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2024-08-02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共8篇)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篇1

点亮学生心灵的天空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 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那就是在孩子很小时教育不足娇惯有余,而当孩子长大上学之后出现问题了,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非打即骂,学生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攻击性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农村生源的家长尤其重要,笔者就接触过只因家长一句过度的责骂,学生就拿上家里的钱出走,或摔门而去进而参与拦路抢劫的犯罪行为等惨痛的案例。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指导,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广泛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往往降低入学门槛,近年来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违纪现象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些违纪事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损坏公物、吸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勒索、人身伤害等。

教育违纪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件棘手之事,甚至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把握违纪学生的心理,从诸多违纪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违纪现象不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重点分析打架这种违纪行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案例:2009年10月18日,某职业学校学生刘某,因一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对方,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后,刘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跑回宿舍取来短剑,将同学常某刺伤致死。刘某被公安机关监控起来后,他及其同乡哀求公安干警先放他回去睡觉,说明天还要参加考试,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

一、打架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学生打架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打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文献都有力地证明:冷漠无常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也有的是因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如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孩子受到了身心的伤害。孩子自然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另外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

2、缺少家长监控的孩子易打架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3、容易滋生打架的家庭模式

不少打架斗殴的学生的家庭多有不幸,或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另外,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也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打架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打架的温床。

(二)个人原因:

1、发生小碰撞,互不道歉,矛盾升温。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如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不能严于律己,总觉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于是打架就很容易发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2、法律意识淡薄。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喜欢在打架后评理,他们的认识很朴素,在打架之前完全认识不到违法。比如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对方打了我,我就应该再打他”。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法制观念不强的体现。

3、心理不够健全:现在有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还有一种是好面子。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围观者甚多,此时就涉及一个面子问题,为了面子就不能认熊,因此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是必然的,没办法呀,在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是英雄,其实这也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一种表现。另外,就是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性造成的,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青春期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指挥和建议,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有时候通过发脾气可以让自己显得很独立很有力量,甚至可以有效的拒绝别人的指导,使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也许,打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4、讲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为朋友特别是为恋人“两肋插刀”,以示其"英雄气概,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

5、酗酒:中职生由于酗酒而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饮酒前并没有明确的打架动机和准备,但当饮酒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因饮酒过程中的几句话等因素引起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动手打人,甚至殴打伤害无辜。

6、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尤其是面临毕业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映,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定势,恐吓学生,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7、本身是一种病态。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患有小儿多动症,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智力比较低下,与一般学生在一起时,也容易发生打架的现象。

(三)学校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甚至一些学校不问具体原因,只要学生打架就一律采取罚款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工作方法。其本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惩戒,达到防止学生打架的目的。这样的校规无形之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有钱,打了人也不用担心。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打人。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们必须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讨价还价。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势必使一些学生学会了霸权,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崇尚强权的种子。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8(四)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影视中的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进进出出娱乐场所,受他们的不良影响。

(五)其他原因: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打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如春季,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二、建立三级预防对策,有效减少学生打架

