助威,适当的身体接触碰撞,合理的推拉等,都是转移不良情绪的好方法;精彩的进球、精妙的战术、良好的配合,都会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同学的赞许、教师的鼓励,都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释放,良好情绪得到补充。

(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三)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使大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不仅能强健身体、增强体质,还具有完善身体、发展身体、修炼人生、健康心灵、健全人格、提高适应能力等功能,其重要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体现,不仅从身体上,也从精神上、社会适应上达到人的健全、健康状态。总之,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意义重大。我们应该科学合理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9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个性化教育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归纳、总结。指出个性化体育教学具有主体性、独特性、差异性、创造性的特性。明确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意识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体育与健身课程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提出了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并且重点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对中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学探讨分析。经验总结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一体育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措施,对当今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提出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几点教学建议。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个性化教育

1、个性化教育的含义

个性化教育是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其中”个性发展”中的n个性”,不是狭义上的心理层面的个性品质,而是指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差异性

人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有不同的阶段性,各年龄阶段个体的生理特征也不相同。同时每个个体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等因素在每个阶段也有差异性。因此,针对不同的个体我们教师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位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实施个别化教学是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措施。

1.2 独特性

独特性是个性化教育的必然产物。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结果。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性别、认知能力、性格类型、气质、身体素质的差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1.3 主体性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个性化教育的前提。其主要反映出人高度的主观能动性,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能力性、创造性。在人类活动中,人们总对原有的认识、操作、成果有所革新或突破。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同时也促进了个人的创造性发展,其表现的内容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把学生真正当活动的主人,必须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1.4 创造性

学生创造性的体现是个体创造力的行为过程表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特殊能力。心理学上,指出创造性活动中结合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不仅表现在科学、艺术等领域,而且也会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而每个人的创造力是可测量和后天针对性培养提高的。具体表现在:求异性、联想性、发展性、综合性、逆向性、独创性,六方面。

2、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实施个性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

体育与健身课程作为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一定的特殊性。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把各种休闲娱乐性的、新兴的健身内容纳入了教学范围。学生在这些自己喜爱、热衷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身心体验,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现代体育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2.2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现代教学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差异,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才会带来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从而使受众个体思维丰富活跃起来。现在的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老师与学生、认知与情感、体能与心理健康全面协调的发展。

2.3 实施个性化教育符合现代教学三大原则

个性化教育符合因材施教原则,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巩固提高的原则。实施个性化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既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主动性。然而,任何一种优势体育项目的形成都是建立在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贯彻巩固提高教学原则的有力体现。

3、中学体育教学中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措施

3.1 激发运动兴趣,培育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创新能力

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有的在这方面成功,有的在那方面成功。因此。体育教师应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以有序的课堂和创设积极的竞争情境给每一个学生获得显示自己运动能力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运动兴趣。并尝试将所学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心理学)的知识运用到体育学习之中,并不断构建新的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2 创设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解放学生的个性

3.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现代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走进学生的心里世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条件。课堂上。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见解,给予学生质疑教师权威的权利。在遵守课堂常规的同时。我们教师不妨一试对课堂纪律实施”弹性”管理,张弛有度,多给学生自由展示及(分层)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的空间,尝试采用诙谐幽默、轻松活跃的教学风格带动调节课堂气氛。针对像体育课这样的显性学科,我们也可以运用形式多样的专项体育游戏贯穿在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让他们从”要他学”变”我要学”。教师还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多些理解和宽容,多用鼓励法,少些斥责。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每个后进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2 教学内容的合理性。

教师在安排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情况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取相应的教法措施,会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节奏鲜明,效果显著,有利激发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练习。学生在接受、学习一项教学内容时,掌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方法。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理解、宽容、尊重每位学生。在一个班中,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快的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应用分组、分层教学。譬如在初、高中都有的跳箱、单杠等技巧类难度项目教学中,体重较大的胖学生和弹跳力协调较差的学生,首先我们老师要做的是消除他们恐惧害怕的心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并通过降低首次达成的指标要求及相关辅助器材运用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3.3 开放性课堂教学体系。张扬中学生的个性