有效地减少学生打架无外乎两种,是一是预防,二是惩罚。我认为对于中职群体而言,预防比惩罚更为重要。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打架事件的发生。初级预防是针对整个学生人群进行的,它有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原因和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校园打架事件的发生。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校规校纪有深入的认识,做到有规可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多替他人着想,避免过激言辞,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头脑应该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 学 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 在校园内开设校长信箱、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咨询热线,既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宣泄的载体,又给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适时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如果有什么委屈或遭遇暴力冲突,就会首先想到老师,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作为学生本人学会正确调解自己的情绪,摒弃烦恼,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消匿于无形之中。在家庭预防方面,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满足沟通的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第四,要多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校园中打架行为往往是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干的,老师在工作中要恰当地对待他们,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他们通过不良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上,要相信他们,并委以适当的工作,对待他们要和对待“好”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差的同学,道德品质也肯定差,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他们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批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转化其不良情绪表现,使不良行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学校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黑板墙报、画廊、广播等硬环境,充分运用,定期宣传打架的后果和危害;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就会越好。不是所有的打架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是教育者、父母和同伴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作为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管制度,每个楼层每天安排值日老师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巡视,对于有暴力苗头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认真地解决。如果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出了问题而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在二级预防方面,学校应建立一个核心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学生代表等,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一些即时性的警告信号,并针对这些信号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作为学校要健全打架应急预案,立即劝阻打架的双方,第一时间疏散围观者如发生伤人、财物损失或双方不听劝阻,事态继续发展,难以控制,应迅速报告校领导和校公安室,如有伤者,应协助送附近医院抢救。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一定要让其承担与其过错对等的惩罚,要严格处理,而且还要大量宣传,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讲清暴力行为对他人及其自身带来的危害;也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暴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以警示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它的同学从打架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总之,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面应联合起来,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发展空间,打架现象就一定会在中职学校逐步减少。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人全面发展的前提。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我们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1.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 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职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初中阶段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稍好的学生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职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们精神萎靡不振,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2)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生永远的课题。中职学生除了学习以外,还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他们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会生活,学会在复杂的社会当中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我们更要教给他们表达的艺术、倾听的艺术、婉拒的艺术、道歉的艺术,还有交涉和批评的艺术等。中职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与老师的关系不和谐而产生对抗心理。在中学时期,老师仍然是学生心目中的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护。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孩子,他们在家庭中没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因此更渴望在学校能感受到这样一份温暖、这样一份爱,在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时就会产生叛逆心理。

(2) 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同学之间因此缺少了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学之情。

(3) 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代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而传统专制型的家庭,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必要的、正常的沟通,因此造成这种家庭中的学生性格孤僻、专横。另外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

父母和老师都应该要清醒地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中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因为孩子们长大了,他们的情感依恋中心正在从父母转向同龄人之间的友谊。而父母觉得孩子进入中学后变了,和孩子沟通有困难了,这是因为孩子长大往前走,而你却留在原地。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理都明显增强,再用过去那一套关心小孩子的方法,已经远远不够。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容易与父母发生摩擦,尤其是有的父母已经让孩子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比如孩子第一,父母其后的说法;比如孩子学习唯一唯大的做法,等等。父母这些片面认识,给孩子带来不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他们会觉得别人都应该为我着想,一遇到挫折就会特别失落,严重的还会产生忧虑、恐惧、孤独、压抑等强烈的消极情绪。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开放自我、主动交往。要想赢得别人的友谊,就必须在人际互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才有助于走入社会后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青春期方面

(1) 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有自卑倾向的人就会难以忍受,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使自卑的心理深入内心。导致中学生形成自卑的直接因素有:成绩落后、交往受挫、生理原因、家庭背景等因素。

(2) 逆反心理普遍。中学生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在许多问题的认知上,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

另外,中国传统“师道尊严”、“父为子纲”的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远。于是许多家长和教师无论正确与否,都要求学生接受他们的观点,这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于是,部分学生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这样就形成了较强的逆反心理。

(3) 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性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中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造成不良的影响。

2. 加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更新教师的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处于发展期的人。给予学生应有的人文关怀,在解决了他们精神上的困惑和痛苦之后,再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本意,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目的。

(2)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学生还应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职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4)深化学生心理教育研究

浅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大多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确定的目标通常都难以坚持下去。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这种挫折感容易蔓延开来,影响他们在中职学校3年内完成从一名初、高中生到一名技术劳动者的转变。因此,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心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已成为了现代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积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已成为了中职学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1.学习方面

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初中阶段成绩较差、表现不好的学生,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稍好的学生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中职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普遍性。他们精神萎靡不振,上课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效率不高,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2.青春期方面

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正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

性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性冲动是人的一种本能要求,这是自然的东西,可是,在许多情况下,自然性不得不服从于社会性。如果不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势必就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转变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心理健康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必须认识到教育以德育为首,德育从“心”开始,倡导德育心育化。但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替代德育,德育也不能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因此,中职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