3.3.1 交还学习的自主权。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自主学练的条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学习能力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和练习方法,独立的进行体育锻炼。一旦学生拥有了学习自主权,学生就会主动树立学习的自我意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体验体育运动的快乐,交流学习的经验,进而养成独立学习的个性特征。

3.3.2 拟订开放的教学目标。

学生个体的性别、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体育教师必须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且标的确定应该体现课程的层次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制定符合各类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确保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体验学习成功,建立自尊、自信,在准确的自我定位中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3.3注重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教学评价要求越来越重视评价的教育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方法、标准的多样化。其目的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单一的注重学生成绩考核评价逐渐发展为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教学成绩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践中,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参与的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学练过程中的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等,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反思与提高。往往这样可适应当今学生竞争好胜、自尊心强的心理特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自我表现向上追求的原动力和提升空间。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学校教育中的中学体育与健身课程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具有积极的、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教学中采取的多样化、灵活性、个性化的有效教学策略、措施对实现、达成体育课程三维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也都是必要、行之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教学,在此提出几点自己研究建议:

4.1 各中小学校积极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理解、落实在学校教学中体育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三类课程内容。

4.2 体育与健身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方法、形式的多样性。(在学习内容上,我们一线中学教师尽量做到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选用拓展类内容特别是新兴运动项目的研究与教学。如:青少年学生喜欢的街舞、轮滑、攀岩;当下主流时尚的瑜迦、排舞项目。结合音乐、色彩等各社会流行元素,进一步优化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

4.3 体育与健身课程达成目标的多元化及对中学生课程评价的综合化。

4.4 国家、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中学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培养,以便适应现代体育教学要求。

4.5 各区、县学校可依据自身场地、器材:师资、资金特点;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开办学校兼管、运营的初、高中体育俱乐部;灵活运用学校与社区资源相结合的模式来发展中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和个性化体育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吴也显.教学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1991,261—264.

[2]明睛.学校教育与个性发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43—56.

[3]樊向前.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实施方案[J].体育教学,,(4):12—14.

[4]邱来栋.体育运动个性化教学初探团,科教文汇,,(11).

[5]丁勇江,林宗德.体育教学应重视个性化发展[J].体育研究,,(3).

[6]诏林仙.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4).

[7]陈坚华,欧海燕.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6,(4).

[8]张海平.呼唤体育教学的“个性化”[J].体育师友,2005,(5).

[9]沈建华,徐阿根.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19-59.

[10]季浏.体育心理学[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10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作用的研究

运用体育学、保健学、教育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状况等进行了调查,探讨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提出建议.

作 者:付芳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51刊 名:大众文艺英文刊名:ART AND LITERATURE FOR THE MASSES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学校体育 大学生 身心健康

体育游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心理发展 技工院校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世界心理卫生联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现状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构成的重要内容,技工院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大对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力度。近几年对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据一项针对技校生的调查显示,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有16.5%的技工院校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女生比例为17.34%,高于男生的16.07%;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高年级学生严重;农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高于城市学生,其中边远地区农村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最高为19%。

心理疾病已经悄悄入侵校园这片净土,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对技工院校学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他们在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焦虑、紧张状态较严重,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同时,技工院校学生正处于半依赖半独立、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时期,他们的心理冲突、苦恼或被自我掩盖,或被忽视。

三、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运动中,参与者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或运动损伤等)。可见,学校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有助于改善情绪

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长时期的情绪压抑、忧虑和紧张,还可导致疾病。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四、通过体育锻炼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1.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应重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通过体育理论课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心态。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2.教育学生正确投入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教师要宣传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意识。要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如在健身运动前听听音乐,或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参加健身运动等,创造欢乐的气氛;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和健身运动常识,每次锻炼后要及时总结锻炼效果,根据生理、心理状态,及时调整锻炼计划,有效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现代社会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对技校生而言,当今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手段所无法替代的。同时,要保证心理健康的持续化、年轻化,就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地发挥其特殊功效,加强对技工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熟,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熊亚红,等.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2005 (5).

[2]曾四清.技工院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上一篇:进修介绍信模板下一篇:大学规划与职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