三、加强领导,实现管理的系统化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首先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大力气发展这一事业。学校要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健全规章制度,成立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资金到位,场地落实,使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中心正常运转。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各班班主任为节点、学生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和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整合资源,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根据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采用多种途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

1.学科渗透,开辟发展性的教育主渠道

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定位在学科渗透。即在教学中,始终瞄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充分挖掘学科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心教”功能,使每个教学环节都成为健康心理活动过程。教师要注重拓展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多视角思考,虚心地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特别珍视“困难生”(德困生、情困生、心困生、學困生、财困生)的意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中职学校可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或讲座普及和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倡导“人文课堂”、“绿色课堂”、“生态课堂”,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多向交互中自主生成,避免空洞的说教,不简单地将心理学理论知识通俗化,也不简单地“品德分析”。

改变以往班会课只有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内容的状况,增加一些心理教育的内容。开设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结合本班实际的专题演讲,进行心理训练或品质的培养,如观察力、记忆力、表达力和创造力等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设“如何对待委屈,应付挫折”等专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克服消极自卑情绪并能及时调节和控制;设“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专题,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的个性加以张扬和完善,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和愉悦的心态,改变错误的盲目的认识,避免消极心理。

3.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育的多样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但并不意味着忽视个别。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重视学生的差别,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4.家校联合,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家庭由于血缘关系,有学校难以替代的优势,是可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赢得家长的配合,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有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引起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但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心理教育意识。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延伸到家庭中去,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职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篇4

调查表明,32.6%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6.5%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信心。自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的消极暗示下,由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而引起的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就是看轻自己,对个人的能力与品质做出不符合实际的偏低评价,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即使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很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才是优秀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是“末等公民”。消极的自我暗示使学生自卑心理深入内心,并不断扩大,以致丧失信心和勇气。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2005年中国中小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 中国过半中学生不愿读职校,在读的职业学校学生也对职业教育信心不足。50.7%的职业高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不满意,甚至39.1%的人感到自卑。同时,他们根据切身体会指出了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56.3%的人认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45.2%的人认为“学生素质偏低”,41.9%的人认为“政府重视不够”,38.7%的人认为“学历不符合社会的高学历要求”,32.5%的人认为“缺少实习机会”。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篇5

面对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发重视,而中职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了解中职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关系。因此,本文将以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入手,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探讨中职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中职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解决的意见。

0引言

面对现代人们日益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中职体育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中职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应当重视中职体育的教学,找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1]。因此本文将针对中职体育教学进行系统的分析,指出当前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并且给予其教学的意见。望给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分析中职学生心理

1.中职学生特点

首先,中职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在小学和初中因为学习方法不明确导致学习信心不足是中职学生所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2]。因此,进入职校以后,学生在心理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

其次,在学生交往之间会出现特殊的“小帮派”现象。职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并且大部分经历相同,使他们在能够得到很好地沟通。因此,很容易形成 “小团体”的现象,这种现象如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导致整个班集体出现不良现象,不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

再次,职中学生对自我的意识不够健全。对于在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不能正确公平的剖析自己,面对困难和错误以逃避为主。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最后他们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都具有较强的虚荣心和表现欲望。通过表现自己,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而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心理方面的满足。

2.心理健康的定义

从心理学方面广义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高效并且让自己感到持续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基本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与内容保持一致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能够与他人和社会保持一致。并且现在大部分中职学生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3]。

3.中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1)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中职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种矛盾,学生特别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和疏导。因此中职学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教师和家长注意其心理健康的建设。

(2)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教育的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等不平衡状态。导致学生在关键时期出现心理亚健康等不好的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

(3)教师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传授者,许多的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出现在青春期和小学时期。教师的行为直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二、中职体育教育

1.中职体育课程性质

其课程是以身体的练习为主要手段,游记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两门学科的相关的内容,促进中职学生的体质和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综合类学科[4]。是实施素质型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途径。

因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式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不断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包括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学生体质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2.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

传统中职体育教育主要注重对于体育技术和身体训练的的教授,而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振聪传统的功能向发展性的功能进行转化,利用对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对能力和情感体验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社会性,有利于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老师在活动课上的传授,具有自主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的积极性。

3.中职体育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通过体育可以树立良好的健康社会行为,并且可以作为生活和学习压力的解放。

其次,体育教育都遵循一个健康三维观,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课程。并且在体育课程中又是以“活动课程”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已达到从从内到外的教育效果。

通过对体育课程中对身体健康的训练,达到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实习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的健康理念。以身体训练为主要的渠道,将其转化为提高自身的能力,以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了解与体育相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提高抗挫能力。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并且通过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领悟积极进取的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

最后,能够学会有意识的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进行心理调节。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和合作能力。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职体育教育的现状和特点,掌握中职体育教学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系,最后结合现实教学情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重要的教学意见。给予作为一个未来职高教师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

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浅析论文 篇6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这与普通中学教育相比较,从学习内容、过程和毕业走向上均是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中职生和普通中学学生同属一个心理发展阶段,但由于教与学的环境不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探究全新的教学模式。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概述 篇7

关键词:留守学生,中职教育,心理健康研究

随着社会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 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那就是留守学生。所谓留守学生,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 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孩子。2012年的人口调查显示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超过两千万。这两千万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 其余主要存在于中小型城市和欠发达地区。对于泰州这样一个外出务工和劳务输出人员较多的新兴地级城市, 面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市区最大的职业学校, 面临严重的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据学校统计资料显示, 我校在校生中约三分之一属于长期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的留守学生。多年教育实践和很多研究表明:留守学生的心理、人格及学习等方面与同龄学生相比普遍存在较大差距, 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值得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留守儿童随着我国“民工潮”的出现而大量增加时, 这一现象并未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通过查阅资料, 笔者发现, 国内对这一现象的高度关注应该出现在本世纪初。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2006年之前论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寥寥无几, 但2006~2012年间却猛增至6000多篇。尤其是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和2012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爱留守儿童”后, 留守学生 (儿童) 这一群体更是受到社会各界 (包括教育领域) 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但其中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留守学生的关注则相对少得多。随着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出台, 我国职业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各级政府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职业教育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会明显增强, 要求职校学生有与之相匹配的技能和素养, 而他们中为数不少的留守学生更应该受到重视。

查阅大量资料, 笔者发现, 对留守学生 (儿童) 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 绝大部分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参照, 虽然也有一些对职业教育学生的专门研究, 但缺乏权威和专家的声音。不过, 中职学生虽然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但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而言, 两者应该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们不妨从众多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权威哪里寻找一些借鉴。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生活、教育、医疗健康、行为心理等方面考察留守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 所得结论不尽相同。如部分研究发现移民汇款提高了入学率, 降低了辍学率, 父亲的移民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学者认为,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学生对学习表现得更消极。在行为心理方面, 不少研究者认为亲子分离会导致孩子心理方面的问题, 影响社会化进程及其后期发展;但也有研究者得出相反结论, 认为留守学生在适应社会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只要在家里能与其他家庭成员较好相处, 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分离一般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国外早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模式。

(二) 国内相关研究

1.政策法规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对职校学生 (包括留守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高度关注, 明确指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重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纲要》为职校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

2.相关文献

国内留守儿童概念最早是1993年由上官子木在《隔代抚养与留守儿童》一书中提出的;随后1995年孙顺其在《留守儿童实堪忧》一文中对相关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但2005年之前, 相关研究不仅数量少, 而且研究层面不广。直到2005年由段成荣、周福林撰写的《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 才广泛地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其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学习兴趣上,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不很明显, 但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对留守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监督、学习环境等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近几年, 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 (学生) 心理状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性情人格等方面, 在态度上形成了激进、保守、中立三种立场。激进研究者认为, 55.15﹪的留守儿童 (学生) 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孤僻心理、逆反心理等不健康问题, 存在人际交往障碍及偏差行为, 且父母离开时间越久对这些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越大。保守研究者认为, 父母的离开不会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太大影响, 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孩子自立、自强人格的养成。而中立者则认为:留守孩子的心理总体正常。

3.不足之处

纵观上述研究不难发现, 2004年以来, 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度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学者及机构对此进行了考察与研究,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或建议, 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同时, 我们不得不承认, 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相关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有人把“留守儿童”年龄界定为16周岁, 也有人界定为18周岁, 甚至有人认为应界定为小学阶段之前。这种不统一的概念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误解, 会给经验交流与借鉴带来一些麻烦。

(2) 对低龄儿童关注较多, 对16岁左右的青少年关注较少。随着社会发展, 16岁左右的留守青少年因缺乏足够关爱和疏导而导致心理问题更突出, 因此, 他们更应该被全社会广泛关注。

(3) 对职业学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研究亟待加强和完善。其实, 职校学生的家庭相对弱势, 很多父母由于没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在面临行使孩子监护责任和为家庭提供足够经济保障的选择时, 不少父母不得不选择后者而长期与孩子分离。由于种种原因, 这部分孩子的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等都相对较弱, 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离开, 对他们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 对职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研究的迫切性是可想而知的。

二、中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2012年, 曾对我校留守学生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在全校40个班级中每班选取10名留守学生 (尽量考虑到性别差异, 共选取400名留守学生, 其中有效调查364人) ,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 对他们的学习动力、人际沟通、生活调适能力等进行了归纳总结, 并把他们与非留守学生作了对比, 发现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 留守学生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基础较差, 理解能力不强, 学习兴趣不浓厚, 很少体验成功, 厌学现象更普遍。不少同学学习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 或迫于父母的压力, 存在严重的学习动力不足现象。

(二) 在人际沟通方面有些不知所措。留守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 交往范围比较狭窄, 较少或者根本不愿关注人际交往, 有些人则表现为相对自闭, 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冲动心理、封闭心理等。

(三) 在自我意识方面, 较多留守学生对自己的方方面面不甚满意。比如, 对学习成绩不满意;对自己的长相和技能不满意;对自己的家庭不满意。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父母、学校教师和社会对其关注不够, 使学生从小具有“我不行”、“反正没人管我”的意识。因此, 对这部分特殊学生, 学校和教师应给予更多关注, 通过持续的心理疏导, 引导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并教给他们较为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帮助他们度过较为敏感的时期。

总之, 为了化解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们必须认真审视中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Hanson G.H, Woodruff C.E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Mexico[J].Working paper, 2004.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 .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 中职生    入学教育    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带着低落的情绪、郁闷的心情,甚至玩世不恭的态度走入中职学校大门的。为了塑造自信、文明、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职学生,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份对企业的调查发现,被企业辞退的中职学生中,50%以上是因为职业道德素质的因素。因此,加强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加大入学教育的管理力度,对中职学校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新环境带来的生活困扰。

多数中职学生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陌生的、举目无亲的城市求学。从由父母兄弟组成的家庭走入由同学组成的集体生活中;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变成一切靠自己做主、自己承担的独立生活中。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问题接踵而来,喝水得自己去打、吃饭得自己去买、人际关系得自己去处理、各类费用支出得自己管理……林林总总的生活琐事让他们有些应接不暇,中职学生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显得茫然无措。

(二)对所学专业的未知带来的学习困惑。

对我校中职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他们选择中职学校,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中考失利,高中落榜。这部分学生心情郁闷、情绪低落,带着对未来的茫然和未知走入中职学校。二是父母意愿。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不了解专业特点,更谈不上喜欢所学专业,被父母逼迫无奈走入中职生活。三是从众心理。这部分学生跟着大多数人的方向选择专业,茫然走入中职学校。事实上,新生中真正了解职业学校,热爱所学专业,以积极健康上进的心态开始职业中专生活的学生是很少的。

(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中的大多数人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否定的弱势群体,决定了心理问题多发、易发。

1.自卑心理。如今社会普遍以能否上大学作为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加之社会上许多人对中职生怀有偏见,共同造成中职生内心根深蒂固的自卑心理。即使他们有任何狂放不羁,实际上也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种表现。

2.厌学心理。大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方法。他们畏惧学习的艰辛,逃避付出劳动换取成绩。因此,敷衍老师、应付学习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3.逆反心理。由于经常犯规,多数中职生都曾受到过家长或教师的暴力管教。粗暴的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反而激发他们的反抗心理,初期表现为暴躁和顶撞,后期演变为故意唱反调、对着干。

4.虚荣心理。这个所有人都会有的问题,在中职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因为不能正常取得成绩和荣誉,不能正常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赏识,一些学生采取撒谎、说大话美化自己、抬高自己,有些学生不顾家庭情况盲目和他人攀比,一些学生则通过逞强斗狠表现自己。这些错误的心理因素反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5.从众心理。好奇心、好胜心极强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煽动和蛊惑,甚至一件完全与己无关的事,也愿意凑热闹;跟着别人跑,即便是不对的,也不愿意从群体中脱离出来而盲目跟从,这种心理使很多中职生被动“卷入”各种事件,成为不自觉的参与者。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悦纳自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每个中职学生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和不同,他们心里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痛,只有让他们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才能卸下包袱,重新振作前行。

“我不是完美的,但我……很强”主题班会活动,是每届新生进入学校后需要首先认真思考后完成的第一道题目。“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今天我们在这里不需要大家谦虚,而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我们相互比一比,看谁的才艺多、优点多……”班主任的开场白过后,学生脸上写满惊讶和好奇,过后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沉默……班主任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向同学们表达。只有先悦纳自我、肯定自己,才能使别人乐意接纳你、喜欢你、尊重你。

(二)学会与人交往,树立团队意识。

有些学生为了一丁点小事就与同学恶语相加甚至大打出手,多疑、易怒等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中职学生不会与人交往,处理各种关系能力薄弱的不足。为了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学校利用各种节假日、安排不同主题活动。中秋节来临,学校要求学生在节日放假期间到一位亲戚家做客或接待一位朋友,记录从见面到分手的全过程。一位同学说:“自己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虑过与人交往要注意些什么,从来没有留意过如何接待一位客人,好像那都是妈妈的事情。通过中秋节活动,觉得自己长大了,而且爸爸妈妈也感觉自己懂事了。”另外,结合不同的专业班级,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劳动实践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人交往的技巧,学会理解父母的艰辛,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懂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形成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克服心理障碍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部分中职生性格内向孤僻,逆反心理强烈,社交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良好、有效地沟通,久而久之,影响其情感及心理。集体活动的最大特征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能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塑造良好个性、培养高尚品德、陶冶情操、磨炼意志、锻炼能力,因此,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学生会可以在学生课余时间举办各类文体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如各种球类比赛、歌唱舞蹈比赛、演讲比赛、主题晚会、户外旅行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扩大学生交往接触面,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缓解其交往恐惧心理,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学会战胜自我、发现自我,同时为自己的情感抒发、宣泄找到有效出口。

(四)强化目标教育,树立责任意识。

劳动意识淡薄、团队合作意识不足、缺乏对人生目标的规划等问题,普遍存在于中职学生当中。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从一点一滴中、从小事中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形成为目标实现而努力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我来做什么?我应该怎么做?”“三年后的我是什么样的”,“我是被动求学,还是主动奋斗”……让他们为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同时明白只有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道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个人责任感等方面发展。”[2]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责任感的教育,对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给学生慈母般的关爱,又要让学生感受到慈父般的严厉,在职业学校度过人生一段美好的历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张丽.学校要重视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2011(11).

上一篇:端午节经典的短信祝福语下一篇:加拿大留学签证面试注意要点